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生物科学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学科是高中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对于当代高中学生而言,学好生物无论是对自身的知识积累或是对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所以高中阶段的生物老师应该对日常授课的经历进行总结,并不断调整、修改教学方案,构建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让高中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对生物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为此,作者归纳日常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经历,设计在现代高中课堂为高中生开展生物学科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
一、利用实验设备引导高中生接触新的生物知识
生物学科所研究的物质,并不像化学或者物理学科那样能够直接通过肉眼观察出物质的变化,所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及操作方式是探究生物课题、领会生物知识的前提。为此,高中阶段教授生物课程的老师必须要详细地给高中生分析使用显微镜及其他实验设备与器具的方式。
比如,在教到人教版生物.《走迸细胞》以及后续的《组成细胞的分子》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高中生到实验室学习怎样使用显微镜仪器对生物的细胞结构实施观察。在实际操作之前,教师要先对细胞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导入,利用模型或者投影设备给学生展示植物、动物或者人类的细胞结构,并配合细胞图片模型给学生简单讲解细胞在生物中的作用,从而引起高中生探究细胞知识的兴致。随后,教师再让高中生尝试自行利用显微镜设备观察多种生物的细胞。由于洋葱细胞排列有序,细胞的外膜以及内核等结构非常清晰,所以最初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洋葱外皮的细胞。为了让高中生掌握总结实验过程以及观察结果的方式,教师可以分发实验报告册,并叮嘱学生把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方法详细、精确、有序地记录在手册中,同时还需要配合图片,通过画图方式将观察到的细胞排列形式。单个细胞的结构绘制在报告手册中。
二、联系授课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外生物实验作业
生物学科和生活之间存在各个层面的关联,所以高中阶段的生物实验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内环节,而应向课外环节辐射和拓展,这样才能令高中生对生物学科形成全面而客观的认知。为此,高中教授生物课程的教师可以立足课程教授的内容,给高中生安排一些富有趣味的简易实验作业,使高中生能利用手头的材料开展实验,达到培养检验能力与实践精神的目的。比如,生物教师在给高中生讲解《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这章内容时,可以分别给学生介绍蒸馏方式、压榨操作以及萃取操作三种提取精油的技术方法。对于萃取提炼以及蒸馏提炼两种对实验操作要求较高的提取技术,教师可以在实验室让学生尝试通过这两种方式对不同植物进行精油提炼实验,比如可以教导高中生利用蒸馏系统提取鲜花花瓣的精油。而对于压榨提取技术这种对实验操作要求较低的精油提炼方式,教师可以将这项实验作为课外巩固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完成。例如,学生可以收集一些橘子皮作为压榨提取的材料,并根据正确的实验程序将橘子皮中蕴含的芳香油榨取出来。教师在布置实验作业时,可以叮嘱学生注意检验实验方式对精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具体而言,学生可以把橘子皮分成两批,一批没有浸泡过石灰水,一批先浸泡再压榨。然后将两种提取液静置,最后利用检测提取量观察精油的纯度。
三、利用富有趣味的实验引导学生养成生物兴趣
实验是支撑生物学科的基本内容,要使高中生对生物学科形成浓厚的研究兴趣,教师可以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中探寻富有趣味的课程内容,并针对这些内容创设对应的操作实验,使高中生可以共同参加到实验学习中。
比如在给高中生教授《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这个章节的内容时,由于本章节属于选修课程,教师可以依据课时安排,让学生从发酵腐乳、酿制果醋以及腌制泡菜三个实验中选出1-2个进行学习。如果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致高昂,教师可以抽出时间分别将三个实验教授给学生。例如,饮用果醋能提升消化速率,达到健胃消食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教学生酿制果醋。实验之前,先将班内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中,让每个小组自行准备葡萄或者苹果等水果材料,同时再依照老师的指示,备齐实验操作需要用到的工具和香醋进行实验。先把准备好的水果清洗干净,再把外皮剔除,使用榨汁工具把切好的水果完全榨成汁液并彻底过滤,加入香醋并静静等候果汁发酵为果醋。在生成果醋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使用试纸对果醋汁液进行酸性测验,判断果醋是否酿制成功。通过发酵实验,能使高中生感受到生物学科对生活的价值,从而对生物知识产生探究兴趣。除了酿制果醋外,教师还可以把制作腐乳的实验作为课外作业安排给学生。
关键词 高考模式;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05-02
1 引言
在高考模式下,高中每年都会重复一遍又一遍的高考复习,一轮接着一轮,学生的试题没少做,书没少看,但最终考试成绩还是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笔者认为,加强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引导其采取不同的复习方式,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 高中生物复习课堂教学的设计
引导基础薄弱的学生紧抓基础题 高考生物试题80%考查的是基础知识,20%考查的是综合性知识,即80/20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学生的高考复习,尤其是基础不够扎实的高三生,一定要先把基础这关过了,而不是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大量的做题上。具体来说,课堂教学以生物基础知识为主,注意引导学生对概念、定义加深认识和理解,对各个知识点内在逻辑与联系进行串联,以便学生系统化、体系化地学习,进一步加深记忆和理解;注重教材的选用,应以必修1、2、3和选修1、3这五本书为核心开展教学,告知学生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复习;试题要做到重质量轻数量,避免误入盲目的题海陷阱,应多练习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在一模以后,教师教学的重点应在变异与育种、生态系统、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工程、三大代谢调节、微生物工程等历年高考重点考查、又容易出错的知识板块上。涉及这些知识板块的一般是大题,分值较高,不求学生完全不丢分,至少能准确答出与基础知识有关的试题,尽可能拿分。在进行基本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实验设计的方法及实验原则,告知注意事项,把握好实验大题的分数。此外,对学生的心态进行调整,确保保持乐观,确保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提升。
总之,教学设计应以基础层面的知识为核心,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牢靠、准确,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保证其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取得进步。
巩固成绩中等学生的知识体系 成绩中等的高三生占了学生群体的绝大多数,是最主要的教学对象。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动幅度较大,努力一下就可以进入优等生的行列,如果稍一松懈,就会进一步下降,这种现象在高三下学期表现得更为明显[2]。由此可见,成绩中等的高三生是最容易成为高考黑马的一类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考试时成绩不突出,一般是因为:1)基础知识有漏洞和遗忘,知识点的联系没有理解到位;2)解题技巧有所欠缺。
应针对该类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特殊设计,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待加强的地方,引导他们在假期、星期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对错误进行思考的习惯,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学习中所遇到的错题,记录犯错的原因以及正确的解答方法,总结经验和教训。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专门开辟时间讲解学生容易出错的试题,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错题集”考试,了解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选择题,告知其解题方法,使其能熟练运用排除法、解答法进行解题;对于易混淆的概念,要认真解读,使学生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与试题的关系;对于大题,加强学生解题思维的训练,形成一套体系。这就需要教学进行有针对的特殊设计,让学生尤其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会总结和提炼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先认真阅题,并在阅题过程中思考可能用到的知识和概念,抓住试题的核心内容,确保大题尽量少失分。
在一模考试后的冲刺阶段,教学应以错题本和课本为主进行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回顾教学和强化记忆,并引导学生多做真题,在巩固该阶段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考试感觉。同时加强学生心理状态和引导,使其对模拟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其认识高考才是终结目的,不以一次模拟考试论英雄。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改掉小毛病,坚持好的习惯,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同时要对这类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因为在基础好的学生中间有“高原效应”,即取得一定成绩后想要再进一步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通常也非常困难,应疏导学生克服不良情绪,戒急戒躁。
稳定或提高优秀学生的成绩
1)稳定。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只有基础题不丢分、拔高题少丢分、大题多拿分,才能稳定成绩。生物是一门系统的自然学科,有着全面的知识体系,但高中阶段的知识点是较为杂乱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容易因失误而失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查缺补漏,使其注重零碎知识的把握,养成审题细心、做题耐心的好习惯[3]。
在高三下学期,教学要回归课本,并对教学方式和策略应作相应的调整,引导学生关注课本所有的实验、小字以及插图,让学生挖掘每个基础概念可延伸出的考点,使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知识点,并明白其中的内在联系。比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植物与蓝藻的区别、DNA复制、生产者的种类、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基因的表达、线粒体的对比以及光合作用等。要求学生能熟练、准确默写课本中的结论性语句、名词概念,避免因书写不规范而丢分。
2)提高。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其成绩的提高是非常困难的,成绩提高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关系不大,主要与学生是否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关,特点是生物学角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命题人的思路以及试题中各个考查点内在逻辑,这就使得学生答题时有条理,解题速度、效率均有所提升。所以说,教学设计应对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有所涉及,确保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对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如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生物的物质性观点等,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这些生物学观点,在审题的时候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出题人的意图和试题的考点,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更快更准确地答题。
3 结束语
总之,教学设计应覆盖到全体学生,确保在具体的教学中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复习方向和目标与其自身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天赋相匹配,确保各个成绩段的学生都能稳中有升,继而实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守运.谈高中生物学复习课的“规模效益”[J].生物学教学,2013,38(8):15-17.
一、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实施生物学科分层次评价标准
评定指标的确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层次,高中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原来以考试为主的评价,只强调选拔、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体现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能力,这样下去,学生探究学习不会持续下去。这样也就违背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精神,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天赋和兴趣。生物学科评价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提出不同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的需要,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使高中生物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学科评价,让每个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灵活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鼓励、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学习的水平,特别有针对性地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多多鼓励、激励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学习。例如,高一学生进行“酶的高效性”探究实验时,实验前,学生认真充分地准备实验的方案,可是实验还是失败了,学生觉得很沮丧。这时,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呢?教师应帮助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但是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中积极认真的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鼓励学生继续实验,直至最后成功。评价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目标,不断反思、调整、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2.评价学生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教师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只会拉开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师生间产生隔阂甚至对抗的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冷嘲热讽,损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师的威信也会大大下降,并且学生精神上也会受伤害。因此,教师的评价要公平、客观、公正,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对优秀学生不偏爱,更不能冷落、漠视后进生。对后进生更要关心,积极发觉、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赞赏他们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得到“我也行,我能行”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信息反馈越及时,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在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及时地反馈学习情况、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程度,及时地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改进、调整学习策略,争取更大的进步。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应与学习过程同步。将自我评价作为积极主动学习的一部分,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乐于接受评价,促进其进步与发展。
三、生物学科评价的要求
全面性: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切实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全过程评价;发展性:对学生的评价要是客观的、动态的,且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民主性:学生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家长、有关其他人员等多方面合作完成。实现评价公开、民主、准确;主体性: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差异性:承认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差异,个体间的差异,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发展水平、状态的差别。评价要有针对性,有益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生物学科评价的多元化
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互评自评相结合,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找到自我。对学生的生物知识、技能和能力、思想情感及其发展状况实行评价,发挥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的导向功能,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
1.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评价自我,提高自我评价的积极性,了解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状况,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自我发展与提高的能力。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学生的这种学习形式,让学生能自觉地认识、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秀之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教师的评价。随着评价手段的“多元”化,教师往往倾向于在教学过程之中进行评价,使之成为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准确,要一针见血,对学生存在的错误、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对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鼓励,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
4.多样、多主体评价。教师应从不同的维度,为学生提供关于自己学习、成长、发展状况的信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 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学习态度、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学科评价,而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这样的评价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增强其学习兴趣。
5.课外活动评价。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生物科技活动、标本的制作、撰写生物小论文、参加生物竞赛、绿色环保等课外活动,并对学生作出相应评价。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及情感体验,关注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不同发展潜能,做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有针对性的规划。因人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
6.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科评价时,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研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课堂导学模式;利弊;使用策略
新一轮课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注重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课堂导学模式的教学可以说是实施高效课堂的起点。课堂导学模式依托教师课前精心编写的导学案,以课堂生成的问题为导入,关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同时将教师置于“引导者”“领航者”的位置,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笔者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尝试了一个学年的课堂导学式教学模式,本文将对导学案在本校高一生物课堂使用中发现的问题与认识进行探讨。
一、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课堂实践中的优点
笔者在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教学有三大优点:
第一,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该模式要求学生先依托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后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师生共同突破难点,这大大改变了已有的学习方式,从“先教后学”转为“先学后教”。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尝试,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以及交流表达能力都有了可喜的改善。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有助于夯实双基。该模式使用学案进行教学,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课堂中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学有所获,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另外,导学案中集中了一节课中的基础知识,使课堂学习更易于延伸,即使是学习较为落后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的弥补掌握一节课的知识,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学生因为某节课的缺席或者精神不佳而无从学习的状况。
第三,有利于生物学习的课后延伸和教学反馈。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视觉、听觉等教学材料的刺激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这些材料播放的时间短,学生经常会出现在课堂貌似看懂或者听懂了,但课后自主学习时又发现不会了的现象。而导学案不仅对繁琐复杂的难点内容进行了清晰表达,也可以针对重难点配以有效合适的图片,这样使得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课后延伸,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巩固。
二、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课堂实践中的干扰与问题
实践中发现,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仍有需要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三个问题:
第一,导学案编写的有效性对课堂导学开展的影响。导学案的编写是该模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通常的学案以问题或者填空的形式进行知识的编排,实践发现,填空式的学案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使学生对导学案产生抵触心理。因而有效的导学案应更多地采用问题探究的编写方式。因而如何有效编制导学案就成了该模式教学的关键。
第二,教师个人魅力以及相关经验的积累对导学案教学开展的影响。该模式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利于探究的外部环境,比如充足的课前准备、和谐的小组学习、公平的学习活动评价等,而这些与教师的组织能力、个人魅力和相关经验的积累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第三,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受到一定制约。学生在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时,事实上已经被限定在教师设计的思维中,这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也导致他们的发散思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实施课堂导学模式的策略
第一,导学案使用的时机。课堂导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只有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进而在课堂上有效地解决问题。但高一课业压力、作业量都较大,学生预习作业的质量不高。笔者在实践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针对问题实施教学,有效化解了此矛盾。
第二,及时反馈和总结,注重导学案的留白。导学案的核心是“授之以渔”,因此在编写别要注重“留白”,多给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发挥的空间。每个学生的层次和能力不同,对学习投入的精力不同,使用导学案的有效性和收获也有较大差异。教师要利用导学案留白处的个性化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也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使教学相长。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高中生物试题;例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041-02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3项课程能力目标之一,“实验与探究能力”是《2016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课标版)理科综合・生物》所确定的4项考试能力要求之一。因此,科学探究能力是生物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现对湖北省荆州市2016届高三质检I生物学科考查科学探究能力的试题做简要分析:
一、试题举例
例:芦笋的幼苗是一种名贵蔬菜,为XY型性别决定。在某野生型窄叶芦笋幼苗种群中,偶见几株阔叶芦笋幼苗,雌、雄株都有。请分析回答:
(1)(2)略。
(3)有人对出现芦笋阔叶幼苗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基因突变,二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加倍)。请设计一个实验,鉴定芦笋阔叶幼苗出现的原因。其简单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___________ 。
(4)现已证实芦笋的阔叶是一个基因突变的结果。为确定这个基因的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请设计一个实验予以鉴定。其最简单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____________。
(5)已知芦笋的阔叶是一个基因的显性突变所致。由于芦笋雄株幼苗的产量高于雌株,种植户希望能在幼苗期就能区分其雌、雄。为了探究控制芦笋叶形的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请写出你设计的实验中亲本的表现型。__________ 。
参考答案:(3)取芦笋的野生型窄叶植株和阔叶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4)选用多株芦笋的阔叶雌、雄株进行,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5)芦笋的野生型窄叶雌株与芦笋的阔叶雄株。
二、试题的主要特点
1. 突出考查科学探究能力中“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第(3)~(5)小题的设问依次是“其简单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其最简单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请写出你设计的实验中亲本的表现型”,所考查的能力都是科学探究能力中“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模拟了高考全国卷Ⅰ“考查科学探究能力的子项相对集中”的特点。
2. 联系重点知识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知识”是指《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知识性学习目标中,教学要求为“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知识点)。第(3)~(5)小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要求分别为: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应用水平)、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理解水平)、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理解水平)、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理解水平)、概述伴性遗传(理解水平)、概述有丝分裂过程(理解水平)、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了解水平)。所考查的知识点几乎都是重点知识。
三、答题情况分析
1. 成绩分析
经分析,全市第(3)~(5)小题的难度值很低,仅为0.24,学生的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各小题的赋分、平均分和难度值详见表1。
2. 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研究水平或层次不熟悉。如第(3)小题,错误答案最多的是“取芦笋野生型植株和阔叶植株幼苗的细胞,分别提取其DNA分子,测定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并将两者的顺序进行比较”。这是在分子水平进行研究,研究的实验条件要求很高,过程很复杂,现在高中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几乎都不能完成。而参考答案是“取芦笋的野生型植株和阔叶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这是在细胞水平进行研究,研究的实验条件要求不高,现在高中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几乎都能完成。说明学生对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研究水平不熟悉,不能根据题意从两个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中挑选出“简单”的实验方案。
(2)对确定植物细胞基因型的最简单实验设计不熟悉。如第(4)小题,错误答案最多的是“选用芦笋的阔叶植株与野生型植株进行,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这是将“野生型”假定为“隐性性状”“突变型”假定为“显性性状”而设计的测交实验,不符合“野生型”和“突变型”之间显隐性关系待定的题干信息。确定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最简单实验设计”应是自交实验。根据自交后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即可确定一对相对性状之间的显隐性关系。而测交是在已知等位基因显隐性关系的情况下,用隐性个体与待测基因型的显性个体杂交的方式。
(3)对新的问题情境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路径不熟悉。如第(5)小题,错误答案最多的是“芦笋的野生型窄叶雄株与芦笋的阔叶雌株”。说明学生在答题时,没有将新的问题情境与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进行知识的迁移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如不能将具有性别决定、且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芦笋迁移到同是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人类,不能将芦笋野生型窄叶与芦笋阔叶的遗传迁移到人类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遗传的对比分析上。
四、教学建议
1. 重视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材,特别是教材中有关科学史的内容。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人类的色盲与正常婚配的遗传等经典材料。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再发现”科学家取得巨大成功背后所涵藏的完美的科学探究实验方法;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再发现”有的科学家在相关研究领域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的原因。让学生亲历知识建构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把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金钥匙”交给学生。
2. 加强相近知识的对比分析,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时,应特别重视学生容易混淆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如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的对比:实验设计思路是指进行实验的基本线索或方法,其内容比较抽象;而实验步骤是指进行实验必需操作的程序,其内容比较具体;实验步骤是实验设计思路的具体化。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时,还应注意对提出问题与做出假设、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做出假设与实验结论等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准确掌握生物学探究实验的这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3. 总结解答科学探究能力题的一般规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解题规律是指只要具备必要条件,就必然重复出现的解题的思维过程。通过总结解题规律,可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解答科学探究能力题的一般过程包括〔以第(5)小题为例〕:
(1)梳理题干信息:如“芦笋为XY型性别决定”“阔叶是一个基因的显性突变所致”“芦笋的野生型窄叶是隐性基因纯合体,阔叶的基因型一般为杂合体”。
(2)探寻解题的突破口:如“种植户希望能在幼苗期就能区分其雌、雄”“为了探究控制芦笋叶形的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
(3)迁移已储存的知识:如教材中人类的女性色盲和男性正常婚配,后代的表现型能直接反映其性别〔P 色盲×正常F1 色盲+正常(携带者)〕。即后代中的色盲都是雄性、正常(携带者)都是雌性。将人类的色X遗传向芦笋的叶形遗传迁移。
(4)选择完善答案:即芦笋后代的叶型(窄叶或阔叶)是否能直接反映其性别(雌性或雄性)。而“芦笋的野生型与芦笋的阔叶”杂交,后代的叶型与性别是否直接联系能满足题意。
参考文献:
一、通过生物科学史“解读”科学方法,重现科学巨匠的探究历程
生命科学史是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轮廓,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作用的课题及事件为主线,用翔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生动地描述科学家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作为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范例无疑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遗传物质的发现等。这些科学发现本身就是科学家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帮助学生寻着先人的足迹,在享受科学探究的快乐中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应注意的是,用科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要防止将科学探索的过程固定化,应以活泼多样的形式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以教师的简述为主,而自由组合定律则应以学生讨论为主,特别是孟德尔应用正交和反交两组测交实验的结果来检验假设的合理性,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具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品质
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生物事实的抽象。借助于这种概括、抽象的思维方式,人们找到了复杂的自然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假说、模型等抽象的思维方式。
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从诸多事物及其变化中去寻求规律、构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常用的科学方法策略有以下几点。
1.建立在丰富的事实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提炼生成。只有相关的事例越丰富,才有可能抽象、概括,从而形成一种理性的解释和表述,即概念的初步建立。例如,“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这是一个基于大量观察,观察动物、植物、其他生物的身体结构,运用归纳推理得出的一个结论。并不是只有施莱登、施旺分别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动物的结构,还有其他许多学者先后观察了各种生物材料,才总结出这一科学概念。这样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必须在观察植物、动物等多种细胞基础上,也才有可能建立这一概念。
2.概念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通过举例演绎生成。如在学习“顶端优势”时,可呈现几个生活现象:园林工人修剪行道树,对盆栽花卉进行造型等,从分析这些生活现象中获得对顶端优势的感性认识。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列举自己所熟悉的例子,诸如“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例子,通过这些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 .概念教学时要重视实验。观察和实验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渗透作用”概念时,教师可先进行渗透装置的演示实验:根据观察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的上升或下降,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两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引导学生将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半透膜两侧的物质分子大小的差异,最后得出渗透作用即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并让学生设计坐标系,用数学模型(坐标曲线)表示三种运输方式过程中物质的浓度梯度、氧气供应量与物质的运输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概念教学中充分“渗透”科学方法,便于生成概念。
三、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方法,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回忆和解读生物科学史中的实验仅是生物教学中的一小部分,学生亲历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标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做一做”,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实验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中“教”的手段,也成为“学”的手段,更是学习、认识科学方法的手段。例如,人教版必修1教材中“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一节,教材重点安排学生做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的实验,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体会控制变量(理解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假说方法以及用图像法(绘坐标图区别酶和无机催化剂催化效果比较等)等科学实验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
四、通过解题“理解”科学方法,形成“生物思想方法”
“学以致用”,科学方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提高学习者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落脚点无非是解题和运用能力。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对学生生物学科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如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等。以实验题为例,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挖掘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合理因素,帮助学生归纳科学方法的基本过程,并加深学生对这些过程的理解,就是十分有效的科学方法指导。
①生物实验设计的过程就是科学方法理论的应用过程,分析并完成典型的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方法知识的实践和检验。
②高考试题的设计都比较严密,尤其是生物实验的设计有较强的逻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③高考导向作用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出现对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巨大。
2011年江苏生物高考《测试说明》(选修科目)与2010年相比较,基本保持稳定,也有些变化。既体现了高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体现了“稳中有变、稳中有新”的特点。
1.1 关注几个变化
(1)在“命题指导思想”中“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改为“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此修改除保持与全国考试大纲一致外,也体现高考“能力立意”的基本指导思想。
(2)“考试内容及要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增加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描述,体现了高考的首要功能是为“高校择优选拔人才”。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高考命题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命题既要考虑高中生物教学实际,更要充分考虑高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②“参照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要求”,改为“结合江苏省普遍高中课程教学要求”。此前,各学科对此的描述有些不同,“依据”、“参照”、“结合”都有。2005年伴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江苏省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要求,这是一个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的依据,2009年新修订了江苏省普通高中教学要求。但新修订的教学要求从2009年秋开始实施,2011届高三学生仍执行原先的教学要求。随着教学要求的逐步完善,其必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
③内容等级的变化。知识内容部分模块Ⅰ中“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模块Ⅱ中“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模块Ⅲ中“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由A等级改为B等级,模块Ⅲ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由B等级改为C等级。这些要求有所提高,内容涉及生物科学史、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和生态环境问题。这样在90个知识点中,A:B:C级要求为33:47:10。实验内容考查部分“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改变“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这样涉及的范嗣更大,要求考生更大范围的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这样在20个实验考点中,a:b:c级要求为5:12:3。
(3)在“典型题示例”中增加了三道单选题和一道多选题,分别来自2010年江苏卷第4、7、12、25题。增加的四道题中,两道有关于选修《生物技术与实践》,一道是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一道是考查“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过程。这要求考生加强实践,重视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力求通过纸笔测试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示例的第8题考查对遗传物质探究过程的理解,包括“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由A等级要求改为B等级要求,都要求考生注重科学史的学习。示例第10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要求考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2 新课改以来,江苏高考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有以下特点
(1)格局相对稳定:江苏生物高考遵循了“体现生物学科特点、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指导思想,符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的基本要求。在凸显新课程新理念的同时,能贴近中学生物教学实际,强化对主干核心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生物思想方法的考查。题型、题量相对稳定,题干情境新颖,设问巧妙、灵活,体现了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特点。
(2)阅读量较大:近三年江苏生物卷反响最大的是阅读量,题量大、信息多,通过阅读量控制把学生成绩分开档次。
(3)保持高难度:根据“难度设计服从区分度的需要”,3年来持续保持高难度。当然这里的难度是一个“相对值”,由于近年来江苏高考模式使大部分学校、大部分学生降低了对生物的要求,导致学校安排课时减少,学生不够重视,结果是学生整体水平降低,这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4)必修与选修占比保持基本稳定:i个必修模块占比各保持在25%左右,必修与选修之比保持在3:1,理论与实验之比保持在3:1。
2 高三复习建议
2.1 研读《课程标准》和《测试说明》,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主干知识
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和江苏省《测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教师通过研读,一是把握高中生物课程的整体结构,纵览全局,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对照教学要求,细化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主干核心内容。如“分子与细胞”模块要突出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核心知识;“遗传与进化”模块要突出遗传基本定律的实质、DNA的结构及功能、变异与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等核心知识“稳态与环境”模块要突出植物激素调节、动物的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核心知识。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是新增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重点关注。
2.2 重视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提升探究能力
在高三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教学,既要重视生命科学研究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研究中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分离细胞器和某种物质的方法、染色体染色技术等,也要关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法、模型法、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法等。提出问题、确定课题、变量控制、作出假设、表达交流都是科学探究过程的关键环节。问题与课题混淆,结果、结论、推论错位,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控制不当,都是一些常见的学生易犯错。高三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科学史教育,通过体验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体会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二是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尤其是新增的一些内容,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果酒果醋制作、腐乳制作、制备固定化细胞、DNA粗提取与鉴定等。
2.3 联系生产实际和现实生活,注重知识迁移,体现地方特色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联系生产与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体现江苏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这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一是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真实的科学研究、现实的科学研究,包括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要善于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释或解决工农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三是加强对江苏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教育科研等基本现状的联系,体现地方特色、本土特色。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独立思考
每个教师都劝诫读者要学会独立思考,但我发现他们对独立思考的定义并不一样,有“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对权威要有质疑精神”“对一些事物要有自己的观点”这样浅显、普遍的定义,也有不少更有深度的解释,那么大家眼中的独立思考代表着什么呢?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思考习惯?
一、什么是独立思考
首先是思考的定义: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加上独立,那就是独立地对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独立不是一个人去闭门思考,但也不是很多人一起摇旗呐喊,它就像老师说的,我教给你们的,你们要理解进去,而不是我教什么是什么。
“独立思考”,最重要的其实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不盲从”固然没错,但也不尽然就是对任何事都“特立独行”,而且要真正做到“不盲从”,就需要依靠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什么?就是“疑而后信”,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没有什么是“天然正确”的,你跟我说这是真理,这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对不起,请先给我证据。“独立思考”的前提是质疑,然后是寻找原因及支撑这种解释的证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得不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二、如何在高中物理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高中物理所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的实验现象为基础的。所以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脱离物理实验的教学无法使学生明白物理的真正含义。实验是有目的地去尝试,是对自然的积极探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物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怀着求证的态度去做实验,而不是演示性的、走马观花式的实验。
1.把实验的自主分析权交给学生
由于担心学生不能按教材中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去做实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和学生人身安全的危险、实验结论和理论值产生偏差或误差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总是习惯性地安排好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步骤、理论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性教学,无法深入了解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自主分析权交还给学生。例如《将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由于学生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电流表和电压表,这就要先讲清它们的基本原理:根据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与被测电压和电流表内阻的关系,将电流表刻度标示为电压值读数,实际改装时会串联一个阻值较大的电阻,并通过改变该电阻的阻值来调整改装后电压表的量程。启发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自主拟定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现象,要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从中有所发现。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扬大家在实验中的表现。通过实验过程,将课本知识实践化,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2.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教师不要直接回答
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操作失误,或者是实验条件的欠缺,学生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往往和理论有很大的差距,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急于帮助学生解答问题,而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实验过程中的错误,设计具体的对比实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去探索问题。
总之,“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个性、能独立承担工作和独立作出重大抉择的人是必要的。只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实验等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必然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一、 几个不变与几个变化
不变之一:今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生物试题仍然是72分,其中I卷有5道选择题,Ⅱ卷有2道大题。试卷结构与去年基本相同。
不变之二:在阅卷过程中,我对试卷考点分布做了相关整理(见表1)。
由考点分析不难看出试卷中明显的“回归课本”倾向。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大多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其中选择题的1、2、4题以及第30题的第Ⅰ小题都属于基础题;遗传、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新陈代谢这三部分内容所占的比率为试题总量的75%,主干知识得到了重点突出,符合考纲要求的“注重考查生物学核心知识”的命题思路。
不变之三:注重对识图、析图能力,图文转换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的考查。比如选择题的第1题、第5题。选择题第4题尽管没有以曲线的形式呈现,但考生只有在准确地把握种群增长的“S”曲线的特点后才能进行正确的解答。
变化之一:从分值的分配来看,往年2个大题分别为22分和20分,或各为21分;而今年一道大题为27分,另一道大题为15分,分值相差较大。
变化之二: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关于伴性遗传的知识只要求掌握伴X遗传,但第31题却考查了教材不作要求的X、Y染色体同源段上的等位基因的传递规律。这是一个较有新意的亮点,达到了既遵循考纲又不拘泥于考纲,既考查基础知识又考查分析推理能力的要求。
变化之三:本次考题内容中选修本所占的比例增大。在5道选择题中有3道题的考点都属于现行选修本教材的知识内容;在2道非选择题中,第30题的第Ⅰ小题也属于现行选修本教材的知识内容,选修本中的知识点占了考试内容的45.8%。这或许是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向新一轮高中课改迈进的信号,是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接轨的过渡,同时也预示着在新的高中课改过渡过程中,选修本的教学内容不容忽视并应加强。
二、对今后学习与复习的建议
针对上述试题特点,我在这里着重提出以下几点复习建议:
1. 强化基础知识
同学们应该首先切实地理解并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内容和基础实验,同时对选修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2. 加强适应性训练
平时加强对多选题、实验设计题等一系列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努力做到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3. 加强迁移能力的培养
对典型例题进行相关的变式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加强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 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读课本上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以及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切实理解掌握课本基础实验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归纳总结实验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