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范文

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

第1篇: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范文

关键词:流程再造;会计核算流程;流程优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急剧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转变为服务的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管理研究人员逐步认识到,流程再造及优化已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会计核算流程优化的核心思想―流程再造及其涵义、原则和方法

对于流程的定义,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认识。系统地将流程作为一个重要分析对象的是迈克尔・波特,他把这个概念运用到“企业竞争优势”研究之中。达文波特将流程定义为“特定顾客或市场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而实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

之所以注重研究流程,原因在于人们已经认识到流程是实现某个业务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传统计划经济下的产品竞争转变为服务的竞争。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的流程再造(变革)管理已成为当代企业新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所谓流程再造,就是一种从根本上考虑和彻底地设计企业的流程,使其在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提高的工作设计模式。

美国的哈默教授等管理学家在对世界范围内许多成功的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后,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BPR)的思想。流程再造的内涵就是基于信息技术,为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服务,对工作流程进行系统改造的哲学及相关活动。它突破传统劳动分工理论的思想体系,以“流程导向”替代“职能导向”的组织形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思路。

(一)流程再造的原则和方法

BPR作为一种重新设计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的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迈克尔・哈默为流程再造总结了八条一般性基本指导原则。

1.要围绕结果进行组织,而不是围绕任务进行组织。企业应当围绕某个目标或结果,而不是单个的任务来设计流程中的工作。

2.要让利用流程结果的人执行流程。基于计算机的数据和专门技能越来越普及,部门单位和个人可以自行完成更多的工作。那些用来协调流程执行者和流程使用者的机制可以取消。

3.要将信息处理工作归入产生该信息的实际工作流程

4.要将分散各处的资源视为集中的资源。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库、网络和标准化处理系统,在获得规模和合作好处的同时,保持灵活性和优良的服务。

5.要将平行的活动连接起来,而不是合并它们的结果。将平行职能连接起来,并在活动中对其进行协调。

6.要将开展工作的地方设定为决策点,并在流程中形成控制。让开展工作的人员决策,把控制系统嵌入流程之中。

7.要从源头上一次获取信息。当信息传递难以实现时,人们只得重复收集信息。如今,当我们收集到一份信息时,可以把它储存到在线数据库里,供所有需要它的人查阅。

8.领导层要支持。流程再造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领导层真正富有远见。除非领导层支持该工作,并能经受住企业内的冷嘲热讽,否则人们不会认真对待流程再造。

(二)流程再造的基本方法

BPR在具体做法上,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一般来讲,流程再造应用ESIA方法,即E(eliminate)清除、S(simplify)简化、I(integrate)整合和A(automate)自动化。

1.清除。清除是指将企业现有流程内的非增值活动予以清除。应该发现并消除非增值活动,如过量生产和供应、等待时间、运输、移动、失控流程中的加工处理环节、缺陷、故障与返工、重复任务、调停、检验、监视和控制等。

2.简化。简化是指在尽可能清除了不必要的增值环节后,对剩下的必要活动进行简化。如程序和流程、沟通流程、技术分析流程和问题区域设置流程等。

3.整合。整合是指对分解的流程进行整合,合并相关工作或工作组,使流程顺畅、连贯。如果一项工作被分成几个部分,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不但不易于查明原因,更不利于企业整体的工作进展。

4.自动化。自动化是指在设计流程时要考虑IT的支持,即将信息系统与流程再造有机结合。在完成了流程与任务的清除、简化和整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实现以流程加速与提升顾客服务准确性为目标的自动化。

二、会计流程的概念以及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存在问题的分析

会计流程是指财务部门为实现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不论提供何种服务,会计流程都可概括为三类主要活动:采集业务数据活动;数据加工与存储活动;报告信息活动。采集业务数据活动形成原始凭证;数据加工与存储活动形成记账凭证和账簿;报告信息活动形成财务报表,供企业管理者和外部使用人(投资人、政府、债权人)使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因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会计核算流程源于落后的劳动力分工理论

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基于帕乔利会计理论发展而来。帕乔利的思想核心就是分类系统即会计科目表。人们使用会计科目表对组织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度量结果分类汇总,通过财务报表将组织汇总的数据提交给用户。

会计循环是经历一系列顺序的活动。

会计期间:设置科目、提供科目期初数、选择会计方法、收集或提供所有交易或事件的数据并记账、汇总会计数据,编制会计报表。

在会计核算流程中,始终遵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业务不断复杂,原来手工信息处理和手工信息传递以及基于纸质的凭证、账簿信息管理越发显示出不足。在原有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人们按照劳动分工论思想,将会计核算按照原材料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相对独立的项目分类进行工作。随着IT技术的广泛开展,财务软件等IT技术也被积极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但在传统会计体系结构的束缚下,只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手工流程,通过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货子系统、工资子系统、销售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编制子系统等)完成相应的工作,并没有充分发挥IT技术重新设计流程的优势。虽然IT技术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把大量财会人员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并没有改变传统会计体系结构的本质,会计流程仅仅是手工流程的模仿。

(二)传统会计核算流程无法正确和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1.只采集经营活动的会计事项数据子集而忽略管理信息。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中,会计师并不采集全部经营活动的数据,而只是采集其中一个子集,也就是说只有符合会计事项定义的数据集才会成为采集对象。会计师通过判断来确定经营活动的会计事项信息,从而作为收集的对象。其结果是同一经营活动的所有相关数据,在财务人员手中,只有会计事项数据。因此,传统的会计流程设计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信息,同时导致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关联度与沟通性降低。

2.以高度重复汇总方式存储数据,难以反映经营活动的本来面目。原始凭证包含了经营业务活动的详细数据,但传统会计核算流程的处理过程是按照会计事项的定义将原始凭证进行一次次地筛选、过滤、汇总后,形成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和报表。这种处理过程使同一数据被重复存放。日记账、明细账、总账、报表之间的区别仅是其汇总程度的不同。这种会计信息很难反映经营活动的实质,降低了信息的有用性。

3.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产生的信息单一,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中,财务报告流程仍然遵循会计科目加工、汇总生成借贷余三栏式会计账簿,并编制三张财务报表。但是,这些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信息比较单一,对管理者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产生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管理者已不再把财务数据作为评价经营业绩的惟一依据,而是经过综合考虑各种度量结果来作出判断。如大型高技术企业的高层管理,现在直接负责建立用于度量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市场份额和人力资源的系统。

(三)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不支持实时监控

运用传统会计核算流程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落后于物流信息,会计账与实物账往往不同步。会计账与财务报告从来不是当前时点的余额,以致企业无法从效益的角度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主要因为,会计数据的采集通常在业务发生之后,而不是在业务发生之时同步实时采集;会计数据加工是对滞后的采集数据进行排序、过账、汇总等;财务报告不能直接使用,必需经过若干后台加工后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在经济信息纷纭变幻的今天,信息的实时性决定了它的有用性和控制力度。如当一笔超过标准的采购费用发生时,或者一笔非法的投资事项发生时,实时信息能够帮助管理者实时控制超标或非法事项的发生。但当会计信息的滞后性使管理者不能得到所需要的实时信息时,他就会到其他系统去寻找。当管理者从其他系统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时,会计信息的价值就会迅速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有用性。当今社会经济业务节奏快、信息量大,许多已超出了传统劳动力分工理论的业务范畴。随着用户对信息和需求预期发生改变,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也必将更新。

三、应用流程再造理论优化传统会计核算流程

流程再造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括流程分析与诊断、流程的再设计、流程重组实施三个环节,在每个环节过程中逐项进行流程优化。流程优化就是通过对工作流程的梳理、完善及优化,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一,流程分析与诊断。在进行流程重组之前,要对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和诊断,找出传统会计核算流程的非增值环节,分析其中的问题,并做出诊断。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部门采集经营活动信息,获取业务单据,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审核凭证、记账及编制报表等一系列环节和工作,将业务单据信息转换成会计信息。由于会计系统和业务系统各自独立运行,二者在信息传递中存在非增值环节,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第二,流程的再设计。在流程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通过将信息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模式融入流程设计,尽可能体现信息集成,支持实时控制和快速响应;重新设计或改进现有的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化。如在传统会计核算流程模式下,会计流程远离业务流程,特别是编制记账凭证环节降低了财务与业务的信息同步传递和共享,财务分析和决策职能得不到发挥。运用ESIA方法,消除编制记账凭证等非增值环节,构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流程。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同步传递和共享。

第三,流程重组的实施。将重新设计的流程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构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流程,需要借助动态会计IT系统平台,该平台可以自动将业务单据转换为记账凭证。只要有经济业务发生,就生成各种业务单据,同时生成记账凭证,从而保证财务和业务信息的一致和同步。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当构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流程,并利用动态会计IT系统平台定义和存放本企业的记账凭证模式,保证业务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实时、高效地生成会计信息,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支持和快速反应。

参考文献:

1.张瑞君.e时代财务管理(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流程再造[EB/OL].baike.省略/view/677710.htm.

第2篇: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范文

关键词: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分析

在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核算结果和相关财务信息会对其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农业项目投资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农业企业的造价成本及投资效益联系密切,需要受到企业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如下问题,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一)成本核算资料不完善

就目前的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而言,大部分农业企业会计在核算工作中都不能有效提升农产品成本的完善成本核算资料,使得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呈现出显著的不规范问题。在实际的农业企业生产经营中,农场和承包农户间主要以承包费收取的形式进行管理,农业企业会将自身的农场承包给农户或者职工,由农户或者职工进行“自主经营”,农业企业主要负责承包费用的收取等工作。在上述生产经营模式下,农业企业并未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流程,使得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较为单一,对农业企业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二)成本核算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

在市场经济良好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和管理模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农业会计制度不符合当前的农业企业发展现状,使得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和农业企业生产实际存在脱节问题,难以为农业企业管理者开展农业项目投资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再加上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其成本核算对象属于有生命的动植物,大大增加了成本核算的难度,导致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效果不理想。

(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

在行业企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确保政府部门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会计失真问题,如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披露内容不完善等,影响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应用效果。在实际的农业企业管理过程中,失真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躲避企业亏损的惩罚,选择不按时或者不完全披露企业的会计成本信息,或者是企业的资产确认工作效果不理想,影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应对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业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管理人员提高对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视,结合农业行业的生产特征及企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并做好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工作,保障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流程

为了确保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与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现状相符,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制定完善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流程,重点进行企业成本造价的管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目标。一般来说,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如下:第一,会计确认工作,从本质角度而言,农业生产活动属于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综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会计成本核算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尤其是生物资产确认工作,难度相对较大,很容易使农业企业在项目造价中出现偏差。针对这一问题,农业企业会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会计确认工作,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进行会计确认工作,实现农业生产项目成本的有效确定,为造价管理和投资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会计计量工作,在农业项目生产建设过程中,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历史成本法或者市场孰低法进行会计计量工作,实现企业生产资产的合理计量,为企业项目投资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第三,会计记录工作,在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财务人员不仅要记录普通企业需要记录的会计科目,还需要记录属于农业企业专有的会计科目,如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产品、农业生产成本等会计科目,避免会计账户设置出现问题,提升成本核算水平。第四,会计报告和披露工作,在农业企业会计报告与披露工作中,规范的工作行为可以避免会计失真问题的出现,财务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及公司制度开展会计报告的编制与披露工作,保障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有效性,为企业成本控制和投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2]。

(二)结合企业实际选择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针对农业企业成本规模和经营模式,开展相应的成本核算工作,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需要提高对企业生产实际的重视,结合企业生产可靠的数据参考。一般来说,农业企业的类型包括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型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这三类,不同类型的农业企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而言,企业财务人员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开展相关工作,根据企业开展实际业务活动设置会计科目。对于财务管理中涉及到农业活动的内容,按照农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计算;对于财务管理中非农业活动的内容,按照普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计算,提升农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可以保障企业资金的最大化利用,避免企业出现资金浪费现象。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而言,财务人员可以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在中小型农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按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成本核算方法开展工作,实现成本核算工作与企业发展实际的有效衔接。对于家庭农场而言,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知识和财务经验相对缺乏,并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负责成本核算工作,可以按照流水账的方式进行财务信息记录,相关部门的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完善的资料。

(三)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管理

针对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信息失真问题,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管理,确保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信息的有效披露,实现公开化和透明化的成本核算工作,有助于成本核算工作优势的发挥及工作水平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农业企业需要提高对会计成本核算信息披露的重视,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部门开展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并将会计成本核算信息披露责任落实到具体财务人员中,提升财务人员的信息披露意识,保障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全面性和有效性,确保财务报表中准确体现企业的财务信息,为企业农业项目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农业企业还可以与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合作,要求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人员开展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审计,避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互通,影响内部审计的效果,从整体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水平,杜绝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出现,充分利用成本核算信息的优势,为企业开展农业项目提供帮助,有助于企业农业项目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使企业管理者的农业项目投资更为精准,提升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3]。

第3篇: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范文

一、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暴露出的问题

(一)记账的各个阶段关联性较差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化,为跟上信息化的发展步伐,现阶段,各行业均进行了财务会计的改革和实践,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下,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尽管如此,目前企业会计记账的各个环节却缺乏有效的联系,各时间段的会计核算信息衔接性不强,各类会计信息处于孤立状态,信息资源共享性较差。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必须加快财务会计核算流程优化的步伐。

(二)会计信息的收集存在滞后性

一般情况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流程与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分开的,因此,会计核算在反映企业资金运转状况方面总是滞后于物流信息;同时财务会计对所收集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也相对滞后。因此,根据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得出的财务信息缺乏一定的时效性,需要进行再加工处理后才能提交给领导或决策者。

(三)不能反映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目前,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中,因受到技术和制度的限制,在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采集时,对所采集财务信息的全面性缺少必要的保证,通常会存在着财务会计信息缺失的现象,这就导致不能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有效的反映出来,财务会计流程的真正作用和职能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

(四)各类财务信息间存在孤立性

在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中,财务会计信息在某一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孤立性,与相关财务会计活动的联系不是很强,加之固定模式下的会计流程,独立的会计核算方法,更导致会计信息之间缺乏联系,从而对会计信息的利用效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流程优化的管理理念

(一)会计核算流程分析与诊断

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流程重组前,需要企业对原有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诊断,因为传统的会计信息核算形式中,大部分会计数据及会计信息在收集的过程中,均会涉及到企业的诸多商业机密,在对会计核算流程进行重组前,一定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诊断,妥善保管一些有价值的会计数据和信息,将一些比较繁琐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核实之后进行整理与分析,从而确定会计核算重新组成的相关范围以及会计数据的深度以及各种会计核算的方式。

(二)对会计核算流程进行再设计

建立在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需要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与改进,逐渐的促使会计核算趋势合理化,因为现在的经济发展在会计核算方式上需要更好的掌握住信息化技术的形式,会计核算的流程分析再设计并不是与原有的手工流程相同,而是需要将现在的信息化技术与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方式进行更好的相互融合,更加完整的进行企业的流程设计,需要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尽全力的展现出信息的集中体现,支持适时的数据变换与企业政策的快速决策。

(三)会计核算流程重组的实施

在流程重组的实施阶段,主要是将之前的两个阶段进行总结与使用,将流程重组真正的落实到企业经济发展与管理中。企业的财务会计在很多方面需要进行信息化的重组,并且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使用的时间比较久远,所以在进行重组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改善,核算流程重组是一项艰难并且非常复杂的改善过程,其中涉及很多的企业组织之间的调整,企业工作人员职能与权力之间的调整与改变,以及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很多的方面。企业财务方面的流程重组的成功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巨大的业绩与经济发展进步,但是若是在改善中实施的措施不当,同时也会为企业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与危害。

三、信息化条件下财务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

(一)实现财务会计核算标准的统一

这里的财务会计标准实际指的是财务数据标准,想要确保财务会计流程的顺利开展,财务数据标准需首先得到统一,因为只有统一了财务数据的标准,会计记录的标准化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在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中,第一环节必须先为财务数据设置一个统一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较为系统、全面,并且可以实现数据共享的源数据,也可称作数据库。如此,财务会计凭证、账簿等才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凭证中所记载的数据结果才会更加可靠。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建立起共享的源数据以后,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直接从源数据中获取需要的财务数据,这一举措促进了无纸化会计的发展,使财务会计数据的搜集、查找和利用变得更加方便。

(二)简化会计核算流程

在合理运用财务会计流程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依托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快捷、简便等优势,加强会计数据的实时传递,提高会计信息的输入效率,防止数据出路出现重复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流程中,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繁琐的流程要善于精简化,使之能在有效的流程内发挥作用,通过会计核算流程的简化,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进而提升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

(三)合理统一财务会计核算流程与业务流程

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中,财务信息的收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根据企业的整个经营、操作流程,可以得出,财务会计流程是对业务信息的一种加工过程,换而言之,业务流程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将会直接影响到财务会计核算流程的质量与效率,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致性,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企业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将财务会计核算流程及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出二者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

由于传统会计流程顺序是在人工工作基?A上建立起来的,企业财务和其他部门是分离的,导致企业财会人员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不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而会计工作与其他部门间缺乏联系,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但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通过计算机来对其进管理和控制,会计信息和财务数据都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而且企业建立了共享的信息资源系统,各部门之间实现了信息的资源共享,这就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会计信息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确保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第4篇: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范文

关键词:会计核算 企业管理 作用

核算作为管理工具,通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预算定额和定价指标等,履行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责任。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向各类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二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为管理者进行各类考核、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因此,会计核算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那么,会计核算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这种管理要求和需要,会计核算内容如何有效的与企业管理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会计信息充分使用,做到既能满足财务口径的统计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考核的需要,就成了我们这些会计人要思考的问题了。

如何将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内部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来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反过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这对于我们这些会计人员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说其是机遇是因为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更多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从而不断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这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地位的一个过程;说其是一种挑战是因为这对我们会计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好相关的会计和税务知识,还要了解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的其他知识,包括对产品的了解和对生产经营工作流程的了解。

从这点来说,会计人员应当转变观念,要将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一般来讲,企业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中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就越多,会计信息流程就越需要细化。会计信息流程细化到什么程度,才能对生产经营活动有指导意义,才能够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及考核的需要,不同的管理者以及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此会有不同的要求。

会计工作的目标是对经营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经营单位经济活动的信息。这一目标取决于经营单位的总目标。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出发点和归宿就是盈利。从成立起,就面临竞争,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必须生存才能获利,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生存。因此企业管理的目标就是生存、发展、获利。所以,会计工作除了要将一个单位与经济业务发生的有关原始单据,通过审核、记账、核算,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日常的业务数据经过记录、分类和汇总计算出该企业在某一时段、某一时点所创造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变动情况,并编成报表。更主要的是要按照一定程序,遵守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前提下,用适合本行业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规范经济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控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更加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给管理层和决策者一个可靠的信息。

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本单位的行业特点制定具体制度和方法。首要的是领导重视,才能使之贯彻执行,如果推不动,行不通,那就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其次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要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就要进行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以生产企业为例,从某一点看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生产企业每个月对已收货、未付款、未开发票的材料,必须估价入账。因为制造业生产周期短,每月要计算当月生产产品的生产成本,也要计算当月销售数量的销售成本。如果不按送货单估价入账,将无法进行当月成本核算。购进材料经验收入库,领用材料时,必须正确填写生产单号或批号,使其材料能记入到每件不同的产品上。对几个产品共同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各产品中。如果没有领料单或填写不正确,试想,有的产品没有材料,都记入到另一产品中,那是什么情形?

第5篇: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范文

【关键词】出版单位会计核算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文化、贸易和全球化》指出:“文化产业既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能够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机会。它通过对原作进行加工提升其价值,并在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文化产业为促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保证所有人在文化面前人人平等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双重属性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最特殊的性质。”出版业的产品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传播知识的媒介,因此,出版产业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单位属于文化产业,自然也具有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双重属性。

一、出版单位的行业特点

出版单位是一个集知识、信息加工的文化产业,是出版图书、电子音像等出版物的企业,是传播和积累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的社会精神产品,既有一般行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特殊性。出版单位既有别于一般工业企业,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流通企业,出版生产是一个独特的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加工销售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产出的两重属性。一方面,出版物具有精神生产的商品特殊性,凝聚了人们从感性信息到理性知识转变的智慧,是知识的加工过程,具有精神生产和时效性较强的特征;另一方面,出版物同样具有普通物质生产的商品一般性,它的产生也离不开一般商品的物质产出过程。出版生产由编辑出版、委托加工生产两大部分组成。这个过程包括:选题策划—创作作品—组织稿件—审读加工稿件—装帧设计—印刷复制—装订—成品出版物—出版物商品销售—收回货款。一种出版物,只有完成从开始创意到收回货款一系列的程序才能实现价值的转换,达到传播知识、传播文化、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

出版单位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主要靠编辑人员、出版人员、发行储运人员和管理人员操作,会计人员是作为出版单位的管理人员介入到生产流程中去的。出版单位作为经营单位必须遵守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由于出版单位具有不同于一般行业的特殊性,其会计核算在稿费、编录经费、样品赠阅费、宣传推广费、存货跌价准备、加工商品及发出商品、生产成本、码价核算等费用、成本、收入计量和确认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需要以《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作为会计处理方法。《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既遵循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又符合宏观经济环境的要求,具有科学性的特点,是对《企业会计制度》的重要补充,两者应同时作为出版行业各单位会计核算和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依据。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经营性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将陆续转制为企业。在转制过程中和转制后,都面临着如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问题。出版会计核算是根据出版行业的特点进行核算,为真实反映出版单位的经营情况服务的。

二、出版单位会计核算的独特之处

1.生产成本的核算特点

出版单位的出版物生产成本由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组成。直接生产成本主要由纸张、稿费、原材料、制版费、装订费、印刷复录费、出版损失等组成。间接生产成本由编录经费等组成。编录经费记录的是编辑人员的工资、福利、办公、差旅费、图书资料等费用,以分期摊销的形式转入当期相关出版物的成本。出版物的出版工序多,包括组稿、审稿、发稿、制版、装订、印刷复制等。印刷出版物又都是采取委托加工的形式,有时一种出版物的制版、封面印刷和内文印刷复制、装订等往往根据作者的特殊的要求不在同一工厂加工完成。加工费、稿费等成本项目常常是在出版之后才支付,甚至是已销售了的出版物成本项目可能还没有结算等等,这些特殊的出版情况,造就了出版业独特的成本核算特点。例如:为完整计算出版单位当期完工产品(出版物已入库、已发货或已销售)生产成本的各项支出,特别是已销售的情况下,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及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的要求,以合同、付印通知单、协议工价、市场材料价、稿酬计算标准等为计算依据应计入生产成本但尚未支付或尚未取得结算发票的款项,记入新增加的“应计生产成本”科目中核算,这是出版单位特有的负债类科目。增加这一科目,解决了出版单位以往不规范的销售结转方式,使出版物总成本接近实际成本,使当期的收入与成本相配比,真实反映当期的利润情况。

2.费用的核算特点

出版单位对费用的核算,基本上按发生费用性质来分,不能反映单一出版物的费用进入编录经费核算,形成间接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分摊进入相关的出版物成本。可按总印张或总定价、总出版字数、盒数、总印数等一种或多种方法组合进行分配。由于出版单位出版的产品都是新产品,而且年内出版的数量是不均衡的,因此出版单位也可采用1~11月份按计划定额分配,全年实际编录经费减去1~11月累计已分配数后的余额,在12月份一次分配完毕。“编录经费”这一科目也是出版单位特有的。其性质类似于一般企业的“制造费用”,但总编辑及总编室、设计、校对、绘图、印刷、材料等人员费用列入期间费用,不在“编录经费”中核算。

发行销售方面的费用进入营业费用核算。同时也对宣传推广费作出规定:对委托有关单位协助进行出版物的宣传推广,可视同委托代销方式按合同规定以推销出版物总定价(码洋)的一定比例支付宣传推广费。

行政管理方面的费用进入管理费用核算,独特的地方是:在管理费用科目中根据出版物的特点,增设“管理费用—出版物提成差价”子目来核算存货跌价准备。出版单位的存货,不像其他行业一样根据期末的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情况在年末计提或冲回存货跌价准备,而是根据库存出版物实行分年核价,按规定的比例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另外由于出版物与一般商品在时效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价值会逐渐降低,有的甚至会变为一堆废纸(废品),因此出版物的报废情况比一般企业也就多得多了。针对这一情况,《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特别规定:出版物经审批报废时,应按报废清单设置辅助账。再销售时,其收入在“营业外收入”科目中核算,这一情况在其他行业是没有的。

3.出版物销售的核算特点

出版单位的销售核算主要是出版物的销售和其他产品的销售。产品的销售过程是价值的实现过程,是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也是保证出版单位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只有将出版物尽快地销售出去,收回货款,才能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耗费。其会计核算特点是:

(1)增值税的核算。国家对出版行业图书销售实行了优惠政策,销项税率为13%,生产成本的进项税抵扣税率为13%或17%。

(2)折扣率的核算。为了促进销售,出版单位按实际情况执行不同的折扣率,以提高销售额和处理库存;

(3)在途出版物的应收款多。由于出版单位自办发行,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一方面存在大量发出出版物,另一方面出版物退货严重和频繁。除了教材等系统发行外,都是靠市场销售,均是采用主动发货、寄销的方式进行销售,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代销,跟一般企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结算任务成为重中之重。按目前的出版物市场情况,经常是6~9个月或超过一年才开始对帐结付货款。根据这个行业特点,为保证货款的及时回收,要求对发出出版物的应收款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和核算,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职业判断确认收入和纳税。

4.会计报表填列特点

出版单位是属于生产精神产品的企业,它也和其他企业一样要对外报送各种会计报告和资料。由于出版单位存在有特别的科目,因此填表时也应调整有关科目余额:⑴年内编制月度报表时,“编录经费”科目有余额的,填表时要调整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中;⑵“应计生产成本”科目余额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帐款”项目中;⑶在会计附注中要说明库存出版物的构成及提成差价的计提标准。以上科目余额调整只是调整相关项目的报表数,不须编制凭证调整有关帐目。

出版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独特之处,要求财务人员既要认真掌握财会知识,又要努力学习、实践出版业务,提高出版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为出版单位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财政部2000年12月29日颁布。

第6篇: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 财务会计 教学模式

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属于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它体现出会计专业整体的知识结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真正明白并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但是目前财务会计课程在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按照六大会计要素来设置课程章节,介绍各要素的会计账户设置及该要素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尽管中职学校一直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实践的教学仍然匮乏,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了某个账户的运用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实际岗位的应用能力。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虽然在考试时会写分录,但到了实际工作中仍会茫然,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已是迫在眉睫。

一、中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

(一)根据实际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来设置课程

财务会计的课程设置应该与实际的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岗位要求员工具备哪些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中应该注重对这些知识的培养。一般来说,企业的涉及的会计业务主要包括物资和工资核算、成本费用和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档案管理、审计,财务管理等。而财务会计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要对以上的业务分别进行分解,从而确定财务会计课程应该主要侧重于哪些知识的培养。财务会计课程应该按照会计岗位的特点以及会计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标准来设置内容,并且还应具体分析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根据这些来确定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二)以工作流程为导向来设置教学内容

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应该首先清楚中职学生的感性学习特点,让学生真正接触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亲身体会现实中的会计工作环境,根据自己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主动学习与岗位匹配的知识。财务会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每节的内容先灌输理论再进行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先讲概念,再介绍各要素的计量方式以及账户的设置,然后介绍账务处理过程,最后举例和总结。这个过程学生不可能获得感性认识,对这些理论不能进行深入地理解。创新型的模式就是按照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来教学,先是填制相关原始凭证,然后进行审核,再填制记账凭证,进行审核,最后进行账簿登记和凭证的传递。这个过程能够向学生展现真实的会计过程,以这个顺序为主线再穿插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会计业务所需的知识。

(三)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

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突出对实践环节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中职学校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一致性,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又能通过实践环节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为此,学校可以自己设置校内的实验室,通过与企业合作设置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中职财务会计教学创新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实行项目教学模式

这种方式要求中职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要事先设计一个与该理论有关的项目,这样学生就能在项目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根据项目独立地进行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的披露。通过对实践项目的处理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与会计相关的业务知识。由于每个项目都包含了很多知识学生在处理这些项目时既能掌握相关知识又能锻炼操作能力,并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这些都是传统教学不能企及的。

(二)仿真工作流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以上提到的会计的实际工作流程来进行仿真,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会计工作流程。当然首先应先向学生展现真实的企业资料,从最初的取得和填制凭证开始进行教学,教师主动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根据这些原始凭证来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等,使得教学过程和实际的工作流程相一致,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校内可以建设会计实训室以及电算化实验室、erp实验室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当然,对企业来说,会计部门都是保密的,学生在企业实习有一定难度,为此学校可以与外界的会计事务所或者财务咨询公司等签订协议,固定地派学生到这些机构记账,让学生有校外实训的机会。

三、结束语

通过项目教学、仿真工作流程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式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来提高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玲玲.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第7篇: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范文

【关键字】高职教育 四级实训体系 建设

一、“四级实训体系”介绍

(一)、“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我系一般把《基础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最近几年,会计证考试难度有所加大,有些老师认为讲授《基础会计》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从而取消了原本设置的实训环节,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正是因为会计证考试难度加大,所以更要加强“会计核算流程认知”的实训,学生在大学以前从未接触过会计相关理论和操作,枯燥的理论讲解对他们来讲很难理解,我对我所任课的班级坚持进行完“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后组织学生填写了我自制的调查问卷。90%的同学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认为这样的实训方式很好,一是知道了会计核算是干嘛的,没学之前觉得会计很神秘,操作完之后对整个会计流程都以了然于胸,很有成就感;二是通过实训,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够熟记会计证考试要求的理论。

(二)、“岗位”实训。这些岗位实训课程我系一直作为实训类课程的重点,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半学期和大二,都是专门的实训课程,时间一般是一周到两周,即20或40课时。这样的实训一般都有专门的教材。教材里面有针对性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岗位会判断原始凭证、知道原始凭证的传递、填制,会根据岗位要求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这类实训一般教师采取“分角色”的教学方法。通过表演的形式,真实还原业务的流程。

经过几门课程的训练,学生能够认知不同会计岗位所见的原始凭证、审核流程、记账流程等。对会计核算流程的认知更深一层,专业技能也更上一层楼。

(三)、“综合”实训。“综合”实训一般安排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在以前两年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在“综合”实训中,要自己操作一套真实的中型制造企业12月的账目。包括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成本计算与分析、登记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审核明细账、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对账、结账(包括月结和年结)、编制12月分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还有全年的利润表、分析会计报表等工作。这一实训是学生三年学习的全面总结,包括了学生三年学到的全部理论、实践和企业大部分的业务类型。通过这一实训,学生更加强化、系统了自己的会计技能,为下一步去企业实习打下基础。

(四)、“顶岗实习”。最后一阶段是真正的去企业“实习“,而不是在学校“实训”了,一般安排在大三最后一学期,大概三个月的时间。这种实习系里采取推荐实习单位和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派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在单位实习期间遇到的专业问题。经过这一最后阶段的实习,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转换,有的就留在了实习单位,成为一名会计专业人员;有的学生有了工作经验,为下一步找到会计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四级实训体系”总结

(一)“四级实训体系”特点

1、系统性。这四级实训体系一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级都是在下一级基础上的升华和提高。这里尤其强调第一级“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地基”。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后面的实训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2、教师要加大学生训练力度,学生才能熟练掌握。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统招生之前从没接触过会计一切事是从零开始,三年的时间若要想他们能熟练操作会计各岗位相关技能,唯一的途径就是大量练习。例如《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的教学,当教师带领学生操作有关出纳涉及的业务时,很多学生竟然对以前大二的《出纳岗位实训》没什么印象了,而相同年级的对口班做综合实训,就很驾轻就熟了,原因是对口的学生在职高时就开始操练了,所以统招学生仅靠出纳岗位实训的20个学时实训显然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熟练操作,唯一途径就是加大实训力度。

三、我系在实训体系建设中的可取之处

我系多年重视学生的实训,当然有不少经验,这其中笔者最想谈的是我系的会计模拟实训中心的建设,这是我系对于学生实训方面的一项特色。模拟实训中心不同于课堂,它完全模拟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配套有银行、税务部门等与会计相关的工作环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场所,主要有会计模拟操作台、支票打印机、税控机、报表打印机、点钞机、塑封机、会计资料装订机等设备。这种仿真的模拟实训一般安排在第二级“岗位”实训中或“岗位”实训后,学生可以在课堂练习之后,通过完成全仿真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校就能熟悉出纳、会计岗位设置、工作流程及主要环节需要的实际操作环境,缩短学生实际工作的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了会计岗位对新时期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对我系会计训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实训体系的系统性

1、单列《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课程。学生大一的《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课程的建设很重要。它的好处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所以系里要想让学生打好基础,必须把“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作为一门课程,至少20课时,由专门的教师带学生训练。

2、将所有的实训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资源的整合和调整。目前我系除了第一级实训外,其他三级都是有相应课程的,只有当把这些课程看成一个整体时,才会综合考虑教学思路、教学效果、教学保障等等方面,就会整合相应的资源,比如教师的安排、课程的安排、课时的分配等。

(二)加大实训量

要加大各各层级的实训量,让学生熟练掌握。目前我系的各种实训课程的量都是不够的,学生实训完了,过一段时间也就忘了,只有强化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笔者认为每一级的第一次实训必须通过正式课堂教学来完成,由老师手把手的教,然后每一级实训完成后还要有强化实训,除此之外还要将实训融入理论教学中,理论与实训相互交融,实训时刻不离手。只有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将熟能生巧,再进行更高一级实训时,效果也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申屠新飞.高职会计专业建设之思考.财会月刊,2014;10

第8篇: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生力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各专业就必须构建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应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一、会计实验教学概述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学科中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实验教学就是以企事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为模拟对象,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实物进行会计实践演练,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直观、系统认识的实践教学方法。传统会计学科体系是会计实践和理论高度浓缩、提炼的产物,在这样的体系中有会计实务方面的书面描述,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等,但是这些内容在传统教学中以概念、种类、意义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掌握,没有实物的呈现和实际使用方法的训练,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因此会出现学生到了实际工作中无从下手的状况。会计实验教学有助于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实现教育目标的良好方法。由于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比理论教学体系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标准的规范模式,因此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一致认识,本文对高职院校会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式改革

经过几年的探索,现阶段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式改革大体有两类。

(一)保守的教学改革

即在传统教学体系下,为专业理论课增加实训课时,进行尝试性探索,进而为理论课配套开设专项实训课。例如:对于《基础会计》配有《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配有《财务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成本会计》配有《成本会计模拟实训》,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也配套有相应的实务训练。这种改革不打破原有教学体系,同时增加了实践技能训练,是一种稳妥的改革方式。师资力量方面,传统理论课教师可以在改革中逐步提升实践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许多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的实训环节都采用了此种模式。

(二)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之外,构建针对会计岗位、会计工作流程特点的实践教学改革

在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下,针对会计岗位特点提取专项技能,例如出纳岗位、制单岗位、审核记账岗位、往来核算岗位、税费筹划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等,每一个岗位需要哪种技能就设计专项技能训练;同时根据会计工作流程特点设计轮岗训练、综合训练,使学生既掌握专项技能,又能够独立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监督过程。师资力量方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开展起来有优势。这种模式开展的难点在于岗位专项技能的提取和设计没有专门对应的理论知识点,每个岗位对应的理论知识点有交叉,整个会计工作流程会用到所有会计理论知识点,这也印证了:理论是大量实践的浓缩和升华。技能是从基于工作过程开始,先会工作再从工作经验积累中领悟知识,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即:实践―理论―指导实践。

三、建立两种模式相互交叉的实验教学体系

第一种模式,实践环节依附于传统理论体系,是对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但没有独立的教学体系。第二种模式,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训环节相互独立,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验环节有机结合是教学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高职财会专业可以逐步构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符合会计岗位技能要求,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第一,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以《基础会计》为专业基础课,重点包括会计人员品质素质培养、数字书写训练、点钞训练、数字键盘录入训练、填制原始凭证训练(识别原始凭证)、日记账登记训练、银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上述训练基本包括出纳岗位职责要求,是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始,也是从事会计职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第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分别以《财务会

计》、《成本会计》为专业核心课,训练重点是根据原始凭证判断经济业务发生情况(读懂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依据原始凭证做出正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总账,能手工编制常用会计报表。同时开设会计电算化实务,使学生在取得会计电算化证的基础上,掌握信息化工具,适应在计算机环境中开展会计工作(预测、核算、监督、管理、分析、决策),相当于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此阶段主要岗位指向是制单会计(既包括手工工作方式,也包括电算化工作方式)和记账会计,是实现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核心工作内容,也是财会人员成长的第二步。

第三,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

专业知识、技能,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会计工作,可以开设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加强训练。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课程综合、学科综合和专业综合,综合性实验的重点是通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则是结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的前提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指定实验程序,经指导教师审核后实施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理论设计是否与实际相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和文献、提出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例如开设《会计综合实训》,它是基于以上专项训练后的综合训练,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点。它采用实际工作中会计组织、会计工作方式,即基于工作过程中“人”、

“机”结合的会计工作方式,紧密结合理论教学,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整个实验以下达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以下任务:首先分析核算对象性质、整理核算对象会计信

息,针对特定核算对象设计电算化方案、实施电算化方案,进而开展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最后完成财务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等项目。分析核算对象性质、整理核算对象会计信息的任务对学生综合把握特定核算对象的要求较高,应增强实验内容的柔性与开放性;针对特定核算对象设计电算化方案、实施电算化方案的任务中,应突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开展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最后完成财务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任务中,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四、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相关物质、师资、教材等方面的有效保障

(一)专门实验室的建立是保障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物质基础

传统会计专业实验室以手工实训为主,设有工作台、会计工作用办公用品、档案柜等,基本能满足手工工作环境需求。随着现代化办公手段的普及,计算机成为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会计信息化的开展,会计专业实训室多以机房的模式存在。无论手工实训室还是机房都不能满足高职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应建造融教、学、做为一体,具备与会计工作相关联的外部环境(银行、税务、工商等),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仿真工作环境,是今后会计专业实验室的发展方向。

(二)注重“双师”队伍的培养和构建是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师资保证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技能的传授人。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经过几年的人才培养和引进,高职院校拥有在理论教学上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如何将两者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合力,是现阶段师资培养的关键。另外,应开拓视野立足国际需求。随着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准则的接轨,应将国外先进的会计工作方式融于实验项目中,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由于教师受教学任务、科研指标、职称评定等因素的影响,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索略显缓慢,这有赖于激励机制的推进。

(三)实验教材系统化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教学内容保证

现在市场上有许多自编实验教材,实验内容多取材于企业实际经济业务,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以至于在企业类型、内容安排、体系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伴随实验教学体系的缺失,实验教材也缺乏层次。例如:基础会计的实验案例是一套业务,财务会计的实验案例又是一套业务,手工会计流程使用一套企业实例,会计电算化实务使用另一套企业实例,不利于学生透过繁杂的业务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律。实验教材的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通过不断地实践、提炼、总结,才能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秀芳.对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当代经济,2008(6).

[2] 王忠孝.试析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会计之友,2008(9).

第9篇:会计核算一般工作流程范文

一、现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现状

2014年6月30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以下简称ACS)完成了全国的推广上线。ACS利用数据集中和网络连接的优势,对会计核算业务风险防控体系进行完善与流程再造,从加强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防控重点,通过“小前台、大后台”的岗位设置和流程管理,强化业务过程控制,前移风险防范关口,提高防控和监督效能,更好地保障了人民银行会计资金安全。业务监督子系统作为ACS的应用子系统,位于ACS应用层,利用会计核算数据全国集中的优势,同步实现监督系统的全国数据集中。ACS业务监督子系统以风险监督为目标,通过监督范围参数化、监督要素参数化、监督内容参数化、监督方式参数化和任务分配参数化的参数化管理模式,实现了风险业务实时监督、重要业务全部监督、一般业务随机抽取、凭证影像逐笔核对的监督要求。人民银行各省会和地市中心支行均在ACS中设立了市业务监督中心,业务监督中心设置了业务监督岗和监督主管岗,业务监督人员通过ACS业务监督子系统对本级及辖内ACS营业网点的参数类业务和特定业务进行实时监督、对重点业务和一般业务进行事后监督、对原始凭证与凭证影像一致性进行监督、对查询和查复业务进行监督、对设定范围内的重要会计账户进行监督、对被监督机构ACS系统操作日志进行监督、对网点已确认对账结果的账户进行监督,有效发挥了业务监督效能,保障了资金安全。

二、现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2014年,人民银行对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地市中心支行不再保留事后监督部门,事后监督职责按业务条线分别交由各相关业务部门履行。因此,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职责由支付结算部门承担。从内设机构条线管理上来看,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相应的承担着对地市中心支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工作的管理职责。但目前,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作为ACS的市业务监督中心通过ACS业务监督子系统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监督,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作为ACS的省级运管中心通过系统对全省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管理,但ACS业务监督子系统中各市业务监督中心的各项业务数据并未推送给ACS省级运管中心,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无法通过系统直接获取辖内各地市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情况。同时人民银行省会中心支行本级仍然保留了事后监督部门,对本级及辖内营业网点的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监督,但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与事后监督部门是并行关系,并无管理关系。这种管理体制在实际业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便。

(二)制度相对滞后ACS上线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方式、业务处理流程、业务操作规范等多方面均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相应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模式和监督流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目前人民银行只出台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业务处理办法》、《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业务操作规范》等规范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办理的配套制度,并没有出台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的相关制度,导致业务监督人员只能依据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办理的配套制度并参照2004年的《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凭个人对文件的理解以及过往的业务经验开展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

(三)业务监督人员思想认识有偏差目前,ACS的处理机制是各营业网点受理、审核业务凭证,并将凭证影像信息上传至业务处理中心,业务处理中心对凭证影像进行切片录入,正确无误的系统将自动记账处理,处理成功的会计核算业务系统再自动推送至业务监督中心。在此业务处理机制下,部分业务监督人员会简单认为需要监督的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被业务处理中心审核通过并记账成功,监督工作只是简单的业务重复核验、凭证整理归档,未意识到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调整后,很多原事后监督部门人员并未人随业务走,导致支付结算部门中承担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他们往往没有事后监督工作经验,且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业务监督人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以及自身业务技能水平不高,致使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效能未有效发挥。

(四)实时监督效能发挥有所偏差ACS业务监督子系统新增了实时监督功能,对参数化设定的部分业务实时推送到业务监督中心,由业务监督人员当日完成监督,改变了以往“T+1”事后监督的模式,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了。但目前需要开展实时监督的业务主要是开销户业务,计息账户、账户基础信息、再贴现账号对应关系的设置等非凭证类业务,并未将营业网点受理的凭证类业务设置为实时监督,且从系统运行情况来看,在实时监督未完成的情况下,被监督业务仍可继续推送至业务处理中心进行后续处理。实时监督仍然是事后监督,只是“T+0”的事后监督,其监督不影响业务的任何处理进程,致使实时监督流于形式,实时监督效能未发挥。

三、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有效性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建议人民银行能够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实行垂直化管理,从上之下明确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部门。目前ACS及其业务监督子系统的运行维护职责从上之下均是由支付结算部门承担,因此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职责也应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从上之下均由支付结算部门承担。同时建议人民银行能够修改ACS后台程序,将ACS业务监督子系统中各市业务监督中心的各项业务数据推送至ACS省级运管中心,以便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掌握全省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工作情况,加强对全省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工作的管理。

(二)尽快出台相关制度建议人民银行尽快出台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业务监督规范或操作指引,明确监督内容、监督工作流程、监督资料传递程序、风险防控重点等内容,以确保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有章可循。用统一的、规范的业务监督标准来明确业务监督人员的监督行为,把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最后一道关口。

(三)提高责任意识,加强业务培训事后监督工作是对会计核算业务风险实施自我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保障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业务监督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水平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应不断组织对业务监督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业务新业务、新知识的培训,保证业务监督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培训同步,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特殊业务和重点业务监督的专业化培训,或通过建立业务监督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定期岗位交流机制,以提高业务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使会计核算业务监督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四)充分发挥实时监督作用ACS作为直接参与者,一点直连接入第二代支付系统、一点完成清算。在现行业务处理机制下,不管是ACS内部资金汇划还是不同金融机构间资金汇划都做到了实时处理、实时到账,因而对风险控制的时效性要求将非常高。因此,建议将重点业务和超过一定金额的资金汇划业务纳入实时监督范围,同时修改ACS相关程序,将实时监督嵌入业务处理过程中,即被监督营业网点操作员受理的特定会计核算业务在经网点主管审核后,先推送至业务监督中心进行实时监督,审核监督无误后再推送至业务处理中心进行切片录入,处理成功的再自动入账处理。真正做到将监督关口前移至会计核算业务处理过程中,而不是事后对会计核算结果进行复审和校验,以充分发挥实时监督效能,有效防范资金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钱珍玉.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发展与事后监督转型探讨[J].福建金融,2014(10)

[2]仇瑾.构建核算数据集中背景下的新型央行事后监督模式[J].吉林金融研究,2015(4)

[3]黄圆.基于事后监督视角的央行会计核算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