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的分支范文

管理学的分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分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的分支

第1篇:管理学的分支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 教学管理 管理模式 教务管理

随着现阶段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学年制的教育模式已全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正进行着以学分制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改革。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学生取得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因其教与学更灵活、更深入,与时俱进,从而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结合笔者七年来教务管理工作的实践,试就顺利实施高校学分制,如何建立新的教务管理模式进行了探析。

一、学分制管理的主要特征

现阶段,我校已全面实行学分制,其主要特征有:

1.管理对象转向个体。在原学年制模式下,教学计划的制订、成绩管理均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管理相对稳定和集中。而在学分制模式下,管理对象转为以单个学生为主,学生可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自主选课,课程属性、授课教师、时间安排、学生选课人数和选课的跨度(跨年级、跨学部、跨专业)等都具有不确定性,致使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选课大相径庭,其管理也相对复杂得多。

2.教学计划执行的不确定性增加。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不同的专业课程,允许学生结合专业体系的构建和社会的热点跨专业、跨年级选课,这无疑增加了教学计划执行的不确定性,给教学管理诸如排课、成绩管理等增加了难度。

3.学分制实行后可能导致修学年限的不一致。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入学时按大类招生,即前两年按大类培养计划执行,后可自主选修专业课程及辅修专业、双学士专业。学生由于先修后修,选课人数等原因,导致每个人的选课不同步,个人的修学年限可能存在差异。

4.学校教务处与学部、院教务办的合作处于动态之中。学年制的教学计划是相对固定的,教务管理相对处于静止状态。而学分制的实行,势必造成教学计划所涉及到的内容受制于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原则指导,即在日常运行中,我们要处理的信息更加繁杂,教学管理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二、完善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对学分制的认识

实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顺利实行,离不开学校方方面面的配合。从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看,仍需加强思想观念方面的认识,自上而下形成一种氛围。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课程培养计划调整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提升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循序渐进,制定详细合理的选课制度

学分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原有的格局都有一定的冲击。教学是学校管理的中心,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学分制应从学校的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上,制定出详细合理的选课制度,减少多方的误解,共同配合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3.强化教务管理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

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无疑比以往更为繁杂,应切实提高教务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加深了解学分制条件下教务管理的各项流程,运用综合教务系统进行分门别类、繁复冗杂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时俱进,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和技能,保障教学工作的稳步运行。其次,要鼓励教务管理人员深造学习,不断创新。充分利用自己在管理第一线的优势,以新视角、新高度总结学分制下的新特点,新情况。

4.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

实施学分制,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供需与自己的兴趣,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合理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我校现已全面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执行大类专业学习制度,前两年开设基础课和平台课,专业课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一般而言,通识课程和大类课程的学分分别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30%,而专业课程所占比重不低于30%。目前我们正处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之中,新老培养计划的执行势必给正常的教学管理造成重重阻碍。另一方面,部分课程内容存在内容陈旧老套,教师讲课的效果不如预期,无法满足学生对该学科前沿知识的渴求。

5.建立完善的教学信息服务体系和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学分制的实行给教学管理和组织工作带来很多新问题,作为管理者,我们应在工作中不断优化、升级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全面为教学服务的教务管理新系统,整合相关资源保障学分制顺利实行,形成一个完善的高校教务管理体系。

综合教学管理系统应该包括理论环节、排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选课管理等子系统,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具备:

(1)教学计划,对新教学计划进行输入、调整和删除,并生成每学期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开课任务书。

(2)学生选课,学生按培养计划的总体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选课通知进行预选、正选与补退选。

(3)课程编排,学校教务处根据学生选课结果和开课任务书填报情况,编制课程表。

(4)考试安排,课程属性为考试的由教务处统筹在集中周考试,其他由主讲提出考试时间后报教务处编排考试。

(5)成绩管理,教师提交成绩后不得更改,如需更改,须主讲、学部(院)和教务处三级审批。学生可通过查询系统查看自己所修课程,教师可查询系统查看自己教学信息。学校可以更好的配置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6)学籍管理,学生学籍异动须由本人提请,经学部同意后报教务处,由教务处统一在系统上处理。

第2篇:管理学的分支范文

【论文摘 要】高校学生不断增多,教学管理任务日趋繁重。招生、学生学籍、交费、住宿、成绩、选课、排课等资料的手工管理已无法满足教育飞速发展和学分制的需要。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加教学管理的透明度,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学分制的有关概念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计量学生的学习的量,以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学分制的优点

一是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宽阔学习空间、更多的选修课及其他学习机会,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多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二是推行学分制有利于“终身教育”,由于学分制采取了宽松、灵活的管理办法,使得人们有可能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分阶段学习、进修,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理想境界。三是推行学分制有利于“个性教育”,这一管理模式必将导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有利于调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此外,推行学分制也将有利于激励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地调配、运用。

三、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需求分析阶段确定用户的功能需求,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是质量控制的起点。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系统是根据天津美术学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开发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该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需要,从学生招生开始到学生毕业离校的在校期间全过程信息管理,包括入学报到、交费、军训、体检、住宿,日常学籍管理、毕业管理等;根据教学计划自动生成教学任务、排课的实施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一系列教学管理事务的网络化管理。使用Web应用技术,实现网上选课及教师日常教学管理等。

(1)功能性需求。一是新生入学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注册、交费、住宿、军训、体检管理。二是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修业年限基础上,适当延长或缩短学习期限。三是院、系等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提供原始数据,遵守“数据从哪儿产生,就从哪儿输入的原则”。如学生的基本情况、专业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信息、专业课排课、学生成绩的输入等过程均在院系进行,并且院、系只能对本院、系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维护。四是教务处主要管理院、系提供的数据,进行总的信息处理、监控和维护;维护学校教学行政日历、对公共基础课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分班、排课等;监督维护教学计划;负责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包括问卷、对提交的问卷进行分类、汇总、生成分析图表等。五是教师、教室等教学资源全校共享,但其所属院、系有优先的支配权。六是淡化行政班的概念,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教学,系统能自由根据需要以不同的方式组成教学班。教学班可根据教学计划按课程进行编班,也可根据选修课程编班。七是计算机实现自动排课,为了更人性化管理和使系统操作更灵活,排课系统提供人工排课功能,系统自动进行冲突检测。根据排课安排,自动计算教师工作量。

(2)非功能性需求。一是统筹考虑,信息共享。应用系统基于校园网,实现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跨平台的信息资源访问。二是包容性和可扩展性。系统要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包容性,能接纳已有的系统,在今后系统扩展时,有效地保护已有的投资。在应用需求变化时,能方便地调整。易于扩充升级,既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又为今后的扩充留有空间。三是规范化的信息管理。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用统一的数据格式描述,将各类业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采用信息标准的优先次序是:国家标准,教育部标准,教育部下属机构标准,国家其他部颁标准。四是系统简洁,易使用、易维护、适合非计算机人员使用。应用系统的设计符合日常办公运作的需求,功能完备实用,简单易学,界面友好清晰;网络结构简单明了,层次清楚,便于管理。五是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在信息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布局,在提供业务处理的同时,使全校师生可以在不同平台上,按照权限查询相关信息。六是教师、学生通过Internet网络访问系统时,尽可能保证网络速度,尤其是学生选课时,保证系统响应时间。七是尽量做到可靠运行,安全保密。

本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为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开发的,目前已经在该学院试运行,功能基本满足学分制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第3篇:管理学的分支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 中职 教学管理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16-01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今后发展趋势,当前各中职院校也在学分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理论与学分制教学管理实践取得创造性发展。但是,从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如何将学分制理论进行创新,运用到中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内,成为当前中职教学界的重大社会现实课题。

1 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意义

学分制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作为要义的教学管理制度,其突出将学生作为主体,采用选课制的方式来进行,学制较为灵活。当前中职教育采用两种教学管理制度,分别是学分制和学年制。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来看,最根本的是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学分制和学年制也能体现不同的教学思想与理念。因此,学分制在中职教学中的大力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设置数量以及质量是开展选课的基础。特别是选修课设定方面,要体现学分制的优势。课程设定在确保知识系统性的同时,还应该突出知识的广博性。该矛盾表现在教学计划内,也就是必修课的分配、任选课和选修课的比例问题。必修课所占的比例大,往往会陷入学年制的窠臼内,但是选修课比例大,很容易陷入学分制弊端,这是课程数量上的问题。但是课程质量问题是假如不对全部开设课程实行论证与监督的话,教师往往会因为竞争压力,出现为迎合学生开设的易获得学分的课程,这导致学生学分缺乏系统性,偏离大学教育目标。

2.2 学生选课方面

学校课程设置上未能全部顾及所有学生需要和学习兴趣。这往往涉及到有些学生在该专业方面花费较多时间,但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专业之外的其它课程上面。此外,因为扩招的因素,学生质量存在差别。有些学生学习好,也有些学生学习吃力,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就出现了选修和自学,出现提前毕业和推迟毕业的情况。也有部分学生出现拼凑学分的情形,这往往会降低学习质量。

2.3 课堂管理方面

选修课人数较多,学生来自各个不同专业,其学习自主性就存在差别,所以管理起来不那么容易。有的学生根本不上课,在考试前将他人笔记复印下就简单应付考试。因此,在学分制情况下,就会出现学生早退、迟到甚至是出勤率低的情形。此外,还有部分同学在选课之后,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及时来上课,或者直接放弃这一课程,想换听其它选修课,这就关涉到改退选制的问题。

2.4 教学评估方面

教学评估在教学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是课程设置的根据。绝大部分的选修课是教师从自身科研兴趣与特点来开的,所以,对这一门选修课来说,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师的上课风格也有不同的差别,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如果只是采用选课人数来判定选课质量好坏的话,就未能排除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低而获得高选课人数的可能性。

2.5 考试考核管理方面

是否容易通过考试拿到学分成为学生选择该门课的重要因素,因此,考试较为难的课程选择的人数会少一些。反过来说,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来选这门课,有些教师往往给学生开方便之门,给学生送学分。从这里可以看出,考试的管理水平对学校的教风与学风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学分制环境下还容易出现印象分等情形。

2.6 班级管理方面

学分制条件下,原来的班级组织被打破,一个寝室内的同学不一定同时上课。这使得班级概念逐渐淡化,会出现难以活动的情形。此外,学生往往各自为政,那些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会静思奋进;反之,则会出现倒退的情形。也就是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出现两极分化。与此同时,辅教学设施及资源是否到位,也会出现班级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教室是否能装下足够多的学生等。

3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中职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新举措是开展学分制,学分制改革是当前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3.1 动态教学管理:刚柔并举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实行的前提与基础是选课制。学校要设定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来选择。所以,中职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整体课程结构,开设质量高的选修课,实现文、理相互渗透、分组式选修课,供学生进行选择;其次,大力推行中职跨校选课,实现学分互认;最后,教师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选课,在学生入学后,教务处制定该学年教学计划,将相关的教学材料发到学生手中,学生以教学计划为准,制定学习计划,避免随意性。

3.2 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采取校院分级管理

教务处是教学管理工作平台。长时间以来,教务处负责教学事务,并且与学校规模发展不断壮大,下设的基层部门渐渐增多,从管理上导致信息传递速度减缓、工作绩效低、数据失真以及工作人员强度过大等情况,尤其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日益推进,采取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给教务处带来新挑战,学校一级教务管理模式与学分制改革不相适应,所以,应该将教学管理工作重心实现下移,校园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便出现了。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方式的中心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下移,对校院权责进一步明确,采取分级管理,在强调学校主导的情况下,切实发挥教学管理工作内的主动性。

3.3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辅助管理,采取全程监控

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为推行学分制的支撑平台以及强大的保障。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综合性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为校企合作开发软件、自主研发软件以及购买现有管理系统三种类型。不管是使用哪一类型软件,其需要和学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相契合,并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与解决的教学管理软件。

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理念与先进的技术手段融为一体的产物,这一系统是将校园网络环境作为基础,重点是本科师生管理,并且向学校多部门以及多用户同时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信息管理系统。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学生注册、缴纳学费、录入学生学籍、编排教学课程、编订考试座次、毕业生成绩查询等于一身的集中式管理,采取信息共享。中职学校教务处可以给予客户不同管理权限,能形成多层次的管理局面。只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对教学的多个环节实行有效控制,确保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实现学校教务管理向科学化方向新跨越。

参考文献

[1] 蔡先金,宋尚桂,等.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管理学的分支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低分学生 管理策略

每年在职业学校的招生报名工作中,总会出现大量的低分生前来报到。这部分学生的中考成绩相对较低,已不在学校招生分数范围内,是让他们流入社会,还是把他们招进学校继续就读?面对家长恨铁不成钢的眼神,面对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职业学校应当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呢?部分教师认为:这类低分生成绩低,素质可想而知,进入学校只会带给学校更多的麻烦。但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将他们推向社会。

那么,如何对这种类型学生进行管理,使之能真正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职业人呢?这就必须在管理上下工夫。我校于2006年尝试招进这部分学生,积极尝试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低分生的管理策略进行阐述。

一、职业学校低分学生的特点

1.学习积极性低

进入职业学校的低分生学习积极性低,没有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不足,一般是受学生自身内部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学生认为学习对自己没有什么意义时,就缺少学习动机,学习当然就没有吸引力。学生学习无动力现象的成因也可能来自外部环境,如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受到父母和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等消极思想的影响,或在学习上遇到挫折,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处于12—18岁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而言,同伴的影响远远超过家长和老师。在调查中有学生就反映:反正有学上,不怕分数低。这部生学生显然受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影响。

2.整体素质较低

低分生除了分数低之外,另一特征就是思想素质整体较低。思想和分数有一定联系,但不完全关联。低分生表现出懒散、自控能力差、自理能力差等缺点。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没有吃苦耐劳和坚持精神,做事不积极,责任心不强。有些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少关爱,比较情绪化。这部分学生受网络影响相对较严重,容易脱离实际,而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得不到社会和家庭、老师的认可,更加容易加剧对社会的误解,从而更加偏激,更会使人产生他们素质极其低下的感觉。

3.偏科现象严重

低分生偏科现象特别严重。大部分学生的理科成绩较差,英语成绩较差,这也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4.个性活泼好动

低分生普遍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只要给他们表达或展现的机会,他们就会展现出活泼好动的一面。他们强烈渴望能与老师或其他人一起交流看法,交流情感,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活动中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个人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加以改变。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把握低分生的特征是开展低分生管理教育的第一步,扬长补短,才能让学生获得尊重,才能给每个学生以展现才华的机会。

二.低分生管理的思想

低分生管理必须是有目的的活动,要使这个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1.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

低分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成为学校的不稳定因素。预防为主是低分生管理的首要指导思想,也是相对于单纯的事后处理来说的。高素质的学生是引导和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靠出事后不断教训出来的。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处理只能增加低分生对于人生的困惑,而学生发生偶发事件即使被发现,其素质损失及人格损失也已经造成,对其个人还是他人都是不利的。低分生管理要求把管理策略的重点从“处理”转移到“预防”上来,从“管事件”变为“管原因”,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将低分生易产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思想

低分生由于分数低,始终存在低人一等的感受,他们迫切希望社会关心,家长爱护,老师关爱。当他们在学校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情感时,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始终对学生关爱,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服务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身心上,还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服务要求教师放下身段,“仰视”学生,看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点,解放思想,为学生服务。

3.素质第一的管理思想

对职业学校的低分生而言,素质是学生价值的体现。做高素质的人,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学生必须达到学校所要求的素质量化要求,否则不能毕业。素质低下的学生将会给企业和社会造成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必须把低分生的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班级直接管理者有强烈的素质培养意识,科学地确定素质培养目标。

4.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低分生管理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师生有目的的活动。要抓好质量管理,树立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对低分生,重点是科学地培养他们的素质,保障他们的利益,充分挖掘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学到真正的本领,毕业时能适应市场需求。

三、低分生的管理策略

低分生由于有其特殊性,在管理策略上相对其他学生的管理应有区别。

1.管理思想的创新

(1)创建管理领导班

为了能将这部分学生培养成所需的学生类型,学校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一位主任牵头,成立了研究小组,分阶段调研及分析学生存在问题,及时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真正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

在班级人员配置上,指定有管理经验的优秀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并配有生活指导老师和心理指导老师,从身心方面不断给学生指导,引导学生走上真正的成长之路。

(2)环境布置

在学生安排上,采用单独分班模式,班级独立管理,教育配有电视、投影仪等设备。尊重班主任的决定,尊重学生的决定。安排便于管理照看的学生宿舍。

(3)措施保障

为了保证学生的管理工作到位,学校与家长签订协议书,要求家长每两周到校一次,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与班主任、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学生取得的进步。

在班主任和任职教师的福利上,所有低分生试验班的老师奖金福利高于其他教师。但在管理条例上有这么几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不得违背:“不得打骂学生,不得说有损学生自尊的话语”,“说到就要做到”,“不让学生做他们不到的事,安排的事学生必须能做,学生做到了要及时予以肯定”。

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强调责任到人,学生犯错,采用补偿措施。如学生骂人,必须赔礼道歉,并做好相关社区活动予以弥补;如学生动手打人,除按照学生处罚条例处罚之外,也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社区活动予以弥补。让学生到社区实践,使他们接触社会,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成熟起来。

2.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1)教学计划的改进与创新

低分生的特殊性,直接决定了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必须改进。在我校的教学计划中,首先增加人文课比例,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人文知识类课程,如美术音乐等课程,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在教学安排中,更多地加入计算机教学内容,及时与社会发展需求接合,使学生与时代同步,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增加法制教育课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情境演练,学生了解法律法规,加强自律能力。由于更多地减少了抽象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及管理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2)改革教学情境及教学方法

低分生有异于其他同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也缺乏学习的专注和持续性。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问题之一,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是必须的。在该班的教学实施上,我们强调教师每节课都必须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这在教师中产生了抵触情绪,但在大局面前,大家统一了思想,认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通过努力,我们将每一节课都变成了一次有趣的活动,使教学变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倍感乐趣的游戏。

(3)技能实训的创新

职业学校的功能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低分生的培育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在技能实训上走了一条“先后”之路。“先”是指基础素质的培养,“后”是指技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第一年,我们更多地进行人文知识的熏陶,技能上只是带着学生去参观、见习,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不过多地安排专业实践课。第二年,当学生的素质达到要求后,在学生对技能的提升有了渴求后,学校安排了学生技能实践,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3.制度落实的创新

低分生的管理是一种挑战,没有领导的支持与制度的保证是无法施行的。在制度落实上,学校教学校长专门负责,成为该班制度落实的第一人,以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同时,全体教师研讨该班管理方案,以保证方便实施。在管理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特点,不断修改、完善制度。

第5篇:管理学的分支范文

关键词:中职-电大直通车;2+2.5学分制;学生管理

“中职-电大直通车”培养模式是指:通过把中职、大专阶段的教学和课程等资源相互融合,并进行有效衔接,统一采用学分制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新型学制衔接模式。“2+2.5” 学分制是指:学生在中职阶段在经过2年全日制的学习,期间通过四门直通车课程(电大专科课程)考核,且修满150学分,即可获得中职毕业证书同时注册电大专科学籍,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大专阶段最短毕业年限为2.5年。在了解了什么是“中职-电大直通车”和“2+2.5”学分制后,我们来探讨如何对该模式下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一、班级组成的管理

在“直通车”模式下,存在两种类型的学生:一种是单纯的中职生,以就业为主导方向;一种是两手准备的中职生,以升学为主导方向,希望直升开放大专,在最后确定直升不到大专后再着手就业。

应以什么形式进行分班呢?在前两年的教学管理上没有明显差异。如现有班级一样,但是到了第三学年,就有了明显变化,部分同学去实习,部分同学直接去读开放大专,这造成组织顶岗实习时专业组成的复杂,对班主任的衔接管理、学生档案的管理等带来困难。所以,本人认为仍按照现有的以专业为标准的分班形式是最为合理的。报名“直通车”的学生可以视其为只是“报考了专业等级证”而已,不必过分区分。

二、教学课堂的管理

课堂管理基本上可以按照原有模式进行,但是学分制模式下存在选修课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相应的课程,这就存在不同班级的学生选择同一个课程,这对教务管理是个挑战,同时对班级管理也是个难题。因为选修课堂,没有固定的班主任和相应的班干部体系,同学之间可能相互不认识。原有任课老师上课只需要同该班的一个班主任打交道,但是在选修课堂上的老师既如普通大学选修课堂任课老师一样,需要管理好课堂常规,上好课,又要做好学生课堂平时成绩考核管理,学生一旦出了如违纪等问题需要与班主任联系的时候,那就将可能面对多个班主任,给管理和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相应的麻烦。这就是为什么大学里选修课堂比专业小班课堂难管理、难上课的原因。因而,在选修课堂管理上,必须以任课教师为主,班主任为辅,任课教师不但要上好课,同时还要付出比一般课堂更多精力去管好课堂。

三、“直通车”科目考试阶段的学生教育管理

以珠海广播电视大学中职部为例,目前,该中职部每年级只有一个高职班需要组织高考,然而在“直通车”模式下,也许将会是每个班的大部分学生需要组织电大“直通车”科目考试。有人说,这是自家内部的事情,在考试组织上不需要如高考那样报考填志愿,不需要组织体检等,较为简单。但是人数较多,涉及班级较多,必须严肃考纪、考风,严厉处理违纪、违规事件。另外,应当加强心理健康的辅导。意愿继续升学的同学,对“直通车”考试期望较高,所以在考前考后必然会出现一些心理波动,这时,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所以,在“直通车”考试前后,尤其在第四、第五个学期时,应当加强健康的心理引导和教育。

四、顶岗实习阶段的组织与管理

在新的“直通车”模式下,原有的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安排和管理方法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以深圳开放学校为例,其顶岗实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4学期,每学期安排两周教学实习。①组织各种调查实践活动;②校内开展就业意识和法律保障讲座;③邀请企业专家和优秀毕业生来校举办讲座;④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进行应聘实地体验;⑤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⑥开展多形式、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⑦组织学生参加义工活动;⑧鼓励和推荐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兼职工作。

第二阶段:利用第3~4学期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共9周。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学生相关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其专业面向职位群基本一致。在实习期间,有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定期开展团队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第三阶段:利用第5~6学期寒暑假安排学生参加专业见习,共6周。主要是安排学生到企业一线岗位实践,让学生与企业职工零距离接触,学会与企业员工相处、交流合作,初步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

第四阶段:第7~期安排学生参加大专阶段的专业见习和综合实训,共5周。

从以上四个阶段来看,“直通车”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比珠海广播电视大学中职部现行的顶岗实习模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多样。但是,以寒暑假为主的顶岗实习,组织难度更大,管理更麻烦,在这个模式下,应该改善如下几点:

(1)必须形成一种合理的顶岗实习制度和实习生管理制度。既要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又要合理地分配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和班主任跟踪管理的工作量。

(2)就业指导处必须广泛联络实习单位,增加实习渠道,使实习更加灵活多样,专业更加相近,让学生觉得实习是真正有用、有趣,安心、安稳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

(3)班主任队伍应当相对稳定,连续带完一个周期,充分掌握学生实习的情况,包括实习课时量、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等,建立学生实习情况登记表。部分未能拿够学分直通大专的学生在第5学期既要参加文化课学习,同时也要参加顶岗实习,所以老师要更加关注和正确引导其合理分配时间。

(4)“直通车”模式下的顶岗实习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安排在假期,然而,我们现行的毕业班班主任带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同时还带新生班级的工作,而且以新生班级的日常管理为主。这样,带班周期轮回短,老师工作量大,在假期的实习工作应当实行加班制、专职实习班主任制和志愿参加相结合。

五、中专与大专的衔接管理

(1)在第5~6学期,中专班主任直接跟班,学生管理工作仍在原班主任处,负责社保、档案和评价等工作。但是教务考务工作归电大教务处组织安排。第7学期开始全部移交电大学生处管理,中专班主任与大专辅导员进行统一有序的交接。

(2)无需交接,视直通车人数而定,中专班主任直接跟班,或者合理合班后部分班主任直接跟班,电大部分开放课程由我们现有中专教师跟班任教。这对学生管理更有好处。

第6篇:管理学的分支范文

一、在学分制下,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挑战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

以前,精英型的高等教育属于稀缺资源,学生相对于学校来说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都是单向性的,即学校制定了许多对学生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但通常学校的发展和各项工作主要都是体现国家计划的意志,将国家的需求、主管部门的需求、学校的需求放在首位,来自学生的合理意见或建议容易被忽略。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事务,但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较少关注和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业已经不是精英型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加上学分制的推行,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学生人数的增长和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学校硬件、软件的投入不足或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抱怨,也使得教育质量下滑。由于学生的教育管理面大量多,涉及的相关部门众多,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些部门会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出现部门之间责任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也有时出于自身管理的方便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考虑,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全面高质量的服务。部分教职人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形势下,为了自身的发展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到科研中去,缺少了对学生的关爱与引导。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理论路径

公共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为基础。它明确强调以公民的利益为本,坚持市场化的竞争导向,以其实现多元化为主体的管理模式。[1]在公共管理中,要以公民为核心,把实现公民最大化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政府由统治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2]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至上”的服务意识。

教育管理理论的运用是在大量吸收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正在由“专制”式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了基本指导思想,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力。[3]与此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日益复苏,从“教师导向”向“学生导向”转变,人本管理和服务管理的理念已经为广泛认同,也逐渐成为高校构建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共管理主张把公民作为顾客,以顾客为导向,在学分制下的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体现公共管理的人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至上”的服务意识,充分体现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遵循“市场”的精神,按照“顾客”的需求,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全面发展为标准,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好、更科学、高效的“服务产品”。[4]

2.确立“有限责任”理念,明确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掌舵”职能。

公共管理理论中确立了政府有限责任,提出“政府的管理职能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5]从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来看,几乎囊括了除了教学之外的事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建、团学就业、评奖评优、贫困资助等,都是学校统筹,实行的是统一标准和运行模式,学校成了负有全部责任的“划桨人”。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更加复杂广泛,地位职能更加重要。如果不加以明确范围和权责,就有可能出现“越位”或“缺位”的现象。因此,要根据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平衡好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关系,明确管理的内容,明确职能职责,提高效率,做好“主舵手”。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

1.创建和谐的校园育人

文化。 在行内流行这样一句话:“三流的学校办学靠钱,二流靠制度,一流靠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受教更为重要,影响更深刻。校园的文化环境的具体表现包括了硬件的校园环境、建筑、科室、实验室、宿舍、设备、图书等,也包括了软件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校园生活等。[6]和谐的校园育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更具重要意义。知识群体作为高校的主体和客体,高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是他们的优点。在学分制下,高校应充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

2.健全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

学分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完全照搬过去的模式,而是应该充分利用社区和班集体两大载体,健全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7]学分制实施后,课程教学不像以往给指定的班级排课,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选课来组成每个学期的教学单位,教学班级每个学期都不同,因此行政班级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大大减弱。如果还将行政班级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阵地不太实际,但这并不是否认传统行政班级发挥的作用,毕竟它还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单位,而且在辅导员以及班干部之间仍然发挥重要的纽带及桥梁作用。学生的品德修养、班级的凝聚力都需要在健全的集体生活培养。只是在学分制下,行政班集体不能像以往那样对待每个学生运用同一个标准尺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归类分组管理。行政班级的作用弱化,但学生社区将会逐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学生事务可以将活动室、办公室设在学生社区,学生事务者入驻学生社区并在社区办公,比如一站式服务,实现学生社区育人的功能。

3.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

学分制下,以“顾客”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课程的任课老师,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极为重要。另外,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幅度和工作压力也明显加大。学生自主性的扩大势必会导致学生工作队伍不确定性的加大,以往粗放式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加快提升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步伐。由于学生的管理涉及方面较多,涉及的专业知识包括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社会工作者、管理、思想教育等,因此需要教育管理者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的水平,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4.加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电子化程度。

学分制下,学生在呈现流动分散的特点,这就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打造学生事务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将学生的相关信息录入,包括家庭情况、勤工助学、心理状况、团学活动、就业指导等。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有助于解决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学生信息共享,实现高效办公。

第7篇:管理学的分支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分制 学生管理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实行民办机制的学校,是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在大众对本科教育需求猛增和本科院校资源紧张的矛盾下产生的,对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效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深化教育改革,在独立学院实施学分制,有利于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本质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一种为了适应新的人才需求战略而充分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但学分制的实施,对独立学院的改革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分制下做好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学分制的内涵及其特点

1.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以选课为基础,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量,以一定量的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标准和学位标准,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一种先进的、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

2.学分制的特点。

学分制在其教学管理中,重视目标管理,淡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学分制的核心机制是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导师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指导学生选课:学分制采取弹性学制,灵活性大。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入学分数较低,文化功底相对较差。

日前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本三批次,他们的入学分数平均低于其校本部学生入学分数,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2.社会活动能力较强,整体素质较高。

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上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对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显得异常积极活跃。

独立学院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而学分制以学生为本,实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但实行学分制后,班集体的稳定性,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学生学习的计划性,各项工作的时间性、空间性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给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三、学分制下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加大,工作难度增加。

独立学院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力和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弱,在自主学习时,“想学但不知如何学”,存在盲目选课的现象;有的学生在选课上可能就易避难,形成“凑学分”现象,导致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这样势必降低学生学习的质量,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学分制下学生与教师的离散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阻滞明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自然加大,工作难度也相应增加。

2.学分制淡化班级概念,班级管工作受到影响。

在学分制条件下,原有传统班级的概念被打破,使学生的年级和班级概念淡化。与学生相关的管理文件、教学信息、通知等难以通过辅导员以班会的形式或由班干部向全班同学传达。班集体松散,通过各班集体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功能将被削弱,其结果必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同时上课,任课老师指导学生的难度加大,与学生所在学院沟通的难度增加。同时,学分制下学生以宿舍、社区为活动单位,学生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增大,学院对学生掌控的力度被弱化。

四、对学分制下做好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导师制,加强专业学习指导。

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自由,但不少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对每学期的学习量、课程内容、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太了解,制订学习计划、选择课程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以致所学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建立健全导师制是顺利实施学分制的保证。导师就是学生人生发展的设计师,导师应该有责任心、理论水平高、专业知识丰富。导师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应从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出发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制订学习方案,给学生介绍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析讨论各种选课方案的利弊,从而指导学生正确选课、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2.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发挥学生宿舍的教育功能。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学生选择的课程、任课老师和上课时间不同,因此。班级的作用逐渐弱化,班集体意识淡化,原来班级的大部分教育管理的功能转移到了学生宿舍。宿舍作为学生课余主要的聚集地,它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培养教育学生的重要园地。根据这一特点,学校应通过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此来强化学生宿舍的教育功能。学校必须选派优秀的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辅导员政治素质要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关心学生,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各种问题,使自己真正成为值得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辅导员应经常进驻学生宿舍。学校对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实行考勤制度,督促辅导员按时进驻学生宿舍区工作,有利于做好学分制下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工作。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畅通。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是分散的、流动的。传统的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学生日常工作受到影响,学校各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化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畅通学生信息交流渠道。学校可以安排专职学生干部(或信息员)及时传达学校的信息,还应该以课程班级、宿舍、社团等为基本单位,建立飞信,QQ群等,让学生通过注册加入或浏览通知公告,来实现学校信息的。辅导员及学生管理干部可在网上公布自己的电子信箱或QQ号等,以便学生及时与自己取得联系,通过网络拉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及时沟通,自由、平等地交换思想和看法,从而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

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引导学生组建学生社团、专业协会,以社团、协会为单位,对学生工作的各项职能进行管理。这样既能代替部分班级的管理功能,又能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实行学分制后,学校可在学生宿舍或社区建立学生社团,所有学生社团宏观上均由校团委管理和指导。学生社团蕴含着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样式,是学生自愿参加的组织,知识性、专业性较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既能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又能提高自己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独立学院实行学分制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领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教育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总结,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使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适应时代的要求,从而保障和促进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玉忠.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和途径探索[J].大众科技,2005,(4).

第8篇:管理学的分支范文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病房药局,辽宁辽阳 111000

[摘要] 药学管理工作是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院药品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ISO国际质量标准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标准,而在药学管理中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医院药学工作水平。对此,该文重点探讨了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具体做法以及存在的风险和对策。

[

关键词 ] 药学管理;ISO质量管理体系;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73-02

药品质量管理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我国相关质量监督工作的重点,对此我国专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药品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并取得很好效果。然而,只依靠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联系药品生产与用户使用的纽带,各医院药学部门必须建立更加富有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自身工作,提高医院药学管理工作质量。

1药学管理中引入ISO体系的重要性

药学管理是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医院药库、药学部、制剂室、检验室以及各临床检验室在内的多个部门。药学管理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药品采购的经济性、使用安全以及效果明显。由于药学管理涉及到诸多部门,多种因素,因此药学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疏漏,哪怕是任何一种微小的错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所以,药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必须有所保障。

ISO质量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质量管理保证的系列标准[1]。这种体系标准在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社会中得到快速发展与应用,并且其应用范围逐渐从工业、商业领域扩散到社会各行各业中。随着我国与国家社会贸易、交流的逐渐增多,国内各企业行业纷纷采用了ISO质量体系,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各企业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实现与国际接轨是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重要发展目标,而服务质量水平作为影响医疗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其改进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服务事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因此,将ISO质量体系引入到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不但可以提高医院药学管理工作水平,确保医院向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而且还可以提高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水平,增强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2]。

2药学管理中引入ISO体系的具体做法

将ISO体系引入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重点在于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具体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2.1确定ISO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目标与方针

在ISO质量管理体系中,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关心患者所关系的问题,其工作目标是提高医疗药学服务质量水平,加强对药学服务工作质量的控制。同时,医院在制定工作目标与方针时,还要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目标可量化,从而保证医院可以对药学工作进行具体评测以检验是否达到目标。另外,在规划质量管理体系时,医院要考虑到对体系的鉴别工作,明确体系内部各因素环节之间的关系与影响,从而制定相应制度与原则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起到必要作用。

2.2编制相关体系文件

医院在建立相关体系文件时需要进行以下几点工作。

①编制质量手册。医院需要根据《医院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以及我国卫生部有关要求,确立药学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医院要是管理委员会。医院要明确委员会的权力与义务,同时划归委员会的职能范围。另外,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接受医院院长的直接领导,院长要指导委员会具体工作的开展,并且对医院药学管理工作负总责。

②编制具体工作程序文件。所谓工作程序文件是指对医院药学管理工作日常运行起指导性作用的参考性文件,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流程化,确保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通常情况,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程序文件包括日常工作程序、突发问题应对程序、人员管理控制程序、内部审核工作程序、管理工作程序等多种,这些程序共同确保了药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③编制二级工作文件。所谓二级工作文件是对药学管理体系各分支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细化规定的文件[3]。通常情况,这种文件包括分支部门内各岗位的职责、各项工作管理制度、日常业务流程以及日常工作需遵守的规范法规等,如药品采购、管理、发放;临床药剂研究、制备;相关实验室管理使用规定等。可以说,二级工作文件是医院药学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的指导性文件。

④编制记录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作为ISO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减少问题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医院在制定相关药学管理工作制度要求时,要重点指出对记录控制工作的要求,明确记录的标准、存储、检索、处置要求。医院只有做好记录控制工作才能为药学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准确参考。

2.3建立完善的体系运行评价体系

为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稳定运行,对体系进行必要的审核,建立完善的运行评价体系,而该评价体系的具体工作包括。

①医院内部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行评价。内部审核是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能够发挥保持最大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此,医院内部应该建立专门内部审核机构,明确机构内各岗位的职能范围与责任义务。同时,医院要根据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实际情况,明确内部审核工作的方法、间隔时间与审核对象。另外,医院还要招聘配备专业的审核人员,确保审核人员较高的职业道德,从而保证审核的独立性、公正性与客观性。

②医院外部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行认证。医院要委托质量认证中心,定期对医院药学管理部门进行审查与监督。质量认证中心要秉承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仔细认真对药学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及时指出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认证中心要取消修改后工作仍不合格的药学管理部门保留质量管理体系的资格。

③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复查审核。相关认证中心要定期对药学管理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复核,一般3年复核1次。复核中,认证中心要联合医院,从质量目标、方针、工作实施等方面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评估,从而确定是否应该保留医院的认证资格。

3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风险与措施

医院药学管理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诸如制度不健全、人员管理不到位、管理观念落后以及缺乏长久坚持等。而这些风险会产生多种问题:首先,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目标以及方针确定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其次,文件体系构建不完善,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漏洞频出,难以取得预期的质量管理效果;再次,质量管理机构组织混乱,管理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确保药品质量;最后,医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导致医院药品质量管理监督工作有失公允。

对此,医院需要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①转变传统管理观念,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观念指导医院药学管理工作。同时,医院要积极引导管理工作人员抛弃传统的、错误的管理工作习惯,努力提高管理人员接受学习先进管理观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②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工作。医院要将ISO质量体系的构建工作当做“头等大事”,动员组织全员各阶层共同投入到体系构建工作中,改变医院经营方法,落实相关考核制度,从而将理论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克服体系构建缺陷,提高体系运行效率与效果。

4结语

在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引进ISO质量管理体系,不但是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而且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向国家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对此,各医院要认识到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做好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工作,并认清体系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风险,从而采取正确应对措施以提高药学管理工作水平与质量。

[

参考文献]

[1]黄火英.药学管理中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4):169-170.

[2]陆俊沛.药学管理中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773-774.

[3]张咏.医院药品管理的思考与体会[J].中外医疗,2012,29(5):143.

[4]唐智权.医院药学管理中质量改进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3):84-85.

[5]庞素秋,杨昌云,黄美蓉,等.加强医院门诊药房质量管理,提高医院药学服务水平[J].北方药学,2012,8(3):82-83.

第9篇:管理学的分支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背景;高校学生;管理内容;管理方法

实施学分制教学的管理制度,突破了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这导致其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现如今,在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应用十分广泛,为培养高校学生的个性化,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高校学生的管理者,我们必须结合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要求,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进行积极的探索,以促进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要目标。

一、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实施的必要性

学分制是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主要的计算和衡量高校学生学习量的标准,以取得最低的必要学分作为高校学生的毕业标准。实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十分必要。

1.管理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以教育管理为重心,然而,在学分制实施的背景下,对高校学生的培养需要遵循个性化的发展原则,所以我们必须对其管理内容进行创新,做好选课制和弹性学制的学生咨询指导工作,即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和择业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以及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等,最终使以教育和管理为主的高校教学转向以指导和服务为主的人才培养。

2.管理模式的创新

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没有对班级的组织性及其行动的一致性进行强调,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使其管理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能动性。因此,我们必须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推动高校学生创新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3.管理方法的创新

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强,其价值观念也更加多元化,教育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要求,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落实,全面提高了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实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方法的创新十分迫切。

二、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内容

1.管理理念的创新性

管理理念的创新性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核心内容。在学分制背景下,我们必须“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此外,我们还要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以及高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

2.管理理念的科学性

只有科学的管理理念,才能确保制度化的管理工作、程序化的管理过程和科学化的管理措施,也才能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因此,我们要结合高校学生基本信息差异较大和变化较快的特点,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各种管理软件来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公平性。

3.理念的系统性

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重视高校学生个性化且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导致对其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树立具有系统性的管理理念,使管理工作的分工和配合更加明确,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三、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途径

1.明确高校学生管理的属性和本质

高校学生管理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教育属性,同时它的本质是采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只有明确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属性和本质,才能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引导,实现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

2.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非常关键,我们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素质拓展和培训工作,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对高校学生进行创新的管理和良好的教育引导。

3.完善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

基于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工作具有巨大的风险,让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其改革创新心生畏惧。因此,我们要保持解放传统思想、转变传统观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高校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创新。

对基于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进行分析,不仅能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管理绩效、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还能促进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我们必须做好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各方面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校林.关于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29):165-166.

[2]廖西琳.论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与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