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第1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课程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实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或淡化心理健康教育,将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极大削弱人才发展的竞争力。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应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员工乃至家庭、社会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健全管理评估机制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起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活动开展及成效考核等作为评估各学校该方面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依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的建设情况,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情况,活动课程的开设,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农村中小学应尽量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学校任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派具有教学经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责任心强的非专业教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学习与考察,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当然,农村中小学还可以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专家、教授到学校来做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其次,农村中小学还可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材料,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培训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再次,农村中小学应依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硬、软件方面的优势,从实际出发,广泛开展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从而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开发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学校、地方、科研机构以及教师的力量,积极开发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学校自身教育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交流合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构建学校与社会、家庭“三教合一”的教育网络。学校教育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要勇于担当主力军的重任,在创新自身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向社会、家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构架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开展。

首先,农村的中小学校内要形成一股合力。学校从管理者、教师到服务者都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每一所学校都要创设和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社会的影响力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因此,应把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支撑系统。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之能对孩子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掌握正确的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学校还应与当地密切联系,争取地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体育场所,让学生远离不良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环境,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专业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归属于何种类型的教师?应该做些什么?作为学校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不仅在我国没有达成共识的定位,即使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发达的国家中,也是各有说辞。这主要是因为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实践领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及作用有多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己,学校里的其他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认识都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我国只是把这一专业限定为教师类型的一种,可心理健康教师与传统教师的角色有何区别?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教师群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找不到确定统一的自我评价的参照标准,影响其自我评价,限制其专业行为。教师自身角色定位的模糊,不但无法发挥专业本身赋予的助人功能,而且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困境,甚至进一步损害我国目前正在起步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地发展。因此,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明确专业的特定身份和工作职责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如何定义?不同学者看法有所出入。黄铃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其心理健康,开发其心理潜能,提高其心理机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者。王科成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教师。王宏方则提出,受过专业培养与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被看成:第一是学校里的认识、社会和行为科学家。他们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经验,设计、管理或参与心理服务,促进学校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发展和精神健康,通过心理科学的运用,建立起学校心理与教育需要的评价体系。第二是教育的合作者与服务者。他们将知识用于与教师的合作,制订出对个体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所需要的教育计划,与教师和管理者建立起咨询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并使用最新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第三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实践者与发展者。从有助于心理科学发展的角度看,他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了传统教师角色的新型教师。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国际的学校心理学家称呼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角色是相似的。如果用最简单的、也是最理想的方式来表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是在中小学校里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人。

尽管称谓不同,但是这一专业的教师都是作为掌握心理测验以及其他理论与技术并有效服务于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而出现的。因此,称呼虽然各式各样,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在学校中运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专业地位和权利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体现。究其原因,与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有较大的关系。现今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政工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或班主任兼任。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由这些教师承担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其理论准备、教育方法与角色意识等都应该与其原来所授学科有所差异。实际情况是:他们中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开展教育与辅导工作,常常套用德育的、说教的模式进行所谓“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式让这些教师自我感觉“不务正业”而缺乏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让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认知产生偏差。

阻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主客观因素: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研究与督导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相关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专家或行政领导的理论判断,忽视了广大中小学的现实情况,忽略了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阻碍学校心理辅导发展的因素,致使很多好的政策并未得到真正执行。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尤其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不够务实,使得心理辅导效果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广大教师、学校与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二是学校缺乏对心理辅导工作的有利支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人际氛围并不满意,普遍有不被重视的感觉。学校校长虽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较充分的认识,但由于考试与升学的压力,各学校都非常“务实”地面对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致使学校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心理辅导工作上,使得本来应该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兼职教师,他们最终都变成持证不上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些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只是注重表面工作,喜欢装饰门面,这也是时下不少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弊病。这些都说明学校对心理辅导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这无疑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起阻碍作用。三是教师自身的因素。大部分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归属比较迷茫,特别是有的学校把其划归为后勤人员,实际让这些教师缺乏群体归属感,丧失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支点。有些教师虽然热情很高,但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理性的支撑,他们可能比较热衷于心理辅导的实际工作,较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成果与临床工作的整合,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信誉出现危机。甚至某些教师的辅导观念比较落后,把握不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发展性和本土化,出现了辅导效果不显著和不良的负面影响,直接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意识现状和重要性的分析

1.角色意识意义的认识

目前每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可能面临一个问题:“做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身角色的确认,进而影响他的行动、思想和情感等各方面。这类身份认同问题如果得到妥善解决,称为认同性实现,就能为其他社会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基础;反之,如果其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认同性危机”(identitycrisis)往往直接制约其他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弄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的内涵。它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确认,回答“我是谁”或“我的身份是什么”的问题。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是自我成长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其专业成就的自我实现。因此,笔者认为身份意识就是指个人对所属群体的角色及其特征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意识的现状分析

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一经产生,其行为模式就有相对明确、固定的内涵和外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当的专业角色是多方面的。他们既要承担教师的一般角色,又要扮演区别于其他教师的特殊角色。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行为定位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一是角色身份认知的模糊。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己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素质、形象和工作职责理解把握不够,缺乏明确的专业角色意识和强烈的角色荣誉感,不能正确认识和理智对待角色期待,评价中的各种不良现象,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专业角色,应该履行哪些专业角色规范和义务。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把自己定位于“心理学教师”,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学校管理者,或者等同于德育教师、普通学科教师。这实际上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合理,或者说根本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空位。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不是专职的,往往还担任其他课程,而这对于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来说潜藏着很大的伤害性。因为咨询与辅导工作相当重视双方关系的建立,而同时扮演学科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双重角色,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关系也是两样的,这经常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混乱,最终给教师本人的角色定位造成混乱。

二是角色定位基点的错误。是指实际角色表现和客观要求的、主观应体现的角色身份不一致的错位,即角色名不符实,或者张冠李戴,或者足不适履。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急于成名成家,以心理教育或心理咨询专家自居,一心只想着干大事、立伟业,不愿意做小事,只想着和名家大师联系,“攀高枝”,不愿意与身边的同行交流研讨;也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一般人所看到的角色为掩护,实际承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角色根本对立或毫不相关的角色义务。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承担“心理困惑疏导者”、“心理发展促进者”和“心理潜能开发者”等角色,但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却舍本逐末,承担起“心理医生”、“思想品德评判员”、“道德教育工作者”、“教育警察”、“刑事侦探”和“人民矛盾调解员”等角色。

三是角色职责履行的越位。最典型的表现是包办代替和混淆身份。助人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义所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旨趣。合格称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一个基本原则:“我是助人自助者,而不是替他抉择。”也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信守专业伦理规范,自以为很有爱心,工作积极主动、认真努力,一切是在为学生考虑着想,常常是越俎代庖,过多地为来访者负责,代来访者作出抉择、决定,或者以为自己能够“包治百病”,从事自己根本力所不能及的专业心理治疗,结果却是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四是专业角色与其他角色的冲突。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角色技能,不善于协调学校专业角色、家庭生活角色与社会规范角色等多重角色间的心理矛盾冲突,不懂得如何缩短和弥补实际角色、主观角色同期待角色之间的差距,没有能够成为合格的实际专业角色,尚未真正走向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健全的自我意识,自认为没有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目标,缺乏专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因此产生严重的心态失衡和职业倦怠。

3.角色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意义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形成正确的身份定位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因为学生的成长经历、个性差别很大,有个别学生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特殊辅导。否则,一旦发生恶性事件,不仅学生和家庭痛苦,学校也不可避免地承受各种办学压力。

第二,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不明,从属关系不明确,常常兼顾其他事务性工作,工作待遇、职称评定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但无法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队伍,甚至造成不少已有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流失,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如果能从客观上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规范职业行为、找准角色定位,能够创造安全的组织氛围稳定教师心理,也保证了这一教师队伍的规模教育能力。

第三,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的特殊性,伴随着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履行角色职责、深化角色意识、找准角色定位的同时,既能不断地强化教师的角色身份,又能持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成就感,加快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角色意识

每一种社会角色同时就是对社会责任的某种分担,或者说,社会责任的分解是通过角色的分工去实现的。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身份和角色应该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育的合作者与服务者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的适应和情绪、行为问题为主,是整个教育计划中的一种个别化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能力、倾向、兴趣与需要,协助教师因材施教,主旨是为教育服务。如果说教师的任务是“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务就是“助学”。他们将知识用于与教师的合作,制订出对个体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所需要的教育计划,与教师和管理者建立起咨询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并使用最新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辅导员和咨询员

(1)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专业责任感,积极开展个别和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方面,教师要力所能及以自己对教学的炽热心灵和亲切教风,获取学生的信赖,让他们有主动求助的愿望,自发来信来电,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向教师畅述内心的困惑、烦恼或生理上的难言之隐。而教师必须以诲人不倦的工作热情主动为他们指点迷津,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

团体辅导方面,教师要善于对个别辅导的案例进行追踪探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收集归类,综合分析,然后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使所有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咨询有正确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去求助,改进其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进而自我实现。

(2)为教师和家长进行心理咨询

对教师和家长的服务应成为学校心理服务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障碍与环境特别是与家长和教师密切相关。教师和家长是教育者,如果他们自身有缺陷或教育方法不科学,就会诱发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通过诊断教师及家长在管理和教育上的失误,提高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水平,使之认识并改进自身不适应学生的方面,就会彻底改变教育者与学生的交互作用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改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把部分时间用在家访、听课、与教师访谈等方面。

(3)为学校管理提供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校制订课程计划、教学目标和行为管理目标,并对这些环节的缺陷进行评估与诊断,确立督促和检查的指标,从而使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都能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与环境,创造人生的意义。换言之,他是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为目的的,这与传统的“教书”教师的工作重点明显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获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因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真诚地帮助每个学生,才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感,才能顺利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4.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肩负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来说,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为他人解决心理困惑的同时,应积极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参考文献:

[1]王宏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1):64~72.

[2]陈虹,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探析.教育评论,2006,(1):78~81.

[3]王科成,崔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0):4~6.

[4]崔景贵.学校心理教师工作中的职业心理障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4~7.

[5]李士江.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6]黄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第3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农村,受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家长只懂得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缺乏关注,加之随着大批农民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隔代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家庭教育的滞后使农村学生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就落在学校和老师的肩上。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学校要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提倡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学校应针对农村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和常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要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和常规教育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

教师是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所具备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现阶段的农村学校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需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帮助者和教育者。

四、将课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学生在校的绝大多数时间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是在课堂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日常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每一位老师都应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各学科教师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充分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另外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定期对学生作一些心理的辅导。

五、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特别是在当前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情况下,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班主任作为一名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又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自觉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班主任与学生有着最多的直接接触,因此,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在了解学生主要存在哪些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工作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引入日常的教学和工作中广泛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有预防性的心理指导。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

第4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近年来,随着教育生态的改善,传统教育理念与方式已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健全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并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情绪化突出,人际关系不和谐,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能力,使大学生走出误区

首先,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构建较晚,许多学校虽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但因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存在将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淆等认知不全面、不客观的现象。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致使高校轻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质性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因此,转变思想观念是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其次,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高校的教育环境正趋于复杂,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大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成立,是提高全体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的重要手段。

二、健全心理教育机构,完善心理教育体制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学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建立大学生心理教育健康中心,完善人员配置,设立专业的实施和保障机构,负责资料收集、文档编辑、网络建设宣传等工作;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橱窗、校刊等媒介普及心理教育知识;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常驻本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专业化的分析;通过心理健康热线、信箱、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手段,与大学生深入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提高大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1]。

三、培养师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应分为专职和兼职。专职工作的知识性、专业化、技术性很强,需严格把关,选拔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学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具备专业化水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教师,为专职队伍提供基本保证。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应选择综合素质良好、有担当、甘于奉献、热爱心理学和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的教师,使其与专职师资团队一起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组织心理学学术讨论,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心理学研究[2],制定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并以定期培训的方式使教师关注和把握大学生的心态,运用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的人生信念。

四、心理教育机构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首先要保证教育办公经费的投入,包括心理教育宣传活动、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教育网站建设与推广、学校期刊等印刷品的资金投入,并充分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出活跃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其次,要保证外聘专家和师资团队的经费与学术交流经费、专题经费的投入。最后,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资金投入[3]。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良好的学校环境、健全的硬件设施等都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优秀的师资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正常开展的保证。

五、认真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做好监督

学校通过约束机制对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提高工作成效,是实现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4]。检查、指导和监督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并在监督与反馈中提高教师团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同时,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生命力[5]。

六、结语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开发潜能,加强其社会适应力,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应对能力。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素质教育正常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助力。

参考文献:

[1]卢杰,李秀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构建[J].校园心理,2011,9(5):343-344.

[2]刘广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7(1):133-134.

[3]郭丽虹.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9-131.

[4]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研究回顾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8):57-59.

第5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16-03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本文采用SCL-90问卷,调查对象为陕西省五所高职院校的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25份,统计有效问卷1822份,有效回收率91%,对问卷调查的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从各因子得分(见表1)的总体情况看,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偏执、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分≥2分的检出比率为70.4%,因子分≥3分的检出比率为39.8%。各因子得分与国内成人样本常模的比较(见表2)显示,高职院校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因子的平均分都显著高于常模,阳性项目数和总平均分也显著高于常模。从分析的结果可知,人际关系敏感、情绪困扰、生活适应力差、精神状态不佳、人格不健全是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困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通过自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选取陕西省五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91份,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95.3%。访谈调查自定提纲,对五所高职院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8位教师进行访谈,从教师的角度深入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卷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评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

问卷调查显示: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将近61.5%的学生肯定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5.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13.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有31.6%的学生不太了解心理健康教育,36.4%的学生了解一些,比较了解的学生只占有32%。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评价上,65.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22.3%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比较满意的学生只占12.4%。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上,80%以上的学生不太满意,认为满意的学生只有10.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由高到低排列如下:学校领导不重视(35.4%),学校缺乏专业师资队伍(29.9%),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设施不足(18.2%),学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16.5%)。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上,有33%的学生希望学校多种方式相结合,有27.2%的学生希望提高师资的专业素质,有23.2%的学生希望提高师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有16.6%的学生希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

教师访谈的主要内容如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成立的时间较短,相关制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校每年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大多在生均2元以下;硬件设施方面,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缺少活动场所,心理测评的专业工具欠缺、手段落后;每学期开设有2-3门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没有固定教材,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考核方式大多采取撰写论文和卷面考试方式;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平均1-2名,以心理学或教育学本科为主,兼职教师大多为政治辅导员,年龄在30岁左右;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但对问题学生的跟踪干预明显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集中在5月和11月,活动的数量较少,形式单调。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首先,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高职院校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观念落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工作的开展多流于形式,缺乏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侧重点是“问题学生”,忽略了对正常学生的教育引导;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和心理健康教育万能化的倾向;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由于心理负荷长期超载,教师缺乏对学生关爱、理解和引导,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容易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客观条件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较短,文化底蕴薄弱,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和经验都比较缺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乏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足和硬件设施缺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的设备、技术、工具和场所非常有限,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差,教师的地位得不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专业教师人员严重不足。为开展工作,很多教师未经培训就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任,一些教师虽然参加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但也是培训期短,专业化程度低,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不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不健全,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管理规划之中,缺乏制度的保障,导致相关部门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执行不力,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1.树立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实践的指南。落后的意识和观念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纠正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误区,需要转变思想观念。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我无关”的思想观念,通过管理激励和提高管理水平,使每个教职工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任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树立良好的师德意识和观念,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从事思想政治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教师,工作涉及面广,和学生的交往最多,最了解学生。辅导员教师要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例如,在学生的生日送上真挚的祝福,在生活和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让学生时刻感到被关心与尊重,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空间和环境,不仅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和操作性,还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2.建立立体多维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非常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配备足额的专职工作人员的条件还不具备。组建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多数兼职教师为协助力量,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比较符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应通过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加强各院校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师资的素质和力量。专职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兼职教师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第二,加强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保证。学校需要明确规定经费的具体来源和金额,专款专列专用,并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延误教育。改善硬件设施条件,提供足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场所和活动场所,配备齐全所需的设备、技术和工具,在硬件设施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是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包括建立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以院(系)为单位、以班级为阵地的四维一体多层次教育服务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等。尤其需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以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为辐射点,多种教育方式齐头并进,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第四,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学生的心理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仍将家庭作为自己情感的“避风港”,遇到问题仍然需要父母的支持与帮助。建立与家长联系机制,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和现代通信手段向家长宣传心理保健知识,协助家长改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提高家长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很多高职院校因为培养人才的需要让学生在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顶岗培训,校企同心协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和谐宽松环境氛围,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摆脱自卑感,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因此,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是拓展高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途径的新举措。

3.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之中。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能充分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保证教学的时间和质量。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以必修课为主,以选修课、团体辅导、活动训练为辅;内容趋向多元化,包括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和一些心理技能训练,覆盖各个年级和各个群体;授课方式要多样化;考核要人性化、客观化。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4.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校园文化以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种可感可知的情境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第6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策略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而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完善的机构,而且还有雄厚的理论支持。在美国要想成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拥有博士学位,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波及学校、家庭、社区等,包括老师、家长多方面的参与,并且形式多种多样。上个世纪70年代,国内香港、台湾等地区,受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相对内地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大陆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的讲授,重视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防治,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校已将预防性和发展性作为工作目标,面向全体师生展开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青少年初中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剧变”时期,是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过渡期,生理发展走向成熟的同时,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身高体重的增加、内脏机能的强大、性的成熟,使他们具有了成人感,而心理发育的成熟度显著落后于身体发育,成人感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落差,诱发了更多的心理困惑。因此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关键。

三、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辛自强等(2009)对1992年至2005年间107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现实中学生心理问题在缓慢增加 ;张海霞等(2010)的研究指出,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张亮等对大连市某区初一、初二、初三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5.40%的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最常见的是:敌对7.70%、强迫6.90%、偏执5.70%,其后依次是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恐惧、躯体化。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四个方面。李辉等对城市初中学生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情况及各因子均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学校教育影响最大的是适应不良因子,其次是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心理不平衡。

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种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学校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心理工作室,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重视和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渠道的间接渗透作用。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情境与教学氛围创设中,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动员学校每一位领导、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参与组成心理工作团队,明确每个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工作的具体内容。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培训、观摩和经验交流,提高全员参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切实提供给班主任、学科教师在班级的管理、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的指导。选拔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使其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素养。鼓励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维护自身和同伴的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3.依托心理工作室发挥各项功能。在专业指导和科学管理下,应完善和启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充分发挥其教育辅导、研究指导的功能。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咨询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发挥校园广播、网络、心理小报的工作职能,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工作室并非是针对“有病”学生“治疗”的场所,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无条件被接纳,消除心理困扰,缓解压力,提供心理援助的安全“港湾”。

第7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 学科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不少人都认为心理教育就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在他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论是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是实施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都要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和大部分时间都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学习活动占据了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必须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活动中去,各个学科教师就必须具备心理教育能力。我们就必须加强对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提高对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意识

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必须培养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因此,要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开展,就必须要学校领导认识到学科教师以及整个学校教学、工作人员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更要学科教师自身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渗透的重要性。我们不少领导和教师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专业心理学教师的任务,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在整个学习和生活活动中实现的,不可能离开他们的具体的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单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哪怕是心理治疗也不是完全在单独的心理治疗室里完成,也必须回到生活学习的活动过程中,通过改变其患者的生活活动行为模式来实施。学生之所产生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其实也是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处理生活、学习事件时失败所导致的。因此,只有认识到了学科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认识到了自身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心理教育的能力,才可能自觉在施教过程中预防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教学行为。学校领导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可能为学科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提供条件,才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管理或工作过程中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人的发展与成长,是全面的,并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是在学校整个环境中完成的,并不只是课堂上,更不只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校是整体育人,学校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所有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都要具备育人能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育人,这是对学校的基本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重视对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不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不论是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是各个学科教学教师,不论是领导者,还是一般教职工,都要求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让学生健康成长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能力,学生在学校才可能真正健康成长。其中学科教师更加重要,因为学科知识学习占据了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是学生获得主要内容和形式。脱离了学生具体的学习实践和空间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施的。

三、结合学科知识学习,挖掘学科知识学习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要学生体验学习的愉快,就必须教师要懂的如何愉快地教,懂得如何把知识学习转化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虽然有人说,学习愉快是一个浪漫的幻想,其实,从审美教育的哲学高度来看,学习是可以实现愉快体验的。虽然可能学习过程有时候是枯燥、艰辛的,但是,枯燥与艰辛绝对不完全是单纯的,如果能够让学生通过枯燥、艰辛的学习获得肯定,体验紧张、枯燥之后的放松,掌握好教学的节奏,是完全可以实现学习的愉快体验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挫折感强,教师再进行批评否定,甚至用惩罚等方式来对付学生,于是焦虑、紧张、无意义甚至厌学情绪就产生了,严重的甚至产生精神分裂等疾病。教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会使得学习是愉快的,有意义的,有成就感的。而成功的学习、有成就感的学习就必然是愉快的,因而也就是健康的。在学习中遭遇了失败,遭遇了人为惩罚,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和体验,就会产生不良情绪,久而久之,消极情绪、消极体验积累达一定时候就必然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因此,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甚至心理疾病实际上就是在不科学、不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生的。所以,学科教师必须学会在学科教学中用科学的方法、愉快的方法教学,要懂得如何科学愉快地教学,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愉快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本剑,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2]永春 乌力吉仓,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简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6.

第8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总的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现已进入稳定成熟期。而我国内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目前发展历史仅30余年。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出台了多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局面的形成。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认识到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偏差。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导致现实工作流于形式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绝大多数高校按照相关要求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了一定的人员、场地、经费等。但是,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只是做基础的心理测试,很少开展实质性工作,导致心理咨询机构本身成为部分高校装点门面、敷衍上级检查的摆设。其次,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人员配置达不到国家的基本标准。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而这种“外行半路出家充当内行”的做法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这种形式化做法与高校管理者的理念、认识上的偏差是分不开的。很多高校管理者错误认为:维稳是学校重中之重,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况且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现慢、考评指标不明确,做起来不必太认真。

1.2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有关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两者都旨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但是双方在实施原则、操作方法上有较大差异。而现实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的现象不在少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基本由德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兼任,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背景人员缺乏。第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运用传统的德育方法,却忽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第三,教育者易于以家长式姿态回应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德育化倾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不足,自然难以奏效。

1.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引发学生不满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但在一些高校,这门课程遭到诸多学生的反对和不满。一项针对北京市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最需要和最不满意的课程均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很多学生抱怨这门课程枯燥无味,内容陈旧,严重脱离实际。对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负有大部分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给予规定的课时和学分,本应是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但现实中,教师把知识传输、学分获得作为课程目标,未能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为根本任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通过率与频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形成了强烈反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现实心理需求,提高其实用性。

1.4心理健康教育单兵作战,与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间的通力协作,以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但是,一些高校在实践中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单兵作战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心理咨询中心(一般隶属于高校学生工作部)作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教学系部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缺乏全员育人意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独自为阵,孤立无援,难以取得学校其他部门的有效支持;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第四,教育管理者组织学习、交流机会少,加之教育者本身经验有限,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处在摸索阶段,失误难免。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对症下药,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具体对策,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2.1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动态监控系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等资源优势,对学生实施积极地引导和教育。开通大学生心理咨询热线,配备心理咨询“知心姐姐”,切实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帮扶,帮他们解答人生困惑。充分利用墙报、广播台、校园橱窗,专题知识讲座、校园网络等资源和平台优势,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积极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学校要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专家化建设,使心理辅导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有效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和问题。

2.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财富,是国家、民族文明的历史积淀。“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加里宁)。而校园文化是没有放学铃声的潜在课堂,它贯穿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是学校校风、学风、价值导向等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因此,要组织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校园文化当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此外,要积极发展心理健康社团组织,以“5・25”心理健康宣髟挛契机,进行心理学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心理素质趣味竞赛、组织心理建设团体辅导等,这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有效措施。

2.3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社会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重视与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关心学生成长。学校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探讨更好地教育学生的方法,特别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和家长要时刻保持密切联系,共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战胜挫折、增强信心,取得成功。

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高校硬件设施,加强制度建设、细化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加强高校警务管理、做好危机干预,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等,以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心琦.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10).

[2] 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8).

[3] 田彩芬.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J].改革与开放,2011(16).

第9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观;高师生;调查

Investigation abou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p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Yang Zhen.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iew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y. Methods 318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questionnaire made by author. Results ①Most students have right conception about significance meaning, specialized teacher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bout 30% students are not clear or have wrong ideas about the main objectives, subjects and main ways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②Mos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 very well the emphasi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ut many students have the wrong conception on what kinds of mental disorder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n deal with. ③About 80% students accep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bove one half of students have wrong or unclear ideas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Conclusion The concep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ust be taught with more efforts to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cep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vestigation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开展起来。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1]。一些学校由于思想观念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作为教师后备力量的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魂,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也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是指教师对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认识、判断和知觉。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实施并真正发挥其效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认识水平[2]。因此,有必要通过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为高师生正确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辽宁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学生。由笔者亲自担任主试,随机整班抽取样本351人,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18份。被试构成情况,按性别:男81人,女237人;按城乡:城市148人,农村170人;按学科性质分:理科165人,文科153人。

2.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编制是参考有关文献及书籍的基础上,按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程序组成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实施者、对象、途径、效果;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又易混淆的2个方面: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共7个维度进行问卷项目设计。围绕每个维度,针对相关知识和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设计详细的判断题目,获得36个项目,要求高师学生对每句陈述从3种态度中选择1种:A、赞成;B、不赞成;C、不清楚。根据持正确态度的高师生人数百分比,判断高师生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正确程度,分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调查数据输入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 果

3.1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情况调查结果 见表1。

94%的高师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必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的高师生赞成比率为88.7%,有1.9%的高师生不赞成,9.4%的高师生不清楚。87.4%的学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还有4.1%的学生不赞成,8.5%的学生不清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的认识仅有67.3%的高师生赞成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11.6%的同学认识不赞成,21.1%的学生认识不清。

3.2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认识情况结果 见表2。

3.4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认识状况 见表4。

由表4可知,高师生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测验”不赞成的占88.7%,对认为“学校只要开设心理课就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赞成的有89.6%,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不赞成的有79.2%。但对此3个错误观点持赞成观点或观点模糊的高师生也有一定比例:11.3%、10.4%、20.8%。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赞成的占59.4%,17.6%的学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

3.5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认识状况 见表5。

由表5可见,认为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流于形式,并无实效的高师生占17.6%,反对者占66.7%,另外15.7%的人不清楚。高师生中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对智力的促进只有60.4%,12.3%的高师生不赞成,27.3%的高师生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57.5%的高师生认为具有促进作用,12.3%的高师生不赞同,30.2%的高师生不清楚其作用。

3.6 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状况 见表6。

由表6可见,对于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86.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6.0%的高师生不赞成,7.2%的高师生不清楚。关于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看法: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的占85.5%,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的认识,赞成的高师生仅占51.9%,而不赞成的占19.2%,不清楚的占28.9%。另外,17.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仅有53.1%的高师生不赞成,还有28.9%的高师生不清楚。大多数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的错误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辨别力:78.6%的高师生不赞成心理咨询就是找学生谈心;83.6%的高师生不赞成学校心理咨询是学生提问教师给予回答;81.4%的高师生不赞成咨询方法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一样的。但从以上3个方面对心理咨询形式的错误观点仍然有相当比例的高师生持赞成态度或不清楚:21.4%、16.4%、18.6%。

3.7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状况 见表7。

由表7可见,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区别,75.8%的学生不赞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78.3%的学生不赞成“学生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一样”的观点;81.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本质、形式、方法上存在差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结果显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观点,46.9%的高师生赞成,30.2%的高师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可通过德育工作来完成”的看法,赞成者占34.9%,不赞成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

4 讨 论

4.1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94%高师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85%以上)。对实施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素质的看法,89.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受过专业化训练。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途径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95%以上)。这与我国不断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近20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组织领导;各地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注重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重视师资建设;编辑出版了大量读物[1]。这些都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对高师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刻。进而,越来越多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正确。所以,大多高师生赞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进行专业化训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途径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的认识有30%多的高师生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的(33.7%)。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认为“所有学生都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近30%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27.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的认识,只有近60%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40%多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这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严重的问题有关。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有:目的不明,操作缺乏规范;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利;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1]。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结果,我们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看法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并不高,仅有66.7%的高师生不赞成其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表现为60.4%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智力发展,57.5%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的认识方面,除了“只是心理咨询教师的事”一项明显错误看法不赞成率(93.1%)较高外,还有89.9%高师生赞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化训练”。而“由政治老师来进行最合适”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不赞成率仅为82.1%,是比较低的,这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中,许多政治教师、思想品德教师等兼职担当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有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的判断上,赞成者占44.7%,不赞成占28.6%,不清楚者占26.7%,这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即心理学教师)专业化训练程度不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力不足有关,所以,赞成心理学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的比例不高。对“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赞成者占82.4%,不赞成或不清楚的比例为17.6%。可能有更多的高师生相信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但部分高师生可能还考虑到并不是所有教师都经过了专业化训练,所以对“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赞成率并不高。赞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处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和组织”的只占65.7%,30%以上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这可能是由于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处和班主任一般被认为是进行德育工作和思想工作的主要力量,加上许多高师生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要求,自然对这些“共同参与和组织”的机构和组织赞成率不高。这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薄弱,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培训的力度。因此,对每位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训练,使其都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对师资其他方面的要求,仅有66.7%的高师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领导到教师都要心理健康”,比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很多高师生并没有提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有关。

正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才导致了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混乱不清。由此可见,应该加强和深化对高师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培养,使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对象、实施主渠道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培训的力度。

4.2 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86.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对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解: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的占85.5%,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的认识,赞成的高师生仅占60.8%,而不赞成的占16.3%,不清楚的占22.9%,可见,高师生对心理咨询工作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狭隘性,把本应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排除在外了。另一方面,22.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仅有53.6%的高师生不赞成,还有23.5%的高师生不清楚。这又表现出部分高师生扩大了学校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把具有严重心理变态的人包括进来。由此可以看出,部分高师生对于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还是一个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蒋重清[4]的研究表明,22.8%的学生认为去咨询是“心理有病”,是不正常的现象,是严重到成病的程度才来心理咨询的。这与本研究的22.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是一致的。也与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比赞成心理咨询是解除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人数百分比下降是一致的。因为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往往被认为是正常现象,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大部分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的错误认识具有较高的批判性,但仍然有相当比例(21.4%、16.4%、18.6%)的高师生持有错误和模糊不清的认识,其原因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师资队伍薄弱、形式主义问题、操作不规范有关。这说明,有必要在教育中进一步为高师生明确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

4.3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约80%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差异持赞成态度,但仍有20%左右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区别抱有错误和模糊的认识。81.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本质、形式、方法上存在差异”,仍有18.2%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75.8%的学生不赞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24.2%的高师生赞成或不清楚;78.3%的学生不赞成“学生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一样”的观点,有21.7%的高师生赞成或不清楚。半数以上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正确观点,只有46.9%的高师生赞成,却有30.2%的高师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可通过德育工作来完成”的错误看法,赞成者占34.9%,不赞成者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这种错误和模糊的状况可能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质量不高有关。当前,我国学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很多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学科教师兼任,有的是管理干部兼职,有的则是来源于基层德育室、进修校、科研室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理论[3]。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难免在冠以新的称谓后仍沿着思想教育的老路走,从实际效果看,其中大多数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也差。从而导致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现状:多数高师生认为其间存在差异;50%以上高师生对其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

5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3,(2):41-44

[2]罗小兰.谈教师心理教育观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与职业,2005,(15):70-72

[3]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3,(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