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风险点范文

医药行业风险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风险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行业风险点

第1篇:医药行业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 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 医药行业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 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

一、转型升级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65%、7.67%、7.4%。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人口红利消失,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总体上也呈现出以上趋势。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近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1682亿元,同比增长17.9%。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所的最新预测,医药工业2014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由原先预测的19.7%下调为17.7%,虽然相比2013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17%以上的高速增长,而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仅为7.4%。医药产品由于其特殊性,产业发展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特别是药品价格、招标采购、质量监管、医疗保险、药品临床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影响较大。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2014年11月发改委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将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让药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2015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6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放松了对医药企业开发新型医药产品的束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企业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更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线,为以后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二、我国医药行业现状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医药产品生产经营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规模化生产到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其间的审批与研究环节周期较长,新药产品的开发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因此,总体来说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技术手段在医药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进入医药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根据SFDA南方所数据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顶峰,为7038家。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低,效率极为低下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又导致利润率更低。这些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是研发费用不足、研发实力不强、产品单一化。我国有很多销售额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的中小制药企业只依赖于1~2种主要品种,而主要品种的销售额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60%以上,甚至更高,这种产品的单一性结构也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型制药企业积累了不小的风险。在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在我国一般医药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为:一是技术层次低,在世界医药工业体系中扮演者原料药供应商的角色,而科技含量高、利润率高的制剂产品则大量依靠仿制,因而不能打开制剂药物的国际市场。二是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厂家众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剧。三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如受医保政策和国家定价政策的影响大,企业之间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

三、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政府对医药行业管制逐渐宽松,预期我国未来几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将趋于宽松,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一)大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整合,来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一般情况下,通过并购实现业务的增长要比从规划图纸开始实现自身增长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风险较小。医药行业中新药研发有着“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大型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整合其竞争优势,有利于其产品线的不断创新,加快其产品投入市场进程。此外,面对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国内医药企业需要迅速扩充自身的实力,通过并购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纵观欧美著名大的制药企业,几乎都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国际大公司只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例如,国际制药巨头辉瑞收购并整合法玛西亚、惠氏,而最近又宣布将以大约1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药物及医疗设备制造商HospiraInc;默克收购雪兰诺;赛诺菲收购安万特等等。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并购的案例举不胜举。通过并购将国内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也是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必经过程。

从我国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自身财务竞争力来看,我国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资金实力雄厚,偿债能力较强,很多公司财务费用甚至为负值,不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相对于其他财务指标表现出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大部分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较强。这说明医药行业整体在资产管理质量和盈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我国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获取净资产现金投入的能力不足,获取现金能力较弱。公司的资本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其中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财务特征来看,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非常有利于其进行负债并购和扩张,可立足于现有的资产优势,充分利用杠杆融资进行并购和重组业务。另外,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生物医药公司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经营现金流少的特点。所以生物医药行业在保持销售增长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合理安排现金收支,保持足够的资金流。

此外,我们预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将在未来几年一直保持宽松,现有的经济环境非常适合有稳定现金流,信用良好,资产优质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兼并扩张。企业可依靠自身实力,扩大自身的融资渠道,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充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研发实力。同时,企业也要注重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企业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

(二)中小型合同研究服务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依靠规模效应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采用并购重组可以迅速扩充其实力,并利用其信用度高的优势,可在资本市场上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资金来支持其扩张,而对于一些拥有科技优势的服务性中小型合同研究机构(CRO)来说,银行贷款对借贷主体有严格要求和评估,还要有抵押和担保。一个刚起步的医药研发项目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上市筹资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更是只能望而兴叹。可见,以上融资渠道均非理想选择,而风险投资却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

风险投资,是对那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投资。风险投资的实质是一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相结合,将资金投入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中,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的新型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过程的支持系统。

医药产品研发的特点是资金投入高,周期长。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不仅包括在实验研究阶段,还包括进入临床的各研究阶段(临床Ⅰ、Ⅱ、Ⅲ、Ⅳ期),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当前国际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进行投资,并积极参与到其研发业务和日常管理中去。但医药产品的研发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必须设计出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体医药行业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来自对医药企业投资股权的转让所得到的资本收益,而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时机,目前我国创业板、新三板的蓬勃发展也为风险资本在医药产品研发各阶段的退出创造了合理可靠的资本市场环境。除此以外,各类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服务、投资银行咨询服务、医药行业咨询服务、审计和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市场保障。最后,政府为外包服务企业和风险投资的有效结合又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税收、利率、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的间接支持,甚至是直接的转移支付支持,为中小型医药合同服务机构的风险投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为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韩武,张育粹,苏倪玲.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第2篇:医药行业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9.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138-03

一、文献回顾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始于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无论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资本结构,企业的市场价值不受影响。M-M定理是建立在一系列苛刻的假设条件下而得出的结论,所以,这个结论与事实并不完全一致,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很多争议,随后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与解释。关于资本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相关理论研究可归纳如下:

(一)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Jensen和Meckling(1976)从成本和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最优外部融资的规模和结构。他们认为,随着负债份额的增加,会降低由经理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所导致的成本,并增加公司价值,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Ross(1977)、Leland和Pyle(1977)提出的信号传递理论也论证了企业价值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Masulis(1983)在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检验时发现,企业绩效与负债水平正相关,且能够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的负债水平变动范围介于0.23~0.45之间。Jordan、Lowe和Taylor(1998)以275家英国私人或独立的中小型企业的1989―1993 年期间的财务数据作为有效样本研究,认为获利率、资本密集度及营业风险等三项与负债比呈正相关关系。洪锡熙和沈艺峰(2002)对1995―1997年上交所221家工业类公司进行的实证研究得出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李义超(2003)以1992年年底以前上市的51家非金融公司为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运用混合截面数据对公司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存在一个最优负债区间,从而支持了权衡理论和理论的观点。汪辉(2003)利用A股上市公司1998―200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公司负债融资率每增长1%,净资产收益率将增长0.省略info.省略)和各上市公司年报。

(三)研究方法

1.被解释变量为公司的经营绩效,并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分析中具体使用的是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表达式为:

2.解释变量为资本结构②。企业的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资本结构指的就是债务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例。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DAR)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指标,表达式为:

DAR=负债/资产

3.模型。采用OLS考察公司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模型形式为:

三、实证分析

(一)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现状

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对49家样本公司2003―2005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如下两点描述性结论。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均较低。全国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7.66%、9.34%、8.26%,而资产负债率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50.11%、52.53%、54.28%③。可见,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同比略低于全国上市公司水平。上述分析结果,能够支持“假设1”。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年度平均资产负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年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则逐年下降,可以预测出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二)回归结果与检验

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我国医药行业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的相关关系,详细回归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从回归结果的拟合度来看,模型的解释程度相对来说不是很强(以及调整后的值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譬如企业规模、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经济形势、行业政策等,本文只验证了企业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从回归结果的F值来看,F统计量的观测值都比较大,并且相伴概率都接近于0,因此,回归方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来看,资产负债率的系数在三个年度以及总体平均中均为负,且在统计上是高度显著的,说明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有显著为负的影响,与我们的“假设2”一致。

四、结果讨论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的基本研究结论是:(1)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保持较低的负债水平;(2)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为负的影响。

依据融资优序理论,企业融资的一般顺序是:留存收益、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因此,企业绩效较好时,企业就有可能保留更多的盈余来满足资金需求,可以更少甚至不需要发行债务。相反,如若企业获利能力不足,则只能依赖于债务融资或者成本更高的股权融资。2002年新的药品管理注册办法实施以来,仿制药品的门槛大幅降低,批准上市数目急剧增长,加剧了医药市场恶性竞争,同时,伴随药品价格持续下降、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等制约了医药行业公司经营绩效的增长,使得近几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收益处于较低水平。按照2006年最新颁布的股票增发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医药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低到已经丧失股权再融资的基本资格。由于受到股权融资约束,医药行业不得不采取发行债券来满足资金需求,导致了资产负债率的畸形增长。

优化资本结构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改善经营绩效。因此,为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稳健发展,本文提出如下资本结构优化建议:

1.适度放松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限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股权融资是降低企业负债水平的有效方式。我国医药行业竞争激烈,很多企业其收益水平低下,难以达到证监会所颁布的股权再融资条件,受到了强烈的股权融资约束,只能通过债务的方式获得外部融资,而加大的财务杠杆会使其净资产收益率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适度放松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限制,有利于优化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增加上市公司企业价值。

2.积极培育接管市场,推进上市公司重组。控制权理论认为,接管市场是促进公司优化资本结构的外在力量。迫于接管市场的压力,经理人员会及时调整企业资本结构,进而形成一种资本结构的内在优化机制。

3.硬化债务融资约束机制。债务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股东与人冲突、减少成本,减少公司自由现金流以约束人的在职消费行为、抑制企业过度投资以及较少信息不对称等(汪辉,2003)。但是,过多的负债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使企业面临较高的破产风险。由于我国破产、清算机制还不健全,缺乏罗斯(ROSS)模型中对破产公司管理者施加惩罚的约束条例,致使由负债融资带来的缓解委托问题的优势无法真正发挥,且助长了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因此,硬化债务融资约束机制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负债水平。

4.加强医药行业自身建设。行业因素对资本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不同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往往存在差异(陆正飞,1998)。因此,在面对医药这个特殊的行业时,我们应当充分考虑一系列经济形势与政策对这一行业发展的影响,抓住“十一五”规划带来的机遇,不断推进医药技术创新,推进医药体制改革、推进中药国际化与现代化,努力完善药典与药品注册,提升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洪锡熙,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李义超,将振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3).

[3]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经济研究,2003,(8).

[4]陈小悦,李晨.上海股市的收益与资本结构关系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5]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8,(8).

第3篇:医药行业风险点范文

关键字:企业生命周期;资本结构;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

1、引言

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体系,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体系,现代的资本结构理论体系,融资顺序理论体系。早期融资理论体系以戴维、杜兰德为代表提出净收益、营业净收益以及相关传统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代表即2M理论。2M理论主要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微妙关系。随着2M理论的演进,非信息对称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的结合衍生出融资顺序理论体系。

Timmons(1990)根据销售收入和企业年龄提出企业成长可分为四个阶段;Rowe,etal(1994)根据组织规模和管理风格提出企业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陈佳贵(1989)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学者,陈佳贵根据企业规模提出企业成长主要分为发育不足,发育正常,发育超长三种类型;由此他提出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六个阶段;熊义杰(2002)发表企业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研究,运用数理统计知识模拟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范从来,袁静(2002)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始期、成长期、衰退期四个生命周期阶段,发表成长性、成熟性、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徐晓燕(2004)在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模糊贴近度的企业生命周期评判方法划分生命周期;曹裕(2004)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划分;陈旭东(2007)发表企业生命周期、应计特征与会计稳健性;通过上述文献的整理,国外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认识和研究起步早,并主要从企业的组织行为特征和企业价值两方面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国内学者主要赞同并采用四阶段的划分方法,并在此基础进行了更深入的应用研究。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的比例情况,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净收益率、营业净收益率、传统理论。净收益率认为当负债达到100%,企业价值最大。营业净收益率提出负债的同时企业风险加大,认为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传统的理论认为资本结构随着负债比率变化,认为存在一个资本结构使企业价值最大。早期的资本结构引发关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2M理论认为在某些条件下,存在一个资本结构使企业价值最大。最初的2M理论运用套利原理,认为在资本市场信息完全的情况下,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引入所得税的2M理论认为负债会产生成本、财务亏空成本,因此存在免税收益与成本的均衡点。引入非对称信息理论产生了融资顺序论。每种融资途径的制约条件和传达给投资者的信息不同,因此融资顺序对企业价值存在影响。

2、研究假设

企业如同生命体一样存在周期,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体现一个阶段的经营特征,财务特征、管理特征。根据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初始期、生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初始期技术不够成熟,技术体系不够健全,产品的种类较少,市场占有率低;初始期企业管理不熟练,分工不够明确,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初始期企业开拓市场,建立分销渠道的成本很高。初始期引进设备,拓宽产品线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虽有微薄收入但企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成长期企业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技术和产品质量稳定并逐步提高;管理方面虽不够完善,但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路,呈现出清晰简约的管理流程。企业整体呈现稳定盈利。成熟期企业已拥有精湛的技术,饱和的市场占有率,广泛的客户认可,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企业资信高,实力雄厚,财务状况健康。衰退期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组织体系庞大,创新意识淡漠,市场占有率不断萎缩,销售量持续下降,利润少,企业面临亏损,财务出现危机。按照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处于初始期的企业不可能在A股主板上市,因此我们搜集的上市公司不存在初始期的公司。

假设1: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2:生命周期各阶段,资产有形性与资产结构正相关。

假设3:生命周期各阶段,公司规模与资产结构正相关。

假设4:成长期、成熟期,企业的成长能力越强,资金充沛,企业更愿意选择内部融资;衰退期,企业的成长能力越弱,资金匮乏,企业更多的依赖举债。

假设5:成长期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成熟期、衰退期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3、样本数据与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

本文从CCER数据库选取2007-2010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医药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由于研究需要,剔除几类不符合要求的公司数据:(1)数据不全、数据遗漏的公司;(2)经营状况出现异常的公司;(3)未在2005-2010年持续上市的公司。最终筛选出2007-2010年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49个公司的财务数据,得到存货、固定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总资产,总利润的季度数据; 利用财务分析指标计算得到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季度数据。

3.2 企业生命周期的判定

本文选取2007年到2010年的四个季度的季末值,相邻时期为2007 年到2008年和2009 到2010年,前后时期各为2年,根据不同公司相邻时期主营业务增长率的平均值与49个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率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到:49个上市公司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有11个,处于成熟期的公司有11个,处于衰退期的公司有27个。

3.3 变量选择

本文以资产负债率来反映资本结构;固定资产和存货之和占总资产的比重反映资产的有形性;企业利润总额与企业资产的平均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总资产以10为底的对数反映企业规模;企业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同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的成长能力;企业资产负债率为被解释变量,以资产的有形性、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成长能力为解释变量,建立Panel Data 模型,变量的符号及其定义如表一:

从表二的检验结果显示,卡方统计量值为44.400,显著性概率为0.000,Median 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概率也为0.000,所以可以判定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深入探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Panel Data 模型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各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Panel Data数据模型设定检验利用Eviews6.0,对经过整理的相关数据分别用混合模型,个体固定变截距模型,时点固定变截距模型,个体时点固定模型,个体随机模型,时点随机模型进行估计,通过估计结果选择最优的模型。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数据平稳性良好。建立在Johansen协整检验基础上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通过联合单个截面上个体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获得对应于面板数据的检验统计量,本文所选数据检验结果良好。

4、结果分析

表六的结果证明了假设2成立,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产有形性和资本结构正相关。资产有形性反映企业资产的担保价值,公司资产中有形资产适于担保,有形资产的比例越大,企业的信用越好,就可以获得较多的负债;而公司的品牌、声誉、专利等无形资产无法用于担保,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越高,企业越难获得负债。表六的结果证明了假设3的成立,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规模越大容易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战略有利于企业分担经营风险、均衡利润,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益;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内部资源的有效调度,企业越稳定,与小规模企业相比获得负债的机会越大。表六的结果证明了假设4的成立,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资金充沛,企业追求稳步发展,一般不愿意选择过度举债。衰退期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萎缩,销售额减少,甚至存在大量存货滞销,资金链出现断裂企业不得不举债,甚至承担高利息。表六的结果证明了假设5的成立,成长期企业虽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但为了扩宽产品线,扩大市场占有率,保持并追求更好的盈利能力,企业会通过股权融资或者债权融资,获得充沛的资金。进入成熟期,虽然表现良好的盈利能力,总销售量增加而单位产品利润率下降,没有非常有利的投资机会,企业仍首选内部融资,为以后发展减轻负担。进入衰退期,企业更不会因为还仍有不显著的获利能力而冒险举债。除非企业渴望进入第二次成长期,彻底突破现有模式进行产品、技术、管理、营销的彻底重组。

5、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7-2010年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两点主要结论: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点研究结果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企业选择的战略不同,面临的竞争环境不同,对资本结构的选择就不同。但本文认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处于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其资本结构一定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行业的企业外界环境差异很大,对资本结构必定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医药行业,期望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

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行业因素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没有进行定性研究,这也是作者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蒲,孙爱英.资本结构与产业生命周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5,19(3):42-46

第4篇:医药行业风险点范文

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它是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形成的债权。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化,企业为了提高其销售业绩、扩大市场,应收账款的出现和存在已成为一种必然。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企业缺乏风险意识较为普遍。这直接导致了一些企业盲目向客户赊销。赊销虽然可以扩大企业销量,使得企业获取更多盈利,但赊销并未使企业的现金流入有所增加。甚至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由于销售而产生的税金及费用,从而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在医药行业中,市场、销售行为等随着市场细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出现许多新的要求。

本文从应收账款管理的理论入手,分析了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着重阐述了应收帐款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对应收帐款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对应收帐款的处理以及措施,又以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最后说明应收帐款管理实务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医药;应收账款;广西;管理

医药行业是一个传统工业,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和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大改革、国外的大生物制药集团陆续进入我国市场,使得该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化。为了提高业绩、扩大市场,企业应收账款的出现和存在已是一种必然现象。赊销虽然可以一方面扩大企业销售,减少企业产品库存,但也应注意到,由于应收账款的增加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收入增加,甚至有时企业需动用到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由于赊销产生的税金和费用,反而加速了企业现金的流出。企业对这种依据信用原则产生的应收账款管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运营,更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信用管理体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之中,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出台,广大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信用风险意识仍比较淡漠,信用管理知识和技术尚比较缺乏。现在,绝大多数企业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应收帐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对企业防范坏账风险,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合理现金流量,提高企业市场竟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撰写此文的目的是以广西生物制药企业现状为基础,分析个别广西上市生物制药企业发展情况,通过相关的财务指标计算,对其应收账款管理进行评估,找出广西生物制药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可采取的适用对策。

1 广西上市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状况

在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情况研究中,国内研究者魏刚(1999)较早地对中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1997年度深、沪股市的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应收账款指标计算并且进行了描述性结果统计,从而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特点:一是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二是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过大;三是应收账款账龄老化,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大;四是坏账准备提取比率始终,审慎性原则有所加强;五是关联交易中应收账款发生额过大,利润操纵迹象显著。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完善。我国企业不便直接照搬西方国家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应收账款管理的意识还缺乏重视,方式单一,绝大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应收账款财务风险机制。广西上市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情况亦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过大

随着我国股票证券市场发展的日趋完善,在信息披露的制度下,上市企业都认识到唯有提高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的关注。迫于广西区域性竞争压力,上市公司在发展上单纯追求业绩增长,在业绩表面光鲜的背后,其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其中,一年内应收账款的比例较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主营业务收入中应收账款占的比重过大势必意味着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加。

1.2 赊销和账期延长情况多

由于药品性质的特殊性,其销售也与其他商品销售渠道存在较大不同。制药企业为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不断扩大自身产品的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这无可避免地使赊销逐渐成为了生物制药企业销售产品的重要手段。由于盲目赊销,企业在现金流被占用的同时,还不时要承担由赊销而产生的各种费用,无疑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1.3 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企业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通常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这表明公司收账速度快,平均收账期短,坏账损失少。根据证券之星数据,在5家广西上市医药企业中,有3家企业2011年半年报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4.60%(莱茵生物:1.24%,索芙特:1.06%,ST国发:2.96%),仅桂林三金(11.87%)较高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广西医药企业普遍应收账款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情况不容乐观。

1.4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广西上市医药企业中,普遍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分担。同时,企业也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缺少专门的信誉标准,在缺少对客户经营情况、资金状况的了解情况下盲目赊销,很容易给企业造成损失。此问题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也是具有普遍性的,甚至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也忽略了此问题从而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如四川长虹曾经是中国彩电业的龙头,曾有过年净利润25.9亿元的辉煌,也创下了巨亏37亿元的股市记录。但在其海外销售中却忽视了对方企业的信誉度盲目与对方签下巨额销售合同,最终导致了四川长虹的巨亏。

2 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形成原因

2.1 应收账款管理模式老化

我国企业以往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常常只停留在事后追债的状态。其主要表现是在交易的过程中,财务会计部门和销售部门各行其是,缺乏对应收账款的回收负责,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下来的管理机制。在医药企业中则表现为,在销售时对应收账款的风险性认识不足,从管理的部门来看,不管是销售部门,还是财务会计部门,没有具体的责任主体和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

2.2 缺乏科学合理的薪酬考核机制

医药企业销售产品的主要渠道还是通过雇佣销售人员进行营销,但由于企业大多只注重销售人员的销售业务能力,对于销售人员的薪酬考核主要基于其销售药品的能力,忽略了账款收回的部分。由于销售人员必须要与目标企业保持良好关系才能更好地销售产品,在发生应收账款后,销售人员一般不会主动催收账款,甚至一些销售人员对于账款回收毫不过问,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问题的形成。

3 加强广西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纠正经营过程中偏离企业整体目标、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以期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整体的一个重要成部分,在服从上述总体目标的同时又对其做出了细化,即通过规定相关部门、相关个人在产品销售、货款回收方面的行为来保证企业既拥有维持自身运营所需的充足的现金流量,又能够在销售市场上拥有充分的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及时回收赊销款项,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坏账损失。针对广西上市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在此提出以下措施:

3.1 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3.1.1确立合理的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企业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信用标准越高,越能使企业减少发生坏正损失的可能性。一般可根据客户以往违约的历史资料,采用“5C模型”予以评估,即客户的信誉品质(Character),偿还债务能力(Capacity),偿还债务背景及资本总量(Capital),有无信用担保(Collateral),和社会经济状况(Conditions)。

3.1.2建立符合自身的承担失信风险体系。

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信用标准的选择。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强则可以较低的信用标准争取客户来发展业务,反之,若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则应该以自身风险承担能力为限,降低违约风险。

3.1.3实施合理的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赊销产品时给予客户延期付款的若干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等等。企业在接受客户信用订单时,要向其明确提出付款时间及其他相关要求,避免出现由于客户拖延付款时间而使企业陷入资金紧张的局面。同时,企业要在对客户提供信用时按信用额度的大小进行严格审批,明确职责。

3.2 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3.2.1加强合同管理

企业在决定给予客户信用赊销地同时,应该重视销售合同。明确各项交易条件和双方的权利及违约责任。除现金收入之外的销售业务都必须签订销售合同,并且将合同交由财务部门以利于其对销售合同款项的跟踪。此外,企业要坚持按合同订单生产产品,杜绝随意发货现象,防止产生新的挤压和拖欠。

3.2.2选择合理的结算方式

企业在和客户发生业务往来时,应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结算方式。对信用条件佳、经营情况好的客户,可以适当放宽信用,采取定期收款或银行承兑汇票等结算方式;对资信度较差、经营情况较差的客户,则应选择银行汇票、现金或支票等结算方式。总之,企业应尽量把应收账款尽量转化为应收票据。由于应收票据具备到期前可背书转让或贴现的特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款项的追索权。

3.2.3强化企业应收账款内部管理

企业内部门除了要协同合作之外,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对销售人员的考核评价要全面,不仅对于销售业绩,还要考核其业绩货款的到账回笼情况,应收账款的清收与责任人的利益要挂钩,从而避免销售人员只顾销售业绩忽略财务风险的情况。财务部门要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及时入账并定期同赊销单位进行核对。

4 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

4.1 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坏账准备制度

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账龄越长,账款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发生坏账的风险越大。企业必须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在应收账款账龄结构分析中,财务管理人员应着重把过期未收回的款项纳入工作重点,努力提高应收账款回笼率。无论企业采取何种信用政策,只要存在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因此,企业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应预先进行评估,建立完善的坏账准备制度。

4.2 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对账制度

企业应根据业务量大小等因素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对,并与客户交易责任人签字盖章,作为有效对账的依据,在账目发生差错时能够及时处理。应收账款队长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第二是明细账与对方客户往来账的核对。在实际工作中,较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时与客户往来账的核对。由于对账工作的主要实施方是债权方,所以在工作中往往很被动。因此,应收账款的对账工作应从第一笔销售业务开始做起,这不仅能够减轻财务部门的工作负担,而且能够明确应收账款的责任制度。

4.3 制定适当的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公司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若能采取积极的收账政策,能减少应收账款成本和坏账损失。具体应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确定分类优先收账原则。由于收账成功率通常随着应收账款账龄的延长而降低,因此收账部门应根据对账龄分析对应收账款进行分类,确定优先收账的对象,以降低收账成本。第二,根据优先收账原则确定催收原则。对于已经确定为优先收账的对象,应尽量在欠款发生初期进行立即催收。对不能及时收账的客户应定下还款时间表。对收账难度大的应委托专业收账公司去追讨。第三,不同对象应采取不同收账策略。对故意拖欠的客户,应采取更为严格有力的措施进行追讨,必要时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对于还款态度积极,但由于客户本身客观财务困难原因无法及时还款的客户,企业应要求对方提供有效担保,约定延长收账时间。

【参考文献】

[1]何乃飞.后危机时代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立足于广东省的调研[J].会计之友2010.(6)

[2]范京.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J].审计月刊.2006.(5)

[3]杨基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华昌公司应收账款分析[J].2007

[4]王文烽.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J].现代商业.2009(10)

[5]王华玲.浅谈如何应对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6]李芳.加强制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J].时代经贸.2009.(6)

[7]陈大会.论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第5篇:医药行业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率;行业股权资本成本

一、引言

股权资本成本一直是金融和财务领域研究的重要概念,是投资者决定投资与否的关键指标。自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理论)面世以来,股权资本成本一直是理财学界学者的研究热点。改革开放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被赋予了极大的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后,公司融资方式更是逐步呈现多元化。企业股权融资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市发行股票进行市场融资。

股权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投资企业股权时所要求的收益率。一般对股权资本成本的认识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企业为取得和使用这部分资金所花费的代价,包括筹资成本和使用该资金的成本。二是投资于某一项目或企业的机会成本。不同行业间股权资本成本并不相同,行业门槛也成为投资者进行股权投资的重要考虑之一。行业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很多,而公司异质性并不是唯一能解释行业股权资本成本偏差的原因,行业同质性因素渐渐地成为学者探讨股权资本成本的一个新论题,成为新的研究趋势,行业股权资本成本也是行业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行业股权资本成本的研究,Gebhardt、Lee和Swaminathan(2001)[1]通过对48个行业的平均股权资本成本进行回归发现,行业因素对预期股权资本成本的解释能力很强。Gode和Mohanram(2003)[2]显示行业因素对资本成本的解释度达到了38%。国内,任珍珍(2008)[3]提出的股权资本成本的多因子模型对横截面股权资本成本的解释力度达到了54.7%,分析得出:行业因素(INDUS)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是稳定的,在不同截面上,甚至对股权资本成本的解释力度都超过了45%,显然行业影响因素合理存在。有关公司异体因素对股权资本成本的解释已然论述众多,鉴于此,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行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我国行业股权资本成本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二、理论依据与假设

(一)行业竞争格局与股权资本成本

各行业的竞争格局明显存在差异,垄断性高的行业一般行业内公司规模较大,竞争力度较小,常常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其股权资本成本一般较低。而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往往选择较低的财务杠杆,导致其股权资本成本较高。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李小斌(2005)[4]提出行业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影响,认为垄断性强的行业收益较为稳定,可以实现高负债经营,而竞争激烈的行业,负债成本过高则更容易导致企业后续投资能力不足,因此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意向更高,因此槛率也较垄断性强的行业高。由此,本文假设:

假设1:竞争性与行业股权资本成本正相关

(二)行业资产负债率与股权资本成本

依据企业最优资本结构MM理论,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面临的破产风险也会随之上升,股东也会相应要求高回报以弥补其承担的破产风险,即股权资本成本将上升。2001年,Richardon和Welker(2001)[5]利用加拿大上市公司资料,证实了财务杠杆对股权资本成本呈显著正相关。2003年,国内学者郭鹏飞、孙培源(2003)[6]首次从行业的角度对沪深两市1999~2001年的554家A股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得出结论:行业是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同一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具有稳定性。这说明资产负债率的行业特征对行业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势必是很大的。我国股权市场融资的确有特殊性,例如我国企业融资偏好并不符合融资优序理论。我国企业偏重于先股权融资再债务融资后内部留存方式,尤其是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事实上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以至于不少上市公司甚至认为股权融资是一种免费的午餐,导致无论是何种行业,无论何种公司,只要有条件都去发行新股或增发股票,这的确对资产负债率行业差异产生影响。例如房地产业,沈超(2004)[7]利用CAPM模型计算出房地产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为12.44%,其资本结构因为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在03年一度达到73%,在股权市场进一步开放成熟后,房地产企业加大了股权市场的融资力度,并且改善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为企业赢得巨大的品牌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这个行业高融资成本的负效应。房地产项目融资回报率比一般建设项目高,具有更高的预期收益,但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高出很多,因此股东期望回报率也尤其高。因此,我们假设:

假设2:资产负债率与行业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

(三)行业经营风险与股权资本成本

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经营不善带来损失的风险。构成经营风险主要是公司本身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产品结构,经营方向等内部因素。徐少鹏(2011)[8]通过对2005-2007年1243家上市公司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经营风险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经过比较,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的经营风险较小。这三个行业都处于发展成熟阶段,对资金需求量大,其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日常运营都是以项目为基础的订单式生产,项目完成后就可以收到款项,因此经营风险较小。批发零售行业市场发展已较为完善,收入稳定,其经营风险也相应较低。可以看出,行业的生命周期影响行业的经营风险,不同的行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进而产生其相应的行业特征。经营风险作为公司非系统性风险的一部分,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不可忽视。根据风险收益对等原则,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投资者所要求的相应回报率也就越高,从而导致股权资本成本上升经营风险及较小的行业更能够提供有保障的股利或利息收益,在收益水平相等的情况下,投资者更愿意将资本提供给这些企业。由此,我们假设:

假设3:经营风险与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

(四)行业股权结构与股权资本成本

股权结构是指公司不同类型的股东所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关系。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持有者按身份性质可分为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外资股等。除此之外,股权结构还可以根据流通与否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用第一大股东持股、前三大股东持股之和/平方和等衡量股权集中程度。于丽颖(2011)[9]运用描述性统计显著性检验发现,当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性质时,股权资本成本均值比较高,在绝对控股的情况下,其股权资本成本均值明显高于非绝对控股的情况。可见以股东性质看,国有控股企业股权资本成本高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权资本成本是显著正相关的。放大到各行业中,采掘业、电力煤气水的供应行业、交通运输业都属于国有绝对控股型行业,其股权资本成本明显高于农林牧副业、社会服务业等股权较为分散的行业。刘任帆,于增彪(2004)[10]比较冶金、机械、IT、医药四个行业股权结构,发现这四种行业都属于第一股东绝对控股的行业,其第一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为58.27%、51.27%、41.57%、47.34%,其经营业绩明显较高,股权资本成本高于股权分散的行业企业。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4:股东持股比例与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

(五)企业成长性与股权资本成本

高成长性企业与成熟性企业相比,成长性企业未来将盈利还是亏损的不确定性要更大一点,因此成长型企业的股东要求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这也就说明高成长性行业的企业要比成熟性行业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高。肖作平(2005)[11]认为中国高成长性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和新兴产业,通常其商业风险较大,政策方面尚得不到有效地支持。同样,沈根祥、朱平芳(1999)[12]认为,我国高成长性企业一般是一些新兴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运作和管理均不太成熟,这会限制其负债融资活动,导致其偏好股权融资。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投资潜力大,期望值高,其股权资本成本也相对较高。例如生物医药行业根据CAPM模型推算出其行业股权资本成本为11.958%(张悟移,基于CAPM模型的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成本估算)[13],远远高于传统产业农林牧副业的3.84%。由此,本文假设:

假设5:企业成长性与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假设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6~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证监会披露的十三行业上市公司,剔除了亏损公司ST,SST类公司的样本;剔除了数据缺失的样本;剔除了金融保险业。最后选取了十二行业2666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共取得60个有效样本数据。

(二)变量定义

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是企业资本成本估算的核心内容,其估算模型最为常用的有Gordon模型、CAPM模型、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Ohlson-Juettner模型、GLS剩余收益估价模型、OJ模型、PEG模型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两种方法由于根据过去已实现的收益计算风险溢价,从而导致资本成本估算的精确度不够高,因此它们所计算出的股权资本成本数据并不准确,而股利贴现模型的应用也并非尽如人意,股利的支付是公司的主观行为,未来的股利难以根据既往股利支付情况进行预测,因此也就很难准确估算股权资本成本。因此,本文采用PEG模型对股权资本成本进行估算,该模型所需数据可以直接取自财务分析师的预测数据,并不需要对股利支付进行预测,较为可靠。

被解释变量——股权资本成本的替代变量选用PEG模型估算,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r是PEG模型计算得出的股权资本成本,P0是期初的每股价格,eps1为分析师预测的第一期每股盈余,eps2为分析师预测的第二期每股盈余,剔除掉没有eps1或eps2或eps1-eps2为负值的数据。

(三)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来建立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决定因素,根据上表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行业资产负债率同质性检验

从表2、表3对十二个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进行统计性描述可以看出,2006-2010年,我国十二行业上市公司标准差离散程度在7.89%-16.48%,表明行业资产负债率离散程度不大,集中程度较高,行业特征较为显著。其中,建筑业(E)各年资产负债率离散程度较小且行业内资产负债率较高,最高达69.7%。这与建筑业独特企业运作方式,在建工程较多、资金需求大、回笼时间长有关。而且建筑业在我国发展较为成熟,负债来源近几年来逐渐稳定,资产负债率的行业特征较为显著。而作为基础产业的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业(A)与发展迅速的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K)和文化传播业(L),这些行业运作风险较小,资金流动性高,回笼速度快,可投资性高,行业内上市公司众多,其行业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

(二)回归性分析

表4 2006-2010年十二行业股权资本成本趋势图

由表4可以看出,股权资本成本在各行业呈现显著的差异,每年股权资本成本的变化都呈现不同趋势,其中,近年来股权资本成本最高的行业是传播与文化产业(L)、房地产业(J)和制造业(C),2006年房地产业股权资本成本一度达到28.18%,而同一年股权资本成本最低的电力煤气业仅有15.49%。行业间股权资本成本也存在整体变化趋势,2010年相较于2006与2007年,股权资本成本明显下降,各行业股权资本成本均下降至少10个百分比。

由表5回归检验结果可知,F值检验结果并不理想,这与行业数据较少有关。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与之前假设的出入性大,只有行业中企业规模的回归系数检验通过了0.05的t检验,其他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不显著。经营风险的t检验值为0.067,接近0.05水平。经过检验,行业竞争性与行业股权资本成本正相关,经营风险与行业股权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

五、主要结论

(1)股权资本成本在行业间具有较大差异性。2006-2010年间,行业股权资本成本的平均值变化较为显著,总体而言,房地产业、采掘业、制造业的行业股权资本成本明显高于批发零售业、建筑业等行业。

(2)公司规模与行业股权资本成本负相关。经过检验,在98%的可靠性水平上,十二个行业的公司规模均与各行业股权资本成本呈负相关。这说明行业中企业规模越大,行业竞争性越小,大大降低了行业的股权资本成本,这与前文所述一致。

(3)经营风险与行业股权资本成本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并不是很明显。经营风险对行业股权资本成本的解释力度只有6%,这说明经验风险的行业特征并不足以解释股权资本成本的行业特征,这与行业内的公司经营特征有关。

(4)资产负债率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同一行业的资本结构具有稳定性,并与行业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但检验结果并不显著。

(5)股权控制回归系数并不显著,检验值达0.545,这说明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对行业股权资本成本影响不大,但仍然呈正相关。绝对控股的行业的股权资本成本高于股权分散的行业。

由于受数据限制的影响,对影响因素的检验仅限于以上并且仍有待检验,本文取2006-2010年的数据,考虑到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方法的影响,检验结果并不显著,数据样本也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回归分析的结果。

参考文献:

[1]Gebhardt W.C.Lee and B.Swaminathan,Toward an implied cost of capital,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forthcoming,2003.

[2]Dan Gode,Partha Mohanram.Inferring the Cost of Capital Using the Ohlson-Juettner Model.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3.

[3]任珍珍.上市公司权益资本影响因索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2.

[4]李小斌.行业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J].现代企业,2005(04).

[5]Richardson,and M.Welker.Social Disclosure,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Capital,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1.

[6]郭鹏飞,孙培源.资本结构的行业特征: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05).

[7]廖理,沈超.利用CAPM模型计算中国房地产行业资本成本[J].中国管理科学,2004(4).

[8]徐少鹏.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对资本结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

[9]于丽颖.股权结构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10]赵景文,于增彪.股权制衡与公司经营业绩[J].会计研究,2005(12).

[11]肖作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综述[J].证券市场导报,2005(11).

[12]沈根祥,朱平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定因素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5).

[13]张悟移,宋珊珊,程立霞,张戟.基于CAPM模型的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成本估算[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2(04).

[14]童晓芹.上市公司行业间和行业风险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15]赵方杰.电力上市公司资本成本分析及其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9.

[16]沈艺峰,田静.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的定量研究[J].经济研究,1999(11).

[17]彭岚.风景名胜区融资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18]杨明真.公司特征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不同行业资本结构影响的研究[D].厦门大学大学,2007.

[19]张.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0(04).

[20]董逢谷,袁卫秋.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6(06).

[21]David F Scott,John D Martin1 Industry influence on capital structure[J].Financial Management,1975(Spring).

[22]Bowen Robert,Evidence on The Exist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Inter Industry Differences in Leverage[J].Finaneial Management,1982(7).

[23]Jensen MiehaelC.and William H.Mee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e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eture[J].Journal of Finaneial Eeonomies,1976(3).

[24]Miller,F.Modigliani(1966).Some Estimates of the Cost of Capital to the Electic Utility Industry,1954-1957[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5]Botosan,C.,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The AccountingReview 72,1997,323-349.

第6篇:医药行业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医药制造业 产业安全 内涵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内涵

自1980年日本大冢在天津创建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起,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已有30多年的历程。随着自贸区的推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加及外资企业准入的相对自由化,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医药制造业作为产业集合的元素之一,具有产业安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一般性。根据产业安全的一般性及医药产业安全的特殊性,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是指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能够确保自身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在国际市场中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确保中国医药制造业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可以抵御外来干扰和威胁,避免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被淘汰;二是医药制造业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保障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进而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受外资的影响依然很大。同时,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分析。第一,产业进出口依存度。近年来,中国医药制造业进出口发展迅猛,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医药品进出口总额达2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8.33亿美元,进口额113.08亿美元。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制药业布局加速转移,部分特色原料药采购转向中国,高端医药品出口大幅提升,2011年由此带来的出口增量约为25亿美元,占总增量的26%;二是我国传统医药品市场份额继续提升,2011年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增量达28亿美元,新兴市场增量达35亿美元规模,合计占增量的63%;三是部分国产诊疗设备出口向中高端发展,有效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①

中国医药制造业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也隐含着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产业安全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逐步变为现实。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中国医药品出口的国际贸易摩擦已经常态化,表现为如下特点: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中国医药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总量超过2009年和2010年发案量的总和②;贸易案件总体涉案产品出口金额较高,调查对象集中于长期竞争激烈的产品,波及多家国内领头企业;主要贸易救济手段从保障措施、反倾销,升级到反补贴和337调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贸易保护主义由欧美传统市场扩散至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由此可见,由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阻碍我国医药品出口的情况已愈演愈烈。这给中国药品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第二,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目前外资医药制造企业在中国国内占据相当的技术垄断地位。据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4544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10.5万元,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③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相比国外跨国企业,技术水平仍较为落后,对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技术依存。

医药制造业受FDI影响力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也在迅速增加和膨胀,2000年至2011年,外资对中国建成或投产项目由46个增加至93个,投资额由18.75亿元增加至121.51亿元。④

目前,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是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两种主要形式。从利用外资合同项目的角度来看,两者所占份额均为45%左右;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角度来看,利用外资情况呈现非常明显的独资化趋势: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37.8%上升到2011年的81.2%。⑤与总体规模相对应,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2006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从1%左右下降至0.5%以下,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处于0.7%~1%之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数继续减少,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加,医药制造业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19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0.43%,比重较上年同期缩小0.0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7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91万美元,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0.04个百分点⑥。

尽管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外资实力不可小觑。《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十家医药企业目前已在华投资建厂,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6.8%。2001年医药行业外资企业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6.07%,但出货值仅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26.72%,这一指标在2000年仅为7.65%⑦。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开发市场逐步转向作为制造业基地。

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安全涉及的影响因素可简要归为要素禀赋、市场需求、政府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

要素禀赋。产业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条件、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等,任何一个产业所在区域的要素条件,决定着产业体量的增减,进而也对区域内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安全及竞争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因产业不同,产业要素间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更依赖于中国的自然条件要素,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生物物种丰富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在传统民族医药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而偏重于化学药品的西药制造业,更倚重于技术能力和强大的资本来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竞争优势。

市场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市场需求可以分为本土需求和国际需求。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影响着创新产品初期比较利益,新产品的出现一般是在国内销售之后,在一定的销量和生产规模基础上,以出口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因此,本土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来说,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动力,而国际需求则是未来医药制造业腾飞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本土市场空白时期,本土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早地占领市场,进而保障相关产业安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通过进入国际市场来扩大销量和生产规模,进而可取得更大的发展。

政府行为。在钻石模型等众多市场分析模型中,政府常常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分析。但由于中国特定的市场经济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政府行为对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大。在中国,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其任何微小政策变化都严重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安全产生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从而保障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谋求新的发展。就医药制造业而言,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本身的公共产品属性,该行业必然会存在市场失灵情况,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而跨国公司因其技术优势和市场控制能力,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不言自明。因此,当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话语权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时,中国政府行为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竞争无疆界,一个国家的产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市场,产业下的各个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展开竞争。而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不仅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其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政府对于国内市场的政策性保护固然能够保障国内医药制造业暂时安全,但从长远来看,过多的政策性保护很有可能导致国内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下降、发展速度缓慢,最终与国际医药制造业发展进程脱节,进而导致产业竞争力丧失,从而威胁产业安全。因此,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则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会显著提高,也就保障了产业安全。因此,在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自身研发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本土创新能力。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对策建议

优化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医药制造业是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卫生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而言,国家对于医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也亟待提高。

规范药品层级,完善招标政策,建立公平、良性发展环境。中国医药制造业由于起步晚、发展慢,造成了中国医药市场对药品层级认识固化,市场对于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产品,这就造成了在药品招标过程中,药品分层情况明显,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所在层级高于国内药品。由于国内市场对于原研药品的推崇,原研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同品种同剂型的产品。这种不公平会极大限制国内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应该对市场药品层级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药品招标等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完善,使得国产药品企业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得到良性发展。

完善税收政策,健全税收体系,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从税收方面来看,应当扩大国家高技术性质医药制造企业15%优惠所得税率的范围,对于制药技术转让所得税施行免征或减征,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完善医药产品出口税收政策,适当提高国内医药企业医药领域产品出口退税税率,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对主要投资于医药制造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方式,促进中国医药制造业融资环境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药制造业自身核心技术的多寡决定着制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成败。医药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而医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托人才的积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医药技术的创新,大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以研究为目的,缺乏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其成果常常出现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等诸多问题,与国际、国内市场严重脱节。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应以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吸引国内外医药人才的加盟,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以联合培养等方式为自身企业发展培育优秀人才,实现完整科研队伍的打造和科研人才的积累,改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在增强自身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沟通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医药制造业的必备基础,也是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入WTO之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所成就,但以国际标准来看,仍存在与国际惯例相违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以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医药企业国际话语权,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进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维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

提升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除了自主创新能力以外,还包括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聚集度以及重点医药品种的开发及推广。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产业聚集度较低,很少形成规模化经营。医药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形成产业集聚有利于资金和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利用,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以医药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可以包含科研院所、大学、金融机构、投融资型企业及政府等诸多相关要素,这种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中心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相关要素的进步。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在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根据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实现医药制造业产业的整体布局,调整医药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因地制宜的在相关地区建立相应的医药工业园区及产业基地,加大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医药产业的优化与重组。同时,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及金融企业等配套要素加入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综合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医药制造业产业链招商引资、投融资环境和创新能力将有更进一步的飞跃。

发挥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生物工程技术目前发展迅速,生物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部分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应以生物医药为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大资金等要素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向生物医药产品转化。与此同时,以生物制药技术带动化学制药和中药技术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突出特色,加大对传统中药领域的开发力度。随着传统中药文化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和认可。中国的针灸、中药等中国传统医药开始取得一定国际市场,中医诊所逐渐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医药制造业要重视中国传统医药的推动和发展,发挥中国在传统中药和民族医药方面的优势,结合西方医学,实现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从而维护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产业安全与发现研究基地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②代晓霞:“中国药企迎来空前战略机遇期需关注三大挑战”,《望》,2012年10月22日。

第7篇:医药行业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医药企业;会计核算;质量

医药企业主要从事医疗药品的生产与经营业务,是我国医疗水平与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支撑与保障。近几年我国对医药的重视度越来越强烈,也由于医药企业的产品比较特殊,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有其行业专属性,而会计是企业基础管理活动,主要职能是反应与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于医药企业而言,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对于医药企业管理基础、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提升都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医药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不断提升会计核算质量。

一、提升医药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重要性分析

1.有利于夯实医药企业会计核算基础管理

近几年随着医药体系的改革和国家政策的影响,税务对医药行业的稽查也越来越多,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升会计核算质量,要求会计核算信息能够客观反映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也是会计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要求医药企业建立健全良好的会计核算基础,包括会计科目、会计制度、会计管理等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计核算基础管理的提升。

2.有利于促进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要求医药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健全,对于医药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事项,有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同时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能够通过控制活动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促进医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如医药材料的采购过程,需要将采购、入库、库存管理等流程进行规范,规范的过程是对相关单据表单的管理,为会计核算质量提升创造较好的原始凭证条件。因此,提升医药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将促进医药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逐步健全与改进完善。

3.有利于提高医药企业成本管理控制水平

医药企业作为专业公司,且其产品主要用于救治病患,在管理方面有很多特殊要求,在国家税收政策中亦有很多针对医药企业的优惠政策,如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政策等,都将对医药企业的成本产生影响。同时,医药企业作为企业,在市场化发展的今天,需要不断打造成本优势,这就需要医药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而成本管控的基础正是医药企业会计核算的精细化,在会计核算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帮助医药企业不断提升医药企业成本管控水平,取得行业领先的成本优势。

4.有利于促进医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医药企业在行业发展方面,由于市场容量相对固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会计信息化的逐步发展,我国会计的职能逐步由繁琐的手工劳动,转向决策支持。国家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管理会计发展,为企业提供了较为专业系统的财务管理功能,特别在企业各类经济活动的决策方面给予支持。对于医药企业而言,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础。通过管理会计建设与提升,逐步打造较为系统的医药企业决策支撑体系,为医药企业的投资活动、融资活动、营运互动管理提供相应决策依据,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效率,进而形成医药企业较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二、医药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企业会计核算基础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有的医药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不足,如对于“其他”类项目的核算,往往其中纳入了很多内容,有些内容并非对医药企业的影响细微,但在会计核算中,没有对“其他”的内容进行细分,使得管理存在虚位。二是管理会计基础与质量仍需提升。近年来,国家对管理会计日益重视,大力推进管理会计对企业的提升作用,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等都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但在医药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对管理会计应用较少,需要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与实践效果。

2.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医药企业同样需要通过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沟通、监督等模块建设与完善内部控制。会计核算质量提升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完善是必要环节,有助于通过流程加强会计核算的过程控制,但在内部控制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医药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分析评估,没有建立集体决策过程,使得固定资产决策缺乏数据支撑,没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或是之前的会计核算处理对固定资产决策事项的支持力度不够,核算不够健全,此时需要医药企业建立较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会计处理需要达到的细化程度,并将会计信息纳入决策分析体系,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化。

3.医药企业成本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有的医药企业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由于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且有较多的财税优惠政策,使得医药企业在管理中弱化对成本的控制,容易造成成本增加,产生浪费的现象。二是有的医药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缺乏系统的方法,如在成本分摊过程中,只是单纯以产量分配固定成本,而对于产品在固定资产中实际占用的资源缺乏分析,使得成本分摊结果与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三是有的医药企业在成本管理中一味强调成本降低,而忽视了质量与成本的兼顾管理,使得医药企业的成本虽然降低了,但其市场份额亦有较大程度的削减,结果得不偿失,这些都是会计核算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4.医药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医药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仅是开发或购买了财务处理系统,将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处理电算化,解放了会计人员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的工作量,但在凭证录入和报表分析方面则功能较弱。二是医药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与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不足,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会计信息化未来的延展性,使得会计系统无法与其他系统建立接口,导致形成信息孤岛。三是会计信息化的决策支持作用较弱,如会计信息系统与生产业务系统虽然建立了连接,但没有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没有将会计分析理论镶嵌入会计信息系统,在财务管理效率方面仍然较低,对于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产生制约作用。

三、提升医药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主要措施

1.不断加强医药企业会计核算基础管理

一是进一步精细化会计核算管理,对于已有业务进行细分梳理,特别对于科目体系中的“其他”项目进行细分,对于其中影响较大的内容,另设科目或进行备查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精细化水平。二是建立符合医药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准则要求的可选事项,进行明确规定,使得医药企业的业务事项均有规可依,会计核算清楚。三是加强管理会计提升,对国家管理会计推行方面的文件加强学习,并与医药企业实际相结合,发挥管理会计对企业成本管理及绩效管理的作用,帮助医药企业不断形成新的核心竞争优势。

2.不断完善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医药企业从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市场销售等全流程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公司治理架构建设,以现代公司治理管理医药企业,促进医药企业过程管理制度健全,适应医药企业发展现状。二是加强业务流程风险点与关键控制点梳理,将会计管理嵌入企业风险管理活动中去,不断提高会计对医药企业业务的参与度,增强财务人员对企业业务的熟悉度,提高话语权,进而提升会计核算质量。三是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不断改进与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使其适应企业发展。

3.不断提升医药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一是提高医药企业对成本管理的意识,将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细化成本核算内容,提高精细化程度。二是应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与医药企业实际结合,贯穿入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去,不断优化医药企业成本结构。三是兼顾成本与质量管理的平衡,以医药质量为成本管理的第一考虑要素,不能以成本牺牲质量,不断打造具有优势的成本控制竞争力。

4.不断加强医药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

第8篇:医药行业风险点范文

针对经济危机下我国制造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现象,选取我国A股制造业共139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Z值模型对其财务状况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引发其财务风险的原因和降低财务风险的对策。制造业企业主要可从提升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两方面入手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Z值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1302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伴随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的影响,有关我国制造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报道不绝于耳,对我国制造业企业进行系统全面的财务风险分析,找出引致财务危机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成为本阶段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采用Z值模型(Z-score model)的方法,对我国A股制造业各子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比较,初步探究了引致我国制造业企业财务风险高的原因及其对策。

1 文献回顾

1.1 Z值模型简介

Z值模型于1968年由美国纽约大学Altman教授提出,其以1946-1965年间提出破产的33家企业以及33家非破产企业为样本,根据误判率最小原则,建立了著名的5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即Z值模型。受益于其良好的预测能力,Z值模型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广泛关注,并日益成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工具之一。1979年,Altman应用Z值模型对巴西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发现Z值模型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1.2 Z值模型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还不长,因此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在我国起步也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的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研究,Z值模型也因此得到大量应用。向德伟通过选取沪深两地证券市场80家企业A股作为样本,并应用Z值模型对其财务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国内应用Z值模型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徐秀渠应用Z值模型对沪深市场2007-2009年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的32家企业进行分析后,认为采用Z值模型预测企业财务风险是有效的。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Z值模型在国内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探究其在国内的有效性,这一块已得到较多研究的支撑;二是应用Z值模型对某一细分行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如王大伟,林艳芳、徐晓,李娜、田月昕、王宏等分别应用Z模型对我机械、

医药、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了研究预测。但尚未看到采用Z值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补充。

2 Z值模型参数及其样本选择

2.1 模型指标与设定

Z值模型判别函数为

Z=1.2×X1+1.4×X2+3.3×X3+0.6×X4+0.999×X5。Z值越小,企业财务风险越大。Altman研究发现:Z值小于1.81时,企业存在极高的破产风险,财务危机严重;Z值在1.81至2.99之间时,企业财务状况不明晰,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和破产的可能性;Z值大于2.99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没有破产风险。

Z值模型中的五个参数分别代表了企业的五项能力,各参数的值越大,则企业在该方面的能力越强。具体而言:X1为营运资金/资产总额,代表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X2为留存收益/资产总额,反映了企业支付剩余的能力;X3为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衡量了不考虑税收和财务杠杆因素时,运用企业全部资产获得利润的能力;X4为权益市场值/总负债账面值,表明了投资者对企业前景的判断;X4为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即为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公司资产获得销售收入的能力。

鉴于我国会计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差异且我国股市非流通股无市场价格,本文对Z值模型各项指标的设定做如下调整:X1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总额;X2为(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资产总额;X3为(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资产总额;X4为(每股市价×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数)/总负债账面值;X4为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

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A股申银万国上市公司一级行业分类标准,所选取的制造业包括电子、纺织服装、化工等12个一级子行业,而剔除了餐饮旅游、金融服务等11个非制造业子行业。选取的公司为2011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公司,共计1399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均取自各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其中每股市价取2011年12月31日收盘价。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选自经证监会批准公布的各上市公司年报及Wind资讯,财务数据准确性和可信度高。

3 模型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结果

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并按照Z值模型判别函数计算后,得到制造业各个子行业上市公司的Z值得分,各子行业上市公司Z值得分散落于不同区间的公司数量及其所占比重如表1所示。

3.2 讨论与分析

通过对上述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可发现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财务风险上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较好。

在所选取的1399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共有867家企业的Z值大于2.99,即这些企业财务状况稳健,没有破产风险,占比达61.97%。而存在极大财务风险的企业相对较少,为251家(含40家ST企业,ST企业主要集中于这一区间),占比17.94%。整体上来看,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相对稳健,绝大部分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或仅存在一定程度财务风险。

(2)制造业各子行业财务状况分化较大。

在制造业下属的12个子行业中,不同行业财务风险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子、信息设备等4个子行业财务状况最好,存在极高财务风险的公司比例均不到10%,接近8成的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而黑色金属行业(主要为钢铁企业)财务状况最差,超过一半的企业存在极大的财务风险,财务稳健的企业占比仅为20%左右。各子行业财务状况分化较大,可能和经济形势低迷对各子行业影响不同所致。

(3)多项因素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主要可从两方面着手降低财务风险。

在财务状况不同的三类公司中,其X4指标数值较为接近,即资产周转率差异不大;而其余四个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财务状况良好公司的数值明显高于存在一定财务风险公司的指标值,存在一定财务风险公司的数值又明显高于存在极高风险公司的指标值。即各类公司在资产流动性、再投资能力、资产盈利能力等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基于上述对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提高的因素分析,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来降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首先,保证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存在极大财务风险公司这一指标均值为负值,资产流动性非常低,在外部环境不好时,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企业应适当提高流动资产比重,加强流动资产管理,以降低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其次,增强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增加营业收入和留存收益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获取投资者信心、提高再投资能力的关键所在。

4 结论

从Z值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较为良好,但不同子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分化较大,仍有部分企业存在极大的财务风险,这些企业主要应从提升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与盈利能力两个方面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根源,进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作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制造业,在目前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财务风险分析非常重要,本研究成果可为制造业企业识别和降低财务风险提供参考。但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以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因此很多非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没有纳入研究范围,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Edward I.Altman.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68,23(4):589609.

[2]Edward I.Altman,Tara K.N.Baidya,Luis Manoel Ribeiro Dias.Assessing Potential Financial Problems for Firms in Brazil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9,10(2):924.

[3]向德伟.运用“Z记分法”评价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2,11:5357.

[4]徐秀渠.Altman’s ZScore模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经纬,2010,(4):103106.

[5]王大伟.基于ZScore模型的我国机械类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析[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6]林艳芳,徐晓.Altman Z值法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基于我国医药行业沪市上市公司数据[J].商情,2010,(16):4950.

第9篇:医药行业风险点范文

目的:探究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方法:针对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提出企业管理相关问题的方法。结果:建立科学有效的药品质量监管模式,促进药品的安全生产,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结论:药品的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于药品的研发、生产、检验、风险、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均需进行统筹管理,从而能保证药品工业生产的治疗和安全。

关键词:

药品;治疗管理;生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国内市场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我国的经济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医药行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可治疗、诊断和预防疾病,因而药品的治疗也关系到患者的身体状况[2]。药品生产质量的监管,是患者身体健康的保障,也是药品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关于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讨论从未停止,这是每一个药品行业企业的责任和使命[3]。每一药品的生产都不是独立的个体,任何的生产都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因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患者出现问题,也都可能影响药品的最终治疗。因而,药品生长企业需加对生产质量的管理,保证药品的质量[4]。

1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1现场管理: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经历检验、生产、设计、风险的过程,首先被讨论的就是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即现场管理。在过去,人们对生产现场管理的意识不强,认为药品质量在于药品的出售,对药品的检验多于对生产过程的检查。而“生产论”认为药品的质量是由生产水平决定的,不是由检验水平决定的。不因检验水平的提高,药品的质量就产生质的飞跃。在这样的观念下,生产管理的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可否认,科学有效的生产管理是提高药品质量的重要保障,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也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针对现场生产的管理,药品生产企业首先必须要遵守《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5],按照相关的要求、流程进行生产。其次,应推动管理的创新,形成科学化的管理,做到规范化管理和精致管理。再次,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产品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岗位现场控制生产,形成严格的检测环境,记录现场操作过程。最后,对现场检测岗位进行考核、监督和管理,使生产的每一个流程都处于可控的状态,从而提高药品生产的治疗,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1.2质量保证体系管理:质量保证体系是规范药品生产企业的重要质量,由于药品商品的特殊性,因而贵干有序的质量管理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的重要生命线。当前对于药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应用并不完整,QC(质量检验)、QA(质量监督)及验证机构,不少企业难以配齐,从而影响产品药品质量的可靠性[6]。根据“检验论”的观点,药品的质量是被检验控制的,检验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部分。为保障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首先,企业应及时更新和配置药品的检验设备,加强产品的自检性,从而使产品的治疗在源头得到保障。其次,企业还应根据检验标准的不同而随时更新升级,并补充相关设备,保障产品在出厂时的质量。

1.3风险管理:风险意识是任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必不可少的,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树立风险的意识,跟根据不同的工艺、产品对人体造成的不同影响,合理的去分析潜在的风险,并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过程中。“风险论”表明[7],在药品治疗管理的过程中应考虑风险的管理方法,对于药品监管处的缺陷项目,应及时检查并完善,从而消除安全隐患,提高药品的质量。在产品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药品,应给予高度的重视,药品是特殊的商品,而药品的质量则是企业的生命线,因而不容忽视。安全生产管理使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并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同时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防患于未然,做好风险管理的工作。

1.4创新管理:创新管理在此处体现的是“设计论”,重点在于产品质量的设计,即好的产品(药品)是通过好的设计而生产的。在当前大的经济背景下,任何行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药品生产行业也不例外[8]。药品企业想要谋生存、就发展,离不开对产品结构、产品种类的拓展和优化;离不开对生产工艺、产品包装的改进;离不开对新工业、新产品的研究。在创新的过程中,建立药品的研发团队,公司加大对研究的投入预算,并给予一个轻松自在的研发环境,有利于加速产品的筛选和研发,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1.5设备管理:设备物质是产品生产的基础保障,缺乏生产设备、生产原料、储存设备,无法完成一个药品的生产。而当前设备物资管理的现状就存在各种漏洞,药品采购、验收、保管环节难以有效运转,这是影响药品企业生产的重大因素。科学的物资采购、验收、保管,是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前提,设备物资的有效管理,不但保证了原材料的治疗、生产检验的标准,也是正常生产和产品合格的重要保障。供应商治疗评价、合同管理及入库验收等制度的完善,让制度得以管人、流程得以管事,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经营效益。

1.6人力管理: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部分药品生产企业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门,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难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这也是药品行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门,做好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形成人才的引进、培养及淘汰机制,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发挥相应的价值,这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而引进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已有员工的关爱,根据员工的不用需求、不能能力,做到人尽其才,并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患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员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培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员工评判公司是否具有发展前景的重要条件,制定系统化、层次化及针对化的人才培训计划,提升员工素养,增强生产技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药品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

2结论

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在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生产管理、创新管理、设备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药品腋前生产的质量,从而需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改善,减少各方面问题的出现,促进药品企业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

作者:梁骏 高丽丽 单位: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质量部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参考文献

[1]张欣涛.我国医疗器械生产监管现状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4,17(5):361-363.

[2]彭翔,申俊龙.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质量激励机制探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18(4):52-53.

[3]肖镜,项新华,王青,等.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开展变更控制的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6):78-81.

[4]黄宝斌,许明哲,杨青云,等.药品检验机构服务满意度和需求的调查[J].中国医药导刊,2014,28(7):1187-1188.

[5]石丽,杨世民.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实施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中国药业,2014,23(4):6-9.

[6]曹秀荣,邱博,魏曼,等.湖北省实施新修订GMP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医药导报,2014,33(4):547-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