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历史方向范文

高考历史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历史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历史方向

第1篇:高考历史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68-02

2010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此看出: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能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支撑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一、高职专业理论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现状

1.考核成绩结构公式化。通过对旅游类专业的68门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结构调研,我们发现97%以上的课程考核成绩结构为:课程结业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终结成绩(60%)。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和上课出勤、上课发言表现等方面体现,期末终结成绩来自一张闭卷的笔试成绩。这种课程结业成绩结构由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60%),平时成绩的获得又较轻松,导致学生注重期末考试,轻视平时的过程学习。80%以上的学生作法是:期末考试前突击整理笔记、突击背笔记;平时学习主动性不高,常常是出工不出力,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学习的过程。

2.考核方式单一。我们对68门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期末终结考核方式的调研结果是,97%以上的课程期末终结考试方式沿袭传统的考试方式——“闭卷笔试”。“闭卷笔试”考核方式带来的主要问题有:①闭卷笔试只能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记忆效果,无法考察学生全面的学习效果、更无法测量学生基本素质发展的真实状况,无法支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②闭卷考试试题形式以客观题目为主,客观试题答案标准化使教学效果走向趋同。在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下,学生减少了主动求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发展。

3.考核内容选取局限在教材所述的范围。目前专业理论课程考核内容取自于教材阐述的主要内容,教师课堂授课也仅仅是围绕教材选取内容,甚至存在教师课堂授课只是复述教材内容的现象。有学生抱怨教材内容我们自己也看得懂,何必要老师念给我们听。在闭卷笔试的考核中大部分都是对专业基础知识是否记忆下来的考核,很少有对知识应用的考核和评价。学生们只要记好笔记、划好书,考前突击把笔记和书上重点内容背诵下来就可以过关。

4.试题库建设滞后。目前各个专业在试卷标准化上也作了一些工作,但往往因专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及教师资源不足、试题资源欠缺,导致题库中的试题没有科学的、规范的质量标准;同时试题库更新周期长,试题内容无法与时俱进。这样的试题库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监控,达不到学业考核评价的基本要求。

5.考试时间集中。目前,各个专业的理论课程考试的时间安排基本集中在期中、期末或者课程结业阶段的终结时间。学生们只是在期中、期末或者课程结业阶段抓紧完成老师布置的重点学习内容,平时学习懒散、对付。这样的考核安排,无形中使学生养成了投机心理。

6.考试基本功能弱化。考试的基本功能有评定、诊断、反馈、激励、预测和选拨等,但是现阶段高职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方式导致考试基本功能严重弱化。学生只在乎考核终结成绩是否过关、能否有助于得到奖学金,不在乎考核成绩本身反映的学习效果。

二、对旅游类专业理论课考核改革方向的几点思考

1.深刻理解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习、借鉴国内外高职专业理论课程考试模式的成功经验,确定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方向和基本思路,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考核模式。

2.在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中选择《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会展概论》和《饭店英语》等教学改革基础比较好的课程,作为考核模式改革的试点,编写试点课程考核方案,首先做到试点课程考核模式的优化。按照“能力形成性过程考试与总结、鉴定性终结考试并重,强调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过程质量检测和终结质量证明的保证作用,积极探索考核方法多样化”的原则,进行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模式的全面改革与重新设计。

3.加强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深入研究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对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试点课程,要改变简单、统一的笔试闭卷的考试形式,探索立体的、开放的多样化考核模式。试点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①笔试与口试、活动(竞赛)相结合。依据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标准和课程特点,将讨论、答辩、演讲、自述、知识竞赛等形式与笔试考核组合,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沟通表达、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内容。②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能够利用各种学习材料,扩展考核的范围,与传统的闭卷考试结合,能够互相补充,使考核更加完善。半开卷考试作为介于开卷和闭卷考核方式的一种中间类型,学生可以携带写满比较难记的公式、原理和要点的规定纸张参考答题,同时淘汰了名词解释和填空等死记硬背的题型,代之以较灵活、易发挥的题型如案例分析题,符合大学生学习的特点。③专业理论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能够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专业理论课程的综合学习水平,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专业理论课程考核,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业热情。④注重过程化考试。原有考核成绩结构中“过程考核”比重小、形式简单,“终结考核”比重大、以客观题为主。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思考,只关注期末的复习背诵。为此,旅游类专业理论课程考核要提高考核成绩结构中平时考核成绩的比重,并对平时考核形式细化,这样才能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同时促进学生过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会展概论》课程平时形成性考核采用会展知识竞赛、课前“说会展”活动、作业和课后撰写小论文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结业成绩的60%;期未总结性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主要考会展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成绩占课程结业总成绩的40%。通过增加过程考核分值的比重,让学生明确“过程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课程要取得优秀成绩,不能仅仅在考试前突击背书应付考试,而是要将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平时、放在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运用的学习上。

4.精心设计“闭卷笔试”试卷形式和内容。精心设计“闭卷笔试”试题内容的深度和宽度,设计知识再现与知识运用的考核比例,合理分配主观题与客观题、记忆题与分析题的比重。加强考核内容的选材和题型研究,以加大对学生知识、能力全面考核和评定力度为前提,增强试题的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效性。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通过高质量的课程考核,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综合评定,达到教学效果总体评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轶宏..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2]张敏.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第2篇:高考历史方向范文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考试题中属于比较简单的一类试题,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考查。遥感(RS)主要用于动态、适时图像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用于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于数据的查询、处理、分析、预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一类试题只需抽取题设中的关键词,就能选择相应的研究手段;另一类是对GIS图像处理过程的考查,即栅格数据的处理。所以图层叠加和拆分在解决这类试题中非常关键。

例1:(2011・浙江文综)某市寻找合适布局工厂的地点,该厂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地形平坦;②距河流1km范围内。图1中“空间资料”是城市地形与河流的空间分布,每一小方格代表1km2(该区面积共16km2);“属性资料”是地形和河流的类别资料。根据选址条件,对照空间资料和属性资料,符合条件为“1”,不符合条件为“0”,若同一小方格内有两种不同属性类别分布时,为求简化,占有面积比例较大的属性作为评估对象。完成1~2题。

1.图2是四幅“河流”资料的评估值图,其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根据地形、河流两项资料的综合评估,图3中适合布局工厂的地点是( )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丙

解析:(为方便起见,把这16个方格按照自左而右、从上到下分别编号为1~16)第7题,先把河流左移1km,可知第13格大部分距河流1km范围内,为“1”(③④错误);把河流右移1km,可知第2、6、10格大部分距河流1km范围内,为“1”(①错误);把河流上移1km,可知第11、12格大部分距河流1km范围外,为“0”(③④错误)。第8题,图中第3、4、7、8格为坡地,其余为平地,结合第7题答案,甲、乙符合厂址要求,丙、丁不符合要求。第7题选B,第8题选A。

二、基于数学统计方法的试题研究

1.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数学分析方法,在现代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中经常用到。

例2:(2012年上海高考)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图4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的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在( )

A.亚洲 B.亚洲和欧洲

C.亚洲和北美洲 D.欧洲和北美洲

6.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

A.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B.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C.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

D.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解析:由图示的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途中上部分12个测站年均降水量与太阳黑子呈正相关,下部分22个测站年均降水量与太阳黑子呈负相关,并且所测地区年均降水量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故第5题选D,第6题选C。

2.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也是一种常见的数学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离散数据的近似处理,看各个离散点与平均水平的差异。常见的主要有直线回归、曲线回归。

三、总结

第3篇:高考历史方向范文

关键词:基岩泥浆护壁岩芯采取率钻孔灌注桩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随着天津经济的发展,天津市蓟县基岩地区开发的高层和超高层项目正在增多。基岩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难度较大,钻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外业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勘察成果的质量好与坏,并对建筑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以笔者主持的天津蓟县基岩地区一个高层建筑项目岩土工程勘察为实例,针对外业施工工作中所遇见的具体问题和钻探质量的控制方法,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思考,供基岩地区外业钻探施工人员参考。

2、项目情况简介1

天津明玉城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凤凰山水园项目位于蓟县县城东部,蓟县东环线的东侧,凤凰山西侧的山脚下。本工程主要为2栋25层住宅楼,1栋5层商业,1座纯地下车库,2栋25层住宅楼下设两层地下室,其余均为地下一层,5层商业和25层住宅均拟采用框剪结构,桩筏基础,基坑面积约为 10713 m2,基坑周长505m,具体见平面位置图(图1)。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于2011年7月24日到2011年9月5日完成,钻探采用DPP-100-4、XY-1及XY-2型钻机。对土层及全风化岩层,钻进时采用泥浆护壁,采用单管回转活塞式防喷取土器取土;对卵石、砾石、碎石土层,钻进时采用冲击钻钻进,重型动力触探进行原位测试,钻进过程中以套管跟进或泥浆护壁防止塌孔;对强风化及中等风化岩层,采用岩芯钻钻进。共施工勘探孔50个。

3、外业钻探施工时出现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3.1钻进效率低下问题

本项目勘察外业钻探施工时有部分钻探班组施工比较慢。经过调查了解,他们在平原地区勘察施工的经验丰富,但在天津蓟县山区基岩地区施工相对较少,经验缺乏,岩石的钻进速度相对土层来说比较慢,产生了急躁情绪。

笔者认为,在基岩钻进过程中首先要克服土层钻进中以快取胜的思想,要有耐心,否则会出现欲速不达。通过现场调查,完成一个30.0m深的钻孔,有基岩地区钻探经验的钻探机组只需要2天的时间,而无基岩地区钻探经验的钻探组则需要5天以上的时间,且无基岩地区钻探经验班组采取的岩芯质量明显比有基岩地区钻探经验班组采取的岩芯质量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让没有山区基岩钻探经验的班组退场,重新引进一些有基岩钻探经验的班组,提高外业钻探效率,保证外业施工质量与周期。

3.2泥浆护壁问题

基岩地区外业钻探中的泥浆护壁是很钻探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本工程的11号孔,在钻进到埋深6米时,由于渗漏严重无法返浆,现场使用了12袋黏土粉还是无法堵住漏洞,致使施工难以进行。

经过分析,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岩石破碎严重,裂隙比较大,护壁泥浆直接从裂隙流出,无法返浆护壁,导致无法钻进。根据以往经验,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采用高强度的水泥浆注入钻孔,让水泥浆渗入裂隙凝固后再进行钻探。经过处理后,钻进时泥浆成功上返,利用约为2天半的时间顺利完成了11号孔的钻探工作。

通常基岩地区钻探采用的堵漏或泥浆护壁的主要材料为黏土粉、锯末、石膏、水泥(其中可搀加水玻璃),其中最经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长套管进行堵漏。实际钻探施工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准确进行判断,合理选择堵漏材料。

3.3岩芯采取率达不到要求的问题

本项目个别班组在钻探时岩芯采取率不能满足有关规范要求。主要原因是本项目场地内基岩破碎较为严重,其上还分布有碎石土。

经过现场反复试验,简单有效的方法是钻探达到回次进尺要求时向钻管内加入一定量的长度约10~15cm的铁丝,然后再钻动若干圈,让铁丝散布在空隙中,像网一样牢牢的把粒径不等的碎石或破碎的岩石块固定住,提钻时破碎的岩石或碎石块被带出钻孔,岩芯采取率明显提高,达到了规范的要求。

3.4现场质量控制问题

目前勘察市场上外业施工队伍的素质层次不齐,良莠混杂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农民工未经认真考核就进行现场编录的现象经常发生。为了保证本项目的质量,现场要求钻探班组按回次进尺摆放岩芯,并做到每段岩芯均有标记,保证岩芯采取率满足规范要求,一个钻孔钻探完毕后现场进行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下一个钻孔的施工。采取这一措施后,现场钻探岩芯采取率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岩土工程勘察外业钻探最基本的质量要求。

4、外业钻探工作质量检验

该项目目前桩基施工已经完毕,采用冲击成孔灌注桩(现场施工冲击钻钻头见照片1),桩径为0.90m,设计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建议,25层住宅楼以中等风化白云岩为桩端持力层;5层商业以强风化白云岩或中等风化白云岩为桩端持力层2。

在基岩地区进行桩基施工时,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每一颗桩施工到预定的深度时都需要对桩端持力层的岩石和埋深进行鉴别,只有达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才能进行浇筑混凝土和下放钢筋笼等后续工作。经过建设单位委托有关人员对该项目的每颗桩的持力层岩石进行验收,均与勘察报告提供的岩层、岩性、埋深一致,正是由于现场严格的钻探质量控制,才能对设计和现场桩基施工进行指导,保证了桩基施工的顺利进行。

5、结语

通过天津蓟县基岩地区的钻探外业施工,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1)在工程勘察外业钻探工作中,基岩地区和平原区的钻探工作有明显的不同。

2)基岩地区进行外业施工时,岩芯采取率是勘察成果的质量保证之一。如果岩芯采取率满足不了要求,则勘察工作的最终质量将无从谈起,而岩芯采取率的保证与钻探施工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以及经验是惜惜相关的。

3)基岩地区钻探泥浆护壁很重要。实际钻探时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准确进行判断,合理选择堵漏材料或套管跟进钻探,保证钻探工作顺利完成。

4)钻探质量控制,责任心是关键。只有现场严格控制,才能提高勘察成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才能给设计和施工进行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天津明玉城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凤凰山水园项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天津市勘察院,2011年9月。

【2】《天津明玉城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凤凰山水园项目建筑施工图设计》天津市建筑设计院,2012年9月。

第4篇:高考历史方向范文

下面就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思考:

1.要认真理解《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牢牢把握高考方向

《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是高考的重要的指导用书,因此,作为一名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讲好讲透教材每章节内容外,还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从《说明》中了解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掌握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而将培养目标自觉地贯穿于教学与复习之中,以适应当前历史高考改革对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从《说明》中把握考试形式,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适于选拔人才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只有当学生完全了解了高考对他们的能力要求后,在平时的训练中才会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有提高。

2.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近两年高考的历史试题,较大幅度的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要求,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历史基础知识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过程等。只有准确理解其内涵,才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目录、课文、地图、注释等。教师应重点讲解线索、阶段特征、知识结构及历史概念等,并结合典型试题让学生去分析、挖掘、整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没有基础知识的落实,能力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

3.要转变教学观念,突破思维定势

由于历史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某些思维定势。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突破思维定势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也就是寻求答案多样化的思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目的在于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对影响的分析,不仅要分析对中国的影响,也要分析对英国、对世界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既要分析破坏性也要分析建设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多个角度,不同的立场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突破传统观念束缚,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4.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

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这些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重大工程、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有基本了解。政治方面,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质和现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也必须熟知。语文方面,更要具备语法、文言文阅读、归纳、分析和总结能力。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以外的知识对历史问题的解答也在起着重要作用。

5.要研究高考试题特点和方向,找准复习的思路

第5篇:高考历史方向范文

高考于我国而言已不是一场简单的考试,而是已成为国民生活的一件大事,高考制度是关系到我国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 现行高考的“基本框架”,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定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学校高考工作情况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高考工作情况总结范文一20__年是我省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我校在区教育局领导下,在校长的正确指挥下,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校全体高三师生共同努力,高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回顾高20__年的工作,我们的体会是:更新观念,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

一、我们的准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学生方面:本届学生总数216人,分为

5个班,其中理科3个班126人,文科2个班85人。本届学生是铁路学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的第二届学生,当年招生线上线下学生各有一半,人数虽然初具规模,但尖子生寥寥无几。高考归属地报名后,在我校参加高考报名的学生有145人,其中理工类考生81人,文史类考生64人,艺术(文)类考生5人,艺术(理)类考生1人,体育(理)类考生3人,回外县区报名的学生有81人。根据检测成绩,本届学生中没有较突出的学业优秀生,中下层人数较多,但学生普遍学习认真,班风良好,不遵守纪律的现象较少

2.教师方面:本届高三任课教师17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10人,二级教师3人。

除两人是第一次担任高三教学工作以外,其余都有多次担任高三教学工作的经历。任课教师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团队精神好。

3.高考奋斗目标:

①人数目标:36+30即理科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要达到36人,文科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要达到30人。高考归属地报名后高考奋斗目标修正为理科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要达到17人,文科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要达到18人。

②学科目标:学科目标是人数目标的1.5倍。

二、我们的工作-------关注过程,重在落实:

1.学校领导很重视高三工作,抓得早、动得快。

20__年_月5日在假期补课期间第一次召开了新高三年级会,在会上分析了学生在高二时的学情,提出了新高三的包抓措施,宣布新一届高三工作正式启动。并成立了复课领导小组,封校长任组长,副组长有杨少君、李中兴、吕宗乐,组员有曹平慧、张红丽、郑革功、赵红英、李艳。明确职责,分工负责,使高三复课工作在各个时期进展的都比较顺利。

2.教导处对区、市所组织的大型考试能及时、认真、细致地进行分析,能及时洞察各科成绩的变化趋势,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及时给予指出。

实行“希望生薄弱学科无提高问责制”,在每次质量分析会上,各学科任课教师要总结所包抓的希望生和边缘生的成绩变化情况及成功与失败原因,并提出今后的奋斗目标。

3.教导处能严格复课过程管理,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常规检查,对检查的结果,能及时反馈给老师,对成绩突出的能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能及时指出。

4.学校领导能深入课堂进行听课和定时评课,对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及时给予指出。

上学期校长、书记听课都过百节,本学期几乎每天在高三教室里都能看见校长和书记的身影。学校领导听完课后,立刻检查教案,并在教案上签字。

5.学校注重高三研讨和高考信息的搜集。

学校能组织部分高三教师参加省教科所举办的高考研讨会,参会老师能把研讨会上所获得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在校其他高三老师,形成资源共享;学校根据本学期试卷讲评比较多的特点,在市二检后开展了一次“试卷讲评示范周”活动,学校指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先进教学理念的雷永长、李艳、王焕丽老师在4月17~19日给高三老师上了三天的试卷讲评示范课 ,高三老师都能够积极地听课品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高三老师能坚持“抓差扶优工作”,能经常找边缘生进行谈话,并能做出记录,能及时了解边缘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7.学校组织老师认真研讨大纲、考试说明,认真研究近五年的高考题和实行了新课改省的高考题,特别是宁夏和海南省高考题,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坚持三周考练,考题以剪贴的组合题为主,教导处严格把关,考完后老师能及时进行讲评。

8.校心理咨询室长期开展“欢迎来欣馨园坐坐”活动,针对高三学生学习生活上压力大,思想紧张,情绪不稳定的特点,进行个性心理疏导,并且每年_月底5月初对高三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

9.学校承担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项国家级教科研项目,语文研究的课题为《新时期中学语文学习方法的变革》,数学研究的课题为《“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英语研究的课题为《运用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一项市级数学科研项目,研究的课题为《“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一项区级教科研项目,研究的课题为“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实施方案,高三老师都能积极参加到教科研活动中去,并在教科研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我们的收获------合作竞争,全面提升

高三年级是拼搏而团结的年级,一年来老师们勤勤恳恳 ,倾心投入,踏实工作,尽管竞争压力大,工作强度大,但我们知道“人心齐,泰山移” ,和谐团结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每位教师都深刻的体会到:团结协作是一个集体取得成功的法宝。高三年级组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团队精神,增强团结协作意识,鼓足干劲,齐心协力,一心一意搞教学。

每位高三年级教师都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一心扑在工作上,许多老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补缺补差,不计报酬,经常利用晚自习、下课和星期日时间找学生谈心补课,与学生打成一片,帮助学困生和希望生、边缘生义务辅导。凡此感人的事,举不胜举。在学生思想方面更是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人人都是班主任。在教学中他们强调团结协作,以大局为重,较好地保证了高考战略总体目标的完成。

回想我们高三所走过的路,虽然一路艰辛,一路拼搏,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好多方面距党和人民的要求及家长的期望还差的很远。我们坚信;有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科学指挥,有全体宝铁一中教职工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我校教育教学一定会迈上新台阶。

学校高考工作情况总结范文二本学期在教育局、教务处、教研处等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教师的共同下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本着以“考纲、考点、考题”为导向,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优化教学程序为手段,全面梳理主干知识,侧重于“夯实基础,构建网络”。坚持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了三个轮次的复习以及高考最后冲刺的备考工作。这一学期全组所有历史教师精诚合作,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全组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在课堂效率上下功夫,深挖巩固提高及应试环节,共同奋斗,确保了__届高考我校再一次创造辉煌。

一、备考方向及备考思路总结:

通过对__年各地区15套高考试题的分析得出我们历史组的三轮备考工作的方向性非常正确,复习也非常具有针对性,尤其是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在通史复习的基本前提下,穿插了老教材的相关内容,2104高考无论是新课标一新课标二还是其它地区的高考试题基本侧重了这样一种脉络,例如:两套新课标的41题,题目设计新颖,是对不同时期版本的的教材目录进行删减、整合,这就涉及到我们老教材的内容;又如:我们在二轮复习采取了通史阶段特征的复习方法,浙江卷的38、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对外恰恰是考察了阶段特征;我们在复习中侧重了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以及马歇尔计划的复习。在__高考中有三个省区的主观题都有涉及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两个省区涉及马歇尔计划;在热点复习中,我们认为__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重点强调中法关系的发展,浙江卷的39题考察就是中法关系的发展演变;拿破仑的评价;总之我们__年高考备考的思路是非常适应高考要求的。

二、各阶段的安排

我们的备考复习安排为三个轮次一个冲刺四个阶段。

1、一轮复习基本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通过“低起点、小梯度、高密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科体系。

”帮助学生从高考的角度来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并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通过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完成了知识目标的掌握。通过学科基础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考纲上所要求的各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基本养成正确审题、答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完成了能力目标的培养。

2、二轮复习采取通史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

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几段历史进行宏观、系统的把握,按照“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整合教学资源,概括、拓展、升华教材,,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掌握各个单元及各专题的知识结构,在这过程中,穿插补充了一些人民版教材没有设计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构建主干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认识、理解和评析材料,注意会用历史的语言叙述历史规律和历史过程,同时注意解题的规范性。促使学生自己形成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3、注重三轮复习和冲刺阶段的辅导

在三轮复习中除了按照年级的安排进行九轮正式考试再加上考前的保温训练,总计10套模拟试题。学校就、会提供4套试题,我们自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历史专题组织5-6套试题,但因学校安排的试题也可能有不适合之处,需要历史组的老师们每人搜集整理一套试题,这样可以发挥大家智慧,使我们的备考更加具有针对性,除了组织的十次模拟考试外进行了两个重要的内容:

一是自主性回归(考前主干知识强化)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归教材;督促学生对错题、重点题型重新研究整理,适时组织重做或变形重做;速记内容,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抢记,除主干知识外。还要加强对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记忆,组织教师编写记忆提纲,知道学生利用早晚自习和边角时间加强记忆,保证重点知识方法记得住、想得起、用得上、用得准,提高准备性。;每轮次都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矫正,总结反思,针对训练暴漏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8.注重针对辅导

考前最后一个月对推进生的辅导除了应主要侧重心理辅导与心理疏导上。课堂上多鼓励、多肯定千方百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下,多谈心,多交流尤其是对优生中的历史待优生,我们除了面批面改他们的作业外,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走近它们的内心。另外就是建立动态的管理档案,要不断的针对每个待优生的实际及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措施以保证它们的历史成绩有所提高、绝不能成为制约总分的学科。

六、对__年高考备考的几点建议。

1、砸实基础、灵活运用。

强化对主干知识的准确掌握。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就是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准确记忆与理解。并且能够对题目进行灵活的变通,尝试“变一变”“改一改”,对主干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训练。教学中应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巩固,应该在主干知识的记忆、理解上引导学生多下功夫,教师主要发挥点拨、督促、检查的作用,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平时记得住、考试想得起,用得上。

2、审清设问,明确问题。

强化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无论是练习还是考试,“成也审题,败也审题”,如果审题出现失误或偏差,导致答题方向、角度错误,答得再多也是枉然。所以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重视在网评的条件下,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答案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书写用语要规范。

3、材料教学,紧跟潮流。

在平时的教学、测试中一定要注重搜集新情境的材料,注重新角度、设计新问题,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尽快适应这样的新题型。

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正确性、语言表述的概括性、准确性上下功夫,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平时可以教师设计、或是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部分资料,让他们自己设计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这是现在高考需要的能力

4、强化训练,提升技能。

教学中要注重解题技能的指导。如对材料解析题的分析,最基本的分层训练、缩句训练、角度训练,以及归纳法、演绎法等基本方法的训练应该是我们__届高三备考的重点,也是我们基础年级教学参考的一个方向。注意教科书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尤其是迁移延伸,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学校高考工作情况总结范文三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面对高考试卷,回首往日的教学与备考历程,无意中意识到工作中有得也有失,仔细想来有以下几点较值得一提

一、早打基础,构建体系

早到什么时候呢?高一!如何打基础、建体系呢?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这原本就是高一、高二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为什么还要提呢?因为事实上高一、高二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和要求,而这个目标和要求的达到又是高考出成绩的前提和基础。历史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考试必然以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例如今年高考题的第12题就典型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基本线索。第36题就典型地考察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外交的基本线索、基本观点。那么高一、高二的时候学生为什么没有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呢?此事可就说来话长了。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在相当多的班主任和学生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历史科只要等到高三背背书就行了,高一、高二根本不用花较多时间去学。在课改之前历史教材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分古今中外几大块如叙述家普一样的编写,学生在高三死记硬背对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虽然效果不可能很好,但是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在课改之后的今天教材打乱时空顺序,按模块、分专题进行编写,学生如果平时不好好学,只靠高三搞突击,就连基本史实都掌握不了,就如同在一个大家庭里认不清人、搞不清辈分一样,更不要说基本线索、基本观点了。说到底,学习每一学科都要遵循每一学科的认知规律,学习历史科也不例外,只靠想当然是不行的。其次是学生精力问题。我们的学生总体上是相对差一点的,等到高二文理分科后文科班的学生总体上相对又差一点。文科班的学生能够语、数、英、政、史、地全面发展的很少,只好选择语、数、英重点发展,一般班主任也会这样引导。但实际上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几乎放弃政、史、地的学习。再次是惯例问题。按照惯例政、史、地都是没有作业的,这与理、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作业当然也就少了一道程序,教学效果又打了折。总之,学生在高一、高二没有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是因为思想上重视不够,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不够。因此,希望大家都能从新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历史科准确定位,还历史科应有地位,以便在高一、高二阶段就能打好基础,在高三能有所提高,在高考中能更出成绩。

二、史料教学,培养能力

新课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突出了史料解读与能力培养: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近两年的《考试说明》也突出了从史料中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今年的历史高考题更是有力说明了史料运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今年的历史高考题无一题不是史料题,从选择题到问答题无一题例外;而学生感觉最难的21题、22题正是通过史料考察能力的题目。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也能体会到:史料教学确实有利于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培养能力。所以今后我们要顺应潮流,紧跟大势,积极进行史料教学方法的研究,运用史料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当然,我们目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史料教学还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我们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史料搜集、整理和共享系统,这使得我们有时要用的史料一时找不到。另一方面,我们也缺乏运用史料教学的设备手段,毕竟绝大部时间都不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文字史料尚可口述,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形式的史料就难以很好地展示给学生了。

三、搜集信息,把握方向

大家都知道,每年考前关于高考动向的信息搜集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每年也都花较大的代价让高三教师轮流外出参加信息交流从而为我们搜集高考信息提供了条件。我认为在安徽省实行自主命题后搜集高考信息就更加重要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自主命题前,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高考信息主要来源于北京,作为安徽省的每一所中学,只要积极参加信息交流,得到的信息几乎是一样的,因而也是公平的。但在自主命题后形势就不一样了,由于自主命题,高考信息主要来源于合肥,合肥市的中学在获得高考信息方面就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中学应该能比我们更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得高考信息。所以自主命题后,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搜集信息,把握高考动向,否则,就要在这方面吃亏。本人在这两年里也切实体会到积极搜集高考信息,对我们备考是大有益处的。例如,今年本人去合肥参加了一次高考信息交流会,主讲人是合肥市教研室的历史学科教研员,她就提到:__年的高考问答题很可能重点考察必修3;不定项组合型选择题(如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是早就淘汰的题型,高考中不会出现。本人在组织复习备考中非常注意这两点,在复习必修3时较多地引导学生以问答题的形式掌握知识点;在全真模试卷(蚌埠卷)中现了不定项组合型选择题,引起了学生的恐慌,本人评讲试卷时明确指出高考中不会出现这种题型。现在对照__年高考试题反思,当时备考确实把握住了大方向。第35题问答题就考察了必修3的内容;整套文综试卷(包括政治和地理)都没有出现不定项组合型选择题。总之,搜集信息,把握方面可以使我们复习更具针对性、有效性,不做或少做无用功。

第6篇:高考历史方向范文

笔者认为应该活用高考历年试题,以提高历史复习效率。我们都知道,高考试题是学科专家、权威教授深思熟虑、巧妙构思编制出来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会结合高考历史试题来进行复习,但往往是就事论事,因此笔者觉得这方面挖掘得还不够。具体来说,该怎么巧用高考试题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渗透多元史观,拓展主干知识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用新史学观来解读和评价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发掘历史问题新的内涵。

如今年25题从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中折射出新史学中社会史观;而40题从贴近现实生活的“红绿灯”入手,考查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变迁带来的影响,体现了新史学中的社会史观和现代化史观;41题既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考查了中西文明碰撞冲突,又考查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兼顾考查学生在“专题体系”下对“通史体系”的把握能力,体现研究角度的多元化。

因此,要提高历史教学的复习效率,首先应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认识。比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等。其次,在教学中渗透新史观,让学生能够运用新史观初步分析认识教材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应用这些新史观命制的试题,并进行有效训练,但是要注意避免试题过深、过难。

二、注重基础,完善知识结构

对于高考试题,我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虽然考查的主干知识我们都知道,但要找到完全一模一样的历史试题,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近几年的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某一主干知识的不同侧面、不同历史构成要素作进一步深入考查,引导学生形成对这一历史问题知识结构完整的认识。

比如关于近代化的问题,这个主干知识可以说是长效热点,近三年都考查了这个问题。2010年的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考查的是中英两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化社会转型的问题;2011年的第41题,也是考查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化社会转型的问题,但是它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更多地强调东西文明在近代化过程中的联系;而2012年的考题更是直接地切入了近代化动力的问题。将中国近代化的动力模式定位于“冲击——反应”模式,即在“外塑基础上的被动崛起”。

所以,我们利用高考试题进行复习,不应该只是就题论题,局限于了解过去考查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分析对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过去是怎样考查的,现在又是怎样考查的,有何异同,变化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代表考试发展的方向和是否体现学科特色和学科改革发展的方向,以后又可能怎么考查等等问题。

三、了解试题呈现方式,提高强化训练效率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既有文字材料,又有漫画、歌谣、经济数据、统计图、表格、日记等等,既考查学生对文字、图片、表格等的解读,又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今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在选择题方面,全部采取的是文字材料,看起来文字的量不多,内容是书本的主干知识,但试题的四个选项迷惑性非常大,很难区分。这种题目意在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同时又最大限度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这也是当前高中生学习的瓶颈。很多学生学习历史只是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对材料本身的理解或较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解读史料,致使失分严重。

在强化训练方面,笔者认为既要提供多种呈现方式的历史模拟题,同时又要着重强化材料解读型的历史试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7篇:高考历史方向范文

重庆市明年高考就将面对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等三大版本。而且高中历史教材与初中历史教材在呈现形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一改过去通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变成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专题史,依文明史观把历史划分成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大块,分别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大专题;并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分成三大必修和六大选修教材。最为重要的是本轮课改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课改理念,比如,转变传统的教材观,要从以前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一种使用教材的静态过程转变成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特别是在课程目标上提出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级目标,课程标准是新高考的核心,课程理念是新高考的灵魂,课程目标是新高考的取向。所以,以上这些新变化将给高考历史备考提出新的要求。那么,在历史课改“一标多本”的背景下,怎样来复习备考,特别是怎样来累积历史主干知识,我认为正确把握“宏观知识”将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那么,什么是宏观知识呢,宏观知识就是指按照历史的时序性或因果逻辑性所形成的宏观知识体系或者知识架构,它超越了孤立的单个主干知识点,一般体现为单个知识点按一定规则的叠加。

为什么宏观知识的把握在课标历史高考复习中如此重要呢?首先是基于“一标多本”的教材现实。课标始终是复习的中心和灵魂,高考备考必须在课程理念的引导下,依据课程标准来整合教材;其次是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尽管当前多种版本并存,但学生面对的始终是单一教材,而不同版本史实呈现差别较大,即使同一史实的叙述也详略各异,表述有别。所以学生在知识的累积过程中需要搭建主干知识的架构,而不必在太细、太偏、太怪、太难的具体单个知识点上打转;最后是基于课标历史高考的实际。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都要在课标历史高考中彰显,可新高考测试的有效度取决于学生学科思维与学科涵养的高低,而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科素养的形成要依托基本主干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宏观体系上来更加优质高效的把握主干知识。

那么,在新高考的复习备考中如何来把握宏观知识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复习备考做法谈一点浅见。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宏观知识就是教材前面的目录。目录中有单元与课,再把每课的目加上去,就形成单元、课、目的三级体系,这样的体系时序性很明确。当然,这种目录结构必须用历史课标的内容标准来优化,才能提高适用效度。

其次,课标历史三本必修教材都自成体系,自成专题,比如必修一为政治文明历程,讲述人类古今中外在政治领域的发展历程,其核心为制度文明,由此可据此建构如下宏观知识框架:

最后,在具体的复习工作中,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创新宏观知识。比如,可用一个事件的内在逻辑结构来建构宏观知识,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原因)-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条件)-怎样开辟新航路(过程)-新航路开辟有什么价值(影响);可用一个事件与其它事件的关联建构宏观知识,例如,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的影响:(如下)

第8篇:高考历史方向范文

历史学科的《考试大纲》开宗明义,明确了历史考试的性质。对考试性质的正确理解,也会使我们遇到的某些困惑迎刃而解。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从上述《考试大纲》规定的高考的考试性质看,它是择优录取下的选拔性考试,也是应当具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考试。①

“选拔性考试”,测量学上称为常模参照性测验,它是根据考试集体的常模(如平均数、标准差以及相对地位量数等)来解释分数的考试。选拔性考试与水平性考试(目标性考试,测量学上称为标准参照性测验)不同,前者的目的是在学业水平与能力上选拔人才和测试学能倾向,强调区分考生之间的差异;无论考生人数多少、成绩优劣,都根据招生计划,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②因此,《考试大纲》中要求,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就顺理成章了。这四个“度”架构起高考选拔的“量尺”,为实现其区分与选拔功能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其中关于“区分度”与“难度”的规定,值得注意。无论是“必要的区分度”还是“适当的难度”,简单地说,都是要让所有考生在统一的量尺下“排队”,得到一个成绩位置,以便于高等院校按照招生计划,根据专业所需要的文化素质进行选择。从另一个角度说,具有一定区分度和难度的试卷试题也是用来检验不同考生能力的“门槛”,能迈过多高的门槛由考生自己的能力决定。当然也会有部分考生被“挡在”高等院校大门之外。

择优录取中的“优”是指什么?从字面上看,应该包括“考生成绩”,但又不是完全根据成绩来确定选拔结果,还要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这里的成绩主要是指正式高考时考生总的卷面成绩,①是“智”的集中体现,也是目前给考生“排队”的主要依据。但是,“德”和“体”也并非仅仅是一种陪衬和摆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融入社会生活,愈来愈积极地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的情况下,高等院校为表现出较高道德水准的考生特别敞开大门的事例不断出现。同时,对“体”的要求也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这都说明,就考试与录取的关系而言,卷面成绩固然是很重要的录入参考量尺,但毕竟不是唯一量尺。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它,同时也不能把它绝对化。

在考试内容上,《考试大纲》也做出明确规定。它由两个自然段构成。这些规定中蕴含着丰富信息,读懂其中的内容,至少会使我们的复习备考少走很多弯路。

第一自然段: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从第一自然段里至少可以得到三个明确的信息点:第一,考试内容确定的依据之一是根据高等院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第二,教育部的两个重要文件,特别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内容划定了考试内容的基本范围;第三,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概念。

第一个信息点传达出的要求非常重要,它说明了高等院校在高考中所占的位置,绝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拥有对高考提出要求的主动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科的高考不是简单的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检查,也不是完全依照对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来选拔考生,而是有自己的文化素质要求。高校的文化素质要求具体是什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可以明确的是,它会更看重专业属性,会在专业上有较高要求。这就提示我们需要思考,完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任务之后,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和备考,是仅仅回归高中教材,还是应该把目标定的高一些,站在高等院校的角度,思考和研究它们“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都有哪些,我们能帮助学生向这个要求靠近多少。一些老师在复习备考时觉得找不准方向,其实方向在《考试大纲》中已经明确了。还有的老师习惯于按照以往的惯例回归教材,围绕着教材做文章,这对于夯实基础、强化知识是必要的,问题是面对高校的文化素质要求,仅有此点是不是足够?

第二个信息点提示了课标在考试中的作用。对大多数老师来说,这似乎已经不是什么新问题,因为课标所规定的三维目标不仅是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科培养的要求,当然也就是选拔性考试所要检查、检验的重要方面。如果有的老师在复习备考时,没有首先想到课标,不是以课标为纲,先把课标的要求吃透,忽略了从课标的高度设计练习,这样的备考多半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思考以下问题:如何把课标的要求与高考的考试方式、考试要求接轨?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如何把课标的要求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体现在复习备考的练习题中。做过这种尝试的老师都有体会,这件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不易就不易在,课标的要求很多是抽象的,而试题却都是具体的;既要把抽象的要求用具体的试题体现出来,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难度和区分度。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明确,即“依据……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这个“内容”是指什么?如果把它理解成就是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或者更直接地说就是一系列知识点,这是一回事;而要把它理解为除了知识点以外,还有课标对这些课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指定与要求,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笔者赞同第二种理解。只有把知识点与培养目标结合起来,考生的能力、素养才能顺理成章地纳入考查范围。知识点考查如果缺失了课程目标和要求,很容易变成考“死知识”,这是历史的倒退,与今天的选拔要求格格不入。在理解考试内容的确定上,我们要把视野放宽,领会《考试大纲》有关考试内容规定的真正含义,不可望文生义,简单化理解。

第三个信息点涉及一个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备考中都非常重要的概念――历史学科。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它的理解和认识现在仍然存在着很多误读。这里强调的是历史学科,而不是“历史”、更不是“历史课程”的考试内容。这三者之间有着毋庸置疑的差别,不是一个含义,也不能相互替代。历史学科既是指某一类的知识范围,同时也是指一种特有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包括了对历史内容的分类与排列,对历史过程的概括与解释,对历史规律的提炼与把握。它使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不再是杂乱、零散的堆积,而是相互联结,形成有机的整体。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历史事件,或者说历史元素,一方面确定了自己的位置,这就使它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与别的历史元素发生关联;另一方面,这种关联又赋予历史元素一种解释和被解释的功能――它可以用作例证去说明某种历史现象,也可以被其他历史元素证明它存在的历史逻辑、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可以这样说,只有在历史学科之内,零散的、孤立的历史元素才能成为“活的”,也因此才具有意义。由此可见,“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中的“内容”,不是随意的、零散的、孤立的内容,而一定是能够反映、代表学科体系的内容。

上述三方面归结到一点,实际上就是高考历史试题总体立意的依据所在。作为国家级考试的一部分,历史考试总体立意应该是基于中学历史教育水平又高于中学教育水平。基于中学教育主要体现在肯定了课标在高考中的地位作用,高于中学教育水平体现在“高校的文化素质要求”和“历史学科”体系上。这几年,一些试卷整体上难如人意,与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命制的全国卷差距明显,除了命题技术的差距外,可能还与整体立意上没有达到高考所应该具有的高度,试卷的整体水平难以跳出平时教学和测试模式的窠臼,有着很大关系。

如果说第一自然段明确了命制试卷试题的总体立意,第二自然段说的就是整体要求。或者换个角度看,就是高考考试要考查的几个重要方面: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历史学科的要求上,高考考查首先当然不能忽视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学科尤为注重史料与史实,可以说这是历史学科的生命之源和立足之本。无论是专门的历史研究,还是初级的历史学习,基本史实的掌握都至关重要,而基本的历史知识,应该是基本史实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通俗性的描述。历史学科在高考中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相对应,这项要求不难把握。很多老师或学生,看到“掌握程度”这四个字,很容易理解成识记程度,也就是记忆的牢固程度,背书的熟练程度。是不是想到了,这里还包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运用程度以及挖掘程度。任何历史知识,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同时也是一个知识体系或系统中的一环,除了本身知识含义外,它还可以挖掘出很多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折射、说明、印证……其他知识。对一个“知识点”你是“平面”掌握,还是“立体”掌握,结果大不相同,反映的是程度上的差别。现在的历史试题,对知识点的“平面”考查已经越来越少,而是趋向于考查知识点的运用和活用。

“考查学科素养”的规定尤为值得重视。“学科素养”的提法,可以说超越了现行高中历史课标的要求。课标只是提出培养“人文素养”,而这里的“学科素养”指向更加具体。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即历史素养是什么?怎么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应该怎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面对《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不能无视这些问题了。有研究者把“历史素养”定义和解释为:“具体到历史学科,它所呈现的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①尽管这样的定义还不尽如人意,至少它指出了历史素养的两个特质:综合性和心理品质。历史素养表现的是历史学科知识、能力、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水平,是在处理问题中表现出的心理活动。也正是由于它是某方面的心理品质和心理活动,所以才可以借助特别设计的试卷试题,让学生通过作答留下心理活动的印迹,展现其心理品质。明白了这个要求,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就要从关注个别试题考查内容、与教材的关系、超不超考试范围等细枝末节,转到关注和引导学生答卷解题时的心理活动上,也就是他们心理活动与历史学科要求的常规心理活动方式,是不是相符,相符的地方怎样保持强化,不相符的地方怎样引导纠正。至于历史素养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是怎样呈现的,笔者会在后文中结合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用实例说明。

《考试大纲》提出的“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是对历史素养的重要内容的进一步明确和突出。“科学历史观指导”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都是学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前者实际上考查的仍然是心理活动,即在答卷解题时,学生是不是“会想”“有思路”“对路子”“头脑清楚”等。这里的“会”“有”“对”“清楚”的标准,就是要符合历史学科常规和基本规范。这就是学科方法的要求了。每一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的基本方法,在解决本学科问题时,是不是运用这些方法,也能反映出学科素养的程度。需要提醒的是,“符合历史学科的常规和基本规范”的字样,不会出现在试题题干或者试题要求中,它属于一种“默认”式要求,就像长跑比赛,规则中不会列入要求比赛者合理调整呼吸一项。如果教学和复习备考中教师没有予以强调,用各种试题强化学生接受这些常规和按照这些基本规范作答,很可能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欲善其事而用错其器的现象。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绝大多数教师早已耳熟能详,不足为奇了,以至于一些教师提出了“问题导向”的教学和复习备考思路,并把教材内容归纳出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供学生复习和思考。无疑,考试就是考查考生会不会解决问题,每一道试题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强调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既有考查解决“旧”问题的能力――在教材范围内已知问题,也有考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笔者看来,后一种问题更为主要。既然是考生没有见过、没有练习过的“新问题”,那么他们只能凭借已有能力去应对了。因此,对这里的“能力”的理解,应该包含两个层次:通过平时培养和训练积累的已有能力,灵活自如地运用已有能力的能力。有的考生,前一种能力不差但后一种能力欠缺,结果成绩不理想;相反,具有一定的前种能力但后种能力更强的考生,可能成绩更为理想。这就是提示我们,应处理好两种能力的兼顾与侧重。

对现行《考试大纲》的理解和解读,还要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的原则和方向联系起来,否则,对《考试大纲》的解读就难免失去现实意义。201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在健全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方面,提出:“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2011年,有的省首次探索把高中会考成绩和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评价体系并作为报考条件,将考生的高中会考成绩、高校综合测试成绩、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实行“校长教师轮岗制”,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年,教育部提出了当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有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有:做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完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等。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规定的总体目标是,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在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中就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和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上,都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第9篇:高考历史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试卷讲评;有效途径;探究

高三历史复习知识点庞杂,任务繁重,面广量大,尤其是在最后冲刺复习阶段,各种模拟试卷多如牛毛,做试卷成了学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讲评试卷也成了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客观地说,这种高强度、高频率的测试,如能配以及时有效的讲评,绝对有利于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不难发现,有许多试题讲评课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那么如何提高高三历史复习中试卷讲评的有效性,改变高三历史复习中“高耗低效”的现象,已成为当前高三历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通过几年来的高三一线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能有效提高高三历史复习中试卷讲评的有效途径。

一、精心选题,直击高考

从高考备考的角度讲,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趋势和考查方式,决定了高三历史复习中试题筛选和讲评的重要性。高考考什么,我们就该练什么。进入高三历史复习阶段,各种模拟,仿真、质检等试卷铺天盖地,但其中也不乏粗制滥造,质量低劣者,本着对惜时如金的高三学生负责的角度来说,这就要求高三历史教师必须能做到“火眼金睛”,从各种良莠不齐的试题中发现“真经”,去粗取精,精心选题 ,尤其选择那些围绕高频考点,材料新颖,视角独到的试题,做到有的放矢,直击高考,坚决不做无用功,切记将别人的试卷不加筛选地拿来就全盘翻印给学生,那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也会使学生陷于题海战术的阴影中,最终必然导致复习效率不高,甚至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质疑”。复习的最高境界是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应试技巧等方面获得效益最大化,而选题可以说是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点,选错了题,就等于走错了路,其结果必然与高考背道而驰。

二、“下水”做题,有的放矢

高三历史复习,每次评阅试卷前,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试题,一定要亲自“下水”把筛选出的试题从头到尾认真做一遍,弄清楚每一道题考什么,为什么这么考,又该怎么回答,怎么赋分等问题。只有教师亲自“下水”做题,才能真正熟悉试题,弄清命题立意,摸清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以及答题要点等。这样做,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试题的理解,来仔细揣摩试题所给的参考答案的得失,思考参考答案有没有不完善或需要修改补充的地方,以便统一答案的评分标准,划分好答案的得分点,使试卷批阅的量化标准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以尽量减少试卷批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评讲时思路清晰,视角全面,准确把握住重点与难点,知道哪些题容易犯错,哪些题不易答全,哪个知识点可以拓展延伸,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评讲时有的放矢,大大提高评讲的质量。其次,教师通过“下水”做题,也可以砥砺自己的教学技能,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分析统计,精心备课

高三历史复习试卷讲评前,教师必须做好细致具体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答情”,掌握学生的错误情况,精心备课,以便总结出答错的原因,为接下来确定讲评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依据,从而使讲评更加具有针对性。首先,考试分数出来后,教师要及时统计学生的成绩,最高分、最低分,各分数段学生的人数,并算出平均分、及格率、优分率及低分率等,同时,教师还应分别统计出各题的得分情况,失分人数,算出得分率等等,这项工作便于教师对整份试卷的宏观把握,也便于在讲评时,向学生进行考情的综合评述,让学生知己知彼,以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其次,教师在前面统计的基础上,应结合试题与学生出错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讲评思路、课堂步骤等,精心备试卷,备学生、备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对答案,讲答案,而是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失分率低的题目可以略讲或不讲,重点讲解和分析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建议每次试卷讲评都应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两个重点,采用专题式的讲评模式,精讲而不多讲。此种做法可以避免讲评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变式训练,反思提升

历年来的高考试题都是命题组专家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高三历史教师,首先要在精确领会高考考试说明的前提下,准确把握近几年高考的考试方向、命题趋势、试题难度等。高考试题的命制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高考真题或模拟题本身的研究,而要在此基础上,注重试题的变式训练和拓展延伸,特别是解题方法、答题技巧等方面的总结,帮助学生整理解题思路,进行错因分析,有效反思自己的学习。教师在复习讲评试卷时,切记不能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只为了答题而讲题,而对学生在试卷中暴露出的问题与相关原因却视而不见。只有对试题本身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作出明确的诊断,通过变式巧设各种新情景、新视角和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自我分析,进一步明确自己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当改进的地方,给学生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才能极大地提高试卷讲评的复习效果。

实践表明,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评讲试卷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复习的效果和高考成绩,因此,教师在面对各种类型的试卷时,评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三历史教师必须积极探索试卷评讲的多种途径,对试题进行“综合评估”,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评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你的评讲中提升能力,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林青;如何提高历史试卷讲评课的实效性[J];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15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