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安全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13939/ki.zgsc.2016.40.156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总体目标是培养出“德才兼备、攻防兼备”的网络安全工程师,使其能够在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网络公司、信息中心、互联网接入单位中从事信息安全服务、运维、管理工作。新形势下,网络安全已经被提及到个人层面,不仅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受到安全威胁,个人信息也成为众黑客们觊觎的对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讲授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既能够保护自身信息不被窃取,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初衷。[1][2][3]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结合该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且还要结合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态势进行研究。
1 教学设计
新形势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地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更多地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生特点,做到结合安全技术前沿知识因材施教。
1.1 教学内容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围绕着四部分知识目标开展设计:
(1)掌握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包含SQL注入攻击、网页挂马技术、密码破解技术、缓冲区溢出攻击等。
(2)精通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包含网络协议分析、端口与服务漏洞扫描、防火墙配置技术、入侵和攻击分析追踪技术、病毒木马防范等。
(3)掌握基本的服务器系统安全配置技术。包含系统安全策略配置、用户权限配置、系统防火墙配置等。
(4)掌握流行的数据加密方法。包含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数字证书的配置使用、加密软件的使用等。
以某模具有限公司内网的安全防御作为主项目,遵循“一个主项目,八个模块,工作典型化,任务兴趣化”的思路,划分针对企业内网的攻击分析、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通过嗅探分析攻击来源、主机系统的安全防护、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对网络访问行为进行控制、对入侵进行检测、数据备份和恢复8个模块,模块间循序渐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由学生互评与教师参评相结合来进行项目的考核。具体如下图所示。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舍弃原理类知识,选择操作类知识[4],重点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间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使用工具进行攻击及分析攻击的能力等,将临危不乱、吃苦耐劳、作风优良、胆大心细、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能力培养的始终。
在教学内容的程序化上以网络安全工程师的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5]从故障现象到故障处理,最后提出安全解决方案进行系统加固,各模块内容按照兴趣点进行安排:从故障入手,到如何进行攻击,再到如何防御攻击及紧急恢复。
1.2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采用了包括案例教学[6]、角色扮演、张贴板、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方法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每一个模块的特点,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点,使得课堂实践过程往往无法及时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学院响应大学号召,开放了《融合式网络及安全应用》开放实验室。有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不仅巩固了课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及技能,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教学手段
在教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应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展开教学: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利用电子教室实施广播教学,借助于电子教室软件的屏幕广播及屏幕录像功能,学生可以看到教师的实时演示,并可以将教师对于关键步骤的演示录制下来,反复观看练习。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学习需要用到多种硬件及多台靶机,学校没有充足的资金为每位同学配置一套实训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虚拟化软件来虚拟实训环境[7],使用Packet Tracer软件来模拟路由器、交换机与防火墙,利用VmWare软件模拟多台PC机等。
2 应用效果
在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法的指导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教师讲授理论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与辅助者。按照这种设计,应用于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14级和2015级两个学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普遍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课堂效果
在新的教学设计的指导下,普遍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课外实践的意愿,更多的学生愿意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学生也普遍反映,学习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后,他们对于使用网络也更加小心和谨慎了,懂得了学习防范网络攻击与网络诈骗,更加深了对其他网络技术课程的理解。
2.2 课程及格率
通过实施新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得更加扎实,反映在期末考试上,学生的及格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14级和2015级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及格率分别为90%和95%,分别仅有2人和1人不及格,反映出新的教学设计达到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3 结 论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在新形式的整体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莫永华.《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9):43-45.
[2]倪亮,李向东,潘恒,等.《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42-145.
[3]岳晓菊.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4(6):32-34.
>> 面向网警职业素质需求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关于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的思考 数据库课程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铁路公安网络安全与执法能力分析 基于“设计+工程”模式的高职《网络安全》课程研究与开发 基于网络安全的网络存储研究与设计 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 网络安全执法专业“数据恢复技术”课程规划研究 基于实践的网络安全教学 基于网络的三本院校NCRE:二级VB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网络安全技术应用》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预约诊疗模式下的医院网络安全设计 基于数字网络的校园网络安全对策与分析 医院的网络安全与管理 网络安全的发展与研究 网络安全的矛与盾 基于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模式与安全保护策略研究 基于网络监听的网络安全平台构建 SMTM教学模式在信息与网络安全课程上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吴良源.全力打造实战型网络警察队伍[D].信息网络安全,2005(10):2.
[4]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OL].http:///zt/xxaqcx/aqfg/201306/t20130603_645720.htm.
[5]史伟奇,周建华.网络安全监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3):2.
[6]刘长文,佟辉.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若干问题初探[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7):1-2.
[7]霍宏涛,王任华.公安院校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1).
[8]郭启全.网络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发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36-39.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JXDY22)。
作者简介:
高见,男,讲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关键词:网络安全;微课;实践应用;实验教学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首创了微课(Microlecture)一词,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也包含与之相关的素材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及老师点评等教学资源,它们通过一定的组成比例及呈现方式共同形成了一个主题突出、半结构化的资源单元应用的“生态环境”。它以流媒体的形式,以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中心,通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展开简短但完整的教学活动,以此帮助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它的特点包括:“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资源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半结构化,容易补充。微课的这些特点更符合高职“偏重教学实践”的教学理念。因此,本文以“网络安全与管理”这门课为例,尝试将微课的教学方式引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效率。
1高职院校“网络安全与管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安全与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实现对于网络威胁的管理与防范,必须先掌握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与原理。同时,在熟练掌握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必须亲自动手进行网络的攻防、安全的构建,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与日常应用中。
1.1教程选取不恰当
教材是一门课程的支柱和灵魂,至关重要,教材选取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一本贴合本门课程的教材应该是项目化的,理论与试验有机结合的。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相关教程很少能够满足这一教学要求。有的偏重讲授安全理论,实践的内容则是一带而过。有的则是注重讲授实践案例,几乎没有相关理论支持,更像一本工具书,学生理解起来就有难度。
1.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无法反复练习
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有的老师着重讲授网络安全的原理和解决方法,单纯的理论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迷茫心里,无法将所学的安全知识与实际的安全维护相联系,面对实际安全问题无所适从。还有的老师着重网络安全的实验教学,在课堂上偏重于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网络的攻击与防护的方法和步骤,但是较少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缺少理论知识支撑的实践教学造成学生面对网络安全问题“会解决,但不知为什么这样解决”,当相似的安全问题换了一种面目出现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变通,从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1.3时间跨度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项目式教学的思想是“将理论融入实践中,做中学,学中做”。但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安全问题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6 8课时才能够理解理论并溶于实践。项目时间的跨度大,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大降低学习兴趣,失去探究的耐心。因此,如果安排网络安全的授课内容,既能让学生学习到不同的安全项目,又能有效地控制每一个项目的学习时长,保持学生的高度兴奋,也是传统教学中需要改进一个方面。
1.4“上课听懂,下课就忘”现象普遍存在
很多网络安全的解决方法是非常繁琐的,但受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的知识和辅导的练习往往存在一次性,每一次上课的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对于刚接触网络安全的学生而言,很多操作步骤、解决方法没有办法重复操作加深印象,使得他们往往上课的时候听懂了、学会了,但是过段时间没有接触,知识生疏,再次面对相同的安全问题无从下手。
2微课式“网络安全与管理”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中积极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微课程为学习者创建了更适合他们的微学习环境,而学习者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微视频等相关微内容对网络安全的相关技术原理及操作进行学习、实践。
由于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因此在整个教学内容的架构方面需要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主,针对学生的一个普遍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包括课程整体学习架构的搭建、具体每一节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微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以及制作、微课程存储形式的选择、微课程的方式以及微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等环节。
2.1“网络安全与管理”微课程学习架构的设计
本门课程的教学架构以“项目式教学”为主线,整个课程包含有多个微课程群,每个微课程群为一个大的知识模块,每一个知识模块又分为若干微课程,这些微课程都涉及到了该知识模块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或具体的应用,一般来说,每一个微课程是不可再分的。具体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需先以他们经历的事实告诉学生什么是网络安全,学习这门课有什么作用,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然后简要告知学生课程的学纲,让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之前先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架构。此外,对每一节微课程的目标分析需遵循课程的整体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将总的知识目标分解成每一个微课程的具体的教学内容。
2.2“网络安全与管理”微课式教学实施
一个微课教学模式分为3大模块:课前、课中和课后如表1所示。
课前主要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理论性知识以微视频的方式上传至相关学习平台供学生随时下载观看。由于微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知识的高浓缩等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相对零碎的时间模块提前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由于平台的互动性,学生如果在学校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平台向其他同学求解或向老师提问,从而能够更系统的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
课中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充分了解了上课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可以直接进入到项目实操环节,提高课堂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互动平台的问题反馈即使调整教学进度、选择更有针对性的项目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扮演项目的引入者、疑难问题的解答者等角色,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的训练,帮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实施。
课后主要为巩固复习。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紧迫性以及知识记忆的衰减性,学生若想透彻的掌握某一个项目,必须在课后进行项目的强化训练,一方面巩固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就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互动平台上与师生进行交流、探讨,进一步完成知识内化的学习过程。
以“IPC$入侵与防范”项目为例。该项目属于网络攻击的知识范畴,通过建设一个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学生可以掌握计算机网络攻击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在工作岗位中利用系统自身的安全架构、网络上的安全软件工具等方式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
关键词:校园网安全配置 学习情境 设计 评价
1 “校园网安全配置”学习情境设计之教学条件分析
学生: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二年级上学期,小班20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数据通信网络组建与维护”学习领域中的3个学习情境,已经具备本学习领域交换和路由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进入下一个学习情境“校园网安全配置”,本学习情境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企业网或校园网项目,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换、路由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网络安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项目的可持续性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最好有企业工作经验,或者经过行业培训,有两次以上该课程教学经验。
实训室设施:小班需要4套设备,每组1套(每套包括3台交换机、4台路由器及若干终端)。
2 “校园网安全配置”学习情境设计之学习情境设计目标
在校园网安全配置教学项目中,学生须达到以下能力目标:
(1)能够与组长、小组成员、教师和模拟客户有效的交流,思路清晰、能倾听并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够利用已学知识完成网络基础配置。
(3)能够根据用户对网络安全管理的要求,正确配置IP访问控制列表,控制非法用户的访问,并能够利用NAT地址转换技术实现企业内网与外网的连接。
3 “校园网安全配置”学习情境设计之工作任务描述
本项目模拟一个实际的校园网络,如图1所示。包括教学网、行政网、网络中心等几个部分。其中,虚线框内部分模拟校外互联网。RTA 的G0/0使用子接口,其中有一个子接口和ISP在一个VLAN,另外一个和RTB在一个VLAN。校内的主机全部使用私有地址,通过在出口路由器上使用地址转换技术访问公网。请根据以上要求在网络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完成网络搭建、IP地址规划、路由协议、网络安全与冗余等配置任务,并提置文件、测试结果文件、网络地址规划表、设备地址表等文档。
4 “校园网安全配置”学习情境设计之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过程设计
4.2 教学环节详细设计
4.2.1 根据项目需求,完成网络基础配置
(1)学生的子任务
①网络搭建
根据图1的网络拓扑,完成网络搭建工作。
②IP地址规划
校园网内用户使用172.16.0.0/22地址段,其中各个子网内主机数如下:
教学网:360台,行政网:150台,网络中心:100台 。
在满足整个网络需求的情况下,使用VLSM进行地址划分,网络中心安装有一个FTP和一个WWW服务器,为校内用户及公网用户提供FTP下载服务和HTTP访问服务。
③ VLAN划分
参考教师提供的VLAN划分与端口分配表完成校园网的VLAN划分。
④路由设置
在路由器上配置实现学校内部VLAN间路由,要求路由器的子接口号与VLAN编号一致。路由器RTC作为除行政网之外其他子网的网关,并与RTB一起作为行政网的网关。
(2)学生能做什么以及能学什么
4.2.2 网络安全配置
(1)学生的子任务
①访问控制
在适当的路由器上设置ACL,完成访问控制。在满足下述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所有网络之间的其他通信。
a禁止所有从网络中心到教学网的主动TCP连接。
b允许内部网络主机主动发起到外部网络的访问连接;禁止外部网络主动发起到内部网络的访问连接,但允许外部网络访问内部的WWW,FTP服务器。
②网络地址转换规划与配置
参考教师提供的公网地址与端口对照表在适当的路由器上配置NAT,要求内网除WWW和FTP服务器外所有地址均NAT转换到RTA的G0/0连接ISP的子接口上。WWW和FTP服务器使用静态NAT实现。
(2)学生能做什么以及能学什么
该环节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并利用新知识自主完
5 “校园网安全配置”学习情境设计之评价方案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网络 安全问题
现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病毒也是无处不在,黑客的猖獗,都防不胜防。本文将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来谈谈计算机网络应注意哪些不安全的因素。对计算机信息构成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人为的因素、自然的因素和偶发的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指,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漏洞,或者潜入计算机房,盗用计算机系统资源,非法获取重要数据、篡改系统数据、破坏硬件设备、编制计算机病毒。人为因素也是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
一、谈谈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
互联网是对全世界都开放的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方便地传输和获取各种信息,互联网这种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国际性的特点就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了挑战。在使用互联网时应注意以下几项不可靠的安全性。
1.网络的开放性,网络的技术是全开放的,使得网络所面临的攻击来自多方面。或是来自物理传输线路的攻击,或是来自对网络通信协议的攻击,以及对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漏洞实施攻击。
2.网络的国际性,意味着对网络的攻击不仅是来自于本地网络的用户,还可以是互联网上其他国家的黑客,所以,网络的安全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
3.网络的自由性,大多数的网络对用户的使用没有技术上的约束,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和获取各类信息。
二、注意在操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操作系统是一个支撑软件,是计算机程序或别的运用系统在上面正常运行的一个环境。操作系统提供了很多的管理功能,主要是管理系统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操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可靠安全性,是计算机系统开发设计的不周而留下的破绽,都给网络安全留下隐患。
1.操作系统结构体系的缺陷。操作系统本身有内存管理、CPU?管理、外设的管理,每个管理都涉及到一些模块或程序,如果在这些程序里面存在问题,比如内存管理的问题,外部网络的一个连接过来,刚好连接一个有缺陷的模块,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计算机系统会因此崩溃。所以,有些黑客往往是针对操作系统的不完善进行攻击,使计算机系统,特别是服务器系统立刻瘫痪。
2.操作系统支持在网络上传送文件、加载或安装程序,包括可执行文件,这些功能也会带来不安全因素。网络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文件传输功能,比如FTP,这些安装程序经常会带一些可执行文件,这些可执行文件都是人为编写的程序,如果某个地方出现漏洞,那么系统可能就会造成崩溃。像这些远程调用、文件传输,如果生产厂家或个人在上面安装间谍程序,那么用户的整个传输过程、使用过程都会被别人监视到,所有的这些传输文件、加载的程序、安装的程序、执行文件,都可能给操作系统带来安全的隐患。所以,建议尽量少使用一些来历不明,或者无法证明它的安全性的软件。
3.操作系统有守护进程的防护功能,它是系统的一些进程,总是在等待某些事件的出现。所谓的守护进程,就是监控病毒的监控软件,当有病毒出现就会被捕捉到。但是有些进程是一些病毒,碰到特定的情况它就会把用户的硬盘格式化,这些进程就是很危险的守护进程,平时它可能不起作用,可是在某些条件下发生后,它才发生作用。如果操作系统守护进程被人为地破坏掉就会出现这种不良的安全隐患。
4.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时,操作系统提供远程调用功能,所谓远程调用就是一台计算机可以调用远程一个大型服务器里面的一些程序,可以提交程序给远程的服务器执行,远程调用要经过很多的环节,中间的通讯环节可能会出现被人监控等安全问题。尽管操作系统的漏洞可以通过版本的不断升级来克服,但是系统的某一个安全漏洞就会使得系统的所有安全控制毫无价值。当发现问题到升级这段时间,一个小小的漏洞就足以使你的整个网络瘫痪掉。
三、谈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过程。计算机教师如何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感觉一直激励他们,期间有着许多环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处理课堂教学时,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每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组织每一课堂教学时,可设计来调节课堂气氛,这种设置的时机没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确定。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中,《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复杂、理论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是结合了计算机与通信两大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两种技术的大量概念,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传统教学枯燥乏味,与实际脱离,教学质量及效果很不好。国内各高职院校对于该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本没有。长期以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与学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实验条件不充分;理论与实践不能统一;对于高职高专教学,教材编写中不合理处较多。
二、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1.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是高等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建、配置、管理与维护的理论与方法,拥有网络组建与综合管理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人才。
2.课程的教学目标。学完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局计算机网络设备原理与使用方法、交换技术及配置方法、路由技术及配置方法、网络布线技术、网络服务搭建、工作站配置与管理、网络互连方法与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网络维护与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等,并通过网络系统集成案例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
3.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知识概述,局域网设计与构建,计算机网络设备,交换技术及配置,路由技术及配置,网络布线技术,搭建网络服务,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网络互联,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网络维护与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网络系统集成案例分析。
4.基于行动导向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解决思路:重视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并探索不同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组合搭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重视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以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习任务的职业情景,保证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此外,利用一个网络工程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完整剖析一个网络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对网络工程项目有完整的认识。
解决办法: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很强,一是授课时要与目前流行网络的实际相结合,学生才能透彻地理解。二是强化课程实验,从技术运用这个角度,针对某一重点的内容,完成一个设计性、应用性或综合性的课题,提高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及运用。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资源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是工学结合,适应社会。
三、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实施
学院本着工学结合的原则,建立了网络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较好地满足了《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及相关课程实验及实践环节教学需要,使学生得到了真实工程环境的综合训练。并且教学团队中的成员均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部分教师还在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兼职管理学院网络,具有极强的实践工程能力。
1.精选教学内容。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课程的相关教材都是理论知识多实践内容少,内容相对陈旧,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精选教学内容,特别是实验内容的选取,突出高职高专特色。教学内容方面,理论教学要适度,做到少而精,以够用为度,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重点介绍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典型应用案例,减少高职高专学生对于接收大量理论知识的厌恶感。
2.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传授计算机网络内容。针对不同知识点设置问题,通过提问启发,小组或集体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引入现阶段较为流行的如碎片化教学、翻转式课堂等教学新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践教学则采用项目化的方式,从实际需求问题出发,通过分析问题、设定方案、动手实施及解决问题一系列的完整过程,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3.改变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方式,通过理论考试加实践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单一,不利于实践操作的考核。而实践操作考核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实践教学加以重视,而且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就必须引入实践考核的方式,加入了实践考核成绩的最终成绩才能够更全面、更客观的展现学生最终的知识掌握程度及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不管是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来看,还是从学生网上评教、督导组听课、教师评课等情况来看,本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已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项目化
在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必须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项目化[1]为手段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安排上实现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将岗位职业能力融入课程建设中,实行“教、学、做”一体,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其中的关键便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建设。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售前与售后技术支持、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开发等技能,在企事业单位IT领域中从事网络组建、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服务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岗位工作任务是以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起点,通过对网络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分布、市场需求、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等内容开展调研工作,确定如下4个核心工作岗位,并对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进行了分析:1、岗位1是网络构建工程师,工作任务是网络构建项目招投标、制定网络规划设计方案、网络工程项目实施、网络性能测试、网络巡查、故障排查、提交竣工文档并交付使用、网络工程监理。 2、岗位2是网络管理工程师,工作任务是网络IP地址的规划、分配和管理、网络服务器的架设及日常管理维护工作、网络故障处理、网络协议分析与监测、网络系统的入侵检测、安全设置与病毒防范。3、岗位3是网站设计管理工程师,工作任务是网站整体规划、网页制作、后台编程及数据库应用、网站管理、网站测试、安全防范及技术服务。4、岗位4是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工作任务是制定网络解决方案、网络产品营销、网络应用项目或产品的售后技术支持、工程监理、工程项目验收、受理用户故障咨询、提供技术服务。
二、职业资格证书
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学院学生双证制[2]的要求,学校在校期间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需要获得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岗位职业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的目标,结合各学院现有的网络实验设备,本专业学生需要获得如下证书的其中一项,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的网络工程师、全国计算机等级四级网络工程师、CCNA网络工程师、RCNA网络工程师、H3CNE网络工程师。
三、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1、建设思路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相关岗位群及任职要求的分析,与网络相关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企业共同总结岗位的行动领域为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安全管理、软硬件实施与维护。围绕网络工程师岗位,以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与维护为核心,构建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应用开发岗位采用“三线”并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分别为建网、管网、用网。
(1)岗位、能力、课程
校企双方共同以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实现专业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创新。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化的行动领域课程体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互相渗透、密切结合,成为统一的课程体系。
(2)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专业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导向化的课程教学理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并开展教学,实现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将网络技术的系统理论知识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分散到每个学习情境(项目)中,学生在完成具体学习情境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课程设计的总体方案是对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环境和评价方案加以分析提炼,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加工整理,构建课程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学生都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来获得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职业能力,进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明确了培养目标,提升了培养质量。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的分析(即网络工程师等岗位群),归纳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将这些能力所涉及的知识点与内容转化为项目化课程。实践证明,岗位能力是培养人才的核心,最终的落实点是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的结合,开发项目化课程体系是深化和提升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三段式课堂;建构主义;翻转课堂;对分课堂;信息安全专业
0引言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1]。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如通信原理、网络安全技术等课,具有技术发展迅速、实践性强等特点,其教学目标也着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实践意识为重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基于认知学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为目标的大学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流行[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对新信息进行自我编码,从而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此所开发出的教学方法,比较成熟的有支架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亦称为“抛锚式教学法”)[3]。支架式教学法主要是指从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开始,通过老师设计的概念框架不断创造新的“最新发展区”,从而使学生不断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技能,并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情景式教学法主要是指通过设定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从而使学生有效实现对知识的建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翻转课堂改变了师生角色,革新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视频、教学网站等教育资源和技术为支撑,课下进行知识获取,课上进行知识应用,知识内化贯穿教学始终。翻转课堂基于人本主义、掌握学习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等教育教学理论[5],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高质量的教学视频、高质量的课下自主学习、及时的学习情况反馈、高质量的课上讨论缺一不可。然而,在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背景下,翻转课堂在具体教学实施时,往往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课下自主学习质量难以保障;二是课上讨论质量难以保障。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教师讲授,一半学生讨论,讲授与讨论之间的课下时间用于知识内化吸收[6]。目前,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公共英语口语等文科课程进行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如通信原理、网络安全技术等,具有技术发展迅速、系统性强、抽象度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简单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下自主学习难度大、效率低,课上讨论效果差。为此,我们采用对分课堂的讲授和讨论并存的形式,吸取建构主义和翻转课堂的精髓,针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对大学工科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2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知识技术的学习能力。为此,我们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针对不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进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
2.1基于讲授、实践和讨论的三段式课堂
综合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以及结合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提出三段式课堂。三段式课堂包括讲授、实践和讨论3个顺序环节,老师讲授在前,学生实践在中,师生讨论在后。课程内容按照专题划分,每个专题所需时间由教学内容确定,具体包括讲授时间、实践时间和讨论时间3个部分,讲授和讨论环节占用课堂时间,具体时长由教学内容和目标决定,实践环节根据具体课时量的多少进行分配,既可以是课堂时间,也可以是课下时间。三段式课堂的核心在于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讲授、实践还是讨论环节,学生都是主体:讲授环节是知识获取的过程,老师的任务是激发兴趣,搭建知识“支架”,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认识;实践环节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老师的任务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简单的问题;讨论环节是知识再获取和进一步内化的过程,老师的作用是促进交流分享,激发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构建正确的认识。相比翻转式课堂,三段式课堂增加了讲授和实践两个环节,学生在老师协助下完成框架知识的构建,减少了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间,降低了自主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并为讨论环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与对分课堂相比,三段式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实践环节的引入,尽管对分课堂在讲授和讨论之间有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环节,但是并未强调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是工科专业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2.2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主要承担学习的组织、指导、帮助等职能。为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三段式课堂的各环节特点,我们分别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2.2.1讲授环节:支架式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法相融合
讲授是三段式课堂的第一个环节,虽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形式,但是讲授的内容和方法迥然不同。在讲授内容上,讲授课堂并不包含全部的知识要点,而是由必不可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框架构成,传统讲授内容如果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三段式课堂的讲授内容则是这个人的骨骼。在该环节,重点要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协助学生建构知识“骨骼”。为此,针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特点,可进行如下设计:(1)设置“每课一技”。在每次课堂的前5分钟,由一名学生分享课程相关技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抽象度较高,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每课一技”环节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知识面,了解所学用在何处,而参与分享的学生在内容组织、语言表达和临场表现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为了确保“每课一技”的质量,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分享的技术专题,在分享前两周向老师提交多媒体课件,由老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学生根据老师意见进行修改,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2)支架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之前,针对每一教学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剖析出“骨骼”,提取基本概念、理论、技术或方法框架作为支架,进一步针对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在课堂教学时,可包括情境设立、支架搭建、问题分析、评价反思等步骤,其中支架搭建可以在问题分析、评价反思过程中。问题分析既可以是学生独立探索,也可以是小组协作分析[7]。评价反思是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以帮助学生修正认识,进一步提高[8]。
2.2.2实践和讨论环节:情境式教学法
实践和讨论环节的教学内容是在讲授所构建“骨骼”的基础上,由学生来完成“血肉”的丰满。虽然实践和讨论环节在时间上分离,但是在内容上具有延续性。实践环节包括情境式教学法中的情境设立、独立探索和评价等步骤。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具体的实践情境,学生在课堂或课下独立完成。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供简单的帮助,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和实践结果,归纳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讨论环节包括情境式教学法中的成果展示、协作分析、总结等步骤。教师根据实践情况,指定具有代表性的实践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并将实践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延伸性问题抛出,学生按小组进行协作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接受老师和全班同学质疑。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多事一议。
3三段式课堂教学实践
自2013年,我们对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通信原理必修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9]。在此基础上,2014年、2015年,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三段式课堂探索。同时,2015年,我们对同专业网络安全技术必修课程也进行了三段式课堂的尝试。
3.1通信原理课程三段式课堂教学实践
2014年和2015年,信息安全专业通信原理课程学生分别为32和31人,每周2次课,一次2学时,共上课10周;讲授和讨论环节占用课堂时间,实践环节占用课下时间。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我们将课程内容分成了9个专题,讨论环节所占课时比重较讲授低,具体安排见表1。在具体教学实施时,每专题讲授完毕后,进行课下实践,除专题1和9外,每两专题的讨论在一次课程内完成,共2学时。除第一堂课外,每堂课开始时均有5分钟的“每课一技”分享,每年参与学生数均为19名,涉及可见光通信、近场通信、mp3编码和图像编码等不同领域通信技术。由于2015年审核环节更加严格,分享顺序由审核通过的先后顺序决定。学生对技术的分享不只是功能与应用,开始尝试运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分析和思考。参与“每课一技”分享的学生,要求实践作业8采用与分享相同的选题,对分享的技术作进一步的技术分析。
3.2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三段式课堂教学实践
2015年信息安全专业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学生为32人,每周一或两次课,一次课为2学时,两次课为一次2学时一次3学时,共上课10周,讲授、讨论和实践环节均占用课堂时间,实践环节每次3学时,共计50学时。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原本包含30学时讲授和20学时实验,因此,在进行三段式教学实践时,重点是讲授内容的梳理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运用。与通信原理课程相同,我们将课程内容划分为9个专题,针对专题中的重点技术方法综合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图1以假消息攻击专题中的ARP欺骗为例,给出了讲授部分的教学设计。实践和讨论环节的内容与评价反思密切相关,如ARP欺骗对应的实践内容为局域网环境下ARP欺骗实施,讨论内容包括ARP欺骗实施的前提条件、ARP欺骗可否在广域网下实施和如何防范ARP欺骗。
作者:邱菡 张连成 李玉峰 梁超毅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玉蓉,李晓培.博克的大学教育目标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启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4):103-109.
[2]洪柳.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2):147-150.
[3]李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探索[J].教法研究,2011(30):83.
[4]朱琳.翻转课堂在本科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164-165.
[5]蔡欢欢,段作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6):120-122.
[6]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7]李春亮,王国艳.浅谈“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任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后勤学院学报,2013(5):109-11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以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课程改革为例,提出教师主导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介绍实施经验,供专业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参考。
关键词 :课堂教学;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教学改革;教师主导
1 IT类专业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IT技术迅猛发展导致信息类专业课程实施传统教学的难度增大,同时大学教师繁重的科研任务使得教师的教学投入大幅减少[1-3]。目前,在大学IT类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3个问题。
(1)教师整堂课从头到尾灌输知识,仍然采用“教师一言谈”讲授式教学法,很少大胆地运用自学、讨论、开设专题讲座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被动收听。
(2)教师的知识模块陈旧,学生学习后不适用,进而产生“无用论”的想法。
(3)教师在课堂传授的内容知识广度不够,理论深度过大。
2 特色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在全球共享技术的大背景下,知识爆炸性增长,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随时掌握最新理论与技术,也不可能解答所有相关领域的问题。为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创新性地开展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提出了教师主导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师由“主讲”角色转换为“组、导”角色,在课堂中主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课堂教学内容则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用专题演讲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搜索、分析、呈现,确保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基础在教学活动中获取新技术和新技能[4-6]。课堂教学模式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1)教师根据专业指导规范、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技术发展现状,规划好整个学期的教学知识模块,但教学内容需要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构建。
(2)结合学生的特长和资源,为学生合理分配和设计具体的课堂内容。
(3)为提高知识分享的效果,鼓励学生充分利用MOOC。
(4)锻炼编程和攻防能力,配合实验给予适当的设计。
(5)成绩评定时,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40%以上,最终成绩由教师、助教、全体同学共同给出。
3 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3.1 实施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笔者对2010级信息安全专业的28名学生实施了第一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鼓励学生上台演讲信息安全技术小主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开课前,教师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模块、擅长的技术等,以便为理论课的讲解和小课题的分配提供有效参考。
(2)教师主讲教学大纲的理论知识,每次课安排3~5名学生上台讲解预分配的信息安全技术小主题。135分钟的课程中,学生的演讲时间是45分钟。
(3)学生上台用PPT讲解,教师根据其PPT的内容、设计、讲解的准确性、观点的权威性以及表达的生动性来给出优、良、中等分数。
(4)结合网络安全实验,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即对学生分组,自拟一个信息安全相关的项目,并让学生利用实验和课外时间共同完成该项目,最后上台讲解项目内容。
(5)课程结束后,每位同学对于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做出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讲比例占课上总时长的2/3,学生的PPT讲解题目全部由教师指派,演讲和讨论的分数占学生总成绩的30%,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展示结果占总成绩的10%,最后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整个学期下来,学生普遍感觉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希望教师能够继续采用此种教学法;但学生也认为选题有些宽泛,而且课堂内容质量会随着同学能力的强弱而变化,希望教师能够改进。
3.2 引入本科生助教,提高学生课堂演示内容质量
笔者对2011级信息安全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14名学生实施了第二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着重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一期课程中,学生的PPT内容占到了课堂总时长的1/3,但质量有些低,学生通常是被动接收教师制定的演讲小课题,主动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我们在第二期作了一些改进,具体方案如下。
(1)引进了本科生助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力课堂互动。
(2)在PPT展示课题选择方面,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大知识模块选取最感兴趣的小课题。
(3)教师主讲教学大纲的理论知识,每次课安排3~5名学生上台讲解预先准备的小主题。135分钟的课程中,学生的演讲时间是65分钟。
(4)学生课堂PPT讲解之前,会通过助教、教师两重校验,使该学生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尽量做到最准确、最新鲜、最简洁,同时重点突出。
(5)教师安排最新技术英文文献综述报告。
(6)增加了针对某一专题的辩论环节。
(7)为结合网络安全实验,在课程开始时对学生分组,自拟一个信息安全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利用实验和课外时间共同完成该项目。
(8)课程结束后,每位同学对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做出评价。
本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讲比重为1/2,学生的PPT讲解题目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PPT演讲和辩论的分数占到50%,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展示结果占总成绩的10%(这两部分的成绩由教师、助教、全体同学共同打分),最后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整个学期下来,学生普遍感觉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小差、玩手机的现象基本不存在了,课堂内互动交流增多,辩论更是让学生感到新鲜,助教的带领增加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学生认为选题还是过于偏向理论,有些学生的选题内容较深,希望课后能够看视频来复习[7-9]。
4 教师主导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内容与时俱进,每个学生皆有所获是我们专业课程教学应该始终追求的目标。笔者结合两期课堂的教学改革经验,设计了一套“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1)课程开始前,先调研学生的特长以及擅长的技术等。
(2)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好整个学期需要学习掌握的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划分好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子模块。
(3)择优聘用本科生助教,让助教带头展示信息安全小主题、优秀竞赛作品或创新项目展示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助教协助教师将已划分的知识、技术模块传达给每位学生,学生可在某一知识点内自由选题,也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小课题,在完成PPT的同时制作演讲视频。
(5)助教和教师在学生课堂分享前把关,确保PPT和演讲内容新鲜、准确和重点突出。每个小主题的演讲时间不超过20分钟,制作视频是为了高效分享、重复分享。
(6)学生分享小主题的同时,要求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7)单独安排能力强的同学进行最新技术英文文献综述报告,以PPT方式展示结果。
(8)单独安排针对某一专题的辩论环节。
(9)为结合网络安全实验,在课程开始时对学生分组,自拟一个信息安全相关的项目。
(10)课程结束后,每位同学对于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做出评价。
该课堂教学方案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与指导的作用,教师的工作集中在课外管理、修改学生的PPT以及提高学生演讲质量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程成绩评分时,内容的有效性和辩论的分数占到总成绩的50%,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展示结果占总成绩的10%,最后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5 结 语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原则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专业素质。因此,“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课堂能够真正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深度参与过程中将专业知识点内化为专业素质,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水平有选择地获取到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当然,在“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学生水平有差异,助教自身能力有强弱,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内容和质量。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建设(ZX130106308007)。
第一作者简介:吕秋云,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网络安全实验、密码学实验、信息安全程序设计,laqyzj@163.com。
参考文献:
[1] 余清臣, 徐苹. 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 一种反思的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 2014(1): 15-18.
[2] 吴玉平, 张伟平.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困境与策略[J]. 当代教育科学, 2014(6): 28-31.
[3] 曹丽君, 王海明. 翻转课堂的特性及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4(3): 75-79.
[4] , 冯永华. 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J]. 教师教育学报, 2014(6): 53-63.
[5] 郭少英, 朱成科. 生成性: 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旨趣[J]. 辽宁教育, 2014(3): 23-25.
[6] 孙春英. 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 2014(3): 34.
[7] 熊川武. 课堂教学改革须有“神”[J]. 上海教育科研, 2014(3): 35-37.
[8] 李朝红, 安蕊梅, 牛润明.交互化模式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8):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