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特殊儿童;主题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76-02
我有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0多年的经验,其中教育对象是伴有各种残障的儿童,如:自闭症、多动症、唐氏综合征、肢体残疾和智力低下等儿童。他们在学习、接受能力、行动方面都远落后于普通的孩子,作为特殊教育的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对他们进行各方面引导和帮助。生活教育是他们发展不可缺少的目标,也是特殊儿童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所以,要想更好地促进这些特殊儿童群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就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发展特点、成长环境等,围绕他们的实际需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主题教学模式是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与总结中较容易被特殊儿童接受的教学模式,儿童可以在主题教学的学习中更多地了解生活,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促进其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主题教学实践教学模式解读
“主题教学”顾名思义,是以一个主题为主要内容开展的教学。一个优质的主题应当和不同时期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相吻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将主题深入到其中,促进儿童身心成长的发展。
主题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主题教学模式在主题选择中要注意主题的突出性与可操作性,主题教学也可以以一些特殊的教学法作为主题进行教学,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主题教学所设定的教学活动目标要明确、全面、具有针对性。主题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大方面――认知、情感、技能。特殊儿童在主题教学的学习中要做到使其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另外,主题教学实践教学模式要注意在教学环节的连贯性,每个环节间都要注意其中的环环相扣和连接自然性。否则,会造成主题讲授不明确,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活动目标,不能促进特殊儿童身心综合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二、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学内容
1.杜威教育在特殊儿童主题教学中的应用。杜威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中开始了。它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陶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所以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上,采用杜威教育法,让特殊儿童参与到体验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既是保姆、良师,又是心理辅导师。多重的身份与对知识的传承,让特殊教育的老师们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杜威坚持“儿童中心主义”理论思想,在以杜威教育为主的特殊儿童主题教学中,强调生活中的一切素材都可以成为儿童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这样的主题教学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活动兴趣,并能在以生活为主体的主题教学活动中学会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这种形式的主题教学活动很适合特殊儿童群体进行活动,这样他们会在快乐的主题游戏中忘掉自己的不足,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同时,也体现出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培养特殊儿童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绘画主题教学在特殊儿童教学中的应用。因为特殊儿童往往存在反应能力较弱,智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语言发展迟缓等,会造成儿童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但是,在绘画主题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在描绘自己心里所想,眼睛所看,耳朵所听的景象时,能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就算自己存在某一方面的缺陷也可以烟消云散,让自己充分投入到绘画的世界中,在绘画主题教学中体会生活的乐趣。例如:在人脸的描绘中,儿童在画出自己的笑脸时会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在他付出自己努力后得到的,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还可以让儿童明白,自己的努力付出可以得到美丽的回报。所以,绘画主题教学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群里多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绘画教育是特殊儿童接触世界的一个触角。
自闭症障碍儿童是社会关注度日渐提高的特殊群体。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自闭症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已成为目前特殊教育界面临的一大挑战。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都从不同领域入手对自闭症的康复治疗进行研究。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对自闭症障碍儿童的美术教育,促进自闭症患儿心理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通过美术绘画课堂教学,对自闭症障碍儿童进行康复治疗的思路。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科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美术教育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做到思想性、实践性的统一。并且真诚地希望在今后的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美术教育对自闭症障碍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增强、情感的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增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蒙台梭利主题教学在特殊儿童的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蒙台梭利认为,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这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必须去掉自己内心的傲慢和发怒等坏脾性,使自己沉静、谦虚和慈爱。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新关系,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是他们的领导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接受专门的训练和指导,从精神上做好准备,理解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并掌握教育的方法,成为有效教学的教师。但是,蒙台梭利也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完全避免评价儿童,或者我们必须赞成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或者我们可以忽视他心理和情感的发展。相反,教师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以及自己的使命就是教育。”
蒙台梭利主题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例如:一些针对培养特殊儿童交通安全、性知识等内容的安全教育内容,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生活常识的增强和自身保护能力的提升。
总之,主题教学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主题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中得到证明,同时也是很适合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的。主题教学可以活跃枯燥的教学氛围,挖掘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学素材,拓宽特殊儿童的视野,使其掌握更多且更全面、丰富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同时,主题教学还有助于缩短儿童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主题活动的场地也是儿童接触社会的初步演练场地,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全面地促进特殊儿童群体的身心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全面推广的特殊儿童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志华.儿童音乐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心理干预;美术教育;绘画创作者
一、美术教育与心理干预之间的关系
人类对心理干预的研究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在研究的过程中,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对美术治疗的探索具有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中认为:依据图像的展示可以充分表明人类心理活动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美术创作能够进一步展现人们的心理,而且是探索绘画创作者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心理干预对于个体所表现的精神生活极为重视。美术作为一种情感表现的重要载体,能够对人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内在信息进行表现。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对美术表现所具有的内心防御感较低,容易将自己心中的情感通过美术的形式表露出来,对自己心中压抑、负面的情绪进行释放,从而及早地表露出内心所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后期通过心理干预实施美术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心理干预条件下实施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1.丰富学生的情感表现情感是人们事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因素,良好而又稳定的情感是对认知世界有效的调节器。美术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有所不同,这种特殊的课程主要是通过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对事物进行感悟和表达,在这当中,感性的启发远远大于理性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与感染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引导学生对自我情感的表现和升华。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良好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有利于学生后期的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够获得肯定,会更大程度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并不像学习其他学科一样存在过多的错误与束缚,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快乐地、自由地进行表现,进而获得更多的喜悦。因此,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随意的发挥体验快乐;通过自由表达找到自我,通过作品的被认可增强信心。3.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论断:“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与痛楚。”美术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美对人的心理、情绪进行调节,进而减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所积攒下来的不良情绪。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沟通引导学生通过绘画释放自己的情感,或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体验生活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美术教育中对心理干预的运用
1.依据绘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绘画的材料、构图比例和主题特点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揣测,其中,观察绘画色彩是了解学生最为重要的方式。依据色彩心理学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色彩进行分析,通过对色彩表现的视觉体验,促进人的思维对周围的事物产生相应的联想,这种表现就是色彩的心理感知。生活中,不同领域的色彩运用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师根据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色彩的运用,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2.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心理的自我完善绘画心理干预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表现。美术创作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表达和一种独特的沟通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对自我心理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治疗。将心理干预运用于美术教学,可以让教师在美术创作教学的过程中减少与学生在情绪上的冲突,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成长。3.通过综合的分析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干预实施美术教育,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创作时,创作过程、所运用的创作方式以及内容表现、联想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这些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予以心理引导,依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促进学生对自我心理的修复,进而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顾婷.点亮教育:美术课程的心灵慰藉.新课程•综合版,2013(9).
[2]马婧杰,马显明.对民族地区灾害心理援助的几点思考——以玉树震后心理干预为例.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3]倪婷,胡冰霜.近十年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黄一莉.美术教育在特殊儿童发展中的治疗作用.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2(1).
关键词:绘画艺术治疗;留守儿童;美术活动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的特殊群体,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约697万余人,其中四川、安徽、湖南的留守儿童数量排在全国的前三位,均超过70万人。根据调查,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缺乏交流的主动性以及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心理、情绪及性格方面的问题。2019年,民政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支持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专业人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不同特点,提供专业性的关爱服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将美术活动与心理干预结合起来,发挥美术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绘画艺术治疗及儿童美术教育
绘画艺术治疗是艺术心理治疗的一种,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通过绘画,可以解读画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情绪、个性、需求,帮助其认识自己、表达自我,并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MargaretNaum-burg在1966年提出了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基础的“动力取向艺术疗法”,认为绘画者无意识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发的”艺术表达出来,可以表达压抑的冲动。1996年,Reese报告了绘画心理治疗在情绪冲突的表达方面所作的研究,他对16名年龄在5-12岁之间具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进行绘画心理治疗,探讨了绘画治疗作为情绪表达方式的特点与机理。我国学者严虎、徐静茹、孟沛欣、童玉娟等均对绘画艺术治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特殊儿童、精神障碍人群进行了干预实践治疗,验证了其有效性及采用绘画艺术治疗的特殊优势,为绘画治疗在特殊人群心理干预提供了参考。儿童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美育的途径之一,也是幼儿园和中小学里的课程之一,其教育目的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意技巧、动手能力等,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儿童更倾向于以绘画这种非言语性的工具来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将儿童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评测及干预结合起来,发挥儿童绘画的优势,使儿童在美术创作中得到情绪的宣泄、情感的抒发,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留守儿童绘画解读的意义
根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的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有内向封闭、孤僻自卑、不善言谈等特点,很多留守儿童不愿将内心的真实想法流露,并且善于将真我一面掩藏。因此,与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互信和沟通关系很重要。绘画是了解孩子最愉快的方式之一,大部分儿童不排斥绘画,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无意间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便于及时发现儿童的情绪状况和内心需求。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画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通过绘画可以看出孩子的个性脾气,手脑、身心和情感的发展程度,还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一)通过绘画活动,可以了解儿童的真实需求绘画是心灵的一种具体反映,能把抽象的心灵具体呈现出来。儿童自主性绘画时,通常能折射出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自主绘画一般从儿童最擅长或最期望、最在意、最重要的部分开始,因此,当儿童进行绘画时,我们要观察儿童绘画内容的先后顺序,物体大小、绘画的内容等等,当我们从孩子的画里读懂了他们的需求,知道了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听到了他们想说的画,我们的爱才会如丝丝春雨悄悄的滋润孩子的心灵。
(二)通过绘画,可以了解儿童当下的状态,宣泄情绪情感大部分儿童的情绪情感在画面中是不加掩饰的,我们可以很轻松的通过画面的内容来判断儿童当下的状态,如在画我的一天时,有的孩子画了高兴的表情、愤怒的表情,但有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内心封闭,容易将真我一面掩藏,对于刻意隐瞒的儿童,我们可以通过其线条、色彩、绘画时的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其情绪状态。在绘画时笔与画纸的摩擦、颜料的泼洒、细节的刻画都能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画完要引导孩子进行画面描述,大部分孩子对画面描述完后就在不知不觉中将不良情绪得到了宣泄。
四、绘画艺术治疗融入留守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早期教育中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
以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念来认识早期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儿童,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次会议充分重视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会长、日本立正大学松原达哉教授以第19次日本学术会议特别委员会的活动为背景,作了题为“‘孩子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的报告。松原教授在报告中分析了目前日本社会的一些特征,如低出生率,核心家庭,母亲就业增加,离婚、分居增多,父亲参与育儿的缺乏,儿童独自呆在自己房间的时间和看电视时间的增加,等等。松原教授指出,这些社会特征引起了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如逃学,偏食,儿童虐待,亲子交流缺乏和校园暴力等。松原教授进而指出,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是家庭及社区等儿童成长的相关环境、价值观和欲望等众多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为了社会的安定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松原教授等人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或改善现状的措施和建议,如慎重处理婴幼儿与电视和其他媒体的接触,以减少和消除儿童可能出现的言语、情绪发展迟滞以及犯罪;中止虐待;加强亲子的交流,鼓励成人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慷慨地给予孩子褒奖;让教科书成为有魅力的东西,减少每个班级的人数,配备优秀的教师,以抑制学生的逃学;为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等等。最后,松原教授指出日本也必须出台保障儿童各项权利的相关法规。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方俊明教授从本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历程出发,作了“大学将如何推进早期融合教育”的报告。方教授指出,早期融合教育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共同接受学前教育.它是融合教育的早期阶段,也是早期教育的一种形式。方教授就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院如何结合学科建设和学院的发展来研究和促进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想法:在学院专业设置中渗透早期融合教育的思想,通过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把握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中贯穿早期融合教育的思想,通过科学研究深入探讨早期融合教育的规律,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宣传和推行早期融合教育,等等。
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LindaSiegel教授作了题为“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诊断与干预”的报告。Siegel教授就幼儿园中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诊断问题和促进他们进步的相关评估提出了一个模型,并以加拿大一个城市的儿童为大样本,考察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早期筛查和以班级为基础的干预,即使不进行标签性的测试或其他大量的测试,也可以预防儿童的阅读障碍,显示了该诊断与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与会代表围绕早期融合与特殊教育这一主题,从早期融合教育的政策、融合教育的实践比较、家长和家庭的参与以及特殊需要儿童具体的特征等多种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台北的洪怡君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院的苏雪云老师都以早期融合教育为研究对象,前者介绍了台北县幼儿园参与融合教育实验的情形,提出了在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建议;后者阐述了融合教育的意义,介绍了美国早期融合教育政策的发展和早期融合教育项目的实践,并对中国早期融合教育进行了反思。日本的稻川知保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小慧老师、罗琳老师和昝飞老师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家长和家庭在早期融合教育中的作用、存在的误区以及相应的对策,等等。日本宇都宫大学的保坂里绘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的刘春玲教授等则以幼儿园教育为着眼点,探讨了早期融合教育中的相关问题。
二、早期教育中的多元文化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兢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和印度农村贫困儿童的早期发展模式”的报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她与Nirmala Rao教授合作进行的中国云南省和南印度某州农村和贫困社区儿童的早期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周教授介绍说,2004年世界上出生的每百名儿童就有40名在中国和印度。周教授等从中国云南和南印度某州的农村和贫困社区随机选择同等数量的男女儿童,从社会性、精细动作、语言和粗大动作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和印度的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周教授深入介绍了两个样本中各种家庭背景变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日本大阪国际教育大学的谷口正子教授从生活在日本的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子女入园的家长的心理分析人手,作了题为“日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子女养育”的发言。谷口教授在简单介绍日本社会外籍人士和儿童的数量和比率不断增加的现状之后,探讨了日本学前教育界所面临的既古老又崭新的问题――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多元文化保育与教育,重点介绍了他们为了解生活在日本的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父母与儿童所期望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方式所进行的名为“多元文化子女养育的调查”的研究。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国籍的家长对儿童在日本幼儿园的生活所担心的问题各不相同,对在日本养育子女所担心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谷口教授在分析这些来自不同国籍的家长的意见和愿望的同时,介绍了日本仍在改善过程中的应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措施,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韩国大邱大学早期教育系郑锦子教授作了题为“韩国早期教育机构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发言,介绍了韩国早期教育领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并提出了有效地利用博物馆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博物馆教育”的新观念和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与会者提供了在学前教育领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新途径。
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围绕早期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也报告了各自的研究.如儿童的分享行为,亲子间的互动,幼儿的英语教育,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等等。与会代表所呈现的研究提高了大家以多元文化的视点思考幼儿或幼儿教育的意识。
三、早期教育中的其他问题
此次会议除了上述两大主题,还涉及很多关乎早期教育的其他主题。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蔡迎旗副教授受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委托,作了题为“中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构”的报告。报告宏观地勾画和剖析了中国现有的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指出中国现有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不公平、责任不清等问题及当前面临的改革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力,并根据中国幼儿教育和社会现实状况,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重构幼儿教育财政体制,健全法规,以引导各级政府、幼儿家长及其工作单位、社区等共同承担幼儿教育的经济责任的建议。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日本宇都宫大学金崎芙美子教授作了题为“日本保育的现状与问题”的报告。金琦教授首先介绍了“二战”以后日本的儿童保育在两种制度影响下的变化以及国家开始将幼儿园和托儿所综合化的尝试,然后介绍了当前保育的现状和保育的内容。金琦教授指出,虽然日本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活动被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个部分,但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由此造成了幼小衔接上的问题。最后,金琦教授介绍了日本障碍儿童保育的对策――融合保育,并介绍了应对低出生率、儿童虐待增加、饮食紊乱等相关社会问题所作的努力。
美国埃里克森学院的校长Samuel Meisels从幼儿发展评估入手,作了题为“幼儿上学准备读的评估:幼儿教育工作者所需知道的”的报告。Meisels教授提出了早期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儿童的时候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儿童在学习吗?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了吗?并由此引出了一直以来存在的对儿童进行早期测试的两个困惑:我们所使用的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儿童做好了入学准备的测试吗?如果高难度的测试对年龄稍大的儿童有意义的话,那么对小年龄的儿童也会起作用吗?而后,Meisels教授针对儿童入学准备度的评估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观察、记录和评估幼儿在自然情境中的表现,并对此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的说明。Meisels教授还就如何进行观察性评估提出了建议。
作为2005年度学会获奖者,日本明星大学中坪史典教授作了“瑞吉欧・艾米莉亚方法中的教师”的专题报告。中坪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人们幼儿观的改变,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是实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还是实行以尊重幼儿为主导的自由教育,是一个需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坪教授以直观的照片、生动的事例分析了瑞吉欧・艾米莉亚教育法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作为听众的教师,为孩子们提供问题解决机会的教师和边洞察幼儿的学习过程边“出借”知识或技术的教师,中坪教授形象地描绘了早教机构教师的新形象。
此外,与会者还围绕幼教师资培养、幼儿园课程及其管理、父母抚养与生活环境以及婴幼儿的多元智能培养进行了研讨。
四、实践之旅
来自日本的轮岛老师和石丸老师以代代相传的日本传统儿童游戏为媒介,向大家呈现了一台精彩的儿童律动游戏。本游戏一为训练儿童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二为培养儿童的团结意识以及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三为训练儿童合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运动的意识和能力。游戏活动给了与会者深刻的启示,让大家在游戏的欢笑声中领悟到寓教于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