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6-0004-04
农村初中生相对于城市初中生而言,不仅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还主要涉及到师资、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异。然而农村初中生与留守初中生有所不同,唐为凤[1]认为,留守初中生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或半年以上,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交由父母单方或祖辈或其他亲戚朋友等抚养,或独自在家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13~16岁)。曾红[2]等人认为,留守初中生是指留守儿童中处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2~16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初中生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而农村初中生的概念比留守初中生的概念要广,还包括父母双方与其子女在同一区域的农村学生。故我们将农村初中生定义为:年龄在13~16周岁之间,且处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其子女同在或不在同一地的学生,他们均可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总体现状
以农村初中生和心理健康并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共找到57篇有关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这些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22篇)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研究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二类(19篇)是采用理论研究分析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第三类(2篇)是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对比研究;第四类(14篇)是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关系的研究。
表1 2003~2012十年间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文献量与累积文献量
单位:篇
年代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文献数量 0 2 4 2 4 8 10 5 10 12
调查研究 0 1 2 1 1 3 4 2 3 4
理论研究 0 1 1 1 2 3 3 1 2 5
对比研究 0 0 0 0 0 0 0 0 1 2
关系研究 0 0 1 0 1 2 3 2 4 1
累积数量 0 2 6 8 12 20 30 35 45 57
从近十年的研究可以看出,文献中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查研究、理论探究与关系研究三个方面,研究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在2011~2012期间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且多集中于对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的研究如个性、自我、情绪,与外在因素的研究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但将其二者进行结合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经历了研究方法、量表使用、实证及理论探讨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并对这一群体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但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使用、对比研究和相关关系研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迄今为止,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其进行测量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的测量工具。一些实证研究在对象、内容、方法选择上还不够全面,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略多。纵观心理健康本身的发展道路就是一条整合之道,心理健康学之所以能生力犹存,除了得益于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研究手段、方法的不断完善,还在于它吸取了各学派之长。国内学者从2004年开始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介入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群体,试图说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为了调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者采用自编问卷,与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整合,如周瑞兰等[3]采用SCL-90和自设问卷对农村156名辍学者及435名未辍学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辍学组总分与未辍学组差异有显著性,农村中学生辍学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与同龄人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李松[4]采用自编家庭客观环境问卷和主要抚养人教养态度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1049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客观家庭环境和主观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双亲均外出家庭的主观家庭环境好于其他家庭类型,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母亲和子女留守家庭主观家庭环境差,子女心理问题多。
目前多数心理健康调查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李长庚、罗润生等[5]利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376名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姬成伟、韩江涛等[6]应用SCL-90,对太原市955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初中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1.1%,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生差,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低年级差。王翠萍等[7]采用张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对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三所农村中学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得分高低首先是学习发展,其次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得分最低的是行为困扰。
上述研究表明,研究者主要借助问卷调查来分析其获得的数据,从而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出其研究结果,但从文献中我们发现,国内研究者对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量表使用上存在多样化,而且调查对象偏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对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尽管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基本上能反映出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人际、焦虑、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中国期刊网的统计结果显示,学者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文献达到19篇。基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农村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故有必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以为有针对性开展农村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蒙宗卿等[8]2004年从应试教育与学生生理、心理不平衡的视角来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等方面,继而探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相关事实材料的背景,冯万奎等[9]指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易冲动、学业懒散及容易情绪化。王桂娟、陈桂霞[10]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的现象指出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即学习懒散、安逸思想盛行、人际交往困难等,进而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同年,姚慧娟[11]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足,探究了盐城农村初中生存在情绪、情感类问题,意志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问题等。
2005年,王小华等[12]从初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不稳定、耐挫力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焦虑等方面。颜以玲[13]认为农村初中生存在意志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然而,传统的理论研究仅仅是突出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从教育角度来进行阐述。基于此,同年,武存金[14]分析了留守初中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即任性、自私、自卑、偏激、冷漠、孤独、嫉妒、逆反心理等,并对于其存在的问题从教育方法上进行了阐述。
基于上面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及其负性情绪上。研究者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已有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研究结果;(2)初中生身心角度;(3)已报道的相关事实材料;(4)素质教育及教育方法。这些理论分析仅局限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复罗列,并没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作深层次分析。
(三)农村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
基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同一区域或跨区域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极有价值,部分研究者已着手进行研究并认真疏理。
曹静[15]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与《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陕西省城乡初中生各27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结果:在心理弹性的城乡对比中,农村初中生在家庭高期望值和自我觉察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这反映了农村初中生可能因为面临较为匿乏的外界资源,被家庭寄予更高的期望,自我觉察水平更高;农村初中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以及总分上都显著低于城市初中生,说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症状显著少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景英、任红岩[16]采用SCL-90量表进行测查,在山东省随机抽取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聊城市与菏泽市的城乡初中年级学生共计1804名,其中农村初中生各项症状(除躯体化、敌对、总症状指数外)均高于城市初中生。
从表1可以发现,十年间只有两年有研究者进行了关于农村初中生城乡对比的实证研究,而且文献数量偏低,仅占累积文献量的3.5%,实施地点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与山东省。目前,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仍然远远不足。
(四)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依据表1数据可以得出,十年来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赵荣、罗新坚[17]采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乐清市下属农村某中学初二学生共325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及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偏爱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刘志强[18]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V-CV)》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和淮滨县选取3所农村初级中学共计30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
(1)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硬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亲的文化程度与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显著相关;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软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子关系对自责倾向因子和冲动倾向因子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母子关系对孤独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心理健康量表总分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对冲动倾向的预测作用非常强。
梅少林、曾长佑[19]采用SCL-90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农村中学共311名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客观支持有明显相关,与主观支持无明显相关,与利用度有明显相关。
以下研究开始从农村初中生的外部相关转向研究学生的内在因素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谢传送[20]2011年采用加藤厚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和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阆中市五所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共811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川东北地区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2012年,冯翠仙[21]采用孤独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山西省晋中市两所农村中学的400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后得出,农村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是从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到其生活事件再到社会支持,这种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相关研究跨度不断增大;从近年来看,有研究者基于其内在关系上进行研究。总体而言,目前没有人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外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理论或实证研究。
(五)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测量工具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工具主要集中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使用,由Derogatis等在20世纪70年代编制,在国外广泛用于精神科临床的研究,基于我国心理工作的深入研究,现该表被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但因SCL-90量表主要适合于测查可能有心理障碍的人,并不适合比较正常人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另外,关于测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还有《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等。基于中国文化结构背景与西方不同,这些量表被国内学者引用后会有其局限性。
二、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综合评价
目前国内学者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与应用心理学等多维度来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成果,但总体而言,各年度文献量分布不均。
另外,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量表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不足。如姬成伟、韩江涛[22]仅仅通过SCL-90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后所获得的数据来分析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这一结果明显忽略了其他相关因素,从而使得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当然,也有研究者基于多角度来研究其相关性,但相关研究缺乏内外结合的关系研究。此外,很多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在量表的使用上没有统一标准;理论探析方面很少采用个案研究、访谈法与观察法,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对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文献也非常少。
三、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未来研究思路
(1)规范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使用,将实证与理论研究结合,逐步完善其量表标准。
(2)拓展其研究内容,将其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关系融合研究。
(3)跨地区进行比较,同时需要兼顾其样本的可
靠性。
(4)在一定程度上整合量与质的研究。
(5)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唐为凤.农村留守初中生道德失范行为研究——以安徽省志远初级中学为例[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曾红,黄文庚等.鹰潭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4):432.
[3]周瑞兰,田玉娟等.农村初中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17-318.
[4]李松.农村初中生“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状况调查及对其心理健康和学绩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06.
[5]李长庚,罗润生等.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9(1):115-118.
[6][22]姬成伟,韩江涛等.太原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28-730.
[7]王翠萍,任庭苇.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2:79-81.
[8]蒙宗卿,潘岐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86-188.
[9]冯万奎等.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校长阅刊,2006:91.
[10]王桂娟,陈桂霞.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8:40.
[11]姚慧娟.盐城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2]王小华,马玉龙.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心声,2009:68.
[13]颜以玲.关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J].学苑教育,2012:95.
[14]武存金.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教师博览,2012:111.
[15]曹静.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6]景英,任红岩.2011年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17]赵荣,罗新坚.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4):199-201.
[18]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19]梅少林,曾长佑.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8):626-627.
[20]谢传送,李晓驷.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37-439.
心理健康,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对初中生的影响更大。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及时发现初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避免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根据初中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因此,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改变和控制,保证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
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改善方法
社会环境,就是人类进行生活生产活动的总体概念,社会环境的形成,主要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思想环境,每一方面都对初中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当前,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比较大,同时,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受到相关的约束就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社会物质环境的影响。社会物质环境对初中生心理的影响,主要由娱乐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导致学生心理不稳定,对学生产生影响,比如网吧、游戏厅等。一方面,初中生总是找机会去玩,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传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1]。另一方面,社会的外界环境影响,导致学生不愿意出去,很少参加一些社交性的活动,所以,逐渐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和孤僻的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但是,物质环境也有好的一方面,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比如一些公益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都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使命感,对学生的人格能够进行完善。因此,要解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引导,广泛的开展社会性活动。
社会风俗的影响。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到来,初中生也普遍带了手机,这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另外,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目前,教学中经常能够发现学生玩手机的现象,而且屡禁不止。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通过手机接触到了许多与学习无关的信息,甚至有黄色、暴力等内容,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上,西方思想和文化盛行,对缺乏辨别力的初中生来说,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铺张浪费的现象等,容易造成初中生的心态失衡。
因此,对于这些问题,学校以及其他的组织应该加强对初中生的引导和教学,同时,注意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比如植树造林、清理小广告等。通过公益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初中生的内心世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学校因素的影响以及改善方式
学校的硬件设施。学校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影响,其中,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学楼、宿舍和其他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的硬件设备不仅是教学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础,建设质量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2]。初中生正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也有关系,学生可活动的空间范围小,心理就会产生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要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身心活动和休闲的场所。
(二)学校的人文环境
学校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文化气息,校风以及班风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目前的教学普遍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给学生形成的学习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导致学生逐渐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师生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家庭因素的影响和改善方式
家庭对初中生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特额别是一些特殊的家庭,以及一些情感问题,会给学生的成长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家庭结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家庭结构完整的学生,心理状态都比较好,相比而言,那些单亲或者离异家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比较多,而且缺少一定的关爱,因此,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差[3]。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孤僻、忧郁的性格,对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这些学生,生活中就需要加强和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防止对他们的心理影响逐渐加深。
家长的教育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家长总是以过去的方式教育孩子,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总是责怪和打骂,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失衡,逐渐的出现逆反心理。如果教育中,使用方法不当,容易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因此,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要关注孩子的相关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耐心的教导,同时,家长要注意进行言传身教,给孩子做好表率作用。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关注,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可以定期的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状况;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当我们的学生升入初中后,很多家长都会绞尽脑汁地选择重点中学,会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他们都忽略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升入初中的孩子,因为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人际交往的变化,心理也会发生巨大变化,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好心理问题,那对今后的学习将会产生更多的不良影响。所以,了解孩子在升入初中后,容易产生哪些心理问题是家长的首要任务。因此,分析、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通过观察,身边常有这些现象:教师抱怨学生不爱学习,有厌学逃学的现象,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有的学生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做事没有信心、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心存怀疑。但有的也过于追求分数、名次,以至于心理失去平衡,焦虑不安、苦恼失眠;又有的凡事斤斤计较,心胸狭窄;有的学生与父母、老师缺少沟通,有事不向父母、老师去诉说,而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小秘密永远埋藏在心底,导致自己孤独、压抑、自卑和情绪低落。这一切都给以后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综上所述,针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适宜的教育方式和对策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
1.社会的影响。在时下读书无用及社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还有网上电视剧等的影响,加上中学生认识的局限性,造成了学生焦虑厌学、行为懒散、学习积极性不高。再者是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以个人为中心的成长背景,升学压力造成的过度竞争、自暴自弃和枯燥的学习方式等,都会造成学生心理不适应,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2.家庭的影响。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或多或少带有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守信用、重感情、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家庭,很大程度上会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
3.学校的影响。虽然当下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形势依然严峻。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和合格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生理承受力,机械地“灌、填、练”,把众多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学生集中起来。同时,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学校生活内容和方式的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坐牢,视学习为苦差。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心理异常。
4.自身的影响。进入中学,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一方面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成人感,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便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另一方面,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的矛盾,使中学生的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同步,表现出种种的心理冲突和矛盾,极易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故有人将青春期称为“危险期”。
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学习心理辅导。进行学习策略和学习适应问卷,了解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笔记、学习技术、应试方法、家庭学校环境、朋友关系、独立性、毅力方面的具体情况,七年级侧重于学习适应、学习习惯辅导,八年级侧重于学习策略辅导,九年级侧重于考试技巧和考试焦虑辅导。
2.自我意识发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帮助学生善于认识困难和挫折,学会寻求帮助,提高耐挫能力,学会应付意外事故。
3.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周围的人际环境,学会与家长沟通,与老师沟通,与同学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人际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必备的心理品质。
4.青春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认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角色差异,悦纳自己的性别与象征成熟的身心变化,学会与异往,克服异性情感困扰。
5.家校沟通。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或家访等形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孩子,让他们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问题,做什么事要懂得为别人着想。
心理的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如何让下一代成为心理素质过硬,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接班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更是师者和家长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詹姆士.H.道尔顿.社区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认知;需求;西宁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对青海省西宁市5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区(城市或是农村)、民族;第2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的认知等;第3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设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和自愿参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
1.2.3统计学方法
对于获取的定量资料,经双人核对录入,建立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逻辑检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学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160人、152人、157人;A学校学生为78人,B学校学生为86人,C学校学生为100人,D学校学生为110人,E学校学生为95人;其中女生为245人(52.24%);以汉族学生(91.04%)和农村学生(98.51%)为主。
2.2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2.2.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悉程度
问及“您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比例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初三年级听说过健康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
选择网络、电视这一途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7.74%,其次依次为他人、书籍、其他。男、女生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中,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58.74%,其次依次为初二、初一年级学生,各年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C、D、E学校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人数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学生选择这一途径的人数仅占26.19%,该学校学生选择他人的比例最多为51.19%,各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及需求情况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仅3.33%选择“完全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的了解程度较高,74.35%能正确回答。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少,仅占9.03%、8.79%、1.43%和6.18%。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讨论
3.1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的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等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而97.01%的学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一现象提示西宁市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2影响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状况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够深入[2],部分专业人才学历低、资格水平低、实践度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与内地有一定差距[3]。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片面强调学生升学率,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导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另外,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教学力量的差异。A、B两所学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比例最高,B校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了心理课程,并经常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学校之中相对较高,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全面和优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自主通过网络、电视了解相关知识。
3.2.1.2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极其低下[4]。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低与我国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5]。其次,应试教育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通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知识可能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偏远地区的学校会更加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处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6],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不了解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疾患时给予正确引导。
3.2.2个体因素
3.2.2.1性别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相当,此结果与李美华[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一阶段男女生所处环境基本相同,获取信息的途径,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同有关。
3.2.2.2年级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升学考试,而初三年级学生又要面临升学考试,因此,初一、初三年级学生比初二年级学生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通过电视、网络途径(学生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学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的时间更长。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个或三个,正确率不高,此与各年级学生缺乏正规的健康教育有关。
3.3建议
3.3.1学校方面
肖汉仕[8]认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学校老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广泛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等。教育学者吴澄波[9]提出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其次,指导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课外自学有关实用的心理指导读物。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影响巨大,因此父母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重视并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反常行为予以关注并提供真诚的帮助。为了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素质的现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推荐、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指导读本,宣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确保能够顺利构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架桥铺路。
3.3.3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也应营造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通过播出公益广告、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电视、网络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开展途径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作者:闫雪梅 马圆圆 郑玉花 吴丝丝 杜春燕 苏春香 刘天贶 杨晓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12.
[2]马眸眸.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8.
[4]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5):71-75.
[5]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23.
[6]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8-95.
[7]李美华.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4.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城乡差异。 分类号 B848.9
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的整合。它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对各种内外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状态和适应水平。近年来,有关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一是从内部因素着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为扭转过多对心理健康消极表现的研究而全面考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对陕西地区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状况的调查分析,以了解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特点。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积极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陕西地区选取1299名城乡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城市学生787名,农村学生512名。初一年级474名,初二年级433名,初三年级392名。男生716名,女生583名。
1.2 研究工具
以教育部重大课题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课题组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作为研究工具。调查表包括8个分量表,共243个条目:适应量表包含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6个因子:人际素质量表包含人际交往能力、人际调控和人际知觉3个因子:个性素质量表包含内外倾、意志、冒险、乐观一悲观、责任、耐挫折和独立7个因子:动力系统量表包含缺失性动机、成长性动机、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利己性利他动机和利他性利他动机7个因子;自我量表包含学业自我、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自尊、一般自我效能和自我调控7个因子:认知风格量表包含认知决策、认知方法、认知加工、认知行为和认知倾向5个因子;归因风格量表包含内在外在性、持久暂时性、可控不可控性和局部整体性4个因子;应对风格量表包含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注重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理智一合理化策略、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否认一压抑策略、躲避和求助策略、独自宣泄、忍耐和顺从策略及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8个因子。该调查表的编制以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51399名青少年的测验数据为样本,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城乡差异
对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各分量表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在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归因风格分量表的得分。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人际素质方面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人际知觉(F=13.644,p
2.2 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年级差异
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年级差异结果见表2。
从表2看出,除了在个性素质、认知风格、应对风格方面年级差异不显著外,其余量表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表现在初二学生在适应、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归因风格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与初三学生,初二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较好。
2.3 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
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动力系统和归因风格量表中,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认知风格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进一步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女生在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F=4.483,p
3 讨论
3.1 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城乡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城乡初中生在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归因风格分量表中的得分差异显著,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首先,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陕西城市经济发展优于农村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城乡初中生从社会中学习的知识和获得的社会经验有一定差异。从而对人际关系、行为动力、归因等形成不同认知,城市学生较好于农村学生。其次,城乡环境、学校教育条件有较大差别,不同生活物质空间和学习资源影响城乡学生形成不同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形成与其环境适宜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目标。再次,初中生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过渡、依赖性与独立性相互交替的时期,家庭在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对子女教育态度和方式、期望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方面,城乡家庭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家庭影响使得城乡初中生对自我身体、社会和情绪认知,以及在自我评价方面有不同的认识倾向。城市初中生归因风格得分高于农村初中生,表明城市初中生更倾向于内在的、可控的、整体的归因方式,这与其父母严格而又民主的教育方式有关。
3.2 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年级差异分析
初中生在适应、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归因风格方面的年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符合初中阶段处在心理断乳期的特点。他们情感起伏较大。自我同一性还未定型。个性特质初步形成但不稳定,心理感受深。承受能力低。在适应、人际素质上初二学生明显好于初一和初三学生,原因在于初一学生要应对新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环境,在人际
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方面未得到相应调整,而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学习与生活后,对初中课程学习与环境有了一个适应调节的过程,在应对学习、人际、生活方面有明显改善。初三由于中考压力加重,前途抉择困难,以及进入青春初期生理的变化。使其在身心方面经历着冲突与困惑,其适应与人际关系的得分皆有回落。
动力系统是由目标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本研究表明,初中生在缺失性动机、知行脱节性动机、目标缺乏性动机和利己性利他动机维度中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这与初中生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有关。初中生自觉制定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的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定型。到初三年级。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热情高涨。与初一、初二学生相比。在知行脱节性动机、目标缺乏性动机方面的得分必然会降低。利己性利他动机通过归属、尊重(自尊和他尊)、自我实现三级动机实现,初中生思考有关自我认知、评价与实现状态还不稳定,对这一类动机可能并没有全面地理解。
一个人的归因风格与其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相关。初二学生在归因风格的持久与暂时性(稳定一不稳定)、可控与不可控性两个维度中的得分高于初一与初三学生,表明初二学生倾向于采用稳定的、可控的归因方式,与此相关。初二学生对自我的学业认知、社会认知、自尊以及自我调控都显示出了较其他两个年级更高的水平。
3.3 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分析
初中生在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和归因风格方面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动力系统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学习动力强、目标明确,这与女生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认知风格失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认知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的。男女初中生在发展过程中,被社会、家长、老师寄予了不同的社会期望,鼓励和强化了他们从事与性别相适宜的活动,导致男女生在认知加工与认知行为中有不同倾向。归因风格是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原因的知觉,是和个人感知、事件感知以及态度转变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心理倾向。男女初中生在归因风格的持久与暂时性(稳定一不稳定)、可控与不可控性、局部与整体性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这与男女生对行为结果的原因持有不同认知风格有关,即女生更倾向于以不稳定的、可控的、整体的归因方式看待问题。
1.初中生复原力的现状分析
三所学校初中生复原力现状由表2数据可知,复原力总平均分为3.69,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朋友支持维度均分最高为3.94;而有恒性和自我调适两个维度低于均分,其中有恒性得分最低为3.25。对初中生复原力围绕性别、年级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在复原力总分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其中在朋友支持、责任感和自我调适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在家庭支持、目标感、有恒性三个维度上男女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有恒性和责任感维度方面独生子女分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分数(p<0.05);其他维度及总分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异不显著。表3结果显示,在年级方面,有恒性和责任感维度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有恒性维度上,初一>初三(p<0.05),在责任感维度上,初一>初三(p<0.05)。
2.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复原力的中介效应
复原力与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各维度间的相关结果如表4所示,复原力总分和各维度与生活事件总分显著负相关(P<0.01);复原力总分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其他维度方面显著负相关(P<0.01);复原力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状态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为探讨复原力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温忠麟、张雷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检验(如下图1)[5]。(1)检验回归系数c’的显著性,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生活事件为预测变量做回归,结果显示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总效应,即路径c’的标准回归系数显著(β=0.179,P<0.01)。(2)以生活事件为自变量、复原力为因变量做回归,得到路径a显著(β=-0.244,P<0.001);(3)以生活事件和复原力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得到路径b显著(β=-0.157,P<0.01);同时得到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回归系数c’显著(β=0.121,P<0.05)。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可知,若c、a、b、c’显著,则复原力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其中介效应大小为0.4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6.6%。
二、分析与讨论
1.初中生复原力的基本现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来说,原厂办子弟学校初中学生复原力的人均水平中等偏上,说明大多数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一方面通过利用内部资源调整自己,另一方面通过寻找外在的支持资源积极应对。初中生对生活学习的热情相对很高,人际交往广,自我感觉相对比较良好,颇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因此表现出比较高的复原力。在社会支持尤其是朋友支持维度上,三所学校的初中生对朋友支持维度的资源利用率较高,说明朋辈群体是初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首选求助对象。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近。李素珍对中学生复原力进行调查发现,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中学生的同伴交往是他们获得理解、认可、支持、信任和成就的主要源泉[2]。本研究的结果也与学生家庭环境相近有一定的关系,厂办学校子弟之间更容易彼此亲近,在新的环境中相互依赖。从研究结果可知,有一小部分学生复原力在中等水平以下,说明他们应对各种问题的资源还不够,这类学生对学校改制归社会的适应问题应当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充分重视与关注。提示父母或老师在与这些学生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减少学生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避免产生心理问题。此外,有恒性和自我我调适两个维度均分较低,锻炼学生的恒心和毅力的养成也是初中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2.初中生复原力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女生在朋友支持、责任感和自我调适三个维度以及复原力总量表分上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女生比男生拥有更多的朋友资源,而在家庭支持、有恒性、目标感三个维度上男女初中生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我国传统的性别角色认同以及社会期望等因素有关。传统观念认为男生应该独立、自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即使有困难也很少主动寻求帮助,因此外部支持资源维度得分相对女生来说就少一些。男女生在责任感与自我调试维度的差异,笔者认为是初殊时期女生相对男生而言更加成熟、懂事,女生对自我认识也相对高,在遇到困难时懂得利用已有资源自我进行解决。而男女生在有恒性上差异不显著,很可能是由于初中时期男女生对事物的坚持感低,注意力容易扩散的缘故。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只有责任感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责任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责任感。这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特别是本研究所选被试来自原企业子弟学校,其中独生子女大多来自原国企单位,职工待遇优越,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很好,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只有学习成绩的提高,这种“家长疼、老师惯”的局面导致很多独生子女独立性差、责任感低。因此,家长和学校应有意识地培养独生子女的责任意识,将子弟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的提高作为走出“大院”的第一步;同时也提醒独生子女的家长要挖掘孩子的潜能,重视道德教育。在年级方面,除了有恒性和责任感各个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各分量表和总量表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有恒性和责任感维度上面,低年级水平普遍高于高年级。很可能是因为处于中考压力困扰之下的初三学生,同时又要在短时间内适应学校改制等产生的变化,导致他们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他们的自我意识相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强,希望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并得到认可,因此更加封闭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事物责任意识低,却又对各种新奇的事物跃跃欲试,有恒性也就低一些。因此改制期间,尤其是学校地理位置发生改变的学校,教师一定要关注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新学校的适应问题,缓解压力,保证学业。
3.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复原力的中介效应
以往有关复原力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发生过应激事件的青少年,如毛俊青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复原力的研究表明,离异家庭中学生复原力与非离异家庭中学生复原力有显著差异,在学业胜任力、社会支持、情绪积极和问题解决维度得分上离异家庭中学生都显著高于非离异家庭中学生。但在社交能力维度上离异家庭中学生则显著低于非离异家庭中学生。[6]张姝玥和王芳对汶川地震后的中小学生及大学生复原力状况进行了调查,探讨复原力对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心理援助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7]。以往研究发现,发生过生活事件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数尽管在学业上和社会胜任力上适应良好,但他们会出现如抑郁、绝望、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探讨复原力与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也正是本研究的着手点。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复原力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生活事件可通过复原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6.6%,这说明复原力作为中介变量抑制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中介缓冲作用。也就是说,面对相同的生活事件,如学校改制问题,复原力水平高的学生体验到的危机更小,因为高复原力的个体在面对应急情境时一方面通过利用内部资源调整自己,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地寻找外部资源,向朋友和家人倾述,以得到一定的心理疏导。反之,复原力水平低的学生在遇到这些生活事件时缺少可利用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目标不明确,缺乏意志力,人际交往圈小,没有外在的保护资源,生活中的烦恼也没人诉说,因此,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对复原力水平低的个体产生的影响很大,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教育建议
初中生 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 青春期 健康成长
目前,中学生的健康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随着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他们被各种问题所困扰,例如,人际关系方面,身体方面,学习方面,因此,让我们都来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作为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特征,要开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适时适地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尽快使其摆脱心理阴影与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面临的第一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
初中生在心理问题上主要来自三方面困扰。其一,同学间关系。初中生内心有强烈交友需要,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单纯盲目,有时会发生同学间、朋友间不融洽,孤独倾向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还会发生矛盾或造成不良后果。其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父母严重代沟,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子成才,只是一味重视学习成绩,不能理解孩子的压力,不能正确的对待和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味简单粗暴,加剧了孩子内心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使之形成叛逆心理。其三,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初中生面临青春期时,心理变化特别大,表面上看他们长大了,其实心理上特别脆弱,他们希望老师关系他,理解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认可,如果老师在教育学生方法上不够恰当,不能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致使他们丧失了上进心,甚至会使他内心受到严重创伤。
二、初中生面临第二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父母对子女期望越来越高。繁重的课业负担,父母的过高期望,使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个个孩子不堪重负,为了应试教育,各个学校都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教育,违反心理健康原则,使学生出现异常行为,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压力。
三、困扰初中生第三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迈步走进青春期。他们此时随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此时的初中生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闭锁心理。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对于男同学,则更喜欢交异性朋友,比较容易冲动,做事不假思索,盲目冲动。青春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早恋。初中生对异性追求与向往,开始表现逐渐强烈,如果面对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教育引导,就会使学生陷入早恋的泥潭,不能自拔,轻者耽误学生,重者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面对初中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与严重性。如何正确处理好初中生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法,适时适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准则,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他们采取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几点:
1.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生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如学习竞争加剧以及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压力,这些都需要初中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产生这些困扰,与社会家庭学校有关,又与他自身生理发展有关。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让他自觉调整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只有他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消除初中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初中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3.鼓励学生学会沟通,学会正常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因此,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识,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他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李 鹏 刘爱书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目的:了解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42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生活事件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的程度,心理弹性负向预测心理健康的程度;受惩罚、学习压力、情绪控制、其他、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进入了回归方程。结论:生活事件可以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弹性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关键词 初中生 生活事件 心理弹性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ffairs,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LI Peng, LIU Aish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ffairs,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By using MMPI,ASLEC and resilience scale,420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ere measur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level of resilience,life affairs and mental health. Results: life affairs degree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ir mental health.Be punished,study of pressure,emotional control,help-seeking,other and family support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loneliness. Conclusion: Life events can lead to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resilience may have function of protection.
Key words junior school students; life affairs; resilience; mental health
心理弹性是在重大的灾祸或者是生活压力之下成功适应的过程,心理弹性既是一种功能的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包含了各种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①面对同样的压力,不同的青少年可能会以不同的应对方式做出反应,将低抑郁、低焦虑作为弹性结果指标的研究中,Weed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②而Cowen等人的研究发现,SR与SA组在于焦虑、抑郁的自我评价上并没有显著差异,③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④甚至还有研究者发现弹性青少年比其他个体反而表现出更多的内化问题。⑤
综上所述,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而有关心理弹性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结果仍有分歧。本研究以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心理弹性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被试为哈尔滨市与双丰镇某两所中学初一至初三的420名学生。其中男生167人,女生253人;初一142人,初二146人,初三132人。
1.2 研究工具
(1)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由胡月琴等2008年编制,⑥量表共有27个题目。采用5级计分,计算量表各分维度的总分,得分越高,代表被试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刘贤臣等1987年编制,⑦量表共有27个题目。采用5级计分。
(3)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由王极盛于1998年编制,⑧量表共有60个项目,量表题目采用5级计分,计算量表各分维度的总分和均分,得分越高,代表被试的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
2 结果
2.1 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及平均分
表1 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及平均分 、标准差(N=420)
从表1可以看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
2.2 心理弹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表2 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Stepwise法)
分别以心理弹性、生活事件为预测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r = -0.0642,P≤0.001),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 = 0.726,P≤0.001)。
为进一步探索心理弹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生活事件的六个因子、心理弹性的五个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3 讨论
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本研究中考察的三个变量间具有极其显著的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生活事件能够正向预测心理健康问题,面对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弹性能负向预测心理健康的程度,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心理健康问题越少。进一步分析显示,受惩罚、学习压力和其他的生活压力事件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受惩罚的预测作用最大。提示父母或老师在与儿童的沟通的同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减少学生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而引发的心理症状。另一方面,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其中情绪控制的预测作用最大,提示学校和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Ackerman等人发现那些适应能力很强的个体,即使遇到危险的环境或者挫折时,他们有较少的抑郁、焦虑等内化问题,情绪稳定。⑨
以往心理弹性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受欺负儿童、⑩农村留守学生11以及吸毒人员子女12等。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心理弹性能够使更少表现出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本研究中的得出的结论和以往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尽量减少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注释
① Luthar LutharS, ZelazoL. B. Research on resilience: an integrative review. In: Luthar(Eds.),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Adap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1 , 510-54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② Weed, K., Keogh, D., &Borkowski, J. Predietors of resiliency in adolescent mother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 21, 207-231.
③ Cowen, E.L., Work, W.C., Wyman, RA., Parker, GR., Wannon, M., &Gribble, P. Test comparisons among stress-affected, stress-resilient, and nonclassified fourth-through six-grade urban childre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2, 20, 200-214.
④ 吴胜涛,李娟,祝卓宏.地震遇难者家属的个体韧性及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杂志,2010.24(4):309-312.
⑤ Luthar S.S., Cicchetti, D., & Beeker, B..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2000.71:543-562.
⑥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⑦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34-36.
⑧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行为科学,1997.4:15-20.
⑨ Ackerman,B. P., Izard,C.E., Schoff, K. et al. Contextual risk, Caregiver emotionality, and the problem behaviors of six- and seven-year-old children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J]. Child development, 1999, 70(6):1415-1427.
⑩ 李海垒.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 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107.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学习成绩;SCL-90
自古以来,学习成绩对于初中生来说都至关重要,近年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究竟初中生的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有无联系呢?本次通过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的研究,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为通过心理干预来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在郑州市某中学三个年级中各抽取2个班,对自愿参加调查的3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25份,有效率为90.28%。通过翻阅教务处学生成绩存档,得出学生上学期期中期末各科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将学生成绩分为3个等级,即85~100分为优等生,60~84分为中等生,0~59分为后进生。
2.研究方法与过程
(1)用问卷进行调查
向学生讲解调查目的和填表方式后,由学生当场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问卷为SCL-90,此表由90个项目组成,用于评定“现在”或“最近一个星期”的心理健康状况。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分进行五级评定,并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个因子。
(2)统计分析
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录入,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SCL-90量表规定,凡符合总分大于等于160分或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者可考虑筛选阳性。全部有效样本中,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者共计25人,占总样本数的7.69%。存在心理问题的初中生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和偏执症状。
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
对学习成绩和SCL-90总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学习成绩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对学习成绩和SCL-90各因子分进行多元分析,结果显示,强迫(B2)、人际关系敏感(B3)、抑郁(B4)、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躯体化(B1)、焦虑(B5)、敌对性(B6)、恐怖(B7)、偏执(B8)、精神病性(B9)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其中,强迫、焦虑、敌对性有显著性(P
三、讨论
1.优等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1)抑郁
抑郁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成绩优良的学生被我们称为优等生,优等生在学校是老师的宠儿,是同学们羡慕的焦点。优等生抑郁心理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如下:
由于社会和家长对优等生的期望太高,优等生经常为自己有可能达不到而郁闷。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学习优秀的孩子挤进重点学校,包揽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以便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不少老师也加班加点,于是,优等生们唯有用高分来回报家长和老师们,这种压力很容易使他们心理失衡,形成抑郁心理。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然而一些优等生平时把自己沉浸在自我的专注之中,无暇与同学交流。即使有时间,又由于自己学习成绩好而产生的优越感等原因,不屑与普通学生交流。在这种闭锁的环境中,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然会使优等生产生抑郁问题。
(2)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人际关系问题是优等生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普遍的一个问题。有很多优等生很难与同学搞好关系,他们要么不愿与老师同学主动交流,要么缺乏与人沟通的方法等。具体这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些优等生的智力发展、个性发展等的确比同龄的孩子要快一些,他们所关注的方面、所感兴趣的事物与同学们确实有所不同,这样就会使他们与其他同学缺乏共同语言,难以交流。另一方面,在家长和教师过高的期望下,优等生必须要比别的同学付出更多努力去学习来达到大人们的期望值。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他们与人交往交流的时间就大为减少。缺乏与人交流的时间,优等生必然会产生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2.后进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1)焦虑
初中生学习成绩与焦虑呈负相关,并具有显著性(P
一是学习基础差造成的学习焦虑。后进生也具有进取心,他们也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但是从小没有打好基础,在学习中往往困难重重,而教师往往疏于给后进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在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前途无望的压力下,后进生极易产生焦虑心理。
二是既往学习经历中的挫折造成的心理阴影。后进生在考试中往往经历了多次失败,这些失败很容易产生自己注定无法优秀的想法。在这种暗示下,后进生往往陷入对考试深深的恐惧之中,形成严重的考试焦虑,而这种焦虑会让后进生取得更差的成绩,陷入恶性循环。
(2)敌对性
初中生学习成绩与敌对性呈负相关,并具有显著性(P
一是对教师家长的敌对性。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家长和教师缺乏足够的耐心,往往靠权威制服学生,批评指责,甚至于体罚学生,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会造成后进生的恐惧防卫和敌对心理,对大人们的一切教育行为产生敌意。
二是对同学的敌对性。在班集体中,后进生处于落后位置,长期下去,后进生产生自卑和猜疑心理,觉得别人都看不起自己,于是将自己和别人隔开一道鸿沟,对别人和自己都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走向社会后,这种敌对性会蔓延到日常社交的人群身上,严重影响后进生的人际交往。
四、建议
1.优等生的教育
对待优等生,家长和学校应在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尖子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中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对优等生搞特殊化;坦然接受优等生的失败,让他们学会坦然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打击。
2.后进生的教育
对待后进生,家长和学校应该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小的进步多加鼓励,减少焦虑,增强他们的信心;应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对他们进行批评,给后进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减少他们的自卑感和敌对心理。
3.要多方面配合
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配合,采取预防、咨询和矫正措施,使初中生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步增长。
参 考 文 献
[1]王惠敏,马玉顺.关注尖子生的心理问题[J].中国教师报,2005(06).
[2]王强,付宁,周晓明.165名初三年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
[3]田秀娟.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与转化对策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2(03).
[4]葛秋芳,曲国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N].福建科技报,2002-04-05.
[5]赵烨.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N].光明日报,200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