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

第1篇: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并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个根本性问题,广大劳动者和优秀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一所学校办得好坏,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与这所学校校长的素质和教师文化专业水平、理论素养、道德修养、教学技能有关。一个企业发展得好坏,与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有关……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它根生于小农经济和我国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的基础之上,长达1300余年,根深蒂固,影响极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虽有所扭转,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基本学制仍没有根本的突破。

要转变它,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应试教育思想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升学转。为了升学,课程可以偏开;对学生可以偏教;五育可以偏抓;评价可以偏项。应试教育是一种痛苦的教育,使学校、学生、老师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背着沉重的包袱,每年七月各种应试蜂涌而至,给老师和学生压得没有“喘气”的机会。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背离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严重摧残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人格的萎缩。国家教委三令五申,强调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屡禁不止,均与应试教育有关,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严重后果。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按照教育规律进行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完整结合。

素质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活动的整体性和学生发展的多样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它特别强调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促使学生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应试教育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地位,以过重的课业负担、无休止的题海战术、频繁地考试排队来提高分数,提高升学率。性质和目的不同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教育基础,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育人,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全面性、和谐性、基础性等特点,重视学生良好个性培养,是对社会的发展负责。应试教育是淘汰选拔的教育,以汰劣来“选才”,面向的是少数尖子学生,它把逐级升入高一级学校当作出发点和唯一的目的。教育的内容不同素质教育是全面的结合的完整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

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片面性,怎样考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学。是以是否有利于升学为取舍依据,一味地抓智育,不顾其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应试教育在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为了应考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能力,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是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的;后者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不顾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的短期行为。应试教育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相当的影响,要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环境等,但至关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力求实现“四个转变”、“四个确立”、“四个统一”和“五个坚持”。要实现思想上的“四个转变”“四个确立”,即:转变基础教育单纯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念,确立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目标观念;转变唯升学是人才,唯升学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念;转变分数挂帅,以分数看学生,以升学率论英雄的教育质量观念,确立德育为首,全面发展,个性特点充分发展的质量观念;转变爱有差等,只对少数学生升学负责的施教观念,确立爱无差等,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施教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四个统一”和“五个坚持”,即:一是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二是群体目标和个性发展目标的统一;三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统一;四是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的统一。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即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素质,为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作用,必须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必须坚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态平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表现为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必须坚持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以便做好统一要求下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赋予了新的内容,教师在评价学生上,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以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改革势在必行,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用坚持改革的实际行动,才能迎接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2篇: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大学 公共基础教学 专业基础教育 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高校的教育以课程教育为特点,由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部分组成。公共基础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育、体育科目、对理工科的学生还需要数学教育及物理教育。基础是重中之重,如何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得到充分有效的结果,为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1-3]。目前全国的大部分大学都是在前1年半进行公共基础课教学,这里称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后2年半进行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教育与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即专业教育。

学生在大学中的各种文化素养的形成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其实前1年半的素质教育并未完成全部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四年间,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总结性的实践性的学习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更充实有效。如美国的大学,大学课程的素质教育中,基本的素质教育占据一定的地位,但也包含丰富的专业基础及专业教育。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公共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与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课程差异不大,但是对理工学科而言,则距差异很大。作者认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应满足以下的诸条件的设计为最好。

第一,把培养学生素质作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基础教育,不应仅被限制在公共基础教育中,也应包含在四年的大学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中,更应该包含在研究生的教育中,在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中,综合性地安排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对于不同学科的学生,延展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平衡设置填补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个主要的学科的课程,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大学基础阶段学到完整平衡的基础知识很重要。例如通过合理制定构成科目,包含专业基础课用来连接没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并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地学习相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如为人文、社会系的学生安排培养其科学素质的专业基础课科目,为人文系、理工科的学生设置培养其社会科学的素质的内容,为理工科、社会科学系的学生安排有意义的人文素质科目,进行全方面的培养。

第二,在公共基础课中设置保健体育与艺术鉴赏教育。公共基础教育中包含着体育教育,这里强调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课程,而是通过一些自选出来的项目锻炼自身的活动能力、维持身心健康,拥有一定的体育技能,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保健体育的意义,理解身体与自然和生活方式等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过保健体育可以结交各方面的朋友。另外,基础教育学习与艺术活动也应关联在一起的,公共基础课程中也应包含有关于艺术教育的课时,因为学生的非语言表现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形成很重要。学识学问主要是借助语言捉住事物、现象的本质的进行思考,并挖掘出深层次表现的活动。如保健体育和艺术,以包括感情、意识和感性的东西为主,在体育和艺术活动中的自我表现的作用在于自我发现和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契机。另外,通过体育的集体活动和艺术欣赏活动,可以找到与别人具有同感、合作与交流对话的契机,从而培育出一定的活动能力与同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出优秀的人格。进一步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表情、姿态和行为方法等的非语言要素及丰富的对话的开展和人际关系的处理、集体活动中的个人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由此可见,设置和保健体育、艺术鉴赏相关联的科目,丰富教育内容至关重要。

第三,在公共基础课中安排包含本国语教育在内的语言教育。①本国语的使用能力,是培养所有领域的素质(科学的素质、社会科学的素质、人文学的素质等等)的基础,还是使所学知识的应用成为可能的基础,也是与别人交流、丰富日常生活的基础。同时语言更是参与各种各样的职业及研究活动、从公共基础教育向专业教育里加速融入的关键与基础。②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充分地进行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的教育教学也至关重要。为了促进与不同的语言文化的人的交流与协作,大学的英语教育,从来就区别于其他的外国语得到了重视,但是仅仅具备良好的口头沟通能力与人文知识还不行,在外语学习中充分地融入对科学知识的教育、多方面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及能够用英语多方面展示自我的素质教育也很重要。③让学生能够选学到其他外国语的科目可很重要。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促进其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对比本国的语言文化,在了解本国文化特点的同时,发现不同文化的差别,从而为丰富本国的文化打下基础。

第四,大学公共基础教育中合理安排各种活动课时。学生并不仅仅通过正规的学校的全部课程和授课科目来学习知识。许多知识来源于学生参与的兴趣小组的活动、大学生创新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及勤工俭学等各种活动,来源于同学们和教师们及他人的交流中、校园内外的多种多样的交流经验里、教室内外的多种多样的朋友的交往中。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结交朋友,就与别人和社会保持了一定的联系,这为学生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培育自身的素质,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自我,打下了基础。为了丰富学习内容和促进积极自我的形成,在公共基础课里安排丰富的校园活动、提供给学生们更多的获得校外活动的机会是必须的。

以上的四点是公共教育课程设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的一些思考。当代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这自然而然地使得教育界也产生一些相应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去思考如何对应,这些问题互相交叉着存在。思考如何设置大学课程,让学生们如何拥有能够支持其未来很好地适应工作、生活的素质相当重要。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合理地批判分析、讨论包括常见的诸现象在内的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处理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基本问题,适当地参加校内外活动和参与项目协做,对于学生们日后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都是非常必要的。希望这里提出的一些观点,为教育工作者制定公共基础课程的科目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邹晓燕.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5):170-173.

[2] 宋秋前,潘爱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5):18-21.

第3篇: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

一、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和引路人

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进行的,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要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这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诚的教育;对学生没有热情,决不能成为好教师。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坚持正面教育,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要以理服人,不能使用粗暴简单的方法,千万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也许会对学生终生的成长不利。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感兴趣,那他这一门课一定学得好,因为有了兴趣,就不会认为那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经常会提一些奇怪的问题。爱问为什么,这正是学生身上最宝贵的求知火花,班主任和每一个教师都要保护这个火花,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3、 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没有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是不行的,所以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首先要教育学生遵守学习纪律,按时认真完成各项作业,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其次要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能让学生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作业、解决难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他的精神上就会得到成功的满足,以此不断增强自信心。

二、班主任是学生及家长思想上的引导者

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育思想的转变。目前,“素质教育”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但仍有一些学生和家长对此认识模糊不清。班主任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接触频繁,对帮助一些学生及家长的思想转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纠正学生及家长错误的人才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学生及家长仍旧只重智育,忽视了德育及其它,孩子存在“对长辈不尊敬,与同学不能友好相处,好逸恶劳”等问题都被家长认为是“区区小事”,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可见,家长的这些错误认识不纠正,家庭教育势必影响学校教育、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

2、帮助学生及家长树立“五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要多和家长、学生沟通,要让他们明白,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三、班主任是素质教育行动上的体现者和带头人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如果班主任口头上一套,行动上又是另一套,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这一角度理解,班主任是推行素质教育行动上的带头人和体现者。

1、对“优生”、“差生”一视同仁。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全身心地关心每一位学生,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也要包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引导学生不断克服缺点和改正错误,使学生健康成长,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发挥积极的作用。班主任应关心、呵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和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要倍加关爱,使其能健康成长。

2、对有特长的学生积极鼓励、巧妙引导。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原本就存在的遗传素质的区别,导致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表现自然就不一样。这就要求班主任对每位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都了如指掌,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成长。特别是对有专长的学生,更应积极鼓励,巧妙引导,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特长,促使其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第4篇: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

基础教育变革是加快整个教育变革进程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前行的主要策略,其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体育教师课程一体化属于一个全新的项目,必须编制有可操做空间的执行方案。本文从基础教育变革出发,解读了其基本的发展现状和体育教师实现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难题,为制定顺利完成这一过程的策略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基础教育变革;体育教师一体化;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育必然的发展走向,为提升教师群体的团体水准奠下了根基。目前,教育事业比较繁荣的国家已经率先对这一领域的内容开展了大量研究。所谓教育一体化,指的是适应现代化知识时代进步的潮流,以长久教育发展为目的,为了让教师达到专业化水准,对教育工作者开展职技能培训和考察,它构建教师教育培训系统,根据各阶段的差异给予不同的培训项目[1]。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在教育繁荣国度相对常见,而在我国则还刚刚起步。这需要来自社会不同基层成员的注意,不断加深对此项目的研究,推动本项目在基础教育变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取得更好地发展。

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变革概况

从上世纪开始,我国体育专业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变革。而这一变革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酝酿启动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内指出,基础教育属于国民素质提升的本原性工程,必须不停加大管理力度。”同时,其还提出,“中小学应该要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状态,让其向提升国民素养转变。”其后,我国教育部门又先后颁布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发展规划”,其内提出,“要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应该彻底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状况。变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编制,加大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力度。”]1996年开始,我国对国内九个省市的16000名学生和2000名校长实施了问卷调查,得到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2],这些为我国即将启动的基础教育变革奠定了事实依据。1998年开始,我国开始放眼国际,和国际基础教育状态对比之后,确定了我国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的理念。同时,教育部联系相关专家开始编制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引导性文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它的存在为国家基础教育变革的制定了秩序。其后,我国教育部又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规划》,其内提出,“本世纪初,我国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基础教育变革体系,落实变革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行新的评价体制,落实教师培训,不断实行新课程尝试。在未来的十年时间内,构建起符合21世纪时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系统。”而这一文件的推出,表明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变革活动进入新的征程。其次,落实实验阶段。我国想要实现科教兴国,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取足够的支持。为此,需要建立满足素质教育需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系统。社会在进步,科技在更新,学生的情况也有了很大变更。所以,教育部门应该充分分析上述内容的差别,按照学生自身规律的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种类,带领学生积极学习。”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18个学科都被包含在内,作为研究对象开始在实验区实施实验,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变革正式进入落实阶段。后来,我国逐渐加大实验区的范围,在我国半数以上的省份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变革实验,验证了实验变革的假设,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发展提供佐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还专门集合了大量的优秀科研人员,对师资培训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对新课程的设置标准、修正策略做出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对于新课程教师培训方面的内容,国家更是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准则,在教师队伍中举办大范围的培训。当前,新体育课程已经步入校园,和师生的生活建立了全面的联系。通过现实的验证,彰显了其极强的生命力。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变革也业已摆脱了单纯地理论,开始走向实践,在生活中不断验证其落实效果。

二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分离

长时间以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教育呈现“二元性”,这导致教师培养组织和教师培训机构同时存在,而这也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教育的常态。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一般在师资力量比较优秀、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体育专业院校完成,而资质相对较差、教学能力不足的独立学院通常负责体育教师入职后的培训工作。这样的设置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一旦入职,其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将会很难经过培训获得明显提升。

(二)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脱离

长久以来,因为“运动技能”的干扰,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成长目标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科专业知识;二是运动技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运动技能的培养。由于高校和中小学缺少必要的沟通,相互之间缺少联系,直接导致教育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这让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基本教育变革不能匹配[3]。

(三)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样式和方式相似

当前,新课程变革的序幕已经完全拉开,素质教育程度不断加深,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已经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关注,教育规模不断增加。但是,从本质上,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并没有明显地提升,其只是一种教育形式的转变,从教育间的联系和专业性方面来看,其变化并不大。换句话说,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后教育样式和方式与职前相比,大致相同。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对培训的认识并不到位

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原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了学历要求,体育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历,参与职后培训;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为了获得职称晋升,必须获取相应的证件,所以他们入职之后也会参与对应的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形式主义比较明显,教师在参与过这些培训之后,其整体教学实力多数难以提升。同时,很多教师也认识不到一体化教育的内涵所在,很少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这也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一体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

三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构建体育教师一体化教育课程的提议

(一)明确体育教师一体化的思想理念

在基础教育变革不断深入地背景下,对体育教师教育进行变革,需要有清晰而远大的思想作为引线,带领其朝着正确地方向不断前进。国内研究专家提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引导思想主要来自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些思想教育理念,它们是人类先进科技文化的结晶,能够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逐渐组建起结构科学、内容实在、教材完善、有远见而又可以覆盖所有知识的教师教育课程系统。有了这一思想理念的引导,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我国逐步建立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系统就有了一定的可操做空间。

(二)落实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建设目标

从纵向角度看我国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以及体育教师的专业特征,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可以确定为:“师德是根本,形象是辅助,爱心是必备条件,敬业精神是本质内容。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具备较丰富的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极强的学习能力。此外,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还需要有健康的身体以及极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式,能够随机应变,应对各种类型的学生。”

(三)确定构建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容

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内容在于:教师教育方案一体化。编制科学的方案是落实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根基,也是主要的引导方向。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主要包含下面几个环节:入职前,入职后,在职过程中。它们相互联系,不能分离。体育教育管理部门在编制落实方案的程序中,需要明确这几个阶段自身的特征以及不同阶段教师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目的明确地开展设计,构建体育教师培养课程的一体化。其重点突出的是教师培养课程的搭配,它必须为一个整体,对不同状态下的教师进行培养,内容需要彼此联系,能够互为补充,相互完善,避免教师教育发生脱节的情况,针对不同阶段编制目的明确的培养课程。

四结语

基础教育变革已经如火如荼,这是我国教育进步的总体环境。在此布景下,教师教育变革也被提上了日程,成为基础教育变革的一个新的方向。而想要做好此方面工作,其必要完成的就是做到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概括上文的阐述我们懂得,构建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教育课程,必须要做好上文提及的各项工作。

作者:乔孟杰 单位:许昌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曲铁华,崔红洁.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变迁的路径与特点——基于1978-2013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03):45-47.

第5篇: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与其对抗的是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一路坎坷、很不乐观。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關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办学方向上,重视三率,忽视学生终生发展。三率指的是及格率、优秀率、提升率。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制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采取措施改善国民的教育观念,并有效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和考察制度,要对学校进行大力监管,严抓假期补课等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法措施。而且,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再次,学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办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申明学校工作的任务及指导思想,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第6篇: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09-02

摈弃应试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至今仍有很多人还在坚持围着分数而教学,坚持着多年不变的教学方式。应试教育背离教育的本义,教育目标错位,教育方法粗暴,教育后果严重,在有些地方却始终难以从根本上得以摒弃。

为什么素质教育在历经了二十几年还是没有全面开展,而应试教育却仍在有些地方大行其道?这不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是教育管理中急功近利的、简单粗暴的评价标准导致的教育乱象所致。

每一个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有良知的老师心里都清楚,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并没有完全跳出应试的旋涡,甚至有的学校还在行素质教育之名,干应试教育之实。为了升学率,一些学校在教育方法上的选择、教育评价标准的确立仍然服从于考试需要。为了追逐考试分数,有些学校以分班、补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教师在自觉地、辛苦地上课、考试,学生在被迫地、痛苦地被学习、被应试,使得素质教育不能有效开展,成为一句空喊的口号。

据了解,为了追求升学率,一些学校在新学期对新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班,按照千奇百怪的测试成绩从高到低将学生分到“英才班”、“实验班”、“直通车班”(通称小班)直至“平行班”(通称大班)。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就被打上了等级烙印。学生进了小班就意味着站在了“近水楼台”的起跑线上,获得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而未能进入小班的学生只能灰溜溜地挤在“二等仓”、“三等仓”的大班中。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周考、月考、期考中,学校教务处、年级部又会按照前一次每个学生考试的成绩将他们安排到不同层次的考场,有“精品”考场,有“烂桃子”考场(某些老师对后进生恨铁不成钢的戏称)。在“烂桃子”考场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有打呼噜的,有打闹的,有打坐的。本来一个“差生”也许只有一种坏习惯,分类考试过后就可能染上几种坏习惯,更痛心的是有的学生当初品行很不错,只是考试成绩差了些,由于长期处在“差生”群体中,久而久之,也就由青苹果变成“烂桃子”了。请问,谁该为此类“差生”负责,难道仅仅是“差生”自己吗?

在一些学校,应试教学还在占据着一定地位,例如设立“教改班”,其实就是“尖子班”,“导学案”其实就是习题集,“堂堂清”其实就是“满堂练”。平等的学生被划分出不同的等级,完整的学科体系被切割成生硬的训练题,丰富的学习内容被速冻成“考点”魔块。在我们这里,曾经流行一种叫作“课堂测试”的高效课堂管理模式,要求对督导的每一节课都进行当堂考试,根据学生考试分数认定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导致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大大压缩教学容量,减化教学环节,强化概念记忆,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因为当堂试卷很难考查)。之所以出现如此状况,是因为领导定的调子就是教什么,考什么;教多少,考多少。这样,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出现了生机的课堂又回到“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老路上去了。如此折腾,素质教育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真正实现?

再说素质教育的实践者教师,应该都明白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考试评价体制的束缚下却趋之若鹜地以应试为宗旨实行教学,教学的追求就是要在考试分数上压倒左右,因为只要所教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夺得高分,教师就被认定为水平高超的人、师德高尚的人、绩效高档的人。为此,老师都乐意上课教重点、书上画重点、不考的不讲、不考的不练。以练代学,以考代教。为了自己的尊严、荣誉和绩效,抢课、拖课、占课,各种违规教学行为屡禁不止,过关题、提高题、拔尖题铺天盖地。甚至为了本班学生考试均分胜过其他班级的学生,不惜动员后进生谎称病假回避考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背离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这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教学,怎么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呢?

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思维束缚着广大教师的手脚,也加重着老师的负担。学校管理体制上的“一言堂”导致广大教师的民主诉求长期得不到表达和实现,逐渐形成职业倦怠心理。一些老师无法克制因学生考试成绩差而带来的纠结心情,有时就会出现加重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行为,以此释放心理压力,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说到底还是分数惹的祸。

应试教育横行校园,学生一进入初中就被灌输了“不一样”的学习意识,科目多了、任务重了、竞争强了。“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在开学第一天就给学生约法三章,停止上校外兴趣班,禁止与外班级学生交往,家长随找随到。“有办法”的老师在开学第一堂课就来一场“摸底考试”,然后排名,圈定哪些学生是重点“苗子”,哪些学生属于“不可教”之类。不出一年,“差生”就被制造和巩固下来。

、教育部曾经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要求各地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等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但是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至于报纸、电视上出现的活动精彩画面,有些不过是为了宣传的需要策划出来的。

在初中生活中,优生与差生只有一个区别,就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其他几乎没有差别。学校体育运动会800米以上的田径项目几乎没有人主动报名参加,能够跑完1500米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我见过一所初级中学的学生艺术节上,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少年风”节目,平日里没有机会展示的“差生”们模仿着从电视上抄袭来的现代舞,或是学着某歌星的腔调怒吼着“这样的日子怎么活”。“优生”从来是不上舞台的,“优生”的角色锁定在考场上,他们为了不辜负这角色,课间不出教室,回家不出户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试题做。看来,怎样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横在素质教育道路上的坎。

第7篇: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

    高等师范院校在大一开设的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之所以把他安排在大一阶段进行是与化学发展的历史分不开的.化学在1661年Boyle提出元素的定义到1803年道尔顿的原子说,再到1889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大都围绕无机化学展开的.化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规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的,因此说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的基础.无机物包括了元素周期表除了碳的有机物以外的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其研究内容极其广泛.另外,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大都是无机化学,只在高中阶段学习了一些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人做过统计,高师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了百分之九十,在高中课程中占了百分之七十五,因此,大学无机化学在内容上包含了中学化学的大部分知识.这种知识上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定义的扩展大学化学在概念上的定义与中学相比更加严密,内涵更加丰富.比如在物质结构中对分子的定义,中学阶段认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而无机化学则定义为“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前提下,物质分割的极限”如离子是带电的分子,原子包括单原子分子.这就拓展了概念的外延,更进一步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再比如对酸碱的定义,中学化学关于酸碱的定义是Arrhonius于1887年提出的,认为“凡能在水中电离出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物质为酸,能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为碱”.而在大学无机化学中,则扩展到非水溶液里酸碱的定义,像Brnested-Lowry的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的物质称为碱,如NH4+———H++NH3,NH4+为酸,同理NH3为碱.像H2PO4-、HPO42-、HC03-、HS-则成为两性物质,因为他们既可以给出H+也可以接受H+;Lewis提出的电子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定义了酸碱,认为“:凡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是碱,凡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是酸”.如H++NH3———NH4+;BF3+F-———BF4-Cu2++4NH3———Cu(NH3)42-即NH3、F-为碱,则H+、BF3、Cu2+为酸.这些定义的扩展,体现了人们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结果,象Arrhenius酸碱电离理论和Brnested-Lowry的质子理论可用于讨论在水溶液中的酸碱问题.在讨论非水体系的酸碱时使用Brnested-Lowry的质子理论.而Lewis的电子理论则常用来讨论有机化学和配位化学中的问题.

    1.2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延伸及扩展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基础上,大学化学无论在知识容量上还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中学化学都有所增加.大学无机化学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基础上按价电子排布的特点分区进行讨论,如S、P、d、dS区,还对副族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更完善地讨论了周期表所包含元素的性质及其特点..同时,大学无机化学充分体现了无机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而且还更进一步体现了结构、性质以及用途的辩证关系.

    1.3理论上进一步深化无机化学在理论教学上是对中学化学的进一步深化,并且有本质上的突破.如“化学热力学初步”是对高中一年级化学中“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进一步深化,并从热力学角度讨论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理论依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对中学化学平衡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从理论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内在原因;氧化还原反应则从电极电势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物质结构理论在初步介绍了原子的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量子理论详细地探讨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并用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进一步探究了元素原子结合的规律.

    2中学生与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由于人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过程性,使得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中学生年龄大都处于十五、六岁,是生理及心理发展的高峰期,通常称为青年初期.而大学生年龄大都处于二十一、二岁,生理及心理的发展大都趋于成熟,是青年中期.这种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导致大学生与中学生认知能力上的差别,表现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几个方面.

    2.1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广度不同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大学生较中学生对目的和意义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加之知识经验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其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更长,或者说注意的稳定性更好.据研究,中学生的注意持续二十五分钟左右,而大学生注意持续的时间可以达到一百六十分钟以上.这种持续的注意力,一般来说,更有利于对问题的解决.在注意的广度上,中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不能有开阔的思路和灵活性.

    2.2观察与思维的结合程度及观察目的明确性的差别观察都是有目的的观察,而且这种与思维相联系的有目的的观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更容易透过事物的现象以发现其本质.中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方面更加主动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研究和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另一方面,在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除了以专业的角度观察事物外,更易用与专业思维结合的观察来发现事物的本质.这种以较高的学习动机和意志力为基础的观察,使观察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等特点.显然,大学生在观察力方面与中学生相比有较大的发展.

    2.3记忆的方式不同“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即人脑是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是对外界信息的保存“,忆”是对信息的提取.心理学认为记忆有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人的记忆是多种记忆方式并存的,据研究,人类的记忆都是从形象记忆开始的,而中学生更倾向于形象记忆.经过形象记忆发展了形象思维,丰富了人的直接经验.而大学生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这种逻辑记忆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它通过对概念、定理等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而获得的.而这种逻辑记忆是形成认知结构的关键.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认识活动的基础,它是递近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这种结构不是知识片断杂乱无章的排列,它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

    2.4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它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动作或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思维的形式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词的思维—即推理思维.思维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过程实现的.在中学阶段,抽象思维或词的逻辑思维得到很大的发展,但这些思维是以直观、具体的实物或实物形象为基础的.到了高中,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运用概念、理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了较大的突破,但由于中学阶段知识、概念准备得不充分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有较大的发展.大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这就为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有利的条件.首先,专业发展进一步为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科技社会的发展,大学以更加开放的形式接受新事物和信息交流,从而也影响了学生思维方式、方法,使他们以更加广阔的眼光看待社会和自然界的问题,使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有了一定的发展.其次,由于大学里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和较为相对自由的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更具有一定的批判性,相对于中学生他们更具有一些批判精神,更注重独立思考以及注重通过实践来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不是盲听盲从.正是由于这种批判的精神和致力于实践的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总之,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较中学生既有广度和深度的区别也有质的不同.

第8篇: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信息素质;中医教育;问卷调查

中医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正处于由单纯的文献检索教学向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综合素质教育的过渡阶段。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建立在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使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站在一个逐渐升高的信息素质起点上。适时做好入校新生的信息素质状况调查,将有助于在中医院校有的放矢地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实践的改革。笔者基于校内调查数据,分析中医药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起点,并就如何开展相应的信息素质教育提出建议。

1 调查对象

2007年9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以2007级入校新生为调查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中医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38张,回收1446张。其中本硕连读新生148人,占全部调查人数的10.2%;二批本科997人,占68.9%;三批本科301人,占20.8%。

2 结果

(见表1~表4)表1 拥有电脑及利用情况(略)表2 网络使用情况(略)表3 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相关内容调查(略)表4 信息素质教育相关内容调查(略)

3 讨论与分析

表1显示,在中小学阶段,有94%的学生接受过电脑课教育或电脑知识培训,这是新课标实施以来信息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取得最直接的效果。但拥有家庭电脑的比例却只有45%,这是学生不能熟练使用电脑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则应是中小学阶段的应试压力,没有太多的上机实践机会。学而不练的结果是,只有14%的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而67%的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操作。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占19%,这个数字是没参加过电脑培训人数的3倍。在电脑应用软件的使用上,能够正常使用的人数远低于50%,最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正常使用率仅为28%,Excel和PowerPoint的正常使用率则低至14%和9%。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中,学生对电脑操作的能力掌握还不能满足日后学习和科研的需要。

从表2可以看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只有5%的学生没有接触过网络。在95%上过网的学生中,经常上网的仅占3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 h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依此定义判定,在中小学能称之为网民的学生占30%弱,远高出网民人数占中国人口总数10.5%的比例。据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排在前四位的是:收发邮件56.1%,浏览新闻53.5%,搜索引擎51.5%,获取信息41.0%。中小学阶段的网络使用中查找信息与搜索引擎的数字与之接近,而收发邮件和浏览新闻两项内容的统计数字则差距很大,这基本与中小学阶段学习对网络的需求及闲暇时间较少的现状相吻合。网络工具的应用是学生信息素质中的薄弱环节。

表3显示,在对图书馆的了解程度选项中,有71%的学生选择了解“一些”。中小学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无论在规模还是服务功能上都有较大差别。对现代图书馆的深度利用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随着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学生在信息检索方法和技巧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熟练掌握检索技巧的学生仅占12%,能循序渐进多词限定的学生仅占20%;而且在基础教育阶段,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供能力并没能充分发挥,由于教学模式的原因,仍有33%的学生依靠同学或家长提供信息来源,这与研究性教学方式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不相一致。在信息评价过程中,随便挑选信息的学生比例为11%,而理性排序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3%。对知识产权基本不了解的人数占38%,但从价值观上,有91%的学生认为完全有必要制定相关法律来保护网络信息知识产权。这说明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只是对内容知之甚少。

表4显示,希望自主查询所需信息的人数占72%,这部分学生对信息素质培训接受的主动性会强于愿意付费的学生。在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类型的选择中,有21%的学生选择电子书刊,而选择印刷型书刊的学生仅占13%,这是学生阅读倾向的一种改变。电子书刊的阅读习惯已经在学生中逐渐形成,这种阅读习惯对图书馆的资源选择将提供转型的依据,也对学生的信息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素质教育培训内容选项中,对实用的计算机网络培训需求最大,占参加调查学生人数的50%,位居其次的需求分别为信息检索知识、科技论文写作和信息学一般知识。对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有足够的认识,认为会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占全数的93%。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选择中,最大需求集中在推荐所学专业信息,占37%,介绍专业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的讲座比例为30%,表明专业性大学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在通用的信息素质教育基础上,结合专业学习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信息素质教育。

4 对中医药院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4.1 积极创造有利于信息素质教育开展的宏观环境

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只有回归教育与文化价值,才能找到发展的前途[1]。图书馆从自身的发展角度,应给予信息素质教育足够的重视,但信息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非图书馆能力所及。尽管如此,在信息素质教育相关课程还没有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并以制度形式在高校专业培养中做出规定以前,图书馆仍将承担起营造信息素质教育所需的宏观环境的建设任务。

4.2 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去模式化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真正接受现代化图书馆服务是迈入大学校门之后。而对29所高校图书馆2006年度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41%的图书馆仅采取给新生发放《读者指南》或《读者须知》小册子的简单方法进行教育;69%的图书馆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参观图书馆的方式进行培训[2]。图书馆的利用培训包括馆藏资源和服务地址的提供。图书馆的网络服务、电子书刊、馆藏数据库资源及网络资源的利用、图书馆提供的专题信息导航服务和信息推送服务等诸多内容,已不再是一个小册子、一段视频资料和一次新生培训所能完成。图书馆应纳入现代图书馆所能提供的各种服务方式和内容,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体现实用性、交互限、可操作性,更为全面系统、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

4.3 信息学基础知识及个人信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教育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推进,信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学不再是专业学生学习的专利,而应成为个人学习、工作和科研中所必备的素质要求。应使学生掌握数据、信息、情报、知识等相关概念,了解国内外社会信息化进程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公共信息资源的分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信息检索教学的基础上,强化信息调研、评价与分析预测。

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PIM),狭义指对个人计算机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3];广义指建立信息管理意识,使用一些方法和手段来解决信息资源的有效性问题。PIM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分类及目录相关知识、信息的存储与备份、公共存储空间——网络空间的利用、信息安全与保密控制、Windows操作系统检索、Google桌面工具等相关PIM常用软件,使学生在个人信息的管理中做到组织有序,管理得当,有效使用。

4.4 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的融合

中医药院校整体的专业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应设定为:①使学生熟悉中医药领域的主要信息源,并关注其实时变化;②熟悉中医药文献和各种信息检索系统,组织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③能够恰当地利用本专业可获取的信息服务;④有效地组织加工中医药信息,具备一定的信息生成能力,形成个性的科研思维;⑤掌握专业相关外文文献的阅读分析能力;⑥掌握专业研究课题的定题检索及个人论文写作的选题,能提供某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如综述报告、学术论文、项目申请及汇报等;⑦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中医药专业问题。

4.5 实用的计算机网络培训

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培训区别于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在于不以系统介绍知识体系为目的,而重实际应用,解决学生在利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倡实例教学和基于问题的互动教学。

图书馆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从基础知识讲座转向实用的讲座,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实用软件的基础应用与高级技巧、硬件的基本维护、日常的文件清理、病毒查杀、文件的安全与保密、邮件管理、博(播)客的建立以及使用指南、搜索引擎、网络软件和工具使用技巧。应开展学生适应数字图书馆利用的相关讲座,如数字图书馆的含义、馆藏定义及其全部服务功能。数字图书馆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较为生疏的概念,也是学生在高校面对或即将面对的图书馆模式,有必要引导学生熟悉和利用数字图书馆。

4.6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起源于文献检索课,教学方式和手段以面授教学为主,只有部分院校逐步转向在线教学[4]。在107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有69所高校开展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约占总数的64.5%[5]。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主要有自主建设教育和网络教学平台两种形式,但无论哪种教育平台,都应该建立在馆藏资源的整合利用基础之上,包含信息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从简单测试到知识普及,再到信息评价标准的提供,使学生在一个平台中接受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丰富课件媒体形式,增加音频、视频课件的利用,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达到提高信息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传夫,吴 钢.图书馆业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33(3):5-14.

[2] 易 斌.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分析[J].图书馆,2007,(5):73-75.

[3] 黄义侠.国外个人信息管理中信息检索方法分析[J].现代情报,2007,(9):61-63.

第9篇: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要】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党和国家对教育十分重视,针对当前教育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现状,提出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明确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中,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学校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它是知识能力的内化和升华。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现代基础教育。它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成人的社会化、现代化为宗旨,以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为核心,以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为手段,使学生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的现代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对劳动者所要求的各种必要的要素质量都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和高度,使受教育者都能真正受到最佳的和最全面的教育,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个体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改的主题。从整体意义上出发:“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将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力。因此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讲求学到了多少知识,更不是学科成绩的高低,而是是否学会了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会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否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观念,是否具有随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随时面临选择,社会不仅需要有各种知识结构和各种才能的人,而且需要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有健康的体魄。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有判断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能力,这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品质。所以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不少教师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形成“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观念难以自我突破,因此,学校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培训广大体育教师,使教师弄清什么是素质,为什么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行素质教育,使其提高素质教育的观念。教师要积极面对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不同的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理论学习,使学校体育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推动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施教过程中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以适应新世纪教书育人的工作,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2、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其基本意义在于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在体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的参与体育活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主体性有目的的活动中才能完善和发展自身素质。教师在加强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同时,认真对待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尽量选用各种趣味性、竞争性、实用性、易学易练的项目,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主动的发展。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目标,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既要增强全体学生体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也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3、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教师工作的本质在于创造。教师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及所授课的内容,善于发现并采取措施,创造具有求异思维气氛的情景,提供途径,指出方向,通过灵活的、恰当的“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多向思考,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还要成为师生交流情感、产生思想交锋、阐明个人观点,展示个人才华的主阵地,使学生的智力灵活性得到高度的发挥。

在体育教学中把学习一种新技术、新技能当作一个问题去唤起学生新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对新技术、新技能才会感兴趣,印象深,使学生在激烈的撞击中溅起疑问“火花”。

创设问题情境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既可以采用“启发式”,也可以采用“游戏式”和“发现式”,既可以面对全班,也可以面对个别同学,安排诱发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以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有意识的鼓励学生求异意识,注意教学的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提高发散思维的数量和质量。

(2)在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基础激发和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受到锻炼、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系统、规律性的教学内容,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是盲目的学习和重复练习,而是有思维、有目的的活动,就能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既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例如:在田径课教学时,提出了“后蹬跑和跨步跑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让学生考虑,同时组织学生观察这两个动作,学生很快发现跨步跑的后蹬角比后蹬跑的后蹬角大,跨步跑的摆动腿的大腿比后蹬腿的摆动腿的大腿抬得高,跨步跑时整个身体腾起高、重心抛物线轨迹也大,进而让学生考虑两者的作用。经过提问、观察、思维,学生把两者区别弄得很清楚。学生从理论上弄清了问题,在技术上也进一步得到提高,使智力与能力也从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3)培养、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产生创造性效果。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更离不开逻辑思维的能力,它是在逻辑思维不断发展的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只要引导得法,每个学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教师把原则、方法、注意事项讲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去发挥,不管水平如何,通过开展趣味活动,调动女生的积极性,终归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这种要求已变得更迫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了大量具备良好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专项人才,不久的将来,定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当代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苏克娜.对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