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园概念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环境气候的恶化,环境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而产业园景观作为一个城市的绿色开放空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受到了很多功能方面的要求,西安外包服务产业园位于城市北郊,属于线性条带状城市景观,东西长150多米,横跨宽度70余米,同时也是皂河条带状线性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生态景观廊道,肩负着改善周边产业园小气候、涵养水源、解决城市雨洪管理、消除城市噪音及减少雾霾的生态实用功能;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城市景观开放空间也承载着地脉文化的认知感、城市乡愁的归属感和对于周边产业园文化的包容性。
关键词:
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在这个外包服务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中,重点对于场地中的这几种要素和关系进行协调和梳理:首先分为两大因素,即景观因素和生态环境;其次,从大众对于城市景观开放空间的精神角度去分析,则可以划分为景观的艺术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还有生态型与可持续发展性相结合的复层多因素城市绿地功能。场地所处的地域背景:关中腹地,古城西安;园区企业的文化背景:现代企业的“孵化器”、创新与发展;景观因素:艺术美与人文美交融,在强调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强调符合人的心理、行为特点,从美学维度的高度强调景观美;生态因素:植物绿化改善空气质量与高科技低碳节能技术并用。综合以上因素,站在美学的维度和绿色低碳的角度对园区景观带进行设计,在布局形式上采用与园区文化——现代企业的“孵化器”相应的“孕育”这一主题,是对园区“创新与发展”的呼应,也是对园区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前瞻性的探索。打造出一个大气而精致、流动而理性、自然而现代的现代产业园区景观带。城市带状线性景观开放空间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脉与地脉,力求做到最小化干预,相对最大化生态效益的因地制宜的都市现代化景观绿地开放空间。在地块周边信息相对复杂的情况下,必须按照地块功能的重要性和服务半径对于不同空间进行功能的配置和划分,力求打造出一个具有当地特色且符合当代都市产业园高效功能的新景观。以追求人的使用方便和城市生态功能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用城市森林疗法去营造适宜于使用者的林下绿色空间,用景观学和生态学的视角去观察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方式,力求打造出最契合使用者内心深处所渴望的都市开放空间设计。外包服务产业园存在着公众不同的生产生活需求,应该尽可能地站在实用性的角度来选取适宜的空间开放尺度,巧妙地融入现代美学对于统一协调、节奏与韵律的处理方式,在不同景观元素层级进行叠加处理,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找出最佳路径和方案,在景观空间的多个维度径向综合考虑规划布局,形成不同剖立面效果统一变化的景观空间场景。依据现状条件和设计理念,整个景观带以两个长轴进行展开,景观轴线和生态轴线。整体景观环境的规划理念遵从生命这一个主题,通过对于生的不同阶段过程的概念提取来控制和改变线性空间景观的疏密开合,通过“原始细胞—细胞分裂—有机体蜕变—机体成熟”这样依次铺陈展开,使整个景观带成为一个完整的景观序列,“蜕变”也自然成为我们整个景观区域的中心。通过对生命的力量、生命的美的展示,与园区文化“企业的孵化器”相呼应。
一、格式塔视觉心理学的应用
格式塔视觉心理学中,为了设计理念的绝对化和纯粹化,人的大脑会对于复杂的信息进行梳理和简化概括,因此在景观空间的布局规划设计中,所有的具象元素都要通过与设计师的思想进行碰撞产生新的火花,而这种火花就是化繁为简的最基本的道理,越是深刻的视觉符号,越能给使用者留下准确而又清晰的印象,环境空间的文脉表达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不同人群体间个人空间尺度不用0-0.45m为亲密距离,0.45-1.3m为个人距离,1.3-3.75m为社会距离,3.75m以上为公共距离。因此,我们在休息设施的安排时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满足不同人群间的使用。主要使用多转角式和s形,可使人自动调节个人距离。
(二)视觉生理特征仰角18°——全貌及周围环境;仰角27°——基本能看清景物的整体;仰角45°——只能看清局部或细部。因此,在每个节点的主景区进行场地划分时,场地的大小介于主景高度的一倍到二倍,满足人们的观赏甚至是拍照的需求,而避免对周围景物和草地的破坏。
二、结语
【关键词】道路交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各类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全国各地兴起,业已成为产业聚集的载体及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作为产业园区骨架、血脉的道路交通系统,对产业园区的空间结构发展、人们出行和园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分析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内涵、特点及其交通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产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一、产业园区的概念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
二、产业园区的交通特征
与城市道路不同,产业园区道路交通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城市道路的交通情况比较复杂,根据出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交通三种,通常是采取人车分离的交通规划。而产业园区道路交通主要是为人流和货物流服务的,出行目的、出行方式相对单一。由于交通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园区内的道路横断面类型基本采用一块板形式,而且园区内部交叉路口不设交通信号灯。
(一)外部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对外交通主要通过三津大道、沙井大道、下津路、智和路和同乐大道对外联系,结合周边道路共设置两个物流出入口、两个货车紧急出入口、十个人行天桥上落点、六个人行与小汽车综合出入口及两个人行紧急出入口。
(二)人口结构及出行方式构成
产业园区人口主要由产业园区的员工、第三产业服务人员组成。从职业特征分析,从事生产、运输等劳动强度大的职业的比例很大,出行次数相对较少,出行目的相对单一,主要是上班。在岗职工其出行的范围主要在产业园区内,距离较短,通常选择步行或自行车,而要离开产业园的出行通常选择公交车或自行车。
(三)道路景观主体的视觉心理感受
道路是构成园区空间结构的骨架,也是形成园区整体意象的视觉要素。道路在提供了进出场所的条件的同时,也形成了视觉通廊,影响到空间的视觉形态,沿道路的景观丰富着人们对环境的印象,成为人们审美欣赏和生活体验的日常性视觉审美客体。产业园区的道路交通主要是车流,并且以货运为主,这就决定了在产业园区的道路景观规划中应该更重视动态景观,重视道路绿地的建设,并且根据不同道路上的感受不同来决定景观的设置和规划。
本园区通过结合园区不同位置进行不同要求的规划设计,在满足园区生产、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灵活的利用空间营造生态绿地,增加绿地面积,形成有利于生产正常运行、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对厂房工艺环境有益的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要求。
三、产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产业园区具有不同于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生产与生活的地域单元特色,其道路交通规划有自身的特点。下面以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道路交通规划为例来进行探讨。
(一)路网布局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东、西地块厂区内以环型加方格网道路结构为主,使得地块形状比较规整,与道路的连接相对便利。通过主、次干道联系,形成东西向道路为主,南北向道路为辅的方格状道路系统,总体呈现“三横十五纵”的网络格局。这样的布局不仅能适应产业用地的要求,而且利于厂房建筑布设的需要。
(二)效益最大化的交通组织方式
1、车行系统
根据园区结构及用地功能布局,园区主要的车行流线分为三种,货物流线、梭巴流线和小汽车流线,货物流线与梭巴流线、小汽车流线在空间上彼此分离,防止相互干扰,降低交通事故,提高生产安全。
货物流线从下津路的北大门和北二门进出,抵达各组团的厂房一侧货运码头或临时停靠康三路北侧货运码头区,其主要活动分布在园区北部。物流路线在园区内通过北侧地下隧道形成东西连续的四个“T”字形线路。
梭巴流线不与城市道路联系,主要为园区内上下班员工出行与各厂区内单元行政人员出行联系使用,其主要活动分布在园区南部。梭巴路线下穿南侧地下隧道联系东、西地块厂区,沿途设置梭巴站台,并在两端设置回车场。
小汽车流线从三津大道、沙井大道、智和路和同乐大道的东大门、西大门、东二门、西二门、南大门和南二门进出。。
物流(红线)及梭巴(蓝色)系统规划图
2、人行系统
人行系统采取地面和地上相结合的方式,实行错峰管制。上下班高峰时段,限制货运车辆和小汽车通行,开放南大门和南二门,各条道路同时疏散员工。上班时段,以连廊通行方式为主,地面人行步道通行方式为辅。
道路两侧均设置人行步道;厂房和附楼一侧设置连廊,且连廊与城市天桥连接,上落点设置在城市道路人行道上。
人流(绿线)及电动自行车系统规划图
(三)灵活的交通设施布置
与城市相比,产业园区对人口吸引力较弱、建筑密度较低,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若设置过多,将造成用地的浪费。规划停车场主要分为电动自行车停车场、小汽车停车场及客车停车场。电动自行车严格限制停放在厂区,停车场沿城市道路周边靠近园区出入口集中设置,方便员工使用和快速疏散;停车场分厂区内外两种形式设置,靠近园区出入口集中设置以方便管理和使用,并在内部厂区道路设置少量临时停车位。此外,还将合理选择道路交叉口形式,完善交通标志、标线、隔离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以保障整体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
(四)支持交通空间的公共环境组织
道路绿化不仅有助于创造优美的园区环境,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同时还能改善园区的小气候环境,其宽度宜为道路红线的15%~30%。园区内道路结合绿地系统,创造丰富的道路景观。
本园区总绿地面积为330193,绿地率为19.96%,由园区绿地、厂房组团绿地以及中心绿地组成。
1、园区绿地:指临城市道路、位于园区外层的绿地。本绿地区域内主要布置有为园区服务的停车场、辅助用房、商业用房。本绿地是构建园区空气洁净度、温湿度、净化空气的第一屏障,以种植大乔木、灌木、草地组成的复层结构的生态绿地为主,只在停车场处采用大乔木+草地的组合,保证视线的通透性,强化安全因素。
2、厂房组团绿地:指的是厂房与厂房之间的绿化区域。本绿地区域以服务园区的生产为主,要保证厂房的安全生产、产品的方便装卸、人员及装卸车的安全通行,因此种植以乔木+草地的组合为主。这样,绿地可在需要时成为临时的装卸场地、通行空间。另外,注重厂房的垂直绿化,以减少建筑的热量吸收和损耗,起到降温的作用。
3、中心绿地:指的是位于厂区主要入口处、厂房组团之间宽度为77~150m的大绿地。中心绿地是实现园区环境要求、低碳、生态的基础。中心绿地以林荫空间为主,局部地区结合区域内布置的办公、餐厅等人流量大的建筑,形成以大乔木为主,花坛、花境、草坪、运动场为辅助,可供人员休息、交流、运动的活动空间。林荫空间依据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采取“以乔木为主”的种植方针,加大绿化面,以实现园区绿化规划目标,起到低碳作用。
(五)合理选定指标
1、道路红线宽度。不同规模和不同用地强度的产业园区对道路的红线宽度要求是不一样的。园区道路红线宽度主要是由园区的生成交通量来决定,尤其是园区主干路和次干路,一定要与园区的生成交通量相匹配,否则要么造成园区道路资源的浪费(道路红线宽度设计过宽),要么造成园区内部道路交通的拥堵(道路红线宽度设计过窄)。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总用地面积166.24公顷,但从节约用地出发,确定主干路红线宽度为22 m、24 m、26 m;次干路红线宽度为18 m、20 m;支路红线宽度8 m。
2、道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反映规划区内道路建设的密度,是指每平方公里用地面积上有道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用地为东西向长方形状,东西长达3000m,南北较窄,只有约600 m。这使得园区东西向的交通流较大,需重点解决园区东西向交通,因此在东西向规划三条主干路,间距约为300m;南北向规划十五条次干路,间距约为200m;整个园区的路网密度约为13.5km/ km 2。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产业园区的交通比一般的城市交通都更具特殊性,可控性也更强。如果能够根据产业园区的类型和交通特点,对产业园区的道路网布局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对园区内部货运运行路线进行优化,对整个产业园区的运输系统进行合理的控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通拥挤、堵塞等现象的发生,进而提高产业园区整体的交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范晓屏. 特色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M]. 北京: 航空出版社,2005.
[2]吴新纪. 工业区规划之思考[J]. 江苏城市规划,2007( 2) : 8-11.
[3]罗宏. 生态工业园区―― 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新区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科技新城 自然生态 高科技 可持续发展
1992年,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Ernest Lowe教授最早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由制造业和服务业组成的企业生物群落,它通过对资源和环境要素的有效利用,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 。”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已经明确,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我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流趋势,是最具有环保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理念应该占主导地位,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新城。
长沙高新区历经二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初具城市雏形,建设理念已经从最初的工业园区上升到生态科技新城的高度。如何打造繁荣有序的招商环境,如何塑造宜居休憩空间,如何使工业园与城市环境和谐相融,这些都是景观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要素。
1、自然生态原则:
自然生态原则是从景观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角度来说,在美学上,最高明的造景应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所以说,“自然”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生态”是指对待一块待开发的土地,只有充分尊重土地的地形、地貌,“依山就势”,合理规划,使土地、动植物、微生物、阳光、雨露与人类的能量转换保持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2、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内容:
(1)生态防护体系规划设计
随着工业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也越来越集中,健全园区的安全防灾系统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结合保留山地,合理规划园区内开敞式绿地,既提供了园区内休闲游憩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发生重大灾情时(如火灾、地震或爆炸)人们避险的地方,同时,园区内大量的绿地也对工业污染起到阻挡、净化的生态防护作用。
(2)植物的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上,应充分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以乡土植物为主体,尽量模拟自然状态下的植物群落适当增加并引进优良的植物新品种,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合理配置,形成稳定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植物群落,保护园区生态系统和绿化景观的稳定性。这点,对于道路景观绿化带及公园绿地植物的配置上尤为重要。
(3)园区道路的依山就势
道路的规划不只关系到交通,更关系到整个园区的面貌。“逢山开路”,规划宽敞笔直的道路虽然能利于施工方便交,通顺畅,但是破坏了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动植物生存活动的廊道遭到破坏,原生态山地也消逝无形,园区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因此,应该依山就势地规划道路线型,保留微地形地貌,使建筑、景观与交通体系真正和谐地融为一体,建设一个生态的、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科技要素
1、高新技术原则
长沙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是国家创新型园区,在景观规划当中,应该率先采用高科技设施,以达到创新、节能的目的,并使得整个园区充满现代科技感,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具有强烈的场所感。
2、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技术是景观的物质构成和精神构成得以实现的基础,好的技术使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材料的选择上也更加灵活与丰富。工业园区好的景观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产的产物。为体现高新园区的“高科技”特色,应充分使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更多地引入高科技造景手法及设施,以达到一个更符合时代要求、人性需要的,绿色节能的,优美、高效、舒适、健康、和谐的经济技术园区,一个生活、生产和娱乐的地域综合体 。
本文主要谈谈光伏产业设备和LED照明:
(1)太阳能技术的使用。长沙地处亚热带,春秋季短,夏冬季长,且夏季气温高,冬季严寒少,具有使用太阳能的便利自然条件。在园区建设中,可结合建筑的屋顶及外立面,引入光伏设备提供电能;在景观照明中,可采用太阳能路灯,在公园绿地上使用太阳能草坪灯及其他太阳能喷泉等设施。
(2)LED照明的使用。城市夜景照明除了起到照明、安全防范作用外,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美感,提升城市品质。“绿色照明理念”是1991年由美国环保局提出,在全世界产生极大影响,其定义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及保障身心健康的照明。
随着长沙高新区内工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区内人口规模也日趋扩大,一座新的城市正日渐形成,如何建设生态科技城市,这是每一个建设者正遇到的挑战,也是每个景观规划设计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旧厂房;文化创意产业园;导视系统
当我们从一个地方来到另外一个地方,或者是从城市当中的地铁口出来,或是乘电梯来到一个不熟悉的楼层,片刻间让我们感觉茫然,失去方向感和安全感。这时我们会本能地四处张望,寻找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导视牌,我们会努力地辨认自己身在何处,找寻一切可以引导的线索。就像我们需要在网上收集素材一样,要找到某个关键词,而这时的“关键词”就是我们的导视设计。
1 导视系统设计
导视设计最早是受1851年万国博览会的影响,当时参展的商家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推广,于是都在自己的标牌上做文章。再后来,由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的繁荣带动城市的大发展,导视设计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导视设计就发挥着它的重要功能。“导视”来自英文中的“Sign”,Sign在英文中的解释有很多种,有信号、标志、说明、指示、痕迹、预示等。目前国际上把“Sign”的含义开拓成了一个学科,延展成了一个完整的导视系统。导视系统(Way finding System)是指在一个公共空间支撑人们且人们在其中有效行动需要的综合空间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整合了标识以及标识系统作为一个媒介去传达信息,如图形、符号、标识牌和地图元素,这些元素是在一个基础空间信息架构中发挥作用的。
2 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
一般通俗的解释和说法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从西方发展和引进来的,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讨论和研究也比较多。而根据我国国情,人们对它的说法是: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3 旧厂房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导视系统设计
旧厂房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既保留了工业遗址和工业文化风貌,又实现了工业园区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成功转型,是将一城市的文化与娱乐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是多项使用功能(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而导视系统设计是传统建筑设计与视觉传达的中间学科。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对人与环境的信息关系要求越来越高,小到一幢写字楼,大到一个区域甚至城市都要求有科学和人性化的导视设计。作为城市的一个较小构成元素的旧厂房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更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过的导视,不露痕迹地起到指引和告知的作用。而旧厂房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导视系统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 一切以人为基本的设计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要从对环境的行为应激来说,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引起人的反应,如对噪音、拥挤作出反应。要是拥堵,人们会产生急躁和不安的情绪反应。再如,狭长和过多的弯道会给人带来心理的不安全和不稳定感。所以就更要求导视设计应该是以人为基本的人性化设计。要注意到人始终是设计的主体,要考虑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直觉等因素。还有安装和设置导视牌的位置高度,视觉信息量的多少和完善以及辨识度都应考虑在内。导视牌距离位置远近的放置,怎样做到导视方面的连贯性和科学性也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在复杂的环境和空间中,除了考虑视觉、身高正常的人以外,还要考虑身体不便或是身体有残疾的人士,在关键的位置和信息点嵌入发声装置和触摸装置,来提醒一些弱势群体,从而提高公共空间的可介入性。导视信息的布局设置都应该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在设置方面,根据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人体工程力学的原理,控制导视牌的高度、规矩、间距以及字体大小等。一般认为25m~30m为远视距,4m~5m为中视距,1m~2m为近视距;悬挂高度为2m~2.5m;中英文字体的大小比例一般为3∶1;字体以标准中文的黑体为主,连续设置距离为50m。在国内,有时候英文导视信息的不规范、拼写错误、用词不当都会给阅读者造成误解和疑惑。导视信息的接收和识别还应该充分考虑它所处的环境位置,如在夜间和环境昏暗处需要增加照明设施,在雨季多发地区增加雨水保护措施,以保证在雨中的可识别性和可读性。
3.2 导视系统设计和环境相融
自古以来,中国就讲究人类和自然和谐一致的“天人合一”,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所以导视的设计也不例外。要求其融入环境,不显突兀,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是优秀导视设计评判的一大标准。传递出“自然本位,人性回归”的哲学思想。
3.3 设计时要注意尊重历史和原味传承原则
在进行以旧厂房为延续项目的导视设计时,要注意尊重历史和原味传承。通过对历史的尊重、文化的传承,保留旧厂房结构的形式,保留原真性,低调地塑造一种语境“这里有故事,也有未来”,要找到当时的工业记忆和建筑肌理,让文化创意园再次焕发生命力和活力。在导视系统的设计时,要尽量让新的设计和材料同建筑的风格协调一致。利用以前精密、耐用、淘汰的机器来做景观雕塑,既能体现精神,又能唤回记忆。工业园区一般都保留修建时的最有代表性的标语和宣传画以及大喇叭,不仅采用了视觉还利用了人们的听觉。
以旧厂房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它不仅肩负着工业时代的文化特征,而且还希望把这种文化传承下来,做到经济与保护的均衡发展。还要求系统的、完善的导视设计。不仅体现出文化创意园区良好的品牌形象,还要体现人文关怀,让来这里休闲娱乐的人们感觉舒适、愉快和安逸。笔者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却发现景观规划里讲的导视设计和视觉传达里面的企业形象设计有很多的交叉点,这种交叉上的重叠就导致了设计上的混乱和迷茫。然而想把这种混在一起的概念和观点理清又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将各个导视系统整合起来,强化导视系统之间的连接,充分反映空间的概况。关键问题还要探索导视系统与环境的结合程度以及传达的信息是否明确有效,是否通俗易懂。但目前仍然没有既可以解决视觉形象设计又可以符合景观导视设计的一个统一的理论标准和规范。这里说的系统的、完整的导视设计也是一个比较相对的概念,可能并没有全面的、系统的规划设计完整,达到某种深度。但却希望在此得到更多专业人士和学者的关注和研讨。
参考文献:
[1] 肖勇.看!导视系统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 朱锷.消解设计的界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韦恩・亨特(美).环境景观识别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从旅游活动分析,安宁十里桃园(仁寿山文化产业园曾用名)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自1 984年以来,每年四月桃花盛开之际,举办桃花旅游节,七月举办蟠桃会,安宁十里桃园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桃花观赏基地之一,每年桃花节为期20天左右,游客量达五六十万人。虽然每年的主题不同,但是赏桃花仍是游客的必游项目之一。
劣势:目前作为每年桃花节的赏花主场地,由于场地局促,在承担节庆方面略有不足;桃花节期间人流大量涌入,高峰期可达每日1万-2万人,接待能力亟需提高;每年除桃花节和蟠桃会外,非节庆时间较长,由于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活动项目,以至于除餐饮外无其他消费带动,所以游客在园中逗留的时间较短。
机遇与挑战:力图加快安宁区仁寿山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尽快提升仁寿山文化产业园的旅游形象,整合现有的农家乐资源,将现有场地打造成仁寿山风景区的前客厅、形象脸,力争成为安宁区新时期的新风景。
基于此,安宁区生态建设管理局通过招标的形式对外进行方案征集,最终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园林院中标,并完成了从方案到施工图的全部工作。项目规划设计主要目的是在尽量保留桃林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对场地进行重新梳理,解决来此赏桃花、观桃花、游桃花、品鲜桃的游人与场地空间的矛盾。同时,兼顾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现有的农家乐资源,提升十里桃园的旅游形象。
项目总规划面积为66公顷,实施分期启动,一期优先开发的策略,但由于土地征收未果及其他项目用地的安排,对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范围进行了位置调整和面积核定,最终一期面积为11.2公顷,现已完工投入使用。
整个项目从设计到实施经历了三年时间,在甲乙双方频繁的沟通中完成。因此项目的总体构思在不断的磨合和调整中形成,一期建设不是简单的割裂建设,需要全园考虑,又能独立成园,进行整合与调整、施工,最终于2013年11月竣工完成了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的建设。
二、现状评估
(一)场地自然概况
设计区域地势平坦,交通可达性较好,以桃林和枣林为主要经济作物,园区内由西向东有灌溉渠流经,灌溉以黄河水提灌为主。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土壤属于灌耕土,适宜果树、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生长,是传统的农业耕作区,又处于非城市中心地带,无有害污染源及污染物。
(二)用地概况
根据《安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在区域的用地性质为风景旅游用地。
(三)可施工情况
场地东侧已建成明清仿古一条街,为农家乐提升改造一期工程,以仿古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南侧明清御街正在施工建设中;北侧为仁寿山山体;西侧为预留土地。
(四)旅游发展
由于白凤桃主要的生产基地位于园区外的桃园,本区域主要以赏花、品果、休闲为主,每年桃花会有大量游人在此开展踏青活动,节庆活动游客接待量达几十万人,每年节庆以外的时间以农家乐经营为主,夏季提供品茶休息的场所。
三、规划设计基本思路与特色
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景观营造,主要是将项目区域营造古典园林意境,塑造城市精品旅游品牌,创造一个体现本土品质的生态绿地示范区,使文化产业园区融于仁寿山景区的大环境之中,将仁寿山旅游景区打造为融“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为一体的城市旅游风景区。
(一)立足当地,植根现状
设计之初对现场进行详细踏勘,对于古树、枣树以及需要保留的设施做了详细标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现状古树的位置,尽量利用现状古树营造天然景点,避让古树形成路网、水系和节点进行有机设计,同时,又能借现状古树形成天然景观背景,与重要景观节点空间结合形成适室新景观,即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借景、障景、点景的手法来营造自然景观空间,同时,设计中延续园区历史文脉,将项目策划和园区设计相结合,景观工程和艺术结合,最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古典桃园休闲景观。
(二)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基于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整体定位、仁寿山大景区古典园林空间氛围及周边已建明清古典建筑形式,将项目定位为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再现,可以说,明清时期最大的成就就是园林领域,所以园林空间的艺术体现尤为重要。在总体布局中,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力求以自然山水园的格局诠释十里桃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崇尚自然、诗情画意、蕴涵意境。张家骥在《中国造园论》中对中国古典园林这样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展现了建筑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融合氛围、高度和谐统一的空间格局关系及将自然美、空间美和艺术美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十里桃园一期设计紧扣中国古典园林主题,高度体现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灵活多变的空间格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造“境”的艺术,整个一期空间力图打造成以水为魂,以路为脉,以建筑为生长点、局部零星点缀小品的中式古典园林。在项目中沿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艺术手法,通过山、石、亭、榭、花、木、水体等元素营建出有形的物境,在物境烘托基础上追求造园空间意境。同时,项目中充分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于一体,形成古朴典雅的园林艺术品。园区一期是整体项目的有机分割,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整个项目先行启动的形象板块,所以设计中要优中选优,优中突特。 (三)在设计中融入桃主题的多元文化
仁寿山文化产业园的前身是十里桃园,主要展现桃文化,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将桃主题文化作为各个景点的点睛之笔也是设计的初衷。按照全园规划,一期建设的思路考虑,主要以策划与场地设计两种表达方式展现桃主题的多元文化,如福寿延年,情义满满。总体规划中将一期湖内中心岛定位为全园主题群岛之一的桃园结义主题岛,主推友情主题,在场地内设置挚友轩,主要提供老友相聚、新友相识的平台。如举办诗友会、摄友会、文友会等活动。同时在挚友轩隔水相望的位置设置琴台仙韵景点,与挚友轩互为对景,在挚友轩廊下小坐的游人闲谈之余,又能欣赏高山流水的意境,似伯牙与钟子期知音之感。其次,还可以增加一些人文景点,将桃主题文化及它的延伸文化各个侧面的精华加以展示。例如,在明清一条街和明清御街的中心花园间布置一个小巧而精致的园中园,充分展现着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游憩环境的一种情趣。在此形成一个闹中取静的闲暇休憩之所,在建成之后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福寿文化主题的书画展示或书友会。再次,在景观小品及场地设施中体现福寿文化元素,烘托园区桃主题文化的整体文化气氛。在园中的桃源桥、曲苑连音、琴台仙韵、义兰亭等景点中,广泛运用了桃园结义岛的中心主题思想,营造流水觅知音的空间感受。同时,在铺地、景墙、小品、桥梁等装饰细部都烙上了传统的桃花纹样或福寿文化主题元素,力图将主题文化打造尽善尽美。
四、设计要点
仁寿山产业文化园主要对全园的植被、水体、地形、园路场地、建筑设施五大园林要素进行综合设计。
(一)建筑设计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山水风景更讲究它的可居可游的参与性,因此建筑成为风景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将建筑要素融入自然风景中,起到强调原有景观特征,增加景观变化的作用。建筑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结合形成了总体的景观特征,即建筑、山、水之间形成典型的结构空间。在营造中式古典园林、学习古人造园精髓的同时,我们又与古典园林不同,古典园林提供的是达富贵人或是王侯将相使用的私家园林,提供少数人使用的园林空间,而当今古典园林空间主要是提供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游赏与使用,所以在设计中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保留古典建筑风格及空间布局前提下,考虑各种人群的需求,以人的共性感受为出发点,进而满足所有人的舒适性与归属感。在布置景观和各类设施时,尽量减少私密的封闭景观建筑,在不影响整体风格的基础上以实用性为主,建筑多以亭廊轩榭为主,保持空间开敞性和通透性,将自然与建筑进行融合。在局部空间设置小型私密建筑,进而形成幽静与闲适的空间意境,这样就能满足不同使用人群不同的需求,这也是项目重点设计的亮点之处。在建筑风格方面,主要以明清建筑形式为主,在建筑外观上凸显其浑厚与稳重。正好与周边的明清古典建筑风格相统一,也符合仁寿山景区整体风格的塑造。
(二)铺装及小品设计
园林景观小品、铺装材料的选用要与场地已建成的明清建筑风格、色彩协调统一。通过精心设计,创造出整体统一大气、局部丰富活泼的宜人环境,突出景观设计的合理性、文化性和观赏性。
园区内次路和支路采用白麻、深灰色砌块砖与卵石搭配,色泽协调统一,材质富于变化,既印证了生态绿色主题,同时,位于路两侧搭配桃花状红色鹅卵石,既保证路面的平整,又增加了路面铺装细节,也映衬了桃花的主题概念。
园区内尽量减少小品设置,基本以建筑为主题设置一系列辅助小品营造空间氛围,或者设置特色小品坐凳等基础设置,满足游客休息之用。在小品元素选取上,重点体现桃主题文化的灵动与鲜活。色彩方面,硬质景观以白色、灰色调为主,搭配多彩植物和红色实体建筑,更能体现统一中求变化的整体氛围。以园中园景点的设计为例,在建筑中设置桥梁、宫灯、假山、叠石等小品来烘托园中园庭院的优雅与静谧,整体展现一个可观、可游、可读、可憩的特色场地。
园区内设置石拱桥,不仅突出拱的坚实性,同时,也能展现拱形的优美曲线形如玉带,态似彩虹的整体氛围,兼容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美的特征,具有华夏民族拱式建筑艺术的特征。
在水系处理上,主要通过自然驳岸与立式驳岸结合,增设叠石流水、丰富水岸步行空间等措施使整个湖面的景色形成一幅亦动亦静、有主有次的立体的水上画卷。
(三)植物
植物尽量选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选择较为抗旱、抗风沙、抗污染的植物,便于日后的管护。同时,注重常绿、落叶植物的配比,合理配置植物花期,在保证四季景观观赏时间延长的原则下营造园林意境;尽量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充分保留现有桃树、李树,利用多赋草木以增加园林情趣与意境,更加呼应园区整体风格,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五、结语
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设计是集最大化地利用现状场地、最深层地挖掘乡土文化、最优质地营造景观意境、最恰当地配置休闲方式于一身的园林设计。它既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肩负着为大众所广泛使用的重任,具有现代而广泛的意义,这就需要项目规划设计既要在文化上融合传统,又要在功能上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尤其是设计景点的文化内涵与景观载体的无缝连接,才能满足游人的审美习惯和使用习惯。如今,仁寿山文化产业园一期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整体效果得到了当地政府、人民的高度认可,也成为兰州市民和游客的一个新型旅游休闲目的地。众所周知,一个好作品的诞生是多方力量的汇聚。因此,在此感谢项目甲方安宁区生态建设管理局的大力支持,感谢甘肃省永靖古典建筑工程总公司严谨、认真的施工态度,感谢夜以继日投入在项目里的各位同事。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邻里理论;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理论发展
1.邻里单位理论
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建筑师佩里(Clarence Perry)在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并提出了邻里单位概念,并经过长时间和大量实践,形成了《邻里单位理论》(neighborhood)。
1.1邻里概念
1.1.1住地毗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一组角色,据此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即邻里。
1.1.2邻里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经济、人种、行政的概念,而是一个互动体系。
1.1.3邻里互动与亲戚、朋友之间的互动有显著差别。亲戚之间的互动,基于社会的亲属制度和相互认同的传统规范;朋友之间的互动,依靠个人之间相互确认的契约或承诺;邻里之间的互动,首先需要住在左邻右舍的地缘条件,其次基于地方性的共同承认的文化规范。
1.1.4邻里的行动体系由要素群体与夹缝群体相联系而构成。要素群体指家户或与家户相符的核心家庭;夹缝群体包括志愿群体(如儿童游戏群、主妇相约活动群等)和形式化的群体(如中国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属下的居民小组与村民小组)。
1.2邻里规则
1.2.1邻里单位四周被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1.2.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的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
1.2.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为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为3000~4000人。
1.2.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
1.2.5邻里单位占地约65ha,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0.8km。
1.2.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佩里认为,在住宅附近一带要有生活服务设施。他把设有这种设施的用地称为“家庭邻里”。他相信,在一个布置得当的邻里单位里,公共生活会活跃起来,居民们在利用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的时候经常接触,就会产生邻里间的联系。
2.邻里理论的运用
邻里理论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其后的数十年内,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规范和标准,邻里单位理论第一次得到了运用和发展。我国在5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上是套用苏联的居住区规划理论和模式,对城市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性作用。但由于技术法规缺乏完整性和难于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致使相当一部分居住区出现配套不齐全、布局不合理、密度过高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新形势发展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和居住休闲化的发展趋势;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促使居住方式向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方向发展,重新修订居住区组织、结构和完善规划内容势在必行,邻里单位理论第二次得到了发展。
1993年国家建设部出台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下称《规范》),吸取国内教训、总结国外经验、面向未来发展,统一规划内容、统一词解涵义与计算口径等,以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和可比性。《规范》包括居住结构、用地组织、空间环境与景观布局、住宅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绿地规划、道路规划、竖向规划、管线综合规划、综合经济技术指标等10项内容,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特别是新建区的规划设计工作。特点和缺陷如下
2.1结构
与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比较,《规范》强调邻里的系统性,分级设置。即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三级等级结构,对应人口分别为30000-50000、7000-15000、1000-3000人的规模结构,以及居住区级中心――小区级中心――组团级中心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中服务半径的设置也很重要,而《规范》未作规定。根据笔者工作经验,一般:组团70-250米、小区500-800米、居住区1500-2500米,建议《规范》在相关条款或“条文说明”中予以表达或阐述。
佩里的邻里单位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居住区的基本单元“细胞”――组团,象细胞组合成生命有机体那样,又由无数组团的有机组合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居住区。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邻里理论的更新提供了层出不穷的课题,如招商引资的工业小区、商业小区、文教小区、旅贸小区、旅居小区、物流小区等等。这类小区名为“小区”实则非小区,因为其用地、人口规模大小不定,规划性质模糊不清,难以套用《规范》标准。因此,《规范》在“条文说明”1.0.3条中采用了街坊的概念,旨在对规划结构作补充说明。从目前实际工作的需要来看,由于法规依据不充分,导致该类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更为规划审批增加了难度。尽快更新和建立新的邻里理论势在必行。
2.2配套
与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比较,《规范》强调配套的系统性,分级设置。即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按居民生活的三个不同层次结合社区行政管理进行布局:基层服务(围绕居委会或村委会的小型设施)、基本服务(围绕小学的粮油、副食等设施)、整套服务(围绕街道办事处的百货商店、文化活动中心和门诊所等设施)。
根据工作经验,社区服务的围绕中心应当调整为:基层服务(幼儿园和托儿所,其次是居委会或村委会)、基本服务(小区广场和小学)、整套服务(中心广场或文化活动中心,其次是商业中心和中学)。因为,这与社区人口老龄化和居住休闲化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在实际工作特别是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运用显得特别重要。
2.3空间环境与景观布局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片面认为“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由此形成邻里的空间和景观骨架,忽略了规划的综合性。因此,《规范》在4.0.2条提出了地方风格、个性、环保、美化、物性景观系统和人文景观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使规划布局更趋合理和完善,也为“城市设计”提供了空间平台。
但同时也派生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审批。因为按国家现有规划法规,城市设计不属于强制性范畴,很多时候都主要由建筑设计人员完成或配合完成,没有规范标准甚至编制办法,而在很多地方城市设计又往往是政府审批规划的主导内容,也是赢得甲方认可的唯一筹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往往在效果图的花花绿绿中被撞得支离破碎。
3.邻里理论发展探索
3.1发展背景和理由
3.1.1经济全球化对传统邻里理论的影响。大批跨国公司入驻中国、大批沿海企业和公司向西部地区转移,为国内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新鲜血液。新的工业园区、高新产业园区、保税区、物流园区、高尚住宅区等鳞次梯比,新工艺、新技术、新的生活居住概念、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已使传统邻里理论成为了过去式,更使现有规范难于控制。
3.1.2人口老龄化和生活休闲化对传统邻里理论的影响。这点在《规范》中已经作了一些规定,如2.0.3条:组团人口规模1000―3000人,考虑到了未来因人口老化而带来的邻里人口减少问题;7.0.4.1条:中心公共绿地的设置,考虑了一定的老龄化和休闲化因素;8.0.5.4条考虑了无障碍设计等。随着老龄化和休闲化进程的延伸,在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内容中所占比重将逐步加大,表现在涉及专业更广、控制标准更高。(图:铜仁共青路旧城改造“名城明珠”总平面)
3.1.3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对传统邻里理论的影响。
3.1.3.1林林总总的各类土地开发:受政策、用地条件、开发商经济实力(原始资本积累)的影响,用地、人口规模根本达不到基本邻里单元要求,用地面积以0.3―1.0公顷左右居多;
3.1.3.2多维向单一空间发展的纯土地开发:多见于经济实力比较落后的乡镇,半小农、半商品经济意识左右着开发模式;
3.1.3.3公共配套越来越多地被市场所取代:居住区各级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名存实亡,而基层级乃至基本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文、教、卫、管、市政)大部分也在走向市场(如幼儿园、托儿所、社区门诊、文化站承包等)。商业服务设施规模不是规范说了算,而是根据当地商业区位和开发商对商业行情的测算决定。
3.2邻里理论的第三次发展
随着国家《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原有《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相关的规划规范和标准需要重新拟定。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为新的《“邻里”规划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对邻里理论的第三次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3.2.1制定《“邻里”规划规范》,原有《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同时废止;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自然生态平衡设计理念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
1.1分散、多中心,建立网络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何发展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是分散、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许多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弊病。
1.2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人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大力推进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的过程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宜采取以下对策:(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3)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4)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是人类住区的理想形式。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5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1.3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是其中一大项,其他污染源还有工业废物排放、家庭生活废气等。汽车排放尾气,污染大气,汽车行驶,产生噪音,飞扬灰尘,影响人身健康与安全,并造成市区交通堵塞,这是大城市中常见的通病,城市居民都在无奈中承受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侵害。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呢?国外已有很多经验,就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现在发达的先进城市,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在城市中心区的设停车场,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一线城市完全可以采用这种作法,控制旧城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中国发展小汽车过多,如果大量出口可以,若大量投放到中国城市中,则是战略上的失衡。因为发展一辆城市私人小汽车,城市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道路面积和停车场面积,现在的问题是,只看生产一辆汽车增加多少国民经济产值,而没有计算相应增加的配套设施开销,汽车发展很快,配合的城市设施跟不上,所以城市交通拥挤、堵塞,满大街小巷都成了停车场。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不能让小汽车交通控制着,而要反过来,城市控制小汽车交通。
二、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规划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
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我们需要分享、比较研究结果和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而绿色容积率的概念是通过结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建成环境绿化的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将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或设计中去有希望成为迈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三、城市居民与工业的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外,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部分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四、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2)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3)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所谓优秀的现代节能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热是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应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
关键词:用地功能复合;复合开发;用地兼容性;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the Tangjiawan Coas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for example, described the concept of composite land use function, and to explore the scope of its land use compatibility, the combination of form and proportion,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city.Key words: composite land functions; composite development; land use compatibility;
中图分类号:U41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土地使用历来都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其中涉及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也是规划控制的关键要素。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功能的频繁变迁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使得城市用地功能的复合使用与地块兼容性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我国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工作中,对土地使用兼容性的理解仍然处于一种似乎人人明白却又含糊不清的状态,既缺乏理论方面的系统认识,也缺乏指导现实操作较为明确的技术依据。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后环片区)位于珠江西岸湾区的先导地段,随着广州城际快轨、港珠澳大桥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推进,该地区将进一步融入珠三角在经济中的分工合作,承担湾区产业结构提升的引领与示范作用。这样一来,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土地价值势必大大提升,其土地开发模式与用地功能布局该如何定位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功能复合及地块兼容性问题的研究,并在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建立土地使用兼容性的规范体系,将能够为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后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助于在提高规划科学合理性的同时,提高规划管理的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
用地功能复合的概念
用地功能复合是指在一定区域的规划范围内或同一用地上同时确定不同的用地功能,也许有主次之分,也许没有。它充分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弹性要求,满足城市建设活动中在同一地块设置多种功能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用地功能复合强调城市用地功能之间的有机构成,各种用地功能共生,并能相互激发,使用地产生出总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率。相对于混乱用地所表现出的无序用地功能构成状态,用地功能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以及整体地块功能效率低等突出问题。
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用地复合开发研究
3.1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的特点
唐家湾地区与中山火炬开发区唇齿相依,共同围合构成珠三角西岸又一个“湾区”。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后环片区)依山傍海,外连凤凰山脉,内有金凤渠、留诗山、石坑山,并有较大面积的海水养殖鱼塘,现状生态环境良好,塑造山、海、岛、城轮廓和景观特色的关系,有利于将该地区打造成为唐家湾乃至珠江西岸城市风貌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和滨海新城。
唐家湾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大学城建设成效显著,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市委市政府已提出唐家湾地区以高新技术、文化创意和高端服务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以软件和集成电路为主的信息服务业,打造“科技创意中心”,塑造“创意唐家”的城市品牌。
唐家湾区位独特,是珠海市东北部门户地区,也是珠海市交通枢纽地区,它拥有众多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包括广珠城际快轨、京珠高速、沿海高速、金凤高速等,具有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雄厚基础。(图3―1)。
3.2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用地功能形式定位
基于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后环片区)具有打造生态新城、滨海新城、科技创意中心以及塑造城市门户形象的城市建设目标导向,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用地功能的形式应以“分项功能集聚与复合为主,多路径发展,形成相对均质的功能空间”。具体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突出功能复合理念的运用,展开生态城规划;经营集约多元的城市土地空间,塑造现代化的滨海新城;结合交通规划推导用地强度混合度;划分灵活街区地块,鼓励多用途兼容。
3.3“用地功能复合”理念适宜区域
依据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整体功能结构的布局,道路交通、景观环境以及发展定位的综合考虑,“用地功能复合”理念在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最适宜运用在道路网络的整体布局、规划核心区、主要轨道站点以及创意产业园区。
3.3.1可达性较高地段
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后环片区)整体道路网络的布局,应在保留区域通干道线位走向的基础上,通过城市主干道的有机串联,将城市主要功能中心连为一体。加大城市支路的路网密度,合理划分城市街坊,增强城市交通的可达性。利用良好的生态景观资源,将道路网络布局与水网、绿网规划相结合,形成相互渗透的城市街区网络。在可达性好的地段,城市人口密度越高,用地功能混合度也越高(图3-2)。
3.3.2规划核心区
唐家湾滨海新城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又以港湾大道以北填海区为滨海新城主要发展地区,填海区与淇澳岛共同构成了向海汇聚的核心区。在规划核心区,利用良好的滨海景观资源,形成区级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功能完善的城市核心区。核心区在功能上充分混合,有利于创造一个对商业、文化、娱乐都有积极影响的环境(图3-2)。
3.3.3主要轨道站点
在城际轨道站点金鼎站周边区域,由于其良好的交通优势,以及最佳的轨道交通廊道效应,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用地功能的布局具有极大的诱导作用,有利于刺激周边地区的用地开发,吸引人气。因此,在轨道站点区域,城市用地功能布局,最适合以用地功能复合为主,形成以商业、办公、居住等一体化的混合功能集聚区(图3-2)。
3.3.4创意产业园区
创意产业园区是以高新技术、文化创意和高端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区域。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应注重产业园区功能的多样性,强调用地功能的复合使用。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行政办公、商业、居住一体化的多功能复合区域(图3-2)。
3.3.5特殊地域范围
唐家岛作为中远期主要填海的区域,以半岛式方式填海,留出内部贯通的人工河,因为要四面环水,内部水网贯通,因此其填海建造成本将相当高。同时它的地位也很特殊,将营造成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高品质的多功能的区域,包括总部基地、休闲娱乐等,还有在适当位置建设城市观光塔,使之成为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的标准性地区。
3.4用地兼容性研究
3.4.1用地兼容性的适用范畴
用地兼容性的适用范畴,一般要根据技术分析手段,从而确定哪些用地适合兼容。确定为用地兼容性的地块,往往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地性质选项。选项的确定方法不外乎目前一直采用的分析确定法,如分析用地所在区域整体功能定位、结构、发展方向、用地布局、用地建设条件、区位关系、各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交通组织等等一系列的因素,以此来确定用地适配的所有性质选项。用地兼容性的地块一般来说,适合于以下几种地块:城市中心区繁华地段;区位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地段;新城开发或某些地价较低的地段;目前难以定性或待出让、转让地段。在这些地段扩大用地定性的范围,考虑土地的兼容性,可吸引不同要求的开发者和社会投资,提高城市土地的开发效应,是发展趋势所在。
3.4.2用地兼容性的组合形式
3.4.2.1某一建筑体内的混合
某一建筑体内的混合是指某一建筑体内布置不同性质的功能。不同性质的功能在某一建筑体内的分布方式有:横向混合和纵向混合。横向混合是指不同性质的功能在同一建筑体内横向并置。纵向混合是指不同性质的功能在同一建筑体内沿纵向分段布置,具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底层商业与居住的混合;二是建筑综合体,建筑综合体常见的形式有:商业建筑综合体、医疗建筑综合体、办公建筑综合体等。
3.4.2.2某一街区内相邻建筑的混合
某一街区内相邻建筑的混合是指在某一街区内,功能性质不同的建筑相邻并置。不同性质的建筑在同一街区内并置,丰富了街区功能,使街区生活更加多样化,具体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办公建筑和商业建筑的混合;二是轻型办公建筑与居住建筑的混合;三是其它各种功能建筑并置,主要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三者间的混合、居住建筑与文化活动设施建筑等的混合。
3.4.2.3某一街区内相邻地块混合
某一街区内相邻地块的混合,应根据街区的主要功能定位、周边的用地性质和现状来确定可以存在的用地性质的组合模式及不能存在的用地性质组合模式,从中选出较好的组合方式。以下列出几种典型地块的分析:
(1)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街区(图3-3)
模式1和模式2是商业与居住功能的混合兼容,一般来说是可以选择的兼容模式;模式3是工业与居住的兼容,在有绿化隔离带及工业相关指标达标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兼容模式;模式4是居住、工业和商业功能的混合;模式5为不能兼容的布局模式。
(2)以工业生产为主要功能的街区(图3-4)
模式1~模式3在工业达标的前提下一般来说为可以选择的用地性质组合模式,模式4和模式5为不能选择的用地性质组合模式。
(3)以商业开发为主要功能的街区(图3-5)
模式1~模式3在工业达标的前提下一般来说为可以选择的用地性质组合模式,模式4为不能选择的用地性质组合模式。
3.4.2.4相邻地块的混合
相邻地块的混合是指不同功能性质的地块混合布置,各地块之间功能关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CBD中央商务区、商业区等,这些地区用地功能适当的比例混合,会使整个地段发展更加的协调,也能更好的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
3.4.3用地兼容性的比例探讨
城市用地兼容性的构成比例关系是城市规划设计中较难确定的要素,它受地块本身特性以及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晌,所以兼容性用地功能构成比例关系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结合相关经验,以动态的规划设计思想合理引导混合用地比例关系的形成。关于用地兼容的比例一般都没有具体明确,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在制订控规编制统一技术措施时,一般都规定兼容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的30%。
通过借鉴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控规编制经验,下面列举一张土地使用兼容性一览表(表3-1)和用地与建设项目兼容性一览表(表3-2),来探讨用地兼容的类型与兼容的比例关系,作为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参考。
结论
通过对用地功能复合概念的解析,结合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后环片区)的发展定位以及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我们认为唐家湾滨海科技新城用地功能的形式“应以用地功能复合为主,通过多路径的发展,形成相对均质的多功能复合空间”。“用地功能复合”的理念将在唐家湾科技新城的整体道路网络布局、规划核心区、轨道交通站点和创意产业园区等区域得到运用。用地功能复合理念鼓励地块的兼容性开发,但是地块的兼容性并不适合于任何地段,也不是说兼容的用地属性越多,或者说兼容的比例越大,土地的使用效果就越好。用地兼容性一般来说适用于城市中心区繁华地段、区位交通优越的地区、新城开发的地段以及目前难以定性的地段,而且兼容的建筑面积一般都不超过总建筑面积的3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贺炜. 城市用地兼容性确定方法研究――以佛山市禅城区环市童装产业综合发展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06).
[2] 郑正,扈媛. 试论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规划与管理的完善[J].城市规划汇刊. 2001(03).
[3] 邓毛颖,蒋万芳. 城市规划中的弹性问题研究[J].山西建筑,2007(35).
[4] 夏南凯,田宝江. 控制性详细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5] 胡玮,陈准.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控制与兼容――以中科院大连旅顺科技创新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8(07).
[6] 吴贤文.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和兼容[J].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刊,2005(06).
[7] 应盛. 美英土地混合使用的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2009(02).
[8] 邢琰. 政府对混合使用开发的引导行为[J].规划师,2005(07).
[9] 鸣海邦,H・阿德里安,余庆康. “功能分区”与“混合开发” [J].国外城市规划,1989(02).
[10] 庄淑亭,任丽娟. 城市土地混合用途开发策略探讨[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01).
[11] 钟力. 混合使用开发理念解读――以深圳华侨城规划设计为例[J].新建筑,2010(05).
作者简介:
1、 目前我国社区商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社区商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仍然应该认识到,目前我国的社区商业发展仍然是不完善、不均衡的,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个小区由开发商自己独立操作,在布局上也自成体系,在规范标准的制定上更是没有考虑到区域的差异,套用千人指标,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二是开发商和设计师对于社区商业价值和其使用群体需求的认识不够全面,没有运用商业的开发模式去进行开发设计。
2、 社区商业的核心价值
社区商业的价值体现在其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便捷、舒适的消费环境,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文化和促进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也为开发商品牌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成功的社区商业设计必须依赖于政府、开发商和品牌商、设计师的共同协作,有力的政策保障、精确的前期定位、合理的规划设计和专业化的运营,将会对社区商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有助于提升区域价值。
3、 社区商业从规划抓起
商业地产的特性决定了在其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需要紧密联系、相互贯穿,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规划设计不能仅仅从规范角度出发,只满足相关的指标要求,而不考虑各个社区、地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目前很多郊区大型社区的开发,往往需要分期进行,一定要根据区域商业市场、消费群体的分析,确定开发模式、商业定位,在选址、规模、流线组织、用地价值等方面与整体规划相协调,从而营造一个开放的、可达性强的、具有活力的社区空间,切忌追求大规模或是个性化的空间。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八通线双桥站东北角的北京三间房创意产业园是“北岸1292”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准确的商业定位为社区的商业注入了活力,提升了区域的形象和价值,营造了一个开放的社区(图1)。
3.1整合资源
在社区商业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社区内外的居民,还有租户、开发商、投资商、政府等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对社区商业产生了不同的要求。在这些群体中,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这其中包括规划标准的制定、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市政设施的提前规划等等,新加坡在社区的规划包括低收入人群住房的规划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社区规划不仅包括基础设施、社区商业等硬件设施,还加强了社区服务的提供,包括家事服务、保健服务等,使得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都可以在社区内解决。
3.2立足社区
社区商业是一项利民工程,加强社区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一件非常紧迫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同地段、不同规模的社区,居住的人群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及需求是不同的,在前期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2011年国家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提出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这对应的社区商业规模是非常巨大的,而在这类居住区内,许多社区商业仅仅是以沿街店铺的形式分隔销售,降低了社区的品质,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时展了,我们需要新兴的商业业态来丰富生活,但是也不能忽略一些基本的需求如早餐、修理自行车、杂货店等,目前政府在社区的规划中引导在商品房开发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形成混合社区,更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造成不同人群的心理隔阂,引发矛盾。
第二是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显得非常不足。良好的设施规划为老年人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舒适的物质空间,还应该同时从硬件和软件着手,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和舒适感。台湾的社区规划提倡居民参与式的社区规划,主张老人福利家庭化、社区化,将文化、医疗、康体的功能与社区设施有效的结合,是比较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居住模式的。
第三是我们在看到新社区的兴起带动社区商业的繁荣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旧城区、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着很多危改小区、平房区或者家属院区,在这些地方,社区商业是非常缺乏的,这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统一规划,开放周边成熟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道路的改造、对现有商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改造保留看似影响城市形象的“露天市场”,充分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
3.3 灵活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