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企业参与不够。要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必须坚持以企业为基础,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来制定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工学结合,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吸纳更多企业共同投入实训项目建设,依托企业成熟的技术和先进技术应用的能力来主动参与开发金融专业实训软件和实训操作平台。而目前的常用的实训资源仅有深圳典阅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国赛平台、杭锐电脑传票输入训练系统2009版、股票模拟训练软件等,数量很少,体现出企业参与远远不够实际需求。
2、实训资源功能不完善。如:深圳典阅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国赛平台注重对学生手工和综合业务的测试,实操训练效果不够;杭锐电脑传票输入训练系统2009版学生实际训练很好,但是测试很机械,不灵活;股票模拟训练软件虚拟性能强,但是需要在有其他方式查看股票行情后才能在软件上进行选股和交易,功能很单一,没有整合在一起;精品课程资源讲授多,实操少。要根据实际需要克服不足把资源进行整合完善其功能。
3、高校参与不够。实际中金融专业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不能一个或几所高校来完成,要集思广益,集合高校的优势资源来共建共享,通过研究,共同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整合专业实训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展金融专业实训教学标准,完善专业课程立体化资源,构建虚拟教学仿真实训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开发开放,建设开放式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资源库系统。
二、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数字化资源库建设路径
在金融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中,因为缺少财政专项资金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和缺少专业的实训教师,所以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固有,提倡共建共享”模式,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学做一体化、评价与考核二大功能,总目标是建设丰富的内容,使用快速和动态等特性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资源库。建设路径:一是按照企业的需要,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部分设置与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根据实际岗位工作要求,来建设专业课程。二是通过走访行业协会、调研企业、回访毕业生,通过对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以及召开专家研讨会,以此来制定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三是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评价与考核二大功能的实际需要,在核心课程实训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实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三、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内容
(1)合理定位专业内容
职业院校每年都要进行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的调研,分析行业现状和企业需要工作岗位和业务能力的研究。从调研情况来看,金融专业主要面向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用社四个主要领域的柜台服务、客户服务、营销服务、财务会计等工作岗位定位,以此为依据,确定“货币银行概论”、“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保险理论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外汇管理理论与实务”、“信用管理实务”、“金融企业会计”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工作岗位及其素质与能力要求来设定实训内容。它包括教学课件、训练题库、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软件库、训练视频、教学大纲、教学材料、电子教案、技能竞赛等。专业课程实训资源建设内容和要求:
1.货币银行概论,设计要求教学大纲;设计内容:课程、教学大纲文本;内容和要求:课程性质、设计理念、目标、内容和要求、教学评价和建议。
2.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设计要求:电子教案;设计内容:课程、电子教案;内容和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场地与用具。
3.保险理论与实务,设计要求:实训案例;设计内容:课程实训项目及典型案例分析;内容和要求:实训内容要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4.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设计要求:教学视频;设计内容:课程相关视频;内容和要求:学生实践活动、实训操作视频。
5.外汇管理理论与实务,设计要求
实训习题;设计内容:每个章节内容实训习题及答案;内容和要求:计算、业务操作、论述、案例分析等类型。
6.信用管理实务,设计要求:实训教材;设计内容: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内容和要求: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7.金融企业会计,设计要求:参考资料;设计内容:课程教学相关参考资料;内容和要求:实训手册、相关网站链接、最新实训业务操作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及要求
(2)专业核心课程实训素材资源建设内容
在各门课程资源要素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评价与考核二大功能的实际需要,开发一个专业的实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先导,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根据资源类型,通过实训图像、视频解释等表现形式全面展示金融专业实训数字化资源库,专业核心课程实训基本型资源中心建设内容及要求:
1.实训图片库,设计内容:各种各样的训练原理、业务流程、设备等相关材料图片;设计数量:必须有实训相关的图形、图表、图片。
2.视频解说库,设计内容:实训工作原理、操作流程等相关视频素材;设计数量: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必须有各类活动、参考视频资料。
3.实训习题库,设计内容:案例分析、论述等相关习题素材;设计数量:每门专业核心课程不少于60题。
4.实操案例,设计内容: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金融产品营销等相关的案例;设计数量:300个左右案例。
5.实训软件库,设计内容:常用的各类专业实训软件;设计数量:典阅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国赛平台、杭锐电脑传票输入训练系统2009版、股票模拟训练软件、世界大学生城平台等。
金融专业的特色型资源库,依托虚拟教学仿真实训平台,专业国家级、省级、行业的技能竞赛,行业资源等特色型资源素材进行设计、制作、收集、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实训特色型资源库建设内容及要求:
1.虚拟教学仿真实训平台,设计内容: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相关虚拟教学仿真实训操作平台;设计数量: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相关虚拟教学仿真实训操作平台。
2.专业技能竞赛库,设计内容:及时公布专业竞赛消息及相关培训信息;设计数量:购买、安装并使用相关操作软件和操作平台。
3.专业服务库,设计内容:学生社会服务、实习相关的信息;设计数量:不少于40个信息。
关键词 金融财务 专业人才 课程设置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 Study on US and Chinese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Tal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Shape
LI Jing, WANG Jinghua, LI Bingjin, TONG Chen, LUO Meijuan, ZHOU Xuying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to finance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but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capability is not fully meet the market demand. From the basic course of Chinese and US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general education core curriculum classes, such as starting to explore the basic cours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and elective courses and personnel application ability relevance, and SWOT analysis, get inspiration from culture to promote Chinese and US comparison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capability.
Key words financial; professional talents; course setting; application ability
金融学界众多专家指出,金融学领域包括两大主流,一是投资,二是公司财务。在美国,金融学专业中往往包括财务学,没有专门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但在我国往往是将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分设为两个不同的专业,而且分别授予经济学和管理学学位。为了方便中美专业对比,本文将财务和金融学专业视为同一类专业以分析中美两国在这一类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塑造方面的异同,这并不影响研究的结论,因为在中国财务和金融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差异不大。
财务金融应用能力,一般从是否具有扎实的财务金融理论基础、是否具有财务金融实务处理能力和是否具有信息运用能力三个角度来衡量。①本文以中美两国金融学排名前十的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比中美两国基础课程、金融核心课程和金融实务课程,分析中国财务金融应用人才之所以缺乏的原因。
1 美国相关课程设置
1.1 基础理论课程设置
美国高校金融学基础课包括公共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通识课程(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中公共核心课程总计17门,占全部课程的43.7%,通识课程7门,占全部课程的17.9%。公共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导论、管理经济学、微积分、领导、合作与交流、写作、法律与法律程序介绍、企业责任和道德,风险管理会计学原理、商务统计入门、企业融资、货币经济与全球经济、管理学导论、市场营销学导论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通识课程由三大类构成,每位学生必须以跨学科选课的方式选修语言、艺术和文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中的部分课程。
美国高校从公共核心课程设置出发,保证学生在修读专业课程之前掌握充分的基础知识以及金融学基本分析工具,培养具有知识理论功底和掌握多种工具的金融应用性人才;从通识课程的设置出发,促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综合素质。美国各高校之间金融学专业公共核心课的具体设置存在差异,但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公共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和金融学原理等课程。
1.2 金融实践课程设置
金融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金融领域的各种工作,而且大都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就需要一定的经验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经验的获得有两种,一是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二是通过他人的传授获得,而在校生的经验获得更多的依赖于他人的传授。实践课程具体可以分为两类:课内实践(如案例教学和讲座)和社会实践(如企业实习)。
(1)课内实践。美国顶尖商学院都十分重视课内实践课程的设置,以案例教学等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是美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一大特色。美国商学院非常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在全美金融专业排名前五的大学中,尤以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最具代表性,案例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较大,如破产与重组案例研究、企业融资案例、投资讲座和财务管理案例课程。
(2)社会实践。美国商学院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企业实习是美国商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一般商学院利用学生的假期,如春假、暑假等,带领学生进行实习活动,如沃顿商学院等。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哈斯商学院等采用的时用较长的时间到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调研和学习,在此过程中了解大型企业如何运作。
2 中国相关课程设置
目前中国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普通公共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程组成。本文从中国金融学排名前五大高校本科生基础课程和金融实务课程的设置分析,探究课程设置与应用能力的相关性。
2.1 基础理论课程设置
中国高校金融学基础课包括普通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中普通公共课有五大类,专业基础课有8门。普通公共课包括马克思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应用基础课、自然科学课、人文素质课和艺术教育课等5类;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等8门课程。②
中国各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门数较多,一般有8门左右。核心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在金融领域中能成为一个擅长处理各种问题的人才。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该校共开设了包括税收制度与管理、保险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投资经济学、现代公司财务和商法等8门课程。尽管各校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保险学、投资银行业务分析、证投资学和国际结算等课程。
2.2 金融实践课程设置
(1)课内实践。中国大学重视课内实践课程的设置,尤其是案例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非常重视案例教学,为适应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对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200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启动了“高级金融教学实验项目”,旨在“用国际化的师资、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和双语授课模式去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融贯中西的高级人才”。(2)社会实践。与沃顿商学院的社会实践课程安排一样,中国大学的许多社会实践也一般安排在假期,尤其以暑假为主。但这些社会实践都是以认识社会,感知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可以是专业相关的,也可以是专业无关的。
3 中美两国相关课程及应用能力塑造比较
3.1 金融理论基础与信息运用能力
(1)理论基础。在专业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的设置上,中美两国高校存在差异。中美两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课程,都涉及该专业应该涵盖的理论与知识点,但是中国高校开设的金融学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内容较浅显,同时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不够深化。(2)信息运用能力。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可以提高对专业课知识的掌握,而公共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美国)或者公共基础课程和选修课(中国)的设置不仅可以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同时提供更多的其它知识将之运用到财务金融工作中。
3.2 金融实务处理能力
(1)课内实践。首先是中国国内高校金融案例教学普及率相对于美国来说还存在差距,金融学专业排名较高的大学案例教学开展的情况相对较好;其次,案例的来源匮乏、更新速度慢,是中国案例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尽管中国国内案例教学已经较为普遍,但案例来源主要为国外的经典案例,适应于中国国情的案例较少,且每年新编案例较少。案例大部分由教师讲解,教师与学员互动不足,导致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大打折扣。(2)社会实践。首先,对于一般的假期实习而言,虽说学校组织安排实习机会,但是往往是同学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对于一部分不想实习的同学,则会通过各种途径拿到实习报告,以证明确实参与实习环节;其次,对于毕业实习而言,很多同学是抱着工作而非想要获得经验而去,虽说这段时间对于从事金融财务工作会有帮助,但是往往效果并不是很好;再次,美国许多高校有专门的协调组织实习的机构,有专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合作企业、非盈利组织和机构。
4 中国金融财务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塑造的启示
(1)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有利于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塑造。高等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的准备,更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的金融财务专业教育一是要研究我们一贯采用的普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的体系是否合理,力争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二是要研究为我们金融事业的发展培养什么知识结构的金融财务人才,适时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三是研究我们的教学组织结构如何能够满足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采取有力的实践教学措施,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2)实践课程质量主导着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的实现。与美国高校相比,一方面应该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该走出去,找到双方合作的结合点,与金融财务机构的建立更为广泛牢固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多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实践岗位。(3)“表现艺术”教学方式是实现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的主要方式。我们应该改革我国多年来沿用的以学科为导向的知识灌输为主,即只开发学生听觉能力的教学方式,而代之项目化组织、团队化运作的教学模式,以形成师生对社会热点、专业前沿的关注,消除学科壁垒,推动学生自主学习。(4)教师是实现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一是学习国外高校,将从事金融财务实践的知名的银行家、企业家等请进课堂,用他们生动而真实的案例和经历教育涉世未深的莘莘学子,研讨社会中各种金融财务问题;二是将学校的教师推向社会、接触实践,在金融财务实践中寻找现实问题,与学生组成团队,共同研讨解决现实中的金融财务问题,使学生在操练中提高分析现实金融财务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金融财务教学质量,提升金融财务人才应用能力。
基金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A610283);宁波市软科学项目(2013A10044);宁波工程学院文科振兴计划;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实战导向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宁波市软科学(2013A10034)
注释
结合市场需求,对财务管理专业中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课程体系的不同层次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34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及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金融学素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金融学相关课程在当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金融知识的市场需求分析
1.1 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兴起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经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此,许多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是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业、证券公司、银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证券投资、会计核算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转变无疑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对学科交叉尤其是金融理财的部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1.2 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各种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事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避免会参与其中。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因此,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要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能够理解我国金融机制及法规。要培养此类人才,在其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金融类课程必不可少。
2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框架多分为五个层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公共课,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因其与专业性质无关,故不必开设金融课程。后四层都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层次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2.1 专业基础课中,几乎没有金融类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各高等院校普遍接受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甚至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无不妥,但对财务活动的生存环境――金融市场,及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未作丝毫介绍,这显现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尚有欠缺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2.2 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有所增加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专才部分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选择的为中级财务会计、投资学、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设置为专业主干课。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除了传统开设的投资学课程外,各高校对专业主干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和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等。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数量。
2.3 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随不同院校的特点而变化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设置的多少和具体的开设种类都有所不同。如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十二门的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如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等占了九个。而中国人民大学在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所以在其二十多门的选修课程中,金融类课程仅仅只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和证券投资学五门。其中证券投资学是必选课,是作为专业主干课中没有开设投资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分析,在当今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已占一席之地。但对比我国庞杂多样的现实市场需求,金融类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不足,为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其中金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优化。
3 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
3.1 增加专业基础课中的初级金融课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英文都是与资金运动有关的“Finance”一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应至少开设一入门级金融课程,如《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这两门课内容相似只是角度不同,都是比较浅显但较为全面的对金融学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货币的产生发展、相关形态制度的演变;可以掌握财务分析中关键因素――利率其作用及运行机制;可以初步认识筹资或投资等财务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将这门课开设到专业主干课中。这实际上是混淆了《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应是并列而应是前者为后者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因此,应将《金融学》调至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果学校较为重视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知识的培养,还可在专业基础课中除《金融学》外,再加设一门金融课程,如《金融市场学》等。
3.2 加强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实践环节
市场迫切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主要看重的是其灵活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财务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的财务活动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仅仅加大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的数量远远不够,还应加强培养财务管理和金融相互交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尽可能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放在全真模拟实验室中,通过采用模拟炒股实验、上市公司融资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甚至沙盘对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的综合能力。即便不具备全真模拟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也可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本方法,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财务金融知识,为其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3.3 设置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
虽然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金融类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并无特别要求,但学校对该专业培养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导向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隶属于会计学院,该专业学生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选择上,必然以财务会计有关课程为核心,多选择公司治理、高级财务会计、企业价值评估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
为了能够培养出既能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同时又能突显学校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在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中设置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例如,若某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限选课一共要求30学分,其中金融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这样,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种类及数量多少,仍由学校根据自身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来设置,只是为了配合市场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而此要求还兼顾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偏好。
总之,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质,提高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对金融知识的要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实现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俊明,马丽君.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业会计,2011,(13).
[2]张娜依.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3).
关键词:高职 专业群 课程设置 问题 对策
一、 专业群的概念及其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专业群的概念
就高职院校而言,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我院会计专业包括会计与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和金融管理与实务等四个专业。显而易见,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与审计专业同属于财务会计大类,而金融管理与实务也属于经济类专业,且与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专业存在诸多共享资源,鉴于此,本着龙头带动、共同发展的思想,可初步构建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核心,带动及辐射会计与审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会计专业建设群。
二、我院会计群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院会计群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以2011级为例,我院会计群各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会计与审计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相同,分别为:珠算与点钞、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实务;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分别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与之相比,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业课包括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理论与实务;
会计与审计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相同,包括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和财经应用文写作;
(二)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课程体系可以看出,三个专业之间已存在一定的平台课程,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实务。每个专业均具备一到两门专业特有课,如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审计学、审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ERP在财务中的应用、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金融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此外,三者之间也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互选课程。上述内容为会计专业群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此课程体系设置仍存在如下问题:
(三)课程设置学科色彩浓厚,岗位能力培养欠缺
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基本沿用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而非按照会计岗位进行设置,在知识编排上学科逻辑结构严密,系统完整,每门课程自成体系。这种课程对培养学科型人才是适用的,而对于培养满足某一财经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则不适用,而后者恰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各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进行,无法充分实现会计岗位的能力培养方向。
(四)模块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专业能力趋同
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和《审计学》两门课程部分内容重复,而该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相关企业内部控制知识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电算化实施、维护等专业技能,故此,应培养学生对SQL程序的掌握能力,而该专业设置的《ERP在财务中的应用》并不能达到该要求,导致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会计与审计专业趋同,二者之间的专业特色不明显。
三、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及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要求,我院会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一)以岗位为单元,分段培育,实现岗位技能培养层次化
以岗位为单元设置课程体系,在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中,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性和差异性为切入点,通过“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高层互选“课程设置,逐步实现各岗位的基本能力、技术能力、专有能力和提升能力的培养。
(二)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重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对应岗位及各岗位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各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从而适应企业发展变化对会计人员技能的要求。
具体而言,针对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课程欠缺现状,通过增设《SQL基础教程》及相应实训课,增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特有能力,形成专业群内各专业均有特色课程的新局面。以岗位技能为标准,通过对现有课程的删减、,形成以《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为核心、共享平台课程、分流模块课程体系布局。
(三) 以岗位流程为单元,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方面,重视工作过程导向和任务驱动的运用,按照岗位所需技能设置教学内容,采取“理论+实训”同时进行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实现岗位技能训练全程化。改变现有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脱节现象,通过启用现有用友和金蝶财务软件的各子模块,结合各岗位手工实训,实现各岗位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同步进行。
(四) 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考核方式
改变现有固化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以各岗位的职业标准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考核标准及考核方式。探索同一课程由封闭式考试和开放式考核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其中,开放式考核方式采取情景设置方式,由学生根据情景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情景要求任务,该考核人员由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
通过上述改革,我院会计专业群将形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实现各专业共有技能培养的同时,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和拓展性,从而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且健全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近几年高职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的毕业就业率虽然较高,但真正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并不多见,多数人从事的几乎都是与本专业完全不搭边的工作。那么试问他们学了本专业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就是混个文凭吗?如果仅是混文凭,那么高职开设这个专业还能有前景吗?而且近几年本专业招生规模也较小,家长觉得就业面较窄,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该专业。如此紧缺的生源,高职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都着实给该专业教师敲响了警钟。
二、面临的现实
1.专业面临的大环境形势严峻。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它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同时又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而具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方面的特点。然而介于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和对高等教育不同的认知形式,加之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等人数的增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总而言之,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单就用人单位而言,高职毕业生是锅“夹生饭”,因而很多单位并不愿意聘用高职毕业生。那么高职毕业生的出路到底在哪?这是每一个高职院校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尤其在我国,证券投资与管理一般是本科类院校开设的专业,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的并不多。该专业注重强化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掌握证券投资与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读政策的能力,能够结合市场实际进行投资分析、资产管理和实际操作,具备较强的从事股票、基金、债券、期货投资分析和运作能力,能够处理各项证券投资与管理业务。因而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较多,能力较强。本科生起点是高中毕业,文化课底子较强,学习能力较高,学习态度较好,一定程度上能够掌握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因而毕业基本能找到一份与专业相适应的工作。然而高职生起点仅是初中,而且一般高职教育被社会认为是“次等教育”,因而高职生一般都是分数中等,学习底子和学习能力较弱的一些人。高职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起点本来就低,那面对本专业那么多的本科乃至研究生竞争者,他们的出路何在?
2.专业学生的能力较低。
高职教育是以初中为起点的教育。部分学者和领导认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普通教育的“落榜生”有学可上,以便延缓就业、支持社会稳定,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按照这样的逻辑得出的结论,职业教育自然只能是次等教育。因而高职的生源质量也就相对较差。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去读高中了,成绩中等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才选择读高职,不学习、成绩较差但父母想让其晚几年就业而且又有关系的学生也就进了高职院校。这些学生本身就不能掌握学习的技巧或者对学习不感兴趣,因而根本不能掌握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课程,以至于在学校“混日子”,并没有掌握一技之长。
3.专业基础要求较高。
2014年12月份,中国人大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硕士项目客座教授扈企平博士举行了题为“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崩溃和复苏”的讲座,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深思。随着现代金融服务行业的全球化,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端专业金融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扈博士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学生们交流如何增强自身能力,成为专业金融人才。他勉励学生要勤练经济、数理、英语基本功,还要多选修人文、社会、法治方面的课程,充实自己,要多看金融方面(中、英文)权威性的报章杂志,多关注经济、财政、金融、社会问题的时事分析等。高职学生的现实决定了他们自身没有能力达到这种标准,无法成为高端的专业金融人才。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而证券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一个分支,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都较高较全面。
4.当前部分高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很多学校由于专业教师资源有限,很多专业课程不能正常开设,仅能开设一少部分形如《财政与金融》的专业基础课和证券从业资格证要求的五门理论核心专业课,甚至课时不足时需要开设一些与本专业无关的课程弥补。专业课程设置较简单,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太少,不足以应对就业的需要。
三、相关建议
根据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调研结果和当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在金融行业,文化层次高的和文化层次低的人都可以被使用。金融业若只采用高层次人员则人力成本必然会增加。因此,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中低层次金融行业毕业生应该是实务工作岗位的首选。因此,我们的学生应该获得在该领域内能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受单一岗位的限制,甚至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这也是我们高职教育办学的方向。因此,本人对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学校开设课程应该更加多元化,公共基础课设计要合理,专业基础课程设计要广泛,专业核心课程要更加全面,不能仅仅局限在几门考证课程上。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知识更新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继续开设经济学基础、财政与金融等专业基础课,使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学习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能力,掌握经济写作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具备经济文书写作能力。继续集中开设会计类相关课程,鼓励本专业学生在考取专业资格证的同时继续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加大财务类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财务分析方法,看懂会计报表,并会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核心课应适当增加,诸如金融营销、风险管理、公司理财及个人理财规划等等。
2.与时俱进,适当开发新课程以适应金融行业的新形势新变化。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迅速,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不能固步自封,应该积极开发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能跟随形势,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开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职业金融理论课程,如适当开发或增加具有职业特性的投资心理学、投资行为学等课程。
3.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青年教师继续下企业实践,但不只局限在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完全可以去其他更多企业参与实践,掌握金融行业最新动态。继续聘请各类企业专家到校进行授课,壮大兼职教师队伍。
4.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努力与用人单位制定“订单式”培养计划,按照用人单位需要,培养适合的人才。
1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建设既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国外各高校大都突出自己的传统优势,或侧重商务,或侧重技术。英国高校在电子商务教育方面发展较快,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前后相关性即学科的整体性,选修课方面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在实践教学方面非常重视,注重与实习基地的共建[1,2]。我国高校目前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发展总体上有两大基本方向:电子商务经管类方向和电子商务工程类方向,由于两大方向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知识与技能体系方面各有侧重。例如,浙江大学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分别设置在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中,依靠学校的优势资源,采用由经济、管理、计算机三个学院联合培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电子是手段,商务是根本,加强商务管理和商务实践方面的课程,注意学生知识模块的平衡建设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3]。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起步本身较晚,既没有综合性重点大学雄厚的学科基础,也没有理工类院校信息工程学科的支撑,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1无法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专业内涵,课程体系结构缺乏有机性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要从中选择出既能体现学科前沿,又能体现财经类院校特色;既能符合财经类院校教师专长,又能保证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这存在一定难度。文献[4]汇总统计发现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设置都体现了电子商务学科的交叉特点,但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性和相关知识的有机融合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反映信息社会和电子商务最新发展的前沿类课程较少,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侧重不够,人才培养方向模糊等问题。
1.2专业师资缺乏,较难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大部分由于缺少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能力较为薄弱,因而造成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及动手能力不强。另外,国内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招生生源质量与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这在一定程度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的深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1.3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完善
电子商务从信息技术和商务实践中发展而来,许多课程都包含大量的实践内容,实践性是电子商务学科的核心[5]。这一方面需要改变传统认识及做法,实践教学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模拟软件的使用及实习基地的参观,而是要将案例教学、应用技能的培养分层次地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之中。另外,还需要根据企业、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宽”与“专”的结合。
2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及核心知识体系、社会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影响等多种因素,采用什么方法科学合理的构建课程体系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而言,在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专业内涵、有机构建课程体系、寻求专业特色基础上,协调好学科特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关系,使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既具稳定性,又能与时俱进,文献[6]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思路,即从相对静止的学科特点入手,从问题解决的途径中找到本专业的特色,即核心课程,然后扩展成课程体系,再用相对动态的人才需求及其能力构成进行修正。虽然它是应用于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但是这一设计思路很好地平衡了学科特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使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加合理,对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3上海金融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
上海金融学院电子商务本科专业2005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设立,隶属于信息管理学院,2006年开始招生,授管理学学士学位。按照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指委的意见和专业规范,结合专业特色定位,利用上述思路,对我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3.1初步确定重点课程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对电子支付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金融学科强和与金融行业的天然联系,建立了通过信息技术与金融经济和管理相融合,培养具备网络金融和电子支付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电子商务特色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为上海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如何更好地实现电子商务与金融经济、管理的结合,一是可以通过网络及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商务。例如金融类企业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安全性及实时性成为关键,这就涉及到对电子商务相关技术有整体理解和把握。对于技术的要求,一方面考虑对现行ERP、CRM等软件或系统的应用,以及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考虑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主要在于系统的规划、分析能力的培养,强调信息技术及安全技术与商务模式的创新与融合,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二是电子商务意识的培养,熟悉不同类型企业的传统商务运作流程及特点,善于发现利用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能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网络技术、项目管理等方法为企业设计、创造和管理电子商务,并对电子商务的运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有较深的认识,电子商务环境下能分析和识别出商业机会及能带来的盈利能力,如何引导商业需求,发展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等。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知识体系,结合以上的分析识别出一些重点课程。例如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WEB系统开发实践、电子商务安全管理(支付方向)、网络营销及项目管理等课程为电子商务在金融行业中的实施及应用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电子支付与结算、网络金融等课程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支付与结算体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突出专业特色。以上这些课程把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管理、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金融环境有效融合,使学生能认识、理解、掌握如何用电子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推广、咨询与管理,特别是为企业解决电子支付的应用与管理中的问题。
3.2市场人才需求及能力特征分析
目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对电子商务类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导致商业模式变化,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对人才的需求;二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新的企业类型对相关人才的需求[7]。两个方面的人才需求都离不开技术与商务,但这不是技术与商务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两者有效融合,从而适应企业的要求。要适应以上市场需求,需要对其进行层次细分,各个层次体现出对所需的人才能力差异性,不同的能力需求体现出专业培养的不同方向和层次,如下表1所示。从表中岗位群的分析可以得出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分类基本上为技术型、商务型、战略型,另外考虑到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还有教学科研型电子商务人才,主要是指在大专院校、相关科研机构及相应部门和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人才[5]。从能力层次上分为高、中、基本三个层次,对于高层次的人才能够根据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对电子商务战略进行规划与决策;中等层次的人才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项目运营、实施与管理;基本层次的人才一方面以技术为主的能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美化,另一方面以商务应用为主能进行网络营销、网上交易等。由于我校的金融背景及招生的地域特点(以上海生源为主),毕业生就业单位大部分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要能够突出专业优势,体现专业特色,需要按照不同的岗位层次及能力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围绕信息技术与金融、管理的融合与创新这一主线开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金融机构新的发展。通过以上市场需求及能力层次分析,结合学校优势及信息学院的计算机技术背景,本专业培养人才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师、面向电子商务的应用与管理等人员,突出金融行业;从能力层次要求上来看主要以基本层次为基石,中等层次为目标。当然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综合类高层次人才更符合市场所需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通过一些选修课或者与企业的合作,有条件的话参与企业的咨询与顾问工作等多样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证券交易;实践教学;高职金融证券专业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2015年7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科目进行调整,考试科目由原来的五门课程改革成考核《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和《金融市场基础知识》两门课程,《证券交易》课程考试内容取消。为了适应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和高职金融证券专业的教学需求,对《证券交易》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该课程是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金融证券类专业教学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根据高职金融证券专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进行探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养,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课程改革,高职教学的课程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过去的教学是偏向学生通过《证券交易》的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交易》、《证券市场基础知识》是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基础课程,改革后证券交易的教学方向不是为了60分,而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和高职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尝试改革。
1.课程设置
《证券交易》课程是我院金融证券及金融管理专业设置的职业技能核心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适应证券市场需求开设的核心课程。专业知识主要涉及证券、期货公司客户服务、柜台服务、咨询服务、证券经纪人、证券市场业务拓展与营销员等岗位。该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熟练掌握证券交易规则和业务流程,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通过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目前我国的证券交易品种,在模拟实战中去学习。
该课程总体思路是:以证券交易的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以模拟实训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实训室和证券公司的资源,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基于理论知识与实践一体,通过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训过程中,不断学习技能知识以及职业经验和态度,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2.课程教学的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针对的金融证券专业的学生,在证券交易基础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情景教学、实践教学、角色扮演、案列分析等教学方法,让证券交易枯燥的理论深入浅出,鼓励学生深入探讨专业及课程的发展方向,制定未来的职业规划。所以该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合现代金融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面向证券公司柜台客服、经纪人、市场业务拓展及营销岗位,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胜任岗位需求。
3.课程内容
由于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证券交易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要做出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根据证券从业人员岗位的职业需求设置,主要教学内容做出以下调整:一是,知识结构内容,了解证券交易的制度与规则,熟悉证券交易程序和风险控制方法,掌握证券账户销户、转户及密码更改等相关管理业务流程,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二是,学生专业能力内容,了解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的展业,理解证券公司在交易中所承担的作用,掌握证券账户开立的操作流程,能熟悉证券投资工具及其风险,能办理证券投资基金的申购与赎回业务,掌握融资融券业务操作流程;三是,学生职业素养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教学方式改革
《证券交易》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技能课程,不仅有基础知识理论,也有实践性操作。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实训室的技术条件,突破传统的讲解法,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讨论式、互相学习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知识认知、能力拓展、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明显进步。根据证券交易课程的任务特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以项目任务为导向,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学环节设计符合高职金融专业的特色,学生能边做边练,学中做,做中学。为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传统的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情景教学、角色扮演、讨论式教学等。
1.讲解法
讲解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接受。该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该课程中证券交易规则等相关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讲授知识重点、难点,为以后的实践和情景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证券交易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该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像传统的讲解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案例教学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认知的过程,需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而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教师应根据课程的需要收集编写了多个案例,包括证券风险、证券交易规则、证券融资融券案例、证券违规处罚等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训情景教学法
实训情景教学法以证券市场的模拟情景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证券市场基本规则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教学法是“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一种飞跃,是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实训情景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比如证券交易程序,让学生模拟交易,能实在体验交易过程,学生能快速接受知识。
4.角色扮演互动教学法
角色扮演互动教学法是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所扮演角色来体验、思考,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英语的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所说,“角色扮演”的作用显而易见。《证券交易》课程中证券经纪业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让学生扮演证券公司的经纪人进行展业活动。又比如证券发行业务,让学生以投标竞价的方式来确定股票的发行价,让学生理解证券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学生的记忆将会很深刻。
5.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提前设置问题,要求学生预习,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学员就预设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证券交易》课程中的投资风险防范和资产配置以及证券投资的选股的问题,通过提前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防范证券投资的风险,在资产选择上,哪种配置的有效性更高。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地引导,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考核方式
高职《证券交易》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后,考核的方式将做出调整,理论试卷的考核方式将不是主要的考核方式,主要通过实训的教学环节考核学生的成绩,提高平时所占的比重,主要的目的是引导教学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行动导向的方式实施教学。
《证券交易》课程考核主要通过两种考核方式:一种是过程性考核,另一种是终结式考核。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到60%,终结性考试占40%。主要通过平时实训和上课的过程中给予成绩来确定学生是否合格,最后统一组织的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实训操作能力。终结式考核主要通过教务处组织的期末闭卷的方式开展。考试内容主要是证券业务的基础知识,考核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证券相关业务的交易程序和交易规则。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不是为了考试通过率,而是让学生转变学习的思维,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得到证券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认可,具有上岗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总 结
《证券交易》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要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符合证券职业发展的需要,兼顾证券从业资格改革。《证券交易》课程教学改革是不断提升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改革不仅仅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是对教师队伍的锻炼,是对教师的教学素养要求的不断提升的过程。目前,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式上。通过上述提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训室和企业课堂上实践体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激发学习的兴趣热情,掌握证券交易的基本技能知识,提高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成为合格的高职金融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向东,卢向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9.
[2] 张启富.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初探:以《证券交易服务》
课程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
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
(4).
高考结束了,大家马上会进入志愿填报。志愿填报中,专业选择是其中顶重要的一项,每年都有高考生因为对专业了解不足,填报了让自己后悔的专业,造成遗憾。说实话,我们哆嗒君这方面也帮不了什么忙,谨以此文,帮助大家少进点坑。
下面的三大误区,在数学专业圈内也许是常识,但是对于不了解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却可能是重要的信息。请帮哆嗒君转告给他们。
误区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离计算机很远
的确远,但是不如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远。这个专业虽然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数学,但就专业而言数学与应用数学覆盖的范围很广。数学与应用数学,是联系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信息、管理、经济、金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重要桥梁。该专业在考研上有很大优势,一些非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招生上,对数学专业有偏好。比如比较热门计算机、金融等专业的一些方向的教授更偏爱招收本科数学背景的学生,而非他们本专业的学生。而对于考试本身,对于考研要考数学的专业来说,数学统考是大多数人的噩梦,但不是数学专业学生的噩梦。另外,即便是大学毕业直接找工作,IT行业与金融行业这两个行业也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业的大户。
误区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离计算机很近
的确近,但是不如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近。大部分学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在数学学院或者理学院,它其实就是一门数学——计算数学,数学的一个分支。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将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核心课程首先是数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然后才是该专业的特色课程,比如金融分析、软件设计方法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着眼于培养不仅数学功底扎实,而且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数学人才。这个专业在考研和就业有着前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几乎相同的优势。IT行业与金融行业这两个行同样也是该专业就业的大户。
【关键词】工作任务驱动 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
引言
伴随金融产业的不断广化和深化,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对高职类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挑战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字:快和准。快——要求新进金融类人才能快速适应岗位的各项工作;准——要求金融人才对口引进,专业知识扎实。这两字看似简单,其实做到并不容易,企业要求效益的快速产生,就要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降低进入企业后人才培养的人本,实际上是给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高职金融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本文将企业的需求立为改革的风向标,着眼从工作任务驱动角度提炼高职金融专业核心体系构建的思路和目标,期望能在构建的过程中让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契合当今市场和企业的要求。
一、工作任务驱动型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①。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知识传递体系不单单是从外至内,而更加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题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这就非常类似于进入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学习,不是单一传递,而是双向提升——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一)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型
在撰文前期,笔者和团队对于省域内的部分企业和专家进行了走访,发现企业表达的对于人才的期望和几年前比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运用能力:大部分企业的HRM(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在表达对于人才的要求时首先提到的都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快速承担某个或某项工作任务,这几乎也是在招聘广告中的头条;第二,对于专业职业素养有较高要求:在与HRM的座谈中,HR一般都会主动提到对于专业素养的重视,比如金融业中对于客户信息的保密是非常基本的职业素养,而这类素养不是天生,必须要靠后天培养才能逐步成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人员很难具备某些基本的素养,进入企业再培养花费成本巨大,企业希望人才能够在学校就接受了较好的素质培训。第三,隐含表达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部分企业提到由于企业发展迅速,急需的人才在市场上难于寻觅,而难觅的原因常常是他们需要的人才既要懂金融又要懂另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比如,走访的某券商人力资源经理还表示他们希望人才能够懂得计算机和金融知识,但现在非常苦于这类人才的找寻。
(二)当今市场金融人才需求和职教培养的脱轨
在人才需求调研过程中,笔者团队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对金融类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要存在距离。如某投资公司的专家指出,财经类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学以致用,而现今大部分本科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将某专业的知识框架体系通过几年的学习传授给学生,和实践结合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这样大部分学生走出社会后拥有的是知识体系,只有小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能迅速把知识体系转化为工作能力,大部分学生需要经过再学习。与企业的座谈中这个人才培养问题就更为具体,几乎我们接触到的所有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都认为现在的金融毕业生专业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明显表现就是:入职考试题目中懂得的问题在实践中就不知道如何解决。此外,部分企业还指出,企业未来希望的是综合能力强、有责任心、上进心的人才,而综合能力是大部分新入职者都缺乏的,往往培养起来成本高,时间长。银行和证券业引进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从事营销工作,而由于金融行业有专业水准门槛,所以既懂得金融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的人才是非常紧俏的。但高校专业设置中,要么是市场营销专业要么是金融专业,很少将两者结合。由此可见,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社会寻求及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都有较大偏差,这可能也是部分金融专业毕业生难于觅职的原因之一。
(三)金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新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希望打造职业型人才,所以催生了在校园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校企合作——这也是现在不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打牌。校企合作远非一纸合同,而是疏通校园和职场渠道,人才在这个渠道中打造磨砺,使其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要求。校企合作在不同高校和不同企业之间有共性,更有个性,而个性才更是某个和校园合作的企业特色所在。所以不少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中都要求不仅学生要学习,教师更要提前学习和体验:学习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体验工作环境、工作任务。而对于这类学习和体验最能将其运用于课堂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能够将整个企业情景模拟应用于课堂,将企业面临的问题或者要解决的事项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查找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料,搜寻“我”拥有的类似经验,再综合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整个过程遵循:“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企业工作中:“任务为主线、上级为引导、职员为行动主体”非常类似。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提出在多门类专业中得以推广,也是其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必然选择。
二、工作任务驱动型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不论从市场、企业还是高校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构建任务驱动的新要求,要使任务驱动教学在金融类人才培养中有实际的效果就必须先有清晰的构建思路,目前本团队的构建思路由市场和企业出发,提出对金融人才质的需求,将这个质的需求剖析为总体培养任务;再从这个总体出发对于整个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于每门可以进行任务化教学的课程提出新的课程标准②。
(一)完成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是修正制订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高校要深入市场和企业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才能更有效的为市场和企业输送人才。所以,首先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真实心声才能够正确找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目前这一阶段任务已于2013年上半年完成,课题组成员深入多种金融企业调研,并与省内相关行业的专家座谈,形成了完整的针对本省本校的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报告的结论决定了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工作任务驱动为核心,立足金融行业内三大岗位群(本小组在调研结论中最后确立银行业务、金融机构客户经理业务、金融会计核算业务为本校金融专业培养人才的三大方向)的工作任务来进一步确立金融核心课程的选择。
(二)筛选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核心课程
在有了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的前提下,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课程的筛选就有了基本的框架和方向,另外把握高职金融专业的共性和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合作企业要求便能够较准确的确定开设课程。在共性方面,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必然纳含三个金融行业的主要就业方向(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课程,以往开课往往就在这三个方向里面分配开课,忽略了区域重点和学院优势。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下就一定要体现市场和企业的侧重,在调研中笔者团队发现本区域内金融企业偏好基层金融营销人才、复合型金融财会人才,所以在课程开设方面照顾共性的同时又有个性的侧重:我们将岗位群先定义在三个主要方向上,颠覆了以往以行业方向开设课程的做法,从某个程度上看,是将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具体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人才必须要能承担的工作任务有哪些,就在哪些领域内开课。所以,如商业银行服务营销、银行产品、个人理财、金融产品营销、商务谈判、金融企业会计这些原来大部分金融选专业不纳入核心课程体系的课程也都作为核心课程在教学进程表中得以占有一席之地(这些课程中,一部分是新兴的金融专业课,一部分是作为职业能力拓展的课程,大部分院校不纳入核心教学课程,而作为选修或不开设)。
(三)重拟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选定了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金融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后,最关键性的一步就是重新拟定课程标准。这一步骤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奠定了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的基调,如果课程标准拟定出现了和任务驱动教学不一致之处,必然导致整个教学改革偏离希冀的方向。如以《证券投资实务》这门课程来说,某个任务驱动型课程标准在《证券投资工具——股票》这一小节中能力目标是这样拟定的:认识股票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其他证券投资工具的能力目标也是类似,再没有其他具体的说明。不能否认这样的能力目标认定并没有错误,但绝对偏离了任务驱动型课程建设的要求,把这样的课程标准用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课堂上其实是对原有教学方法的换汤不换药做法。可以预料,学生仍旧靠读课本,背习题来达到能力目标,没有具体工作任务的体现。所以,本课题小组在会议探讨中提出了任务驱动型教学中任务确定的“三化二性”:任务的具体化,任务的场景化,任务的问题化,以及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完成性。其中任务的具体化是指任务能够具体到某一章节的知识点;任务的场景化是指设置任务时尽量使任务有一个具体的情景,这样使任务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场景类似;任务的问题化是指每个任务都提出了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也许能够用现有的知识解决,有的则需要靠进一步的课本学习和课堂讲解。任务的可操作性是指当提出了这个某个具体任务之后,学生在现有能力和知识体系范围内可以进一步对任务进行解决方案的提出,而不是无能为力;任务的可完成性则是指学生在某一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完成这一工作任务。以刚刚所举的例子来说,在能力目标确定后,课标中应该说明具体工作任务,比如,某证券公司今天派你去银行在理财专柜值班,你碰到了几个来向你咨询理财产品的客户,他们提到的问题有:股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能买卖股票吗?A股和B股有什么区别?股票有哪些种类,都能在市场上买卖吗?优先股和普通股哪种是我可以买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初入股市的人经常会问的,学生自身也还需要知识储备才能解决这类问题。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场景设定具体化了任务,问题化了知识点,而学生又是能够在学习中解决这类问题的,全面具体生动的展示了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在具体的课堂上,还可以有角色扮演和分组表达来丰富这一任务目标,达到教学、自学、任务完成三位一体。
三、小结
当代职业教育面临随着经济转型市场深化面临着革新的任务,而本文中所提到的任务驱动型高职金融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在目前职教市场中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大量的探索和人力、物力的投入,笔者希望能够以市场金融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进而丰富和创新教学体系、教学课程,达到教、学、用三位一体、互相联动的效果,使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要。
注释
{1}引自百度百科词条任务教学法。
{2}并非每门专业课都适合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教授,这个问题已经在最初使用该方法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得以验证:某些课程由于本身特性无法构建形象的任务;某些课程由于现阶段学习的初浅不能够构建完整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铭.高职邮政金融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探讨[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1-82.
[2]成晋.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