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税信息化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息化 SaaS PaaS
SaaS,即软件服务化,指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在此模式下,企业不需要购买硬件服务器、软件系统和带宽,只需要支付租用费,通过Internet实现邮件系统、ERP、视频会议系统等,并享受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维护服务,享有软件使用权和升级的服务,软件厂商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也提供软件的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存储,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其定购的软件和服务。
据统计我国约有1200万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渡过其生存期之后,直接面临扩大市场与降低成本的需求,因此对于IT系统和服务促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的需求极其迫切。但由于受到IT预算少、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人员、决策时间长等问题的困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一直不高。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它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不失为解决上述矛盾的最佳途径。
一、SaaS模式的优点及现实可能性
具体来说saas优点可概括如下:(1)服务的收费方式风险小,企业可灵活选择模块,备份,维护,安全,升级。(2)让客户企业更专注核心业务。(3)灵活启用和暂停,随时随地都可使用。(4)按需定购,选择更加自由。(5)可获得准面对面使用指导。(6)在全球各地,可获得7*24全天候网络服务。(7)企业不需要额外增加专业的IT人员。(8)大大降低客户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总体拥有成本。
在中国时下的经济危机环境下,企业需要快速部署支持特定需求的软件,同时尽可能降低IT支出,频宽的提升让符合上述要求的SaaS这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更易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现实调查已表明,多年的信息工程建设,使我国宽带、无线通信、3G等技术逐步成熟和发展,管理软件开发也已日渐标准化,升级技术日趋成熟。由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和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组成的SaaS生态链已经初步形成。
二、SaaS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SaaS模式支撑的应用内容的局限性。在中国,由于信用体系和诚信心态缺失的因素,大部分企业及个人都不会将企业和个人的重要资料存储在第三方场所,或者利用公共平台进行处理,这样就使得很大一部分企业的应用,特别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应用很少采用SaaS模式。
2.SaaS模式能否满足实际需要问题。实施SaaS项目不可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毕竟,通过SaaS解决方案获得的只不过是一个软件平台,是根据某些标准流程定制的,但对于具体的行业、企业来说,每个企业都有个性化需求,企业个性化需求总是在变化的,这必定导致不同的处理流程和所需的功能在细节上必定会存在不同的要求。
3.与企业原各子系统的有效集成问题。SaaS存在数据集成上的障碍。企业信息化系统涉及了生产、销售、营销、客户关系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的管理,这些管理子系统往往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步开发实施的,为了能让SaaS发挥出应有的潜力,与现有技术、现有子系统和数据库之间实现无缝集成是一大关键,但SaaS厂商却鲜有适合的工具来满足这一需求。
4.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影响问题。SaaS作为平台软件代表着适应特定环境的信息管理的流程,必然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问题,这就涉及业务流程重组(BPR)问题,是先进行业务流程管理重组再实施SaaS信息化建设,还是先上SaaS项目,一直困扰着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SaaS模式实施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1.技术开发与SaaS提供商资质方面。技术是任何SaaS重要的因素。SaaS不一定需要“科技含量最好”的技术,而需要的技术必须:(1)成熟可靠;(2)具备可控制的成本;(3)提供个性化的业务单元模块定制及其工作流定义方式,并提供相应灵活的数据分析模型,保证中小企业实现良好的业务连续性;(4)数据的分布式与集中式存储相结合;(5)系统开发应基于需求的数据集成服务,即提供诸如数据剖析、数据清理以及多应用软件间多向同步的服务,消除内部和外部数据之间的障碍,以使重要信息能够根据需求在系统之间无障碍交流。
2.面对众多的SaaS软件,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有效选型与实施SaaS。(1)SaaS软件本身需要两年以上的成熟期,所以应选择有多年运营历史、众多公开成功案例的SaaS服务商。(2)寻求通用SaaS软件厂商的行业SaaS方案,以求更好的适用性。(3)避免通用的“傻瓜式”产品。企业的业务流程大都是个性的,傻瓜式SaaS提供固定功能和模块,简单易懂但不能灵活定制的在线应用。(4)获得CEO的全面支持。(5)选用SaaS+PaaS。PaaS是SaaS技术发展的趋势,PaaS能给客户带来更高性能、更个性化的服务。
3.政府的参与支持方面。目前的财税政策对SaaS模式不利,SaaS模式的软件都是租赁,租赁服务费用在企业中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对一般纳税人的双高企业软件产品征收3%的税,是国税;而针对SaaS模式等软件服务征收6%的税,是地税。政府应该看到,正是由于SaaS模式刚兴起,所以给了国内SaaS公司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机会把SaaS做成世界领先水平,建议政府至少从产业政策上进行调整,从而促进SaaS模式在中国企业信息化中的推广使用。
总之,SaaS服务在我国正处在发展潜力巨大阶段,用户已经开始对SaaS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对这个市场的研究,必定给SaaS服务商带来战略性指导意义,给中小企业信息化带来应用策略上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城阳区 民营经济 对策 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青岛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开始较早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青岛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半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22.8亿元,同比增长11.7%,占GDP比重达到53.8%。本文选择民营企业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城阳区进行研究,阐述民营经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以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城阳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最近几年,青岛市民营经济表现出规模增长、质量改善、作用加强的良好发展势头,已然成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岛市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阳区民营经济也在每年逐步的发展,民营经济在城阳区经济发展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例如2010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49.96亿元,其中实现国税收入29.24亿元,实现地税收入20.72亿元,而2010年实现财税总收入(不含海关税)695573万元,民营经济税收占总收入的71.83%,其中,总国税387336万元,民营经济占75.50%,总地税273487万元,民营经济占75.76%。
二、城阳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民营经济发展思想观念滞后
一是政府部门本身的不足,部分部门和领导干部对民营经济存在偏见,思想上有唯“成分论”的观念,认为民营经济就是个人的事,存在厚薄之分。在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政策优惠等方面以国有经济为主,民营经济难望项背。二是城阳区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很多民营企业在创业伊始,以民营企业拥有人的产权为基础的家族式管理的经营管理方式,例如大多数民营企业也是采用这个方式,其产权制度具有显著的家族化倾向。对于城阳区的民营企业来说,在创业初期这种模式也许是可行的,但随着民营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已走出刚开始的创业阶段,这种家族式的经营模式已经被验证非常难得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2、民营经济融资困难
城阳区的民营企业的融资基本上是通过自己筹资、自己积累进行发展壮大的。城阳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资本积累少,融资渠道单一。二是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不稳定性较大,银行基于自身风险控制的原因,怕贷、惜贷、慎贷。三是银行实行的抵押和担保贷款制度,从银行这方面来说,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因素,中国银行的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以及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然而很多民营企业缺乏获得银行贷款所需的一些条件。四是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对国有经济不怕贷大胆贷,对民营经济不准贷的现象突出。从规模性指标来看,2008年城阳区民营企业500家总体表现为总额增长,增幅下降。与2006、2007年相比,营业收入总额增幅分别下降15.88和14.05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增幅分别下降23.05和9.9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增幅分别下降3.71和15.32个百分点;净资产增幅分别下降32.14和12.5个百分点。
3、民营经济本身的不足
城阳区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以快速式、家庭式的方式经营发展的,然而这种模式存在着各种不足。在管理方式上,基本上“老婆管钱、亲戚管账、自己跑市场”的模式,制约了企业更高发展。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经营者违法经营、制假、偷税,另一方面不知依法自我保护,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阳区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进入民营企业的起点较低,加上城阳区从事民营企业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本身在创立之初就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起步要求不高,开始资本不足,低标准重复投资比较普遍;投资盲目性较高,追求目标短浅;职业素质不高,不正当竞争、以假乱真、破坏环境等现象经常发生;企业的发展缺乏长期的战略和长远的眼光;很多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上面远远落后于国有企业,存在“需要管理人才、需要技术人才、需要营销人才”的状况。
4、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
城阳区对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政策等方面有歧视,在“市场准人”上城阳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享有公平待遇。至今,很多行业对民营投资即使没有明文规章的限制,然而城阳区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与其他成分的经济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政策和制度差异。例如近3年,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重奖纳税20强民营企业,拿出1000万元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城阳区不仅奖励较少,而且没有完善的奖励机制。城阳区政府部门出于自身情况的考虑,对民营经济的依然采用“依权监管”的管理模式,很难过渡到“依法监管”上来,导致民营经济投资的限制较多、手续较为复杂、话费时间较长,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
5、民营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城阳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加之城阳区资源的优势并不是很明显,投资民营经济的项目过于单一,导致投资效率过于低下,不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大多数民营企业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简单加工生产,处于整个产业链的底端。经济结构的过于单一导致:民营企业包括的产业数量较少实力较弱,生产加工销售模式过于简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很多民营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损失惨重;民营企业包括的产业行业比较单一,这不利于民营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据统计,城阳区民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9057户,占总户数的92.70%。而股份责任制的公司占得比重较小;民营经济包括的产业总量不足,城阳区民营经济的总量不到工业经济总量的80%。
三、城阳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加强政策引导
城阳区应研究制定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落实城阳区已有的优惠政策、规定,建立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学习其他地区已有的取得一定好的效果的政策措施,推行有利于鼓励和扶持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引进信息化服务机构和软件开发企业,加快城阳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大对城阳区民营经济的财政支持强度,城阳区应根据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安排在本级财政设立用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发挥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减少CO?的排放。充分认识这次经济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坚持以企业为本,保民生,促发展的思想,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气候,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杜绝对民营企业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继续对民营中小企业实施减税政策,免征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同时,要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不断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2、加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城阳区应鼓励民营企业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民营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因此,民营企业要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不断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城阳区应鼓励民营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市场提供一流的产品,同时要在企业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加强力度,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设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民营企业争创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开展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实验设备共享等服务,加快推进由引进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
3、加强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力度
城阳区应大力加强对企业设立、生产经营等提供便捷服务,简化民营企业创办手续,简化工作流程,清理不合理收费、乱收费等不合理的现象,建立民营企业技术支持平台和操作性技能培训体系,开展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及咨询服务;依托高等院校或中介机构组建若干民营企业培育中心,提供全方位的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以及创业前、创业中、创业成功后的业务咨询服务;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消费变化,及时改进和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开展民营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选择适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研发、管理和市场开拓水平以及其他对民营企业提供有助于减少投资风险和增强竞争力的其他服务。继续加强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民营企业市场开拓。开展民营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选择适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研发、管理和市场开拓水平。同时大幅度降低民营企业所缴纳的雇员保险金额,城阳区应成立专项基金给予补贴或补助,解决众多民营企业雇员的基本社会保障问题。
4、加强金融支持
城阳区应继续加强引进金融服务机构,持续扩大信贷,成立由政府引导,银行、担保、典当、风险投资机构和民营经济共同参加的融资服务组织,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对有订单、有项目的民营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信贷比重,城阳区应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和民营企业集合贷款等,加大对产业链配套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开展股份制公司股权出质工商登记业务,盘活一些民营企业的股权。建议鼓励发展中小型民营银行,充分吸纳并活跃、规范民间资本的流通,变非法地下钱庄为合法民营银行,以缓解融资压力,弥补通过大型银行融资的不足。城阳区探讨民营企业集合债券发行,拓宽民营企业项目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引进战略投资,改善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5、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城阳区应高度重视对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因长期忙于公司业务,学习先进理论知识的时间不多,因此在某些方面跟不上当今发展的经济趋势,行为思想等方面过于陈腐,迫切需要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提高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分析能力,准确了解和预测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避免过于乐观的估计形势,作出不正确的决策,贻误商机,建议对民营企业家进行不定期培训和学习,以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城阳区应把人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构建以企业家为核心、以企业管理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为支撑、以技术工人为中坚的民营企业人才供应链。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专家人才资源库,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要加强软件人才、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切实保障城阳区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茅于轼、张玉仁: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前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2] 许崇正: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 吴立平:关于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的思考[J].东南学术,2006(6).
(①郑州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郑州450044;②郑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郑州450044)
(①College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ZhengzhouNorm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44,China;
②CollegeofPhysicsandElectronicEngineering,ZhengzhouNorm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44,China)
摘要: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已成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河南省信息化发展进度呈加快趋势。由于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着工业、农业及城镇信息化的融合,社会应用日益广泛。但从全国信息化发展的视角横向比较,河南省信息化整合和应用水平较低。文章中指出应从河南省信息化基础建设入手,针对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的现状及现阶段信息化发展出现的短板,有针对性的对河南省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提出对策。
Abstract:Informationizationisanimportantmarktomeasuretheoverallstrengthandmodernizedlevelofaregion,andishasbecomeanimportantmeanstoimprovetheregionalcompetitiveness.Inrecentyears,thepaceofinformatizationdevelopmentinHenanprovinceobviouslyspeedsup.Becausethegovernment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it,theinformatizationinfrastructureinvestmenthasincreasedyearbyyear.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zationindustrydrivesthefusionofindustrial,agriculturalandurbaninformatization,thesocialapplicationofitisincreasinglywide.Butfromtheperspectiveofhorizontalcomparisoninthenationalinformatizationdevelopment,theintegrationandapplicationoftheinformatizationlevelinHenanprovinceislow.ThepaperpointsoutitisfrombythebaseconstructionofinformatizationinHenanprovince.Aimedatthepresentsituationof"FourModernizations"synchronousdevelopmentandtheshortboardofinformatizationdevelopmentatpresent,thetargetedcountermeasurestotheproblemsintheprocessofinformationizationdevelopmentinHenanprovinceareputforward.
关键词 :“四化”同步;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Keywords:"FourModernizations"synchronization;presentsituation;problems;development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021-03
0引言
信息化是衡量区域现代化的标志,是提升和带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河南省地处中原,是我国通信枢纽,“八纵八横”的光缆主要干线有“三纵三横”从河南经过,为信息化基础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在规划中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在河南全省涵盖、延及周边地区,形成信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等协调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力将河南省打造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为实现这一宏伟的信息化战略目标,河南省制定了加快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坚持近期重点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推进实施5大产业发展工程;推动智能终端、电子商务、新兴业态、软件、数字产业内容发展并与融入社会应用;包括了15个项目的4大示范应用工程,其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在资源再生、生态环境构建方面的实施和成果转化。加大推动信息化发展进程,以信息化产业为带动,实现工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打造智慧城市,实现电子政务公开,将信息惠民政策向深度推广。培育一批如洛阳软件园、郑州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集中产业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抓手提升信息化综合指数。预计在2016年,河南省的信息化综合实力有所提升,在全国排名位次前移。达到全省居民信息年均消费增长20%以上,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农业、城镇建设、资源环保等相关产业的产品及信息消费年均增长20%以上[1]。
为使信息化进程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河南省下发了多个指导性文件,为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主要包括:2013年底河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四化同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河南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2014年9月的《河南省推进信息化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2014—2016年)》制定了: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动网络基础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实施5大产业发展工程等一系列具体目标。[2]
1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现状
“四化”同步的目标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与城镇化协同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广泛融合,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努力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着力在“基础、设施、应用”这三个方面。信息化要高于交通、能源、水利优先发展,从而带动“四化”同步发展。在2014年基于我国31省(市、区)自治区的四化发展水平指数测算中,河南省的四化协调发展度为0.5615,局全国第23位。其中信息化发展指数为61.39,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INF)为0.14,位居我国第27位,由此可见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巨大。
1.1工业信息化现状信息化时代特征应与工业化历史使命相结合,是衡量信息化水平指数和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指标。2011年,郑州市获批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验区,洛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和汤阴县的食品产业集聚区于2013年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复核,称为第一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截止到2014年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中部六省第1位。但也应该看到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65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40%,但第一类地区的70.82%河南属于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地区,2014年河南省工业化率为87.3,工业化水平指数(IND)为0.5,在我国排名第19位。两化深度融合未来要取得重大突破,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不足50%。河南省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运用水平发展相对迟缓,工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偏低,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自主研发水平不高,但有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工业信息化的融合技术。
1.2农业信息化现状2012年河南省被获批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立了中原农村信息港服务平台,并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形成统一的农业服务平台。但截止到2014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分为1.17,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数(ALP)为0.55,局全国第13位。除仍存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不到位等情况,也存在由于农业信息化涉及到的管理部门诸多,在农业信息提供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服务机制方面得不到及时的沟通和共享。各管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存在信息垄断现象、分割拥有现象,使得有指导性的信息很少。此外在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意识和能力存在不足。信息技术与装备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未能全面铺开,现有的数字村镇、粮食、畜禽等专业信息系统尚不完善。
1.3城镇信息化现状2013年度,河南省的许昌、武钢和灵宝三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在此之前,河南省就“智慧城市”的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如与中国移动正式签署实施无线城市群的战略目标。虽然截止到目前河南省的城镇信息化发展效果显着,但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42.2,低于全国城镇化率10个百分点。2014年的数据显示,河南省城镇化率为42.43,城镇化水平指数(UBR)为0.30,居全国第26位。信息化与城镇化在融合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巨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河南省在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发展方向已然明确。已启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推动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城市社会服务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但智慧城市规划方面,尚未建立统一的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信息云平台。
2河南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电子政务共建共享意识不足政府的电子政务公开及惠及民生领域方面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意识有待加强。信息化资源的透明和公开一方面可以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另一方面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目前还仍然存在,河南省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平台存在自成体系、重复建设、信息共享不均等现状,行政机关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运行模式和行政习惯,缺少全省同一层面,互通共享的城市信息化服务平台。此外,信息公开对许多机关和许多人来讲还不太习惯,城市管理与信息化融合度较低,仍存在不同利益主体不断博弈、不断磨合的过程。随着2015年签订的“互联网+”项目的实施,河南省政府旨在将各级政务统一整合入微信,微信平台同时提供医疗、便民生活、出行等各类信息,为民众提供生活便利,也为政府探索社会治理提供新模式和示范作用。
2.2人员配备薄弱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国务院直属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河南省设有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市县级绝大部分设有工信局。但目前存在县级工信系统中,其信息化管理能力比较薄弱。基层本身工作人员缺乏,甚至出现基层信息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或调动部分信息化人员充实到其他工作中去。信息化在实际工作和落实中显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信息机构薄弱,与其他三化相比较,分管工作太多,人才、部门不够。权利职责不对等,工作重点没有落到信息化上。随着河南省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这一局面将会缓解并解决。
2.3政出部门,管理机构职能模糊例如,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的焦点之一是智能城市的建设,作为关注热点,与其相关的部门如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厅、工信厅等都在设试点。部门之间职能如何界定至今没有明确界限。对此,这些“智慧城市”试点之间有什么关系,到底谁负责“智慧城市”的管理,令人无所适从。因此尽快理顺和理清信息化管理机构,切实为信息化建设选定当家人,打破各部门保护。避免出现各部门间按照各自的理解制定思路开展工作,没有形成信息化工作的合力。
2.4核心技术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信息化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有限,应组织攻关,加快成果转化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避免出现“买来”的信息化。
3河南省信息化发展对策
3.1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以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注重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再造和商业模式创新,面向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电工电器、冶金矿山、铸造等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重点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加快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现生产智能化。创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专项。积极培育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推动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开放共享,实现产品设计,生产出智能化产品。
3.2实现农业信息化信息化应带动农业提供效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实现顶端分散、加强技术、降低成本。在尾端解决信息化应用问题,加快最后一公里(农村信息站建设)。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专项,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6]做强做大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村、示范乡镇、示范县(市、区)。同时加快信息技术与装备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重点完善现有的数字村镇、粮食、农机调度、畜禽等专业信息系统。
近年来,河南将信息化手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河南移动利用自身优势与各级农业部门联合,打造了“农业云”,推出了“农信通”、温室大棚智能管理系统、“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信息平台等众多信息化解决方案,为全省广大农村和农民搭建了信息化沟通和致富的平台。目前,“农信通”业务覆盖我省400多万农户,月均涉农信息1.2亿条,语音咨询服务5万多次。
2015年初,河南省农业厅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签署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在农业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农业物联网建设、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业应急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八项惠农工程方面开展合作。
3.3带动城镇信息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打破壁垒政务公开。《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把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作为促进信息消费的一个重要抓手。而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在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创新。如果说电子商务构成了横向信息流,电子政务则构成了纵向信息流。纵向信息流的畅通又能促进横向信息流的便利。只有实现信息流的平衡发展,才能大幅度提升我国信息消费的总体水平。
一些地方搞的电子政务大多数还属于把政府的文山会海搬家到互联网上,打开政府网页,几乎很少有与网民互动的成分。移动信息的电子政务更是有待填补的空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网民的信息界面更多地转移到手机上来。可是,打开手机界面,微博、微信、QQ等信息服务软件一应俱全,却无法找到电子政务软件的图标。
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政府喊破嗓子不如自己做出样子。与电子政务相关的必要投入不能因噎废食。电子政务在信息安全、软件开发、呼叫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都需要有相应的投入。政府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各项投入有助于提升河南省信息消费的整体水平。
此外,科学有序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数字化、网格化和精准化。实施惠民工程,按照“便民、利民、惠民”原则重点推进就业、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教育、食品药品安全、旅游、文化、信息交流无障碍等领域信息化建设,[7]建设应用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4提高信息消费水平信息消费包括信息产品消费、信息服务消费和间接带动的其他领域的消费三个大类。据2013年1月至6月信息消费状况统计,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实施信息消费内容发展工程,聚焦视听新媒体热点领域,突出发展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数字内容等优势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和业务内容,推进视听节目内容在多种媒体形态及多屏幕间融合发展。
3.5政府出台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大支持引导力度。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消费政策的基础上,省直有关部门、各地政府应,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行政审批、研发关键技术、配置要素资源、财税政策支持、规范市场秩序等。
3.6实施新兴业态发展工程,加快形成信息消费新的增长点。持续加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新技术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坚持引进龙头企业与培育河南省企业并重,突破关键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数据枢纽。为产业集中区启动资金引导,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特色软件园区,着力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软件骨干企业。
省政府推动与三大运营商集团公司签订新一轮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应用、共同打造智能手机产业基地等领域加强合作。未来五年三大运营商计划投入1120亿元用于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省信息化专项资金从2013年起增加至5000万,运用专项资金对两化融合、电子信息及软件、物联网等领域的重点项目进行支持。2013年共支持项目47个,带动相关企业和单位投资49881.1万元。其中已经完成了郑州和开封的电信同城业务。2014年在郑州设立了“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使河南省跻身国家十大网络交换枢纽行列,同时拥也有了自己在信息和通信领域的“门户”,郑州的全国信息集散和通信交换枢纽地位已然确立。2015年全省在信息通信领域全面推动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网络设置普及和推进、实现城市光纤入楼到户,农村地区宽带进乡入村,宽带提速能力省内城镇达20Mbps,省际带宽增容至6000Gbps,计划至2020年实现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宽带接入能力省内城镇达50Mbps以上,省际带宽增容至10000Gbps。2015年3月河南省与腾讯公司签订了“互联网+”工程,是将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各行业融合的升级,以郑州作为样本,将在智慧城市、民生和产业等领域探索,并向周边城市和省级城市扩展。
综上所述,河南省大力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经济增长点,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在此过程中信息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有渗透和拉动作用。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化,信息正在成为与劳动力、土地、资本同等重要的要素资源,信息化正在并将不断给传统的生产、流通、消费流程带来革命性变化。
政府对信息化的重视应在政策、机构、投资、人才等实际工作中加以体现,用信息化的思维来建设信息化。也只有信息化才能推进隶属于信息化的管理范畴,才能带动工业、农业和城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河南省应加快在信息基础建设上的投入,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更加出彩。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意见[R].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4,03:18-24.
[2]河南省推进信息化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2014—2016年)[EB/OL].dzzw.cqyc.gov.cn/art/2014/10/9/art_3991_75239.html.
[3]丁永建.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决策探索,2013,07:27-28.
[4]叶海智,舒敏,吴忠良.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05:96-97.
[5]陈永光.加快河南省信息化进程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1-150.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虽然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和前景依然看好,有望克服拉美一些国家所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在不远的将来做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并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实现“强国福民”,即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
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经验,经济中心的转移必然带来相应学术中心的转移,这是不仅是因为经济中心会成为广受关注的研究对象和实践场所,而且新兴经济中心的本土学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会逐渐上升。20世纪的美国伴随形成全球经济霸权而确立其世界学术中心地位的历史就是鲜活的例子。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经济和学术的世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关于曾宣称历史终结的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式微和近年来对中国模式的热议,就是国际专家学者关注的宏大历史叙事。
不可否认,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学习借鉴国际理论和经验,积极融入全球经济的历史性探索,并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即在先农村后城市的分步推进、先“特区”试点示范后逐步复制推广以及价格改革的“双轨制”过渡体制等改革政策实践,逐步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提高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的比重和效率,在较短时间内减少了改革的摩擦阻力和经济成本、实现了整体经济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另外通过“增量式”的市场体系构建和相应激励约束机制的不断完善,极大激发了经济要素的创新创造活力,使经济的价值创造效率和效益空前提高。这些改革发展举措都是对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是创造性丰富和发展。当然,也不可避免存在制度经济学上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在某些方面和领域形成后续改革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改革的成效。与此相伴,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也通过采取区域性“优先发展”和产业领域的渐次开放策略,不断发挥我国要素禀赋等的比较优势和有关区域的区位优势,并逐步实现市场空间和产业领域在时序上的渐次开放,采取优势资源优先聚集发展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策略,逐步演进到均衡发展的新局面,拓展了参与国际资源配置的市场空间,通过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构成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毋容置疑,中国是改革开放的收益者,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政策实践的探讨将也必将日趋具有世界意义。
当然,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伴随着特定的发展阶段,在积极推进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同时,成功推进经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结构性转型,逐步实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结构优化,使经济发展的优势不断累积、经济增长的潜力不断释放。当前,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支撑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和基于劳动力要素比较优势的人口红利趋于下降。与此同时,土地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和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日益增强,以要素市场化和投入量增加为标志的要素驱动型改革发展难以为继,因而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新阶段,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在更高基数下趋于下降,而对包括生态环境、精神文化、民生幸福等元素在内的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前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我国面对发展新形势、新阶段、新情况、新常态,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并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引领我国“十三五”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改革发展事业的新希望、新要求、新思想。所以,中国的改革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实践既具有世界意义,也立足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实践,并与时俱进、动态创新发展。如为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曾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基于经济空间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调整、体现生态(环境)、人文(教育)、智慧(信息)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念。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充分体现了国际借鉴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干中学引发的后发优势,和消化引进吸收并结合中国特色的再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无疑是国际理论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的收益者。
二、逐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前景”创想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引领的新阶段。一方面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引发的深度经济结构调整尚未结束,中国经济运行必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相应调整发展模式,而外部可以借鉴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案例资源趋于枯竭,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国经济自身亟需进行理论和政策创新;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中国经济政策实践的示范意义和“溢出”效应扩大,国际社会期待中国智慧,希望从中国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实践中获益,这就对我们政策理论研究的同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国大力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原因所在。
可以说,世界经济已步入需要中国引领的新一轮“再全球化”新阶段,中国的理论创新既充满希望、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再生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正如当年欧洲文艺复兴中的“美第奇”效应一样,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外来先进文化交叉融合再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人类未来提供中国智慧创新“解决方案”,而且这种解决方案不仅要立足自身发展,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而且要放眼全球,直面人类全球化、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着力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冷战结束后的日裔美国学者傅山提出的宣告西方模式大获全胜“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曾预言的“文明冲突论”,到国际新儒学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基于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对话理性”理论而倡导的“文明对话论”,再到中国学者提出的“文明互鉴论”,进而提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要求,无疑是中国智慧对人类发展思想的创造性贡献。
当前,国内外经济正在经历结构性大调整、历史性大变革。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试图转嫁危机走出困境,不仅面临使美元因面临“升降两难”的“特里芬”之谜的困境而国际霸权地位下降,而且也暴露出其民主制度本身存在的内在缺陷导致政府“财政断崖”风险危机;日本以邻为壑以求自保的所谓安倍经济学,所释放出的货币宽松至负利率的“毒箭”,也未能使其经济起色好转;在欧洲不仅几经折腾的欧元区内发展不平衡的不同国家曾惊现退出欧元区的危机,现如今作为金融大国的英国也面临脱离欧盟的公投,失去向心力的“双速欧洲”可谓若隐若现;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金砖国家也遭受资源价格波动下跌严重冲击;中东石油国家不仅面临资源价格下跌、石油美元回流美国的压力,个别国家还饱受内乱和战火之苦,引发的难民危机还殃及欧洲等地;气候反常变化,国际疫情频发等等。人类社会正面临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世界经济的新挑战和国内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新要求,适应经济新常态,应对长期依赖凯恩斯学派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所积累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等负面效应,借鉴西方“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和美国经济学家拉弗等供给学派的思想理念,提出宏观微观相结合中国特色结构性“供给侧”经济政策改革方向,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供给模式,谋求改革和创新红利,主要包括:通过差异化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和优化升级,改革商事制度,复制推广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善营商环境和服务体系,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开拓市场空间,重塑市场经济生态。当前的关键还在于打造与趋于强化的约束条件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使市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这些政策措施必将推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境界,跨界融合创新的局面已经展露曙光,文化创意、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和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业态也呈现蓬勃发展新气象。着眼于“富余”产能国际转移合作的“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也已初见成效,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铁和核能已经走出国门,不断落户。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合作中也要着重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国内发展中需要坚持,在中国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的今天更应反映在国际经济“互联互通”和“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中。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国内不同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脉历史渊源,促进国内外统筹协调发展,按照生态经济模式,循环高节约利用国内外资源,参照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兴工业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伙伴国家健康永续发展,同时注重将产能转移合作与开拓新兴产业国际发展空间相结合,而不能只是将传统富余产能简单转移,而且还要注意尊重合作伙伴特色文化和生态多样性、善于发现并吸取他人优点,促进和谐协调、共荣互惠发展,为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家园而不懈努力。
三、寻求经济学研究突破的“理论创新”尝试
在经济理论创新方面,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也不甘落后,呈现积极创新的昂扬面貌。北京大学教授、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了强调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产业升级演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着眼金融行业发展新趋势曾提出《大金融》学说。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财政部科研所原所长贾康研究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群体力图创建的中国特色《新供给经济学派》,并为我国推出“供给侧”改革政策做出有益贡献。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学家突破性创新的大胆尝试,对中国学者进行理论创新具有标志性示范意义。与此同时,海外知名学者,如曾提出“历史终结论”的傅山教授开始反思美国模式、华盛顿共识中的忽视政府作用一些弊端,从而对中国政府在创造经济奇迹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予以肯定。法国学者皮凯蒂在其享誉世界的名著《21世纪资本论》中更是揭示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所蕴含的资本和劳动深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内在矛盾,而国际学界对拉美“中等收入陷阱”和德国及北欧其它国家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不俗表现也对社会福利政策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有基于此,本人作为国家首批高端宏观经济智库试点单位的一员,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在此不揣冒昧,提出本人认为值得关注和持续研究、初步设想包括下述创新要点在内的“新宏观经济论”学术命题,供各位学界先辈和同仁批评指正。
(一)造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GDP”概念
在经济学通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概念基础上,以中国新近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中国引领新一轮“再”全球化的宗旨,迎接“人类共同体”的未来,倡导“新GDP”发展概念框架,即“全球发展推动(GLOBAL DEVELOPMENT PROMOTION)”,并将五大发展理念核心要素融入到“新GDP”经济核算体系之中。
(二)基于政府社会市场协同的“新PPP”模式
当前中国政府包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借鉴国外理论和实践推行的政府与市场协同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发展概念,局限于具体投资项目的公共资本和社会资本结合,而国资委倡导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仅限于微观市场主体企业层面的不同性质的股权合作关系。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界关注的更加宏观的经济模式框架诉求出发,将PPP概念扩展到政府社会市场协同的“新PPP(PUBLIC-PROFITABLE CPHILANTHROPIC)”模式框架,其中PUBLIC公共部门代表政府,PROFITABLE代表盈利部门的市场,包含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比单纯的PRIVATE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含义更为贴切,而用公益PHILANTHROPIC置换PARTNERSHIP,将突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二元思维,进而拓展到涵盖由PHILANTHROPIC延伸的非政府、非盈利的社会公益机构等,在国内外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的大量研究基础上,如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政府对包括社会保障、公益慈善、文化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事业的发展的政策扶持,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加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培育更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等,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有机联系、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三)适应新型产业形态的“新金融”理论
一、前言
发展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动力,对于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不稳定的形势,以及我国行业结构转型和金融改革提速的经济金融新常态,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的核心和?恿Γ?发展绿色金融,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力。2006年,自兴业银行引入绿色信贷业务,绿色金融在我国出现并实现井喷式发展。2015年以来,国务院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人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众多关于绿色金融的顶层制度设计、规范文件相继出台,为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鉴于绿色金融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壮大,业界纷纷将2016年称为绿色金融元年。据中国银监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达7.26万亿元,占我国贷款总规模的9%左右1。据统计,2016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2052亿元,位居全球第一,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另据估算,2015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绿色融资需求为15万亿至30万亿元,可以预见,绿色金融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一个重要金融业态存在。受我国金融市场现状影响,从2006年至今,商业银行依然是我国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主体。目前,虽然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绿色金融债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但仍然存在绿色金融产品单一、数量少的问题。此外,大多数商业银行至今未建立起与绿色金融业态相适应的战略规划、组织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人才团队等问题。未来,随着绿色金融业态走向成熟,我国商业银行将愈发重视、大力布局绿色金融市场,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理念、组织机制、产品机制的变革改造。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创新转型的成功经验来看,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将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大量研究,至今仍未给出绿色金融的统一定义。发达国家在界定绿色金融时,主要从绿色金融与市场、金融业发展的关系入手,侧重于从绿色金融对生态资源配置、全球气候变化及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变革的积极作用视角定义绿色金融;发展中国家主要从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资源的市场调配方面定义绿色金融。目前,我国关于绿色金融最权威、应用最广泛的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3。关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曹军新(2016)从公共资源的多层次跨界合作视角指出,我国发展绿色金融主要面临顶层制度设计乏力、金融机构动力不足、财税激励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隗斌贤(2016)和俞岚(2016)指出,绿色金融创新不够、产品单一、标准不完备、系统风险防控经验缺乏、人才较少、金融生态环境不利、监管能力不足、政策法规滞后、配套支持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麦均洪和徐枫(2015)运用联合分析方法证明了金融机构积极性缺乏,“盈利能力”、“行业特征”以及“外部监管”是制约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研究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探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时,李淑文(2016)研究了兴业银行的若干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提出了接轨赤道原则、推广绿色信贷机制、培养绿色金融人才等有益建议。胡春生(2012)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认为,建立完备的制度框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的顶层制度设计、有效的市场机制和产品及业务创新模式是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有效路径。李晓文等(2012)、马骏(2015)、翁智雄等(2015)等学者研究了国外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提出了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具体建议。也有学者从推动绿色金融立法、降低信息不对称、完善政策激励支持体系、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等方面出发,给出了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2016;辜胜阻等,2016)。目前,我国尚未有关于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系统化研究,本文的研究,对于商业银行拓展绿色金融业务、组织架构调整、战略创新转型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一)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的意义
1.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应对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2015年以来,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飞速。各商业银行在不断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储备和营销绿色信贷项目,发行绿色金融债的同时,纷纷试水与碳金融领域相关的业务创新,制定综合化全方位的绿色金融融资解决方案;我国大部分券商积极将绿色金融纳入公司经营战略,争相获取绿色债券承销资格,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环保产业指数,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甚至成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抢夺绿色债券市场蛋糕。同期,基金公司、各类投资公司也在大力摸索绿色金融业务。作为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主体,虽然商业银行不断将各类资源向绿色金融业务倾斜,但是有关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业务的战略和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不精准,绿色金融项目内部评估不专业,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不够,熟识绿色金融业务的人才储备不足,绿色信贷业务的研发、生产、销售分散在商业银行各个部门等问题大量存在。未来,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问题将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因素。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集中建立与绿色金融体系相关的业务规划和政策、组织机制、产品目录、项目团队,并集约人力、物力资源,将是商业银行解决上述问题,迅速抢占绿色金融市场的可行选择。
2.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推进战略转型的现实需要。经济转型与金融转型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的依据和前提,金融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动力和推手。当前,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绿色经济相对应的,商业银行在推进改革转型时,必须将绿色金融的因素考虑在内。2003年以来,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等在内的我国众多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事业部制改革,以期打破银行总分支垂直化链条组织的层次,通过条线式、工厂式管理提升业务专营性和管理效能。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的成效来看,对某些优势业务、新兴业务、产品、行业、区域、策略、市场设立事业部,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降低经营风险,提升竞争力。为了适应绿色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为快速抢占绿色金融市场,降低绿色金融业务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借鉴同业或自身设立事业部的经验,专门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将成为现实选择。
3.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可行选择。2015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业态快速发展、银行业同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有效发展路径和可行生存空间。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经营策略和重要共识。通过专注并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业务,实现特色化、专精化发展也得到中小商业银行的认可,如宁波银行专注于中小企业贷款、南京银行专注于债券市场业务、哈尔滨银行专注于小微业务和对俄业务,这三家银行通过做精做优比较优势业务,形成特有资源禀赋,实现了快速发展,得到了同业认可。随着国内外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将愈发壮大,通过坚持做绿色金融业务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的比较优势已成为可能。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深耕细作绿色金融业务的较优选择。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从而在绿色金融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和特色资源禀赋,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此外,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还具有其它的优势。第一,有利于提升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效能。绿色金融事业部拥有事业部共同的优势,即健全而专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而定制化的业务审批审查流程,有利于化解和控制与?G色金融业务相关的市场风险和业务风险。此外,绿色金融事业部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相对集中、风险管理人员更加专业,贯穿于绿色金融业务各个环节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相对健全科学,将大幅提升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第二,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服务效能和水平。绿色金融事业部垂直化、集约化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将有效缩短管理链条,更加贴近绿色金融市场,有利于绿色金融产品个性化定制、专业化营销,也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和对绿色金融市场变化的灵敏程度,更好地实现以绿色金融客户为中心设计、研发、销售产品。此外,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还有利于提供专业化、流程化、模块化的专业金融服务,为绿色金融融资需求设计全方位金融服务方案。第三,有利于压降成本。绿色金融事业部通过独立核算、“内部转移定价”,使成本细化到部门、岗位、产品,实现动态考核绿色金融产品、岗位、业务绩效、盈亏的可能,从而降低了部内的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
(二)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的可行性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拥有丰富的设立事业部的实践和经验。自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事业部制在欧美出现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关注并试点事业部制。2002年,工商银行组建了专营票据业务的票据营业部,部内实行独立核算,被认为是我国商业银行事业部改革的最早尝试。2004年,包括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进行零售业务事业部试点,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在股份制改革后也开始事业部改革。目前,包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等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纷纷在个人业务、公司业务、涉农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业务领域进行了事业部改革。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在事业部制改革方面拥有大量成熟的实践,为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提供了经验借鉴。
2.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可通过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两种形式实现。对于未进行事业部改革的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避开对商业银行现有传统组织架构和分支机构的改变,在总行单独设立绿色金融部。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后,商业银行可将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业务划归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金融事业部的设立既能成为商业银行试点事业部的有效举措,也能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对于已经进行事业部改革的商业银行,可在现有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增设绿色金融事业部。对于正在或即将进行事业部改革的商业银行,可在组织机构改革框架内增加绿色金融事业部即可。
3.绿色金融业务较易被分割出来。自2006年以来,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环保部、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纷纷出台了关于绿色金融业务的产品目录、项目目录、技术目录,如《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VOCs防治领域)》、《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2〕4号)、《绿色制造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对绿色金融业务的边界作了清晰地划分。此外,部分商业银行、学术机构也都制定了绿色金融产品目录,如在我国“第二届绿色设计与制造论坛”中,公布了108类绿色设计产品,覆盖建材、化学品等14个行业。总之,绿色金融事业部开展的绿色金融业务能清晰地从商业银行现有业务中划分出来。
三、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界定、目标定位和设立原则
(一)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界定
商业银行设立的绿色金融事业部是指,商业银行内部以绿色金融业务为依据,将与绿色金融业务相关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人员、产品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结构形式。绿色金融事业部专营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作为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依据业务发展需要,绿色金融事业部可适时设立区域分部,分部及其人员管理、经营核算归口绿色金融事业部。
(二)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目标定位
绿色金融事业部主要为绿色金融相关的机构客户、公司客户、私人客户办理绿色信贷相关的业务。
1.绿色金融机构客户指需要进行包括城市综合基础设施项目,污染防治项目,环境修复工程,煤炭清洁利用项目,节水及非常规水源利用项目,尾矿、伴生矿再开发及综合利用项目,工业固废、废气、废液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及循环利用项目,清洁交通项目,清洁能源项目,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等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工程项目,并需要融资支持的机构客户。
2.绿色金融公司客户包括实施节能技改的企事业单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公司,节能减排、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公用事业服务商,能源公司,清洁能源项目开发与服务公司;也包括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同业绿色金融企业,如绿色金融保险、证券、基金公司。
3.绿色金融私人客户包括拥有绿色金融消费意识或经被营销诱导消费绿色金融产品的私人客户。
(三)绿色金融事业部的设立原则
1.坚持以绿色金融客户为中心、以绿色金融市场为导向。绿色金融事业部的各项业务开展、产品创新、服务提供必须以绿色金融客户的融资和服务需求为中心,满足绿色金融客户不断变化的差异化需求,同时适应我国及国际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
2.坚持经营风险与经营收益相平衡。在绿色金融事业部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有效合理地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及经营目标任务,实现绿色金融事业部内的责任、权力、费用相统一。专门针对绿色金融业务建立完善统一的风险和资本计量模型、会计和成本核算标准,实现绿色金融事业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进而建立常态化的高效运营机制。
3.坚持服务领域、产品技术、产品研发、服务流程的集约化与专业化。商业银行在内部统一绿色金融业务资源、专家人员、物力资源和专业化的服务资源,为绿色金融客户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特色服务。通过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决策链条、提升管理效能,开展一体化、分类型、分层次的业务办理和经营管理,实现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效能最大化。
四、绿色金融事业部制度设计
(一)组织机制设计
1.组织机制设计。根据绿色金融事业部的服务客户对象,专业化管理服务,不同产品研发、生产营销,风险管理等经营开展需要,需要在绿色金融事业部部内设置包括综合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运营管理部、公司服务部、零售服务部、产品营销部等二级部门(详见图1)。各个二级部门的工作职能见表1。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科技管理由商业银行总行提供,必要时,事业部也可建设自己的科技开发支持团队和科技系统。
2.运行管理机制设计。一是建立“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决策管理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应具备前台大市场、大营销、交叉销售,中台大运营,后天大集中的思路,明晰规划前中后台部门的职责分工,实现前台部门高效竞争、贴近市场,中台部门高效支撑、信息化运转,后台部门高效服务、有序支持。二是建立“奖赏有别、权责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应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激励考核体系,应被授权相对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权限,必要时事业部HRBP可由商业银行总行派驻,应具备开展业务需要的自主选聘、定岗、定薪等人力使用管理职能,以充分发挥职位管理、薪酬安排、绩效考核的突出作用,实现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以绩定奖、以绩定迁,并营造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双向迁徙的能力;应不断完善考核体系,统一规划、制定、下达业务经营需要的内部收益计划、成本核算指标、薪酬分配与考核指标、业务发展指标、经济资本回报指标,并把上述目标任务和业务指标直接与部内二级部门、岗位人员的经营绩效挂钩;应对二级部门和管理层人员实施综合绩效考核和关键经营管理指标考核,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部内二级部门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评价。三是建立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储备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作为独立核算的主体,应格外注意对绿色金融专家人才的引进,对基层业务人员的培养,注重加快培养具有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四是建立绿色金融业务立体化、精细化的交叉营销体系。绿色金融事业部应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对公、对私绿色金融客户全方位、层次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构建一篮子的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应为不同类型客户创新定制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满足绿色金融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五是建立精细科学的全面成本管理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应实现成本核算管理的精准化,将资本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等纳入成本核算管理、费用全口径管理之中,并对部内的产品、业务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六是建立高效精细的运营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应以客户价值创造为抓手,对运营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力争建立最快反应速度、最优服务体验的运营机制,部内业务部门在必要时可采用项目制、工厂制,以实现流程高效、制度合理、信息对称、协同有力的运作。此外,绿色金融事业部还应根据业务开展需要,建立精细化的客户管理机制、先进合理的科技系统支持体系等便于高效运行的体系。
3.风险管控体系设计。一方面,构建“分级授权、相互制衡”的风险管理机制。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的一个优势是能统一管控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绿色金融事业部稳健运行的关键也是能不能合理设计出一个科学计量、合理划分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议绿色金融事业部侧重经营风险防范,在商业银行总行规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限额约束下,管控业务层面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建立事业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绿色金融事业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独立核算,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包括制定科学的风险偏好,建立合理的业务授权体系,制定完善的?I务管理办法和管理流程,建立完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领域的识别、计量、监控体系,并将风险管理前移,形成高效合理的风险识别机制,实现全事业部、全方位、全流程风险管控。必要时,可在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设立首席风险官,统筹事业部风险管理。
五、绿色金融事业部产品设计
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后,可借鉴国内外关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展相关业务。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及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经营目标定位,绿色金融事业部可创新开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零售信贷业务、对公信贷业务、投资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四类(详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