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方式范文

会计核算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核算方式

第1篇:会计核算方式范文

【关键词】 会计核算 转变 创新

1. 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2.3 财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手工会计时代的账务处理流程,通俗地讲,就是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形成会计报表,必须经过过账、填制凭证、试算平衡、结账、对账等诸多程序。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3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都从凭证上来),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账表)。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这就说明,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往往能够通过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过去需要众多人员从事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这样在手工会计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烦琐的工作,变成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一个简单的指令或动作。

2.4 对账环节省略化

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就可以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为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因为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被弱化和省略了。

由于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形式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会计人员,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会计核算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重新构造会计模式,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红立.论电算化形势下会计核算形式的转变[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3).

[2] 金光华.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J].微型电脑应用,1997(4).

[3] 柳伟.关于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1(3).

第2篇:会计核算方式范文

电子商务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所承接和处理的业务量飞速增长。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交易行为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但是由于是新兴的支付方式,在会计核算方面会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规范的方面,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及相关的规定没有对这种新的支付平台的交易等相关行为进行明确的说明,造成这种支付方式存在一定的法律缺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人钻了漏洞,给企业的交易行为和会计资产核算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本文首先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的流转模式,然后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代表支付宝为例来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所涉及会计账务处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第三方支付平台;虚拟账户;运营模式;会计核算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人们对于资金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虽然能够安全地将款项直接转给对方,但是对于买卖双方来说,容易产生给钱不给货或者给货不给钱的诚信缺失问题,对于贸易的正常发生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买卖双方对于这种资金交易安全性方面的考虑,第三方支付平台便营运而生了。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讨,以促进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效。下面,笔者就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中相关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运营模式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虚拟账户的含义。与银行所设立的账户不同的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流转主要是靠网络虚拟的账户为基础的。同时与银行账户相比,这种账户往往是以交易双方习惯用的一些邮箱号码、手机号码等习以为常的、容易牢记的组合为账户名称,更易输入。从功能方面来看,用户经过注册获得账户以后可以进行相应的充值、提现、转账、查询、缴费等业务。这种支付平台所依赖的是PC端或者移动客户端上所装载的相关软件,节省了交易双方的时间,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是随着买卖双方对于诚信问题的需求而产生的,独立于买家和卖家之外的第三方来分担交易款项风险的支付平台。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行为不同的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所依赖的是互联网这一平台,不需要交易双方通过面对面的支付交易就可以简单地实现款项的流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存在有赖于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是自身具备一定的实力和信誉,能够取得交易双方的信任;第二是拥有过硬的互联网风险防范措施,能够抵御金融诈骗,保证资金的安全。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与传统交易的另一个大的区别在于:传统的支付交易往往是与账务的处理同步,账务处理完,资金交易也就结束。但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由于在交易双方或者交易双方与银行之间多追加了一个环节,导致资金的流通存在一定的延时,这就出现了账务虽然处理完了,但是款项可能对方还没有收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流程是:交易双方中的买方先将相关的货款支付到双方确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然后支付平台将款项信息推送给卖方,卖方接到推送信息后进行发货,等待买方确认收到货物后,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买方支付的货款转移到买方账户,进行结算。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的规定中明确指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备付金额不得随意挪用,这也是为了保持资金流动的随时性和提高资金交易的效率。无论是从运营时间还是技术支持角度来看,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平台在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方面都显得更加成熟。下面笔者结合对于支付宝的相关案例分析来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相关会计处理问题进行探讨。支付宝是阿里巴巴公司于2004年10月推出的一款第三方支付平台。其运营模式为:首先,买方在淘宝网上挑选自身需要的商品,并通过网上银行等方式将货款转移到支付宝的账户中进行某一时间段的存放,待卖方发货并经买方确认收货后,将货款转到卖方账户之中。随着移动支付手段的推广,支付宝的支付功能已经从淘宝网转移到其他相关领域的款项交易,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功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会计处理思路

(一)会计科目设置。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科目进行虚拟账户核算,也可以在相关一级科目下,例如其他货币资金科目下设置关于虚拟账户资金核算的二级科目。在网购交易的高峰期比如双十一等商家推出的购物狂欢节的情况下,企业要设置专门的会计科目来进行相关数据的整理与核算。一般来说,企业可通过“虚拟账户存款———××第三方支付公司”等科目,核算企业在虚拟账户进行的充值业务、收/付款业务、转账业务、体现业务等一系列与资金流动相关的业务。

(二)会计处理。作为买卖双方与银行之间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关于资金流动方面的业务要经过银行的转账功能来实现,即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所进行的转账、充值等业务所处理的资金是通过银行转账的形式将资金转移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虚拟账户中,然后再接着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发挥的是资金“代管”的作用。买卖双方关于交易的会计处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买方在网上选购商品并付款后,为了保证买方能如实得到商品,货款暂不支付给卖方,而是由买方账户转到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账户。对于买方来说,如果是直接用虚拟账户里的余额支付,则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虚拟账户存款———××第三方支付公司”科目;对于卖方来说,买方付款后,第三方支付平台会通知卖方发货,但是由于网购“感受不到实物”的特殊性,在淘宝网等购物平台上卖家一般会向买家承诺“七天无理由退货退款”。虽然有这样的承诺,但是仍然不足以满足买家对于货物质量安全性方面的需求,如果直接将货款打给卖方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在买家未确认收货或者未达到第三方平台默认的收货时间内,这些交易的资金或暂时被冻结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虚拟账户中,此时应借记为“发出商品”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第二阶段:在买方企业收到货物且验证无误后,第三方支付平台会根据买家反馈的信息对交易资金转移到卖家的虚拟账户中,此时买方应借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贷记“预付账款”科目;而对于卖方企业来说,由于买方已确认收货,商品的货款也已进入自己的虚拟账户中,交易行为暂时完结,企业可以对这笔交易的成本进行计算和登记,卖方在会计核算中应借记“虚拟账户存款———××第三方支付公司”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同时结转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发出商品”科目。除了买卖双方自身交易的成本核算外,还要对交易发生的第三方支付费用的成本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在淘宝、当当、京东等购物平台上购物时,这些网上购物平台是会从交易额中扣取商家一定金额的佣金,这对于卖家企业来说,也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对于卖家来说,这笔支出是因为销售商品而产生的费用,应该借记“销售费用———佣金”科目,贷记“虚拟账户存款———××第三方支付公司”科目。

(三)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分配。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中冲当的角色主要是交易资金的代管者。首先,在买方选择货物并付款后,第三方支付平台代卖家从买家那里收取了货款,实际上是代买方暂时保管这部分资金;而到买方确认收货后,第三方支付平台代买方将这部分货款转移支付给卖方。由于货物流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考虑到物流等原因,发货与收获、付款与收款之间也必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就产生了买家在付款后到卖家在收款前的这一时间区间内,交易资金是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沉淀资金存在的。而这部分资金的存在是会产生一定的利息收入的,对于这部分收入,第三方支付平台应如何进行核算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的争论比较多。笔者认为这部分利息应该属于买方所有。从交易过程来看,在买方未确认货物之前,其所支付的货款是在第三方支付平台那里暂存的,相当于银行存款一样,那么这部分沉淀资金所产生的利息理应归属于买方所有。但是如果每笔交易都需要第三方支付平台返还利息收入的话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有些交易额比较小,容易出现返还利息的成本超过利息本身,导致收益低于损失;另一方面,会导致对于利率问题的争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成本会大大增加。为此,可以通过划定交易额分界线的方式来处理,即利息收入的处理按照交易额的大小情况分类处理,对于交易额在该分界线以上的交易,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该将利息收入减去银行托管成本后剩余的部分返还给买方;若交易额低于分界线,则将这部分利息收入继续保留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银行账户内,由银行冻结这部分资金,然后由银行定期从利息收入中扣除银行托管成本,再将剩余的部分反馈给消费者保护机构。这种方式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而言,利息收入就是一项负债,在结算利息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付账款——买方(利息收入)或消费者保护机构(利息收入)”“应付账款———××银行(托管成本)”科目;将利息收入返还相关方时,做相反的分录。

三、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相关会计处理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产生顺应了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对于网络交易的安全性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虽然这种支付平台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方式,我们要需求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来对其加以完善,以充分发挥其高效、低成本的优势。要从法律的层面上对第三方平台的相关会计行为进行规定,保障运行的合法性。

(二)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对于会计核算来说是非常有必要,但是却又比较困难的事情。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能产生的风险大致包含以下三种类型:①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会计制约机制尚不成熟,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经营信用风险,导致支付账户余额不能回兑为商业银行的货币,给客户带来较大的财产损失,同时对于行业信誉影响也较大;②资金沉淀问题容易产生支付平台的金融风险;③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利用自身平台为非法转移资金和套现提供便利,形成潜在的金融违规风险。除上述风险外,第三方交易系统一旦发生问题,将存在客户信息泄露风险。对于这些风险,一方面要从技术层面上保障支付平台系统的安全性能,降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技术风险,为顺利支付提供方便;另一方面,要从法律制度层面上加强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督约束,切实保障资金的安全。

作者:梁海涛 单位: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3篇:会计核算方式范文

1998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企业基建业务有关会计处理办法》(简称办法)和2001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简称制度),都分别对企业未实行独立核算的经营性建设项目的账务处理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就该办法和制度的实际运用情况看,还有些不尽如意的地方,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需要。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基建财务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对企业基建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探讨和设想。

一、当前企业基建会计核算方法的缺陷

现行办法和制度中有关基建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尚不能全面、准确、详细地反映企业基建项目的实际情况,不能充分体现出基建会计核算应有的专业特点,尤其是对大中型基建项目核算的指导性不强,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按照制度和办法的规定,未实行独立核算的经营性建设项目在企业账内通过“在建工程”或是“基建工程支出” “更改工程支出” “大修理工程支出”和“工程物资”一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同时也规定企业应设置“在建工程其他支出备查簿”,专门登记基建项目发生的、构成项目概算内容但不通过“在建工程”等科目核算的其他支出。如:不需要安装设备、现成房屋、无形资产以及发生的递延费用等。这也就是说,企业的会计账簿或是会计报表不能反映出工程建设的全貌,要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要编制竣工决算,必须将“在建工程”等一级科目和“备查簿”进行整理和汇总。这对于核算内容庞杂的大中型基建项目或是引进国外生产线,不需安装设备但价值量较大的技改项目来说尤其不便。

(二)制度和办法都规定应在“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支出”等一级科目下直接设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等二级明细科目来核算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本。这种科目级次的设置方式并不适合多个在建项目的核算。“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等科目余额很可能同时是几个建设项目发生数的汇总,既不能反映一个建设项目的总支出情况,也不便于完工后建设成本的结转,二级明细科目核算出的数据不具备运用的现实意义。

(三)大中型基建项目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会计核算量大,仅靠“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支出”等会计科目已不能满足核算的要求。大量的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工程结算款等环节得不到有效的记录和反映;同时基建核算和原本已繁杂的企业财务核算混同在一套账簿内,既不利于基建财务人员对基建支出情况的全面把握,也不便于凭证的查阅和日后工程的审计及决算。

二、对企业基建会计核算方法的探讨

(一)对于工程建设量不大、工期短、财务核算相对简单的建设项目,建议按照原办法和制度的规定在企业账内 “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支出”等科目进行核算,但先应按在建项目名称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然后再根据每个项目的概算批复类别加结转科目设置三级明细科目。这种科目级次的设置方式可使企业通过二级明细科目数量和二级明细科目余额对在建项目的个数和每个项目的支出情况一目了然,既便于日常管理又便于完工后决算的编制和建设成本的结转。此外由于三级明细科目是按照概算类别设置的,可及时比较概算批复与实际支出的差异,做到工程成本的事中控制,发挥基建财务核算的重要职能。

(二)对于工程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工期长、财务核算复杂的大中型基建项目,建议采取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另立账簿期末并表的方式进行核算。即,企业账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总括核算拨付基建项目的投资数,基建账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明细核算建设项目的成本支出,会计期末将基建账的科目余额整理、分类后并入企业报表,同时抵销有关数据。

在采取另立账簿单独核算基建项目时需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的账务处理工作。

1.企业账“在建工程”与基建账“基建拨款”科目余额必须一致(假设项目资金来源均为企业拨款)。企业下拨工程款时,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基建账收到拨款时,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基建拨款。“在建工程”和“基建拨款”科目始终是企业账和基建账之间的纽带,是两账并表后需要拼销的数字,只有金额一致才能保证合并拼销后的资产负债表准确无误,这就要求分账核算后务必加强企业与基建的拨款对账工作。

2.由于基建账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科目设置和企业账有较大差异,期末并表时需先对基建账各科目核算内容进行判断,然后并表,切不可生搬硬套或随意进行。如:基建账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余额可汇总后并入企业报表货币资金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科目余额可汇总后合并入企业报表在建工程项目;“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和“库存设备”科目,经分析其实质将构成工程成本,并入企业报表在建工程项目;“其他应收款”科目经分析主要是存出保证金及个人暂借款等,不构成工程成本,并入企业报表其他应收款项目;“库存材料”经分析是尚未使用的工程物资,并入企业报表工程物资项目。负债类项目也应如此分析,对应合并。并表完成后应从资产类在建工程项目减去企业账“在建工程”科目余额,从负债类减去基建账“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两数一致,资产负债相等。

3.由于期末并表的需要,完工交付使用资产时企业账和基建账必须同步进行账务处理。企业账,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基建账,借:交付使用资产, 贷:在建工程 , 同时做结转分录,借:基建拨款,贷:交付使用资产。在这里不能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那样,次年初再进行结转。完工交付时如存在企业欠拨资金的情况,企业、基建双方均通过应收应付往来科目挂账,企业账补分录,借:在建工程 ,贷:其他应付款――欠拨工程款;基建账补分录,借:其他应收款――企业欠拨工程款 ,贷:基建拨款。完工交付后企业账“在建工程”和基建账“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为零,合并报表后应拼销企业欠拨款往来挂账科目。这样的账务处理符合了并表的需要,也避免了企业账出现“在建工程”为负数的不合理现象。

第4篇:会计核算方式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会计核算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固定资产核算的作用不容忽视。实践证明,正确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因此文章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从整体上分为资产增加和资产减少两方面,其中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是其工作的核心。固定资产增加时,会计核算方法为:借记:事业性支出,贷记:银行存款(资金来源为事业经费);借记:专项支出,贷记:银行存款(资金来源为专项拨款);借记:专用基金,贷记:银行存款(资金来源为修购基金);其中通过其他行业赠与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为:贷记固定基金,借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少等现象的核算方法为: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

二、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无法统一

随着会计法的完善,我国关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界定也在不断变化。这些界定包括设备的价值、使用年限等。我国的企业众多,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按照同一标准来设定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麻烦。但是没有固定标准,很多事业单位又无法正确的对其设备进行界定,一些企业甚至将价值过低其使用期限过短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这样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且实际意义不大。

(二)固定资产的核算无法反映其真实价值

固定资产通常为一次性计算成本而不计折旧,这样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相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另外,现行的会计法规定,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要按企业的经济利益来提取,但是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关系。这样不但使修购基金提取混乱,也使企业的净资产同时包含了修购基金与固定资产的原值,会计信息核算变得复杂且准确度不高。

三、改变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案

(一)固定资产实施折旧计算

现行会计法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通常为一次性计算成本而不进行折旧。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就无法通过账面来体现。这也是目前会计核算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在固定资产核算时,应根据使用年限、使用现状等情况进行必要的折旧。这样不但减少了会计核算的麻烦,也使其核算更加准确,同时也能够避免一些单位的不必要浪费。具体做法为: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和现状,制定合理的折旧比例,可以将这一工作安排在会计期末计提中以减少其工作量;为了正确计算事业单位的设备真实价值,并将其反映在账面上。可以进行“累计折旧”,按照合理的方法计算出折旧费用,并将以往的核算方式改为借记:事业支出(设备折旧),贷记:累计折旧。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事业单位的一些固定资产并非来自于购买而是来自于其他行业赠与或租赁,对于这部分固定资产的核算,也应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折旧,以正确反映其价值,使单位会计核算更具真实性。

(二)适当采用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

实践证明,企业单位的某些会计核算方法是优于事业单位的。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时,应适当采用企业单位的核算机制。如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是企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较为合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当资本支出在某一个会计期间时,则将其划分为收益性支出而非资本支出。即将其直接作为当期费用从而减少会计年终核算的工作量。当固定资产的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时,那么则将其划分为资本性支出而非收益性支出。事业单位正是因为缺乏这种机制而导致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且核算结果较乱,因此应及时调整其核算机制。

(三)建立合理地盘点清查制度

这一点也是借鉴企业单位的核算机制,企业单位的会计通常会对其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这样便于其在账面上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因此事业单位也应利用这一有效机制,及时发现并核查。同时,应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价,确定哪些设备可以报废,哪些进行折旧。对于报废的设备,应及时上报并正确记录相关费用。其核算方法为借:固定资产清理,贷:固定资产。设置待处理财产损益环节,正确处理盘点的盈亏。其中盘亏记:待处理财产损益,而盘盈则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计算的固定资产核算更加准确。

四、结束语

事实证明,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会计制度的完善,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但是为了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事业单位还应对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参考文献:

第5篇:会计核算方式范文

【关键词】 会计核算模式 住房公积金 发展方向

住房公积金是我国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目的在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是通过强制性储蓄的方法,建立义务性住房储蓄资金,按照规定凡是缴存公积金的职工均有享受此种贷款的权利,均可按公积金贷款的有关规定,申请公积金贷款。使用住房公积金,筹集和融通住房建设资金,可以不断提高和改善城镇职工的住房水平,是我国房屋福利分配制度的深入发展。通过住房公积金的会计模式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作用,是公积金政策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一、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的现状

企业会计核算模式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对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的综合描述,是反映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形式的有机整体,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人员配备方式和业务流程模式两个方面。

根据当前形势分析,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模式整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直接归集模式,直接归集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统一决策,集中运作,在直接归集管理模式中,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在相关政策的指导,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全面负责住房公积金的运作,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住房公积金的归集、贷款、核算、管理等,银行在模式中处于附属地位,主要职能是专户存储,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通过自主设立中心机构,对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业务直接进行实施,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办理业务的网点及管理处,但是操作业务的主要工作均由中心人员完成。二是委托归集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心授权银行负责住房公积金的主要运作,主要包括住房公积金贷款、结算的办理和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缴存、支取等归集业务。中心不直接进行具体业务的操作。

随着我国信息化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公积金的会计领域,尤其是会计核算领域,从企业会计发展的大趋势上看,电算化会计核算势必会取代手工会计核算,成为会计核算的主流方式。但是现阶段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它只是将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体系中的手工记录,整理部分转换为计算机输入,相当于是提升了传统手工会计核算体系的工作效率,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积金的会计核算模式。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上述两种模式大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采用委托归集模式,委托银行对于公积金进行管理的,因为是银行和住房公积金委员会管理中心共同操作的方式,主要是由银行前台操作,中心主要承担后台确认的责任,这样,银行在入账时一份录入银行系统,另一份录入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中心,有的管理中心依旧会自己建立会计账,在此种模式下,管理中心和银行都存在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和财力物力的浪费。二是两套系统都会在个人明细账上体现记账的信息,两套系统同时计算账户的积数,核算职工的利息,如果支票的到账日和账户的调涨日两个数据出现不符的情况,就会引起两个系统的数据不同,导致最终的结息不同,影响正常的结算利息的工作。三是由于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会同时委托授权多家银行共同承办公积金业务,在员工出现更换工作的前提下,需要办理住房公积金的跨行转移时,因为各个银行的操作系统的不同,无法实现公积金的带积数转移工作,员工只能是通过自行提取,单位另行补缴的方式进行新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的办理,转移业务无法实现。另外,此种提取方式也不符合公积金的管理规定。

因此,在会计制度规范的指导下,借助信息化的力量,对会计核算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发展,对保证企业会计核算质量,提高公积金会计核算水平,增强公积金的运作效率意义重大。

二、公积金会计核算信息化模式的发展

会计信息化使得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相关的变化,一方面,信息化会计核算方式依旧保留传统核算模式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为公积金的管理运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公积金会计核算信息化模式将会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完善交接工作,严格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保障公积金的顺利实施,满足广大人员的要求,公积金业务一般是通过银行进行办理,因此公积金票据从银行前台归集后传递到公积金管理后台,数量和种类规模都较大,因为公积金票据时基础票据,其完整和规范性对后期的会计核算影响重大,因此,完善银行和管理中心的交接至关重要,要有专门的交接程序制度,专人负责,保证交接工作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为了加强管理中心对全程的监控,中心各管理处应在住房公积金委托银行设置两类存款账户,分别用于住房公积金的收支业务,对于资金的实际运行情况就进行全程的监控,从根本上杜绝资金风险。同时,管理中心可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全辖归集资金进行资金投放组合策略研究,积极运作住房公积金,实现住房公积金保值增值的财务管理目标。

2、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核心性

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的发展中,会计核算信息系统是位于核心的位置,不同于普通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只是进行简单的手工核算的替代,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包括各种会计实务的标准化处理方式模块,并可以随时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进行更新,企业用户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会计处理方式的选择,促进企业会计核算标准化、动态化,而且企业会计部门可以根据国家会计准则的变化、企业制度的变更及时确定本企业的会计实务准则,提高会计核算的主动性。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开发新的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适应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的发展,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公积金筹集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核算管理缴存单位和个人的详细信息。二是公积金归集管理系统,归集管理系统将数据进行详细整理并反馈到公积金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后,会计人员依据具体的票据进行具体的账务核算,如果出现前台操作数据和票据信息不符的情况,后台人员不能实施录入数据的工作。三是公积金贷款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几个系统共同进行作用,实现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全方位信息化。

3、公积金会计人员的分档管理

在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模式的发展下,对于公积金的会计人员要进行分档管理,主要分为高级财会人员和一般会计人员两类,高级财会人员一定要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负责根据国家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编制公积金的应用会计准则的实施方案,同时协助信息系统管理部门进行会计核心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监控工作,对信息系统最终生成的信息质量负责。一般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需要太多的职业判断,只需要运用公积金会计核算系统中的相关模块处理会计实务,并对原始凭证进行相应的审核。

三、加快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发展的对策

1、加强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

要加快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公积金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保证公积金的各项经济业务可以在第一时间汇集到公积金管理信息处理部门,会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并不是指单纯替代手工核算模式的简单的会计电算化,而更多地是对会计实务核算的标准化处理方式,在进行公积金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时,一定要注意前期开发阶段有公积金管理部门的会计人员的实际参与,保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

2、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为了贯彻执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依据《会计法》及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住房公积金管理实行的是总账统管,分账考核的方式,各管理处主要职责是住房公积金缴存支取转移复核记账职工贷款发放回收复核记账内转账务处理账户管理会计结账、登记总账、对账、节假日处理会计复核财务印鉴保管会计档案管理等。首先要加强部门之间的组织和岗位分工控制,部门之间做到职责分离,严格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系统操作权和系统开发维护权、会计业务决定权、会计档案保管权不应属于同一部门职责,加强主管会计和会计复核岗位的职责,加强系统操作和维护部门的岗位分工控制。其次要加强系统的使用控制,规范各部门各岗位的操作,保证信息处理质量。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是一个较大的提升,借助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采用多种核算模式,可以保证公积金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加符合要求,因为住房公积金制度关系群众和国家集体的利益,必须严格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的要求,严格控制操作流程,规范会计核算,使住房公积金制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梅芳、胡琳、王鹏: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J].情报科学,2006(1).

[2] 阙传保: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6).

[3] 申山宏、树友林: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化[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3(4).

[4] 黄锡远: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

[5] 夏惠: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的新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6] 张樱:住房公积金年度收支决算审计应注意把握的几个基本问题[J].审计月刊,2006(4).

第6篇:会计核算方式范文

关键词: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防范

一、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工作的现况

为了切实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加强对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和差错情况的研究,我们搜集整理了湖南省内2006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期间的会计集中核算业务工作情况,主要呈现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会计核算业务总体业务量逐年下降

2006-2012年上半年全省会计集中核算业务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运行畅通了资金汇划渠道,从根本上减少了核算环节,停办了部分会计核算业务,参与同城清算等业务的金融机构也逐渐减少,导致了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量萎缩;二是随着各金融机构自身资金汇划系统不断更新,核算体制和核算业务自成体系,彻底打破了以人民银行为中心的核算局面,改变了过去跨行、异地资金汇划业务必须采取“先横后直”的结算方式。三是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运行后,县支行营业网点核算级别降低,业务处理趋于简单化,业务往市(州)人民银行汇集,加之部分县支行已取消发行库业务,业务总量逐年减少。

(二)会计核算差错率逐年下降

近年来,全省会计核算网点普遍加强了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会计核算质量有明显提升,会计核算差错率大幅下降。从事后监督部门发出的全省会计集中核算事后监督通知书中记录的差错笔数来看,全省人民银行系统会计核算差错笔数从2006年的242笔下降到2012年上半年的46笔,下降了8099%,差错率从2006年的032‰下降到2012年上半年的008‰(见图2)。

(三)差错类型以规范性差错为主

从我省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统计情况来看差错类型分布情况,规范性差错最多,主要包括凭证要素类差错和账户账务类差错,其中不合规会计凭证差错和账务处理差错占比较大(见图3),其次是资金清算差错和账务核对差错,分别占比15%、12%。以上差错主要是对制度的误解或操作员误操作而引起的。重大会计事项处理差错和系统参数设置差错共占比6%,前者是因为操作员和会计主管均未按业务流程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后者是因为操作员业务不熟、误操作或一时疏忽而没有依据规定及时准确的变更系统参数。

二、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主要形式

从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营业部门会计核算工作情况来看,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有些差错仍然屡禁不止。当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中核算风险和核算差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制度风险

由于制度不健全、制度冲突或制度本身的缺陷而造成控制盲点,致使人民银行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一定风险隐患。一是制度控制有盲点。以财政存款缴存业务管理为例,按照《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操作规程》相关规定,金融机构只需在月初向所在地人民银行提交“上月月末日日计表”,用于相关数据勾稽审查。故每月中、下旬办理财政存款缴存业务时,金融机构无须提交报表,使得人民银行营业部门无法审核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金融机构财政存款漏缴、少缴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岗位职责不具体,支付系统规章制度及其业务处理手续虽明确规定了部分会计核算岗位的设置,但未细化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某些操作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存在造成责任不清和风险隐患的可能性。三是制度规定不全面,缺乏对一些特殊业务处理的具体规定。如非清算账户透支的处理,核算密押卡的保管,登录支付系统的识别信息的定期设置等均没有详细的规定。

(二)操作风险

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操作风险,具体表现为印押证等重要物品未按制度要求进行保管使用,账务处理出现差错,账务核对出现差错,在业务系统中操作失误,重大会计事项未按要求审批报备等。柜台人员业务操作的合规性、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金融机构支付清算业务操作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未按要求缴存法定准备金或财政存款、提交的凭证不合要求、回单签收不及时、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以下简称电子对账系统)操作失误等。从我省各级人民银行电子对账系统日常账务核对反映的情况来看,金融机构对账人员由于业务操作不熟练要求撤销账务比对结果、未达款项说明要素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未达款项说明不全,易给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带来资金在途风险。

(三)系统风险

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以下简称ABS系统)目前主要存在的系统风险表现为:一是系统内部控制功能不完善。如系统没有设置会计主管授权审批强行控制功能,易造成实际工作中先处理业务后补办审批手续而不留痕迹的现象。2009年来全省14笔重大会计事项差错中就有13笔是因为没有经有权人审批而产生的。二是系统预警功能不完善。如ABS系统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没有形成实时监控,存款准备金低于规定下限的提示只有日终登账后才能发现。一旦出现金融机构资金缺口在清算窗口短时间内难以筹措现象,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三是系统账户控制不严密。支付来账仅以账号作为识别标志自动入账,无法校验支付来账的收款人户名与本地存款账户的户名是否一致,更不能自动判别支付来账收款人账号、户名是否相符,存在资金汇划风险。四是网络故障、设备老化、外部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不力等给安全运行带来的不确定性。据统计,2009年来,全省ABS系统因硬件、软件或网络故障造成无法开机或登陆、后台进程异常、无法备份、支付进程终止、报文发送失败等现象有216次之多。

(四)管理风险

会计核算中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事后监督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事后监督以非现场监督为主,与前台截然分离,难以真正杜绝人员代岗、重大会计事项“先斩后奏”等不按规定流程操作而事后监督部门难以从会计资料上发现的现象。二是信息不对等的影响。金融机构职能部门之间、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之间信息不畅通带来影响,如存款账户日间透支、日终清算资金排队引发的清算窗口开启等大多与资金调度信息不畅有关。三是会计风险排查与评估机制不健全。各级营业部门虽然每年都按要求开展了风险排查与评估,但大都局限于简单的常规会计检查与分析。从个人问卷统计情况来看,73%的营业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风险排查与评估培训,22%的人不了解风险排查内容,36%的人对本岗位风险仅是一般性了解。

三、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几种形式的会计核算风险产生的导因来看,有制度本身的客观因素、有教育培训方面的因素,还有人为的主观原因,从深层次归结起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滞后与流转环节不畅通

一是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造成制度与业务脱节,形成制度盲区和控制盲点。如2012年5月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上线后,国库部门向营业部门提供的国库存款计息积数清单改为计息清单,TCBS能自动按照日利率生成利息金额,而营业部门沿用的仍是按年利率手工计息,计算口径的差异造成计算的利息金额存在差额。如何统一两个部门的计息口径,规避年利率换成日利率出现无限小数带来的问题,暂无制度文件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制度流转环节不畅通。由于营业部门只负责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会计制度的制定和管理在会计(支付结算)部门,制度的流转容易出现脱节的现象,造成文件执行部门特别是县支行营业网点不能及时落实文件精神,产生与制度规定不符的业务差错。

(二)制度落实不到位

从近年来湖南省会计业务大检查和事后监督部门反馈的情况来看,我省会计核算工作仍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风险意识淡化造成违规操作。随着核算业务工作量较以前明显减少,部分会计人员风险意识开始逐渐淡化,加之核算工作具有日常性、机械性和繁琐单调等特点,部分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导致屡纠屡犯差错时有发生。二是制度执行存在偏差,制度落实不到位。如相关制度规定“各级行应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对重要会计岗位人员实行强制休假制度。”但事实上,全省会计人员中76%的人存在兼岗现象,享受过强制休假的仅占47%。没有充足的人员保障作为前提,制度的落实有一定难度。

(三)人员现状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新系统的推广和新业务的发展,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调查显示,我省营业会计人员现状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现象较普遍。一是会计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全省在编营业会计人员平均年龄40岁,40岁以上、50岁以上占比63%、12%,人员配置难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核算电算化要求。二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难以适应业务要求。一方面,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全省营业会计人员中无会计证的人数占比20%。另一方面,业务培训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够,据统计全省只有75%的营业会计人员接受过岗前培训;对本岗位操作制度和流程掌握达到精通的仅9%,熟悉的为61%;93%的人有加强自身培训的需求。由于培训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只会照菜单进行机械操作,对业务运行有一定影响。

(四)会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2006年人民银行颁发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对强化内部控制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各级行也在风险管理方面做了不少扎实的工作,但会计风险管理机制仍然存在缺陷。一是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目前会计风险评估大多根据经验判断,主观因素较多,加之个别业务系统、岗位常年处于无业务处理状态,容易被忽视,留下风险隐患。二是奖惩机制有待完善。调查显示,全省各级分支机构对待会计差错大多存在重罚轻奖的现象,正向激励机制相对欠缺。调查显示,全省91%的分支机构针对会计差错制定了很明确的惩处措施。18%的会计人员感觉工作很累,9%的人认为压力很大,37%的人认为压力较大,且68%的人认为压力主要来自工作。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会计人员对职业认同感不强,责任心也会随之降低。

(五)县支行内控制度难以有效落实

近年来,县支行会计人员紧张、年龄老化现象与业务发展、内控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县支行核算差错居高不下。2009年来,全省会计集中核算差错中县支行差错占比91%。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会计人员结构失衡。全省县支行在编会计人员平均年龄42岁,40岁以上的占比73%,年龄老化现象较严重。二是会计人员兼岗任务繁重。由于县支行会计、国库合署办公,会计人员兼岗比例达到86%,遇业务量大、非常规业务情况容易忙中出错。三是合同制用工管理难度加大。由于部分县支行在职员工无法满足会计核算上岗要求,县支行营业网点99%的合同制用工被安排在核算岗位上。待遇的差别和工作压力及人员的流动、思想的波动都给管理增加了难度,也为风险防范带来了隐患。

四、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针对湖南省内会计核算业务工作的现状和会计核算差错情况分析,我们提出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构筑严实的制度“防火墙”

一是扫除制度盲区。对相关会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及时补充制定新制度,实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确保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跟进;对制度办法中对操作规定模糊之处加以完善,解决制度冲突,确保业务操作有章可循。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并落实晨会、周会制度,对重要时间、重要业务、重要岗位开展风险预警,达到全面掌握会计核算风险状况的目的;加大对日常业务的监督检查力度,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有效结合,杜绝违规操作,切实防范会计风险。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远程培训系统,扩大培训覆盖面,将培训逐渐延伸到县支行一线会计人员;加强金融机构支付清算业务操作培训,督促其提高业务操作水平。二是丰富培训内容。加大会计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力度,确保常规操作无差错;加强会计风险普及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提高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及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是确保培训效果。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会计比武等方式巩固培训效果,培养学习标兵、竞赛状元和行业标杆,充分发挥正面激励和典型明星示范作用。

(三)加强内部管理,严防道德风险

一是杜绝不合规兼岗。根据内控制度要求,合理确定岗位设置和人员职责分工,确保核算质量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兼岗。二是完善会计人员奖惩机制。以正面激励为主,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奖惩机制,进一步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会计人员储备,建立跨部门或跨地区会计人员调剂机制,为会计核算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四是强化思想动态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会计人员的思想动态和职业诉求,增强其集体归属感和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严防道德风险。

(四)加强风险管理,推进风险评估标准化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工作交流机制,建立大额资金汇划预约联系制度和高管谈话制度,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核算风险;加强与事后监督部门、内审、纪检监察等各监督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大会计检查力度和事中控制。二是建立健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加快会计风险评估标准化建设,构筑面向全系统、覆盖所有业务领域和风险点的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风险排查与评估,全面查找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五)强化应急管理,提高会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制定完善系统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方案,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ABS系统安全稳健运行。二是加强应急资源的储备管理,完善灾备建设。及时维护会计核算业务系统应急设备,扩充应急后备队伍,确保重要业务岗位人员实现AB角,为正常的支付清算和金融秩序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三是针对会计核算中的薄弱环节和系统运维中曾经出现的故障,加大应急演练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系统的不间断性、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第7篇:会计核算方式范文

摘要: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全面修订并重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本文讨论了事业单位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在实践中和新制度中的核算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分期付款2013年1月1日起我国事业单位施行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制度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考虑多方会计信息需求,体现了服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尤其对固定资产相关事项的核算方法有了较详细的规定,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制度中对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购入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等相关事项的核算方法在“1501固定资产”中做了系统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在一个章节中做系统讲解,而是散落在各相关章节中。在具体实践中,各单位对该项业务的会计核算方式也不一致,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下文中以分期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来进行讨论。

一、对先分期付款,后收到资产情形的讨论

1.在先付款,后收货业务的核算方面,在实践中有单位采取的做法是:在分期预付采购款时,只将支付给供应商的款项做分录,按实际支付款项借记“事业支出” 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最后收到资产时,按资产总价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上述核算方法导致“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中没有反映出预付给供应商的、该采购项目实际上已经占用的资金,尤其是采购项目存在跨期的情形下,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部分就会少计。另外,这种核算方法也没有反映出支付给供应商款项的预付性质。

2.在先付款,后收货业务的核算方面,按新制度中预付账款的规定,事业单位分期预付采购款时,按照实际预付的金额,借记“预付账款”,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收到所购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资产成本,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同时,按资产购置支出,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按照相应预付账款金额,贷记“预付账款”。这种核算方式,也是导致“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中没有反映出预付给供应商的、该采购项目实际上已经占用的资金。

3.因此,笔者认为分期预付固定资产购置款时,应当按照实际支付金额借记“预付账款”,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同时为了按收付实现制确认支出且反映该采购项目实际上已经占用的资金,应当按照每次分期实际支付金额借记“事业支出” 等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最后实际收到所购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资产总价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预付账款”。

二、对先收到资产,后分期付款情形的讨论

1.在先收货,后付款业务的核算方面,有单位采取的做法是在收到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后续分期支付款项时,再借记“事业支出” 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这种核算方法在一开始收到资产的时候就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但此时还没有为该项资产购置支付任何款项,该方法实质上虚增了“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另外,也没有反映出应承担的债务实质。

2.在先收货,后付款业务的核算方面,按新制度中1501固定资产第四条第四点中规定“跨年度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参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以及参照“购入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取得发票金额不包括质量保证金”的处理方式,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分期支付时,每次按照实际支付金额,借记“事业支出” 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这种核算方法也是和上述实务中有单位做法一致。

3.因此,笔者认为在收到固定资产时,应当按照资产总价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应付账款”;后续分期支付款项时,应当按照实际支付金额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同时应当按照实际支付金额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第8篇:会计核算方式范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而近年国外出现的一项新的环境管理会计技术——物资流成本会计,其目的在于同时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及削减成本的环境保护效果与环保经济效益提高。研究物资流成本会计,能够帮助企业更精确地掌握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与能源损失或浪费,识别低效率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同时提高企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低碳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物资流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物资流成本会计的产生

物资流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MFCA)源于德国的材料流转成本会计,最初开始于传统的环境管理方法,强调在生产流程的末端通过环境保护技术对污染进行控制以及为遵守环境保护政策而进行环境管理,其在生产中应用的原型由德国管理与环境协会(IMU)的创立者贝恩德·瓦格纳教授(Bernd Wagner)提出,通过流量管理(Flow Management)手段减轻环境压力,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此后,德国学者对流量管理和材料流成本核算研究的不断深入。斯蒂芬·伊尔勒博士(Dr.Stefan Enzler)和马科斯·斯卓勃博士(Dr.Markus Strobel)在《流量管理——通过材料流转导向的管理理念来降低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一文中,论述了流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流量管理的工具。在2000年,斯卓勃(Strobel)和雷德蒙(Redmann)在《流转成本会计——基于实际的材料流转通过会计的方法降低成本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一文中对材料流成本核算的目标、基本思想及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带动了流量管理和材料流成本核算理论方法体系的逐渐形成。

(二)物资流成本会计的发展

材料流转成本会计方法在德国一经提出,即为各国会计界人士所推崇。与德国相比,日本由于资源匮乏,成为世界上最早普及环境会计的国家。

自1999年起日本政府就开始颁布《环境会计指南》,并先后于2000年、2002年和2005年进行了重新修订和颁布。1999年,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发起了一项为期三年的环境管理会计推广计划,鼓励日本公司将MFCA作为重要技术引进到企业环境管理中。之后,日本的关西研究中心和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也设立了MFCA项目,在2001年招募日本电工、田边制药、他喜龙、佳能等四家大型企业实施了实验性引入MFCA项目并获得了成功;2002年,METI了《环境管理会计技术工作手册》,并在该手册的第四大部分了关于MFCA及对其调研与实践、实施结果与评价等相关内容。同年,中岛道靖和国部克彦合著出版了日本第一本关于MFCA实践的入门书——《物资流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革新的方法》,书中阐述了MFCA的基本原理、应用效果及其有效的利用方法,并以企业实例加以论证。日本经济事务部(METI)组织专家对全世界范围内关于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技术的规定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MFCA方法进行了改进,将物资分成物料和能源两大部分,根据流程来衡量它们,使MFCA能更容易实施。2004年日本开始实施中小企业引进MFCA的合作试验研究,分别在2005年3月和2006年2月了《MFCA导入共同研究示范企业(面向中小企业)报告书》,分析阐述了15家、4家示范中小企业导入MFCA的过程与结果,将其作为中小企业普及MFCA的启发事例,以大力推广MFCA在实际企业当中的应用。2007年,日本了全球第一份MFCA指南。MFCA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日本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日本企业导入MFCA的企业已经超过100家。

与此同时,美国MFCA方面的研究重点定位于和计算机系统的结合应用。得益于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有力推动,美国环境管理会计(EMA)的研究与应用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为执行1990年的《污染防止法案》,EPA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专门的环境会计项目。2000年1月,EPA发表了一份“无浪费的绿色供应链(The Lean and Green Supply Chain)”的报告及一份配套的案例研究报告,提倡以改善经济、环境两个方面的绩效为目的,将供应链效率化。随着作为ERP的SAP在美国得到普及,在美国会计界形成了学习德国成本管理理论与实务观点的潮流,并将材料(material)的概念延伸为资源(resource)的概念。由制造业国际高级联合会(CMA-I)设立的探讨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 RCA)的研究小组于2001年12月成立。该研究小组的目的是以德国的成本管理模式为基础,以RCA这种新的管理形式来再造会计模式,在企业实施RCA方面进行实务方面的安全研究并加以全面推广应用。

二、物资流成本会计的运行机理

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下存在着等式:本期投入+期初=本期输出+期末,有关经营活动中的损失是包含在全部成本之中的,若不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成品率加以计算,损失就难以把握。同样,即便财务会计将损失全部计入产品,要明确区分损失也很困难。而起源于环境保护措施的MFCA应用了环境管理系统内部应用的“输入输出平衡”,又叫做物料平衡或企业的生态平衡方法,考虑生产环节所耗能源及产生的废物,引入增量平衡的概念,得到增量平衡的计算公式:本期投入+期初=本期输出+期末+物资损耗,从实物和金额两个方面来说明物料流动某个环节产生何种程度排放以及浪费的物料金额情况等,实现损失浪费造成的环境负荷可视化。

德国材料流成本核算对材料流的追踪首先从生产过程的末端开始,循着物资流的轨迹追溯到其开端,直到材料的购买,通过将物料流量系统的要素数量化,依据其具有的内部透明性特征,将最终废弃物的物料成本及所分配的间接费用等均包括在内,并以这些全部的成本费用作为管理对象而进行核算,将材料流成本分为三大部分:

(一)输入端购买材料的材料成本

即物资成本,是核心要素。物资,即在企业生产中所投入的全部原材料。在物资流成本会计中,用数量单位来记录追踪物资的流动,再将其物量乘以单价可得到物资的成本,并通过确定哪些物流是与成本相关的来决定原料成本。在MFCA实施过程中,企业设置不同的“物量中心”来记录物资的流动,将各个物量中心的记录数据进行增量平衡的计算,以得到的差额来评价企业的成本浪费(物资损耗)。

第9篇:会计核算方式范文

(一)财务管理规定的健全和完善、强化会计监督预算单位和核算中心的密切联系通过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保障,可以使财务规范化,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工作。所属单位的预算执行受到严格控制,结算中心就会杜绝超预算花钱。所属单位和结算中心保持沟通协调,互相合作,不断交流,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双方的认真积极解决,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提高基层报账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完善内外监控和确保固定资产财产物资的安全整个核算中心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由基层报账人员的能力素质决定的。基层报账人员可以通过集中学习,短期培训,业务训练等途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主管部门要严格对固定资产范围做出判断和界定,严格规范固定资产核算,具体的监督管理和职能部门要尽快落实。各个职能部门各自监管职责要确定,改善和加强监管功能,切实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是建立消防部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目标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和良好条件就是现代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公共财政的基础性架构,预算安排后确定所有支出,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支出直接到达劳务提供者和商品手中,留在国库里的为暂时不用的预算资金。当国库支付执行具备条件后,传统会计集中核算就会被取代。

(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途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现代消防部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发展,必须依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和网络技术。从事会计的工作人员更要好好利用现代技术和加强团队合作,提高业务水平。

二、实行消防部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好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范会计工作和一定程度上杜绝腐败现象

在消防部队核算单位实行现代消防部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进一步细致规定了会计的工作任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素质整体得到提高,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工作也逐渐明确,确保了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任务开始得到具体的落实,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财务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对接得到保障。实行现代消防部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之前,财务人员在人事权、考核权上没有独立性,实行现代消防部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之后,财务人员在人事权、考核权上的独立性增强,财务人员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大大提高,规范了会计的基础工作,财务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业务能力得以增强,工作环境得到改善,财务管理水平大大提高,规范了会计工作。

在传统的消防部队会计集中核算实施过程中,结算单位的财务往来缺乏会计的有利监督,现象很容易发生,现代消防部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之后,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纠正。主要是因为财务工作人员对在核算单位的具体金钱账目时,若发现不合理和不科学的支出,会根据规定和要求进行监督杜绝,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会计的纠正职能大大强化,监督作用得到保障,不仅在事前监督,更在事中杜绝,这样大大杜绝了的源头,肃清了队伍,提高了效率。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