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事管理知识范文

人事管理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事管理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事管理知识

第1篇:人事管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优化改革

引言

高校在当前的人事管理过程中还有着诸多问题存在,这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就有着阻碍作用。高校人事管理作为是高校管理体系当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在当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中封闭式运行状态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和市场的发展已经存在这不协调的问题,所以对当前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发展就有着其必要性。

1.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特征与重要性分析

1.1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特征分析。

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当前发展中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体现,我国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在当前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自主性特征上比较突出,高校大多是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的影响层面比较显著,人浮于事和效率问题一直都存在,所以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的自主性需求上就比较突出。再者,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公共性特征方面也比较突出,高校属于非盈利机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并要能够对公益目标加以实现,所以这就在公共性的增强方面比较突出[1]。另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系统性以及开放性也有着重要体现,对当前的人事管理制度只有在系统性基础上才能够得以成功,并要能够面向各级的劳动市场开放性的实施,和市场的发展需求要能得到结合。

1.2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重要性分析。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在高校的管理工作当中发挥着比较关键的作用,对高校的人事管理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能得到有效促进,从而能够实现学校人力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以及高效益目标。通过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也能为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发展营造校园文化,对人才能得以吸引和培养[2]。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背景下,要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深入贯彻,如此才能够实现管理上的优化发展,所以加强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就比较重要。

2.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现状与优化策略

2.1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现状来看,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对整体的管理效果良好呈现有着影响。在高校的人事管理的观念以及改革的意识方面还没有更新,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对其改革的深化也是时展的要求。但从实际的改革情况来看,有的高校依然是因循守旧,在人事观念方面还比较传统,对制度的改革意识不强,没有和现代化的高校管理的要求相契合,对人力资源没有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在服务能力和意识上都需要进行提高[3]。再者,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完善,在选人机制的科学性方面比较缺乏,部分的高校中毕业生留校任教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在科学化的用人机制方面还比较缺乏,职务能上不能下以及晋升内部论资排辈等现象还比较突出。还有是盲目的进行模仿,在改革的方案上比较缺乏科学系统性,优于高校的管理人员在系统的管理知识上的缺乏就盲目参照其他高校的做法,在方案指导上比较缺乏科学性。还有是人事管理中的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相对比较小,在管理和服务等部分的人员占的比例比较高,这就在人事管理的效率层面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人事管理制度中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突出,高校的非教学人员以及科研人员比较多,而在扩招的情况下就为其工作任务上有了加重,管理的队伍在高校管理中是比较强力系统,所以在追求非本质的价值现象层面就比较严重[4]。

2.2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策略。

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对其中的问题要针对性的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实施有效应对策略,笔者就当前我国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进行探究了几项措施。第一,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先要能从思想观念层面进行积极有效创新,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是系统和长期的工程,先要能够在管理思想观念上进行积极有效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对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一个先导,在当前知识经济和信息发展的时代,人的作用发挥是多方面的,管理过程中先要能够树立人本主义管理的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现代人事管理的思想得以明确化,在内容上也要能够充分重视,人力资源是高校当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资源,高校的发展目标是多方面的,所以在管理的思想上也要能够开放化。第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服务意识要能得到有效强化,面对当前的发展压力,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在新的管理服务理念层面要能及时转变,强化服务的意识以及服务能力,对行政审批的程序要能最大化的缩减以及规范化,从而来为高校教学和学术活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再有是为能够保障人事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就要能够树立民主和法制的观念,通过法律的约束促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性。同时,在管理组织以及机构层面也要能够积极的创新,对人事管理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加以明确化。第三,在用人方面要能从人事管理向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进行转变,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在人事管理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在管理上就要能够向着以员工为导向的人本管理方向迈进。高校的人事管理要能够有着更大的包容性,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推动发展,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来实现个人的价值。除此之外就要能够在职员的身份方面进行改革,要能向专业岗位管理制度方向进行发展,高校要建立固定与流动以及专职和兼职得到有机结合的灵活用人制度[5]。第四,加强对高校人事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全员聘任以及合同管理的岗位聘任制,从具体的实施来看要能够注重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岗位的设计以及合同期限设计方面要充分重视,确立科学以及合理化的岗位编制以及合同期限是聘任制的重要基础。在岗位聘任当中要能够实行教师的分类管理,聘任过程当中也要能够保证程序的公正公开。对人事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要进行提升,将教育职员制得以推行,高校要按照职工的岗位要求计划性的对职工实施培训,还要拓宽高校职员的晋升渠道,并能够结合当地所实施的教育职员制度试点的高校进行调查,对职员的工资待遇问题充分重视,加强对职工的激励机制的实施,通过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等方式来促进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结语

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充分重视和实际的联系,高等教育实现从外延性增长向着内涵型增长转型也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对各个层面的改革充分重视,加强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对整体的管理水平提高就有着实质性意义。此次主要就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重要性以及现状和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有助于实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龙江.我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J].煤炭高等教育.1992(04)

[2]孙伟琴.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实践[J].管理观察.2014(21)

[3],薛理朝.关于深化师专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5(04)

[4]黄莹莹,牛晓琳.当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02)

第2篇:人事管理知识范文

(一)绩效管理的涵义

所谓事业单位中的绩效管理,是指各级部门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在确定组织目标后,运用特定的标准对个人、部门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效措施,以便对往后的工作进行指导。而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中心,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工作完成情况(按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量、达成成果进行考核);工作能力与态度(对工作敬业态度、处理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工作纪律(按日常考勤、奖惩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

(二)事业单位中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改革步伐的深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也逐渐向招聘制和聘任制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有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考核手段,将平时的定量考核与年终综合考核联合,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绩效考核的效能,将其控制效果最大化,这对于事业单位自身价值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二、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目前在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形成一完善的管理机制,未在思想上重视绩效管理的对单位日常管理的作用,大多事业单位单向的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只重视考核结果而忽略其他重要因素,只关注而忽略了绩效;在考核过程中,事业单位人员不了解考核的重要性,在考核中流于形式,走过场。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情況下,绩效考核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消失殆尽,严重时还会起到负面作用。

(二)考核指标不健全,缺乏科学性

在年度考核指标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把考核工作落实到位,且考核指标缺乏客观标准和过于笼统,没有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工作内容确立考核指标,业绩评价的区分度不够高,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不强。

(三)缺乏长期有效,形成系统的奖惩机制

由于受传统人事管理理念和平均观念的影响,往往最终奖惩力度不够,执行不够彻底;考核奖惩措施缺乏制约性,执行难度大,导致工作人员的职务晋升、奖金分配等不能与绩效考核挂钩,这使得绩效考核的落实与成果的显现难度加大,无法帮助部门高效完成工作目标。

(四)高素质管理人员稀缺

良好制度的制定以及制度的有效执行都是由人来完成的,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尚不够重视,缺乏具备专业管理知识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现有的管理人员往往身兼其它职位,无法全心投入到绩效管理中来,再加上缺乏科学管理理论,观念落后,无法制定出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绩效管理制度。

(五)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沟通不到位,绩效运用不充分

事业单位中的绩效考核制度一般是由高层领导根据自身经验,经过会议讨论而制定出的,未考虑其制度与基层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和环境是否相符,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处境与看法。再则,由于考评设置的不合理,一些绩效管理制度的执行往往不了了之,使得考评结果无法正确的作用于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生涯规划等更深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事业单位本身所具备的性质使其绩效管理的实施难度加大

目前,许多企业都通过实施绩效管理,有效的提高了人事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实现了战略目标的达成。这由于事业单位同企业单位在隶属关系、主要管理手段、领导体系、发展目标、管理特点以及对领导、对员工的方式上都有非常显著的不同,这就使得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里看起来并不那么急迫,所以有的单位虽然提出了要绩效考核,但真正动起来的不多,真正取得效果的就更少,使得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管理时显得先天不足。

(二)事业单位的传统人事管理方式与绩效管理制度不匹配

许多事业单位目前还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未像现代企业那样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事业单位中主管人事的职能部门多称作人事科或人事处,主要从事人事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在只能范围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三)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理念宣传度不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事业单位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一种管理形式,并未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在各部门之间对实施绩效管理制度的宣传不够,使得绩效管理措施无法快速有效进行。

四、改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一)在思想上提高工作人员对绩效考核的认知

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其高效有序的实施和执行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取得有效成果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用人制度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绩效考核的评估成绩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年终绩效的收入,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决定工作人员报酬的主要依据。合理的薪酬不仅是对职工工作成果的承认,而且可以产生激励作用,在单位整体形成进取和公平竞争的氛围。应该通过考核,建立提薪新概念,运用提薪、绩效分配的杠杆,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工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及时获得提薪与奖励,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赢。

(二)转变管理观念

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注意绩效考核制度的全面性,不能只关注于考核评估结果,要针对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固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考核评估结果,更要发挥考核评估的绩效作用。事业单位中考核制度的制定者应应加强自身对科学绩效管理的深入学习,同时注重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各部门参与到考核制度的制定中来,在制订的环节,必须要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细化指标体系,重视环境变量;做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制定指标时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弹性和灵活程度,客观条件和主观目标的转变都会带来指标的革新;加强权重考评观念,赋予各指标以不同权重,综合考评。

(四)完善激励制度,加强沟通与交流

制定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往往使得绩效管理的作用事半功倍,通过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激励制度,对工作出色、实现技术突破或作出卓越贡献的工作人员、部门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使单位的发展与工作人员的事业前途联系在一起,提高工作积极性。在考核进行前,与工作人员沟通,确立合理的任务指标;考核完成后,与工作人员共同分析考核结果,制定今后工作改进的方案。通过科学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清除工作中的各种障碍,予以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以在保证绩效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实现远景规划。

(五)完善组织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将教育培训的责任分摊到各部门领导,定期组织培训课程,邀请专业绩效管理讲师,对管理人员进行绩效管理知识培训,并进行考试和评定。使他们不仅负有领导完成工作的责任,同时也负有教育部下的责任,从而使部下更好地工作和取得自我发展。在一般工作人员方面,根据单位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制订教育方针,这样才能将人事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并将两者的价值最大化。

(六)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考核时要做到以人为本

第3篇:人事管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 人事档案 管理

0 引言

高校人事档案是高校管理的信息支撑之一,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学、科研、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信息库。同时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因此档案主管部门、档案工作人员都应该提高认识,立足于为人事工作服务、为人事决策服务、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服务。笔者结合人事档案管理的具体实践,谈谈认识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见解。

1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上,人事档案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较为神秘。档案资料重历史、重政审,轻显示、轻成绩。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势力的影响,档案材料中的个人经历、资历的记载,偏重于政治,且历史结论多,内容多是套话、官话,言之无物,大同小异;而对个人能力及业绩的现实材料却不能及时收集归档。从整体而言,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干部及教师队伍的最新素质,所以,可利用的价值不大。

1.2 管理方式上,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一直沿袭了传统的管理办法。由于各项制度不健全,档案人员大多是兼职管理,对档案材料收集重视不够,产生了有失真材料的出现。同时过去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未能建立健全人事档案收集审核归档制度,加之人员队伍不稳定,只是人事档案长时间没有收集整理也无人问津。在材料方面,有的认识部门也没有审查、核实、严格把关,对送来的材料塞入档案袋了事,使部分材料出现了失实甚至虚假的内容,给今后的工作带来很多的麻烦。不仅破坏了人事档案的有机整体,也大大降低了他的使用价值。

2 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档案事业的要求,采用计算机等当代现代的科学技术及成熟的人事管理软件,运用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有逐步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才能使人事档案更好地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1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干部队伍的不断壮大,人才流动的增加,信息复杂性逐步提高。传统的手工检索和统计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时展的要求,如反映干部个人行政能力的业绩、教师从事教学及科研的成果,业务能力进展、专业特长等收集不全、不及时,使档案材料不能体现本人个性化发展和实际水平的真实记录,成为陈旧的、静态的历史材料;然而电子计算机具有高效率的信息处理功能,能以极快的速度输入、存储和输出数据,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人事档案的统计、编目、检索等方面的现代化,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2.2 实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实际工作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动力,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也有赖于科学技术。人事档案工作现代化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事档案工作面临着从手工管理向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半自动化、自动化方向转变。

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将人事档案的管理重心从实体管理转移到信息化管理上来。利用计算机建立人事档案不同类型的数据库,通过信息统计,对个人政绩、业绩的评价提供量化依据,实现计算机对人事档案完整、准确和动态、立体的管理体系。从而极大地提高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

3 实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对策

虽然近几年来高校人事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有较快的发展,大都配备了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但基本停留在打字及简单的数据资料处理上,造成了设备的严重浪费。目前存在着手工处理方式多,电子方式少;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少;孤立分散的多,可共享的少;部门自我服务的多,可向社会提供的少等弊端。使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就可逐步改变这种状况,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基础建设工作,并逐步把此项工作向更深一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

3.1 培养教职工的档案意识。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实的主观反映。也是对档案的性质、构成和价值的认识。高校人事档案是广大干部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和聘用的依据。依一般的道理,在具备高深学问、追求民主与法制的广大高校教职工中,档案意识理应十分浓厚,然而实事并非如此,许多人认为人事档案不过是人事部门记录自己永远看不到的材料而已,个人往往持“归不归档无所谓”的态度,归档意识淡薄。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加强干部档案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人事档案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关心与参与档案工作"自觉地收集材料,及时归档,促成档案工作的良性发展。

3.2 加大投入,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体系。针对高校档案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的实际,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以加强档案管理的技术装备。由于高校档案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首先,信息化建设要建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通用数据库,实现人事档案数字化,把人事档案原始材料通过电子设备转换成数字模式存储到磁盘等存储设备上,通过相应管理软件或网络对其进行管理、使用,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实现人事档案信息价值,为高校决策层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其次,要建立并完善高校人事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高效地利用人事档案信息通用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才能将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管理。三是建设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网站,建立起以人事档案信息通用数据库为核心,以人事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服务手段的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网站,通过网站将档案信息服务直接面向用户,形成用户与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者之间良好的互动。

3.3 开放性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接受群众监督。过去,人事档案神秘莫测,只有少数人看,供组织查证使用,老百姓是不能涉足的。其实,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可以发现其大部分内容是可以公开的,可以作为一种资源供社会共享,没有保密的必要。人事档案内容分十大类排序,分别是:履历、自传、考核、专业、证明、党团、错误、奖励、工资和其他类,其实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类分别管理,把专业部分抽出另装袋,叫业务档案,其余叫人事档案。业务档案中的内容是可以公开的,经整理加工后,就可以作为人事资源信息。人事档案中的年度考核、党团、奖励等也可以公开。这样,人事档案就可以在作为资源共享的同时,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了。

3.4 强化业务,提高能力。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档案工作,为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必须拓宽知识面,学习技术,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技能,以提高工作能力。在档案员业务培训方面要继续开展岗位培训工作: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转岗的原则,把培训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档案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上;要把岗位培训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的轨道。要积极开展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是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在加强档案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面,要求档案员必须真正做到“业务精通,爱档如珍,维护历史,兢兢业业,服务现实”;选配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人员来充实学校档案工作岗位;增加智力投资,定期开展培训,加强档案工作人员自身业务建设。一方面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理论,另一方面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操作技能,更新知识,提高管理水平,使学校的档案工作跟上办公自动化步伐,使档案工作人员能一心扑在档案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做好档案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服务。因此,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是加速档案科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

总之,实现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的计算机现代化管理,为档案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为更好地服务于党的组织人事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高校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作为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切实重视思想政治建设、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促进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彩云.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对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2).

第4篇:人事管理知识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ional scale and enrollment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with increasing social influence, which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Vocational teachers a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source of survival and progress ,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building of young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However, there are considerable problem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and analyzes causes and proposes solutions.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young teachers; huma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99-01

1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历学位水平较低 高职类学校中的青年教师一般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则更低。虽然学历学位不能作为评定教师能力的唯一依据,但是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文化底蕴、知识宽度和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知识传授的宽泛性、深入性和启发性比较容易受到过低的学历水平的限制。所以,学历学位水平较低的现状对于青年教师群体的专业技能提升将会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

1.2 教学经验不够丰富 和老教师相比青年教师无论在授课经验还是在对于教学规律的掌握上都具有较大的不足,而丰富的教学经验却往往是教学过程能够被顺利执行的保证,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基础教学一般是学校的重点定位方向,而学术研究则并不一定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且即便有也以对教育方法和规律的研究为主。教学经验的欠缺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执行和内在质量。

1.3 缺乏实际从业经验 高职类学校教学活动与普通本科学校相比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其课程教授比较强调技能性知识的传授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技能化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而技能化知识的教授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素质,即“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往往能够体现一所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受到工作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缺乏职业培训机会或实际从业经历,难以具备相应的从业操作技能,即使有教师考取了某职业资格证书也仅能达到“理论式双师型”的程度,含金量明显不足。

2 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高职类院校办学定位较低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沉淀和积累,同时高职类院校办学定位在高等教育中处于较低层次,很多学校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或深刻的理解,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对于学校的发展将会起到的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学校往往缺乏一个长期的教师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而造成其难以根据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对教师队伍发展进行有效的动态调节,即便制订了相应的师资规划也只能解决眼前或局部问题,难以在更为本质的管理环境和组织结构方面发挥影响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2.2 教师招聘中存在问题 由于缺乏合理的人才引入规划,很多高职院校不能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招聘新教师的标准,容易引起引进人员的结构性失调,最终既造成人员浪费又加大学校负担。例如,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忽视新进教师本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而以学历学位水平作为主要甚至唯一衡量尺度,通过学历来判断其能力,而这对于本质是“技能化”的高职类学校而言显得并不合理。

2.3 学校不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很多学校在招入青年教师后,只强调使用而不注重培养,不再关注对于他们潜在能力的进一步发掘。对于青年教师的进修培养往往也仅停留在口头支持的层面上,没有强而有效的支持措施和激励机制,甚至缺乏精神层面上的鼓励和表扬。最终使得青年教师逐渐放弃了继续进修或深造的动力和意愿,轻视自身的能力提升。究其原因,这是由于高职学校忽视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学校缺乏对于教师人力资本的升值与学校长期战略发展之间关系的有效、深入认识。

3 相关对策及建议

3.1 建立先进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树立人力资源观念,提高教师在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动性。广泛的、经常的组织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并深入的反思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以充分认识进行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对学校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巨大作用,从而逐渐改变高职院校目前广泛执行的传统人事管理办法,化被动“以事支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为主动“以人促进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3.2 建立青年教师学历学位与职务聘任相关联制度 为了保证青年教师加强对于自身学术素养的提升,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可考虑建立相应的制度以进行强力督促。要求青年教师的校内职务聘任与其学历学位水平挂钩,低学历学位者不得申报或竞聘较高的职务。例如,可要求1995年之后参加工作的教师必须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方可聘任校内副高级及以上职务,而2000年之后参加工作的教师则必须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方可聘任校内中级及以上职务,无研究生学历者将逐步调离教学一线岗位。

3.3 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进修保障制度 由学校出面建立一套完善的青年教师进修学习保障制度,刚性的将青年教师的培训进修写入学校的年度工作实施计划当中,并将其实施的结果作为学校的年终工作绩效考察内容。同时对进行进修深造的教师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奖励,减少青年教师进修学习的后顾之忧,加强其学习的主动性。而对于暂时不需或无法要进行校外进修学习的教师可以鼓励其进行校内备课进修,要求必须制定计划并对备课进修结果加以考核,以促使其更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

3.4 建立专业课授课上岗资格与职业从业资格挂钩制度 通过设置硬性条件来督促青年教师进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同时学校也应大力创造机会选派青年教师进入一线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的真正“职业化”,进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第5篇:人事管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角色;职业生涯;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29-03

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电大教师角色胜任力定位不清晰,进而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路径。原因在于角色胜任力和职业生涯管理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只有明确角色胜任力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胜任素质来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电大教师因其工作方式、工作对象的不同,对专职教师、教学管理教师、双肩挑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有不同的角色胜任力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角色胜任力进行分类研究,进而有针对性地探究出职业生涯管理路径。

一、角色胜任力研究综述

胜任力(competency),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能将有绩效优秀人员与普通人员区分开的个人能力[1,2]。它的构成包括知识、技能、个人特质和动机。随后各学者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展开胜任力研究。近年来关于电大教师胜任力,各学者分别围绕教师职责、电大教师独特性、教学过程展开研究。

从职责研究,刘波指出电大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从事管理工作,既需要知识又需要技能,知识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技术知识、远程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包括课程设计能力、组织课堂教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多媒体编辑能力等[3]。基于与普通高校教师工作任务的对比差异,即围绕“独特性”展开研究,李平提出电大教师应是“一专多能”的全面型人才、“独当一面”的开拓型人才、“讲求实效”的应用型人才[4]。胡幼梅也指出广播电视开放大学的教师,应做到“一专”,即精通本专业知识;“二能”,即能指导电大学生自觉,能研究距离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三会”,即会设计、撰写多媒体教材文学稿本,会做电视教学编导,会操作两项以上的电教设备。围绕教学过程,王玉娟指出教师是教学的设计人员、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工作学习的榜样,并指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最佳组合设计,学习指导包括学习方法的传授,工作学习的榜样包括品德、事业心、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同时结合电大教育特色,指出教师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精通远程教学业务,具有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的能力,成为远程教育的专家。

总体而言,关于电大教师胜任力研究涵盖了通用性、独特性、综合性的同步研究。围绕职责的研究,体现了教师胜任力的通用性;从差异性研究,体现了教师胜任力的独特性;综合性研究,结合了教师胜任力的通用性和电大教师的独特性。可这些研究都很少体现出角色差异,专任教师、教学管理教师、双肩挑教师、教学辅助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程度,各类教师各有不同的目标定位与侧重,因此围绕角色差异,对电大教师进行角色胜任力研究将丰富电大教师的胜任力研究,同时指导电大教师突破职业“高原瓶颈”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二、角色胜任力分类研究设计

电大教育,根据教师职责划分为:专任教师、教学管理教师、双肩挑教师、教学辅助教师。专任教师负责教学科研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完善等;教学管理教师,负责学校教学秩序、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基本工作;双肩挑教师履行各项管理职能,同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教学辅助教师服务教学整个过程,例如图书、教材、实验室等。对于各类教师的角色胜任力分析过程如下。

1.初次访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电大的专任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双肩挑教师、教学辅助人员为访谈对象,请他们围绕在工作中需要具备的胜利素质进行讨论并回答。访谈代表访谈前就胜任素质进行统一讲解,要求访谈对象围绕知识、技能和素质展开回答。

2.提炼胜任素质指标。对各类教师代表的回答进行统一整理归纳,形成基本指标。

3.修改调整指标。为使初步提炼指标更具精准性,围绕各类教师角色胜任力素质指标展开第二轮访谈。在第二轮访谈中,与访谈对象就每项指标的具体含义达成共识,最后剔除“事业心”指标,因其与“进取精神”含义相同;“团队协作”与“合作能力”意义相同,将其合并为“团队协作能力”。整理如下。

三、各类教师角色胜任力特征

基于角色胜任视角,对各类教师角色胜任素质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各类教师对知识的要求凸显“远程教育”教师角色特点。为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显重要,已成为电大各类教师知识结构的通用要求。各类教师对知识的要求围绕其角色胜任力,专任教师更强调作为普通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知识;教学管理人员和双肩挑人员同时强调其管理知识的学习。第二,各类教师对技能的要求各有侧重。由于各类教师的角色差异,其所具备的能力围绕其职责呈现差异,技能要求体现出独特性。专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为提升教学能力,专任教师需加强其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反思总结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为提升科研水平,需具备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教学管理人员更强调组织协调能力;双肩挑人员,由于工作多样性,突出时间管理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教学辅助人员,为更好地完成教学辅助职责,强调信息管理能力。第三,各类教师对素质要求基本一致。远程教育,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员的学习服务是电大教师的根本宗旨,因此各类教师均需立足服务意识,具备责任心、热情及探索创新意识。

四、角色胜任力视角下的电大教师职业生涯管理

(一)教师职业生涯困境制约因素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探究制约电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有学者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原因,张卓指出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偏见、工作量加大、电大教师评价制度滞后、缺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导;主观因素包括:思想认识不到位、角色定位模糊、知识专业化水平低。有学者从不同层面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可概述为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包括社会偏见,学校层面集中在管理评价体系与培训体系的混乱,个人层面集中关注个体职业角色定位模糊、成就动机缺失等。事实上,职业生涯管理的开展是学校与教师个人对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的综合管理过程。因此基于教师角色胜任力要求,教师职业生涯管理需要教师个人与学校合力开展。

(二)学校层面的路径设计

1.帮助教师角色定位,建立职业通道。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各类教师更加关注个人职业发展问题,因此学校应将职业生涯管理导入教师人事管理过程,帮助教师明确角色,确定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从理念、制度等方面对教师加以引导、保证和支持,协助教师完成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设计、目标的确定、评估和调整等一系列综合性动态流程管理。同时,学校还要使教师理解和认识电大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将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融入电大的长远规划中,因此教师能够在电大的发展中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实现教师和电大目标的“双赢”。

2.开展多种培训,提升专业胜任力。①继续教育培训。电大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利平台,作为电大教师也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教师提升学历,改善知识结构[9]。根据教育发展和科学进步的要求,学校要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项目,更新和补充知识和专业能力,开拓视野,提高工作责任感和兴趣。②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大教学,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可能性,因此,电大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的掌握与应用程度至关重要,决定了电大未来发展趋势。然而电大远程教育实践较短,就要求电大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转变角色,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方法,成为既能录像录音,又能面授辅导;既懂编导和多媒体教学,又能编写教材和各种辅导材料的综合人才。因此学校要定期安排教师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强化专任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双肩挑人员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促进教辅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

3.搭建科研平台,提升支持服务水平。专任教师发展通道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与成果,因此构建科研平台是电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提供科技信息与文献平台,举办学术沙龙、学术报告、学术讲座、专题研讨会,提供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赴国内外重点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等,洽谈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二是提供科研硬件设施,以提升支持服务水平,构建科研活动中心,配套专项科研经费,设置科研奖励等。

4.改善工作环境,缓解职业倦怠。电大的工作特性,各类教师经常处在角色冲突的变换中,时间紧,任务急,工作要求高,导致电大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情绪耗竭,身心疲惫,成就感降低,最终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学校要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和谐适宜的工作环境,关注教师的个人情绪、价值观、生活观,以工作轮换、工会活动、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等项目增强电大教师的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缓解职业倦怠,从而规范和整合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组织生涯发展的协调统一。

5.完善绩效激励机制,突破职业高原。电大教育虽隶属于高等教育,但又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在电大教师的评价体制上,也应该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但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中缺乏对电大教师的评价体系,导致多数教师进入职业高原。因此需要完善人事管理,建立校内职业发展通道评审制度,建立以岗位胜任力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指标遵循SMART原则,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发展的奔头;既有公平感,又有职业的危机感,进而突破职业“高原瓶颈”,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绩效考核结果与校内聘任、加薪、培训等多种奖励挂钩,对于专任教师,加大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奖励倾斜,通过职业生涯发展的绩效指标,引导其教学科研,多出成果;对于教学管理人员,以绩效考核为依据对其管理发展通道定级聘任,引导其强化岗位管理意识,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工资待遇随岗位变动;对于教辅人员,依据考核结果指导其做好规划,突破事业“瓶颈”。

(三)教师个人层面的路径设计

1.明确角色定位。角色的差异确定了各类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通道。电大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一般可分为管理系列、专业技术系列、教辅系列。因此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开始,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避免角色模糊或角色冲突带来职业发展通道选择的盲目。电大的专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的服务者和科研工作者,因此可选择专业技术系列发展通道;电大的教学管理教师和双肩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教学管理的管理人员,因此可选择管理系列的发展通道;教学辅助教师,作为学生的服务人员,可选择教辅系列通道。

2.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各类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通道,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总目标下还应该设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目标,使自身不断成长,因此在总目标和各具体目标的指引下,各类教师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角色胜任力,实现目标。

3.执行计划路径。基于角色胜任力,各类教师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提升角色胜任力。①自我提升,适应并引领知识更新。动机是一个人行为的根本动力,角色胜任力要求各类教师的学习能力要不断提升,因此,教师个人可通过网络课程、书籍、各类培训班、专题研讨会,自主学习新知识,尤其要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知识。作为专任教师,需要紧跟和带领学科前沿;作为教学管理类教师,需要结合实际,补充管理知识,提升工作中的管理效率。②加强实践,增强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电大的学生主体为在职工作者,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电大教师大多理论知识完善但缺乏实战经验,难免在授课中单向传授专业学科知识、理论性技能及策略,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却难以应用转化。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应用理论解决问题,专任教师可通过课题研究、企业咨询等方式提升实践能力。

4.定期评估与调整。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教师对自身胜任力的了解,教师会对职业生涯重新进行评估,以便强化或转变自己的职业思想,维持或调整专业发展通道,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评估和调整保证了教师胜任力的完善,也促进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邢强,孟卫青.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J].开放教育研究,2003,(4).

[2]王昱,戴良铁,熊科.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高教探索,2006,(4).

[3]刘波.浅谈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第6篇:人事管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 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38-02

这是一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一系列新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新生代农民工、Y一代崛起、“刘易斯”拐点、员工结构的变化,为人力资源管理赋予了“以人为本”全新的内涵;e―HR、ERP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及沟通平台,迫切要求人力资源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及时升级转换;“风战争”、“雾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企业面对的是知识与网络化环境,需要从根本上重构赢利模式,提升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地位,构造起新的企业核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环境,使企业在21世纪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现如今,人力资本,已成为克敌制胜的核心竞争力;转型,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人力资源部门将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规划、传播人力治理技术,担当起员工群体的沟通、宣传和倡议者角色,成为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

一、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与重要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企业治理最终就是人力治理”,这是美国企业管理先驱彼得.德鲁克先生的名言。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全球领先企业纷纷推进人力资源转型,强调人力资源服务能力的进一步塑造和深化,能够对企业运作、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有效地把人力资源角色重新定位于专业中心、业务伙伴和共享服务,成为人力资源转型的关键。作为CEO战略伙伴和直线经理的策略伙伴,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时时关注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聚焦那些具有战略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结合市场和企业本身实际,通过剖析企业内部动力的合成,对绩效成果给予准确判断,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将团队成员的激情点燃,让每一个人对企业高度热爱,让每一个岗位都有科学规范,让所有部门既能独挡一面又能协同作战,让整个企业肌体健康和谐高效运转。

在企业中,人本管理中的“人”指的就是企业员工。也有国外学者曾指出:管理不是管物,而是开发人才。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从满足企业员工作为劳动者的需要出发,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提高和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诺基亚提出“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市场竞争思维”。因此,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尊重。社会个体由于个人条件各不相同,需求的层次也不相同,但受尊重是共同的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活动中,要充分尊重个性差异,充分体现企业对人的重视与尊重。企业要建立真正地能够落到实处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让这种文化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使人成为企业的主角,特别是大型企业,尤为如此。要打破官僚体制的企业文化,引入人力资源的竞争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各项制度。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层次才能得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转变才能实现。

二、心理契约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是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最早提出的,它的定义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是组织与个人双方彼此要付出什么同时又期望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它是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非正式的隐形的契约,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心理契约的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越高,心理契约越牢固,对企业就有比较深厚的忠诚感和依赖感,工作投入且关心企业及所在部门的整体利益;反之,心理契约就比较脆弱,对企业没有什么感情,员工在工作时不认真负责,不积极主动,也不关心企业利益,在企业危难的时候往往是“树倒猢狲散”,而不是同心协力,共闯难关。因此,心理契约是员工在企业中各种行为的基础,了解心理契约,就能对员工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测。

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感情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氛围的一种无形的手段,与制度契约相比,心理契约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了企业管理效果与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制度契约的成本。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埃德加・沙因(E・H・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员工与企业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企业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同时,在心理契约构建和维护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变量。除了要正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问题,而企业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理感受问题,也是在管理实践中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内容。

心理契约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实现员工对组织较强的归属感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进而起到稳定人才的作用。心理契约同经济契约相比,主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定量比较困难,一般只能进行定性或简单的定量研究;变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契约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进行必要的维护。心理契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者要正视它的存在和影响,让无形的心理契约变成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的有力工具。

三、转变思想,突出战略地位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不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首先是对人力资源定位的不科学、不准确。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更多地将人视为一种成本,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应当更多地强调人力作为资源而不是成本;其次,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人事管理不能够以市场为基础,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严重浪费;第三是人力资源组织模式落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基于权力驱动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比较刚性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强制性和命令性的,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于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表现为专业性不强,没有一套专门的完整的体制和规范;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才短缺、结构单一。

因此,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必须首先从体制上进行变革,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以高素质员工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一个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创造性。也就是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关心员工的需要,并将每个员工视为有价值的人,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其次是要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影响力,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优秀的管理技能,与员工关系也不再是领导与命令,而是协作和共同参与。一个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经理。再者就是要招聘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优秀人才、有效培训开发人才等。企业不仅要培养优秀的人才,更要培养杰出的人才,打造充满激情和富有极强竞争力的团队。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更重要的是将员工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只有这种思想深入贯穿于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的心中,并为之行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只有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更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竞争中能够持续发展。

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因而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从战略的角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将其纳入企业战略的范畴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构建学习型企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著作中提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强调要不断深入学习并加深个人的愿景,超越过去,超越自我,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激励组织成员,通过“深度汇谈”寻找有碍于学习的因素,培养组织形成系统观察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培育集体的学习能力,将这种学习优势转化为创新能力,并形成核心能力。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所指出的: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员工在这个组织里获得成长,战斗力更强,生产效率更高,从而使整个组织的能力随之增强。

创建学习型企业,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团队的知识、技术能力,获取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要以强化企业内部员工培训为手段,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教育培训体系,以现代管理知识和高新技术知识为重点,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维修及操作人员进行全面、深入的培训,分析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掌握每个员工的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并根据企业整体和具体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训、学习计划,不断完善企业教育体系,创造出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及相应的激励体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学习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

创建学习型企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能,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必然选择。

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高级人才和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促进全体员工提高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水平。提供有利于开展学习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营造求知好学的氛围,促进员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拓展和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管理专家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学习型的组织――能够使各阶层所有成员全心投入,并持续不断学习的组织。

在企业内部,学习型组织要求员工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组织中的团队精神至上,知识共享成为人人都遵循的价值观。在知识的共享过程中,企业成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加快知识的传输,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员工知识交流和更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的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的管理要促进组织成员团结协作,发扬团队精神,形成集体学习的文化氛围。建设以知识为核心,鼓励学习、鼓励知识交流与分享以及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正所谓一流的企业源于一流的效益,一流的效益源于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产品源于一流的员工,一流的员工源于一流的学习型组织。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人们需要学会如何相处,寻求合作的新形式,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身的和谐。20世纪初,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管理由经验走向科学。在21世纪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对新的经济环境,我国企业必须更新管理观念,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及企业发展现状,积极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打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兴盛之本,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的庆.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规划.大众商务(财经版),2011年(4)

2.李恩平,党盛豇.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人力资源管理,2010(8)

3.单文娟.心理契约在员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12)

4.张菊霞.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1)

第7篇:人事管理知识范文

1、知识是头上的花环,而财产是颈上的枷锁—— 伊朗

2、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 佚名

3、投资知识是明智的,投资网络中的知识就更加明智。—— 佚名

4、知识的历史犹如一只伟大的复音曲,在这只曲子里依依次响起各民族的声音。—— 歌德

5、知识是产生对人类自由的热爱和原则的唯一源泉。——韦伯斯特

6、一个研究人员可以居陋巷,吃粗饭,穿破衣,可以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但是只要他有时间,他就可以坚持致力于科学研究。一旦剥夺了他的自由时间,他就完全毁了,再不能为知识作贡献。—— 坎农

7、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门捷列夫

8、钢笔的生命在于不断汲取,就哪人必须时时汲取知识的泉水。—— 佚名

9、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 爱默生

10、知识就是力量。——托·霍布斯

11、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黑田鹏信

12、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一个字来称呼,这就是“愚蠢”。—— 高尔基

13、技艺是无价之宝,知识是智慧的明灯。——欧洲

14、知识有两种,其一是我们自己精通的问题;其二是我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关于某问题的知识。——约翰生

15、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

16、知识是心灵的活动。——本·琼森

17、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托·因哲伦德

18、人无论走到何处都是一样的,应当忍受,不该一味固执,跟社会作无谓的斗争。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素就行了。要使人真正成为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车尔尼雪夫斯基

19、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马克思

20、学识太广反而憨头憨脑。——罗·伯顿

21、土地贵在耕种,知识贵在运用。—— 佚名

22、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芬奇

23、常识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见的东西。——伏尔泰

24、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养料,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轻时才不致空虚。—— 达?芬奇

25、知识越多越令人陶醉。——威·柯珀

26、常识很少会把我们引入歧途。——爱·扬格

27、劳动产生知识。—— (柬埔寨)谚语

28、有比快乐、艺术、财富、权势、知识、天才更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这极为宝贵的东西就是优秀而纯洁的品德。—— 塞缪尔?斯迈尔斯

29、送饥者一条鱼,只管一天不饿;教他学会捕鱼,能使他永不受饿。——斯里兰卡

30、知识越少越准确,知识越多,疑惑也就越多—— 歌德

31、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32、知识可羡,胜于财富。——英国

33、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

34、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 巴甫洛夫

35、知识的历史犹如一只伟大的复音曲,在这只曲子里依依次响起各民族的声音。——歌德

36、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英国

37、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38、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全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科尔莫戈罗夫

第8篇:人事管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导向;企业绩效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技术、知识等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人才一直以来均是影响企业发展、创新的关键因素。新形势下,面对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企业应遵循时展的要求,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1知识管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中,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资源占有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而知识资源、人力资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资源。从一定角度上来看,知识管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首先,站在知识管理导向的角度上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同时,知识管理导向依靠着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若是可以建立完善的、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便可以使企业各部门之间实现相互合作、有效互助、相互促进,从而可以为知识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帮助,有利于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1]。其次,站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角度上考虑,若是企业将所有知识资源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上,便可以培养知识、能力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对于提升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进而能够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不管是知识管理导向,还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其程序化、规范化发展,均可以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效果的有效提高,这对于提高企业绩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通过知识管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高企业绩效

2.1通过知识管理导向提高企业绩效

相比较于以往以知识共享为手段的信息管理模式,知识导向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力的提高,从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专业知识资源,从而促使企业绩效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产生更加密切的联系。企业若想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遵循时展的要求进行创新与变革,创新的来源又与知识管理导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知识管理导向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绩效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基于这样的原因,应坚持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

2.2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高企业绩效

首先,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招聘、培训方面。企业职工的招聘与培训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绩效。究其原因在于,招聘优秀的职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优秀的职工凭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可以为企业做出更好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可以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能够留住老客户,也可以吸引新客户。基于此,企业应当做好招聘、培训方面的工作,招聘更多综合素质、个人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进而实现企业工作效率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新职工入岗之前,企业应对其实施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岗前培训,使职工能够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进一步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提高职工个人业绩,同时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3]。其次,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薪酬福利方面。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薪酬福利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能力不高的职工,却得到了较好的薪酬福利;“裙带关系”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企业薪酬福利的公平性,也给企业绩效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过程中,应使职工的职称、职务、个人绩效、能力水平与薪资福利挂钩,从而全面提高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职工对其本职工作的投入程度,最终实现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基于这样的原因,企业应根据职工的实际需求,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与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管理机制,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手段,对职工产生良好激励作用的同时,也可以留住优秀员工、为企业吸引更多人才。

3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结合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实现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利于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从而可以促进企业工作效率与企业绩效的提高。基于此,企业应不断加强对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并要逐渐对企业管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最终提高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霍争飞.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J].科技与创新,2017,(06):86-87.

[2]石燕丽.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J].经营管理者,2016,(35):213.

第9篇:人事管理知识范文

百年以来,管理学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等人为代表的把员工视为“经济人”的科学管理阶段,以马斯洛(Abraham Maslow)等人为代表的把员工视为“社会人”的行为科学阶段,以及以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等人为代表的把员工视为“知识人”的知识经济阶段。

泰勒首次将管理视为一门科学。他指出,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并且主张把计划职能从工人的工作内容中分离出来,由专业的计划部门去做,从事计划职能的人员被称为管理者,负责执行计划职能的人被称为劳动者。泰勒的理论在当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局限性。首先,泰勒的思想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内容也比较窄,基本没有涉及组织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此外,虽然泰勒的理论使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合理化,但把雇员和业务都排斥在决策过程之外。法国的亨利 · 法约尔(Henry Fayol)、德国的马克斯 · 韦伯(Max Weber)等人对泰勒的管理思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他们聚焦于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以及管理者职责分工的合理化,奠定了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

进入20世纪中叶,管理学向多样化发展,管理学派林立,其中最重要的是行为科学学派的产生。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是活的机器、经济人,而行为科学学派则认为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影响员工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员工的工作情绪。通过行为科学研究,管理学家掌握了员工行为的规律,找出了对待员工的新方法和提高效率的新途径。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级,并认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能够影响行为,而且只有排在前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也才会显现出激励作用。

无疑,泰勒制和马斯洛的管理思想在中国企业仍有巨大的挖掘和应用价值。但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管理思想也进入了知识管理阶段。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彼得 · 德鲁克就已经提出了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在知识社会,最基本的经济资源是知识,知识工作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一位管理者。进入80年代,德鲁克提出“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系统论述了隐性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的区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利用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他认为知识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也就是让知识管理不仅仅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而且要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野中郁次郎构建了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整合(combination)以及内部化(intern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