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奈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动态对等”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功能对等”理论。简单来说,功能对等就是要将文化因素反映到译文中,达到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达到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而不是追求在语言形式上对等。奈达认为,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然后是风格,同时考虑译文在译文读者心理反应是否与原文在原文读者的心理反应相似。(叶子南,2008:168)加之翻译也被大多数人们看做是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目的是彼此间的了解和学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译文的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梁爽,2012)因此,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形式上对应,这一做法也符合了影视剧字幕翻译的目的,让译入语的观众通过字幕,能像原语观众一样理解对白内容,因此“功能对等”理论适用于字幕翻译的研究及应用,它是一个包括了文化、语言、社会和心理等因素的“全方位”翻译理论。
2.历史题材影视剧字幕翻译特点——以美剧《都铎王朝》为例
2.1历史题材美剧《都铎王朝》简介及其语言特点
《都铎王朝》是由美国Showtime有线电视台出品的一部时代古装剧,故事背景横跨1509至1547年,主要讲述HenryⅧ(亨利八世)在位的三十八年的执政期间的风云变幻包括对法战争,脱离罗马教会统治的斗争以及对英国意义深远宗教改革。跌宕起伏的剧情,令人回味的台词,奢华夺目的布景和演技精湛的演员,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十六世纪的宫廷,使其成为一部质量上乘的美剧。作为一部时代古装剧(costumedramas),即有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或电影,与现在大多数口语台词新鲜时髦的现代剧有所不同的是,在《都铎王朝》的台词中,有许多的日常用语和表达方式和现如今的有所不同,例如一些措辞用语等,像在“Letmeconceive.”这句话中,conceive指的是怀孕,而不是构想、设想之意;在“You,unhappyman”这句中,这里的unhappyman并不是指不快乐的人,而是指行为不正的人。另外,在当时社会里,不同阶层的用语有比较大的区别,特别是皇室成员与官员、下人之间对话的用语都有着很严格的规定。例如在与国王说话的时候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称他为Yourmajesty,与不同官职的官员说话时亦不能叫其大名,只能根据其官职称为Youreminence,YourGrace等。不在场的时候亦不能对其指名道姓,只能用敬语Hismajesty,Hermajesty,HisGrace等。正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说话者身份阶级的不同等原因,使得该剧字幕的翻译工作更显复杂,更加考验译者更全面的语言功力和更丰富文化背景知识。但字幕翻译毕竟与文学或非文学翻译有些许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要做好字幕翻译还需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2.2字幕翻译特征
我们这里所说的字幕翻译指的是语际字幕,即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译文叠印在字幕下方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李晓梅,2007:82-83)而影视剧语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内容涉及到时事、宗教、风俗、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且对话内容存在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想要每次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字幕信息时,都能够正确地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翻出优秀的译文,制作出精良的字幕,仍然是学界需要不断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地。许多学者有着丰富的影视字幕翻译经验,他们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各自撰文总结了影视剧字幕语言的特征。其中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钱绍昌教授也指出影视语言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的五个特点: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无注性(钱绍昌,2000)。麻争旗归纳的影视翻译五大特征包括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通俗化(麻争旗,1997)。张春柏总结出影视剧语言的两大特征:即时性和大众性,尤其对影视语言的口语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张春柏,1998)。除此之外,影视字幕翻译具有严格的空间限制。简单来说,时间限制就是字幕必须在与原语对白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太长或太短都会在译入语观众的理解上造成偏差。而空间限制是指由于画面屏幕受限,所以字幕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信息传递,字幕过长不但会占用过多的画面,同时也会给译入语观众对内容的理解造成困扰。结合历史题材的美剧《都铎王朝》的语言特点及字幕翻译的特征,在做翻译时应该“对症下药”,学会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不赞成“从一而终”地只使用单独一种翻译方法。
3.《都铎王朝》字幕汉译的翻译策略分析
奈达提倡“读者反应说”,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他在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ng(Nida,2001:86)一书中写到“Itisessentialthatfunctionalequivalencebestatedprimarilyintermsofacomparisonofthewayinwhichtheoriginalreceptorsunderstoodandappreciatedthetextandthewayinwhichreceptorsofthetranslatedtextunderstoodandappreciatethetranslatedtext.”也就是说,当译文读者看到翻译内容时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在阅读原文时反应在最大程度上等同时,才算达到了“功能对等”。因此,在做影视剧字幕翻译前必须了解剧集语言的自身特点,深刻理解影片,正确认识其中的语言现象、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等。不论采取何种翻译策略都要以观众为中心,要充分把握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先在知识、心理需求等,注重译语观众的接受性,从而正确估计潜在观众的现实视野和历史视野,采取翻译策略(谢锦芳,2009)。
3.1归化策略
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主张译文应为目的语观众着想,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徐建平,2002)归化从本质上使译文本土化,强调翻译效果,注重目的语观众的反应。(王红卫,2002)因此,把奈达“功能对等”的理论应用到翻译上来达到归化的目的,不旨在追求译文与原文本词语在形式上的相似,而是使译入语观众得以更加清楚地理解原文的语境意义,这是符合我们翻译的目的的。在此剧的字幕翻译中,不难发现译者大胆地将英语的表达中国化,即归化策略。例如:YourMajestyisbesetbyenemies.译:陛下您正四面楚歌。这句话中,虽然直译“被敌人所困扰”也无不妥,但“四面楚歌”这一成语的使用,更能体现出当时HenryⅧ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的危机之势。Butdon’tsayanythingtoalarmhim.译:但别打草惊蛇。Saysomethingtoalarmsb.在中文中可以找到意思相近的成语“打草惊蛇”,虽然在语言的形式上没有达到一致,但是意思表达上准确无误,加之这是一个常见的成语不会给译入语观众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符合了“功能对等”的原则。又如在第二季第十集,HenryⅧ的第二位皇后Anne在临刑前的告解中,牧师所念的经诗中的话:Thereisatimeforeverypurposeunderthesun.译:天道昭昭,万物有时。由于本剧是一部历史剧,年生在十六世纪,当时的英语也非现代语体,加之是有关宗教的诗句,而译文不但非常中国化,还有古汉语的表达方式,是把原文语体、意思、时代背景都考虑进去的译法,在译入语观众欣赏画面的同时,字幕还有能将他们带回到古时效果。归化得很到位,意思上没有偏差,亦不会影响译入语观众的理解。在《都铎王朝》这一部历史题材的美剧中,不难发现归化策略使用得相当频繁,在这里是合理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归化赋予了比剧中原文更多的时代感,更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更容易被译入语观众接受和欣赏。
3.2缩减策略
瞬间性是钱绍昌教授总结的字幕翻译的特征之一,由于字幕翻译有时空制约,经常需要大幅度删减不必要的标点符号和一些多余信息,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信息量,激发影视欣赏的愉悦性。缩减法就是对信息接受者在有限时空中的与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可进行删减节略,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对信息接受者固有认知结构中缺乏而在有限时空中又无法补充的信息可从略;对画面或音乐已提供了充分语境的信息亦可考虑进行缩减。(李运兴,2001)例如:IamcompelledtotellyouthatIcan’tdefendthiscastlewithoutmoresoldiersandarms.译:我被迫相告,若无增援,城堡恐将失守。Thereishopetheymaydispersepeacefully,butoftheserebelscontinuewiththeirillegalassembliesandtheirdefiancethentheirrebellionwillbecrushedsoforciblythattheirexampleshallbefearfultoallsubjectssolongastheworlddoesendure.译:有望和平解放叛军,但若叛党一意孤行,吾等则将赶尽杀绝,永世以儆效尤。Iwasjustthinkingofthosewhoarenolongerheretosupwithus.译:逝者已矣,念意尚息。在以上的例子中,都或多或少地缩减或浓缩了一些英文单词或表达方式,也许可能导致部分语义或文体亏损,但因为具有图像和声音(比如表情、语气等)的补充,在一些情况下译入语观众也能够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演而了解到大概之意,因此字幕所传递的信息并不会影响故事情节发展。此外,也有采用汉语中习惯使用的四字短语表达,结构紧凑,意思简单明朗。这样一来,译文虽然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但却用最少的字数传达出了原文的含义,不仅没有丝毫影响到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反而加快了观众处理信息的速度。
3.3增译策略
增译法是在翻译时按照意义、修辞或句法上的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成分,从而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王雪梅,2012)译者加以对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导致译入语观众难以理解,从而妨碍对影片欣赏的这样一些信息甄别并使用恰当的手段增补空缺,以确保译入语观众能够无障碍地理解台词语言的内涵。除此之外,增译策略的使用也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所要求的。我们都知道,英文是一种比较直白,朴实无华的语言,许多的词语、句子需要加以我们的想象才得以更好的理解。而中文则不同,中文有着华丽的辞藻,丰富的表达来描述世上一切事物。因此在该剧英译中的过程中,适当地点缀用词,可以使句子看起来更有文采更加饱满,也能体现出说话人的涵养(剧中大多为受过教育的贵族)。例如:Theserebelsareourtraitors,Charles,fullofwretchesanddevilishintense,theymustbepunished,fortheirdetestableandunmaturedsinfrebellionagainsttheirsovran.译:那些叛军是叛国者,查尔斯,卑鄙肮脏,穷凶极恶,他们必应期作乱逆上这的行为而受到严惩。ForGod’ssakes,williteverrain?译:上帝啊,何时再天降甘霖?Yourgenerosityoverwhelmsme,asalways.译:你的慷慨一如既往,让我感激不尽。除此之外,在翻译一些口令时,也应该增译,把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更符合译入语观众所熟知的表达习惯。例如:“Theking!”译作“国王驾到!”,“Stay!”译作“留在此处!/留守在此!”等。
3.4转换策略
在字幕翻译中,为了使句子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词类转换经常出现在对字幕的翻译中。例如:NowIaskhisgraciousmajesty,thekingofEngland,toalsosign,ingoodfaith,thetreatyofuniversalandperpetualpeace.译:现在我恳请仁慈的英格兰国王,诚挚地在条约上签字,共同缔造持久的和平。(名词转换成动词)HaveInoteveryreasontobehappy?译:诸事顺遂,自然喜由新生。(疑问句转换为肯定句)Ifstilltheydonotsubmit,Mr.Cromwell,thenIpromisethedestructionofthem,theirwivesandchildren.译:如果他们还不归顺,那我发誓必将他们一网打尽,斩草除根。(名词转换为动词)除了这四个策略外,加注释也是该剧集里常用的翻译策略。因为字幕有瞬间性,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把所有的信息放入字幕里一目了然,加之许多文化因素,例如一些概念、典故或特有名词等并不是人们所熟知的,需要特别注释出来。这样做不但有助于人们更好理解台词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积累外国的文化知识。例如:Iwanttomakehimacupbearer.我要封他为侍酒官[皇家宫廷的高级官员]。TheFrenchbuiltacastleatArdresandabridgeintothepaleofCalais.法军在阿德尔简历城堡又建起通往加来[曾属英国]的桥。
4结语
【正文】
“电影制作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
——杰克·瓦伦蒂(前美国电影委员会主席)
“你知道声望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了,就是不挣钱的电影。”
——美国电影《长丝袜》台词
美国《综艺》(Variety)杂志曾对好莱坞2002年以前的100部总收入最高的电影做过一项非正式调查,表明大多数电影都是从以前的作品中获得灵感。
在好莱坞,大约50%的电影是改编自电视节目、漫画书、戏剧或电子游戏,也有一些影片是给以前成功的影片拍续集,或者搞旧片重拍,新瓶装旧酒。
一些人说,好莱坞是不知道创新为何物的城市——这一问题在业内外已引起了注意。电影制作方依赖不断回炉的想法来拍片,已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就算是被多次使用的创意也是创意。那它们都是从哪来的呢?——有的是来自制片厂内部的制片人、经理、作家或者是导演,有的则是来自外部。
剧本交易中的衍生业务
开发内部创意的方式相对简单。制片厂买下一个文学著作的所有权,然后雇一个剧作家。这个作家在制片厂项目开发人员的指导下准备剧本(至少是第一稿)。
如果制片厂从外部的剧本市场获得一个剧本,情形则比较复杂,其中有一些起重要作用的机构和人物。
公司
公司在剧本交易中起中介作用。典型的公司的职责主要是协商用工合同,购买剧本,帮助寻找资金,或者在需要项目合作的公司之间做中间人。公司的标准佣金是10%,所以《综艺》杂志干脆把这些机构称为“百分之十”。有些电影将来有可能拍出其他版本,比如电视版。如果这样,机构会得到版税或重播酬劳。
加利福尼亚州依照该州《人才法案》来对这些机构颁发执照和进行管理。机构由同业公会颁发证书,或者是这些公会的签约方。一些机构为业内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另一些机构则专门经营某些领域,比如只为演员或剧作家服务。机构在业内的影响举足轻重,它们的无形资产难以估量。
生意自20世纪末期开始显现其强大的实力。麦克尔·奥维兹于1975年成立的创作人员公司(CreativeAssociatesAgency)极大地扩张了生意的市场。最初它是组织电视节目拍摄的重要机构,后来又扩张到电影、投资银行和广告业,由此成为好莱坞重要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该公司还承揽了几个好莱坞大片的销售业务。此外,它还成功组织拍摄了《雨人》、《侏罗纪公园》等影片。
经纪人公司
最近经纪人和管理公司已发展成为好莱坞的重要角色。与公司的作用相似,不过经纪人公司的佣金更多,有15%或者更高,目前它们正积极地侵入机构的领地,有的甚至获准开发和制作影视项目。这样就能在更大范围上为自己的客户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们比公司更具优势。
娱乐律师
好莱坞不是每个人都有机构或经纪人,但很多位高权重的人物,都聘用律师来跟日益复杂的娱乐市场打交道。有一些专攻电影法律的律师,大多在洛杉矶、纽约和其他电影业务繁忙的地区独立工作。过去几年里,跟好莱坞打交道的律师数量激增。200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洛杉矶地区有400多名娱乐律师。
在电影的制作发行过程中,要签署很多协议和合同。因为在好莱坞,一个创意很快就成为一种资产。又比如,剧本中描绘的某个人物引起联想,就有可能被指控侵犯隐私和毁坏名誉。
电影名的选择也有可能会引讼。尽管保险赔偿包括这些范畴,人们还是想通过法律途径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美国电影委员会有一个电影名注册局,电影制片厂甚至在开拍一部电影之前就把电影名注册上了。制片厂之间达成协议,避免跟已注册的电影名字相近。如果一个电影名极有可能商品化,就有可能被注册成商标。不过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综上所述,机构、管理公司、娱乐律师等机构和人物是在好莱坞剧本市场上起重要作用的角色。那么电影剧本是怎样到制片厂手里,并被开发出来的呢?
多级开发的剧本市场
好莱坞剧本市场比较复杂,因为剧本来自不同的渠道。一个创意或者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可能出自一个剧作家之手,也可能来自一个机构、一家制作公司,或某位经纪人、制片人、导演甚至制片高级主管。有鉴于此,在好莱坞,剧作家的定义比较含糊。因为每个人似乎都在提出创意,导演或制片人兼剧作家是很正常的事。
说不好好莱坞有多少人声称自己是剧作家,更难说有多少人在这个行当中靠写作维生。美国剧作家公会(WritersGuildofAmerica)的数据显示,4525名会员在2001年上报了收入,而8841名会员在这年的至少一个季度里公布了收入。
在2001年,一个原创剧本的价码最低在29000美元左右。通过讨价还价,往往能得到更高的价钱。剧作家做故事处理、改第一稿、重写、润色现有剧本都能得到报酬,每次电影重映剧作家也能得到一些收入。另外还有版税。2001年,美国作家公会西部办公室的数据表明,剧作家总收入达7.821亿美元。25%的剧作家在这一年的收入只有2.8万美元多一点,55%的剧作家的年收入则超过56万美元。
剧作家在业界没有多少影响力。过去他们多是跟制片厂签约,最近,剧作家则是跟机构或经纪人合作向制片人销售创意或剧本。制片人再想办法使制片厂高级主管对这一创意产生兴趣,从而签署开发协议。制片人也可能会买下某个选题,或者暂时买下一个剧本的产权。
出卖创意和剧本有时要以口头投稿的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剧作家向项目开发经理或其他可能的买家描述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口头投稿越来越难,这种方式对已成名的剧作家可能性比较大。
有些剧本则是已经写作完成,希望被制片人或制片厂购买。这种剧本叫特制剧本。通常制片厂会找来读者或剧本分析员拟出剧本概况,因为制片厂没有时间阅读每一个剧本。剧本概况包括剧情简介,剧本的级别(从差到优秀),还要给它一个整体评估。几乎99%的剧本都能得到推荐。剧本的读者大多是实习生,大学毕业生,或者是想成为剧作家的人。这些人可以在家里工作,每读一个剧本的报酬是25~50美元。
机构也可以把特制剧本往外发送,然后尽力炒作,制造一个投标的战争。上世纪90年代,特制剧本销售情况火爆,价钱也相当可观。1990年,创作《致命武器》(LethalWeapon)的剧作家申·布莱克以175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了《最后的童子军》(TheLastBoyScout)。此后,“百万美元剧本”司空见惯。几年以后,布莱克的《特工狂花》(TheLongKissGoodnight)卖了400万美元。尽管制片厂试图把剧本控制在较低的价位上,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百万美元剧本”根本就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名不见经传的人都能成功地卖出特制剧本。比如当时的好莱坞新人奈特·沙马兰,凭《第六感》(TheSixthSense)赚得225万美元,而且该片当即投产。
特制剧本投标使人担忧剧本质量的问题,因为投标的过程会提高平庸剧本的吸引力,从而造成哄抬价格。据说,几乎所有的特制剧本在投拍之前都要重新改写,有些剧本很差,因为筛选过程不合理。谈到剧本质量,老牌剧作家威廉·戈德曼的话很精辟:这行只注意这样的剧作家——用他们的剧本拍出的电影在商业上能有收获。
最成功的剧作家或制片人不用通过特制剧本的筛选过程。有些有成功经历的机构或人物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缩短标准的项目开发程序,单单根据自己的兴趣就能通过一部电影的开发计划。
的确,每个人都期待着下一个热点和大片,或者是下一部能衍生出商品和续集的电影。但是没人知道什么样的电影能引起轰动,这样,一个剧本能否被选中就取决于其给制片厂挣钱的潜力而非质量。换言之,利润意识占主导地位。再说,还有“恐惧因素”——管理人员害怕自己会丢了工作,便只关注他们购买的剧本是否有造星的潜能。现在那种高度概括性的电影(HighConceptFilm)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电影通常是动作片或情节剧,故事几句话就能说清,往往起用明星,极具可卖性。只要能够挣钱,平庸又何妨?
尽管特制剧本制度为新的作家提供了机会,市场的选择性还是很强的。2002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以近5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麦克·里奇顿小说《黑影地带》(Prey)的电影版权。福克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拿到手稿之前,手稿持有方就版权的事跟他们多次接触,在一个周末达成了协议。这本书只送到了福克斯公司,这在好莱坞可是少见的事。在这里,文学作品的版权往往是要到处搜寻开价最高的投标人,最后传遍几家公司。
剧本一旦开始在好莱坞流传,就会有重要的角色介入来决定这个剧本的命运和归属。在一个价值4000万美元的协议中,环球和幻想娱乐公司(UniversalandImagineEntertainment)的高级主管布兰·戈里兹买下了《内部人物》(InsideMan),这是新手卢梭·戈沃兹的特制剧本。戈沃兹由律师转行写剧本,创作了一个惊险的犯罪故事。有好几家公司对这个剧本感兴趣,但环球和幻想娱乐公司的高级主管斯科特·斯达波和多娜·朗格力设法劝说剧作者的态度发生倾斜,最终将剧本卖给他们。
制片厂每年在剧本上会花费很多钱。有多少电影和剧本的想法最后没有机会被搬上银幕无从知晓。多伦多资深电影人比尔·马克斯说,100部剧本最终被正式投拍的往往只有1部,另外那99部则被束之高阁。
演职员字幕对于很多好莱坞剧作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字幕关乎他们的声誉、奖金和酬劳。片头字幕的顺序往往是这样的:发行公司,制片人,制片公司,导演,主要明星,然后是电影片名。不过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字幕和付款的问题是用工合同中协商的重要内容。行业工会建立了详细而又复杂的条款。比如,美国剧作家工会要求,第一稿的剧作家如果想把自己的名字打上字幕就必须对剧本做33%的贡献,其后的作者们必须做50%的贡献。不过,如果项目负责人也成了修改稿作者,他就得做出比50%更多的贡献。
项目开发环节
创意一旦被选定,就进入项目开发环节,这是把创意转变成剧本的过程。具体步骤包括组织思想,获得版权,准备提纲,写剧情简介,写作,润色和修改剧本。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典型的开发过程应该是先签署开发协议。它表明制片厂和制作公司同意为剧作家、制片人和导演提供资金。各个项目所得到的资金数量不同,有的资金甚至都不能支付项目开发阶段的开支。项目开发的资金来自各个渠道,有的是制片厂的钱,独立制片公司资金来源更广。开发协议有时还包括电影正式投拍之前的应急费用。这一过程,有时只需八个月,有时则要长达两年。
国产剧市场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红火景象,买方市场迅速松动,卖片人理直气壮地上扬价格。中北中心的《欲望》,中山电视艺术中心等单位联合摄制的《乱世英雄吕不韦》摄制期间引起各台的收购大战,《爱你》、《日红》、《蓝色妖姬》等热门国产剧也卖了个好价钱。各省市购片人惊呼:国产剧卖出了天价!国产剧主流出品人昔日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光,于谈笑间画出了雄心勃勃的生产前景。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
一是能够撑住黄金档局面的国产剧,其数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电视剧偌大市场的需求。有的电视台只好翻出两三年前的压库作品暂且充数,一批濒临亏损的二线国产剧借机抬价抛售,黄金档收视率的含金量面临着大打折扣的危险。
二是引进剧、合拍剧会不会形成第二黄金收视档?我们的电视制作人,如果不改变观念,继续墨守成规,躺在“政策保护”的大红伞下“玩艺术”,黄金档上缺黄金是迟早的事情。
三是何为黄金档国产电视剧?黄金档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好看,我们需要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叙事方式、题材走向的好看;是具有五千年历史渊源积淀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金戈铁马式的好看;是具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人际关系、情感变迁式的好看,决不能是新港台人操新港台腔演绎新港台事。
四是同一部引进剧不得在三个以上的省级电视台播放的规定,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国并没有一个调控全国各省市台节目播出的机构,各台的播出的时间表各行其是,谁来协调?谁来评定处罚第四者?将成为有关部门的一个难题。
二思:“空前红火”与“开端无序”
我国电视剧进入市场十分滞后,改革开放17年后,1995年的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才提出引入市场机制,1996年,广电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第一届电视节目交易会,在海外引起很大震动,海外媒体评介,中国政府出面搞电视节目交易会,标志着中国电视节目正式进入市场。即便如此,那时官方发出的声音仍持谨慎态度,电视剧是意识形态的商品,还是要强调主旋律,强调喉舌,完全市场化是很难的。没想到,不过三四年的时间,电视剧的商业潮汹涌而来,迅速席卷全国,赔钱的买卖,哪家电视台也不愿做!
实际上,早在1992年,尤小刚便在北京香山团城搭建了一处曲折雅致的四合院和翰英街,采取一次性合成的操作方式,拍摄百集电视剧《京都纪事》,率先进行了市场运作。播出时收视率达47.6%,不但捧出了“亲亲八宝粥”等名牌产品,也捧出了电视剧能够赚大钱的法宝,诞生了一个中北电视艺术中心——电视剧市场的大门,就这样被尤小刚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隙。电视台以广告时间为货币形式,开始购买国产电视剧,结束了各电视台之间节目互换(以物换物)的市场计划经济的交换模式。再后来制作与播出分离,促成电视节目买卖市场的形成,电视剧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力军,在电视媒体上独领,成为继新闻联播后人们的主要收视对象。
由于电视剧市场建立初期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开端无序的状态几乎是必然的。拍电视剧可以一片成名,拍电视剧可以赚大钱,媒体的跟风炒作使无序漫延至混乱,曾一度红火的国产剧哪曾料到日后不久便出现的箫条与危机?
1992年至1996年,国产电视剧空前红火,一部《红楼梦》、《三国演义》引发古装片大战,从东周、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其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一被过了遍筛子;一部《北京人在纽约》,引发海外题材争拍,国人在海外的种种境遇被翻了个底儿朝天;一部《刘罗锅》引发了清宫戏大战,最热闹的景象是北影厂明清一条街上有十部清宫戏在轮番作战;一部《野火春风斗古城》引起名著改编热,《敌后武功队》、《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等五六十年代名著瓜分一空。题材重复撞车现象愈演愈烈,终于导致国产电视剧生产过剩,供大于求,由卖方市场转成买方市场,电视剧从能够给人迅速带来名和利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热山芋。
内地电视剧市场每年对电视剧的需求量准确数字到底是多少?谈起此话题,就连老资格的电视剧出品人和政府有关部门也是众说纷纭,标准不一,差距甚大。从而难以形成对市场较为准确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实际上,这几年的电视剧生产一直处在盲目和半盲目之间,政府部门的题材规划也好,电视节目交易会也罢,离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市场始终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令需求方与供求方都摸不着边际,使得这几年一直是在“打乱仗”。
三思:“艺术老汤”不合观众胃口
话题具有明显的自嘲意味——港台电视剧败坏了收视人的胃口,培养了一大批爱看港台剧的观众。与其说我们花费五十年的时间精心培养的电视市场,竟如此不堪一击,被进入内地不足十五年的港台剧轻松夺走的话,还不如说内地电视剧长期以来夜郎自大,对市场只知索取,不知适应并及时引导,长期漠视观众需求,坐失良机,拱手将大蛋糕与人分享,直致连自己的那块蛋糕也得不到时,才饿着肚子开始呼吁政府对自己保护。
其次是对国产电视剧一次猛烈的冲击。稍作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轨迹,内地播出的第一部港台剧是1984年的《霍元甲》,以后陆陆续续有《一剪梅》、《星星知我心》、《戏说慈禧》、《戏说乾隆》、《家有仙妻》等。虽然那时对港台剧的播出数量和剧目的选择有严格的限制,但港台剧叙事上单纯轻松娱乐的风格,人物中蕴含着的浓浓的人情味,情节结构上彻底的娱乐性,细水长流地开始滋润观众的心田。与此同时,优秀的国产剧始终在荧屏在观众心中占据主导位置,《末代皇帝》、《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京都纪事》、《情满珠江》、《孽债》、《刘罗锅》,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有一两部国产剧产生轰动效应。
但是,国产剧的主导地位并没有保持长久。1997年,国产电视剧市场开始滑坡,1998年港台剧强劲势头大规模进入,各媒体将港台剧作为收视王牌,以求生存。到了1999年,港台剧横扫千军,占据了内地电视剧市场的主要份额,除中央电视台外,各省市台谁也没能坚守住阵地,从各广播电视报的播出表来看,内地电视剧几尽被逐出黄金档。过去我们靠政策调节的二八开(港台剧二,国产剧八),港台剧靠市场把它变成八二开,其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第三、“两种冲撞”,即两种娱乐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大冲撞。对港台娱乐及审美方式的强烈抵触一是部分中老年观众,长期的教化审美培养使得他们习惯了国产剧传达的“使命感”、“崇高感”、“英雄情结”、“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哲理性”等等,当他们在港台剧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上述感觉时,便采取了远离的方式,任由年轻的儿女们将频道换来换去,寻找着金庸、琼瑶们创造出来的古代与现代的闹哄哄的神话,在神话演绎的纯情和真诚中寻找远离市俗喧嚣的慰籍。二是我们的电视艺术家,他们长期受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传统艺术教育,在毕业后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取得了社会承认的地位与名气,让他们放弃这锅“艺术老汤”去屈就连一所正规的戏剧电影学院也没有的港台“艺术新汤”,是无论如何也不甘心情愿的事情。所以尽管他们也高喊走向市场,但只要导演大权一到他们手里,其作品一定是“艺术老汤”,其间硬着头皮加入的商业性像漂浮在老汤上的一片片油花。
四思:为“制作业”扶贫?
制作与播出分离后,各方都拥有自己的无形资产,制作方的无形资产一是有出品权,二是有制作品牌,电视台的无形资产是频道资源。出于各自的利益驱动,二者必然进行较量。电视台巧妙地利用了买方市场,让制作方互相竞争,原来是三部选一部,现在可以五部选一部,一是可以选更好的,二是可以将价格压的低低的。制作方越来越被动,纷纷叫苦不叠。
各国的情形不同,制作与播出的格局亦不同。美国的政策是向制作方倾斜。有关法律规定,电视台播出的广告时间如果是12分钟,其中两分钟是节目预告,6分钟给制作方,而我国电视台能够给制作方一分半钟,已经是很大的优惠了。所以,美国的电影公司,其实力可以购买任何一家电视台。为什么这样优厚制作业?一是制作业承担了高风险,二是制作业有能力生产打入世界市场的影视作品,这也是美国影视产品风靡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香港地区的制作与播出合一,无线台每年生产六千个小时的节目,因此无线的制作班底十分强大,其节目除自身消化外,必然瞄准内地市场及东南亚华语市场。由于其占据三个市场,制作经费比内地宽裕的多,还由于其在起步期就是商业制作,不需转轨,所以只要内地政策松一松,便毫不客气地长驱直入,轻轻松松取得较大份额。
内地重播出轻制作由来已久,国家投资大力发展播出产业,把电视台等播出业视为喉舌,制作业作为附属的思路没有改变,电视节目走向市场便显得头重脚轻,步履蹒跚。电视台无尝占有播出频道资源,广告收入上的分配极不公平,播出方可以随意延长时间,收视率高的剧目高达十几分钟,制作方仅得到一两分钟的残羹剩饭,如此养胖了电视台,饿瘦了制作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总不能等到内地的制作业饿垮了,我们的电视台被海外节目填满的那一天,再搞制作业的扶贫工程吧。
权威出品人指出,这几年,国产剧能够积蓄起这些力量,建立这样一个市场机制很不容易,不去爱护保护它,反而打开闸门,肯定水淹七军。应该有这样的考虑,有几部好的国产片的单位才有合拍片的资格。这个建议至少可以有效遏制假合拍,使广电总局15号令得以有效执行。
五思:港台剧哪儿香?
港台剧究竟哪儿香?
内地电视剧大众文化的属性长期短缺,国产剧从诞生起就摆出居高临下的教化姿态,其后来的发展始终没摆脱“官本位意识”和艺术上的“贵族意识”。所谓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完全是一种标签和形式,其直白的教化姿态仍然让人望而生畏。与观众需要的“平民意识”几乎风马牛不相及,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服气,继续把一块块自认为好吃的蛋糕硬塞给观众。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在烦透了的氛围中迎来了港台剧的新鲜空气,能不为之欢呼雀跃吗?
前年首部《还珠格格》的播出掀起了一股股“格格热”,据央视索福瑞公司收视统计,均创当地全年最高值,其中,湖南平均收视率为45%,北京、山东均为44%,上海42%,江西、江苏、贵州在35%以上,去年《还》剧续集在北京首播,收视率一度突破50%,难怪有媒体惊呼——《还珠格格》(续)好大一棵摇钱树!
大众文化属性之一是它的“直白性”。《还》剧的故事非常简单,用“皇帝私生女认父”这样一句话便可说清,围绕着这一戏核,可以编织出几十集波澜起伏的故事来。故事简单而曲折,观众不必为剧中复杂的故事情节和错综的人物关系花费精力,只须跟着剧中可爱的人物小燕子、紫薇、五阿哥、尔康的命运转即可,欣赏上的无障碍和卡通性是赢得更为广泛观众层面的基础。直白在叙事上的表现是直来直去,出入门、走路、上下轿等过渡镜头一律不拍,说声皇帝出巡,接下来的镜头便是皇帝、小燕子、紫薇等人在集市上东张西望。没有起承转合,横空一刀,迎面杀来,每一场戏都有新的情节变化或新的信息传达,大量蒙太奇省略,令观众目不暇接。国产剧恰恰相反,交织在一起的几条故事线不把观众弄迷糊誓不罢休,错综复杂人物关系更是只有编导自己才闹得明白。长达几分钟的人物阐述思想的对话让观众忍无可忍。
大众文化的属性之二是它的“平民性”。港台剧的主题亦非常简单,亲情友情加爱情,真善美战胜假恶丑,明白晓畅,无须诠释。国产剧放着人类通用的审美主题不取,非要自作聪明地挖掘什么?诠释什么?折射什么?孤芳自赏,令人敬而远之。
大众文化属性之三是它的“夸张性”。港台剧的演员的表演决不搞什么“无痕迹”、“纪实性”、“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而是将各种性情的人物类型化,归类后的人物进行夸张,使人物性情达到极致。如紫薇宽容大度聪慧贤达,编导决不损害这些美德,即使到最后皇帝判处皇后和容嫫嫫死刑时,紫薇也要用自己的免死金牌来救她俩,否则就不是紫薇了。国产剧中的人物却往往爱表现其对立人格的复杂性,如善良大度中含着妒嫉和狡黠,豪爽侠义中藏着残忍与偏执,认为只有这样才真实。没有理由谴责国产剧长期形成的创作观念,其艺术性亦比港台剧高出一筹,但事实证明此种创作观念不具有平民性。在商业价值面前,港台剧的大众文化属性决定了它好看的基础。
六思:“主旋律”也要赚钱
正如美国影视作品不能没有“主旋律”一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市场也不可能没有“主旋律”。
体现美国精神和文化的大片《泰坦尼克》、《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的“主旋律”。前者在奔放青年杰克与美女露丝身上体现出的一见钟情式的生死恋,是典型的美国文化,我们在《魂断蓝桥》等类似影片中早已不断领略。所不同的是《泰》片将背景放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就使得杰克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还有什么比一个男人把他心爱的女人托出水面获得生存的机会,自己却冻成冰人长眠海底而令人更加感动的场面呢?美国人的浪漫加拯救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至于瑞恩的被拯救更是美国人道主义精神的不加掩饰的诠释,只不过用了好莱坞式的包装,让我们的观众只见巫山不见云罢了。
值得讨论的是,美国“主旋律”不仅成功地占领本土市场,而且成功地侵入全球市场,而我们的“主旋律”面对市场为什么显得如此尴尬呢?
中国电视剧“主旋律”定位有三条标准,思想积极向上、艺术质量上乘、观众喜闻乐见,其中的优秀作品被评为“五个一”工程奖。据说获“五个一”的“主旋律”作品大多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补贴和奖励,有了政治效益经济效益便可降其次,从而人为地把“主旋律”与市场对立起来。
那么,妨碍“主旋律”进入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最为关键的是创作观念上的老化。主旋律作品大多有一个感人的事件或有重大的题材,创作人员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表述故事或事件上,忽视了不管任何重大题材,只能作为背景来展示,人是第一要素的创作规律和宗旨。以事带人,以情节带人,最终淹没人,是缺少可看性的主要毛病。试想,《泰坦尼克》如果将沉船事件作为主线加以表述,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作为佐料,这部影片还能让观众动情落泪,连看数遍吗?
英雄主义是主旋律作品不可或缺的内涵。如果说美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是“征服加拯救”精神的话,那么,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便是“奉献与牺牲”精神。无疑,前者带有很强的殖民意识,后者更为容易令观众接受和感动。剩下的便是包装与形式了,好莱坞式的包装并不具有殖民性,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其实,国产剧主旋律作品的包装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也初步找到了一条适应国情的路子,也有不少优秀之作,《雍正王朝》、《牵手》、《共和国往事》、《贫嘴张大民》等的出现标志着国产剧主旋律作品进入了一个适应市场的新阶段。
七思:急需行业工会?
港台及海外的方式是靠行业工会。其作用一是可对题材进行规划,制作单位的要拍的题材报到工会,按时间先后顺序储存在电脑里网络里,如果有第二个相同的题材马上被阻止;二是对总量进行控制,工会的电脑通过网络对电视剧市场需求了如指掌,对电视台和制作方进行供需双方的有效调节,避免过剩和积压;三是对演员尤其是明星进行限价,防止明星漫天要价的同时也保护演职人员的应得利益;四是可对国产片、引进剧、合拍剧的单位进行资格认定,遏制文化掮客利用国家在电视剧有关法规尚不健全的空子大发其财,阻碍电视剧市场的健康发展;五是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各类准确动态信息,协助政府对电视剧生产进行规范管理,制定和执行法规,对违规现象进行查处;六是可对全国电视剧进行网络管理,对在行业内出现的诸如“版权纠纷”、“罢演”、“盗版”、“债务”、“劳务”等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进行干预,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维护正当权益。
比如说,美国的影视行业工会很有权威性,非常严谨,他们每年出一本手册,对影视生产、销售的方方面面规定的特别详细,你拍的片子进入艺术片市场还是商业片市场,收费的标准不同,拍摄过程中,现场人员需要什么样的饭菜、需要多少水果、冷热饮、住什么标准的房间、超时发多少工资,非常清楚和完善,违规者将得到非常严厉的制裁,形成了良好的秩序。
前不久,中国电视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国际电视节目总公司、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北京文化音像出版社、上海永乐影视集团、湖南光前影视制作中心、广东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山东电视剧制作中心、广电总局社管司等单位的领导先后两次召开“电视节目出品人联席会议”,就电视剧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呼吁尽快建立电视剧行业工会,从而建立健全我国的电视剧市场。
怎样尽快建立起有权威、有中国特色、有高办事效率的电视剧行业工会,是摆在中国电视剧面前的首要问题。
八思:第一是收视率,第二是收视率,第三还是收视率?
与其它商品不同,电视剧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买方(媒体)、卖方(制作)都要最终从广告商口袋里掏出钱来,怎样抢到具有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吸引跟片广告,成了媒体和制作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
目前,各电视协作网从立项开始寻求与制作方热点剧的合作,以保证高收视率剧目能够在该网的播出。制作单位觉得这样可以先保住成本,降低风险,也乐意接受媒体送来的“秋波”,送郎上门,喜结良缘。
于制作单位来说,改变被动局面,抢占制高点的根本出路是国产剧急须改变孤军作战、小规模生产、小打小闹、抗风险能力差的局面,强强联合,形成集团力量,以期达到电视剧规模化生产,产生规模化效益的目地。原小生产制作的缺憾很多,精英领路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决定了小船或中等船只的命运,生产和销售缺少有机制约,缺少科学性、计划性、长期性,资金运作捉襟见肘,海外市场望洋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形成良性循环。电视剧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甚微,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在资金动辄数千数百万的企业家面前,只有卑躬屈膝的份。
收视率是什么?于制片人、媒体、广告商来说,既能使他们战战惊惊,如履薄冰,又能令他们欣喜若狂,趾高气昂——收视率是一只看不见摸不着的魔手;于观众来说,真正尝到了做一回上帝的滋味,凡不合口味的电视剧,只需将遥控器轻轻一按,便足以让这部倒霉的电视剧被逐出黄金档——收视率成为“上帝”口里的“口香糖”,越嚼越有味道。
收视率是怎么产生的?
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电视台委托雷森信息中心、北京有线电视台委托北京心理研究所,在全市13个区县进行收视调查,覆盖总人数1160.6万,总户数362.7万,前者样本为550户,后者样本为969户,据此计算全市收视率。样本采取日记记录法,15分钟为最小记录单位,置信度为95%,最大误差为3%。该中心和研究所每周五将收视报告及前15名排行榜邮寄有关单位。
我们也曾有过没有收视率的年月,电视机只能收到中央及地方的几个台,地方台还没有上星,媒体还承担着导向责任,那时出现了深受欢迎的春节晚会、正大综艺节目,国产电视剧亦是一派繁荣,《红楼梦》、《四世同堂》、《编辑部的故事》、《京都纪事》、《北京人在纽约》、《情满珠江》等剧产生了轰动效应,聪明的媒体用了一句并不十分准确的成语——“万人空巷”来表述。那种酒肆茶楼观看,街头巷尾议论的盛况,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1.辩论式作业。即讲完教材有关内容后,结合所学内容,组织专题辩论会。由教师提出辩题,让学生自愿分成正方反方,然后根据各自的分析理解,并通过查阅资料、充实论据,辩论前可集体准备辩词,以利于吸收多种观点,集思广益,然后,正反两方各自推选3~4名辩手,辩论会的主席、评委均可由其他学生担任,辩论结果亦由学生评判。在辩论式作业完成后,教师要进行讲评,将正反方的论据进行综述,使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然后反馈给学生。如评价“秦始皇到底是千古一帝,还是一代暴君?”“经济全球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论文式作业。论文式作业就是写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要充分、新颖。在布置论文作业之前,教师首先要精心命题,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横向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如可以布置这样一些论题:“试论汉武帝的功与过”,“中国战败的原因”。教师在布置论题后还可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同时要求学生查阅书目,说明材料出处,要求论文观点新颖、论据充分有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和探究钻研精神,给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挥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3.社会调查式作业。就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家庭的生活变迁、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产变化,写出短小的调查报告或调查笔记。如学完《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改革开放历史以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20年的变化,以我国在此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背景,以事实为依据,写出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报告式“家庭断代史”。通过调查活动的展开,使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品质得到培养。同时,家庭的变化,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其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远比空洞的说教来得有效得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首先必须了解当事人,从调查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对调查材料进行取舍,从而使感性认识、理性思维相互交融。再如,布置作业“我所知道的当地历史人物和名胜古迹”,让学生收集了当地的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的资料,写成调查报告。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认识历史的直观性,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思想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 改革 实践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以及历史教材改革的滞后性,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普遍存在。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便是历史课堂的全部教具。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难以再现宏大的历史场景,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鲜活的历史人物,也很难形成师生互动的大课堂。不少教师抱怨家长、学生轻视历史课,并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完全归于整个社会的功利性。笔者则认为,怨天忧人,无益于事情的解决。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们,应积极动手、大胆改革,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成绩,改善历史学科地位。近几年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些收获。
一、变陈述式教学为问题式教学
陈述式教学是传统历史教学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方法。不问学生需求,直接由教师灌输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以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事与愿违,教师自以为讲得清晰明白,重难点突出,学生却觉得枯燥无味。为克服传统教学师生脱节这一弊端,笔者从实践中探索出了问题式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分为四步:
第一步,学生自学,提出疑难,列出知识线索。
第二步,教师整理归类,列出中心问题和非中心问题。
第三步,集体授课。学生互答,教师引导、补充、总结。
第四步,学生谈心得。
2004年笔者担任高一历史教学,讲授《中国近现代史》,大量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反映很积极,提出的问题颇多,比如《》,不少学生对历史概念认识不请,甚至全然不知。如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天朝上国、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闭关政策、出超、提督、总兵等。这些问题多数高中教师可能在备课、授课时很少考虑,这正是传统教学师生脱节的表现。这种问题式教学法将师生关系由教学转变为学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而且使教学的主体与客体真正沟通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人文学科,囊括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单靠教材和教师讲解,难以尽现其原貌。现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方便。既增加了历史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也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容量。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多媒体。如《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等,用多媒体授课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得多,这些课件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自己做。历史学科资料丰富,课件做起来并不困难。另外还可采用多媒体放映历史知识讲座和历史剧。如CCTV―10百家讲坛的“清十二帝”,学生就很感兴趣。电影《大决战》、《甲午风云》、《开国大典》;电视剧《走向共和》、《康熙王朝》、《成吉思汗》等,也可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料,但一定要向学生讲清,历史剧可以“戏说”、“正说”,甚至可以歪曲,但历史知识却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
三、充分重视讨论课
高中新编历史教材,增设了讨论课,这是国家教材编委会在历史教学改革上的一个新举措。一线历史教师应积极配合,勇于实践,切不可忽略不上。讨论课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主要问题(如基本概念,重要人物的评价,重大事件等)进行探讨,辨明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有裨益。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清楚地了解讨论内容,打有准备之仗;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但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最后还要做好小结,澄清错误模糊的历史观念。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讨论课“你如何评价拿破仑”,教学实践后,感受颇深,学生观点之新颖、形式之多样、争论之激烈,完全超出了教师对学生的估计,尽管大多数学生的观点有失偏颇,但却很真实,反映了现代中学生对拿破仑的情感。笔者摘录了一位学生对拿破仑的评价:
破仑不破
一位矮人拿破仑
一位伟人拿破仑
人短、志不短拿破仑
军事、政治家拿破仑
法兰西皇帝拿破仑
欧洲霸主拿破仑
资本主义催化剂拿破仑
狂者必败拿破仑
一世英名拿破仑
破仑不破拿破
由此可见,讨论课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1.矩阵式管理模式的分类
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模式按照项目经理的权限、专职人员比例和负责人在项目中的实际角色等指标可划分为强矩阵、平衡矩阵和弱矩阵等几种。在这几种分类之外,还有强矩阵的更高形式—完全的项目式,弱矩阵的极限形式—传统的职能式。这些方式有许多共同点,但在具体的指标上又互有区别。下表1常用来判定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也实际上反映出了组织类型从职能式逐渐向项目式转变的过程。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复合式的组织结构形式未单独列出。所谓复合式,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公司的项目组织结构形式中有职能式、项目式或矩阵式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结构形式;二是指在一个项目的组织结构形式中包含两种结构以上的模式。复合式并非一种单独的项目管理模式,而往往是由其它几种模式混和而成。各组织结构形式有自己的适应范围。职能式的组织结构适应两种情况:将一个大的项目按照人力资源、财务、各专业技术、营销等职能部门的特点与职责,分成若干个子项目,由相应的各职能单位完成各方面的工作。适应对一些比较单一的中小项目,根据其特点直接将项目安排在某一职能部门内完成。而项目式由于组织结构自成一体,适应工程比较复杂、外部接口多、影响广泛、建设周期长且参与人员众多的大型项目。最后是矩阵式,其介于两者之间,因其结构灵活,优点突出,故适应范围广泛,在大、中、小项目中都有应用。
2.矩阵式组织管理的优缺点
矩阵式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被现代工程实践证明是一种成功的组织结构模式。矩阵式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项目组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且专人专职;第二、项目组成员无后顾之忧,项目结束时归处明确;第三、各专业和职能部门对项目组成员及资源有一定控制权,能根据各自情况优化调整资源利用率;第四、项目组具有一定独立性,工作效率高,对外界信息的反应速度快;第五、项目组地位较高,能直接接受公司指导,使得项目运行符合公司规定,不易出现矛盾。这些优点使得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成为了工程公司的首选模式,广泛应用于实践中。矩阵式管理因为其结构的特殊性,也有一定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项目组资源需要各专业职能部门提供,造成项目经理和职能部门领导管理权力难于平衡,项目组决策易扰;第二、项目组内信息回路多,交流、沟通既要在组内进行,有时还需要在专业职能部门内进行,需花费较大精力,沟通效果易受影响;第三、项目组成员受多重领导,易造成指令矛盾,行动无所适从的状态。工程公司选择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必须明白其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颁布公司规章制度或设置专职岗位等发挥其长处,避开其缺点,以达到高效运用的目的。
二、A公司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中国的工程公司很大一部分脱胎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设计院。在与国外接轨后,由于贴合工程实际,且能很好适应设计院从单纯的设计项目向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转变,矩阵管理模式得以被大量引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管理方式是成功的,它有力地促进了重组改革后的工程公司的发展。采用矩阵式管理模式可以让设计院原有的专业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能解决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时人员无法顺畅调配等问题。在同一时间段内,可以让工程公司开展多个大型项目,形成多个利润中心,迅速扩大工程公司的营业规模,滚动式的发展形成强大的现金流,为工程公司的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下面以国内中部某省的大型工程公司(以下简称为“A公司”)为例进行说明。
1.A公司的发展历程
A公司前身为国有的工业设计院。自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就承担着行业内中部地区重工业的设计工作。至九十年代末期,形成了800人左右,十多个专业科室的规模,年营业额在1亿元以下。2002年设计院开始承接第一个EPC总承包项目,合同总额8亿元左右。由于项目金额较大,且为第一个采用EPC模式操作的项目,全院上下高度重视。为完成项目,特意从各个专业科室抽调最优秀的人员组成了总承包项目组,且绝大部分人员均为专职,全力以赴做好项目。此外,在项目组中,除原有的设计人员外,还增设了专职的施工经理、采购经理和财务经理。该项目的实施使得设计院总的营业额一举跃上了10亿元的台阶,锻炼出了一批精通项目管理的人员,同时通过摸索,设计院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项目管理规则,并由此最终催生出了对原有设计院组织架构的重组改革。2003年,在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后,设计院举全院之力开始了重组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立了A公司。各专业科室均转型成为公司下属的部门,同时增设市场营销部、采购部、项目经理部、技术质量部、安全部、工程造价所等新部门,并将原有的人事处、财务处等机关部门更名为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专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A公司具备了以矩阵式的项目管理模式,同时执行多个EPC总承包项目的能力。从2004年开始,A公司开始高速发展,营业额在10年间从10亿元逐步跃升到100亿元左右,公司总资产也达到了千亿级以上。
2.重组改革前后组织管理架构的转化
(1)传统设计院的组织管理架构
设计院的组织结构按照各个专业分门别类设置成职能式的条块结构,即以专业科室为单元成立块状核心,在专业科室之上设置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管理部门之上为设计院高层。从上至下,垂直管理。当然,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也会涉及到各个专业科室的协作,会有主体专业、辅助专业的区别,在有的设计工程中,甚至也会有项目组的设置,但这样的项目组仅具备名称上的意义,虽然有一名或多名负责人,但对外交往和对内协调往往需要专业科室负责人出面组织。在A公司重组改革之前,各专业科室已经习惯了职能式的运作模式。一旦承接了设计项目,就会先将项目进行细分,然后变成任务下分到各科室,最终落实到人。每个科室有具体的负责人进行对外协调、沟通,但只对本科室的领导汇报工作。作为科室领导的主任既有人事任免权,也有全额的奖金分配权限,对外还有分管项目的最终发言权,职责重大,对项目需要全程参与,技术和管理不分家。
(2)重组改革后A公司的组织管理架构
由于EPC总承包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多个专业的人员组织配合,同时项目又具有临时性的特点,面临一旦项目生命周期结束,人员就需要回流安置的问题,这对原有的传统设计院的组织体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适应这种要求,A公司在原设计院体制基础上作了相应的变动,引入矩阵式组织管理。项目组成员在编制上仍然属于各个专业科室,当项目开始时组成临时的项目部,人员由各专业科室抽调。在人员的组成上,根据个人承担的工作量大小和重要性分成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无论专职还是兼职人员,除接受专业科室领导外,还须对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经理总管项目的所有工作,并负责团队建设和对外交流。根据矩阵的强弱程度,项目组可能被赋予独立的财务核算,并拥有人员调配权力。当一个项目生命周期结束后,项目组成员仍回原单位或是进入另一个项目组,原有项目组解散。在这样的组织结构模式中,专业的科室构成了矩阵的横向单元,而项目组则构成了纵向的结构单元。A公司陆续设置了项目经理、技术经理、施工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营销经理、安全经理、工程经济师和总工程师等职位,规定了各职位的任职条件和岗位系数,并对应相应的薪酬待遇。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和权限,特别是项目经理,具有对本项目的奖金分配权和对项目组成员的建议权。同时设有专职的行政人员负责项目组日常的行政事宜。
3.A公司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运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城市化下的人才集聚机理
城市化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产业结构比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倾斜,居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文化文明化等方面的演变过程。而狭义的城市化仅仅是指人口上的城市化,即人口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上密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是指人才受某种因素的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流向另一个特定区域的过程。关于城市化发展对人才集聚的影响研究,主要观点如下:基于城市的各种环境对人才集聚产生影响的研究,认为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环境、生活环境、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城市人才集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由于其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以及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生活环境和健全的制度环境而吸引人才从乡镇向城市产生初始流动,并在这些方面的优越条件吸引和人才流动所制造的羊群心理下,驱使更大规模的人才向城市,尤其是经济和政治文化更为发达的城市流动,继而产生人才集聚现象。
1.城市化发展与人口集聚
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化发展,城市的人口比重和密度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且素质不断提高,首先就产生了人口集聚。人才与人口的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人口规模为这个金字塔奠定了基础,金字塔越往上人才素质越高,人才数量也越少。人口集聚是人才集聚的基础,有了大量的人口,才能支撑起人才,才会有人才集聚。
2.城市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化发展伴随着人才、资金、设备和技术等资源的聚集,城市的交通、通信、商业、金融等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备,也吸引了大量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等经济实体机构在城市空间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仅对单个城市产生巨大的经济促进效应,还带动临近的城市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产业集群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新的推动力。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区域内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联动力量。
3.城市化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其中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公共交通、水电气普及、医疗设施和教育机构等方面的建设水平;软件设施主要包括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公共秩序、居民经济实力和治安等方面的建设情况。随着城市化发展不断深化,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城市人口密度提升,对城市功能的要求则会不断提高,这就促使城市更重视在硬件和软件设施方面的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各类生产生活和服务设施。而这些措施的完善,对人才集聚有重要的吸引力量。
4.城市化发展与制度建设
在人才集聚环境下的制度建设主要指与人才管理有关的制度,包括人才配置、人才身份管理、人才产权、人才使用和人才激励制度。人才配置机制主要有市场配置机制与计划机制两种,市场机制具有准确性和及时性等特征,而计划机制则可一定程度上避免人才盲目和无序流动。目前我国的人才身份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的集合对人才流动产生了最主要的影响。人才产权是法律上的概念,明确界定人才资本所有权具体内容。人才使用和人才激励是用人单位内部的微观层面制度,涉及到人才在微观层面配置合理性和有效性,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是企业实现人才集聚的手段。在城市化发展下,人才流动和再配置的有效程度会影响人才集聚,人才集聚对城市化发展起反作用,正向的人才集聚效应会促进城市化发展,负向的则会阻碍城市化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
(二)人才集聚效应
由于城市的各方面环境对人才集聚形成引力,因此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对人才容易形成拉力,而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则容易形成推力,从而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逐渐形成人才高地,继而产生人才集聚效应。组织行为学认为存在群体促进效应,即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活动效率比单独一个人时所发挥的效率之和大。人才集聚效应与此相通,由于不同的个体集聚成一个群体,即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形成人才集聚而产生的1+1大于2的效应,称为人才集聚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
1.人才集聚的正效应包括马太效应、群体促进效应和规模效应
(1)马太效应。在人才集聚规模、集聚人才素质层次达到一定程度后,人才集聚地优先得到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取得可观的成果后,加上集聚地日益完善的环境和条件,配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而形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引力场,不断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中心,从而创造更多财富。这就是人才集聚方面的马太效应。这与今天的东部沿海城市因为人才集聚而首先发展起来后,又由于其经济与政治、文化发达而吸引更多人才形成更大规模的人才集聚而变得更繁荣的现象是一致的。(2)群体促进效应。群体促进效应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其工作效率比群体内所有个体的工作效率之和还要高的现象。在集群内,无论同质性群体集聚还是异质性的群体集聚,都会给集聚成员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带来更多的信息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使群体成员实现知识、经验、视野和技能上的互补和替代,同时由于竞争也会激发个体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最终达到充分发挥群体内每一位人才的作用,集思广益,促进集聚地发展的目的。(3)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术语,又称规模经济,是指事物数量发展到一个临界点才会带来经济效益,在人才群体中同样由于人才的规模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能产生积极作用的效果。所以,由于人才集聚能不断增大人才群体的规模而产生规模效应。
2.人才集聚的负效应包括人才流动活力低、人才内聚力不足和人才集聚惰化效应
(1)人才流动活力低。人才集聚是一个由于人才流动而形成的特殊行为,如果人才在流入地集聚后没有获得持续的合理性流动,将会产生负效应。人才合理流动是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的前提,如果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集聚后流动活力降低,将会形成一潭死水,而无法激发人才的活力和激情,对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2)人才内聚力不足。人才内聚力不足指集聚群体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从而没有形成人才内聚力。如果没有有效的人才交流机制,将会使人才集聚仅仅是规模上的扩大,而没有发挥人才集聚真正的作用。这种情况需要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使人才之间产生紧密互动、相互竞争和合作的行为。(3)人才集聚惰化效应。人才集聚惰化效应是与人才集聚群体促进效应相反的一个结果,是指人才集聚后的群体工作效率比单个人才的工作效率之和低的效应,这与人才激励机制的有效与否紧密联系。在人才激励不能体现个体回报与个体绩效挂钩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惰化效应。因此预防惰化效应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并体现个人回报与个人绩效相关关系,这更多体现在更微观层面的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内部。
二、人才管理制度对人才集聚效应的影响
(一)人才配置制度的影响
自党的十六大以后,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确立,形成了以市场机制配置人才为主,必要时候辅之计划配置。市场机制配置人才可以提高人才自由流动性,具有人才配置准确和及时的优势,而必要时需要计划配置来防止人才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二)人才身份管理制度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人才身份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集合,它们共同对我国目前的人才流动形成了最主要的影响。目前的户籍登记制度和人事档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人才流动的秩序,但给人才流动带来的影响更多的是消极方面的影响。如大部分城市的落户条件使人才在流入这个城市前必须考虑户口迁移的时间、资金、精力和机会成本以及日后孩子的教育等问题。其次是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有些单位依然存在通过人事档案强制留住人才的现象。第三,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在员工工作调动,尤其涉及到跨省市的调动时,社会保障账户的变动也给人才流动带来了一笔不必要的转移成本,其中包括社保费的损失和公积金的损失,这无形中给人才流动增加了障碍。
(三)人才产权制度的影响
人才产权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不能完全分离,人才自由流动受到用人单位的左右,从而使市场配置人才的功能发挥受到限制。
(四)人才使用和人才激励制度的影响
人才使用和激励制度影响到人才流入到一个地区或企业后,能不能各司其职,人尽其才,这决定人才集聚地能否留住人才。如果岗位设置不合理,导致人才结构和权利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也同样会导致人才使用效率降低。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手段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才集聚才能催化出群体促进效应。
三、人才管理机制完善策略建议
(一)市场调节与宏观指导相结合
目前,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是实现人才资源配置优化的两种功能互补手段已成为国际共识。因此需坚持探索这一配置机制的具体有效方法,不断完善与其相关的各项细节。
(二)确保人才流动自由合理
人才合理流动是人才集聚的前提条件。要确保人才流动自由合理,目前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进行改良,在合理发挥各自原本的制度作用前提下,降低对人才自由流动的阻碍作用。如建立社保账户全国联网,使社保费和公积金在全国范围内自由转换和使用,而不受地区或城市地理区域范围的限制;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目前亟需改变的工作是培养和建立具有较高权威的人才中介机构,使其在人才配置的场外交易中处于负责人地位。重视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引进和流动。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总数将超过2014年。现今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要引导高校毕业生人才迎合城市化趋势发展需求,特别是要大力推动他们到基层创业、就业。同时,进一步对高等教育进行综合性改革,全面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就业需求分层次、分类型、分结构培养。当然要进一步科学调整高校的专业学科结构,推进高校与政府部门、研究院所、各类行业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培养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
(三)建立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
人才使用制度主要包括工作设计、岗位分配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科学合理的工作设计,突出不同工作所需的人才特质之间的区别,合理细致的分工可避免工作内容的冲突;合理的岗位分配,可以使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得以发挥其长处,做到人尽其才;人际关系中引入适度的竞争和冲突可以激发人才群体的积极性和激情,同时必要的团队合作关系设计使人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得以实现,从而提高人才集聚的内聚力,才能激发出人才集聚的群体促进效应。
(四)完善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
有效的人才激励的手段需要考虑到人才不同的需要层次和公平感,如果不能迎合人才的需要而作的激励,将不能起到激发其积极性的作用;同时如果激励不能体现公平理论的要求,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员工的需要,从而给予不同的激励,同时激励要考虑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内部公平要体现社会控制论的内因控制,使员工的努力程度与报酬成正比,外部公平要考虑公司的薪酬水平比市场行情高。
(五)完善人才配置与人才市场的相关制度建设
前言: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新闻编辑工作早已由传统的简单排列组合,迈向了复合型的创作时代。尤其是伴随着国际信息交流的不断加强,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潮的不断涌现,使得人们的文化层次也在不断提升,益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笔者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就新时期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1. 新时期下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无乱是从事任何行业,职业道德都是每个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之一。新闻编辑工作亦如此。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首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既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尤其是新闻编辑工作的职业特殊性,使得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仅是对自身工作的态度,更体现在对读者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心,一种积极的政治导向。所以,在新闻编辑工作中,新闻编辑人员应该对新闻内容严把质量关,认真完成每一条新闻的编辑工作。而对自身行为则严于律己,端正自身态度,从而做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新闻编辑工作者。
其次,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新闻媒体作为党及人民的喉舌,在社会舆论导向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新闻编辑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益成为一名优秀新闻编辑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行业的性质,新闻工作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即为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所以,作为一名新闻编辑人员,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行新闻的传播工作,将我国时展的主旋律融入到新闻传播当中,运用积极的、正面的新闻内容,做好舆论的宣传与思想引导的工作,早已成为新闻媒体所应走向的必然发展趋势。
最后,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做到准确提取新闻内容中的有效信息。新闻有效信息既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从新闻内容中所汲取并达到认同的信息数量。而往往一条新闻的质量高低,直接却觉于其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者,必须具有提纯新闻有效信息的基本素质。能够做到时刻与受众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反思在自己所编排的新闻当中能为其提供多少有效信息,对群众的认知能够提供多大帮助,也只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严格要求新闻质量,才能提高受众的满意度,受到欢迎。
2.新时期下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首先,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能力。无乱时代如何发展,排列组合永远都是新闻编辑的重要工作之一。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纸媒的影响力,提高纸媒信息的传播效果加强新闻编排的专业性以抓住要点,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早已成为新闻编辑所应具备的首要专业能力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在新闻编辑工作中,讲求工作的时效性,更应该在画面、语言、文字等相关信息的处理上,进一步体现信息排列的艺术性,进而将其内容更加完美的表达出来,以此迎合大众口味。
其次,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者,应具备明锐的新闻感知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以外,不可或缺的则是具有绝敏锐的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只有这样,新闻编辑人员才能在信息编辑中提取出有用信息,使得枯燥、繁絮的新闻,具有更加鲜明的想法、思路、层次以及内涵,同时也使广大人民能够快速、准确、及时的在纸质媒体中获得有用的新闻信息,满足当前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基本需求。
再次,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者,应该具备准确的信息鉴别能力。在新闻媒体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每个新闻编辑在采编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在具有高超的政治鉴别力与敏锐的政治嗅觉的前提下,还应该具备准确的信息鉴别能力。以此在新闻信息的编排中做到准确定位与理解。
最后,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者,应该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以其:信息实效性、鲜明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也正因如此,目前我国纸质媒体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与尴尬的发展前景。而究其根本,要想摆脱这一困境,不仅要有效提高纸质媒体信息的时效性,更应该充分发挥纸质媒体,在文字编辑上的优势,大胆推陈、创新。以此迎合了广大群众的阅读心理,更加贴近人民需求,拉近纸媒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感。所以,具有良好的排创新能力,已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新时期下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伴随着国际化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新闻编辑工作早已脱离了传统的排列组合,走向了复合化创作的新道路。也正因如此,对新闻编辑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反求诸己,对自身严格要求,同时也应该做好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积淀,从而为群众更好的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瑞华.浅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新闻编辑人才[J]. 品牌(理论版). 2009(Z1)
[2] 鲁晓霞.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 新闻前哨. 2010(08)
[3] 盛宏.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 大众商务. 2010(12)
被誉为华南第一桥的广州东二环高速公路珠江黄埔大桥,横跨广州出海水道的大濠沙河段,由北汊主跨383米独塔斜拉桥(目前世界同类型桥梁中排名第一)和南汊主跨1108米悬索桥组成。其兴建将为广州东面重要的经济带打通通往番禺的交通要道,使这些地方与珠江三角洲的物流更加畅顺,对减缓广州市区的交通压力有重要作用。我院完成的“珠江黄埔大桥工程定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下称定床河工模型),通过不同水文组合的定床模型试验以及该河段的河床演变分析认为,原设计的珠江特大桥工程的三个方案都不会对河势及整体的河床演变产生影响,因此,建议下阶段重点进行桥墩冲刷的正态局部模型试验。定床模型试验的成果及建议也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桥墩冲刷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在设计的水文条件下,桥墩冲刷坑的极限冲刷深度和范围,为设计提供依据,以保证桥梁的安全。
2试验河段水文、泥沙特性分析
2.1基本水文、泥沙资料
2.1.1径流
桥区水道是广州出海水道即珠江正干至伶仃洋的组成部分。广州出海水道上段位于西北江三角洲北缘,下段为西北江三角洲与东江三角洲的交汇水道,是一条跨越河口至河口湾的潮汐水道,它既受河流动力作用,又受河口湾潮流入侵的控制,具有水丰沙少和潮流控制为主的动力特性。
广州出海水道的径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于北江和西江的径流,经三水水文站由平洲水道的沙洛围、大石河、花地涌进入广州片网河,据我们分析其流量约占三水和马口流量之和的7.1%~7.4%,这是主要的径流来源;另一部分来自流溪河、白坭河以及洪水期北江芦苞水闸和西南水闸的分洪流量,这一部分流量经老鸦岗从西航道汇入广州片网河。西、北江在思贤滘首次连通,其来水重新组合分配经三水、马口水文站进入西、北江三角洲。三水与马口站的分流比近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至今,不管洪水还是枯水,三水的分流量约占三水与马口流量之和的26%,由此可计算得进入广州片网河的径流约占三水站流量的27.3%~28.5%。
据三水水文站(1951~1997年)统计表明,多年最大平均流量为8030m3/s,多年平均流量为1373m3/s,历年最大流量为16200m3/s(1994.6.20),多年平均迳流量为433.10亿m3。
流溪河的多年平均迳流量为27.66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87.7m3/s。白坭河的多年平均迳流量为14.40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45.8m3/s。由此计算得广州出海水道的多年平均迳流量约为243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770m3/s。
根据《西、北江下游及其三角洲网河河道设计洪潮水面线》(试行)计算成果,流经广州出海水道的300年至5年一遇的设计洪水流量约为8400m3/s~5300m3/s
2.1.2潮汐
珠江河口的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两涨两落,且两次高低潮位和潮差各不相同,涨落潮历时亦不相等。纳潮量的大小反映潮汐动力的强弱,因纳潮量大小主要由潮差和纳潮面积组成的潮棱体体积决定,珠江干流出海航道的潮流动力自口门往上游逐渐减少。根据实测资料,口门内大虎站单潮最大纳潮量约5.47亿m3,至桥区附近黄埔电厂单潮最大纳潮量减至6060万m3,最大涨、落潮流量分别由大虎站42500m3/s和34300m3/s减至黄埔电厂位置4775m3/s和3675m3/s,最大涨、落潮流速分别由大虎站1.12m/s和1.01m/s减至黄埔电厂0.75m/s和0.71m/s。经相关推算,拟建桥位附近年纳潮总量254亿m3,其山潮比为0.96仍略小于1,反映潮流整体强于径流。黄埔特征潮位历年变化见图1,实测最水位为2.38m,最低潮水位为-1.93m,位平均值0.73m,低潮位平均值-0.89m。
图1黄埔特征潮位历年变化
2.1.3泥沙特征
珠江流域的泥沙特点是含沙量少,输沙量大。珠江进入河口区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84kg/m3,
平均每年向河口区输出推移质泥沙440~880′104t,悬移质泥沙8872′104t,溶解质3000′104t。经估算悬移质泥沙约有20%在三角洲网河区落淤,流入口门和口门外海滨的悬沙约7098′104t。据统计,珠江干流由虎门出口的年均含沙量仅为0.109kg/m3,占珠江流域的38%,约为三水站多年平均含沙量0.197kg/m3的55%;输沙量为658′104t/年,占全流域的9.3%,远小于径流比重18.5%,这说明了本水道水丰沙少的特点。汇入虎门的悬移质泥沙中,桥址下游区由东江输入泥沙占总量44.6%,比东江汇入径流的比重38%强,结合沙湾水道因主要承泄北江径流,而北江水含沙量相对较大(为东江的1.5倍、流溪河的2.46倍),说明虎门的输沙来源主要为桥位下游各汊道,这进一步突出了桥址附近水道的水丰沙少特征。
2.2试验河段历次水文泥沙测验成果分析
本试验研究收集了桥区多次的水文泥沙测验成果,包括1977年7月~8月桥区水文泥沙测验、1999年7月桥区水文泥沙测验、1999年6月~7月珠江三角洲大同步水文测验、2003年8月试验河段水文泥沙测验的成果。对之进行分析,可更清楚的了解桥区的水流运动和泥沙特性。历次的测量成果显示:
(1)大濠洲北汊断面(菠萝庙水道)的涨、落潮流速强度基本相当,实测最大涨潮流速0.91m/s;南汊断面(主河道)的平均潮流速总是落潮大于涨潮,其实测最大落潮流速为0.90m/s。
(2)黄埔站实测最大涨潮流速0.96m/s,最大落潮流速1.06m/s;利用潮流椭圆要素计算全潮流最大可能流速介于0.52m/s~1.18m/s。
实测各测点平均含沙量在0.05kg/m3~0.10kg/m3之间,落潮含沙量一般均大于涨潮含沙量;实测最大含沙为0.26kg/m3,最小含沙量为0.01kg/m3。上述平均含沙量结果与历史统计资料(0.109kg/m3)基本相当,表明该河段泥沙运动趋势没有发生突变。
(3)黄埔左、右汊最大落潮流量都在5000m3/s~7500m3/s之间,最大涨潮流量则在5500m3/s~8000m3/s之间,最大涨潮流量一般大于落潮流量。
2.3桥区水流运动特性及流速特性
桥区河段为典型的分汊河道,涨落潮主流也不尽一致,存在相互的分汇流,流态相对比较复杂。
洪水或落潮时,铁桩水道的来流与洪圣沙南汊来流汇合沿铁桩水道下段的黄埔右汊下泄,与黄埔左汊从洪圣沙与大濠洲之间的大濠沙水道分流下来的水流汇合后,通过大桥所处的大濠洲右汊,再与黄埔左汊水道经菠萝庙水道的分流汇合后,由赤沙水道进入狮子洋;涨潮时则沿上述水道逆流而上。由2003年8月实测水文资料分析可知:黄埔左、右汊的涨落潮分流比相当,黄埔左汊相对占优;大濠洲右汊则绝对占优,涨落潮的分流比都约为80%,菠萝庙水道则约为20%;洪圣沙与大濠洲之间的大濠沙水道,涨、落潮的分流比为35%和32%;洪圣沙南汊的过流量较小,涨、落潮的分流量只占总来流量的6.8%和5.1%。
从流速分布上看,不管落潮还是涨潮,各汊水道的主流都居中或靠左侧主槽,右侧边滩流速则相对较小。根据定床模型率定和试验组次的实测流速统计,落潮时,黄埔右汊V2垂线流速最大,最大流速达到1.2m/s;涨潮时,黄埔右汊V2垂线和黄埔左汊V3~V4垂线的最大流速也超过1.0m/s。其他断面及垂线的流速测值都在1.0m/s以下。大濠洲右汊V3垂线附近,在落潮流量较大,水位较低时,最大流速也超过1.0m/s。
由于所设计的桥墩承台是埋在河床下面的,加之河中布置的桥墩也较少,因此,桥墩的阻水面积占桥轴线断面过水面积的百分比较小。各种水位下,北汊桥桥墩的阻水面积占桥轴线断面左汊过水面积的百分比不超过1.09%;南汊桥桥墩的阻水面积占桥轴线断面右汊过水面积的百分比不超过1.06%。
从实测工程前后的流速比较可见,推荐方案桥墩对所处河道的流态及流速分布的影响甚微;流态及流速的变化仅限于桥墩周围附近,这主要影响桥墩局部冲刷坑的深度和范围。各汊的分流比基本上也没有变化。
桥墩附近的流态观测及流速测量显示:由于各方案的桥墩均布置在流速较小的淤积边滩上,无论涨潮还是落潮,桥墩对附近的水流的流速流态的影响相对较小。建桥后南北汊各主桥墩附近的流速分布特征表现为:北汊桥南塔墩,落潮时,桥墩所在断面流速主流居中略靠右,桥墩附近的流速大些,介于0.33m/s~0.63m/s之间;涨潮时,桥墩所在断面流速分布主流靠左侧主槽,桥墩附近的流速小些,介于0.25m/s~0.29m/s之间,北汊桥南塔墩附近试验所测流速最大值为0.63m/s。南汊河道,无论涨潮还是落潮,桥墩所在断面流速主流均位于河道的左侧主槽,南汊桥北塔墩附近流速大些,涨、落潮流速均介于0.26m/s~0.55m/s之间,试验所测流速最大值为0.55m/s;南汊桥南塔墩偏离主流区,桥墩附近流速小些,涨、落潮流速均介于0.26m/s~0.45m/s之间,试验所测流速最大值为0.45m/s。
3试验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3.1试验河段的河势
试验河段为珠江三角洲广州片网河汇入狮子洋的过渡段。广州片网河在此段汇合后,形成复杂的江心洲分汊河道,这些江心洲经过历史的演变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自然和人为并洲、筑堤,现已形成洪圣沙——踮艚洲江心岛和大濠洲岛,一般大洪水都已不过水。
桥址上游的洪圣沙——踮艚洲江心岛把黄埔水道与铁桩水道分隔开来(见附图2),并由大濠沙水道和西侧的洪圣沙南水道相互沟通;桥址处的大濠洲岛又把河道分为南北两汊,南汊为大濠沙水道,北汊为菠萝庙水道,在下游的墩头基附近汇合为单一水道——赤沙水道。
3.2试验河段近年河床演变分析
对试验河段河床进行了历史演变和1977年至1999年、1999年至2003年的近期演变分析表明;桥区河道相对稳定,自1977年以来,桥区水道的河床演变受控于自然的缓慢淤积与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演变特征表现为:河道平面形态稳定,深槽与边滩分布基本稳定;深槽扩宽变深,主要是航道整治、等级提高和航道疏浚维护的结果,与此同时,也改变水流动力分布和影响相邻水域冲淤变化;南侧凸岸边滩淤涨抬高,但边滩的淤涨又受到深槽扩宽变深的抑制。各时段的河床演变有所差别:1977年至1989年10多年间,滩槽形态基本保持稳定微变的趋势,其变化主要表现为深槽有所扩宽刷深,边滩有所淤涨抬高;而到了1999年,深槽刷深幅度明显增大,边滩淤高的幅度明显;2003年和1999年相比,除局部人为影响外,边滩基本上变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桥墩所处边滩近年的淤积趋势为:北汊桥南塔墩所处的边滩(即左汊右侧边滩)呈缓慢淤积趋势,南汊桥北塔墩所处边滩(即右汊左边滩)略有冲刷,应充分注意该桥墩的防护,南汊桥南塔墩所处边滩(即右汊右边滩)呈缓慢淤积趋势。主槽则表现为自然淤积和人为航道维护疏深并存。
3.3建桥后对河床演变的影响分析
定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表明:推荐的方案建桥前后桥区河段的流态、流速基本上没有变化,流态、流速的变化仅限于桥墩周围局部,从而影响桥墩的冲刷坑的大小及深度。而河床演变分析表明,桥区的河床形态、深槽与边滩稳定,因此,黄埔大桥的修建不会对河势及整体的河床演变产生影响。鉴于此,动床试验主要进行桥墩冲刷的正态局部模型试验。
4东圃等三座大桥主桥墩附近河床冲刷情况分析
为更准确模拟桥墩周围复杂的水流结构及其对河床的冲刷而产生的桥墩冲刷坑的深度和范围,对珠江特大桥附近河段的东圃大桥、番禺大桥、洛溪大桥的主桥墩附近300m×500m河床范围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以便分析附近已建桥梁的桥墩冲刷坑的情况,为开展本工程桥墩冲刷模型试验和工程的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测量结果表明:
东圃大桥、番禺大桥主桥墩周围10m~15m外未发现有明显的冲刷坑。出于安全考虑,测量船未能太靠近桥墩,距桥墩最近的测点与桥墩的距离也有10m~15m,黄埔大桥桥墩冲刷动床模型的极限冲刷试验结果显示:黄埔大桥冲刷坑的范围在桥墩周围16m的范围内。故东圃大桥、番禺大桥及洛溪大桥贴近桥墩的冲刷坑可能都未能测量出来。但从测量结果可以判定:东圃大桥、番禺大桥若有桥墩冲刷坑其大小不会大于桥墩周围10m~15m的范围。
洛溪大桥主桥墩左侧由于有一高出河床约2m、长约10m的不可冲刷的障碍物,因而在桥墩的左侧障碍物的前方及下游形成类似丁坝挑流而造成的冲刷坑,冲刷坑的深度为2.0m~4.2m,长度往下游达150m、往上游约35m,宽度为30m~70m。
5桥墩冲刷局部动床模型设计
5.1模型设计的原则
局部的冲刷模型,尤其如本试验所关心的桥墩冲刷坑问题,原则上应采用大比尺的正态模型,按重力相似设计模型以保证水流运动的相似,并满足阻力的相似。由于悬移质对桥墩极限冲刷坑的影响很小,动床模型只考虑推移质和床沙,并重点保证泥沙的起动相似。
5.2几何比尺的确定
根据试验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以及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本试验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成正态模型,即采用佛汝德(Froude)数相似条件。综合考虑泥沙模拟的相似要求和桥墩的大小、本河段水流和泥沙特性、试验场地等条件,确定模型的几何比尺为:
5.3模型沙的选择及泥沙相似比尺
模型沙选取性能稳定,粒径变化范围大,且在动床模型中常用的电木粉作为模型沙,电木粉的比重为gs=1.48t/m3,干容重为go=0.45~0.5t/m3。
根据实测桥位处的天然床沙、南汊桥的钻孔各层河床质的情况,经反复计算和配制的模型沙基本可满足起动相似和沉降相似,并使模型沙与原体河床质级配曲线基本平行。
天然沙起动流速按沙玉清公式计算。
其中,天然沙取e=0.4,计算得到其不同深度平均起动流速为0.40m/s~0.53m/s。
水槽试验结果表明:当模型水深为0.025m~0.075m(相当于原型水深为1m~3m时),模型沙的起动流速为Vom=0.073m/s~0.094m/s。
故起动流速比尺为5.51~5.68,表5-2模型设计各项比尺平均为5.60,与模型流速比尺6.325相近。为了满足泥沙的起动相似,放水试验时,抓住主要矛盾,可适当改变流速、流量比尺,满足阻力相似,让重力相似有些偏离。
相似条件模型设计比尺模型实际采用比尺
几何相似λl=λh=40λl=λh=40
水流相似λv=λh1/2=6.325λv=5.60
λQ=λh2.5=10119.289λQ=λvλhλL=8960
阻力相似λn=λh1/6=1.849λn=λh1/6=1.849
泥沙运动相似λγo=γop/γom=3.29~2.96λγo=γop/γom=3.29~2.96
λγs=γsp/γsm=1.79λγs=γsp/γsm=1.79
λγs=γ(s-γ)p/γ(s-γ)m=3.44λγs=γ(s-γ)p/γ(s-γ)m=3.44
λω=λν=6.325λω=λν=5.60
λν0=5.60λν0=5.60
λgsb=89.93λgsb=91.38
Λt2=6.325Λt2=6.325
6各桥墩试验成果分析
本研究根据试验任务的要求和所要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在上一阶段整体定床模型试验及附近河道已建桥梁桥墩冲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南汊桥南、北主墩和北汊桥南塔墩所处河道位置在各种水文条件下的流速,选取流速较大、水位较低的较危险的水文组合,并适当考虑加大流速的水文组合,进行极限冲刷试验。
根据上面水文泥沙测验资料分析可知,本河段是潮汐动力占优的河段,桥区水道水流为往复形式,洪季水流动力以径流为主,中水期以落潮流为主,枯季涨潮流大于落潮流。由于桥区水道纳潮量较大,潮差较大,中枯季的涨落潮流速略大于洪季的落潮流速,根据历次的实测水文资料,统计桥位附近河段最大的流速均小于1.0m/s。
定床模型试验中不同试验组次中各主桥墩附近的实测最大流速表明:在各种洪水频率(包括300年一遇洪水)和涨落潮的水文组次中,由于洪水期水位较高,而洪水流量与中枯季大潮涨落潮最大流量相当,故最大流速并不一定出现在洪水期,反而大潮落急和涨急时流速为最大。如300年一遇的洪水中,除了北汊桥南塔墩出现最大流速比其他中枯季大潮涨落潮流速大外,南汊桥南、北塔墩附近流速均比中枯季大潮涨急和落急时小。中枯季大潮落急时水位约为0.0m左右,涨急时则为0.5m左右。模型试验实测南汊桥南塔墩附近水域的水流流速均小于0.45m/s,南汊桥北塔墩附近水域的水流流速均小于0.55m/s,北汊桥南塔墩附近水域的水流流速均小于0.63m/s。模型试验采用单向流并适当加大流速的方法进行冲刷试验,如此得到的试验结果是偏于安全的。根据上面的分析,确定三组桥墩的冲刷试验组次如表6-1所示:
表6-1桥墩冲刷局部动床模型试验组次
组次桥墩位置水位(m)水深(m)桥墩处最大流速(m/s)冲刷试验控制断面平均流速Vp(m/s)冲刷试验加大流速比值
1南汊桥南塔墩0.02.80.450.451.00
2南汊桥南塔墩0.02.80.450.551.20
3南汊桥北塔墩0.01.00.550.450.82
4南汊桥北塔墩0.01.00.550.551.00
5南汊桥北塔墩0.01.00.550.651.20
6北汊桥南塔墩0.01.00.630.550.87
7北汊桥南塔墩0.01.00.630.651.00
6.1南汊桥南塔墩的极限冲刷坑试验
南汊桥南塔墩的极限冲刷模型试验分别以表6-1组次1、2两种不同的控制条件进行冲刷试验。
试验冲刷坑的平剖面图见图3,组次1、2试验在上游侧承台的周围形成一定范围、一定深度的冲刷坑,下游侧承台的周围冲刷坑较浅,范围较小,两组试验的冲刷坑形状是相似的,具体的冲刷范围及深度如表6-2。
表6-2不同组次试验南汊桥南塔墩冲刷坑范围及深度单位:m
组次桥墩上游前缘上游侧承台下游侧承台
冲刷宽度冲刷深度左侧冲刷宽度左侧冲刷深度右侧冲刷宽度右侧冲刷深度左侧冲刷宽度左侧冲刷深度右侧冲刷宽度右侧冲刷深度
14.713.210.242.07.622.64.01.15.571.1
26.724.48.433.413.423.52.571.73.591.9
注:冲刷深度=桥轴线的床面高程-冲刷坑的最低点高程(下同)。
组次2中加大1.2倍流速的条件下,原体冲刷时间约30小时,冲刷坑达到极限平衡。由表6-2可见,南汊桥南塔墩的最大冲刷深度为4.4m,与定床模型报告按规范公式计算的结果接近(计算值为4.0m~4.5m),冲刷坑范围在承台周围13.5m内。由于南汊桥南塔墩位于河道的右侧边滩上,离主河槽和右侧堤围较远,从试验实测的桥墩冲刷坑可见,其范围不大,深度较小,所引起的局部河床的变化不会影响航道的稳定,不会危及右侧堤围的安全。而且,大桥所在河道在各种水文组合中,南汊桥南塔墩所处的右侧边滩的流速相对较小,在大桥所处河道上下游的河床不发生较大演变的前提下,南汊桥南塔墩的桥墩冲刷坑应能控制在模型试验所测得的冲刷坑大小和深度范围内。前述河床演变分析表明,南汊桥南塔墩所处的边滩近年呈缓慢淤涨抬高的演变趋势,这对南汊南塔墩的安全是有利的。
表6-3不同组次试验南汊桥北塔墩冲刷坑范围及深度单位:m
组次桥墩上游前缘上游侧承台下游侧承台
冲刷宽度冲刷深度左侧冲刷宽度左侧冲刷深度右侧冲刷宽度右侧冲刷深度左侧冲刷宽度左侧冲刷深度右侧冲刷宽度右侧冲刷深度
37.163.1313.653.139.103.13005.621.73
49.084.939.842.1310.472.432.121.133.101.13
512.156.7311.866.7310.566.733.441.134.931.53
最大值12.156.7313.656.7310.566.733.441.135.621.73
6.2南汊桥北塔墩的极限冲刷坑试验
南汊桥北塔墩位于左岸堤外水下边滩,中心轴线离左岸堤脚距离仅29.3m,离主槽约40m。左岸堤坡的结构形式对桥墩附近水流流态会有一定影响,对冲刷坑的范围及深度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为了能更真实地反映堤岸、桥墩及冲刷坑的相互影响,试验中按实测地形对左岸堤坡进行模拟,塔墩分别按表6-1中的组次3~5三种不同的控制条件进行冲刷试验。
试验结果显示:组次3、4、5试验在上游侧承台的周围形成一定范围、一定深度的冲刷坑,下游侧承台的周围冲刷坑较浅,范围较小,三组试验的冲刷坑形状也是相似的,具体的冲刷范围及深度见表6-3,组次5的试验冲刷坑平剖面见图4。
天然河道大濠沙水道左岸为凹岸,左岸水下边滩较窄,主河槽位于河道左侧,而南汊桥北塔墩正位于大濠沙水道的左岸堤外水下边滩上,离主河槽约40m,离左侧堤围较近(桥墩轴线离左侧堤脚距离29.3m)。该桥墩位于主流区的边缘,与南汊桥南塔墩相比流速较大,水流对桥墩冲刷作用也会大些。由表6-3可见,南汊桥北塔墩的最大冲刷深度为6.73m,冲刷坑范围在承台周围12.15m内。试验最大桥墩冲刷坑的左侧边缘离堤脚仅有7.94m,深度6.73m,离右侧主河槽约20多m,深度6.73m。由于桥墩左侧冲刷坑离左岸堤脚较近,会对堤坡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应对桥墩周围及左岸堤脚进行一定的抛石防护,确保堤围的稳定和大桥的安全,右侧冲刷坑离主河槽的距离也较近,也应对其采取必要防护措施,以避免桥墩冲刷坑所引起的局部河床的变化影响航道的稳定。此外,从上述的河床演变分析知道,大濠沙凹岸(左岸)边滩近年的演变趋势为略有冲刷,桥墩冲刷坑所引起的局部河床变化将会加速该边滩冲刷后退的速度,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堤围和大桥的安全。
6.3北汊桥南塔墩的极限冲刷坑试验
北汊桥南塔墩中心轴线离右岸堤脚距离亦较近(32m),右岸堤坡的结构形式会对桥墩冲刷坑产生一定影响,为了能更真实地反映堤岸、桥墩及冲刷坑的相互影响,试验中对右岸堤坡进行模拟,塔墩分别按表6-1中组次6~7二种不同的控制条件进行冲刷试验。
表6-4不同组次试验北汊桥南塔墩冲刷坑范围及深度单位:m
组次桥墩上游前缘上游侧承台下游侧承台
冲刷宽度冲刷深度左侧冲刷宽度左侧冲刷深度右侧冲刷宽度右侧冲刷深度左侧冲刷宽度左侧冲刷深度右侧冲刷宽度右侧冲刷深度
612.596.259.203.557.232.453.691.453.961.75
716.086.7515.296.7515.136.757.303.259.394.15
北汊桥南塔墩的冲刷范围及深度见表6-4。
河演分析显示,菠萝庙水道近年变化较大,右岸边滩为天然河道的凸岸,近年呈淤积趋势,北汊桥南塔墩正位于菠萝庙水道的右岸边滩上,桥墩轴线离左侧主河槽约20m,离右侧堤围堤脚约32m,该桥墩位于主流区的边缘,流速相对较大,水流对桥墩冲刷作用明显。由表6-4可见,北汊桥南塔墩的最大冲刷深度为6.75m,冲刷坑范围在承台周围16.08m内。试验最大桥墩冲刷坑的右侧边缘离堤脚仅7.21m,深度6.75m,左侧冲刷坑的边缘到达主河槽的右侧,深度达6.75m。由于桥墩右侧冲刷坑离右岸堤脚较近,会对堤坡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应对桥墩周围及右岸堤脚进行一定的抛石防护,确保堤围的稳定;左侧冲刷坑到达主河槽的右侧,桥墩冲刷坑所引起的局部河床变化会影响航道及河床的稳定,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必要防护措施,以避免桥墩冲刷坑所引起的局部河床的变化而带来整个河床断面较大的变化,对航运及右岸堤坡造成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