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范文

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

第1篇: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范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要先做好定位,使其在上市前拥有超群的竞争力。业内人士表示,针对每一个细分市场,新产品都应保持一个最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不是相同定位下的多个产品参与竞争,这样不但不会形成合力,还会因此分散彼此的竞争力,使消费者对产品利益和诉求发生混淆。 当企业把新品开发提到战略层面时,营销人就需要准备执行新产品开发具体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新产品价格体系: 新产品开发首先要做的就是定价,定价可结合市场竞品价格体系,在主流产品价格设置上基础上寻找市场价格机会带,并针对此价格带进行定价设置。 定价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难度系数颇高。如何定价,是任何企业都在研究的难题。对于多数白酒企业来说,新产品价格策略可采取直切市场主流竞争对手主流价格带的方式,以竞争对手市场执行价格为参照(而不是市场滑落价)而设定;同时,还需参考主流竞品的渠道顺价利润及促销政策后利润,确保新产品的渠道利润适度高于市场现有竞品。 当初步确定价格以后,营销人还需进行市场验证,以便对所定的价格有更深的认识及调整修改,直至合理。同时,还需要针对同价位竞品进行精细市场调研,以便在充分的竞品信息收集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本品新产品开发要素。 第二步:针对性市场调研: 酒类营销咨询行业内一直流行“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意思为酒类营销人须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熟悉市场主流品牌的所有信息,知己知彼,方能打好每一战。 当酒水企业营销人在进行新产品开发前,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是第一步。针对性市场调研主要集中在针对同价位竞品上及消费者调研两方面: 1、 针对竞品调研:包括产品包装及包装设计风格(外包装、内部瓶型)、包装材质、产品命名规律、产品酒精度、外装箱规格等等。 2、 针对消费者进行调研:要针对意见消费者或渠道终端店主进行一系列的调研,确保收集到的市场信息最为切合消费者消费习惯,使开发出的新产品具有针对性。 笔者认为,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是最为关键一步:营销人只有通过针对性调研,才能发现产品开发关键点,进而才能开发出适合市场的新产品。 第三步:合理规划新产品成本比例: 白酒产品成本主要集中在酒水,瓶型材质、贴标、工艺,瓶盖及开启方式及外包装上面。当市场零售价格已确定以后,新产品的包装及酒水成本也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下来。在适合的情况下,合理的成本控制不仅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能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不同档次产品成本控制方面,笔者通过总结得出以下粗略总结:30元以下产品,包装成本(除酒水以外)相对较高,应控制在20%以内,例如卖20元的酒,包装成本控制在4元以内;30-80元产品,包装成本控制在10-15%;80-200元产品,包装成本控制在10%左右;200元以上产品,具体看产品的定位,其包装成本可适当放宽,可大于10%。具体成本细节操控如下: 首先,对于酒水成本的迫降是企业万万不能做的,哪怕酒水降低五毛钱都会给企业品牌造成不可磨灭的永久性伤害,因此,企业再苦也不能降低酒水成本。 其次,对于瓶型材质方面,笔者建议企业可多使用相对成本较低的土陶瓶及乳玻瓶,中档及中高档产品首选性价比高的玻璃喷涂瓶。。 在瓶盖及开启方式方面,瓶盖可在造型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除了形象产品外,尽量避免使用类似“纯水晶盖”这样成本偏高的瓶盖。 在开启方式方面,即防伪方面,加扣环这种方式防伪效果不是太明显,开发高档产品时尤其需注意到这点。 再次,在外包装方面,低档酒需尽量压缩外包装成本,普通白卡纸为首选且外盒上工艺越少越好;中档酒可考虑白、银、金卡或与白卡对裱包装,也有部分企业喜爱用铁盒或铁盒外裱纸,具体外盒工艺上还可使用镭射技术(需谨慎使用,部分乡镇消费者较为喜爱,但是县城城区及市区的消费者可能会比较讨厌),以确保产品外包装在一定的成本范围内尤为显眼即可;中高档酒一般要使用较好工艺处理的纸板盒(可另加底座,凸显产品档次)、铁盒(金属上喷高档色调、显露肌理、起凸感等增加产品竞争力)及软PVC材质(该材质成本却偏低,但效果却不差);高档酒外包装应选用裱板盒,俗称手工盒,这类盒子不仅结构上可塑性很强,且盒子形状结构上也可以进行很多创新,但唯一缺点是成本比较高,另外部分高档酒也有选择使用纯木质外盒,这种材质成本高,但是文化感较强,多用于企业高端形象产品或概念性产品。 第四步:新产品包装设计、瓶型选定: 当新产品的成本比例确定之后,接下来便是新产品外包装及瓶型的设计及打样生产。 新包装及瓶型设计往往需要专业设计师,设计师既要熟悉传统文化,同时又要有创造力、想象力及颠覆传统思维的观念。在这方面,专业设计酒水行业包装的公司是白酒企业首选;另外,酒类咨询公司的设计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因其具有系统化的思维及一定的战略高度,其设计出的产品包装相对更为切合市场情况及消费者需求。

随着白酒行业发展逐渐成熟,行业内的创新也已经越来越难,在产品创新方面表现最为明显。目前,随便一家瓶厂都会有上百种瓶型,随便的一家包装设计公司都会有琳琅满目的包装设计作品。因此,对于资源较为稀缺的企业来说,包装可以在保证一定的档次前提下,从简设计;瓶子可以从瓶厂现有瓶型中选取,避免开模具。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较多资金,且还可以缩短产品包装材料设计生产周期,使得新产品提前上市运作。

第五步:包装打样并修订、瓶型确定,进行量产:

当包装设计完成并得到企业高层同意及通过之后,便到了包装打样及修订阶段。可以确定的是,包装及瓶型的第一次打样往往效果不理想,且较有名的白酒包装厂由于订单量较多,对新产品打样兴趣不高,甚至还有拖延打样时间。 因此,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出现,笔者建议:企业应派一个设计师跟随新产品包装打样全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催促包装厂在短期内快速打样,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对产品包装的细节进行修改,最终带回一个较为完美包装回企业。

包装及瓶型确定之后,企业即可快速进行量产。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观也逐步提高,因此,企业需要不断的进行新产品开发,不断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造型美、色彩事宜、有艺术感、是否上档次、是否潮”等等需求。 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只有进行合理的规划、精准的产品定位,并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最大化满足消费者及渠道成员需求,才能开发出适合市场及消费者的新产品。

第2篇: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范文

每年中国市场都有成千上万的新产品投向市场,其中90%没有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基本都是企业老板和营销团队拍脑袋决定。新项目盲目上马的后果是容易造成“资金浪费、企业亏损、团队涣散”,甚至导致一个企业的灭亡。

为什么开枪之前,没有先瞄准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很多企业家没有“新产品开发流程”意识,企业更缺少一个“跨部门的新产品开发团队”,在最该花时间和资本的前期准备阶段投入的太少,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投入。企业往往天真的认为,策划能解决所有问题,希望策划点石成金,这种急功近利思想普遍存在。

什么是“新产品”?

很多企业认为新产品,就是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产品,或者是行业内第一次出现的产品,这种定义从表层看没有错,但却不能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新产品”。新产品一定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的产品,而给消费者全新的体验,所以新产品应该定义为“新体验”。既然是体验,那企业在开发新品之前有无研究过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另外开发出新品之后,有无试销让消费者体验,有无根据试销反馈完善新产品,这两个工作恰恰最容易被忽视,甚至根本没有,只是企业人员一厢情愿的开发结果。

第3篇: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市场调研在企业营销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利用市场调研方法来提高营销决策的科学性,并指出了有效避免营销决策误区的方法。

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地区扩展到了全球范围。为了取得在产品与成本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相应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在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或是改变营销组合的营销决策中,市场调研起着非常关键的先导性作用,它使营销决策能够建立在科学的市场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的定义:市场调研是一种通过特定信息将消费者(顾客、客户和公众)与营销者(生产商、销售商)联系起来的手段。

一、营销决策需要市场调研

(一)市场调研是进行营销决策的基础

企业营销就是计划并实施必要的控制手段以促成交换并满足有关组织和个人目标的过程。许多企业都有非常成功的营销经验。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认识和做到这一点,每年总是有大量的企业因新产品开发失败、公司经营不善等原因而濒临倒闭。所以,企业若要做出适当的营销决策,则必须依赖于及时和准确的市场信息。

(二)市场调研是营销决策的重要支撑力量

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商企业,市场调研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他们谋求更大市场份额的主要决策依据。目前,美国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独立的市场调查部,它直接对最高决策层负责。

我国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调研工作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中国加入WT0,伴随着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调研也在实践中日趋成熟。

二、市场调研在营销决策中的运用

市场调研有其特定的功能,它可以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依据,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开发新产品,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增加销售、增强盈利能力。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根据产品对市场需求满足程度的不同,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产品生命周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营销决策人员可针对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市场调研的内容和侧重点当然也就应有所区别。

(一)产品开发期

对于企业开发一个新产品来说,通常都要经历一个新创意、新概念到新产品的发展过程。而且不可能每一个新创意都变成新产品。总是只有一部分新创意可能会最终变成新产品。此时,企业可借助市场调研的方法不断从内部、外部挖掘各种新创意建立起产品的创意库,并赋予每个创意各种评价指标,使得真正有前景的创意能够适时地形成新产品。同时,为了预测产品的市场前景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可通过对目标顾客的态度研究、产品测试、品牌转换研究等,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不同的市场机会,从而达到投放市场的最佳效果。

(二)产品引进期

引进期里,新产品初上市,竞争对手较少,顾客对新产品还不熟悉,故营销的重点不在竞争,而在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知。为此,需对目标顾客的需求进行市场调研从而确定广告投放的媒体、广告的内容以及广告的策略,以使产品尽快被目标顾客所接受以打开市场。

(三)产品成长期

在产品成长期,市场整体快速成长,同时竞争者也开始增多。企业营销决策的关键在于面临新的竞争者如何陕速抢夺市场占有率。为此,需展开竞争者营销组合的调查,包括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调查、竞争对手产品调查、竞争对手价格调查和竞争对手的销售渠道调查等,分析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我方优势和劣势,从而选择正确的营销策略。

(四)产品成熟期

在产品成熟期,竞争者众多,市场呈现饱和状态,市场竞争加剧,竞争的性质由成长期的抢夺市场占有率转化为保持市场占有率。成熟期的营销策略可采取产品调整、市场调整、调整营销组合、合并等策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因此通过对潜在竞争对手的数量、规模、发展变动方向等方面的调查,对替代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明确自己当前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从而在新产品开发、行业介入等方面准确决策,未雨绸缪。

(五)产品衰退期

产品进入衰退期后,产品的需求量在市场上呈现衰退的趋势。此时,企业可在对现有产品市场获得能力比率调查、未来市场定位分析等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产品退出市场的时机,并设计出原产品的替代品或是开发新产品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进行市场调研的步骤和方法

(一)市场调研的步骤

1.市场调研的准备阶段。这是市场调查的决策、设计、筹划阶段。具体工作有三项:确定调研的任务、设计调研的方案、组建调研的队伍。2.市场调研搜集资料阶段。这一阶段是市场调研活动中最为重要,是要有较大投入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在调研范围内,对调研对象,就调研内容相关的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地搜集。3.市场调研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市场搜集资料阶段取得的资料进行鉴别与整理,并对整理后的市场资料做统计分析和开展理论研究。4.市场调研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总结调研工作,评估调研结果。

(二)市场调研的方法

1.传统的市场调研方法。常用的传统市场调研方法有问卷调查、用户回馈、访谈会、实验调查、收集有关部门上报的数据等,由于传统的方法存在的费用高、周期长、缺乏针对性、效果差等问题,目前许多企业正寻求更合适的方法开展市场调研工作。2.网上调查方法。互联网络(简称网络)调研方法是适应信息传播媒体的变革所形成的一种崭新调研方法,依附于互联网而存在,并因网络自身的特征而具有与传统调研方法不同的形式。目前数据的采集主要利用搜索引擎访问相关的网站(如各种专题性或综合性网站),利用相关的网上数据库达到调查的目的。

四、如何避免营销决策依赖市场调研的误区

由于市场调研在营销决策过程中的显著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和运用。但许多企业没有深入把握市场

调研的运作规则,从而可能会产生调研替代决策、决策必调研等应用误区。

(一)市场调研替代决策

营销决策中由于市场调研的运用,营销决策者在决策时有了可靠的依据,从而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了保证。然而,由于调研过程中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的存在,调研的结果也难免会有误差。因此,调研的作用只是为营销决策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准确地给出决策方案。

(二)决策必调研

为了做出正确的营销决策或减少错误决策的风险,决策前的市场调研至关重要,不过具体到某项决策,企业是否值得为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市场调查,则还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要考虑该项决策的重要程度、市场调研所需的费用、市场调研可能带来的收益等。

参考文献

[1]吴海建,如何认识企业营销活动中的市场调研[J],现代管理科学,2003(12)

[2]郝颜君,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市场调研[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高孝伟,市场调研是企业科学决策的保证[J],今日中国论坛,2005(10)

[4]梁忠,论如何实施有效的市场调研[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6)

[5]刘叶志,服务于营销决策的市场调研策略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1)

第4篇: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市场调查;新产品开发;营销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6.35.0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消费者需求呈现出个性化、人性化和动态化的发展趋势。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使企业竞争的焦点转向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产品创新。新产品开发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焦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更快响应市场需求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是企业响应市场需求和产品创新能力的体现,新产品开发能力和适应能力已逐渐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新产品开发维系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较高的新产品失败率又警示我们新产品开发并非一项轻而易举的经营活动,而是带有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因此,只有识别、探索和分析影响企业新产品开发失败的关键性因素,才能保证企业新产品的开发顺利进行,达到既定目标,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1 企业新产品开发失败的因素分析

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统计分析资料,认为造成新产品开发失败的原因有:①市场分析不恰当的占32%;②成本超出预算的占14%;③产品本身不过关的占25%;④投放时机不当的占10%;⑤销售方面阻碍的占8%;⑥销售力量、分销和促销组织不利的占13%。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其中①、④、⑤和⑥完全属于营销所涉及的范畴,占总失败原因的63%,可见新产品开发的成功并非是一个仅仅涉及纯技术的问题。正相反,大部分的原因是那些看似细微的隐形决策问题。

影响新产品开发战略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开发决策失误;二是市场开发决策失误。从这个层面上说,市场开发决策的失误引发开发失败的概率显然要高于技术开发决策失误。因此要开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企业首先应能迅速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动态信息,并及时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以决定新产品的市场定位和上市时间。

2 提升新产品开发有效性的营销管理策略

2.1 重视市场调查工作

市场调查为决策者提供原始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持,是企业决策的工具。重视确定新产品开发目标过程中的市场调查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定性调查来确定市场的发展态势与市场发展的性质,把定性的调查作为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定量的调查来得到新产品开发目标的各个评价尺度的量的认识。从而得到有利于企业决策的准确的信息。

(2)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在进行市场调查中,应当尽量通过多种方式来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些渠道包括客户、行业会议、国内外展会、行业期刊和互联网资源等。

(3)坚持用户要求作为产品开发的导向。确定新产品开发目标时,要重视用户的要求。为收集用户信息,企业应该设立市场部,派得力人员深入市场,走访用户,与用户保持经常联系,建立用户档案。可通过问卷调查,在较大范围内收集用户对企业产品的意见,以开发出更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

2.2 打造新产品开发组合优势,满足细分市场需求

平台就是为了达到某种技术功能要求而设立的工作环境。产品平台,就是基于某种技术水平的生产产品的资源或工作环境。产品平台是新产品开发的战略性基础,包括相关产品所共用的技术部分。利用产品平台,企业能够有效开发和生产出一系列的衍生产品,以满足每一个独特的细分市场的需求。使用产品平台和开发衍生产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新产品开发存在“第一件成本”效应,由于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需要在研发方面的大量投资,生产第一件单位产品的成本比以后再生产的单位产品的成本要高出许多,在通用产品平台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开发衍生产品,有利于研发产出最大化;其次,当企业生产一种新产品时,在客户由旧技术向新技术转变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产生一些市场需求空隙,企业开发出衍生产品来填平这些空隙,可以有效防止竞争对手通过填补空隙的策略参与竞争。

2.3 新产品销售渠道策略

对于新产品的渠道选择,不少企业直接采用原有老产品的渠道方式。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新产品,所适用的渠道方式应有所选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策略。

(1)全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的新产品渠道决策。进入新市场的新产品可供选择的渠道策略有两种:直接销售和间接渠道。直销的最大优点就是节约流通成本,不受中介渠道限制。通常较适合采用直接渠道的产品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对信息的要求很高;产品的客户化程度很重要;质量的担保很重要;运输和储运复杂。如果新产品的售后服务很重要,或者消费者往往将此新产品与其他产品共同购买,则采取间接渠道销售比较科学。

(2)改进型和模仿型新产品的销售渠道。这类新产品的出现意味着产品步入成长期,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如果要突出差异化,则可以在渠道的建设中采用一些新元素。例如,恒基伟业将获得的第一桶金重投市场,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分销渠道;小区域独家制,实现了渠道创新,效果非常好。

(3)系列型或降低成本型新产品的渠道决策。如果推出新产品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企业原有品牌、销售渠道而以较小的边际成本取得最大利润,则直接采用原有的营销网络与渠道资源。

2.4 实施有效地新产品定价策略

现代市场的竞争不同于传统市场的竞争,影响新产品价格的因素是各种各样,且强有力的。研发投入,短而易变的产品生命周期,变化的快速、竞争、第一件成本效应、客户对技术的成本、效益的感受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定价策略。成本决定了价格的下限,价格太低就不能产生利润,竞争给出了估计价格的基准。竞争来自于技术先行者,也可能来自于客户对传统技术市场的选择,企业必须根据自己在市场中的状况设定低于、等于或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而客户提供了价格的上限,这个上限建立在客户对新产品的感觉价值的基础之上,企业要确切了解客户对新产品的认识,关注客户使用新产品的成本以及获得的收益。

2.5 通过品牌培育和建设,塑造企业整体形象

菲利普・科特勒将品牌所表达的意义分为六层: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一个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们确定了品牌的基础,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1)为新产品准确定位,制定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企业为其新产品确定市场地位,并通过营销组合把企业的定位信息准确地传递给潜在的购买者,有助于塑造在目标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将其产品与竞争者的产品有所区别,满足一定顾客的需要和偏好,获得有力的认知和普遍的认同,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2)充分利用规模大的展交会是扩大企业知名度、树立产品形象、结识大宗客户的有效手段。产品投入市场初期,应有选择地参评一些奖,以利宣传和建立名牌效应。通过全国及地方的有关展交会宣传展示企业及新产品是一种很有效的营销手段。

(3)塑造企业整体形象,有利于品牌的建立。由于新产品的复杂性,了解新产品比了解公司困难得多,所以客户往往以心目中最信赖的企业为标准来选择产品;另外,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品牌化不仅费用高,而且也难以培育客户对产品品牌的忠诚度。通过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获得差别化的竞争优势,在与竞争对手展开同一产品竞争时,更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新产品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从技术和营销管理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营销策略为新产品的商业化提供支持和保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巧桥.浅谈新产品开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

[2]刘岩.市场调研在企业营销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8).

第5篇: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范文

一、中小型包装企业

中小型包装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远逊于大型企业,面临着诸多难题。

1.资金瓶颈

中小型包装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因为没有钱,所以做不大,因为做不大,所以更没有钱,这是很多中小型包装企业面临的一个难解的困局。中小型包装企业因为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经营风险较大,加上制度不健全、财务不透明等原因,银行不愿放贷,而国家又没有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中小型包装企业只能依靠自身资金滚动发展,于是很慢很艰难。

2.管理瓶颈

应该承认,家族式管理在中小型包装企业发展前期是有它特殊作用的。中国人传统上讲究“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人更可靠,实质上是有一个“情”字在里面维系着。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利”的作用就会超越“情”的影响,再简单套用家族式管理模式无异于作茧自缚。此时,如果不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企业,不逐步淡化家族式管理,实现企业的经营者同管理者分离,企业的竞争力将面临削弱的危险。

3.人才瓶颈

中小型包装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留住优秀的人才难上加难。许多中小型包装企业对人才的管理要么不重视,要么是办法不够,形不成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这样往往会留不住人才,毕竟好的人才都在向往跨国公司或大的集团公司,在那些地方有好的工作氛围、竞争气氛、合理的提升制度、诱人的薪水,同时会给人一种成就感。要知道,中小型包装企业对于大部分人才是不具备什么强的吸引力的,这样招到好的人员的概率就会降低,在千辛万苦招来人才以后,还必须花大力气让他适应企业,对他进行培训,如果让他白白流失掉,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

但是,中小型包装企业也有很多大型企业不具备的优势:机动灵活、反应灵敏、危机感强烈、富于进取等等。因此,中小型包装企业应积极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专业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经营

目前在包装行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小型包装企业经营形势严峻,要走出困境,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就是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中小型包装企业应如何进行新产品开发呢?

(一)针对企业特点和市场形势,在改革经营机制的同时改革新产品开发机制。

一般来说,中小型包装企业自身能力有限,技术、装备力量远不如大型企业,资金紧缺。而目前市场需要功能适用、美观方便、成本低、质量高、设计新的包装产品,因此企业必须改进传统产品,必须缩短开发周期。不论现在和将来,各企业都不得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针对这些特点,企业应采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发机制。

⑴成立专门的新产品开发机构,把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能任务,作为考核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业绩的主要依据;

⑵把新产品开发与相关部门及个人利益直接挂钩,提高开发项目提奖比率、新产品销售额提成比率,重奖新产品工艺攻关人员和发表信息情报人员;

⑶不断改进,全力提高新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尽可能降低销售价格,让利于用户,并加强售后跟踪服务;

⑷以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适用的技术人才和开发项目;

⑸调整产品结构,实施主导产品多元化战略。

(二)改进和简化传统的新产品开发程序

为适应市场形势,工厂需要全面修订新产品开发的质量控制程序和进度管理办法,采取递滚式环链型程序模式,主要抓住策划、决策、设计、试制、设计确认、产品定型几个步骤和市场调查等13个环节,并通过调查研究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技术文件来约束、评价开发进展情况,从而使开发工作扎扎实实地快速高效进行。

开发过程的13个环节是:⑴市场调查;⑵决策层和科技人员专题讨论;⑶试制决定;⑷计划任务书评审;⑸方案设计;⑹方案评审;⑺产品图、工装图、工艺设计;⑻设计评审;⑼样品试制;⑽样品评审;⑾改进(在此环节中又按设计、设计评审、改制、改制评审,整顿技术文件的环链运行);⑿产品鉴定;⒀正式生产、投放市场、再调查。

程序约束技术文件有:⑴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⑵计划任务书;⑶设计方案;⑷输出试制技术文件;⑸样品质检报告;⑹有效技术文件;⑺鉴定证书。

(三)发动职工进行全方位市场调研,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体广泛捕捉信息、优选开发项目

⑴采取全员调研——工程技术人员重点专项调研——领导决策的三段式调研法。全员调研就是策动企业领导层、工程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全体职工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市场调查,广泛收集信息情报;重点专项调研就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有重点地对用户、同行业、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写出开发项目调查报告和可行性分析报告;领导决策就是在组织专题论证(必要时企业领导亲自调研)后,由企业决策层当机立断,做出立项试制的决策。既要避免议而不决,丢掉有利时机及挫伤职工的积极性;也要避免盲目拍板,开发失误。

⑵全方位调研。企业要不拘泥于传统产品,而以主导产品为主,兼顾开发市场急需的相关产品。

⑶重点建立与用户、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发关系,要肯让利于合作伙伴。

(四)重点抓好开发项目的论证和评审,保证开发项目质量

为了防止片面性,充分发挥群体的技术能力,要严格论证和评审,保证开发项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⑴抓好立项、计划任务书、方案、设计、样品、改进等环节的论证和评审,其主要评审点是:

①市场开发的时机及其经济性;

②开发研制的组织、分工、进度的可操作性;

③产品结构、参数和科学性、适用性;

④加工工艺的合理性、继承性;

⑤输出技术文件的正确性、齐全性;

⑥样品质量的先进性。

⑵组建高水平的评审专家组。按照开发项目的特点,有目的地聘请企业内部的主要科研人员、非参项目的设计工程师、营销工程师、企业领导、生产调度、关键工序操作技师及必要的用户、工程技术人员,分别组成各类评审小组。重要评审由总工程师主持。在评审中广泛听取与会人员意见,有分歧时充分尊重主要研究设计师的意见。

(五)抓紧设计和试制进度,确保新产品尽快投放市场产生效益

寻找一个好项目不易,但研制成功更难,因此,要抓紧设计和试制等主要环节进度的落实,保证开发项目按策划时间要求尽早实现,其主要点为:

⑴要做好各环节接口的组织协调工作,主要接口点应指定资金投入、新材料购买、工序衔接、外协加工、工艺试验等部门和人员,确保人员到位、责任明确,并规定完成日期;

⑵由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定期检查、及时总结和解决存在问题。

新产品的开发是有一定难度的。困难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只要认真研究新产品开发和对策,采取适当措施,一定会给企业带来美好的前景。

三、保持中小型包装企业长期旺盛的生命力,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

中小型包装企业如何做强并保持长期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现实课题。

面对诸多困境,中小型包装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倾力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以专业的形象去赢得市场,市场运作采用三大策略:

(一)定位准确

作为中小型包装企业,不宜将产品线拉得过长。一则中小型包装企业资源有限,若过于分散,难以保障每个产品发展的正常需要;二则中小型包装企业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产品太多往往顾此失彼,造成失控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包装企业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争取成为“小池塘”里的大鱼。

(二)把握时机

一是企业要善于把握市场和紧跟市场,善于在市场上捕捉机会,果断决策。市场是巨大的,机会随处可见,关键是要求企业的决策者能独具慧眼,把握好时机,当断则断,否则机会稍纵即逝。

二是企业要善于拾遗补缺。中小型包装企业要审时度势,既不向市场领导者挑战,也不白费精力追随其后,而是选择不大可能引起大企业兴趣的市场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可以是大企业不愿干的或干不了的那部分产品市场,也可以是其它企业尚未顾及的那部分市场。采取补缺策略,中小型包装企业既可以开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利可图的“角落”市场,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与较大企业直接较量的风险,使自己获得一个快速长大的环境。

(三)加强宣传——参加展会

参加展会的必要性

1.市场的需要

当今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都在努力扩大自身产品的市场份额及范围。企业经常选择在展览会中展示新产品和新产品信息,以激发目标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达到产品促销的目的,为今后的市场营销铺平道路。消费者则通过展览会直接感受到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价格,从而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商品进行购买。

2.营销的需要

作为市场营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国外大型企业非常善于选择展览会时机来树立企业形象,寻求合作,建立品牌知名度,在同行业间建立横向联系。

3.宣传的需要

第6篇: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范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新型纱线产品开发与工艺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复制订单来样纱线的能力,创新开发新型纱线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新品种纱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在纱线产品开发中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纱线产品研发必须具备的严谨工作作风和高度责任感,在纱线工艺设计中的质量意识及纱线生产中的安全意识,对工作成果的展示和评价能力。

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的内容

本课程着重培养纱线工艺员和纱线产品研发员两种职业岗位能力,辅助培养原料选配员、质量员、调度员等职业岗位能力。本课程以一个订单生产项目、一个流行产品设计项目和一个创新设计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角色扮演为驱动,项目贯穿各主要和次要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项目一“订单纱线工艺设计”,选取企业典型新型纱线案例“色纺紧密纺系列纱线”作为素材,模拟纺纱企业工艺技术部门接受客户色纺紧密纺系列纱线订单,见表1,总计40学时。

小组对项目内角色进行分工,明晰工作职责。依据企业生产流程和各项任务的工作过程,逐步完成订单分析、工艺制定、工艺上机和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项目结束后需提交订单所要求的纱线产品和相关生产资料。项目二“流行纱线开发与工艺设计”,模拟纺纱企业产品研发部门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流行纱线产品开发与生产,见表2,总计30学时。小组对项目内角色进行分工,明晰工作职责。首先对现有纱线主流市场进行市场调研,随后综合纺纱新原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设计纱线品种,并逐步完成新产品工艺制定、工艺上机和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项目结束后需提交所设计的流行纱线产品和相关生产资料。项目三“创新纱线开发与工艺设计”,模拟纺纱企业产品研发部门研发新型纱线产品,见表3,总计20学时。小组对项目内角色进行分工,明晰工作职责。综合运用或创新纺纱新原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逐步完成新产品开发、先锋试验、研发成果总结与反思。项目结束后需提交所设计的创新纱线产品和相关生产资料。

2.课程内容设计的特点

(1)项目难度从“复制”到“创新”逐层深入。课程项目的安排遵从高职学生认知规律,项目一“复制来样或订单”,项目二“模仿市场创新产品”,项目三“自主创新”。三个项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使学生能循序渐进,不断获得阶段性成果,取得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确保学生新型纱线产品开发和工艺设计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养成。

(2)项目素材来源于市场,工作任务划分类似于企业。课程的项目内容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本土企业实际生产新型纱线的生产资料;二是学生通过网络调研或实地调研所获取的新型纱线信息和相关生产资料。项目内容来源和工作任务的真实性一直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所倡导,采用真实的项目和真实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课堂里转变岗位角色,实现毕业后与相关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3)工作任务安排依据生产流程,学习单元分配基于工作过程。项目的开展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在工作任务的具体学习单元中又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例如:项目一从订单分析开始,然后制定工艺、实施工艺,最后进行质量检测,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在“订单分析”工作任务中,首先建立对新型纱线基本知识技能的认知,然后模拟工艺员接到订单任务,分析企业的工艺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决定是否承接订单,接下来对订单纱线的具体工艺技术参数进行分析,以供下一工作任务“制定工艺”参考。

(4)“工作任务”和“角色扮演”两维驱动。项目内容安排在纵向上由具体的工作任务所决定,横向上“产品研发员”“工艺员”“原料选配员”“调度员”“质量员”等各个角色岗位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相继开展工作。这样的项目开展形式更容易让学生转变观念,将课堂当作工作车间,将学习内容当作岗位任务,而且更加突显了工作方法、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素质能力的培养。

第7篇: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范文

初建于1996年的南京海欣丽宁长毛绒有限公司是人造毛皮服装面料的专业生产商,建厂初期生产规模不足100万米,2003年与上海海欣集团公司合资经营后,生产规模扩大至350万米。作为国内仿毛皮领域的领军企业,海欣丽宁的仿毛皮产品因服用性能优良、品质稳定、易护理等优点,备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在欧美市场一度成为很多国际一线品牌的供应商。相较于欧美等成熟市场,国内市场对人造毛皮产品的消费需求并无明显的规律可循,而对于致力于扩大内需的海欣丽宁而言,唯有建立产品开发快速反应体系,才能应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目前,海欣丽宁建立了一支稳定、高效的产品开发人员队伍,为新产品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缩短开发周期,海欣丽宁实施新产品开发经理负责制。所谓经理负责制,就是新产品开发从立项起即任命全面负责此次产品开发的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根据公司制订的产品开发规划,确定具体实施计划,包括具体产品的设计方案、安排试样工作、对样品作出评价和改进、制订新产品营销方案等。其目的在于提高产品开发从研发到营销的效率,确保新产品具备一定的市场效益,从而实现新产品开发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据介绍,通过实行新产品开发经理负责制,大幅缩短了新产品投产周期,以往新产品从开发成功到投产,一般为12个月,甚至可达18个月,如今周期最短的不到30天,一般均可在180天内实现投产。

正是有了这种快速高效的产品开发机制,海欣丽宁才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线,其开发的高仿真类人造毛皮产品因出色的仿真性和新颖性甚至得到了国际顶级纺织品展会法国PV展展会组织方的认可。2012年,经过重重审核,海欣丽宁正式成为进入该展会的6家中国企业之一。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逐渐引领市场发展,海欣丽宁于2012年主导创建了“人造皮草绿色创意联盟”通过联合上游的化纤原料生产企业以及下游的服装设计机构,海欣丽宁走出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重要一步,也彰显了行业引领者力促行业做大做强的决心。该联盟于2012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推出了两场以“关于你的爱”命名的人造毛皮服装秀,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产品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随着生产工艺、原辅材料和设备进步而不断提于卜。在多年的市场洗礼中,公司高层日益体会到:只有坚持不断创新,确保产品始终处于时尚前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海欣丽宁坚持迎合市场和引领市场“两条腿”走路,在不断推陈出新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通过对国际流行趋势的解读和把握,大胆尝试将流行趋势融入新产品开发中,进一步奠定了其市场领头羊的地位。比如,应用新原料和新工艺开发的一系列超薄型产品,打破了传统仿毛皮产品只适用于秋冬装的季节性局限,大大拓宽了仿毛皮产品的应用领域,成为行业的创新典范。

江苏迎阳:只求专而精

位于中国非织造布设备名镇——常熟支塘镇的江苏迎阳无纺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迎阳”)以专业生产高端非织造布装备而闻名,其业务涉及非织造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产品涵盖了纤维开松、成网、加固、成品、包装等所有干法非织造加工设备和纺丝成网技术设备。

坚持原始创新

坚持原始创新一直是迎阳的产品开发准则。面对行业内较为普遍的模仿抄袭现象,江苏迎阳无纺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立元坚持做个“明白人”。他表示,一味测绘模仿的结果是成功率低,耗费时间长,成本投入大。即使成功了,由于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也已经错过了投入市场的先机。机械装备服务于生产,设备的结构、功能、技术性能及工艺适用性均来源于工艺技术,只有切实符合工艺技术要求的设备才能生产出合格、优质的产品。

设备开发是一个复杂的集成创新过程。在每一款新设备背后,都饱含着迎阳大量的市场调研和理论研究,并通过大量的工艺技术试验以保证技术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员工,而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就是迎阳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法宝之一。每年,迎阳都会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据介绍,在公司380多名员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接近150人。此外,由于非织造布行业属新兴产业,在国内起步较晚,为了紧跟国际新技术发展趋势,迎阳不惜花费重金从英国、德国等地聘请非织造装备领域的专家,组成了公司强大的“技术顾问团”。

近年来,公司坚持原始创新的发展理念也为其带来了丰硕的回报。据介绍,近几年迎阳每年均有3~5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2009年成功研发的高速针刺机在2011年销售收入达3800万元,实现利税849万元,增加就业36人;2010年研发成功的节能型干燥机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011年其销售收入达1360万元,实现利税296万元,增加就业12人。此外,产品的节能增效成果显著,为用户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和人力成本。

稳定可靠是基本

一切以数据说话。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精准和稳定可靠的品质是根本。在范立元的字典中,没有“差不多”,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装备品质不稳定、不可靠,下游产品的品质就无法得到保障,创新更无从谈起。为了保证设备加工的精准稳定,迎阳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零部件加工设备及测试装备,坚持重要部件特别是核心部件自行加工,周周开质量大会,正是这种严谨务实的态度,帮助迎阳在下游客户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迈出了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

通常,基础材料不佳、机械加工手段和装配制造工艺落后等被认为是国内非织造产品品质不如国外产品的主要原因。范立元表示,其实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是否真正掌握了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不同工艺技术对设备的特殊要求。

做全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卖出设备”并不是设备供应商的终极目标,而是价值再造的起点。越来越多的设备企业开始考虑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甚至是下游产品开发方案,帮助其实现产品创新、提升产品价值。对于迎阳来说,亦是如此。

根据非织造布产品的多样性特点,迎阳推出了系列新产品。例如,其最新研发的厚重型非织造布生产成套装备,能够生产克重8000g/m2、厚度100mm以上的硬质纤维垫类产品,广泛用于沙发、座椅、床垫等的内填充物,特别适用于高速列车、飞机、酒店等中高档及特殊需求场合。

现阶段,我国非织造装备领域的高端市场几乎为国外企业所垄断,迎阳迫切希望打破这种局面,为不同领域的客户推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致力于成为非织造领域先进的全套解决方案供应商。

常州润源: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从2004年开发第一台经编机,到成为国内经编机械制造领域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常州市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源”)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润源,正演绎着经编机械领域的传奇。

完善的管理体系为产品开发保驾护航

润源深谙必须以优秀的品质、专业的设计和创新的产品为核心,才能不断赢得国内外客户的信任,提升国际竞争能力。自建厂以来,润源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新机型不断问市,不仅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且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润源在“十二五”初期制定的《常州市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接下来五年润源将向着“五年国内第一,十年全球第一”的总体目标努力前进,公司将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扩展装备种类;加速企业职能部门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重视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打造一流品牌企业。

为了使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完善有序地进行,润源不断加强公司研发中心的建设。目前,研发中心正在建立动态模拟分析室、结构运动设计室、材料应用研究室、外观设计室等部门,使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研发中心还建立各项制造、工装设计,专用检测制造部门,建立研发零件加工部门和产品转移部门,使新产品研发后能够进行完善的检测,并顺利移交至生产中心。今后研发中心据称还将建立各领域的应用研究团队,并建立完善的培训室、档案室,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学的研发管理模式。

为保证产品开发战略得到充分有效的贯彻和实施,润源建立了细致明晰的产品开发实施流程。目前公司已全面引入IPD集成产品开发管理体系,从公司下达立项评估指令后,新产品的开发将进入概念、计划、开发、客户验证、中试、等六大阶段,整个过程有技术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项目总体方案设计,调试、工艺优化等25个步骤,有效提高了产品开发质量和产品开发成功率。

全员参与,全面创新

夯实人才队伍是润源践行科技兴企和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公司历来注重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并让科技人员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来;成立培训学院,让科技人员得到全方位的培训;同时给予科技人员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的机会,以绩效考核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其科技创新积极性。公司鼓励全员参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建立了专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一系列的创新激励措施促使润源的新产品开发工作硕果累累。据介绍,润源相继攻克了针芯床和槽针床输出轴的同步运动、针床加工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历时1年多自主成功研发了RY-1型缝编机,打破了该机型长期被国外公司高价垄断的局面;2007—2008年,成功研发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产业用纺织品高端纺织机械——RCD-1型多轴向经编机;2009年,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CS型双轴向经编机;2010年,研发了主要用于生产弹性织物的电子横移高速拉舍尔经编机;2011年,研发了贾卡成圈型电子提花经编机。至今,润源已累计申请各类专利180余项,已获授权各类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并承担5项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领头羊。

除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润源在营销上也打破固有思路,不断推陈出新,如借鉴汽车销售的模式,在长乐、金峰、山东、海宁等经编集聚地设立4S店,为客户提品销售、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一条龙服务,开创了纺机行业营销服务的新模式。

产学研,国际合作多管齐下

本着“打造经编航母,引领行业发展”的发展目标,公司聘请了江南大学、东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知名专家直接参与公司的产品研发工作。据介绍,目前润源正在建造一个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产品开发、产品试制、产品转移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结合机制,与相关院校建立各种长期合作的产学研基地,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面提升公司的创新研发层次。

除了在国内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志在全球的润源在国际合作模式上也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目前公司已经通过赠送朝鲜平壤轻工业大学RS拉舍尔经编机成功与该大学和东华大学共建了研究中心(在朝鲜),另外与以色列的DFT公司合作,提升公司计算机算法和软件控制方面的实力,今后还计划在日本建设研发中心,吸收国外先进的研发和管理经验,向具有国际化气质的行业领导者不断迈进。

际华三五四二:夯本务实,引领市场

隶属于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际华三五四二”)是国家大型纺、织、服装、家纺联合企业,其业务覆盖棉纱、面料、家纺制品、服装的生产和销售。作为行业龙头企业,际华三五四二在管理创新、研发、人才培育、社会责任建设等诸方面树立了典范。

夯实内力,创新制胜

近年来,际华三五四二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如增加科研投入、进行设备技术的升级改造、大胆采用新型纤维进行新产品开发、革新纺纱和织造工艺等,为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2008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公司的技术中心又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00年至今,际华三五四二先后投资5亿多元,分步实施了高档家用纺织品技改工程、高档功能性面料技改工程等一系列技改项目,更新设备近3000台(套),引进了瑞士Rieter(立达)的紧密纺设备、德国Oerlikon Schlaforst(欧瑞康赐来福)的自动络筒机、日本津田驹的喷气织机、瑞典Eton(依腾)的自动吊挂缝纫生产线等成套设备,进口设备比例占总投资的85%以上。

际华三五四二一贯视产品品质为企业的生命线,对产品质量实行规范化管理,不仅拥有比较完整的监控和检测设施,同时还设有计算机控制中心、喷气织机TCCS在线双向监控系统、中心试验室、纺部试验室、织部试验室和纱线研究室、面料研究室、家纺产品研究室等,使产品指标保持稳定,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际华三五四二历来注重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并与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成果颇丰。目前,公司已拥有发明、使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专利177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1项。其中,2011年“基于嵌入纺汉麻、木棉等天然纤维高档家纺制品研发”与“纺织ERP应用与开发”两个项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技术水平均达到国内领先;自主研发生产的“木棉纤维紧密纺混纺纱及生产技术”与“特种涤纶与棉混纺吸湿排汗衬衣面料及生产技术”分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并被列入2012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天丝、天竹等功能性高档家纺面料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公司特种纱线研究室在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为纺织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科研、人才、品牌——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为加速新产品开发力度,际华三五四二在建立具有高层次、高水平和高效率的纺织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尝试和探索。目前,际华三五四二公司新产品研发技术中心由科技规划部、质量检测研究部、技术开发部、产品研发部和际华纺织印染研究院等组成。通过细致优化的分工,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占领市场和科技“两个制高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际华三五四二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养,重要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方针,通过选派技术骨干到高校进修学习、承担重要课题、加强实际锻炼等途径,培养了一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双优、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第8篇: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范文

加快进行技术改造

“中国有1亿多纱锭,细纱机以短车居多,目前来说是用工最多,劳动强度最大,设备管理难度最大的工序,也是可进行技术改造的重点工序。”对技术改造有着丰富经验的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松才表示,企业在技术改造方面要利用近几年的纺纱新技术对老设备进行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节约用工,以延长这些设备的使用寿命。

由于紧密纺提升纱线质量的效果明显,该技术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在行业内推广却很迅速。再加上国内紧密纺装置生产厂家对装置的不断完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紧密纺技术大大满足了市场需求。“目前市场上紧密纺形式有多种,能在老细纱机上进行紧密纺改造的形式有三罗拉或四罗拉负压网格圈式、机械集束式、全聚纺式等。”谢松才介绍说,四罗拉负压网格圈式成纱光洁,不但羽毛少,而且强力提高幅度大;机械集束式则结构简单,改造费用低;而全聚纺式纱线更蓬松,织物手感更柔软,改造费用低。

赛络纺纱技术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纺纱技术,该技术改造费用投入少,成纱质量指标改善明显,且质量稳定性比较可靠。

目前在棉纺织企业中,仍有相当规模的成卷流程,成卷流程自动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质量进步和市场竞争力。对此,青岛东昌纺机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长新认为应把成卷流程改为清梳联流程。“升级改造清梳联就是在原有清华和梳棉的基础上,去掉成卷工艺加装棉箱,通过连续供棉系统控制,借助风机和管道,实现连续化、自动化供棉。”

邵长新举例说,以一万锭成套清梳联为例,投资成本大概需要300万元左右,而升级改造仅需要60万元左右,改造10台梳棉机,从安装到调试仅需要7天时间就可以投入,并能达到成套清梳联的效果。

“改造后供棉连续,开棉更充分,不断头,产量可在同等速度下提高15%~20%。”邵长新说。

此外,谢松才还强调说,棉纺企业技术改造还有一个重点领域,就是要围绕节约用工来开展。因此,棉纺织企业可选择电动落纱小车等辅助设备来减轻落纱工人的工作量。

运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

开发差别化纱线要把握住两点:一是“新”,这个新是指产品要新颖,并且价格还要合适。二是“量”,不是品种数量,而是市场的接受量。

在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也是企业必须要同步进行的。

“随着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新产品开发呈现出多元化、系列化、复合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因此市场需求成为新产品开发的首要前提。”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张鸣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企业要大力推进产品的差异化,挖掘差别化和功能性纤维的性能特点,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走科技兴企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近年来有很多企业都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差异化,避免了大批量、同质化产品的竞争,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与赢利空间。

齐鲁宏业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该公司立足于高起点和差异化,大量采用有机棉、羊毛(绒)、绢丝、亚麻、兔毛等天然纤维和天丝、木代尔、竹纤维、甲壳素纤维等纤维素纤维,以及远红外、竹炭、抗菌、磁性、负离子、胶原蛋白等功能性纤维,大力开发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环保、保健等功能性纺织品,有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悉,目前该公司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纱线产品比重已达80%以上,已成为全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纺纱的领军企业。

但研发差异化产品也并不容易。

“生产常规纱线的企业相当于‘馒头’企业,质量问题相对少,省时省力,利润率相对低,风险也低,而生产差别化纱线的企业相当于‘糕点’企业,工艺复杂,但利润率较高,风险也较高。”齐鲁宏业副总经理鲍智波说,开发差别化纤维纱线要把握住两点:一是“新”,这个新不是指高价格,而是产品要新颖,与众不同,并且价格还要合适。二是“量”,不是品种数量,而是市场的接受量。只有具有大众化的市场,且有别于普通品种,这才是好的差别化产品。

“开发差别化纱线用工多、设备多、品种多、损耗多,这就需要在细节上下工夫,决不能急功近利。宁可步子迈得慢一点,也要稳中求胜。”鲍智波说。

与此同时,张鸣还提出,今后几年企业在产品开发上还应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种类型的纤维。一是功能性纤维。功能性纤维具有抗静电、阻燃、高吸湿、抗菌防臭、防紫外线等特性,是生产高附加值、高品位纺织品的基础,要重视功能性纤维终端产品的系统开发,上下游企业可以联合形成完整产业链。

二是产业用纤维。目前产业用纤维的用途日益广泛,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我国未来10年产业用纤维使用量及市场贸易每年将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三是碳纤维、芳纶、芳砜纶等新一代超高强高模纤维。这些纤维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产业化,但我国尚处于小、中试阶段,急待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应用。

四是新型医用防护材料。新型医用纺织材料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每年需求量增长20%以上,但国产的医用防护用品综合性能较差,特别是防护性能和舒适性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兼顾,进口产品综合性能较好,但价格昂贵。为此,必须研制开发具有高阻隔性、高透湿性、良好过滤效果和低成本的防护材料,以解决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防护问题。

让新产品成功进入市场

如果企业在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期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渠道的建设,那么新产品成功快速占领市场的概率可大大增加。

与以上两种措施相比,市场渠道建设往往被企业忽视。但实际上,加强市场渠道建设应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核心之一。

“如果企业在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期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渠道的建设,可大大增加新产品成功快速占领市场的概率。”张鸣指出。

但是现实情况是,目前绝大多数的棉纺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反应平平,有的甚至惨淡退出市场销声匿迹,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影响。

张鸣认为,企业新产品能否成功进入市场,企业内部因素占很大成分。“或许是企业对棉纺新产品开发观念不够重视,或许是受人力、财力等的限制,或许是对市场研究不深,不能正确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市场,把握市场容量,这些都是导致新产品进入市场失败的原因。”

资金短缺也成为了新产品开发的严重制约因素。张鸣指出,有些企业开发的新纱线,市场前景看好,却无资金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或投入固定资产后无流动资金开拓市场。

那么企业该从那几个方面来加强市场渠道建设?“新产品成功进入市场的前提是将新产品通过媒介使消费者认知并接受。目前能够使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的媒介主要有客户、展会、网络、广告等。”张鸣表示说。

在客户渠道建设方面,产品研发一定要重视客户的需求,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与客户合作已成为企业研发新产品的一种重要形式。终端客户始终走在市场的最前端,对于市场走向的把握更有话语权。

“新产品的研发团队一定要注重与客户的沟通与合作,决不能凭空想象研发出产品后再想方设法卖给客户。”张鸣强调说。

在展会渠道建设方面,应要利用展会、研讨会等平台促进新品的推广,通过这些平台可以使生产企业与下游用户近距离地探讨技术,互相交流,寻找差距,刺激新品研发,并可为企业开拓市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网络渠道建设方面,企业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对客户的响应速度。网络渠道是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支持长期客户关系、不断挖掘新的销售服务机会,使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棉纺企业网络的建设就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业务与生产、质量、服务等方面的无缝结合,并向客户提供最优价值的产品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张鸣介绍说。

第9篇:新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范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国内外快速发展的产业集群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大多数学者从经济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理性思考,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大都遇到了成本上升、产业转移和贸易壁垒等障碍,创新和升级迫在眉睫。集群内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的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得产业集群的营销管理日益凸显出来。但目前从营销管理的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的分析研究还较为少见。

共生的概念首先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在1879年提出的。德贝里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共生概念后经范明特(Feminism)、布克纳(Photo—toxic)等人研究得到发展完善。共生营销(又称合作营销),是两个或更多独立的商业组织,通过共同分担营销费用,协同进行营销传播、产品开发、品牌开发、品牌建设、产品促销和分销等方面的活动,以期达到共享营销资源,巩固营销网络目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营销理念和方式(袁纯清,1998)。

产业集群营销管理就是产业集群为了实现其整体经营目标,适应集群外环境,将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推向市场,以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产业集群营销管理是产业集群成长的重要因素。从跨学科角度对产业集群营销战略及其组织实施进行探索,对产业集群的升级和演化具有实用价值。本文在对绍兴四大产业集群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试图从共生营销的角度来探讨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绍兴四大产业集群营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绍兴地处长三角南岸,是我国经济30强城市之一。绍兴的产业集群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集群产品在全国甚至全球市场都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笔者选取了四大既有特色又有一定关联性的产业群——绍兴诸暨的大唐袜业、嵊州的领带业、绍兴县的纺织业和上虞的伞业集群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构想与实施。本文希望从共生营销的角度探讨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问题及如何向更高层次演进。那么,绍兴四大产业集群营销的现状到底如何呢?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是否有进行共生营销的意愿呢?为了了解绍兴四大产业集群的营销现状,分析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为集群区域的中小企业进行共生营销提供切实有效的决策依据,笔者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样本企业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营销现状和企业开展合作营销的意向等。

本次调查从2006年4月开始,2007年1月结束,整个调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典型企业的访谈阶段。从2006年4月开始,笔者选取了上虞伞业集群中的若干典型企业代表,初步了解伞业集群的运行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了解营销过程中的一些困惑;(2)问卷设计与预调查阶段。根据前期访谈的基本情况,设计出初步的调查问卷,并组织了预调查;(3)问卷调查阶段。自2006年10月初开始对绍兴四大产业集群企业进行较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每个集群平均发放125份,共回收452份,有效问卷35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0.4%和71.2%,符合社会调查技术方法的规范要求。

(二)集群内企业营销状况分析。整体而言,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消费者需求的日趋多样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树立现代化的营销观念。绍兴四大集群内的企业也开始从对营销的忽视逐渐走向了重视。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占集群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实际的营销操作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营销组织开始建立,但多数企业设立时间短、效率低。市场营销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的。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必须以完善的市场营销组织为基础。市场营销组织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对企业的全部市场营销活动从整体上进行平衡协调的有机结合体。在接受调查的样本企业中,只有13.5%的企业销售部门的成立时间超过5年,22.1%的企业销售部门正在建立。调查表明,大部分企业(77.9%)有自己专职的销售部门,但设置的时间短,64.4%的企业销售部门的设置时间都在5年以下。在座谈和深度访谈中还发现,销售部门在企业中往往流于形式,小企业中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往往功能重叠,形式上是节约了成本,实际上却大大阻碍了销售工作的正常开展。

2,营销队伍初步建成,但人数少、素质低、管理难。对集群内企业专职销售人员的构成看,情况很不乐观。28.7%的企业专职销售人员在3人以下,54.8%的企业专职销售人员在5人以下,只有24.4%的企业专职销售人员在10人以上。这还仅仅是在量上的劣势。在深度访谈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销售人员的素养。在绍兴四大集群中的企业,销售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与推销活动有关的各种专业理论和知识。虽然近些年来也引进了许多大中专学生,但由于工作的环境和氛围、工资待遇等因素,导致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无法留住专业营销人才,企业普遍感到现有销售人员的素养有待提高。其次,集群内企业对销售人员的激励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根据推销人员完成销售任务的情况给予相应的经济待遇,而对销售人员的精神激励和有效监督比较欠缺。再次,集群内销售人员跳槽现象较严重。增加了企业对销售人员的管理难度。许多企业的老总对销售人员的忠诚度有所怀疑,不愿给销售人员培训,惟恐为他人作嫁衣。

3,市场调研逐渐受重视,但大多数企业投入低。一般来说,一个企业不可能为整体市场需求全部提供最佳的服务,而应当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市场需求测定和预测,把整个市场进行细分,划分成一个个市场部分(或亚市场),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定位。这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除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曾作过较为规范的市场调查外,占了近1/3的中小企业没有做市场调查的意识。其中26.7%的企业从未开展过同类产品的市场调查,21.6%的企业几年开展一次市场调查。有些企业偶尔做了也是不规范和不全面,很多企业都认为做市场调查费用大,在现在低价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地位。

4,促销措施单一,价格竞争仍是集群内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集群内35.1%的企业采取的促销方式是降价,32%的企业采取的促销方式是广告宣传。降价和广告宣传是集群内企业首选也是主要的两种方式,占据了67.1%的份额。广告宣传的费用较高,单个企业往往觉得力不从心。而集群内企业可以很好地利用现有资源与优势进行一系列公共关系的促销活动的,却只占了6.5%。

5,集群内企业营销困难较多,持续发展维艰。19.1%的企业认为在营销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新产品的开发,17.4%的企业认为是同行竞争激烈,其余象品牌建设、价格与成本控制、市场调研等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困难。

(三)调查发现的问题。通过对绍兴四大产业集群营销现状实地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绍兴四大产业集群内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研发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困难。9.1%的企业认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新产品的开发。

其次,市场调研不足,目标市场趋同,定位不明确。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人才等因素,集群内企业没有很好地展开市场调研,缺少第一手资料,直接导致企业的目标市场趋同。32.7%的企业针对的是低档市场,25.8%的企业针对的是中低档市场,产品的同质化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第三,品牌意识不足,创牌能力不强。四大产业集群现在都面临一个产业拐点,即必须从量的扩张转向品质的提升,而要实现品质的提升,最好的出路就是打造品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已经把品牌意识付诸于行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却因为自身的实力限制,从风险和成本角度出发,即使有品牌意识,单靠自身的力量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实际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只有4%的企业认为品牌无所谓,企业生产仍然以“贴牌”为主。

第四,分销渠道单一,营销网络建设滞后。四大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分销渠道一般是通过批发市场、自由市场,现在随着电子商务的盛行,许多企业也开始借助网络销售。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有限、实力薄弱,其他种类的分销渠道(如超市、百货商场、网络销售、直营专卖店、连锁经营等)不敢问津。

三、产业集群的共生营销策略

面对众多实力更强的对手以及更为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单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改变自己在营销过程中的不和现状和困难处境的。只有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把具有优势互补关系的企业联合起来,实施共生营销策略,共同开发新产品,共同促销和共享资源等,从而解决中小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最终实现集群的持续发展与升级。

1,集群企业开展共生营销的可能性。首先,空间的集聚性,使集群企业开展共生营销成为可能。其次,良好的人脉网络,使集群企业开展共生营销成为可能。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虽然同业竞争非常激烈,但他们大多基于特定社会关系而建立起来。这种特定社会关系由同宗、同姓、同乡、同学等连接而成,其人际交往注重血缘、亲缘和地缘等,所以,集群内有一种“信任”与“承诺”的空气,给集群内企业采取共生营销策略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第三,对龙头企业的信任,也使集群企业开展共生营销成为可能。在对样本企业调查的过程中,有超过80%的企业认为在产业集群内开展营销合作有一定的可能性。在问卷题“如果集群内有企业牵头开展合作营销,你是否会参加?”统计中,发现明确表明不参加的企业只占了6.7%,50%的企业明确表明会参加,42.7%的企业犹豫不定,看情况参加。从调查结果看,群内企业对在企业之间进行营销合作表达了强烈的意愿。

2,集群内企业开展共生营销的对策。根据笔者对绍兴四太产业集群营销现状的调查以及集群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集群企业采取共生营销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开发新产品,提升集群企业利润空间。新产品的开发对一个企业乃至一个集群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绍兴四大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在能源紧缺、原材料涨价的严峻形势下,都感受到了生存空间被压缩的窘迫,所以,开发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是企业当前实现赢利的切入点。但是,由于新产品开发费用的日益高涨和单独开发新产品存在的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单靠几个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完成整个产业群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所以,联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共同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制开发新产品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利用共同资源进行技术交流,减少人力资源的闲置,节省研究开发费用,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共同进行市场调研,错位生产。市场调研由于工作量太大,专业性太强,费用太高,往往令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由于缺少必要的市场调研,很多中小业主在产品生产上都采取了跟随策略,导致集群内产品所针对的细分市场过于集中,产品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竞争十分激烈。

当前,绍兴四大集群内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市场调查,而且能根据调研结果错位生产,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集群内的众多中小企业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都只能齐头并进开发低端产品。所以,集群内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工作量太大、专业性太强等市场调研中的困难,共同调研的项目包括消费者需求变化状态、行业发展状态、集群外对手情况等。同时,通过合作调研形成产品差异化,使企业竞争从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到在价格基础上的非价格竞争为主的市场竞争上来。

(3)实施品牌战略,提升集群档次。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品牌战略已成为跨国公司和大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成功之道。绍兴四大集群内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品牌意识在日益增强,许多企业开始重视品牌管理。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也已经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是,品牌的建立成本很高,集群内众多中小企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通过两个或更多的企业组成联盟,共同使用一个品牌,则可以以降低成本的方式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此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

(4)合力构筑和共享营销渠道,拓宽集群企业的销售通道。单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凭自身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分销体系是不经济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集群内中小企业共建和共享分销渠道,对集群内企业营销业绩的提升显然是非常有利的。在目前的形势下,产业集群共建分销渠道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同心协力保持并进一步提高集群内专业市场的声誉,并进一步扩大专业市场的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集群内中小企业共同开展电子商务,通过成本低但信息量丰富的网络信息,把集群的产业优势和特点向国内外推广,加强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集群内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开设专卖店,以此来共同分担成本和风险,并借此开拓新的营销渠道,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需要。

此外,政府要为集群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行业协会则要加强权威性和协调作用,从而为集群企业实现共生营销的做好配套措施。如嵊州领带协会在2005年7月份就成功地搞过一次价格联盟,领带集群中的企业从价格联盟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