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原理教学设计范文

机械原理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原理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原理教学设计

第1篇:机械原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机械原理教学;现状;问题;考核制度

我国在1952年正式实行高考政策,满足了中国学生迈入更

高学府学习知识的梦想,当时正值我国建设的新时期,对有着专业知识的文化人需求很大。我国作为生产大国,大学很早就开设了机械方面的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现如今,我们已经迈入了21世纪,在这个依靠科技创新的社会,应用型人才越来越缺乏。就我国的教育来说,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我国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上大学,大学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针对此现状,我国也在不断实行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但这些做法也只停留在表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机械原理课程包含的内容

在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中,机械原理课程贯穿整个机电专业的学习,是专业学习的基础。针对机械原理的定义来说,机械原理是研究机器的机构组成、运动方式、质量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整个机械行业中,由于人类已从手工时期迈入了工业时代,对机械的要求越来越多,机械的种类也随之多样化,每种机械都有自己独特的用途,但组成的结构大体相同。在机械原理教学中主要包括对机械动力学和机构学的教学。从理论知识面上来说,机械是由机器和机构两个大方面组成,而机构是用来

改变或传递运动形式的装置。在机械原理理论课中详细地介绍了机构的分类以及具体的分析。

二、机械原理与创新设计相结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对部分五年制高职教育院校的课程进行调查可以发现,许多学校的机电工程系相关的机械专业,机械原理教学中对于课本知识普遍只注重“教”,老师在课堂上对于机械理论知识讲解得非常仔细,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又因为课本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不能够及时掌握,导致课堂效率出现问题。在机械原理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

现阶段,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针

对性与应用性较差,学习内容交叉重复,职业技能培养缺乏,不能彰显职教特色,在教学中普遍理论性偏强,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在机电专业中,机械原理课程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传授的知识理解得不透彻,久而久之就很难将这门课程学好。理论课上完之后集中进行实验,学生都已经忘记前面的知识,实验课的效果很不理想,而且知识不能得到巩固,导致学生考试挂科,最主要的是不能学到专业知识。同时实验课的实验器材配备也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实验设备比较老套,不适合现行的机械教育。

2.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依然喜欢用自己的一套方式教学生,在学校,

大部分担任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老师年龄普遍较高,不能将课程与创新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授课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导

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同时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机械原理教学的重点培育部分,而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总是认为学生会在休息时间组成科研小分队,对机械进行科研,从而来培养创新能力。然而,根据调查得出,如今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课外打打游戏,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不高,且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技能相对缺乏。

3.考核制度不完善

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在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中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非常大。从客观上来看,更使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因此,往往在考试时喜欢临时抱佛脚,更有甚者,在考试中抄袭别人的试卷。这样的因果循环就会导致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人因为某些原因挂科,而经常不学习的,在考试中抄袭却过了,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学生认为自己课程过了就代表自己学会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三、机械原理教学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实践和策略

上述在机械原理教学与创新设计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明,我们在这门课程中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需要努力去改正,经过仔细推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策略:

1.理论知识与实验紧密结合

有理论而无相对应的实验是不能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的,在现阶段的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教学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机械设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中往往会对连杆机构进行详细的介绍,因此,必须在此理论课结束后通过实验课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度,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奠定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创新设计与教学结合在一起

学生是否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以后工作的成功与否。在当代五年制高职学生中,特别是机械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任课老师应该将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融入教学中,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列举实例给学生进行讲解,例如:曲柄连杆机构,生活中的门和窗很多都是利用了连杆机构的原理,这样学生一目了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对机械的零部件进行深入了解,弄清机械由哪几部分组成,在课余时间开展机械原理方面的创新知识竞赛,对学生的创新设计进行详细的辅导,对学生设计的作品的优点给予鼓励,对不足点加以更正,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得到极大地提高。

3.完善考核制度

完善考核制度,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还要对机械原理的实验课及创新设计加强考核,使学生注重对自己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将创新设计的理念与机械原理相结合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完善机械原理教学中的不合理因素,也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为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段巍.机械原理课程改革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8.

第2篇:机械原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机械原理 科技创新活动 创新设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54

The Exploration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Extracurricula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WEI Junying, WANG Jidai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Abstract Aimed at 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 extracurricula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such as taking part in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petition to combining mechanical principle knowledge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is way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implemented which has obtained good effect and improved students' ability in innovation design.

Key words mechanical principl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ve design ability

指出“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我国的改革环境和发展任务,“创新”已经成为21世纪产品的重要“代言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领域,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能力培养,努力培养出高等创造型人才是高校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①

机械原理主要研究机构组成原理、常用机构的特点及应用与设计、机构运动学及机构动力学、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等问题,②是学生掌握设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的重要知识基础,因此,有着其他课程不可代替的作用。③

1 机械原理教学现状

机械原理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机械、为机械类有关专业课程学习打好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为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现有机械的合理使用和革新改造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在机械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较为注重于去“教”机构原理、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这些基本知识。通常老师讲解得仔细透彻,但学生往往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够积极,且机械原理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头脑中对一些机构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往往不能很快掌握、进而问题遗留拖延,导致积累更多问题,课堂效率低下。④

1.1 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

目前,我校机械原理的教学模式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且学生对课程中涉及到的常用机构普遍缺少直观认识,因此对一些内容不能做到很好理解。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原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很多学生对老师讲解的知识难以理解,很难打好机械入门的基础。尽管机械原理课程也有相应的实验环节安排,例如认识机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等,但多数学生基本上走马观花,对机构认识很肤浅,仍然不能与课堂上学过的机构、原理联系起来,故实验效果很差。

机械原理目前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在课件中也有大量机构及其原理的应用实例,但由于课堂教学学时有限,有些学生没有生活、生产中机构的实际应用概念,故不能很好地将这些实例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些都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脱节。

1.2 机械原理知识不能融入到创新设计中

机械原理课程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那么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就更加不理想。机械原理课程是设计道路上的第一道关口,学生创新设计能力是机械原理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有许多新颖的构思和创新的思想,但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将机械原理理论知识融入到创新设计中,不能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学生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

2 改变教学模式,利用各种课外科技创新设计活动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目前,国内外高校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校机械原理课程建设结合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方面,特别提出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科技创新模块等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⑤

2.1 教学模块突出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模块分为两大主要模块:课堂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在课堂教学模块中,动力设计模块、机构设计模块为机械原理的基础模块,通过其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机构分析、机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另外,综合设计模块是前两个模块的延伸和提高,主要进行机械系统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在所学机械原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及想象力,灵活运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技巧,设计出新颖独特、节能高效、紧凑灵巧的机械系统,这些对于培养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创新设计能力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教学方面,包含实验教学模块、课程设计模块和科技创新模块。前两个模块注重对学生机械原理基本知识的实践掌握和巩固,科技创新模块则注重于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政府、教育厅等各部门举办的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提高他们创新设计的能力。

2.2 科研项目多参与

在机械原理课堂教学中,把教师的科研项目、科技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开展相关机构创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机构时,结合科研项目码垛机器人手臂、钢制容器壁面爬行机器人手臂的研究,使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机构运动特征、应用、设计及其存在问题的深入理解,鼓励学生将所学机械原理理论知识与科研项目中实际设计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机械原理的兴趣,掌握、巩固并应用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又极大提高了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3 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多参与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学校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机构和保障、各种奖励措施对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制度及物质保障。⑥其中,第一层次为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另外由各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组成,负责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规划和开展、筹集活动资金、工作协调及评比表彰等;第二层次为教学管理与服务组织,主要由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等具体实施、监控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组成,负责课程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实施、质量监控等;第三层次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实施,由共青团、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等组成,负责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规划与具体实施。学校相关部门制定各类科技活动及竞赛奖励办法,依据参加赛事级别及获得奖项名次等级及时给予相应的表彰与奖励。

通过这些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能持续鼓励、支持保障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学生根据竞赛主题与相关要求,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构思设计,构建产品的虚拟样机或实物模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极大提高了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3 各类课外科技创新设计实践活动成果

目前,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项目。在课题组相关老师参与及指导下,学生能够在学习机械原理课程过程中或者结束该课程后,积极参加各种创新设计竞赛。在近几年参与大赛中,取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创新与实践大赛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第十四届山东省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并推荐进入国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9项、山东省大学生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山东省电子产品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等等。这些荣誉和奖项极大鼓舞了大学生们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

4 结语

创新设计能力是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分析了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设计,将科技创新实践与教学活动相结合,鼓励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极大提高了学生创新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能力,取得了预期效果。

注释

① 袁爱霞,高中庸,李宝灵.机械原理与机构创新设计[J].高教论坛,2007(6):78-79.

②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③ 侯莉侠,侯俊才,郭红利等.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创新设计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139-140.

④ 巫海平.机械原理教学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3(6):149-150.

第3篇:机械原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机械原理 应用

一、前言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使命,采用参与式教学的方式,能够使学生融入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机械原理应用竞赛是机械原理课外活动之一,通过机械原理应用竞赛,能够让学生将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造欲望,完成机械机械原理课程目标。构建基于参与式教学的机械原理应用竞赛教学,能够在竞赛之中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性得到激发,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校积极开展机械原理应用竞赛,采用参与式教学,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

(一)参与式教学基本原理

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明确教学目标,创建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工科专业的学生具有关注学习的实用性、注重学习的时效性与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

机械原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参与教学,从而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机械原理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进行以下的规划:(1)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的方式完成特定运动的分析、设计与完成,了解零件的加工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任务,提升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2)设计选题与认识设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特定机构的原理分析、完成原理草图的绘制、优缺点讨论、归纳合理的解决方案、有条件的可以加工成产品等任务,使学生了解机构设计与加工的全流程;(3)成果演示与讨论,经过设计与加工之后,采用成果演示的方式阐述机构的原理与设计思路,采用答辩、自评与他评的方式对成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设计的不足,提升学习效果。

三、基于参与式教学的机械原理应用竞赛教学

本校2014年以“休闲娱乐机械和家庭用机械的设计与制作”作为机械原理应用竞赛的主体。竞赛中笔者以升降课桌的设计进行讲解,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学习

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分组讨论以及机械原理分析,运动实现要点设计、归纳合理的解决方案、总结等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升降课桌的设计原理,笔者以当前市面上已出现的学生升降课桌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升降课桌的机械装置工作原理,并分析讨论这种课桌的特点,指出这种课桌最大的缺陷是需要借用工具才能调节高度,不能实现随手调节高度,从而为升降课桌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工艺分析与设计

经过理论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到四杆机构的设计原理与工作原理。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机械创新大赛,让学生能够以小组的方式设计出升降课桌。小组设计中不同小组的运用的原理并不相同,有的小组采用分别设计然后对比选择最优设计的方法、有的小组采用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并汇总的方法,而且小组讨论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做好引导,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升降课桌的运动原理,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论技术指导,而且采用小组的方式进行设计,讨论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法。这一阶段的实践,获得一些技术性、可行性等均有较好表现的方案。在这一阶段,虽然不同小组的方法不同,但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讨论与设计,了解机械原理应用的情况,学生对机械原理应用的理解加深,学生的机械原理学习热情均有所提高。

(三)机械原理应用大赛评价反馈

机械原理应用竞赛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竞赛,在竞赛过程中,通过合理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竞赛中,学生必须按照竞赛的要求进行方案设计、文献检索与创新说明,能够提升学生查阅资料与组织资料的能力。在小组讨论中确定方案之后,将理论知识延伸到机械原理应用大赛,采用竞赛的方式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估,将设计的评价反馈到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与参与意识,对课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机械原理是机械专业的重要课程,为了满足机械设计人才的需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革新机械原理教学方式。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与机械原理应用竞赛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机械原理应用竞赛的过程中,参与机械设计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对机械原理应用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机械原理课程的参与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3〕223号)

参考文献:

[1]朱建江.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教育科学),2011,(12).

[2]蔺永诚,刘箴.参与式教学法――高校课堂教学中值得推行的教学方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10(1).

第4篇:机械原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情境教学 方法

任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从情境出发,使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观察,体验,通过自主探究,逐渐养成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思维习惯,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高探究能力的最终目的。

一、情境教学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能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记忆是思维的起点,对物理情境的认识是对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这有利于把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条理化、模型化、形象化。比如关于“势能”的教学,如果我们讲清了重力势能要领的建立过程,重力势能大小的计算,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等,就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时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境,在学到电势能时,通过与重力势能的类比,从而建立相应的物理情境。

2、能促进物理知识的顺利迁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迁移就是大脑中已有认知结构所储存信息的复活,在新输入信息的作用下,参与同化或顺应,从而获得新的认知结构的心理过程。建立物理情境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化的过程。当新刺激物输入住处后就会产生一种格式的反映,而忽视物理情境的建立,一味强调物理量的含义、单位、方向等,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就如空中楼阁,不能顺利迁移。

3、是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手段。物理情境是抽象的“抽”与具体的“物”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空洞的,也不是死板的;它是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景。它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富于启发性,又富于哲理性;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这正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具体途径

1、运用多媒体再现物理情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用自己的语言去创设情境,有时未免单调、枯燥。而且有些物理问题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语言表述学生难以想象,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物理情境,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

2、通过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再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教师的演示实验也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示范。例如在学习《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时,教师借助于横波演示器演示横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横波的形成和传播特征:波源的振动依次引起周围介质中的质点振动,振动在介质中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介质中各质点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与能量等。通过这个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观察到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细节,直观认识到机械波形成的实质,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3、通过学生实验体验物理情境。学生实验分为测量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等。通过测量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会基本工具的使用。例如在《长度测量》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就会正确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圆柱体的直径、圆管的内径以及圆瓶的深度等。通过验证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直接参与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获得事实,如何从获得的事实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4、通过社会生活展现物理情境。物理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物理教学中许多规律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现象观察的基础之上,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些抽象的知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将物理概念、规律还原到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体验。

三、高中物理情境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1、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等资料,找到切入点,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物理情境。

2、情境创设要有科学性。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情境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情境过于繁杂,又会使学生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可能会失去探究的兴趣。情境创设还要有层次性,有梯度,这样才能由浅入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第5篇:机械原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04-02

物理实验是探究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所以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效果等因素至关重要。因此教师有必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针对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实验教学资源,拓展实验创新思路,设计科学的实验创新实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与大家共免。

1.更新实验思路、简化实验装置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实验,受学校实验条件限制,按教材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有困难。准备一个探究实验耗费精力太多。比如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教材上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两个酒精灯、两个温度计、两个铁架台、两个烧杯、两个石棉网、冷水、食用油、火柴、秒表等,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我将实验改为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只需试管2支(型号相同、质量相等)、试管夹两个、温度计3支、热水(80-90℃)、冷水、食用油、秒表等,器材少多了。最主要是我将"比热容"的教学设计为在"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基础上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里热水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冷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四个学生一组按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三个学生一人负责一个温度计,分别测量冷水、食用油、热水的温度,一人负责报时和作记录。每半分钟记一次温度值,直到三者温度相同为止。并将数据记入下表:

时间 / 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冷水温度 /℃

热水温度 /℃

食用油温度/℃

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以下问题:

(1)完成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物理量?

(2)经过多长时间热水、冷水、食用油的温度相同?此时温度为多少?

(3)冷水和食用油,谁的温度变化的快?这说明要升高相同的温度,谁吸收的热量多?谁的吸热能力强?

(4)物理学中,用比热容来描述物质吸热本领的强弱.比热容是怎样定义的?物理量符号为( ),单位为( ).

(5)查比热容表,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水的比热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6)这一过程中,热水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热水放出多少热量?(直接给出放热公式,作为例题讲解)

(7)冷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一过程中他们分别吸收多少热量?(直接给出放热公式,作为例题讲解)

2.更换实验材料、贴近生产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实验只是为了说明一个物理原理而设置的,与实际生活相距较远,若做局部更换实验材料就能使实验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热机》一节开头演示利用内能做功的实验,该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这就是热机的工作原理。

我将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创新。教材上是酒精灯对水加热,使水和水蒸气的内能增加,水蒸气再对瓶塞做功。反映的是蒸汽机的原理。

我采用酒精灯对火柴加热,引燃火柴。火柴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再对瓶塞做功。在这里酒精灯不再是"能量之源",它相当于汽油机的火花塞,瓶塞相当于活塞。这样改进有利于学生对汽油机工作原理的理解。火柴瞬间的燃烧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利于突出"热机都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归纳得出热机的工作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减弱影响因素、提高实验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实验的某些因素会严重影响实验的效果,若做行当改动,就会大大减弱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提高实验的效果,便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第6篇:机械原理教学设计范文

    “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造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努力追寻的一个目标。“怎样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又成为一线教师的难题。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教学设计的“不到位”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子。

    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有两个不太理想的倾向需要纠偏。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重“形”轻“质”,课时目标设置随意性倾向较严重。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传统”仍是主流,备知识、教知识仍是教师教学设计关注的“重心”所在。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按部就班的多,独特处理的少;知识落实考虑的较多,学生活动设计的较少,尤其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鲜有所见。同时,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够重视,有的教学设计中无目标可寻,有的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有的教学目标还出现严重的“偏离”。二是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重“教”轻“学”,学生活动与作业设计针对性不强。笔者在日常的听课和查阅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课堂活动的开展“形式化”较多,“思维型”较少,不少活动的实施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思考时间和思考深度有所欠缺,造成学生因地理思维的缺失而不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另外,各校使用的学生作业大多以市场上的教辅用书为主,相对缺乏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改进对策:实践“三步曲”设计策略

    所谓的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和系统方法,对各种地理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组织,对地理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的安排,建立一个帮助学生分析、研究、解决地理问题的学习策略,并对教学预期结果做出估计的过程。简言之,所谓地理教学设计,也就是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规划,对“教得怎样”进行诊断。

    笔者认为,地理教学设计应力求简洁而实用,重点把握好“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样?”三个核心问题。简化教学设计环节,明晰课时教学目标,可尝试运用以下的教学设计“三步曲”。

    1.践行“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教学理念,合理定位课时教学目标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提出的一个观点。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环境,通过与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成果的达成。

    课时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有关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拟定的、在一课时内预期达到的具体学习结果,应具备可操作性、可测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前需要思考以下问题:想要学生从这节课中学到什么知识?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同时,教师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接受能力等问题。一旦教师明确了这些问题,就可以考虑列出课时教学目标。

    虽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达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三个方面是课程的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确认时,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在具体操作上,可将教学目标分成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二是体验性目标(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结果性目标应该是显性的、可测的,要充分体现对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等内容的掌握。而体验性目标则是隐性的,反映的是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可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行为过程之中。如针对“大气运动”这一地理教学内容,笔者对其教学目标进行了以下的思考。

    “大气运动”主体教学目标确认

    (1)掌握哪些知识?——热力环流原理、风的形成原理、气旋与反气旋、冷锋与暖锋、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2)学会什么技能(方法)?——空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大气运动示意图绘制、等压线图判读方法、地理比较方法等。

    (3)形成什么观念?——地理问题探究需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大气运动”具体行为目标确认

    (1)对于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气温不同的两点,能画出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压分布状况和气流的运动方向,至少能列举1个实例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在理想水平等压线分布图中,能标出在三种情况下各个力的方向及风向。

    (3)在水平等压线分布图上,能判定气旋、反气旋,标出任一点的风向;能列表比较两者的异同。

    (4)能结合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说明在冷、暖锋影响下的天气状况;能列表比较冷暖锋的异同。

    (5)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和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说出季风风向的变化,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6)搜集、整理有关台风、寒潮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谈一谈对台风和寒潮的认识,进一步分组讨论抗灾防灾话题。

    这是一种非三维划分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设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实际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对课标内容做了细化和分解,形成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较强,也容易进行效果的检测。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使用的是内容标准,没有套用三维目标的格式。其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比较清晰、可测,“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渗透在具体的行为目标之中。

    课时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还需体现出渐进性和层次性要求。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但标准是面向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的所有学生,尺度也是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是权威的,执行起来具有强制力,不允许人为地降低要求,是基本要求和底线。但是,课程标准是终结性要求,对达成标准的过程没有规定。为此,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应降低起点,适当降低难度要求,使学生进入的门槛低一些。新课教学时可适当降低目标和层次要求,待复习时再进一步提升。对于显性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可考虑在深度和难度上恰当处理;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过程性和终极性目标,虽然在一节课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但需要我们时刻记住,每节课都去践行,可以在不同的教学时段中出现“初步学会……”“尝试从学习……对策”“运用适当……成果”等层次性、渐进性的目标要求。

    2.实践“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增添活动的“思维含量”

    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充分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建立卓有成效的目标和过程模式,不仅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注重学生参与过程的质量。然而,教师在处理设计与操作课堂教学活动时,似乎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也不过是用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活动设计(一):大气水平运动

    讲述: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存在差异时,必然会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板图展示)

    板书:2.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将如何呢?

    实验演示:将一小球抛向旋转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风向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转折: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35页活动。

第7篇:机械原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36-001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两个活动“反复弯折铁丝使铁丝发热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同时明确了现象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本节重点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对于柴油机则在“信息库”中介绍,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最后,本节通过活动“比较相同质量的酒精、纸片燃烧放热的不同”建立了热值的概念,通过阅读燃料的热值表,让学生认识到热值也是燃料的一种特性。通过“读一读”了解关于燃料燃烧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比较容易接受理解,而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比较陌生,或者尽管教师提出事例学生能有一些感受,但是甚少想过为什么,更加不能科学的解释其中的道理。

在探讨热传递、做功这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原因时,关于能量的转化情况需要充分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并加以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然而学生的生活经历确实较少,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方式,让现象呈现在空间和时间都很有限的课堂上。

三、任务与目标

1.认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6.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的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将本节课分为4个板块,第一板块:通过“冬天给手取暖的两种方式”和“使铁丝温度升高的两种方式”说明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从而引入新课。第二板块:通过实验“空气压缩仪引燃硝化棉”,说明通过做功可以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通过实验“水蒸气推动木塞”说明通过做功可以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第三板块:通过学生交流讨论,例举生活生产中做功改变内能的事例并解释,进一步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第四版块:通过实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模拟热机的做功冲程,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通过做功可以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为下节课热机的教学做铺垫,并完成整节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设计

第8篇:机械原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机械类基础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83-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excessive contents,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and student initiative learning initiative is

poo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echanical basic cours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methods,

means, and arousing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Key words mechanical basic cours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multimedia courseware

1 C械类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类基础课程主要由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构成,是一类介绍常用机构基础知识和通用机械零件一般设计方法的机械技术核心基础课,涉及诸如机械制图、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加工工艺学、公差与配合等必修课的综合利用,其涵盖的知识面广、工程实践性强,教学难度相对较大[1]。

在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工科教学中的通病:1)教材内容以陈旧的纯理论知识为主,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降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参与性,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具体要着力提高三大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才,把改革和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还讲过: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重点在于“多方设法”,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讲授知识固然重要,但讲解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更重要。毋庸置疑,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情境设计和教学,对于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这里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强调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独立发现新知识,去获取或更新知识,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2]。诚然,对于机械类基础课程来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着重加强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机械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尤为必要。

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主要是指以问题为引线,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并培养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机械类基础课程中涉及众多常用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和通用零件(螺栓、键、轴、滚动轴承以及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的设计计算等内容。这些内容相对独立,缺乏有机的关联性,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知识繁杂、思路不清、枯燥无味、厌学等感觉。所以,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或现代机械中的典型工程实例,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如在讲授“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时,教师可通过“缝纫机的踏板机构”以及其三维动画的演示,提出“缝纫机在使用过程中为何会出现踏不动或倒车的现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或分组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便可把平面四杆机构的压力角、传动角、死点位置以及消除死点位置不良影响的措施等内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合适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以达到学生自主获得新知识和逐步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问题导向”式的教学设计方法可分为:

1)教师进行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提出合适的教学问题;

2)教师进行学生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生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等;

3)教师进行课程相关教学资源的了解和准备;

4)教师把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并按一定的顺序对子问题进行排列;

5)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各种学习资源,顺序独立地解决各个学习子问题,最终完成对教学问题的解决;

6)学生展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进行学习评价和总结;

7)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以改进。

基于构造真实情境式教学方法 机械类基础课程中的大多内容是对现实机械的抽象或概括,或是对现实机械的直接描述,具有内容枯燥、繁杂、实践性强等特点。在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其内容的广泛性与学时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诚然,机械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因此,在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合采取诸如模型演示、光盘观摩、动画展示和操作性实验等构造“真实情境”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

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时,可以首先利用教学模具和三维动画演示各类型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它们的异同之处,再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知识,进行曲柄存在条件的分析、推导和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结合日常生活中或现代机械中的一些具体机械实例讲授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发挥。例如:可以从学生熟悉的飞机起落架、工业机器人、汽车前窗雨刷、雨愕氖辗呕构、人体假肢以及卫星太阳能帆板等入手,讲授连杆机构;从电影放映机的卷片抓放机构引入槽轮机构,即间歇运动机构的分析;结合自行车、汽车的变速系统以及机械式手表等,介绍链传动、齿轮传动等相关内容。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来说司空见惯、容易理解和接受,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在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各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详细分析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教学情境模式的合理设计,提供如图形、动画、视频、实物或实验等表现形式,使抽象的机械工作原理变得直观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具体可采取的方法如下[4-6]。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与呆板的黑板相比,更能创造出一个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深化课程内容的理解,这可大大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如在分析一对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点轨迹与公法线重合的问题时,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可通过播放渐开线齿轮啮合运动的模拟动画(在动画中将公法线和啮合点轨迹标示出来,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齿轮啮合的全过程,理解啮合点轨迹与公法线重合的事实),使得啮合点轨迹与公法线重合的结论得以验证。同样,在讲解渐开线齿廓的加工过程和根切现象时,教与学的难度也很大,也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创建齿轮的范成加工动画,通过改变齿轮的各种参数来观察齿轮范成加工方法和根切变化的情况,既直观生动,又容易理解。

2)借助实物模型。在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机械机构或零件。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学习时,可通过展示机械实物模型作为切入点(如通过展示齿轮的实物模型,进行齿轮参数和基本尺寸内容的学习;通过展示平带、V带、链条和滚动轴承等,分别进行带传动、链传动以及滚动轴承等的学习),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到抽象的“桥梁”,既可降低学生对机构的认知难度,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获得新知识。

3)采用现场教学。将现场教学应用于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亲验性、互动性、个性化和多元化等特点。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具备的优势,学生能通过认识实物结构和实际操作,获得对机械理论知识的验证和理解,既能深刻地掌握知识与理论,也能锻炼动手能力。如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减速器设计就可采用现场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拆、装减速器的过程中,了解减速器结构中的传动设计(如直齿轮、斜齿轮、锥齿轮、蜗杆等)、支撑件设计(如轴、轴承等)、箱体设计以及密封、等,既加深学生对理论认识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3 总结

机械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对教师和学生来讲,如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全面增强机械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既需要教师大量的课前备课工作,也需要教师课上用生动、易懂的语言进行抽象复杂问题的讲解,同时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只要教师用心钻研、不断探索,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就一定能取得越来越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J].理工高教研究,2007(1):90-91.

[2]纪滢.教学设计研究: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双主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12-14.

[3]Liu Shanzeng.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 of Mechanical Design Basi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C]//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UK Scientific Publishing,2013:124-127.

[4]滕兵.机械原理教学方法探讨与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1):48-49.

第9篇:机械原理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