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方法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的基础。掌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二、会计的发展
三、会计的概念和职能
四、财务报告的目标
五、会计法规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4.货币计量
二、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
八、及时性
第四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一、会计对象
二、会计要素
第二章 会计核算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概念、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概念、种类及运用;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了解账务处理程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记账方法
一、会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
三、复式记账
第二节 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和种类
二、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第三节 会计账簿
一、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二、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三、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四、登记账簿的规则
五、对账和结账
第四节 财务报告
一、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
二、财务报告的列报要求
第五节 账务处理程序
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种类
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三、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四、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第三章 货币资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结算方式。掌握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库存现金
一、库存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库存现金的核算
第二节 银行存款
一、银行结算方式的种类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货币资金
一、外埠存款的核算
二、银行汇票存款的核算
三、银行本票存款的核算
四、信用卡存款的核算
五、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的核算
六、存出投资款的核算
第四章 应收款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应收款项的有关内容。理解应收票据的概念、种类及应收账款的确认。掌握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的核算方法及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种类与计价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第二节 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确认和计价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应收款项
一、预付账款的核算
二、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第四节 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一、坏账损失的确认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
第五章 存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存货的概念和确认条件。理解存货的计价方法。掌握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掌握周转材料、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掌握存货清查的核算及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存货的分类和计量
一、存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存货的分类
三、存货的计量
第二节 原材料
一、原材料的核算内容
(一) 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
(二)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第三节 周转材料
一、周转材料的内容
二、周转材料的核算
第四节 库存商品
一、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二、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第五节 存货清查
一、存货的清查
二、存货的期末计量
第六章 投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对外投资包含的内容及理解它们的含义。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二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概念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确定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第三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四节 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第七章 固定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固定资产的概念、分类和计量。掌握固定资产取得、折旧和处置的核算方法。理解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和租赁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三、固定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取得
一、购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投资转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四、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核算
五、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核算
六、盘盈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折旧
一、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本因素
二、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租赁
一、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五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一、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二、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第六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
一、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投资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捐赠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七节固定资产的清查与期末计量
一、固定资产清查的核算
二、固定资产期末计量
第八章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掌握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及转让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无形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无形资产的分类
三、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支出
四、无形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 无形资产的取得和处置
一、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三、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
第三节 无形资产的期末计量
第九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与确认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第二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核算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账面价值计量的核算
第十章 负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负债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掌握主要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核算;掌握长期负债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核算;掌握借款费用的核算;掌握债务重组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及预收账款
一、应付账款的核算
二、应付票据的核算
三、预收账款的核算
第二节 应付职工薪酬
一、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
二、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第三节 应付债券
一、应付债券的概念及种类
二、应付债券的核算
第四节 其他负债
一、短期借款的核算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三、应交税费的核算
四、应付股利的核算
五、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六、预计负债的核算
七、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第五节 借款费用
一、借款费用的概念
二、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
四、资本化金额的计算
五、资本化暂停和停止
第六节 债务重组
一、债务重组的概念及方式
二、债务重组确认与计量原则
三、债务重组的核算
第十一章 费用与成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费用和成本的含义。了解费用的分类及划分费用的界限。理解成本计算的程序。掌握期间费用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费用与成本概述
一、费用与成本核算的内容
二、费用的分类
三、划分费用的界限
第二节 成本计算程序及账户设置
一、成本计算的程序
二、成本计算应设置的账户
第三节 期间费用
一、期间费用的概述
二、期间费用的核算
第十二章 所有者权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所有者权益的含义及包括的内容。掌握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实收资本(股本)
一、实收资本(股本)的概念
二、实收资本(股本)的核算
三、企业资本(股本)增减的核算
四、库存股的核算
第二节 资本公积
一、资本公积的概念
二、资本公积的核算
第三节 留存收益
一、留存收益的概念
二、留存收益的核算
第十三章 收入与利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收入的含义及收入确认和计量。掌握所得税费用和利润的计算;掌握收入、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收入
一、收入的概念
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三、收入的核算
第二节 利得和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一、利得和损失的核算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
第三节 所得税费用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二、计税基础
三、暂时性差异
四、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五、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第四节 利润
一、利润的核算
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十四章 财务报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财务报告及包含的内容。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了解现金流量表的有关内容;了解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第二节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利润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利润表的编制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三、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格式
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第四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一、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计算题
四、综合业务题
五、简述题
参考教材:
1.刘菁主编,《会计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2.赵敏主编,《财务会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关键词: 传统会计;电算化会计;区别
一、 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是一门融合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由特定的人员、数据处理工具和数据处理规程组成的有机整体。其目的是加工和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其中规程包括会计核算方法规则、各种会计法令、法规和管理制度等。而数据处理也分为人工、机械、计算机或网络三种处理方式。
会计中的各项活动都体现了对信息的某种作用,如取得原始凭证是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是会计信息特征的提取和确认,设置会计账户是对会计信息的分类,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是对会计信息的传递和存储,成本计算是对成本信息的进一步变换和处理,而会计的管理和决策是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整个会计工作过程构成了一个有序的信息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明确的任务。各部分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目标,形成了一个会计活动的有机整体。
会计信息系统要采用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用来收集原始会计数据,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及传送。而采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通常称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即电算化会计。它是财务会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结合形成的、新的综合性学科。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根据企业经济工作的客观需要,可以将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以提供日常核算内容为主的会计核算信息层、以提供为经营管理服务为主的管理信息层和为企业重大决策提供服务的预测决策信息层。按照所提供的信息层次功能,可将会计信息系统划分为以下3个子系统:核算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决策子系统。分别用于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的事后核算、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事中控制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事前决策。这3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 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点探讨
(1)手工系统与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流程的对比。数据处理流程反映了数据从产生、传递到处理、审核以及存盘的整个处理过程。手工数据处理过程为: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一过程一般称为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单位的经济业务性质、管理方式、规模和业务数量不同,在手工环境下,为了适应各单位的特点,产生了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等不同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些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区别是登记总账的程序不同。另外,为了提供详略不同的会计信息,手工系统设置了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采用平行登记的方法进行记录。由于明细账记录的是逐笔的业务信息,而总分类账中记录的是相应的合计值,所以总分类账中的信息是非独立的。在手工系统中,总分类账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总账对整个账簿体系起着统驭和控制作用。通过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对账可以发现记账中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这种通过低效率、重复处理来换取处理的正确和可靠,是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流程的一个特点。对于发生的账簿登记错误,手工系统分别采用划线、红字更正、补充登记等留有痕迹的修改方法,以便为日后的查证提供方便。
【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中尚未进行系统的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更不完善。在此,笔者通过借鉴日本“物流成本计算标准”中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设计研究。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计思路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计思路,可以分为会计方式、统计方式以及会计和统计相结合的方式三种模式。
(一)会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会计方式核算物流成本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耗费予以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报告。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把物流成本计算与正常的会计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物流成本核算和正常的会计核算两套体系同步展开,物流成本的内容在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正常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得到双重反映,也叫双轨制;二是把物流成本的内容与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正常的会计核算相结合,增设“物流成本”科目,对于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若与物流成本无关,直接计入会计核算相关的成本费用科目,若与物流成本相关,则先计入“物流成本”科目,也叫单轨制。
运用会计方式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提供的成本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且准确、真实,这是其优点。但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或者需要重新设计新的凭证、账户、报表核算体系,或者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较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的调整。
(二)统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统计方式核算物流成本,不需要设置完整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现行成本核算资料的剖析,分离出物流成本的部分,按不同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进行重新归类、分配和汇总,加工成所需的物流成本信息。
与会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比较起来,由于统计方式的物流成本核算没有对物流耗费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跟踪,据此得来的信息,其精确程度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正由于它不需要对物流耗费作全面、系统、连续的反映,所以运用起来比较简单、方便。在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物流管理意识淡薄、会计电算化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可运用此法,以简化物流成本核算,满足当前物流管理的需要。
(三)会计方式与统计方式相结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所谓会计方式与统计方式相结合,即物流耗费的一部分内容通过会计方式予以核算,另一部分内容通过统计方式予以核算。运用这种方法,也需要设置一些物流成本账户,但不像第一种方法那么全面、系统。而且,这些物流成本账户不纳入现行成本核算的账户体系,对现行成本核算来说,它是一种账外核算,具有辅助账户记录的性质。
从实践操作来看,由于企业的物流成本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成本是指在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中已经反映但分散于各个会计科目之中的物流成本;而隐性成本是在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反映但应计入物流成本的费用,主要表现为企业存货占用自有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考虑到上述两种物流成本各自的含义和特征,以及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与要求、会计管理与核算的基础工作的现状、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等因素,笔者认为,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模式是我国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物流成本核算科目及账户设置
由于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模式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核算和隐性成本核算两个方面,其中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相对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这里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而言。
一般来说,在会计核算中,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等科目,同时由于我国核算中对于采购存货成本的确认通常包括运输费、装卸费等与物流成本有关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连同存货本身的采购价格一并计入“材料采购”科目。所以,计算企业物流成本时,除了从上述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入手计算外,还应考虑材料采购科目中所包含的物流成本信息。
显性物流成本往往需要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针对财务会计所设账户),具体需要设置哪些物流成本账户,取决于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选取和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基本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主要包括三维,即以物流成本功能、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根据这三个维度,以“物流成本”作为一级账户,以物流成本功能所包括的具体成本作为二级账户,以各物流范围成本作为三级账户,以各支付形态物流成本作为四级账户,按照以上思路,共需设置100多个物流成本明细账户。例如物流成本中自营运输成本的核算可以设置下列明细账户:
(1)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供应物流成本
(2)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
(3)物流成本——运输成本——销售物流成本
(4)物流成本——运输成本——回收物流成本
(5)物流成本——运输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
根据需要在每个第三级明细科目下可分别设置第四级明细科目:人工费、维护费、一般经费。
其他物流成本明细账户的设置可参照物流运输成本账户的设置,不再一一列举。总之,物流成本明细账户的设置只是开辟了一条核算物流成本的通道或者说是一种方法,明细账户设置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通道来核算物流成本。
三、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核算物流成本需要分别计算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然后将两大成本汇总,即为物流成本总额。现分别依据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特征对核算步骤加以分析。
(一)显性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首先,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不变的前提下,还应该依据前述方法设置显性物流成本辅助账户。
其次,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以及材料采购等科目及明细项目逐一进行分析,确认物流成本的内容。
再次,对于应计入物流成本的内容,企业可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在期中与会计核算同步登记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相应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和费用专栏,或在期末(月末、季末、年末)集中归集物流成本,分别反映出按物流功能、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作为归集动因的物流成本数额。
最后,期末(月末、季末、年末),汇总计算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相应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和费用专栏成本数额。
(二)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步骤
首先,期末(月末、季末、年末)对存货按采购在途、在库和销售在途三种形态分别统计出账面余额。无论按在途或在库哪种状态统计,均以存货正在占用自有资金为统计标准,对于存货已购在途或在库但企业尚未支付货款以及企业已收到销售货款单存货仍在库或在途的,不计入统计范围。
其次,按照公式:
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存货账面余额(存货占用自有资金)×行业基准收益率,计算出存货占用自有资金所生出的机会成本。
其中,对于生产制造和流通企业而言,若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则存货账面余额为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后的余额。
四、企业物流成本表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出来后,需要通过一种载体披露物流成本信息,这个载体就是企业物流成本表。按披露物流成本信息内容的不同,企业物流成本表可以设计成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两张报表。
(一)企业物流成本主表
企业物流成本主表是按物流功能项目、物流范围和成本支付形态三维形式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各项物流成本信息的报表。它是根据物流成本的三维构成,按一定的标准和顺序,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功能物流成本、范围物流成本和支付形态物流成本予以适当的排列,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成本费用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后编制而成的(见附表1)。
(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
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是对企业物流成本主表的补充说明。物流成本按支付形态划分为自营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成本,自营物流成本又有其具体的支付形态。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过程中,除了要了解自营和委托物流成本的数额,还需要了解不同支付形态下的各项自营物流成本数额。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对企业物流成本主表中的自营物流成本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和细化,使相关信息使用者可以更详尽地了解企业内部不同支付形态下的成本发生额以及不同成本项目的支付形态构成(见附表2)。
【主要参考文献】
[1]鲍新中.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傅锡原,高风琴.物流企业成本核算[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一、将ERP系统应用于商校成本管理的意义
ERP系统通过计算机实现对采购、生产、库存和销售等环节的成本预测、核算、控制、分析及考核,便于管理人员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ERP系统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高校。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现代管理理念的引入,使“成本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因此,将ERP系统应用于高校成本管理,对教育过程需要耗费的资源进行规划、控制、修正和考核,以实现教育成本的预算目标,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实现办学效益的必要措施,也是实现高校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目前ERP系统在高校应用中的困境
(一) 标准成本制度未建立ERP系统要求运行在一个有标准成本依据的环境下,即必须先有标准的成本作为参照物,才能进行成本差异分析以及差异的账务处理。而目前高校的办学成本是一个含义比较含糊的概念,一直缺少统一的核算标准,标准成本制度尚未建立。什么项目可以列入成本;什么项目多少比例的支出可以列入成本,超过部分是否能列入成本等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各地各校各行其是。一些学校把校办产业实体的经营支出、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等与学生培养无关的支出都算进学生培养成本;此外,核算合理的高校办学成本是以扣除超出规定办学成本部分为基本前提的,但目前公办高校办学成本中相当一部分超过了规定的比例,最典型的问题即非教学人员比例太高。同时,高校办社会,一些与高等教育无关的费用(如教职工的医疗费、学校附属小学及中学等费用)也计入了办学成本,致使成本增高。没有统一的成本标准,差异分析及修正就无从谈起。
(二) 权责发生制未全面采用
ERP系统要求的会计核算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而1998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这规定与当时我国高校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的情况是相适应的,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高校经费来源呈多元化趋势,这种强调资金收付的会计确认基础的弊端不断显现,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无法全面完整核算高校的办学成本。比如,对已确权的应收未收的学费、住宿费等不列入“应收及暂付款”科目,会计报表也未作披露,未作反映不利于与成本匹配计算办学效益;又如“应付及暂存款”科目未对货到款未付的债务进行反映,具体表现在相当部分基建修缮项目已经完成,但由于没有进行工程结算或正在进行结算审核,未确认为债务;同样情形的还有赊购的仪器设备等,不作反映不利于及时进行成本归集。
(三) 成本核算方法未作规定
ERP系统应用了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思想,是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的成本核算方法。而高校由于没有成本核算的要求,目前的财务制度对成本核算方法未作规定,不能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更无法通过使用ERP系统对成本进行控制。因此,办学成本得不到真实的反映。比如,为了缓解扩招造成的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不少高校通过银行贷款来进行学校建设,利息费用日渐增多,高校对每月产生的应付未付利息未予以计提,未将当期债务在账面反映,只在支付利息的月份作当期费用列支,影响了当期财务费用真实性;又如,学校中单位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购置当期列作了支出,但并不在多个受益期内合理分摊,支出期与收益期不配比;同时学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从购置、使用到报废,账面反映的始终是原值,损耗的价值在成本中不作体现,使得到成本计量与核算受到―定的限制,成本核算失当,导致培养成本统计的数据信息失真。
三、将ERP系统引入高校成本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 制定规范的年度成本核算的制度高等教育产出的多样性,使高等教育成本的确认难以明晰,虽然国际上许多学者曾对高等教育成本的核算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时至今日,对于如何计量办学成本在理论与实务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没有一套成熟规范的制度。建议国家尽快以财务制度的形式,制定规范的年度成本核算制度,统一高等教育成本的核算口径。加强成本管理制度,规范成本项目。只有建立了标准的成本制度,才有可能在高校成本管理中使用ERP系统。
关键词:会计 核算 方法 研究
1 借贷记账规则的理解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真是借贷记账法的基本理论依据吗
科学、完整地复式记账法是以一定的会计等式为基础的。一般认为,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简言之,就是:资产=权益 (1)
笔者认为,这是不对的。在各种经济业务发生后,会计等式(1)的变化不外乎是以下两种情况:①等式两边同时变化,则“同增同减”。如资产增加,则权益增加;资产减少,则权益减少。②等式只有一边发生变化,则“有增有减”。如资产不变,权益内部有增有减;权益不变,资产内部有增有减。
显然,这两种情况正好就是增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而不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这说明,会计等式(1)不是借贷记账法的理论依据。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能作为借贷记账法的理论依据,其原因是这个等式是错误的。因为资产和权益并不相等,而是性质相反,数学符号也相反。用等式表示,应该是“资产=-权益”,即“资产+权益=0”。“资产+权益=0”才是正确的会计等式,“资产=权益”仅仅是反映在忽略数学符号的情况下资产和权益的绝对值相等这一特定情况。
可见,作为借贷记账法理论依据会计等式应该是:
资产+权益=0 (2)
在会计等式(2)里,不管是几个要素同时变化,还是仅有一个要素内部变化,都只有一种情况发生,这就是“有增必有减,增减必相等”。如资产增加,则权益必减少;资产不变,则权益内部有增有减;权益不变,则资产内部有增有减。
假设符号“借”表示增加,符号“贷”表示减少,则等式的变化情况又可表述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正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由此可见,借贷记账法的理论依据应该是“资产+权益=0”。
2 借贷记账法的会计等式
众所周知,现行的会计系统是以“资产=权益”(即会计等式(1)),而不是“资产+权益=0”(即会计等式(2))为基础的。这两个会计等式明显不一样。难道几百年以来所用的会计等式就错了吗?
2.1 从纯数学的意义来看,两个会计等式是完全等效的 在“资产=权益”里,权益的值是取的绝对值,因而是正数。而在“资产+权益=0”里,权益的值是其实际值数。权益的实际值和资产相反,是一个负数。因此,“资产+权益=0”反映的是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二者正好相互抵消这一现象。可见,这两个会计等式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表示方法不同而已。
2.2 从经济意义上看,两个会计等式反映了对会计核算对象的不同理解 尽管两个会计等式都是成立的,在数学上是等效的,但这两个会计等式所表达的对会计对象的认识是不同的。
会计等式体现了会计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会计要素又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因此,会计等式的表述形式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会计对象的认识。下面分析两个会计等式对会计对象是如何理解的。
2.2.1 对资产和权益的关系理解不同 “资产+权益=0”认为,资产和权益是一个整体,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直接的加减运算。会计对象就是由这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即“会计对象=资产+权益”。“资产=权益”则认为,资产和权益是同一个会计对象在两个不同角度上的反映。二者不能放在一起进行直接地加减运算。会计对象可以具体化为资产和权益两个会计要素,但这两个要素不能相加减。
2.2.2 对会计对象的整体性质理解不同 “资产=权益”认为,会计核算的对象是资金及其运动,其总体即为资金的总额。“资产+权益=0”则认为,会计对象的值在整体上“=0”。
自然界是这样,社会也是如此。如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相辅相成、市场中的供求平衡都使主体在总体上呈现出为“0”的“中性”。企业是一个享受民事权利、同时又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资产(企业所拥有的一种经济权利)和权益(企业所承担的一种责任)是对等的,两者相互“抵消”(资产+权益)后企业的“净权利”为0。
2.2.3 对资产和权益属性的理解不同 “资产=权益”认为,资产反映资金的占用,权益则反映了资金的来源。都是资金在不同角度上的反映,都是正数。但不能相加减。资产和权益是一种平行、对等的关系。资产和权益并不是一对矛盾,仅仅是数量上相等的两个独立的对象。而按“资产+权益=0”,资产和权益一正一负,性质相反,但又可以共居于一体,可以放在一超相加减,具有同一性。可见,资产和负债构成会计对象内部的一对基本矛盾。
笔者认为,“资产=权益”仅仅反映了会计核算对象内部的一种表面上的数值平衡,而“资产+权益=0”则揭示了会计核算对象的本质和总体特征。
3 借贷记账法核算的对象
借贷记账法核算的对象也就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如前所述,借贷记账法核算的对象就是“资产+权益”。如何理解?
资产和权益的共同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是经济利益。事实上,财政部早在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各要素就是这样定义的:
第12条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第69条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第79条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第84条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第99条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制度》把每一个会计要素都定义为企业经济利益。由此可知,会计核算的对象就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概括地说,会计核算的内容无非就是资产和权益两个方面,其中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经济权利,属于正项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增项,资产增加则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权益则是企业承担的经济义务(包括对债权人承担的偿债义务和对所有者承担的受托经营义务)。义务和权利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正项的经济利益,那么权益则是负项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减项,权益增加则企业的经济利益减少。
明确了会计对象的本质,则借贷的含义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借表示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贷表示企业经济利益的减少。也就是说,借就是“增加”的意思,贷就是“减少”的意思。具体分析如下:①借项业务。借资产,表示资产增加,显然反映企业经济权利增加,即经济利益增加,对企业“有利”;借权益,则反映企业承担的经济义务减少,同样对企业“有利”,同样表示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所以,不管是借资产还是借权益,都是反映经济利益增加。②贷项业务。贷资产,表示资产减少,显然反映企业经济权利减少,即经济利益减少,对企业“有害”;贷权益,则反映企业承担的经济义务增加,同样对企业“有害”,同样表示企业的经济利益减少。所以,不管是贷资产还是贷权益,都是反映经济利益减少。
【关键词】财务管理 财务核算 问题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财政体制也随之不断变革,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中财务核算的作用以实现经济资源的最大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立稳定、高效、安全、完整的,有利于改进财务核算和提高工作实践水平的核算制度意义重大。相比于经济水平高、经济体制健全的发达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财务核算水平还较低,还处于摸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过去所说的财务核算一般是指对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一些会计相关资料进行核算,主要是一些以前记录的并且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证据和历史数据。以传统的可算方法为基础,以新型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建立信息化、技术化、知识化并与国家预算机制相协调的现代财务核算制度,以逐步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财务核算概念及相关内容
(一)定义。
又称会计核算,是一种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使用会计相关方法全面、系统、连续的记录预算活动或者实际生活中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相应的结果,并使用会计相关专业核算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每隔一段时间制作相应的财务报表和一些所需的有关于内部管理的资料,以此来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相关数据和依据的活动。
(二)职能。
最基本的职能—会计核算职能,指的是对经营过程及其结果利用价值量对其进行综合、系统、连续的数据记录、分析、计算、汇总、整理、加工并提供会计报表等信息的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财务记账、报账等相关会计基本工作。2)监督职能。会计监督同监督本身的含义类似,只不过是对财务上的监察、督促,具体指的是会计人员根据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和目的,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审查、评估经济业务是否具有有效、合法和合理的特性,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干预经济行为,以使企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3)社会职能。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企业对经济管理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因此生产中各个环节都已经有会计管理的参与,主要的工作有记账、报账、算账,以做到为企业的经营服务的目的。新型会计职能也不断出现,如分析、控制、决策、预测职能等,这些职能与会计基本职能一起形成了具有层次性结构、有机的、综合的职能体系。
(三)原则。
(1)财务核算中的总体要求方面主要有一贯性、可比性、客观性等三个原则。2)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主要有明晰性、及时性、相关性等三个原则。3)会计计量方面、确定要素的要求方面主要有资本支出、收益支出、历史成本、配比、权责发生等原则。4)修订惯例方面的要求主要有重要性、谨慎性两个相关原则。
(四)内容要求。
财务核算相关要求为证券和款项的收纳、交付,财物的使用、收入、支出,债务和债权的结算、转移和产生等,经费和资金的收支,成本和费用的计算,经营结果的处理,财务有关手续的办理等。
二、现行财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均有设置财务核算有关机构,以实现财务审查和核算工作,但是这些大量的凭证工作量使得财务核算有一定的难度。原始凭证都需要编制成记账凭证,不断趋于明细化、规范化的财政支付要求,使得会计人员需要做账的内容不断增多,工作量也相应不断增大。财务核算有关部门必须按月按时将票据准确的制作成记账凭证及总报表,以满足企业财务信息和财务核算的对会计相关信息统一性、可比性的需求,还应该结合考虑数据的高效性、可操作性以方便接受检查,当前都得以账务的正确性为前提进行。
(二)核算职能、服务定位模糊。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规模也不断丰富多彩,目前资金和经费来源渠道不断增多,使得经费核算模式不断趋向多元化发展。在这些经济模式的不断转变中,使得财务经费可能出现口径差异等问题,进而使得在财务核算、清算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矛盾,如企业人员经费请求与会计人员拒绝支付的冲突。主要是在会计人员方面来说,很难对核算服务做好和对财务监督严格两方面进行精准的定位。
三、完善财务核算工作的建议
(一)改进财务核算方法。
传统的财务核算方面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改进财务核算方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因此财务信息这类数据处理的工作也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化来实现。主要改进方法有对财务管理软件进行更新,对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保存,防止因为软件系统版本和软件本身为保存好而造成会计信息无法调阅的问题。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进行调阅:(1)如果财务核算的当前版本号和调阅的版本号一致,直接采用调阅功能,在此功能中输入调阅版本号即可实现。(2)与情况1相反,当版本好不一致时,此时如果需要调阅则需在别的电脑上安装于文件相符合的版本系统。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有效改进财务核算管理水平。
(二)完善财政体制和财务核算保存。
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还处于摸索阶段,还不够完善。财务核算应该依照会计信息的物理特性,保持财务核算和相应的样板相一致,而不是简单的存储和记录账务在光盘、存储介质上。财务核算应该保存核算过程中各个版本的财务数据,且对原版本的数据也应该好好保存,这些管理和收集工作也有一定的复杂性。建立与国家财政体制、新型财务核算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规范化报账流程,结合管理、财务、会计等相关技术,加强财务管理的培训与学习是实现财务核算信息化的保证。
总之,提高核算人员自身的综合水平,完善财政体制,有效保存好历史财务数据,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对提高财务核算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边际贡献;税前利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9日
一、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社会发生变革,由工业社会逐步过渡到信息化社会。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成本管理的目标逐渐地演变成追求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的完全成本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不能满足企业的内部需求。变动成本法区别于完全成本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完全成本法的不足,能够满足企业对加强内部管理方面的需求。
二、理论基础
(一)变动成本法含义。变动成本也称直接成本法或边际成本法,就是其总额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减变动成正比变动的成本。此种成本核算方法只将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将固定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一起作为期间成本计算。
(二)变动成本法特征
1、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作为变动成本,其单位成本和产量之间的乘积为变动成本,并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站在定性的角度来看,产品是产品成本的物质承担者,如果没有产品的物质承担者就不应有产品成本的存在;再从定量的观点出发,产品与产品产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成本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产品成本总额应与完成的产品产量成正比。
2、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在管理会计中,期间成本是不会随产量而变动的,且同维持生产能力的时间长短成正比,不能递延到下期的成本,这类成本在发生当期直接转入本期费用,与产品实体流动无关,不能计入期末存货。固定性制造费用,比如车间机器的折旧,与产品的生产量无关,与工厂是否继续维持生产能力有关。因此,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一旦发生便直接计入利润表影响当期损益。
三、变动成本法在联想公司的应用
(一)公司简介。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11名科技人员、中科院计算投资20万元人民币所创办,是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富有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从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 PC(个人电脑)事业部;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厂商。2014年10月,联想集团宣布了该公司已经完成对M公司的收购。联想公司主要生产智能电视、主板、手机、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一体机电脑等商品。
(二)联想公司应用变动成本法案例分析。联想公司某型号产品2014年产量为500,000台,实际销售量为450,000台,2015年产量为450,000台,全年最终实际销售量为500,000台。两年中,该产品在市场上的实际销售价格均为0.3万元,其中单位变动成本为0.12万元,单位变动性销售费用为0.06万元。2014年和2015年,企业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无变化,均为3,000万元,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均为10,000万元。那么,对于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营业利润,应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分别为:
变动成本法:
2014年:450000×0.3-450000×(0.12+0.06)-13000=41000(万元)
2015年:500000×0.3-500000×(0.12+0.06)-13000=47000(万元)
完全成本法:
2014年:450000×(0.3-0.12-0.06+3000/500000)-10000=41300(万元)
2015年:500000×0.3-450000×(0.12+0.06+3000/450000)-50000×(0.12+0.06+3000/500000)-10000=46700(万元)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下,税前利润结果是不同的。2014年,完全成本法的税前利润41,300万元是高于变动成本法的税前利润41,000万元的,而2014年销量450,000台却低于2014年产量500,000台;2015年,完全成本法的税前利润46,700万元是低于变动成本法的税前利润47,000万元,而2015年销量500,000台却高于2015年产量450,000台。在2014年、2015年两年之内,联想公司的销售和税前利润之间是相互脱节的,如果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销售得越多反而利润越低,最终企业利润表中的当期税前利润和联想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并不相符的。
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成本法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最终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企业决策。如果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企业期末存货成本被当作库存商品,这部分库存商品被视为“未来可卖出的收益资产”,被计入资产负债表中,只有库存商品销售后才能作为主营业务成本,成为销售当期收入的扣减项,这就造成虚增企业生产当期的税前利润,而非销售当期税前利润。如果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期末存货成本计入下个会计周期,2014年和2015年计算出的企业税前利润能够真实体现企业实际的销售和税前利润正相关的关系,即销售得越多,税前利润越高;反之则税前利润越低,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决策。
虽然变动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内部管理者根据税前利润做出准确决策,但是变动成本法也有无法避免的缺点,它单纯强调贡献毛益而忽视固定成本,可导致企业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且无法满足企业多方位的成本信息需求,并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违背。在变动成本法下,要将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剔除,并作为当期期间费用处理,从而减少当期税前利润,只有当被剔除了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存货销售后,才能a回减少的税前利润,这样就会影响当期股东或者企业管理者的分红金额。这样一来,在税前利润确定上与完全成本法发生差异会暂时影响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难以为企业管理者和股东接受。从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看,会影响各方面的实际利益。
此时,销量即使减少利润表中也可能出现利润增加的情况,因此可能会使管理者做出继续增加产量的错误决策。其实,变动成本法主要目的在于变动成本对存货成本的影响,关键在于将最终结转为存货成本的制造成本分为变动制造成本与固定制造成本,固定制造成本计入当期损益而变动成本计入存货成本,但这样在期末会出现与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在变动成本法下,期末的存货中只包含有变动制造成本,期末中报表的成本需要将存货的固定制造费用与之相加。因此,需要将固定制造成本在已销与未销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在期末将未销产品应负担的固定制造成本转到存货成本下。
四、应用变动成本法过程中的合理建议
(一)弥补变动成本法在企业应用中的不足。变动成本法在联想公司是否能够正常运用,首先应当根据联想公司实际情况,判断是否试用该核算程序。由于变动成本法与公认的会计原则相抵触,并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所以在计算方法方面需进行优化。可以与完全成本法中的优势条件相结合,将变动成本法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加以改善,使变动成本法的计算结构更贴近实际情况。同时,为了更广泛地应用变动成本法,可以结合变动成本法使用特点,充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业绩考核等方面的积极性。
(二)明确划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针对联想公司经营核算过程中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难以区分的问题,应该加以重视。划分成本时,应充分考虑联想公司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混合成本问题,可以采用较为精准、灵活的区分方法。在分解混合成本的过程中,可采用科学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比如回归直线法,但有时也会出现难以准确定量分析的问题,这种情况下需要会计人员利用所掌握的资料与以往经验进行分析,再明确划分。划分过程应当结合联想公司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比例。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优化会计制度。变动成本法在联想公司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作量会大幅提高,这就需要联想公司的会计人员要具备更专业的从业水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广泛提升联想公司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举办专业讲座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或者通过引进具有CIMA证书的管理会计专业人才为变动成本法在联想公司的广泛应用提供先决条件。为了使变动成本法更好的应用,不仅要求企业在会计工作的人才保障工作方面应加以重视;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相关会计核算方法,从而达到理想效果。又因为企业需要对外提供财务报表,所以在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过程中,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变动成本法与以往会计核算方法填制报表的异同点,尽量使其更简单和准确,当然这也考验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结合自身企业实际,合理选择成本核算方法。为了公司在使用变动成本法的过程中能够在公司经营中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不仅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还要分析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充分了解自身企业的情况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竞争力。当然在现代企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实情况,不能仅仅根据数据来决定企业的发展,更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加以权衡后,再加以决策选择是否可以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使用。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也变得愈加重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成本的计量方法直接决定了成本的高低和企业的经营业绩,而税前利润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直接反映,为了使企业利润最大化、更加重视市场需求实际,变动成本法更加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大部分企业选择使用变动成本法计量成本。可是由于变动成本法普遍存在的缺点,使得我国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例如成本的计算不准确、不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等等。但当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成本核算时,变动成本法的运用对内部管理方面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将变动成本法在我国普遍使用之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任务仍然艰巨,应当积极增强自身实力共同推进变动成本法的广泛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秀.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分析[J].会计师,2013.
关键词:应收款项 应付款项 往来数期账 现金流量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购销往往产生大量应收应付款项,在有些企业处于货币状态的资金很少,如何安排资金,我根据近十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运用应收、应付账款数期账的监控企业可运用的现金的会计核算方法”,在企业财务管理应用中非常实用。下面谈谈这一体系构建。
一、往来账数期账定义
应收、应付账款核算统称往来核算,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是一种现金等价物,应收账款是一种未来现金流入,应付账款是一种未来现金流出,管好应收、应付账款就等于近控制住企业现金流量变化。而现行会计中应收、应付账款往来账核算按往来单位设置明细账,表面上看起清清楚楚、有条有理,其实企业真正想要了解应收、应付账中有多少可转化为可支配的现金,结果却一点也没有办法做到,而往来账数期账是种解决此问题的好办法。所谓往来账数期账应是利用弹性预算的原理,运用明细账之间结转,达到定期监控现金流的方法。我们把应收(应付)账款理解成“债权(债务)”、“到期的债权(债务)”、“到期应收未收的债权”三种含义,在此基础上分别设置往来账款。打破传统往来账仅仅按照客户(供应商)设置明细账的传统做法,设计了一套“往来账数期账”和“往来数期表”,把往来账在设置客户(供应商)的基础上再按照专门的方法设置“预收(付)款”、“本期数”、“本期欠数”、“上期欠数”、“上上期欠数”、“上上期前欠数”等六个明细账,使往来账的账户设置更加符合新理念下的应收(应付)账款的含义。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赊销赊购的业务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赊销赊购业务的结账方式又根据不同的客户(供应商)各不相同;除常见的:货到付款(款到发货)、分期收款(分期付款)和预收、预付账款外,还普遍存在合同(协议)约定收款(付款),即不同的客户(供应商)的结账付款方式有:周结、旬结、半月结、月结、2月结、3月结……这样就会使看似简单的应收、应付账款往来账核算,要真正核算清楚,却一点也不简单,而且是企业越大,客户和供应商越多,越是厘不清。据我调查了解,目前真正能够把应收、应付往来账核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企业是寥寥无几。
二、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在现金流量监控体系的作用
财务三大报表之一的“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情况,属于事后反映;而我总结出来的“应收、应付账款数期表”是事前控制,是现金流量的源头控制,即:应收账款事前控制、应付账款事先计划。它的作用应明显大于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可以把“往来账(应收、应付)数期表”上升到至少是等同于现金流量表的高度,也可以把它作为资产负债表的附表。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好坏、资金链是否会出现问题,通过此表既能做到事前预测,又能做到事前控制,给报表的使用者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及时、有用的信息。
三、应对应收、应付账款的重新解读
(一)应收账款的定义
包函三个方面的函义:
1.债权:总的应收账款金额,即:产品赊销后形成的债权;
2.到期的债权:按照合同或者协议的约定可以催收的应收账款;
3.欠数:按照合同或者协议到期应收未收回的应收账款。
我们通常所说的应收账款是指第一种总量的应收账款,即:产品赊销后形成的债权;第二种按照合同或协议到期的应收账款和第三种按合同或协议到期应收未收回的应收账款都没有涉及到,而这恰恰是现在企业应收账款核算的难题。
(二)应付账款的定义
应收账款反映的是产品赊销业务和为客户加工业务的往来核算,而应付账款反映的则是企业赊购业务和企业配套厂家外协加工业务的往来核算。同理,应付账款的定义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函义:
1.债务:总的应付账款金额,即:赊购材料(产品)后形成的债务;
2.到期的债务:按照合同或者协议的约定应该支付的应付账款;
3.欠数:按照合同或者协议到期应付未付或者未付清的应付账款。
(三)应收、应付账款的作用
1.作为业务往来:企业间关注的重点是每笔业务的核算,即:应收、应付账款明细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应收、应付账款的核算,也是目前书本上、专著、各类财务软件的应收、应付账款核算。
2.作为企业经营:企业决策者关注的重点是到期的应收、应付账款和到期应收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到期应付未付的应付账款的核算,即:到期的应收账款和到期的应付账款明细账、数期总账;这才是企业真正所需要的应收、应付账款的核算!目前所有书本、论著,各类财务软件(包括金蝶软件)都没有涉及到。
3.作为财务核算:既要清楚、准确地反映出企业间每笔往来业务的金额和收款、付款情况,又要根据每个企业签订合同约定的结账付款时间(注:旬结、半月结、月结、2月结、3月结……),清楚、准确地反映出到期的每个客户和企业所有客户的往来业务金额和收款、付款情况以及整个企业某个时点(如:10日、20日、30日)企业到期的应收、应付账款情况和应收未收、应付款付账款情况,即:①应收、应付账款总的金额(注:企业总的债权、债务);②到期的应收、应付账款金额(注:企业到期的债权、债务);③到期应收未收回的应收账款金额和到期应付未付清的应付账款金额。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确定;核算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一直是会计准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专业人员可以通过长期股权投资来了解财务会计信息。自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之后,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做了较大的调整,这就导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述在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方法。
1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含义
自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后,长期股权投资被定义为:企业在生产与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来向某个单位进行投资,以此获得相应的股权,从而成为该单位的股东,此时股东也就根据自身持有股份的比例来享受相应权利的一种非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主要特征就是期限较长,不允许股东在工作中出售股权。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方式有很多种,据总结,形成方式有:可以由企业相互合并而形成;可以通过现金、证券、债务投入等方式而形成。长期股权投资作为一种非流动资产,它主要包括一个企业对其自身的子公司所持有的权益性投资,也包括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所持有的权益性投资,其中,这种权益性投资对被投资单位并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若是企业的子公司是被投资单位,那么企业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如果企业的合营企业是被投资单位,那么企业可以与第三方来对被投资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如果企业的联营单位是被投资单位,那么企业的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被投资单位产生较大影响。
2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类型与核算方法
2.1 L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类型
首先,根据企业投资前后形成会计报告主要的完成新来进行分类,可以将长期股权投资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合并取得,另一种是非合并取得。其次,根据投资的方式可以分成将长期股权投资分成三种类型。再次,根据投资的定性标准可以将长期股权投资分成四种形式。第四,根据投资的定量标准可以将长期股权投资分厂三种类型。最后,根据投资的核算方法可以将长期股权投资分成两种类型。我们对所有类型进行综合分析,在这些分类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对应关系。企业在进行合并的过程中,按照相关法律合理分为三种形式,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控股合并,其中控股合并也就是企业与其子公司的报表合并,它的根本性特征也就是企业对子公司有一定的权利,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控制子公司,其控股比例达到总控制的一半以上。
由上述,根据企业在投资前后能否形成新的会计报告来分类,可以将长期股权投资分为合并取得与非合并取得两种类型。我们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可以根据投资的形式将合并取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同样的控制条件下企业进行的合并;二是在不同控制条件下企业进行的合并。上述的定性标准也就是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力,定量标准也就是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所持有的股份在50%以上,此时所采取的核算方法应该是成本法。非合并取得也就是企业并不是通过企业合并来取得的投资,此时非合并取得的投资按照定性标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首先,企业与第三方可以对作为被投资单位的合营企业进行控制;其次,企业可以对作为被投资单位的联营单位产生较大的影响;最后,企业并不对被投资单位产生影响与控制。在其中,第一种并不存在定量标准,第二种企业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在20~50%之间,而第三种的定量标准是企业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在20%以下。如果企业与第三方对作为被投资单位的合营企业进行控制时,或者是企业对所谓被投资单位的联营单位产生较大的影响时,那么所采用的核算方法也就是权益法;如果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产生任何影响或者没有掌握控制权时,那么所采取的的核算方法也就是成本法。
2.2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成本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按投资成本计价核算的方法。在成本法下,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其初始投资成本计价,在持有期间,除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应保持不变。即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一经入账,无论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如何,是赢利还是亏损,净资产是增加还是减少,投资企业均不改变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仍以初始投资成本反映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法是指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后,持有期间则根据所享有的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一种核算方法。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额度账面价值反映的不是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而是企业占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份额。
3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有关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二是初始投资成本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如何处理。
3.1 合并取得
3.1.1 当“投资形式”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初始投资成本按合并时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确定;初始投资成本与付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3.1.2 当“投资形式”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初始投资成本按投出资产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直接费用确定;初始投资成本与付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2 非合并取得
3.2.1 当“投资形式”为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初始投资成本按付出资产公允价值和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二者中较大者确定;初始投资成本与付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2.2 当“投资形式”为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初始投资成本按投出资产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直接费用确定;初始投资成本与付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结束语
通过上述,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之后,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了以此较大的调整,这就导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产生较大的争议。因此我们对其确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根据各种不同的形式制定不同的核算方法,从而准确的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随着社会的发展,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会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动而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我们也需要不断对其确定方法进行研究与确定,以此保证其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钱莹.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