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范文

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

第1篇: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专业英语 计算机英语 邮政信息技术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分支,即与计算机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绝大部分计算机新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所以专业英语对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人士来讲非常重要。对邮政信息技术工作来说,计算机专业英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熟悉和掌握专业语言的特点也是正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较多,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特点在邮政信息技术工作中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长句多

和普通英语相比,计算机专业文献资料中使用的英语句子都较长。长句的使用会令表达更科学、更严密。例如下面这段材料:

Most people think of software as all of the amazing application programs available today for microcomputers. But there are other forms of computer software that make it possible to use application programs. Software is the collective name for all the programs and instructions that direct a computer's operations. Generally softwa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ystem software,application software and support software, system software monitors and controls the system's hardware. Application software performs specific tasks for the user. Support software is a series of software,which support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other software. Software is created through the use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在上述这段材料中包含6个句子,107个单词,平均每个句子包含约18个单词。这比日常英语中使用的句子要长得多。

二、专业术语多

计算机行业专业性强,知识和技术更新快,这样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这也是很多技术人员要克服的困难之一。看下面的专业术语:

Internet Database Connector(IDC——Internet数据库连接器)

Internet Protocol(IP——Internet协议)

intranet(企业内部互联网)

Local Area Network(LAN——局域网)

message queuing(消息队列)

phase locked loop 锁相环路

这些专业术语在计算机文献,论文,操作手册,用户说明中频频出现。不熟悉这些专业术语就无法理解所阅读的内容,无法完成工作任务。

三、缩略词多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很多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以及其他配件的名称都是由多个单词构成的,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多用缩略词来表达。下面的缩略词都是用在计算机行业和邮政信息技术中的:

gmr(giant magnetoresistive,巨型磁阻)hda(head disk assembly,磁头集合)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逻辑块寻址)mbr(master boot record,主引导记录)ultra dma(ultra direct memory access,超高速直接内存存取)。

再来看邮政信息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缩略词。RAC是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的缩写,译为“实时应用集群”。还有数据库管理员经常用的SQL 代表的是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译为“结构化查询语言”。在日常维护工作中,不管是系统维护员还是值班人员,每天都在敲打cd(change direction)、ls(list)、mkdir(make direction)等等,这些命令使用的都是缩略词。

四、新词多

第2篇: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范文

【 关键词 】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加密算法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in the Area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Zhu Xian-gui

(Shenzhen Longg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GuangdongShenzhen 518172)

【 Abstract 】 Electronic business depends on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progress, it has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with efficient and features,and is the social capital to the circulation of an important market. This article , discusses security measures of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information safety problems through the encryption technology

【 Keywords 】 E-commerce; information security; encryption algorithms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在商务领域的运用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虽然目前众多因素困扰着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但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仍然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在电子商务应用上更是明显。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的贸易市场,贸易双方去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电子商务和普通的商业模式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1)成本低。商户直接在网上出售产品,免除了店面费等其他的费用,使电子商务更加便捷。商户不用投入太大的资金,就可以完成产品的从推广到营销的整个过程。

(2)市场大。商业机构在网上展示自己的产品和优势,由于网络的高度发展和普及,使产品的推广面更大。

(3)便捷。电子商务没有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交易更加便捷。

(4)效率高。电子商务普通的商业模式相比减少了贸易的中间环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更近,提高了贸易效率。

1 计算机信息技术安全对电子商务顺利运营的重要性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安全性保障措施来保证贸易双方的经济财产不受到任何形式的侵犯,交易的安全性是保证电子商务顺利进行的核心因素。

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应用在安全方面不受威胁,各种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应运而生。保障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的技术性手段有很多,简单介绍这几种技术的应用。

(1)防火墙技术在信息过滤方面的作用。

当前用的最普遍的过滤防火墙,它负责检查每一个数据包的头部,对比校正,判断是否安全的送往目的地。过滤防火墙能够对每一个进出的数据包进行检查和选择性过滤,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内部网络受到外来网络的攻击,从而保证私有网络的安全性。然而防火墙技术也有其缺陷:它只能防止经由防火墙的攻击,也就是说,如果黑客绕开防火墙,数据的保密性难以保证,而且防火墙不能阻止网络病毒的入侵。

(2)加密技术在交易安全方面的应用。

加密技术的目的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保证交易的安全,防止虚假交易,利用网络技术确认交易双方的身份。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最基本的数据安全性的保证措施,能够有效防止网络黑客对私有信息的窃取、篡改,进而保证交易的安全性。数据加密技术将明文通过某种加密算法后转化为密文,通过网络发送出去,接收者接受密文之后,再通过解密算法将密文解密成为明文。这一措施使网络传输的数据全部变成密文,有效防止了黑客对个人信息的窃取行为,攻击者即使窃取了信息,并不能够通过相应的解密手段把密文解码,收到的只能是一些无用的乱码。密码的安全性体现在解密的难度。

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一种加密算法是完全可靠的,任何加密算法都能够被破解出来,但是,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破解密码需要付出的代价,保证了密码的安全性。加密算法都需要使用加密参数,这个加密参数称之为密钥,密钥的长度越长,密钥的涵盖范围越大,破解这种密钥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代价就越大,就越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加密的核心技术就是设计高强度的加密算法。下面谈谈市场上比较常用的加密算法。

(2)对称加密算法与非对称加密算法在保护数据安全方面的作用。

第3篇: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

计算机最早是在美国发明出来,世界上的首台计算机于20世纪问世,人类的信息化时代也是从那一时刻正式步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科技发展到现在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制造成本越来越低,开始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经过长期的研发设计,计算机已经由单一领域的发展转向多元化的领域发展,不仅仅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国家的经济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对于计算机科技发展史的研究

1946年美国生产出全球首台计算机,它的体积巨大,占地面积大,重量重,同时成本高、运行速度缓慢。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政府部门与部分大型企业公司开始配备上少量计算机解决关键性问题,英特尔思维中央处理器也在这个时候出现,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行业的进步与发展。1982年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诞生,计算机的成本降低,同时计算机技术开始在一些其他领域应用,一些小企业和部分家庭也开始用上了个人计算机。现阶段,在计算机科技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计算机科技仍然出现在军事、科研等国家机构继续深入发展进步并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计算机向微型发展,并开始逐渐融入各个行业当中。

2为什么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飞速发展

2.1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时代需求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计算机科技也有了巨大的提高。二战特殊时期因为有着大量的数据信息等需要大量高端计算机的参与,于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设计,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现阶段,计算机正在逐渐普及,同时政府机构、军事机构、教育机构等许多领域都对计算机有十分强烈的需求,一些特殊的高端机构对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与储存容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计算机研发领域,只要比竞争对手抢先一步研发出新技术就会获取大量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企业都对计算机科学技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些都是促进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2信息共享的发展基础

信息共享是计算机发展的基础,信息共享加快了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速度,这种情况下,研发人员任何新型技术的研发都会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数据与技术上的支持帮助,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新技术的开发周期。

2.3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在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得到了很多的设计灵感与新的理念,同时可以在新的设计上运用这些刚刚诞生的新的理念与设计灵感。理论上的内容要想正式使用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而在实践检验的同时又经常会发现产生一些新的技术或者设计灵感,这就会极大地带动计算机行业新技术的产生,同时在实践的检验过程中常常会找到一些不对的地方,对这些错误进行改进、创新又会诞生出新的技术,然后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会极大地促进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当计算机的新技术成熟以后,也会对下一代新技术的出现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2.4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

计算机技术与各行各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与进步也会间接带动其他行业的进步与繁荣。应将计算机广泛的运用到生活中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促进各行各业的进步与发展,使计算机技术成为科学技术的基础。

2.5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压力

各行各业间的竞争以及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都对计算机行业新技术的产生与进步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很多行业中,计算机新技术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力极大,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谁能抓住机会谁就有可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因此,许多行业间经济的竞争已经渐渐转变为计算机新技术间的竞争。同时计算机行业在很多其他学科中也在快速进步、融合、发展,这也促进了计算机科技能够更好的解决一些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推动了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

3计算机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3.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步发展

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步发展有着独特性,市场经济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步发展的影响十分大。程序语言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十分关键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的兴起与普及,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种版本的程序语言。在现在,计算机软件科技的关键发展趋势就是工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互相结合,它的发展与进步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3.2计算机科技不断环保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不断的对计算机的储存容量和运行速度提出新要求,计算机的能耗在不断增加。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使用时间也在不断的加长。为了降低能源的消耗,引进“量子”“光子”等新型计算机设备,取代以往的硅架构计算机。在制造计算机的材料选择上也要有规划,尽量使用可回收材料。

3.3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渐智能化

目前,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功能就是上网,在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是关键。现在的人们都通过网络汲取有用的信息,对自己进行学习提高,不断地自我完善,处理一些生活中的难题,开拓自己的眼界。当代大众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智能化解决种种问题,这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文明的发展。

3.4计算机科学技术向人性化发展

计算机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为了让计算机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人与计算机更有效的交流,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在计算机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更注重人性化设计,以便为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占据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飞速发展是历史背景下的时代需求,也有着信息共享的独特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是坚实稳定的计算机技术理论基础与各个领域行业竞争压力下的必然结果。根据分析与研究,计算机科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朝着智能化、环保化、人性化的方向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吴燕凤.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4):93~95.

第4篇: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工程领域;应用

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上世纪50-70年代,在当时个人计算机诞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计算设备来说,个人计算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诸多优点,其各项功能逐渐发展壮大,但是在此阶段计算机软件供应则成为阻碍计算机发展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好的满足各个行业领域的使用需要,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及Fortran等应运而生,批处理系统及分时操作系统的诞生也进一步优化了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的各项功能。二是上世纪80-90年代末,在这阶段计算机技术开始与最新发展的通信技术融合,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包含有数据库开发和型程序的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CORBA和webservice软件的成型,其有效的实现了双方甚至是多方进行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架构,逐渐形成了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其使得计算机应用到了全球社会各行各业中。三是21世纪至今,进入到新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了,网络逐渐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尤其是在无线网和局域网的发展也给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计算机的应用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计算机软件技术可谓是无处不在。

2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2.1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于文献整理工作

工程领域中,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资料。传统的文献资料整理工作,基本上都是通过人工处理完成的,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繁琐,而且工作速度比较慢。如工作人员通过手工清点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查抄和完善各项数据,借助照相机等设备形成数据的摄制清单,,然后处理保存。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文献整理工作变得更加的方便简单,如在处理文献时,可以运用word和excel等计算机软件,制作和整理文献,然后利用打印机进行文档的打印,这种处理方式更加的方便和快捷,而且工作效率也大幅度提升,工作质量大幅度提升,同时,人们还可以借助这些软件,查找资料整理是否存在错误,提高了文献整理的正确率。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单一简单的文字处理和图片制作的等,其希望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简化工作效率,软件技术不断升级发展,各种新型文献整理处理技术可谓是层出不穷,其有效满足了工程领域中文献处理的多元化需求。

2.2模糊图像处理工作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

图像处理也是工程领域中计算机应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处理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对图像进行模糊处理,比如说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拍摄各种图像,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或者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所拍摄的图像模糊,而计算机软件在应用时则能够对这一类图像进行处理,使其变成清晰的图像。二是消除视频图像的噪声,借助图像自动增强等功能增强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去除图像噪声,如图像锐化和数字滤波的功能,这样能够有效的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三是图像重建功能。其可以将多帧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四是动态视频处理功能。其能够对图像整体的亮度、对比度和噪声的进行处理,此外其还可以还原图像的真实颜色,保证图片使用效果。

2.3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于工程设计

设计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以建筑工程为例,在正式施工之前,一般都需要对房屋及其他建筑的样式进行设计,进而为后期的施工工作的开展做好保证,传统的房屋样式设计,多是通过手工完成的其耗时比较长,而且图纸还需要反复修改,各项工作开展的难度比较大。而计算机软件技术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设计效率。如在图纸样式设计时,借助cad软件对图纸进行设计处理。

2.4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的落实决定着工程开展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一直以为以来都是工程领域的重中之重。以建筑工程为例,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而且做好施工现场管理也是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传统的工程管理主要是借助人工完成的,但是这种人工管理方式,效率不高而且还增加了工程的成本。如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由于人工管理的疏忽,经常出现各种施工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但是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中后,该问题则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如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监测功能,实时对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如果施工期间出现问题,故障警报系统则能够及时的给出提示,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各项工程的有效进行,保证了施工的安全。

2.5计算机软件技术有助于工程领域技术传播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工程领域各项技术可谓是层出不穷,那么这些技术又该如何推广呢?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推广速度慢,成本比较高。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对于工程领域新技术的推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说,在推广工程领域新技术的时候,可以将相关技术制作成网络视频,然后使其传播给更多的人,保证各项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为人们学习和交流各项新技术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渠道,降低了新技术的学习成本。

第5篇: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范文

1、双软企业认定:指的是“软件产品登记”和“软件企业认证”。

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3、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为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促进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各应用领域计算机系统工程质量,信息产业部从1999年开始建立的制度。

第6篇: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14-01

当前,计算机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技术也从单一化领域逐步发展到多元化领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深入研究计算机技术,以使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1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要追溯到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研制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这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这样的机器当时是为军方研制的,后通过多次的技术改造,这台计算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应用的领域拓宽。但该台计算机的程序设备还是外加式的,运行速度较快,但存储容量较小,与现代计算机还存在较大差距。直到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对计算机技术进行了重大突破,在1946年完成了《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这一设计成果引发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制造,英国率先完成了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美国相继完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计算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进入了迅速发展期。

20世纪中期计算机技术获得了高速发展,也有单纯的计算机硬件发展到集硬件、软件和固件等为一体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此系统的性能大大提升。同时这一时期,计算机类型开始分化,如通用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等类型,此外还有一些专用的计算机如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20世纪后期,计算机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的性能也获得了提升。不管是家庭、还是企业、机关,计算机都广泛地发挥着作用,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决定了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其设备如音响系统、操作系统等技术性很强,涉及到电子学、光学、机械学等多种学科,同时又要受到电子加工工艺水平、精密机械工艺水平的影响。

2 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随着硅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硅技术也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为了解决物理性对硅芯片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制新技术,计算机领域将会出现一些新技术,给计算机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虽然这些新型计算机技术还在发展中,但不久这些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2.1 量子计算机

这种计算机是根据量子效应设计出来的,借助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实现开关状态,分子状态变化借助于激光脉冲改变,使相关的信息跟着聚合物转变,然后实现运算。量子计算机是立足于力学规律之上进行运算及存储信息的,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是非常大的,不仅能高速地处理数据,还有着安全的保密体系。量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科学界一直追逐的梦想,现在还只是利用了量子点操纵、超导量子干涉等方面,此领域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必会给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新机遇。

2.2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也就是全光数字计算机,就是用光子代替电子,用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联,光硬件代替电子硬件,从而实现光运算代替电子运算。光与电子相比,其传播速度非常快,它的能力超过了现有电话电缆的很多倍,同时光子计算机在一般室温下就可以使用,不易出现错误,和人脑具有类似的容错性。这些优势必会提高计算机的效能,使光子计算机获得广泛的发展与应用。

2.3 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也即是分子计算机,其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相互作用的过程。生物计算机的转换开关是由酶来担当的,要更好地显现出酶,就需要酶和蛋白质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技术制作的生物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存储量大,还能运行在生化环境或者有机体中,比较适合应用于医疗诊治及生物工程等。

2.4 纳米计算机

纳米属于计量单位,大概是氢原子直径的十倍。纳米技术从开始就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也是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前沿技术,科学家们一直深入研究。现在纳米技术应用领域还局限于微电子机械系统,还没有真正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在微电子机械系统中应用纳米技术知识,是在一个芯片上同时放传感器和各种处理器,这样所占的空间较小。纳米技术如果能应用到计算机上,必会大大节省资源,提高计算机性能。

3 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无线化趋势

计算机实现无线化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这与当前笔记本实现的无线是不同的,未来计算机无线化是指网络与设备间的无线连接,如果无线化得到了实现,未来在家中使用台式电脑比用笔记本还方便,因为显示器与主机不用再连线。也就是说实现无线显示器,这种技术被称为UWB技术,属于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为无线局域网和个人局域网提供方便,带来低功耗、高带宽的优势。

3.2 网络化趋势

目前,信息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普及,各种家用电器也开始走向智能化,未来有可能实现家电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接,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调控家电的运作,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新的家电应用程序,从而提高家电的性能。同时利用互联网也可以远程遥控家中的家电,在办公室就能让家中的电器工作,为生活提供便利。

3.3 人性化趋势

计算机的普及必会要求计算机更好地为人服务,这就需要计算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人性化,这样人们才会真正使用计算机。要实现这个目标,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将会走向多样化,可以通过书写控制,也可以通过语言控制、眼镜控制等。随着智能化的提升,计算机可以自动选择操作流程,使用起来较为简单,有可能达到与家用电器操作一样简单,使用者不需要专门学习就能操作。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目前,一些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一些领域,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会超出人们的预想。

参考文献

第7篇: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范文

测控技术是21世纪信息技术的一部分,它是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光电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在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现代测控技术的组成、特点,并分析了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态势。

【关键词】

测控技术;组成;特点;发展;应用

在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现代测控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光电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随着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测控技术也不断走向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道路。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依靠人工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录到电脑中去,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随着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的速度和准确率上都有较大的提升。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现代电子测控技术介绍

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依靠人工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录到电脑中去,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现代测控技术主要是在现代测控系统的指导性进行自动化控制,它主要依赖的就是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

现代测控系统的组成。现代测控系统主要有控制器、程控设备和仪器、测控应用软件、总线与接口和被测试对象等五大部分组成。控制器是测控系统的控制和指挥中心,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等;程控设备和仪器包括有各种程控开关及仪器、、存储器件和显示器件等;测控软件有驱动和应用程序等;总线和接口是各种设备和仪器的连接通道,有连接器、插槽等;被测试对象则是根据任务的不同进行确定的。按照结构不同可以把现代测控系统划分为基本型、闭环控制型和标准型三类。

2 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特点

随着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要求化,测控技术也在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不断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分布式化和智能化的道路。

2.1网络化

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扩大,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密切,测控技术逐步走向网络化。除此之外,传感器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也使得现代测控技术使用的更加便捷。现代测控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深化,逐渐应用到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

2.2数字化

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依靠人工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录到电脑中去,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由此可见,使用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为了有效监测被试对象,以期获得有用的信息。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数字化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字化主要包含有通信数字化、信号数字化了、多媒体数字化等。多媒体数字化主要应用于教学,通信数字化主要使得人们无线交流起来更加便捷。

2.3智能化

智能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题,像最基本的手机、电脑都是智能化的产物,机器人同样是智能化发展的结果。随着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的速度和准确率上都有较大的提升。为了使得技术发展的更加人性化、精确、方便,那么在现代测控系统里使用智能化仪器则成了必然的需求。仪器智能化在人工智能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基础上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智能化仪器在工业中的应用必将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2.4分布式化

分布式即是将测控系统中的五大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利用分布化的结构将整个系统有机的协调起来,实现测控系统的有效运转。测控系统的分布式管理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更是有效节约人工监测成本。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测控技术也将不断更新完善。

3 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我国目前的测控技术同发达国家的技术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必须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有效的发展模式,尽量与国际技术发展接轨。随着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化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要求化,测控技术也在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不断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分布式化和智能化的道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前景依然还是非常广阔的。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工业发面的应用,逐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应用

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兴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目前研发的新兴传感器主要有数字化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这些新兴传感器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远程测控技术的应用,其中无线通信的远程测控,包含有远程监测水、电、煤气等自动抄表等,这使得人们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快捷。现代测控总线技术应用,促使了电子企业的更好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管理和网络相关行业的发展。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测控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它交互性强、灵魂便捷,也实现了系统化和网络化发展。

5 总结

作为新世纪的高新技术,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竞争环境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要求化,测控技术也在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逐步走向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吕辉.现代测控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05)

第8篇: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范文

(一)技术内涵

计算机软件工程主要是产品在研发设计中,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并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软件对其本身进行维护的一项工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升级展,计算机软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现代技术实现了完美融合,实际的影响也在持续扩大。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能实现社会行为、制度、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领域成果的优化完善,并为计算机软件工程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确保其可以持续向好发展。

(二)重要性分析

在经过了长期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社会的重要支撑点。据调查,我国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且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广、种类多、内容充实等特征,也为国家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计算机软件工程作为一项核心技术工程,在新的发展时期,将会持续为国家社会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支持,推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加快国家可持续化进程,最终成为维护国防安全建设和社会经济进步的中坚力量。

二、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现状

(一)自主研发不足

从目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以及其中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大部分都来自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各项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强,为现代化技术的研发和升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之相比,我国在这一领域当中的动力不足,自主研发的产品较少,而且缺乏中国特色。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思维活跃性较差,创新能力也受到了限制,致使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二)研发需求矛盾

在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规划方面,技术研发与市场环境当中的实际需求存在着相互脱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情况。工程项目的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环境中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提出的需求并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这种情况下,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之间难以形成紧密连接的产业链。不仅如此,部分现代化技术人员自主研发设计出的计算机软件产品还会面临着被侵权的情况,行业内部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技术人员的自主研发热情受到了严重打击。

(三)管理环节混乱

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本身具有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特征,而且,在产品自主研发和设计阶段,中间环节较多,为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但是,大部分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项目研发阶段,忽视了对软件产品和中间环节的管理,在缺乏一整套完整管理体系的情况下,管理工作会产生混乱,不仅不利于计算机软件工程自主研发工作的顺利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合理应用也会受到阻碍。

三、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趋势及现代化技术优化对策分析

(一)发展趋势

1.未来化

根据时展的新需求,计算机软件工程在今后的发展阶段,将会展现出更具有未来化的特征和优势。未来化和科技化是社会建设中,各个领域发展特征的集中体现,这一特征同样也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未来化特征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而且还可以为计算机软件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因为计算机软件工程是现代化产物,其诞生与进步都体现出了人类社会未来性的特征和趋势。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对其研发以及构建的技术进行创新调整,能确保更多具有的科技性技术特征和未来性发展优势的产品,融入到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之中,其生产出的产品最终将会全面地取代传统技术,未来化的特征也会更加鲜明地体现在计算机软件工程规划管理的各个方面。

2.智能化

在未来发展阶段,计算机软件工程会越来越体现出其多样性的特征,并且在实际的规划建设中,其中的智能化特征将会逐渐凸显出来。就当前国内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来看,智能化特征体现在各个方面,并且可以有效地满足人们提出的基本需求。在这种大环境现代,相关领域的企业、管理者以及行业技术研发专员,要更积极地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究,充分发挥出智能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满足人们提出的多样化技术需求,以此为企业谋求更好的发展出路,并推动计算机软件工程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而言,在今后的建设中,也要将智能化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更积极地面对人们对计算机软件工程提出的智能化使用要求,提升高新技术领域的整体水平。

3.整体化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各界都会将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作为重点的关注对象,不仅关注其技术水平状况,还会关注到其整体发展走向。从宏观上进行分析,计算机软件工程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都有整体化的发展趋势。且在未来发展阶段,计算机软件工程面临的选择更为多样,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发展环境十分优质。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国内相关技术研发部门要持续推动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自主研发,切实推动这一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支持,确保计算机软件工程在今后也能够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

(二)优化对策

1.推动产品本身升级更新

与其他产品有所区别,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及其产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信息技术产品,为确保在技术研究可以转化为实际成果,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市场的运行状况,不断地进行技术优化和产品升级改造,从而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服务多样化和产品多样化发展,并为计算机软件工程实际价值的发挥创造出有力的保障。一般来说,计算机软件产品的优化升级,需要从产品的设计、研发以及生产改造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操作,将软件项目作为优化升级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对其技术以及质量进行审核。因为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中,现代化技术对于软件质量、资源利用率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需要提出产品升级与管理的方案,并着重加强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等方面的管理,扩大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基础性的优势。

2.加强产品产权保护力度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产品以及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在这当中,最为关键的是计算机软件工程本身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对于产品本身的产权实施有效保护,有利于确保现代化技术在市场当中立于不败之地。构建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产品产权保护模式,可实现对软件工程项目产品、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的优化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现代化技术健康持续性发展,在产品升级与技术研发中,建立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体系,深入研究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内容,能为计算机软件工程自主研发提供相应保障,以此达到激励工作人员持续深入研究的目标。

3.有效落实政府保障制度

通过对计算机软件工程以及现代化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且影响力正在加深。因此,国家政府要重视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保护,并为其中的现代化技术发展提供宏观层面的保护性管理。具体而言:(1)政府要全力支持计算机软件工程相关的项目建设,并从制度层面上和政策层面上提供一定的支持与保障,有效地落实政府保障制度。(2)政府可以加大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资金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并对新兴产业和技术进行扶持。(3)对于有潜力的计算机软件工程,设立专项资金提供支持和引导,并重点加强核心技术的管理,积极引导计算机软件工程进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推动力发展自身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成果推动软件工程的发展是软件工程实现自我提升的原动力,也是软件工程面临的新课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迅猛发展使软件工程有了新的发展机遇。运用NLP和逻辑推理实现软件自动生成呼之欲出,终将取代人工作业编码,并带来软件产品严谨性、可靠性、规范性的提升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市场快速变化、个性化定制的需求。新的技术环境和新的市场环境是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国内学科发展的重大机遇。

第9篇: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专业应用;实施方案;教学质量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已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达到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在体现支撑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所以就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如何在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如何体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符合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的分类分层次的课程体系,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2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信息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培养符合信息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要求是有差异的。而目前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我校采用同一标准、同一要求的课程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VB)》),在知识分层与体现专业应用需求方面还缺乏明确的导向,使得计算机基础课不能与学生专业很好地结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概念和新技术如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不断涌现,但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还没有引入这些新概念和新技术,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应用需求脱轨,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有必要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以及实践体系,探索采用面向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的分层次的教学体系,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3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既然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轨的问题,所以要建立全新的以专业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3]:

1)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专业需求特点。深入分析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建立服务于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内容要与学生专业以及计算机新技术深入结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开课计划中后续课程的先修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将来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使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为其专业课程服务。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要体现与专业融合的特点,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课程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需求。

4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

4.1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在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中,根据学生基础、专业特点等构建了面向对象、分层次的课程体系。首先将专业分为理工科非计算机类和文科类(包括经管类)两大专业类别,对不同类别专业分别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然后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领域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群、专业应用课群。

1)基础课群。

包括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C、VB)两门课,是必修课,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算法基础、操作系统基本知识、网络基础、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内容,重点放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依据专业不同分别开始C和VB两个语言课程,重点讲授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方法,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掌握一门适应自己专业学科需要的编程工具语言,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专业基础课群。

属于技术型课程,为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根据不同专业对不同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来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应用特定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该层次课程按理工和文科类专业分别开设多个课程供学生选择。

3)专业应用课群。

专业应用课群包括一些与专业结合比较密切的课程,从专业需求角度展现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和方法。有些专业特征非常明显的课程,如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等,一般可以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该层次的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专业进行选修,通过该层次的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4.2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1)选课方案。

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采用“2+X+Y”方案(其中X为专业基础课程,Y为专业应用课程)。2是指基础课群的必选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是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按照专业分别开设C语言和VB语言,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选其一;X是指限制选择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至少一门课程,其余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选择;Y是指专业应用课群的任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自由选择多门课程学习。该选课方案兼顾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

课程的知识体系也应该和相关专业融合,同一门课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讲授时,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讲授深度上应该有不同的授课标准,更多的关注相关专业的应用需求,在教学内容上融合相关专业的案例。比如,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侧重讲解数据库设计的理论知识以及SqlServer数据库的使用,而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则以Access数据库为例侧重讲解数据库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的实验体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面向专业应用的多层次课程体系结构,实验体系的设计也要体现与专业融合的特征,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其中研究与创新型实验是最高层次的实验,重点是锻炼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课程体系实施过程。

该课程体系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群的课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群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修完专业应用中的基础课程,这两个层次的课程对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起到支撑作用;而专业应用课群中的课程则从第三、四学期开始开设,在前两个层次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引入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这个层次的课程教学直接面向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服务,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所在。

5结论

建立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技术的融合,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另外,能够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现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功底,又懂专业知识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一明.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1):73-77.

[2]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9-42.

[3]侯家利,唐红.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5):102-106.

[4]王建勇,魏中海.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39-41.

[5]王传安,宋雪压,赵生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体系的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1):81-83.

[6]尚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群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645-646.

[7]李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1):5072-5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