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师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材是“EGP+ESP”教学模式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保障。因此,要加强ESP教材建设,选用或开发以目标情境需求分析为基础设计的高质量的教材。首先,教师在教材选用上要做好ESP知识和EGP知识的衔接。其次,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选取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完全适合所有学生。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要删减掉那些难度大、不实用的内容,增加一些未来职业需要的、实用的内容,拓展教材的课外资源,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使之更好地为“EGP+ESP”教学模式服务。最后,幼师院校可以从幼教岗位的职业需求出发,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正确的语言学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组织能力强、素质高的英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同时邀请幼儿园资深幼教专家参与教材建设,以保证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趣味性和职业性。
二、师资队伍
对于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不仅要会教英语,还要懂得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当前,幼师院校ESP课程基本上是由EGP教师担任,由于EGP教师普遍缺少课堂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教师队伍的现状很难满足实际ESP教学的需求。因此,从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入手,更新其知识体系,增强其综合素质,提高其教学能力是开展“EGP+ESP”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条件。首先,英语教师可以依据个人的爱好,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幼教专业课程自我学习提高,系统地将学到的幼教专业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到幼儿园挂职锻炼或在幼儿园兼课的方式拓展自己幼教专业知识面,进而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得以增强。同时,学校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各种专业进修机会,选派一些具备一定学习能力,有一定培养价值的EGP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或出国进修幼教专业课程,或鼓励优秀的英语教师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最后,高等学校可以与知名幼儿园签订合同,聘请其优秀教师到学校为学生上课或者开展短期培训,并通过这些教师了解幼教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
三、教学方法
结合幼专院校的特点,本着“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学以致用”的原则,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且差别较大的现状,根据学生入学水平和语言教育特点,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为主,交际法、视听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为辅来组织课堂教学,进行EGP知识的学习和ESP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来,增强“EGP+ESP”教学模式的效果。
四、评价体系
针对幼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改变原来传统的评价模式,运用先进的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元评估手段对学生进行主观和客观的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绩效性评价”方式,尽量减少笔试环节的比例,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口试、课堂练讲、模拟教学等多种考核方式,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从态度、动机、任务完成情况、解决问题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核定期末成绩。具体操作如下:每学期平时成绩占30%,期末为7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作品(含儿童英语教具制作、儿童剧表演、语音测试、演讲比赛等内容)完成情况,课堂任务组织、完成及汇报情况,口语表达流利与纯正熟练情况。期末考核分年级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一年级侧重语音、听力考核,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PRETCO(B级);二年级为口试、笔试考核,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PRETCO(A级);三年级以学生各项教学技能验收(包括讲故事、幼儿活动设计、模拟教学等)为主,考察学生教学基本功。
五、结语
1.1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营造一个十分轻松、优美、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幼儿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幼儿教师通常都是自己朗读课文,让幼儿跟读,这样虽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幼儿教师往往难以引起所有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得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而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课件,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课文展示给幼儿,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将文章的内容展示给幼儿观看。让幼儿轻轻松松地就能掌握整个的故事内容,并且针对课件中各种语言对白的声调、语速、神态等各方面的不同,让幼儿进行模仿和训练,可以很有效的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师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
1.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科技素质
在幼儿教育中,科技方面的教学是其中比较重要,同时也是比较困难的内容之一。在传统幼儿教学当中,由于这方面的知识和内容相对较为枯燥和乏味,理论和概念性的东西偏多,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因此,一些幼儿教师对此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幼儿在这方面的基础十分薄弱。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让幼儿教师改变了这种教学思想,他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科技教学的一些成果或实验等展示给幼儿观看,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儿童的兴趣,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1.3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提出“歌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歌”,他认为,音乐艺术对幼儿性格的发育和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幼儿园中的广播和班级中的各种录音设备、多媒体软件等,对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性格的形成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应当分别在早操、午餐、午睡、下午的课外活动等时间段,有针对性的仔细挑选段不同的音乐来播放,通过大环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游戏活动方面的影响
2.1营造氛围
在传统幼儿教师的教学思想当中,对于游戏活动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认为只要组织幼儿做游戏就可以,忽略了氛围的重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游戏时,幼儿教师往往只是给幼儿播放录音,效果十分不理想。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音乐、舞蹈、动作等立体、直观的展示给幼儿,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声音、画面、动作相结合的和谐效果。运用教学课件,将音乐与画面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将以前难以描绘的情境直观的展示出来,更加有利于幼儿的理解和模仿。
2.2积累经验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当中,对于游戏经验的积累,条件较好的幼儿园会带领学生到一些活动场所实地进行参观了解;而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幼儿园,只能通过图片、文字等枯燥的、乏味的讲解和展示,让幼儿慢慢了解和掌握,效果十分的有限。而如今,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这些需要进行了解和体验的场景以视频的形式拍摄下来,让幼儿在不能现场体验的情况,也能有一个相对比较直观的感受,大大缩短了幼儿教师的讲解时间和讲解难度,提高了游戏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3对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
3.1有利于幼儿拓宽视野
在幼儿园课间休息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等设备,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幼儿可以自行浏览和观看,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加幼儿的知识面。应当注意选取一些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3.2方便于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等方式,加强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网站等渠道,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情况,观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以对幼儿的日常表现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以适当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对幼儿教师及幼儿园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网站交流掌握家长们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采纳,以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提升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幼儿教育变得更加完善和高效。
4结语
在大谈素质教育、发展幼儿个性的今天,如何寻求到一种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培养个性化幼儿的教育模式成了幼教界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本园贯彻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尝试在园内进行了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获得了粗浅的认识。本文试从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背景、理论来源、实施策略、我们的思考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幼教同仁些许启示.
[关键词]
小班化区域幼儿
一、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背景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体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这完全体现了幼儿发展的全面观。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对幼儿个体而言,应当培养的是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多种需要;其次,对幼儿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面向少数资优儿童,并且不能只抓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儿童,而要面向每一个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再次,应更多涉及到运用集体教学的个别化教学去发现发展的可能性和差异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个体需要,保证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我们用《纲要》的精神审视幼儿园教育现状后,发现了原来习以为常的一些模式和做法的弊端。例如在时间的安排上死板、缺乏灵活性,幼儿缺乏自由活动与小组活动的时间,缺少对时间的选择权;在教育内容上,来源往往只停留在教本和即定的教材上,缺乏与幼儿经验、生活与兴趣的联系;在组织形式上,注重集体教学活动而相对忽视幼儿自主选择的自由活动。在这样的形式下,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于是,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呼之欲出。
2、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中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的强调统一,个性
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个性化发展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因为个性是创造的基础,是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生理在不断的发育、发展,幼儿园的活动应促幼儿身体、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又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改革,那种灌输式、强迫式和整齐划一的教育方法无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更不可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自然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满足不同幼儿富有个性、不同需求的教育模式,使每个孩子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班化区域活动需要顺应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期望通过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提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二、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来源
1、小班化教育理论
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指班额)教育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小班,指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班级儿童数量。小班教育则指随着班级人数减少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小班化教育与小班教育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小班化教育是教学论范围内的一种教育模式的概念,具体指在某种教育价值判断支配下,教育活动形成一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教育过程,带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①主体性教育特征。追求的是始终将幼儿置于主体的位置,一切以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儿童的需求及发展潜能。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②个别化教育特征。人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各方面特征以不同形式联系而组成的完整体系。但人有时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质和个性,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个别差异。成功的教育必须正规儿童的差异,教育者以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高效的教育形式与方法为每个儿童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教育与儿童正在出现的心智能力相匹配。小班化教育具有个别化的特征,它是相对模式化、统一化、静听式教育而言的,是一种注重儿童个别差异,根据儿童发展水平与需要,寻求其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进步的教育机制。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关注儿童,了解、研究教育对象,为其制定不同于他人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儿童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
③保教合一的特征。小班化教育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与优化组合教育资源,又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密度、强度、效度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时间与空间的利用率和效益也同步提升。这就使儿童不但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并且获得更多的作为活动主角的机会。又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条件做到“面向全体儿童”,对每一位幼儿实施“等距离教育”,让教师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避免了过去教育中教师容易“重视两头,忽略中间”的倾向,保障了每个教育对象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2、区域活动教育理论
新时期教育体系中提出了区域活动这一内容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让幼儿获得知识的教育场所,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方面自我能力提高的契机。所谓区域活动,是在指定范围,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并在其中巩固以往所学知识,感知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有的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探究一个小时,因为科学区里会变的颜色,有趣的磁铁,线筒电话,橡皮琴等深深吸引了他们,而这个区域的设置,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一些简单科学原理、现象的机会,使许多浅显易懂的道理都会在玩中获得。区域活动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①区域内容应丰富,多为幼儿提供选择的内容。
②区域设置要符合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宜过深或过浅。
③区域内容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④要有较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以便教师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提高。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是由前苏联的教育专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即是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富有探究性的环境条件,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可见环境极其重要。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提到:“尽管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光谱,但每个人也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展现创意”,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聪明的环境”至关重要。而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正是力谋一个“聪明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的学习。
三、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策略
1、师幼互动、设置区域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
动去完成。因此,活动区域的创设不仅仅是多增设一个区,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区域的设置要体现这一目标,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域的种类。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应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多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角的活动。
2、选择材料、激发探究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①选择形似性材料以延长幼儿探究的时间
所谓的形似性是指材料的形状相似,颜色相似,大小相似,特征相似。比如:动物拼图、小抓手、找影子,动物拼图四种特征都相似,是将一动物和背景划分成有规律的9块或12块,幼儿刚拿到材料时先观察的不是动物的外形特征、颜色,而注意的是图块上的一个个小孔,他们往往拿起图块先一次次试孔,发现不对再换一块,直至改图块放入小孔正合适为止。而小抓手和找影子,它是形状、颜色相似,幼儿是根据外形轮廓与该物配对,拿到材料,对大小相差较大的材料幼儿能较快找对,而对大小、形状相似幼儿要将图拿过去放在影子上,仔细地观察,发现轮廓不对再换,就这样反复地尝试后才能获得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误,幼儿不再出现反复现象,而是运用目测、思考,一次成功,这时幼儿的探究行为渐渐内化到内部行为了。这些材料的操作主要运用了视觉辨别能力,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大小、颜色、形状、特征相似的材料,要求幼儿辨别的时间越长,需要幼儿进行探究的时间也就越长。
②选择隐秘性材料以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这里的"隐秘性"指的是外形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或新奇的材料,而内在的物质则是孩子一下子看不见、看不见却听得到,看不见却摸得到的,往往与孩子的生活经验不相一致的材料。比如:请你听一听、闻一闻,当孩子看见一只只八宝粥的罐子时,他们以为是八宝粥就想去拿,这时里面传出了响声,幼儿就会去摇一摇、听一听,甚至会想办法打开罐头去看一看。这些材料的操作,主要需要幼儿运用触觉,嗅觉和听觉辨别能力,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材料特别能激起幼儿想要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的欲望,但活动的规则又是不能用眼睛看,在这样的欲望下,幼儿就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尝试、去了解。
③选择可选择性材料以训练幼儿思维多变性
活动区材料的可选择性是指玩法或操作方法的可变性,多样性和可替代性。比如动物插塑、雪花片等,幼儿在玩动物插塑时,由于动物耳朵下插的口子和动物脚较相似,因此刚开始时幼儿会将兔子的耳朵装在猴子的头上,大象的耳朵方向朝上,还将他们放在玩具橱上,旁边用长形积木一围,说这是动物园。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幼儿拼搭时正确率逐渐提高。这些材料的操作,需要孩子联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因为这些材料的操作可以出现很多很多的玩法,让幼儿随心所欲地进行活动而不出现一种重复厌倦的情绪。
④选择障碍性材料以锻炼幼儿的坚持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幼儿喜欢不断反复的活动,往往是他将要掌握而
又未能熟练的一些活动。比如舀豆豆,刚开始时教师提供了一盆豆,幼儿就将盆中的豆舀入碗中,这时幼儿对舀的当作感到有些难度,只舀到一点点,或在舀间碗中时会洒落,经过一段时间幼儿舀的动作渐渐掌握,而且他们会将盆中豆抖到一起在用勺舀,这时教师再提供一些口大大小小的瓶,大大小小的勺,幼儿舀豆有的会将小瓶放入盆中再将豆舀入小瓶,有的用小勺舀,原因是小朋友认为将瓶放入大盆,用小勺或将瓶移向盆可避免豆豆的洒落到桌面。正在掌握当中,因此在材料提供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让孩子操作起来太容易,也不能让孩子感到太难而放弃,而是要帮助幼儿构建发展的阶梯。
⑤选择新奇性材料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新奇"的材料是指在活动区活动中初次出现,而且色彩、外形、声音
等方面对孩子富有一种吸引力的材料。比如,给娃娃穿衣,美工区刚投入
了两个塑封的大娃娃(画在纸上),立刻就吸引了许多幼儿询问怎么玩,听说给娃娃穿漂亮衣服时,都争着给它画、印(印章),有的甚至二、三个幼儿合作玩,这样的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吸引孩子,给孩子一种新鲜感,但是这种新奇的材料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受时间,或自身的玩法的限制较多,当孩子感到不再新奇时就有可能遗忘它,所以在提供新奇材料时我们要考虑到材料对孩子发展的价值。
⑥选择运动性材料以增强幼儿思维灵活性
所谓具有运动性的材料是指孩子的动作会带来物体的变化和运动的材
料。比如:舀米、玩水、玩沙、吹吸管、沉浮、走迷宫等等。这些活动包括儿童对物体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物体的反应两个方面,儿童发动动作是因为他想要了解会发生些什么,或是证明他们对于某一特别动作效果的预测。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发现孩子对这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幼儿舀米时有时将米舀到碗中,有时将米堆成小山,有时将勺等物藏入米中,又有时将米舀入小碗,再倒入大碗;吹吸管时幼儿刚开始会将细的吸管插入粗的吸管中,有时会用吸管拼搭物体的形状,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会用吸管对着另一吸管吹,吹中间吸管会朝前滚,吹吸管的一头,吸管会打转。孩子喜欢听动作后发出的声音,喜欢看动作后发生的变化。
3、注重引导、支持合作
小班化的环境中,由于人数的减少,每一个幼儿受到教师的关注机会大大地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的频繁接触,犹如类亲子关系,即在幼儿园中替代了部分母亲的角色。因此力求利用这种有利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上尽量做到人格上平等、能力上帮助、交往上尊重。人格上平等就是尊重幼儿,不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他,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与幼儿的对话口吻是商量式的:“这样行吗?”“你认为呢?”等等。能力上帮助是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为前提,在互动中与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发展。教师的帮助是适时、适当的点拨与指导,而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
①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目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2l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时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早已被幼教界所接受。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教师是“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②关注孩子。在幼儿活动中,教师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教师要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③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小班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而中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语言;大班则应趋于理性的指导。
4、交叉活动、促进提高
最早的班级区域活动使幼儿交往范围相对狭小、纬度不足。为了统一年龄段而能力又各有差异的孩子都有不同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建构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时对活动群体做了重新的调整。
①同班群体:主要由同班幼儿分小组进行区域活动,适宜在课程模式开展的初始阶段。
②同龄群体:主要打破班级界限,进行平行班的区域活动。幼儿在平行班中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③混龄群体:由不同年龄的幼儿集结在一起活动,他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由的选择适合的区域活动内容。
这三种形态的群体灵活组合,适当调整,更好的提高每一个不同水平的幼儿能力。
四、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思考
实施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后,我们发现了以下的一些优势,也从问题中产生了思考:
①通过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实验,我们发现教师更注意对幼儿观察、启发、鼓励、帮助和期待,在操作材料的提供上注意梯度、适宜性、个别化。在活动过程中,提出常规、制止纠纷的时间明显减少。但是此种课程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相关的理论水平,以支持解决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②增加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以让幼儿主动实践探索为主,有利于每位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评价机制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③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强的自主性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感体验、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强,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对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研究使我们看到:无论哪-个年龄段班级,幼儿在健康、认知、社会情感、艺术、游戏五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因此可以认为此种课程模式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真正体现了优质教育的效果。
但我们的研究仅仅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当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教育成本与教育效益的关系以及一些政策层面的研究等,我们将继续研究下去,以不断完善这项有价值、能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工作。
[参考文献]
《师幼互动行为研究》刘晶波
所谓胜任力,是一种行为特征,是在特定活动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内在的、深层次的特征。可以是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也可以是动机、特质、态度或价值观。对胜任力最早展开研究的是“管理科学之父”泰勒(Taylor),当时他对“科学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兰德主张用胜任力测试代替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试,他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掀起了人们对胜任力研究的热潮,自此以后,研究者对胜任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且逐渐将研究拓展到教育领域。对幼儿教师而言,胜任力强意味着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为幼儿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曾说:“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对幼儿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也表明,幼儿语言的习得与发展和成人的语言有着极大的关系。幼儿语言学习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上述环境中学校环境最为重要。学校语言环境包括教师的语言示范、宽松自由的气氛、教师参与指导的热情以及对学生语言行为持有的态度等。诸多因素中,首要的是教师的示范,如果缺乏良好的语言示范效应,幼儿的语言不能得到系统的、较好的、积极的发展。鉴于幼儿教师语言素养的特殊重要性和显性突出影响,教师要用正确、规范、生动的语言,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树立榜样,从而促进幼儿能够习得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身心的和谐发展。笔者以为,胜任力强的幼儿教师其语言素养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语音方面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幼儿教师职业语言是标准的普通话,为了提高胜任力,幼儿教师应做到语音准确、吐字清晰。首先,我国普通话还未全面普及,部分地区普通话推广程度较低;其次,幼儿自身发音器官还不成熟,吐字不清,发音不准的状况时有发生;再次,幼儿有意注意较弱,倾听他人说话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的表达不能出现口齿不清、语音含混等现象,而要语音标准,语言规范。教师既要用正确的发音给幼儿作出示范,还要引导幼儿注意区别发音相似的读音和容易混淆的发音,如平舌音z、c、s和翘舌音Rh、ch、sh,f和h,n和l,韵母中的前、后鼻韵母等。这些如果不引导幼儿加以区分,幼儿一旦形成错误的习惯,将会对其终身语言产生影响。
(二)词汇方面
生动浅显,简练易懂幼儿生活经验有限,词汇比较贫乏,具体交谈过程中,词不达意现象、用错词语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用正确的语言给孩子做示范。但是如果幼儿教师对自身语言素养和语言表述习惯不加以重视,语言表述方面存在漏洞,其负面的影响就会非常明显。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重视语言修炼,努力克服语言缺点,为幼儿的语言学习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由于幼儿处在特殊的学习阶段,她们掌握的词汇较少,不同年龄、不同个性幼儿的个体化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对幼儿说话要尽量简单、具体,交流时,要多用单句、短句,要高度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同幼儿的交际口语尽量儿童化、浅显化、形象化、生活化。
(三)语法方面
语句完整,语言规范语法是构词成句的规则。由于交际阅历少,幼儿本身对语句的把握很多时候不够准确,类似单词句、电报句及其他缺少成分的不完整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老师要注意倾听幼儿谈话,要用规范的语句做出示范,说话时语音要标准,语句要通顺,组词或造句要符合语法规范和要求。还要从交际效果入手,让幼儿意识到完整、规范化语言的重要作用,引导孩子说完整的话,表达正确的意思,提高语言的交际功能。
(四)语用方面
文明有礼,和蔼自然对于幼儿教师而言,耐心、爱心、恒心是衡量其胜任力高低程度的重要指标。胜任力高的教师,她们在语言交流时表现出较好的耐心、爱心、恒心。她们在语言中融入了浓浓的关爱,她们对幼儿体贴、关爱有加,每句话都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她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真诚地对待每个儿童,把幼儿当作自己的朋友,甚或是自己的孩子,说话的内容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均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范围,说话时态度和蔼可亲,上述表现使教师的教育更具吸引力。
二、幼儿教师语言素养提升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优秀教师的魅力在语言方面的表现是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能够春风化雨、滋润心灵。但在现实中,幼儿教师间语言素养差距较大,公立学校经过招聘选拔的教师总体语言素养尚好,但部分临时雇佣的教师语言问题较为严重,比如发音不够标准、语言不够规范;师生交流、家校互动时语言平淡,语病频出,不能做到感情丰富、内容充实。幼儿教师应如何提高语言素养,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交际、感人育人作用,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加强学习,夯实理论
根基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由此可见,作为幼儿教师除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化修养等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对自身的定位尤其是自身的语言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准确的把握。为了提高胜任力,教师除了要不断学习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如《教师言语表达》《语言学概论》等理论书籍。只有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语言表达上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二)扩大阅读,丰富文化
底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经过历史淘汰与积淀的经典篇章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于一体。教师要博览群书,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教师感受丰富优美的语言,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对于优秀篇章,幼儿教师可以示范朗诵,朗诵前邀请其他老师对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剖析,共同探讨,把握要点。朗诵时可选择合适曲目配乐,在优美的氛围中,老师的诵读不知不觉地训练了自己的发音技巧,丰富了词汇,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感受与语言熏陶。
(三)注重情感,美化生活
语言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由许多环节组成,老师可从日常生活语言表达效果的提升方面来提高自己的胜任力。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均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可用准确、生动、充满生活乐趣的话语,对日常生活中不同生活场合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早操之前,教师要对幼儿队伍进行整理,老师可以说:“小朋友,横的一条线,竖的一条线,我们都在线上站。”午睡时,教师可以说:“小肚皮,吃饱饱,小脚丫,跑累了,小眼睛,要睡觉。”盖被子时,教师可以说:“小眼睛,闭起来,小被子,拉过来,小手小脚藏起来。”这些语言简单明了、便于理解,不仅能让幼儿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能让幼儿乐意去做,这样基本上可以让孩子很容易理解该如何做事,也能实现老师的教育目的,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优化策略,锤炼沟通
语言有效的沟通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告诉我们:“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因此,对幼儿实施教育时应当以激励为主。但现代教育实践表明,成功的孩子应该是鼓励+批评的模式。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与激励的原则,但也要客观指出孩子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帮助孩子自信、健康、正确地成长。胜任力强的教师,无疑是能够艺术性运用语言对幼儿展开评价和引导的老师。
(五)加强内省,创新教学
语言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学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创新,在提高语言能力方面下工夫,才能提高教学能力。首先,注重内省。学而不思则罔,教若不思同样也罔。现在的幼儿同以往相比,差别十分明显,教师不能仅凭过去的经验,想当然地与幼儿进行交往沟通,必须牢记“经验+反思=成功”模式,通过不断反思生成新的理念、新的认识进而构建新的教法,为高效教学夯实基础。其次,注重创新。幼儿教师的工作重复性较强,但老师不能仅是简单的重复,要更具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努力“从同中找出不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注重积累语言材料,建设语言仓库,贮藏丰富的资料,使语言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结语
摘要: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幼儿园的游戏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建议,从游戏中体现出以学前教育理论为起点,探讨幼儿园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幼儿园游戏的现状、引导策略和游戏过程的创新。目的是为学术界提供肯定的理论参考,为在一线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提供指导。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教育;现状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幼儿园游戏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重要方式,幼儿教育中需要这种游戏精神。因为幼儿天真灿烂,他们只想追求当下自由的生活,对于游戏有一种天生的目的性。游戏是儿童天真灿烂、追求自由天性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措施,是挖掘智力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同时,推进儿童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个性品格的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能发挥本身的创造能力,还能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并且还能锻炼个人的意志力。所以,幼儿园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幼儿园游戏教育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改革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教育信念,带动儿童的自主性,让儿童在幼儿园游戏中能有效激发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技能,从而提高幼儿教学的质量。
一、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获得的价值
1.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过程
小孩在幼儿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游戏是自由独立的,是每时每刻都能进行的,比如在餐前的数字游戏;户外的身体接触游戏;口语游戏等等。这些游戏的内容、过程、空间、难度等都是可以随时改变的,非常适合幼儿生理活动的需求。
2.促进儿童认知的开展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与他人、物体、环境相互作用,借助语言的互动交流,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探索和实施,满足他们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获得社会经验的一种特殊方式。3.推进儿童社会性的开展在幼儿园游戏的情境中,儿童需要和伙伴互动交流、互相协作、一同选择、组织协调、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并且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以及同伴的游戏行为。游戏过程其实就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二、创新游戏内容
1.加强儿童的生活体验,创新游戏内容
儿童想象力是对于记忆表象所进行转化来的过程,而记忆的表象则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加强儿童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对游戏的创新和实践不断改革。比如,在“小熊造房子”游戏活动中,要多组织儿童去搭建各类建筑物,也可以让儿童自行去搜索和房子相关的图片资料,加深儿童的表象记忆,在熟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幼儿游戏活动,这样一定能起到有效的成果。
2.需要延长游戏教学链条
普通的游戏活动一般都只出现在校园内,幼儿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比较严重,在游戏中的知识性和技巧性收益较少,所以,需要在儿童游戏任务的驱动下,不断创新游戏内容、拓展游戏的纵向、横向空间,这样才能使幼儿园游戏更加有趣,更能提高游戏的效果。比如,可以为幼儿设计《我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游戏题目,让幼儿回家后收集家里的声音、照片和物品等资源,然后在班级内进行展览,让幼儿在课堂上讲讲我和哥哥姐姐的故事,评比一下哪位小朋友收集的资料最全、故事讲得最好,过后可以对学生展开亲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扩充了游戏的实践容量和空间,加强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能有效达到幼儿园游戏的活动目标。
三、对于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
1.幼儿园游戏的指导一定要注重观察
老师可以通过制订教学计划,有方向、目的和步骤地指导儿童开展幼儿园游戏,利用游戏教育的作用,明确指导的方向性。
2.游戏中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幼儿在游戏中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游戏伙伴,决定游戏活动材料的技巧和方法,即自己能够决定游戏玩法、和谁玩以及怎么玩。老师适当地给幼儿提供帮助和指导,不但能增进老师和儿童之间的感情以及扩展幼儿语言,还能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根据幼儿年龄段指导游戏
幼儿的年龄不同,使游戏的方式种类也有所不同,对于老师的指导态度也是有所区别的。老师在组织游戏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区别对待,不能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要针对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施教。总之,幼儿园游戏是一种愉快且有益的自由活动,不但能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能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幼儿园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学习契机,有趣的游戏活动能让小孩全身心投入,游戏是一种能表现和肯定幼儿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活动,有利于幼儿主体发展和培养的教育价值。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以幼儿主动性学习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所以,老师应当把幼儿园游戏当成基本教育活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幼儿都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有关幼儿园幼儿教育的指导方针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应该是游戏,这点可以看出幼儿园在教育方面很重视游戏的作用。实践证明,集体教学活动能够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通过幼儿园的课程安排,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幼儿园也都将集体教学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是因为通过集体活动教学能够让幼儿更贴切地理解教育的内容,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充分地认识这个社会,这个是让幼儿熟悉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因而笔者认为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通常幼儿园会采用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一)集体教学活动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学中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是集体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对幼儿们展开基础性教育,这对幼师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通常幼儿们还没有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的能力,他们不受束缚,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要引导他们学习需要非常的手段来吸引他们的兴趣。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来说,能够使他们针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的学习气氛下,幼儿们能够彼此获得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集体教学活动还能给幼师一个评价学生的平台,让教师经过横向的比较评价幼儿的各项能力。还能充分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二)目前幼儿园的现状
首先,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集体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模式,这是我国特有的,是社会文化导致的,不能因为外部环境改变的。中国由于人口众多,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因为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人文背景都不同,虽然我国的幼师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但是集体教学活动是最适合我国幼儿园教学的一种模式。其次,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员短缺,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幼儿园的发展,如今我国幼儿园的规模多数是较小规模的,大规模的幼儿较少,而且幼师短缺才是幼儿园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集体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较多的幼儿园而提出的。最后,我国幼儿园中缺乏有经验的幼师,多数幼儿教师都有教育过幼儿学习,但是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培训。
二、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一)幼儿的发展情况
幼儿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目标和成果,而其中的过程是以经验作为前提来进行顺应和同化。所以,只有以幼儿原有的发展,合适的教学活动才能进行下去,在教师的周密设计下,支持和引导幼儿的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丰富。但是,如今很多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是往往会没有对其幼儿原有的经验进行思考和分析。很多教师通常将注意力放在活动的内容本身的特别,流畅的环节等活动的本身设计,却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升幼儿原有的经验和发展上的元素撇在一边。例如,在识别数字的活动中,教师在操作的材料上做了精心的准备,还设计了许多精彩的游戏。但是,在其难度上却对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挑战,非常轻松的达到了教师所要达到的要求,这说明了教师仅仅将目光放在了课程的完成流畅性,而完全没有考虑幼儿本身水平是否符合教学活动的真正的目的,这也就没有达到锻炼和提升幼儿的教学目的,对于幼儿的作用并不大。这样的教学,就算如何的新颖,如何的有趣,逻辑在如何的严谨,但是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没有多少的帮助。此外,很多教师为走捷径而去从杂志上或者其他地方抄袭现成的教案来进行组织教学,他们觉得这些教学活动达到了标砖,也是完美,可是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教案只是适合一般的发展情况,或者针对某个班级而进行设计的,不适合多有的幼儿。所谓的集体教学要针对性的对本班的情况作出具体的详细的思考。
(二)教学中的环节的目标
每一项集体教学活动,都具有相当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虽然可以不排除其生成的成分,但是教师需要掌握整个过程中的其所要达到的策略和目的。如今,教学目标的罗列在教师的活动设计里都能够达到,但是这些环节却没有说明的具体性,就是单纯的粗略的笼统的罗列出来,如:第一步,导入环节第二步,进行探索第三步,总结评价,等等,非常的套路化,模式化。这就让教师无法清晰的看清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关系,无法体现出各个环节的实效性。如,游戏是教师在活动所使用的一个常用方式,但是使用这个游戏是为了体现什么呢,这个游戏能给幼儿们带来什么,心中没有清晰的谱,这也就让活动出现一个表面上很成功,但是却没有任何实际性意义的状况。同时,这样的模式,罗列方式的简单就会把教师是思维固定下来,失去了创新,失去了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模式的机动性。被现成的教案牵着鼻子走,不能以教学活动针对性的处理存在的相应的问题。例如,某个数学活动对9的组成和分解中,其实幼儿早已了解其中的道理和奥妙所在,但是因为教师的定性思维,走规定的老路线,坚持原有的设计进行一项又一项有趣的活动,去却是整个教学活动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教学,所以,教师要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设计每个环节是要让自己知道每个环节的目的作用所在,发挥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的作用。
三、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方法
(一)用心体会,创造良好环境
幼儿的基础学习方式就是去探索。所以,引发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总会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把教育过程弄精,弄好,就是所谓的操作材料、游戏玩具、演示教具在教学中齐全,从而达到其教学的目的性,但是幼儿在身心发展中所谓质量变化却被完全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没有得到支持,就像”做礼物”的活动,教师无需只把目光放在制作教具上,也可以记住一些教室内所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导入,在省略一些复杂过程的同时,也减少了一些重复的过程,让幼儿在自己的熟悉环境和材料,提高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行,自己去开发和探索,找出其中的奥妙和规律,并亲自设计出来,让幼儿亲身的体会其中的道理,把整个教室布置成引发、支持幼儿思考的活动环境,让幼儿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把幼儿对知识的认知有了向往,从而达到了教育效果。
1.抓住幼儿的好奇心,材料备足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他们对某物好奇时,眼睛是最好的正面,抓住他们的目光,找出吸引他们目光的根源,主动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材料。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孩子在盥洗室里嬉戏,就留下来静静的看着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原来孩子正在看从水龙头内流出的水柱正随着一只小手的转动而不断的变细变粗,好奇的脸庞洋溢着欢欣和喜悦,丝毫没有意识到身上的湿漉漉的衣服,墙上也充满了水珠,这让我有了一个想法,我在活动室一角的桌子上放上了几盆水,还准备了一些小瓶$小碗$杯盖$小船$积木$海锦等各种材料,孩子们马上围到这张桌子周围,开心的玩起水来。在玩水过程中,幼儿认识了水的特性,获得了许多有关水的知识。
2.为幼儿所需提供氛围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充分的爱是孩子们的基本需求,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丝微笑,一声赞美,一次抚摸都能为孩子带来莫大的动力,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活动中,对孩子微笑着说声:真不错,好极了,加油哦。诸如此类的激励话语都能够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如果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的见解是,要去认真的听,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愉快的,自由的氛围。
(二)兴趣是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突破口
因为幼儿的年龄小,这是他们的特性,所以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新鲜度不会保持很久,这就需要教师犀利的洞察能力,找到幼儿的兴趣,并将此作为突破口,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下,在愉快情绪的触动之下,自主的积极的投入进去,教师开展的主题活动就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产生和蔓延的。
在参观商店活动中,孩子在路上看到了许多汽车,商店的柜台中也陈列着各种玩具汽车,在回来的路上,孩子们不停地讲着汽车。金金说:那个前面有只手的汽车是吊车。不是,是挖土机,我家里就有,任巍杰马上反驳。丁丁说:我家有小汽车,还有大卡车呢。我家也有,我还有警车呢。看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谈论着汽车。汽车这个主题活动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活动中,每个孩子对汽车的兴趣也不尽相同,在讨论轿车时,夏正阳最感兴趣的是刹车和排档,他不厌其烦地问司机:这叫什么名字!怎么用它!你能用给我看看吗!(童俊心感兴趣的是车轮,他整个身子都钻到了车底下,把衣服都弄脏了,终于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我看见这辆汽车有四个轮子。(他的话引起了几个孩子的兴趣,在参观停车场的时候,他们还专门对每辆汽车的轮子进行了比较和研究。
(三)游戏是学习的催化剂
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工作,不是负担,不完全是生活,是学习的一个途径,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和追寻,它是自发的,是主动的,是愉快的行为活动,知识技能往往都是通过愉快的游戏中掌握到的。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设计了以下游戏,找椅子,请幼儿找一个椅子坐下来,比一比人多还是椅子多,戴帽子,请幼儿给瓶子盖上盖子,比一比瓶子多还是盖子多,开锁,请幼儿找钥匙开锁,一个钥匙开一把锁,比一比钥匙多还是锁多,喂鸡,请幼儿把虫子喂给小鸡吃,比一比虫子多还是鸡多。游戏是在幼儿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许多的本领,将玩中带学,学中有玩的教学理念体现出来,提高幼儿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在其中得到了主动性的培养,为幼儿在将来学习的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将为此受用终身。
(四)生活中的节奏,刺激学习主动性
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的节奏通常包括“节奏乐”“认识节奏”活动。这也是教师训练幼儿节奏的主要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周围的节奏音律随处可见,就如动物的叫声,音乐的节奏,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自然的条件下找到节奏的所在,也可以在自己的设计的有固定节奏环境下,让幼儿们充分体会,找出节奏的奥妙,让节奏乐陪伴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去。
1.语言活动伴随着节奏。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教师可以以诗歌的朗诵特点,围绕教学发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利用外物只管的将诗歌内容展现在幼儿面前,然后让幼儿随着节奏,拍手,点头等,找到节奏的规律,最后和乐器伴奏一起配合起来。
2.音乐里找到节奏。学习节奏,这和舞蹈,歌曲、律动、欣赏等活动是分不开的。在让幼儿学新的歌曲之前,要让孩子们先练习歌曲的节奏,在拍子的配合下,让幼儿们找出歌曲中的特点和奥妙,再在这基础上把歌曲的歌词记下来,在手脑并用之下,即学会了新的歌曲,也掌握了节奏。
3.节奏练习应该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在幼儿练习拍球的时候就可以找到节奏,这既让孩子们增强了趣味性,也能发展幼儿的节奏感。
为了比较全面真实反映幼儿园英语师资现状,笔者整理了中国知网上近三年来所有关于幼儿园英语师资现状调查文献,并从中选出最新和最具代表性的15份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一)教师数量匮乏。
很多地区幼儿园的兼职或外聘英语教师达超过50%以上,其中天津市和常德地区的幼儿园中兼职或外聘的英语教师高达75%和96%。如此过高比例的兼职或外聘教师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教师学历不高。
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学历以大专为主,虽然有的幼儿园也有较高比例的本科学历英语教师,但大多数是后来进修获得的本科学历。此外有的地区幼儿园如西安市和常德地区还有20%和25%的高中或中专学历。
(三)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专业主要是学前教育、英语教育及少数艺术、中文等专业,毕业于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师资寥寥无几。这样的教师不是缺少幼教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就是缺乏英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难以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学。
(四)英语教师教龄短,教学经验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很多幼儿园英语教师的教龄都在5年以内,而且教学经验不足,能力有限。这说明高校开设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已经滞后,未能更早、更多地为幼儿园英语教育提供更优秀的师资,致使幼儿园英语教育质量低下。
(五)英语教师性别比例不合理。
当前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男性英语教师及其匮乏,很多幼儿园男性英语教师的比例为零。这种现象不利于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幼儿园英语教师在幼教及英语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面比较欠缺,同时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和英语教育理论知识的英语教师的比例只有20%左右。这样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储备显然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当前幼儿园英语教师需要加强的英语知识有词汇、语法及英语文化等,需要提高的英语应用能力有听力、阅读及写作等。虽然统计结果显示天津、武汉及西安等地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和英语口语相对较好,但从其他调查数据看,情况并非乐观,比如宁波市幼儿园只有18.3%的英语教师认为自己的英语语音语调标准,常德地区40.8%的幼儿园英语教师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不满意,61%的幼儿园园长对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不满意。由此可见,提高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素养仍然非常必要。
二、加快高校学前英语教育改革,培养合格幼儿英语师资
(一)科学制定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是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格。针对当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全面、素质不高、能力低下的现状,高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应该将其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学前教育及英语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胜任幼儿园及幼儿教育机构的英语教学、管理及教科研工作的新型高等专业人才。
(二)合理设置学前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前幼儿园英语教师在幼儿教育理论、英语语言学、幼儿英语教育理论、英语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以及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均匀不同程度欠缺说明以往简单地将幼儿教育与英语教育的课程混搭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师资的。学前英语教育专业较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1.思想道德、文学、体育、心理健康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职业情感和人文素养等;2.学前心理学、教育学,英语语言学、幼儿英语教育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夯实学生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3.英语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与修辞、英美文化概况、英语视听说、英语泛读、英语精读、英汉翻译、英美文学、幼儿英语歌曲与表演、幼儿英语活动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4.摄影、书法、营养与健康等专业先修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技能;5.专业见习、实习等专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教书育人能力。
(三)改革创新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模式
当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低下、教育教学能力不足除了与他们在学校受教育时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关,还与其受教育是所用的传统、低效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科知识体系为顺序、学科内容为载体、学校教室为空间”这一教学模式密不可分。为了确保培养出优秀的幼儿园英语师资,高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应该革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健康发展和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交际法、情境教学法、社团学习法、任务型学习法及多媒体、网络等多样性教育教学手段,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高校教育和幼儿园实践为纽带,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新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四)合理提升培养层次、扩大招生规模、调整生源性别结构
鉴于目前幼儿园英语师资学历不高、数量不够、性别失衡的现状,有条件的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学前英语本科及研究生层次教育,并根据社会对幼儿园英语师资实际需求和办学能力合理扩大招生规模及男性幼儿英语教师比例,从而为促进幼儿园英语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英语师资。
(五)积极开展职后培训,提升在职幼儿园职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人均GDP水平的上升,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种形势下,使得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大,许多高职院校顺应市场需要,纷纷开设了与旅游业相关的专业。但从现状来看,由于我国各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而旅游行业在旅游人才的选择方面,不仅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样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形势下,在高职旅游教育教学中,完善实践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便也显得尤为重要。
2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存在的不足
从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来看,各院校在教学条件方面存在的不足,普遍体现在如下几点:
2.1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高职院校旅游实习基地的建设等于是模拟企业,学生可以在实习基地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关键技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现状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实习基地建设却差强人意,受资金或学校发展条件限制,实习基地不完善、不健全、利用率低。一些高职院校实习基地一年内只有很短的使用时间,学生实践技术训练严重不足,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到位,学生很难掌握技术精髓,最终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2.2校企合作不理想。很多高职院校未能积极与涉及旅游知识的校外企业充分沟通、交流,对校外认知实践参观考察的企业类型太少,未能全面、整体地去认知实践各种各样与旅游相关的企业。例如,学校只重视与旅行社的合作,却对旅游购物场所、旅游娱乐场所、旅游饭店等相关企业没有深入考察,导致校企合作过于单一化,合作效果不理想。再从认知范围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只重视与当地或邻近省市的合作,未能扩大合作范围,以全国为范围,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3校外实训基地覆盖面小。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也逐渐意识到了旅游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以便于学生的实践学习。但校企合作在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且校外实训基地的覆盖范围较小,实训基地偏向于旅游服务类而非旅游管理内,学生只有在综合实习阶段才能进入实训基础,无法在校外实践基础进行企业认知、课程内实习。这种现象,自然会限制旅游实践
教学的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出实践教学的价值。
3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策略
基于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存在的不足之处,文章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可通过如下几点策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以便能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3.1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地
为能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各院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尽可能地投入建设资金,若高职院校资金实在有限,也可以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专项建设资金,或是向校外企业寻找赞助,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健全旅游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应该涵盖广泛,建立起涉及旅游专业的各类型基地,例如模拟酒吧、模拟景点、模拟客户、模拟饭店、模拟购物店、模拟旅行社、导游产训室等类型的基地,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融入到情境当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在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应用的基础上,教师也需配合多种有效、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案例等策略,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2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3.2.1强化校企合作。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我国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还应该深入各个企业,大胆探索尝试,推行“校企合一、校企互动、校企共建”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院校与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对企业详细介绍院校旅游业人才的优势,通过不断努力,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各旅游企业的需求,实行定向培养计划,使学生能早期进入企业实习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即就业打好基础。
3.2.2拓宽校企合作渠道。高职校院旅游专业与企业的合作不能仅局限于旅行社一方面,凡是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均应该深入沟通,加强合作,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多种选择。例如旅游饭店、商店、交通、娱乐场所、旅游景点、服务管理公司、出版公司、影视公司、食品卫生、生活服务等类型企业,多多少少都涉及旅游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今后的就业意向,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尽量为学生争取到实习实践的机会。再者,校企合作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省市,学校可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所用专业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寻求校企合作机会,多联系一些有实力、待遇好、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选派优秀的学生去各企业实习,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帮助学生留在喜欢的企业,以满足学生与企业的发展需求
,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和纽带打好基础。
3.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①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手段。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加强旅游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校外实习基地不仅能使学生通过岗位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也能使教师在实习基地通过岗位培训提升工作经验。高职院校应该与优秀且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遵循“校企共建、互利互赢”的原则,共创校企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的实习基地得到保障,同时也满足校外顶岗实习的需求。
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需遵循的原则。为能拓宽旅游实践教学内涵,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体系需是复合型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实习内容上应该包括旅游职业素质实训、旅游服务技能实训等;在类别上,既要包含传统旅游企业的实训内容,又要包括与旅游相关行业企业的实训内容,以便能促进学生旅游知识的灵活应用;在空间上,校外实习基地不仅要包括高职院校所处的这一片区域,也应该辐射国内外旅游经济较为发展的地区。通过以上三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原则,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实习需求,培养创新、实践的复合型旅游人才。
4结束语
优质的数学启蒙教育,要能够引导幼儿从材料的操作中、从其自身的游戏行为中感知数学知识点并尝试在生活中延伸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需要教师具备无论在正式教学环境还是日常活动情境中均能启发幼儿建立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之间联系的相关智慧。〔4〕但在目前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缺少对幼儿主体认知发展规律的研究,表现出试图推进幼儿认知发展的“超前意识”,比如,活动设计中随意拔高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前让幼儿学习还没有认知经验的数学概念;单次活动中有多个新的数学概念同时出现等。这些看似超前的活动设计,事实上是扼杀了幼儿逐步感知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的机会。有正确数学活动设计理念的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天性,关注幼儿活动,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动机,通过选择、整合和提升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琐事”来构建课程的内容,〔5〕多预设一些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探索的操作环节,向幼儿提供充分认知数学现象和规律的机会。
二、活动指导方面: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实际需求,重视生成
对数学活动的预设固然是重要的,但也要关注活动生成。因为幼儿的数学认知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幼儿个体在数学学习上体现出不同的潜力、经验、能力、兴趣和需要。由此,教师在指导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顺应幼儿的数学发展规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幼儿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仔细观察并及时根据幼儿的探索发现和发展需要,对不同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作出不同的反馈和指导。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生成点,善于将这些生成点转化为新的活动内容,以调整预设中的不合理之处。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教育目的。但在一些数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引导仍带有强制性———不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和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仍然按照自己固有模式和预设思路进行教学。比如,在一次大班的非标准测量学习活动中,教师预设用一根竹杆来量“房子”的高低。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尝试运用了其他工具进行测量且兴趣盎然,教师却不予采纳,坚持要求幼儿用预设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强制性教育行为,可能使幼儿在这次活动中失去了探索学习非标准测量和用数量表征的极好时机,还可能令幼儿丧失了继续探索数学现象的兴趣以及运用不同数学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随时关注幼儿的想法,能及时调整预设活动方式,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在与同伴的讨论和比较中尝试判断、分析测量工具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等,那么,幼儿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将远远大于教师的预期。
三、活动评价方面:关注幼儿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反思力度
幼儿个体之间对知识的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及掌握程度等存在差异性。这可能是幼儿自身认知发展阶段性问题,也有可能是家庭教育问题或受其他因素影响。教师在数学活动评价中,应关注幼儿个体发展水平,发挥评价对每个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关注幼儿个体,引发其学习兴趣目前的幼儿数学教育仍存在活动评价行为简单化的倾向,不论幼儿的认知程度如何、幼儿以怎样的方式实现了学习目标,部分教师都一概以“棒、棒、你真棒”或直接否定等“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评价。而较少关注幼儿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数学概念的认知变化过程、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过程和数学经验水平的提高过程。还有些教师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评价依据的是活动最后结果,这是比较简便直观的方法,对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这种评价方式更多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所达到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策略水平,也无法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又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太多促进意义。幼儿个体的数学认知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应该关注不同幼儿的数学发展状况,顺应幼儿的数学认知规律,耐心等待他们从最初并不连贯的一些概念和技能中,逐步相互联结形成对数学知识较完整的理解。让幼儿通过不断体验去感知、表达其所获得的数学经验。因为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不仅仅是让幼儿获得数学的相关知识,更要引发幼儿对于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幼儿发展过程,促进活动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界定为:“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数学教育中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水平并及时调整课程进展状况;引导幼儿不断接近预定目标;激励幼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评价也为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修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近年来,新的评价方式已逐渐走向多元———从目标取向的评价到过程性评价、主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带给教师的应该是理念的更新和评价方式的改变。在数学教育评价中,教师应该从关注幼儿数学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其整个数学学习的发展过程,自觉提高对幼儿个体数学发展的研究水平和数学课程构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