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

第1篇: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

体育,是对一个生命有机体进行训练以促进生命机体新陈代谢,在这一过程中并产生促进生命体成长的一切条件和因素的指导过程。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通过身体活动,结合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因此,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也逐渐深层化,其内涵并非仅仅说明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它并非仅限于表现在一个人身体的疾病状态或虚弱现象。体育教育与健康可谓关系密切,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有效增进身体的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大学生的体质现状

为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搜集检索到大量关于对高校大学生体质研究的相关文献。整理汇总,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探寻大学生体质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应的运动对策,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国内相关学者经过资料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等过程发现,大学生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尤以身体素质方面突出。此与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诸多研究与分析并行不悖。具体表现在,营养不良率增高,学生肥胖率增高,超重者的大量出现[2];大学生身体素质中的耐力素质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男生力量素质亦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体质综合评价结果偏低等。还有学者以华侨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高校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表明:学生对健康知识匮乏,对健康的意义不明确等,从而影响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下降明显,特别是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总的来说,现在大学生的健康现状确实不容乐观,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如何开展高校体育使大学生养成一种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运动的技击表现形式,具有那么多的功能和优点,让太极推手走进大学校园,带来健康,同时也使项目得到积极的推广。

3太极推手的概念

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4]。根据“陈王庭造拳说”,它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各家武术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吸取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编的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并与之相匹配的太极推手[5]。关于太极推手的定义很多,笔者经过比较认为这一说法比较全面:太极推手是以传统太极推手理论为基础,以习练者为活动主体,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简称十三势)为主要活动内容,习练者双方斗技较力从中获得所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大学生学习太极推手,由于他们无论从年龄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了解其文化内涵,体验其传统文化的特点上比一般的学生更深刻,也是理想的学习阶段。太极推手的文化自身优势对高校学生的健康价值不可估量,在现今西方体育横行下它是一枝奇葩,给人新的视角,也让人们反省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回归的意义。

4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的健康价值

4.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生理方面的影响

4.1.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里他们时常面临着学习、生活以及择业等各方面压力,这促使他们的交感神经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在加上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较低,很少有时间空间调节自己,因此,他们的情绪会经常性的表现为易怒、烦躁等,严重最终或会造成头痛、过度疲劳、胸闷、血压升高或冠心病等不良疾病反应[6]。太极推手的练习要求思想高度集中,用推手的术语来说,重在练习“听劲”,即肌肉的本体感觉,把注意力放在“粘点”上,感受捕捉对方用力,培养良好的心态及静定功夫,太极推手拳论中讲求“以静制动”,其就基于听劲的基础上。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身心的松静状态下,机体对对方的功力判断的更准确。在放松内心平静状态下与,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能够稳定情绪,这是太极推手习练的重要结果。因此,它是良好的镇静剂,可以帮助消除怯场心理。然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功效,势必要下一番功夫去习练体会。太极推手的训练是在练一种“功夫”,需要耗费时间去推敲揣摩,才能于身受益。

4.1.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太极推手的呼吸方式讲求深、长、细、匀,简单的四个字在现代生理学中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也从中体现出国人的智慧,对身体健康养生的重视。随着太极推手项目的发展,对呼吸的要求也有变化,尤其是呼吸频率将加快,心率一般要求在105-135次/分钟之间,吸氧量是最大摄氧量的40%--50%,介于每搏输出量最大值(125次/分)左右[7]。对于太极推手不同水平的习练人群来说,心率波动幅度会有所区别。有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水平较高的习练者心率波动幅度较小,呼吸表现为深长而平稳,因此在太极推手对抗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太极推手的发放环节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有重要影响,其发放过程中讲求“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吸蓄呼发等”,其简短浓缩的字语中蕴含着深厚的道理,这与《运动生理学》[8]中的理论是可以相互支撑的,因此,正确的发放可以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入、利用氧提供方便。

4.1.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机体肌肉的影响

机体在正常的肌肉锻炼状态下,一定范围内肌肉初长度的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也会相应的增加,相反,肌肉的初长度缩短时,收缩力量减小[9]。太极推手对神经系统的控制及体液调节有着重要能动作用,因此,太极推手的练习能够有改善血液循环,保证皮肤肌肉的健康。大学生在进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上肢在对抗过程中不但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撑,还要有大力量的保证,身体的稳定要求有腿部肌肉的力量做保证,而且在进行“四正手”等技术动作时腰部的力量是完成的保证。因此太极推手在给大学生娱乐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

4.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价值

太极推手属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它的心理健康价值值得大学生去研究和练习。在太极推手的对抗过程中,初学者或急性者往往喜欢使用蛮力,在这种主观愿望下反而是自己的弱点暴露,被对方借势通过“引进落空”,最终造成失败的结局,我们经常说的“四两拨千斤”也映证了这个道理。随着对太极推手的不断习练及实践,加上对拳理的理解和体悟,习练者会明白冷静、沉着的重要。因此,太极推手对急性者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太极推手对于大学生果敢、机敏性格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推手在技击中倡导“随曲就伸”、“舍己从人”[10],外在表现为对手之间的斗技较力,内在是“和合”运动的重要代表,通过高尚的礼仪及点到为止的武德,培养人内在的修为。因此,太极推手对好勇斗狠者的性格改变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在遇到太极推手水平强于自己的对手时,在惨败的教训及对手武德涵养的感染下,会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明白自己的不足,因此对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有重要作用。此外,太极推手给大学生提供了陶冶情操的课堂空间,一方面能有效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太极推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感情,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焦虑、敏感、抑郁、敌对及偏执症状等,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情绪良好化、智力和精神的良性健康[11]。

4.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价值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技击表现形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是太极推手的基础,作为太极拳的一部分,它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提供价值。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的瑰宝。多年的发展更验证了太极推手所具有的强身健体锤炼身心的良好效果。在太极拳中我们知道其蕴含的“和合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太极拳术与“和合文化”的融合,体现出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并最大程度地开发习练太极拳者的个人潜能[12]。因此,大学生习练太极推手,通过对太极拳健康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发展与他人和睦关系,友善尊重他人,培养高尚的武德。大学生在太极推手习练中通过进行思想、兴趣的交流与了解,增进距离,相互帮助,忘记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的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更好的相处他人,友善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13]。

5结论

第2篇: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文化 心理健康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体育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积极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方式和满足现代大学生越来越强烈的心理需求及精神向往。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受到较大冲击、各种压力将出现在大学生面前,主要表现在家长期望值过高、心理比较闭锁、自我认同危机、就业压力等,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日趋上升。而体育是人类体育运动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形态的科学实践;是改造自身人文精神状态的人文实践,是人类文化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的意识形态和人的生活方式,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研究,是当前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

要对高校体育文化加以界定,首先要确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体育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并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构成了校园文化群。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群中较为特殊,它的内涵是高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总目标而实施的传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文化现象。它包括学校体育目标与任务,师生的体育爱好与志向,学校体育的风气、传统与习惯,学校体育管理队伍及各种业余体育团体的组织机构、群体活动、课余训练、各类竞赛、体育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还包括体育道德风尚、体育精神价值等,但不等同于校园体育现象。

1.3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体育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增长学生才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对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忍不拔的意志、拼搏进取的精神有显著教育意义;

(2)高校体育文化具有娱乐特点,能愉悦身心、调节情感,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教育活动;

(3)由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较大,在西方新思想涌入国内的同时,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精髓不断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相融合;

(4)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逐渐成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体育活动的参与,都有明显的个体倾向,属自由结合的群体性活动。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标准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自卑、怯弱、孤傲、冷漠、问题行为以及躯体化症状等,具体表现为:过度依赖、不能自理自立、任性、自我中心、情感淡薄、心中无他人、骄横、不合群、不善交往、缺乏承受挫折能力和生存能力等。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23.35%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2006年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个性等。公认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有3条原则和7种能力。3条原则是: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统一性、个性的稳定性。7种能力是:适应能力、耐受能力、控制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康复能力。

3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主要通过身心健康的交互作用实现。从生理学角度来讲,身体的运动有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而拥有健康的体魄,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来讲,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健康的心理可以维持人的正常情绪,保持人的正常生理状况,使人能适应环境、社会各种变化和刺激。体育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能力,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使其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提高,全面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将体育活动方式,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之一固定下来,让身体的生理改造和心理调适在健康的活动方式中得以实现。

3.1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价与认识自我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即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的客观评价,不会提出苛刻、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内在潜力。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社团的校园体育比赛,参与球类、棋类以及野营等形式的户外活动,来维持和增进大学生的正常情绪状态和生理状况,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刺激,形成健康心理,全面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体验健康的愉悦和自豪。

3.2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与他人互相沟通,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又要互相配合协助,共同体会体育的真正内涵;既要征服自我,又要征服对手,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这种精神可感染在场的参观者、服务者,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友谊,使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可见,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能提供一个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能客观地对待人生和社会生活。

3.3高校体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自尊、自重、不畏惧、不贪求,争取在社会行为准则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大学生在紧张文化课学习之余,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有利于心理调适并恢复到最佳心理状态。体育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心理宣泄的机会,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能得到心理满足感,产生愉快情绪,体会到修身养性、谦虚忠诚的内涵,实现精神的升华;能使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心理、情绪失衡时能够有效地调节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

3.4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自信、自强、宽容、大度、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体育比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活动形式,大学生利用公平合理竞争来表现自己,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无畏困难、敢于拼搏,有利于大学生摆脱猜疑和不信任,促进个体社会化。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改造自我,适应社会的过渡阶段,自身对外界的心理承受压力的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文化层次较高、年龄结构较轻、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4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文化面对的是特殊群体,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现代教育所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整个社会能否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就如何利用高校体育文化的优势,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议从下面三个方向做起。

4.1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规划

高校体育文化规划是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规划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竞争、敬业精神等;规划应把体育文化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制定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认识到强身健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加强与终身体育的衔接,使大家更好的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4.2加快体育设施的建设,增加高校体育文化的心理亲和力

体育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具有的实践性特质,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都与活动和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或制约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高校其它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完善的体育设施是促进和改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4.3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色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能够延续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为自觉的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和师生结构等不同,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路不同。因此,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总之,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学习体育文化范畴内的各种体育运动或运动技能,正是源于其对体育文化的认同、理解和需要。校园体育文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锤炼大学生的意志,促使学生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可使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各种职业和社会环境。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加强人文文化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其中长期熏陶,形成终身体育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溪海.高校体育文化探析――兼谈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观念的革新[J].山东体育科技,2004(2):84-86.

[2] 周君华,韩晓东,丁永玺.学校体育的生态环境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91-93.

[3] 冯霞,尹博.中国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对接[J].体育学刊,2004(4):5-7.

[4] 谭红,陈中林.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09-111.

[5] 文世平,廖小林.加强大学生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2(2):11-14.

第3篇: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质类型体力活动

 

2004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大学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众所周知,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体力活动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体力活动是指由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身体活动,也是指在基础代谢的水平上,身体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体力活动不足是健康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它与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结肠癌和其他一些重要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体力活动概念研究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体力活动的内涵比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育锻炼更加丰富,体力活动涵盖体育锻炼。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力活动概念研究新时期大学生体质、体力活动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对象是湖南工业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8份,有效488份(其中包括大一128人,大二126人,大三116人,大四118人)该方法主要从大强度体力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步行和静坐4个方面评价体力活动水平。大强度体力活动是指身体需要努力发挥潜能,呼吸变得非常急促,时间上必须至少持10min的活动,如搬重物、有氧训练、激烈的体育锻炼或竞赛、快速骑车等;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是指需要付出中等水平体力,呼吸较安静时更急促一些,时间上也必须至少持续10min的活动,如搬较轻的物体、匀速骑车或打双人乒乓球等;步行则是指那些至少维持10min以上的步行活动。(本实验主要采取方法)

2、SAS9.0数据统计法。数据统计采用SAS9.0统计软件处理,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论文格式范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体质基本情况 身体素质,简称体质。是指人体在各种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体育论文,在中枢神经调节的基础上,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力量、灵敏、耐力、柔韧、速度等机体能力。经调查分析大学生体质总体良好, 经时间检验,不同性别得分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男生体质综合得分、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均优于女生; 女生良好率、及格率则高于男生。进一步说明男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比女生好是由于体质达标优秀率较高所致。普遍而言男生超重或肥胖发生率为9.5%,女生低体重发生率为24.5%。男女生各组体力活动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男生正常体重组一天中大强度活动时间、中等强度活动时间、步行时间略大于肥胖组,静坐时间比肥胖组少。女生的情况与男生相反,肥胖组女生大强度、中等强度活动反而多于体重正常组。

(二)影响体质的主要因素

1.后天条件的影响

日本著名运动生理学家石河利宽教授曾以身高为例指出:“遗传因素能不能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美国学者克莉指出:“在过去一世纪内,人类的身高体重的增长主因是由于较好的营养和疾病减少”。日本的一位研究者曾用电脑对1-3年级学生的身高增长率进行过分析,发现影响身高的先天因素仅占23%,而后天因素中的运动占20%,营养占31%,环境占16%。也就是说,人体的体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先天因素影响的,这些先天因素可以通过后天的体育锻炼和保健工作得到合理的改善。由此可见,遗传虽然是人的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条件,与一个人体质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人的性格、身体机能、体形、免疫力、寿命等许多方面有着密切关系,但遗传对人的体质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的,最终人们体质的强弱主要还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体育锻炼、营养和卫生保健等条件影响着的。

2.体育理念的确立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好坏,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变本加厉的升学竞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听闻部分地区初中毕业取消了体育中考体育论文,此举正好把“多余的课,多余的时间”给其他考试的文化课“加餐”,以期提高考试成绩。青少年学生在如此思想的引导下,根本不去“浪费”不可多得的宝贵学习时间来做那些“可有可无”、“多余”的锻炼与运动。因此,“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个成长理念还没有深入青少年学生当中,潜在影响了大学生体育意识的树立。大学生的体质水平下滑,固然与中学时期注重升学率、锻炼时间少、不重视体育锻炼有关,但最重要的是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缺少兴趣、锻炼时间少、锻炼效果不佳、锻炼设施短缺等因素有关。

3、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强度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如下表:

(表一) 每周的运动时间统计表

 

年 级

性 别

0-5小时(人)

6-10小时(人)

11-15小时(人)

16-20小时(人)

21小时以上(人)

人数合计

大一

24

9

4

1

1

39

18

8

1

27

大二

9

21

6

2

38

8

14

2

1

25

大三

4

9

14

8

35

11

10

2

23

大四

18

13

3

34

20

4

1

25

人数合计

112

88

32

13

1

246

占总人数百分比

45.5%

35.8%

13%

5.3%

0.4%

第4篇: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

关键词: 学生;体育消费;特征

引言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健身娱乐与休闲的个人支出,它包括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运动竞赛表演的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体育活动直接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品、精神产品等体育消费资料的消费,以及为参与或观赏运动竞征赛而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和入场券等。随着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不断浓厚,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不断加强,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也不断增长。为此,探析他们自身独有的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体育消费。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体育消费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育消费作为人们增进身心健康、娱乐休闲、强身健体的手段和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手接受。而在我国对体育消费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并且以大学生体育消费为研究对象的更是不多。另一方面吧,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的界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识、体育消费的动机、体育消费的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曲靖师范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育消费进行研究,主要从他们的体育消费动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一起能够为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和高校体育市场开发及高校的体育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作用。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曲靖师范学院的男女大学生共150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现场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并在现场直接回收。(男生共收回79份,女生收回71份。)总回收1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100%。

1.2.2文献资料法

首先查找翻阅社会学、统计学、体育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与体育消费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接着按照目前的研究思路,把收集到的资料与原来的研究思路进行比较分析根据需要调整研究思路和选择材料,进行资料的初步分析。

1.2.3逻辑分析法

在分析文献,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论文进行逻辑分析。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pss16.0 统计软件,对收集、整理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2.1.1大学体育消费的内容

体育消费分为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及体育劳务消费。体育实物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如衣服裤子等)、运动器材(如拉力器哑铃等)、体育保健品、体育邮票、体育彩票等;体育信息消费包括订购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以及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门票,还包括购买体育音像制品等;体育劳务消费包括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的会费、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的学费、前往体育健身场馆的门票费用等。调查结果表明(表1),在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5.3%,体育信息消费占21.7%,体育劳务消费占13%。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列前三位的体育消费内容依次是:体育运动器材、体育运动服装、订购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其中,体育运动器材位于所有体育消费内容之首位,而体育邮票、体育音像制品、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费用水平最低。

2.1.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促进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观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排在前五位的是:强体健身(60.84%);满足兴趣爱好(52.68%);丰富业余文化生活(38.45%);愉悦身心(33.01%)和扩大交往(24.58%)(见表2)。说明了现代大学生对体育能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和社会性等各方面功能的认识较全面,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取向。“花钱玩体育”、“花钱买健康”的现代生活消费理念正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

2.1.4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主要消费项目及场所的选择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消费项目的选择是与个人对体育兴趣爱好、需求、消费动机和消费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对自己喜欢的项目的程度不同,对所消费的程度也不同。在消费项目的选择上,男生排在前3位的是:羽毛球、乒乓球和游泳;女生排在前3位的是:健美操、乒乓球和游泳;总体倾向于室内项目的选择。(见表3)

2.3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

2.3.1小部分学生能有计划地理性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随意性强,他们既想很好地使用手中的钱,又想自由一些来支配,但其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往往影响了支配的自由度。在调查的学生中,30.3%的男生认为自己能理性的有计划的体育消费,而女生只有20.1%,19.61%的女生认为自己易受打折、广告、促销等的影响?而男生只有8.33%。这可以反映出,在体育消费方面,大部分男生比女生更为理性?

2.3.2价格与质量是首先考虑的因素

虽然大学生渴望自由地消费,但由于其掌握的资金有限,因而在消费中首先会考虑到价格,而质量也是他们不会忽略的一大因素。在质量相当时,大学生更愿意多花钱购买名牌,17.26%的学生在消费时追求时髦新潮、个性化,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对名牌的一种追慕心理?

2.3.3大学生对超前消费持宽容态度

在调查中,3.1%的学生赞成超前消费,其中非常赞成的8%。另外,在被调查的学生中,69.2%学生偶尔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10.71%的学生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只有20%的学生从来没有出现过入不敷出的情况。由此可见,超前消费是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误区之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在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5.3%,体育信息消费占21.7%,体育劳务消费占13%。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列前三位的体育消费内容依次是:体育运动器材、体育运动服装、订购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其中,体育运动器材位于所有体育消费内容之首位,而体育邮票、体育音像制品、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费用水平最低。但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及审美价值等认识不够,体育消费动机不明确。

3.1.2曲靖师范学院学生具有体育消费的愿望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受社会环境、人文因素、体育兴趣爱好、消费动机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主动参与意识和和现代体育消费意识还很薄弱。大部分学生选择去免费场所,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场地。很少有学生选择收费的体育场地参加锻炼。男、女大学生的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相差不大,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支出主要在体育服装上。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不懂得体育锻炼的方法。

3.1.3曲靖师范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的观念男女生有一定的区别。

体育消费观念、就业形势等条件的制约,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从而导致其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也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会进行计划性安排。但部分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存在盲目性,多进行正确引导,并多提供体育消费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呈现多元化特征。大学生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享受型、文化型的非实物性体育消费为辅;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但大学生的总体体育消费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3.2建议

3.2.1合理正确的选择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消费

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促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其进行正确的体育消费。学校在安排教学上要真正体现新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提倡的“三个自主”原则。

3.2.2提供和加强硬件设施的改善

要积极开展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活动,便于学生参加;长远观点来看,要不断开拓适合不同层次体育消费的体育活动方式和场所,不断缩小他们之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差异,为其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应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场馆、器材的投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育消费对于高等学校的影响,改变观念,采取积极和理性的措施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对他们开展的体育活动给予支持和指导。同时,高校还应努力改善体育场地和设施条件,推广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活动场所,进而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和体育消费水平。

3.2.3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体育消费价格和质量要符合大学生的要求,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生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体育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倡导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适度消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加大体育消费的引导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我国体育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2]朱建宇.当代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3.

[3]张辉.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4]佐伯聪夫.面向成熟社会的体育革新[C1].林显鹏译.德国科隆国际体育科学研讨论文集.1995

[5]胡晓风.体育大观[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10.

[6]熊斗寅.体育文选[M].京华出版社.1996.32—37.

[7]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67—176.

第5篇: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大学生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认知及态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基本准确,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测试有利于自己参与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大学生对测试的质疑,体质较差学生对测试的抵触及耐力测试项目不受学生欢迎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为了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教育部于2002年7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健康标准))),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全面执行《健康标准》测试[}'} 0 6年间,众多专家学者密切关注《健康标准》的执行情况,对学生的测试成绩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但却鲜有对学生看法和观点的调查研究。本课题从学生角度人手,调查大学生对《健康标准》实施的认识和看法,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健康标准》对学生的作用,为《健康标准》更好地实施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山西省8所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他们对《健康标准》的认知情况及态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健身的著作和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高校体育健身方面的专家,在了解相关知识和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并发放问卷,共向上述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7份(男生963,女生894),有效率为92.85000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ll. 5和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

1.2.4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 1大学生对《健康标准》的认知状况

2.1.1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知情况

表1显示,78. 2%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标准》测试目的是“评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健康”,59. 2%的大学生认为是“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说明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较为准确。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是“检查学生的平时体育锻炼效果”(24. 5})和“考察学生体育成绩”(14.400),可见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宣传还需加强。另外,男、女大学生对测试目的的认识基本一致。

2. 1. 2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

表2显示,90. 6写的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9. 4%的大学生是为了拿到毕业证,说明《健康标准》测试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自己健康水平的关注程度。另外,将《健康标准》测试合格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大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此外,男、女大学生在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选择上也很一致。

2. 2大学生对《健康标准》的态度调查

2.2.1大学生对刚试反映自身实际健康水平的认识

目前,学界对于《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和标准还存在较大争议,大学生对此也有不少质疑。表3显示,有34. 1%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测出自己的实际健康水平。在这些持否定态度的人群中,男、女大学生分别占31. 2%和37.100,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测试的项目设置和标准体系Cz7,从而使《健康标准》测试能够切实发挥其在增进学生健康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2.2.2大学生对测试改变自己锻炼状况的认识

对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后,我会注意自己的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表4),有73. I%的大学生能够引起注意,有26. 9%的大学生则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健康标准》测试经过多年的实施,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已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还有四分之一多的大学生没有引起重视,说明此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在认为没有影响的群体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2.2.3大学生对a,li~影响体育健身知识学习态度的认识表5显示,有82.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健康标准》测试,有必要学习体育健身的知识,仅有17.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测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的态度影响比较大。另外,在该项选择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可见,《健康标准》测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 2. 4大学生参加测试的态度调查

在对大学生“是否喜欢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调查中发现(表6):喜欢参加测试的大学生占到53.900,无所谓的占到18.000,不喜欢的占到28.100;且男、女生的选择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了解到,喜欢参加测试的同学身体素质都较好,他们认为通过测试能够展现自己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喜欢参加测试的主要是身体素质或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把参加测试当成一种负担。如何调动体质较差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其健康水平,应该成为各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2. 2. 5大学生对测试影响生活习惯的认识

表7显示:有71. 1%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健康标准》测试会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还有28. 9%的大学生认为不会改变,且男、女大学生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大部分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以不断扩大影响人群的范围。

2。2.6大学生最不愿意参加的a,liL~目调查

在“最不愿意参加的测试项目”的选择中,56.6的大学生选择了1000米(800米),且男、女大学生在该项选择的人数均在半数以上。1000米(800米)的测试容易让大部分学生感到不适,甚至有个别体质较差的同学会发生昏厥现象,对同学们的影响较大。笔者调查发现,相对于1000米(800米),大学生更喜欢“台阶试验”测试,但是“台阶试验”在反映学生耐力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3],故耐力素质测试项目的开发和改进应该成为完善《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课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情况整体上较好。多数大学生认识到《健康标准》测试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测试并不能反映自己的实际体质健康水平。《健康标准》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已经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此反映平淡。大部分身体素质或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不喜欢参加《健康标准》测试。大学生最不愿意测试的项目为1000米(8O0米)。以上诸问题男女大学生的态度基本相同,没有显著性差异。

3.2建议

第一,建议学校针对学生对《健康标准》的认知及态度状况进行调查,根据各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标准》的宣传工作,促进学生对《健康标准》的了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第6篇: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1 引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学习外国的精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等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挖掘学生潜能的广阔天地,深受学生青睐,是学生心理行为的复合显现,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百花园,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的雨露,能及时催开青年学生心灵的花蕾,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安徽理工大学、铜陵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合肥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六所高校的男女学生各50名,共6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了《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研究论著、书籍和学术论文,及时了解相关研究进展,提高了认识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问卷的内容,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试图就目前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为进一步了解安徽高校这一特殊区域的体育文化现状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2份,回收率为92%;实际取得有效问卷为540份,有效率为90%。

2.2.3逻辑分析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的知识方法,对调查问卷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推理,找出浙江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3 结果与分析

3.1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现状

3.1.1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体育锻炼条件情况调查

表1 高校提供给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条件调查情况

 

序号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1

2

3

能满足

基本能满足

不能满足

7.95%

第7篇: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

关键词:兴趣,学习效果,弹性教学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它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管能动性的一种体现。现在运动生理学、体育控制论、行为科学一致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人们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在“激素”,他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并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笔者对任教班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试卷参考了心理学生中兴趣的差异性、动机、体育兴趣对其心理特征影响的试题..

1 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项目本身种类繁多,又具有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特点.我们调查的我院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他们活泼好动,但由于他们已经升入大学,文化课学习教中学时期相对轻松,但是社会实践能力与实践需求加大,健身的意识增强,因此,对体育课的兴趣极大.体育课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减轻压力,调节大脑,使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有足够强健的身体去完成学习任务和消除紧张的压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充分展示自我。

1.1大学生体育兴趣及性别特点

大学生体育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因素.笔者在对所教的我院420名大专班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男生感兴趣的项目依次为:散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武术套路、排球.

女生感兴趣的项目依次为: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羽毛球武术套路、排球、篮球、散打、毽球、跳绳.

从统计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差异较大,男生对竞技性较强,富有挑战性的散打、篮球、足球等项目兴趣较大,女生对韵律感强、将强身塑体结合在一体的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更感兴趣。男女学生对体育教材中的体操,武术,田径中的投掷等项目普遍兴趣较差,对教材中限选的足球、篮球、健美操、乒乓球等兴趣较大,对大纲外的跳绳、羽毛球、毽球等也有较高的兴趣.另外,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教师优美标准的示范和生动精练的讲解,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大学生体育兴趣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对有浓厚兴趣的体育项目最具学习的热情兴趣,锻炼后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学校场地、器材、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学校的传统项目,特别是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兴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固定班级固定教师的班级授课制,一名体育教师负责若干班级的体育教学,学生被固定在某一个班级,强调集中统一,往往显得机械刻板,极大地制约了教师的教学优势和积极性,并限制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选择,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降低体育教学质量,达不到好的学习和锻炼效果。体育教学大纲是政府颁布的,具有权威性和法规性,体育教师是大纲的实施者,大纲中内容广泛地涉及到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健美操、舞蹈等项目,体育教师基本功再全面也不可能样样精通。由于性别差异,男教师对舞蹈、健美操相对欠缺,足球、支撑跳跃等对女教师也有示范讲解的困难,因而不但影响教师教学的优势和积极性,也使学生失去了对教师和教材的兴趣,直接影响了学习和积极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材内容,教师魅力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方面。僵硬、古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机械被动的进行体育学习,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

3弹性体育教学的实施方法

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必修课和专选课或者说是提高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这里所讲必修课是指每一个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班级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专选课或提高课是指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赋予教学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成几个教学组,实施弹性化的教学管理。教师选择自己的特长项目招收学生来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教师的了解,打破固定授课班级,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和运动项目,这样才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才能主动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并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4弹性教学的意义

4.1 实施体育课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因素,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和自己所喜爱的教师,可使他们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进行体育课的学习,并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以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可加深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爱,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会充分体会运动后的满足感,会进一步增加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掌握运动规律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论文大全。

4.2 充分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得主动性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论文大全。教师在教授自己的特长项目时更有自信心,示范动作更准确优美。讲解更生动熟练,也增加了个人魅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学生自己选择授课教师,对教师也使一种压力,会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教法,提高组织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让学生主动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和体育教师也会使学生求知欲增强,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和锻炼

4.3弹性教学会增进师生感情交流,使教学气氛更融洽,锻炼效果更佳

教师在教授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时,会充满信心,热情高涨,更能释放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跟自己喜爱和崇拜的教师进行学习,会更加勤奋努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又会感染教师的教学情绪。论文大全。在这样的融洽愉快轻松的教学气氛中,可使师生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理学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生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运动生3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第8篇: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

摘 要: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价值观量表,考察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价值观的关系。结果表明:1)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价值观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行为方式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分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对健康的担心”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3) 相关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的大多数维度都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价值观;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402-03

The Rel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Values of Sport Major Students

LIANG Ri-zhong, CHU Yue-de, WANG Ying-chu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General well-being scale and the values measuring form were administered to sport major and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and values, Sport major students had higher score in sexu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than general stu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port major and general students hav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two respects.

Key words: values; subjective well-being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就已明确指出: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1],常能体验到幸福感的人就是一个心理健康成长的人[2],因而它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指标,幸福感高则心理健康水平高[3]。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是个性心理的核心成分[4]。价值观会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5]。笔者认为,体育专业的学生与其它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有着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但由于所接受专业课教育以及所处的学习环境不同,他们的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可能存在着某些差异,为此,笔者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为开展本地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西高校在校二年级本科大学生为被试,共发出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6份,有效率为89%。被试年龄范围18~24岁,平均年龄为19.6岁。其中体育专业266人,非体育专业270人。

1.2 研究工具

1.2.1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GWB)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问卷可以计算总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国内段建华对量表进行了修订[6]。问卷共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和松弛与紧张6个维度。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在0.69~0.89之间,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1.2.2 大学生价值观量表 本量表是由张宏如编写的一种自陈式的大学生价值观量表。量表包括社会目标、个人目标和行为方式3个维度。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在0.76~0.83之间。

1.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搜集问卷,当场收回问卷。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检验 以价值观的3个维度为组内变量,以体育和非体育2个专业为组间变量进行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内变量的主效应显著( p

表1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的平均数(M±SD) 比较

注:*** p

然后,分别考察在价值观的3个维度上,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社会目标上,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存在显著差异( p

2.2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比较 计算个体在问卷所有项目上的得分,体育专业总得分为81.37,非体育专业得分为79.28。总体来看,两类人群的得分均高于量表平均分(75),说明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体验到了更多的积极情感。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学生总体幸福感总体得分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经检验显示差异达到显著( p

2.3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以主观幸福感的6个维度为因变量,以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F(6,529)=4.16,p

表2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数

( M±SD )比较

注** p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体育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质的关系,体格、体能、健壮等因素占据优势,身体自尊水平较高,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相貌感觉较非体育专业要好,对健康担心的程度较少,因而得分较高。另外,可能还是因为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压力方面较非体育专业学生轻松,非体育专业学生课程多,还要有英语考级,多数同学认为压力大,运动与锻炼的时间少。这也是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对健康的担心”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的原因。

2.4 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计算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之间的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相关(N=266)

注 **p

价值观的社会目标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存在显著相关,与“松弛与紧张”相关不显著( p>0.05),价值观的个人目标则与主观幸福感的“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驰与紧张”六个因子全部相关显著,行为方式除了与“对健康的担心”因子负相关(p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价值观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价值观的社会目标、个人目标和行为方式3个维度,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存在显著差异;

2)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高于非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健康的担心”高于体育专业大学生;

3) 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大多数维度的相关达到显著的水平。

3.2 建议 1) 注重人格塑造,培养健全人格。体验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人格对这种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人格教育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人格结构,从而培养体验幸福感的能力。

2) 加强价值观教育,改善大学生幸福感。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因而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不稳定的,因而要加强结合多方面力量的参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03.

[2] 谭春芳,邱显清,李焰.初中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23-726.

[3] 王雁,王春萍,孙延超,等.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受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67-69.

[4] 邱礼会吉尔.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第9篇: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高校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中,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就当前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体育教学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调解;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越来越多。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 25%,近年来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是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警官院校的学生处于大学生向警察过渡的时期,较一般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更强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警体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解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

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阅读中国知网上近年来相关的论文与资料,总结当前研究的进展与存在问题,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2.2专家访谈法

就全国警体教学的专家进行访谈,咨询专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意见。

2.3问卷调查法

就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学生3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99.3%。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调查,从表1的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仅有11.6%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了解,有16.4%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高达46.1%的学生一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25.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心理健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方面,如何引导大学生关注、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今后高校教育要考虑的问题。

3.2警察院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作用分析

警察学校的学生较比一般高校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警察院校的学生专业课较多,学习压力大,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严格,学生训练非常艰苦,有很多学生常常处于焦虑当中。而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解,塑造健康的心理。由于体育课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通过体育课教学,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自身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紧张的心理,化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情绪,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缓解因学习产生的焦虑。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3.3警察院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有48.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内容较少,有21.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心理辅导能力不足,有19.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内容落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由于警察院校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区别,警察院校是为培养警察做人才储备,体育教学内容多是以格斗、散打这些实用性较强的项目为主,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而对学生心理辅导相对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

4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少,缺少心理方面的健康辅导。

4.2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3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4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调解方法,使学生可以及时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解,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5对现行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体育教学要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体育教育要包含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

4.6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健全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衔华,全宏艳,蒋湘祁,蒋艳华,罗军,刘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效用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2]陈东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应对措施[J].文教资料,2010(24).

[3]周勇.浅谈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科技,2009(12).

[4]金勇,严红玲.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5]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J].文学教育(中),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