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绿色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城市意象和城市形态
1.1 绿色城市的特征
绿色城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宜居的城市:城市结构的规划设计满足宜居、社会安全、宽容和包容性,有利于提高生活品质。(2)创新的城市:生态城混合各种城市功能和城市密度,营造了一个有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环境。城市节点创造了开放的氛围,为各种商业活动提供机会。(3)交通便利的城市:由城市节点强化的紧凑型混合使用的城市结构是人们出行畅通的基础,并通过优先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发展可持续交通模式。(4)绿色和蓝色的城市:公园是作为公共和社交空间来设计的,它与周边的建筑环境紧密结合,便于从各个街区方便到达。这些空间由河道和绿色通廊形成的网络相互连接。(5)气候中性的城市:一个气候中性的城市,可再生能源使用率95%以上,CO2和其他温室气体零排放。不仅最低限度地使用化石燃料,城市还将向其他地区出口绿色能源。(6)节能城市:生态循环模式提出一套关于水、能源、垃圾和材料的综合管理方案。(7)灵活的城市:生态城的结构使得城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灵活的发展策略。(8)美丽的城市:总体框架中,每一部分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具有无限的可能。城市的基本组织有利于城市街道的方向定位,并将视线导向周围的城市森林、农业区和河流等美景。整个城市的混合使用结构促进了城市生机勃勃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这对心理健康也很重要。一个健康的城市能降低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并为不同年龄层的人们提供丰富的服务设施,如幼儿园、老人院、健康康复中心和医院。(9)健康的城市:生态循环模型与能源和交通系统相结合,促进了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
1.2 城市设计指导思想:绿色风景式城市门户
以深圳光明新区规划为依据,适应光明新区发展战略,完善与加强光明新区的城市功能与布局,促进城市门户职能的发挥,带动片区城市建设。发挥片区的山水景观优势,运用城市设计手段,塑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备、设施先进、营运高效独具特色的风景式城市门户中心区。以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化的生态山水城区为目标,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布局与环境,促进生态、文化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图1-1 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市设计意象
1.3 城市设计概念:城市在绿色风景中
以建筑“绿色风景式城市门户”为目标,架构现代化、生态型、综合性城市平台。
1.3.1 制定长期目标,以可待续发展为指针。
1.3.2 根据地块空间结构特点,形成“一轴、四片、一中心”的整体布局结构,突出商务中心、会议体育中心、产业园区、休闲游憩四大功能。
1.3.3 强化绿色门户形象,塑造由东向西,由自然形态向都市形态层层递进的空间印象,并以一系列标志性节点递次强化鲜明的个性特征。
1.3.4 突出山水城市特征,在以山水为特点的基础上,尊重自然,保留自然山体和水体,建立一种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城市空间,突出以山、水为自然景观特征的城市面貌。
1.4 城市设计原则
1.4.1 在集中式模块系统的基础上发展空间网络。
1.4.2 按照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形式在各个模块之间组织各种功能。
1.4.3 设置绿化及水空间,渗透到各模块中。
1.4.4 模块内只容许自行车和行人通行。
1.4.5 重视公共交通组织。
1.4.6 在主干道、地下室集中设立停车场,在模块附近分散设立地面停车点。
2 绿色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的确定
指标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使用角度、理论层面的要求以及操作的有效性,同时与国际、国内、地区、城市的层面都能够衔接。各种指标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规划类指标和管理类指标。在项目的城市设计阶段,规划指标是首要的。
指标体系遵循着“一体化网络”模式建立,是基于综合性和多学科的方法基础之上,其概念模型如前面章节所述,这一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在设计中确立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的基本原则。
各个领域的专家在各自的专业范围内确定了一些最重要的指标和适用于本项目的合理的目标数值。这些数值是经过了中国与国外的法规和最佳实例经验的对比选择,此后又用一体化网络的综合方法,集中并逐个评估这些指标。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一方面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基于各种有关的技术方面,以及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其他因素上的合理性。目标应确定为实现主要的目的和总体期望需要达到的数值标准。目标应具有可度量性;避免重叠的指标;以及与项目可持续目标的很好的相关度。
3 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空间结构布局
3.1 中高外低,沿城市界面
同样以深圳光明新区为例,此可概况为“一轴、四片、一中心”,其中四片和一中心都沿一轴铺开,形成清晰,有机的整体。一轴:由东侧山脉开始,由东向西的一条功能景观轴线。四片:指四大功能分区。一中心:指中心火车站及中心广场生态景观区,这一绿色开放空间将四大功能片区在空间上组织和联系起来。
图3-1 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市设计模型照片
2.2 交通和土地利用整合
一个城市的交通方式的水准,支持程度,能够决定该地区可能吸引的客户对象和地区的服务品质,还能决定或者制约开发的强度,城市巴士、地区巴士、城市轨道交通相结合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对于维持人们正常的工作与居住、工作和生活秩序,形成生活品质的基本保障具有导向作用。
2.2.1 交通导向发展和位置策略
寻求服务与交通运输的需求之间的平衡,是交通和土地利用整合设计的基础,通过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将日常生活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从根本上结构性地减少。交通与土地整合规划密切结合,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范例就是――交通导向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以及位置策略。
为了实现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目标,就必须减少小汽车交通量,并且提供多样的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服务,并组织良好的交通运输体系,有效解决交通堵塞问题,交通运输规划与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充分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2.2.2 减少交通出行需求
产业、贸易、居住,对客运和货运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为了交通运输量(每次出行的距离与机动车总数的乘积)的最小化,必须规划基础设施良好、功能布局合理、人口密度高的城市。
4 结语
本文对绿色城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提出了国内绿色城市设计当今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提供了一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数据和方法,初步形成了一个关于绿色城市设计的框架,希望这个理论框架能够有助于找出绿色城市设计的方法,剖析一些当前存在的问题,为绿色城市设计的今后的工作实践提供一个基础,以便进一步的研究下去,能够越来越清晰的找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得出越来越好的方法和结论。
参考文献:
[1][英]克利夫・芒福汀,绿色尺度(陈贞高文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2][英]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紧缩城市(周玉鹏龙洋楚先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关键词:城市规划;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1.引言
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自从1963年被提出后,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而不断发展。其为人们处理各种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图形提供了精确可靠的技术支撑手段。GIS技术的正确预测以及辅助管理和决策给城市规划设计带来更巨大的改变,基于GIS技术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逐渐地往更深入技术发展。基于GIS技术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在目前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性。本文先讨论GIS应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重点研究基于GIS的城市规划设计,提出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应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GIS技术,以旨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更准确的技术措施。
2.GIS应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行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急剧加快,城市规划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但反映城市规划、现状、变迁的各种数据若不经有效的处理技术手段,将会呈现出大量而好无规律的形式,由于传统方式的不实际且技术的落后,若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不但造成工作量相当大,而且分析的难度可想而知,再说那怕把数据整理出来也缺乏现势性和直观性。相反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方便快捷的把大量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并对数据实现及时更新,准确地反映人们所处的城市环境的现状和变迁。而且,利用GIS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准确地定位而直观的描述,对城市规划提供可靠的地理信息。
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领域,GIS主要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广泛应用。GIS真正应用于规划设计分析方面还较少,相当大部分的应用也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如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利用GIS技术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还仅仅是画图,还未根本用到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以辅助规划决策。从城市规划设计方面思考,GIS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许多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如视域分析、最佳路径、坡向分析和坡度、自动配准等。可想而知,GIS技术不仅仅是数据库而且还是功能强大的工具箱,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是有其独特的强大功能,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GIS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尤其得到发展,其可行性尤为突出。其可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城市规划设计到城市设计数据管理,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到规划成果出图,从小范围的详细城镇规划到大范围的区域规划,从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从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G1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可针对不同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需求。如在规划管理部门,GIS技术主要提供空间数据库功能,为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查询显示功能;而在设计部门,GIS技术配合规划专业分析模块,可为用户提供空间分析功能;而笔者通过使用GIS,生成土地适应性分析图辅助规划方案的制定,同时配合利用相关软件,完成某生态旅游区的用地合理决策分析。
3.基于GIS的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以地理空间信息作为其设计与管理的依据,而城市规划设计更需要建立在科学的信息基础上。GIS的应用使规划师可以更方便地按需要选择有关诸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现状信息。GIS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依据,可以在综合考虑相关数据相互影响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定量分析。当前GIS的应用不再仅局限于辅助绘制规划图纸,它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还可以给规划师提供全新的视野和手段,渗透入城市规划设计各个阶段和各类专项规划中。具体的可以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的以下工作中去。
3.1 城市规划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发展现状为基础完成的,将得到的各类数据分层输入GIS数据库中,为各类空间信息提供统计、分类计算,从而形成各种图表,同时绘制出相关的专题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以及遥感图像、地面摄影照片等资源,可以形成虚拟的真实空间,帮助规划师身临其境的了解现状。
3.2 用地规划和辅助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用地规划,包括对城市用地进行等级区划、适宜性评价以及用地分类等。根据地形、工程地质、坡度等情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加分析功能可以快速准确对城市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指导城市规划用地的发展布局。
GIS可方便快捷地用于辅助规划设计中,例如对于生成城市公路网络、设计城市市政管线以及规划用地地块等。对于生成公路网络的具体做法是把用地功能区划图和地形图叠加显示,然后在新的专题层上制定各公路的中心线,形成路网数据层,再利用加旋功能按指定规划红线宽度自动生成道路红线。基于GIS的公路网络生成可以自动计算和统计道路长度、面积等。至于城市市政管线设计的操作方法与公路网络设计相同,基于GIS的管线设计优于利用各种管线净距作为bueffr半径,满足了技术标准,同时利用地形坡度以及管道长度自动量算,实现快速计算管径和管网平差。
3.3 公共设施的选址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充分应用于大型超市的选址、旅游景点的设计、垃圾场的选址等公共设施的选址。在大型超市的选址中,只要利用GIS的路网底图、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数据以及房产状况数据,进行分级与邻近分析和统计,然后根据分析统计的结果可快捷精确地选择超市的开设地点。对于旅游景点的设计则需要根据旅游区的基础地形图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交通数据等,同时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视域分析、坡度坡向分析、叠加分析功能,制做出旅游适宜区分布图,从中挑出合适的地块进行最佳的用地布局,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旅游景点的具置。以上几种公共设施的选址,都是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实证,发挥了GIS工具箱的作用。
3.4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规划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规划之一,既涉及城市的总体规划,规划出的效果又要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还要体现城市的风貌。这就可充分利用基于CIS对城市绿地现状进行监测,同时利用C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功能,对城市的建筑分布图、地形图、交通分布图等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种绿地的分布状况以便于将绿地规划设计成更好适宜人居住的城市。
3.5 城市竖向规划设计
在GIS中利用地形生成的TIN模型,并配合利用三维分析功能可以快速精确地进行土方平衡计算,同时为规划师作出详细的地形分析。现以利用GIS技术在竖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一些初步探索。
3.5.1 地形分析
基于GIS的竖向规划设计,首先对地形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山地地区地形的分析,能指导规划师掌握其结构和方位,帮助规划师对各种不同的用地、空间以及其它因素与地形的内在结构保持一致。利用GIS绘制的“地形分析网”,并结合更直观的三维透视图进行地形分析。基于GIS的地形分析图为规划师提供一个整体直观的印象,有效地助于竖向规划的设计。
3.5.2 坡度坡向分析
地面的坡度可利用GIS绘制“坡度分析图”进行分析,坡度分析图是表达地形结构的手段;也可利用CIS绘制“坡向分析图”进行竖向规划设计,坡向分析图将地面坡度的朝向用不同的色调表示,可将坡度的朝向分为平坦、东、西、南、北等多种等级。由于坡向影响到建筑的通风、采光等,因此坡向和竖向规划设计等密切相关。
4.影响GIS成功应用的因素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并没有被真正充分应用,要使GIS技术能充分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就必须首先要分析影响其应用的因素:
(1)GIS的用户界面缺乏友好性,且分析功能缺乏通俗性。导致普通人不易掌握运用,同时GIS建设投资巨大见效时间长,需要实时维护不断更新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其功效。
(2)网络模式问题。目前,基于GIS的城市规划设计多采用前后台的工作模式,通常由“前台办公运行系统”和“后台数据支撑系统”组成。而要成功实现前后台工作模式,必须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模式。但迄今为止,我国城市规划部门采用的网络模式一般为局域网,在GIS技术应用领域内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过程调用功能。
[关键词]绿色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27-01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绿色城市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生态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绿色城市的建设象征着一个城市更高水平的发展。我国近年来虽然对绿色城市规划设计方面进行饿了一定的研究,其研究应用在实际的绿色城市规划中也取得了十分有效的成绩。但是,随着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对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还有待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进行绿色城市设计和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节约能源,社会经济发展是离不开能源的,所以必须重视能源的开发以及节约,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重视位置、居住情况以及交通方面的规划,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城市更好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将来的竞争力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绿色城市指的不仅仅是节约能源还包含了城市环境以及空气质量等方面,现代城市很多城市尾气污染都非常的严重,所以,有必要落实和提倡绿色交通。城市在进行绿化设计的时候还必须根据城市将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绿化设计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进行建筑物颜色选择的时候,根据其位置进行设计和施工,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体验到生态,并且还能够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方面的要求。
二、绿色城市意象和城市形态
2.1 绿色城市的特征
绿色城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宜居的城市:城市结构的规划设计满足宜居、社会安全、宽容和包容性,有利于提高生活品质。(2)创新的城市:生态城混合各种城市功能和城市密度,营造了一个有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环境。城市节点创造了开放的氛围,为各种商业活动提供机会。(3)交通便利的城市:由城市节点强化的紧凑型混合使用的城市结构是人们出行畅通的基础,并通过优先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发展可持续交通模式。(4)绿色和蓝色的城市:公园是作为公共和社交空间来设计的,它与周边的建筑环境紧密结合,便于从各个街区方便到达。这些空间由河道和绿色通廊形成的网络相互连接。
2.2 城市设计指导思想:绿色风景式城市门户
以深圳光明新区规划为依据,适应光明新区发展战略,完善与加强光明新区的城市功能与布局,促进城市门户职能的发挥,带动片区城市建设。发挥片区的山水景观优势,运用城市设计手段,塑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备、设施先进、营运高效独具特色的风景式城市门户中心区。以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化的生态山水城区为目标,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布局与环境,促进生态、文化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 城市设计概念:城市在绿色风景中
以建筑“绿色风景式城市门户”为目标,架构现代化、生态型、综合性城市平台。
2.3.1 制定长期目标,以可待续发展为指针。
2.3.2 根据地块空间结构特点,形成“一轴、四片、一中心”的整体布局结构,突出商务中心、会议体育中心、产业园区、休闲游憩四大功能。
2.3.3 强化绿色门户形象,塑造由东向西,由自然形态向都市形态层层递进的空间印象,并以一系列标志性节点递次强化鲜明的个性特征。
2.3.4 突出山水城市特征,在以山水为特点的基础上,尊重自然,保留自然山体和水体,建立一种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城市空间,突出以山、水为自然景观特征的城市面貌。
三、绿色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的确定
指标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使用角度、理论层面的要求以及操作的有效性,同时与国际、国内、地区、城市的层面都能够衔接。各种指标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规划类指标和管理类指标。在项目的城市设计阶段,规划指标是首要的。
指标体系遵循着“一体化网络”模式建立,是基于综合性和多学科的方法基础之上,其概念模型如前面章节所述,这一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在设计中确立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的基本原则。
各个领域的专家在各自的专业范围内确定了一些最重要的指标和适用于本项目的合理的目标数值。这些数值是经过了中国与国外的法规和最佳实例经验的对比选择,此后又用一体化网络的综合方法,集中并逐个评估这些指标。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一方面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基于各种有关的技术方面,以及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其他因素上的合理性。目标应确定为实现主要的目的和总体期望需要达到的数值标准。目标应具有可度量性;避免重叠的指标;以及与项目可持续目标的很好的相关度。
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空间结构布局
3.1 中高外低,沿城市界面
同样以深圳光明新区为例,此可概况为“一轴、四片、一中心”,其中四片和一中心都沿一轴铺开,形成清晰,有机的整体。一轴:由东侧山脉开始,由东向西的一条功能景观轴线。四片:指四大功能分区。一中心:指中心火车站及中心广场生态景观区,这一绿色开放空间将四大功能片区在空间上组织和联系起来。
3.2 交通和土地利用整合
一个城市的交通方式的水准,支持程度,能够决定该地区可能吸引的客户对象和地区的服务品质,还能决定或者制约开发的强度,城市巴士、地区巴士、城市轨道交通相结合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对于维持人们正常的工作与居住、工作和生活秩序,形成生活品质的基本保障具有导向作用。
3.2.1 交通导向发展和位置策略
寻求服务与交通运输的需求之间的平衡,是交通和土地利用整合设计的基础,通过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将日常生活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从根本上结构性地减少。交通与土地整合规划密切结合,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范例就是DD交通导向发展(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简称TOD),以及位置策略。
为了实现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目标,就必须减少小汽车交通量,并且提供多样的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服务,并组织良好的交通运输体系,有效解决交通堵塞问题,交通运输规划与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充分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3.2.2 减少交通出行需求
产业、贸易、居住,对客运和货运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为了交通运输量(每次出行的距离与机动车总数的乘积)的最小化,必须规划基础设施良好、功能布局合理、人口密度高的城市。
结语:综上所述,对于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发展而言,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言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多,而且每一个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复杂,再加之相关领域对于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研究程度。因此,在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发展中,要不断的加强度对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视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绿色城市规划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英]克利夫・芒福汀,绿色尺度(陈贞高文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联系;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所有城市的主要象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掀起了大兴土木的热潮,大批风格各异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景观,使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更加促进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关系的研究。一般而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有四点联系。即城市规划设计起到重要作用、建筑设计必须服从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一般以建筑设计为基础以及两者之间存在区别。为了充分把握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从科学地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案考评制度等方面入手。
2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及作用
2.1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指的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前提下,设计工作者以建筑的整体目的以及整体条件为基础,对建设工程技术条件和任务要求进行全面设想,以达到建筑空间的使用、美观、经济的效果。一般而言,建筑设计可以提前把施工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存在的问题,事先作好全盘设想,拟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再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另外,优良的建筑设计还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点,使整个城市建筑的美观能够与时代接轨,从而突显时代风格,展现城市风采。最终达到与城市规划和谐发展的目的。
2.2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的过程。它体现了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情况,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经济性和综合性。城市规划设计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命脉,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资源合理分配、合理布局、部门权利分配等都牵涉到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它是根据国家总的发展建设方针而进行的区域规划以及长远计划,确定城市规模、性质和布局,实现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环境效益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3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联系
3.1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对一个城市的形态、作用、功能、风格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一些新概念城市的出现(如现代世界城市、数字城市、信息城市、生态城市等)都依赖于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将不同的物体进行有机联合,使之形成一个形象美观的整体。因此,设计者既要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还要考虑该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并存及依赖关系。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功能也逐渐呈现发散趋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来制定实现未来目标的一系列手段和制度。同时,由于城市规划设计实际上是建筑或建筑群落设计的组成,而城市建筑设计对城市功能分区、路网结构、用地布局等都有着继承性和连续性的影响。因此就更加需要确立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预留对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保留方案,并对建筑用地性质、范围、高度、覆盖率、后退红线距离等都做好科学的统筹规定。
3.2建筑设计必须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建筑设计工作者们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建筑在城市形象及发展中的地位。既要注重建筑物本身的外观与质量,还要关注建筑与城市人文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建筑设计服从于城市规划设计,从而真正地使其和城市融合在一起。另外,建筑设计还应将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状态,如人文景观、自然环境等因素考虑进去。并结合城市规划设计对不同区域内的规划和布局,对建筑物的设计提出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的要求。
3.3城市规划设计一般以建筑设计为基础
一般而言,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以及城市景观实际来实现的。首先,城市规划设计在设计时应该首先考虑城市已有建筑群体。其次,在具体布局和规划设计上,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在保证整个城市主体建筑的形象不受影响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只有在这样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下,建筑设计才会保持和城市化建设一致的步伐。最后,为了保障设计好的建筑物能够充分融入到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城市规划设计应该与原有的建筑设计形成相同的设计理念,进而使得整个建设形成统一协调的局面。
3.4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具有显著差异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除了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两者具有不同的设计目标。城市规划设计一般没有明确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可调控性。而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其设计目标就是通过专业的建筑知识以及设计技能对某个特定的建筑目标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并通过不断改进完善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2)两者具有明显的设计复杂性。具体来说,建筑设计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而城市规划设计不仅要保证能够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还要追求高效益、高质量。
(3)城市规划设计比建筑设计具有更高的任务综合性。建筑设计只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的程序也只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但是城市规划设计从工作开始就要综合考虑多目标的衔接,并妥善处理人们需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4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联系的方法
4.1科学地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作为设计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发展过程的综合性项目,它必须包括从最初的调研策划至后期的维修养护等整个过程的综合性内容。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我们既要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还要关注建筑物的空间、材料、色彩、造型、尺寸、体量和比例等内容。另外,城市规划设计还要科学地结合不同的建筑物,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设计的好坏关系到城市建设质量的好坏,它更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因此,我们在对待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采取严谨并且科学的态度。
4.2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案考评制度
重要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其设计好坏对城市的形象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案的考评制度,定期定时组织相关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严格评审。第一要看建筑设计方案能否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第二还要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考评,即判断其设计思想是否符合原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另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方案决策评定时,我们要将关注建筑物本身和其是否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评。
5结束语
除了上文提及的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关系的两点方案外,规划设计者们还应该立足建筑设计,将建筑与城市区域规划的大环境相结合,并充分融入自己的设计风格。从而达到真正提升城市规划设计质量的目的。总而言之,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能够完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推动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师们必须不断追寻、探索,并将两者联系充分的结合在一起,设计出能够美化生活环境,打出城市特点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丰春.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科技创新导报,2014,11(6)
[2]郭晓霞.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2)
[3]张岩,陈利平.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1)
[关键词] 生态城市 规划 设计
一、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济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4.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6.积级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1)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2)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遵重自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涝,还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
(3)绿化系统的规划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相接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2、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前,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区的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等。总之,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结构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2)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等。总之,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条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
四、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
1、城市自然生态要和谐。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地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基本消除,各类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有关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城镇基本达到“环保模范城”标准,农村基本达到“生态示范区”的要求。最终营建一种朴实无华、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的竞争、共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强调水的流动性、风的畅通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对自然的适应性和低风险的和谐自然生态系统。
2、城市经济生态要高效。城市经济系统高效运转,生产和流通渠道畅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合理,技术及管理创新能力强,自然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总体经济竞争力较强。形成以绿色或生态产业为特色的以“生态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最终建成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流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优化的高效率的经济生态系统。
3、城市社会生态要文明。城市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人口素质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达到先进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融和与升华,最终使现代化的社会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
五、结语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地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参考文献:
[1]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7-28.
【关键词】相互关系 城市规划 处理方法 建筑设计
前言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是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
一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已经日趋完善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学科,在城市规划设计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伴有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等众多相关的内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重点解决的是城市中的面和线的问题,它有自己的独有的工作原理和实施方法。而建筑设计则是微观的,其工作的对象就特指是建筑,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是建筑设计工作的先导和前提,也就是说建筑设计是根据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建设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设计的,同时根据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建筑的具体功能来确定,建筑设计才能确定其最终的尺寸、材料、构造以及空间组合的形式。与城市规划设计相同的是,建筑设计也有着自己独有的工作原理和实施方法,不同的是其重点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点的问题。只有做好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等工作,才能逐步的完成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在我国各地市都设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其作用就是政府行为的指引下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当二者发生矛盾或存在异议时,此部门还应负责解决问题并且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二 协调两者关系的处理方法
1科学的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作为一门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发展过程的综合性实践学科,城市规划设计的应包括从前期的调研策划到后期的维修养护等全过程的内容。从城市规划设计诞生至今,也出现了很多类型,而现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有很较强的包容性,并且内容也更加的综合了,原来的设计工作更加强调形态的设计,而现阶段的设计工作则更加强调综合性的设计。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城市的交通流线和功能分区,同时更要关注建筑物的空间、色彩、材料、尺寸、造型、体量以及比例等内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要合理的结合不同的建筑物和物体,使它们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设计师在工作是既要考虑到物体本身,同时更要考虑到物体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的好坏对城市建设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是建筑设计的依据,更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对待城市规划设计这样工作时,一定要采取严谨并且科学的态度。
2场地设计必须服从城市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工作对场地设计是有着明确的要求的,并且也直接的体现在了城市控制性的详细规划中,通常在控制性的详细规划中都有着具体的要求,那么就一定会影响到场地设计工作,进行场地设计工作之前应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布置以及土地使用等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具体来说,场地设计工作主要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①对用地性质进行规划。进行建设项目的选址工作时,在控制性的详细规划中就会规定此项目的选址范围,同时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工作,对于该基地地块也是不能随意使用的,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②对用地强度的控制。在确定所选
择场地的用地强度时,主要应考虑到绿化覆盖率、建筑覆盖率以及容积率这三大指标,在分别确定绿化覆盖率的最小值、建筑覆盖率的最大值以及容积率后,我们就可以确定此基地地块的使用强度了;③在控制性的详细规划中,对于交通出入口的方位、主人口的方位、建筑的具体朝向以及建筑物的最大高度都是有着明确的要求的,因此,进行场地设计的工作时,前提条件就是要分别满足这些要求;④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通常建筑范围的控制线会决定建筑的用地范围,这也就是此基地地块可以建造建筑的区域,在控制性规划中的具体要求
为建筑范围控制线应与红线还相隔一小段距离。
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建筑工程项目,如果建设的质量足够好,那么它就会成为这个城市的象征,如果建设的质量不好,那么它对于这个城市来说就可能成为一个败笔。因此,在确定建筑设计方案能否实施时,我们应先建立一套完善的评审制度,组织一些本行业、本领域的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会审,首先应先检查建筑设计方案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是否是相符的,之后再检查建筑设计方案本身的质量好坏,保证设计方案中设计思想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这样才是一个好的建筑产品。在最后决策建筑设计方案是否可以应用时,我们既要关注建筑的本身,同时更要重点关注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
是否是可以协调共存的,而这对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标新立异以及独一无二不应是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核心依据,他们必须具备准确的、贴合实际的价值取向。
三 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基础设施,不同类型的建筑通过各种方式的组合也就形成了城市的建筑群体空间,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我们应重点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注重建筑物的造型设计。建筑首先应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不必过于复杂,但必须具备自己的特点,其中板材由于其效果的明了、直接,应用的较为广泛;(2)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首先,在设计建筑物的整体轮廓时,其就应与已经存在的建筑物相呼应,流线上符合环境的机理,同时色彩处理以及虚拟对比等内容也应与环境的格调相适应。其次,应从人的角度出发对建筑物的局部进行设计,塑造出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建筑空间。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如果是人的视觉无法看到的范围,那么建议简介处理,满足俯瞰的效果即可。
建筑是城市的最核心组成部分,同时建筑也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城市的文化以及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任何一个世界文明的城市也都是有着其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的,建筑的质量以及美观程度对城市的形象也有着决定向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建筑物本身,同时也要保证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是可以协调共存的,只有做好了建筑设计工作,才可能真正的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四 小 结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关系的方法以及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纲要,而建筑则是这个城市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要想维护城市的稳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就必须以城市规划设计为指引,协调好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关注建筑本身的同时更要关注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从而真正的做好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建筑;设计;规划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产业大转移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时期,现代城市建筑的新概念、交通方式及生活理念的变化,造成传统城市空间的消失,原有维持建筑在城市中角色的有机制约力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消失,规划师不能用传统的手法对待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必须寻找一种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能够适应各个阶段和层面规划的设计方法,“城市设计”就是一种有效的设计工具。
一、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urban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上个世纪中叶以后,很多实务上的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影响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城市设计其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学科概念类似,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已经开始变化,除了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之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其衍生出来的城市设计理论主要专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和理论发展。
二、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
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上,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都能够处理城市空间等问题,两者关联较高,但两个领域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能也有一定的差异。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或是“城市”的一部分。通常情形,城市设计工作可以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功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以及其它问题予以确定之时,城市设计便已在各个特定模块之间建立其空间属性,合理深入组织其相关的特性,并随之考虑与其所属物质群体的整体和空间形构。
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周边其他城市、郊区或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还要考虑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等问题。同时,城市设计需要考虑: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轨道、公交车辆行驶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共构、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等。此时,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相互交融。
另外,两者的差异在于:城市总体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镇、乡村的关联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城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及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规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甚至经济协作发展网络等,而这些往往是城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
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城市设计不需要在互为关联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其次,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城市设计比城市总体规划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
三、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的阶段,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而控规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二者虽然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但关联度很高。
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
控规的重点问题是建筑的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技术数据,依然是数据平衡问题,例如底层架空奖励容积率的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平衡做法,而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建筑高度(不同于规划中的高度规定)、风格、室外空间与界面、人车交通解决方案、整体材质色彩等等。此阶段的首先要进行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运作,即城市设计的深层内涵研究,以此确定其具有决定意义的“依据”内容。如构建适宜的布局结构、整体景观设计等,宏观层面研究工作内容是城市设计运作的核心工作。控制性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结构骨架构思、绿化及步行系统设计、景观视廊的组织、城市结点系统的构思等。
其次,城市设计还要对局部地区的空间环境作进一步控制与整合,将地块与空间转化易于限定和控制的符号、文字、数字,对控规提出的技术数据做一定的整核,用分析和规划控制引导指标形成对不同层次间的界定与表达、并要近远期结合,针对不同地段的城市空间做时序上的统筹安排,并提出不同的控制意见。同时,由于控规用地地块划分较为机械,小地块之间互联不够,运用整体城市设计的手法可以很好的解决控规系统内部无法克服与协调的问题。
【关键词】建设规划;小城镇;城市设计;物质与人文形象
1概述: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城镇建设方案。除了与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有关之外,还与小城镇的功能、空间、经济、环境和形体等因素有关,并与政府的政策导向、行政指导以及规划的长远性有关。
城市设计是以改善和提高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居民获得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通常,在镇区建设规划初期,城镇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框架和指导,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很良好的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达到完美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主要是从宏观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规划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小城镇的整体设计,从小城镇整体环境的改善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形象。我们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城镇结构关系的建构及城镇人文形象的造就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进而全面完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内容。
2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2.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小城镇通常除了街道空间外,公共的休闲空间通常非常缺乏。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特别注重小城镇的公共建筑空间、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及河流绿地等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1)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建筑的综合功能、人流活动规律以及用地的性质来形成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用来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生活活动方式的需要。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主要的公建设施(如商业建筑和活动中心等)布置,还要考虑小城镇的布局特征、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城镇范围的林地、河流和山体等自然景观因素进行统一设计,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园林规划等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打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设计一个丰富的有层次感的小城镇空间,不仅要建立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公共空间,还要建立性质相同的不同规模的空间。对于城镇的绿地建设,不仅要分类别,还要按照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片区或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如休闲娱乐、交通集散、集会和市政等不同内容。
2.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通常是指各类构筑物和建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镇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整体组织布置。城镇建设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协调和谐的城镇形象,并控制建筑空间与实体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首先要考虑使公共建筑布局合理,形成城镇景观的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从而形成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还要对小城镇轮廓线进行控制,城镇轮廓线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体量、高度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形成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部分,这样城镇轮廓线就具有很好的清晰度,丰富了小城镇的整体空间。
3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3.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地方种族群体的传统文化及其演变对城镇空间的组织和发展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城镇文化。因此,城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城镇的历史文化形态。在城市设计中:1)要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在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中融入这些因素,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居民生活方式、村落布局和民俗民风等,延续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等要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与特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各项特色文化保护相结合。3)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协调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要充分反映当代城镇居民的生活,创造既有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城镇风格。
3.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实体要素及空间要素共同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内涵,主要由社会习俗、历史传统、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及聚居方式等影响所形成.其随着实践的推移和小城镇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小城镇的意义还表现在环境方面,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安全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还能使其与居民的生活融成一体,使环境更加宜人。
3.3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发展与形成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和需要。在小城镇物质形态的背后还潜藏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和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形态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对居民的精神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能给居民带来亲切感、安全感、邻里感、自我感、社会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结构有地缘、血缘和宗教缘等,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安全和稳定,有利于社区的安定。因此城市设计最好能保持原有的社会网络,这样既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也可以产生一种内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4小城镇的结构关系
城镇结构是指城镇的空间区位、形体分布特征及其组织规律,是功能要求与技术能力在空间和形体上的具体表现。城镇在经过长时间的变迁,都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形态。城市设计在镇区建设规划中要注重小城镇形体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建立统一的整体结构。
由于受城镇用地规划、建筑寿命、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的影响,部分城镇结构通常存在维持原状的趋向,使小城镇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城市设计要充分尊重小城镇的这种原有结构,使其得到延续和保护。
城市设计必须关注城镇的结构性衰退,使各组织要素和子系统能够按照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建立新的动态平衡,维持小城镇的结构稳定。
5结语
通过对城镇人文形态、物质形态、整体结构关系的研究,探讨城市设计与城镇建设规划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更加深化,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作者:李晓明
参考文献:
[1] 江霞.试论中国 特色的建筑理论[J].山西 建筑,2013,31(7):14-16.
【关键词】城市建设;色彩规划;设计研究;
一、城市建筑色彩的现状
1.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规划,影响区域建筑协调
城市建筑常常因其功能或个体喜好等因素的不同而各自使用异样的色彩,为突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不少设计师过分关注单个建筑,往往将自己的作品打扮得五颜六色,却不考虑和周边景观色彩的协调性,很多城市逐渐被涂抹成了难看的“大花脸”,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建筑色彩的整体性,致使城市色彩杂乱破碎,缺乏统一的色彩韵律。
2.色彩语言运用雷同,千城一面缺乏文化底色
城市建筑色彩是以城市的文化为背景酝酿和发展的,色彩的运用应当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但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使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色彩;而现代传媒及便捷的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屏障,人们可以彼此仿学,甚至形成所谓建筑色彩的时髦趋势。有专家无奈地表示,近些年出差去很多地方,除了在宾馆休息外,都不太愿意到城里走动,“反正走到哪个城市都一样”。尤其是公共建筑的色彩设计中这种趋势尤为强烈,写字楼采用相似的玻璃幕墙结构,商业建筑色彩大同小异。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被抹去,留下的只是色彩越来越雷同的城市建筑。
3.传统建筑色彩迅速萎缩,新的城市建筑色彩体系没有形成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获得色彩自由的愿望得以实现,但是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大量优秀的传统建筑被摧毁,取代的是体量巨大、色彩各异的现代主义建筑,城市传承的色调被破坏,新的建筑色彩没有形成和谐的城市景观。建筑色彩体系没有形成在一些具有相当历史的城市中,历史遗存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冲突性较为明显,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色彩上,都没有解决好与历史文化的延承与衔接的和谐,甚至有因建设现代城市而毁灭性地破坏历史遗存的现象。
4.建筑色彩与建筑功能环境缺乏关联,“光污染”和色彩“实验场”倾向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城市、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改变自身形象、打造“标志性建筑”的愿望非常迫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缺乏先进理念,为了彰显“现代性”,盲目地贪大求洋或互相攀比,将一些西方国家在城市化初期流行的元素照搬过来,比如过度使用玻璃幕墙等极易造成“光污染”的建筑材料。
二、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必要性和建议
1.必须建立城市建筑色彩规划评价体系
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评价具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既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依据,也是对规划设计成果的检验。城市建筑色彩规划评价的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视觉美学层面,另一个是文化层面。视觉美学层面的评价主要以色彩学理论为基础,对城市建筑色彩之间的关系进行评判。即从色彩的色相、明度和彩度的基本属性出发,根据色彩的调和、对比原则,对由城市各视觉元素所组成的色彩景观是否美观、和谐进行判断。文化层面的评价主要是从地方人文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是否具有特定的表达城市历史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地方色彩进行考察,对城市是否适合以恰当的方式突出和呼应这种表达文化性的地方色彩进行考察。
2.必须强化对城市建筑色彩的控制与管理
色彩是一个对城市景观进行塑造和改善的经济、快速而有效地手段,但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个手段使之真正有利于城市建筑色彩科学的研究、规划和设计,只有尽快将建筑色彩控制指标体系纳入规划审批及批后管理中去,才能使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对此进行有力的指导和管理。
在各类功能区中应该分层次、分系统细化色彩控制导则。根据各功能区内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空间要素,制定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控制力度突出色彩标志性、强化分区特色的同时,量体裁衣地进行城市色彩规划管理。住宅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其色彩是城市色彩的主要部分之一,可作为城市背景色彩,且其操作性强、易于实现、能大幅度改善城市总体色彩,因此应从严加以控制。公共建筑造型富有个性,可丰富城市特色、增添城市亮点。如北京2008国家体育馆,外立面采用透明的玉绿色玻璃纤维板,为建筑表皮构成富有个性的有机形态,象征着中国古代红山文化的双联壁,充分体现了人文绿色和科技奥运的这一主体精神,为奥运建筑增添了亮点。
3.建立规范的色彩规划管理系统与反馈系统
制定完善的色彩规划审批机制,编制统一规范的建筑色彩报批标准格式,以规划色谱为标准,从构筑物的外观、材质、色彩等方案严格把关,以法规的形式有效地控制引导城市色彩的发展。目前,我们对建筑色彩的批后管理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加上效果图上的理论色彩和实际建筑材质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别,批后管理人员往往难以把握审批情况和实际建设之间的差异,因此,在以规划色谱为标准的色彩审批程序之后,也应该加强批后管理人员的技术配备,在建设过程中跟踪监督、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对已有成果的管理和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经过大力气修缮和改造的长沙唯一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太平街,风火墙、青砖青瓦、麻石路、木构门窗……再现了长沙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
三、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基本原则
1.创造“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
如今,城市这个特殊的集合体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人们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文明成果同时也在面临着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负担,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已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也是此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目标所在。
2.符合城市整体设计的要求
建筑色彩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其使用和规划原则必须符合城市整体设计的原则和要求,要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城市作为一个集体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其内部必然有一定的秩序、法则,建筑的色彩运用必须遵守这种法则,要识大体、顾大局。曾几何时,建筑师们只考虑单体建筑的造型和色彩,忽视了它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和与环境色彩的联系。同时,政府规划部门在作规划是也要考虑城市的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要给未来建设和规划留有空间,不能只顾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绩。
3.符合特色和地方性的需求
能够让人喜爱和记忆深刻的城市一定有其显著的个性特征和地方特色。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城市的建筑和设计都在相互模仿,风格和样式也趋于相同,因而,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和光泽。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城市只有靠其特色才能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才能为其招商、旅游、承办会议赛事提供保障,带来效益。好的城市建筑色彩的规划能够最直接的体现出城市的浓厚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
四、结语
城市是服务于广大居民的,城市的存在不仅仅为人们的生活和居住提供住所,而且是人民群众学习与生产的主要环境,所以,城市色彩的规划不仅要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管,还且还应听从广大群众的意见。严格按照色彩的标准进行执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到设计中能够将建筑的艺术美得到真正意义地展现。
参考文献:
[1]顾婷婷.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控制方法初探[J].工程与建设,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