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

第1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这门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程。课程除了正常的实验环节之外,需要进行机电一体化设计。以往的做法是布置课题后,由学生进行机电结合设备的参数设计和CAD绘图设计,并将设计内容熟练掌握。通过答辩验证学生的课程设计结果。在建立仿真实验室后,在课程设计的内容上,增加了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电机驱动电路设计,并进行仿真的环节。其做法是,教师布置并讲解电机驱动的相关电路,学生根据驱动原理设计与机电一体化结构设计相配套的驱动电路,然后进行仿真。所设计的驱动电路,采用PROTEUS完成。按下S1、S2、S3键盘,电机分别完成正转、反转和停转控制。学生在设计前,必须复习步进电机的驱动原理。就是步进电机是将单片机的电脉冲转换成步距角进行旋转运动的装置。一个脉冲,步进电机转一个步距角。而脉冲的频率决定步进电机的转动速度。步进电机的驱动脉冲是分时由脉冲分配器供給的。

2机电一体化仿真设计过程

学生设计好教师要求的软件和电路图后,必须使用PROTEUS程序调用KEILC51程序进行联调。KEILC51可以根据PROTEUS程序的调试结果进行修改,直到两软件将PROTEUS所设计的硬件电路和KEILC51程序所代表的软件程序完美地被结合到一起,并符合所要求的设计要求后,整个设计过程结束。学生要能够完整地设计所要求的电路,并根据电路特点进行编程。所谓的电路特点的掌握,就是机电一体化设计中自动控制理论所需达到和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中,确定为核心与必须学生掌握的部分,包括步进电机转向原理的掌握、步距角与电机脉冲数的关系、步进电机与直流伺服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特点上的区别与联系、步进电机环形脉冲分配的顺序和特点、C程序设计流程图与编程语句中需要解决与注意的几大问题等等。

第2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

【关键词】Matlab;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实践;应用

1.引言

在政府大力开展教育事业的影响下,很多高校都将教学改革作为完善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社会对于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也有所提升,为了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校必须要对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出Matlab软件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想充分发挥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首先要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效果。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表现出了“机”与“电”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讲“机”、“电”相加在一起,而是通过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机电一体化的效果。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优秀机械加工和机械设计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并且还要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电气控制的相关技巧,通过各种手段对机电产品进行更好的控制[1]。既包括了传统的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还加入了计算机专业、电气专业、自动控制专业,充分体现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与“电”相结合。

3.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计划的逐渐完善,很多高校都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采取更加成熟的教学手段去促进学生发展。然而,通过对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分析来看,教学计划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无外乎基础教学模块、机械基础模块、电气基础模块、控制基础模块等,从理论上来讲是比较符合现代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的,但是,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看,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一致,很难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形式。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不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也不是学生学习态度问题,而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脱离了现代社会需求,学生虽然能够从课堂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但是并不能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更不用说将这些知识利用起来[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在进行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还要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并不是非常的高,尽管在理论教学上已经趋于成熟,但是,机电一体化的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总是差强人意,对于社会的适应性和理论的操作性都比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国高校在开展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很多学生都掌握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可是却不能将掌握的知识充分的利用起来,很多知识点的使用方式并没有被理解,只是死记硬背下来应对考试。由此可见,要想充分发挥出教学改革的效果,还需要一种能够将教学知识连接起来的模块,而这种方式就是Matlab软件[3]。

4.Matlab软件的相关介绍

Matlab软件是一套商业数学软件,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像是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等都可以使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并且还结合了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计算速度上都有所提升。Matlab软件是三大数学软件之一,在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中在数值计算方面首屈一指,不管是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实现算法,还是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4],只要与数学相关,就都可以使用Matlab软件进行分析。将Matlab软件应用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曙光。

5.Matlab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实践中的应用

5.1在基础教学模块中加入Matlab的基础入门高等数学是工科生的必修课,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无法提升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Matlab引入到基础教学中就能够妥善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Matlab软件强大的计算功能,将复杂的数值简单化,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改善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看法。5.2使用Matlab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在学生充分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理论知识以后,就应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学习控制理论的时候,要结合Matlab软件共同学习,利用Matlab软件来进行运算、建模、分析等环节的控制系统仿真,将教学过程中比较繁琐的数据变换、复杂领域交给计算机进行分析,通过Matlab将所学到的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整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实际应用效果[5]。

6.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Matlab能够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模块连接在一起,是原本分散的模块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整合,是学生能够更加完整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含义,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是一种提升。另外,Matlab不仅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各个行业中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也就是说,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依然可以使用Matlab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巧红,韩江.Matlab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实践中的应用探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19-21.

[2]叶慧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45+147.

[3]郑永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4]陆志全.《电气控制技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AHK教改班为例[J].内江科技,2016,08:145-146.

第3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

0引言

“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公认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充分考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从行业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出发开展人才培养[1]。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伴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专业。学校始终围绕“服务青岛市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这一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明确目标,合理定位,产学结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具体改革过程中,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合理设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化企校合作,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主体,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滨海特色的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

1从企业需求出发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2009-2015)》中明确提出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培育特色产业聚集区。其中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集中在青岛滨海学院所在地的西海岸新经济区以及邻近的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未来五年内要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2],实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的发展策略,其中要重点发展的家电电子、船舶制造和汽车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青岛地区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根据对青岛地区企业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除了对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之外,普遍关注高职毕业生的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等思想品质,以及职业迁移和发展潜力,熟悉一线生产流程和工业要求,同时又能够胜任基层生产管理,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极其匮乏。

从上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出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在生产现场从事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或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管理意识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资源组建机电类专业集群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青岛滨海学院2003年开设的工科专业,2007年被评为“院级品牌专业”,200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集机械、电子,以及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兴专业。在该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青岛滨海学院整合工科教学资源,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中心,衍生高职专业,培植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学科基础牢固,专业发展平台开阔的“机、电结合,本、专互补,资源共享”的机电类专业集群。

2.1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中心的高职专业集群

高职专业集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6个专业。专业之间资源共享,如图1。

2.2以机电类高职专业集群为基础建设的本科专业集群

本科专业集群包括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等专业,如图2所示。

3行业企业需求与学校学科优势相结合确定专业方向

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积极与当地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根据青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大量用人单位的调研,结合本校本科资源优势,青岛滨海学院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方向分为:机械加工方向、机电设备维修方向、材料加工方向、电气控制与检测方向、汽车及工程机械维修方向,以及机电产品营销方向。各专业方向的需求行业、合作企业以及支撑该方向的本科专业情况,如表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修完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之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选择专业方向,并根据所选择的方向确定顶岗实习单位和需要继续修习的模块化专业方向课程。

3.1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N”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创新“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3.2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企校联合培养为主要形式,以教学改革为主要推动力,以培养思想品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4个方面的核心内容:C代表Character,指贯穿大学全过程的品格养成教育;P代表Practice,指渗透课内外的实践训练;P代表Production,指面向生产一线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T代表Technology,指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4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和主要培养方式

4.1贯穿大学全过程的品格养成教育

培养目标包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的质量意识、职业健康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3]。

主要培养方式:通过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开展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养成教育;《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课程纳入大学三年的教学计划;开设《专业导论》、《职场心理辅导》、《质量及安全管理》等职业系列课程;坚持开展体育测试、读书活动、演讲训练、收看新闻联播等教育活动。

4.2渗透课内外的实践训练

培养目标包括:增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巩固工程基础、提高动手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分析方法、技术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培养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比例达到47.4%。开展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增加双师型任课教师比例;加强机电专业相关实训室、实验室的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活动,如:暑期社会调查、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

4.3面向生产一线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

培养目标: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工程意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和制造系统;增强对工程实际问题深入、系统、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主要培养方式包括:校内生产型实验室、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采取企校合作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双主体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产实践机会,深化各类合作模式,如工学交替式、工学渗透式、订单培养式、顶岗实习式等等[4]。

4.4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培养目标: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技术改造创新能力;工艺革新潜力、设备革新潜力。主要培养方式采用“1+N”制,将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纳入毕业资格审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将科技竞赛成绩纳入毕业资格审核。课余时间开办数控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家电维修、机械综合加工技术、PLC技术等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的企校之间的横向课题研究和开展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5]。

第4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教学 仿真 PROTEU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35-02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因此,学好该课程能为学生毕业后择业打下良好基础。而该课程的微机控制部分和检测部分是以单片微机(MCU)接口技术为核心的实践性很强的学习环节,因此,本课程需重点强化人机、机电、计测等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结合仿真软件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单片微机接口系统的电路设计和仿真方法,是提高机电专业教学质量和培养机电工程开发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

1 课程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涉及“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中微机接口控制方面的核心教学环节是接口电路设计与程序设计,微机控制系统设计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而在这几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

1.1 课堂理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介绍微机系统中的片内资源及典型接口电路。传统教学中,机电专业学生一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点时,知识体系抽象,学习起来不好理解、费力,而且单片微机内部资源的应用、接口和程序运行过程等没有有效直观的展示和表现,仍然停留在云里雾里的阶段,甚至有些学生在学习完该内容后,还不知道各类中断服务程序是如何被执行,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演示方法。

1.2 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

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实践环节,大多数学校都会采用单片机实验箱(台)来完成实验内容,并且主要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单一,主要的硬件连接以及主程序都是现成的,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上电后做一些简单连线,下载固件程序,记录实现结果。学生完成若干实验后,对电路实验中所使用的硬件电路,芯片间的关系以及程序流程内容并不怎么了解,并没深入掌握其本质内容,所以当学生初次接触实验箱(台)时,一旦接错线或电路出现问题时,非常容易造成实验设备的损坏。另外,在使用单片机实验箱(台)时,一旦出现不能远行的实验问题,原因查找更为困难。由于实验箱(台)系统比较复杂,维护也很困难,难以对损坏的部件维修,只能更换设备,会带来费用上的增加。

1.3 毕业设计

常规的毕业设计流程是:对机电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并按照自己的设计方向(如机械结构部分、电控系统部分、系统控制软件部分)细化设计内容。对于电控系统设计方向题目,一般根据机电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首先设计出整体理论电路原理图,并以该电路为参考,购买元器件;其次,按照电路原理图在面包板上进行电路搭建,最后,把写好的程序用编程器下载到单片微机实验板上运行调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电路设计和实践经验很少,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电路设计的缺陷、电路搭建过程中出现的漏焊、错焊以及元器件的故障问题,都会给设计过程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PROTEUS仿真软件的出现能够为毕业设计过程带来有效的帮助。

2 PROTEUS仿真软件

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各种仿真系统为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极大的节约了人力和物力。在以往的MCS51系列、PIC系列、ARM系列单片微机学习、单片微机系统的设计开发中,常用的软件主要有Keil C51、Wave 等相应的专用开发软件。对于Keil C51软件来说,主要是进行MCS51单片微机控制软件的编译调试,Wave可以进行软件仿真,也可以在系统板上调试,并需要有相应的仿真器而且需要先设计出系统目标板才行。而能仿真微处理器的软件PROTEUS,是目前能够很好的进行单片微机及器件仿真的工具。

PROTEUS仿真软件的功能特点如下:

(1)符合单片微机软件仿真系统的标准,可以仿真的单片微机包括目前常见的MCS51系列、MicroChip PIC系列、AVR系列和ARM7等。并支持微机系统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大量存储器件和和接口芯片。

(2)仿真基于PROTEUS,能进行模拟电路分析、数字电路仿真、混合信号分析及频率信号分析等电路分析。

(3)提供虚拟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计数器、电表及虚拟终端等虚拟仪器仪表供选用,方便对仿真电路的虚拟测试分析。

(4)利用该软件还可以方便的进行电路原理图(SCH)的绘制和印刷电路板(PCB)的设计。

(5)PROTEUS能和Keil C51无缝集成,实现直接联调,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将程序虚拟下载到仿真电路中进行运行状态的测试和结果分析。

3 PROTEUS在单片微机教学中的应用[2]

3.1 仿真工具在机电一体化课程微机控制教学环节的意义

针对以往教学环节中的各类问题,仿真工具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借助PROTEUS可以对MCU和其电路进行有效的功能及过程仿真,并带有丰富的资源库,学生可以实现更多的实验项目,改变传统实验项目的局限性。并且PROTEUS能够替代硬件实验板和仿真器实现“软硬件联机”调试,到仿真结果与预期设计结果一致时,便可以购置硬件,进行硬件电路搭建调试。采用这种设计和开发方式效率高,控制电路调整便捷,不需要购置额外大量的实验材料,就能够完成前期大量的预实验过程和测试过程,可以极大的拓展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2 PROTEUS虚拟实验室引入机电课程的课堂教学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接口设计环节中:

第一,应先采用PROTEUS进行实例演示,增强教学生动性和直观性。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好一些典型的应用系统,如流水灯电路(对应户外建筑物的霓虹灯控制电路)、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路及户外LED显示屏控制电路、LCD显示电路(对应各类智能仪器仪表中的显示控制电路)、步进电机控制电路等,并进行现场实验演示。让学生对微机及接口系统有一个直观认识,明白局部系统和完整的控制系统的含义,清楚微机在机电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情况。

第二,利用PROTEUS快速明确微机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并掌握微机系统控制体系的难点,例如:MCS51系列单片微机中的P3口作为准双向口的概念,如何应用是较难掌握的一个问题;中断如何产生并进行终端响应的概念;八段LED显示器的位选和线选如何区别;串行通信如何实现等接口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均可借助PROTEUS进行演示,并且在演示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红蓝)颜色显示芯片引脚状态变化的功能,可以通过单步调试的方法观察微机接口各引脚电平变化情况,通过改变程序内容或指令,观察运行效果,从而掌握各程序语句含义,最终实现学生的有效快速掌握。

第三,实验过程中也可借助信号发生器、波形发生器、虚拟示波器、虚拟分析仪、发光管、电压电流表、LCD与LED显示器、虚拟串口、虚拟计数器对实验进行控制信号的输入、运行过程中的实时检测和状态显示,很直观判断和了解不同电路的作用。

第四,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接口设计的实验环节,借助PROTEUS仿真软件提供的丰富仿真器件资源,打破学生每次实验时只能用到实验箱(台)的固定模块、实验项目简单、实验过程单调且实验内容少的局面,使学生深入了解接口电路的硬件原理及设计步骤,创造了更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并且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控制系统设计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3.3 机电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综合能力提升

学生的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应根据实验室现有硬件实验条件,利用PROTEUS进行电路原理图的设计与仿真,并在相应的硬件电路上进行进一步实验,仿真程序在现有实验环境下运行,验证实物效果;借助此环节,系统和熟练掌握PROTEUS各个功能。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导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毕业设计题目,规划和设计机电系统或微机控制的总体结构,在师生之间共同讨论方案可行性之后,由学生进行后期的详细设计,这将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详细设计环节,学生采用PROTEUS进行电路原理图设计,编制测试程序、系统控制程序并调试,等各项仿真目标实现后再购置器件进行电路焊接和系统调试。采用这种形式可以降低因方案不正确或电路搭接错误而造成硬件投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开发能力。

4 结语

将PROTEUS软件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由于其仿真过程直观,操作灵活,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接口设计教学环节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参考文献

[1] 代启化.基于PROTEUS的电路设计与仿真[J].现代电子技术,2006,234(19):82-84.

第5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方式;教育观;教育内容;教学方式

职业高中的教学改革正在进行。我们机电专业的专业教师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应当怎样践行新课改的精神?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无论教学中遇到什么实际的困难,我们都应站得高、看得远。不找借口,不推脱责任,该怎么上课,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绝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包括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1.科学的发展观

要树立“帮助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思想。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以研究教材为重点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方向转移。

2.科学的人才观

要将职高机电专业的教学与现代企业的机电一体化生产相联系,我们的学生一般对口就业的方向是生产的第一线。所以,要培养学生既懂得机械原理,又懂得电路操作,能够胜任生产中的多个岗位。

3.科学的教材观

教师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所以在深入研究、吃透课程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处理教材,使教材真正为学生服务。我们不但是在教教材,更是在用教材教。将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齐心协力进行个性化创造的过程。

4.科学的学生观

在教师眼中,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只是学生,是接受我们教导、训导的对象。这虽然没错,但学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具有人格尊严的人,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人。职高学生有他们共同的特点,也有个体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学情,揣摩学生的心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便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自身潜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机电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现代化建设和生产的要求。开设的课程除了机电必修课之外,还应结合对口升学考试的考纲和学生的个人需要,灵活开展一些选修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三、改革教学的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师讲得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恹恹欲睡。老师自己在认真备课、精心梳理了教材之后,传授给学生的都是重点、难点和对口高考的考点,但是学生并不领情,还认为老师讲的没意思、不好玩,根本就提不起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无聊的事情。

与其老师辛苦讲授、满堂灌输,不如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自己动起来: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最终动心,那么,他们才会觉得老师所讲的东西有意义、有用处。

那么怎样调动起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呢?我采用学生讲课的办法。第一阶段,先让他们讲一些简单的习题。因为没有难度,他们很乐意上台表现。在大家面前很光荣地完成了讲题任务后,他们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甚至很多同学还盼望着下一次再讲。第二阶段,可以安排一些学习好的学生讲教材的某些章节。为了给大家讲清楚,他们自己就先要弄明白这些知识体系,就要预设和研究一些课堂上大家可能问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准备讲课的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改变学习的方式

以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表演,每一个学生只是观众,一节课上完了,戏也演完了,学生看完仿佛这节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其实是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单边活动,并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的课改精神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是导演,指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轮番上阵,全班同学集体演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所以,我们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是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

老师必须解放思想,相信学生。只有老师放开手脚,放开对学生的思维束缚,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习上的很多难题才能得以解决。

当然,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精心设计,在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不能直接给他们答案,应鼓励他们群策群力,齐心研究,一定能够有办法解决。等到学生的思维进入“愤”“悱”状态时,再给他们作简要点拨。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经历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专业课。

五、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职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验性与实训性,很多学校没有条件配备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设备,或者虽有设备但早已陈旧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及实训之需。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创新能力的发展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和阻碍。

因此,教师必须克服困难,精心设计多媒体演示课件。比如教材中的很多原理图、梯形图、电路图等,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做直观展示。虽然这与实地操作有一定差距,但课件可以多次播放、演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理论,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机电专业的老师一定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寻适合职高机电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新时期优秀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竭尽全力!

第6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

关键词:汽车检测;维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U4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5-0077-02

1本专业的定位

①通过进行专家论证和市场的调查研究,对汽车的职业岗位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我们对这个专业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掌握汽车维修的技术、技术管理、对现场质量进行监控、汽车运输行业的管理和技术、对机动车进行检测的技术、汽车的机构等一线生产所迫切需要的具有高级技术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②汽车的维修产业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美国式逐渐过渡到针对单一品牌的德国式,即采用4S店的模式。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在技术的掌握方面由全能转变为专能、并因此在掌握修理技术方面,由粗修转变为精修,使得行业的服务水平提高,提升行业的形象。

③在汽车中新技术有了越来越大的比例,维修人员由原来的单一化向综合的机电一体化模式进行转变。在汽车维修的必备知识中,掌握必备的电控知识已成为关键。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减少传统汽车的维修知识和技能,不断扩大新技术、新知识的范围。

④汽车后市场有了不断丰富的内容和越来越多的服务形式。为了实现学生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知识来对专业模块进行划分,即对原来的基础进行内容的增加:比如汽车服务技术模块、汽车美容模块等。

2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①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汽车检测和维修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指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打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科体系进行彻底打破,针对这个职业的教育培养目标来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对能力本位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展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所存在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脱节问题,避免在理论课的教学和实习课的教学中出现知识之间的重复,提高教学直观性,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②将核心定位为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重构必须依据职业岗位群的特殊需要,以此来对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强调对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结构方面的重构,以及提高其职业的能力。所以在对岗位群的进行方向模块的设置方面,应注重将着眼点放在汽车学科上,找出汽车以及其他专业模块之间的结合点,对方向课程进行科学合理设置。

汽车专业课程的模块目前可以划分为以下几方面:底盘、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电器、汽车的新技术等主要模块。在各个模块之中存在不同的系统机构,并且对各专业课题进行了相应的分设,比如发动机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还设有五大体系和两大机构的课程内容,每个课题都严格按照国建的技能鉴定标准和专业实用性来加以规范和要求,然后进行课题的分设。把高级技术人员在汽车方面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如:汽车的工作原理、各部分的结构、检测、维修、故障的诊断和排除等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和整理,然后在同一课程体系中进行分模块的教学,有机结合能力和知识,防止出现脱节和重复的现象。

此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具、实物、汽车仿真软件、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把纯理论的枯燥教学,转变成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这种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可以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有效指导,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验证。最终在理解、记忆的循环模式下,把汽车修理、汽车构造、汽车的故障诊断和排除三课结合为一体,实现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3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验的

感悟

3.1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启发

①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训练的紧密衔接、有效对应,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密切的结合,同步实现了感性和理性的深刻认识。

②技能操作和专业理论教学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有更多大的机会反复理解和对照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这种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时间内,只将认识的重点定位某个特定的部件。这样可以是学生能够在构造、诊断和排故、修理工艺等方面不断缩小注意的目标,确保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整认识结构系统的整体。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使用了理解记忆、感知记忆和运动记忆等科学的记忆方法,因此学生比较容易对总体的结构进行全方位的认识,技能的形成也就比较快。

③反复交叉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并且不断更新其内容,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可以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实在的技能,增强其自信心,加快技能的形成进程。同时,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检修零件、解体汽车的各部件、组装或者按照工艺的要求对零件进行调整,这样既可以提高实习的质量,又可以确保有完好的教学设备。

④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方式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使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可以从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3.2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课程中教

学模块的构造

3.2.1理论教学的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程的模块、公共课程的模块、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专业拓展课程的模块、任选课程的模块等。其中专业必修课程的模块和公共课程的是本专业中应做出统一要求的模块;而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则根据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汽车的检测和维修、汽车的美容和改装技术等多个专业方向进行不同的模块设置;专业拓展课程的模块和任选课程的模块则主要是为了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针对人文社科的知识补充而进行设置的。其中的任何一个模块,特别是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和专业必修课程的模块可以重新整合原来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将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这三门课程整合为汽车的机械基础。将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子设备和汽车电器中的起动机、车用发电机、等基本重复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汽车电子电工的技术基础。将汽车维修技术、汽车的构造、汽车的检测与排故课程进行调整,主要讲述汽车的维修技术和对汽车的构造知识进行回顾复习。最后为汽车综合检测与排故的综合课程,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知识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2.2实践教学的模块

针对汽车维修和检测运用的专业而言,我们可对实践教学的模块进行如下划分,即由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组成的有关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由毕业实习、汽车的应用技术、毕业设计、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技能所构成的教学模块;由钳工、识图、汽车维修、电工、汽车驾驶以及汽车检测等所组成的具有专项技能培训的教学模块等。

为了实现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模式应结合实践教学的体系来进行,这里将实践体系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应对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要求加以规定,学生应进行按部就班地训练;第二层次,专项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实践教学的模式应对这个部分加以要求,学生自己可以针对个性化的要求加以变动;第三层次,综合技术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目标进行规定,具体还需要学生来对施工的办法和工艺进行自行设计,圆满完成训练的项目,实现自身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努力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凌云.高职职业课程的整合――高职课程建设初探[J].江

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 高芳.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J].职业技术教

育,2008,(20).

[3] 袁长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初探[J].职

业时空,2008,(1).

[4] 徐艟.基于CRE模式的学生能力培养初探[J].市场周刊,

2008,(11).

[5] 刘春侠.CRE教学模式在顶岗实习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第7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

关键词 机械制造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

1 21世纪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行业人才的需求

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装备制造业要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该专业的专业背景是装备制造业,加强该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已不仅仅局限于拖拉机和耕耙播收等田间作业机械,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的总称。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任何先进的农业技术要大面积推广、高效率规范化实施,都必须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农机服务业象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并呈快速发展态势。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性能不断完善,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但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农业机械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设计制造技术相对落后,普及应用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落后几十年。在农机行业中,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偏低,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人才接续困难。此外,专业不对口,知识老化,学历层次低等现象也很严重。许多农机企业迫切期望大学毕业生前去工作。

2 加强专业建设,发挥优势,突出机械学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牢牢把握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将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学科有机交叉、渗透、融合,形成了以“机电结合为核心,以数控技术为龙头,以机械CAD、CAPP、CAM、CAT、CG有机交叉模块为主线”,以“产学研结合、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案例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凸现出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特色。从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现有的学科水平、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农机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态势可以看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基础在农业机械,专业的学科优势也在农业机械。因此,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和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仍应坚持以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为本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建成高水平的学科体系;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出高质量的、独具特色的工程技术人才。

3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柔性专业方向课(限选课)、专业任选课、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等。课内总学时为2520。实践性教学环节37周,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优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和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中,以机为主,机、电、液、气、材相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是核心,是从事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试验研究工作的知识基础。专业课时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既要体现专业特色,也要体现淡化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为:测试与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农业机械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

在专业任选课中,设置有关农学、生物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以适度拓宽专业面,体现专业特色。这种适度扩大选修课种类和数量,适度放宽柔性专业方向选择权的做法,有利于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扩大专业知识面和增强素质培养。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仍保留2周的农业机械生产实习,为农业机械及其装备的使用、维护、性能及结构设计奠定实践基础。尤其在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可根据学生所选柔性专业方向,分农业机械、农用运输机械、通用机械和其他一般机械进行设计与实践。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现有条件,发挥了办学优势,又突出了专业特色,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改变了相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千人一面的状况。

总之,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扎实自然科学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和较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成为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研究及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人类的发展繁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树珍.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03,1(75):57-58.

[2] 陶秀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5:91-93.

[3] 喻九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04,3(81):17-19.

[4] 周勇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5-169.

[5] 张锁龙.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59-61.

[6] 余历军.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功能与基地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4,6(58):95-98.

第8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

据数据统计,我国截至2009年,开设本科院校(不含民办)720所,其中有440所院校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自动化专业),在校本科生约16万人,是我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规模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作为机械产业的重要支柱专业,近年来,机自动化专业和其他工科专业一样存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薄弱环节:课程之间内容互为交叉而设置又缺少联系,教学人员对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影响培养质量,传统的课程设计与社会的迅猛发展脱节。本文从专业课程的设计,教师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探讨,以对机自动化专业出现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

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构建

1.准确把握专业培养目标。

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机自动化专业应以经济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与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的高职办学模式。通过教学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能,具备创新研发能力,掌握现代工业技术,拥有高学历层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2.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与适应培养目标。

机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工作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专业能力,突出专业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传统制造技术,机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中应包含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课程,除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整合了“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概论”等几门课程[1],另开设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如数控、网络制造等。因机械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在完成该课程后,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理论知识进行课题设计,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运用计算机分析一般零件的工艺设计问题与某一工序的专用夹具。

(1)构建以数控机床为主轴的课程体系。数控技术是机械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应用之取代原来的“机床设计”,按照机电相融合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综合设计训练。通过此课程体系,学生能熟练运用“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所含的相关知识,掌握数控机床设计方案的拟定、分析与必要的计算,掌握零部件的计算方法与结构设计,增强收集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提高解决机电一体化问题的效率。

(2)开设综合课程设计。在学习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生产过程信息技术”等课程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实践锻炼,使其了解机械基本理论,网络设计的原理,以及零件从CAD到数控加工的全过程。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用Pro/Engineer软件设计自己感兴趣零件的三维模型,训练用计算机设计的能力,之后拟定该零件的加工过程,计算加工参数等并在计算机上加以演练,根据零部件的具体情况进行数控加工仿真并进行后置处理,最后通过网络传送该程序至数控机床加工所设计的零件并撰写设计说明书。整个过程是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较完整过程,完全符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极大地提高学生们从事现代制造技术的兴趣[2]。

3.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必不可少,才能将实践中的生产管理知识内化并传授于学生。学校应建设一批高教学水平兼以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的舞台不局限于学校,学校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走出去”,让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增强实践经验,更新专业知识;“请进来”,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师参与指导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培养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队伍。

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机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任何一个层次的教育目标都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道德。显性知识以记忆为主,而高等教育中大部分为显性知识,即要求掌握的实践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但恰恰对于机械人才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能力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关键,知识靠教师传授加以自学完成,能力靠实践锻炼形成,而道德目标的实现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方法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人才的质量。

4.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当今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加快。学校教育的完成不是一个终点,终身教育才是根本发展途径。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解答遇到的问题,能学会经常思考,如何思考,理清思路,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机自动化专业实践性强,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实践机会,带着问题去企业实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机械专业密切联系现实经济发展,课程设计的改革,必将引起教学内容方法的相应改革,高职院校应抓紧建设“双师”队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机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

关键词:课程标准 一体化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TP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212-0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用性强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相关理实一体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是一门主要讲述电子元器件结构与应用的课程。是电气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所有本专业学生大一学年都要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有开课班级多,授课教师多的特点,为了整个年级的学生掌握内容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标准,需要修订一个课程标准。针对我院电气类各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现有实训室实验设备,下面以一个任务:集成计数器安装与调试为例,就其课程标准内容的建立做一阐述。

本课程既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门必修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还是中级维修电工理论与技能考核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仪器仪表的使用、简单电子电路的设计与选型、电子电路的安装、调试等岗位能力,为今后从事职业岗位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课程融岗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一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使学生会仪器仪表的使用,会分析电子电路原理,会将原理图改画成接线图,会电子元器件测试;根据图纸,能进行电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查;利用手册、资料能够查阅元器件参数,能够选型与计算;能制定任务实施方案,逐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团结协作,安全文明操作,遵守操作规程;遵循安装工艺要求;具有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为今后职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授课,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进行,教师在讲授元器件的结构与原理的同时展示元器件的实物,讲授应用的同时安排小实训项目实现元器件的功能。这样学生可以直观的认识课程涉及到的元器件,学会利用其涉及电路,拓展知识。

1 集成计数器安装与调试

学时:6学时。

1.1 课前准备

1.1.1 实践准备

元器件:集成芯片CT74LS160、CT74LS16、多功能接线板、七段数码管、万用表、连接导线、电子技术训练装置。

1.1.2 理论准备

任务分析:(1)学会CT74LS160、CT74LS161芯片的使用;(2)能够用CT74LS160、CT74LS161芯片组成任意进制计数器;(3)具备计数器设计能力;(4)能够借助集成手册查阅其它集成计数器芯片引脚及功能;(5)能够正确完成CT74LS160、CT74LS161集成计数器组成8、24进制计数器接线与调试;(6)具有故障分析、排查能力;(7)具有安全操作意识。

1.2 课程实施

(1)集成芯片CT74LS160、CT74LS161认识,组成N进制计数器设计方法计数器是常用的数字电路元件,种类很多,有二进制计数器和十进制计数器;同步计数器和异步计数器;加法计数器和减法计数器等等。它不但能用于计数,还可以用于分频、延时等场合。(2)集成同步十进制计数器CT74LS160(162);逻辑功能示意图和管脚图介绍;对照CT74LS160(162)功能表详细介绍其逻辑功能;通过书中实例介绍任意进制计数器设计方法,明确设计步骤。(3)对照CT74LS160(162),完成CT74LS161(163)的学习任务,完成上述任务要求1、2、3、4。

用CT74LS160设计一个8、24进制计数器;画出设计图,完成接线与调试讲述N进制计数器的装接,已CT74LS160构成29进制计数器为例:

整体置0(异步);

写SN的二进制代码:SN=S29=00101001

写反馈归0函数:=

画连线图

整体置数(同步);

写SN-1的二进制代码:SN-1=S28=00101001

写反馈归0函数:=

画连线图

1.3 技能训练

(1)能够用所学的设计方法,设计8、24进制计数器并画出芯片接线图。(2)正确辨别CT74LS160芯片的管脚,明确各管脚的功能,会查阅手册。(3)做出任务实施及分工情况记录。(4)按照设计图纸,完成接线、查线与调试任务,并记录所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5)做出总结分析报告。

1.4 任务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1.5 教材及参考资料

(1)《电子技术简明教程》,付植桐主编,电力出版社;(2)《二极管手册》、《三极管手册》、《集成手册》、《电子工艺》等;(3)电子课件、电子教案;

(4)视频教学资源http:///SuperCourse/Electric03/。

1.6 教学方法

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的有效教学方法,结合讲授、演示、多媒体课件、讨论、实际操作等方法进行教学。

1.7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由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的,其中,平时过程考核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过程考核成绩包含考勤情况(10分)、应用能力考核(20分)、口试成绩(10分)、平时提问成绩(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