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大学课程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Python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58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程序设计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是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1+X”培养要求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一年级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也是本科各学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早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一些有关计算机的软硬件基础知识,以基本应用为主,并没有过于涉及程序设计的内容;但在2010年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之后,为了能在课程中向学生传递计算思维的理念,必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上适当增加基础的程序设计内容已经是各大高校的共识,以便使用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来描述抽象、自动化等计算思维理念。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具体选择哪一种教学语言,各大高校产生了分歧。

有的高校根据后续程序设计课程的需求,选择了C语言、C++语言或Java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这几种语言虽然在工程界应用很广泛,但都存在着门槛高、学习曲线陡峭、上手难的问题,如果要想让学生基本能读懂使用上述语言描述的算法,需要的教学时间很长,一般要大概两个月,也就是说几乎50%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时间都要用于语言教学,显然有些喧宾夺主。同时,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省份,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水平不同,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早晚、深入与否有很大差异,造成大一入学时学生的程序设计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兼顾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一种语法简单、又具有深度的程序设计语言就变得非常重要。Python是一种类似脚本语言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入门语法简单,上手容易,并且广泛应用于科研和工程领域,无论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新生,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Python都能够满足他们的不同的学习需求,目前已成为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常用的教学语言之一。

2 Python语言的优势

Python是动态数据类型的、面向对象的、解释类型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它的语法简洁并且清晰,与其他大多数编程设计语言不一样,采用缩进来定义语句的层次。Python语言支持命令式编程、面向对象编程、函数式编程、泛型编程等多种编程方式。与Ruby、Perl等动态语言一样,Python语言具备垃圾回收功能,能够自动管理内存。Python经常作为脚本语言处理系统管理任务,而且比系统自带的脚本语言语法更简单、清晰。它拥有功能强大的第三方库,因此适合执行各种高级任务,比如完成GUI编程、游戏编程、网络编程等。Python交互式的命令行可以帮助用户立即体验其编码方式并得到反馈结果,不需要了解语言全貌,使用者可以独立地学习单个命令而不必编写完整程序。总之,Python语言继承了传统编译语言的强大性和通用性,同时也借鉴了简单脚本和解释语言的易用性。它在设计上的以下几个特c有利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1)Python在设计上坚持了清晰划一的风格,代码易读、易学习、易维护。缩进格式要求严格,违反缩进规则的程序不能通过编译,以此来强制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2)Python是面向对象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类型,函数、模板、数字、字符串都是对象,完全支持继承、重载、派生、多继承等特性,同时隐藏了底层内存管理、垃圾回收等细节,在教学上不仅内容完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本身上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3)Python语言是基于虚拟机机制的,可以在各个平台上安装使用。Python开发环境开源且数量众多,主流的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都能很好地支持Python环境。在常用的Windows平台下,只需一个很小的开源安装包就可以构建Python的基础开发环境,降低了环境配置的难度,使得学生能够很快上手。

(4)Python允许以交互模式运行。在主流操作系统中可以在命令模式下直接运行Python交互环境,输入指令可以立刻获得运行的结果。交互模式易于被没有程序设计经验的学习者理解,适合在课堂授课中实时演示各种命令和语句的功能。

(5)Python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把其他语言开发的程序和Python代码集成,发挥不同语言各自的优势;而且有大量高质量的第三方扩展库,在不同的应用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同时,Python语言仍在不断更新,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ython在设计上的特点决定了它简单、易学、速度快。初学者不需要过度关注语言本身的知识,可把重点放在理解计算思维这一根本任务上来,通过Python语言来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大的优势。

3 基于Python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理论教学部分主要教授学生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思维、算法思想等。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大一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高中时所受的计算机教育息息相关。水平高的学生在高中可能都已经参加过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而来自较偏远、家庭情况较困难的学生则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同时教授相同的内容是不合理的。针对这种情况,一种策略是类似英语教学的分级制,在入学摸底考试中增加计算机基础测试,同时适当考虑学生的自主选择,依据评估结果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进度对学生因材施教。但这种方案对高校目前的班级管理制度影响较大,难以推行。另一种策略就是使用基础灵活的教学语言,C++等传统语言门槛太高,不适合程度低的学生;而VB等语言虽然简单,但功能较弱,且在业界较少应用;综合考虑,Python语言兼有两类语言的优点,入门容易且功能强大,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部分主要是实践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各类计算机软硬件问题使用计算机语言来进行计算或仿真。在实践教学中,对于C++等学习曲线陡峭的语言,教师往往需要在入门阶段对学生进行一一辅导,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下。使用Python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之后,教师为主,辅之以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助教,完全可以保证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使得他们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积分制,布置较多的实验题目,不要求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对不同难度的实验内容设置不同的实验分数,每个学生的总分只要_到一个适当的值,平时成绩就可以得满分。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只挑难度低的实验题目提交,需要对难度较大的实验设置一个最小数量阈值,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给定数量的较难题目。

我们统计了学生分别使用C++和Python语言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的完成率,除了语言要求不一样之外,题目的内容基本一致,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实验难度是从第1次到第9次逐步递增。从图中可见,基于C++的实验完成率要明显低于基于Python的实验完成率,且随着实验难度的增加,基于C++的实验完成率下降速度要明显快于基于Python的实验完成率。可以看出,基于Python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随着各行各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无论在大学中学习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工作,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乃至具备基本的高级程序设计能力愈来愈成为社会对每一个人的要求。考虑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基于Python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脉络,培养基础计算思维能力,最终是要训练他们使用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技术来解决他们本专业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使用Python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语言,大大降低了学习编程语言本身的难度,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迅速上手;同时Python强大的扩展功能更能激发他们持续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未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继续利用好Python语言强大的第三方开发库,逐步开发出适合不同专业的、定制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提升计算思维能力,努力培养信息化社会亟需的计算机和各专业的交叉人才。

参考文献

[1]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2010(9):4-9.

[2] 张茗芳.动态语言Python探讨与比较[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3):57-60.

[3] 沈殊璇,薄亚明.适合于科学计算的脚本语言Python[J].微计算机应用,2002(5):289-291.

第2篇: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摘 要:随着MOOC的发展,我国MOOC平台数量及其推出的课程日益增多,然而MOOC的课程质量如何,有待调查与考证。本文以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三大平台中的1000门课程为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的60门课程为调查对象,借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尤瑟夫等人的MOOC设计质量标准,并根据两两指标的重要性确定每项指标的权重,对每门课程进行评测分析,从而确定MOOC的课程教学设计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大量MOOC的教学设计质量偏低,尤其是在学习分析以及学习社交上的设计环节比较薄弱。基于此,作者提出课程改进的有关建议:即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改善评价机制、优化用户界面、提供学习与社交工具、设计学习分析工具等。

关键词:大规模在线课程;教学设计;MOOC;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6-0001-07

一、引言

随着MOOC的飞速发展,我国政府、高校、企业等纷纷加入到MOOC浪潮中,关注并且参与到MOOC的发展中。从2013年10月起清华大学设立了“学堂在线”平台,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以及网易和爱课程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也上线,吸引了无数的MOOC用户注册登录学习。随后国内出现了很多的MOOC平台,同时MOOC课程的数量也在逐日增加。MOOC资源的免费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公平,给学习者带来了更好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然而,由于MOOC的课程质量标准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定义,导致很多MOOC课程质量堪忧的局面。因此,本文通过考察国内MOOC教学设计的现状,较为客观的调查与评价其教学设计质量水平,以期为我国从事MOOC建设与教学的同仁提供一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意见。

二、相关研究

国内外根据现有MOOC教学设计的研究来看,可以将现有研究分为教学原则、教学特点以及教学模式三种研究。

从教学原则来看,罗芳等学者从课程视频、随堂小测验、交流讨论3个方面总结了MOOC课程的特点,认为MOOC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人本主义原则、行为主义原则以及建构主义原则[1]。李曼丽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MOOC的设计原则是人本化学习、掌握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程序教学及有意义学习等理论的综合运用[2]。Anoush Margaryan等人以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法为指导原则以及专家反馈的附加原则,从以问题为中心、激活、展示、应用、综合、集体知识、合作、分化、真实资源以及反馈等十个原则对MOOC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测量与分析[3]。

从教学特点来看,蔡成莲等学者从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网络教育共享课程教学设计思路[4]。李秋菊等学者针对教学视频设计的要点从界面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对 xMOOCs 视频进行分析并且总结了 xMOOCs 教学视频的九个设计要点[5]。

从教学模式来看,王志军等学者指出教学目标与教学交互是网络课程设计的两大关键[6]。郑勤华等学者为解决MOOC教学模式能否真正促进在线教育的变革这一问题,得出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xMOOCs 依旧是当前国内 MOOCs 的主导课程模式,现有 MOOCs 学习支持服务力度相对薄弱,教师参与是MOOCs整体交互水平提升的关键[7]。孙洪涛等学者认为MOOCs的交互状况对课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我国 MOOCs 课程教学交互水平总体偏低且严重不平衡,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交互状况较好,采用可汗学院式视频的课程比采用其他类型视频的交互水平更高; 提供丰富学习支持和评价认证方式的课程交互水平较高[8]。任友群等学者针对目前MOOCs距离个性化学习还有多远的问题,认为要实现MOOCs的大规模和个性化统一,需要在优化学习资源设计、加强学习终端自适应内容建设、优化学习活动设计、完善学习评价制度和创新自适应平台系统等五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9]。LE Stanley提出如何将教学模式应用于MOOC的设计与开发中的问题,借助5位有丰富的教学设计经验的博士,_定了具体的MOOC环境的教学设计问题,给教学设计人员提供了MOOC环境中应考虑的教学设计要素,包括提供学习者内容分析,理解学习管理系统的现有技术和局限性,以及教学设计师有必要进行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从而更好地建立高效的课程教学设计[10]。

上述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的MOOC建设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此,采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尤瑟夫(Ahmed Mohamed Fahmy Yousef)[11]的MOOC教学设计质量标准对我国的MOOC课程进行评测,以分析和评价国内MOOC课程的教学设计质量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1.教学设计质量标准的选择以及指标权重确定

德国的MOOC教学设计质量标准分为教学标准层面和技术评价层面两个维度,对教学标准和技术评价方面评价具体全面。虽然该标准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指导进行评价,但是由于该MOOC教学设计质量标准,着重于MOOC课程设计,能较为完整地体现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能做为课程教学设计质量的一个参照标准,本研究采用该质量标准作为检测课程教学设计的测量工具。

该教学设计指标有74个指标项,每一项的描述都很长,为了方便统计给每一个指标项进行简单的命名,例如教学设计层面下的课程组织下有9个指标,则课程组织中第一项指标是“在每节课程开始前明确设立目标”,将此指标命名为“课程组织1”,其他每项的指标命名都是如此。由于国内MOOC的实际情况,几乎所有的MOOC课程都以中文进行授课,截止日期与日历都是采用北京时间,国内无法链接到 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工具;另外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无法获得关于“提供课程活动的数据”、“预测学生的表现”、“对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其可视化”、“采用社交网络分析技术以识别与可视化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提供老师报告的选择”等一些后台的数据,因此去掉了这8项指标,剩下66项指标。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利用yaahp软件对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和技术评价的两个维度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再对二级指标的教学设计、考核层面、界面设计、视频内容、学习与社交工具以及学分析进行重要性判定。重要性的判定是根据约瑟夫(Ahmed Mohamed Fahmy Yousef)在文中的对每项指标重要性程度的平均数来判定,评判者是来98名教授与107名学习者,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因此该数据具有可靠性。

由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中,有决策目标、中间层要素以及备选方案三层,指标备选方案中“电子考核”、“用户界面”、“视频内容”中有超过9个直接影响因素 ,但是可以直接进入判断矩阵继续执行。因此根据解决办法采取在指标的重要性平均值差小于等于0.03的两项之间的重要性视为同等重要。得出MOOC教学设计标准的层次结构模型。

(2)采用教学设计指标,根据两个指标之间重要性的对比,建立判断矩阵

该教学设计标准每项指标的重要性的判定,Yousef AMF等人曾对此进行调查,利用李克特量表由1代表不重要到5代表非常重要,参加此次调查的人员是曾参加一门或多门在线课程的107名学习者和98位至少教授了一门MOOC的教授,最终得出每个指标的重要性判定的平均数作为两两指标进行比较的依据。

由该指标体系建立了13个判断矩阵。利用yaahp软件对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和技术评价的两个维度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根据1-9对此进行标度,如果两者同样重要,则标度为1,如表1。再对二级指标的教学设计、考核层面、界面设计、视频内容、学习与社交工具以及学习分析进行重要性判定,最后对66个指标项进行逐一判定。

(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经过大量实证研究证实,yaahp 层次分析法软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分析工具,经过该软件的运算得出最大特征值λmax、权重向量W和一致性比率CR,如表2。从13个判断矩阵中,一致性检验指标CR都小于等于0.1,并且不小于0,就说明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如果CR大于0.1,则判断矩阵不满足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是不可接受的,就需要重新构建判断矩阵,直到满足一致性检验。该教学设计标准每个维度中的指标权重,还进一步得出每个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

由于MOOC教学设计评价的模糊性,因此本研究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MOOC教学设计标准评价模型。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首先构建MOOC教学设计评价模糊集合,根据表3,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集Wi。最后,设立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隶属度,对各个评价选择等级的隶属度赋予相应的分数,即100分、60分、30分和0分。

将该模型对每门课程进行评价,首先选择某平台的一门课程,利用AHP计算结果作为权向量,将模糊评价等级分别指定为100分、60分、30分和0分,形成MOOC教学设计质量问卷,由两名评测员进行打分。

课程评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分为有与没有,有该指标项得100分,无法体现该指标项得0分,例如“提供测验 /考试报告,让学习者了解他们表现情况”,有测验或者考试报告得100分,没有测验或者考试报告得0分。另外一种是根据程度高低来进行评分,0分表示该课程无法反映该指标项的内容;30分表示该指标在课程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少于30%;60分表示该指标在课程中有较多程度的体现,反映在31%到60%;100分表示该指标在课程中很大程度上有所体现,反映在61%到100%。例如“在每节课程开始前明确设立目标”,整个课程几乎没有课前目标得0分,有课前目标但是在整个课程中占比少于30%得30分,有课前目标但是在整个课程中占比在31%到60%之间得60分,课前目标大于60%则得100分。

为了保证评分的可靠性与一致性,两名评测员共同评价6门课程(三个平台中随机抽取分布两门),针对每项指标进行讨论,比较彼此的分数,对每项指标进行评分说明,对指标项理解有误的再仔细进行修改,一直对每个指标项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完善教学设计质量的评分说明。根据子样本的6门课程中,评判一致性约是82%,基本上是66个指标中,有54个指标是达成一致的,其余的课程评价就两门评测员定期对该课程分数进行讨论审查,确保打分的一致性。数据收集结束后,由教学设计专家规定时间,两名评测员对课程一起审查,向其他评测员解释自己评测分数的理由,最后得出可靠一致的得分。

2.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在我国MOOC建设影响度较高的三大平台为样本抽取的数据库,即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和好大学在线。其中中国大学MOOC课程总数是1289门课程,好大学在线课程总数是291门课程,学堂在线课程总数是1080门课程。在2016年5月到2016年7月统计时间内,统计正在开课的课程中,学堂在线是538门课程,中国大学MOOC是316门课程,好大学在线课程是146门,共计1000门。统计的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平台,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开设机构、主讲人、课程模式、共几周、每周几小时、开课时间、结束时间。在统计的1000门课程中采取平台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课程,随机抽取60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进行分析,其中学堂在线课程33门(自助课程11门和随堂课程22),中国大学MOOC课程19门,好大学在线课程8门(随到随学1门和随堂课程7门)。由于在课程评测阶段,有些课程已经结课,无法访问到课程的全部信息,为了保证平台课程以及学科类别的比例,则在该课程平台的相对应的类别中抽取一门替代的课程进行分析,最终的课程数据汇总在excel中汇总编码,然后用spss软件对此进行分析。

四、数据结果

所有课程平均一堂课程开设10周,一周平均学习时长3个小时。大部分MOOC的总体评价得分较低。对于每一个评价分数可能的分数范围是0-100分,0分表示在课程教学设计各项指标中没有任何的体现,100分表示课程教学设计质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标准。我们发现,60个 MOOCs总体样本的平均分是42.31,见表3。从表中看出,中国大学MOOC和好大学平台的课程教学设计优于学堂在线平台的教学设计,但是总体来看,MOOC课程的教学设计质量是总体偏低的。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教学评价层面与技术层面的两个维度上,教学评价层面的平均分为18(总分50),标准差为7.658,技术层面的平均分为23.88(总分50),标准差为4.862,具体见表4。根表4的数据显示,发现教学设计各个维度的评分都呈现了层次不齐的现象。

1.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组织层面

在教学组织层面中,“在每节课开始前明确设立目标”有超过一半的课程(31/60)没有教学目标,有11门课程仅仅只有1个课程目标,有11门整个课程中只有少部分的教学目标,并且教学目标不明确,有7门课程大部分课前是有教学目标的,课程目标较明确,见图2。所有的课程都有讨论区可以支持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然而有29门几乎不互动。有46门课程MOOCs系统几乎没有提供指导和引导。包括目标、主题以及时间表的课程只有4门课程。有4门课程可以根据视频内容中进行记录的关键词来帮助学习者搜索相关视频。只有8门课程提供以形象化图形展示的课程进度时间表。所有课程中,没有课程是可以让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并让学习者对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负责的。

(2)文化层面

在文化层面上,课程中所举的例子几乎能被所有人理解,视频课程也都考虑到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小心使用各种标志,如实物、动物及每个日常用品。这些指标大部分的课程设计标准都可以达到。没有课程为学习者提供参与视频会议讨论的机会。

(3)电子考核

电子考核中,有21门课程在测试中没有提供学习者反馈或正确答案。有15门课程不提供测验或者考试报告,从而学习者无法了解他们的表现情况。有29门课程测试中仅仅采取一种测试方式。在学堂在线和好大学在线平台中有自助课程和随堂课程,学堂在线和好大学在线的自助课程几乎没有测试,好大学在线的随堂课程结课后还可以继续学习但是不能参加测试。另有16门课程(26.7%)不采用电子考核的方式进行测试或者没有测试。在讨论区中,有18门课程几乎没有任何没有互动。

(4)同伴考核

有47门课程没有同伴考核,在13门有同伴考核的课程中,只有1门课程为审阅人的评阅任务提供明确的指导准则和评分标准,剩下的课程是给予一些评分的指导要求,并且含糊不清,不明确,见图3。有同伴评分的功能,每个学生在对其他学生进行审阅后,都要对评价结果做出解释才能提交测试的评分,见图4,同样同伴考核的得分也作为MOOC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2.课程技术支持

(1)用户界面层面

所有的课程都被分类以方便检索,几乎所有视频剪辑控制功能都能满足播放效果。仅有5门课程(占8.33%)为学习者提供搜索功能来帮助学习者查找不同的学习资料,其中有2门课程的搜索功能不是非常准确,经常搜索不到相应的内容。在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平台上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或者ipad通过APP下载视频,但是电脑上无法下载,好大学在线平台的课程无法下载观看离线课程视频。中国大学MOOC的课程有帮助中心,帮助中心能较好地减少用户错误。

33门课程(占55%)没有提供幻灯片视图和教师视图,并且学习者既不能从视频中看到一个叠加的教师镜头画面,也不能从视频中同步看到学习材料与老师的解释。所有的视频都不能在幻灯片视图与教师视图间进行切换。提供视频的相关信息,如浏览次数、排名等情况中,很多课程都只有视频标题,其他相关信息都无。

(2)视频内容层面

在20门课程中,教师授课由于普通话不标准或口音重等原因导致表达不清晰。大部分课程规定授课对象是不需要有课前知识的,设计的主题内容面向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有10门课程中学习者面对这样的课程学习感觉或易或难。

情景导入和课程小结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但是有51门课程(占85%)中几乎没有情景导入(见图5),有50门课程(占83.33%)在课程的结尾没有对该视频内容进行小结(见图6)。

视频内容的文字记录可以辅助学习者在不方便看视频的状态下观看学习,也可以在学习视频后观看文字记录对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仅有6门课程的大部分视频内容有视频文字记录,15门课程中只有部分ppt对视频内容进行记录。给出讲义的课程中都能同步讲义与视频。目前的视频内容分流畅、标清、高清和超清等分辨率,好大学在线有些课程无法改变课程的清晰程度,目前学习者追求高清的分辨率,标清的分辨率可以在网络不是很流畅的情况下观看。有19门课程没有用不同的颜色来突出关键信息。一半以上的课程对于视频剪辑都做得很好。视频中的文字应当设置在整个屏幕 25% - 40% 的空间内,有39门课程(65%)的视频文字设置不是很合理。

(3)学习与社交工具层面

所有的课程都有可协作讨论的工具讨论区。课程学习过程中,只有中国大学MOOC的课程(19门)会运用电子邮件提供重要新闻和截止日期等等重要信息。学堂在线和好大学在线平台的重要新闻与截止日期都是在课程页面的主页上显示。在教学设计标准中,所有课程都很少有学习与社交工具。所有课程没有可以允许不同学习者学习的视频会议工具,没有提供可以获取更新的视频与讨论的订阅功能,也没有帮助不同学习者同步讨论的在线参与者列表,没有视频标注工具,没有提供包含讨论小结与推荐视频标注的“最后一分钟工具”,也没有视频平台提供“喜欢与不喜欢”的排名工具。

(4)学习分析层面

大部分自助课程和没有提供作业测试的课程(16门课程)是没有提供学习者表现报告的。所有课程没有提供帮助他们改进表现的学习者建议与反馈。所有课程也没有提供学习者用于自我反思的分析工具。

五、MOOC教学设计质量分析

通过上述的结果分析表明,我国的MOOC教学设计质量是偏低的,技术层面高于教学标准层面,在教学标准层面上课程组织、文化、电子考核以及同伴考核存在很大差异。目前个性化学习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线教育课程追求个性化学习设置,然后在技术层面很少涉及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工具和学习分析层面的功能。

1.忽视教学设计

在课程组织层面中,课前教学目标是课程活动实施方向和预期到达目标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这是一门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研究的课程中,仅有7门课程(11.67%)在课前有较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授课大纲不完整,仅有4门课程(6.67%)包括目标、主题以及时间表。在所有课程MOOC系统中,虽然现在课程设计理念中都重视学生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但是几乎所有课程设计都很少注重这些因素。

在文化层面上,为了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都能听懂,为了避免文化冲突,所有课程举的例子要通俗易懂,使用物品标志方面也都要注意。在数据统计中发现没有课程为学习者提供参与视频会议讨论的机会。然而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就是师生分离,从而导致不能面对面交流,因此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定时举行视频会议能促使MOOC课程进一步发展。

2.缺乏明确合理的评价方式

众所周知,评价是确保学习成果的质量的措施。评价反馈能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主题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另外提供学习报告能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有21门课程(35%)在测试中只有选择题或者单纯论文的这种测试方式,测试方式过于单一。然而测试方式的多样性也会吸引学习者,让学习者更愿意参与到测试中。没有测试或者在测试中没有提供学习者反馈或正确答案,这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在讨论区中,有18门课程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中国大学MOOC和好大学在线平台中的部分课程,将讨论区的交流也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这种方式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讨论。虽然这种强制性要求会经常会有水贴出现,但是助教定时对水贴进行删除,教师参与度高,学生的交流积极性也会高,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的互动会促进学习者的深度思考与学习。

面对MOOC课程的免费开放,大量的学习者涌入而来,一些主观性题目的即时反馈也显得很重要,因此同伴互评的评价模式也应运而生。但由于学习者的不同学习背景,很难达到教师的评判标准,因此评价标准与指导准则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在所有的互评测试中,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与指导准则。另外除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外,在互评阶段会有互评训练也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在互评训练中,当评价的分数与教师相似,便可以对自己以及其他学习者进行互评。当然评分结束,给分的原因以及一些提升建h的解释也很重要,最后最好有评分人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

3.技术层面

在用户界面中,课程应提供关键词搜索功能,方便学习者准备查阅不同的学习资料以及视频内容。视频的相关信息如浏览次数、排名等情况有助于学习者快速查找自己需要的视频内容。在课程视频播放界面,三大平台在电脑上都无法下载视频内容,不能实现随时随地观看下载的离线视频。

视频内容是MOOC中的重要元素,设计与授课对象相符合的视频内容,要求授课教师语言表达清晰,视频录制分辨率高,播放流畅。并提供与视频相关的文字记录。视频内容长度应小于20分钟,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视频的课程应该有情境导入和课程视频小结,情境导入恰当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视频小结能对这个视频课程做一个知识的梳理。

虽然在研究的所有课程中都有可协作的讨论区,但是很多讨论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协作学习、课后答疑的真正作用。虽然目前的网络课程越来越注重协作学习,但是促进学习者学习讨论的工具除了讨论区,视频会议工具、视频注释工具以及社交网络服务仍然没有涉及。

另有一些学者建议用学习分析工具监控学习过程,找出困难,探索学习模式,提供反馈和支持学习者反思学习心得,但是由于学习者数量庞大,很难提供个人反馈信息。但是在学习分析中,给学生的建议与推荐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的调查中,除了提供学习成绩,并没有关于学生的建议以及对学习者学习反思的工具。

六、MOOC教学设计质量改进的相关建议

对MOOC教学设计进行评测分析,对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以及MOOC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针对国内三大平台的MOOC课程教学设计的质量问题,从教学设计、评估、用户界面、视频内容、学习与社交工具以及学习分析六个教学设计评测维度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课程教学设计

(1)明确设立目标:在每节课程开始前,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每个短视频设立不超过三个教学目标,促使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并设立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包含目标,主题以及时间表在内,让学习者能了解这门课程的大致框架。(3)视频内容关键词:设置视频内容关键词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找到相关的视频。(4)提供以形象化图形展示的课程进度时间表。(5)考虑到MOOC课程无法实现面对面的实时交流,为学习者提供参与视频会议讨论的机会。

2.改善评价机制

评估是MOOC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评估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促使学习者更愿意参与测试,测试作业能使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1)无论是随堂课程还是自助课程,对课程都要有电子测试,并且给出及时的反馈以及测试报告,从而学习者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表现情况。(2)在测试过程中涉及同伴考核的测验,设计互评训练,评阅人要通过互评训练才能进入互评阶段,同时同伴考核过程中要给审阅人的评阅任务提供明确的指导准则和评分标准,促使评阅人更加客观公正地评阅其他学习者的作业。(3)每个学生在对其他学生进行审阅后,要对评价结果做出认真的解释才能提交测试的评分,另外同伴考核的最终得分也作为MOOC课程总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3.完善用户界面的建设

(1)提供搜索功能,根据关键词就能搜索到相应的学习资料。(2)提供下载视频功能,以便用户能在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离线下载观看。(3)提供幻灯片视图和教师视图,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切换。(4)提供视频的相关信息,如浏览次数、排名等情况,这样方便学习者根据视频相关信息就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

4.提升视频内容的制作标准

视频内容是网络课程的核心,因此视频内容的质量至关重要。(1)声音清晰,普通话标准,无地方口音。(2)视频内容都要有情景导入和视频小结。(3)视频课程视频长度最好控制在5-15分钟,并提供视频文字记录。(4)视频中的文字在整个屏幕中设置应在25% - 40% 的空间内,用不同的颜色来突出重要信息。

5.提供学习与社交工具

(1)提供可以允许不同学习者学习的视频会议工具。(2)提供可以获取更新的视频与讨论的订阅功能、视频标注工具,提供包含讨论小结与推荐视频标注的“最后一分钟工具”以及 “喜欢与不喜欢”的排名工具。(3)提供帮助不同学习者同步讨论的在线参与者列表。

6.设计学习分析工具

(1)提供学习者表现报告,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知识内化程度。(2)提供学习者建议与反馈,从而帮助学习者改进自己的学习表现。(3)提供学习者用于自我反思的分析工具,从反思中进一步学习。

参考文献:

[1]罗芳,杨长兴,刘卫国. MOOC课程教W设计研究――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J]. 软件导刊,2014(09):183-185.

[2]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6):34-41.

[3] Margaryan A, Bianco M, Littlejohn A. Instructional quality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5(80):77-83.

[4]蔡成莲,吴春华.MOOC 与网络教育共享课程教学设计的比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2):119-123.

[5]李秋菊,王志军,陈丽.xMOOCs 中的教学视频设计要点: 基于案例的视频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6):95-102.

[6]王志军,陈丽,郑勤华.MOOCs的发展脉络及其三种实践形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4, (7):25-33.

[7]郑勤华,李秋菊,陈丽.中国MOOCs教学模式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 21(6):71-79.

[8]孙洪涛, 郑勤华, 陈丽.中国 MOOCs 教学交互状况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 22(1):71-79.

[9]任友群,赵琳,刘名卓.MOOCs距离个性化学习还有多远――基于10门国内外MOOCs的设计分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6).3-10.

[10] Stanley L 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J]. 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 2015.

第3篇: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 课程教学大纲 以校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00-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现行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设计以校为本的高职英语课程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我国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即更加重视学习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注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单一的评估体系进行改革等等),立足当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英语学习目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评估方式等,在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宏观指导下,制定出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符合本校(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大纲,以便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实施“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 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服务的。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具有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作用。

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和一定的英语词汇量,重点培养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逐步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高中英语;后续课程;行业英语。

2 课程概况

(1)授课对象。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和信息技术与控制学院各专业的学生。

(2)使用教材。

《走出牛津》大学应用英语综合教程。

3 课程目标

3.1 知识目标

(1)掌握英语语音知识(读音规则和读音技巧)。

(2)掌握3000个英语单词(合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的词汇)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2500个共核词汇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加以运用。

(3)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并能在职场交际中基本正确地加以运用。

(4)了解各国文化习俗,掌握文化知识。

3.2 能力目标

(1)听:能基本听懂日常生活用语及与职业相关的简单对话。

(2)说:能就日常话题及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简单的交谈。

(3)读:能基本读懂一般题材及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英文材料,理解基本正确。

(4)写:能就一般性话题写命题作文,能模拟套写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简短英语应用文,如信函、通知、个人简历等。语句基本正确,表达清楚,格式正确。

(5)译:能借助词典将一般性题材的文字材料及与职业相关的一般性业务材料译成汉语。理解基本正确,译文达意,格式恰当。

3.3 素质目标

(1)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情感。

(3)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配合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独有的考核方式――“驾证式考核”,高职英语教学安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以一学年为例):理论教学14个模块,实践教学6个模块,每个模块6个学时。

5 实践教学项目与学时分配,表2

6 教学评价

6.1 考核方式

高职英语考核采用“驾证式”考核方式,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形成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手段与形式可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为总结性评价,指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全面考核,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为目标。

6.2 成绩评定

(1)理论考核。

理论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40%)+期末综合考评(60%)。

(2)技能考核:短文朗读(40%)+英文视听说(60%)(技能考核任务书见表)。

(3)学期总评成绩。

学期总评成绩=理论总评成绩×40%+技能总评成绩×60%

(4)补考说明。

①理论补考:采用书面形式,具体标准参看理论补考卷。

②技能补考:采取单项补考的形式。

7 建议使用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7.1 建议使用教材

(1)走出牛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第二版).陈明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9.

(2)走出牛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教师用书1(第二版).陈明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9.

(3)走出牛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练习册1(第二版).陈明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9.

(4)走出牛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学生用书2(第二版).陈明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9.

(5)走出牛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教师用书2(第二版).陈明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9.

(6)走出牛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练习册2(第二版).陈明娟主编.学林出版社,2009.

7.2 主要参考书目

(1)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专项辅导丛书(B级).谈芳,施志渝等主编.学林出版社,2007.

第4篇: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飞行器系统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59-02

一、引言

“飞行器系统设计”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通过对飞机飞行控制系统、液压与燃油系统的设计特点和应用的介绍,使学生对飞机的主要系统进行学习,了解飞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步骤和流程,对飞机的详细设计有更深刻的认识[1]。本课程开设于第七学期(大四上学期),是在与其相关的专业课程(如:飞行力学、结构力学、飞行控制和液压流体力学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门课程让学生既对许多专业课程进行整体回顾,又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学习体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或工作都是重要和必要的。

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培养是高等教育要重视的问题。但在“飞行器系统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以通过考试为主要目的,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太多帮助。针对此问题分析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举措。

二、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但在“飞机系统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教学方法单调,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辅助以多媒体设备,手段较为单一,不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本课程涉及到飞行器的三个主要系统:飞行控制系统、液压系统和燃油系统,需要学生对飞行力学、结构力学、液压传动、流体力学、自动控制、传感器等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学生对这些前导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较高,导致学习过程中阻力较大。同时由于教学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对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3)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同时学生处于大四这一特殊阶段,由于就业考研等方面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比较低迷。(4)考核方式单一,目前的考核主要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试卷为主,考核内容偏重于教材理论重点知识,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核评价手段[2],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设计探索

针对《飞行器系y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上几点问题,提出若干教学改革举措,并在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方法多样化。本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涉及知识范围较广,只采取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讲解,不利于学生形成具体而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类,分析其知识结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且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相应环节的教学工作,更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系统功用和组成介绍;系统设计要求;系统的具体设计。如在系统功用和组成等基本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工作,如动画、视频、CBT(Computer-Based Training,计算机辅助训练)[3]等手段,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元件,教学过程中引入空客A320的CBT进行教学,通过图像、声音、文字、仿真模拟操作等多方位体验,使学生对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系统各种状况下尤其是故障状况下的情况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真实的体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图1为CBT中A320的液压系统结构简图。而在飞机系统设计要求部分,可通过引导的方法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让学生自主思考在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4]。如在飞行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要求的讲解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作为飞行员,如何通过操纵系统驾驶飞机?飞行员驾驶飞机可能会出现哪些误操作?如何避免这些误操作?作为维修人员,当飞行控制系统的传动系统出现故障时,如何对传动系统进行维护?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不仅能够掌握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的设计要求,也可以了解提出设计要求的目的。通过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设计要求的理解更加深刻,也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丰富化。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飞行控制系统、液压系统以及燃油系统这三大系统为主。但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法向学生介绍其他较为简单的系统,如防冰防雨系统、近地警告系统等作为补充讲解,拓展学生知识面[5]。如在燃油惰化系统的讲解中,搜集了1996年环球航空800航班由于油箱内燃油自燃引发爆炸。通过此具体案例的讲解,阐明燃油惰化系统设计的原因,以及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事项,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在这部分知识的授课过程中,可在案例讲解之后补充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取感兴趣的系统进行资料查找、整理并准备小组成果展示PPT;学生在课堂上以讲解的形式展示课下学习内容;同学和教师一起听取其讲解过程,并针对内容进行提问与讨论;授课教师进行最后总结与补充讲解的工作。通过这种形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视野不局限于教材,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学生课下准备、课上讲解的过程中也着重考察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述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对学生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提升。

3.考核形式多元化。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分数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本门课程的考核中,加重了平时成绩的比例,采取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各占50%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的评判以学生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情况、个人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课堂汇报展示情况等作为依据。这种考核方式与卷面考试相比,更注重学生对个人综合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判定。通过平时成绩的考核,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自主学习以及自我展示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个人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四、Y论

“飞行器系统设计”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飞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步骤和流程,加深其对飞机详细设计的认识。本文提出了若干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实践中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郦正能.飞机部件与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2]罗先文,陶琳,莫晓辉,等.以学生能力形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7):80-85.

[3]郑蓝.飞机试飞培训CBT教材开发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32-33,35.

[4]王晓璐,代君,刘战合,等.引导式教学方法在"空气动力学"课程上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170-171.

[5]王娟,樊智勇,栗中华,等.基于航空事故的飞机系统工程案例教学实践[J].教学研究,2014,37(6):83-85.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Aircraft System Design" Cour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Capability Training

WANG Jing,WANG Xiao-lu,LIU Zhan-he,DAI Jun

(School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Zhengzhou,Henan 450046,China)

第5篇: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一、 课程标准

(一) 课程定位〈三大构成〉是我们影视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内容广泛。涉及到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本课程通过“以岗位工作任务驱动、实践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原有的理论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训练心得与表现技能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最终,促进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的转变。(二) 课程任务本课程在影视动画专业中应承担的基础能力培养任务具体如下:

1、专业能力 各种构成形式的运用能力;色彩属性的掌握能力;三维空间的表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2、方法能力 继续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3、社会能力 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获取信息与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三) 教学目标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艺术和审美的素养及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平面构成中各种元素的组合形式;各种情况下色彩的配置和构成形式;空间构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和时间技能。同时按照实践运用的全过程进行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具备再学习的工作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具体目标为:

1、职业技能目标 能够熟练掌握三大构成的各种构成形式在影视动画、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VI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展示设计等领域的运用。

2、职业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和克服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3、职业拓展目标 能够突破创新,从某种构成形式中找出共性特征,然后举一反三。以理论为支撑,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审美和创新的经验。

(四)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 学习目标 工作任务 技能点 知识点

第一单元

平面构成的元素、基本形与骨格 1、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的分类;

2、基本形所包含的形式;

3、图与底的特点;

4、骨格的分类。 任务一

做基本形的各种排列组合。 1、熟练掌握平面构成中各元素的特点。

2、了解基本形与骨格的几种形式。 1、平面构成元素: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及各元素的特点。

2、基本形包含形状、大小、方向、色彩、肌理等。

3、图与底包括轮廓线的封闭性、面积因素、位置、视觉、对称性、单纯性。

4、骨格分重复、规律、非规律、有作用、无作用几类。

第二单元平面构成的点、线、面

1、了解点、线、面的形态特征与构成特点。

2、点、线、面的综合构成特点。 任务二

点、线、面的自由构成练习和综合构成练习。 1、了解点线面的构成形式及构成规律并熟练掌握。

1、点是力的凝聚,构成形式包括等间距、有规律间距、无规律间距、线性、面性构成等。

2、线是力的运动,利用线的宽度、浓淡、间隔、方向作造型表现。

3、面是力的扩张,包括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构成形式包括面与面的分离、连接、重叠、联合、透叠、减缺、差叠、重合。教学单元 学习目标 工作任务 技能点 知识点

第三单元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 1、了解平面构成的构成方法和规律。

2、掌握各构成原理的特点。 任务三

分别用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分割作构成表现。 1、熟练掌握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分割等构成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1、统一与变化,统一包括同种元素组合、类似元素组合、不同元素组合。

2、对称(绝对)包含轴、反射、中心、旋转、移动、扩大;(相对)少量的差异和变化。

3、节奏与韵律有规律重复、无规律、等级性重复。

4、比例与分割;比例有黄金比、根号矩形、数列。分割有等形、等量、自由、相似形、渐变、比例与数列等。

第四单元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1、了解平面构成基本形式的特点。

2、掌握各构成形式的基本规律。 任务四

用近似与重复、渐变与发射、对比和特异、密集与空间、结构和肌理等形式作构成表现。 1、熟练掌握近似与重复、渐变与发射、对比和特异、密集与空间、结构和肌理等构成形式在实践中的运用。 1、近似与重复包括基本形、形状、大小、色彩、肌理、方向、骨架等。

2、渐变的形式有形状、方向、位置、大小、色彩、虚实、骨架、以数理为依据的渐变。发射包括一点式、多点、同心式。

3、对比和特异,对比包括形状、方向、肌理、大小、色彩、虚实、空间的对比。.

4、密集与空间:点、线、自由等

教学单元 学习目标 工作任务 技能点 知识点

第五单元平面构成的应用 1、了解平面构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掌握不同领域中平面构成的运用特点和规律。 任务五

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平面构成应用的案例并加以分析。 1、将造型风格、色彩、材质、消费者视觉心理、市场特点加以了解,作出适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 1、与广告设计关系。将对称、均衡、呼应、对比、分割、重心方向等形式法则运用在构图上。影响因素:时间、环境、地理、媒体。

2、用构成形式突出商品性格。

3、与服装设计关系。材质、款式、造型、花色、工艺等方面,结构方面外形线、体块分割、内在结构、装饰结构。

4、与环境艺术和空间展示的关系,大小、形状、灯光、结构、比例、款式材料、造型等的关系。

第六单元色彩的基本原理、基本性质及表示法 1、掌握色彩的物理原理和视觉原理,了解由他们产生的色彩现象。

2、掌握色彩三要素及他们相互关系。了解色彩分类、色立体的构造、规律和用途。

任务六

完成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纯度、综合推移各一幅。 1.色彩三要素的特点,补色的几组类型,间色的特点。 1、光源色、物体色、固有色的概念。

2、视觉与色彩的关系。

3、色相、明度、纯度。

4、色彩的表示不同的颜色所表示不同的意义。

5、色彩三要素的相互影响。

第七单元色彩的构成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各种画面视觉感受,掌握配色最基本方法和原理,能正确运用对比与调和的关系处理色彩效果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色彩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 任务七

1、分别手绘练习叠置色混合、空间混合、色相、明度、纯度、色彩调和、色彩置换、色彩采集与重构。 1、把握画面的主次关系在每个步骤做详细讲解。 1、色彩平衡、节奏(渐变、反复、多元反复)、主次、层次、呼应、对比调和。

2、色彩混合包括原色、加色、减色、中性(回旋板、空间)。

3、色彩对比有色相、明度、纯度、冷暖、面积形状位置、错视。

4、色彩调和的方法同一调和法(同要素、同色调)、中性色混合、构图、点缀。

5重构包括整体色、任意色、形色同时重构。

第八单元色彩的表现力 1、正确把握色彩心理,学会用色彩语言传递信息与情感。 任务八

利用形与色的组合,对事物的特征、印象进行概括、提炼、综合表现。以春、夏、秋、冬作构成表现。 1.把握色彩的心理感觉。

2、色彩的联想及象征。

3、色彩的表情的把握。 1、色彩的心理感觉(物质心理错觉、冷暖感、进退和胀缩、轻重与软硬、华丽与朴素、积极与消极)、情感。

2、联想与象征,具体联想、抽象、共感联想。

3、色彩的好恶。

第九单元色彩构成的应用 了解色彩在不同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和原则,学会如何根据设计功能、用途、受众之变来把握色彩之变。 任务九

综合练习:家乡印象。 1、明度相似的色彩组合,相反明度的色彩组合。

2、暖色系、冷色系、混合系。 1、民间艺术色彩的应用。

2、装饰绘画中的色彩。

3、建筑艺术中的色彩。(与环境、形状)

4、视觉传达、产品设计、服装

教学单元 学习目标 工作任务 技能点 知识点

第十单元立体构成要素、形态设计的创造性生成。 1、立体构成的形式美。

2、立体构成的语意。

3、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动力。

4、实践的价值。 任务十

利用构成要素做一简单立体构成作品。 1、掌握构成形式美的法则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搭配组合。 1、立体构成的形式美:统一性、调和性、对比性、均衡性、律动性。

2、体量感和力对形态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3、几何形态在空间位置上的不同状态,产生强烈空间想象。4、形态和色彩的结合产生奇特怪异和神秘的感觉。

第十一单元线材、块材、面材构成 1、掌握线材面材、块材特点和构成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在构成之中,培养学生形象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任务十一

1、软质线材的表现。

2、硬质线材的表现。

3、面材组合。

4、体块群组练习和综合练习。 1、线材想象、规划、设计、操作,材料应用加工和结构方面的合理性。

2、面体结构设计与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1、软质、硬质线材的特点。

2、面体结构设计与创新。

3、单体表现和群化表现。

教学单元 学习目标 工作任务 技能点 知识点

第十二单元立体构成新表现 、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了解新的表现形式。

2、动态立体构成。

3、立体构成在各领域的运用。 任务十二

1、欣赏立体构成的新的表现形态。

2、欣赏在不同领域里立体构成所处的状态。 1、数码立体构成。

2、动态立体构成。

3、立体构成与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

(五)实施建议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任务驱动、产教合一”教学模式,以及本门课程的特点,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1. 教学方法:

把对形、色、质等造型元素及其构成原理的分析和理解,作为基础教学的切入点,把传统的训练方式,转变为注重对艺术规律和艺术语言的研究。从而,在总体上去感悟、理解和认识从传统到现代多种艺术样式的形式特征和构成规律。拓宽了造型训练的知识基础和能力。

加强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并贯彻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进程中。把教学内容分课题进行个案和单元课题进行研习和实验,采取“分解式研究”和“动态式表述”的研究方法和“大作业量”的教学要求相结合,强化艺术实践感受与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采用以课题为单元的系列化训练方式,有效地改变了单一作业练习的弊端。采用探索性、系列化的课题研究,能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课题内容,能整体把握专业知识多层次各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探寻课题的深层涵义。

注重新学科、新技术的发展,注重新信息的涉入,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学生对所学课程融会贯通,形成一组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的能动性。把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确定课题的内涵和学术高点,实现现代绘画基础教学新课程体系的构建。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对人才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

主讲教师整体讲述与个体指导相结合。采用主讲、讲座、观摩、讨论和对话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形成紧张活跃、钻研求实的学习氛围。2. 教学手段

——课堂现场教学 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面授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动手绘画为主,把理论教学融入学生的实践、练习中去。

——外出写生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动手能力。吸收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学思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把新的知识和方法贯穿到整个专业教学中去。允许学生在写生中见仁见智,充分自由地表达想法,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特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

(六)教学安排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

第一单元

平面构成的元素、基本形与骨格

1.构成元素

2.基本形

3图与底

4骨格 4

第二单元平面构成的点、线、面

1点的形态特征与构成

2线的形态特征与构成

3面的形态特征与构成

4点、线、面的综合构成 8

第三章第三单元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 1统一与变化

2对称与均衡

3节奏与韵律

4比例与分割 8

第四单元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1近似与重复

2渐变与发射

3对比与特异

4密集和空间

5结构和空间 8

第五单元平面构成的应用 1平面构成与工业设计

2平面构成与工业设计

3平面构成与工业设计

4平面构成与工业设计 6

第六单元色彩的基本原理、基本性质及表示法 1光与色

2视觉与色彩

3色彩的三要素

4色彩的分类

5色彩的表示 4

第七单元色彩的构成 1色彩美感

2色彩混合

3色彩对比

4色彩调和

5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20

第八单元色彩的表现力 1共同的色彩感知

2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3色彩好恶 8

第九单元色彩构成的应用 1传统民间艺术中的色彩

2装饰绘画中的色彩

3建筑艺术中的色彩

4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

5产品设计中的色彩

6流行色与服装色彩

4第十单元立体构成要素、形态设计的创造性生成。 1立体构成要素

2立体构成形式美

3立体构成的语意

4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动力

5面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6实践的价值

4第十一单元

线材、块材、面材构成 1线材的种类与特点

2装饰绘画中的色彩

3建筑艺术中的色彩

4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

5产品设计中的色彩

6流行色与服装色彩

20第十二单元

立体构成新表现 、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数码立体构成

2动态立体构成

3立体构成与平面设计

4立体构成与建筑设计

5立体构成与工业设计

4(七)课程考核

1.本课程总分100分,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60%,期末进行理论和绘画综合考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2.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项目 考核要点 考核方法 占总成绩百分比(%)

基础知识 知识点 笔试 40

基本技能 1. 构成知识

2. 构成形式知识

3. 色彩的调配

4. 三维空间 实践 605. 考核评分

优秀(90分以上):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良好。

良好(80-89分): 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较好。

一般(70-79分):理论知识较扎实,实践技能一般。

及格(60-69分):理论知识基本掌握,实践技能操作不大熟练。

不及格(60-69分):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操作非常不熟练。

(八)教学评价

评价

项目 评 价 要 点 等级及赋值

优 良 中 差

教学目标

10 1、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体现审美思想、情感、能力、认知教育和谐发展。 5 4 3 2

2、目标明确,贯穿整个教学始终。 5 4 3 2

教学内容

5 内容正确,容量适度,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发展。 5 4 3 2

教学过程

45 1、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气氛和谐热烈。活动安排有层次、有价值,有及时充分的信息交流。 10 8 6 4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表扬、鼓励恰当。 5 4 3 2

3、注重系统性和多学科知识的联系,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 4 3 2

4、课题导入新颖独特,过渡自然,紧扣课题。 5 4 3 2

5、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媒体选用符合教学实际,合理有效。 10 8 6 4

6、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结构合理,条理清晰。 5 4 3 2

7、学生能独立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和大胆质疑。 5 4 3 2

教师素质

10 1、语言规范、生动,传授知识准确无误,教态亲切自然,情感投入。 5 4 3 2

2、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有美感,突出知识要点及内在联系。教具、范画精美,演示适时、准确,媒体操作熟练。 5 4 3 2

教学效果

30 1、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双基落实,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正确,表达清楚,有创造性。 10 8 6 4

2、学生在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 8 6 4

3、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各类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10 8 6 4

总分

100 实得分:

教学建议

二 课程教学计划

(一) 教学设计依据

《三大构成》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本课程在艺术专业培养目标中的课程定位和课程任务。

(二)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根据本课程在艺术专业岗位群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以艺术能力培养为重点,立足基于艺术创作过程的实际安排和艺术作品为载体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以校企合作、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等途径,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牢固掌握必须的构成基础知识、艺术基本创作能力及初级的艺术鉴赏力,具备从事艺术设计基础行业相应的知识、素质与水平。

(三)学实施条件

1、 教学团队组成与分工

构建一个由课程负责人、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专兼结合,形成一支知识水平高、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队伍。

(1) 课程负责人及专职教师

课程负责人主要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加强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不断加强课程教学内涵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改进校内硬件设施。同时,按照“双结构,双模式”的要求,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专职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参加艺术设计展、摄影展、雕塑展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展览,汲取新鲜和实用的鉴赏力和知识,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改进教学组织形式,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和技能培养目标分析为基础,加大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方式和内容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硬件设施及配置

本课程需要少量的先进教学设施,大部分都属于室内使用,如:投影仪,电脑主机,音响,数码产品等。(四)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单元 工作任务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设施说明

第一单元

平面构成的元素、基本形与骨格

任务一

做基本形的各种排列组合。 1.构成元素

2.基本形

3图与底

4骨格 4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结合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单元

平面构成的点、线、面

任务二

点、线、面的自由构成练习和综合构成练习。 1点的形态特征与构成

2线的形态特征与构成

3面的形态特征与构成

4点、线、面的综合构成 8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结合一些有趣的动画向学生介绍构成艺术的源头和作用。

第三单元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 任务三

分别用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分割作构成表现。 1统一与变化

2对称与均衡

3节奏与韵律

4比例与分割 8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结合各种古今中外的构成作品,让学生了解纯美术和实用美术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还有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

第四单元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任务四

用近似与重复、渐变与发射、对比和特异、密集与空间、结构和肌理等形式作构成表现。 1近似与重复

2渐变与发射

3对比与特异

4密集和空间

5结构和空间 8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详细为学生讲解构成语言的特殊存在。

第五单元

平面构成的应用 任务五

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平面构成应用的案例并加以分析。 1平面构成与工业设计

2平面构成与工业设计

3平面构成与工业设计

4平面构成与工业设计 6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

第六单元

色彩的基本原理、基本性质及表示法 任务六

完成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纯度、综合推移各一幅。 1光与色

2视觉与色彩

3色彩的三要素

4色彩的分类

5色彩的表示 4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

第七单元

色彩的构成 任务七

分别手绘练习叠置色混合、空间混合、色相、明度、纯度、色彩调和、色彩置换、色彩采集与重构。 1色彩美感

2色彩混合

3色彩对比

4色彩调和

5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20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

第八单元

色彩的表现力 任务八

利用形与色的组合,对事物的特征、印象进行概括、提炼、综合表现。以春、夏、秋、冬作构成表现。 1共同的色彩感知

2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3色彩好恶 8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

第九单元

色彩构成的应用 任务九

1、综合练习:家乡印象。 1传统民间艺术中的色彩

2装饰绘画中的色彩

3建筑艺术中的色彩

4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

5产品设计中的色彩

6流行色与服装色彩

4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

第十单元

立体构成要素、形态设计的创造性生成 任务十

利用构成要素做一简单立体构成作品。 1立体构成要素

2立体构成形式美

3立体构成的语意

4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动力

5面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6实践的价值

4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

第十一单元

线材、块材、面材构成 任务十一

1、软质线材的表现。

2、硬质线材的表现。

3、面材组合

4、体块群组练习和综合练习。 1线材的种类与特点

2装饰绘画中的色彩

3建筑艺术中的色彩

4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

5产品设计中的色彩

6流行色与服装色彩

20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第十二单元

立体构成新表现 、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任务十二

1、欣赏立体构成的新的表现形态。

2、欣赏在不同领域里立体构成所处的状态。 1数码立体构成

2动态立体构成

3立体构成与平面设计

4立体构成与建筑设计

5立体构成与工业设计

4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

(五)教学准备与实施

工作任务 任务一

做基本形的各种排列组合 学时 4

任务目标 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的分类;基本形所包含的形式;图与底的特点;骨格的分类。

任务分析 要利用各种平面构成的三个基本元素:点、线、面通过简单的排列,感受一下平面构成的魅力。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充分的优秀图片,和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卡纸和圆规、尺等绘图工具。

教学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结合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实施

教 练

1、平面构成元素: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及各元素的特点。

2、基本形包含形状、大小、方向、色彩、肌理等。

3、图与底包括轮廓线的封闭性、面积因素、位置、视觉、对称性、单纯性。

4、骨格分重复、规律、非规律、有作用、无作用几类。 以点线面做基本形的各种排列组合方式;以三角形、圆形、方形为原形,任选其中两个形,创造20个新形。

工作任务 任务二

点、线、面的自由构成练习和综合构成练习。 学时 8

任务目标 了解点、线、面的形态特征与构成特点;点、线、面的综合构成特点。

任务分析 了解点、线、面的形态特征与构成特点;点、线、面的综合构成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把握平面空间的表现特征,丰富我们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充分的优秀图片。

结合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

学生准备卡纸和圆规、尺等绘图工具。

教学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结合一些有趣的构成图片向学生介绍平面构成的特点。

任务实施

教 练

1、点是力的凝聚,构成形式包括等间距、有规律间距、无规律间距、线性、面性构成等。

2、线是力的运动,利用线的宽度、浓淡、间隔、方向作造型表现

3、面是力的扩张,包括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构成形式包括面与面的分离、连接、重叠、联合、透叠、减缺、差叠、重合。

分别以点线面作为元素构成,尝试不同元素的丰富表现力,以形成各有特色的构成图形。

工作任务 任务三

分别用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分割作构成表现 学时 8

任务目标 了解平面构成的构成方法和规律;掌握各构成原理的特点。

任务分析 在平面构成原理中,包含了一些方法和规律,是形态和设计的共性,寻找新的设计形态,挖掘原有形态新的感受,把熟悉的设计以新的方式呈现和组合,形成新的视觉形式,这就是设计创新的开始。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准备了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分割的构成图片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准备卡纸和圆规、尺等绘图工具。

教学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结合各种古今中外的平面构成作品,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

任务实施

教 练

1、统一与变化,统一包括同种元素组合、类似元素组合、不同元素组合。

2、对称(绝对)包含轴、反射、中心、旋转、移动、扩大;(相对)少量的差异和变化。

3、节奏与韵律有规律重复、无规律、等级性重复。

4、比例与分割;比例有黄金比、根号矩形、数列。分割有等形、等量、自由、相似形、渐变、比例与数列等。 分别用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分割作构成表现。

工作任务 任务四

用近似与重复、渐变与发射、对比和特异、密集与空间、结构和肌理等形式作构成表现 学时 8

任务目标 了解平面构成基本形式的特点;掌握各构成形式的基本规律

任务分析 由构成要素—点、线、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在特定情景中的结构关系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具体的语言性质的交流形式,是构成作品的全部内容。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结合各种古今中外的平面构成作品,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

教学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详细为学生讲解构成语言的特殊存在。

任务实施

教 练

1、近似与重复包括基本形、形状、大小、色彩、肌理、方向、骨架等;

2、渐变的形式有形状、方向、位置、大小、色彩、虚实、骨架、以数理为依据的渐变。发射包括一点式、多点、同心式。

3、对比和特异,对比包括形状、方向、肌理、大小、色彩、虚实、空间的对比.。

4、密集与空间:点、线、自由等。 用近似与重复、渐变与发射、对比和特异、密集与空间、结构和肌理等形式作构成表现。

工作任务 任务五

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平面构成应用的案

例并加以分析。 学时 6

任务目标 了解平面构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掌握不同领域中平面构成的运用特点和规律。

任务分析 1、了解平面构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掌握不同领域中平面构成的运用特点和规律。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学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进行讲解。

任务实施

教 练

1、与广告设计关系。将对称、均衡、呼应、对比、分割、重心方向等形式法则运用在构图上。影响因素:时间、环境、地理、媒体。

2、用构成形式突出商品性格。

3、与服装设计关系。材质、款式、造型、花色、工艺等方面,结构方面外形线、体块分割、内在结构、装饰结构。

4、与环境艺术和空间展示的关系,大小、形状、灯光、结构、比例、款式材料、造型等的关系。 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平面构成应用的案

例并加以分析。

工作任务 任务六

完成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纯度、综合推移各一幅。 学时 4

任务目标 1、掌握色彩的物理原理和视觉原理,了解由他们产生的色彩现象。

2、掌握色彩三要素及他们相互关系。了解色彩分类、色立体的构造、规律和用途。

任务分析 正确了解色彩三要素的特点,补色的几组类型,间色的特点。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让准备卡纸和圆规、尺、颜料、鸭嘴笔、描笔等绘图工具。

教学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进行讲解。

任务实施

教 练

1、光源色、物体色、固有色的概念。

2、视觉与色彩的关系。

3、色相、明度、纯度。

4、色彩的表示不同的颜色所表示不同的意义。

5、色彩三要素的相互影响。 完成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纯度、综合推移各一幅。

工作任务 任务七

分别手绘练习叠置色混合、空间混合、色相、明度、纯度、色彩调和、色彩置换、色彩采集与重构。 学时 20

任务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各种画面视觉感受,掌握配色最基本方法和原理,能正确运用对比与调和的关系处理色彩效果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色彩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

任务分析 把握画面的主次关系在每个步骤做详细讲解。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结合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

让准备卡纸和圆规、尺、颜料、鸭嘴笔、描笔等绘图工具。

教学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

任务实施

教 练

1、色彩平衡、节奏(渐变、反复、多元反复)、主次、层次、呼应、对比调和。

2、色彩混合包括原色、加色、减色、中性(回旋板、空间)。

3、色彩对比有色相、明度、纯度、冷暖、面积形状位置、错视。

4、色彩调和的方法同一调和法(同要素、同色调)、中性色混合、构图、点缀。

5重构包括整体色、任意色、形色同时重构。 分别手绘练习叠置色混合、空间混合、色相、明度、纯度、色彩调和、色彩置换、色彩采集与重构。

工作任务 任务八

利用形与色的组合,对事物的特征、印象进行概括、提炼、综合表现。以春、夏、秋、冬作构成表现。 学时 8

任务目标 正确把握色彩心理,学会用色彩语言传递信息与情感。

任务分析 1.把握色彩的心理感觉。

2、色彩的联想及象征。

3、色彩的表情的把握。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结合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

让准备卡纸和圆规、尺、颜料、鸭嘴笔、描笔等绘图工具。

教学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进行讲解。

任务实施

教 练

1、色彩的心理感觉(物质心理错觉、冷暖感、进退和胀缩、轻重与软硬、华丽与朴素、积极与消极)、情感。

2、联想与象征,具体联想、抽象、共感联想。

3、色彩的好恶。 利用形与色的组合,对事物的特征、印象进行概括、提炼、综合表现。以春、夏、秋、冬作构成表现。

工作任务 任务九

1、综合练习:家乡印象。 学时 4

任务目标 了解色彩在不同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和原则,学会如何根据设计功能、用途、受众之变来把握色彩之变。

任务分析 1、明度相似的色彩组合,相反明度的色彩组合。

2、暖色系、冷色系、混合系。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结合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

让准备卡纸和圆规、尺、颜料、鸭嘴笔、描笔等绘图工具。

教学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

任务实施

教 练

1、 色彩基本是要求对所示物体的颜色的再现,根据所学的风格不同还有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色彩的感觉可能不同。

2、 色彩的三要素包括色相、明度、纯度。

3、 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4、 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大、小感,华丽、朴实感,兴奋、活泼感等等。

5、 几种常见色彩表现的特征。 1、 综合练习:家乡印象。

要求:根据所学的构成形式把自己家乡的印象展现出来,套色不限,要表现家乡的特点。

工作任务 任务十

利用构成要素做一简单立体构成作品 学时 4

任务目标 1、立体构成的形式美。

2、立体构成的语意。

3、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动力。

4、实践的价值。

任务分析 掌握构成形式美的法则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搭配组合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结合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

让准备胶水、卡纸、棉线等材料和圆规、尺、剪刀。

教学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展示。

任务实施

教 练

1、立体构成的形式美:统一性、调和性、对比性、均衡性、律动性。

2、体量感和力对形态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3、几何形态在空间位置上的不同状态,产生强烈空间想象。

4、形态和色彩的结合产生奇特怪异和神秘的感觉。 利用立体构成的形式,制作一简单立体形态。材料不限,形式不限。

工作任务 任务十一

1、软质线材的表现。

2、硬质线材的表现。

3、面材组合。

4、体块群组练习和综合练习。 学时 20

任务目标 掌握线材面材、块材特点和构成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在构成之中,培养学生形象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任务分析 1、线材想象、规划、设计、操作,材料应用加工和结构方面的合理性。

2、面体结构设计与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自制多媒体课件;结合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

让准备胶水、卡纸、棉线等材料和圆规、尺、剪刀。

教学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展示。

任务实施

教 练

1、软质、硬质线材的特点。

2、面体结构设计与创新。

3、单体表现和群化表现。 1、软质线材的表现。

2、硬质线材的表现。

3、面材组合。

4、体块群组练习和综合练习。

工作任务 任务十二

1、欣赏立体构成的新的表现形态。

2、欣赏在不同领域里立体构成所处的状态。 学时 4

任务目标 1、了解新的表现形式。

2、动态立体构成。

3、立体构成在各领域的运用。

任务分析 立体构成作为设计的一种基础训练,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与现代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现代设计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立体构成设计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手段。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和口头教学,并对学生进行口头和直接指导。

任务实施

教 练

1、数码立体构成。

2、动态立体构成。

第6篇: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需要一些技巧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迅速参与,发生改变。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训练感染力和推动力,学会把心理学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教学形式:针对的讲,提升学生的兴趣,你让学生动心;灵活的讲,提升学生的思考,你让学生动脑;互动的讲,提升学生的参与,你让学生动身。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会让人觉得特别形象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例如,课程的开场,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和暖身,前台的展现和后台的实用分析操作相结合来设计课程。在自我介绍中,不必提自己曾经有多少光环,获得过多少荣誉,而是轻描淡写而又非常动情的讲述教师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故事中让人产生了对心理学的憧憬和思考,也能让人感觉到老师确实能够在学生和课程中间架起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这也是自我介绍环节的作用。当然“讲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也可以借助其他方式,如视频音频等引人思考。而暖身活动环节的设计则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团队的凝聚力、动力和信赖感,是否能让学生打开心灵自我开放。比如:手指操、落手指、猫和老鼠、乒乓球、金龙拍拍操、记者采访、用手问好、四方块游戏等等。从暖身活动引申它们在其他课程内容下的应用,比如和人际沟通交往哪个知识点结合、和情绪的哪个方面结合、和压力的某一部分结合来应用。并且在活动后需要分享的四个F,即Fact:刚刚做了说了画了什么;Find:对自己的发现是什么;Feeling:感受到什么;Future:对未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注意力,动身动心。

而在课程主体准备的过程中,注意三个方面:备学生、备自己、备课程。备学生:明确你的课程是同一个人对话的过程,将对方转化为你的合作者,做好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他们所需要的他们所处的背景和心理状况来确定授课目标,再来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备自己:面临即将讲授的话题,明确自我的感受是迷惑的还是清楚的,真正的知道自己的主张和立场,面对别人的赞成或反对能否正确的接受。备课程: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展现形式。在内容设计上,主题、对象、时间都需要明确和控制。关上电脑和ppt,从学生角度出发,无限接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我辩驳或实地调查不断筛选,找到最好的答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轻理论的系统传授,重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学会例如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调适、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升人格魅力、大学生涯规划、学习心理、调控情绪、提升人际交往、处理好恋爱与性、压力与挫折应对、珍爱生命等等方面,能够有效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心理潜力和能量,并且使他们在心灵上都得到成长和提升。

第7篇: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一)专业定位尚未形成差异化

展示设计通常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一般是由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来开设。由于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与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在知识体系和创意思维体系方面的基础和培养目标都不大相同,因而这两个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定位也应有所差异。环艺专业的学生主要强调展示设计的材料工艺、人体工程学、展示空间营造等方面的培养,而对视传专业学生则更强调其视觉传达表现优势,注重空间规划、空间布局、平面设计在空间上的展示传播效果等方面。然而,目前视传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尚未形成差异化定位,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视传专业与环艺专业的教学差异性不大。

(二)存在“重软件操作、轻设计创意”的倾向

随着设计公司的业务活动中计算机制图软件的普及应用,熟练掌握AUTO、CAD、PHOTOSHOP、COREDRAW、3DMA等二维、三维制图软件已经成为展示设计人才的必备技能。然而,计算机操作软件只是替代画笔的工具而已,并不意味着熟悉电脑制作就会做展示设计。目前社会上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有人甚至认为只要学会制图软件没有美术功底也可以做设计,这也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不重视艺术设计思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完成的设计作品往往流于形式、出现雷同或抄袭等现象;更有部分院校将展示设计课程演变成计算机操作课程,学生只重视电脑效果图的绘制,在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工艺制作上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整体设计水平偏低,设计作品缺乏创意,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展示设计行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三)存在过分强调学生要参与实际项目的误区

展示设计一门包含艺术和技术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展示设计的图面视觉空间效果表达和概念性设计,也要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然而,强调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众所周知,承担实际的展示设计项目,意味着必须严格履行合同要求,甲方对完成任务的时间都有明确的限定,项目的时限要求往往很难与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同步,客观上也无法保证学生有大块的时间在现场环境中进行操作和体验。因此,对一般高校而言,让学生通

二、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要解决目前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两大方面着手。首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差异化教学定位,要从基础理论、设计工艺流程的掌握、创造性思维培养、视觉形式表达、空间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相应调整。在课程前期重点讲授展示设计的基础理论,包括展示设计的原则及程序,展示设计的要素、展示行业和技术的发展等;中期阶段重点结合典型案例,讲授展示设计与人机工程学之间的实际应用问题,学习展示设计的核心技能,包括展示空间设计、道具及设施设计、照明设计等;在课程教学的后期阶段,重点是进行展示设计综合训练,相对于环艺方向的学生,视传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空间感的训练,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他们在熟练的平面设计基础上形成空间整体设计的概念,以模型的制作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意识,挖掘学生将平面设计优势拓展到空间领域的能力。其次,要系统构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综合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的改革思路,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展示设计教学将理论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紧密结合。对于课程前期的基础理论教学,以及中、后期的专项及综合性项目设计训练,理论讲授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尽管有一种倾向认为,讲授课忽视了人际交往的层面,不能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满足他们的需求,但讲授—演示课仍然是高校课堂教学中常规采用的方式,讲授课与任何一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如案例讨论、任务布置或实验教学等相结合,都能够实现许多教育目标。事实上,一堂优质的讲授课比书面材料更能突出思想的条理性,更能清楚地解释难点,并且能够更好地重复要点,也更有助于启发学生理解关键信息的重要意义。尤其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进入到后期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知识,课堂上早已营造起一种师生所渴望的学术交流氛围的时候,结构缜密、综合性强的讲授课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内容、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设计能力非常必要。

(二)案例情境设计及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常用于管理学、医学和法律课堂,现如今已经被应用于多种学科的教学。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所需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集体解决问题的技巧,它更强调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应该说,强调实践教学并不是要把所有的项目训练都搬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实施,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训练一样能够实现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使用模拟情境比真实工作环境具有更全面、更灵活、更方便的优势,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环境与教学计划的诸多矛盾,教师还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增补、变更和重新设计案例情境内容,使学生获得比参与实际项目更全面、更充分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下面以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专卖店店面设计为例,深入阐释案例情境设计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第一阶段,项目选择和情境设计。

从项目的综合性和调研便利性的角度,可以选取某品牌专卖店作为展示设计教学项目,鉴于学生比较熟悉该品牌及其空间环境特征,有利于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搜集素材,完成满足客户需求的展示设计作品。教师团队要预先收集展示活动信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争取品牌专卖店或原设计施工单位的协助,并借助摄录设备拍摄展示空间的真实场景,通过实测等手段得到真实的设计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获取的现场情境通过集体研究,精心选择并进行分类组合,编写相关的文字说明,设计制作成切合实际的案例情境,并将之应用于教学。

第二阶段,任务布置和设计调研。

通常教师会给出上述品牌专卖店的位置、周边环境特点,节日、季节等特定背景、展厅面积及功能要求等具体信息,然后要求学生组建4人左右的设计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做好观察记录,采取多种渠道搜集该品牌专卖店的功能要求和工作特点。通过创新性设计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主题创意,加强学生小组的分工协作,从展示策划方案开始,一步步推敲出设计的具体要素,进行富有理性和逻辑性的造型设计,强调一个品牌复合体在空间的有机呈现,并要求学生以手绘方式完成整体方案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并附设计说明。

第三阶段,方案研讨和互动学习。

各小组分别介绍自己的展示设计方案,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由于案例背景是真实的,学生在前期的方案设计中也对案例有了充分的思考,研讨课上学生就会变得积极、活跃,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集体分析、互相借鉴,在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的过程中重新构建讨论的框架,并向教师发出疑问和挑战,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也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所给的设计空间,在遵循一般的设计规律以外,更多地考虑其功能的专业要求和顾客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从空间设计、流线设计、平面信息、互动媒体使用等方面完成创新性设计。

第四阶段,对比、借鉴与提升。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设计案例的平面图、效果图等设计图纸和实景照片,结合设计要求和功能特点,从空间规划、平面展示、道具设计和展品陈列、互动装置、参观路线及引导标识等多个维度对优秀案例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专业设计人员是如何运用设计元素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并对照学生的设计图进行分析,对学生作品中好的创意要及时予以肯定。通过对优秀设计案例的剖析,使学生深刻领会展示设计的方法与原理,并充分了解一件作品从构思到场地施工完成的整个流程,从而形成经验借鉴。

第五阶段,空间模型搭建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功能性模型,将设计方案推进到三维的真实空间,具体细化到空间尺度、形态、道具细节、光环境氛围的营造过程等。搭建实体的空间模型是实验和巩固空间可能性的最佳呈现方式,也是展示设计作品的最直观体现,有助于调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模型制作,促使学生学会更加整体地解决问题,思考如何将视觉体系、道具体系、照明体系等统一在一个有机整体。在模型搭建环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现场观察、材料学习和比较等,了解材料特性、项目施工的关键环节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总之,由于实际项目的设计周期未必一定能够和课程计划相配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个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并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是非常典型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不仅指教师在讲授课中可以列举和剖析经典的设计案例,更强调采用半虚拟的方式来进行案例情境设计和组织教学,即课题是真实存在的,所有的场地情况,设计背景等都是能够查得到的。展示设计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带来了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例教学成功地教会学生把各种观点运用于真实情境,围绕典型案例的讨论产生了良好的学生参与效果。二是案例提供了融入背景的有意义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发挥学生运用与课堂相关的知识、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基于真实情境和现实问题的综合性案例,向学生展现了多侧面和多种可能的设计选择和展示方法,以及不同设计解决方案的价值和成本比较,具有较强的设计张力和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也促使学生在案例研究和任务完成过程中,不仅要应用所学的课堂内容,还需查阅大量的其它资料,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其四,基于真实问题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对项目设计者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使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时更加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参与第三、四阶段的课堂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专家是如何分析相关案例的,还可以咨询专家有关项目设计实践中的真实情况和问题,满足学生希望接触和参与实际项目的需要,拉近课堂教学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三、结语

第8篇: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公共基础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非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训练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这一培养目标为目标进行教学。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学生在经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后,不能完全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出完全符合计算机公共课培养目标的,合格的人才。

一、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主要问题

1.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距,进行教学的起点很难把握。

近几年,大多数高校都会开设程序设计类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但是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这是一门学习和理解都很难的课程。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有的同学仅仅会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一点也不了解,另一些同学有所了解,而少数同学是非常精通计算机的,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即教学的起点该如何确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2.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

现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长期的学习环境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为主,其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使得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己才是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通常认为老师讲授的知识和书本上阐述的知识一定是对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即使是对某些问题产生疑问,也不会主动提出。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学生往往会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不善于针对某一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尤其是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往往现在一些同学喜欢背程序,问题稍有变化就不知到该如何解决了。

3.实验以验证性为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

目前基础课的实验主要以验证性为主,学生只需要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操作,就可以完成实验,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和探索的空间。但实际上,对于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些设计题目,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技巧。

4.成绩的考核方式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际操作

考试是目前评定学生接受一门课程好坏的唯一标准。目前考试方式仍以笔试为主,以考理论知识为主,在最后的成绩中实际操作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二、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方法

由于目前在程序设计类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乎社会要求的合格的大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进课程的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应该承认并正视这种差异,采取目标分级,教学分级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分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或者学生的兴趣,对于不同的级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起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变教学模式,提倡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和培养学生对书本乃至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质疑,鼓励学生找出教科书上的错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教学时应加强使用归纳推理的教学方法,即采用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到理论层面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观察具体的事实和问题开始,逐步逼近概念和理论,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与技能知道能应用在什么地方。

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以案例驱动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下课后,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提问,或者自主学习课件,作相应的练习。在实践课程教学时,教师给出和课堂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进行随堂指导。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实验内容上增加设计型题目的比例,鼓励学生对于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以及对于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还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可和各专业结合的实际应用题目。以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自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针对某一内容教师可以让同学自主选题,激发同学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受学识、经验的限制,在实验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教师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指导予以纠正。

3.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各高校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并且也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成绩考核上应该采取多种方式。(1)上机考试,可在平时上机时随堂进行,给学生给出题目,最好是一人一题,也可以在最后几次课上给出一个较难的综合性、设计性问题,让学生解答。通过上机考试,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有创新的解法可给予较高的分数;(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出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资料收集、整理得出结论。对于参与者,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加分,作为平时成绩,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3)不能抛弃期末笔试,在期末笔试中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但应当减少期末笔试在最后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学生的期末成绩可由以上几部分综合构成。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保证教师的知识更新所需的时间及机会,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是每个高校应重视的问题。由于多数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因此可以分批分专业进行学习;也可以将一部分教学任务交由外聘的高素质的教师担任,再不影响正常以及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一部分教师有时间去学习。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引进和培养新的师资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周安国.从中美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区别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C].上海外国语学院网.

[2]王行言.国外著名大学计算机教学考察随笔[J].计算机教育,2004(2):117-120.

第9篇: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ESP 大学英语 课程设计

一、引言

从2014年起,国家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了“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地方院校纷纷向技应用术型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其实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化的英语课程就必不可少。当今社会各个行业都迫切的需要既精通专业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学生学习外语也表现出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使得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建构也成为当前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校鹿林院长在 “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会第二次会议”提到试点学院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时说“课程体系不是课程的简单累计,而是要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和优化组合。”可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ESP课程设计背景

1.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我校本科专业学生必修大学英语课程,第三学期末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从第四学期起学习专业英语课程或ESP课程。其实本科生应该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但是全国招生的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因为英语基础薄弱,经过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仍然无法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没有做好学习专业英语学习的准备,几乎不具备通过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那么侧重语言学习的ESP的英语在设计时,就要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和专业课程来调整学习时长和难度。

2.教师的构成情况。ESP教师应该是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技能并熟悉英语课程教学规律,还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然而,当今高校这类教师资源是非常稀有的。多数ESP教师是由大学英语教师通过专业进修转型的,其中部分教师有留学经历。教师在转型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选择比较容易转型的专业,像“经管类”的专业,而很少有人会挑战难度较大的“工程类”专业,因此也出现了转型专业扎推现象。因此,在ESP设计时,要明确ESP课程是以语言为核心内容的,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明确ESP课程中语言和专业的关系,消除顾虑,专心投身ESP教学。

3.管理问题。在起步阶段,ESP课程的教学难度要远比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ESP的管理者要掌握课程发展方向,掌控教学内容和实施手段,还要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和评价,还要积极联系各个专业系部,了解专业和职业需求,并以此作为ESP课程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因此ESP专门的管理层是不可或缺的。

三、ESP课程设计原则

首先,课程设计要规范。要把英语语言和专业职业有机的结合,仅凭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课程设计是个严谨治学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的设计程序,规范的步骤来完成。在设计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调查和研究ESP教学的利弊等各种影响因素,以保证设计顺利完成。其次,分工要明确。课程设计是团队工作,需要教学和管理各层参与者的贡献和合作。通常情况下,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专家和管理者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参与贯穿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专家和管理者也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出课程设计建议,监督设计过程,并对课程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估。最后,还要重视设计的实施。设计的问题往往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展现出来,因此课程设计应具有实际操作性,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适合职业技术对英语的需求,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一刀切”,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实验,以资源丰富的专业进行试点,严谨有序的实施是课程质量的保障。

四、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ESP课程设计模式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体系中设计ESP课程应该符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设计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资源问题一直是ESP教学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对教师资源的分析是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使教师参与ESP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以研讨的形式提升教师的研究兴趣,提供很多的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管理者还应注重教学环境,提供很多实践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改善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资料库,网络资源,或者自主学习中心等。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需求是ESP课程设计需要满足的主要需求。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英语内容,职业对学生的ESP水平的要求,都是ESP课程设计模式的主体内容。管理者要对跨学科的教师和机构进行管理,协调监督,补充学习资料,提供技术支持。在教学实施后,学生,教师,管理者应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发挥教学优势和充分利用有利资源,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补充缺失资源,提升课程质量。

五、结束语

虽然ESP的课程设计可能受到学校环境,学科设置,学生情况,教师结构等因素影响,设计的内容千差万别,但设计的原则和模式是相对统一的。在遵循严谨设计原则的前提下,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设计模式的ESP课程,并注重课程实施过程,ESP的课程质量是可以保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