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兰亭序书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在会稽的兰亭修禊,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其间做诗37首,结纂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此作序,这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人。祖居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遂为绍兴人。王羲之故居位于绍兴城内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在绍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犹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324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兰亭序》的章法,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购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洛阳宫本兰亭序》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此外还有“薛稷本”、“赐潘贵妃本”、“颖上本”、“落水本”等等。
[关键词]《兰亭序》;老庄思想;魏晋风度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101-2
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间,一直徘徊着分裂的幽灵。在政治频繁更迭的场景中,政治的束缚力相对松弛,这就为学术思想的灵活跳跃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社会动荡的高频率,强烈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开始觉醒,开始思考。此刻老庄思想的崇尚自然,放任自由的生活方式深深地被他们吸引,书法成为他们自我陶冶的重要手段。他们一改秦汉书法的古质朴实而变得流美生动,不难看出其背后的思想渊源与老庄的道法自然不无联系。
一、关于《兰亭序》
在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王羲之召集了筑室东土的名士、属官如谢安、郗昙、孙绰、孙统、许询、支遁、谢胜、徐丰之及家族子弟凡四十一人,在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次雅集。这就是东晋时期最为著名的“兰亭之会”。
那一天,有二十六人赋有诗作,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已然微醉的王羲之乘兴欣然挥毫,执鼠须笔为此次雅集亲自写序,以书心中之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序》。
此书,行书,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晋人称《临河序》,唐人称《兰亭诗序》或《兰亭记》,宋欧阳修称《修禊序》,蔡襄称《曲水序》,苏轼称《兰亭文》,黄庭坚称《禊饮序》,宋高宗称《禊帖》。关于此书的流传情况,唐刘《隋唐嘉话》里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560――565)中为僧永所得,献之(陈)宣帝。隋平陈时,或以献晋王(隋炀帝),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师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621)入秦府。贞观十年(636),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文中记述了萧翊赴越州,在辩才处得到《兰亭》真迹的经过,后在何延之处演绎成萧翊智取《兰亭》,颇具小说色彩。唐以前,《兰亭序》还不曾被人们所重视,直到唐太宗的迷恋才受到普遍的追崇,以至到今天《兰亭序》仍给我们留下神秘的色彩。关于《兰亭序》比较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宋代有之。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南京地区东晋时代王、谢家族墓志的出土,郭沫若撰文论世传王羲之《兰亭序》为伪作,在文物界和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兰亭论辩”由此拉开序幕。由于当时郭氏的特殊地位,追随其观点的学者渐渐涌现。当时,郭氏及赞成他的观点的被冠以“具有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而予以肯定,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则被“打入”下编。随着社会风气的渐渐开放,1999年在苏州举办了一场“兰亭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兰亭现象进行了综合客观的探讨,郭氏的诸多观点被予以否定,从此《兰亭序》的真实面目渐渐浮出水面。
二、“畅叙幽情”,“死生亦大矣”
《兰亭序》全文可分为两部分。从“永和九年到信可乐也”为第一部分,对此次雅集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进行介绍。“暮春之初”,会稽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群贤修禊,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畅叙幽情,品山水之乐。在道家自然观的影响下,推崇自然,寄情山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味“自然之道”“人生之道”,整个这一部分,清、静、雅、幽,文气流畅,自在无碍,紧系兰亭山水美景,记诗人流觞咏诗之雅事,简洁的字句散发出一种淡雅清幽的意味,给人宁静的享受。我们看到了亲近自然、逸情山水的魏晋士人,为下文“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奏出精彩的序曲。
从“夫人之相与”到最后为第二部分,体味自然后,面对现实,“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痛哉”,“悲夫”,“死生亦大矣”。寄情于景,“修禊”升华,表露真情、真意!从“朗”、“清”、“惠”、“和”到“大”、“盛”、“游”、“乐”,神游千里、心怀万物,从兰亭走向宇宙,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小美走向大美,从清“幽”走向极“乐”,山水之乐的情绪一度高涨。
对于第二部分的描述,清李文田先生认为:“自‘夫人之相与’以下多无数字,此必隋、唐间人知晋人喜述老、庄而妄增之。”从而证明《兰亭序》为伪作。考王羲之与谢万(谢安弟)的书信中写道:“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陆贾,《史记》有传,著有《新书》,是汉高帝刘邦“兴刘、安刘”的谋臣,是羲之作东晋谋臣的模范榜样。又,班嗣,师班固的从兄,一生崇尚庄子,保真养生。又,杨王孙,《汉书》有传,生平主张裸葬归真。此三人乃王羲之生平之所依,修身养性,生有所持,死有所安的老庄思想对王羲之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
庄子说“游心于无物”,“心游于物外”,汉代书法理论家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王羲之《笔势论》中说“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先散怀抱”“凝神静虑”都是摒除心中杂念,与“虚静”、“坐忘”的道家思想相统一。《兰亭序》就是王羲之真性情的流露,在“流觞曲水”“信可乐”,籍酒纵笔,情感便会由欢乐中沉静下去,平日所积蓄的骨肉生死之感,不知不觉的涌上心头,道出了“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笔者认为王羲之是矛盾的,游目骋怀后,又悲观孤独。乐是清潜的,悲是深刻的。他从小体弱多病,少年寡言,从其所存世的自叙病痛的手札中略窥一斑。他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服五石散,以求长生。《兰亭序》,正是在王羲之仕途之旅即将结束之时所作。他放弃为官,选择“放浪形骸”于山水间,表面看来悠哉游哉,其内心深处是痛苦的,挣扎的。一个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报效祖国,是他们的理想,试想这一切都已终结,“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怎能不“痛哉”!怎能不“悲夫”!道家虽然将生死看成一体,但在细细品味庄子《齐物论》后,最后庄周与蝴蝶相融合,在“梦中”才能实现物我为一的境界,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品出一番无奈吧?在庄子所生活的时代,他的人生态度,或许是最为保全的!那王羲之所感的一切又何尝不可呢?
三、“一死生”,“齐彭殇”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彼和此是相对而生的,正如生与死,生即是死,死亦是生,死是生的开始,生意味着死的到来,一切都要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不为外界所累,才能彻底解脱。这是庄子在《齐物论》中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可庄子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在现实生活中,感情的波动、起伏,往往受制于对物的追求。人必须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在这个世界有太多自己不能涉足和控制的领域,而面对这些难免或悲或喜,患得患失。此时最明智的做法,是保持沉默,安之顺之。所以无论是齐物我,还是齐万物,都要无“心”。当然,达到如此“逍遥”之境界是很难的!当王羲之面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压力,道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予以否定,发发牢骚也未尝不可。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中记载“任性不羁”“尤好庄老”。但他“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豚,饮二斗酒,然后临决,真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或许真正的老庄学者,当面对骨肉生死之际,当下岂能无动于衷,岂能无哀痛?!庄子妻子去世时,他也是悲伤的,只是他的悲痛经过自己的体悟,把自己的生命、情感融于天地万物之中,有了这种洒脱、超然情怀,“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把自己融于宇宙万物,没有物我之分,如陶潜所说“托体同山阿”!
伟大的灵魂往往是孤独的,庄子的人生与世俗,“大有径庭,不近人情”,很难得到人们的理解。所以王羲之在《兰亭序》后段写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语句,并不代表否定老庄思想,正如当年“坦腹东床”,而是直抒胸意,心无所碍,更能体现他对老庄“道法自然”思想的追随与崇尚。
法国十九世纪的批评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格概况。”,“要了解作品,这里比别的场合更需要研究制造作品的民族,启发作品的风俗习惯,产生作品的环境。”宗白华先生在《论和晋人的美》一文中也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由此可见,社会大背景、大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魏晋时期,政治生活的混论,迫使士人们追求自然,逍遥自在,借书法抒心中之真性情,此时老庄思想所蕴含的艺术精神,在此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运用。《兰亭序》在不拘礼法,超尘脱俗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今天看来,她的惟妙惟肖,她的婀娜多姿,她的若有所思,她的扑朔迷离,都让人垂涎三尺,跃跃欲试。或许也正是因为她的高不可攀,深不可测,才会让后学者一再研读、探究!诚如逸少所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参考文献]
[1]兰亭论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兰亭论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3]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阎立本是初唐人,其父阎毗、其兄阎立德均是才华出众的营造学家和画家。阎立本曾任工部尚书,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拜为宰相。他有应务之才,尤擅绘画,工于写真,并以故事画见长,取材多为宫廷、官宦、贵族历史事件,著名的有《步辇图》《秦府十八学士》《职贡图》《永徽朝臣图》等。他的《萧翼赚兰亭图》画的也是个故事,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特别喜好王羲之的书法,曾数次派人下江南欲取《兰亭序》而不能得。后宰相房玄龄推荐梁元帝曾孙萧翼充使,萧翼扮作甚爱王羲之书法的儒生,身携二王杂帖来到越中云门寺。寺僧辩才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弟子,此时《兰亭序》真迹已传至他手中。由于辩才对萧翼之诈浑然不知,还以为这个儒雅书生虽有几通杂帖,却未曾见过《兰亭序》真迹,便欣然出示让其观赏。不料此举正中计谋,被萧翼赚骗。《兰亭序》得手后,太宗赏赐甚厚,授萧翼五品员外郎,并赏宅府、庄院、金银瓶、宝马等物,然而辩才却因失掉传世之宝,内熬外煎,又惊且悔,不久便一命呜呼。
在《萧翼赚兰亭图》画面中,老僧辩才坐于禅椅中,正与萧翼侃侃而谈,毫无戒备,而萧翼则将头微低,双手笼袖,暗中算计;坐于其中的那位僧人,双眉紧锁,似已察出狐疑;在图中,有一老者蹲坐于风炉前,炉火正红,锅内茶汤将沸,老者左手执锅柄,右手持茶夹,正在搅动茶汤,一侍童双手端茶托茶碗,正待锅内茶汤盛碗向宾主奉茶。炉边竹几上置有茶托茶碗和一碾茶的茶轮、一盛末茶的罐。
此画的主题虽不在茶事,却仍不失为一幅生动反映唐代饮茶生活的绘画作品。阎立本活动于唐太宗、高宗朝,卒于唐咸亨四年(673)。在他去世60年后陆羽才出生,故此画距陆羽《茶经》问世早约百余年。在《萧翼赚兰亭图》中至少提供了两个茶事历史信息:一是浙东、浙西早在初唐时饮茶已渗透民间,越中寺庙不仅僧众饮茶,还以茶招待来客。《封氏闻见记》曰:“开元(713-741)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阎立本此画则是记述唐太宗朝越中寺庙饮茶已盛,说明江南饮茶风俗更早于江北;二是初唐饮茶多取煮茶法,图中用锅(陆羽《茶经》中称“”)煮茶,持竹夹击拂茶汤再分盛在茶碗里,这一切与陆羽《茶经》所记完全吻合,像是《茶经》的图解。若借用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来题画,倒也十分贴切。
王羲之七岁时书法就很好了,十二岁时看到父亲的枕头下面有一本《笔说》――这是一本以前的人写的关于书法的书,王羲之就偷偷拿来读。
王羲之的父亲发现了就问他:“你为什么偷拿我的秘籍读?”王羲之笑着不说话。母亲说:“你是想学习用笔的方法吧?”
父亲觉得王羲之还小,可能还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就跟王羲之说:“等你成年了,我再传授给你吧!”王羲之请求父亲现在就让他看,不看恐怕会耽误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
父亲听了很高兴,把书给他了。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书法家卫夫人看到王羲之的书法后,跟人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了,看他最近的书法,少年老成。这孩子以后的名声一定会盖住我。”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雕刻工在雕刻时,非常惊奇地发现,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有三分之厚。
当然这有点儿夸张了,只不过是为了说明王羲之的书法确实很好。王羲之三十三岁时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岁时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说:“你的书法连我都感动了,别说世上一般人了。”
不知说这话的是哪路神仙,这个传说已经是神话了。反正就是为了说明王羲之的书法好得连神仙都惊动了。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张怀的《书断・王羲之》。
【释义】
入木三分 原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或刻画人物很深刻。
【造句】
小F看问题入木三分。
【博闻馆】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王羲之最著名的书迹,当首推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时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等42人,于三月三日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为祓禊盛会,诸人饮酒赋诗,王羲之为之作诗序,即《兰亭序》草稿。兰亭序作为行书体,已全无前代书家的古拙之气,笔法与结字皆精巧严密,也是王羲之传世作品中在风格上作为秀美新妍的一件,是开拓后代新风的杰作。下面谈谈其主要的笔法特点。
1.点画包括斜点、竖点和平点等
斜点如“寄”字,尖锋轻落笔,用力向侧向按笔,转锋向左上回锋蓄势,向左下出锋,意连下笔。竖点如“察”字,锋轻落起笔,调转笔锋向下稍行即驻,行笔略弯,回锋向上蓄势,向左出锋,意连下笔。平点如“流”字,尖锋轻落起笔,顺势向右铺毫,行笔略弯,回锋蓄势,向左下出锋意连下笔。
相向点如“舆”字,左点收笔出锋呼应右点,两点中间无论有无笔画间隔,都宜相向且彼此呼应。还有纵连点如“於”字,横连点如“丝”等,都变化万千,各具姿态。
2.横画包括长横、左尖横、下挑横等
长横如“不”字,尖锋轻落起笔,提笔折锋后向右行笔,至末端,取势上抑,略向右下按笔回锋收笔。左尖横如“形”字尖锋轻落,折锋引笔右上行,至右端提锋翻笔,向左藏锋收笔。下挑横如“言”字,露锋斜落纸,折中锋引笔右上行,至右端略按笔回锋蓄势,向左下出锋。
3.竖画包括悬针竖、垂露竖、曲头竖、带钩竖等
悬针竖如“毕”字,逆锋轻落起笔,顺势右下稍按,将笔锋调中后向下行笔,边提笔边出锋。垂露竖如“引”字,露锋起笔,向右稍按即转中锋,向下行笔至竖画末端稍驻,即向左上回锋收笔。曲头竖如“曲”字,尖锋入纸,顺势向右下方略行,转锋向下直行或稍带弯势。带钩竖如“仰”字,带锋轻落起笔,转笔以中锋向下行笔,行笔至竖画末端回锋蓄势,向左方勾出,钩势平且锐。
4.撇画包括短撇、平撇、斜撇、带钩撇、曲头撇等
短撇如“作”字,尖锋轻落起笔,顺势右下按,翻锋折笔以中锋向左下快行,撇势陡峭,将笔力送至撇尖。平撇如“和”字,撇势平坦,轻锋逆落,顺势右按,回锋蓄势,向左下快行撇出。斜撇如“合”字,顺锋切入纸,撇头稍大,转中锋向左下行笔,边行边提,收笔力送撇尖。带钩撇如“咸”字,露锋起笔,顺势引笔中锋向下行笔,略带弯势,至收笔处回锋蓄势即向上出锋,意在连写下笔。曲头撇如“今”字,露锋起笔,顺势弯行作曲头,折锋转势向左下行笔。
5.捺画
捺画是兰亭序中一个极具活力,又富有灵性的笔画,在构字中起关键的平衡作用。
斜捺如“及”字,顺锋轻落起笔,顺势向右下边行边按,或直或微弯,收至捺角处按笔稍重,随后提笔回锋收笔。平捺如“趣”字,逆锋起笔,折笔向下稍顿,提笔转中锋向右下徐徐行笔,取势平坦,至捺脚稍驻蓄势,提笔向右捺出。反捺如“眩怀)”字,尖锋轻落起笔,顺势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向左上回锋收笔,捺脚或方或圆。
6.钩画
钩画在兰亭序中变化较多,其形态或上或下,或明或暗,或转或折,姿态百出,各尽其妙。
横钩如“室”字,露锋轻落起笔,顺势向下略弯,折笔转中锋向右行笔,至钩处向右下顿笔,转锋沿原路回锋蓄势,向左下勾出。斜钩如“哉”字,尖锋轻落起笔,顺势向右略按笔,转笔调中锋向右下作微弯行笔,至钩处轻顿,回锋稍驻蓄势,用力向卜勾出。
卧钩如“悲”字,顺锋起笔,向右下边行边按,作横弯势行笔,至钩处回锋驻笔蓄势,向左上用力勾出。竖弯钩如“^(观)”字,藏锋逆入,转锋向F,中锋行笔,至弯处向右圆折,边行边按向右行笔,至钩处回锋蓄势,向上略偏左钩出。横折纵钩如“猓ㄆ)”字,尖锋轻落纸,顺势向右上行,笔画渐粗,顿折调中锋向下行笔,弯势向里收敛,至下部弯势要向外展开,回锋向上勾出。
7.折画
折画书写时应注意折者顿而有方,转者转而圆润。折画包括横折、竖折、斜折等。
横折如“日”字,露锋起笔,按横法作横画,至折锋处顿笔,然后用中锋下行作竖,收笔时回锋。竖折如“山”字,尖锋落笔,顺势略按笔,转锋向下中锋行笔,至折处回锋转折向右行笔至,末端微昂即向右下按顿,以圆笔收尾。斜折如“妄”字,露锋起笔,折笔以中锋向左下行笔,顿提回锋向右下边按边行,稍顿后回锋收笔。
黄庭坚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与书法家。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平分秋色,世称“苏黄”。他的书法造诣极高,为宋代四大家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黄庭坚擅行草,初以北宋书法家周越为师,后又取法于颜真卿、怀素、杨凝式。尤得力于《瘗鹤铭》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其传世书法杰作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和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
相传黄庭坚别具一格的书法特色,除他本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取法于古人书法艺术的精髓之外,他还得力于船工划桨时全身力到,逆水挥桨的启迪,就象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得草书之法一样令人称绝!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他初涉书法以王羲之《兰亭序》为兰本,每日摹临不辍,可谓废寝忘食,自以为得王羲之《兰亭序》神韵,但是他的习作给人家看了,人家说他不像王羲之,他却大笑道:这才真是王羲之哩!黄庭坚的意思是学王羲之要在用笔方法上去学,可不必循规蹈矩地一味地学王羲之书法的外形,他学杨凝式的字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取其笔法;不一味摹仿他的字形。为此,黄庭坚专门写了一首诗推销自己的独特见解。这首诗这样写道:“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黄庭坚的见解是很精辟,很深刻的。
据传,黄庭坚形成自己的书法特色是一次从水路乘船到四川宜宾的路上。那一段,黄庭坚因事去四川宜宾,在行旅中他仍不忘带上自己心爱的笔墨纸砚。读书、做诗、写字是他行旅中的必修课。揣摩书法的笔法、章法是他每天思考的重要课题。也是机缘,黄庭坚在途中,他看到船工们在划桨,觉得桨在水中拨水的动态是多么有节奏,多么地自然生动啊,尤其是逆水划桨时,船工们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到这支桨上面了。但见桨在水中哗哗地划,船儿在逆水中奋勇向前,着古铜色肌肤的船工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船的行走去向,这生动的划船场面使黄庭坚受到震撼,他目不转睛地看着,琢磨着。他仿佛看到船工手里握着的船桨是支大毛笔,而宽阔的江面如同一张大纸,这些船工在不停地划桨中,“写”出无数优美、灵动、奇险的字来。黄庭坚观船工划桨,悟得书法的笔法,兴奋得向船工连连作揖,船工们不解其意,问其所以然?黄庭坚说:“你们是我的老师!”船工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黄庭坚笑而讲出了他看船工们划桨,懂得了写行草书要象船工划桨那样挥洒自如,均匀有力,气势宏大的体会,船工们恍然大悟。
黄庭坚写字很用功,他写字时常常磨一大池墨,写完才罢手。他常觉得自己的字没写好,偶尔觉得是佳作便高兴得象个小孩子似的乐不可支。黄庭坚在建中靖国元年曾看到自己以前写的一轴字,便题了一段话在后面:“观此卷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亦喜中年来书字稍进耳!”由此可见他在书法上好学不倦的精神。
兰亭,一个被誉为书法圣地的地方,它的美是精致的,宛如小家碧玉,含蓄幽静,令人流连忘返。
兰亭的第一美是曲水流觞,我们到了后,“为什么那儿一片空地没有人呢?卖东西那儿也没有人呢?”我疑惑不解地问姐姐,姐姐四处望了望,发现人们都在那儿叫“曲水流觞”的小溪边拍照,一个接着一个。我又看到有些人坐在那儿津津有味地回味着,有些人在那儿品酒、诵读诗文,更加能回味出古人吟诗时的好心情。我仿佛看见了古人坐在小溪边上,摇头晃脑,手臂在空中挥舞着。我仿佛听到了那些文人、大诗人在那吟诗作乐,品酒自罚。
兰亭最有名的还要数书法了。因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这里写过《兰亭序》而出名,据说“鹅池”的那块碑也是王羲之写的,王羲之刚写到“鹅”的时候,有事出了门,王献之就把“池”字补上了。当时他只有八九岁。我非常佩服他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字。我们还参观了卖书法作品的地方。这里有的字龙飞凤舞,有的字笔触细腻,还有的字华丽、奔放。这不愧是书法圣地啊!
一、惟妙惟肖是临摹的基础
学习书法首先要临摹,这一点已经是无可争辩的共识。所谓临摹就是要把历代书法作品中的精华拿到我们自己手里,再变成书法家独具个性的面貌。学习前人首先要毕恭毕敬,他怎么写你就怎么写,要弄懂他的含义,学习他的形态。一是不要有私心杂念,要抛开自己习惯的写法,一笔一画地依葫芦画瓢;二是不要随便乱造,不要自认为某一笔画不好看,给他改一下吧。记得多年前,某单位请林散之先生写了几个招牌字,一位领导拿过毛笔将其中一个笔画根据自己的意向作了修改,令在场的人为之乍舌。临摹还应该注意方法,不能死临,熟能生巧这句话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来说是可以的,但对艺术来讲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熟练,但不能“俗”,熟能生“俗”,熟能生“死”。曾经见过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酷爱王羲之的《兰亭序》,且临池不辍,所临书稿简直可以乱真。可是再看他的创作书稿,一点《兰亭序》的影子都没有了,而且是俗不可耐。所以,要带着脑子去临摹,确切地说要“带着‘贼’脑子去临摹,做人要诚,做艺术要‘贼’”!(孙伯翔语)不能认为只要天天写、天天练,写来写去就能写好了,不见得!多写固然是写好字的因素之一,但是,如果不用心去揣摩,将永远被拒之于艺术殿堂的门外,古人强调“心摹手追”、“字为心画”的道理大概就在于此吧。
二、形神兼备是临摹的关键
形神兼备就是不仅笔画写的像,就连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通篇气势都写的像。要处理好笔画与结构关系,首先应从前人那里得到它,再从前人那里变化它。要做到这一点,第一重要的就是点、线、笔画,点线过关,笔画得法,从点画至结构,从形到神。古人一贯强调以形写神,如果形都不像,又谈何神似?往往初学写字的人会有这种情况,第一个字写的比较像,第二个字写的有点像,第三个字写的不太像,第四个字写的更不像,第五个字就一点也不像了。要想结构好,一定要先在点画上下功夫,达到精熟的程度。就是要作到落笔成型,这些都要建立在兴趣和爱好上,只有酷爱才能去追求!庖丁解牛,他天生就爱解牛,他不是把牛看成整牛,而是把牛看成是每个大小不同零件的组合,所以,他对每个部位的骨骼都很熟悉,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我们也要把每个字的笔画看作是合格的零件,创作时灵活运用,想要他怎么样就怎么样。通过临摹练习后,争取做到第一个字写的不太像,第二个字写的有点像,第三个字写的比较像,第四个字写的非常像,第五个字写的就分不出你和他了。还要背临,就是合上字帖也能写的和他一个样,才算是基本掌握了。我们经常会看到书法水平较高的人,无论什么字,经他们的手写出来总是好看的,这与点画的精熟以及深谙结构安排是分不开的。
三、碑帖选择是临摹的根本
初学书法选什么碑帖?这要看自己的喜好,中小学生也可以有老师帮助选择。选择什么碑帖也就意味着学习那一家书体,也就意味着学习或将要继承某一书法家的风格。如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曾受教于书法家康有为,她的书风就很像康有为的风格,书法家舒同曾入手于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他的书风就像何绍基的风格。当然,也有一些书法家在学习和掌握前人书风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绝大多数或多或少会流露出继承自哪个碑帖和某个书体,还没听说过(恐怕根本也找不到)哪一个人没有临摹过碑帖而成为书法家的。相反,凡是著名的书法家都是临摹碑帖的高手,历代临摹《兰亭序》成就为书法家的人不计其数。选择好碑帖后,就要脚踏实地的学习,有一句话叫做“咬住青山不放松”,盯住一家碑帖练习,一定要真正掌握后,再换换其它碑帖临写,吃透一家终身受益,做到精致就不错了,切不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有人说过,先临百家,后成一家,听起来不无道理,可是,不要片面地理解为临了一百家以后,就成为书法家了。历代流传至今的碑帖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的瑰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临写,不要人云亦云,欧、颜、柳、赵、褚各家皆好,又各有特色,任选一家都可以,既不要尊柳贬颜,也不要尊碑贬帖。
四、继承创新是临摹的目的
岁岁年年,三月初三是令人期盼神往的日子。1660年前的这一天,书圣王羲之和当时的文人墨客相约兰亭,曲水流觞,吟诗唱和,尽情抒发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怀,王羲之留下了传颂千古的美文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个兰亭雅集的佳日,成为中国文人雅集的首创。
2012年3月24日,农历三月三,连绵阴雨后的晴好天气令人神清气爽,全国各地的书法家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绍兴兰亭,参加第二十八届中国兰亭书法节。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专门为本届书法节发来贺信。
漫步兰亭,这里依然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在先人们雅集畅叙的兰亭故地,品酒吟唱,挥洒激情,中国文化中最富有诗意的一幕,又在这里优雅再现。
祭祀书圣是每年中国兰亭书法节的一个重要仪式。宣读祭文后,身着晋服的孩子们,朗诵了千古美文《兰亭集序》。右军祠内翰墨飘香,墨华亭边龙蛇走笔。在开笔仪式上,赵长青、邵秉仁两位书法大家饱蘸激情,分别写下了“翰墨声高远,道法自然成”和“流觞不逝,雅韵永和”几个大字,为本届书法节开笔。
兰亭雅韵,代代相传。在兰亭景区现场表演的兰亭小学学生书法高手,吸引了众多游客围观,孩子们却依旧专心致志书写,沉浸在意到笔随的书法世界。景区内散落着不少石书桌,游客们欣然用蘸水的毛笔在吸水的石书桌写字。往事越千年,人们在这里感受到千年文化传承的魅力,默默表达对书圣的敬意。
参加曲水流觞活动的书法名家们,穿上古装吟诗唱和,心境也变得怡然悠远。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仿佛看到王羲之和他的朋友穿越千年而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黄君即兴赋诗一首“借得祥云翼,又来曲水滨。佳朋四海会,美酒列仙陈。微风摇弱柳,妙乐想灵均。年年欣此契,万象与时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种豁达舒朗的人生襟怀正是我们要追寻的。王羲之把人生的乐事列为两种,“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中国书法从王羲之这里,才从技艺上升到艺术,从工具上升到文化,从自在上升到自觉。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令人感慨万千,当代书法大家钱君匋先生把日落、希腊艺术和中国书法并列为宇宙三大奇观。
对《兰亭集序》的尊崇,不仅有历代文人骚客,也让后世的帝王为之折服。传说《兰亭序》的真迹伴随唐太宗李世民长眠于地下。在兰亭的碑亭中,清代两位帝王康熙和乾隆的祖孙御碑,国内罕见,堪称“江南第一碑”。
兰亭雅集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一代名士风范的典型体现,是魏晋风度久久酝酿后的醇化,是瞬间而永恒的光芒闪现。兰亭雅集所赋予的浪漫、飘逸、才情,既是晋人为后人树立的历史风标,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身泰心宁是归处”,书法让现代人在喧嚣浮躁中宁静下来,在轻舞飞扬中感悟人生,在从容握笔中追寻诗意境界。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会稽山水孕育了兰亭精神。连续28年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不仅成为我国书法界的盛事,也是绍兴市重要的城市品牌节庆活动。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认为,经典和大家是衡量一个时代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高度认同的体现,兰亭雅集这样的品牌活动,对广大书家乃至普通公众认识经典、崇尚经典、走进经典是一个极好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