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徒生童话故事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相信多数人和我一样,小时侯都读过也很喜欢一些经典的中外童话故事。我想之所以一代接一代的家长和老师,把诸如《安徒生童话》、《豪夫童话》和《格林童话》等经典童话作为教育孩子的理想工具,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童话故事读后感,请您阅读。
童话故事读后感1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童话故事》。我很喜欢,读了五六遍呢,真是爱不释手!
我看了里面的所有的童话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搭窝》这篇文章。一些小鸟跟凤凰学搭窝,别的鸟儿都只听了一半就认为会了,就飞走了。只有小燕子耐心地听完了所有的课程,真正学会了搭窝。这给我很大的启发,以后我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
就拿前天的包圆子来说吧!前天呀,奶奶让我跟她学包圆子。奶奶先给我了一团面粉,然后,让我把面粉揉成一个碗的形状,接着,把菜放进“碗”里。这些我都很成功,可下面就难了呀!我再把圆子裹成圆形,我搓呀搓呀,一看,那哪是圆子呀!就像一个头上全都是嘴的怪物,这边咧着,那边也咧着。
“我——不——包——了——”我大喊道,“难死了,我不做了!”我把圆子放进盆里,走向房间,准备写作业。
“干什么都要有一颗耐心!”奶奶的话,让我又想起耐心学搭窝的小燕子来了。我就又拿起了“怪物”,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奶奶教我再继续用劲地搓,实在合不了口的地方,就再扯点圆子面,给它打个补丁,最后总算把这个圆子包好了。
我这个圆子放在奶奶包的那堆圆子里,很“醒目”,个儿最大,还不圆。我嘀咕道:“这个太丑了,还是不要再包了吧!”奶奶却笑眯眯地对我说:“不要紧,第一次包成这样就很不错了!熟能生巧,业精于勤。多包几个,会越包越好的!”后来我就细心地又包起了圆子,而且还包了好几个,果然是越包越好!虽然没有奶奶包得那么好,但粗看上去已经差不多了。
奶奶下好圆子,把我自己包的装给了我。我吃完后,感觉心里甜滋滋的。
我心想:“干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童话故事读后感2在我从小就喜欢读童话故事,今年寒假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书,书的名字叫《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里有39个故事,每个故事我都非常喜欢,因为虽然讲的都是发生在生活中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但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故事的主人公小布头是一个小布娃娃,是一位"小老师"把他作出来的。小布头非常可爱、勇敢、善良......他的感情也很丰富:害怕;喜悦;任性......。他很像我身边的同学,看到书中的小布头,就像看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些事情一样,让我从心里不断的反醒,很受教育。
小布头很浪费,吃饭的时候把饭粒掉的满地都是,还对批评他的苹苹很不服气。这使我想到自己有时也有浪费粮食的习惯,对自己不想吃的饭菜就扔掉,还不以为然。今后我一定要珍惜农民种的每粒粮食,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小布头很任性,当苹苹批评他时,他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苹苹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所以他赌气地离开了苹苹。这也使我想到自己的任性,听不得批评。当妈妈说我的缺点时,我会很生气的哭,不会想到这是妈妈在帮助我克服缺点,而是光想自己的委屈,自己的自尊心没有得到保护。但小布头可是知错就改的典范,所以我也要向他学习,发现错误就及时改正。
小布头是幸福的,因为他有很多好朋友----小黑熊和布猴子。而且经常帮助他度过难关。我也是幸福的,我有爱我的妈妈,关心我的老师,友爱的好朋友。今后我会更加珍惜我所拥有的,因为这会让我时时感到我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
小布头乐于帮助别人,勇敢地和坏行为作斗争。这让我想到身边有许多同学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怕伤到自己的利益,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向小布头学习,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看完这本书,我好像长了一样。因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与品德,他让知道了应该关心同学,热爱自然;应该勇敢坚强,诚实守信。今后我要向小布头一样做一个品德优秀的学生。
童话故事读后感3我利用暑期时间又看了一遍《格林童话》,却得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感受。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觉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以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它的寓意。而现在再次看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做人要善良。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我还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好心的农妇从败子手里买下了一只野鸭,并细心照料它。最终,野鸭为那个并不有钱的农妇创造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得逞,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
《格林童话》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人类家园!
说到书,从小到大我们不知读了多少。但对于我来说,最喜爱的当然是《格林童话》了,不要笑我幼稚,这的确是一本好书。从哑哑学语开始,我就捧着彩图版的格林童话,兴奋地看着王子把公主救出来。到了小学,我边看拼音注解边看故事,同情公主,厌恶巫婆,常常看到美好的结局,开心得手舞足蹈。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也仍会捧着一本精装版的《格林童话全集》细细品味一番,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更多的是对其语言、艺术手法以及其主旨的体会。《格林童话》在语言上朴实无华、生动流畅,简明易懂,朗朗上口,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又充满了德国的乡土气息,令人倍感亲切。《格林童话》寓教于乐,每一则故事都有其深刻的人生哲理,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背包、帽子和号角》告诉我做事不能太贪心,多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好报。《灰姑娘》则说明了凡事不能光看外表,美好的本质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的。《不肖的儿子》教我懂的了对待父母一定要孝顺……《格林童话》源自民间,在艺术上通俗、质朴、粗犷、生动,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文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善恶对错一目了然。不少主人公憨态可拘、滑稽可笑,使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总是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冲突置于斑斓多彩的幻梦之中,借助神奇的力量化解矛盾,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告终。故事中,自然与神奇,现实主义与浪漫幻想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读者既感到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又体现了读者的意愿,从而得到满足。如今在这样一个物欲如潮如流的社会里,有些人迷失了方向,有时无法正确辨别善与恶、对与错。这种时候,不妨看一下《格林童话》,在一个个生动、简单的故事里你会体味出内在的深刻意义——以理性的态度去辨别世间的善恶对错。
童话故事读后感4童话充满着孩子们可爱的童真,伴随着我们度过美好的童年。
在众多的童话故事当中,丑小鸭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童话故事,鸭妈妈生下了丑小鸭,他之所以被亲人排斥是因为他长得太丑了,他不得不从家中逃出,历尽辛酸,最后,终于发现自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丑小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歧视别人的外表,不要嘲笑别人。一个人的外表并不能代表什么,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一个人有美丽的外表是好事,但没有美丽的外表也不要自卑,一个人有美丽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美丽的外表永远不能和美丽的心灵相媲美。
丑小鸭那种乐观的精神,深深的触动了我,虽然他被亲人排斥;被朋友责骂;被邻居歧视-------但他从不退缩,只有那种乐观的精神,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童话中的丑小鸭在生活中也有,聋哑学校的孩子们个个都是身体有缺陷的,但是他们从不向黑暗低头,他们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光明的一切,我相信,他们的努力会创造未来的。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嘲笑别人的外表,说不定现在的丑小鸭将来也是一直美丽的天鹅呢。
童话故事读后感5安徒生童话》是一本童话书,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很多人都喜爱的书。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也教会了人们许多深刻的道理。里面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人生哲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野天鹅》是因为小女孩很爱他的哥哥,所以创造了奇迹,《丑小鸭》告诉我们要拥有梦想,永不放弃……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丑小鸭》。小鸭生下来就很丑,他的兄弟很不喜欢他,而且在农场里,这只小鸭更是受尽了欺负,其他的鸭子啄他,小鸡们打他,连喂鸡鸭的女佣人也用脚踢他,只有鸭妈妈才关心它。后来小鸭遇到了很多的危险,一次,它碰到了一只非常大的猎狗,可因为它丑得太厉害了,连猎狗都不想抓他,因此,小鸭很自卑。他到过一个老太太的房子里,老太太以为小鸭是母鸭,想吃它下的鸭蛋,就把他收留下来。在老太太的房子里,丑小鸭受一只母鸡和一只公猫的歧视,甚至没有他说话的份!丑小鸭还去过一个农夫的家里,他闯了很多祸,还差一点让农夫抓住。
可是到了温暖的春天,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美丽的鹅,再也没有任何人或动物讨厌它!看了丑小鸭的经历,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一种道理:人在生活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的挫折,但只要敢于面对,不轻意放弃,前途将会是一片光明!
童话故事读后感6提起《安徒生童话》,恐怕世界上没有人不知道了。有令人捧腹大笑的《皇帝的新装》,有趣味十足的《甲虫》,有优美感伤的《海的女儿》等等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丑小鸭》。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2.通过阅读童话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二、课前准备
给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喜欢的童话故事书。
三、案例片段描述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举行一场智力赛,看谁的知识最丰富,是我们班的小博士,好吗?(出示10道智力竞赛题,让学生抢答。)
师:同学们真厉害!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
生1:我是听妈妈讲的。
生2:我是从电视上看的。
生3:我是从书中看的。
师:获得知识的方法很多,看书是最好的方法。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许多书。看,故事中还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我们一看图案就能猜出故事情节。同学们,你们想看吗?
学生纷纷举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智力竞赛告诉学生,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丰富的知识。对于低年级学生,图文并茂的书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兴奋点”,达到最佳效果。)
片段二:
师:我知道大家在课外也读了不少书,谁来说说你都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
生:我读了《白雪公主》这个童话故事,知道白雪公主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善良,我很喜欢她。
师:真好!谁还想说?
生1:我喜欢《格林童话》,里面的故事十分精彩。
生2:老师,我读了《一千零一夜》,里面有阿拉丁和神灯、渔夫和魔鬼、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三个苹果的故事……我从故事中学会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动脑筋,做一个会思考的孩子。
师:说得真棒呀!你不仅知道《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还想做个善于动脑筋的好学生。真棒!
生:我读了《安徒生童话》,这本书里有很多故事,比如:《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些故事很好看,我从中懂得了好人有好报,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师:真是会读书的好孩子。我们不但要阅读,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我们的阅读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原来书是那么有趣,还有很多有用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看书的欲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评价学生时,结合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童话阅读是快乐的。)
一、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有趣的童话故事,为此,我每周一下午特意安排一节阅读课。在课上,我给学生们讲述《白雪公主》《小红帽》《皇帝的新装》等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当讲到《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小朋友扮演那位愚蠢的皇帝,他穿着子虚乌有的纱衣在热闹的大街上神气活现地游行,笑得学生们前俯后仰。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故事中来,感受到了故事的有趣。接下来,我便抛砖引玉,要求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有趣的书籍。第二天课前,我用十分钟让学生口述故事情节来回忆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特别喜欢上阅读课,也会主动从家里带一些故事书来阅读,这就为课外阅读开了个好头。
二、推荐适合的读物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识字量有限,可以向学生推荐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书籍。因此,我在教学生学习新课时,课前或课后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或资料。如上二年级的《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之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看并阅读2001年申办北京奥运会的资料;上完《静夜思》,要求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上完《卡罗纳》一文时,我布置学生利用小长假阅读《爱的教育》……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扩充一些阅读资料或书籍,这样会对课文内容更容易理解,既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比如:三月份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我让学生阅读雷锋的故事,再查找当代的雷锋的事迹来补充学习;遇上国庆节,学校开展“迎国庆”活动,我布置学生诵读爱国的诗歌,阅读反映祖国面貌的资料;每逢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到来之时,我会要求学生查找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与其相关的故事。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学校的德育工作扎实有效,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指导读书方法
态度决定高度,方法决定效果。好的阅读方法能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小、理解能力欠缺,课外书则需要家长陪同阅读。有时候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帮助孩子答疑解惑;有时父母是孩子的忠实“听众”,耐心地听孩子复述故事内容。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渐渐成熟,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时,教师则需依据文章的长短或体裁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我认为篇幅短小的写景或者是诗歌等文章,可以采取熟读成诵的方法。篇幅较长的小说则应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区别对待。(1)掌握读书程序。一本书先看标题、内容和序言,尤其是作者的特别观点。再查看目录,弄清书的大致情节。然后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相关的书籍,以便解读需要理解的词汇。(2)了解读书方法。培根说过:“浅尝辄止,有些书不妨囫囵吞枣。”有选择的阅读是为了把力气花在刀刃上,针对不同类别的书籍可以选用不同的读书方法。一是浏览性阅读。对于那些浅显易懂、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或是长篇小说中那些穿插故事情节的一些过渡性语言,可以随便浏览一下,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二是选择性阅读。对于书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以便理解记忆。如读《百科全书》《昆虫记》,书中有许多科学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对待这类读物不可随意浏览,而是要学生重点阅读书中的科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下来。三是品味性阅读。对于名家名篇或文笔优美的优秀作品则采取精读的方法。在读中细细地品味字词的运用、文本的意境等。读此类的文章时,需要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针对文中精彩的场景、生动的对话、细腻的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可以建议学生用笔在书上画起来,熟读背诵;文中出现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议论等可以建议学生用特别符号做好记号,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四、展示成果来激励
专家们发现在会读书的孩子中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他们的父母提供给他们的阅读和写写画画的东西如书、铅笔、纸等,使他们与之熟悉。另一点是他们的父母对着他们大声朗读。有些父母从孩子刚出世起就开始这么做了。
在孩子6个月左右时,你就要选择“母鹅”之类的图书,那充满稚气的音调,会使孩子快活异常。当他可以看得见时,你所选择的书一定要有易懂的大幅插图(彩色插图更好)。
当你着眼于故事书和儿童小说时,请注意,一定要选择对孩子对你都适宜的书籍。一位作家曾说过:“一本只能供儿童欣赏的书,不是一本好的儿童图书。”
3岁的孩子爱读那些告诉孩子靠正直、勇敢、机智就能获得成功的书籍。有些更复杂的童话故事,要小心选择为妙。因为有一种观点认为,弱小的幼儿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对付邪恶的准备。
大声朗读时,声音要抑扬顿挫,以便引起他(她)的兴趣,而不是哄他(她)入眠。如果看到孩子疲倦了,要尽量读到分期连载的故事时停下来,使他(她)明天再要求你继续往下读。
对4岁的孩子已可以开始介绍格林兄弟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了,在这个年龄,他可以很从容地对付可恶的王后了。
在你为孩子读书时,如听到他(她)开始冒出字母甚至单词,可别惊讶,他正从书本上牙牙学语呢。这就到了该给他一本ABC课本,让他认字母的时候了,认识字母的孩子比不认识的孩子会更早地学会阅读。你应该在孩子学话时,帮助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出并弄懂意思,以后再逐渐引争他(她)学习句子和短语。
我们大多数不是教师的家长,都怕做出任何妨碍教学进度的事。其实不必担心,许多教育家认为我们不会做出有害的事,相反,在孩子有接受能力时就进行教育,是件再好不过的事。所以,只管去做。另外,一对一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方式。教授阅读不像教一门科学,这里充满了爱子之心。
帮助孩子的另一些途径是:
鼓励他(她)说话,大量的口语练习会造就出优秀的读者。
敞开他(她)的世界。给他(她)一些要谈论的话题,如:游动物园、听音乐会、骑自行车等,
在他(她)的房间里贴上各种物品的标签,如:“床”“娃娃”等,使他(她)与之交往。
一旦会写自己的名字时,就替他(她)办一张图书馆借书卡,带他(她)去就近的书店,让他(她)自己挑选自己的书。
尽量进行实用阅读,在冰箱上留条,在旅游前查线路图。
报纸是很大的鼓励,他可以读天气预报、电视节目、体育消息和连环漫画。
一、 切入主题
围绕本单元的主题,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名著。名著就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深远的意义,所以,小学生一定要阅读文学名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的事情。于是,我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走进名著的教学活动,一学期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 兴趣牵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读名著也好,读其他的课外书籍也罢,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想要读、愿意读。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故事:有一位中国学生在瑞典上学,班里的角落有个图书橱可供同学借书看,一次只能借两本,借书要在老师那里做记录。一学期后,老师赠给了这个中国学生一张画着小虫的小书签,上面写着:本学期你已经读完了26本书,祝贺你成为第一个小书虫!其实,那时候他读这些书很简单。比如第一本书共有五页,第1页只画了一个红色气球,第2页上是蓝色气球,第3页是绿气球,第4页是黄气球,最后一页是一个字“乓”,气球全炸了。这本书读完学会了五个单词,生动而又有趣。就这样的书,他在第一学期读了26本,到第二学期读了20多本稍难的,一学期一学期这样读下去,几年后他就能阅读原文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这样的名著了。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激发学生的长久的阅读兴趣,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二是要及时鼓励,多加表扬,多让学生在鼓励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外阅读。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好多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爱读、多读名著,都各有各的好办法,这跟“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导语激趣”,通过几句精炼贴切并富有诱发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有的教师则“故事激趣”,通过讲解名人读书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还有的教师则“畅谈激趣”,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读的名著畅谈故事
情节、趣事或一些写法,把自己体会到的阅读乐趣与大家共同来分享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方法,关键在坚持。
三、 注重引导
光有了兴趣还不够,教师还需要注重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让小学生不但乐读,还要会读、读好。其实这里所说的读,主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与泛读。我们提供给小学生的应读之书,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名人名篇之类,这些内容要慢慢“煮,”慢慢被学生所内化,应当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或模棱两可的地方还要停下来做个记号,查阅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直到弄清楚为止,这就是精读。
另有一些名著呢,它们有的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有的是个人兴趣所在的课外名篇,像一些童话故事书、小说、文化传承书目等,就可以略读甚至于泛读了。所不同的是,略读的速度比较快,可以一目几行,目的在于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而泛读呢,相当于浏览,速度也就更快了。相同的是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不言而喻,学生有了方法的指导,就会有选择地读、有目的地读、有条理地读。我们辛苦推荐给学生的好书也就不会让学生“硬”得难以咀嚼,多得难以“消化”了。
四、 培养能力
记得有位学者说过:读一千本书,不等于会读书;但是不阅读群书,那就肯定不会读书。让学生在阅读名著前能思能疑,在阅读过程中能圈能点,在阅读完成后能说能写,那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逐渐提高。悦读、会读、能读、泛读的最终,还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吗?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种有效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 读中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故事元素;人教版;中段教学;应用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容量大、想象性和创造力都非常强的自然学科,小学生往往由于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限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障碍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品质一直是广泛受到关注的教育命题。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入故事元素,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新活力。
一、故事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当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上,促使他们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自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元素,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孔子与门下七十二弟子的故事,如孔子误会颜回、孔子与子路、孔子与子贡的故事,以激起学生对孔子这个人物的兴趣,在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基础之上再开展本次教学就容易得多了。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故事元素十分丰富,有一些课文本身就讲述了一个故事,例如《孔子拜师》《开天地》《陶罐和铁罐》等。选入教材的文章包括小说、寓言、童话等多种文学体裁,这为教师开展故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除了本身就是故事的课文之外,教师在讲解一些散文、古诗时,也可以从作者身上出发,挖掘与作者有关的人物故事,进行良好的课堂导入。例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一课时,教师可以讲一些与李白有关的小故事,如赠汪伦、酒中仙、力士脱靴、水中捞月等,激发学生学白古诗的兴趣。
二、课本剧表演赛,升华学习品质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正处于成长旺盛期的孩子们总是在椅子上坐不住,上课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喜欢动来动去。倘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教育,必然是无法获得学生支持与配合的。虽然小学生的纪律意识和约束力较差,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够比较明显发现的地方在于:小孩子们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一些需要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总是能引发他们无穷的求知欲望。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大赛,将教材上那些情节曲折、趣味盎然的故事表演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印象。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王尔德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还原课本内容、融入个性创意的舞台剧表演任务:学生自由结合成表演小组,每组控制在4~6人,各组给一周时间,尝试组内互相合作,就剧本编写、角色分配、舞台布置、道具制作、排练活动等展开分工合作,在下一周语文课上进行汇报表演。每组推选出一位小组长,适时向教师汇报本组的排练情况、请教如何解决排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课本剧表演,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故事情节的印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升华了课文学习品质。同时,故事排练过程中,学生需要自编、自导、自演,这一过程也有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阅读课外故事,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中高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应低于145万字的要求,在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教好教材上的课文,还应当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增长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所阅读的书目应当符合其识字实际和学习需要,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格列夫游记》《西游记》等故事书再适合不过了。这些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简单易懂,同时又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意义,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书籍,不会使学生感到排斥,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找准学生的阅读兴趣点,以求一击即中,切实实现教育目标。
我们倡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故事元素,但是教师需要端正教学态度,切记不可乱用、滥用。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仍在继续,除了故事元素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新思想、新技术、新理论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依旧需要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持续探讨。
关键词:
一、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1、学生阅读量小,课外阅读是纸上谈兵
2009年6月,连云港市教育局下发《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素质教育》文件,并且把09年定为“课程实施发展年”,学生在校时间不超6小时,每天要按课程表上课,因此,学生只能在语文课上进行阅读,其阅读量很小。网络、电视、电影等的蓬勃发展,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变得多样、复杂,挤压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多数学生的业余时间以看电视、玩乐为主,课外阅读是一片空白。另外,学校虽然有图书室和阅览室,可是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根本没办法阅读。学生自己没有适合的课外读物可读,又没有多余的钱买书读,当然就谈不上提高阅读能力了。
2、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阅读是雾里看花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不会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就以沙河小学教师情况为例来谈,从年龄上讲,教师年龄呈现老龄化;从学历上讲,虽然都是中师学历,但是民办教师转为公办的居多,师资力量显得很薄弱。他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延用传统教学法,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课内阅读,只是认认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而已,至于课外阅读,就更无从谈起。
3、学生阅读随意性大,大多是走马观花
由于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正确指导,就是学生有一本书去读,也不知道要去读什么,将要从中学到什么,因此,学生阅读时,看得比较随意,大多是走马观花,了解一些故事情节或大概内容,看完后,自己在大脑中并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根本就是囫囵吞枣。这样的“读”,不但读书效果甚微,还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
4、家长的阅读观有偏差,功利思想严重。?
在对家庭现有藏书的种类调查中,教辅类图书比例在42%,占家庭藏书的半壁江山,这些教辅类图书几乎都是家长购买的,主要包括《小学生作文选》、《词语点拨》等。在回答爸爸妈妈最近推荐或强迫我看的书时,30%的学生填了教辅和作文参考类图书。而家长从不关心孩子阅读,不向孩子推荐书籍的,竟接近31%。只有5%的家长向孩子推荐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大体局限于中国的四大名著和《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
家长的功利阅读倾向并非个体行为, “读图时代”的快餐式阅读,“考试时代”的题海式学习等,都造成当今很多家长产生“无需读书”的心态。?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在开展课外阅读实践的指导中,我们应首先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首先是充分发挥图书室的功用,提高图书室的利用率。其次是设立班级图书角。我要求每个学生提供1-2本可供阅读的课外书籍,书架中就有了百十来本书。这样一来,既可以方便学生自己课余阅读,又可以与同学互通有无。第三就是争取家长的配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在家里进行,因此,开展课外阅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2、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品尝读书的乐趣,明白读书的意义,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效用。
(1)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一是结合教材内容,推荐读物。如学习了《少年闰土》,我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故乡》,学习了《草船借箭》,我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等,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二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多数学生喜欢趣味性的故事书,我就推荐《伊索寓言》、《三毛流浪记》等书给他们,让他们感受书中人物的机智、勇敢和语言的妙趣横生。
(2)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优化自身素质,提高指导能力。课外阅读课程能否发挥最大成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实现课外阅读教学的“双赢”。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我们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活动促阅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自觉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才能在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打算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阅读习惯:
(1)要做到三定,即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2)善于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的习惯,同时要有好问的精神。
4、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保障。我主要培养学生以下方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1)略读法:这种方法是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另外一些篇幅较长,故事性较强的童话故事的阅读也适合采用此种阅读方法。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关键词】课堂 课外阅读 兴趣
享受充分的阅读是丰富知识、明白事理、加强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学生欣赏好书,学会阅读。目前,专门指导学生阅读的阅读课很少,而日常的课堂教学在完成了既定的课内教学任务后摆在教师面前的时间常常所剩无几。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剩余时间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就成了普遍的问题。更何况农村校、薄弱校的学生相当部分是农民工子女,家长普遍自身素质不够,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能力和精力相当有限,容易出现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做好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不少教师为此做过尝试,我也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趣味引路,寓教于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积极主动参与并获得快乐体验进而可能发展为爱好持续不断的动力。在开始阶段,教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有了兴趣,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有意识地引导、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个人认为讲故事是流传已久、切实可行的调动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
记得工作伊始,我也曾满腔热情地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要求家长给学生购买课外书籍等措施,意图增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但效果却没想象的那么好,出现了随意捧着故事书登台读故事的,甚至把家长辛苦买来的书扔在一边置之不理的现象,真正能认真投入阅读的屈指可数。
通过观察、了解,我发现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是其中的首要因素。该怎么提高他们的兴趣呢?经过思索,我决定先从自身下功夫,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某日,当我利用课堂剩余时间特意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阿凡提智斗地主》,在讲的时候特别注意辅以生动的动作、表情,随着情节的推进,孩子们都在静静地聆听,下课铃声不知不觉响了,已经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期待下一个故事的到来。
从那天开始,只要课堂上有空,我就见缝插针地给孩子们讲各种各样有趣的小故事,我把这称为“故事会”。经过一段时间,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发言、写作业时学会用上故事中提到的新词汇。有孩子问我怎么知道那么多故事,我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都是从书里看来的,并顺势推荐了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很快,班级里掀起一股爱看书的热潮,课间总能看到孩子捧着书专心阅读的身影。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在此基础上,我又推出“故事汇”的活动,即组织班级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由老师讲变成学生讲为主。同时在日常开展“采蜜集”活动,摘抄好词佳句,学习、积累优秀的语言。班级里的阅读范围越发浓厚,很多孩子自然而然爱上了阅读。我的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二、精心设计,以内促外
学生在课堂里想要大量阅读显然不大可能,这对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时间指导阅读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时应精心准备,根据教学实际适时穿插点拨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阅读指导。本人认为可以把阅读指导根据教学实际在课堂上分为两个时机:
(一)课前
课前指的是教学主体的导入部分,多为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等。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赠汪伦》的诗人李白的生平、《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地震到来的危急情形。这些课外阅读的知识为学生理解文章、继续下一步的学习铺平了道路,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注意控制好信息量及时间,一般用数分钟点到为止即可,以免喧宾夺主。
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教给搜集、运用课外资料的正确阅读方法。在初学阶段,容易出现学生的热情高涨,但搜集的课外资料过于繁杂,未必都能用得上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事先研读教材,甄选出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介绍、交流。比如: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曾出现有学生搜集了很多有关地震各种不同类型的说明性文章,但其实这与主题关联不大,其内容对学生而言也深涩难懂。在肯定学生爱阅读的基础上,我指出本次交流的重点是地震的危害性,即对人身安全、公共财产等造成的损害,让学生明了搜集、阅读的重点。事后,我发现自己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时,并没有强调阅读的重点是了解地震的危害性,造成学生阅读出现偏差。从那以后,我安排学生阅读活动时特别注意明确阅读的要求。
(二)课后
这里的课后指的是教学主体部分完成后的阅读指导,是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步骤,该环节时间通常比较充裕,可供教师发挥的空间极大。通过自身实践,我以为精选法和移位法是教师引领学生把阅读更好地延伸到课外的常见方式。
教师们应格外注意做到对阅读材料的精挑细选。课堂教学最讲究实效性。大篇幅的文章没有太多时间欣赏,精心挑选精彩的片断非常必要。教师在课前应用心筛选,反复比较,挑出最适合学生欣赏的内容,可以是优秀文章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篇幅不长的优美诗歌;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韵味;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读后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悟;还可以动手摘录最感兴趣的部分或仿写等等。
移位法即课外同步阅读,既是教学的补充,也是向纵深阅读练习的过程。在选择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时,应该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如在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一文后,学生了解了鲁滨孙遭遇海难,只身流落荒岛的传奇经历。这时,可以适时推荐学生阅读原著。又如在学完古诗后,可阅读《唐诗三百首》; 学完童话故事后可以选择自己的喜好读一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 在学习《桂林山水》后,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使学生真正掌握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技巧。这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更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三、指导学法,形成能力
简单盲目地看不是真正的阅读,老师们要从平时的教学入手,加强指导阅读方法,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教师必须做到:
(一)读前提出要求
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可选择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等。
(二)读中相机指导
找出书别精彩、特别突出、特别有分量的部分,把它作为重头戏来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地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三)读后归纳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提高阅读水平,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指点“学法”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反映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必要的阅读迁移能力。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四、调动感官,深化解读
如果只是个体单纯地看书,容易仅仅局限于学生个人与某些书籍的交流,对尚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进步可能不大。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完全能通过多元化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来指导孩子们更快更好地阅读。个人认为阅读除了个体用眼睛看、用手记、用脑袋想,还可以与他人用语言、肢体交流,即课外阅读除了看、记的传统方法外,还能采用讲、演、编的新方法。而这更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也是辅助他们快速进步的好方式。
(一)“说”故事
举办讲故事比赛时,当孩子讲完故事,可以安排“小记者”进行提问,教师在旁引导,争取扩大问题的涵盖面,充分做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把个人的阅读变为集体的交流。可以是台下的小观众向讲故事的孩子发问,不懂之处做到答疑解惑,回答问题的不仅可以是登台表演者,也可以是其他听故事的孩子,遇到有价值、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允许孩子们各抒己见,如果难度较大,孩子们都无法顺利解决,最后,教师可以点拨、指导。各种思想得到充分表述,阅读时的疑惑得到解决,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呢?
(二)演故事
精彩的故事不仅可以讲,还能演和编。生动、有意义的故事也可以组织学生适当地演一演,表演要运用到语言、肢体、表情,这需要学生深入阅读,在理解、内化的基础上用外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即便是同一题材,仔细品味细节,也会有不同的体会、表达。对孩子来说,生动活泼的形式更加吸引他们,那投入表演的热情打动了每一个在场的人。为了表演得更好,他们彼此之间互相交流、探讨,询问老师、家长寻求帮助,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形,哪怕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他们的的确确调动了自己的智慧尝试解决各种问题,这样的阅读对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
(三)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