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企业风险管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网络金融;融资平台;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 F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55-2
1 当前企业融资困境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市场的组成部分,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和税收。众所周知,传统金融机构只愿意把钱贷款给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则较难取得贷款。原因主要在于中小企业市场不稳定,发展前景未知,没有信用记录和贷款抵押物等。中小企业贷款难,导致资金紧张,发展难以达到预期。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一直是个难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互联网+金融”撼动了传统金融体系的垄断地位,为金融市场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市场多元化的发展。网络金融融资的兴起便得益于“互联网+金融”思想的助推。随着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阿里小贷等网络金融融资模式的兴起,中小企业贷款终于找到了新的出路。
2 现阶段网络金融平台融资模式分析
网络金融融资的模式主要有: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和大数据金融等。
①P2P网络贷款是由P2P小额贷款发展而来,在 P2P网络贷款平台上,一方是需要资金的筹资者,另一方是提供资金的投资者, P2P网络贷款平台牵线双方交易,并从中收取手续费作为平台收入。 P2P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审查手续更为简单,贷款速度更快,交易费用降低,且不需要资产作为抵押,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新的途径。P2P网络贷款的典型代表有拍拍贷、人人贷、宜信等。
②众筹取自“大众筹资”之意,是通过互联网方式筹款项目来募集资金。按照回报方式的不同,众筹分为股权众筹、债权众筹、回报众筹和捐赠众筹。捐赠众筹适用于公益项目。其他三种方式适用于企业众筹。目前主要有大家投、天使技、轻松筹等众筹方式。
③大数据金融则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模式通过金融产品垂直搜索引擎的方式,把有放款需要的中小银行和借款需求的个人和小贷机构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对接。
3 当前企业网络金融融资存在的风险
企业网络金融平台融资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风险,二是融资平台运营风险,三是宏观环境带来的风险。
3.1 企业自身风险
企业作为网络金融融资活动的需求方,其面临的风险决定了整个融资的成败。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团队风险。万事开头难,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这时候企业中是否拥有一支强大的管理团队以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决定企业生死攸关的关键,所以,团队管理风险对中小企业至关重要。 ②融资项目风险。企业由于发展规模较小,一个投资项目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在进行投资时更是面临投资项目前景不确定、投资之后项目能否按时完成、投资回报能否实现等投资风险。③生产经营风险。生产经营风险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企业虽然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的存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发生产销不平衡、产品成本过高、缺少目标客户等生产经营风险。④信用风险。至关重要的是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企业之所以融资困难,关键是因为其缺少信用记录,没有有价值的抵押品作为担保。现在,依赖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企业可以跨过银行设置的高标准信用等级,通过网络金融进行融资,但是,建立良好的信用仍是企业立足的关键。
3.2 融资平台运营风险
融资平台是联系企业和投资者的桥梁。企业能否获得所需资金,投资者能否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都需要经过融资平台的帮助。融资平台的风险包括安全风险和信用风险两个方面。①融资平台的安全风险。网络金融融资的发展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融资业务结合的产物,网络金融融资平台不仅需要解决传统融资方式面临的风险,而且需要预防由互联网的网络安全带来的风险,如黑客人侵、信息泄露等。网络金融融资平台的安全性与互联网安全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②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信用水平的高低是保证网络金融融资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而网络金融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主要有逆向选择风险、平台操作风险和资金保管风险。逆向选择风险源于信息不对称。我国网络金融融资平台的项目审核标准是各平台自行定制的,不对外公开,因此企业无法获取项目审核相关的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融资平台可能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利用其掌握的交易信息,只批准对自己有好处的项目,从而发生融资平台逆向选择的道德风险,损害企业的利益。融资平台操作风险是因平台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无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科学化的指导,并且,由于网络金融融资平台的操作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和管理经验,经常发生操作差错,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资金保管风险的产生是因为投资者将投资额交给融资平台,融资平台根据审核后企业的融资需求将相应的资金发放给企业。这期间,融资平台对投资者的资金负有保管责任,其承担的资金保管风险是对其平台的考验,也增加了企业和投资者的风险。
3.3 宏观环境风险
近年,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市场多元化,增加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实施了很多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放缓,要素成本上升,市场无序竞争,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的调整,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造成风险。最后,国家目前对网络金融融资的管理缺乏相应的经验,各种网络金融融资事故层出不穷,也加大了企业通过网络金融进行融资的风险。
4 加强企业网络金融融资风险管控措施
首先,中小企业需要加强自身风险的防范。针对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对项目进行投资时,需明确本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企业自身实力,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前景的投资决策。投资之前,企业需要对市场做充分调查,充分了解行业状况和投资前景,争取投资于盈利能力强、财务风险小的项目。针对生产经营风险,企业应该全面把好生产经营环节,做到产销对路,尽量提高产品的市场价值,做到高投入高产出多盈利,要多开辟市场,避免因市场狭小带来的不必要风险。另外,企业应该加大管理团队的建设,多引进具有经验的管理人才,花大精力培养管理人才,打造自己的人力资源队伍,为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准备。要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采用信用评价体系进行管理,用信用保障自己的市场。
其次,针对网络金融融资平台的风险,企业应该选择安全性高的平台进行融资。融资平台的安全技术风险主要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安全的防范措施。针对融资平台操作风险,网络融资平台需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加强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的培养,建立赏罚机制,避免出现操作失误导致的风险。针对资金保管风险,相关部分应该对网络融资平台的交易进行监督,防止非法集资等现象的出现,网络金融融资平台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加强责任意识和风险管理意思,杜绝出现资金挪作他用。
最后,国家需要出台更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市场多元化,为市场增添更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应该针对网络金融融资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金融融资行为进行监管,促进网络金融融资良好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5 结束语
网络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了融资渠道,P2P网络贷款平台拉近了资金供需双方的距离,减少了中间环节,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众筹通过平台筹款项目来募集资金,使社会分散的资金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快速有效地聚集,使项目与资金直接对接,加速了资金融通的速度与效率;大数据金融更是利用金融产品垂直搜索引擎,在对接资金供需双方上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撑。在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融资平台运营、宏观环境等原因,也会给网络金融融资带来风险。中小企业在选择网络金融融资时,要增强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防范、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等措施。总之,网络金融是企业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尝试,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给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找到了新的途径。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管控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2008年四季度到2009年年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4万亿,刺激经济的持续增长。这4万亿的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以及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等,这大部分领域,施工企业都会涉入。从2010年初开始,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业的严厉的调控政策,收紧其融资渠道。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银根,使信贷资金收紧。这些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到期下游企业―施工企业。由于施工企业承接的工程工期较长,有相当一部分工程的债权,即应收账款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包括工程款、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函(保证金)。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应收账款金额大,垫资施工现象普遍
我国施工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施工水平参差不齐,建筑市场虽规模庞大,但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在这个市场上分得一杯羹,施工企业往往以先将工程揽到手作为第一要务,将对方能否及时拨付工程款放在其次,从而造成垫资施工非常普遍,应收账款的金额可能越积越大,为日后现金流量的有序流动和经营成果的最终实现留下了后患。
2.对企业信用重视不够,相互拖欠成为习惯
根据《合同法》关于建筑工程合同的规定,承包人承包的建设工程,不能直接转包给第三人,也不能将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第三人,这是为了防止一些不具备施工能力的承包人(及“皮包公司”)通过转包或分包坐收渔利。同时规定,“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这是禁止工程出现“三包”。但是这种不规范的现象在现实中大量存在。这种层层转包的施工企业之间,尽管订立了施工合同,合同中也会规定工程款支付的相关条款,但是,实际该条款的履行度很低。企业对自己的信用重视程度不够,业内严格履行合同中工程款支付条款的企业又比较少,企业间相互拖欠(及“三角债”)成为习惯,越是下游的施工企业工程款的回收越是艰难。
3.领导重视利润,忽视现金流量
据笔者了解,很多施工企业将最为精干的人员、充足的财力以及大量的精力用于承揽工程,搞生产经营,强调其龙头地位。领导认为,只要揽到活,有了收入,就有了利润,也就有了业绩。而对于承揽工程的质量、能否按时收回工程款、以及在工程款回收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即使在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时,往往注重考核盈利指标,不考虑应收账款回收率,轻视现金流量分析。
4.会计核算水平差异大,应收账款账目不够清晰
如前所述,我国施工企业数量众多,会计核算水平差异很大。尤其是规模比较小的施工企业,往往对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不够重视,会计力量薄弱,会计核算水平低下。应收账款的核算比较复杂,需要进行二级甚至三级、四级核算,还会涉及到其他债权债务类的账户。如果会计核算质量低,不能做到应收账款账目清晰,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利益的实现。
二、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
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日益加大,应收账款周转率不断降低,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给企业带来了诸多风险。
1.应收账款占用大量资金,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应收账款的内容是企业为完成工程所付出的所有代价,如材料费、人工费、设备折旧费等,而这些支出都是由企业垫资的,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当然应收账款还包括企业合理的利润。可以看出,如果企业完成的产值形成应收账款,不仅不能够实现预期的利润,而且企业之前为工程付出的所有代价都得不到补偿。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形成应收账款的情况下会确认收入,就要缴纳流转税;有了收入就会形成利润,就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税金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出,而与该税金相关的现金却没有流入企业,只能占用其他渠道的现金来完税。久而久之,企业的资金周转会陷入恶性循环,背着应收账款的沉重包袱举步维艰。
2.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应收账款的成本包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和坏账成本。管理成本更多地体现为收账费用,如与债务人沟通的费用、收账人员的薪金和提成等等,其在应收账款的成本中所占比例不可小觑。机会成本是企业的资金因占用在应收账款上而无法进行其他投资而丧失的收益,很多施工企业,特别是规模比较小的施工企业,往往忽视机会成本的存在。坏账成本是应收账款最为重要的成本。应收账款金额越大,拖欠时间越长,形成坏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成本越高。应收账款一旦形成坏账,不仅无法实现利润,曾经在该工程上付出的相关成本(及垫支的自有资金)也将付之东流。
3.应收账款夸大了经营成果,为企业潜亏埋下伏笔
应收账款的形成一般伴随着收入的确认,收入的确认又会形成利润。如果应收账款金额过大,虽然报表上的利润状况良好,但这可能只是表面的暂时繁荣,经营成果被夸大,潜亏可能已经在悄然酝酿。应收账款一旦形成坏账,经营成果这个泡沫破裂,真正的亏损便形成。企业必须理顺经营成果与应收账款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应收账款的风险。
三、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控措施
只要存在应收账款,其风险就客观存在。在现在的信用社会,企业不可能消除应收账款,但是企业必须树立应收账款的风险意识,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将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笔者认为,对应收账款的风险应进行全过程管控,制定一套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
1.领导应高度重视应收账款风险,保证承接工程质量
领导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有活干”和“能收回款”同等重要,认识到现金流量是企业的血液,认识到大额的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因此,要从源头上进行风险管控,即保证承接工程的质量。首先要对建设单位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其在业内的信誉度和财务状况,争取做到不承揽信誉度低的工程,不承揽巨额垫资和资金不到位的工程,防止形成工程一到手,潜在拖欠便形成的现象。其次,在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严谨,仔细研读合同条款,特别是要注意关于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工程尾款的条款,关注其关于支付额度以及支付日期的规定,明确延期付款的违约责任。切忌因急于找活干而盲目签订合同,防止日后发生纠纷。
2.加强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多管齐下有效管控风险
施工企业应该由财务部门牵头,制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措施,多管齐下有效管控应收账款风险。
(1)企业应成立专门的清欠机构
施工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清欠机构,负责企业日常应收账款的清欠工作。清欠机构可以由企业的财务总监或者总会计师领导,也可以直接制定清欠机构负责人,负责领导、协调和处理应收账款有关事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清欠机构最好能够配备法律顾问,以及时处理债权债务纠纷。
(2)企业实行工程款回收责任制
施工企业应实行工程款回收责任制,根据应收账款的特点,责任到人。首先,对于在建工程款的回收,应由项目经理担任清欠第一责任人,签订资金回收合同。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设单位为了防止由于工程款不到位而造成工期延误,工程款的拨付一般比较及时。项目经理在施工中与建设单位打交道比较多,因此应加大在建工程款的回收力度,提高在建工程款的回收比例。其次,对于工程尾款,收款难度大,可以由专门的清欠人员或具有收款特长的人员清收。
(3)企业应制定清欠奖励措施
施工企业应制定工程款清欠奖励措施,充分(下转第109页)(上接第107页)调动清欠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应该根据工程款拖欠时间和回收难度确定提成比例,工程款一旦收回,应尽快兑现奖励。
(4)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账务工作
第一,企业应该加强应收账款的明细核算,做到账目清晰;要注意确认收入是否符合准则规定的五个条件。第二,要按月编制清欠报表,列明每一项应收账款的建设单位、工程名称、合同金额、结算金额、已收款项、尚欠款项、最后一次收款日期和清欠责任人。第三,为加强与付款方的沟通联系,确保双方工程款往来账务一致,解决收付款过程中因时间、空间、票据传递等原因造成记录差错,防止人为因素造成舞弊,谨防工程款超过诉讼时效,企业进行定期与不定期对账,采取的方式可以是“面对面”对账、“对账函”、“电话对账”、“传真对账”等,要以“面对面”对账为主。
(5)合理计提坏账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是应收账款风险防控的重要措施。企业可以根据建设单位的信用情况结合应收账款的账龄来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
3.针对应收账款特点,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清欠措施管控其风险
第一,施工企业要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催收工程款。特别是在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企业应对全部应收账款进行地毯式清欠。第二,对于财务确实困难,不能按照合同规定条件如期支付工程款的建设单位,企业可以适当做出一些让步,进行债务重组,如适当削减债务额度、将还款期限延长、采用非货币手段偿还等,从而达到以较小的损失换取工程款的清偿的目的。第三,对于屡催无效、有还款能力却故意拖欠不还的建设单位,企业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对簿公堂是企业的无奈之举。企业要注意充分调查,掌握证据;还要注意一定要在法定的诉讼时效之内提出诉讼请求。第四,施工企业可以将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以获得银行的流动资金支持,加快资金周转,这就是应收账款保理。这样,施工企业可以盘活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同时,保理业务的成本低于短期银行贷款的利息,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4.要加强对已经作为坏账核销的应收账款的管理,将风险降到最低
施工企业作为坏账核销的应收账款,只是应收账款管理程序的终结,是账面上核销,企业并没有丧失该项应收账款的追索权。因此,企业要建立“账销案存”制度。对已核销的坏账要有专门的台账记录,不要放弃追索权,尽可能地进行追收,将应收账款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范建军.我国居民借贷危机形成的原因和对策[J].经济纵横,2012(4).
[2]陶光.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风险及对策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7(2).
【关键词】 国有贸易企业; 风险; 管控
风险管控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风险管控包括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两个方面,风险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系统规范科学的管理而达到控制。管理好了,就控制好了,控制好了,就实现了有效的管理,从而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风险管理是手段,风险控制是目标。国有贸易企业风险管控已成为国家经济增加值的考核试点,已引起国有贸易企业高层的重视,风险管控不好,会破坏企业的价值,更会破坏企业的价值链条。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重视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所以风险管控已成为国际、国内经济学家恰逢其时的高端选题。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对应产生的贸易风险也得以凸显,可以说风险已成为系统风险,已形成风险发展期,甚至是风险快速发展期。2006年国资委对央企进行了贸易风险分析,分析显示:大多数央企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由于价格扭曲,企业盈利状况不佳,给企业资金的流动性造成严重伤害。2010年国资委对央企实施EVA考核,即实行经济增加值的考核,它既包括收入、利润的考核,也包括资本运营成本及风险的考核,目的是要强化资本运营纪律,让企业既有资本回报的意识,又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风险控制的意识,从而构建高层次的和谐企业。
通过国家对央企的风险管控,可以折射出国企的贸易风险管控列入大势所趋、势在必管、重中之重的管理范畴,它将成为企业稳扎稳打、提高综合实力的前提。
如何对国有贸易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呢?途径方法如下:
一、确定贸易模式
近年来,国有贸易企业逐步与民营企业有了多种形式的贸易往来,但由于民营企业实力有限,当遇到市场危机、金融冲击的时候,就会出现抗衡能力减弱、资金链条断裂现象,那么国有企业与之进行贸易结算就会出现“应收账款”长期挂欠而货权已办理转移,出现了付出去资金,不掌握货权的被动局面,甚至走了打官司的诉讼渠道,既产生资金利息支出,又发生诉讼费、差旅费的支出,潜亏及风险逐渐扩大,所以要想规避贸易风险,就必须明确贸易模式。自营要垫资,通常要测算好利润空间,避免销售不出去,造成积压,既产生财务成本,又产生仓储费,出现隐形损失;如果,则不垫资,只挣费,但一定要保证货物的品质、数量、发货时间,避免环节未按合同执行,由变成自营,对方不要货,形成自留,从而造成积压,最后形成亏损。例如2008年国际国内出现金融危机,市场波动,价格倒挂,某国有企业进口铬矿15万吨,原先签订的合同是,企业也不垫资,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到来,下家属民营企业,无力接货付款,这15万吨货已从国外到港,且存在一定品质问题,若不要货,将产生违约,面临国际官司,损失更惨,于是勉强接货付汇。这15万吨货一直难以出手,只能随市场行情逐量消化,潜亏数千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无论是自营贸易,还是贸易,贸易风险的管控是永恒的主题。同时,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减值,企业对自营贸易要采取“购量价格汇审”,避免单人操作,风险失控,造成高价进货、低价难售、亏损延伸的贸易结果,拖垮企业。
二、掌握资金或货权,防止资金、货权两丢失
国有贸易企业最大的风险就是资金风险,所以国有贸易企业必须建立系统、规范、科学的资金运营体系,制定资金运营制度和具体的运作程序。企业风险的发生往往是企业整个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不和谐造成的,而不和谐主要体现在资金链条断裂、资金风险和诸多隐患相继发生。目前,国有贸易企业为了做强做大,贸易金额上千万、上亿元,账面上出现“预付账款”已是屡见不鲜,呈上升趋势,这本身就隐藏着资金风险,如何控制呢?首先要规定“预付账款”额度和条件,特别是预付民营企业的账款时,对货权和“应收账款”的把控要到位,2009年某国有企业预付某民营企业货款3个多亿,不掌握货权,经过两年多的运作,资金出现断裂,终止贸易,资金不能及时收回,货权没有掌握,无奈走上了诉讼历程,疲惫不堪。鉴于此,国有企业要严格控制“预付账款”,超过100万元,要履行“三重一大”议事日程,同时对“应收账款”资金回笼要严格考核,规定时间、规定额度、奖惩结合、及时通报。另外,银行的资金品种比较多,规定也较严谨,要想取得非常难,企业一定要认真研究资金品种的运营环节和相应的风险点,不要为了取得资金而采取非规范手段,例如目前国内信用证和承兑汇票的使用比较广泛,但是风险也十分大,当把这两种资金票据开给客户,而货权未拿到时,很可能对方已通过贴现手段把资金获得,而企业却潜伏着付出资金不掌握货权的被动局面,因此,企业对资金运营一定要有自身的纪律,规定资金风险底线,从而控制风险,想方设法延长放票时间,直到获得货权再谨慎支付。
三、规范的市场操作规则
国有贸易企业进入市场,一定要确保自身规范,同时也要求合作伙伴规范。有好多企业为了获利创收,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操作营业执照范围未规定的项目和相关资质未取得的贸易产品。贸易企业必须高度注意以下三方面的规则:第一,必须在营业执照范围内并且获得国家相应规定产品的资质;第二,必须依法纳税,确保“三证”齐全完备、定期验证,即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必须齐备,逐年年检,正副本营业执照字迹清晰,印章真实无伪;第三,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规范的财务核算和财务披露,未上黑名单。如果把控好以上三个方面的硬指标,其他方面再严格配套管控好,贸易行为一定会获得效益。
四、严格的员工律己行为
人人为己天下大乱,人人为公天下太平。“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企业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员工、管理层、股东、客户和其他相关利益者在利益方面的和谐,才能真正达到无风险状态。要实现这种和谐,就要给企业管理者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员工的律己行为。首先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企业员工手册,让每位员工明白成为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的品行和忠诚度以及必备的相关要求;第二,建立员工律己行为规范,使每个员工进入企业,必须完成企业规定的规范动作,否则就要受到处罚;第三,建立员工发展平台,让员工进入企业有美好的待遇、光明的前途、充分发挥才干的机遇,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同时企业领导也能为奉献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做好生涯规划,员工有了动力,有了目标,再加上自身不懈努力,尽职尽责,从自身岗位管控好风险点,那么企业的风险也就从基础上得到有效控制。
五、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解决国有企业贸易风险的管控问题,必须从防范系统风险开始,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是解决系统风险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首先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要强调履职,就是严格遵守战略发展程序,实施系统、规范、科学的管理,做好风险防范的部署,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环节进行严密的管控和严格的考核。目前在央企特别推行系统、规范、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所以国有贸易企业对风险的防控管理也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相应出台风险管控制度并组建风险管控委员会,明确负责风险管控的主要领导、主要职能部门、贸易岗位第一责任人,通过层层把关、层层负责,确保不能有没责任的人,不能有没有责任者的事,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头上有责任,这是国有贸易企业管控风险最基本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严格控制住风险所释放的各种危害和副作用,才能使风险得到有效解决,才能使风险因势利导而消失。
总之,国有贸易企业在经济大潮的位置最显赫,风险大,机遇也大,任何风险只要管控好,都能避免,国有贸易企业风险管控将成为成功者的王牌。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 组织架构 设计
一、相关概述
伴随着外部生产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能否顺利实现自身发展战略,推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效率依赖于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者应当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来加以落实,确保其职责明确、上下沟通顺畅、分工细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风险管理的组织完善有效。在风险管理实践中,企业业务部门风险属性跟风险管理部门的属性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时,紧密结合本单位管理实际和特点,完善自身风险管理机制,最大程度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效用。
二、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工作重点
当前,企业风险管理基本上都是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在风险管控过程中董事会、经理层、财务部门、市场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等都会参与其中,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这也意味着企业职工以及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全员化风险管理正越来越成为趋势。上述这些风险管理参与者都是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参与因子,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上需要在上述参与因子中做好风险管理责任的细化和落实工作。
一般来讲,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工作应当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明确风险管理相关责任主体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董事会等之间合理进行权责分配;二是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合理选择集权式管理模式以及分权式管理模式,完善各个风险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人员配置。
三、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原则分析
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时,需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来实施:
第一,全员参与原则。企业风险管理涉及的面比较广,影响因素也比较多,要确保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就需要企业全员职工的积极参与。将企业所有职员都作为风险管理的影响者以及参与者,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行风险管理的配合及协调工作。同时在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各个部门、各个层级的定位和职能发挥,通过编写风险管理手册来进一步明确责任,切实将风险具体细化,落实到位。
第二,权责明确原则。确保权责明确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在权责的划分明确上一般会涉及到部门职工积极性发挥和主动性以及权利限制等。在这一方面要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杜绝人为操纵现象的出现;合理分工,减少职责的重复和遗漏;对权限层级进行明确划分,严格规定风险管理层级限额并加以贯彻落实。同时,还需要确保报告线的完整性,需要根据企业管理关系以及自身业务的复杂程度合理安排报告线的长短,确保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本单位风险管理情况。
第三,信息畅通原则。在设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时,需要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并减少信息流动成本。下级组织应当能够向上级沟通风险暴露情况以及政策执行情况,上级组织应当可以及时向下级传达相关政策和策略,各个部门之间应当保持信息畅通,加强信息共享。要避免信息流动的复杂化,减少信息流动干扰。
四、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设置以及组成
结合管理实践,企业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是进行风险日常管理,落实风险管理政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风险管理指引,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置相关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来进行风险管控。企业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之后,就能够站在董事会这一层级上来实施风险管理,依靠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全面强化监督和评价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绩效,有效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一般来讲,企业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都能够对风险管理效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应当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或者金融机构等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将其作为本单位风险管控的专业机构,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程序以及政策,合理确定本单位的风险容忍度以及风险偏好,合理评估本单位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并对经理层的风险管理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督促相关业务单位执行风险责任。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我国市场下滑的同时使得各类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而企业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风险与难以应对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与背景下,企业必须将经营重点置于风险管理工作上,在关注外部风险的同时,更需要对内部的业务流程管理进行严格而科学的管控,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对于抵抗风险的重要性,以流程管理为视角,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流程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是以吸纳业务流程重组、流程再造思想与工具为支撑要素,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强化组织战略,旨在强化业务操作的精细性与规范化的一种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内外部响应速度,最终巩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以业务流程为入手点,将风险管理有效融入流程环节中,实现与企业现有管理框架的耦合,是构建基于流程管理方式下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一、流程管理概念综述
流程管理是一种综合性与系统性较强的管理方法。流程可以看作是一种路线图,主要涵盖以完成某项工作为目标,相关数据、信息、资料在不同单位、部门、人员之间传递的网络。流程管理的中心是规范化的流程构造,以该流程构造为核心,将各项工作任务分配到各部门或各岗位,以绩效体系为载体,对考核工作实施与落实,将目标与激励成功传导至企业各层次,使每位员工均明确自身岗位职责,从而推动流程的良性运转。与此同时,将系统性的工作进行流程化处理,可以清楚而详细地将若干作业项目和它们的关联人员及其相互工作关系进行描述,进而实现目标的精细化管控。流程管理包括流程梳理、流程优化、流程固化三个阶段。流程梳理是对企业现行完整业务内容与活动过程的摸底展现,在对企业流程体系进行规划与调整的同时,可以为企业内部实现全面流程管理思想普及和手段落实提供不竭动力;流程优化是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之上,具有选择性地运用流程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工具对重点业务领域及关键流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优化;流程固化则聚焦于将经过分析优化的新业务流程,借助制度、标准、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显性化。
二、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企业内部的一系列业务流程集成了企业的运营与发展,而所有单体业务流程中的活动或“子流程”是这些业务的支撑要素。基于此,要想推动企业稳定而高效的运营,需要以流程为着手点,提高其运作效率。现阶段,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经过不断地迭代演变,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大型企业内部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实际业务流程中融入风险管理思想与手段之后,业务流程经历了综合性与系统性的设计与改造,突破了以往各种“信息孤岛”的状态,从而初步构建了以流程管理为基础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
1.企业风险管理与流程管理的目标一致企业要想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功能作用,使之成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支撑,首要任务是强化企业风险点的控制与管理,并提高其有效性。而流程管理在关注业务流程风险点的同时,还需要对流程成本、效益、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以此看来,企业风险管理与流程管理在管理方法与关注点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然而两者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且均统一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流程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实现显性化的导向企业要想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就必须将风险管理与流程有效地融合起来,构建以业务流程管理为基础支撑的风险管理模式,将错综复杂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转变,使其以流程输入、输出为导向,提高其动态化与层次性,同时以业务流程中无数个“工作流”为支撑要素,将关键控制点推送到业务流程中,将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有效融合,进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显性化。
3.业务流程是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基础支撑作为一种循环流程,企业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业务分析、业务流程梳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提出风险控制策略、实施风险管控、管控效果反馈与改进等环节,因此其属于一种业务流程为支撑要素,以信息系统为平台,切实实施风险预警、监控与管理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其工作的开展与进行主要以企业各业务流程为依托,通过对风险点进行辨识,构建风险识别、分析、管控、改进等多环节为一体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而以业务流程为基础的风险管控机制,实现企业各业务重要运营活动与运营单元的安全管控。由此可见,企业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企业开展风险管理需要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支撑。
三、流程管理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构建的相关措施
要想构建并实施以流程管理为基础要素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并提高其科学性与显性化,就必须将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框架设计作为风险管理的头绪,采取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互动方式梳理企业目标领域的业务流程,推动并实现每一层业务流程的目标,进而促进企业总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将风险管理流程框架与具体业务风险管理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并在该体系中对风险点与关键流程管理环节进行详细描述,如此可以将流程管理有效的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可行性与显性化。
1.确立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为了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框架,首要任务是确立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为实现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显性化创造有效的基础条件。以大型施工企业为例,第一道防线是经营部与采购部,主要涉及工作包括招投标、预决算、材料采购、设备采购等,施工企业需要注意招投标工程项目的前期评估和预测,并强化对招投标报价风险的控制,对合同进行科学化管理,同时需要构建有效的成本管理与分析系统;而关于预决算过程,施工企业需要对工程施工的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对其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在材料与设备采购方面,施工企业需要通过证件检查与取样试验的方式,保证其使用性能与质量,避免材料与设备质量问题造成工程施工出现安全与质量问题。第二道防线是工程部与安监部。主要包括分包管理、质量控制、施工协控、设备安监、安全文明等工作,施工企业需要认清合法分包的界限,及时、规范、严谨地签订合同,并对各环节委托授权进行严格审查;在质量控制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针对风险源与事故多发工序进行严格控制,规范施工工艺与操作行为,及时处理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而对施工中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监督与检查极为必要,可以有效防止机械设备故障造成的工程安全与质量问题;与此同时,强化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施工风险出现的概率。第三道防线是财务部与办公室。针对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结算等阶段,对施工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进行严格的决算与把控,并竭力在合同审查中为施工企业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办公室需要加强行政、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管理,规范行政制度,强化企业员工的岗位责任心,防止信息泄露,充分发挥企业风险控制的辅助作用。
2.流程管理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设计企业需要以全部业务流程的构成情况为逻辑架构,并将其视为风险管理工作的骨架与脉络,在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设计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打破传统职能部门与组织机构的流程组织方式,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顶层结构明确定义,并以分层方式对指导框架进行细化,对一层进行完善以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层指导框架的处理与构建。在基于流程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各单位的战略规划、业务流程与职责、业务流程图及目录梳理成果等是构成体系的基本要素与支撑,对企业各部门的主要业务职责和业务特点进行了集中反映;在该体系中,企业需要以企业的战略规划与规章制度作为牵引动力,为该体系的高效运转注入源源不竭的推动力量;与此同时,企业要想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式,还需要对国际上流程框架的案例进行充分参考与借鉴,例如ERP模型、APQC模型等,借助这些案例,企业可以对价值链为线索的流程组织方式理解得更充分。
3.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精细化分析以体系设计的角度来看,业务流程梳理是构建基于流程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必要条件。如图1所示,首先对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性质与涉及的领域进行分析与参考,从流程的始端对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和内控诊断,对业务流程框架进行确定。然后需要对该框架实施风险分析与缺陷认定,建立起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的接口,并在这个过程中对重点业务流程进行确定和明确,而后需要对风险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行绘制,最终编制出“风险—流程控制矩阵”。企业的部门管理者、业务复杂人或业务骨干均需要参与到业务梳理中来,形成一个负责流程梳理工作的团队,该团队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负责相应层次的业务梳理与描述,并扩展业务梳理的覆盖面与范围,保证覆盖到所有业务活动。提高该模式的精细化需要构建详细的流程细化模型,主要包括:规范合理的主流程模型、子流程模型、具体操作流程模型、各项模板及相关指导文件、其中各流程模型包含的责任主体及参与单位。提高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有助于企业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化。
四、A企业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思路及措施
我国大型施工企业A企业开展了全企业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流程,在确定了业务流程框架以后,按照重点风险排序,企业将物资采购选定为重大风险进行管理控制。企业将“基于业务流程”作为控制采购风险的入手点,围绕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对制度设计、职权行使与监管等方面的风险进行了排查与控制。第一步,该企业工作组针对物资流程,对其现状与环节进行了摸底,明确了流程设计中的不足与缺陷,与物资采购负责与监管部门协同合作,依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企业运营实际情况,对物资采购制度与流程规范进行了完善与优化,提高物资采购的可行性、合理性与科学性;第二步,依照流程节点对物资采购的风险点进行明确,例如:采购方案的制订与选择、与供应商的合作、招投标或比价采购、合同的签订、货物的检查与试验、货款的支付等;第三步,对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依据所涉及的岗位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对其中可能存在的物资采购风险进行排查,例如:招投标或比价采购过程中暗箱操作、审批流程存在缺陷、材料取样试验不严格等;第四步,充分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物资采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依据岗位工作重要性和控制金额两个因素对物资采购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描述与确定;第五步,制订物资采购风险评价标准,依据物资采购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影响程度,进行分值的划分,依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将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依照1、2、3、4、5五个等级进行归类;第六步,鼓励所有岗位人员评价物资采购风险重要性,而后编制物资采购风险排序表,进而绘制如图2所示的风险重要性水平图谱。图谱中,黑色区域(A)的风险等级为高危风险,A企业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解决;灰色区域(B)为中等风险,A企业需要对此提高重视程度,并掌握其实时动态;白色区域(C)为低等级风险,通常情况下为企业可以接受的风险。依据物资采购风险重要性水平图谱,A企业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物资采购工作的风险控制。
五、结论
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该模式逻辑架构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精细化与规范化,对于细化分析业务流程,明确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环节与操作,凸显关键风险控制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意义。同时可以将具体的风险因素的排查与风险控制点的管控落实到相应部门,明确岗位“权、责、利”的科学分配,最终使业务流程成为桥梁,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固化与显性化,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锋.财务风险在经营活动中的定位[J].中国商贸,2015(,4):35-36.
[2]王怡文,柯柏成.美国企业高阶管理阶层对风险管理观念之剖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5(,1):58-60.
[3]杜放,冯家杰.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物流技术,2014(,23):103-105.
[4]程强,顾新.基于COSO风险管理的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防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5):45-48,34.
于此同时,作为金融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职能构成的财务管理,则在这过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涉及到作为其他种类的企业不曾具备的价值创造功能,也具备着规避金融风险,增强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而这两方面的职能涉及到金融企业最为基础与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管理管控着金融企业的发展命脉,其重要程度也就显而易见。
增强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使得金融企业在规范企业秩序的同时在企业运行的每一个层面进行细致规范,从而具备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再者强化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升金融企业资产的收支效益,优化金融企业相关的资源配置,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加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金融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当然,在金融企业发展的过程之中,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漏洞,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内部相关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金融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企业发展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企业内部的控制力度不到位,相关组织工作不严谨,秩序比较混乱,财务核算可靠度不实,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揣摩,并且与此同时,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职能分配不明确,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使得某些权利过于集中,加大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另外,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相应的刚性条件,没有明确的制度予以框架化和固定秩序化,使得某些职能在实施过程中被人为地削减或者是遗忘,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使得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流于形式,体制残缺,严重制约金融企业的发展。
第二,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流程不完备,缺乏系统建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企业拥有着比较严谨的组织体系,其在制定落实发展规划时必须要依靠企业集团的投资分析汇报来作为体系支撑,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某些金融企业在决策投资时缺乏客观理论依据,企业的管理阶层缺乏对企业的合理规划以及长远发展理念,以至于在制定发展纲要时盲目跟随市场潮流,加大投资风险。再者,金融企业的领导阶层缺乏明确的体制约束,涉及到企业发展规划的决策缺乏机制制约,具有比较明显的随意性,从而极大的加大了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三,金融企业的财务管控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漏洞明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对金融市场波动的抵御来说,金融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里,金融企业在财务管控上存在着极为致命的缺陷,某些企业的财务体系在落实金融企业的体系规章时执行力度不够,内部管理监督机制在执行日常检查时缺乏严谨细致的态度,某些工作人员在落实上由于管控机制的偏差和不到位,使得其在执行力度上缺乏严谨性,随意性比较大,严重的减弱了金融企业内部的管控机制作用。
再者,金融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职能划分不明确,关于涉及到财务管理和监察的职能部门缺乏独立性,其内部诸多因素的作用使得在审计时严重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的要求,对于某些惩罚措施不伤及违规者的皮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迭出,漏洞明显,严重制约金融企业的发展。第四,金融企业的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里,金融市场存在着极大的难以控制的风险,金融企业作为高风险的企业体系,其运行机制主要是依奈市场资本运作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这就极大的增加了资本运作承受的风险,因此必须建立比较可靠的风险预警系统。但是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存在着极大的风险规避的漏洞。在金融市场内,金融体系应对风险分析的措施方法不健全,不立足于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外来的风险预警系统,导致我国的金融企业在面对金融市场的波动时难以形成有效的抵制措施,以至于金融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足,严重制约金融企业的发展。
为了促进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推动金融体系的健全发展,针对于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当采取以下的解决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的金融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内部管控体系。金融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要想获得良好的市场占有率,必须就企业内部的相关机制进行改革。就金融企业来说,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的建设,完善内部的管控体系。在金融企业内部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善企业内部的管控环境,就金融企业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就是金融企业的相关运行体系和营业机构,详细划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明确职责,并且将企业运行的基本流程以及程序进行比较合理的设置,以便于建立起高效合格的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系统。与此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责任纠察体系,严格审核金融体系内部的权力流通,就监督与高效相互协调,用制度和体系建设将企业运行进行全覆盖,以此推动金融企业的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金融企业的决策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决策流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国家宏观上的调控影响,特别是在某些比较重大的项目决策中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出现了诸多不确切的危机因素,对金融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要求在做决策前必须对市场数据进行收集,分析阶段内国内外环境发展的相关趋势,依靠数据支撑,制定出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必须同步提升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决策者的自身素质,加强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和解决风险的能力,从而推动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
第三,加强金融体系内部监察体制建设,完善财务监控。在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金融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企业财务监控是十分有必要的选择。在金融企业内部,财务的监控手段可以有效的应对来自金融市场的投资风险,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体制完善。因此,就金融企业发展来说,必须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相关力度,在企业发展的日常生活中切实落实好制度要求的建设力度,及时对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以此在意识领域开拓出财务监控的意识。
关键词:企业 风险防范 管控
一、前言
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行为,它能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防控的水平,国务院出台了《中央企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引》,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防范指明了方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风险主要为法律与合规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企业文化风险、运行风险等,风险存在于企业整个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并且遍布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规避和化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是企业生存的需要,亦即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战略性的高度。企业有效的防范风险离不开有效的组织保障、完善的制度建设、得力的执行和监督、科学的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二、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
企业风险,是指在未来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存在的影响。企业的风险一般情况下主要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法律与合规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企业文化风险、运行风险等。
(一) 法律与合规风险
法律与合规风险是现代企业风险体系中重要的部分,两者各有重合,又各有侧重。合规风险是指因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而受到制裁、遭受金融损失以及因未能遵守所适用法律、法规、行为准则或相关标准而给企业信誉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法律风险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自身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或者外部法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造成的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企业,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法律与合规风险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树立遵章守法的理念,视法律为企业碰不得的高压线。
(二)战略风险
企业的战略风险是一个企业整体出现损失进而无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企业根据企业生存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战略风险产生于外部环境和战略管理行为和战略成功必要条件。企业的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企业发展文化、发展方向和企业的生存能力以及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
(三)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中的财务结构不合理,以及公司中存在的融资不当的现象,促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以及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风险。主要包括投资风险、融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能够完全的消除企业存在的风险。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带来的风险;能源、原材料、配件等物资供应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的变化带来的风险;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风险;税收政策和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市场竞争中,企业在生产、投资和销售等市场的经济活动中,都会因为管理者的决策依据的信息不完整、决策的手段不完善、企业决策执行不充分和不及时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等种种原因而蒙受经济损失,形成市场中的风险。
(五)企业文化风险
现代的企业集团中涉及的行业领域跨度很大,组成的人员来自于很多不同的单位和地区,这种多元化的背景形成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造成集团内部的企业文化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融洽的现状。企业文化不相融合将会导致企业战略难以顺利实施,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六)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一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变动性和复杂性以及主体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认知的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运营出现失败,使得企业的运营活动不能够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使企业遭受损失。企业的运营风险并不是指其中的某一项具体的特点的风险,而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的风险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产品结构、新产品研发方面可能引发的风险;新产品新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策略方面可能引发的风险;企业组织效能、管理现状、企业文化方面引发的风险;质量、安全、环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发生失误导致的风险;企业员工的道德风险及业务控制失灵导致的风险等。
三、 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及要素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
1、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公司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
2、确保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
3、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4、确保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
5、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二) 风险管理的主要要素
1、调险偏好和战略
2、加强风险应对决策
3、 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
4、 识别和管理多重和跨企业的风险
四、 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
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风险管理工作的好坏,关乎企业的发展和命运,因此做好风险管理对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至关重要的责任。企业董事会应当根据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配置优异资源,经理层应安排好进行风险管理的人力、财力、物资、外部资源。选择具有法律、财务和其他专业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度工作责任心的人担任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员。赋予专业人员一定的职权,允许专业人员直接向公司董事长或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汇报公司风险控制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公司董事会应当领导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追究机制。专业人员应当能够熟练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辨识日常业务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提出解决方案供公司董事会讨论、采用。
五、强化企业风险控制管理的检查
企业中有了制度但是不等于就能够进行合理的风险的防范工作,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进行好的执行,那么也是一纸空文。企业中的很多案例说明,每一次风险的产生都是和明知故犯的心理,以及受到利益驱动的投机心理,还有存在不容易暴露自己的冒险心理等有关。很多的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齐全的管理制度,但是风险案例仍然会出现,这就是因为企业在制度执行环节出现问题。由此可见,执行制度要比制定一个制度更加的重要,因此,企业需要严格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努力的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六、运用科技手段强化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
现代科学技术为风险预防和管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如果企业合理的使用风险信息的数据库,将企业的风险信息逐渐的融入到企业的决策中,这样企业就向决策系统化和科学化迈进,能够有效避免因主观决策而产生的风险。其次,企业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将风险指标进行量化管理,一个具有良好风险管理的企业,决策者通常会使用多种工具来进行风险预测、衡量、分析,制定风险解决方案,规避风险,最终化解风险为机遇,进而达到为企业创造财富的目的。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险防范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在企业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越来越重要。有效的组织保障、完善的制度建设、得力的执行和监督、科学的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是企业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达,倾注了投资者和管理者大量的资金和心血,发展中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企业越大,风险控制工作越重要。因此企业需要牢固的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建设全面管理风险的体系,强化风险管控的手段和措施,以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艳.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J].管理观察,2012(35)
[2]成志荣.建立风险防范管控机制 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J].河北企业,2012(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金融风险;问题与对策
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金融新常态分析
2014年,中国的经济水平已经步入到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中,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从以往的高度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之前的经济架构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逐步向投资、出口、消费共同带动的方向演进,与此同时,从之前的投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作为国内主体行业的金融业也进入到了常态化的发展阶段。
现阶段,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新常态具体表现:首先,金融领域发展的速度呈现出新常态。金融领域的演进速度从高度转向适度增长的模式,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的增速等等。其次,金融领域的整体结构出现了新常态。金融领域的融资结构很可能不平衡,直接融资及间接融资失衡容易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系统性风险的发生等。除此之外,资源配置结构以及地域性结构等矛盾迅速凸显出来,然而这些矛盾会伴随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得到缓和。再次,我国的金融业出现了“创新新常态”。要想同整体经济形态保持同步,金融业就应当积极推动全面创新,并且尽快构建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还必须创新金融业的发展观念,尽可能降低发展成本,提升总体效益;进一步调整优化金融业的结构,有效体现金融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发挥市场机制的控制效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同时不断革新金融工具,给经济增长创造更加丰富的途径。还有一点,金融业风险管控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增速的调低会令之前的经济风险出现变动,以往的各项潜在风险慢慢崭露头角,风险管控工作将会面临崭新的发展局面,完善风险管理体制非常必要。
综上,我们可以得知:经济新常态令金融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这就对中国金融机制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国内金融行业应当审时度势,尊重当前的基本形式,不断革新发展手段,合理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不断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二、经济新常态下进行金融风险防范的现实意义
上述内容提到,基于新的经济常态下,国内金融领域发展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因此,金融风险的规避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强化金融资金管控,降低风险发生率,做出有效的金融风险判断
科学的金融风险防范有助于强化金融资金的管控力度,进而作出更合理的金融风险判断,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且降低金融风险对市场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最终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宽松的金融环境,增强金融业的整体服务质量。有效规避金融风险有助于金融机构经营利润的迅速提升,更有利于金融领域的良性竞争。内控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水平,推动各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进而体现出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用。此外,展开金融风险规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金融机构各项经营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利于其更好地把握整体运营路线,合理规避各类风险因素,减轻企业负担。
(二)有助于各项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社会资金的有效利用
合理规避各项金融风险有助于各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调整资金流向,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保障社会资金的合理利用。资金作为我国社会经济中各行业的前提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环节都具有重要影响。如若金融风险发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更严重的后果。此时,做好金融风险控制工作,并且事先设定风险预控方案,如此一来,在减少风险出现可能性的基础上,也能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为维护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另外,科学的规避金融风险有助于各项不和谐社会因素的消除,对于国家政局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护等起着关键作用。
三、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区域性金融风险
这一风险类型是由部分金融机构在特定区域内传播或者扩散造成的、可以引发经济联系密切的其他地域出现关联效应的金融风险,其主要表现包括产能过剩风险、房地产金融风险等等。自始至终,高能耗、高排放的产能过剩现象早已占据了触发金融风险的首要地位,产能过剩的企业使用了大量发展资金,然而真正的利用率却并不高,这也令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金融机构面临着严重的违约危机。相比之下,房地产销售额的逐年下降,也令银行业蒙受了不小的资产风险。现阶段,地方债务过多依靠财政、金融部门贷款等令金融风险及地方财政风险出现交叉性,并且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造成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通常表现为银行信誉及影子银行两方面。国内金融领域不良贷款越来越多,尤其是商业银行面临着极其严重的不良贷款形式,并且逐渐呈现出地域性和行业性特征,产能过剩的行业风险也慢慢向金融行业袭来。与此同时,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因为我国金融管控的力度缺失,导致各类风险频发,风险隐患骤然增加。影子银行的发生概率比商业银行高得多,同时局部风险很可能导致影子银行出现系统性崩溃的状况。在市场冷淡的时候,影子银行的经营活动也会随之出现低迷的情况,直接后果就是其不断调高保证金比率;反之,在市场活跃期,影子银行很可能造成资产泡沫的出现,进一步引发资金链断裂及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基于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要想有效规避各类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严格按照经济发展运行的各项规律,开展好政策引导工作,进一步推动各难题的有效解决。
(一)坚持金融业发展宗旨,推动经济新常态下适度合理增长
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应当按照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全面掌控发展规律,目的是保证自身的适度增长。然而,现阶段不少金融机构依旧过于注重短期效益,把发展核心集中于扩大存贷款规模的工作中,未能搞好合理定价工作,从而令金融行业的服务无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效契合。在这种状况下,各金融机构应及时进行调整,充分掌握新常态,合理参考国外金融机构的优势,设立更为系统科学的发展规划。另外,还应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具体情况,转变现有的金融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金融业务及金融服务,进一步健全金融资金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步伐,真正完成金融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优化金融机构借贷款的配给方向,就要对各贷款单位作出评估,对部分产能过剩的企业应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压缩信贷支持规模,从而给市场发展前景更加乐观的企业创造更优质的服务条件。与此同时,还必须做好客户结构的再布局,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强度,以支持更大量的行业发展代表性企业。此外,还应当不断完善和调整信贷流程,保障金融服务的时效性;激励金融领域的转型,加快多样化金融产品的研发步伐,促进金融市场消费,给金融领域的发展创造更有力的环境。
(三)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当前,国内各金融机构应当不断强化对民间资本的管控力度,并且建立健全有关法律规章,从而更好地规范民间融资活动,搞好民间金融市场的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有助于民间资本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流动,推动民间资本的规范化进程。另外,尽可能提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资产运行的水平,加强对风险持续扩大的领域或行业的重视,同时设立科学的量化指标,目的是对各项金融风险作出正确、客观的预测,保障金融资产运行的质量。还有一点,对于现阶段国内金融业务多元化发展、金融产品迅速增加的情况,有关企业需要尽快改变以往的金融监管手段,更加积极主动地规避跨领域、跨行业的金融风险,为避免风险的扩大及蔓延提供有力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充分应对经济新常态,积极主动地化解各项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快金融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从而给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我们应当尽快建立科学系统的金融体系,推动市场建设进程,深化金融机制创新。除此之外,还应当努力做好对金融市场发展环境的风险预测工作,目的是准确寻找到风险控制的弱点,进而为基础设施建设及风险防控奠定坚实基础,确保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相信未来,在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下,国内金融风险的防控工作必然会更好,金融行业一定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且化解各类风险。
参考文献:
[1]连凝.基于经济新常态的新视点谈如何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J].经济师,2015(07)
一、基层邮储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邮储银行基层审计是在原有业务稽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储汇专业管理的特征比较明显,以业务制度为准绳,以现场检查为手段,检查方式及手段单一,检查覆盖面相对狭小,信息化程度和效率较低,而且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及实践的考验,与商业银行的审计理念及审计实践相比仍存在较大的距离,与当前邮政金融改革及邮储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的需求之间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原有作为储汇部门稽查仅局限于业务条线的检查及指导,查错纠弊是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以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测控评价为主线,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审计相比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另外,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有关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以内控优先的风险防控理念在基层邮储行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内控的措施、方法手段、内控测试体系、校正机制和剩余风险如何化解消除等问题还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监督控制管理中来,风险管理理念和健康的风险文化在邮储银行基层尚未形成。
二、如何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有效促进邮储银行基层风险管理的建议
邮政金融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一直按照邮政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在发展,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与现代金融企业相比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既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是长期以来的管理体制所形成的。面临邮政金融新的改革形势,作为基层管理者首先在思想上要有客观理性和正面积极的认识,既要看到这种体制的优势,也要善于找出与邮政金融改革发展不匹配的环节,这样才能立足实践,解决问题。从内部审计的定义来说,它是由单位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管理,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主要是监督检查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而银行的内部审计又区别于一般企业内部审计,它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相比较来说,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注重财务监督审计相比,金融企业的内部审计涉及的内容更加宽泛,关注的切入点更多,管控的对象更加多元,内部审计的质量要求也相应要高。那么,如何针对邮政金融基层开展内部审计,发挥审计督导职能,强化风险管控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解决好基层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问题,要做到角色到位不缺位,不越位,真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从目前基层实际情况来看,审计更多的扮演着检查监督和纠改督办的职能,市县分支机构的审计更多侧重的是对网点的业务审计和对管理机构的合规性履职检查,以案件防控和综合治理为中心,以减少资金案件为目标,这为当前邮政金融的健康发展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发挥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是邮政金融改革初期所必需要做到的。但随着邮政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和转型,内部审计的功能性作用仍需与时俱进,只有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确认、监督和咨询、评价等服务功能,及时发现企业管理的不足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管理建议,进而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有效化解风险,应对风险,达到以风险为导向,促进企业提高效益、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的,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更加适应邮政金融特色的内控制度和内控评价体系,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和邮政金融内控建设中找到结合点,准确定位,通过梳理和细化审计类型,丰富审计内容,提高审计质量,来完善和提高审计效能,更好的强化邮政金融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借助内部审计助推全面风险管理。按照coso风险管理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是按照公司既定的经营战略,通过各种风险分析、监测手段,查找风险点,并采取对应措施来减轻或转嫁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分析性复核等手段进行不间断动态优化,这些措施需要贯穿在企业的整个过程,也就是全面、全员、全流程、立体多功能的全面风险管理。按照银行业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管控要求,邮储银行已经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三道防线”建设,审计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应独立发挥监督和评价功能,通过审计后评估,不断优化“三道防线”防控运行机制效能,助推风险防控做到横到边,纵到底,从客观、全局性的角度把握和管控风险,防止由于制度执行失效,从业人员道德扭曲,系统运行失灵等风险的侵蚀而造成企业价值损失。
(三)正确对待剩余风险产生的负面效应。剩余风险是指运用了所有的控制和风险管理技术以后而留下来,未被有效管理的风险,可能导致不利的结果。目前,在企业内控管理中普遍存在对剩余风险重视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后续审计制度性缺失,剩余风险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被审计单位“选择性整改”现象突出,往往出现避重就轻、敷衍了事、蒙混过关问题,使得后续整改大打折扣,剩余风险不能有效消除。在内部审计管理中缺乏对后续审计有效性、连续性的应对保障措施和管控措施,往往容易造成关键环节整改弱化,后续审计质量不高等问题。从内审质量控制来看,后续审计对剩余风险的化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内部控制中属于关键控制点,只有把好此关,从提高问题纠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上解决后续审计问题,才可能从根本上确保风险管理持续有效,达到釜底抽薪,管控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