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草原教学设计范文

草原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草原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草原教学设计

第1篇:草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内蒙古民歌 欣赏 学唱 伴奏 创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41-01

〖教学内容〗

人音版第五册第二课《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初步了解蒙古族歌曲的音乐风格。(2)根据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旋律创编歌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风景欣赏、乐器伴奏、歌曲学唱、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层层深入递进,逐步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的学习,以及对歌词的创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蒙古族文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知识。

〖教学难点〗

在视听、表演及创编过程中逐步感受蒙古族文化及蒙古族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准备〗

电子琴、双响筒、三角铁、碰铃、多媒体等。

座位设计:U形座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第一,音乐问好,烘托气氛:音乐大本营,天天在进行,同学们,你们好!欢迎走进今天的音乐大课堂。

第二,播放音乐,出示内蒙古的风景图片,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随音乐一起律动。

设问:沿途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第三,简单介绍蒙古族。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美丽奇特的蒙古族风光,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喜爱上蒙古族文化。

二 新课学习,体验情感

第一,读歌词,整体感知音乐。教师出示三角铁、碰铃、双响筒等,学生听其音色后选择音色和马蹄声相似的乐器进行伴奏。

第二,教师加入双响筒伴奏范读歌词。

第三,教师和学生一起加入双响筒伴奏或学生就地取材寻找身边的乐器伴奏朗读歌词。

第四,学生加入双响筒伴奏或就地取材寻找身边的乐器伴奏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学生就地取材,寻找身边的乐器为歌词伴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创造性。通过音乐伴奏朗读歌词,借助音乐的弥漫性,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歌曲的旋律,为后面学唱歌曲做好充分的铺垫。

学唱歌曲,深入理解音乐。(1)听范唱,设问: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歌唱它?(2)师生用la模唱旋律。(3)教师教唱歌曲。(4)师生接龙唱歌曲。(5)学生分组比赛唱歌曲。(6)教师纠错:纠唱歌词“草儿青青”。纠唱衬词“啊哈啊哈嗬”。讲解正确的歌唱方法。(7)班级表演唱歌曲。(8)舞蹈创编:分组创编舞蹈。分组表演舞蹈。师生一起舞蹈。

分组合作,快乐演绎歌曲。教师电子琴伴奏,学生分器乐组、声乐组、舞蹈组与教师一起快乐演绎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表演和师生集体表演,在进一步体验蒙古族音乐的同时,培养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三 教学拓展,情感延伸

第一,展示家乡旺苍的风景图片。

第二,歌词创编:根据《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旋律创编歌词。

第三,歌词展示:

我是旺苍小

我是个旺苍小,保卫着家乡多自豪。山儿青青水儿秀,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

第四,师生同唱展示歌词。

第五,结束语:同学们,你们创编的歌词真是太好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就让我们骑上骏马,回到我们的家乡旺苍,保卫家乡,做一次真正的小吧!

第2篇:草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化工单元操作;工作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23-02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和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兴起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并且在众多课程和专业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信息化教学也如火如荼地开展[3,4]。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硬件环境大、投入应用效果低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信息化时代中,如何将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自然亲切的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做到高效,又使教学从中独立,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是摆在高职院校广大教师面前的共同难题。从教学者的角度出发,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播方法都已发生改变的背景下,传统的点对面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教学要求,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手段,探索一批适合网络学习环境、符合主导知识传播方法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为适应大数据时代在学习上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学习自主化、多元化,抓住学生喜爱网络、对新生事物充满浓厚兴趣及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等特点,借助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中的萃取技术项目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思路与理念

在该项目教学中,萃取原理及设备为教学重点,萃取塔操作为教学难点。因该内容面临的是大量的实际工程问题,导致知识内容抽象,教学操作难度大,教学效果难监测。因此,本文基于“情境化、精细化、扁平化和集成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根据企业的具体职业岗位职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企业典型萃取产品为载体,依托世界大学城进行化工仿真空间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培养工程技术观念与实践技能训练无缝结合。

二、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企业的具体职业岗位职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用化工仿真软件模拟真实场景,通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此理念与思路的指引下,将六课时的教学活动依次设计为:资讯(课前)、计划(课前)、决策(3课时)、实施(2课时)、检查(0.25课时)、评估(0.25课时)、拓展(0.5课时)。

(一)资讯环节

针对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基于世界大学城联合开发了集授课、资料查询与下载、在线交流、课程考试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完全自主学习的情景式“化工仿真教室”。课前,组织学生进入该仿真教室,悠扬的背景音乐响起,一座知识的高楼拔地而起,其每一层楼对应该课程的一个教学模块。点击进入到萃取模块界面,每扇门对应一个学习任务,开启大门便可进入到图、音、文、视、动并茂的知识预习,遇到疑难点可进入图书馆进行资料检索或记录笔记。因该软件独特的角色扮演性、高度的趣味性及适当的挑战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项目需求分析环节

教师布置任务:分小组完成《丙烯酸丁酯生产过程中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分离》工艺设计方案,并提交到世界大学城的个人空间。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小组方案,并与学生探讨完善方案,初步得出完成该工艺需要依次完成的以下任务:①确定回收方法;②选用适宜的萃取剂;③反应溶液中回收对甲苯磺酸的操作流程;④选择萃取设备;⑤计算萃取剂用量;⑥萃取塔的操作。在对不同方案的讨论完善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

(三)新知识学习环节

教师充分利用“化工仿真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资源,联系具体任务,重点解答“任务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理论基础”,并确定项目方案。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中运用萃取技术的工艺流程,通过空间在线播放典型的萃取设备flash。将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萃取设备的结构及操作流程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进行。为了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并掌握萃取单元设备的操作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在“化工仿真平台”进行《填料萃取塔仿真项目》的操作。在该项目下有实验装置、仪表、组分分析、数据处理、思考题五个界面,学生根据质量评分系统提示先打开总电源开关,再打开重相加料阀加料,并可实时检查操作步骤查看成绩。这样,在网络仿真机上学生能够反复进行开车、停车训练,获得了充分而又安全的动手机会。该软件通过对工艺流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利用二维和三维的动画技术对设备的内部结构、物料流动状况和作用原理等进行形象的描绘。它具有较强交互性和网络实时传输性,提供快门设定、工况冻结、成绩评定、事故设置、报警记录等各项功能,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完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四)项目实施环节

教师远程组织学生在“化工仿真平台”按《丙烯酸丁酯生产过程中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分离》项目方案实施(同时播放催化剂萃取控制单元仿真项目视频)。学生根据质量评分系统的提示,按灌水―启动换热器―引反应液―引萃取剂―放萃取液―调至平衡步骤,即自主的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冷态开车。每个小组成员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必要时可以展开小组讨论,优化实施方案,这使学生不进入工厂就能实际了解化工生产装置的生产和操作过程,巩固所学知识,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化工仿真实施方案时,教师查看学生项目实施的进度及效果,必要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程协助。

(五)项目检查与交流环节

项目实施结束,学生根据质量评分系统进行自检,也可与教师或其他小组成员通过平台进行在线讨论。

(六)评价与总结环节

学生展示项目方案,陈述设计思路,质疑、答疑。结合点评,完善设计作品。教师总评,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总结学生在任务实施整个过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改进的方向。

三、教学效果反馈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中,解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二是强化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通过在各个环节中的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三是促进学会自我反思,提高自我修正学习态度与行为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解决了现有学习资源不能满足高职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问题,使资源呈现立体化、形象化、碎片化、多元化,增强资源应用的吸引力。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环境能使有效时间内传输最大量的信息,有利于环境的创设。学习者可以将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学习地点从教室拓展到校外进行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和全方位、全过程的互动交流。

四、结语

以项目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探索出了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得到了学生、同行人士、企业专家的高度认可。但是如何将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还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长春.高职《化工单元操作》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时刊,2009,(10):75-77.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147-148.

第3篇:草原教学设计范文

上课伊始,老师组织学生在电教室内观看《侏罗纪公园》片段,待学生看得兴致勃勃时,画面暗去,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吗?”

学生高兴地说:“喜欢!”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恐龙?”

生踊跃发言,室内异常热闹。(5分钟)

师:大家对恐龙很感兴趣,老师也收集了许多恐龙的资料,想看吗?

学生异口同声:“想”!

学生很快沉浸在画面之中,不时发出惊叹声。(13分钟)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恐龙,读一读书,了解它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向全班介绍。

当学生向全班介绍时,学生的发言零乱无序,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书时,下课的铃声响了。

老师的初衷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阅读入境提供形象,积累素材,但课堂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是让学生欣赏比文字本身更具魅力的影像画面,学生失去了更多宝贵的读文、感悟的时间。

这样的例子还有音乐课上的、美术课上的……

不难看出,那些图文花哨、音乐夸张、内容膨胀的资料喧宾夺主,轻松、愉快、优美的形式占据了学生的心理活动,这些音像的东西在脑海中留下了烙印,而那些主要的学习内容却顾不上了。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首先要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找到整合点,让媒体真正服务于教学,不再顾此失彼。结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来说明实践活动的认识:如何让媒体真正为教学和学生服务。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识字任务,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感情。我上网查阅了相关的课件和教案,之后对这堂语文教学进行了系统规划:

第4篇:草原教学设计范文

一、利用媒体资源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使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在无意识下完成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IP资源中的媒体资源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利用媒体资源能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草原》这课时,先让学生观看远教资源中的草原视频,让学生在看的同时对草原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一望无际、翠流的草原,奔驰的骏马,好客的蒙古人就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对后面的课文教学作了完美的铺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先将媒体资源的课件进行一些修改,加上了一个“蓝猫的问题”这一环节。小学生都喜爱卡通人物,小朋友都很熟悉蓝猫,我就先在课件中插入蓝猫的图片,让蓝猫提出生字难题,让小朋友帮它解决。这样小朋友的情绪一下子高涨,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好了。

二、直观形象,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证明直观形象的事物在人的大脑里形成的印象要深刻持久。远教资源以图文为主,并配以声音、动画等,它作用于学生主要是视听结合的信息。因此,它很符合学生接收信息和贮存信息的规律的。利用媒体资源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课件资源对威尼斯水城的景色,小艇的样子用图片的形式给予展示,结合课文中的文字描写,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小艇的外形特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

三、利用资源,改善教学设计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在教学的背后还隐藏着太多的艰辛,特别是教师的备课。要上好短短的45分钟,也许老师们花去了几个甚至十几个45分钟。现在远程教育的开展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可以改善、减轻我们的备课工作。首先,教学资源中的教案都是经过优秀的教师、专家精心设计的,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作为借鉴;或者稍加修改利用到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来。这样既减轻了我们的教学设计工作量又不影响我们教学设计的质量。其次教学资源中的课后习题或拓展练习为我们的教学巩固作了很好的补充。

IP资源中的教师发展资源,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学习的空间。首先在教师发展资源中有丰富的教学案例,通过它我们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现场教学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其次,专家课标的解读,经验的介绍,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方向指导。

四、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文化熏陶

第5篇:草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巧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滋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27-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更能感受到互联网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的魅力。互联网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教师要精选资源以适度、适时为依据,巧妙地把互联网信息资源与语文课 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开拓视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润色。

1.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重在一个"巧"字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异常的丰富。网上的教学课件更是琳琅满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课件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如此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备课时间,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吗?回答是"不能!"有例为证:记得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课前临时决定下载课件,但课 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课件与本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异较大,课堂衔接不连贯。(2)展示课件与对学生的引导 结合不当。(3)学生上课看热闹,课后效果差。课后我反思,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可以"拿来",但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巧妙整合。

1.1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度。人常说"物极必反"。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教师在搜集资源制作课件时真是望生成龙,总想把一切都给学生,可是课堂 毕竟时间有限,我们教师应"忍痛割爱"结合实际,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1.2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时。同一种资源用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记得我给两届学生同样教学《高原一株柳》时,多媒体资源用的都是一样的视频。在一届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用视频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联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浮想联翩,联想的内容异常丰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 作能力也有帮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另一届学生教学本课时,把这段视频用在 学习完课文之后拓展练习时,让学生练习写作时播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同样的多媒体资源,同样的年级段, 只是播放的时段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这样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一个启示:教师不仅要精选信息化资源,还要巧妙地安排媒体资源使用的时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2.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为语文课添光彩

互联网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变革,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精选媒体资源,巧与语文课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让多媒体资源为语小学文课画龙点睛,为我们的语文课添光彩。

2.1 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视觉、听觉敏锐,注意的稳定性受 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审美 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分析课文时,感觉让学生通篇采 用朗读分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备课时我灵机一动搜集了视频,孩子一定喜欢。在教 学时发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时,教师播放这段视频。在课堂上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立刻打起精神,真个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这时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更乐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 叹: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2.2 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创设情境。人常说:"触景生情",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外出游山玩水是一种奢望,《草原》此类文章的,学生只能从文字中体会景色的美,那只是一种抽象的美,很难有身R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 的赞美只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既然网络资源已普及到农村,多媒体设备全面到位,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让 我们的课堂教学穿越时空,去看看烟台四季的海,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迷人风光,给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草 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搜集了草原视频和表现草原美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声音美、颜色美和景物美为学 生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我以导游的身份组织教学,学生成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个个游客,我们一会儿欣赏草原美景,一 会儿欣赏老舍的《草原》美文,一会儿学生又是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整节课情境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上旅游,在快乐中学文,在游戏中锻炼了能力。最后学生舍不得离开,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第6篇:草原教学设计范文

那是七年级下学期的一堂课。主要内容是不同区域民歌旋律的风格差异理解。从第一个班学生的表情反应上我明白,尽管我的解析已努力追求浅显易懂,但对缺乏音乐素养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抽象费解得如同在听火星语。我很失落,因为我知道,这堂课没有达到我的预设目标。

怎么才能让学生真切理解不同区域民歌旋律的风格差异呢?走下课堂,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终于,电脑里的音乐播放器给了我灵感。于是,我连夜修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我选取了《草原之夜》和《茉莉花》这两首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歌作为范例。

首先,我在电脑上精心制作了这两首音乐的柱状和弧线旋律音乐图谱,为这两首民歌的听觉信息增加了视觉信息;之后,我又从网上筛选编辑了十几张北国草原和江南山水的风景图片作为教学辅件。

带着全新的教学设计,我信心百倍地走上了另一个班的讲台。

当我用多媒体将《草原之夜》和《茉莉花》这两首民歌各播放了一遍后,我减弱音响重新播放了这两首音乐,并要求学生在聆听旋律的同时,重点关注多媒体上两组闪动的音乐图谱,试着说出每一个图谱对应的是哪首民歌。

不出预料,曲终声息,学生开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当我要求学生说出对这两首民歌旋律风格的感受时,有的学生说,看着跳动闪烁的图谱,再听这两首民歌,脑海里就会联想到江河的奔流或山溪的流淌。也有的学生说,从这两首民歌的音乐图谱能看出,一个旋律柔缓,仿佛一个多情的蒙古汉子在你面前表白;一个旋律轻快,好似一位江南美女在欢笑。学生的争先表达告诉我,他们听懂了这两首民歌旋律表达的情愫、描述的感受,直观形象地说出了草原民歌和江南民歌旋律风格的差异,只是表述得不专业罢了。

我很兴奋,因为前后两节课的内容相同,但因多媒体的使用,竟能产生如此明显的效果差异。这样的成功,让我坚定了今后要让多媒体进入我的音乐课堂。

为了强化学生对草原民歌和江南民歌旋律风格的区别,我又在多媒体上播放了一组北国草原和江南山水风景的幻灯片,借助自然风光,以专业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草原民歌和江南民歌在旋律上的区别:曲调上,一个悠长优美,一个柔婉妩媚;节奏上,一个和缓舒展,一个轻快紧凑;情绪上,一个深沉真挚,一个温婉含蓄。

最后,我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音乐”为这个教学内容作了总结。

叙事二:用多媒体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八年级下学期教材里有一个京腔昆韵学习单元,课堂教学要达到让学生初步了解欣赏中国民族戏曲的目标。可是,教材上有关中国民族戏曲的内容只有区区两页纸的信息,而且还只局限于京剧。鲜活的舞台艺术呈现给学生的除了几个京剧片段简谱,就是几幅京剧剧照和几张京剧脸谱。

为了让学生对我国民族戏曲的见识更感性、更丰富,认识理解更完整、更深刻,我从网上搜集整理了京越黄等五大传统戏曲的经典唱段视频、舞台服装、脸谱及乐器图片。考虑到学生对中国民族戏曲的认知是一个空白,我把这一单元的课堂教学分成认识了解和欣赏创造两大块。前两节课上,我把自己准备好的视频、图片和课本信息融合在一起,边播放边讲解。如,播放课本里京剧《定军山》选段的舞台视频时,在简要交代这个故事的梗概后,重点讲解了京剧人物角色的分类;在播放课本里的《唱脸谱》时,配以一个个脸谱图片,重点讲解了京剧脸谱的类型及其寓意。

当这个学习内容进入教学小结时,我问学生对我国民族戏曲的认识有了哪些丰富和提高。学生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他们原先对我国的民族戏曲除了知道几个名字和听过几句唱腔外,其余的是一无所知。通过这几堂课的学习,他们惊叹我国竟有如此众多而又精美的舞台艺术,而且各具特色和美感,平时听到的什么唱念做打,原来都是极深奥、极高雅的舞台艺术。

“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里面有文学、有历史、有音乐、有舞蹈、有武术、有绘画,还有服装设计。”感悟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如此领悟和感慨,让我倍感欣慰。

“北方戏曲的唱腔跟北方人一样,很爷们;而南方戏曲的唱腔则像南方人,柔软。”有一个同学从越剧和豫剧的唱腔中,发现了戏曲的流行区域与区域人的性格联系,更是让我激动不已,因为他的这一感悟是我此前从不曾思考过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不禁暗自感慨。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走出课堂,我为这几堂课的成功而兴奋,同时我也在想,如果没有多媒体进入课堂,学生对我国民族戏曲的知识仅凭教材那些信息能有多少增进?至于那强烈而独到的艺术感悟,恐怕是做梦也梦不到吧!

感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代化的神奇双翼。

教育教学的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其效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从这一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上获得了很大的收获,诚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就教而言,运用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将静态抽象的教学内容激活,手指轻点,原本只是文字符号的知识,不仅瞬间就能具象了,而且形色兼备、声情并茂。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使得课堂不再是单调的师生问答,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老师的教学手段,在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呈现给学生,助其轻松理解的同时,还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到。

作为一名教坛新手,从那堂两地民歌风格差异课开始,我的课堂教学再也没有离开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成了我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因为有了多媒体,我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艺不仅有了更宽广的表现舞台,而且更多时候,我的专业或文化素养得到了丰富的提升,让我能更自信地去面对学生。

就学而言,运用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而且因为呈现这些知识信息的视觉、听觉媒介的丰富多彩和新鲜活泼,既有效强化了记忆效果,又提升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多媒体进入课堂给教学所带来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是为师者现在和今后都应坚持不懈做下去的,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外,就是要倾力于多媒体运用水平的提高及其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提高多媒体的运用水平是前提,加深多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是方向。

所谓多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就是要将多媒体这一全新的教学手段不仅运用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备课、作业、教学效果检测等环节,尤其是后者。试想,如果师生能用多媒体处理作业,那么老师不就可以从手工批阅作业的劳累中解放出来了吗?学生的课业负重问题恐怕也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吧。老师和学生从作业劳动中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既可以用来锻炼身体,也可以用来培养业余爱好或训练其他才艺,学校的素质教育也会因此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7篇:草原教学设计范文

一、探究与思考之一:运用语文课堂上的一些时尚流行用语是否就是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性学习?

许多老师苦于找不到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总怕让人说自己教学方式陈旧落后,于是便套用一些所谓的课堂时尚流行语,例如:

1.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几句或哪一段?

2.用你们最喜爱的方法朗读或学习这篇课文。

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提出什么疑问都可以,大胆发表你的看法吧。

我们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草原》一课的教学提问设计片段为例:

师问:谁来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呢?

学生反馈交流:

生1:我们小组想展示课文内容的学习资料。

生2:我们小组想画一幅草原美丽景色的画。

生3:我们组想分段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

……

师说:那好,就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开始读课文吧。

这样的环节设计表面看极大限度地实现了民主和开放,但是细细琢磨这些表面看似民主的课堂流行用语和教学环节充斥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听起来形式多,样式新,似乎已经将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似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这种“华而不实,闹而不真”的课堂难道真的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二、探究与思考之二:课堂教学“假民主”与“真民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我们不否认这些新用语的运用给课堂带来的新气息,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本身就意味着教学人本的回归和学习空间的拓宽,但必须强调的是,阅读教学要真正落实自主性学习,仅靠形式的效仿是无济于事的。许多教师运用这些课堂用语是为了顺应教育潮流,博得听课专家的赞赏,只停留在亦步亦趋、生搬硬套的表面浮华。

“你还有什么不懂吗?”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让他们得到了自由发问的权利,可是许多教师没有教学意识或者说没有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对部分问题进行归类探究,只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自己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开而不放、疑而不究,出现在我们课堂上这样的“质疑”不过是自主学习展示的一种道具而已。

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大多数学生未认真思考便举手发言, 有时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发言交流只是一些表面、浮躁的对话,体现不出对文本的个性见解。在教学中,只要是学生顺应教师,他们就永远是课堂的配角,成不了学习的主人。即便是在老师的暗示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各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视角独特、个人见解等多元解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实现。

三、探究与思考之三:自主性学习如何去实现?

自主学习的课堂不能搞形式主义也不需要形式主义。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驱除浮华的热闹,而回归真实的质朴”。

1.变“硬设计”为“软设计”。“硬设计”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而“软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我们常用的教案往往是线条的,缺乏弹性处理的机制。有的只是一些机械地照抄和重复,而“软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去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这样的教案类似于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策划提纲。这样生成的教学目标就会散发出无穷的拓展空间。

现在有些教学设计,注重“问题的自主提出”、注重“选择”、注重“讨论”、注重“创新”,是否可以肯定这就是“软设计”了呢?是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效平台了呢?未必。试问,我们是否像心理学家坦思鲍姆一样曾经严肃地剖析过自己呢?“我虽然欢迎讨论,但是在一切说完做完之后,我首先还是要求班级得出与我的思路一致的结论。因此,从他们是否具有坦率、自由的各具探索性的这几个标准来看,这样的讨论,都不能看作是真正的讨论。我带着教学材料来到班上,实际上我把学生当作工具,我掌握情况,一步步引出我认为学生应当学习的材料的中心内容。”

第8篇:草原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有效性在今天倡导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是音乐教师的必然选择。只有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在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一些音乐教师既没有改变自身教学的动力,也确实不知道如何去做,导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然使用较为落后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根据目前的新课程教学标准,在音乐课程中,我们也提出了三维立体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立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并不仅仅满足学生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体会到学习兴趣。作为音乐这门课程而言,更具有一些独特性,因此对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对于音乐讲课内容而言,应该具有意境美、情感美、音韵美、配器美等一系列特点。音乐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在选取音乐作品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选择意境悠远,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丰富情感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要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带动起学生。虽然音乐教师不是诗人,但是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自己具有一些诗人的情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作品所描写的意境给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正所谓以情动情。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的创新,要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手段。所谓的教学设计和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具有相似之处,但是比备课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且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考虑和体现。教学设计的创新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要力求在课堂上充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自己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让学生学到哪种程度,让学生实现哪种情感体验,而教学设计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其中,对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应该是教师重点把握的,毕竟学生学习音乐课程,重要的是通过音乐作品,体验美感。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要给学生正确的学习音乐的方法。毫无疑问,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能让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达到一个高度。

三、音乐教学情境的设计

教学情境是教学过程中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巧妙结合。音乐作品必须在真实情感中得到体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情趣。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认为情境设计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通过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

教师的语言运用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巧妙地运用语言,这样才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讲解音乐作品《中亚细亚草原》时,并没有直接就给学生展示音乐,同时通过语言描述音乐中的场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这个时候,一支商人的队伍缓缓走来,他们在军队的保护下,安然前行,他们走得很安静,慢慢消失在远方。这个时候,歌声并没有停止,仍然在人们头上慢慢地盘旋,余音绕梁一般。”教师在讲解时,除了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把学生带到音乐情境中去。

2.通过实物来创设情境

运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体验和认识。例如,在欣赏小提琴作品《梁祝》时,教师可以把小提琴拿到课堂上,亲自给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形象的把握。笔者在讲解《雪绒花》这一节次内容时,会把一些用到的乐器拿到课堂上来,先不说教学效果如何,这种直观形象的乐器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些学生会忍不住动动乐器。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演奏一些他们比较熟悉或者比较喜欢的乐曲,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比教师生硬的讲解要强上许多倍。

四、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构建开放课堂

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这种局面必然会被逐步打破,学生主体的地位必须更加充分的体现。教师应该由高高在上的位置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进行音乐的学习与分享,一起参加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都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参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在演唱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表演,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二人合唱或者二人对唱,或者是多人合唱等形式。教师融入课堂是学生融入课堂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拉近师生距离的重要途径。音乐的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在中学阶段,学生对音乐认知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校都有专门的音乐教室,这都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有利的条件。由于音乐课程的特点,教师应该把音乐课程教授的有声有色,受到学生的喜欢,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和高效的,应该是受到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程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

第9篇:草原教学设计范文

一、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家郭思乐创导的一种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生本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充分依靠学生来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更加重视与发现学生的价值,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展开交流与讨论,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生本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目的。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中应用是为了激发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智慧与活力。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完成语言文字活动,这与生本教育理念是相互契合的。郭思乐在提出生本教学理念时,也强调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语言文字方面的活动,给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应用能力提供机会。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还有一个主要目的: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语文。让学生的思想水平、语言能力等都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个性语言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让语言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迸发出智慧与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智慧,教师要做有效地引导,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境中自然地迸发出活力与智慧。智慧与活力的迸发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饱含感情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唱一些关于草原的歌曲,带动学生对于草原向往的情感。在导学阶段还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草原,用自己的文字用描述与表达。让学生对草原产生一种向往,对于草原的美有自己的想象,在内心描绘一幅属于自己的草原图画。既然草原这么美丽,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接下来老师和学生一起来领略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景,感受老舍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风光。学生与教师一起品读老舍先生的《草原》,教师可以配好音乐,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品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品读过程中勾勒出老舍笔下草原的画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在文章品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情感去赏析老舍的文章。教师创设的情景,带动学生一起参与其中,沉浸在草原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活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依靠学生,信赖学生。生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根本,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以上次的公开课教学为例。一天,学校通知我举行一堂公开课,由于临时获得通知,对于教学主题以及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都不确定。在犹豫不决时,笔者想到了学生,就与学生一起商量上午最后一节语文公开课学习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语文教学。学生一听,一下炸开了锅,很快就集体决定把《白杨》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内容,学生们都开始自主预习《白杨》这篇课文,借助字典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寻找关于白杨的资料与图片,了解白杨这种植物,为公开课的进行做着各种准备。教师也受到鼓舞,回到办公室,开始教学设计和备课,为公开课做着各种教学准备。结果这次公开课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配合协调,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多语文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肯定。笔者从这次公开课事件中进一步认识了生本理念中强调依靠学生的深刻含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也更加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愈加和谐。

(4)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生本理念中要以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为根本,在学生发展与成长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交流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想法比较幼稚,教师和学生不能去嘲笑,而应该认真耐心地去倾听。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的进度,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及时解答或做好引导工作。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中一个很好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