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范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

第1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范文

关键词:PCK;幼儿园;社会教育

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领域教学知识,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学者舒尔曼提出的“教师专业教学知识”的概念。舒尔曼认为专业领域教学知识是教师教学知识的基础,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即教师与其他学科专家得以区分的一个重要指标。

舒尔曼PCK结构模型包含了了解儿童、领域知识和教学方法,其中领域知识是核心指标,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位教师把关于儿童的知识以及关于方法的知识怎样在教学和学习当中建立起联系,通俗地说,就是核心经验。

一、用PCK的方法分析社会教育的两要素

用PCK的视角看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首先,学前儿童社会领域中的PCK具有领域特殊性。社会领域与健康、语言、科学和艺术领域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PCK的三个要素也各有其特定的含义。

第一,了解儿童,即关于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及其特征的知识。基于幼儿园社性教育的特殊性,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可以说是目前幼儿园教师知识结构中比较弱的一个环节。回避社会性教育、整合社会性教育内容是幼儿园开展社会性活动的普遍现状,因此对幼儿的了解和分析,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了解和分析是社会教育的核心要素。

第二,学科领域知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下,社会性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少像科学和语言领域那样有一些专门设计的、独立的教学活动,即使有,也没有自成体系。然而社会性教育的地位却不容动摇,是幼儿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幼儿融入社会、成为一名社会人所必须接受的教育内容,例如,人际交往、社会认知、社会归属感等等,都是其他领域不能替代的。

二、用PCK的视角看幼儿园活动的社会教育核心经验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下梳理了幼儿社会教育的两个核心经验: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然而社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其领域特点,很难独立成为集体教学活动或者游戏活动,但领域价值不容忽视,因此,需要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游戏、集体教学,特别是生活活动,蕴藏丰富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以幼儿园某个盥洗活动为例,试用PCK的方法,分析盥洗环节中幼儿社会教育的核心经验。

(一)人际交往

1.具有自信、自主、自尊的表现

(1)知道按需喝水、如厕,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老师在讲解示范时幼儿能专注地倾听,表现出愿意学习,有良好的自我服务意识。

(2)能用正确的方法洗手,幼儿能自主地边念儿歌边洗手,能细致地按照洗手流程步骤完成。

2.关心尊重他人

能主动关心同伴或者老师,排队等待洗手,不争抢物品,主动给同伴让位子。

3.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愿意与同伴共用盥洗物品,人多时会轮流和谦让。

(二)社会适应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在盥洗过程中幼儿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积极、快乐,如,开心地念儿歌洗手、主动与老师互动等。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1)洗手、喝水、如厕过程中能有序地排队、耐心地等待。

(2)知道保持和维护洗手间的环境,如,能够轻声念儿歌,没有在盥洗室大声喧哗,洗完手后在水池内甩手,能够排队等待共用肥皂,并在使用完后物归原处。

(3)洗手时会根据需要调节水的大小,并在擦肥皂时及时关闭水龙头,有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幼儿在洗手过程中与老师、同伴自由交流,过程中与同伴老师开心聊天,充分感受到班级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同时幼儿也非常喜欢自己所在的集体。

(三)组织与实践盥洗活动的核心经验

对盥洗环节中关于社会教育的核心经验进行分析后,需要组织与实施,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持之以恒的培养,能帮助幼儿有效地将核心经验转变为社会行为。

1.讨论法

盥洗活动前,师幼共同讨论洗手、喝水、如厕时的要求,幼儿对自己提出的规则能更好地遵守,且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讨论法符合幼儿生活学习的特点,满足重复练习的需求。

2.图示法

班级的厕所蹲位旁有女孩便后使用手纸的图示,喝水的茶桶前有饮水量的图示,地上也贴有排队和饮水位置的地标线,幼儿能根据这一系列图示有序地进行盥洗。图示法不仅直观、生动,而且直接将生活规则和方法融入环境,孩子能自主阅读理解图示并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3.流程指引法

将流程管理的方法引用到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管理中,幼儿根据流程图中的提示主动执行生活环节的内容,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减少生活环节中的高控现象。

第2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设计;个性;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6-0026-04

笔者最近在幼儿园观摩了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发现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知道自己是在准备一次社会教育活动,但不论是写教案还是实际组织教育活动,往往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了其他领域的活动,如语言、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具体,导致具体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不能围绕目标进行,教育活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许多教师对社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在目标设计上遇到困难,以致社会教育活动事倍功半。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深入解读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从而提高社会教育质量。

一、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解读

1.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包括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1〕五个方面涵盖了幼儿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个性也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3〕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及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4〕其中,作为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外显的标志是其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即幼儿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行为的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例如,有研究表明,4~6岁幼儿的坚持性特征已趋于稳定,〔5〕3~5岁幼儿的独立性特征也基本稳定,等等。〔6〕《纲要》把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作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根本目标,既符合幼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的本质规律,也抓住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

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个性特征具体包括两大方面,即认知特征(智力因素)和社会性特征(非智力因素)。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即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7〕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同伴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及情绪情感的发展等。对照《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可以发现,两者具有极强的对应性。可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围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确定的,即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对自我与他人间关系的意识。〔8〕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自我构建的。〔9〕幼儿期正是个体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控制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个体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自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动因,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交往是近年来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学者对同伴交往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概括来说,同伴交往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在5~6岁时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加强同伴交往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还可以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道德是社会为其成员所规定的一些行为规范。具体落实到个体身上,就成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幼儿期是个体规则意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各种生活场所的具体行为规范,学习按照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幼儿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情感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例如,陈帼眉认为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10〕《纲要》也将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作为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加以强调。

二、在目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幼儿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由于他人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体验,社会行为则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可以说,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三者缺一不可。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个方面。

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情感的发展是首要方面。情感更多的是与幼儿社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当幼儿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就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对幼儿来说,情感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是幼儿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推动幼儿行为发展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尊重他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幼儿对他人的同情心。产生了同情心,幼儿才可能会主动去帮助他人。

认知是社会情感产生的重要前提。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中,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很重要。社会认知对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知识经验,即传统的社会常识部分。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社会常识教育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二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比较容易忽略这一方面。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目标设计中,教师注重让幼儿认识各种残疾人的标识及知道要帮助残疾人,但却相对忽视了让幼儿学习去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以及如何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的认知就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行为的培养包括行为技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对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不够了解。因此,行为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幼儿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在学习社会行为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可见,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方面内容,做到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有机统一。

2.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其他领域的活动,才能使社会教育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所谓深入挖掘,就是要仔细分析教育内容,思考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目标应该如何体现。以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嘻嘻哈哈的信”为例。单从题目上看不出这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然而事实上,“嘻嘻哈哈的信”讲了两个好朋友嘻嘻和哈哈在分别一段时间后互相给对方写信表达情感的故事。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引导幼儿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并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感情。如果教师不注重深入挖掘故事内容,很容易浪费这个适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好故事,而使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一个与社会领域无关的语言或者美术教育活动。

教师在挖掘教育内容蕴含的社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解题”。所谓“解题”就是要分析教育内容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其本质,从而确定活动目标。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合作”的意义。合作是什么?合作从人数上说应该是由2人以上参与,从目的上说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从内容上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从形式上说是共同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就要明确合作的本质在于2人以上共同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清楚“解题”,就容易导致活动目标模糊不清。例如,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幼儿容易产生意见和分歧,所以教师可以将教育目标确定为让幼儿在与他人共同做事时学习倾听、表达、协商。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要具体、可操作,避免出现活动目标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实施的问题。

3.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许多年轻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特点及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不足,导致目标设计不适宜,社会教育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教育的目标设计也要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小班、中班以情感体验为主,辅以行为技能训练及习惯养成;大班则以社会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同时还要注意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以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例。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的重难点是体验残疾人的情感,而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体验残疾人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心理需求。

在关注发展普遍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的个别教育问题。有些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就已经形成任性、胆小、不合群、自理能力差等特点。教师要注意矫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矫正个别幼儿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总之,要使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准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了解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要深入挖掘教育内容的内涵,明确一些社会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只有准确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社会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33.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5.

〔3〕〔4〕〔10〕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70,370,312.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8-343.

〔6〕YANG LIZHU,ZOU XIAOYAN.A study of the cross-situational stability of three-to-five-year-old children’s in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2005,13(2):171-178.

〔7〕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8〕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3-184.

〔9〕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On the Design of the Objectives in Kindergarten

Social Education Activity

Zou Xiaoyan

(College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第3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范文

【关键词】优秀 幼儿教师 素质 构成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103-0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和广度、拥有科技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

一 优秀幼儿教师的特点

1.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

爱护和尊重儿童,是儿童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应给以满足和尊重。那种轻视儿童正当需要,任意屈辱儿童的看法和做法是不符合教师道德规范的。

2.具有认真、执著的态度

优秀幼儿教师应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自觉自愿地给自己加压、加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工作动机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她们的精神境界是高尚的。

二 优秀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职业素质

首先,幼儿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待孩子要以“爱”为首,“爱”的需求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喜欢孩子要真心、对待孩子生活要关心、教育孩子要精心、观察孩子要细心、引导孩子要耐心、服务家长要热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宽容孩子。其次,在教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充分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每一个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博怀和崇高境界。优秀幼儿园教师坚持采用正面教育,以幼儿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特殊的人格魅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健康和充沛的精力,这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另一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强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可见,教师的人格作用不容忽视。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幼儿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而且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既要性格开朗,进取心强,人际关系和谐,又必须有效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更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潜能发挥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这些人格特征,那么幼儿的心理健康势必受到影响,更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培养。

三 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策略

幼师是一门有别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只有把握好时展步伐,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服务于幼儿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幼儿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健康快乐地成长。

1.确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为完成培养目标服务。因此,找准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着学前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前景。立足于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具体目标,对幼儿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愿意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身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楷模。

第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方法,具有较为宽泛的人文和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音乐、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

第三,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能够转化为教育行为。

第四,教师教育能力——具有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等。

第五,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热情、活泼、开朗、豁达、积极向上。培养目标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的培养方向,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高等应用型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够从事儿童社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

2.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激励机制实际上是对教师的素质表现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措施予以肯定和否定的方法,这也是管理科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激励有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两种做法,正面激励是指对职业素质表现突出、工作成绩明显的幼儿教师予以奖励,以促进其继续努力。正面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做法,以精神激励为主,以物质激励为辅。负面激励是指对职业素质较差或工作有失误的教师予以批评和处罚的办法,以推动其提高自身素质的激励措施。负面激励措施能够使个别素质较差的教师产生向上的动力,也能激励更多的教师不断完善自己。

四 结论

总之,幼儿教师要把自己塑造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应加强对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自觉转变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自己善于创新的能力,自觉塑造保证创新的人格,才能在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全面实施以创新教育为灵魂和核心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第4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范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对策

家庭教育是人们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有学者曾经说过,“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全部教育的最为核心的部分”。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尽管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却依旧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农村考入高校学子数量的增加,农村家庭教育的严重滞后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严重的重智轻德的现象。很多农村家庭家长过于重视分数的高低,单纯认为孩子的进步在于考试分数的提高,忽略德育方面的教育。有调查显示,有62%的农村家长持有“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因而除了成绩,很少过问其他的表现。

1.2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法。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家庭采用物质刺激或直接打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或许在一次性的教育中能起到一定效果,但这却是家长忽略精神关心教育的表现,特别是缺少了与孩子进行公平有效沟通的过程,严重的还会伤及孩子自尊。总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普遍存在于我国农村家长身上。

1.3优劣悬殊的家庭教育差距。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农村地区存在了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包括经济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各个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地区很多家长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有数据显示[1],仅有26%的农村家长意识到教育责任并有能力履行,少数地区家长依旧存在重男轻女思想,也有部分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过于溺爱的现象。

1.4家庭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农村家庭的家长很多仅为孩子提供一些物质条件,缺乏精神上的支持,一些农村家长认为,家长需要做的,只是努力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主要在学校的教师和校长身上。

1.5存在大量留守孩子的现象。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剩下很多留守孩子,据不完全调查,一些农村学校的留守孩子占据总人数的40%左右。

2.我国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2.1学历价值观的影响。学历社会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不仅包括城市家庭,也大面积地覆盖了农村家庭。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人才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却也滋生出学历社会的错误价值观。另外,家长对德育思想不重视,无法拿捏智育与德育的平衡,将品德与学习的问题分割,认为孩子思想只要不存在大问题,就应该全力抓学习。

2.2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我国农村地区家长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深受偏僻贫困的环境影响,自身接受的教育十分有限,落实到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上,很多家长无从下手,基本采用自己曾经的经历与教育方式教育下一代,与社会发展与当代的形势脱节,当代的农村家长的综合素质也与现代教育理念发展不适应。此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依旧存在于很多农村家长思想中,认为家长在教育中有绝对的权威,于是严重约束了教育行为。

3.我国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全面提高村民素质,改变农村家长的教育观与人才观。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全民素质,进而推动社会进步。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与长期性的特点,任何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都包括了对其思想道德的熏陶与引导[2]。因此,首先应该利用好当前农村的教育资源,保证各地积极开展科技文化推广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家长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使其在平时的教育中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其次,不断改变农村家长片面的人才观与教育观,将发展眼光放长远,让孩子全面发展,提高各方面素质。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转变,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媒体的支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灌输教育价值观,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

3.2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帮助农村家长掌握育人方式方法。教育界普遍认为,农村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家庭教育效果提高的前提,如何在农村家庭中提高家长的素质呢?各地的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应利用多种媒体宣传手段,多渠道开展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科学教育方法。同时,结合农耕季节性规律,尽可能在闲暇期间利用学校的师资条件举办家长培训,培养合格理性的家长。

3.3促进家校结合教育,建立农村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制度[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两者需要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此,要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沟通与探讨,加深教师家长间的相互了解,让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的重要意义,积极走出去,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结合,共同致力孩子的教育工作。

3.4加强社会教育关注,营造社会关心留守孩子成长氛围。目前,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突出问题,全社会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入到关心留守孩子成长的阵营中,不断挖掘孩子们的生活兴趣,培养生活爱好,尤其针对一些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社会要加强对留守孩子家庭和监护人的教育指导和培训工作,给予农村留守孩子更多的温暖与关爱。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推进,农村家庭未来的继承人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因此,我国农村家庭教育观念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转变。

作者:苏蔚连 单位:广西罗城县宝坛初中

参考文献:

[1]郑晓生.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3,4(07):11-12.

第5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范文

图1 公办、民办幼儿园就读幼儿数

但目前民办幼儿园存在着典型的差异化发展,一部分是收费较高、条件较好的民办“贵族”幼儿园,另一部分是收费较低、面向低收入群体及大众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是一个新概念,它至少包括三种类型的幼儿园:一是公办幼儿园;二是集体或单位成立的公办性质的幼儿园;三是提供普惠的民办幼儿园。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达到市教委规定的办园基本标准;二是面向社会大众招生;三是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接受政府指导价。

与公立园相比,民办园在资金获取、场地扩充等硬件方面都面临更多的困难。虽然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相比过去获得了较多的支持,但受资金、场地、政策推行时间及执行力度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这类幼儿园发展的“物质瓶颈”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因此,当前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要想提高办园水平,就应把改善办园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素质,加强课程改革摆在首位。

我们与学校学前教育研究团队对十堰地区多所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进行了长期观察与研究,总结了它们的共性问题,其中家园合作问题尤为突出。

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1.保教理念“无小学化”与家长期盼之间的冲突

在各地出台的关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指导意见中,都明确提出了保教理念必须确保“无小学化”。但研究团队在实际调研中却发现,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一方面教育局三令五申严禁幼儿园开设小学化课程,要求科学保教,另一方面家长以小学化课程标准衡量幼儿园水平,两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绝大多数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小部分收入来自政府补贴,即使是在近几年学前教育发展较好的湖南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政府补贴也仅为每名幼儿100元,因此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短期内要想生存下去,家长缴费以及在园儿童人数成为决定因素。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大部分家长由于受文化水平、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在衡量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时,往往以小学化标准衡量办园水平。园方为迎合家长,获取更多生源,在开设课程时背弃了幼儿发展需要,以小学低年级课程代替幼儿园课程。这就出现了园方一方面不希望因办学“小学化”失去教育部门补贴,另一方面不希望因办学“无小学化”失去生源之间的矛盾。

2.育儿观念不同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冲突

学前儿童属于弱势群体,但部分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教师似乎地位更低。由于多数民办幼儿园采用家族管理或园长集权制,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基本没有发言权,面对园长提出的要求只能无条件接受。而园长为提高招生率往往把家长的要求奉为“圣旨”,直接将家长的要求传递给教师执行,不考虑该要求是否正确或是否可行。普惠性幼儿园家长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提出的要求也未必合理,这就造成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产生矛盾。类似现象虽然在每个幼儿园都可能发生,但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里显得尤为突出,这给教师的教学、保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部分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3.家园合作需要加强的迫切性与现实中流于形式之间的矛盾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实际来源于家长观念或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障碍,家园合作是缓解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家园合作流于形式,并没有切实开展下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园方对家园合作理解不透彻,以简单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或家长活动代替家园合作;也有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将幼儿教育的主要责任推给园方,即使是较少的家园活动也很少参与或参与程度不高。

二、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中开展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1.有利于改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将其从两难的局面中解脱出来

学前阶段是儿童发展的特殊时期,儿童参与教育活动是无意识的主动参加,而非外在人为目的决定,因此不强迫,不硬性要求,顺其自然,是幼儿教育的思想。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开设课程时以顺应儿童心理、生理发展为需要,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需要,而小学化课程与这一阶段儿童需要并不吻合。为迎合家长,以小学课程为幼儿园课程,教师与家长以幼儿识字量、算数量作为衡量儿童优劣标准和表扬依据,易导致部分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就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为顺应儿童发展需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的关键环节就是进行办学理念的改革,设置更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课程。改变家长对于学前儿童教育理念的认识,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让家长具备正确评价幼儿园办园水平的能力,这些是课程改革的前驱任务,而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做好家长工作,开展家园合作。

2.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压力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在工作压力、工资收入水平等方面相比其他幼儿教师面临更大的问题。虽然多地出台政策保障教师权利,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率大仍是不争的事实,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来自教师自身教育理念与家长理念之间冲突给教师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家长中宣传正确的儿童保育常识等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知识,能帮助家长与教师具有相同的育儿理念,有效缓解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冲突,有效减轻教师压力,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保育工作。强化家长工作,加强家园合作是缓解教师与家长冲突,缓解教师压力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幼儿园教学的有效开展

幼儿园的教学涵盖了多个领域,其中很多方面不能单纯依靠教师教学完成。儿童的发展促进,也不是仅靠幼儿园的努力就能够推动的,而是需要幼儿园、家长、社会多方面的共同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三个有效组成部分,布朗芬布伦纳在他的生态系统理论中明确提出了儿童在学习、习惯、气质、生理特征和能力上,既受家庭的影响,也受到学校和同伴之间的影响。他在研究中明确指出,在这个生态环境层中,任何一个环境都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复杂的作用,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系统。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如果想要有效开展,家园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家长和园方的教育理念必须吻合。开展家园合作,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开展幼儿教育,将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和巩固幼儿园的教育成果。

三、结束语

第6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弱势群体;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51-01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融进了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大潮,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该群体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引出了“留守儿童”的社会热点问题。家长和子女生活距离的拉大,造成了家教缺憾,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如何弥补孩子本不该有的成长困惑,成为大家思考的热点话题。

1. “留守儿童”的现状抽样调查

本地人口总数近3万,地理位置处于山区,务农人员仅占三分之一,大多为中年人。2010年对本地留守儿童作了抽样调查,发放关于留守儿童调查表500份,回收470份,有效调查问卷462份。74%的中青年人从事非农业工作。56%的在外地工作。

调查显示:由母亲或父亲单亲照看的占42%、由祖辈照看的占54%、还有少数儿童只能依靠其他亲戚生活学习。

调查反映:孩子“管不住”、“管不了”、“不会管”的占78%。学习习惯存在问题的占45%、无人管教行动自由的占36%、对长辈“情感冷漠较内向”的占27%、对学习任务不能完成的占47%。

据2008年做过的一次社会调查,18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大概有5800万;其中有4000多万的留守儿童不足14岁。“留守儿童,是目前全社会最需要关注的一些孩子,关心他们,使他们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2.“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1 生活问题:本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缺少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平时不能主动去做家务。家庭经济原因导致孩子的生活质量不高。留守儿童倪某,12岁,读五年级,父母全在外地打工,平时靠年近七旬爷爷和奶奶生活。月生活费不足300,生活拮据。

2.2 教育问题:①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无能为力,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只能尽力做好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意外。②教育缺失。留守儿童从学前教育开始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陷。学前留守儿童约55%都是其爷爷奶奶照顾,老人们对年幼的孙子都过分溺爱,任其自由发展,从而使留守学前儿童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③习惯不良。留守儿童从学前教育开始,有87%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加上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祖辈大都比较溺爱孩子,不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2.3 行为问题:本地的留守儿童68%是由祖辈扶养的,隔代长辈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如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正确判断能力,抽烟喝酒、沉迷游戏,盗窃斗殴等不法行为不乏其人。少数儿童在家竟然和母亲顶撞、甚至动手。家庭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在调查的37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占30.4%,一般的占45.8%;较差的占23.8%。

2.4 关爱问题:调查显示,有79.5%的外出务工父偶尔与孩子有电话联系,有13.6%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7.9%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父母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儿童亲情的缺失,就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3.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调查分析显示,无论是本地还是在全国范围内,留守儿童的产生数量与经济增长成反比。就留守儿童目前出现的不良现象,分析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3.1 家教意识淡薄: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而祖辈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况;祖辈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许多监护人在与学校的沟通中这样反映:“我也管不了”、“天天跟他说也没用”、“问到他的学习,都说作业做好了”,一位母亲在晚上娱乐结束后,竟然买夜宵送到网吧给在游戏的儿子。可见,家庭教育的力度和深度都处于相当的浅层次。

3.2 学教措施不力:学习教育还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学校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学校对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管理和教育存在脱节问题。由于农村学生居住地分散的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家访工作难以普及,仅仅是在口头教育的层面上,还缺乏有效的措施。一到双休日和节假日,老师就鞭长莫及。就出现了教育上的“5+2=0”的说法。

3.3 社会关注不够:现实中反映最集中的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大量接受未成年人的进入,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为满足精神需求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一到周末人满为患,甚至在正常的读书时间也有学生进入其中。

4.教育策略的思考

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是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首先,党和政府作为主角,起到正确有效的引领作用;其次,社会各界群众团体也要关心关注留守儿童和弱势群体;第三,家庭、家长也要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立体系统的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顾秀莲特别强调,党和政府应该在立法和制订政策的时候,引导社会和家庭,把留守儿童问题重视起来。[2]

具体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实施力度,消除对务工人员的歧视,为流动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提供便利,鼓励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使其就近入学。政府尽可能的扩大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

4.2 要广泛宣传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全社会、家长以及监护人的高度重视。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的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加强在生活和心理上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家长、监护人、学校之间经常性的联系,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里成长。

4.3 充分发挥社区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要依靠家庭、学校和社区多方面的协调努力,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特别是加强娱乐活动场所的管理,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像关注自己的子女一样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对他们倾注于关爱和呵护,从而建立一种无形的、有效的社会、社区儿童保护体系。

留守儿童只是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教育问题不可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个性和谐发展,身心健康成长。呼吁全社会用爱心和责任缩短留守的距离。

参考文献

第7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丹合作办学;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47 — 02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我国地方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1〕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和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我校自2009年起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共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国际课程实验班项目,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在多年办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顺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而出台的重要文件。该文件是引领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幼儿教师必须达到的基本专业素养,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幼儿园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和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高质量幼儿教师的培养还需要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机构科学地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我校制定人才课程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常州市对学前教育本科人才的特殊需求

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中心位置,属于经济、文化、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常州市民及外国专家、技术人员、商业人士对学前教育师资的艺术素养与双语教育能力要求较高。为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客观需要。

二、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品质和规格,对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要素起着统驭作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既要有扎实深厚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又要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娴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双语教学能力。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艺术型与双语型学前教育优质师资和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掌握学前教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和双语教育能力,能胜任国内外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三、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源”和“流”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课程设置的变化。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结合长三角地区对学前教育本科人才的需求,我校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设置五大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集中实践课程模块和隐性教育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分为必修与选修课程两部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计算机信息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其中重点增加了英语口语、英语会话、雅思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体现人才培养的双语特色。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其中引进了丹麦高校的学前教育学、环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交流组织与表达、幼儿园课程、比较学前教育等课程,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学生视野。专业课程模块分为必修与选修课程两部分,主要包括钢琴、舞蹈、声乐等课程,突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艺术特色;同时还从丹麦引进了手工艺技能、戏剧等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色。集中实践课程模块主要是落实“实践贯穿教师职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学生在3-7学期各有2周幼儿园教育见习活动,第8学期有8周教育实习活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与责任,具有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教育知识与能力。而集中实践课程模块则旨在使学生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即能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

四、 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重点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利用我校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平台,适时地将国外最新的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聘请丹麦学前教育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与到我校任课的丹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我校每位到丹麦进修学习的教师进行学习汇报;与双语幼儿园建立合作培养协议,建立学前双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改革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准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借鉴丹麦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成功教育、案例教学法等来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的幼儿园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观摩幼儿园实践活动机会;深入双语幼儿园开展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改革考试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施全面考核。例如课程采用小组合作的考核方式,撰写学期论文并现场答辩,考核时不仅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核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在横向评价的同时,更加关注纵向评价,在艺术类生源素质较低的现实状况下,教育学生超越自我就是胜利,努力做到起点相同,终点制胜。

五、 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环节

“教育是实践应用性职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 〔2〕从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我校实践教学体系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第一,基地幼儿园实践模块。具体包括集中性实践活动、专业课内实践活动和幼儿园双语与艺术活动实践。集中性实践活动包括第二学期至第七学期的教育见习和第七学期的微格训练;第八学期的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生双选会活动,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能力强化。专业课内实践活动是指在课程的课内实践学时中,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相关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幼儿园双语与艺术活动实践是结合基地幼儿园的活动,组织学生协助教师进行双语教育活动、节目编排、环境布置等活动。第二,校内实践模块。主要是组织学生在校内的学前教育实验室、微格教室、音乐厅、钢琴房、舞蹈房等场所进行的幼儿园模拟教学、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具有更广泛的设计视角和更加娴熟的教学实践能力。第三,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十会一特长”的职业技能训练,包括为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教、会用与会研的技能训练与考核活动。第四,课外实践模块。指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隐性教育课程来提高准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形成“两条主线、一个舞台、若干校园社团来推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两条主线是上半年举办文化节,侧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下半年举办艺术节,侧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一个舞台是每月由一个班级进行专业技能汇报演出,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平台。此外,“崇师社”、“幼学社”等社团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第五,社会实践模块。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兼职,参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自主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调查。

六、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特色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江苏省唯一招收艺术类(音乐)考生的专业,是国内唯一一所与丹麦高校合作办学的本科专业。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艺术特色,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素养,同时还具有较为突出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技巧。学生不仅能够胜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基础音乐教育。二是双语特色,指在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办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幼儿园双语教学能力。三是实践特色,主要是指在“实践贯穿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全过程”的理念指导下,建构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隐性教育课程来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娴熟的幼儿教师职业技能,为提高学生职后的执教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更加注重提高幼儿教师职前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我们会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探索与完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质量。

〔参 考 文 献〕

第8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范文

朱永新老师深受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积极推广者。最近,他应邀编撰了《叶圣陶教育箴言》一书,从十个方面展示了叶圣陶先生的重要教育观点,很适合数字时代喜欢碎片阅读的读者的胃口。上个月,我曾经阅读了杨斌老师选编的叶圣陶教育作品集《如果我当老师》,深受启发,这次再阅读《叶圣陶教育箴言》一书,又有新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要让学生能自学自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自学自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今天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更需要人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够把握住各种机会,这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在面对困难时不畏惧、不退缩。十多年的学习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其中有很多新奇的探险历程,但面临的困难或问题也很多,这个时候的自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自励的过程。自励一时并不难,

自学自励,要努力实现自觉自愿。一时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容易的,一时的自励也是可以做到的,难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动机的保持,难的是不断自励、终生自励。这也给教育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自学,绝不是越出了教师的职责,绝不致贬低了教师的尊严。正相反,我以为唯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能够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孩子从生下来开始,就有很强的自学自励的本能。他们对身边的每一样事物都感兴趣,都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一个简单的积木、几件身边的物件,他们可以反复把玩,一次次的尝试,绝不会因为每一次的不成功而沮丧。正是因为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得他们逐渐学会了走路,逐渐学会了语言,逐渐学会了简单的生活自理,逐渐扩展着自己的生活视野……然后,他们走进了学校。叶圣陶先生特别提醒每一位教师:“儿童在进学校之前,自有他们的生活;进了学校,自然是继续他们的生活。所以两者必须顺着一个方向,不过在质的方面有所不同,便是学校生活比以前的生活合理而有系统。”

也就是说,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学校生活总体上应该是一致的,特别是在呵护孩子“自学自励”的本能方面没有丝毫的区别。但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生活的合理和系统,让孩子通过这样的生活,更好地理解社会,并最终融入社会。

我们当下的教育,在关注孩子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的一致性方面思考的很还不够。一方面,校内生活自成体系,与校外生活的脱节比较严重。常用“社会上允许的,学校不一定允许”来强调校内生活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比较强势,不容易放下架子来衔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虽然口头上强调“三位一体”,但三方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的一致性还远没有达成。人们常说的“5+2=0”的现象,于此也是有关的。

叶圣陶先生说:“从事教育工作必得严肃认真。我说的严肃认真不是板起脸来说教。最要紧的是深切地理解少年儿童,承认他们像植物一个样,是有生命的,是自己能够发展的,自己能够成长的。只要凭种种有效的方法促使他们很好的发展成长,那就是严肃认真。”从努力实现自学自励的目标角度看,教育工作者真的需要更加严肃认真!

二、知识的价值在于即知即行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的价值全在于即知即行,当时应用。以前的教育叫儿童学习知识技能,预备着他们将来应用,所以儿童在学习的时候就很不高兴,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不是他们当前所必需的。”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以前的教育”强调为孩子将来的应用而准备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大有市场。比如总是强调“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让孩子们感到自己仿佛是局外人;比如说“今天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现在的回报,而是为了未来”,让孩子们觉得既然如此,那我今天就无需努力,等到未来再努力一把吧。

每个人都活在当下,只有当下的生活有意义,他才会感到自己没有虚度光阴。如果孩子今天在学校里学习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他怎会在未来获得幸福和快乐?而让当下的学习生活有意义,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当下所学的知识能够被充分的理解和吸收;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叶圣陶先生提醒学生:“所修习的功课犹如食物,必须随时把它消化,让它化为自身的血肉。”食物如果在胃里不消化,会导致胀气、厌食等多种不良的症状,对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是很不利的。所学的知识也是如此。

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德行、智慧,如果学生平时对所学习的功课能够完全消化,是不用专门拿出时间来复习,来应付考试的。叶圣陶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一个提得起五十斤重量的人,他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总提得起五十斤,除非他病了或者衰老了;他有这个力量是平时练成的,临到提东西的时候,他不需要什么预备。”

叶圣陶认为,现在的学校里有一种弊病,就是学生在校里只知道读书,忘却把读书读来的经验,去体验四周的事物,来创造自己的新经验。也就是说偏重读书而忘了人生。“根本地说起来,处理生活的知识当然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取得,处理生活的能力当然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历练。”学校教育要关注这一问题,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消泯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自己的生命里,使自己的生命丰满而有所作为,使生活的经验日益丰富。要让师生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学习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

要让当下的生活和学习幸福和快乐,兴趣最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的世界,不能大于他兴趣所及的范围,唯有这个范围方是他内在的真实的世界。在他所感兴趣的范围之外,固然有许多事物围绕着他,但是他熟视无睹、听若不闻,对他来说,可以说实际上并不存在。”这话真说到了点子上!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与他的兴趣是直接相关的,今天的教育,要着力于扩充儿童兴趣所及的范围,并使孩子们养成终身的习惯。而所学知识的即知即行,当时应用,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三、阅读水平体现着国力强弱

叶圣陶先生说:“大家都说我国的国力不如人家。所谓国力,不限于有形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等,一般民众的精神和智慧也占着重要的成分;普遍的不读书,民众的精神如何能振奋起来?智慧如何能得到发展?跟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不如人家相比,普遍的不读书至少有同等的严重性。”

叶先生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是在学校里培养出

来的,全民阅读素养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学校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以及成效如何。2013年的全民阅读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阅读素养和其他国家依然有着很明显的差距,在推进全民阅读方面,我们还有一段很艰巨的路要走。学校要高度重视师生的阅读,要让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说学校重视了,学生就会阅读,就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了。这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给予指点,让学生自己来走。叶圣陶说:“阅读指导犹如给走路的人指点某一条路怎么走,而不是代替他走,走路的人依照指点走去,非但不走冤枉路,而且见得广,懂得多,心旷神怡,连声说“不虚此行”,同时衷心感谢给他指点的人。”

二是善于批判,而不是照单全收。叶圣陶说:“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应该明白,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阅读固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分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

三是活用工具,帮自己答疑解惑。叶圣陶说:“无论读那一类书,都必须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图表,等等。……工具书是不开口的顾问,会回答你的各种疑难;工具书又是包罗万象的博物馆,能让你查考各种想知道的事物。”

四是分清次序,不轻易迷信经典。叶圣陶说:“青年人读书,要有一个缓急先后。圣经贤传大多是古东西,现在人读起来,先得打破一重语言文字上的隔阂,而青年人往往没有能力打破;其次,圣经贤传受着书写工具的限制,大多写的简约,简约之极,必须反复涵咏,多方揣摩,方才能够理会,而青年人不一定有这种能力。又其次,圣经贤传就古代的社会和人生说话,虽然其中尽多通乎古今的道理而青年人总不免觉着隔膜一层,不甚亲切,不如就近代与现代的社会和人生说话来的感觉性味。”

五是读写结合,用文字记录生活。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如果学生不能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用文字记录实际生活的一切,那才是能力上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