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前言: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
2、自我认定:分析自己的性格,以及在工商管理专业中所体现出的优势。
3、解决自我认定中的劣势和缺点:将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并不断的改善自身的缺点和劣势。
1.1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现行的高职工商专业的实践教学,只有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环节,专业理论知识与现有社会资源严重脱节,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体现社会的需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
1.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现行高职工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力量薄弱。很多的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招聘教师时看中的是学历和职称,对他们而言,实践教学全凭自己的书本学习和想象。不能更好地根据企业中真实的岗位的要求来设计实践活动,也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1.3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不足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岗位多且要求多种多样,学校要建设模拟实训室本身就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因此,很多高职工商专业的校内模拟实验室常采用的“空对空”的讲座“,挂实训之名,行讲课之实”,使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空。
2、构建“任务驱动”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任务驱动”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制定实践实训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其主要的内容如下:一是专业认知模块:大一新生入学,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认知学习,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业要求、能力要求、就业岗位、就业形势以及本专业和个人的发展趋势。二是企业认知模块:大一的上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了解企业规模、效益,运行机制,感受企业的文化,熟悉企业中的岗位的职责和岗位要求,了解各岗位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方向。三是专业实习模块:大一的下学期针对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跟岗见习,了解企业中的岗位职责,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岗位的工作规范,掌握相对应的职业技能,体验工作的乐趣。四是综合实习模块:大二开始进行各种综合实习,如进行创业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ERP大赛,进行商务谈判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各项工作的流程和要求,掌握管理技能。五是毕业实习模块,在大三的最后学期,进行创业设计,通过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创办一个企业,如何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有效的营销技巧去运作自己的企业,如何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总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以上述的五大模块为主线,构建每个学期都有实践环节,形成了“专业认知、企业认知、专业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逐步提高的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体系。
2.2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落实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提高高职工商管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实践教学形式:一是采用多样化的校内实训形式校内实训是一种根据企业的岗位职责的要求,设置情景而进行的模拟化的实践活动。如ERP实验室、商务谈判等模拟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掌握各个角色工作规范、工作职责,掌握企业岗位必需的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二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校外实训形式校外实训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活动。如到企业进行跟岗见习、顶岗实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岗位体验,感知企业文化,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每种实训形式都需要写出详细的实施脚本,反复排练、演习,采用角色扮演、方案设计、跟岗定岗等多种形式,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人才与社会的接轨。
2.3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能力
为了保证高职工商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实践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双师型”的队伍建设。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除了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具有理论课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要求教师每学期到企业进行不少于一个月顶岗实践锻炼。通过定岗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更好地组织实践教学工作。三是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教师到企业任职,全面深入企业管理、企业运营的各个领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四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工作,从研究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地调研,进行企业策划,开展产品分析等,提高教师服务社会产业能力。
2.4完善实践教学的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保证高职工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完成,必须加大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同时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建立“共栖型”的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与威海家家悦集团公司联合办学,成立威海家家悦工商管理学院,建立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学习基地,学生进行轮流实践学习,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完成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结语
首先,运用SWOT方法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组合分析,目的是找准专业定位。
(一)外部因素
1.外部机遇(O)(1)未来的管理职位中,人力资源管理依旧是黄金职业。(2)5个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等建设正在进行,就业机会更多更广。2.外部挑战(T)(1)各大学扩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数逐年增加。(2)学校的优势专业不是管理类专业。(3)重庆高速发展,外部人才吸引力加大,就业压力将更大。
(二)内部因素
1.内部优势(S)(1)专业办学时间较长。(2)师资较好,教师专业背景具有可塑性。(3)具有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国家课题,部分老师科研实力较强。(4)部分老师与企业合作比较多。(5)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比较高2.内部劣势(W)(1)专业方向还没有凝练。(2)学生随机应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有待加强。(3)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4)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少。(5)实践实验教学滞后。(6)专业特色不明显。
(三)优势—机遇(SO)
从毕业生考察,专业的就业领域比较宽广,学生职业发展空间良好,重庆地区对此专业需求旺盛。
(四)优势—挑战(ST)
面临兄弟院校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企业用人标准越来越严格。
(五)劣势—机遇(WO)
招聘单位都要求人力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人素质,而我校该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其他能力还不够。还缺乏必要的培训手段,即使就业前景很广,找工作也有难度。
(六)劣势—挑战(WT)
造成学生就业压力大,学校属于一般性本科院校,必须特色立专业。通过对专业定位的分析,明确了市场需求决定专业办学,根据内外部条件设置专业特色模块,加强产学研合作,面向就业与应用进行培养方案设计等重要原则,目的就是培养专业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对专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参考国内50多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后,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梳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法律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中担任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对重庆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去向及未来趋势,以及师资情况、专业学生规模、生源质量与专业设置的匹配性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了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培养面向大中小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就业,从事实际操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培训、薪酬、绩效、人力资源规划)等具体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培养面向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而解决了专业发展长久以来定位不明确的痼疾。
二、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解决的是培养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对此,我们结合学校标准、企业标准以及专业标准(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委员会《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规范》)进行了认真的制定,最后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为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学校标准与专业标准都是非常明确的,但是企业标准尤其是地区企业标准一直以来都不明确,需要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我们选择了重庆地区50多家公司的HR(HumanResource人力资源)经理或者主管进行访谈或者问卷调查,其比例是按照上届毕业生所选择的行业以及企业进行分配,目的在于调查企业对HR毕业生的素质需要,被调查企业所属行业中比例最大的是制造业占21.44%,其次为管理咨询业占7.14%,还有通信交通、房地产、医药、物流等行业;企业性质方面,国有企业占23.49%,私营企业占11.23%,还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重庆地区用人单位最看重HR员工的素质是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办事能力以及协调关系方面,这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职能不谋而合;其次是个人品质,要求会做人,正直,守信;专业知识素养排在第五位,这说明专业成绩只能说明是否具备HR的基本条件,能否做好则取决于多个方面。说明我们在专业课程之外,必须设置大量的素质培养课程,通过综合教育计划及第二课堂、学年论文、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能否实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应该考虑三个因素:
第一,调查本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主要分为本专业高年级在校学生以及毕业生的调查,其目的在于了解以前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结构是否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在校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反映部分课程没有实际作用,例如《社会学》,还有数学的课程不够专业、社会调查没有开等,说明课程设置内容必须务实。毕业生意见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方面,认为要加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尤其是企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应该加强实训教学改革力度。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必须在充分认识并明确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基础上。在地方经济转型期和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期,特别是当前工商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也应该根据目前大趋势进行重新定位。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旨在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学生实际特点和师资力量状况出发,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合理定位为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在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正是需要培养具备在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工商管理人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才得以凸显。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应该围绕其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展开,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2校企合作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偏重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谈起管理理论头头是道,但面对实践的各项管理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综合素质较好,但是实践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有较大差距且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也导致了近年来工商管理学生就业普遍不理想进而影响到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招生形势更不容乐观。上述问题的产生既反映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又指明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改进的方向。上述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脱离了实践,脱离了与工商管理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缺乏在实际工商管理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刚开始也只能纸上谈兵,当然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要解决上述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根本之道。校企合作能解决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制度性设计缺陷,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适应当前地方经济发展和工商管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校企合作作为实践教学实现的重要形式应该享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3校企合作办学常见机制
目前对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较少而且绝大部分偏重于对职业技术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对于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金彦龙等(2013)提出了“融合式”校企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融合式”校企合作机制就是在深入研究并有效调整校企合作系统内在要素结构的基础上,发掘新的作用机理与功能,进而实现内在机制的转换,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问题。史晓娟等(2013)认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主要在于: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平台,二是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三是注重从学生的主体性来推动创新教学。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认同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政府的主导和投入是关键性因素。在现行中国高校教育体制下,政府、高校、企业都有各自利益导向,这些导向的差异化导致了校企合作很难开展,而政府的主导和投入实际上又左右和引导着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取向,高校往往是政策导向的而企业往往是利益导向的,因此政府从政策、法规和财政投入方面的引导作用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形成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实际校企合作运作中,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规,并从财政投入方面进行倾斜,大大地促进了本地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例如经济发达的江浙和广东等地区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性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
4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构建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双方直接参与的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需要事先经过充分的策划和准备,提前准备好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而后结合理论弓I导学生开展讨论并反复地进行互动与交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相关理论,并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法学院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推广,并传播到其他国家。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开始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该方法逐渐得以完善和丰富,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引入我国,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开始得到运用,并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案例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互动,学生要主动地结合理论知识去分析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并思考相应的解决办法。该方法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结合,而案例教学法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二、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够准确
一方面,对案例教学法的定位不够准确。通过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调査发现,很多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往往将其视为传统讲授法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不能充分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还有很多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少讲解,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去讨论,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对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把握不准确。有些老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举一些例子来让学生更深人地理解理论知识,缺乏学生的参与。
2. 缺乏适用、规范的案例
目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使用的教学案例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引用国外现成案例,与我国国情和学科实际不相适应;简单的叙述说明,提供的背景材料较少,缺乏系统性和引导性;大部分案例都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案例太陈旧,缺乏新颖性;案例数量不足。
3. 课堂组织不当
通过调査发现,对于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很多老师都不是很明确。很多老师虽然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但讨论不够深入;有些老师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往往把讨论当成了自由活动时间,讨论的过程比较随意,甚至偏离了教学主题,效果甚微;有的教学课堂模较大,导致教师难以实施组织讨论的环节;还有教师过于干涉学生的讨论,容易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评价制度不当
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负面影响,很多专业课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师方面
第一,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课前要进行案例搜集、筛选和资料的准备,还要提前做好课堂组织的准备工作。但是,很多情况下教师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第二,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能在案例的设置、课堂讨论氛围的把握以及课后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评析等方面都具备专业的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国内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缺乏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相关专业教学培训也较少,致使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能力有限。
2. 学生方面
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因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要参与到教学中,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学生才能更好地发表观点和探索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要敢于参与,积极性较高。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仍不适应案例教学法,不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也不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教育体制方面
首先,缺少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层等对案例资源的探索和开发,致使案例教材的搜集和筛选工作仅停留在教师的个人行为层面;其次,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和学生都更注重理论知识;最后,高校评价制度也不利于对案例教学的引导。
4. 教学条件方面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数量剧增,而教师却相对较少。庞大的教学规模,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的难度,也减少了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指导,还影响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而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案例的讨论情况。
四、工商管理专业适用的案例教学法
1.案例准备
案例分两种,一种是讨论型案例,另一种是实践型案例。对于讨论型案例,由于国内很多高校都没有建设本校的工商管理案例库,就要求教师自己要提前搜集相关案例。案例的搜集要注意以下几点:(1)符合教学的目标和内容;(2)背景资料丰富,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且能引起学生的思考;(3)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选取难易度适中的案例,以保证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效果。教师也可以自己编写教学案例’合理地进行设计。
2. 案例教学
第一,讨论型案例。对于讨论型案例,首先,在课堂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案例,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思考:案例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依据什么做出决策、哪种决策是合理的、制订什么样的实施策略、如何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于这个步骤,教师必须营造一种适合讨论且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并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随意地参与,也不应该表现出意见倾向性,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有些学生的观点不够成熟,也不要立即纠正,防止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讨论出现暂时的停顿,教师要进行启发,或者采取提问的方式,或者设置新的问题,或者站在对立的角度提问,努力使发言不偏离主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其次,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做一个总结,了解学生讨论过程的表现、准确评价讨论情况和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并给予学生从原理到实践应用的讲解,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扩展,这项工作能使学生在充分准备和讨论的基础上快速提升对问题的理解深度。
第二,实践型案例。对于实践型案例,主要是先由任课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讲授的案例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实践内容。然后分组调研、布置讨论题,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结合案例内容分组进行实际调研和查阅资料,形成调研总结、调研报告等成果。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答辩考核,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在学生调研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指导。
3.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出勤情况、讨论情况或调研情况、答辩情况及创新工作等作为平时考核’然后再结合期末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学期的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考核评价。对于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这类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期末考试的方式作为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要设定合理的比例。而管理沟通这类偏于实践性的课程,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出勤情况、上课表现、实践表现等作为平时考核,将实践报告或课程论文等作为期末考核,从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
工商管理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经济型专业人才在所行业中是不可多得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外语相对是薄弱环节,而对于外语课程的学习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外语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外资企业的深入了解。在学习期间老师教授理论课程而缺乏实践教学,也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证明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知识和体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程度。实践教学计划的提出,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大部分高校建立起设施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但是这也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经费的不足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因此,为了引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另一个目标。工商管理类专业涉及专业种类多,行业多,岗位复杂,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因此,在外语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要结合各专业特色,针对不同专业对外语知识的需求程度,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恰当的教学。由此可见,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复杂性给外语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增加了难度。但是,本着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时,要兼顾管理类各专业科学性和艺术性特点,创设一定情景化的条件,还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学与用的有效融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要保证能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让质量监控涵盖每一个环节、部门、课程、教师和学生,落实在专业培养计划、实验实训大纲、部门的工作职责、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学生的行为要求。其目的是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能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
二、工商管理专业外语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高等教育中工商管理专业外语课程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在教学思想中有根深蒂固的地位,自古以来我们都是在这种教学理念中学习成长,而实践教学作为新社会所衍生出来的新型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重视实践教学,而对于实践的投入也是很少的。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从实践获得知识和帮助。目前实践教学还只是初步成形,没有一定的体系。学校的教学条件也是有限的,不能让所有学生都进行实践教学,硬件设备也不足。这就让尝试实践教学的高校所建立的实践基地名存实亡。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老师也是理论知识丰富对于实践教学也是初出茅庐,使学校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实践教学教师资源的缺乏。某些高校实验教学环节的安排缺乏总体设计,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分明的完整实践课程体系。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应该是所有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是相互呼应的,开设理论课程的同时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既要与理论课程相联系,又要与理论课程相独立,课程的开设应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方法,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另外,有些高校的实践课程安排上会出现理论链断裂或各个环节各自为政现象,工商管理的理论存在递渐性,由于不同老师教授不同科目,因此,有可能造成重复实验或理论链断裂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要想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深入实体企业实习十分必要。但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知名度低、资质浅,很难找到优秀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学校对工商管理等文科类专业学生实习重视不够,没有积极主动的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
三、工商管理专业外语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直一路飙升,但是能够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真正做到满足企业要求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却屈指可数。由此,我们不得不面对目前高校毕业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丰富理论知识,残缺的实践能力的残酷现实,之所以造成目前的这种现状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大部分在于学校教学模式的陈旧落后,教学分配的不合理性,缺乏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培养。因此,院校面对这种现状应该及时对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反思并总结,同时将创新教学纳入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对其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进行强化和加强,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首先,缺乏互动性的教学的因素长期存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写大纲,同学记录笔记,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存在,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当前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本身知识点、概念性问题比较多,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对工商管理只有表面的一些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很多方面不够全面、不准确。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比如在学习到管理的主动方与被动方的行为、心理和管理过程等等,这种抽象的知识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同时也会渐渐地使学生遇到困难而却步,枯燥乏味的感觉油然而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等现象,因此,只有需要学生合理的、冷静的思考整理才能掌握其中原理。
其次,在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对教材的崇拜还很明显,教学材料对中职要求存在不符。教师对按照教材教学,学生对教材死记硬背。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中,是否存在难以理解问题,然后在给学生解答,而学生往往只是一味的在意成绩,在成绩确保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死记硬背。社会飞速的发展使工商管理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宜当前的工商管理局面,因此,只有在工商管理教学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工商管理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兴趣非常强烈,这样不但能够刺激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后,在工商管理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过于单一。通常是教师掌握课程中的主体,教师按照讲授为主,尽管以其他方式作为辅助,即使将讨论法添加到课堂中,但也都是形式上的,教学内容仍旧局限在认知性问题的理解、感知及应用方面,对哲理的领悟、潜能的开发及自身能力培养方面过于单一不够全面,做的还不到位,对学生的再教育,也只是把课本内容复述给学生而已,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反馈,而其思维方式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是将课本转述,同时学生的疑问权利也渐渐被取代。相信只有一改以往的教学单一,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新时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实践能力,只有不断的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扭转学生的学习习惯,采用实践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总是扮演者“监督者”的角色,学生总是被动的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长此以往渐渐形成了这种学习模式,如果这种习惯不能得到改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懒惰的学习态度,总是依赖于老师的监督,不能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索和学习,一旦遇到阻碍立马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其未来的健康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因此,现代的实践教学方法,一切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题,无非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思考、探索,教师只是单纯的负责引导和指导,从而让学生养成凡事靠自己的学习心态。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完善课程设计理念,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高职课程设计必须要注重实用原则,可以通过角色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多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社会融合,注重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衔接,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技能更加实用。有调查报告显示,现今企业招聘人才,不但对学历有严格要求,更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操作、谈话交际等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关注。在课程选择上,应该本着创新、实践、务实的原则,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培养,将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基石,在发展其他方面业务时才会做到万事不惧。笔者认为,任何学科其理论知识都是学习一切的基石,学生应该倾向于基础理论在必修课选择上,这是也是工商管理学习的灵魂,必须将工商管理基础理论水平学扎实,以实用为主,侧重发展相关专业技能,保证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够又快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1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向
1.1进行人才需求定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纵深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仍在攀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我国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产业结构需要,对专业经济管理人才如物流管理、精算会计、财务管理等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其二,我国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股权改革不断完善和深入,使我国企业管理不断步入证券化市场发展的轨道,对懂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呈攀升势头。最后,在我国资本化进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参股,如何融资,如何使个人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等等一系列的金融理财活动,需要越来越多的懂经济的管理人才为之服务。
1.2针对专业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虽然市场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扩大,我们要满足量的需求,但是我们仍不能放松对质量和知识结构的更高要求和对专业板块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对人才培养必须更具有专业的特色,这也就要求我们更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普通本科类院校能否在社会上办出特色学校特色专业,能否让我们的毕业生很好和企业接轨,能否让毕业生快速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技术要求,能否让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与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相一致或匹配,这些都是我们高校人才培养和定位应考虑的问题。首先,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都要和钱打交道,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和信仰上应该有标准有目标,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诱惑下坚定信念适应经济和社会需求;其次,我们还要让我们的学生多层次化,使其既懂管理知识、又对某个专业领域熟知,又具有较强的市场把控能力,能让学生在银行、保险、证券、投资,互联网等各个行业都具备一技之长,分级分领域设计培养方向,让我们的学生成为随时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有目标有方向有职业规划的高素质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这才是我们办学的最高宗旨。
2把专业能力提升作为主线,设计合理的课程构架
针对前面所述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以量和特色作为亮点,因此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毕业生在企业的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所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2.1基于能力要求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方向的培养,应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打造,笔者觉得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道德思想的培养,没有坚定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将会在纷繁的经济诱惑中迷失自我。二是应有坚强毅力的训练,做经济和管理的人定力和体力都很重要,只有强大的定力才能在经济危机或管理危机中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正确判断。所以,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包含很多内容的,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环节。三是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理论和专业课程体系,认真设计课程顺序,根据企业岗位群和行业特点组织和构建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突出精炼、合理、有序、针对性强和课程信息量大的特点。
2.2分级分领域设置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企业的岗位需求
普通高校就是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工商管理专业更是如此,所以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到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相结合,针对不同的行业的职业特点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把工商管理专业岗位细分(工业企业、银行、保险、物业等),对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物业管理、企业会计等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企业的岗位要求构建核心知识能力的模块,融入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由于我们在校教学学时有限,构建专业教学模块是一定要做到:第一,应把工商管理专业最前沿、最新成果、最新概念原理和操作技法不断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第二,要针对职业岗位内容的不断变化、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及时对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修改,以便适应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三,要认真筛选课程构架和内容,把知识性、应用性有效结合。
2.3注重职业资格标准的对照,加强“对证施教”的要求
管理人才培养应该既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正常的学历毕业证书,同时课程体系教学中还要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计算机等级证、会计上岗证、证券从业证、保险从业证等等都需要毕业生在教学阶段考虑,这是他们走上职业岗位的敲门砖,对毕业生顺利择业能够形成很强的竞争优势,所以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或是设计一些选修课程让有精力的学生加大学习宽度,提高学生竞争力,也为用人单位提供行业认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4不断深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大校内校外实践
工商管理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经验教学,在保证正常的理论和专业课堂教学同时,应加大校内校外实践教,这样学生才能从具体案例中摸索出有针对的管理理论,不至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造成假、大、空。所以,应从企业职业的需要出发,突出重点行业的职业能力,加大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和毕业实习等环节,满足行业对专业技术实际操作型人才的要求,同时在专业教学安排上应有案例教学,应安排大量实践课程,还要有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这样才能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保障。
3建立适应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3.1以工作过程的实用性来设计工商管理各方向课程体系
由于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因此我们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要随着社会需求不断调整。首先,我们要对社会经济行业和职业需求岗位定位,这样才能设计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其次,我们还要分析各行业这些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最后,我们要以岗位任务来设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课程体系,以此来设计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这样我们的教学和培养体系才具有针对性。具体实施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先把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分解。第二,把分解的子任务所涉及的理论作为教学项目,以此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案例。第三,把岗位要求和课程体系结合起来设计教学考核体系和标准。通过这三步我们就能把企业和学校有效结合起来,培养目标更具体更实用更有针对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来弥补实践教学师资的不足,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职业生涯,还可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感觉,做好就职前的热身运动。对企业而言,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也利于企业发现人才、选择人才,也为企业节省了后期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
3.2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设计
对于学生和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应以职业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考核方法应该多元化,在专业教学阶段应以理论考试为基础辅以实训设计考核,即在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时,应以学校的考核评价为主,同时也要结合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测验、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但要注意模拟实训、计算机操作、案例讨论等实际操作的分值,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在实践环节考核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即在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时,主要以企业对学生的表现考核为主,综合评价学生完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效。
3.3加强工作过程的工商管理方向的教材建设
为让学生能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全真化学习,教材建设也是学校课程设计重要环节。工作过程的工商管理方向的教材建设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明确。在工商管理专业各个方向的教材建设中,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我们首先要立足于本地经济环境,突出本地企业和行业特点和特色让教材框架和内容更具有实践性和知识性,比如本地区建材行业较多我们就要加大建材行业的特色。总之,应以行业集聚群为导向为当地经济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第二,还要注意结合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以及经济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与时俱进。第三,还应按照工作任务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中设计一定的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的金融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融会贯通。
3.4加强工作过程的工商管理方向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专业介绍的必要性据调查,刚入大学的新生对将要所学专业有明确认识的不足1%,大部分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是根据专业名称的字面意思加个人想象,或者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填报的,自身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增强专业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我们高校需要在大学四年对学生进行一系列专业介绍,即根据各年级阶段的特点,有目的、有层次地推进专业介绍。具体来说,专业介绍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1.从宏观层面来讲,专业介绍是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学知识的前提。通过专业介绍,学生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所学专业的有关知识以及就业方向,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本专业的学习中,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关方面知识的实践与学习。
2.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专业介绍,更有针对性、更有意义。
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专业方面的疑难问题不一样,这时开展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介绍很有必要,可以尽量消除同学心中的疑问,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学习中。
3.通过专业介绍,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在今后的求职中所需要的一些证件和辅助知识,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目标更明确,课余时间可以充分地利用起来。
4.具体详细的专业介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一定的帮助,帮助他们规划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以及培养今后就业规划方面的知识。
5.专业介绍提供给领导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同学们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样可以更方便直观地咨询与解决问题。
二、专业介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只是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请该专业学术带头人用2~4学时搞一次专业介绍,一般都是针对本专业,从专业负责人、专业概况(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时间和历史沿革、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科研与教学成果、培养质量、专业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介绍。这样的介绍在其他高校中也普遍存在,甚至更简略。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还没有脱离高中思维的新生来说,无疑是听天书。经过调查发现,经过这样的专业介绍后的新生,对于本专业的了解不到10%,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而通过专业介绍获得指导的更是少之又少,学生还是不知道自己的大学生活应该怎样过,特别是在专业方面,更是没有自主性,这就难免导致学风差、学生挂科多、混日子现象严重。
三、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专业介绍体系设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专业介绍应该以时间为线索,以课程挖掘为思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即大学每一学年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至少开展一次专业介绍,使其慢慢融入到学生的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勇于创新,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并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又可以帮助他们设计学业生涯,有目的地走好大学四年的每一阶段。
一年级第一学期:主要介绍专业的整体情况,让新生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发展方向、所涉及的课程、自身需要具备的素质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对大学四年有一个简单的概略规划,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生活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由于新生们对大学生活还不适应,让他们马上融入到大学的学习中很有难度,而且经常会出现高中时的那种没有效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因此,这时候的专业介绍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以及学习方法的调整,以便学生能够尽快转换高中到大学的角色。具体来说,此时的专业介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专业负责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总体发展情况、教学模式、所涉及的学科进行详细的介绍。其次,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可以介绍一些本专业的学习方法,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做一下动员,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要做到学以致用。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次的专业介绍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引导学生入门的介绍,这对于学生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与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另外,介绍人的资质、口才等也会影响专业介绍的效果。一场精彩的专业介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对工商管理专业产生浓厚兴趣,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二年级第一学期:新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几乎熟悉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模式,已经顺利渡过了大学的磨合期,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他们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工商管理专业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和较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所以至少应该知道了两个问题:第一,学什么?第二,怎么学?因此到了大二,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更加具体,不再仅仅满足于期末考试过关,而是希望能在学好工商管理的基础上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更远的考研做好铺垫。为了适应学生的这一变化,教学目标也应该水涨船高。在这一学年学院相继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及实践课,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充分挖掘专业基础课及实践课的内涵,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好这些课程。同时,专业课老师应着重介绍几门主要课程在他们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地位以及在考研、就业中的影响,并有意识地给予课程设计指导,针对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给学生做一个明确的规划与点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最终的目的是,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像抛弃拐棍一样逐渐放弃对老师的完全依赖性,变自发学习为自主学习,探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贯穿始终。
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的变化一定会带来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化。而大三这一学年几乎全是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专业课程多,各有各的特点,也相对较难,一些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致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此时的专业介绍应该更有针对性,比如介绍开设某一课程的目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邀请上届优秀的学生讲解他们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与经验,以这样一种很亲近的方式,让学生在无形中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这一学年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特殊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特点是对大学生活与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大部分人开始关注考研、就业问题,参加各类专业资格证书考试、考研等事情也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有些时候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空谈教学方法其实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与缘木求鱼无异。
因此,针对这一阶段的特点,设计更适合本专业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了解学生大致的学习心理,只有知道他要什么,才能给什么。且适当介绍哪些专业类的证书更适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好专业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与考研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大三专业课程的学习很重要,专业方面的介绍必不可少。在考研方面,分析各高校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的实力及考研难易,有针对性地为大家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