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范文

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

第1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生 历史素养 培养

所谓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表现为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评价,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及对后人的启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方法论,也称唯物史观。

在讲授《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第1课《的烽烟》时,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的发生原因、结果、影响、失败原因、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分析,帮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

一、前的英国与中国

1.英国的情况

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2.中国的情况

前,中国古老的大地上依然是刀耕火种,生产力落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阻止外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入侵,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这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上史实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二、发生的原因

1.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由于自身实力的增强,英国对外到处侵略扩张成为可能。英国的对华贸易逆差、走私鸦片。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对市场和原料的需要,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2.当时中国地大人多,有很大的潜在市场,英国侵略后可获得可观的利润。中国当时的落后使英国的侵略成为可能。英国以中国人民禁烟为借口,将侵略矛头指向落后的中国,发动了。

3.清朝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和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原因是中国人的生活资料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大多数中国人很穷,没有多余的钱购买英国的工业产品。

4.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影响到英国商人的利益。

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影响了英国商人的利益,根本原因是英国通过战争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三、后中国政治和社会矛盾的变化

后,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

1.后,《》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国家和开始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2.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时期。

以上变化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后思想文化的变化

后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朝战败求和的刺激,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开始关注世界的变化,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思想。

以上史实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五、的影响

1.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攫取的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材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中国,客观上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兴起。

2.西方列强各国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六、失败的原因

一是清朝在经济、军事上的落后。二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官员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敌不过资本主义制度。

七、对我们的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报国,建设强大的祖国。

第2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模式;焦点解决

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初中阶段是他人生过程中的黄金时期,而这个时期学生接触的更多人际关系就是老师和同学,而教师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引导者,既扮演着传道受业的老师,也扮演着个人成长的指导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初中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栋梁,初中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培育出身心健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生任重道远,因为时代的变迁摆在教师面前的学生已经千变万化,不断的冲击着一直以来延续的传统教育。为此我从本人的工作经验中进行总结与反思,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当前初中教师在学生的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前段时间和一些一线教师探讨当前的教育状况时,他们不免发出感叹,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这里的难教当然不只是教学之难,也应该包括了教育之难。在新课改思想理念影响下,虽然我们教师一直在探求核心素养下的教育教学,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体制的指挥棒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成绩主要还是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为主,所以很多教师难以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过来,对于德育教育的核心、新课改的目标等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够深刻,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压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就将重点放在成绩上,我们注意到不少教师只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对于学生品格上的缺陷缺乏关注,对于问题学生也不会耐心细致地有效地进行沟通和教育,从而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例如,某某中学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是平时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好,而且有一定的攻击性,教师认为读书好的同学脑子灵活,出现一些小错误无所谓,没有及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结果该生酿成大祸,给孩子自身、家庭和学校都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而教育方面诸多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教育和教学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良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较高的教育发展水平。那么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初中教师如何加强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积极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呢?

二、加强和提升初中教师教育水平的策略

1.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老师的定位,那么传道什么意思呢?它是说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领路人,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确实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素养,切实转变观念,将道德水平和学业成绩置于同等位置,认识到初中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不仅要在思想上提高自己,也吸取先进经验,在责任层面,教师更需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及人生观,做到率先垂范,给学生做好榜样,千万不能宽以律己,严以待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尽量凸现道德品质的作用,教育学生先做人,再求值,让学生在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2、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荷尔蒙水平逐渐提高,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情绪也更容易激烈和具有不稳定性。我在班主任工作时期,多次遇见个性特别行为怪异的学生,有沉默寡言的,有不经意发出怪叫的,有割手腕的等等,如果我没有学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能就会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处理问题,结果可想而知。正是由于自己平时经常学习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心理技术与方法,所以遇到此类学生能够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从社会教育和人才的互相关系来看,塑造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社会发展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需要,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的需要,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遏制中学生心理疾病的需要

3、树立为学生服务意识,勤反思,多尝试,寻找有效的沟通模式,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第3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范文

在泡桐树中学的课程体系中,初中历史隶属于“初中人文与社会领域”,为学生必修课。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课堂学习部分和游学部分。在课堂教学部分,初一到初二四学期每周为一课时,初三每周为两课时。在每学年的选课时段,学生自主选择历史学科班级。正式开课后,学生需要到历史学科教室进行持续1学年的学习。课堂学习之外,我校整合与利用成都地区和周边资源,设置游学课程,在每个学期的小学段内实施,每位学生三年内要选择4个游学课程,而历史是游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走班制下初中历史课程的自主开发

在泡中课程整体规划之下,历史教研组对初中历史课程做了如下的自主开发。

(一)重视学习环境,以教室建设开发课程资源

走班制下我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教室。历史学科教室在国外的历史教学中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设施,在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还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在建设历史学科教室时,我校历史教研组将历史学科教室定义为一种课程资源———通过建设历史学科教室,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必要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梳理出建设历史学科教室至少要遵循学科性与活动性两大原则:其一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其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活动的空间。在这两大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历史学科教室进行了如下设计。1.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追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鉴于此,笔者在教室门上粘贴了两幅卡通画,上有两个问题,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通过设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历史学科所探讨的是人类的过去,而学习历史重在以史为鉴。2.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提供历史学习工具为了创建历史学习情境,一方面在教室摆放了历史地图、历史模具或文物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实物;另一方面在上课前会播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浓浓氛围。此外,历史学科教室中设有历史图书角,张贴有中国古代朝代表、中国和世界地图等工具,以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3.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展示空间在教室的后方和侧面设有白板和软木板,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其中后方白板为定向展示区,分为“历史上的今天”“我们的历史”和“历史故事”等板块。而教室侧面的软木板上是自由展示区,多用于展示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课后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等。

(二)编制学习任务书,促进历史课程校本化

我校历史教研组以“历史学习任务书”的呈现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与开发。编制历史学习任务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衔接初中会考与高中课程,整合教材内容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是以时间为序,按中外历史主题分别编写的,初一为中国古代史,初二为中国近现代史,初三为世界史。成都初中会考考点模块分布是:中古史(初一)17%,中近现代史(初二)28%,世界史(初三)50%,成都史5%。鉴于此,在编制历史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以课程标准和初中会考要求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最后于初三上期完成教学内容,为复习争取了大量的时间。高中历史必修分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思想文明史三大模块,每一模块内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联系古今,贯穿中西。而成都初中历史会考在近几年特别重视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鉴于此,在编制新课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注意将古今中外知识进行对比,分政治、经济和思想三大模块,按专题重新编排内容。2.强化历史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某些学习内容的呈现上比较松散,重点不够突出,学生比较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在编写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做了如下调整:(1)按时间顺序,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梳理该部分历史大事件,方便学生宏观掌握历史大势;(2)每学习主题编订“单元概述”,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梳理本主题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3)调整顺序,将相关性强的内容编排在一起。比如在处理七上第5课“春秋争霸”、第6课“战国争雄”和第21课“活跃的学术思想”时,我们将三者整合为一课,将“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作为百家争鸣的背景来处理。3.大量补充历史资料,还原历史囿于学时,在历史课堂上对很多知识都只能浅尝辄止,这样就使得部分学生觉得历史课不够有趣,慢慢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鉴于此,在编制学习任务书时,我们设置了“课中链接”和“课后延伸”两个板块,补充大量有趣的历史资料,尽量多给学生事实性知识,还原历史,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科学的历史概念。比如在学习“”这个历史概念时,我们补充了“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全民炼钢铁”“小麦亩产八千斤”等回忆性资料,让学生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多方面地了解的相关史实,继而形成对“”的科学认识。

(三)立足课程标准,开发历史游学课程

史料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游学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史料,了解课本之外的实实在在的历史。然游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史料甚多,如果任由学生走马观花,很难真正有所收获,故此游学课程的开发显得尤其重要。泡桐树中学游学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西安、广元、重庆等六条路线。历史教研组对游学课程的开发有以下步骤:第一,游学踩点,发掘和选择有价值的资源。第二,立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每个游学景点的学习目标。每个景点至多三个目标,尽量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以碑林为例,该游学点的学习目标被定为:1.通过了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李小孩石棺”等碑文和文物,理解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2.观看拓片的制作过程,了解其制作工艺;3.欣赏碑文书法,感受书法之美。第三,在游学景点学习目标的指导下,精选资源,制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至少涉及历史史实、历史原因和历史评价等三方面,其中须以历史知识为基础,而此三者的比例关系可根据学生年龄等情况进行调节。此外,制定学习任务时,建议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手和脑,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管理难度,提高学习效率。第四,设置评价标准。游学不是游玩,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监测其学习情况。由于游学课程的开放性,评价标准设置应模糊化。评价的内容为学生一整天的表现,学生需在每晚的总结分享会之前将游学手册交给辅导员。

三、走班制下初中历史课程开发的反思与设想

第4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有效教学 科研型教师

一、历史教学中的联系性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 改变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有效教学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

三、教学手段要有效

教学手段有效教学是整个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的重点。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有效教学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效教学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改变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效教学:

首先,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

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

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有效教学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科研型教师队伍

第5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历史意识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初中历史教学不光需要传授学生相关的历史知识,还需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会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前人失败的教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同时注意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待不同的事物与事件,能有自己正确的分析与思考。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多方面具体探究一下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1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单纯的认为初中历史课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副科,一个可以随意占用课时的科目。学生学习时,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历史这门课的重要性,授课方式和内容有待改进,不应只是肤浅的讲述历史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总的来说,现有的教学机制下,初中历史教学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正确认识并正确对待初中历史教学。

2学生需要培养怎样的历史意识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所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了解重大的历史事件,了解历史规律,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同时具有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等。所以学生们要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掌握必需的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脉络,能对人类发展进程作出自己的解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加以理解,并且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渐培养历史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同时,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根据历史发展规律来思考过去,解释现在,展望未来。

3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措施

3.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知识的关联:

培养历史意识,首先要全面掌握所学的历史意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讲清楚历史知识点之余,还要注重各知识点的横纵相连,从而突出历史的系统性与关联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巨大的知识网络,既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深入理解探究历史相关知识,掌握历史相关发展规律,为培养历史意识奠定基础。为了能给学生们讲清楚历史知识的关联性,教师必须吃透教材,钻研教学大纲,对所教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只有在自己脑中形成了历史知识网络,才能在授课时清晰地传授给学生。以秦王统一六国为例,贯穿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始皇灭六国同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格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等领域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南开南疆,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在讲这一单元时,可以将与统一相关的其他历史事件一同讲述给学生,形成一个小网络。一个个小网络在汇集成一个完整的大知识网络。

3.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重视思想观念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不单单是讲述历史事件和相关知识,而是要在一节节历史教学课中进行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所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等体现出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厚的思想观念内涵。具体到讲课内容时,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对历史知识所涉及的历史意识进行延伸,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进行引导。例如,在讲到时,要注意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中学到的沉重教训。

3.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历史毕竟是过去的时间,对初中生来说不免有些晦涩难懂。为了学生们不是被动的接受陌生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成立学习互助小组,课下自己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观看相关历史视频,小组内进行讨论等方法来帮助学生们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例如,焚书坑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易主观臆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亲身体会与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搜集并分析信息,从而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分析问题,培养科学的历史意识的一个好方法。

3.4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展望未来。初中历史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能够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理解,并且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学习正面人物的优良品质,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批判反面人物的所作所为,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历史事件,要结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因果分析,自然而然的培养历史意识。例如,秦王扫六合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小结: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正视过去,解释现在,思考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既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关联,在学生脑中形成巨大的知识网络;又要重视思想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更要注意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还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不断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寻找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有效方法,为学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继军,史凤春;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周莉;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22).

第6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学生;教学;资源;兴趣;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教育应重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从事农村学校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了,感受到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知识面的限制,他们学习历史仿佛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历史素养的培养问题,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十分困难。

怎样来扭转这个观念和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首先要改进的是教师教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学风浓厚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把历史学习作为“史为我用,我要学史”的内化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1.巧用教材。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其中的文字资料,图片、图表是我们获得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教学时,要巧妙而有效的安排、运用、我们要主要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勤看书、报。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她不是唯一的资源,而图书、报刊可以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效补充。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他们摘录,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历史知识,提升学习历史兴趣有帮助。而教师自己也要加强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保存,作为教材资源的补充,也可对学生产生影响,引导学生涉猎历史知识。

3.利用乡土、社区资源。家里的老人,附近的历史建筑,家中的老物件(族谱、实物、照片等)都属于乡土资源,能让学生觉得真实、亲切、还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他们身边,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看我家附近有哪些年代久远的建筑或遗迹,找我家有什么能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老照片或实物,把他们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交上来展览交流。

4.利用广播影视等音像资源。广播影视是鲜活而又生动的教学资源。近年来,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央视或某些地方台创办的“探索”“档案”“史海沉钓”等栏目,这些文献记录片一般能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能公正、客观的还原某些历史人物和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有着重大的帮助。教师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从这些角度了解和感受历史。

5.用好信息、网络资源。这些是历史教学中方便快捷的教学资源。“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人教社―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教学网“历史图片素材”我们不妨去浏览和精选如纪念之战胜利70周年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题及时下载保存,对我们生动的再现历史,不无裨益。

总之,我们应当树立在“生活中寻找历史,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的观点,把能为历史教学服务的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起来,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靠近学生。

二、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

如果说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的话,那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动力。一堂好的课堂设计是贯穿整堂课的灵魂。

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首先要备教材,要熟悉新课程标准,它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等方面给了教师备课以指导性意见,教师备教材就要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

其次备学生,要求以学生为本,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优选教学手段

课要上得好了,还需要好的工具辅助,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手段,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有板卡图表、实物、音像资料,多媒体技术等。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是能生动地逼真的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四、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农村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关怀和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只是简单的批评指责,而是多沟通、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原则的宽容和指导,对于他们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及时的发现并予以表扬,有了爱和宽容做基础就有了信赖,这就为有效的教学打开了一扇门。

让课堂成为民主的课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是让学生成为教学中学的主体的重要环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前面讲的那些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实施,学生才敢想,想说,敢动、想动,否则怎样调得动,他们的思维,拿什么来展示,他们调查的结果和积累的知识。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第7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范文

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修订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已于2016年秋投入使用,其修订有着自身的编写理念和特点,应了解教材,利用好教材,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历史课标;历史教材;教学建议

初中历史修订版教材已于2016年秋投入使用。它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要依据,真正体现了课程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因而要领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领悟新版教科书的修订理念,以便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以突出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修订版教材(以北师大版为例)从教材结构看,是以朝代顺序排列课序,以具体的年代、历史大事年表、历代王朝表等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时,本单元的“元谋人、北京人、半坡人、大汶口聚落、河姆渡聚落、炎黄”等都是“点”,教师要把它们连成“线”:一是早期人类进化的脉络,人类是怎么从猿进化到人类的;二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从渔猎采集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组织从北京人的群居到氏族到部落联盟的变化,教学时要清楚知识点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中的位置,即找到这些历史线索。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纪年。《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中“每课一得”内容是:你知道怎样推算公元纪年吗?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让学生在“时间轴”上标出来夏商西周朝代的建立时间,并计算距离现在的时间等。

二、强调历史认识的证据意识,注重历史的理解与评价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修订版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图片、文献资料、材料阅读等史料,特别是添加了“插图来源”,更加证实了历史信息的证据性,使历史认识言而有据,更有力度。教学中要积极运用这些材料,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根据史料推论得当。如在进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授课时,教师进行“炎黄传说与考古实物的相互印证”的教学,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材料,如船型彩陶壶、刻画符号、七孔骨笛等,让学生分析能够说明什么。教师还可运用教材图片材料贝壳雕塑的“中华第一龙”,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个图腾,以此说明华夏族的主体是融合了各个部落而产生的。再以《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为例,讲授商鞅变法内容和作用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逐条解读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对秦国的影响,可以结合小字部分的补充材料进行理解,在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秦国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三、加强历史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修订版教材版面设计渗透了很多历史学习方法,如通过单元概述、每课的学习导语、子目名称了解教材的单元、课、子目框架结构,以培养运用历史发展的横纵联系理解历史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解读和训练。修订版教材课文中仍有“比一比”“想一想”“试一试”等栏目,设置这些思考题能够反应历史问题的本质或关节点,接近学生认识的发展区,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在教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想一想”的内容“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通过介绍考古发现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特点启发学生,学生可以答出:北京人可以控制使用火,并通过常识推论出火的作用如烧烤食物、取暖御寒、驱赶野兽,甚至狩猎等。修订版教材课后仍有“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设置,引领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如“每课一得”内容选取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方法等。教师在讲授《早期的中华文化》时,讲到“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现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构字原则”这一新增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每课一得”内容:你知道古代汉字的造字特征吗,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内容题型多样,梯度推进,为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策略。如《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活动建议”是: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教师先讲解化石知识点后,让学生明白化石是了解历史的最直接方法,再让学生进行独立创作。

四、渗透学科育人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历史学科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逐步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从而体现学科对学生终身教育的本质,因而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精神品质进行教育。修订版教材从疆域、血缘两个维度呈现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进而让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讲授《开拓疆土与对外交流》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帮助张骞整理两次出使西域的出使报告”的活动,报告内容包括时间、人物、遭遇、成果、感受等,让学生感悟体会张骞勇于冒险、不屈不挠和开拓进取精神,激励学生勇敢的面对和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等。再设计分组活动“重走丝绸之路—寻访张骞足迹”,分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探究丝路路线;结合活动探究课,讲述沿途风光;如果商队要贩售商品,带出带回物品,想象一下物品的贩售情况以及西汉政府如何保障商队安全,让学生感悟张骞通使西域的艰难和成果。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一带一路”的持续发展,认识到历史和现实是有联系的,感受和平包容、互惠互利等丝路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和平包容、友好交流的大历史观。

第8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资源 历史教学 整合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步入初中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开始发生巨变,初中历史教学进入了全新的境界。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把历史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历史过程等配以视频、音响和动画效果,“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突破了历史的时空限制,控制了历史的运动变化,契合了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把多媒体资源与初中生的认知过程以及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有机整合,将现有的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充分整合,将会使计算机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加熠熠生辉。

一、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交互”。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时,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创设认知情境;播放“秦灭六国”的Flas,配以战马奔驰的音响效果,使学生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展示战国时期不同的文字和货币图片,使学生感知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展示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图片,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万里长城的感知等。每一种媒体信息,都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在设计历史教学课件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那种把历史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按顺序播放的做法,只不过是由“教师中心”演变为“电脑+教师中心”,由“人灌”变成了“机灌”,它强化的只是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甚至于教师也成为计算机的“奴隶”。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注意课堂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而不是受课件限制和左右,失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二、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手段的整合

计算机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多媒体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特别是动态演示更是常规教学手段所不能企及。但常规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机的放大演示功能,展示台的实物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都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如果在历史教学中纯粹以计算机代替小黑板和挂图,单纯让计算机“唱戏”,而忽略教师的板书、语言和教态,那将会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呆板和僵化。实际上,教师的讲授仍是目前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生动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挂图上填写“战国七雄”的方位,再辅以教师的“口诀”(“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其效果要远胜过用单纯计算机地图展示的效果。实践也证明,那种“用鼠标代替教鞭”“用屏幕代替黑板”的提法未免过于偏激和片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现代手段与传统手段完美整合,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的整合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尚处在发展阶段,由于硬件设备缺失、相关课件的匮乏和制作困难、历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限等原因,使得历史课件的利用率很低,往往是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即使是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精心制作的课件,也仅在公开课上露露脸,而在平时教学中则被束之高阁了。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将现有的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充分整合,另辟蹊径,才能化难为易,让更多的课件走进课堂,把更多的精彩呈现给学生。一是可以因地因人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Authorware Director等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但是对硬件条件要求较高,制作复杂,对多数历史教师平时教学而言,不太适合。因此个人建议对于一般性的课件可用Powerpoint制作,它易学易用,省时省力,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二是可以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时应集中精力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上,切忌堆砌素材,面面俱到;图片的处理宜简洁,切忌滥用色彩,哗众取宠。否则就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淡化授课效果。七年级学生宜更多地播放音像资料和动画,增强直观性,八、九年级学生可适当增加理性分析。但是将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实际教学效果并无明显增强。三是可采取“拿来主义”,将市面上的历史课件拿来,采用抓图、动画截取等软件选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加工制作,过程会轻松得多。笔者相信,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资源整合的空间会日益拓展,初中历史教学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28

第9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重要培养目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相对稳定的最必要及最关键的共同素养,其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观、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等一系列的内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施情感体验、倡导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教学目标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一、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

目前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主要是以教材和教参为根据确定教学内容,而且机械地重复教材和教参,在课程资源方面存在着过于单一的问题。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历史课程中学到的历史资料过于枯燥乏味和有限,不能够使学生对鲜活的历史产生真切的感受,因此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2.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传授知识

很多历史教师在现有的评价体系导向作用下,只是关注如何将教学任务完成,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将应试性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比较重视,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较高的分数或升学成绩。而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过多地采用了灌输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历史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学生存储历史知识的过程。由于教师没有对具有发展性和价值性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也没有对历史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因此很难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核心素养。

3.过于狭小的历史教育开展空间

在学校的历史教育中课堂教学属于一种基本的组织形式,同时历史教育在课堂之外还具有观看历史博物馆、制作历史板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报告会等一系列其他的教育组织形式,利用上述课外历史教育形式也能够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培养。然而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育中具有非常严重的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只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历史,导致历史教育具有非常狭小的课外开展空间,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不利。

4.家庭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历史教育能够很好地补充学校的历史教育,比如由家长带着学生游览各种历史文化古迹、观看各种历史影视作品,或者由其他家庭成员向学生讲述与历史有关的故事等。但是在杭城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学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具有较低的文化程度,也不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因此很难使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丰富的历史情感、完备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及大量的历史知识,最终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1.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

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就是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其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充分的认识,要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读,从而将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准确把握好。同时,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然后以了解的情况为根据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相适应。比如,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教师不能够只是简单地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秦汉大一统事实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价值观和时空观念,而是要将其设定为:通过对秦朝和西汉疆域图的运用将两个朝代疆域的四至明确下来;在对秦始皇为巩固国家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汉武帝独尊儒术、开疆拓土等重要史实进行梳理和概括的基础上,对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重要作用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能够使学生明确历史价值观和时空观念的指向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检测性和操作性。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在具体目标的指导下,利用一系列的分析、理解、归纳等各种方式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和针对性。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将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且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因此其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比如,在针对《第二次与运动》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一个问题:自从1851年运动爆发以来,其很快就进入到了全胜时期,然而因为一件突发事件导致的命运被改变,并且使很快地走向灭亡,究竟这个事件是哪个事件呢?学生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开始纷纷翻书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找,并且在查阅之后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见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了发展,并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对合作探究进行倡导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利用分工、合作、交流和讨论等活动实现价值观、态度、技能、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等进行有效培养。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确定一个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首先让学生以教师确定的活动主题为根据进行分组,并且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由各个小组利用各种渠道对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搜集和处理;各小组在组内针对整理之后的资料展开交流和讨论,并且将本组的研究报告撰写出来;通过举办交流会的方式使各个小组对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且对其他同学的质疑进行解答,然后对研究报告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除了可以对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实施情感体验

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要使其习得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充分地体验习得过程中的各种感悟和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比如,在历史教学中一些史实可能会非常枯燥,无法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起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抑扬顿挫的声调、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充沛的情感这种富有魅力的讲述法对枯燥的历史史实进行讲述,从而使学生在这种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要想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广大的初中一线历史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地渗透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积累情感、形成技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优秀品格进行培养,并且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