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徐悲鸿的马范文

徐悲鸿的马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徐悲鸿的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徐悲鸿的马范文

过人的绘画天赋

1.徐悲鸿出身贫寒,父亲徐达章是位私塾先生,能诗文、善绘画。父亲画画时,年幼的徐悲鸿总是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也学着涂涂画画。

2.徐悲鸿爱好绘画,他勤于观察、善于用心。河里游戏的鸭和鹅、家里玩耍的猫和狗,都成了他作品中的“常客”;他画人物,只要见过,就记在心里,画出来十分形象、逼真。

3.有一次,父亲对他说:“我要出去一趟,如果有人来找我,叫他留一个名。”他满口答应了。父亲走了以后果然有客人来访,客人与徐悲鸿简单交谈后就告辞了。

4.不久父亲回来,徐悲鸿告知来过客人,父亲问:“何人?”徐悲鸿答道:“不知道。”父亲埋怨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也不让人留个名字?”

5.徐悲鸿看到父亲生气的样子,笑着走到父亲跟前,把手摊开,父亲一看他手掌上画的人像,一下子就认出了客人是谁。原来徐悲鸿仔细观察了客人的外貌特点,熟练地把他画了下来。

6.父亲也开心地笑了,他发现了儿子的绘画天赋,决定用心培养他。9岁起,徐悲鸿就跟随父亲学画,从此走上了绘画艺术之路。过人的绘画天赋和他后天的努力成就了一代艺术大师。

深深的恋马情结

1.徐悲鸿一生以马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为了把马画得逼真传神,他经常去马场画速写,观察研究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姿态。

2.他爱画马,也善待养马的人。有一次,他和夫人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马便默契地扬起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看来车夫非常疼爱这匹宝马良驹。

3.徐悲鸿走下车来,马车夫正忙着给马准备饲料和水。徐悲鸿从皮包中取出一幅折叠的《奔马图》递给老车夫。车夫抬起脸,怔怔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徐悲鸿的夫人在一旁解释说:“老人家,这是他昨晚刚画好的一幅画,送给您的。”老人家,这个给你。

4.老人接过画,连声说道:“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他眼眶湿润了,喃喃自语道:“我碰到好人了!碰到好人了!难怪今儿一早喜鹊飞到窗台报喜来啦,真灵验啦!灵验啦!”

5.徐悲鸿握了握马车夫那双粗糙得像石头般的手,连声说着“再见”,才离开他走了。夫人问徐悲鸿:“车夫与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给他这幅画呢?这也太慷慨了吧?”

6.徐悲鸿笑着说:“我爱马,也喜欢爱马的人。你看这个马车夫,能熟练驾驭马,又视马如亲人,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再说,老人家生活艰难,我们也该帮帮他呀!”听了这番话,夫人感动得直点头。

三请齐白石

1.1929年秋,徐悲鸿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他求贤若渴,广纳人才,听说齐白石在国画方面颇有造诣,便去拜访他。虽然两人年龄悬殊很大,但是一见如故,在绘画方面有很多共同的看法。

2.“先生是闻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我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徐悲鸿道明来意。齐白石婉言谢绝:“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从命。”两天后徐悲鸿再次拜访齐白石,依然被拒。

3.过了几天,徐悲鸿冒着大雨三顾齐宅,诚恳邀请。齐白石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我是木匠出身,没有进过学堂,要登台当教授,没有资格啊。”

4.徐悲鸿宽慰他:“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齐先生的绘画造诣深厚,您不但能教学生,就是教我徐悲鸿也可以呀。” 徐悲鸿告诉齐白石,不需他讲课,只要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作画示范就可以了,齐白石终于答应了。

第2篇:徐悲鸿的马范文

十多年前,我写过《有感于商承祚三批徐悲鸿》,那是写给大人们看的。其实,这个故事对小朋友也有启迪价值。商承祚是著名学者,徐悲鸿是大画家,抗日时期他们同在重庆,关系极好。一次,徐悲鸿画了他最拿手的奔马,商教授批评说:“你这马是三只脚的残马!”徐悲鸿一看,果然有只脚没画好。再一次,徐悲鸿画了幅猫,商教授看后讥笑:“你的猫像狐狸。”徐一瞧,果然,猫尾巴画粗了 。又一次,徐悲鸿画了幅美女图,商教授摇头挖苦:“你画的是吊死鬼!”徐一瞅,果然,美人的脖子画长了。徐悲鸿挨了三次批,躬身谢道:“我来重庆,听到的只有赞扬,只有你一针见血地指出缺点。佩服之至,感恩不尽啊!”

徐悲鸿是国内外著名的大艺术家,但他乐于接受商教授毫不留情的且近于挖苦的批评,真可谓从善如流求批若渴。那只粗尾巴猫即时就被他丢进垃圾篓去了。我想,这大概是徐悲鸿成大业出大名的原因之一。假如他不屑听商教授的批评,毕竟,商教授不是画家,那么,徐悲鸿很可能画更多的“残马”、“狐狸尾巴猫”和“吊死鬼”,说不定,徐悲鸿不是今天的徐悲鸿了。

小朋友在学校里比较听话,包括老师批评自己的“坏”话,那是因为对方是老师,不敢不听;在家里,对父母亲的话就不太听了,当然,现在的父母很少对宝贝崽女说“坏”话;对同学呢,能虚心听“坏”话就更难得了,弄不好会吵起来甚至打起来。

第3篇:徐悲鸿的马范文

关键词: 徐悲鸿;油画;构图

《田横五百士》是画家徐悲鸿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所有物象都“各得其所”,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相互呼应,丝毫没有产生画面布局的突兀感与思想内涵的沉闷感。他除了采用古典构图讲求平衡、和谐、庄严的理念外,徐悲鸿还创造性地将他最喜欢的动物物象――马融入到整体构图中,这样就使得整幅画面构图更加饱满、丰富。《田横五百士》中,画家妥善处理了人物、景物二者之间的交叉关系,呈现出了沉稳、大气的画面风格,将田横忠烈不阿的刚直形象完美地传达了出来,精彩而不失自然。

一、从人物的构图上看

在进行人物构图时,徐悲鸿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绘画惯用的稳定均衡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非常适用于规模宏大,但各部分风格相对统一的物象布局。在《田横五百士》中,我们看到物象之间虽然严格恪守着均衡原则,但并不呆板,这是因为徐悲鸿在画面局部的构图中添加了更加丰富灵活、风格多变的构图方式。例如,在左侧人群中,徐悲鸿采用了最具稳定性的、规整的紧凑线条排列,但在人群左侧则将构图打散,画出了几个情绪激动的、振臂欲呼的人,这些人不再进行有致排列,而是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呈现出疏密相间的构图态势。除了对人群的局部进行了变化布局外,徐悲鸿也将人物肢体线条加入到了画面的整体构图中。例如,人群左侧伸出的手臂突破了原有的水平布局,呈现出线条丰富的构图感。

在单个物象的构图考量上,徐悲鸿既尊崇了古典主义的庄重思想,同时又融入了更加亲切的情感因素。例如,在对妇女和孩童进行描绘时,徐悲鸿采用了蹲姿,这种姿势丰富了人物形态,打破了人群站立的构图垂直感,向下平衡了画面重心。此外,妇女和孩童所构成的曲线轮廓圆润、柔美,极大地丰富了构图元素,使得画面整体充满了自由奔放的生命气息和平淡安然的人文情怀。

总而言之,《田横五百士》作为一幅人物主题油画,运用人物站位组合、单个人物动作组合等方式塑造了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人物构图,画面主体风格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展现出一幅安然中蕴藏悲伤的离别图。

二、从景物构图上看

在景物构图方面,徐悲鸿继续保持着古典主义绘画的水平线条构图形式。画面中占画幅最大的主体景物海面、海岸等均以水平线的方式呈现,只有中景部位的沟壑处略微采用了趋向水平的斜线构图。在对人群后方的树林进行刻画时,徐悲鸿尽量采用深色的块状构图呈现树木,这样就避免了这一景物的繁杂感对画面整体庄严、肃穆主题的破坏,使画面显得更加沉稳、厚重。在对单个景物物象以及景物之间的构图进行处理时,徐悲鸿丰富了构图风格,灵活运用了多种图形与线条,呈现出画面构图简约而不简单的整体态势。既传达了画面中人物大义凛然、慷慨忠义的精神气概,又蕴藏了生机勃勃的情感力量。

《田横五百士》中单个景物构图及景物组合构图具体采用了以下方式:左侧树林中的树叶突破线形趋势,局部的枝叶构图采用了圆润、缓和的“S”形,在对位于老妇人头顶的树林边缘进行处理时,徐悲鸿则采用了直通天际的斜线,所有这些曲线、“S”形、斜线的构图元素使得树林景物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画面节奏感,更好地同天空、陆地、海平面、海岸线等水平景物和而不同的统一到一起。在前景景物的构图上,徐悲鸿更加注重打造细节,前景中马匹的左侧边缘处棱角分明的多边轮廓构图同远景的树木构图形成了线条互补,极大地丰富了风景的整体呈现效果。在对马群整体构图进行处理时,徐悲鸿恰当地安排了远景与近景的马匹站位,形成了远景的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近景的马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两远一近”组合构图,画面自然和谐、妙趣天然。在对画面中房舍、云彩、草地、沟壑等其他细节景物构图的处理上,徐悲鸿则运用了透视法构图方式,深远而又极富层次感的组合排列使得画面呈现出广阔的空间感,远处暗色块状的房屋与蜷曲的云朵之间形成了稀疏的内部对比,这同左侧紧密的树木等景物对照鲜明,呈现出了多样而不复杂的精彩视觉效果。

三、从人物与景物构图的综合角度看

从人物与景物的综合构图角度来看,《田横五百士》画面布局严谨自然、风格协调统一。紧凑、和谐的人物构图同大气、简约的景物构图相辅相成,互为照应,成功地平衡了画面。具体来讲,画面中繁茂的树木、平直的海岸线、卷曲的云朵、肢体动作丰富的百姓都为严肃的古典风格构图增色不少。主要人物田横虽然位于画幅的最右侧,但画家通过气宇轩昂的肢体动作,转移了构图的视觉中心,加之徐悲鸿创造性地引进了马――这一充满力量感和亲和力的动物物象,这些都使构图在展现灵魂人物的高大形象的同时,又充满了生机与生活气息。

《田横五百士》的右侧构图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一左右,集中了主要人物田横以及其他人物,如马夫等,还有远景的陆地、海滩、房舍等景物,要在有限的画幅中将如此复杂的物象妥善组合、排列实非易事。徐悲鸿在不压倒左侧人物构图的同时,增加了右侧景物构图的比例,画幅左右人与海、人与天空、人与陆地、天空与海、天空与陆地、海与陆地在构图上形成了既对比又协调的呼应关系,将整体风格的沉稳、简约与局部构图的细致、精妙完美地呈现在了人们视野中。田横作为整幅画面人物构图的核心面向左侧站立,摆出拱手告别的姿势,这一动作有机地连接了左侧人群构图与右侧景物构图,避免了两部分界限分明的生硬感。这种核心人物统辖全局的构图思维将整幅作品构图的内聚力量推向了顶峰。

此外,《田横五百士》的构图还塑造了一层微妙的透视空间,用以处理田横及其身后背景的沟壑、草地、海岸、海面、天空等景物。特别是对近景人物及远景两匹自由自在低头吃草的马进行透视组合的思维可谓匠心独运,远景中马首与马蹄形成交汇的斜线同近景的人物构图构成了不规则的多边形,不仅打破了古典主义典型构图的水平线条程式,又呈现出了空间递进的层次变化感。

参考文献:

[1]李松编著.《徐悲鸿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呼喜江编著.《油画》.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

[3]冯法祀.《徐悲鸿油画赏析与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第4篇:徐悲鸿的马范文

爱国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而有些人总是把爱国挂在口上,动不动就说。有些人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我们就先来说第一类人,不买索尼,不吃西餐,吃用全是国货。向朋友们炫耀:“睢,我多爱国!”这只是形式上的爱国,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来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再来说第二类人。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的画,尤其是他的马,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徐悲鸿年轻的时候曾在法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外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常受到外国人的轻视和侮辱。就在徐悲鸿考进巴黎立高等美术学院时,有一位富有的外国学生嘲笑他说:“你们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料。即使是把你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什么大器。”徐悲鸿听了这话,非常气愤。他用炯炯的目光狠狠地盯着这位外国学生,毫不示弱地说:“先生,你不是说我们中国人不行吗?那好,现在我代表中国,你代表法国,我们比试比试,等到学期结束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从此以后,徐悲鸿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绘画,为国争光!一年以后,徐悲鸿的画受到了法国有名的艺术家拉蒙先生的好评。在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几次比赛或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不久,徐悲鸿又在巴黎展出了自己的油画,轰动了整个法国的美术界。就连曾经嘲笑过他的那个外国学生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第5篇:徐悲鸿的马范文

香港藏家有两幅徐悲鸿先生所作《神骏图》,其一是1943年秋徐先生赠给香港民生公司董事长、中国近代四大实业家之一、船王卢作孚的作品,另一幅是1944年春赠给好友、寓居香港的书画大师赵少昂先生的作品。两幅作品绘制的时间相隔不到半年,所以无论在风格、章法、用笔以至题款方面都基本一致,见者均以为是徐先生的精致之作。徐悲鸿先生的公子徐庆平先生曾经说过,1943年是他父亲创作的鼎盛时期。目前社会上所能见到的徐悲鸿大师的画马精品,的确都产生在这一时期。当时先生所画的马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历史意义重大。

卢作孚先生所得《神骏图》,立轴纸本,淡设色,纵71厘米,横38厘米。全幅以水墨为主,仅仅在马面上用了少量白粉,蹄下的秋草用赭石描出,配合得极好。画之左下题款:“作孚先生惠教。绳曾君不识,他日会相知。卅二年晚秋,悲鸿。”钤朱文圆印“徐”。

赵少昂先生所得《神骏图》立轴亦系纸本,淡设色,纵105厘米,横62厘米。全幅也以水墨为主,在马面上也用了一些白粉,蹄下的春草就用了少量的绿和黄色,不同色的蹄下野草就点明了春秋时节之分别,细微的不同处理说明了大师的创作必定是费了心神的。此幅也在画面的左下方题款:“少昂吾兄病后索画,即奉一笑。绳曾君不识。他日会相知,卅三年春日,悲鸿。”钤白印文“东海王孙”。

徐悲鸿大师是一位十分重视友情的人,赵少昂先生小徐先生10岁,他十分爱护这位画坛中的小弟弟。我在整理徐先生有关画马的资料时,曾经见过徐悲鸿先生赠赵少昂先生的6幅画马杰作,其中有立马、奔马及睡马等等。从这幅赵少昂病后所求的《神骏图》佳作,我们更能看到两位南北艺术大师的深厚友情。

卢作孚是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四川人,出身贫苦,小学亦未毕业。但他勤奋好学,21岁时已担任了中学教师,先后任成都《群报》《川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他又创办了民众通俗教育馆,担任馆长,下建各种陈列馆、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游艺场、动物园等等。卢先生也办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实业,他在34岁那年创办了四川省第一条铁路即北川铁路,组成了四川最大的煤矿即天府煤矿'还创立了西南最大的纺织厂三峡织布厂。他甚至在80多年前就在四川建立了乡村的电话网络。卢作孚对国家贡献最大的是他的航运事业。他在32岁那年创办了民生公司,集资8000元买了第一艘铁壳小船,开始了嘉陵江上的航运业。由于经营有方,10年以后民生公司合并了其他中外七家公司,已有员19000多人,拥有内江及远洋轮150多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船王。

1943年卢作孚先生五十寿庆,当时正是他在中国的实业发展最鼎盛的时候,徐悲鸿大师以《神骏图》相赠也是有特别意义的。画中一匹青壮骏马体格健硕,四蹄腾跃正奔驰而来,频频回首,无拘无束,充满着一种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蕴涵着激情奔放的精神力量,极富阳刚之气。

第6篇:徐悲鸿的马范文

一幅画着六匹马的图叫《奔马图》。你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那就是鼎鼎大名的画家:徐悲鸿。徐悲鸿(1895——1953)是江苏宜兴人,曾赴法国、比利时学习,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他的《奔马图》最为人所喜爱的。他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工作者协会主席。

你可知道这幅画的来历?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那是一天下午,在太阳的暴晒下,有六匹马在比赛。跑在第一的是一匹又俊又强壮的白马,他是老大。你瞧!他正边跑边回头喊:“兄弟们加油!不要落后。”这时,后面的马跑得更快了。跑在第二的是老二,他对老四说:“老四老四你真笨,连匹小马也跑不过。哈哈哈……”老四听了,非常生气,奋往直前一下子成了第二名,追过了老二。老五在旁边一边跑一边生气地说:“老三你未免太笨了,你是我看到过最笨的一匹马。”老三奋不顾身地像装了推进器一样,“嗖”,成了第四名。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都互不相让跑在前面。老六看了,也不甘示弱。他心想:我虽然才出生几个月,但我要往前冲,要冲到前面,看看我的实力怎样?不一会儿,小马跑在了老五后面了。比赛结束了,老大第一、老三第二、老二第三、老五、老六和老四并列第四。

这幅画不仅是画着六匹马在比赛,而且还表达了作者自己奋勇直前的精神。

第7篇:徐悲鸿的马范文

时卫平有平和散淡的一面,也有执着较真的一面。前者是他的生活状态,后者是他进入创作的状态。画中所透出的那种深沉浓郁的历史意识,那种对昔日革命理想主义的缅怀以及对前辈大师的追慕,处处折射出作者的人格理想、审美旨趣以及某种形而上的追问与思考。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原来在他那率性随意的外表下,竟包藏着一种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和一颗对某种精神境界执着追寻的灵魂。

采访时间:2013年1月23日

采访地点:时卫平工作室

受访人:时卫平

采访人:李向伟 黄文静

SHMJ:我们都是七七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至今一晃30年过去了,虽说当时我们不在同一所学校,也许我们学画的经历很相象。记得那时我们都很年轻,学习条件也没有现在的学生好,但却很用功。

时卫平:是的,我是1978年初春离开工厂去南京读书的。我开始学画是在厂里干活时,那是“”后期,我用学画的方式来打发时间,跟着文化馆郑书道老师学习国画,郑老师是1950年杭州国立艺专毕业的,我常常看他画月季花和水鸟,也学着写些书法。

去南京读书后,我学的是油画专业,很快我发现中国人画油画有点拧巴。首先我们比较习惯毛笔传统的书写方式,对当时油画笔的方笔刷不那么适应。其次我们的祖先是用纸和绢来绘画的,没有油画的经验留给我们继承,我们没有油画名作、原作观摹,甚至连像样的印刷品都找不到。另外我一直肤浅地认为,中国人的面部缺乏体积感,不大适合油画表现,加上当时南师美术系写生教学条件简陋,没有天光画室,模特儿的光影效果不佳,写生总是画得不够满意。好在当时美术系有许多好老师,有秦宣夫、宋征殷、徐明华等。徐老师在随园池塘边平房画室画示范写生时,大家都蜂拥在边上看,有些同学甚至站到了凳子上。他的写生画,对我们班影响很大,他画的矿工肖像和大白菜静物,至今我仍记忆犹新。这一切对于我们学习油画,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我们是在时代成长起来的,那个年代有很多可贵的品质。一种英雄情结和对历史的怀旧始终挥之不去。在油画创作题材上我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和重复直至今日没什么改变。其实当下的中国,架上绘画题材和风格的选择是很多的,但我好象已经习惯了这样作画,我认为画画是我的一种生活常态。我喜欢画些油画,但是总感到画不好,也许画得太少了,我一直很敬佩徐明华老师和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努力写生的精神。前些年,我去俄罗斯画了点写生,虽说画得不好,却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顺便去一些博物馆看看油画,才发觉中国油画界从前对前苏联油画的理解是多么的偏颇。我一直在想,油画不但要画出一种油画的味道来,还要表现出一种和本民族文化相关的东西,这才算是有了根。当然这还只是我的一个努力方向。我常对学生们说,学习油画的前提有两点:一为才能,二为技法,技法是要长期训练的,很惭愧自己没做到。2005年走进美术用品商店,看到好多工具材料,很兴奋。重新拾起笔来开始画画。说实在的,现在画画的条件比起当初学画时要好许多,我们应当画得更好一些。凭心而论,我对自己的油画是有要求的,就是尽量画得朴素一点,不浮躁,不随波逐流。

SHMJ:前年我看你画了一幅《1940・徐悲鸿》的油画,可否谈谈你关于这幅画的创作过程?

时卫平:徐悲鸿先生是上世纪对中国美术作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大师,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中国有很多的画家创作了一批表现徐悲鸿先生的油画和国画作品。如吴作人先生就画过油画《徐悲鸿》。我记得他画的徐先生是穿着西装坐在藤椅上的。我画这幅画最初动机有两点:第一,我学画时曾临摹过徐悲鸿先生的素描,对徐悲鸿先生从小就很敬仰,尤其是很喜欢徐悲鸿先生中西融合的画风。第二,是徐先生留学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主持教学工作,他教的一些学生,后来成了我的老师,可以说我是徐先生学生的学生,深受徐先生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同时对徐先生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一直很想用这一主题来创作一幅历史画。

感谢省江苏省文化厅组织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活动,使我有机会实现了这一愿望。首先,我选择了1940年徐悲鸿先生创作《愚公移山》这一情景作为主题,徐悲鸿先生当时感受了几十万中国军民为抗日修筑滇缅公路的情景,借用中国古代传说“愚公移山”来表现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念。我觉得这幅画是徐先生的一幅很重要的作品,最能体现徐先生的人格和画技。在构图上,我用平视的焦点透视手法,让大家既能看到徐先生的侧面,又能看到他所画的愚公移山的画面。在色调上,我用暖色调来画,再加上煤油灯光的点缀,使画面尽可能显得温暖一点。在造型上,采用写实的手法来描绘徐悲鸿先生作画的情景。在创作即将完成的时候,有时一个人在深夜里会觉得,自己就象是徐先生的一个学生,静静地站在徐先生身旁,看他画画,画愚公移山的创作。徐先生用他的作品在教育我们,一个画家对国家,对民族应该具有的责任,这就是一种精神。徐悲鸿先生艺术的崇高和伟大之处,同样也是我们此次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

SHMJ:对,艺术作品的精神性确实很重要。说到徐悲鸿先生,就想到他画的马,还有大量的素描写生作品,他所提倡的中西融合和现实主义的画风,影响了中国美术相当长一段时期。关于这一点当下美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你是怎么思考的?

时卫平:中西融合的画风还是利大于弊,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影响深远。我记得徐悲鸿曾在1947年的《益世报》上发表的《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雕塑,应当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我们的图案艺术,应绍述宋人之高雅趣味。而以写生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因艺术作家,如不在写生上立下坚强基础,必成先天不足现象,而乞灵抄袭摹仿,乃势所必然的。”为什么徐先生总是强调借鉴西方绘画艺术中写生对中国艺术复兴的重要意义?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绘画至明清推进缓慢,并出现了大量摹古之作,其原因是中国的画家们在素描写生上的欠缺。而这种现象直接引致的后果是,使中国绘画艺术走入了没有创造、缺乏出新和个性表达的穷途末路。徐先生的中西融合这一观点,就现在看来,仍不失为真知灼见。

徐悲鸿24岁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远渡重洋,到法国学习西画,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期间,下午都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写生,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础训练。后由于中断资助,被迫转至消费水平稍低的德国,在那里常去动物园写生,提高素描写生能力。后再次返回法国,绘制了大量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素描作品,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许多创作,画面以人为主,突破了传统中国绘画以景为主体的散点透视法。人体肌肉结构在中国画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正是徐悲鸿在西洋写生方面的努力,成就了他人体肌肉与力量表现的此番业绩。将中西技法融汇贯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画风。徐先生画马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马大为不同,自唐代韩画马以来,宋有李公麟,元有赵孟,至明清画马之术无太大进展。传统绘画中马的造型或肥或瘦,大多用线勾出轮廓,画法上没有大的变化。徐悲鸿画马,画风为之一变,他将明暗关系、透视关系和马的解剖相结合,所画之马气势磅礴,极富动感。有一个事情很有趣,黄纯尧先生是徐悲鸿的学生,他曾经和我说起他学生时代在课堂上观徐先生画马示范,宣纸铺开,徐先生寥寥数笔运用浓墨将马头画成,黄纯尧站在一旁暗自紧张,因为他觉得徐先生将马头画大了,按照传统画马的比例,这马是画不下去了。但是徐先生还是很快将马画完了。并在最后落款题字,黄纯尧这才发现,徐先生所画的马是一匹向前急驰奔腾的马,它的透视关系很强,马头在前面,自然就大一点。黄先生和我聊起此事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只是他回忆当年的样子,还象是个学生。他最后说,徐先生画马是胸中有数,他画过大量马的素描写生,对马的结构动态相当熟悉。在课堂上,他是不会有失误的。由此看来,为什么徐悲鸿画马可以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画马的里程碑,这恰恰和素描写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徐悲鸿先生的马,在我看来是中国书法用笔和西方绘画原理相结合的最为成功的水墨杰作。

SHMJ:你近年还画了一幅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是战争题材的历史画创作,或许你可以谈谈有关创作战争主题绘画的想法?

时卫平:重大题材的美术创作我理解就是历史画创作。我画这幅画,作为战争历史画创作,也就是在叙述一个历史事件。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不是一般的故事,它很强调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这就需要我们对当时的服装、道具、场景有一个详实的考证,这样才能真实的表现好战争和战役这一重大主题。

以前表现的作品也有不少,我画《百万雄师下江南》主要着重在“下”字上作文章,构图自上而下,表现解放大军渡江登上长江南岸时的一个特定的历史瞬间。从画面上说,通过战士的近景、中景和在硝烟中过江帆船的远景组成一体,来表现一个宏大的场面。这幅画是去年创作的,领导和专家还有观众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进行了认真修改。我觉得从前有句老话:在典型的环境中再现典型人物的性格,这是很有道理的,在修改中注意了人物性格的表现。现在战争离我们已经远去了,但是我们在当今再画一些战争主题的绘画创作,还是很有意义的。另外我对画面右上角的红旗做了比较细致的描绘,想让它有一种凝固的雕塑感,我想通过它让历史凝聚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那天的夜间。我觉得我所画的这幅画主要是表现一种精神。

SHMJ:前些年我看过你一本素描写生的画集,其中有些是为创作收集素材用的。素描对于创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你是否就素描与创作关系展开话题谈谈。

时卫平:素描是一种最直接、最朴实、最本质的绘画语言,在造型艺术领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倘若没有品质优良而又不乏纯真的素描作为基础,也就没有绘画创作的成功。因此素描作品的品质和画家的素描造型能力,直接影响着艺术作品的质量。在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素描有着非凡的意义。首先,它可以在创作开始的阶段,帮助我们进行思考。不管是任何一种绘画形式,素描都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绘画中,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伦勃朗、鲁本斯以及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大师们,在创作之初,都采用素描草图的方法进行构思构图,用一根线、一片明暗进行思考。这种思考的方式,既简便又有效。其次,素描可以帮助艺术家搜集创作素材,通过写生获得创作所需要的人物、景物和道具的相关造型资料,同时在素描写生过程中,观察和表现物体的本质,加深对物体审美的理解。

在油画创作方面,素描更具有与生俱来的作用。用线条去思索,可以进行构图,写生人物可以积累形象资料。古典大师们都用素描作为创作前的准备。当米开朗基罗站在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下的木板平台上绘制壁画之前,他满怀热忱地绘制了大量的草图和素描写生。他很乐意画这些稿子,因为他喜欢画人体素描,他描绘着肌肉的起伏,从整体到细部。对于这些人体结构他太熟悉了。此前他早已在深夜不顾严厉的惩罚,借着神灯昏暗的光线在修道院地下室里解剖过它们。在他绘制素描草图时,眼前充满着《洪水》中的健壮。接下去的创作显得痛苦不堪,在脚手架上工作弓着腰、仰着头的不自然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上帝创造人的最初时日》、《洪水》、《创造亚当》和《创造夏娃》相继完成。在这里我们看到,伟大的艺术并不都在愉悦的心情下诞生的,有时伴随着的却是痛苦。再说德拉克罗瓦,他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这个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中,他不但尊重当代进步的画家,而且对于古代艺术大师倍加推崇,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和才能。他曾师从法国古典主义大师大卫学习绘画,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鲁本斯的色彩,他的著名作品《自由引导人民》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是对雨果小说《悲惨世界》的一种呼应。他的绘画作品可以说是古典主义的素描结构造型和色彩完美融合的典范,他在素描的基础上,用强烈的色彩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油画视觉效果。初期的作品《希阿岛的屠杀》被当时古典主义画家称为“色彩的屠杀”。在德拉克罗瓦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可以发觉,无论是古典主义艺术家,或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强的素描造型基础。他们对形与表现的理解力,对人物性格特征和形象游刃有余的描绘,在西方辉煌的艺术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俄罗斯绘画中,列宾在素描创作上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在历史画方面的成功,使整个俄罗斯民族感到骄傲。列宾一生都非常勤奋,为创作画了大批的素描写生,在他1870――1873年间创作《伏尔加河的纤夫》之际,曾两度到当地深入观察纤夫的生活,并进行实地写生,在创作过程中,先用素描的形式对模特儿进行写生,使作品所刻划的人物个性鲜明,反映了在社会底层的草根阶层的那种坚毅的生活状态,折射着人民坚强的力量和朴素的本质。列宾的素描作品,造型精准,形神兼备,重视个性化的直觉与感性描绘,这一画风日后影响了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将近三十年间的基础教学和创作实践。

SHMJ:有一个问题很重要,我注意到你近年来在创作选题上一直注重主题绘画和历史画方面,大多数内容都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当今绘画发展的多元化给画家们提供了很多的选择空间,你是否认为你所表现的作品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时卫平:首先,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局限,其实艺术表现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带有主题性、思想性或者说有政治倾向的作品作为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也包含在内。假如一个民族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丢失了自我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显然是无法想象的。历史上有很多大师都涉及重大主题内容,如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大卫的《马拉之死》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等。这些作品都没有因为政治主题的描绘而削弱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关于这一点,我和很多画友们都有一定的共识。其次,我们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都有一种英雄情结和怀旧心态。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时(1981年),我根据茹志娟小说创作了同名美术作品《百合花》,获三等奖,表现时期的军民关系,从那时开始到现在,三十年来,其实在绘画主题选择上并没有任何改变。近年来创作了一些主题性油画,并且为创作准备作了一些写生练习,有素描也有油画,对创作帮助很大。也许我还会这样画下去,可能主要的原因是我已经不会用其他方式来作画了,准确的说就是已经习惯这一套了。

第8篇:徐悲鸿的马范文

一九四一年,正处于敌我力量的相持阶段,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举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徐悲鸿笔下的这匹奔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无论从正面、侧面哪个角度去看,都极为生动健美。奔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相象。奔马只有一条腿立在地面上,但是它却能巧妙保持平衡,解决了主体形象的支撑问题。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设计构思,就是在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最令人惊叹的是,奔马身上没有辔头、鞍镫、缰绳。它跑得太快了,鬃毛都被风吹得往后飘了;它跑得太快了,尾巴上的所有毛都被风吹得分散开来,显得十分蓬松,它跑得太快,鼻孔张得大大的,一直喘着粗气。它似乎要飞出画纸,从假马变成真马,向我们飞奔而来。这种细微的艺术处理,具有浓厚的国画特色和风格。

徐悲鸿画的这匹马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它成为了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同时,它也象征着中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第9篇:徐悲鸿的马范文

国游客约翰花费数万元,却在徐悲鸿纪念馆里的文之杰文化艺术服务中心买了5幅赝品。昨天,市一中院做出一审判决,销售假画的北京文之杰艺术中心被判双倍返还9万元购画款,并承担约翰因索赔发生的费用,共计19万余元。

2002年3月,约翰在逛徐悲鸿纪念馆时买下名画家袁江、陈少梅、徐悲鸿、马晋和刘奎龄的5幅画。文之杰在给约翰开的收条上注明了画的价钱、名称、画家的生卒年代等。回国后,约翰请人鉴定发现,自己所买的全是赝品。于是,他带着其中4幅画来到中国,要求文之杰退款。文之杰中心答应换几幅其他的画。谁知,约翰将换来的三幅画拿到北京文博研究鉴定咨询中心一鉴定,这三幅画还是假的。经协商未果,约翰将对方告上法庭,提出双倍赔偿的请求。

文之杰律师表示,这些画虽然不是真迹,但也是比较珍贵的赝品,成画时间至少在50年以上,价值10万元没有问题。约翰在购买时就明知这些画是赝品,因为如果是真迹,最便宜的一幅也要在45万元以上。

法院审理后认为,文之杰的理由没有证据支持,不予采纳。作为经营者,文之杰有义务在收款凭证上注明所出售的商品是仿制品。不加注明的行为属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构成了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进行的欺诈行为,应该双倍返还购画款,并赔偿经济损失。

宣判后,文之杰方面表示将提出上诉。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