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面构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立体构成需要以人类视觉规律以及材料作为基础,以力学为主要的构成依据,将各种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进行排列与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立体空间造型,因此又将立体构成成为空间构成。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立体构成,能够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造型理解能力以及技术表现力等。同时,立体构成与平面设计之间也存在重要的关系,立体构成实质上就是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添加空间造型,如果说立体构成是对造型、空间等的研究,那么平面设计就是进行立体构成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在平面设计作品中使用立体构造思想,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平面设计的立体感、视觉冲击感等,给与观赏者一个巨大的联想空间。另外,在一些POP设计、包装设计以及展示窗设计过程中引入立体构成概念,能够提升设计的视觉效果,说明将二维的平面设计以及三维范畴中的立体构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二、平面设计与三大构成关系教学措施
通过对平面设计与三大构成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大构成对平面设计的作用极大,如何提高平面设计与三大构成关系教学效果是现阶段相关领域人员致力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基于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
有效的教学方针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在平面设计专业三大构成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构思、感觉以及技巧。其中,在培养学生判断力方面,主要指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在众多设计元素中判断与选择出自己需要的元素。通常来说,平面设计者对元素的判断依据自己的直观感觉,但对于一些混乱复杂的艺术形象,还需要通过准确、科学、严谨的判断。在学生创造性启发方面,主要指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从简答的自然环境中找到设计的灵感。因此,需要加强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训练,让学生对一些事物能够产生灵感,然后通过对这些感觉的整理、提炼等,最终形成一个设计构思。如看到行驶过的汽车,就能联想到汽车是由哪些线、点、面构成的等。一旦这些感觉出现需要及时的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后期的分析与整理。在学生表现技术的运用能力培养方面,就是通过大量的构成练习,培养学生对构成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设计的技巧。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造型简单化,用最简单的方式将事物表现出来,充分的了解造型构成的方式与规律,通过手绘或电脑制图的方式去表现。
2.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
作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三大构造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需要对平面设计与三大构成之间的关系充分了解与掌握,同时了解三大构成对平面设计的作用;第二,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收集三大构成学习素材;第三,注重自我创造性的锻炼,多学多看,将平时看到的平面作品、造型等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元素。
三、总结
关键词: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园林景观设计
目前,我国在构成艺术应用的研究较晚,极少有涉及园林景观设计范围的研究。因此,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我们如何了解构成艺术并探索三大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应用及设计手法,挖掘构成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潜力和应用前景。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文献法、图片支持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最大限度、系统全面的剖析构成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表现。论文从论述构成艺术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构成艺术中的几大组成要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着手,阐述构成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为了使构成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更好、更充分的应用,使园林景观设计逐步走上生态化,多元化、特色化,论文也重点研究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设计元素的关系,了解分析和吸收借鉴构成艺术的要点精髓。
一、构成的概念
构成就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从现代艺术设计的组合方式入手,表达人们喜闻乐见的视觉形象,达到人们喜爱的构成艺术。
构成艺术是任何艺术和设计的基础理论,它存在于一切艺术和设计的领域。构成艺术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部分。平面构成是以外表轮廓塑造内部形象,将不同的平面基本形体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平面上组合成新的图案;色彩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感知力出发,采用分析方法,把多种色彩作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中的可变换性,按照色彩构成规律和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立体构成是以构成学为依据,以视觉效应为构成基础,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的构成,组合成美丽的新形体,是由二维平面形态进入三维立体空间形态的构成表现。以三大部分组成构成学。
二、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由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策略。具体的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功能,并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和价值观念,体现设计者的审美观念。园林作为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典范,它既要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又展现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保障人们良好休息环境、兼顾娱乐设施和精神层面的需要起到重要作用。
三、 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构成艺术是当代艺术中一种很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广泛应用于现代艺术及设计各领域。从讨论构成艺术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构成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出发,重点去研究和分析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大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现代构成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平面构成与景观设计
平面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分别是:点、线、面。它是世间万物形态的基础,自然界所有的物体都离不开这三要素。它构成的原理是把这三个基本要素按照形态美的规律和法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构成新的物体,我们可以把上述三点要素置换成园林设计要素,比如可以把园林景观中的景点、路线、区域换作成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景观设计是由无数个点、线、面构成完整的园林景观。景观设计的主体思路就是点、线、面的设计和重组应用,点、线、面在景观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布局法则,按照合序、合理、和谐三个原则。利用平而构成的原理,使园林景观形态富有生活气息,点、线、面进行有秩序的搭配,使设计更为生动自然,合理性原则是在不违背大自然规律的环境下发展和重新设计,也就是说园林景观设计必须顺应自然发展。通过点、线、面的和谐搭配,园林景观设计要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舒服新颖的感觉,这就是现代景观设计的目标。
2.色彩构成与景观设计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社会,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由此提出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观点,而这种结合衍生出新的艺术形态,这些艺术形态在艺术设计中都与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掌握好色彩构成,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色彩构成一直都是应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人们一睁眼就会感觉到色彩的存在,无论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都有各自的色彩相貌,这些色彩变化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心理和行为,因此研究色彩构成不得不考虑其位置、空间、形状、面积、肌理等方面。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与平而构成及立体构成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景观设计的实际应用当中,色彩构成能够体现出设计师对自己设计作品的色彩修养、创意思维和色彩魅力。
色彩的应用对整个景观的空间感觉、舒适度、环境氛围、使用率以及对人们心理和生理均有很深层的影响。如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好的色彩环境会给人带来舒畅愉悦的感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应用具体体现如下:
利用色彩景观对生理以及心理感知所产生的影响,再加上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整体和谐度,真正的达到以人为本、体现地域特色的生态设计理念。把景观设计要素中的蓝天、碧海、水系、山体、植被、地面铺装、建筑物等色彩的物质载体,再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关学原理,进行有机的色彩组合搭配。此外,植物的色彩是随着季节而不断演变着的,我们在植物的配置中,必须很好掌握各种不同植物的物候期,进而对色彩变化规律进行配置,达到季节和构图上园林色彩的变化和协调,从而形成优秀的景观。
3.立体构成与景观设计
立体构成是用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的构成方法。立体构成与景观设计之间是正与负的关系,还有形体之外的空间的美。立体构成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锻炼审美与空间逻辑,立构往往相当于景观设计中的地形与空间变化,立体构成可以是场地中的某个雕塑,构筑物等等。一个好的立体构成不仅仅是形体本身的美感。立体构成重要的是通过设计创造意境,其重点是研究空间立体造型规律,创造立体和空间形态的一种造型活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构成艺术在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令人深思,而我们该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手法,与此同时又要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构成艺术是指导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 对景观设计起着借鉴指导的作用。当今景观设计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仍需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水平,总结设计经验,积极借鉴其他成功经验,以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好地运用构成艺术!(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英杰.周锐,J‘玉红.构成艺术「M].上海:同济人学出版社,2004.
[2] 李学峰.构成的创新理念与领悟[J].美术之友,2002, 04
关键词:职专美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在新课程中,国家把审美教育列入新世纪人才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职专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供给学生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的机会,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方面,美育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它的宗旨是审美育人。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就职专美术课教学如何审美教育谈谈粗浅的看法。
首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职专美术教材《美术设计基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它共有三个部分: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设计基础。这些摘要的铺垫。
1、“造型”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具体内容涵盖素描、构图、透视原理三部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最基础的知识。如线条、形状、构图、结构、空间、明暗、质感等,让学生对“造型”艺术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绘画材料、工具、造型手段作最基本的介绍。如:如何拿铅笔;如何画线条;手腕如何运动;如何构图;比例大小;透视规律;素描的主要种类等。结合图例示范、讲解,明暗素描中物体的三大面,五级调子的基础知识;结构素描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设计素描中,线仍然是形体塑造和表现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静物素描写生,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经过动手实践,学生对于绘画的相关知识、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审美的体验是生动和深刻的。也促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要求。
2、“构成”是本教材学习的重点。硕士论文,职专美术。“构成”首先是一种造型的概念。所谓“构成”就是按照美学创作的原理,把一种物体形态分割成多个单元,又可以把多个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物体形态,这种从分割到组合,或从组合到分割的活动即是基础设计的构成。学习构成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学习构成一是方法(怎样思维、怎样设计、怎样表现);二是找美感(美无处不在但需要发现,那怕是一点、一线、一面都有它存在的最佳视觉效果,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充分表现其美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游戏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多角度思维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构成的起始阶段,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导入,告诉学生:假设每人10枚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棋子,请你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比一比谁的排列方式最多,赛一赛谁的构思最巧妙。其实,在学生苦思冥想的时候,无形中已经步入设计的大门……。又如在色彩构成学习中,我采用欣赏评述的学习方式,结合色彩的基础知识,如: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冷暖色、色调等讲解一些绘画作品;同时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搜集大量精美的平面设计资料给予学生启发、引导,为其进一步认识色彩,感受色彩提供帮助。硕士论文,职专美术。此外,我还利用示范,加强直观教学。在黑板上贴上水粉纸,作了相关的示范教学:三间色,不同的复色的调色练习;不同明度,纯度的色彩调色练习;用调出的色彩作明度和纯度的渐变练习;用和谐色和对比色作平面构成的一些练习。学生看到同一画面,不同色彩比对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纷纷动手去调色、上色,去尝试、创作。他们收获了知识、自信、体验,更多的是快乐和对美的感受。
3、“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是对前者的延伸与提高。设计广泛地应用于名领域,如:建筑、工业、环艺、装璜、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在美学领域中,设计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本课程重点学习平面设计。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平面设计是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主要任务是利用图形、文字、色彩、材质这四个核心元素和观众进行沟通,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欣赏、分析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设计师的构思和设计理念,以及表现手法,如对比、类比、夸张、对称、主次、明暗、变异、重复、矛盾、放射、节奏、粗细、冷暖,等等;理解设计师如何把不同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版式当中常常借助框架(也叫骨骼)。如:规律框架和非规律框架、可见框架和隐性框架。另外,字体和字型的选择与搭配的好坏,是非常讲究的。选择字体风格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过程。在色彩这一元素的使用上,能体现出一个设计师对色彩的理解和修养。色彩是一种语言(信息),色彩具有感情,能让人产生联想,能让人感到冷暖、前后、轻重、大小等。要善于调动视觉元素设计。最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探索,教师提供一些作品图片,根据作品主题分析设计师思想轨迹。例如作品中选用的表现形式,语言表达的角度,作品最终效果说明主题的力度等。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阐述。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在掌握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审美基础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其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是人天生就懂美,会欣赏美,理解美。一个人只有在接受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情感、个性等方面逐渐成熟,才会较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从中受到美的感受和启迪。因此,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应在其基本意识建立后,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对美的好奇、探索之情。促发其自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可以从引导入手,把握美感的多样性。
1、精选大量古今中外美的艺术作品, 如: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油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雕塑等,让学生接触、观看、了解、赏析其色彩、线条、构图、动态及整个形象的美,愉悦心情,开阔眼界,接受美的熏陶。
2、精选一些既美观又实用的艺术作品, 如: 建筑、环境设计、室内装饰、工艺美术等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赏、评述。让学生去注意生活中美的事物,将审美的眼光、意识从纯艺术转到实用性的实际生活中去,增强审美认识的趣味性、多样性、实用性。硕士论文,职专美术。
3、精选一些“丑”的艺术形象,精心引导,让学生从丑的形象,认识、了解丑的现实,并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如罗丹的《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一个出卖肉体的,在她年老的时候,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的美消失了,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但是,罗丹就是通过这个丑陋的躯体,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对她的不公正的鞭苔、蹂躏与摧残;还有米勒的《扶锄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齐白石的“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的《群鼠图》等都这样。其给人不是而是痛感(除作品的形式美外),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形象所体现的真理,虽有痛感却仍然愉快,是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愉快。
最后,要鼓励学生将审美融合到美术创作上去,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
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审美教育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基本功。如通过美术课训练、练习,掌握素描、速写、色彩、设计、手工制作等的画法和制作方法,让他们更为自如地表达出他们心中的美。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如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美化校园、布置教室、装饰宿舍,营建整洁、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注意自身仪表的整洁大方,讲究文明礼貌,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鼓励学生奋发向上、互助互爱,营建一个和谐进取的集体。让学生的生活也充满美。
3、为学生提供创造美、表现美能力的机会。如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定期组织观摩、比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美、表现美的平台。
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让美丽的艺术之花,盛放在学生生活的画卷上。
参考文献:
《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术教育》2007.2
【关键词】四色猜想;变形三角形;变形几何;四色定理
1.四色猜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格斯里(FrancisGuthrie)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每幅地图都可以只用四种颜色着色.这个现象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他正在读大学的弟弟决心试一试,但是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研究工作却是没有任何进展.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这个问题的证明请教了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德・摩尔根,摩尔根也没有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于是写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数学家哈密顿爵士请教,但直到1865年哈密顿逝世为止,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1872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
1878~1880年两年间,著名的律师兼数学家肯普(Alfred Kempe)和泰勒(Peter Guthrie Tait)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认为四色猜想从此也就解决了,但其实肯普并没有证明四色问题.11年后,即1890年,在牛津大学就读的年仅29岁的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确计算指出了肯普在证明上的漏洞.他指出肯普说没有极小五色地图能有一国具有五个邻国的理由有破绽.不久泰勒的证明也被人们否定了.人们发现他们实际上证明了一个较弱的命题――五色定理.就是说对地图着色,用五种颜色就够了.希伍德没有彻底否定肯普论文的价值,运用肯普发明的方法,证明了较弱的五色定理.下图为错误的四色地图,图中有黄、蓝、红、绿、白五种颜色:
2.四色猜想的通俗表述
四色问题又称四色猜想、四色定理,是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通俗的说法是:每个平面地图都可以只用四种颜色来染色,而且没有两个邻接的区域颜色相同.1976年借助电子计算机证明了四色问题,问题也终于成为定理,这是第一个借助计算机证明的定理.――以上这段文字是通过百度搜索找到的四色猜想与四色定理的通俗表述.
所谓“通俗表述”即缺失明确的数理概念和定义.数理概念的缺失,直接导致论题关联的论点、论据、目标、方向不明确,难以想象100多年来竞相角逐此论题的数学家们,如何理解四色猜想的论点、论据、目标和方向?而在缺失明确的论点、论据、目标和方向的前提下论证此题,就像偏离目标的车辆,车速越快离目标方向越远.因而,求证四色猜想首先必须明确四色猜想的数理涵义,才能找准论题的论点、目标、论据,实施有效的求证.以下即根据四色猜想的通俗表述,明确四色猜想的数理概念和数理涵义.
3.四色猜想的数理涵义与概念
根据四色猜想的通俗表述,可明确出四色猜想的数理涵义为:
(1)因为通常使用的地图均为有限平面,因而四色猜想通俗表述的“每个平面地图”,即指有限平面.但如果局限于有限平面求证四色猜想,则此论题不具广义性、规律性的数理价值.因而,论证四色猜想必须把有限的地图平面扩展为无限平面――即扩展为任一无限平面.
(2)如果四种不同颜色在同一平面上,均只表示为颜色不同的线段,彼此相互衔接时即重叠为一条直线,只能把一个无限平面分割成2个平面.因而,要使四色猜想成立,4种颜色不能只表示为直线,必须表示为界限清晰的界限性平面.
(3)四色猜想通俗表述的“区域”即平面――指用四种颜色在同一无限平面上涂染而成的边界清晰的界限性平面.根据几何原理3点成面,最少边线的界限平面即为三角形平面.因而,4种颜色在P平面上涂染成的界限平面的最少边数为3,但任一种颜色涂染成的界限平面均没有边数限制,可迎合论题需要涂染为任意边数、(面积)任意大小的N边形.
(4)四色猜想通俗表述的“使没有两个邻接的区域颜色相同”的含义为:1.用四种颜色涂抹成的界限平面可以为无限多个; 2.无限多个界限平面无间隙地相互衔接、却互不相交;3.两个邻接的界限平面不能出现颜色重复;4.四种颜色涂染成的无限多个界限平面与同一无限平面的交角均为0――均重叠于无限平面上,构成无限平面的一部分,即以4种颜色不同的界限平面,无穷分割同一无限平面.
综合以上分析出的四色猜想的数理涵义,即可明确四色猜想的数理目标与论题的数理概念:
数理目标:四色猜想为平面几何题,目标指向平面分割;
四色猜想论题的数理概念为:求证用4种颜色构成界限平面(无形状、大小限制,可为≥3的N边形),分割任一无限平面,使衔接相连的界限平面颜色均不相同.
4.四色猜想证明
4.1.论题:求证用4种颜色构成界限平面(无形状、大小限制,可为≥3的N边形),分割任一无限平面,使衔接相连的界限平面颜色均不相同.
4.2.证明:
4.2.1.设P为任一无色的无限平面,4种颜色为黄、蓝、红、绿4色.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区域治安环境以及安全防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现代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犯罪更趋智能化,手段更隐蔽,所以保证区域的安全必须从运用现代化的防盗报警技术。在现代化防盗报警技术中,红外技术有四大优点:环境适应性好,在夜间和恶劣天候下的工作能力优于可见光;隐蔽性好,不易扰;由于是靠目标和背景之间、目标各部分的温度和发射率差形成的红外辐射差进行探测,因而识别伪装目标的能力优于可见光;红外系统的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但有三大因素制约着其效果:目标的光谱特性;探测系统的性能;目标和探测口之间的环境和距离。所有探测技术的发展都有三个阶段:a.探测信号的强度,得到目标的"黑白照片",这是初级阶段;b.探测信号的强度和波长,得到目标的"彩色照片",达到中级阶段;c.探测信号强度、波长和相位,得到目标的"全息照片",这才达到探测技术的高级阶段。目前的红外技术处于其初级阶段的后期,正向中级阶段发展,其标志是研制出了双(多)色红外探测器,得到了目标热图象的"彩色照片"。可以预计,今后双色探测器将随单波段探测器及其配套技术的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加快发展,并将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集成化的双色探测器有利用简化系统结构,能充分利用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的最新成果,便于器件焦平面化,其中HgCdTe合金系和各种量子阱/超晶格材料系统将得到重点发展。(2)采用焦平面器件,更好的满足系统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简化系?统结构,降低成本。(3)为明显的提高系统的性能,双色探测器将向大面阵和长线列发展。(4) 双波段系统将克服在光学设计和加工、信号处理和显示等方面的困难,缩小体积、减轻重量等,以便扩大其应用范围。 (5) 随材料、器件和系统技术的进步,双色探测器将向更多的光谱波段发展,既包括拓宽光谱波段,也包括将光谱波段划分成更为细致的波段,以获得目标的"彩色"热图象,更丰富、更精确、更可靠地得到目标的信息。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研究红外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实现对象是被动红外防盗报警探测器。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主要包括对于硬件的构成以及软件的接入进行描述。通过51单片机、驱动电路、传感器、GSM等技术来进行设计与实现。
设计(论文)提纲及进度安排:
4月6日至4月25日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学习与毕业设计相关的知识
4月25日至5月15日
硬件实现、软件编写、进行方案论证
5月15日至6月10日
测试硬件、调试软件撰写毕业论文并征求导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的评议。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1]张玉香.新型遥控接收模块HS0o38〔J〕.无线电,1998,7
[2〕高茹云.通讯电子线路仁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华.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年。
[4尤一鸣等.单片机总线扩展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11。
[5]蔡轶.通用遥控解码电路.电子技术1995 .1
[6]施德恒,郭峰光谱识别型激光警戒系统述评激光与红外l99929(l):9一13
[7]卢万欣,梁桂云,韩永林激光预警装置激光技术199218(3):180一183
[8]沙占友,王彦朋,孟志永等.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9]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10]付伟激光告警中的多元相关探测技术红外与激光技术1992(6):23一27
关键词:平面构成;现代广告设计;应用
平面构成的认识来源于对自然科学以及对哲学的认识和发展,随着对世界认识程度的加深,人类更加关注事物内部的结构变化,并且逐渐从宏观认识深化到微观认识,从造型艺术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平面构成的思想和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平面构成涉及点、线、面的各个构成要素,笔者将在下文中就平面构成的各个要素与广告设计的关联性做出具体分析,探索在广告设计总如何应用平面构成。
一 平面构成运用于现代广告设计的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广告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为产品打广告,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还在于通过广告的艺术表现以及广告的娱乐性,舒缓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起到休闲娱乐和调节氛围的作用。现代广告对消费者的购买活动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活动受自身兴趣偏好以及购买力和外界因素的影响。构成是近代造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主要含义在于将不同或者具有相同形态的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平面构成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形态、几何形态以及抽象形态等,将富有抽象性和形式感的平面空间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再现产品特色的同时,提高广告的整体创作艺术美感。
广告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抓牢产品的特色,遵循美的法则和规律进行画面重构,发挥平面构成的基本功能,把握平面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突出产品本身鲜明的个性,从而让需要推广的产品能够在众多的产品脱颖而出。平面构成涉及到产品结构的多个方面,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都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尤其是平面构成的取材方面,涉及到多方面的元素,相比较传统的平面图案设计而言,更加具有开放性,改变了传统平面设计中的制约性,更加具有现代化特色。
二 平面构成的点、线、面与广告设计
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是指在二维空间范围内的线条构图设计,“结构自然,重构画面”是平面构成中的重要方法,在平面构成中主要是运用点、线、面三个主要要素来构成整体的美感。平面构成是以人的直接审美体验为基础的,通过点、线、面的合理构成最终组合成最优的设计方案,在实用性的基础上保持产品的造型美感。点、线、面各有自身的特征,不同的组合方式也传达了不同的内涵,点、线、面的搭配创造出了不同的风格和艺术效果,展现了产品不同的造型设计。
平面构成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现实环境的再创造,将现实与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广告设计中既要保持整体广告可行性,同时还需要加强设计的艺术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总的来说,平面构成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平面构成的最直接的创作来源,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人的直接感受,因此是一个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创创作过程。其次,平面构成应用于广告设计,是一个综合了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创造过程,将基于点、线、面的平面构成应用到广告设计中去,是用概念化的抽象思维来艺术化现实生活;再次是平面构成的点、线、面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具有相对的自觉性和自发性以及意识创作性。现代广告设计中应用平面构成,是通过借助图形、文字以及照片等多元的视觉元素来增强整体设计的表达效果,有效的实现信息传递。
三 基于传统元素的平面构成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融合程度高,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的突出特征之一,在多样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下,我国的广告设计作品想要在国际现代设计作品中有立足之地,就需要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博大精深之处。平面构成过程中充分挖掘传统元素,对于提升现代设计的整体文化底蕴,丰富历史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在传达广告信息,突出产品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合理设计各种文化元素对于提升整体艺术表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文化元素包括了我国传统宗教艺术、传统人文美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等,这些元素大大丰富了我国现代广告设计的文化内涵。我国传统元素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正是因为其自身蕴含的“意”而使得人们更加迷恋和向往。
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构成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现代广告设计的内容及形式。传统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满足现代人对审美的基本需求,提升现代广告的整体表达效果,达到现代广告创作广而告之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平面构造中融入传统元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现代广告设计的深厚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现代艺术的追求也更加明显,平面构成通过多样性化的点、线、面的综合,通过优化构图,建立画面的秩序美感,从而突出整体构图的艺术美。现代广告设计不仅要突出产品的特征,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广告本身传达的创意和艺术美感。平面构成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提升现代广告的构图美感具有重要意义,平面构成中的图形联想、重组等都对在观众心中创造新的生动画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明;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平面构成在现代包装与广告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包装工业 2000年10期
[3] 李;现代包装与广告设计中图形的趣味性[J];湖南包装;2000年04期
[4] 蒋忠华;精益包装管理:跟包装用户侃包装[J];包装世界;2008年03期
关键词:蜂窝;蜂窝式钢框架。
中图分类号:V4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蜂窝式钢结构(Cellular steel frame structure)是主要由蜂窝构件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而成的新型钢结构体系。蜂窝构件是对H型钢或工字钢按一定的折线或圆弧线进行切割后错位焊接而成的新型钢结构构件。蜂窝构件按开孔形式分类可分为:六边形、圆形、椭圆形和矩形孔等。这种构件自重轻,抗弯刚度大,承载力高,构件截面高度可达到原来型钢高度的1.3-1.6倍,在同样承载力下比实腹式构件节约钢材25-30%。
蜂窝式钢框架结构,是一种将蜂窝梁与蜂窝柱,或蜂窝梁与实腹柱结合在一起构成的钢框架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不仅具有传统钢框架结构体系的优点,还具有蜂窝构件的自重轻等特点,蜂窝孔洞便于管道的穿越,增加了楼层的净高,适用于多层与高层框架结构。因此,在蜂窝构件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蜂窝钢框架的性能进行研究。
一、 蜂窝构件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蜂窝构件的计算方法研究较早.西方国家大多都将蜂窝构件的设计纳入规范,其中日本钢结构协会编制的《新版H型钢系列》,前苏联规范(CHипⅡ23-81)中,英国钢结构规范(BS5950),已经包含了蜂窝梁的计算公式。
国内对蜂窝构件的使用历史也较长,50-70年代,鞍钢、重钢、攀钢和首钢等冶金企业已经少量地应用过蜂窝梁。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已经分别对蜂窝梁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以及对蜂窝柱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2004年广西大学苏益声对六边形和圆形孔的蜂窝梁进行研究,提出这两种蜂窝梁的强度以及稳定简化计算方法,并编制了六边形孔蜂窝梁的承载能力表,和梁的最佳扩张比、梁桥高度和梁墩宽度取值的建议。
2006年,沈阳建筑大学徐晓霞在硕士学位论文《蜂窝式压弯构件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分析》中,在考虑孔洞影响下,通过对比分析实腹和蜂窝压弯构件,研究了蜂窝式压弯构件弯矩作用平面内的稳定承载力,提出了其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设计方法。
2008年,沈阳建筑大学耿琳在硕士学位论文《蜂窝式压弯构件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承载力计算的试验研究》中,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实腹式与扩高后蜂窝压弯构件平面内稳定极限承载力,从而确定极限荷载的提高幅度;引入换算长细比,修正格构式压弯构件平面内稳定计算公式,给出了蜂窝式压弯构件平面内稳定的计算公式。
还有很多学者对蜂窝构件进行了研究,中南大学周朝阳提出了确定六边形孔、圆形孔的蜂窝梁等效抗弯刚度的方法,提出了蜂窝梁等效刚度的合理表达式,并得到了腹板刚度折减系数表。哈尔滨工业大学吴迪、武岳对蜂窝梁跨度、孔间距、开孔率等参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这些参数对圆形、六边形孔的蜂窝梁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邵永波、刘洪波、谢礼立进行了楔形蜂窝压弯和悬臂构件静力性能分析,得出了楔形蜂窝构件的近似计算模型。
二、 蜂窝式钢框架的研究现状
蜂窝式钢框架结合了蜂窝梁与蜂窝柱的优点,必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对蜂窝式钢框架结构研究还少,从文献上看,基本仅有沈阳建筑大学对此进行了研究。
2009年,沈阳建筑大学王健在硕士学位论文《蜂窝式梁-柱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中,对蜂窝式钢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进行抗震分析,研究了蜂窝式钢框架结构的受理机理和破坏过程,延性、耗能能力。
2010年,沈阳建筑大学孙宏达在硕士学位论文《蜂窝式梁-柱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中,通过试验研究和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蜂窝式钢框架进行分析。分析得到蜂窝式钢框架具有良好的延性,抗震性能。并在试验基础之上,建立有限元蜂窝式钢框架结构模型分析,得到在扩高比K=1.3~1.5时,蜂窝式钢框架的刚度退化较为均匀,而且具有良好的延性。
2011年,沈阳建筑大学齐政在蜂窝式钢框架结构拟静力试验的基础之上,利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对不同孔洞形状,扩高比,开孔位置的蜂窝式钢框架结构进行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得出合理蜂窝梁开孔位置、扩高比的建议取值范围。
(a) 蜂窝梁与实腹柱 (b) 蜂窝梁与蜂窝柱
图2 蜂窝式钢框架
三、 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蜂窝构件的研究较多,而蜂窝式钢框架作为一种新型结构,研究相对较少。为获得蜂窝式钢框架的性能,它们都还有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 目前对普通截面的钢框架结构分析方法越来越完善,而对蜂窝框架的结构分析方法还有待研究。
(2) 针对于蜂窝梁-蜂窝柱的蜂窝框架,框架柱扩高成蜂窝柱后腹板的削弱会造成蜂窝柱的抗剪强度降低,影响蜂窝式钢框架结构抵御地震剪力的能力。因此,应该对蜂窝梁-蜂窝柱钢框架结构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其相对的孔洞关系,以满足框架“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要求。
(3) 蜂窝柱和蜂窝式框架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破坏形式,通过改变孔洞参数形成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合理抗震体系,考虑混凝土组合楼板的作用时蜂窝框架的抗震性能,影响多层多跨蜂窝式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在蜂窝构件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焊接应力对蜂窝式钢框架性能影响等等更为复杂的力学行为尚无研究。
四、 结语
蜂窝式钢框架相比较于传统钢框架,减轻了自重,降低了成本,当扩高比和孔洞位置合适,能达到框架“强柱弱梁”的要求,这种新型的框架结构形式,建议可在以后的工程中采用。
References
[1] 2011贾连光, 王健. 蜂窝式梁-柱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 孙宏达. 蜂窝式梁-柱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 沈阳: 沈阳建筑大学. 2010
[3] 李成. 多层抗弯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论文关键词:360度绩效评价,雷达图,应用
360 度绩效评价 (360-degreefeedback) 又称多评价者评估(multi- later assessment)多源反馈系统(multi- source feedback MSF)或全方位评价(full circle appraisal),它是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和(或) 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 以及被考评者本人分别担任考评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360 度的全方位考评,再通过一定的反馈程序,促进被考评者完善自己的工作行为并提高工作绩效。在国内,360 度绩效评价也被称为360 度绩效反馈评价、全方位反馈评价或者多源反馈评价等。
近十几年来,以360 度绩效评价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开始风靡全球。在《财富》杂志评选出的排名在前1000 位的企业中,有近90 %已将360 度绩效考评方法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如IBM、摩托罗拉、诺基亚、福特、迪斯尼、美国联邦银行等。我国许多著名企业也引入了这种绩效评价工具,如联想、金蝶软件等。
360度绩效评价之所以得到如此深受国内外企业青睐,主要归功于其是通过对一个个体可从多个角度评价,有效的规避单一主体评价结果受制于评价的偏见和武断的影响,能够得出更有效和更可靠的结果管理论文,即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效率。360度绩效考评从多角度评价的理念,决定了在应用需要中对多维度的变量进行数据处理,由此,对多个变量进行综合处理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多种多样。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判别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典型相关分析法、主坐标分析法等都先后被人们应用于各类的综合评价活动中。这些方法的种种优点不再赘述,,但总体给使用者的感觉是技术性太强而形象化不够,,本文拟从可视化的角度对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雷达图法概述
1.多变量的可视化
图形是直观了解、认识数据的一种可视化手段,如果能将评价中的数据直接显示在一个平面上,便可一目了然地看出所分析变量间的数量关系。由于在综合评价中涉及的指标往往很多,多变量数据的维数通常都大于三,而观测三维以上数据又存在一定困难, 若有一种方法可以把高维数据投影到二维空间去,并且在投影过程中不会过多地损失原有数据的信息,就可以使用通常的方法在平面上画出这些高维数据图形来。
多变量的可视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从研究成果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使高维空间的点与平面上某种图形对应,这种图形能反应高维数据的某些特点或数据间的关系;另一类是对多变量数据降维处理,在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信息的原则下,将数据的维数降为二维或一维,然后再在平面上表示,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就属于此类方法。
雷达图就是一种多变量可视图形,也称星形图,它属于第一类可视化方法。
2. 雷达图
雷达图早期多应用于经济财务领域,如财务报表的分析,后因其简洁、精确、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而倍受关注, 是一种能够用定量指标较好地反映出定性问题的模型工具。
雷达图中,每个数据都有一个独立的单一数值轴,坐标轴呈辐射状分布在中心点周围, 把同一数据序列的值在不同坐标轴上的点用折线连接起来所形成的多边形就是雷达图管理论文,用来比较若干个数据序列指标的总体情况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评价的基本思想
利用雷达图进行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是:
首先,确定需要分析的对象和分析的目的,选择分析的各个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与分析的对象密切相关,必要而且充分地支持分析目的。
然后,以评价值的最大值为半径画圆, 并以评价指标数N 等分圆周, 从圆心出发画N 条坐标轴,每条坐标轴表示一个评价指标;
最后,在每根放射线上标注出等距离的刻度,研究每一个指标可能的水平等级,以明确的数字区分水平等级。将每个测评指标的评分结果标注在相应的坐标轴上,并把各轴上的点连接构成最终的雷达图。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具综合性和客观性,在绘制雷达图时,首先将各评价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定量评价结果在各评价指标间的数量差异。运用雷达图解释分析结果,重点关注那些差距最大的领域。
二、360度绩效评价中雷达图的应用
一般常见的360度绩效评价的应用是对于不同的评价者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加权求和得出最终综合评价分值。这样的评价虽然能综合反应一个员工的绩效但无法反应导致员工总体评分波动的原因,不利于进行绩效诊断。
基于工作绩效的多维性,不同评价主体观察到的是绩效的不同维度,对于同一个员工的绩效评价的结果必然会因评价主体不同而不同。绩效评价的结果不是评判员工的优劣,而是为了提高绩效。评价结果中全面反映员工绩效结果必然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利用可视化效果好的多元统计方法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
在360度评价中,以不同评价主体为不同维度绘制出雷达图,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不同评价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评价结果,形成不同类别的“脸谱化”的评价结果。具体绘制过程包括一下步骤:
1.确定三个同心圆。中圆的圆周表示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中值;外圆的圆周表示评价结果的最大值;内圆的圆周表示评价结果的最小值。
2.划分评价指标轴。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圆周(360 度) 作N 等分,N等与选择的评价主体的类型,得到N 个坐标轴,每个坐标轴代表该体系的第N 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
3.将不同评价主体的评分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公式:
Xi=(xi-xmin)/(xmax- xmin)
来计算每一个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其中: Xi 为第i 个评价主体标准化后的数据; xi表示第i 个评价主体的实际评价结果, xmin表示同一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最小值管理论文, xmax 表示同一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最大值。
经过上式处理后,统计数据被规范到[0, 1]之间。
4.将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标在图中适当位置,并连接各点成为一个多边形或曲边多边形。
具体如下图:
从以上四个雷达图可以看出: 员工A的评价结果几乎在各评价主体的评价值都是最大值,评价结果所构成的多边形向外明显扩张,说明该员工工作绩效突出;员工B的自我评价绩效结果突出,但其他主体评价均低于平均水平;员工C的多个主体评价均高于平均水平,但下级评价结果低于平均水平;员工D 各评价主体评价均低于中值,评分结果构成的多边形向圆心明显收缩,说明该员工各方面的绩效水平较低。
雷达图不仅综合反映评价对象的好坏,更直接表现了其在单个指标上的优劣。如图1 中的员工C,雷达图属于扩张型, 但它在下级的绩效评价值靠近圆心,说明它在这方面具有很明显的劣势,可能在工作方式、下属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雷达图直观地看出员工那些方面较好, 那些方面较差, 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利用各绩效指标评价值所连接成的多边形,雷达图实现了各员工间的横向比较,通过对多个维度的评价结果描述和比较, 直观地表征了被评价者的绩效水平。雷达图还可以利用多边形的相似性对评价对象进行主观聚类。本例选取的4 名员工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可以不同类型的雷达图对不同员工进行“脸谱化”。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脸谱”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有针对性的改善组织绩效。
对于雷达图在360度绩效评价中的应用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的不同主体的评价指标,每个坐标轴代表一个指标,多边形的每个顶点代表不同指标的评价值。如下图,使评价结果更加清晰明了。
三、雷达图在360度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1.描述直观、形象。
雷达图为多因素评价方法,适合于在二维平面上直观、形象地反映多个指标的变动规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叠加不同形状的雷达图,可以直接判断出绩效评价结果的整体分布情况及优劣态势。
2.便于绩效反馈。
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必然具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绩效反馈不断的提高绩效的功能。而此项功能的实现依赖绩效反馈的有效性。在绩效反馈中利用可视化的雷达图,一方面可以改善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绩效反馈面谈更有针对性,均可有利于提高绩效反馈的有效性。
3.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功能模块,其评价结果可作为其他功能模块开展工作的依据。在360度绩效评价中管理论文,不同的评价主体观察到的是同一评价客体的不同方面绩效,通过雷达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员工那些方面的绩效低下,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开发。
4.提高了管理措施的针对性。
利用雷达图对360度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处理,将员工的评价结果“脸谱化”。不同“脸谱”代表了不同绩效类型的员工,通过对雷达图“脸谱”的聚类,可将员工分成不同类型,便于针对性的管理。
5.易于推广。
将雷达图应用到360度绩效评价中,使绩效评价走向简明、直观、快速。具有重大的价值。雷达图为找出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关键因素提供了简明直观的依据,便于绩效管理工作的进行,其推广应用必然受到专业人士的欢迎。
四、结论
本文在多元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可视化角度出发,将雷达图法引入到360度全方位绩效评价之中, 建立评价模型,并给出了不同评价主体评价数据的标准化方法。通过把图形引入绩效评价其中,使得评价更具说服力。雷达图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评价对象在各个不同绩效维度上的相对优劣势,是360度全方位绩效评价中分析问题的非常好的辅助工具。
参考文献:
[1]石金涛、魏晋才.绩效管理[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8~140.
[2]付赟、方德英.雷达图法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7(24):176-177
[3]李明、易匠翘.雷达图在发展性评价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4(12):162-163
Radar graphin the 360-degre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earch
【关键词】形态构成 书籍设计课程
形态构成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其理论经包豪斯学院实践,同时受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如荷兰风格派、构成主义、达达派、抽象主义等,逐渐成为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设计艺术理论与应用原则。几十年来,包豪斯设计理念与系统在西方影响极为广泛,因此其构成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包豪斯正统性。以点、线、面为主,运用线的黑白对比使视觉形成胀缩感。在东方,日本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受其影响,利用线条、基本形态等,在分割与填色上设计出独具东方特色的元素图案。总而言之,构成是研究视觉语言及其构成规律的学科,是各类设计学科的共性设计语言。把它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重要门类之一书籍设计课程中,从点线面运用、色彩、空间、质感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能更好地体现书籍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结构。本论文立足于形态构成的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在教学上三大构成影响书籍设计的方式及其风格上的关联性,从而展望书籍设计未来的功能与形态。
1 点、线、面展现书籍页面功能
点、线、面是书籍课程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组成书籍版式中的重要元素。众所周知,“点”不具备长度与宽度的概念,它是构成元素中最小的因子,是一切自然形态的基础。巧妙地利用点,可以在书籍设计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效果。“线”则是点的运动轨迹,它有长度但不具备宽度。线在书籍设计中发挥着连接的作用。“面”相对于“点”而存在,它面积大且形态多样。不同种类的面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所形成的效果也各不相同。点线面是组成书籍页面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图像、文字的重要表达。点线面的整合往往影响书籍整体的版式编排,体现书籍页面的功能。深受包豪斯影响的设计师奇措德于上世纪20年表其专著《新版面设计》,对旧字体旧版式进行了强烈抨击,并阐述了现代构成风格对书籍版式的影响。他的众多书籍设计作品被书籍设计课程作为范例进行讲解。其作品深受包豪斯、构成主义及风格派的影响,书籍版式中往往采用非对称式的纵横编排,多采用几何图案,利用字体大小的不同创造视觉流程,形成强烈的构成韵律感。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设计界不小的震撼。又例如《版面元素》一书中,字母形成的点、几何的线,以及由字母群形成的面形成了简洁鲜明的点、线、面构成形式,具有强烈的功能主义特点。
2 色彩与空间体现书籍整体形态。
书籍设计语言的组成元素除文字与图像之外,色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图与文的体现正是前文所阐述的点线面综合运用,而色彩则是表达书籍含义与传递感受的多棱镜。在构成要素之中,色彩的表达有着不同的情感倾向。例如色彩之间的冷暖差异,红色显得活跃、豪爽;蓝色则抑郁、沉重。黄色代表愉悦、耀眼;绿色则自然、宁静。每种颜色不同的视觉感受也给书籍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强调,设计书籍时要根据书籍的主题来准确选择颜色,以达到和谐的效果。然而色彩的选择取决于它自身的饱和度与亮度,也取决于它在版式中所占据的位置与面积。例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中国文化通志》,这是一百部系列的套书设计,既要把握统一的色调又要突出本书的内容。此书的设计以三种渐变色条为一个分割单位划出10个部分,为查阅方便,每卷以色相的冷暖演化为每卷的色彩基调来区分卷名。又如《敦煌全集》一书,其色彩把握取决于敦煌艺术最典型的色彩特征――敦煌红。把敦煌红与敦煌青石壁画中的色彩变成本书的色彩基调,以体现该书鲜明的民族内容与地域特色。色彩的运用是一门学问,需要敏锐的色彩感知能力和理性的判断能力,才能真正体现它存在的价值。
立体构成对于空间的掌控与把握同样体现在书籍设计之中,并成为书籍形态中重要因素。书籍设计的多样性在于它不仅仅体现的是平面的二维设计,还有重要的三维立体呈现效果。书籍是实实在在的立体物,当人们阅读书籍时,随着书页的翻动,从封面至封底,由书脊到环衬,经扉页至内页,在读者的视线下,书有着不断变换的空间关系。因此书籍不仅仅是二维的展示,更是类似于一栋建筑的三维综合体。
形式构成中立体构成是对多向度空间的一种体现,它不类似于平面及色彩的纯视觉性与平面性,其构成形态是任何角度都可观看,并具有触摸性。在书籍设计中体现在书籍外在结构的三维立体效果以及书籍材质的触感。例如《废墟与辉煌》一书中,作家将古格文明以画、照片和文章的叙述方式汇集成书。书籍外在函盒以的地域风情为主要特征。函套封面用当地日月汶为主体,以铜件和藏族特有的棉纱带作为函套盒盖的配饰,以体现藏文化的视觉特征。又如《中国印》一书,该书主题介绍08年北京奥运会建筑与场地。全书外观结构利用水立方建筑特点做出缩小版书籍结构空间造型,内页以鸟巢建筑形态做立体镂空处理,展现了极强的空间构成书籍设计形态。
3 材质成就书籍内在质感
立体构成是书籍设计的前导课程。立体构成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材料的体验是立体构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书籍的最终完成也要通过纸张及材料的运用才能成就书籍最终的质感。随着社会的进步,材料的领域也不断地扩大与复杂化。对于器物而言,材料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撑;对于书籍设计而言,材料的选择是一种创造。根据不同质地,材料可分为动物、植物、矿物质三大类。以树皮加工造成的纸张;以动物毛皮做成的羊皮、牛皮;以矿物质提炼出的金属、pvc等都是独具代表性的书籍材质。经社会的演变与发展,书籍的材质也在经历着不同的变化。西方,从古罗马人使用的蜡板、埃及人采用的纸莎草纸到欧洲广为流传的羊皮纸;东方,从甲骨、石头的应用到竹木、简帛、纸张的过度更替,每一种材质都代表着当时书籍的发展历程。材料种类繁多,其性质也是多种多样的。纸是书籍中最基本与最常见的材质选择。它质地轻盈、吸水性强、易于折叠、成本廉价、便于携带,因此,至今纸张依然是书籍设计表现的重要载体。羊皮、牛皮等材质由于其耐磨、坚韧等特点,常常被用于精装书封面的材质选择。金属、pvc等材料在书籍中起到装饰、点缀以及支撑等作用。如在教学上的经典案例《马克思手稿影真》一书,在书籍材质中运用了纸张、木板、牛皮、金属等材料,它以众多材料的结合以及印刷雕刻等工艺来演绎一本新形态的书籍。其封面采用不同质感的木板与皮革,在上面雕出细腻的文字图像,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书脊上用皮绳打孔穿线,既表现朴实无华之美又具备实用的保护功能。又如《无处不在的红白蓝》一书,其内容表现编织袋这一主题。在书籍的外包装及封面均采用主题编织袋这一材料,强化主题内容的同时,让读者能近距离感受主题材质,该书内外统一的书籍形态强化了主题的表达。
综上所述,三大构成中点、线、面、色彩、空间、材质等重要因素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完全体现了书籍外在结构与内在形态,两者完美的融合以体现神形兼备的书籍设计作品。展望未来书籍设计功能及形态,形态构成要素将与书籍设计结合得愈加紧密。无论传统书籍或在当今电子与网络时代下的产物――电子书籍,都将受形态构成影响。教学中不能忽视电子书籍这一内容,在电子书籍中,点、线、面、色彩等因素同样决定一本书的功能与形式,并且点的重复与大小渐变;线的粗细变化与排列;面所组成的矛盾空间与视线错觉可体现空间的纵深感。书籍作为一种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延续至今。它向人们展示传统与未来,书籍设计的目的应该是符合时代对美的感受并通过书籍这一载体,准确传递书籍内容信息并获取人们的视线和内心。在现代主义风格和新时代的影响下,无论批量生产的传统书籍或广为流传的电子书籍,快速与便捷成为时代的要求与功能性理念,而现代主义风格恰恰适应这种生产形式,作为现代主义理论上形成的三大构成也必将在不同书籍设计中广泛应用,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吕敬人.书艺问道[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