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发展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正是舞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舞蹈的各种需求也更迫切。各种形式的舞蹈记录积累得越来越多,其中,对舞蹈艺术最忠实的记录当数视频资料。而在数字化之前,舞蹈视频资料大都以录像带等模拟视频的形式存在,模拟视频有其明显的缺点,如信号易受周围环境(如磁场等)的影响而丢失、破坏;存储介质体积较大、不易保管;复制困难,成本大;查找困难,非常不方便等。而数字化信息具有访问方便、传播方便、存储容量大、成本低等优点,因此数字化是一种趋势。当前,随着多媒体压缩技术的发展,如MPEG-4压缩标准的应用推广,视频的数字化范围正逐步扩大,舞蹈艺术视频的数字化也不例外。数字化舞蹈艺术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复制、观赏。但如前所述,随着数字舞蹈视频资料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地存储、管理、检索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一个能充分表达数字舞蹈视频艺术的内容全面、检索方便的数字舞蹈艺术视频库,不但能满足专业人员检索的需要,也能满足非专业人员的要求;能满足学习、欣赏的需要,也能向舞蹈编导人员提供有益的帮助。目前的分散的舞蹈视频资料越来越不满足人们的要求。我们着手研究数字化舞蹈艺术的特征表达和视频检索技术正是迎合这种需要。
模拟摄像机和DV摄像机的出现,舞蹈的表演平台从富丽堂皇的剧场、灵活多变的户外环境走向了家庭电视机,走向了电视台的摄影棚和转播画面,成为了瞬间共享的影像和表演。随着网络技术的猛进,舞蹈制品的网络传播、交流,虚拟表演、教学,以及舞蹈的远程互动表演形式的出现,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舞蹈呈现平台。网络的传输和数码摄影制作的低廉、特殊效果的光幻,而且与观者使一些科技化手段平民化,足够使更多的舞蹈创作者的独立化和舞蹈观念表达的个体化。特别是软件的普及,例如FLASH和SHOCKWAVE等动画软件,使许多艺术家在网络中极其自我和个体的进行创作,而且在闪烁的显示器前和电子信箱里得到的也是最自我的回馈和互动以及掌声。
数字化的舞蹈表面上以技术的名义冲淡了剧场和人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以多样的手段延伸和扩充着人们的感知。很多人涉及到技术的因素而抱有成见和观望的态度,但数字化舞蹈或是多媒体舞蹈不是一个神秘的事物,随着录影技术的数字化,所谓多媒体的舞蹈概念也在更大范围或是在数字化艺术范畴之中得到发展。舞蹈电影和录像舞蹈(下简称舞蹈录影)的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激发,舞蹈多媒体中的更多技术因素和设计的加入,使媒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创作方式,同时舞蹈的创作也在改变媒介的性质并赋予了媒介涵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猛进,舞蹈制品的网络传播、交流、虚拟表演、教学以及舞蹈的运程互动表演形式的出现,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舞蹈呈现平台:舞蹈是视觉的艺术,影音资料是舞蹈传播的重点,现在的网络传播主要是剧照欣赏和影音资料欣赏,一般一个舞蹈剧目通过压缩处理后,要通过几十分钟才能完成网络上传。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需要更好的文件格式,更好的技术,提高网络传递时间。所以,有人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制作新的舞蹈影像资料,随着音乐制作和剪辑技术水平的提高及舞蹈工作者水平的提高,于是出现了专门的舞蹈音乐剪辑队伍。其实音乐剪辑就是数字舞蹈的一小部分。剪辑音乐一般使用的软件是COOLEDIT。音乐剪辑(还有MIDI)就是数字处理音乐,普通的音乐只能精确到秒就很好了,数字音乐可以精确到千分之一秒。而且还可以对声音进行特殊处理,去除背景噪音等,一句话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音乐处理的功能就是这样的定义。我们对于完全使用电脑处理的音乐一般称为数字音乐,也叫数字化处理音乐。随着舞蹈爱好者、工作者中上网人群的增加以及电脑技术水平的提高,渐渐的就有了其他形式的舞蹈影音资料,它的出现让人们体会到舞蹈的精彩魅力,有利于提高全民舞蹈艺术鉴赏水平,并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舞蹈事业的发展。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得不升级为数字图书馆,走产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实现数字图书馆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高效、地传播、接收,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同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加强机构、商业机构、政府和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等。可以说,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一个无限的、开放的、有组织的信息资源库大系统。
一、图书馆走产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一)面对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以来,图书馆的职能开始由被动的服务向主动的服务转变,图书馆的职能向知识服务转变。作为“生态圈”中的一员,图书馆的上游企业——出版商、文摘索引商、数据库服务商、零售商、技术运作商、服务提供商等,都在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与图书馆处于同一环节中的信息内容服务商、集成化信息提供商也在以市场化的服务与我们竞争。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图书馆在与社会信息服务链和其它环节的交互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该采集更为贴近市场的经营和运作方式,来提高经营效率,实行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来管理、服务、经营和运作图书馆教育产业化的实现。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以电子媒介为重点,以网络为中心,以文献传递、资源共享、知识服务为特点的新型信息服务转化。信息用户需要图书馆提供针对性的、具体问题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提示我们应将核心能力定位在知识服务上,能够提供有效的知识应用、知识更新的服务,这是图书馆工作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图书馆既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能够适应的经济负担,又要从知识市场的角度去了解知识消费及其附带消费,提供相关资源的特色服务;通过产业化经营,建立投入与收益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增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功能,增强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使图书馆教育产业化走进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1、用户知识消费的需求。信息流速的加快、知识应用的直接生产化、持续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必然性等各种社会因素,均直接冲击着个人与团体的知识需求与知识消费。知识需求意识与知识消费行为形成了一个空前的知识市场,包括书刊阅读、数据库检索、网站搜寻以及参考咨询等。在这个新兴的知识消费市场中,有传统图书馆熟悉的一般性阅读需求、资料查询需求以及相关的知识信息需求,更有相当专门化、高价值和高成本的知识消费需求,这种需求为图书馆的开展教育产业化的运作项目提供了市场。
2、用户知识信息个性化的需求。图书馆作为文献情报服务机构,是人们有效获取知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经费的有限性、读者知识需求的广泛性和个性化,图书馆难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传统服务为读者提供现有文献资源的检索借阅服务,无法按用户的目的或目标组织的知识信息服务,要进行类似这种个性化的服务,需要图书馆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资金,是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针对个性化知识需求,开展产业化的经营管理知识服务,根据完成用户的知识信息个性化需求所耗的人力成本、资源成本对个性化服务的合理收入,不仅可以缓解图书馆经费短缺的压力,而且完全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二、图书馆的产业化道路途径
实现数字图书馆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加速我国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应该看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商机和意义,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一)从改革管理起步
1、改革高校图书馆用人制度。高校图书馆的开发利用,需要一批信息意识强、专业性强、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信息市场化也需要一批善于公关和懂得市场学的人才。如何改革过去的一套用人机制,培养适合21世纪发展的人才?首先要落实完善以馆长为核心的领导体制,选拔德才兼备、擅长管理的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家学者担任图书馆的“掌门人”,引进一批信息人才,聘请学者、专家、教师、科研人员与现有工作人员相结合;废除终身制,今后的图书馆员将逐步具有网络管理、网络导航、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与分析研究提炼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每一位职工都有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实行竞争上岗、竞聘职位,对各部门及个人制订年终工作目标,实行部门主任负责制,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2、改进高校图书馆管理方式。对图书馆的效益评价,是图书馆管理方式的指挥棒。传统图书馆评价主要是以馆舍、设备、藏书量、阅览室面积等为指标的,今后将逐步转向以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服务的范围、功能与效果为指标。因此,高校图书馆首先要一改传统的内部机构按文献加工流程设置的办法,实行按服务功能设置,即在原有采编、典藏、流通等机构的基础上,增设特色阅览室、信息快讯部、技术公关部等。同时,随着图书馆工作人员及读者的心理的较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也要相应作如下变革: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演变,以人为中心,管理重心要从对馆舍、设备、书刊的管理逐步转向对读者、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
(二)走合理的产业化策略
1、建立市场运行机制。数字图书馆建设引入了商业化的运行机制,在进行公益的同时,正在积极寻求其中的利润点。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就是知识和信息,而知识和信息既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内容,还可以是服务,它们可以以不同的商品的形态出现。无论是面对用户还是个人用户,数字图书馆都能找到自己的产业价值和利润来源,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产业实体。采用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数字图书馆将极大地缓解传统图书馆长期面临的众多压力,如馆藏不断增长的压力,馆舍紧张与资金短缺的压力,为到馆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的压力等。这样不但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真正实现“资源面前人人平等”,还将为图书馆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会员费收入、广告收入、网上出版物销售收入等。
2、联合攻克技术难关。数字图书馆既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又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知识创新工程,其技术性、超前性很强。在图书馆数字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技术难题。如用户界面是数字化图书馆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标准而友好的用户界面将使用户不需特殊训练就能掌握各种信息源的检索操作,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但目前的界面状况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又如数字化图书馆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却带来了语言的障碍,这就需要开发能够进行自动翻译的系统。诸如此类的技术难题都需要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并注意对可行的新技术及时推广。
3、讲究产品开发策略。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网络产品,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如何营销,需要讲究一定的数字图书馆产品开发策略。只有适销对路的数字化信息产品,才能吸引广大的用户,为市场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信息产品,并获得利润。产品开发不是单纯地追求学术水平,开发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权威,而在于市场择优劣汰的机制。首先,数字图书馆开发要规模化。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如果不达到一定规模,不可能吸引用户;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实现规模化,就可产生规模效益。其次,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意开发周期。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特点,过时的信息没有价值。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经营者必须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做到及时更新,以满足人们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的需求。第三,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意创新。数字图书馆的各种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如查询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第四,数字图书馆开发需要高投入。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经营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许多技术尚不成熟,新技术的开发需要高投入。同时,数字图书馆还不为人们所熟知,经营需要大量的宣传费用。数字图书馆的高投入需要经营者广开融资渠道,多方融资。参考文献:
[1]刘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服务产业化探讨[J].图书馆,2006,(3).
[关键词]数字出版 出版定位 困境 发展策略
根据《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出的25%。因此,数字出版已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学出版社以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为主要出版物,承担着服务教学、服务学术的重任。站在理论的前沿,大学出版社应依托学校充足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不断创新出版产品新形态,提高数字化时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定位
目前学界对数字出版并无统一定义。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数字出版的定义是:“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数字出版的概念还相对简单,仅指传统图书的数字化,认为数字化出版只是出版载体的变化。笔者认为这与数字出版的准确含意有很大差距,载体的变化是本质,但绝不是数字出版的全部内涵。数字出版是一种新的出版形态,包括作品内容、加工校对、印刷复制、发行传播和读者消费等整个出版系统的数字化。其实质是网络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的交集,涉及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服务模式等多个方面。
1.数字出版内容定位。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工作的核心应是教育,我们面对的读者群体多数是学生。因此,我们只有按照这一读者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和挖掘高校的教育资源,把数字出版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同学校的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鲜明的教育特色,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才具有生命力。
2.数字出版方式定位。出版企业一定要分析内容特性和媒介特性,把合适的内容放到合适的媒介上。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优势是教育,其产品形态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方便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其产品基本形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电子图书。这是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基本形态,涵盖出版社已出版的所有图书,满足以“本”为单位的消费需求。
(2)教学数据库。以教材各个章节的知识节点为主,提供线性和非线性的关联的知识学习环境,同时建立起与教材配套的试题库、参考资料库、实验手册、课件、视频等学习环境,满足大学、高职高专乃至中小学各个层次师生的网络教学与学习消费需求。
二、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升级,以及各大学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面临多重困境:
1.缺少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在当前被数字化浪潮冲击的情况下,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投入却很少,多数出版社对于数字出版还处在试探阶段,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有限,一般是一两个人、一两台电脑,且相当多的数字出版工作都是别的部门的人员兼职在做。另外,对数字出版理论进行认真研究的人较少,包括具体负责人和社领导,对数字出版的理解不是很深入,有的连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都搞不懂,更不要提创新了,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发展。
2.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大学出版社刚刚进行改制,目前还难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应对市场变化。对数字出版产业来说,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异质性。任何一家出版社的数字出版都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出版领域,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同构化和同质化现象非常突出,常常会出现:你出电子书,我也出电子书;你做动漫,我也做动漫;你搞数据库,我也搞数据库;你推青春小说,我也推青春小说等。大而全、形式雷同、内容雷同等问题不同程度困扰着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发展。
三、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策略
客观地说,无论是在内容、人才方面,还是在品牌方面,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出版上都有独特优势,学生群体又是数字化阅读习惯相当高的群体。所以,大学出版社应抓紧时间把握机遇,倾力打造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1.提高内容质量,掌握核心资源。无论何种形式的出版,高质量的内容都是其最重要的核心资源。数字时代,提高出版物内容质量除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策划、组织、编校等方面外,还应该包括由于阅读形式改变造成的读者对内容需求的改变。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内容可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初级阶段。主要指在基本不改变原有知识内容的固定结构的基础上,对已出版的传统介质(纸质、磁质)承载的内容进行数字化,满足读者网上阅读的需求,常见的出版形态如电子图书。第二,高级阶段。主要是以内容模块或知识元的方式,供读者自己去搜索、组构自己所需的内容体系,这种自主选择发散式的阅读特点要求出版机构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使知识群块可以自由组合,能够提供个性化、小众化服务,逐步由提供内容到定制内容资源,进而到运营内容资源。常见的出版形态如教学数据库等。
2.集合数字资产,形成出版规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出版数字出版都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数字出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推进,其积累的数字资产将逐渐增多,如书稿、书目、资料、图片、图像、音像制品、软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和有价值的数字资产。大学出版社要对这些数字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不断提高出版数字化的水平,使出版社的资产得以保值增值,逐渐壮大数字出版规模。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立了内容管理平台,按学科分类,把分散在出版社内部各部门的内容资源汇集到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同一内容资源可为图书出版、网络出版、电子出版、学科网站等反复利用,并可提供定制服务,为不同的读者提供相关个性化数字内容服务,达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创新产品形态,打造特色出版。不管是传统的纸质出版还是现代的数字出版,对大学出版社而言,都要立足大学本身的需求,多出精品、出上品并以此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学出版社要在数字出版资源上盘点自己的“家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定位,优化出版结构,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选题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突出重点,而不是到处出击,四面开花。在产品形态上寻找创新点,做出特色,而不是靠跟风和对现有纸质图书的简单数字化,来追求电子图书的发展规模。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根据其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优势,开发外语类远程教学网,通过提供各种出版物、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系列业务,建立起网上网下相结合的个性化外语教学服务平台,形成了自身的数字出版特色和品牌,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钟健华,王亚非,刘成勇.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共同思考[J].中国编辑,2010(6)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电能作为一种具有易控制、输送便利、转换速度快、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的能源,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成功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与此同时,为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节奏,具有对电能生产、传输和管理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度和自动化管理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电力系统是一个地域分布广泛、网络结构复杂的综合性系统,主要由变电站、发电厂、输配电系统网络以及终端用户群组成,实行统一调度和运行,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电能在输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极大的推动了电力工程的发展。
一、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内容和工作原理
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借助发达的网络系统,联系发电厂和变电站,通过自动化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数据的传输、共享、整理和管理,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检测和控制。电力的自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配电的自动化、变电站的自动化和电网调度的自动化。
1、配电的自动化
配电自动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借助现代网络进行数据传输,通过系统自动实现运行过程中的监视和控制,这样工作人员仅仅通过计算机就可以实时的掌握电力系统运行的具体情况,了解运行参数,从理论到实际上实现人机合一,从而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节约运行的费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电力运行的经济效能;另一方面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可以更明确、有针对性地找出故障发生的位置和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对事故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配电网的智能化监控管理,大力改进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使配电网始终处于更优、更安全、更经济的运行状态。
2、变电站的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即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并结合变电站的功能特点对这些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经过技术创新和优势整合,使之转变成适合电力系统运行的技术,进而实现变电站原有功能的改进和优化,实现运行数据的无纸化、系统检测的针对化、层次结构的明确化和人工使用的低耗化。通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使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更全面和便捷,变电站内各设备的运营也更加可控和易于操作。目前,我国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已日臻成熟,在各规模层次的变电站中广泛使用,使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电力系统的操作和运行具备了更好的可控性。变电站系统也慢慢由自动化向全数字化、集成化迈进,最终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的目标,做到真正的全自动化。
3、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自动化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对电网进行自动的调控。即电网调度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利用先进的操作软件,详细的了解电网运行时的电压、周波浮动频率等情况,全面监控电网运行的状态,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做好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准备,保证整个电网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尽快实现电网调度的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
二、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如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开环监测为主转化到是以闭环控制为主;技术功能单一向着多功能全方位的方向发展;由单个元件发展向全系统方向发展;由高电压等级向着低电压等级发展;让装置的性能更加的灵活,具有创新力和技术性。并且逐渐向着数字化的方向进行转变。有效的确保高效的,经济的,方便的供电;很好的结合电力系统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做到经济和管理的自动化和高效化。保证在输电过程中能够顺畅。
电力自动化技术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很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减少劳动力的资金投入,更可以提升电力企业当中重要线路数值的检测,保证系统稳定供电等,针对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做出简要分析。
1、无线通讯技术
无线通讯技术的使用有效的避免了过去的现场布线环节,节约了时间和成本,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链接就可以实现维修检测人员与控制管理中心的信息共享,实现设备的可视化、远程调控等功能,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实用性,是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是指电力生产的自动化和管理的信息化。其中电力生产的自动化实现了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完全借助于自动化的监控系统来完成各项任务,不但节省了人力成本,而且推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电力调度的自动化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了多项高效、可操作的自动化系统,为电力生产的自动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有力保证。通过管理的信息化更有力的促进了信息的及时获取、传递和共享,有效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降低了管理的成本。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电力自动化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3、安全技术
电力自动化运行的安全性是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仅依靠以前的以人工操作为主的系统运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催生了众多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如安全联锁系统,通过计算机进行设备的自动控制,操作人员只需要完成一个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完成一系列调整和调度,且万无一失,大大提高了电力运行的安全性。安全技术是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4、传动技术
主要是指变频器和风电变流器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的使用。通过变频器可以进行变频调速,实现电力的节能减耗,具有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风电变流器可以将风电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网上,这种变流器具有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并且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同样适合。传动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电力自动化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5、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简称为HMI,主要是人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所谓的人机界面就是人机结合,主要是人在与机器间互不冲突下进行人与机器的软硬接触,人机界面是自动化系统中的中心环节,机器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转换成人类可以接受的语言,进行反馈,人类接到机器的反馈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人机界面把要传达的命令进行输入,机器接到指令后开始执行。
直流电源屏是电力行业非常重要的设备,承担着为直流控制保护电器、高压开关及断路器提供操作电源的作用,它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发电站的安全性。通过人机界面技术可以减少很多人工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操作人员只需要打开计算机,通过鼠标、键盘、显示器等操作工具就可以进行数据信息的反馈和系统运行的控制。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把我国的电力自动化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城市人口在不断地增加,各个省市地区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成长,所以居民用电量和工厂企业用电量大幅攀升,这就给我国的电力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国家电网不仅要满足广大民众需求,而且要保持供电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原有的电力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自动化技术已经进入了电力系统之中,并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进不仅仅只是为了方便和有效地进行电网线路的管理,而且还适用于整个电网大面积的排查、检测和预警的作用,同时,对于抗外界因素对于自身电网的干扰还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具备很高的价值,其发展趋势和前景不用质疑。
参考文献
[1]胡瑞华.浅析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J].科教导刊,2010(33).
[2]薛帅斌.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2012.
[3]刘中飞.电力自动化发展现状及展望[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关键词】高性能;数字化交流稳压电源;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TM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48-01
一、高性能交流稳压电源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与数字化
目前在研制高性能、高精度、多功能的仪器设备时,几乎没有不考虑采用微处理器的。以微处理器为主体取代传统仪器设备的常规电子线路,将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组成新一代的所谓“智能化仪器设备”。智能仪器解决了许多传统仪器不能或不易解决的难题,同时还能简化系统电路,提高系统可靠性,加快产品的开发速度。交流稳压电源一方面为仪器设备提供电能量,是仪器设备的“动力源”,另一面它本身就是仪器设备,因此,它有可能而且应当智能化。
(二)模块化
电源的模块化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功率器件的模块化;其二是指电源单元的模块化。我们常见的功率器件模块含有一单元、两单元、六单元直至七单元,包括开关器件和与之反并联的续流二极管,实质上都属于“标准”功率模块(SPM)。近年,有些公司把开关器件的驱动保护电路也装到功率模块中去,构成了“智能化”功率模块(IPM),不但缩小了整机的体积,更方便了整机的设计制造。只要把控制软件写入该模块中的微处理器芯片,再把整个模块固定在相应的散热器上,就构成一台新型的电源装置。
由此可见,模块化的目的不仅在于使用方便,缩小整机体积,更重要的是取消传统连线,把寄生参数降到最小,从而把器件承受的电应力降至最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三)绿色化
电源系统的绿色化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显著节电,这意味着发电容量的节约,而发电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节电就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这些电源不能(或少)对电网产生污染,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此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如IEC555、IEC917、IECI000等。事实上,许多功率电子节电设备,往往会变成对电网的污染源:向电网注入严重的高次谐波电流,使电网电压耦合许多毛刺尖峰,甚至出现缺角和畸变。20世纪末,各种有源滤波器和有源补偿器的方案诞生,为21世纪批量生产各种绿色交流稳压电源产品奠定了基础。
二、高性能数字化交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功能设定
功能设定是交流稳压电源进行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与依据。首先交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应当满足最基本的电源功能要求,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是供电功能―电源应当保证具有稳定的供电功能,另一个是保护功能:1.如果电路出现短路问题,可及时切断电源,当故障解决,可恢复原本工作状态;2.如果电路负载过大,应根据负载情况在一定的时间内自动关机(过载>>12o%,6oB后关机/过载大于lso%,2sB内关机;3.电压保护,电压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对电源本身以及设备运行造成影响,因此当电压在264V以上或者176V以下时应及时使稳压电源关闭;4.过热保护,当逆变器的温度达到安全值以上时,应使稳压电源关闭;5.直流母线电流负载超过规定的1s0%时,应当使稳压电源关闭。
(二)电路设计
电路设计采用拓扑结构,交流电在整流桥予以整流处理后变为直流信号,这一信号再经由滤波电路到达逆变电路,逆变电路又将这一信号整合为交流信号,反向输回滤波电路,然后在隔离变压器的作用下,交流信号成为精密且稳定的电压。变化电路由逆变开关的各种器件所组成,有隔离与非隔离两种、隔离式的变化电路应用较为广泛,逆变装置应用的功率变换电路有三相全桥、单项全桥、半桥以及推挽等。
(三)控制系统
整个控制系统由八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1.信号采集模块,对信息的采集有利于系统参数的设置,保证输出波形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系统需要采集的信息包括电网与稳定电源的电流幅值、电压幅值以及频率;2.通信模块,技术人员对设备的操控与管理都需要通过通信系统来完成,稳压电源的通信模块有两个接口,Ethernet与RS485;3.键盘控制与屏幕显示模块,键盘可以取代开关完成对稳压电源的远程控制,完成对逆变器的开关,可对其进行菜单设置,输入或取消指令,查询信息与设置密码等、屏幕则可以将电源运行的状态,功率、电流、电压等参数都可在屏幕上作以展示;4.驱动模块,主要是指对逆变电路的驱动,有两种方式:a.对PWM信号的功率予以放大;h.将主控电路与PWM信号以及逆变电路的电气进行隔离;5.DSP单元模块,DSP是逆变主控芯片,可对IGBT予以瞬时保护,能够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使波形达到理想状态,另外还能够产生脉冲信号以驱动IG-BT}OARM模块,ARM有着通信功能,它能将DSP收集到的运行数据传送给系统,也可以将系统发出的命令传输给DSP,它是人机互动实现的技术支持与基础;6.实时时钟,保证操作系统与运行系统时间的一致性,另外也可对系统参数与故障数据进行必要记录;7.保护与报警模块,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在进行自我检测与保护,故障发生时可进行自主诊断,如有较大故障则发出警报.以警示灯或蜂鸣器进行警示。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交流稳压电源有着较高的稳定性、精确度与可靠性,其设计与开发对自测设备的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交流稳压电源呈现出了数字化与高性能的特点,对其进行探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经济性要求将会提高,配电自动化各种功能之间的协调性要求增强,对信息的需求加大,从而对配电自动化功能的集成及综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电力市场环境下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将是集成以往各自独立的孤岛自动化,形成通道、信息、功能、效益综合,供电方与用户联动的“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DCA)。”其内容将涉及调度运行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及用户自动化,特别是用户自动化将是电力市场环境下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配电自动化(DA),配电管理自动化(DMA),用户自动化。其中配电自动化侧重于控制功能的自动化,包括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从信息角度看,它更侧重于信息的自动收集。配电管理自动化侧重于配电系统运行管理和决策的自动化、信息化,包括地理住处系统(GIS)、设备运行管理(AM)、高级分析决策功能等,它更侧重于对信息的自动处理和决策;用户自动化主要包括远方自动读表、负荷管理、实时电价信息、用户电力技术等。
2. 新时期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面临的问题
2.1 配电管理应面对的问题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配电管理系统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和改进
(1)具有电能质量监测评价的功能。电力市场环境下对电能质量的广泛关注迫使配电公司建立有效的电能质量监测手段。但如果专门建立一套监测系统将花费很大的一次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势必加大供电企业的成本。因此,理想的办法是把电能质量监测作为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一项功能,开发出考虑电能质量监测的配电SCADA系统和相应的分析软件来对各种电能质量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做到共用信息通道、共用数据库系统等,从而实现对电能质量的经济有效的实时在线监测和分析处理。供电公司可以通过所监测到的信息检验其电能质量的状况和决定应该采取的措施。
(2)必须对部分高级应用分析软件加以改进以适应电力市场需求,并且真正实用化。负荷预测:市场环境下由于峰谷电价、分时电价及实时电价的推行,尤其是在实行需求侧竞价后,负荷的随机性增大,增加了负荷预测难度,负荷预测软件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无功优化与电压调整:传统的无功优化是在满足电压约束的条件下以网损最小为目标的,在电力市场环境下,无功优化及电压调整涉及到用户供电的质量问题,而不同的供电质量应该有不同配电电价,因此优化的目标将以收益最大为目标。故障恢复与网络重构:在电力市场环境下故障恢复及网络重构目标也转变为收益最大。
(3)提高和加强信息系统集成化及应用功能综合化的力度。为降低供电成本,必须打破以往各单项自动化工程相互独立、功能重叠的弊端,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信息进行集成,对其功能进行重组与综合。实现SCADA系统与CIS系统的一体化设计、融合现有的CIS系统、线损管理系统、可靠性管理系统及生产MIS系统,实现一体化的配电管理系统。
2.2 用户自动化应面对的问题
(1)在零售竞争电力市场模式下,由于开放了零售竞争,允许需求侧竞价,这就要求配电网络运营商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对配电网络阻塞进行有效管理。而利用配自动化系统完成这一任务将是经济有效的选择。
(2)具有分时电价、实时电价信息及计量与结算功能。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为充分运用电价的调节功能,采用分时电价、实时电价手段调整用户及系统的负荷曲线、降低高峰提高系统容量负载率,降低配电网的建设入运行成本(包括提高系统容量负载率、减少及延缓基建投资、过负荷损耗等)。而分时电价、实时电价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支持。因此,可以将分时电价、实时电价信息及计量与结算作为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一项基本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自动化系统综合效益。
2.3 配电自动化面临的问题
(1)高度可靠和快速反应的变电站、馈线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为了保障终端用户的供电可靠性,自动化系统不仅要求能够正确判断故障、隔离及恢复故障,而且要求加大对自动化系统的投资,增加快速、可靠的开关及控制装置,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同时,因配电网故障必须中断部分负荷供电时,应能快速自动识别重要用户,优先保障其供电。
(2)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竞争需要,SCADA系统的功能应该是强大的,特别是对重要用户的监控更应该作到准确、可靠、灵敏。否则会给配电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对用户的真接停电和造成社会影响的间接损失。
(3)实现SCADA与GIS一体化设计,达到SCADA和GIS数据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界面一体化,实现从GIS中自动提取SCADA需要的网络结构和属性数据及由SCADA系统向GIS提供配电实时运行数据。
(4)采用可扩展综合型的配电自动化终端(CDAU)。为满足电力市场对电能质量的监测及实时电价信息的要求,实现综合信息的采集及控制,尽可能减少现场终端的数量及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应考虑采用可扩展功能的综合型配电自动化终端。该终删除了具有通常的功能外,还具有电能质量监测、实时电价信息、故障录波及部分仪表功能。
3.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和人员培训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复杂的多功能综合系统,健全、完善的配网自动化挂你机制是发挥其功能,提高企业和社会综合经济效益的保障。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应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人员培训三方面着手。通过合理的分工协作,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专业的运行人员使配电自动化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益。
配电自动化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应做到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明确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一、二次设备、主站系统、终端设备、通讯系统等运行、维护单位,并就相关的工作交叉进行规定。明确各单位的工作流程。建立专职机构从事规划编制、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及运行维护管理等日常工作。按照“配售分离”的原则设置专职呼叫中心和客户服务部门,提高供电企业形象。
1其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变电技术带入自动化运行的新时代。
总体上看,当今的电力工业的运行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利用网络可实现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高密度的集合性、迅捷的传递性、精准的分析性、利用的共享性,来高效能地促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体说来,通过网络,使得电力工业的生产和管理与计算机的应用有效地联系到了一起,把各种信息整合到互联网上,通过网络实施达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信息的有效合作,让自动化技术获得可靠、迅捷的信息支持。依据对计算机的应用记录自动化内容,为先进技术服务。如利用计算机记录自动化内容,以计算机中的数据储存、文字领航来启动应用程序,通过对计算机进行程序设计,在计算机系统内设置网线,分析自动化变电技术的使用情况,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好的技术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技术的不断革新中提高操作能力等。可以说,没有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缺失了电力工业自动化运行的载体。
2其二,用智能发展信息技术,变电自动化技术的操作更精准和便捷。
用智能发展信息技术,使得信息技术具有更高水准,系统的功能兼具得更多,简单的流程得到不断的升级,技术操作更加便捷和精准,这些变电技术智能化发展的特征十分明显,所以智能电网是未来人类建设和使用电网的发展方向。我国现在已经迈入了智能电网全面建设时期。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批复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智能化变电站项目数十座。变电技术智能化发展,需要网络操作者具有相应的网络利用能力,会连接网络线路,清楚如何利用网络代替过去的电缆。网络的应用使得自动化更具先进性、更具科技含量。智能化通过网络化实现,亦以自动化为依据。自动化与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最大不同是操作起来难度降低了。可以说,智能化和网络化带动了变电自动化,为新技术的研发起到了铺垫作用,坚实了变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依据。
3其三,变电自动化系统不断优化,维修效率整体提高。
网络化、智能化条件下的变电技术自动化,相对于过去可以以更少的时间、更迅捷的速度、更精准的维修结果来实现系统维修,大大提高了变电自动化系统的维修效率。在网络和智能化变电技术的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系统错误,必须及时维修,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就是维修效率的体现,这就需要维修人员掌握所需要的技术,对操作流程和系统软件要思路清晰,对具体问题的类别要能够辨析清楚,指导故障产生于哪个系统,分清故障产生的原因,能够采用最适宜的方法来解决,做到适时、准确、高效维修。维修人员要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维修实现下一次维修与现实维修时间的最长化,减少总的维修量,所以在变电自动化技术中加强了对系统制作流程的要求,并且严把质量关,提高维修效率,让技术的整体水平得到完善性提高。
4其四,以开阔的设计思路实施新技术研发,以新技术的投入提高变电技术的产出效率。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变电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依赖于源头设计,不断开阔设计思路,在设计思路的关口提升科技含量,通过加深加密新网络设计和智能化设计的联系延伸变电自动化发展方向。对设计思路的拓展与设计质量提升进行联系性考量,不倾斜于一方,不忽视于一方,避免了因为二者之间的不协调所带来的新的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增多新技术的开发区域,通过更多渠道进行开发。不过分加深技术的应用难度,难度过高的设计会使得操作人员无法快速掌握技术使用所需要的技巧,容易引发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将设计思路的更新更好地建立在更适宜提高变电自动化技术水平这个目标上,而不是盲目地求新和求异,助推未来的变电自动化技术更加完善、更加高效、更加富有现代化特点。
5其五,在技术的发展中增加设备功能,使工艺更加先进。
在变电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增加设备功能旨在使得功能更广泛,以更广泛的功能为操作人员和技术服务提供先期设置的便利条件。功能不仅要多,而且要操作方便,这就需要在研制过程中追求更先进的技术和更高端的科技含量,要能够赶超世界行业的先进水平,吸引国外研发者的关注和参与,在技术攻关上寻找到更富有研究能量的合作伙伴。工艺的发展可带动技术流程的发展,好的工艺可促进技术的整体发展。工艺要发展就必须敢于创兴和善于创新,永远不满足停留于现状、固守于经验,要不断寻求进步,在进步中实现发展。争取用更好的工艺带动变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并随着设备功能的增多取得最好的技术成果。
6其六,加大视频装备的投入量,让设备更符合发展要求。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信息技术;综合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77文献标识码: A
1信息技术与自适应控制技术
1.1信息技术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远方投切与整定,具备自诊断与监视报警的功能;(2)信息保护与多种保护的集成;(3)波形识别,从稳态发展至暂态,有利于推动综合自动化发展;(4)可提供动态的定值修改功能。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即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与小波变换:(1)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随着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就电力行业来讲,在继电保护发展过程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对其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DSP。(2)小波变换。小波变换其实是将一个信号波形划分为不同位置与尺度的小波总和,为振荡波形,持续的周期最多为几周,且形式较为多样,可产生新小波或者小波函数。小波变换具备较好的时频局部化分析性能,可分析信号或者图像中一些小细节。
1.2自适应控制技术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自适应控制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其含义为按照电力系统自身运行方式与故障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实施定值改变、保护性能或者特性的一种新继电保护。自适应控制模型如图1所示。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应用这种技术的原理为使保护能够适应电力系统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从而在此基础上使保护性能得到改善。在继电保护中,自适应控制技术不仅可使电力系统响应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还可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与经济效益。自适应控制技术在输电线路自动重合闸、距离保护、发电机保护以及变压器保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1自适应控制模型
2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模糊理论
2.1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仿脑细胞结构和功能、脑神经结构以及思维方式等人脑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其所具备的动力学特性相对比较复杂,可实现问题的并行处理,不仅具备记忆、学习以及联想等功能,还具备较高的自适应能力与自组织能力,经过学习可反映输入特征量的样本,不论对何种状态或过程均可实施分类及识别。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非线性优化、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以及信息处理等方面,具体如图2所示。
图2继电保护中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范围内开始借助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来判故障的类型、测定故障的实际距离等。比如,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的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非线性问题时,由于距离保护难以正确地判别故障的实际位置,因此会导致拒动或者误动。在这种情况下,可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学量的故障样本,只要该样本综合考虑了故障的各种情况,那么在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就能正确地进行判别。除此之外,还可采用遗传算法与进化规划等手段,它们均具备复杂问题的求解能力,把这些先进且合理的智能方式有效结合,能使问题求解的速度变得更快。
2.2模糊理论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模糊理论的应用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模糊理论可有效区分电力系统在出现多模振荡时,是同步振荡,还是失步振荡。通过区分,在对一些复杂系统的失步振荡实施系统解列时,可有效提高其解列稳定性与可靠性。(2)借助小波理论来提取特征,用模糊集法来进行变压器励磁故障与涌流的区分,即借助于小波变极大值符号特征来进行变压器励磁涌流间断角特征的提取,而这种识别方式也为新变压器保护的研制提供了相对比较先进且合理的思路。(3)通过振动中所存在的无功功率和阻抗中电抗分量之间的关系,借助于模糊原理来实施振荡中不对称故障的选相,待正确选相以后,电力系统距离保护就能将振荡中存在的这种不对称故障及时切除。
3可编程控制器和新型互感器
3.1可编程控制器
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被看作一种具备特殊体系结构的计算机,这种类型的计算机可应用各种语言完成编程,便于控制。在由继电器所构成的需定期改变操作任务与实现复杂逻辑关系的控制系统中,要想用导线将各分立元件有效地连接在一起,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但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即借助于软件编程来代替各分立元件接线。除此之外,为减少设备占地面积,还可借助于可编程控制器内所定义的各辅助继电器代替以往的机械触点继电器来完成保护工作,并实现各种更为复杂的逻辑关系,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确保其工作质量与效率、
3.2新型互感器
在电力系统中互感器为实现自动化的一个关键部件。推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因素即光电流互感器与光电压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相对于传统互感器而言,这些新型互感器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们不仅可完全将高压与弱电绝缘、隔离,还可通过光纤的应用来实现无电磁干扰影响的数据测量与信号传递,同时响应频带相对较宽,可有效改善各种保护技术的性能,改变继电保护应用的条件与方式,拓宽其应用范围。
4综合自动化技术
相对于常规变电所二次系统而言,这种综合自动化技术具备以下特征:
(1)设备、监视与操作的微机化。在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各子系统都实现了微机化,即实现了信号数字化与系统功能软件化等,其完全摒弃了常规变电所中的模拟式设备、机电式设备等,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二次系统电气性能以及可靠性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再加上监视与操作的微机化,可使我们通过人机联系系统更为便捷地监视与控制变电所。
(2)运行管理的智能化。综合自动化技术不仅包含了常规的自动化功能,比如故障录波、自动报警、事故判断和处理、电压调节等,还具备在线自诊断功能,可实时把所获得的信息传送至控制中心,从而将运行管理从以往的被动模式转变成主动模式。
(3)通信局域的光缆化与网络化。随着光纤通信技术与局域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综合自动化系统自身所具备的抗电磁干扰性能也相对提高。另外,通信局域的光缆化与网络化不仅符合当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实时性要求,可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同时也使系统组态也更为灵活,有利于扩展,还简化了以往变电所中各种复杂的电缆,使得施工更为便捷。总的来看,综合自动化技术打破了传统二次系统的设备划分原则与各专业的界限,弥补了以往常规保护装置与调度中心不可通信这一不足,赋予了变电所自动化发展更为先进的内容及含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结构更为完善、功能更为全面且智能化水平更高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必然出现,也必然会将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等提升到更高层次。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与通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新技术,而这些新的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也为电力系统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拓宽了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的范围,减轻了电力工作者的劳动强度。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继电保护新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及应用,继而进一步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熊小伏,陈星田,夏莹,等.面向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重构[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17):33~37.
[关键词]:热工自动化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1.电厂热工自动化现状分析
我国机组容量随着世界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而飞速增大,特别是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更是对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充分吸收,这使得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不断完善和飞速发展,比如引人注意的有不断增大的火电机组容量,以及各种参数的不断提高,还有不断更新换代的自动化和装置等等,都代表了电厂自动化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
1.1我国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我国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才逐渐发展,由于这个时间段的火电单机容量较小,主要是用母管制运行方式来控制运行,突出表现了这一时段较低的自动化程度。此外在控制炉,机以及电时,采用各自单独的控制室内或就地进行控制。对于机组的操作几乎是靠人工进行,在控制生产过程中还会有简单的仪表加以辅助控制。到了20世纪80年代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得到新的发展,电厂的热工自动控制系统,出现了集中控制这一表现形式。但是,机组的自动化水平并未有很大提高。到了20世纪80年代,将单回路调节装置和模拟组装仪表在机组上普遍应用。但是从当时来说,只是机械性的将各种控制仪表设备在一起结合。
1.2分散控制系统的成就与现状
分散控制系统在过去十年里得到广泛使用和大力发展,它是火电厂自动化水平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分散控制系统已经成为机组监视和控制的主要方式。再者,对于CRT/键盘操作方式来说,运行人员已经开始对其熟悉和信任,同时,对于常规仪表和控制设备的依赖正在逐渐消除。最后,不论是电厂辅助生产车间,还是辅助生产系统,使用的都是微机型可编程控制器,这有效实现顺序控制的目标。从目前来看,我国所有机组,都对分散控制系统进行了充分利用。单从价格来说,国内分散控制系统价格要比国外低很多,但是,在其运行和维护方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物力人力.如果对国内机组状况进行归纳,可集中为两点,首先是不论机组,配套仪表设备,还是分散控制系统和编制软件,都是采用国外的著名设备。这主要是因为国外设备具有成熟完备的自动调节系统,具有运行可靠的各种仪表以及执行机构,同时它的机构线性也较为优秀,并且各种参数都有合理设置。再者,国产机组,进口仪表设备,以及进口分散控制系统形成一个组合,然后由国内进行分散控制系统程序的编制。这类型的企业在编制分散控制系统程序时,采用的程序编制人员都是国内专业的。这些专业程序编制人员的自动调节系统程序编制经验都非常成熟,同时其参数整定经验也相当丰富。但是不足之处在于,从系统编程和调试阶段来讲,还是有相对粗糙的问题表现出来。并且这些相对粗糙会在以后运行过程中显示出,比如在自动调节系统中出现新状况。
我国新建成单元容量在300MW以上的电厂,大部分都有厂级实时监控的设置,这种实时监控可以与机组与辅助系统的控制系统,实现通信互联这一目标,同时还可将全厂实时生产过程数据库有效建立起来。
2.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热工自动化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目前国家法律对环保日益严格的要求来看,现在以及未来的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将会坚持节能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同时还会向智能化,网络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也会向集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为一体的方向转变。在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在实际运行中不断运用新的测量控制原理和方法,比如将来的故障处理和机组运行操作,将会变得十分简洁方便。
另外,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在未来一个研究趋势,是如何将模拟量控制系统的调节范围和品质指标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不断提高的发电成本,我国广大发电企业还要从各个角度,对如何将电厂运行切实降低进行充分考虑,并达到机组使用寿命有效延长的目的。基于此,要合理配置全厂负荷分配系统,具体是电网调度通过一个全厂负荷指令的准确,然后通过电厂的全厂负荷分配系统,并在以机组煤耗成本特性的前提之下,同时要在机组允许的变化程度上,对机组的负荷或变负荷任务进行经济合理的安排,这样就可以在降低全厂发电煤耗成本的同时,最终将电厂的发电成本有效降低。因此,在未来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配置全厂负荷分配系统将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单机AGC方式,也将实现向全厂负荷分配方式的转变。
3.结语
通过对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得出未来的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将会坚持节能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同时也会向集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为一体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