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初中地理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教案

第1篇: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我们要有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的思想。针对新人教版中学地理新教材的出现,特别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中,教材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课程,并要求教师可根据当地地理环境采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因此,把握地理新教材的案例,必须要学会用案例进行教学。一个好的案例是将师生要讨论的现实带入教室的工具,让大家对一些实际生活中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调动学生认真地思考,客观地掌握知识和规律。

1案例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案例教学的含义:案例教学是以教师预备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和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自身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的特点: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有用的地理、身边的地理”,突出了对地理特色教学的要求。

1.1以案例为线索,以师生交往为基础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学内容的不同。案例教学始终围绕着案例进行,课前师生准备案例,课中师生讨论分析案例,课后教师评价和更新案例,师生共同总结案例。案例教学的进行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

1.2地理位置的区域性与实践性

地理位置的区域性:我们平时所选择的教学案例,都应当在某空间区域背景下加以探讨。明确区位,注意其地理位置的区域背景,启发区位分析思维。要通过课堂教学,逐步形成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熟练分析区域地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地理案例教学有效性是离不开地理位置的区域性。

实践性:从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定和推理。

1.3紧抓人地相关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以人地相关为主线,地理案例教学必须落实人地相关性。世界自然地理案例要注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区域地理案例要突出区域人地关系特色。没有人地相关性的案例学习,也是无效的案例教学。

此外,传统的教学强调对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与解决办法难以被老师认可。从而难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而案例教学中,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对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办法,教师给与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给与的评价也是更灵活,评价标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案例教学的课堂应用

课堂中案例教学,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合作、互动、启发式的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的教学。因此案例教学的合理实施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那么课堂上应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呢?

2.1在案例教学中提出问题 ,引导规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进去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在身处情境中如何去回答问题,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得出规律, “吉隆坡的变迁”(中学鲁教版地理必修二20页),教材给出了吉隆坡城市发展的背景,教师可让学生看过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人口移动的动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动因)。这案例的运用,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结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2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的实施通过:案例的准备(包括阅读案例)---小组、班级讨论---评价案例---得出规律环节。案例的准备是案例教学展开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布置案例材料让学生进行准备(阅读、分析)。教师应做到对案例的充分熟悉和对学生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可能方案由一定的心理准备,这是教师进行正常的案例教学的基本保障。讨论环节: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先前学生个人对案例分析和准备时所遇到的问题,使观点更加全面,然后可以有每一小组派出代表陈述其小组共同观点。评价阶段:教师要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归纳、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参与讨论状况进行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在课后对案例及问题进一步思考。

2.3要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例如关于湿地的保护面临的问题与保护对策,可以与实际生活联系。案例分析:给出一组江苏滨海湿地画面,让学生思考主要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学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归纳问题:围垦对湿地生态功能影响严重;生物入侵威胁湿地原生生态系统平衡;保护区有权管理的面积小 ;沿海经济开发对湿地的负面影响加大。然后运用理论知识思考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理论中走向本省湿地的实际应用,分析社会现实中环境问题及价值观取向。

3案例教学在新课标中的意义

3.1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的讲,学生被动的听,上课没激情、枯燥无味。事实上高中地理知识很多是深奥和抽象的,有些是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人口问题、城市化等,其中包含有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而采用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综合分析、探究,使学生可以真正获得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3.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的活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热爱。

3.3有力地推动学科的综合化

第2篇: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标 案例教学法 学生主体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类型

经过一系列案例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根据地理案例的类型及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原理的难易不同,可以分为讲解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活动式案例教学和调查式案例教学四类。

1.讲解式案例教学

此案例教学法类似于传统教学,教师先呈现案例,再由教师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地理原理。此案例教学比较适用于那些非常专业的地理知识、原理的教学,因为学生很难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释。但在教学中应注意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充分参与的机会,而不是教师“一言堂”。如针对课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入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暖流,面积大,深度达300米以上,流量巨大。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水量每小时达900亿吨相当于大陆总径流量的20多倍。暖流将热量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西部,使得北纬55度—70度之间的大西洋东岸最冷月气温比西岸高16—20摄氏度。大西洋两岸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西岸的拉布拉多半岛北部是苔原带,同纬度的大西洋东岸却是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英国北部和挪威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封冻期。

在本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西北欧的自然景观,如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同纬度的拉布拉多半岛的苔原带,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冬季景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展示了一系列景观图后确定以下3个需要共同研究的主题:(1)对比北大西洋55度—70度东西两岸自然带有什么不同?(2)对比北大西洋55度—70度东西两岸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纬度相同气候相差很大?通过教师的讲解,最终使学生明白暖流能是流经区温度提高、湿度增加,从而在推断出寒流起到了降温降湿的作用。

2.讨论式案例教学

讨论式案例教学法是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案例教学,针对某一现象或材料,教师提出几个由问题,由学生合作讨论完成,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好像在爬楼梯一步一步地接近知识。

3.活动式案例教学

针对课表“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作为案例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在一个用保鲜膜封闭的透明玻璃箱内,一边放冰块,一边放沙子,当把一支点燃的香放入冰块一侧时,就能明显地看到烟在箱内进行循环流动。(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烟雾的运动方向。沙子最好预先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这样效果更明显。)为了说明问题,在实验后把透明玻璃箱内两边都换成沙子或冰,让学生观察结果,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此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边的温差,再引导学生分析其本质,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这些实验不应由教师完成,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部由学生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调查式案例教学

对实践性强的案例,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直观情景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关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一些建议

1.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对案例进行总结

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的途径获取大部分地理知识,因此,教师的总结要根据学生分析、讨论的具体情况及时地、灵活地进行。教师总结可以是对现象、规律和原理的纲要性概括,可以是对学生推理结论中存在问题的矫正,也可以是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但由于教师总结的时间较短,因此,每一节课的总结都应有侧重,而非面面俱到。

2.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在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有机地把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传统教学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3篇: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在相应的表格中填出正确的选项,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多选不得分)

1、从所在的半球来看,亚洲主要位于:

A.西半球、北半球B.西半球、南半球C.东半球、北半球D.东半球、南半球

2、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是:

A.南极洲B.大洋洲C.欧洲D.亚洲

3、下列对亚洲地形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部高,四周低B.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全洲的四分之三

C.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D.平原面积小,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4、世界的湖泊是:

A.死海B、贝加尔湖C、青海湖D、里海

5、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A.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B.地形起伏的一洲

C.背靠世界第一大陆,面向世界第一大洋,海陆热力差异大

D.地跨纬度最多的一洲

6、造成世界,特别是亚洲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是:

A、资源短缺B、人口众多C、经济落后D、生态平衡被破坏

7、到2003年,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几个?

A、四个B、五个C、六个D、七个

8、下列属于亚洲发达国家的是:

A.美国B.澳大利亚C.中国D.日本

9、日本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B.领土主要由岛屿组成

C.境内山岭众多,平原面积狭小D.人口众多,工业发达,经济活动频繁

10、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与下列哪项的关系密切:

A、东西距离狭窄,以高原和山地为主B、东西距离狭窄,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C、南北距离狭长,以平原和丘陵为主D、南北距离狭长,以丘陵和盆地为主

11、日本发展加工贸易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A.地域狭小B.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C.资源贫乏D.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大

12、日本人20岁时,要举行“成人节”仪式,这时他们会穿上心爱的:

A.唐装B.西装C.和服D.牛仔服

13、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14、东南亚的位置特点是:

A.五海三洲之地B.位于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

C.“十字路口”的位置D.连接东西方的铁路枢纽

15、属于东南亚的内陆国的是:

A.泰国B.柬埔寨C.老挝D.缅甸

16、东南亚是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世界橡胶生产国是:

A.泰国B.菲律宾C.马来西亚D.印度尼西亚

17、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

A、东南亚B、加拿大C、澳大利亚D、美国

18、印度的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人均粮食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劳动力少B.水旱灾害多C.人口众多D.土壤贫瘠

19、下面关于印度地势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部高,南北低B.东西高,中间低

C.自北向南,逐渐降低D.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为高原

20、印度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

A.加尔各答B.班加罗尔C.孟买D.新德里

21、俄罗斯传统上属于下列哪个大洲的国家:

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欧洲

22、世界上面积的国家是:

A、美国B、加拿大C、中国D、俄罗斯

23、俄罗斯的气候特点是: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B、四季分明

C、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D、高温多雨

24、欧洲第一长河是:

A、莱茵河B、伏尔加河C、叶尼塞河D、多瑙河

25、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A.航班B.内河航运C.公路D.铁路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山脉;

B山脉;

C(河流);

F(湖泊);

D高原;

E平原。

G洋;

H洲;

I洲。

(2)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亚洲的半岛、半岛

和半岛。

(3)下列字母所处的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是:D气候,E气候。

(4)简答题:亚洲的气候具有、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7、读日本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

(1)岛屿名称:

A、,B、,C、,D、;四大岛中最南的是。

(2)海洋名称:

E、海,F、洋。

(3)城市名称:

G、,H、。

(4)国家名称:I、

(5)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沿岸和沿岸。

28、连线题:把下列城市、及其附近大河和旅游胜地连接起来:(共6分)

河内伊洛瓦底江柬埔寨的吴哥窟

金边红河越南下龙湾

仰光湄公河缅甸的大金塔

29、读“南亚1月和7月风向”图,回答问题:(共6分)

(1)B图为南亚月风向图,风向为风。

(2)图是印度雨季时的风向图,这时印度风向为风。

(3)印度以气候为主,和小麦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

30、读“俄罗斯”图,回答问题。(共10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洋,

B海峡,

C(湖泊),

D(国家),

E(油田),

F(港口),

G河,

H平原。

(2)I代表工业区,它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J是工业区。

七年级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在相应的表格中填出正确的选项,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多选不得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CDCDCBCDABBCD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CCAACDADDCBD

二、综合题:(共40分)

26、(共16分)

(1)、乌拉尔喜马拉雅长里青藏西西伯利亚太平欧非

(2)、阿拉伯印度中南

(3)、高原山地温带大陆性

(4)、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7、(共12分)

(1)、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2)、日本太平

(3)、东京横滨

(4)、韩国

(5)、太平洋濑户内海

28、(共6分)

河内伊洛瓦底江柬埔寨的吴哥窟

金边红河越南下龙湾

仰光湄公河缅甸的大金塔

29、(共6分)

(1)、1东北

(2)、A西南

(3)、热带季风水稻

30、(共10分)

第4篇: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课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缺失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将位置、气候、地形、人口、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等地理要素简单串联的教学模式,内容枯燥乏味,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缺失,最终导致原本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目标难以实现。

2.单一教学方式,无法实现个性化能力培养

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中,过于单一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导致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统一安排的流程和任务进行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都是统一的,这样按部就班的学习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讲,直接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没有经历发现、构想、归纳的完整的思维过程,很难使知识内化,不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地理问题分析能力。

3.常规教学环境,很难实现分层训练

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常规的教学环境,只能实现全班学生做同一道题或同一套试卷,无法充分考虑学情,没有分层设计,这样容易导致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很快就做完既定试题,而部分成绩处于低位的学生只能完成一半,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到’”的现象。

4.课堂容量大,学生掌握较为吃力

本节课内容涉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位置、气候、地形、人口等内容,知识容量较大,并且是学生没有接触或了解过的地区,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较为吃力。另外,区域地理教学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应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应适当拓展相关内容,这对课堂完成度提出了更大的难题。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1.任务驱动,主题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数学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都充满神秘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通过组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本区突出的地理现象分布与形成规律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来完成学习过程。教师在本课设计时布置了课前任务,让学生“体验”一次非洲之旅,将旅行的过程分为“准备工作”“踏上旅程”“走进非洲”“浏览参观”和“分享收获”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分别囊括了本节课需要学习的本区位置、气候、地形、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环节的资料搜集,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思考,自主建构和梳理知识,这样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构建个性化学习支撑环境,提升地理问题分析能力

单一的学习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了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课型、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情、教学环境等因素,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为学生“铺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学习支撑环境。本课中,教师选择了电子书包环境,提供了“直接读懂式”“探究式”等不同学习方式的支撑环境,在布置任务的同时,还准备了丰富的资源包,其中既包括供学生探究学习的工具动画类资源,也包括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地图、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

学生在准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师的引导,利用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自己组织和编排本组的汇报并分享报告。教师除了提供的资源包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找能够支撑自己知识构建过程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都选择了适合自己小组的学习方式,实现了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也注意了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按照以前掌握的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来查找和组织材料,避免其思维过于发散而偏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这种“有的放矢”的自主学习,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活跃的过程,他们的分析地理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

3.电子书包环境,实现分层测验

在课堂测验环节,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创设了一个“闯关测试”的环境(如上图)。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将试题分为三个等级,试题的难度是逐级增加的,只有前一等级的试题答对通关后才能进入下一等级的试题。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进行答题,通过系统判断正误,当闯关失败时,可以查看答案,方便自测和巩固学习。这样做,实现了教师在课堂上同一时间段内的分层次教学,虽然每位学生的答题进度不一样,但最终都能达到测试和巩固的目的。

4.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解决课堂容量大的问题,本节课在设计时采用了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前布置任务并提供学习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云学习中心设置预习测验,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由系统自动统计信息。然后教师根据检测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在课前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课上进行小组研究成果汇报和深层次问题的挖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案例设计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非洲的基础上编排的。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针对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独立性及新课标的实际,在教学中适当添加书本中没有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该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引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本节课是在“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多数学生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充满神秘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并说出本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读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形区,总结本区地形特点及地势特点;运用影像、图表资料等,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和动植物生存方式的影响;通过整理视频、图片等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通过实例和图片,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理解本区经济发展的历程,探究发展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运用地理图像获取和记忆知识的能力;利用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扩展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非洲黑种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和繁荣的国际主义教育;通过对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国家之间不仅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意识;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及其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4.教学过程

步骤一:课前预习,确定分组,查找资料,开展任务性学习。

教师活动:①利用翻转课堂,上传资源包。②利用云平台监测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点拨学生学习方向。③整理学生预习完成情况及问题,以确定课上的侧重点及内容。④让学生分组讨论,以旅行的方式走进撒哈拉以南非洲。⑤确定目的地后开启非洲之旅的行程:准备工作―踏上旅程―走进非洲―游览参观―分享收获。

学生活动:①观看微课等资源,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②登录云学习中心完成预习测试。③思考旅行的行程,进行分组分工协作。④明确分组后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整合思路,完善行程。⑤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搜集相关资料,和周围同学讨论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翻转课堂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是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的监控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与交流。

步骤二:导入新课,布置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强调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规范的方法组织汇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答。

学生活动:通过预习,确定小组研讨内容及流程,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需要探究的活动主题并给予一定的提示,以旅行的方式为手段,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并指导学习方法,使他们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步骤三:主题探究,成果展示,扩展提升。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情况,针对问题互动分析讲解,适时点拨,答疑解惑。

学生活动:以思维导图为载体,记录课堂内容。生生互动,每个小组将讨论结果呈现在电子书包上并进行小组汇报。小组汇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于地理位置,可采用版图的形式;对于地形、气候相关内容,可利用动画、电子地图的方式;对于人口、资源及经济等内容,可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书包,教师可以实现评价个性化、辅导个性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小组汇报时,要将关键词、主要内容书写在电子书包上,并通过推屏展示出来,以便全班交流。这既能调动学生的活动思维,也能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传统的版图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应用,更凸显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

步骤四:总结提升,温馨提示。

教师活动:展示课堂笔记即思维导图,拍照上传,分享展示,适当点拨。以“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爱上黑非洲”为主线,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

学生活动: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总结提升,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基础。力求让学生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关注课堂,爱上课堂。

步骤五:过关检测,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提供《撒哈拉以南非洲》闯关测试。对闯关成功较多的小组适当地给予奖励,对未成功的学生分层次地进行课后巩固练习。

学生活动:登录电子书包,以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闯关测试。

设计意图:可以与课前的预习测试形成对比,检测学生的听课效果。游戏闯关的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爱上学习。

步骤六:总结梳理,情感升华。

教师活动:总结梳理,情感升华。在苦难与幸福的交织中,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淳朴、豁达、坚强的黑皮肤人总能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第5篇: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智能信息处理的工作过程。

②了解智能信息处理的工作原理。

③感受智能信息处理的应用价值。

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几种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②掌握分析问题、呈现观点和交流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实践活动中领略智能信息处理的神奇魅力,形成对人工智能这一前沿技术的探索愿望。

②在应用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过程中体验人工智能这一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③认识到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学科,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需要更多人为之投入与付出,明白自己作为一名学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二、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选自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自然会涉及到智能信息处理这一前沿技术,它是人工智能在日常应用中的体现。现在的高中生有必要也有兴趣追求和学习这一前沿技术。本节课的内容只是要求学生在使用智能信息处理工具(借助软件来模拟相关的工具)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智能信息处理的过程,并对其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

2、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沿着技术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自然会涉及到信息智能处理,这是前沿技术在日常应用中的体现。高中学生有必要也有兴趣追求和学习前沿技术。本节内容只是要求学生在使用信息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智能处理工具进行初步体验,并形成感性认识。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作过程、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价值,感受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交流和呈现观点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生,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本课来说是很好的前提。同时通过前面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他们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具备根据任务需求,操作工具软件来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节教学主题是用部分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目标是体验其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科学技术应用观。学生对生活中智能信息处理的工具和环境接触很少,所以教学内容不易过深,过多,重在体验,感悟、兴趣激发。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中关于机器人的视频报道和科讯嘉联的机器人客服服务,给学生以未来人工智能的引领。

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通过询问学生该视频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今天最新的信息智能处理的成果,以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引入本课课题:

二、自学教材(P72-73)

(1)给3—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上关于智能信息处理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什么是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

3、你用过(或了解)哪些智能信息处理?

(2)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相对人的自然智能而言的,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智能行为和“机器思维”,解决需要人类专家才能处理的问题。

2、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问题求解、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数据库、智能机器人、博弈、自动程序设计、自动定理证明、智能等。

3、常见的智能信息处理

模式识别:

语音输入、OCR光学字符识别、手写输入、指纹识别、脸部识别等;

机器翻译:金山快译、翻译网站等。

三、探究交流

(1)教师播放视频

(2)学生以“我看人机大战”为主题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并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和观点,阐述“能不能让计算机完全代替人来处理信息?”。通过讨论,了解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价值,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科学技术应用观,让学生在智能处理工具的使用过程中感受其趣味性和喜悦。学生讨论后发言并总结。

播放无人驾驶相关视频,感受汽车技术中的人工智能。

四、拓展体验

(1)利用“金山快译”软件和手机端的“谷歌翻译”,翻译文章和通过“谷歌翻译”实现即时翻译的效果;

(2)学生获取有关“虚拟现实”的概念及应用,教师通过播放有关“虚拟现实”的视频,让学生更近距离的了解“虚拟现实”在“现实”中的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2、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军事航天(模拟驾驶、训练)、室内设计(演示)、影视、生物工程

等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

五、学生活动

学生完成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练习题;

六、课堂小结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相对人的自然智能而言的,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智能行为和“机器思维”,解决需要人类专家才能处理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问题求解、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数据库、智能机器人、博弈、自动程序设计、自动定理证明、智能等。

第6篇: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地理教研组教学年度工作总结【1】 地理教研组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学改革为动力,锐意进取,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 工作计划和目的明确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爱好和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为目标,严格按计划办事,在学期之初,本组制订了具体的教学教研计划:争取做到各成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一期结束,我们园满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本组成员工作

态度踏实认真,能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精心备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批改每一个作业本,都做到了备、教、批、辅、考的统一,大部分老师有笔写和打字教案各一份,工作可谓兢兢业业。

三、 教改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本组老师之间相互学习蔚然成风,老师坚持互相听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每次都有记录。本组全期开展教研活动不下 10 次,每次都有一个教研中心题目,每次做到解决一个问题,使每个成员都有所启发和提高。在区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地理教研组积极参加,在础润征文比赛中,我校获得大连市二等奖。

四、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本组成员都能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实际,正确、灵活地确立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并不断改革教学的观念和模式。初中地理教学要面对中考,又要推行素质教育。那么,处理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就成了初中地理教师应攻克的课题。我组全体成员统一熟悉,将提高学生分数和提高学生能力有机地结合,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地理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被教育者乐于接受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我组老师采用了很多方法,如: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野外实习、考察),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课堂教学改革(愉快式、启发式、讨论式、看图绘图填图式)。

五、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学习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践,应用于社会。地理科学的实用性很强。未来人才的高标准对地理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基本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帮助学生得出真知,使他们成为祖国未来有用的建设者。

六、 今后发展方向

我们决心继续深化改革,围绕学校工作大局,服务于学生这个中心,狠抓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为把泸县四中建设成为川南名校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教学工作是中心,教研工作是起推动作用的。今后,我们要让教研这朵红花越开越艳,使地理教研组成为四中的名牌。

七、 体会和建议

新的世纪有新的召唤,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就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教育的体制、理念和形式肯定会随之作一些调整,我们要努力适应新的要求,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变革我们的教育观念。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体会:

1 、加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和开展,给学生以思想翱翔的空间,使 之成为未来世界的勇敢探索者。

2 、每一个老师要加强自己的各方面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引路人。

3 、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努力研究自已的教学工作,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使自已成为地理界的名师。

4、以科研促教。加强我组现已在市、区教科研工作的地理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成才。

我组对未来布满信心,将倍加珍惜机会和迎接挑战,勇立于时代竞争的浪尖,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地理教研组教学年度工作总结【2】 20xx学年,在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教务处布置的各项任务。但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把本学期的备课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学期的教学计划。我们地理备课组总共才2个地理老师,要完成初中一年级8个班和初中二年级八个班的教学工作,人均周课时16节,工作量相当大。但是,我们还是克服困难,经常开展集体备课等到工作,一起讨论学期的工作计划的各个步骤,然后一起制定计划,做到学内容,学进度。

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我们备课组、经常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每节课的难重点和教学方法,协调教学进度,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备课做到四个有,即脑中有大纲,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教案中充分展示教师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课堂教学做到四个一点,即微笑和激励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灵活安排的时间有一点。所以有的资料与信息,都呈现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做到资源共享。

三、工作重点在上好课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上课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要有教案。课前应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学用具,及时到达教室,准时上课。

2、认真组织教学

注意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排除干扰教学的因素。

3、实施教学方案

按照教案的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意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能够指导基本技能训练,注意把握知识、能力和德育的结合点,完成教学任务。

4、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意各环节的承转,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加强新课引入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获取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5、注意教态、语言、板书和板图 保持仪表整洁,对学生和蔼亲切。讲普通话,语言准确。板书工整,内容简明,规范用字。板图正确,注意形象美观。 四。 相互听课,交流听课的意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根据学校工作的要求,由备课组长带头,外出听课,组织交流与学习,共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当然,一学期来备课组的工作也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提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外出听课交流次数过少。

2、备课组成员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个别教师没有切实落实备课组的精神,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3、相关地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信息收集较落后,有待我们努力改善提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设想来年的工作,争取从以下方向努力:

(一)组织备课组老师外出听课交流。

第7篇: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一、课前准备

首先,新课程呼唤新型的教师,意味着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吸取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精华,更需要培养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系中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思想、新手段,使自己专业知识不断深化,知识面更加广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档次。

其次,充分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设施、环境和师生双方共同组成的有机联系。教学设计是在对这个系统进行全面细致地研究上构建出的教学实施规划,以及部署规划实现的步骤,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益。新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和设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呢?一是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哪些是体验性目标。二是要认真进行“学情”分析,这是教学设计重要的前期工作,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扬长避短,制定出合理的基于课程标准且有所拓展的教学目标,选择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是努力编写出较为优秀的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学实施方案,是文稿形式的教学设计,是在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是教师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行动纲领”。那么,优秀的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⑴精心设计教学导入,每一课的导入,是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直接影响这一堂课的成败。导入最好是选择学生有所了解而又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⑵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班级学生“学情”,制定适合我们班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具,如:挂图、地球仪、多媒体等。对于地理教学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地图,因此,精心进行课件制作,使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并合理利用;⑶加强集体备课,教师间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教师备好课、编写好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较快地进入学习情景,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进行活动和探究学习时,教师先要给学生有一个知识的铺垫,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组织安排活动,自己充当活动的各种角色。促使学生在地理活动中运用五官四肢、运用大脑,从而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充满乐趣游戏的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在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全世界;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地理扑克、地理棋的使用等等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主动地掌握知识。 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变以往的“师问生答”为“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为 “自由活动”。“师说生听”为“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学生通过活动,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反思

第8篇: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做任何工作都应该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我们应该要有一个合理的工作计划、合理的时间计划。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供您借鉴。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争取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和教材情况分析

本学期,根据学校安排本人承担七年级80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全班45个学生,从六年级毕业成绩来看,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从以往的情况看,学生学习难度相对较大。每周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xx年5月第一版)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四、工作措施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5、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6、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9、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0、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节课,努力讲好每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备课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备课准备充分的素材。

9、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第9篇: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地理 教学反思

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新课改强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教师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一、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二、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三、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四、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五、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六、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