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课标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的初中数学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
3 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新教材中“面积与代数恒等式”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b)2=a2+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2b)(2a-b)=2a2+3ab-2b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
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就目前来讲,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4 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摘 要: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当培养“课标意识”,教师应当仔细研读与分析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将教材精读、熟读,找准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课标意识;培养方案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课标意识”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的现状
1.应试压力大,一味追求高分
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甚至是历史教师本身,主流观点都认为历史这一学科是副科,语、数、英才是主科,大家都不够重视历史教学。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历史课堂更是变得可有可无。但在新课改的目标中,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主流,只有经济水平和人文精神都得到l展,一个国家才是真正的进步。
2.对课程的规划不合理
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历史学科的课时与其他学科是一样的,但在各学校的实际教学安排中,经常出现其他学科侵占历史学科课时的情况。学校这种不合理的学科规划是培养教师“课标意识”的一大障碍。
3.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准不统一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好奇心强是他们的一大特点,如果历史教师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那教学效果肯定会不错。但也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他们也没有针对新知识接受全面的持续学习,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存在抵触心理。
三、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课标意识”的策略
1.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历史课堂的“课标意识”,教师必须把课程要求作为教学依据,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就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查找资料,包括这场运动的时间和发生的背景、有哪些地方代表和中央代表、这场运动的目标和实际结果以及它的指导思想等等,并进行归纳整理。上课时,教师只需要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看法并进行总结即可,这种方式效率高且效果好。
2.培养学生整体历史观意识
历史是由各方各面以及多个层次形成的一个整体。想要让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整体历史观意识,让他们全面地认识历史。例如笔者在讲解日本飞速发展这一课题时,分为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阶段。通过日本二战前进行对外扩张和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崛起,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历史是彼此联系的整体。
3.理解课标,注重知识重难点
知道课标并不代表理解课标,为了切实做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教师就要将课标的要求烂熟于心,当历史教师自身具备这一意识,就可以通过历史课堂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具有该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针对某一单元的要求进行理解,这对于学生在复习阶段提高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201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本的第四单元中,如果学生能理解课标要求,那就会很容易抓住本单元重点,包括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意义以及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
4.实例分析
为验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是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笔者就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第二单元12课《美国的诞生》按照课标要求进行讲解。
在课标中,这一课的要求是: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基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概况,分析这场战争取胜的原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独立战争对于美国的意义及这场战争的定性。(2)过程与方法:笔者将课堂的45分钟划分为5个环节,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只进行精讲,剩下的时间笔者分为自学检测、合作解疑、激励引导、总结检测。(3)教学重点:对于这一课,笔者认为教学的重难点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1787年宪法。基于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整个美国历史来说,将重点放在上述两方面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理解。
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应当仔细研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想要切实体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历史教师自身就应当具备这一意识,然后再通过历史课堂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也具有该意识,推动新课改的继续深化。
参考文献:
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逐步获得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这是教师依据的第一层级目标①,是教师对历史课堂的整体把握。有了这个方向,教师制订课时目标,就有了明确的任务,而如何制订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呢?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课时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直接指导教学,对教与学的活动制订准确的测量标准,特别是对认知性目标和操作性目标,要设计出明确的可测量、便于操作的目标。因此,设计课时目标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思维特点,分析课程目标和教材,从而制订相应反应学习结果的多样性目标和层次性目标,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目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打破过去教学中无教学目标、或目标过于笼统泛化、或脱离实际的弊病。一个完整的课时目标应包括对象、行为、情境或条件、表现程度。赵亚夫老师在谈及层次性目标时就以“”为例,他做了这样的设计:A.能够列出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说出的历史影响;B.能够说出时期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创办者、背景及其运营情况,阐明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②这两个层级之间的弹性就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如果说要初中生理解“中国近代化”还有些困难,教师在进行具体授课时可向学生阐明工业革命的机器大生产,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过度,进而理解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一份好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来自教师对教材的掌握,来自对学生的了解,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故设计出适合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善讲故事,以点带面
实验版课标确定的“学习主题”呈现方式,对于12—14岁的孩子来说不免有些艰涩难懂,因为“学习主题”大多内涵宏大,如中华民族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为此,在修订版的课标中,采用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每个板块之前以‘通论’的方式概述该时段历史的基本线索及主要特征。每个板块的学习内容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③“历史简单一些,这样就给教学留下展现故事、细节、情境的空间。”④既然课标和教材已经要求将“历史”讲得简单,教师何苦要把“历史”教得复杂,非得让学生记住一条条背景、原因、影响这些陈述性的知识呢?相反,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故事,用细节、情节和语言去创设情境,营造学习的氛围。修订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任世江先生亦强调:“初中学习的重点应该在于了解历史,而了解基于兴趣。为兴趣而学习,学习才能成为主动行为。因此初中教学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激发和培养学习历史兴趣。”⑤历史(History)本就是由众多人的故事组成的,所以才形形,丰富多彩,相对于枯燥的文字描述,故事是有趣的,有意思的。而如何把有意思的故事放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且觉得有意义,这需要教师对故事重新解读、加工组织,用细节展现历史的同时,通过问题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如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但是否能说明中国已经产生了磁学呢?祖冲之计算出了圆周率值,是因为他具备了抽象的数学思维和基本数学理论知识吗?再比如,手的进化在人类进步过程中起的作用,如果人不能直立行走,就不能耕作、生产机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去学习教材文字所承载的意义,用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思考一些历史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将历史知识进行溶解,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另外,通过故事,学生已经内化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再借助时间轴,让学生将它们串成线,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理解这个历史时段的主题。
三、多元的教学评价
修订版课标亦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强调了学习过程和效果,就“要坚持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主体,教师可采用多元的评量方式来考核和评价学生,如问答、报告、讨论、表演、纸笔测验、行为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学习档案评量等方式观察和评价学生,并及时给予学生回馈与指导,从而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维水平、问题解决、探究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样,学生在学习找到了兴趣和自信,便会从学习的被动客体转为主动的学习主体。教师亦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我满足感,激发教学热情,不断实现自我提高与成长。正如“教学相长”所说,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实现了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初中历史是高中历史的“前奏”,如果学生一接触初中历史就觉得历史是如此枯燥与乏味,便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对历史产生了不好的刻板印象,极不利于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因此,把历史教得有意思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师的一大追求。
[注释]
①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第3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第3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版)》.
摘 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化角色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熟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历史事件,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既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体验与质疑者,又是历史知识的评议与运用者,还是历史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者。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要激励学生思考。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让教师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名副其实的导师。
二、更新教学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再对新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形成新的观点。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享彼此之间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和反思,我们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滔滔不绝的讲述、眉飞色舞的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教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境,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更新教学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讨论环节中可组织几次小辩论。每次辩论前,可设计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教师看。教师看完后,做一些必要的批示,把稿子发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的观点。这样一来,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师生单向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了;学生由过去在教学过程中的从属地位上升为主体地位。在采取了新的教学方法后,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课堂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得到了理解与尊重,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三、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
1.要文明用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托起太阳的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热情的话语是鼓舞学生上进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文明用语,做好学生的表率。
2.要有情感,富有启发性。
情是语言的本质,又是语言的先导,教师的语言必须富有情感,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要求素质教育代替升学教育,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富有启发性,课堂上教学气氛才会活跃,才会启迪学生的思维。
3.要有条不紊、言简意赅。
科学知识的逻辑性是很强的。教师是通过语言将诸多的知识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输送给学生。要想把这一任务完成好,教师要在备课上狠下工夫,做到讲课时有条不紊、言简意赅。
4.要有美感,有节奏感。
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美感,做到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给学生留下美的熏陶和暗示,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课堂氛围活跃。教学语言除了美感外,还要有节奏感,既不太快、也不太慢,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
关键词:历史教学;简约模式;应用;实战效果
在初中历史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创新课堂的运用并没有积极的推动教学质量的发展,课堂在教学结构的安排上看上去丰富多彩,学生上课积极发言,但是整节历史课停下来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抓不住听课的重点。因此,构建全新的简约模式下的教学理念,能够对当下课堂浮华现象和错位之风起到改进作用,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回归,创造合理的教学轨迹,真正促进真实有效、课堂教学合理的教学品质。
1简约模式的设计理念
遵循新课标在课堂上的教学理念,设计在教学程序和教学过程中最优化的教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简明教学目标、精简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的学习过程。使教学从繁杂的学习条目中脱颖出来,从简约理念教学、教学设计、结构和实践四个角度创造出内容精炼的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强化巩固拓展教学的策略。
2简约模式理念的教学应用
2.1教学目标的简约化: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在他们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学习时,要尽量的挖掘学生兴趣点的所在。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宏观的思考和把握,在教学课堂上设计的教学目标过于细化,容易导致学生接受理解不足对学习产生厌恶感。简约模式的教学目标能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准确结合,明确学生在教学目标下系统的进行学习[1]。
2.2教学思路的简约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现行的教科书在历史的编纂中章节目录有很大的跳跃性,内在联系较为隐性,学生在对书中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使用简约的教学模式,清晰的教学思路。简约的教学模式能够让繁杂的内容更加条例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利于教师方便教学。如果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层次过多,教授的内容过于细碎,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听课时蜻蜓点水、浅藏辄止。清晰的教学思路能够清楚的表达课程标题和副标题、副标题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充分的展现了历史教学的层次之美。比如,在初中历史课本中会有三个副标题之间的联系为隐性,按照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理解能力很难清楚的明白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整理出一套简约的教学理念,抓住主要重点进行讲解,一步步的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初中历史中有关战争的科目比较多,它们发生的时间、背景、地点、具有的意义都不相同。书中列出的条目繁多,教师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学生进行讲解,从战争的背景到事件的经过,再到结果和其历史意义。这样的教学思路既简约又清晰透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2.3教学语言的简约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学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要构建简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师必须简练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教师要根据所教课程的需要,努力做到教学语言的科学规范化、语句标准、具有引导性能使学生思考和产生新的问题。教学语言的简约主要表现在快速指出内容主线,言简意赅、合情合理。教师的语言从内容上符合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突出、条例清晰、结构严谨[2]。例如,在讲到初中历史中时,适当的引入当时发生的战役和社会面临的状况,把学生的思维带到那个年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能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
2.4教学内容的简约化:
随着教学科目的增多,学生的学习任务量越来越大,初中历史教材上知识量大、历史概念繁多、课时紧张等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只有大胆创新勇于舍取才能使教学内容精炼适当。在教学上应该抓住重点的教学内容,对课本的难点、疑点进行归纳整理,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对教学内容上无关的枝节进行剔除,多增加一些必要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用心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哪些是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哪些是学生没必要完全掌握的知识点。要做点“三讲三不讲”原则。即学生能自学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不理解的不讲;而是把重点难点主要内容讲透彻、讲明白、讲牢固。
3简约模式理念的实战效果
简约模式理念应用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有效合理的开展教学任务,抓住学生对于学习上的不足,从多方面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应该充分运用简约模式下的教学理念,以教材体系为主线,按照教材的内容制定合理的规划,勾勒清晰明了的教学主线,引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度契合,展示课堂精彩:让学生从学会学习到乐于学习,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营造乐于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喜悦。在课堂上简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的进入学习中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简约模式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理性和教学质量的回归,它使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条理化、简约化,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展。简约模式是历史教学课堂的返璞归真,能够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洁、有趣、生动。追求简约的历史课堂,实现高效的教学理念,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37.
[2]刘金玲.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9):18.
关键词 初高中教学 历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异同
1.1从课程设置看
(1)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2)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高中历史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从中可见,高中历史则更重视理解和应用。
1.2从教材内容看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容量增多,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增大,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2)从课程的编写体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也存在较大差异。①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一线索。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高,初中基础不牢靠、就会在高中学习时出现历史知识链的脱节。②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的三学年历史教学中,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2 学生学习状况
(1)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凭借识记,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原始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对史料的分析辨别、归纳等能力。而高中历史学习强调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学生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方法,缺乏对史料的分析和思考,导致历史成绩不好。
(2)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比较模糊。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会导致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3)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地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多,教学进度较快,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花时间理解掌握,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造成了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教师还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的涉猎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1)适当放慢高一年级的教学进度,给学生讲清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历史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和应注意的事项,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2)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加强课前预习,适当联系相关学科的课程知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交叉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初中学过的知识点应注意复习,理清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
3.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关键词】历史故事;创设;灵动课堂
新课改以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转变,创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集中体现。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创设灵动的历史课堂,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学发展的本质需要。
一、以历史故事为引,激发学生“想动”的学习欲望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不乏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的发生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前提,承载着历史,传承着历史。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单纯的讲解历史知识,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故而,课堂效果不尽人意。将历史故事巧妙的引用到课堂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学案例1: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中,单纯的讲解三个朝代的兴亡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距离现在的时间久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感。教师巧妙的将武王伐纣的故事引入其中:
师:同学们,现在有一部电视剧比较火热,《封神英雄榜》大家都看过吗?
生:看过。
师:那你们觉得这部电视剧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生:殷商的灭亡,周国的兴盛。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武王伐纣的故事吗?
生七嘴八舌:知道,就是周武王讨伐殷商大王的故事,在电视剧中我们都看过。
教师会心一笑,经过对武王伐纣故事的讲解,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效果甚佳。
二、以历史故事为例,提供学生“能动”的课堂情境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是需要牢记的,故而,这也是令很多学生十分头疼的问题。死记硬背显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取。善用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能动”的课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
教学案例2: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一课时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天、女娲补天的故事作为引子,进行课堂授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吗?
生:从电视中看到一点,好像女娲是远古的神,当时天上破了一个大洞,女娲炼七彩石补了这个大洞,人们才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师:说的很对。那么开天的故事有谁知道呢?
生:不知道。
师:在太古的时候,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象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赖无声。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生:哦,原来如此。但是这是神话故事,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呢?
师:这位同学问得好,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华夏之祖》。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为什么呢?
同学们兴趣盎然,两眼只盯着教师的嘴巴,期待着精彩的下文!此外,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又知晓了“大禹治水”与“禅让”的故事,教师可以适当给出几分钟让学生表演小故事,如此,课堂效果不仅极佳,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不但学习兴趣盎然,而且记忆深刻,从而创造出灵动的课堂效果。
三、以历史故事为力,激发学生课堂“敢动”性
不少历史小故事都具有激励人的作用,例如“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等等,都在不断给人们源源不断的精神激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不主动,显然,课堂效果就很难提高。面对这样的课堂现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历史故事,激活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同时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
教学案例3: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中,面对学生的不积极,可以适当添加几个名人励志的故事,其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
师:同学们,我为大家讲一个“毛遂自荐说楚王”的小故事。
生欣欣然,聚精会神。
师:“毛遂自荐说楚王”的主角是毛遂,据中国典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毛遂自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勇敢,敢于推荐自己推荐担任某项工作。我们现在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课堂上不积极主动,怎么能学好知识,做有用人才呢?
生幡然醒悟,若有所思。
之后的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竞相发言,灵动的课堂让学生们在历史的世界中更加自由的畅游。
由以上可知,将历史小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创设灵动的历史课堂,大大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但是,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是轻而易举的,是有章可循的。在遵循课堂教学知识的前提下,本着科学高效的原则,适当引入历史故事,让历史故事为课堂教学所用,如此才能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希冀通过对此文的论述,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昆.论初中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D].苏州大学. 2011
为了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可以采用幽默教学的方式,使得原来沉闷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而形象。灌输式、沉闷式的初中历史课堂不再让学生感觉到厌倦,而是集中精神的全身心的投入到与教师的互动中,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幽默教学 课堂气氛 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采用幽默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也在轻松的课堂中反思。幽默教学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进行培养,塑造健康的学生人格和心理。下文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堂中采用幽默教学法的作用和方法。
一、初中历史课堂采用幽默教学的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的艺术,可想而知,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历史课堂回味无穷。历史属于文科性质,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学科,历史课堂的言语性表述比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合适而幽默的语言,是提高课堂艺术的最佳方式。初中历史课堂幽默教学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使得课堂生动而融洽,让学生跟随着教师的引导,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比如,时“萝卜用车拉,芝麻赛玉米……”这些幽默的言语都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课堂轻松而无压力,学生高效而能学到知识。
(二)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知识的学习都依靠兴趣的培养,而幽默教学,又是调动和提升学生兴趣的最佳方式。学生厌倦了概念的平白讲解,所以初中历史幽默教学自有它的独特用处。比如,像大猩猩的远古人类,谁能画出来?他们有什么特征呢?等等,这些幽默式的教学,带动了学生思考和分析,让他们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去感受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
(三)融洽师生关系
课堂的有效性,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参与度,而学生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应对教师的每一步的教学节奏,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一国两制”时,可以幽默的将学生和老师比作台湾和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实行一国两制来完成祖国统一。采取幽默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提高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课堂实施幽默教学的方法
(一)引用诗词方法
诗词歌赋是我国经典的文化传统,也是不可磨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采用诗词的幽默教学,既对历史进行了回顾,又能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融入其中而又不断反思。初中历史课堂,是文化的课堂,也是诗人和历史知识的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引用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可以更好的对历史知识进行诠释。
例如,在学习清朝的相关历史问题时,可以对慈禧这个著名人物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讲解。慈禧的腐朽统治引导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屈辱发展,给国人带来了永远抹不掉的伤痛,对于现代中国来说,她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但是都是对她的批评和讽刺。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中国思想家章炳麟的《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时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这首诗很好的反应了慈禧一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将历史与诗结合起来,将她的一生描写的淋漓尽致,从而幽默的讽刺了慈禧的“业绩”,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反思和分析。
(二)反差对比方法
为了突出两者的差异,更好的运用差异分析来突出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反差对比方法来进行教学。将不同事物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获得更清晰的对比体验,让学生对知识分析的更加透彻,也建立更清晰的知识架构。
例如,在学习宋词的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特征时,可以运用反差对比法很好的幽默一把。婉约派的词犹如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千娇百媚,多姿多彩,有时候害羞的掩面而出,有时候安静的温柔典雅。比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豪放派的词就像一个关西大汉一样,不拘小节,声势张扬。比如,苏轼的《念如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极其豪迈的表现出了词人的豁达。运用反差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其中知识的本质和差别。
(一) 词意活用方法
词意活用法,可以有古词今用和今词古用两种,对于古代的词和现在的词,将其融会贯通,巧妙结合,可以增加高中历史课堂的幽默元素,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运用今天常用的词语,将现在流行的词语与古代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做好历史只是的导入,从而可以幽默的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例如,在为了讲述“秦朝的统治”这一章节的相关知识“秦朝法律的严酷”时,可以采用今词和古词对比的方法,“同学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酷’,哇古天乐很酷,酷毙了等等,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也说,哇,秦朝的法律酷比了呢?”通过一系列的导入,引入学生对这两个不同时期,词义表达的不同意思的思考。幽默的运用今词来进入秦朝法律的讲解,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快乐中体会古代法律的严酷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
三、总结与归纳
总的来说,实施幽默教学,是提升课堂气氛,打造和谐氛围,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种比较不错的教学方法。初中历史内容比较多,在记忆和总结方面,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采用幽默教学,就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高度集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跟随着教师的思维脚步,由教师的引导和提问,逐步深入到知识的本质,从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了解知识的内涵。初中历史课堂采用幽默教学有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幽默教学可以采用引用诗词、反差对比、词意活用等方法,采取幽默教学,成就高效课堂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历史的讲堂上,增强爱国热情,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任敏娟.幽默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