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产业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指标分析;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98-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持续发展,广东省在医药产业资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整体优势,科研队伍已初具规模、研发基础明显增强。据国家统计局、SFDA药监统计年报显示,目前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7.34%,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山东和江苏。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为737.72亿元,比2008年增长19.39%。从各个子行业的产值构成来看,在医疗器械和生物药品制造领域,广东省的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但是近年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医药产业发展强劲,在产品、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等各方面与广东省展开竞争,广东医药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呈下降趋势,面临慢进则退、不进快退的强大挑战。现在广东面临创新药物开发难度加大、投融资渠道不畅、创新体系有待加强与完善、地区吸引力下降、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缺乏等问题。本文从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等评价指标出发,将广东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江苏、浙江、山东等医药产业发达的省作以比较,从中找出广东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所在,进而针对提升广东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产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综述
技术创新的定义(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指人们在新产品开发或老产品改进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工艺、工具或装备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或具有潜在的长远的经济效益,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工艺)创新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创造性地运用其在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具有潜在的长远的经济效益,通常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等[1]。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是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斯切尔(Scherer,1992)认为,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的包含很广,而且创新活动方式极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加拿大的Debresson教授用8个指标来比较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
中国国家统计局近年来一直用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六项指标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指标,以此来反映中国的技术开发能力;清华大学傅家骥等人从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不同侧面以R&D投入量、专利统计量、新产品有关指标量(新产品产值、新产品实现利润、新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技术水平)等作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等人提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为:(1)R&D总支出,R&D支出增长率,R&D支出/销售额。(2)直接R&D总人员,直接R&D总人员/员工总数,员工受教育程度构成。(3)专利数,产业申请专利数年均增长速度。(4)新产品销售所占比重,国际领先水平产品数,劳动生产率。
(二)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系统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单一的指标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考虑到技术创新内涵以及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医药产业相关数据的可得性,结合当前一些学者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成果,本文将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生产能力、技
二、实例分析
(一)医药科技人力资源比较缺乏
2008年广东省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为5 437人,而江苏和浙江两省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分别为9 148人和9 459人,山东省则达到10 074人(约为广东的1.8倍);2008年广东省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为3 700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67.6%,江苏和浙江两省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分别为5 752人和5 938人,山东省则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6 048人,远远多于广东省;2008年广东省医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2 392人,同年浙江省医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6 002人(约为广东的2.5倍),山东和江苏两省也分别达到5 202人和3 967人,R&D活动人员明显多于广东。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从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还是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数量来看,广东省医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远远低于山东以及江浙两省。
(二)医药科技机构数量相对较少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广东省医药科技机构数量增长较快,由2004年的51个增加到2008年的74个,但是相对于浙江、山东、江苏省医药科技机构的数量来说还是相对较少。2005年江苏有医药科技机构70个,比广东省多20个,浙江和山东省各有医药科技机构64个,比广东省多14个;2008年浙江省有医药科技机构85个,比广东省多11个,山东省有医药科技机构80个,比广东省多6个。
参考文献:
[1] 庄伟民,龚仰军.产业技术创新[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
[2] 姚维保.中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专利保护: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创新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5,(9).
[3] 蒋伟民,陈金林,等.生物医药创新研制和专利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0,(3).
[4] 史清琪,尚勇.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0.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22-02
伴随世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产业竞争力作为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主体,是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焦点。“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可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地区区域产业竞争力,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医药制造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如何平衡发展各区域医药产业竞争实力,使医药产业的竞争水平得到持续发展,是当下热门的课题。医药制造业作为医药产业中的领头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对区域竞争力的定义大多数都脱胎于国家竞争力的内涵。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区域产业竞争力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如市场需求、政治因素、人才因素、技术因素等等。与此同时,区域产业竞争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区域产业过去和现在的产业水平,也可以反射产业发展的未来水平;不仅是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更随时随着时间的变动发生变动,因此,在评价区域产业竞争力时,也要考虑区域产业动态变化这一特性。在此基础上,依据科学性、可行性、代表性原则,参考前人研究,将医药区域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五个方面,即经济基础、宏观环境、行业发展规模、行业发展动力、行业内在潜力,共41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如表1。
其中,部分指标解释如下:
城市化水平(URBAN):即城市化率,是衡量各地区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数量指标,一般采用一个地区的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市场化程度(MC):反映一个地区市场化水平与开放程度的数量指标,通常采用所有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来表示。本文由于数据可及性,采用城镇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来表示。
经济开放程度(OPEN):该指标度量方法很多,本文采用较为简单的方式,即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度量。
外商投资比重:该指标在文中采用外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2 评价模型的介绍和数据来源
2.1 评价模型介绍
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根据熵的特性,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选取n个省市,m个指标,则具体某个指标即为第i个省市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i=1,2…,n;j=1,2,…,m)。
(2)运用功效系数法,将数据非负化;
正向指标(越大越好),负向指标(越小越好)。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7~2012),中国药学年鉴(2007~2012),部分数据来源于米内网。舍去部分数据不全的省市,保留中国大陆区域共24个省市及自治区2006年至2011年间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省市医药产业竞争力排名结果
依据熵值法计算出综合竞争力得分,得到各省市竞争力综合排名见表2,其中括号内表示其在五个评价方面中的单项排名。
3.2 医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从结果来看,综合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为江苏、广东和山东。事实上,这三个省市也是近年来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前三名的长期占领者,体现出强劲的实力和持续力。江苏省在经济基础和宏观环境排名分列一、二位,其他三方面均处于中游水平,经济基础与经济环境的优势明显,整体发展均衡,行业规模有待发展、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广东除行业发展规模水平处于中下游水平外,其他各项均处于3~6位间,无论从经济基础和行业发展潜力来看,都具有稳定发展的实力,可见进一步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对于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山东行业发展动力位于第5位,其他指标均处于中游水平,整体实力较为均衡,说明行业对于其在人员配置、R&D投入水平方面较为重视。
从区域划分来看,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沿海省市在几乎占据排名前十的位置,其中东部地区前三即为总排名前三江苏、广东及山东。整体来看,东部省市经济基础较好,政府对于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重视,已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优势企业多。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实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排名前三的省市为吉林、河南及山西,从各项排名来看,吉林与河南排名均靠前,综合排名也因此处于较前位置。山西较比之下,平均实力低于吉林与河南,其他中部省市与山西情况类似。整体来看,中部地区个别指标有一定竞争优势,部分省市也有强势企业,但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整体竞争力偏弱,发展均衡。西部地区排名前三的省市为内蒙、四川及甘肃,中部地区状况与西部地区相似,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虽然也有个别指标在个别省市具有竞争优势,但是整体情况不佳,竞争力较弱。
4 结语
中国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并不平衡,综合竞争力差距较大。近年来,医药产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日益引起全国各省市的高度重视。区域产业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江苏、山东、广东等优势省市应该充分利用其在经济基础及宏观产业环境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规模;增强在研发、人员储备等方面的投入,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省市,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势,扩大自身在某项方面的优势。如四川、贵州等省市,对于中医药在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重点扶持、积极吸引外资,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只有积极调整本区域产业结构,立足于本地区特色,最大限度的利用技术转移效应,创造有利条件,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实力。
本文采用熵值法这一客观赋权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但是其确定的指标权重会随着指标数据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仍具有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陈红儿,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1):99-104.
[2]郑刚,姜春林.区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6):24-27.
[3]千庆兰.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及其评价研究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5):69-76.
[4]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3,(3):51-54.
[5]方玉金.基于组合评价法的生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6]郭显光.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财贸研究,1994,20(6):56-60.
关键词:医药;企业;销售
医药行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随着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医药营销已从“统购统销”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医药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不但取决于研发能力,更取决于营销能力[1-2]。药品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陈旧,高层营销管理缺位及忽视营销网络功能,国家对医药行业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使整个医药行业处于低迷的状态。医药企业在销售模式和商业特征上与其他企业是完全不同的,医药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往往更少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出现违法犯罪的现象[3-5]。随着我国医药事业发展逐渐成熟,相关法律日益健全,医药市场不断规范,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只有了解了医药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实践新营销方式,才能取得企业和社会的长期效益。本文对医药企业销售策略对比进行综述。
1 医药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药品质量不过关
部分的医药企业忽视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的监督管理,造成药品的药效得不到保证。甚至有一些医药企业专门生产假药,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宣传的信息不符合实际,误导患者。
1.2 药品价格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中还没有科学合理的定价体系。实际上生产成本不高,但是经过一层一层的流通渠道就变成了高价药。自政府恢复对部分药品价格实行管制以来,药品已经连续降价,使生产企业、流通商家、医院毛利率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其中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成为“受气的媳妇”。
1.3 营销观念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一切意志和行为,必须以市场为转移,市场份额越大,生存空间就越大。因此,企业必须转变观念,谁能最大限度的创造并满足需求,谁就拥有市场。传统的销售部门,只能对市场需求的总量和市场成长性方面作一些简略预测。
1.4 窜货情况较为严重
窜货,又称为倒货、冲货,指产品越区销售,即渠道成员出于某种目的,将货物销往生产商规定的或渠道成员间默认的销售区域之外区域的渠道冲突的表现。窜货是企业分销渠道冲突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医药企业在市场管理方面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其中部分销售人员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窜货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医药企业采用技术手段缓解了窜货的情况,但是并没有有从根源上进行解决。
2 医药企业销售模式
销售模式指的是把商品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送达至消费者的方式,完成“制造流转消费者售后跟进”这样一个完整的环节。全国总销售模式指医药企业授权某一个个人或者一个集体在中国境内销售其生产的某一类或者某一个药品。在这种销售模式下,医药企业充当的只是生产者和供应商的角色,销售策略的问题完全交由经销商解决。这种销售策略优势便是使得医药企业在短时间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存在着没有主动权、易被对医药企业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不能实施有效控制市场等缺点。但是当经销商市场开发受挫时,会减少对市场资金的投入和市场销售网的建立,所以对于产品单一的中小型医药企业来说不适合采用此种模式进行销售。其次是区域经销模式的销售策略。此种销售模式是指医药企业利用招商或者加盟的方式将企业产品以销售最低价的方式销售给组织或者个人,购买了企业产品的组织或者个人与医药企业签订区域总销售合同,获得这一产品在此区域的独家权。采用此种销售策略的优点在于适合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可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销售计划,可以使得此类医药企业迅速在全国范围内销售,对于产品的前期市场开发工作非常有利,但也存在很难在短期内寻觅到与医药企业销售要求相一致的区域商,易造成经销商之间恶性竞争,不利于医药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等缺点。最后是独立的终端销售模式。独立的终端销售模式是指医药企业在成功注册自己的销售公司和营销中心后,在全国其他主要销售城市开设办事处,同时为办事处招聘相关销售人员销售医药企业的产品。此种销售策略的优点在于医药企业具有极大的主动权,加强了销售终端渗透能力,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但也存在销售人员对于产品销售工作消极懈怠,前期投入较大等缺点。
3 规范医药批发商的职能
医药批发商的销售策略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加强医药批发商的职能。批发商的主要职责在于确保药品在出库运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在一进一出之间完成生产和销售联盟,对医药企业的销售有着重要作用。
4 讨论
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与方法将面临着全新的冲击。全球经济一体化改变了市场营销的结构和环境,引发了市场营销的变革,只有了解了医药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实践新营销方式,才能取得企业和社会的长期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峰.新医改对医药企业的挑战与企业的战略思路[J].中国执业药师,2009(8).
[2]徐佩,杨小燕.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缺失及策略选择[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12).
[3]王奕.我国医药生产企业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
关键词:药学教育;生物药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38-03
一、生物医药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生物药学类人才的支撑
医药行业的发展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紧密关联,被称作“朝阳产业”,“生物制药”更是医药产业中的一颗明珠。而中国国务院2013年《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这一份指导性文件,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将“生物制药”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点,在国家层面上对其给予大力支持,由此可以想见,生物制药产业将会获得高速发展,也会带动整个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这对我国药学类尤其是生物药学类专业人才的数量有了迫切的要求,也对毕业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础学科知识教育中结合最新生物药物信息分析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二、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现象非常明显
近年来,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药学类本科生的多方面需求。以上海本地复旦大学药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本科生毕业流向为例,2009年复旦大学药学院本科生的流向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考研30%,出国20%,医药行业30%,事业单位6%,其他行业10%等。具体分布于国内外医药企业、医疗设备企业、国家药品检验部门、国内外药物研究机构、制药厂、社会药房和医院、高校等事业单位,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了金融行业、咨询行业、审计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食品行业和国家机关等,或多或少地从事与医药行业相关的工作。交通大学药学院2006~2009届本科毕业生也体现相似的趋势,从事非医药行业人数比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1.1%上升到17.4%。2011年徐喜林等作者对江苏省药学类高校毕业生的流向进行了分析,从事医院药房、制剂、配置中心等部门工作的药学毕业生占5.4%,从事卫生服务站、红十字中心等乡镇社区医疗体系工作者占7.9%,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占1.1%。[1]2012年谭雄斯等作者对广东肇庆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类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毕业生中,医院/社区卫生院占38.3%,医药经营企业就业比例39.1%,制药企业就业比例3.8%,其他就业比例18%。[2]综上,上海、江苏、广东三省部分调研结果都显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向的多元化,以及基础学科偏重型的生产行业如药厂就业人数下降的现象,这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课程设置结构以基础知识框架为主
目前医药类高校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由于其各自发展方向,以及传统优势并不完全一致。分析上海地区两所综合性高校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复旦大学药学院以药学、化学、生物学为主干,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和药事管理学等。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设置主要有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药学、生物技术药物等。专业类药学院校则在包含上述课程之外,各有自身的特点。如中国药科大学课程综合程度高,相比沪上两所综合高校药学院,它还开设的各类中医药相关学科课程及工程类课程;吉林化工学院则开设了化工原理、生物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定位在服务生产企业的“一线工程师”。[3]与前文所述的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现今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相比,目前高校教学的课程知识内容单线化,偏理论化,缺乏与现实药物市场信息的互动。导致在生物药物大发展的社会现实下,许多药学类毕业生甚至不知道一些常规的生物药物种类,例如单抗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更谈不上最新的生物药物的发展现状了。如何贴近现实社会药物市场现状,对现有的本科知识进行有机串联、整合,那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药学类本科教育如何进行新的适应性改革
针对药学类本科教学的创新性的改革有很多。赵卓等作者[4]对生物制药课程实验课程进行探索性改革,希望进行“一体化”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周鸿立等作者[3]准备构建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提出“重下游、重工程、重实践”的“三重”培养模式。宋凯等作者[5]对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进行有效教育改革,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时小燕作者[6]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如互动式与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媒体方法的应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等。但是很多课改都关注在药品生产领域,而对于整个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还是有所欠缺。我国药学人才培养工作应明确自身定位,明确培养层次;药学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药学人才的需求。
五、生物药物信息日新月异
最近二十年中我国的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都被广泛应用到制药行业,对于药物的生产工艺和药效都有很大的提升,在目前我们的制药工业中大部分都是来自生物制药。[7]根据全球顶尖的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2009年公布的调查数据[8],显示了最新的生物药物信息及生物药物种类的动向。如单克隆抗体是2007~2008年美国销售的最大组成,每年超过130亿美元的份额,以每年10%速度递增,而单抗药品中最大的3个药物是Remicade、Rituxan、Avastin。而生长因子的销售额虽然每年还超过110亿美元,但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2008年的以10%左右的趋势下降。而我们目前本科教学中虽然有部分的生物药物知识的章节,但是都是相对比较老旧的药物品种,也基本没有侧重点,无法反映现今的生物药物的最新的研究热点和社会需求。
六、最新生物药物信息课程的设置构思
该门课程的设置时间应在本科生接受相关的基础知识传授以后(如大二或大三阶段),有了这些前置的基础,更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串联,否则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补充前置的基础知识。课程的内容将从最新国内外生物药物获得,可对药物进行分类:单克隆抗体、生长因子、激素、融合蛋白、细胞因子、治疗性酶、重组疫苗、血液因子、抗凝血剂这九大类。然后从每个大类精选近年来最热门的生物药物,进行介绍。如单抗药物可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3个药物Remicade、Rituxan、Avastin进行跟踪,综述从原理、药效、药理、药代等相关的信息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授课形式将以研讨型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负责跟踪介绍最新最热的生物药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该生物药物各个环节介入,检索从最初的开发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多媒体汇报的形式进行20~30分钟介绍。由指导教师对其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
最新生物药物信息课程将有助于本科学生开阔科学视野,了解整个科学研究发展的热点问题及社会最大的需求问题,对药学类本科学生的无论考研、出国或者选择就业都是极有裨益的。此外课程将可以有效的锻炼本科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表达组织能力及知识点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要及时的更新现有的药物知识,还必须对药物涉及的各个领域知识进行整合,最后达到“教学相长”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喜林,王巧琳,张倩.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药学教育,2011,(5):57-59.
[2]谭雄斯,王景,张明.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92-96.
[3]周鸿立,杨英杰,金星,钟方丽,王亚红.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77-81.
[4]赵卓,郭刚,邹全明,吴超,鲁东水,罗萍.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42,1753.
[5]宋凯,陈文武.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有效教学[J].药学教育,2012,(28):37-40.
[6]时小燕.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初探[J].中国医疗前沿,2010,(5):90,29.
【关键词】 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CMS
1、 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药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它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目前,医药产业正在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为了适应整个市场的需求和国家对于医疗体制的整治,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健康发展的医药市场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工作,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更要体现标志之一。
ASLK是一家全球性制药公司,拥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通过产业化为主要链条来实行以科研、销售一体的企业发展模式。ASLK依靠它的优势药品赢得了相当不错的营销业绩,在面对激励的经营环境竞争的,和中小型制药企业经营逐渐加大形势的严峻性。ASLK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来发展企业。由于它面对的市场环境很复杂,不仅仅是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不够完善而且ASLK的管理模式就有问题,通过对ASLK的现状分析,找出其种种问题的原因,并且能够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何利用好本企业的独特资源更好的发展ASLK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综述国内外医药行业供应链研究的现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介绍论文的写作思路和论文的总体框架。第二章供应链相关理论概述,运用文献归纳法,将论文运用到的供应链相关理论进行概述。第三章ASLK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该章节对ASLK进行了简介,分析了该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加强ASLK供应链管理的对策,以论文前面章节的研究与分析结果为依据,对ASLK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进行研究,通过了六个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供应链采购管理规划与设计目标。第五章总结,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供应链管理理论概述
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SC)是指由原材料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通过与上游、下游各组成部分连接组成的链状结构。供应链的过程中创造产品同时也创造了价值,其最终产品是最下游的顾客所需要,顾客通过对产品的购买再使得资金的回流,促进供应链的再发展。一般来说,供应链管理正是要对这条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通过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顾客的满意度,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通过以上对供应链的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供应链就是一个把上游供应商、制造商、下游分销商、顾客等一系列参与者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链状结构,其实就是一个由上游到下游提供服务,从下游到上游购买服务提供资金的一个过程[12]。供应链中每一个核心企业或是节点企业,他们都是承担着供需两方面的职责,对于供应商来说,药材的原材料是通过采药的人,从他们那里购买得到,同时也承担着向制造商提供原材料得角色,作为制造商,给下游分销商提供药品,同时需求上游供应商提供制药原材料,对于其他供应链所涉及的角色同样都是这样,都是一个综合供需的一个主体,从而形成了一个供需的链条[13]。
3、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采购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ASLK太过重视技术的革新,新药品的开发,没有重视到药材的采购对整个生产的作用,只是认识到拓宽自己的横向发展和高科技的创新,这个的确能给公司的利润的提高增加很多空间,但是药品原材料的高质量是对药品质量的保证,药品原材料得实时配送是ASLK准时生产的重要保障,要是没有一个实时的原材料供应,ASLK的生产必定会因为原材料短缺而造成不必要的生产中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ASLK没有认识到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会提高自我的优势。ASLK没有一个供应链的系统意识,只是认为供应链即为生产销售,而没有考虑到一系列背后隐藏的威胁。2、ASLK公司内部首先也没重视到采购对生产和销售的重大影响,在公司的利润获得情况上,主要重视生产和销售,因为这两个业务都会给公司带来现实的利润,而对于采购的优化是无法用现实的利润来表示,所以这些隐形的利润就没有被重视和开发利用。
2、管理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ASLK信息系统还未普及企业内部部门,所以导致信息功能不足,导致信息化程度不高,沟通手段亟待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没有遍及整个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导致公司内部的信息交流滞后,采购部、生产部、销售部的信息无法准时传递。2、对于企业外部,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各分销商和ASLK的信息脱节,造成生产制造整个部分都会造成延迟,使得整个供应链的功效情况都无法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3、缺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造成信息的集成程度很低,对于大量的信息没有一个信息系统来管理,大量数据无法被利用,造成信息的浪费和大量的信息处理成本,比如人力资源和时间消耗。
4、加强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1、从采购方面改革阿斯利康供应链管理
改善信息化采购流程,为了保证ASLK公司的采购目标,减少采购成本、加快供应效率、提高原材料质量,ASLK公司需要制定独特的采购策略,并且要逐步联合供应链上下游加以实施。(1)通过对药材供应商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经过严格评审,确定关键原材料供应商,并建立同盟作为企业上游的战略资源,这个可以保证企业内部需求得以满足,也可综合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生产信息提高整体配送合理减少相应的库存成本。(2)加强ASLK只要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流在制药企业内部和上游供应商之间的流通效率和准确性。以ASLK信息中心为中心管制点,通过信息企业内部网传输,对ASLK的众多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众多客户的信息,实现最大程度的采购自动化,前瞻化、管理流程无人化,降低大部分采购成本。其采购流程模型图如图4-2所示:
2、加强阿斯利康制药信息化建设
由上述可以确定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实施,虽然可以给个药品制造业和分销商,和上游供应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或者再实践供应链一体化中无法长远。这就使因为缺乏对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管理,缺少了信息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就必须从战略角度上来实践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ASLK在实行供应链一体化的同时,建立自己的ASLK信数据库信息中心通过自己企业内部的子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的共享化,同时在整个供应链上建立一个包括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所有企业,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医院、各分销商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中心。这样可以使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所有企业都可以在此信息共享平台上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制定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计划,促进整个供应链的联合库存成本,物流配送成的优化。具体ASLK的信息中心和共享信息平台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5 总结
当前我国的目前情况是下游的医院和零售店大量的购买单一型药品,使得其余同类型药品很难得到销售渠道,不过在如今的一些转变来说,我国已经慢慢转入一个以下游顾客需求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原有的上游供应商盲目推动,制造商按自己的意愿生产产品,下游的顾客被动接受的情况已经与市场环境不再适应,在这种模式下供应链上游企业对下游的顾客的需求乃至市场需求的相应能力很不灵敏。本文作者由此作为突破点,采用顾客需求拉动上游生产的供应链新模式更能符合现在的市场环境,把终端顾客的需求作为整个药品供应链的源头,通过此需求信息顺着供应链逆向返回趋势分销商的按需求进货,进而促使制造商的制造,再而对药品原材料供应商的采购计划进行改变。
在确定药品供应链由推式向顾客需求的拉式供应链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对于当前全国大环境的前提下,建设ASLK内部数据库管理信息中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同时为了能和上游供应商下游医院、各分销商和顾客的信息流通,相应的提出基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ASLK企业内部的信息中心和对外的信息共享平台两者相结合。使得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所有企业在此信息共享平台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在市场由于下游用药顾客的的需求,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都可以制定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计划,促进整个医药供应链的联合优化,减少整个供应链的联合库存成本。
参考文献
[1] 杨舒杰.对我国医药行业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的探讨[J]。中国药业,2005,14(1):14—15
[2] 袁松范.构建上海医药供应链的意义及可行性探讨[J].上海医药,2002,23(2):54
[3] 田亚,张建珍.浅论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5,(3):38-43
[4] .对医药供应链中零售商和批发商的利益影响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5,(5):3-10
[5] 王晓旭. 天津创新药业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6] Applequist,G E,Pekny,J EReklaitis,G V.Risk and Uncertainty in Managing Chemical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s[J].Comput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0,(24):2211-2222
[7]网师鹏,贾扬蕾.信息共享促进供应链各实体协作[J].价值工程,2005(4):45-46
[8]Papageorgiou,G E.,Rotstein,Shah,N.Strategic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for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J].IndustrialEngineering of Chemical Research,200 1,(40):275-286
[9] 曹阳.医药企业物流供应链的构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54-55
[10]余小高,董利红.支持供应链的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5,23(5):60—63
[11]日本综合研究所供应链研究部.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12]程晖.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J].价值工程,2005,(4):43—45
[关键词] 药品;代码制度;政企信息共享;电子监管码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150-04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动力。由于我国实行药品代码制度较晚、药品监管体制多变、市场主体“多、小、散”等原因,使得已有的信息掌握在汇集信息的相关部门手中,基础资料和信息仍处于分散的、部门所有的和各自为政的状态,政企间相关信息资料得不到充分利用,无法实现政企信息资源共享。2012年1月,《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的药品电子监管体系,和“整合信息资源,统一信息标准,提高共享水平”。因此,实施国家药品代码制度、推进政企信息资源共享、实行药品电子监管码为主线的药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整合方案,是“十二五”期间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信息化需求。
1 国家药品代码制度的概述
国家药品代码制度是强化药品安全监管职能、提升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和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基础条件。药品电子监管码作为强制性推行代码制度的核心内容,可解决“信息孤岛”和“万码奔腾”问题,有效提高政企药品风险管理能力。
1.1 药品代码制度背景与演变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电子商务、电子监管、政企信息化(MIS、MRPⅡ、ERP、SCM、CRM等)的应用与发展,对药品生产经营活动和风险管理中的各种产品与服务进行代码标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政府药品监管力度[1]。但是,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全国性药品代码标识体系,致使医药行业内重复编码,出现了“万码奔腾”局面,使得政企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不利于我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乃至电子追溯召回的信息化发展。因此,建立全国性药品代码标识体系,将大幅度提升医药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药品安全监管能力。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人的生命安全紧密相连。对药品进行编码,要比其他商品的编码更复杂、更严谨[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编制了几百种药品代码系统,从代码的结构演变来看,大致分为五种类型[3]。第一,大流水码,对药品不进行分类,仅按先来后到的次序排列;第二,药品单一属性分类码+流水码,是按药理学特征的《标准产品和服务代码》UN/SPSC和《全国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GB7635-87等进行赋码,简便易行;第三,药品多个属性分类码+流水码,是按照WHO制定的《解剖治疗学的化学药品分类》(ATC)的解剖学和治疗学特征进行赋码,主要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第四,药品单一属性分类码的组合码,是按照欧洲《药品解剖学分类代码和新剂型分类代码》(ACD)进行赋码,特点是系统性较强和共享性较好;第五,共享代码+若干个数据库,是多种药品单一属性分类码建成多个数据库,共享代码作为关键词将一系列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不同属性需求的信息共享和编码共享。根据国内外信息化形势发展和需要,2003年1月,依据《国家产品与服务统一代码编制规则》(GB18937—2003),我国正式成立全国药品代码管理中心。2008年,全国范围内推行药品代码管理制度,以满足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管等各个领域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的信息化需求[4]。国家药品代码使用20位编码,由本位码、监管码和分类码等组成,可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
1.2 药品代码制度推进信息化进程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药品的网络和电子交易、使用日益频繁。对药品进行科学分类编码,是各种药品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药品生产经营活动和安全监管过程中,由于药品的品种、规格、剂量和包装等种类繁多,增加了药品购销或药品稽查的日常工作量,多次重复劳动使得具体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产生药品安全问题。因而,有必要以信息化手段推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
目前,我国药品安全信息难以实现共享,药品生产经营全过程追溯能力仍然较弱。由于国内药品生产商众多,药品名称极其复杂,而这些药品在流通或使用过程中,名称表达形式不统一,也不标注药品的通用名称,无法对这些药品进行名称的唯一性识别,使各地区、各单位的药品信息形成“信息孤岛”而不能共享。当药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生产或经营企业难以实现对其产品和全过程的追溯和召回,政府部门也难以实施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和应急救助的措施。因而,药品代码制度的实施和推广,将有效提高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药品风险管理的监测与预警能力。
药品代码制度是医疗卫生事业和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需要[5]。《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提出“探索电子监管系统与医保卡系统互联互通的可行性”。在某些实施医疗保险的地区,由医院向社保中心申报,其药品费用由社保中心向医院支付。由于“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信息系统中只列出了药品的通用名称,而医院HIS中常常使用药品的商品名称,医保通用名和HIS商品名的药品信息不能正常转换或匹配,使得医疗保险制度中不能支付现象时常发生。目前,我国几千家医疗机构和部分零售药店仍未能完全实施统一的药品代码标准,已成为医疗卫生的资源共享和影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质量的关键性问题。
2 药品电子监管码与政企信息共享
推行国家药品代码制度和政企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药品电子监管目标的基础和条件。药品电子监管码是以产品信息为信息流,强化了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促进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电子监管职能的实现
2.1 药品电子监管政策与政企信息共享
国家药品代码是识别药品身份的标识,用于管理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全过程的代码。推广和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码,是“十二五”期间药品安全电子监管政策和药品代码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政府于2008年开始推行统一的药品电子监管码,要求逐步将“已批准注册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纳入电子监管”。《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实施“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目标,加强药品电子监管和促进政企信息共享,以提高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药品电子监管码与政企信息共享紧密相连,是药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整合的两个方面。医药信息共享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2003-2005年)》,“信息化建设涉及药监系统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和资源共享”,“打破各职能部门原有的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提出“拓展药品电子监管系统的深度应用”,“实现覆盖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药店、医疗机构的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可追溯”。因而,切实发挥电子监管在药品行政监督中的技术支撑,强化电子监管在药品日常监管中的应用,将更好地发挥电子监管在药品追溯、打假查劣、信息统计等方面的综合效能。
政企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涉及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政府与政府之间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以药品代码制度为基础,实现电子监管政策目标。企业信息共享是以产品信息为信息流,将ERP、MRP-Ⅱ、SCM、CRM等企业信息系统(MIS)整合起来,建立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综合集成管理信息系统(MMIS)。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是对政务信息系统优化整合,强化政府横向信息共享的协调、整合和综合集成。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购买、征用和管理,强制执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和强化全过程追溯召回能力,引导和激励企业对自身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管理
2.2 政企信息共享中的药品代码问题
政企信息共享机制,解决了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公开、政府之间的企业资信信息整合和产品信息快速传递问题。由于标准化的缺失,导致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障碍的问题愈加突出。影响政企信息共享机制未能及时构建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现代网路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问题,一方面是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6]。对于受国家强制性管制的医药行业来讲,由于国家药品代码制度的实施时间比较短,软件开发商和医药企业存在“多、小、散”的状况,尤其是条块分割的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转轨的过程,“万码奔腾”和“信息孤岛”问题影响了医药行业政企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医药卫生行业信息化进程中药品代码制度未能有效、及时和统一化,使得政企信息共享中存在一些突出现象:政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存在漏洞,政府法律政策信息导向不清楚;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程度很低,各监管部门各搞一套。因而,医药卫生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企业信用信息未能及时利用和共享,直接影响了医药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政企信息共享的积极性,导致了企业对建立产品追溯和召回系统的消极态度,增加了政府推行电子监管的难度。
另外,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快速发展,利用网站、博客和即时聊天工具等方式进行违规药品产品广告的,但是对广告追踪和监控是目前我国药品监管技术力量所不及的。因此,应构建政企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倡导药品电子监管新模式,探索基于药品代码制度和政企信息共享机制的网络违法广告追踪和监控技术,还消费者一个健康和和谐的网络消费环境。然而,受经济、技术和传统等各种因素制约,我国目前政企信息共享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电信监管、质量监管、政府部门协调等体制改革有待与深化,政企信息共享的制度环境仍需要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
2.3 政企信息共享中的电子监管方法
以政企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以电子监管为目标和重点,整合企业的产品信息和物流信息,以及电子政务公开信息,对产品质量、市场主体和多媒体广告进行电子监管与电子追溯召回。首先,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推广和实施,是电子监督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由于不同监管部门或机构所履行的职能需要,分头对相同的信息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造成数据命名、类型、格式、存储、传递、分析、理解和维护上有差异。因此,实现药品信息资源在监管范围内共享,必须依靠药品代码统一标准的支撑。第二,以药品电子监管为目的,实施生产流通“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构建技术法规及风险预警等信息库、企业资质证明信息、产品抽检信息的中央数据库,实施对产品的技术监督、对质量体系的行政监督;实现各级政府药品电子监管信息的数据同步,实现与电子监管的政府信息和企业产品信息的交互。第三,通过对药品电子监管信息与刑事、社会等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行政执法和刑事侦察相结合的行刑联动调度平台,在药品安全危害事件动态控制中发挥预警、应急联动等作用,提高行政执法、刑事处罚的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和重大活动安全保卫能力。
3 政企信息共享进程的信息化策略
国家药品代码制度作为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速了政企信息共享进程,但是短时间内增加了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成本。因而,有必要实施多项数据标准融合、分步骤分阶段实施信息化策略和积极采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
3.1 药品代码制度与相关代码融合
药品电子监管标准规范体系是使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各参与方在统一的管理和技术框架下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7]。《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提出“制定标准规范体系”工作任务,包括:业务规范、数据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三方面。药品电子监管标准化建设要参照现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同时借鉴其他相关系统建设的经验,对监管的现有业务术语、业务流程、业务文书及业务中用到的信息分类及编码进行梳理和规范。药品电子监管标准化建设要以进行信息交换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重要前提,建立适合和满足电子监管需要的信息编码体系和标准,既要利于业务数据大集中建设,又要做到各级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也要方便与其他各有关单位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药品电子监管更多是各种信息的整合,然后实施对产品追溯和召回,对市场主体进行责任追究。药品电子监管标准体系是一组代码的结合,药品代码制度既包括了化学药品、中成药和生物制品的赋码技术,也包含了产品追溯过程中监管部门、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等机构代码,还包括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的信息标准[8],药品代码的编码技术上难度较大。因而,以促进政企信息共享为前提,电子文书、电子证照、资质文件等各种电子单证/报文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化,将进一步促进医药行业管理的无纸化。
3.2 政企信息化软件的更新换代
基于药品代码制度的政企信息共享目标,和“多、小、散”的企业、部门、医疗机构状况,加速了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软件更新换代。由于我国存在多家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甚至是各地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所采用的时间不相同步,选择的软件提供商也不尽相同,导致了各信息系统不相衔接,延缓了政企信息共享进程。2010年《关于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经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品的批发企业,必须在2011年3月31日前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因此,以药品电子监管码为主线的药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整合方案,加速了政府、企业、医疗机构信息软件的更新换代速度。
医药产业ERP系统,集成企业制造、财务、质量管理和分销等职能,实现了动态地平衡和优化企业的资源。目前,ERP软件供应商包括SAP、Oracle、用友和金蝶等[9]。药品电子监管码在“十二五”期间的推广和实施目标,引发医药行业的软件更新换代热潮。一方面加速提升政企信息共享水平,为信息化软件供应商市场拓展带来商机;另一方面增加了医药企业在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程中的信息化投入成本。因而,政府强制性推行药品代码制度以提升药品安全追溯召回能力、提高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节约社会成本为双重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信息化策略,促进“十二五”期间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3.3 云计算技术支撑政企信息共享
政企信息共享的数据交换标准与电子监管相关的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各类技术性规范,例如《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全球贸易产品与服务代码标准》等,尤其是中央政府强制性推行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药品全过程、可追溯召回的瓶颈问题。但是,药品电子监管码只是一个低层数据的统一标准,追溯和召回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自动识别技术将实物流与信息流结合起来,关键技术包括: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DNA分析法等,应用3S技术(GIS、GPS和RS)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踪。
云计算产生于IT领域,是基于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10]。将云计算信息技术引入政企信息共享进程[11],一方面,企业或医疗机构通过云端软件服务,可以实现由于电子监管码统一标准之后企业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解决企业因实施电子监管码统一标准和新GMP、GSP认证所带来的高生产成本问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云计算信息技术,可以对药品安全的生命周期进行实施实时监控,并整合药品安全技术监督和行政监督的药品安全风险信息,实现预警机制、应急管理和药害救济三位一体的药品风险管理制度。
4 小结
基于国家药品代码制度的药品电子监管和政企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社会和知识经济对政府部门提出的“政府工作流程再造”和制度创新的反映。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强制性推行和实施,虽然短时间内是增加了医药卫生事业转化升级的信息化成本,但是在信息资源共享、避免信息“孤岛”、提高效益和效率方面效果显著,带动和增强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追溯召回的信息化水平。药品电子监管码仅是产品信息交换的数据标准规范,对药品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仍需要业务规范和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等代码制度的相协调;探索和发展电子稽查、视频监控、网络追踪和电子认证等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化支持技术,将是“十二五”期间政府部门常规监管工作的信息化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晓乐,梁鸥.药品代码与自动识别技术在医院药学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7):8-11.
[2] 郑敏霞.中成药编码研究[J].海峡药学,2011,23(5):267-268.
[3] 王妍,胡泽利,李青.医药电子交易中的药品信息代码标准研究[J].中国执业药师,2012,9(7):40-43.
[4] 郭海英.药品代码制度疑云[J].中国药店,2008,(7):22.
[5] 沈烽,张健,黄源,等.电子化药品物流在医院药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2,23(41):58-60.
[6] 夏显波,曾家刚.政企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机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45-48.
[7] 王广平,白锦表.药品电子监管机制的政企信息共享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药房,2012,23(48):4513-4516.
[8] 董赞强,沈苏彬.网络编码研究综述[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3):70-79.
[9] 李繁.网络编码技术原理及应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1):12-15.
[10] 杨善林,罗贺,丁帅. 基于云计算的多源信息服务系统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学报,2012,15(5):87-100.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461
近些年来,我国中药生产中的大桶煮提、大锅蒸熬及匾、勺、缸类生产器具当家的状况大为改善,进而出现不锈钢多功能提取罐、外循环蒸发、多效蒸发器,流化干燥器等设备,中成药的剂型也有较大的发展,由丸、散、膏、丹剂为主发展成为具有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及少量粉针等剂型。那么到现在为止,在中药制药领域又有哪些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到其中呢?现作如下综述:
1粉碎技术
利用超声粉碎、超低温粉碎等技术把原材料加工成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微粉。细胞破壁率达95%以上。超微粉碎以剪切为主,得到超细粉体再进行提取。提高药物的吸收率、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主要用于一些贵重、稀有药材的粉碎[1]。其中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将带来中药传统剂型的革新和发展,推动中药剂型现代化。以生药人药的传统剂型有汤剂、散剂、膏剂和丸剂等,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可以拓宽以生药人药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吸人剂、涂膜剂等,也可促进先进制剂技术(如固体分散技术和药物缓释技术)在这些生药剂型中的应用。
2浸提技术
2.1超临界流体萃取
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独特溶解能力和物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对压力、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的特性,通过升温、降压手段(或两者兼用)将超临界流体中所溶解的物质分离出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兼有精馏和萃取两种作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由于可通过调控压力和温度,选择性地萃取某些成分,可以兼具提取和分离的功能,适用于提取分离挥发性成分、脂溶性物质、高热敏性物质及亲脂性、分子量较小物质的萃取,但对极性大、分子量大的物质如苷类、 多糖类 ,需要加夹带剂。
2.2超声提取
超声提取技术是以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 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超声提取能够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增加溶剂穿透力,提高药物溶出速度和溶出次数,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有效部位提取率,且瞬间稳定升高温度,对热不稳定成分影响较小。
2.3微波萃取
是指使用适合的溶剂在微波反应器中从天然药用植物、矿物、动物组织中提取各种化学成分的技术和方法。微波萃取的机理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微波射线自由透过透明的萃取介质,深入到生物材料的内部维管束和腺胞系统。由于吸收微波能,物料内部温度突然升高,在天然物料中的维管束和腺胞系统升温更快,保持此温度直至其内部压力超过细胞壁膨胀的能力,细胞破裂。位于细胞内的有效成分从细胞壁自由流出,传递到萃取溶剂里。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物质的tanδ值不同,对微波能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微波可以对体系中不同组分进行选择性加热,从而使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出来,进入到萃取溶剂中。
2.4酶法提取
酶法的基本原理是选用合适的酶将中草药中的杂质(如淀粉、果胶、蛋白质等)予以分解除去,最大限度地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酶法提取要求酶有极高的活性、高度的专一性和温和的反应条件。酶法提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酶的种类、用量、酶解时间、温度、酸碱度、物料细度、搅拌强度等多种因素。
2.5半仿生提取
半仿生提取法是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从生物药剂学角度,模拟口服给药及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原理,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的一种新的提取工艺。具体做法是,将提取液的酸碱度加以生理模仿,先将药材用酸水提取,再以碱水提取,提取液分别滤过、浓缩,制成制剂。对提取液的最佳pH值和其它工艺参数的选择用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结合主要药理作用为指标用正交试验法、比例分割法进行优选。
2.6亚临界水萃取
常温常压下水是极性很大的溶剂,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极性会降低,对中极性和非极性有机物的溶解能力也会增加,在适度的压力下,将水加热到100℃以上临界温度374℃以下的高温,水体仍然保持在液体状态,它的极性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这种水称为亚临界水。亚临界水与常温常压下的水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别,更类似于有机溶剂。当温度为250℃,压力10.0 MPa时,水的极性与甲醇相当。
2.7双水相萃取技术
将两种不同的水溶性聚合物的水溶液混合,当聚合物达到一定浓度,体系会分成互不相溶的两相,形成双水相体系。双水相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高聚物之间的不相溶性即高聚物分子的空间阻碍作用,相互无法渗透,不能形成均一相,从而具有分离倾向。基于物质在双水相体系中的选择性分配,不同物质在特定的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分配系数,当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在上相和下相间进行选择性分配,表现出一定的分配系数,从而达到分离纯化之目的。
2.8反胶团萃取
表面活性剂分子溶于非极性溶剂中自发形成的聚集体,其中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朝内而非极性头朝外与有机溶液接触。胶团内可溶解少量水而形成微型水池,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生物物质溶解在其中,由于胶团的屏蔽作用,这些生物物质不与有机溶液直接接触 ,起到保护生物物质的活性的作用,从而实现生物物质的溶解和分离[8]。
2.9液动分级逆流技术
液动分级逆流提取是工业生产技术,在提取方法上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物,适合于动物类、矿物类、根茎类等原材料,进行常温或加温浸提、常温或加温动态提取、常温或加温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对各种药材的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溶媒及溶媒用量、颗粒饮片尺寸、 提取单元组数、药效成分提取率等工艺参数等,可根据不同药材的特性进行优化。
3分离纯化技术
3.1膜分离
膜分离是以压力为推动力,根据体系中分子的大小和性状,通过膜的筛分作用,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离,可分离分子量为1000~1000000道尔顿的物质。起到精制、富集及浓缩的作用。目前,膜滤主要用于浓缩、分级、大分子溶液的净化等。
3.2大孔吸附树脂
大孔吸附树脂是由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由许多微观小球组成的多孔球状交联聚合物,是由有机单体加交联剂、致孔剂、分散剂等添加剂聚合而成。其理化性质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媒,不受无机盐类及强离子低分子化合物存在的影响。它具有的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大孔吸附树脂具有的筛选性原理是由其本身的多孔结构所决定。
3.3分子蒸馏
由于物质挥发度不同,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液体混合物的分子受热后运动会加剧,当接受到足够的能量时,就会成为气体分子而从液面逸出,随着液面上方气体分子的增加,有一部分气体就会返回液面,在外界温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最终达到分子运动的动态平衡。不同种类分子的有效直径不同,故其平均自由度不同,其逸出液面后与其他分子碰撞的飞行距离不同。
3.4高效逆流色谱技术
高效逆流色谱是一类不用任何固态载体或支撑体的液 -液分配色谱,主要是利用在高速旋转状态产生的二维离心力场的作用下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快速有效的对流或分割,从而使样品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成千上万次萃取,根据样品中的物质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种方法。
4干燥技术
4.1喷雾干燥
喷雾器是喷雾干燥的关键部分。液体通过喷雾器分散成 10~60 μm的雾滴 ,提供了很大的蒸发面积(每m3溶液具有的表面积为 100~600m2) ,从而达到快速干燥的目的。对喷雾器的一般要求为:形成的雾粒均匀,结构简单,生产能力大,能量消耗低及操作容易等。
4.2冷冻干燥
冷冻干燥使燥的液体在极低的温度下 ,冷冻成固体;然后 ,在低温、 低压下利用水的升华性能 ,使冰升华汽化而除去 ,以达到干燥的目的。冷冻干燥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生物产品的干燥和浓缩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产品的活性。冷冻干燥的干燥过程包括升华和解吸两个不同的步骤。
5β-环糊精包合技术
环糊精是一环状低聚糖化合物,外端亲水,内部疏水,既有水溶性又有脂溶性。药物经其包合后,可增加溶解度和溶出度,可防止药物的风化或挥发,防止氧化、光解、热解等,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该技术适用于挥发性及不稳定性药物的包合,如延参健胃胶囊中干姜挥发油的包合,冰片经包合后,解决了不稳定的问题。
6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工程技术成就之一。微机自控系统已普遍用于制药工业及制药机械的设计和生产,如高节能超临界萃取微机程控提取装置,口服液、大输液、针剂、软胶囊等的生产联动线,微机自控胶囊填充机等。 随着GMP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使用电脑和机器人控制的无人工厂已在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中出现,药物生产在密闭的空间进行,不与人直接接触,仅需少数技术人员管理电脑和机器人,从而大大减少了污染,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信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的努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会越来越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会在世界医药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杨红,韩晓静.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新技术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04,8(8):740-741.
[2]林清英.提取分离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应用[J]. 海峡药学, 2007, 19 (6) : 101- 104.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效应动力学;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R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c)-0170-03
Classroom teaching idea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effect dynamics
ZHANG Ru-yi YOU Qiu-yun
School of Pharmacy,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effect dynamics is a chapter from general introduction in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for pharmacy major in medical and pharmic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As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it also acts as a bridge of cross-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Chinese herbs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eparation.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in this chapter and apply these contents into real life and clinical practice,this paper did some explorations of teaching methods on Chinese medicine effect dynamics,classroom teaching idea of Chinese medicine effect dynamics was explored.
[Key words]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ffect dynamics;Teaching idea
中的效应动力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类专业《中药药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其内容包括药物与作用靶位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新药研究提供依据,也为促进生命科学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并且章节内容对于中药药理学系统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关键作用,对于临床上中药的治疗以及中药制剂也极其重要,因此授课者在讲述本章节内容时,首先介绍中药效应动力学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在药学这一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了解中药效应动力学的重要性。中药的效应动力学涉及到的内容繁多难懂,交叉学科涉及广泛,因此,在讲授复杂的作用机制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以作表来更好地讲解,利用身边常见的中药举例,绘图其重点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的效应动力学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1-2]。现将教学思路综述如下。
1课前导入
中药的效应动力学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目前西医治疗病证迅速有效,但副作用多,不良反应严重,并且大多数副作用不可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受性等不良反应,而中医药防治疾病具有整体调节、治法多样、疗效肯定及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中药的应用愈加广泛,可见中药药理学的学习尤为重要。中药的效应动力学作为中药药理学重要内容之一,与今后的各个章节药物的学习密切相关,与相关学科的知识点交叉广泛,掌握中药的效应动力学的知识内容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疾病临床疗效及开发中药新药具有重要意义[3-8]。
2中药的基本作用
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来阐述中药的基本作用。中药的整合调节作用包括去除病因、增强体质、补充机体的功能不足,分别讲述每一种作用的机制并且举例中药说明,中药的整合调节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①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如寒证、热证是整体机能状态的变化,寒证患者功能水平偏低,用温热药能提高神经内分泌机制和代谢机制;热证患者功能水平偏高,用寒凉药抑制神经内分泌机制使机体恢复到正常水平,代谢下降,产热减少。②调节机体的反应能力:如人参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其功能增强。半夏厚朴汤可以调节抑郁状态下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能神经系统、机体氧化防御等多系统功能。机体反应水平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指标水平的高低,机体的反应能力是指机体对刺激产生反馈作用的能力大小。功能水平只反应静态水平的变化,而其反应能力是反映机体动态变化的能力;中药的调节作用随机能状态而改变。③中药调整作用可以表现为双向调节作用:同一方剂的同一剂量对同一生理功能,若受抑时可使之兴奋,如兴奋时可使之抑制,均将其向正常水平调整。采用Wilder J提出的“初始值法则”(the law of initial values)进行解释,该法则认为,刺激(如药物)的作用与其所作用的反应系统的原始水平(初始值)有关,初始值愈高,对兴奋性刺激(药物)的反应愈低,对抑制性刺激(药物)可使反应增强。中药的去除病因是指中药可杀灭病原微生物,对抗疾病过程中的病理损伤因子,调节机体的反应状态以达到祛邪的目的。如清热解毒药对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可以通过抗炎、解热、增强机体抗感染的应激能力、调节免疫功能等,从而改善机体在外邪的入侵下所呈现的一种反应状态“里热证”而体现出来。增强体质,补充机体的功能不足,如人参大补元气,鹿茸补阳及当归补血等。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是本章节学习内容的重点,其中包括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授课者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将通过对比西药单一化合物来说明中药直接靶向产生病理改变的靶点,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离子通道、以及调控致病因子表达等方式治疗疾病。利用多媒体以桂枝汤的苯丙烯类化合物为例作图讲解(图1),重点介绍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通过作表来讲解中西药的差异性来突出中药多靶点的优势(表1)。①中药多靶点的优势体现在中药多成分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协同作用,如芍药苷对中枢性的疼痛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对末梢性疼痛有抑制作用,因此芍药甘草汤对中枢性及末梢性的肌肉痉挛、疼痛均有协同作用。②伴行成分可提高活性成分的溶解度或吸收率,如桔梗皂苷具有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可以增加银翘散中多种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从而提高了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③提取物中的几种成分相互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如丹⑺溶性成分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对冠状血管的作用完全相反,丹参素可明显扩张冠状血管,而原儿茶醛则明显收缩冠状血管。甘草中的甘草甜素、甘草次酸有促进水钠潴留减弱了甘遂甾萜成分的峻下逐水作用。④增敏作用,降低或逆转病原体的耐药性。美国塔夫茨大学( Tufts University)的Frank R1 Stermitz教授报道了一个出色的研究实例,小檗碱和5′-MHC的协同抗菌作用使小檗属植物几乎不会受到细菌性病源菌的感染,5′-MHC是专一的微生物多药耐药泵(MDR pump)抑制剂,具有强烈抑制微生物多药耐药泵外排小檗碱的作用。5′-MHC单独给药时并没有抗菌作用,但当5′-MHC与小檗碱同时给药,小檗碱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可以降低到单独使用小檗碱时的1/500[0.13/(g・ml)],并且具有多个活性成分,相互作用,协同、加和以及拮抗,相对缓和。最后重点介绍中药作用中的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药物的用量、配比以及服用时间都会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物用量,能够起到透邪外出的作用;而在逍遥散中则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用量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普济方》中载有佛手散,由当归六两、川芎四两组成,主治妊娠伤胎、难产、胞衣不下;《证治准绳》中芎归散药味与佛手散亦同,用川芎、当归(去芦)各等分,主治脚气、腿腕生疮等;疾病初期用量较大,取其量大力专而猛之势,以祛病邪;久病用量宜小,取其量小力缓,使疾病逐渐向愈;时效关系中的晨服参芪、夕用六味等,均说明中药的时效与量效在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
4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首先介绍药物毒性的概念,中药所称的“毒药”有两种涵义,一是在古代医籍中泛指一切药物,认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气味之有偏也”;二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包括治疗作用过分强烈,或治疗作用以外的不良反应[10-13]。接着从临床角度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部分中药具有毒性,应用不当会对机体造成巨大的损害,但是有些药物的毒性是可以避免的,并且能够治疗病证,发挥药物的正面作用。部分中药的治疗剂量和产生毒副作用的剂量接近或相当,合理提取和利用中药的毒性成分,起到更好的疗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无毒中药应用不当也会对机体造成损伤,根据中医理论内容,中药具有偏性,无毒或低毒的药物,需使用得当,反之导致人体阴阳的失衡,从而对人体造成损伤。最后重点讲解在中医理论中,对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研究不断深入,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不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不良反应(也称副作用)。②毒性反应:中药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和结构的病理变化。急性毒性反应是指大量毒物短时间内进入机体,很快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急性毒性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造血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反应系指中药或中成药经长期服用或多次服用所出现的、并造成靶器官结构性损伤的反应。损伤的“靶器官”中,以肝、肾、胃肠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心肌、骨骼、肺、中枢神经、内分泌腺体,如雷公藤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以及关木通中马兜玲酸的肾脏毒性。③后遗效应。④停药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⑤变态反应:指机体受到中药或中药注射剂刺激后,体内产生了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⑥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一些中药可以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如雷公藤、雄黄、砒霜等。有些中药可以引起癌变,如大戟、甘遂,其主要毒性成分系巴豆烷型(tigliane type)与巨大戟烷型(ingenane type)两种结构母核类型的二萜醇酯类化合物,易产生刺激性、致炎、促发致癌等。 因此,对于中药治疗病证,应辨证地看待中药的毒性,合理应用无毒中药,巧妙使用有毒中药[14]。
5小结
中药的效应动力学与药理学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中药的作用是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作用,对机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调节作用,而兴奋和抑制作用构成了西药药理的主要作用方式。与西药药理学相比,中药的生物作用具有缓效与温和。量效关系是非线性的特点,但中药使用不当会有不良反应。
因中药药理学中有很多的专业术语,知识点繁多而分散,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扬长避短,利用好地方特色的优势提高中药药理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5],更好地为中医药产业服务。在中药的效应动力学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利用中药标本,结合中草药的历史传承文化,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构建摸得到、看得到的综合教学模式,做到课上传授知识,课下实习见证中药的应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者在授课的过程也适当加入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把系统的知识内容归纳分解,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下,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把关,让学生独立操作一些简单的科研实验,做到教研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课堂形式多样化,并邀请学生参与制作教学影像资料,为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提供新思路新论断,使中药的效应动力学的教学多样化,以期更好地为中医药产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游秋云,张舜波.浅谈开窍药的教学思路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7):103-104.
[2]刘冬,杨卫平,梅颖,等.中医临床类专业《临床中药学》教学思路与方法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6,38(1):69-71.
[3]李瑞瑞.药剂科中药饮片处方的临床用药情况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6,(23):26.
[4]游秋云.安神药的课堂教学思路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137-138.
[5]金乐红,唐婷,郑威.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思路[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02-304.
[6]张予阳,曹珂,温慧敏,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思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26-128.
[7]王巧云,石乐鸣,徐理华,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4,3(4):33-34.
[8]姚立,余静.《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J].r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48.
[9]刘彬,刘慰华,张竞之.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与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0):93-94.
[10]黄吉赓.丁氏内科张伯臾临证经验和教学思路举隅[J].中医文献杂志,2016,34(1):38-40.
[11]郭云辉.浅谈中医院校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J].当代医学,2013,19(26):164.
[12]程琰,尤淋君,杨勇,等.中药活性成分吸收动力学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6,35(6):351-354.
[13]任小巧,高增平,穆丽莎.中药新药毒性与抗癌效应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1):7-9.
目的为大黄虫丸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5年的相关文献,综述中成药大黄虫丸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以及实验研究等各方面的进展。结果大黄虫丸对肝纤维化、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子宫肌瘤等患者疗效确切。具有抗菌、抗凝、消炎、止痛、解痉、溶栓、保肝、抗纤维化作用,并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基质细胞的增殖,抗氧化损伤等多方面作用。结论可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扩大古方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范围。
【关键词】 大黄虫丸 临床应用 药理 实验研究
大黄虫丸出自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中,由熟大黄、黄芩、生地黄、虫、水蛭、蛴螬 、虻虫、 桃仁、杏仁、芍药、牛膝、甘草12味药物组成,具有疏通经络、破淤生新、缓中补虚之功效。本方配伍独特,既有破血逐淤之虫类药,又有滋阴养血清热之品。以往该方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近些年来随着对其药理研究的进展,应用范围趋于广泛。本文就大黄虫丸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综述如下,与同行商榷。
1 临床应用
1.1 消化系统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2例在常规保肝药物基础上加用大黄虫丸口服3个月,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疗效显著[1]。应用本方联合凯西莱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36例,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疗效[2]。以本方联合陈夏六君子丸治疗脂肪性肝炎36例,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B超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6.1%[3]。综上所述,说明大黄虫丸具有抗肝纤维化、保肝降酶的作用。也有报道使用大黄虫丸治疗慢性胰腺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血、尿淀粉酶明显下降。
1.2 心脑血管系统杨氏[4]应用通心络胶囊配合大黄虫丸治疗高脂血症的患者疗效肯定,与西药洛伐他汀组相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副作用明显降低。闫氏[5]观察了大黄虫丸治疗室性早搏患者38例,中医辨证为血淤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并且安全有效。有人观察用本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其血脂、血液流变量、心电图、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除等方面均优于治疗前。而戴氏[6]曾用大黄虫丸治疗44例患者,结果显示改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中医病类积分,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1.3 呼吸系统将84例支气管哮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应用大黄虫丸治疗46例,与口服氨茶碱和博利康尼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1.4 泌尿系统杨氏等[8]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本方治疗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33例,治疗组未应用血液透析就全部渡过危险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方中大黄具有促进肾毒素排泄、降低血尿素氮的作用。
1.5 妇科高氏[9]应用本方治疗闭经118例,治疗3个月经周期,其总有效率66.95%。古氏[10]用少腹逐淤汤合本方加减治疗89例子宫肌瘤患者,均有一定的效果,尤以单个瘤体
1.6 男科大黄虫丸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07例,总有效率89.7%,其中89例恢复了生育能力,性功能障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本方的活血化淤、散结消肿兼清热利湿之功效,与西医抗菌消炎作用相一致[13]。
1.7 皮肤科牛氏[14]应用本方口服治疗重度痤疮62例,有效率69.36%,与口服四环素、维生素AD胶丸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
本方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液病等其他疾病中的应用均有报道,疗效显著,本文不一一赘述。
2 实验研究
2.1 对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姬氏等[15]研究本方拆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家兔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与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性内皮损伤合并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家兔AS模型,通过SP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VSMC中的表述,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VSMC的凋亡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黄虫丸拆方各功效组分均可使AS模型家兔胸主动脉VSMC中PCNA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
2.2 对内皮细胞及氧化损伤的影响观察大黄虫丸对脑出血大鼠模型脑组织一氧化碳(NO)、内皮素(ET),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的影响。采用酶标法测定NO,放免分析法测定ET的含量,结果表明应用本方组能明显的降低造模后大鼠脑组织中NO、ET的上升,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
2.3 抗炎作用用光镜观察大黄虫丸大剂量给药后肾病大鼠的肾脏病理组织变化,表明可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抑制系膜细胞增生和减轻间质纤维化的作用[18]。有报道建立阿霉素肾硬化大鼠模型, 造成弥漫性系膜增生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经大黄虫丸治疗后可明显升高血浆6-Keto-PGF1α及降低TXB2水平,其机制与调节血栓素/前列腺素平衡有关[19]。孙氏[20]通过单侧肾切除、分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制作弥漫性系膜增生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并应用大黄虫丸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大黄虫丸可降低阿霉素肾硬化大鼠尿蛋白含量,抑制FN,CoLⅣ的过度表达, 抑制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增生,减少细胞外基质在肾小球中的积聚,防止肾小球硬化。
2.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采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后,予以灌服本方6周后,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IFNγ含量明显增加(P
3 小结
大黄虫丸为张仲景活血化淤名方,凡具有淤血内阻,新血不生而致发病,无论内科、外科、妇科等不同领域疾病,均可应用本方祛淤生新而达到治疗目的。然而此方在《金匮要略》中所治疗的疾病应是虚劳病兼有淤血者,故临床中要注重辨证施治。近年来,对大黄虫丸的研究,由单纯的临床观察发展到药理机制的探讨,其具有抗菌、抗凝、消炎、止痛、解痉、溶栓、保肝、抗纤维化作用,并通过抑制VSMC增殖,诱导其凋亡,抗氧化损伤等方面发挥抗AS作用。为扩大古方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范围,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从不同角度了解本方的药理机制,对于研究古方在临床应用中“老药新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 坤.大黄虫丸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6):732.
[2] 冯金铭,胡日旺. 大黄虫丸联合凯西莱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36例临床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14(4):49.
[3] 陆灵光,李健波. 大黄虫胶囊联合陈夏六君子丸治疗脂肪肝肝炎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1):77.
[4] 杨金林,黄 山,荣 蓉.活血化淤药对血脂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3):481.
[5] 闫 虹.大黄虫丸治疗室性早搏38例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1):1408.
[6] 戴高中,陈汝兴,顾明昌,等.大黄虫丸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3):14.
[7] 卢立广. 大黄虫丸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4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9):381.
[8] 杨韶华,王祥生,曹务礼. 大黄虫丸治疗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9):843.
[9] 高鹏翔,徐 丹,高鹏武. 大黄虫丸治疗闭经118例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6,28(1):22.
[10] 古春青.少腹逐淤汤合大黄虫丸加减治疗子宫肌瘤89例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07,23(22):51.
[11] 刘秀峰,陈丽笙,何 珍. 大黄虫丸治疗子宫腺肌病3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2):64.
[12] 肖发喻. 加味逍遥散内服配合大黄虫丸外敷治疗乳腺增生70例[J].四川中医,2008,26(1):94.
[13] 徐泽杰,张 希. 大黄虫丸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07例[J].四川中医,2004,22(10):31.
[14] 牛桂芳. 大黄虫丸治疗重度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6):369.
[15] 姬媛媛,刘俊田,李静莉,等. 大黄虫丸拆方对动脉硬化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0):913.
[16] 李静莉,刘俊田,苟 伟,等. 大黄虫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J].中成药,2006,28(10):1470.
[17] 戴高中,顾明昌,袁灿兴. 大黄虫丸对大鼠脑细胞NO ET T-AOC含量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92.
[18] 孙 伟,朱萱萱,曾安平,等. 大黄虫丸对改良阿霉素肾病肾硬化大鼠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06,28(1):81.
[19] 陈继红,孙 伟,高 坤,等. 大黄虫丸对阿霉素肾硬化大鼠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0):26.
[20] 孙 伟,陈继红,高 坤,等.大黄虫丸对阿霉素肾硬化大鼠系膜基质增生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药, 2008,40(1):77.
[21] 韩晓静,苏珍枝. 大黄虫丸抗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J]. 医药产业资讯,2006,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