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

第1篇: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与成本会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说,管理会计起源于成本会计,它们所依据的经济理论是相同的,如科学管理理论等,它们的很多基本方法也是相同的,如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作业成本制度等;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目标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因此,完全可以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为一门成本管理会计。

一、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优势

(一)优化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中,财务会计一直是4个学分,在课程建设方面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也定为4个学分,这样财务会计代表对外报告会计,而成本管理会计代表内部控制及预测决策会计,二者平分秋色。这将提升成本管理会计的地位,改变会计专业学生重财务而轻管理的专业认知意识,也可以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二)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从教学内容来看,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有许多重复交叉现象,如成本会计中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均包含于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中。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将原管理会计学中的投资部分全部放到财务管理学中,这样成本管理会计就由以下主要内容组成: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完全成本计算方法和变动成本计算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经营决策、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作业成本制度和战略管理会计。这样使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更加紧凑,逻辑性更强,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教学质量。将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实际上是将成本管理会计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与传统理论及方法更紧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进行对比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发展的轨迹和脉络,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例如在成本计算这个模块中,可提供几个行业不同、生产组织不同、生产工艺不同的企业案例,并设置在不同成本信息要求的背景下,由学生讨论、分析、比较、判断应该选择什么成本计算模式和成本计算方法,组织和完成成本计算过程,最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锻炼学生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借鉴西方的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课程内容体系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一套,国内的成本管理会计学者也往往致力于介绍和推广西方成本管理会计最新发展成果,而对我国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成果总结不够,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教材内容偏重技术方法、数学模型,应用价值不足,这就造成一种奇怪的现象:学校教的是一套,而实际工作中做的是另一套。

(二)缺乏适合国情的系统的案例教材。现在图书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是国外会计教学案例译著,而由国内学者编著的会计学或成本管理会计学案例难得一见。虽然近几年来中国会计学会有相关研究课题,也开展了管理会计学方面的案例研究,但总的来说过于抽象、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要系统地用于教学之中有一定的距离和难度。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生产(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重点在培养学生财务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实习中,学生可根据毕业论文选题或就业意向灵活选择实习内容,完成实习任务,从历年毕业实习情况看,85%以上的会计专业学生都选择了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实习单位或岗位。可见,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属于两门并列的主干课程,但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

(四)教学考评方式不配套。考评制度对引导学生学习方向有较大的作用,现有的教学考评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一张卷,一支笔,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能让学生把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利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实证研究,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风险也进一步扩大,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管理、绩效考评等新问题亟需新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的指导。因此,必须深入调查并掌握成本管理会计学科的各种技术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通过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分析其对决策者行为的影响,不断修正、完善现有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促使成本管理会计学科日臻完善,真正做到实践促进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二)加强成本管理会计教材建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现在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修正和完善,编写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成本管理会计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案例教材,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学以致用,形成完善和规范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第2篇: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一、会计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一)会计学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路径 会计学专业学生专业性相对较强,提升其就业能力的路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会计知识社会实践,二是会计学实验教学。通常情形下,会计知识社会实践采取毕业实习的方式来完成,但大多数同学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效果不好,没有达到实习目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四毕业生忙于找工作,工作没有落实之前实习不安心或者因为报考研究生、公务员考试没有去实习;其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使得大多数单位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的实习生,即使接受也不愿意让实习生参与具体会计业务的处理。再次,因为会计自身的特殊情况,学生实习地点不统一,指导教师很难对参与实习的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因而,依靠毕业实习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而通过会计实验教学,让学生模拟企业的业务、生产流程,对企业会计业务进行处理,体验凭证、账簿、报表审核与编制,并依此展开相关分析,可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

(二)会计学实验教学是强化学生会计知识的有效办法 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一般为四年,同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英语、数学等公共课占用了教学计划的很大一部分时间,专业课教学时间很紧,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会计学教学目标,成为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关注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形下,安排2到4周的时间,使学生在有计划的情况下完成一整套会计业务处理与操作,不仅时间连续,而且便于教师指导,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进行全套业务处理,还可以进行模块、专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理解与运用更多的会计知识。

(三)会计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会计执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岗位专业性较强,对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较高。通过会计学实验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其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提升了其对知识的应用技能。同时,会计学实验教学缩短了会计实务与理论的差距,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以实践检验理论,推动理论向前发展。促使学生在参与会计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其执业能力。通过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分析发现:在校认真参加会计实验的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较强,适应时间较快;而没有参加会计实验教学的学生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学生执业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二、会计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学实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目标层次不高 从现有会计学实验教学实践来看,会计实验教学的目标仅停留在报账人才的培养上,简单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正确核算成本形成会计报表。对于会计实验教学内容的处理,通常只涉及到某几项业务或某个月份的经济业务,业务处理不全面。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走上集约化经营道路,发展成为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与之前经营单一、目标单一的经营实体存在很大区别,亟需会计人员具备处理企业复杂会计业务的能力。会计学实验教学不应简单要求学生熟悉某种具体理论或某种具体方法,如熟悉会计复式记账原理、掌握会计账簿登记方法、熟悉会计核算程序、掌握存货的核算与管理、熟悉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企业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而是应该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实行全面、综合的会计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会计执业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会计学实验教学时可采用大型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资料或者大型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业务资料,首先进行单元实验,分类分项熟悉业务,然后进行综合会计实验,核算集团公司经济业务,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结果由学生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以财务报告为基础作为审计的依据,实行经济业务审计,以此要求学生撰写审计报告。通过会计实验教学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其灵活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提升其会计业务技能,以及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二)会计学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不完整 会计学科专业特征明显,应用性较强。会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联系密切,理论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保证与补充。如果没有会计学理论教学作为支撑和基础,会计学实验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科学的会计学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就很难系统扎实地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并迅速形成会计实践能力。相对会计与信息技术变化而言,我国会计学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及变化不快,主要是缘于同时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的人才不多。这就阻碍了会计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目前会计学实验教学的普遍做法是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会计学理论教学,而后把会计信息化教学作为会计理论教学的补充部分,这种方式难以保证会计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效果,其效果具有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在现有会计学实验教学理论体系不完善、不成熟的背景下,要采取有效措施及可行办法完善会计学实验教学。就会计信息系统角度着眼,该系统的会计数据收集、会计信息生成及运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又会影响会计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由此可见,应加快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力度,使会计学实验教学独立于会计学理论教学,促成会计实验教学体系与会计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局面。

(三)会计实验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运用相对滞后 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被直接引入到会计教学实践,在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实践中深化会计信息化理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会计信息化发展初期。二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从而对会计环境产生影响。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电子商务、网上商城、网上企业的发展,形成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的行业。这种新的经济环境的出现,必然要求传统会计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一般而言,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大多先于会计理论教学与研究。这就要求会计实验教学要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来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的融合及发展,避免会计学实验教学远远滞后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四)会计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结合度不强 现代会计学实验教学讲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但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为方便会计业务处理服务的。由于会计学实验教学体系没有形成,计算机教学与会计实验教学孤立,计算机教学只教计算机操作技术、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及编程等,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在会计实验教学中使用这些技术与方法,就会使教学与实践出现脱节。同时,由于课时、学制及教学环境的限制会影响会计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学校通常会购买一种商品化会计教学软件,并以购买的这种会计软件为示范进行课程教学,导致学生只会使用该种会计软件,如果碰到其他会计软件就会手足无措,不会使用。如果购买所有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学校由于财务预算与教学计划的限制又难以如愿。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可行措施解决这种彼此脱节的局面。

三、会计学实验教学改革设想

(一)采取可行措施,建构科学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 这就要求改变目前这种孤立的会计实验格局,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会计实验室的功能与作用,建构科学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会计实验体系构建必须坚持系统性、一致性与现代性的原则。系统性主要是要求会计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概括会计专业的主体课程,体现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全貌;一致性要求会计学实验教学既要考虑会计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又要满足各个专业方向的学习需要,实现系统性与一致性的配合;现代性要求会计学实验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改进实验手段,提高会计实验教学效率。根据上述原则,可以考虑构建如下会计实验体系(如图1所示)。

(二)加强学生技能教育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要在会计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与专业技能,其根本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会计实验教学设备与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采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根据需要采用投影仪、扫描仪、幻灯片、录像机、DVD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增加会计实验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弥补学生实践不足、岗位受限的弊端,增加会计实验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会计实验教学的效率。二是完善会计实验教学内容。会计实验教学作为会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单纯的训练填制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生成会计报表是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也很难达到会计学教学目标,实现会计学教学要求。目前的会计实验教学基本停留在会计核算能力培养上,简单地、人为地设置一些经济业务要求学生填制会计凭证,记入会计账簿,生成会计报表。没有进行会计的核算监督检查,没有财务预测与决策,没有财务审计。因此,实践中必须对这种现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变会计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会计执业能力。三是调整会计学实验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或者演示为主,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极大地影响了会计实验教学的效果。要避免这种弊端,就要求大力推进会计实验个案教学法。这种方法集案例教学、模拟实践与启发式教学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格局,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推动会计学实验教学网络化、信息化 会计学实验教学网络化、信息化是会计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方向,同时也顺应了教育的要求。在会计学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模拟手工会计和信息化实验会计的优越性,实现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化的衔接配合,避免出现相互脱节的现象,促进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其关键在于在会计实验教学中引入CAAI(Computer Assistant Accounting Instruction)多媒体课件。CAAI多媒体课件不仅包括手工会计的模拟,同时覆盖会计信息化的实验主体内容,涉及到会计学理论教学的各个方面,部分解决会计实验教学资料不足的弊端,提高会计学实验教学效果。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重点项目“会计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1]315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3篇: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第4篇: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教学改革;高校学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会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及技能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与其他信息进行整合,这就使原有的会计实验赖以存在的实验环境发生了变化。

第二,从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的录用标准来看,用人单位已不满足学生只会简单的借贷记账工作,要求学生除了能够熟练应对日常工作以外,还要能够根据一定的会计理论处理日常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如对会计报表的分析、财会制度的设计、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等工作。

第三,虽然会计学专业已经开设一系列实践环节的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近几年的授课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会计实践系列课程内容没有考虑系统性和完整性;由于经费等原因,教学手段和方法没有紧跟会计环境变化而调整;由于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业务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等。

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不断进行革新,因为只有通过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科学设置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是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

以专业建设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以“夯实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依据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应该以“技术立校、应用为本”作为办学理念和“注重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专业建设目标,确定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包括:一是人才层次定位――是应用型专门人才;二是职业岗位定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实务工作;三是知识结构定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职业岗位定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四是素质能力定位――应变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须具有的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按照技术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思维”(重视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会计学原理与实务》课程组根据这门课程作为财务管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是在教学内容安排的顺序上,注重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能力的培养;二是在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运用上,注重单一的课堂教学和统一性,忽视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学生的差异性;三是在课程教学内容掌握的考核上,注重知识记忆性和最后结果的测试,忽视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考核。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支撑专业培养定位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和教育理念落后于大众化教育下的教育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要求。所以,高校应将“夯实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

二、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方面,由“黑板+粉笔”转变为“案例+多媒体+板书”。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入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集声音、画面、文字等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和理解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程序和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具体的经营决策,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演算时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发挥,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可以达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效果。也一定避免运用屏幕替代板书,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这种方式在授课时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难以掌握教学动态,仍不能根本改变灌输式教学。

另一方面,推行财务报告导入式教学法+案例教学。

首先,在会计学课程开始时首先以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展示某一外贸企业主要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简单介绍会计报表的及附注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经济信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决策提供依据,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让学习了解财务报告在会计学中的核心地位,理解会计与他们专业的关系。接下来介绍会计报表编制原则及理论依据,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会计理论。

其次,概述各个报表项目(即会计科目)的含义、及确认与计量。并阐述各个报表项目与会计要素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会计报表项目所表示的经济含义。

再次,给出一个企业某一期间的实际发生业务,并进行借贷复式记账后,教授学生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完成账簿的登记,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老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评,让学习深入了解会计报表的形成过程,加强对报表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最后,是会计报表分析,重点介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也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某些内容的分析,更好地满足其专业需要,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

三、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加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显得更为必要。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按“四段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可将实践性教学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并加以实施:

1、认知实习。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参观,了解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岗位设置情况,明确各会计岗位的岗位职责,通过观察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观看会计业务操作流程,使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鼓励学生善于从中发现问题,进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2、模拟实训。模拟实训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利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对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通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计算成本、利润和编制会计报表,熟悉会计循环过程和掌握会计核算基本技能。重点是识别、审核和整理原始凭证,根据经济业务正确地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明细账和日记账,编制科目汇总表,进行成本核算,设置并登记总分类账,期未结账,编制会计报表,模拟实训能增强学生对会计核算的感性认识。

3、生产实训。为了充实学生的理论水平,在学完会计实务课程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由老师带队在校外实习单位进行记账业务,根据记账所提供的真实项目资料,完成会计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产实训还可以通过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总结自己在学校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再回升到理论阶段去加以解决,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训练,促使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有利于职业价值观的养成。

4、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实际工作部门进行上岗实习,并撰写实习报告,强化学生对会计技能的实践运用。高校应与会计师事务所、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选择那些符合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满足高校教学要求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高校目前当务之急应加强校企合作,拓宽社会实践教学之路,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思路。

四、以应用型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经济建设输送应用型人才是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如何正确理解“应用型”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颇。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对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解为动手能力训练,把会计理解为一门“手艺”,实践教学的内容大多停留在会计操作规程、会计循环等基本技能方面,显然这是过于简单形式化的认识,它与现代会计职业的特点不相适应,尤其是无法满足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我们认为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体现为基本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会计准则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达成的有关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规则的一项公共契约,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会计准则赋予了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因此,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对经济业务进行职业判断就成为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会计准则、会计理论的内涵日益丰富,对会计工作者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重新确立新时期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即由过去培养被动的会计核算者转变为培养能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者,将会计教学理念由过去仅注重技能的导向转变为职业基本技能与职业判断能力兼具的“两职”导向。

总而言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改革就是逐步完善事物的过程。任何事物的改革都需要经历试点摸索、总结经验、修正完善、全面推行的过程,决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把改革看得过于简单。同时,不也能搞花架子,片面地以为修改一下教学或考核方式、课堂上讲授一点新知识、能进行出一两个新实验就自认为是改革,更不能全盘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他人的做法只能借鉴,具体怎么去做,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更深层次的问题将会逐渐显露出来,还会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就需要人们展开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以丰富和发展有实际意义的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 张培英,马海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会计之友,2008(13).

[2] 吴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会计之友,2009(21).

[3] 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 会计研究. 2004,(9).

第5篇: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从目前会计专业就业来看,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岗位适应能力快的毕业生,实际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把握不够扎实,特别是对会计实务的操作动手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强加会计实践教学。

一、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的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目前会计学教学的主导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不能把实践教学穿插理论教学之中,

导至教师在讲授知识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位置,至使学生也不会把实践能力的锻炼放在首要位置上。另外,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讲授,学生没有感性认识靠自已去想象推理实践业务的处理方式,而实践教学严重依赖理论教学的按排,使教学内容、要求、目标不够明确具体。二者相互脱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脱节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了会计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会计的手工实

验在前,电算化实验是后,导致会计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互脱节。手工实验结果不能通过电算实验得以验证,手工实验与电算实验的相互关联得不到相应的体现。

3.校内实践综合性不足

校内实践综合性不足表现在:首先会计学校内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大多数高校都是围绕

会计核算的方法进行设计的,很少深入到会计预测、决策、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会计检查等管理会计的内容。同时,会计核算类的实践缺乏系统性。这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全面挖掘现代会计处理方法。其次会计在校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一般先开设手工会计实验,学生毕业之前开设电算化会计实验。两种实践教学形式没有相应的结合,学生不能通过实验来认识电算化实验和手工实验之间的关系。最后高校没有开展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校外实习效果不理想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但是目前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校

外实习基地难于开展、学生得人数较多,实习经费和教师有限,至使会计实践教学中的专业认知实习、专来见习都是走马观花;学生的毕实习、社会调查等外校实践环节一般采取学生自我进行的方式,缺乏监管,实习质量难于保证。此外,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由于担心账务处理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所以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只是接触原始凭证等一般常识性业务,因此实习中普遍存在“只看不干“的现象,学生实际动操作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实习效果不理想。

5.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的会计学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的实践经历。而且高校没有把教师

参与社会实践例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经费、时间、组织上没有相应的保证与安排,导致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现象存在。由于上述原因,致使会计学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课程少、课时不足、实践系统性差,缺乏一系列完整的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不于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校内实验环节为基础,以校外实

习基地为依托,以手工实验与电算化两种形式相结合,形成一系列完整理的全方面的教学体系。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1.以实验环节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会计学的实验环节是由课程实验、综合实验组成,会计的实验环节可以结合会计学专业

课程进行,按排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与理论课程相结合进行。会计学专业主要实验课程有《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财务报表分析实验》、《审计学实验》、《纳税会计实验》等,通过实验课能达到每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2.以实习环节为依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与大中型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财务总监、财务主管等作为会计学专

业实习的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认知学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职业技能竞赛进行指导,与基地领导协商按排学在实习期间或寒署假期间到企业实践学习,用专业知识协助指导老师做一些具体的财务工作,解决业务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以科研环节为补充,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高校应从大二开始实行学校教师与实践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制度,用来指导学生学积极参

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挑战杯竞赛、企业大赛、在校期间的学术论文的撰写,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社会实践项目,深入企业调查,编写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中;学生参与创新性与研究性项目,学校教师负责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最终教师指导学撰写课题论文;组织学校教师与企业实践指导老师共同参加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4.以毕业论文为综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论文撰写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

过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使学生初步熟悉科研过程和科研方法, 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未知、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供锻炼机会毕业论文的选题要与会计学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实践指导老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要运用大学期间所部的全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综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科手动能力。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一支具有本专业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专业实践

经验并能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改革中要具备明确的创新教学理念和创新精神。会计教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会计运用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校应通过多种路径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及实践动手能力。高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外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人员担任实践老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6篇: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 课程体系构建改革 人才发展潜能培养 职业能力培养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财政部规定单位会计岗位属于管理岗位,这就意味着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作为应用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是技能应用型人才,还要在报税、理财上独当一面。因此为该岗位培养人才时,针对用人单位规模层次不同,设置理论课、实践课时数不同。

笔者在某所应用型高校担任会计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工作长达十多年。起初两三年做教学计划时,按照学校文件规定的总学时数、总学分、每一学期考试门数、实践比例等要求,参考电大、自考等课程时数以及大纲,再加上教学经验,设置具体的理论课程、实践内容;后来通过带学生到企业、公司做调查,以及参加省内会计技能大赛、与各高校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对如何设置应用型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有了思考;通过与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联系、沟通,在向一些知名专家咨询、请教基础上,对应用型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有了一些新的体会,现加以总结,供同行参考。

二、设置课程时需要从基础知识、动手能力、未来发展等方面考虑

设置课程时需要从三方面考虑:首先,要以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设置课程;其次考虑学生快速上岗设置课程;最后,要以学生未来发展潜能设置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

(一)要以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为铺垫设置课程

除了公共课程外,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与金融、经济法、基础会计、统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会计、财务管理、税法与税务会计、市场营销学等。

(二)要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上岗设置课程

学生快速上岗,其相关的课程,主要是针对岗位设置仿真实验,其实验环节有:基础会计随堂实验、财务会计随堂实验(仿真实验)、成本会计随堂实验(仿真实验)、电算会计随堂实验、出纳业务实验、办公自动化、会计(工业)综合实验等。

(三)要按照学生未来发展专业潜能设置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

涉及培养的学生未来发展潜能的课程要从理论课和实践环节两方面考虑。

1.设置的理论课程。要针对专业强的财务会计设置强化课:中级财务会计(会计师考试教材或者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等。

2.设置的实践环节课程。(1)要针对理论课的难点设置实验,主要有:投资业务实验、所得税会计业务实验、所有者权益业务实验、利润计算及利润分配业务实验、会计报表编制实验、纳税申报表编制实验等。(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设置实验和写作:包括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要求学生画出坐标曲线图)、会计制度设计调研报告、毕业论文等。

3.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课程设置。这类课程主要在选修课程设置时完成。比如,会计学内容微观,需要设置一些宏观方面的课程;会计学专业属于管理类,需要设置管理类的课程;会计学专业专业性强,需要设置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类的课程;也可以设置国际贸易类课程等,具体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而确定。

三、完成教学计划内容的保证

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明确目标及要求

在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培养目标及专业培养要求。

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会计和法律等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各类专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税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从事会计实务、税务、审计、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培养要求。通过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能力:(1)熟悉国内外与财经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2)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理论与实务;(3)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4)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经济信息获取及分析能力,解决会计、税务等问题的基本能力;(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6)具有一定的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7)具有良好的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英语)资料和会话的能力;(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对保证并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提出具体办法

对每一门课程“教”的要求是:在排课、选择任课教师时需要长期把关、监督,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1.每一门课程至少配备两位教师讲授,目的是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2.科学地安排教师教学工作,引导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研究方向。在给教师分派教学任务时,一方面要尊重教师的专业特长,另一方面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每一门课程连续讲解最少3遍才可以更换为其他的课程,并以老带青,使得老教师教学更成熟,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会计专业中各个子方向均有研究领域人才,形成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

3.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与教学水平提高的办法。教师的外出学习交流与内部交流相结合,学历提高与进修访学相结合。

4.引导教师在授课时,应尽可能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提倡教师多更换教材,这样便于教师吃透所教内容,灵活、熟练讲解基本概念,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征订教材上,除了强化专业课程运用社会考试指定教材以外,其他的教材一般不运用考试指定教材作为授课教材,避免学生学得过死,回避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会分析式、研究式的学习。

5.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监督、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控制体系)并有序运行。注重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工作以校、系两级教学督导专家为指导,规范理论、实践环节教学评价标准,形成学校督导、系部检查、学生评教、专家评估、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毕业生返校经验总结等监控体系。

6.教材建设要有突破,教师的科研能力需要不断提高。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选择参编教师很重要,应该选择连续讲解该门课程至少7-8年以上的教师,这样的教师编写的教材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一般不会出现东抄西凑别人的内容,对难点内容不会出现讲解不清,甚至犯概念性错误,书的质量会高一些。长此以往,一定能培养出一支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三)要对学生学会、学扎实本专业内容提出办法

对于每一门课程“学”的要求是:为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能够学到本学科核心知识,要“淡化”本学科难点知识。

应用型高校教育,不仅要做到应用型教育,同时也要达到高等教育标准,在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时,不仅要考虑到基础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强化知识、专业拓宽知识、本学科学生就业的相关岗位具备的能力知识,还要让学生毕业具有“零距离”工作能力,未来发展应有的潜能等。因此,在设置教学计划时,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发展潜力为教学目的,设置实验内容要有科学性。

首先,利用一周的时间让新入校的大学生到工厂进行企业实践认知,让学生参加生产作业,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产作业流程,为后期学习会计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因为会计核算的简单与复杂,主要是随着实际交易活动的简单与复杂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会计工作是围绕实际交易活动的货币计量、核算与监督而展开,学生没有实践活动经验,不下厂认知学习,很难提高专业知识。

其次,把好考试关,尤其是实验成绩,十多年来,我们对学生综合实验训练的考试方法是当场答辩,这样做效果很好。

再次,让学生“淡化”本学科难点知识。其主要方法是:在实验难点内容上,由小组教师指导小组学生;在理论难点内容上,基础课程教师讲授之后,再由后期讲强化专业课程的教师再深化、再巩固讲解,当然,讲强化专业课程的教师一定是有经验的老教师来讲授。总之,实践课程教学链条为:企业实践认知――结合课程随堂训练――综合训练――仿真训练――毕业论文;其创新点在于“企业实践认知”。理论课程教学链条为:职业道德教育――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强化专业理论课;其创新点在于设置了强化专业理论课。增设强化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掌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之时能顺利考取助理会计师,毕业后五年左右考取会计师,同时立足于会计行业,并做好管理岗位工作。

四、如何能让学生在择业竞岗时占据优势

经过十多年教学实践,我们的在校生在各种竞赛中凭实力多人次获奖,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笔试面试中均取得好成绩。

(一)实行“双证书”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多年来,在设置教学计划,我们始终把人才的培养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用人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双证书”教学。引导并要求学生考取财经法规合格证、电算会计合格证,毕业学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至少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电算会计证、法规证),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提高学校美誉度,提升学生的自信度

第7篇: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国际化视野;高级会计人才;双语类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140-03

1 前言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法》的导向性要求,这一点在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尤其适用。目前,会计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国际业务能力缺失。根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会计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着力培育“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熟练应用本国会计准则和具备国内财务软件操作技能,还应该熟知国外会计惯例,具备国际业务处理能力。本文就如何在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语教学展开探讨,以期为完善我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借鉴。

2 国际化视野下的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具备国际视野、兼具会计实践技能和双语业务处理能力的高层次会计人才产生巨大需求。我国已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在2015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仍高达24.59万亿元人民币。随着国家“一б宦贰闭铰缘某中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不可逆转。根据《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随着对外投资限制的逐步放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增加,而跨国并购成为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统计资料显示,自2013年以来,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已超过10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另一方面,全球世界500强的绝大多数企业已来华投资,这便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根据各大招聘网站的对会计岗位的需求情况来看,专业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操作能力及沟通能力等,是会计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国际化会计人才是具备“双语+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同时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普通英语技能,还要求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理念,通晓国际会计准则,能够熟练运用中外语言处理会计专业问题和进行跨域工作交流。

“双语+实践”型会计人才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有跨境交易、加工贸易、进出口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和涉外业务融资的国内企业,需要该类人才进行跨境结算、进出口纳税和外币业务会计核算;三资企业、在国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及跨国经营企业集团等,则不仅需要开展外币业务核算和外币报表折算工作,还需要编制符合外国或国际会计准则的外语财务报表。因此,对那些能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全方位运用英语进行业务处理和人际沟通的会计人才有着持续的需求。我国准备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中,必须拥有1~2个经AICPA认证的会计人员。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断趋同的背景下,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和管理会计师(CMA)等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是在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求职的重要敲门砖。毕马威、普华永道等把拥有美国注册会计师(AICPA)资格认证作为招聘财务管理人员的必备条件。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双语人才更为稀缺。据统计,我国约90%的会计人员从事的是算账、记账和报账的“账房先生”的工作,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计算机将替代会计师完成大部分传统财务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从财务会计师向管理会计师的转型迫在眉睫。管理会计师(CMA)被要求具备会计、企业管理、战略、市场、金融和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有效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和运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管理会计师,是高校会计学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3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相互脱节的现状分析

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大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是由会计学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许多高校建立了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课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践”四位一体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除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外,分散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开放实验等。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锻炼了学生问题解析、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分散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有益的补充,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手段,有助于各项学习成果的达成。

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中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应该重视国际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客观需求,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便需要将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相互融合。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相互脱节的现状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会计实践教学中所采用的是中文教材,遵循的规则是国内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训练的内容模拟的是国内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使用的模拟手段是国产软件,如用友和金蝶等。如以制造企业的实际生产销售业务为素材,手工模拟或借助于财务软件完成“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的会计循环训练。现有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国际化发展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体现

在: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满足国内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需求为目标,不讲解国际会计惯例,不涉及国际化业务,缺少外文实验材料,由此导致学生不具备国际业务处理能力。

从我国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虽然大都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或双语教材,但双语课程门类较少、外语应用程度较低,且以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外语词汇的普及为主,与实践教学没有交集,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不能满足培养国际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我国部分高校尝试开设全英文授课实验班,引进英文原版会计学教材和国外的师资力量。例如:厦门大学较早开设了国际会计班,北京工商大学开设了注册会计师全英实验班,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设置了国际会计专业方向,等等。虽然实现了全英文授课模式,但从学习的内容上看,偏重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会计惯例,对我国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操作规程接触不多,再加上实践环节相对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双语实践技能。会计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的“两张皮”问题,不利于培养熟知国内外会计惯例、能同时使用两种语言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人才。实现二者的交融,势在必行。

4 国际化视野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设想

培养“双语+实践”型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突破会计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之间的“壁垒”,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与双语教学体系的交集,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的相互交融,如图2所示。

会计实践课程的设置在各高校间差异较大,体现了会计学具体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中融入双语教学的模式,自然也要体现会计培养目标的倾向性,与特色专业建设相协调。如双语师资较为薄弱且强调会计动手操作能力的高校,可以采用渗透式融入模式,不改变现有实践课程体系,在原有实践课程中适当引入双语元素,普及和丰富学生专业外语词汇,将跨境结算、进出口纳税和外币业务会计核算的内容融进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去。双语师资较强或以国际化为主要特色的高校,可以大量设置双语类专业课程,其别设立双语类会计实践课程。

双语类实践课联结了双语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统一整体。就会计专业而言,应设置哪些双语类实践课程呢?双语类课程的设置,重点考虑会计学专业的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需要,在会计核心知识领域实现双语实践课程的全面覆盖。特别是中外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有着显著差异的财务会计领域,应设置专门的双语类实践课程,如公司会计循环训练(corporation accounting cycle)、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nalysis),该类课程要求完全遵照国外(如美国)的会计准则和惯例,采用外文实验素材,撰写外文实验报告。可以建立会计双语实验室,模拟跨国公司和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设立双语会计工作岗位,以外语为主要工作语言,完成涉外经济业务的会计账务处理、涉外税务处理和涉外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在改革初期,可以通过开放实验的课程设置,逐步摸索经验。

完善双语类会计实践课程,必须结合高校会计学办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做好教材教辅的选择、师资的配备、软硬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工作。在理论学习环节,建议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以避免造成曲解;在实践教学环节,建议配备双语教材。从师资配备来看,聘用国外师资的成本较高,培育通晓国内外会计理论、准则和实务的国内师资,应是当务之急。就双语类会计实践课程的配套软件而言,一些大学重视从国外引进实践教学软件,如上海财经大学在实验室安装了Oracle Hyperion HFM、Planning和Strategic Finance等国外会计审计应用软件。美国高校会计学实践课程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大多采用ALEKS(Assessment and Learning in Knowledge Spaces)公司开发的在线辅导和评价软件,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考虑引进。

5 结语

综上,兼具“双语+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国际化视野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重视将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设置双语类实践课程,重视培育“双语+实践”型师资,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实操能力的“双语+实践”型高级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井乐.完善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双语教学模式的渗入[J].经营管理者,2014(30):265.

[2]王彩霞,等.《内科学》实践教学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2):133-135.

第8篇: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经营成果的会计计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体现在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上即质和量两个方面:会计人员缺口大,急需有经验的会计人员。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会计岗位有自身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严谨性、技术性、保密性,这些特性导致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让实习的学生接触企业的财务状况。从企业角度讲,企业不是学校的附属物,没有义务为学校提供会计岗位;另外,企业会计本身业务繁忙,容纳的实习人员有限,会计职业又涉及商业秘密,无暇也不愿意指导学生会计实习。从学校角度讲,下拨到学生的实习经费紧张,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即将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大多自己去找实习单位,很大一部分学生找的实习单位都不理想,到企业实习就是跑龙套,企业也不会把学生的实习当成一个事情认真对待。

结合教学和会计专业学生实习过程的实际情况,现阶段专业实习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会计专业教师不具备实践指导的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会计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它对实践操作要求很高,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其次,会计工作的繁重性和工作的周期性,导致教师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把教学与科研联系起来。最后,很多高校的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会计理论教学环节做得很好,但在专业实践环节就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第二,学校和社会上的实习单位不具备提供会计专业实习的条件和经费。会计专业实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实习基地和实习经费,很多学校都采用手工模拟实习的方式,甚至有些学校直接取消了学生的实习课程。究其原因是会计工作起点低,但对工作质量要求很高。这种巨大反差的结果就是学校和实习单位普遍能够提供实习机会和条件,但实习效果不理想,更无法达到专业实习教学的要求。目前高校实习经费来源主要是学院划拨专项实习经费或教师自筹科研经费,这两个途径都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开展。此外,有经验且能够提供实习的单位,大多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但企业是否愿意在创造社会价值之外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并没有相关体制要求和保障。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传统理念,导致专业实习安排时间不科学、内容不完整。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三年的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很大的比率,会计实践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严重脱节。在专业课程设计上,多数学校都把专业实习安排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放在一起,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利用专业实习的时间忙于找工作,专业实习只是流于形式,而且之前几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实习效果并不好。另外,实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习单位性质有很大关系,学生往往跟随某个特定岗位的会计(或指导教师)学习,学生接触到的会计业务面比较窄,无法对几年学习的会计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很多实习生都成为会计实习单位的打杂人员。

第四,会计专业实习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会计专业学生完成实习返校,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最终考核的是在校教师,实习的效果如何,教师只能从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或指导人员)的评语考核中获得。大多数的实习单位都是学生的亲朋好友介绍,实习环节学生遇到哪些问题,效果如何,是否完成规定的实践教学课时,都无法考核和计量。此外,在校教师缺乏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效监督,无法对实践教学的绩效进行最终量化考核。

鉴于现阶段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很多都达不到专业实习的效果,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迫切要求会计专业实习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专业实习途径,保证每年高校会计专业实习顺利开展。

二、会计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探讨

会计学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专业实习基地不仅要求稳定性,还要一次性能容纳众多的会计实习生,考虑到全国高校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可以多角度、多途径对会计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探讨。

(一)政府、会计学团体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政府部门加大对会计实习的重视程度,规定对经济业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必须设置会计实习部门,为本地及有业务与科研往来的高校提高会计实习岗位,政府投入一定的经费或者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企业也应该积极配合政府,主动和高校展开战略性合作,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会计学团体与组织进行积极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企业与高校培养、输送人才的良性循环。

(二)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习基地

高校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和辐射作用,如何发挥好校企共赢的合作模式,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与科研模式,是学校和当地政府都要积极探讨的问题。现在很多高校的经管专业教师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以及会计中高级职称证,而且本校会计专业教师和财务部门联系密切,具有天然的血脉关系,学校、学院和财务部门可以共建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记账机构,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还可以解决本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在岗实习问题,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在社会上提升学校、学院及本校会计专业的声誉。另外,可以鼓励高校教师在本地或者周边地区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每年会计师事务所年审阶段都很忙,教师和学生到事务所和企业锻炼不仅可以满足业务量激增期间对会计人员的大量需求,而且还可以解决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到专业实习一线可以为以后介绍本校学生实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本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到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口碑和良好的人脉关系。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企业、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建立合作互信的合作机制,防止企业和事务所的重要经济信息和客户资料泄露,这种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健康发展,需要法律制度规范和保证。

(三)高校、教师共建校内专业实习平台

教师和学校可以直接创办实体公司,产学研一体化。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大舞台,宣传自己的品牌价值,而且能让学生直接从学校进入工作,不仅解决了学生找实习工作难、学不到东西的困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创办了校办产业,随着学校和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高校教师学以致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与我国学科发展不平衡、各有特色有关。

对于毕业即将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可以在校内的校办企业和财务处实习。这可以解决校办企业和财务处会计人员季节性短期需求大的缺口,使校企结合更加紧密。校办企业和财务处的工作同样要求工作的保密性,这需要校领导、学院、校办企业,财务处沟通,制定详细的学生实习计划,必要时签订财务保密协议,保证财务工作秘密不泄露。

(四)教学课程侧重会计实务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着力打破已有的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并重构教学内容,建设会计学专业实习基地是会计学本专科学生打好工作的基础。在专业主干课程上应该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的所有课程,在课时上充分保证会计主干课程的教学需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另外学院可以根据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对会计课程的设置进行有意义的改革。例如:学院教学安排上应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专门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环节,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另外,还可以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退休人员亲临学校实习基地现场指导实习,并参编理论和实践教材、参与专业实践教学绩效评价。

(五)完善会计专业实习绩效考核指标

学生专业实习绩效考核比较模糊,没有定量的指标,建议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因素对学生实习绩效进行综合打分:专业实习态度、理论知识的运用、学时完成情况、会计职业道德的遵守、会计实习报告的考核评语等。设定了科学的会计专业实习绩效考核指标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核定其占据的百分比,最后对各个指标加权汇总得出学生的专业实习成绩。

总之,会计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应是一个覆盖全部专业实习学生的、多层次、一体化的系统工程:首先是政府的引导、会计学团体的舆论导向;其次学校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然后,高校与教师搭建校内专业实习基地;最后,教学课程侧重会计操作实务。整个体系如上图所示。

第9篇:会计学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加入WTO后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高校原来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面对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育方法也必须相应地进行变革。只有不断地改革,高校会计教育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出大量符合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变革的专业技术人才。

会计教育的改革既要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也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本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基本思想,培养专业基础深厚、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德才兼备、能够胜任会计研究与会计业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总目标。

一、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高校会计教育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会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使高校会计教育的纵深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目前我国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定位过高

高校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要求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在学校及研究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成为社会上的高级专业人才。事实上,会计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高级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及人际交往、沟通等能力。让社会与生活阅历都较低的大学生单纯通过大学四年的学校教育,就要求成为高级会计专业人才是较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毕业后需经过相当长的实践方能适应工作。高校过高的定位目标,导致学生偏重专业技术课,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造成学生应变能力差,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缺少创新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一成未变。在这种模式下,教学以具体专业为导向,将相应的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较少考虑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完全消化,是否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一般是将所有的知识灌输完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采用黑板加粉笔的形式,进行填鸭式教学。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大多数院校,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在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认为:会计纯粹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

(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交叉混杂

纵观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就会发现部分专业课程体系交叉,各自为政,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内容重复出现。比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以及《成本会计》几门课程之间在内容上都有重叠,却又长期独立开设。结果是浪费了教学时数,收效却不大。

(五)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实践教学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并且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然而,在当前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材也很不完善。目前,许多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实验仍然停留在会计核算流程或某一行业的实务模拟操作上,而且大多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进行,而此时,学生已学完理论知识一两年,且一部分学生已投入到求职的大潮中去了,实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重树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将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其中既包括独立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也包括独立学习应用技术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材建设

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应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程容量,使学生即使在一门课程中,也要力求知识的广博性。其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上,还应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相结合,既涵盖会计经典理论,又涉及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冲击下的新经济理论。因而,国家有必要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对会计学专业的教材进行整合、重编,突出主干课程、重点内容,力避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从而编出一套高质量、高水平的系列教材。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一种引导、启发的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主动提问、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交流的能力。

(四)利用网络教学,改进教学手段

现代的会计教育不能局限于枯燥的课堂教学,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传统的黑板上教学变成声、图、光、文字同时显现的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既解决会计学专业课程中表格、报表板书难的问题,还能起到言简意赅、直观明了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将基本会计原理介绍清楚之后,还可以借助于会计软件,将会计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进行模拟操作,起到立体教学的作用。

(五)加强实践性教学

由于会计学专业的多数课程都具有以理论为基础、以实务为主导、实践性强的课程性质,因此,在培养各种层次的会计人才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强化学生学习动手自主性,让学生以会计人员的身份在实训中独立发挥作用,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营造和谐工作环境的意识等综合能力素质,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在能力。

(六)改进毕业实习方法

在完成校内仿真实习的基础上,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应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岗位上接受锻炼。经过在校仿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实现校内技能培养和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让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为使学生能在实习岗位上真正得到锻炼,学校应该做到:

1.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应有选择地与各行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一个长久的实习基地。

2.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学生到校外实习,学校应加强对毕业实习的指导与管理,不能把学生一放到实习基地就不管不问,应该给学生配指导教师,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

3.重视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检验实习效果与实习质量的依据,其文字功底和基本格式是实验报告的外在质量表现,业务核算准确程度、经济信息的分析预测能力及其可信度是其内在质量。因此应认真辅导学生做好实结及实习报告的书写。实习结束后,要认真检查和考核实习报告,提出学生实习后的优缺点,并加以总结,使会计实践教学和会计实习的信息在学生之间实现交流与共享。

(七)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职业心理和良好的职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