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益智课堂范文

益智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益智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益智课堂

第1篇:益智课堂范文

昭武小学四年级

张露

我们学校这一段时间经常给我们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今天下午我们全校师生在学校操场上听取了“中小学生法制报告会”,听了两位警察叔叔的精彩讲解。

第一位交警叔叔给我们讲解了许多交通规则,还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11岁的男孩子,坐公共汽车,一上车就东摸西摸,在过桥后,汽车转弯时,男孩被甩出车门,送进医院,可能有生命危险。” 此时此刻,使我想起,有多少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毁于交通事故,有多少条无辜的生命被交通事故剥夺。那么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第一,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第二,我们要懂交通规则;第三,我们要遵守交通安全规则。我们每个学生都必须应该懂得怎样遵守交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过马路时,应该先看看两边有没有车,如果有车,就先等会儿,等没有车的时候,再过去。有斑马线时,我们必须走斑马线。特别是我们有很多同学骑自行车上学,更要注意安全。

第二位民警叔叔说:“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龄越来越小,甚至有的孩子十二、十三岁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听到这儿,我惊呆了,原来我们身边随时随地就有可能会发生犯罪行为,那我们如何才能保证免受侵害呢?在一些突然发生的事故、突发的犯罪中,父母、老师又都不在身边,周围也没人的情况下,我们就只能学会保护自己了。在学校里,常有同学被大同学敲诈勒索,因为怕被报复而不敢跟家长、老师说,一次次地让敲诈者得逞,甚至为了交出钱而去偷。这样做是非常错误的,无形中助长了敲诈者的嚣张气焰。我们必须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当然除了勇敢之外,还需要智慧,讲策略。

第2篇:益智课堂范文

1. 谈谈“先学” “先学”不是让生学自由、随意、单纯的看书,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老师首先出示学生学习的目标与自学要求,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学前点拨指导,而后让学生做学习的积极主动者和参与者,让他们根据学习的目标与要求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学的相关内容,这样老师了解了学生自学的程度后,就出示检测性的练习,来考察自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学生自学的形式也是多样而有针对性的,是带着问题去学的,是动态的,灵活而有效的,不是循规蹈矩的,可以看例题、读课文、看相关链接,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习题等。再说,学生自学时,老师要巡视但不能讲话,以免打乱学生学习的思维,在这过程中老师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的记录下来,以便在教的过程中有效的解决。

2. 谈谈课堂上的“后教” “后教”不是老师没有目的随意去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由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老师巡视,已经准确掌握学生自学情况后,老师让生对发现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质疑问难,相互交流等方式来自己处理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如果还有疑难的问题不能解决就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情况来做适时的解释和点拨,之后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兵教兵”,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相互帮助,而且还能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很轻松的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先学、后教之后及时的巩固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一般分必做题、选择题和思考题,通过学生一定量的训练和应用学来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效的突破重点、攻克难点。

第3篇:益智课堂范文

有没有这样的高效感冒药呢?

其实中医对“感冒久咳不愈、多痰”也有研究,中医观点认为,这属于外邪尚未除尽,此时的咳嗽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正邪相争的一种表现,久咳不愈表示正邪相持不下。

小柴胡汤,助正胜邪

《伤寒论》中指出,少阳病的主证是“往来寒热”,其病机是“正邪之争”。少阳病属“半表半里”,邪气不能长驱直入,正气也不能祛邪外出,所以相持不下,咳嗽迁延难愈。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感冒后慢性咳嗽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愈。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组成。方中柴胡、黄芩并用,可疏利枢机,柴胡、黄芩与生姜、半夏又能宣畅三焦,配人参、大枣、甘草则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所以说,感冒后久咳的病机与小柴胡汤组方原则非常符合。

如果患者表证已除,但有咳出黄痰、舌红、苔黄者,可合用麻杏石甘汤;若患者还有明显表证,或复感外邪,可用柴胡桂枝汤、柴胡麻黄汤、柴胡银翘散、柴胡桑菊饮等治疗;久咳不愈,多白痰,易咳出,胸胁疼痛,舌淡,苔薄白腻,脉不浮或见细而有力,可用小柴胡汤加细辛、干姜、马兜铃(编者注:马兜铃含有马兜铃酸,这种成分对肾脏有毒性作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按剂量使用,不可自作主张随便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陈皮、苏子等。

也有人认为,感冒后久咳不愈主要因肺有郁火、肺阴不足所致,治疗应清肺热、润肺燥。可用清金消咳饮治疗,效果很好。清金消咳饮组成为:杏仁、浙贝母、枇杷叶、芦根各15克,前胡、桔梗、紫苏梗各12克,枳壳9克,金银花、鱼腥草各12克,薄荷(后下)6克,生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未愈者连续治疗至3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抗感染及止咳化痰等药物,忌海腥及辛燥食物。

小儿咳嗽,用鱼腥草

第4篇:益智课堂范文

一、全面分析学生的现状 开发课程资源

1、根据学生的素质水平选择课程资源

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同样是关于当地风土人情资源的开发,对于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来说,可以在选择的量上和深度上超过一般的学校,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思考;一般的学校可能更多地作一些通识性的介绍,让学生对家乡风貌有所了解.能热爱自己的家乡即可。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课程资源

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都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千万不能是“教师化”、“成人化”的课程资源,因为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提供给学生自我构建的,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倒进学生的脑袋里。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张纸一支笔,一些蔬菜水果……都能成为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其实,可利用的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如果教师始终存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创造的心,那么就必然会开掘出广阔的资源。

案例:《5的乘法口诀》

师:“谁能找出身边与5有关的事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能够用5的口诀解决问题”。

生1:“手。一只手有5个手指,我有一双手,共有多少个手指?”

生2:“老师,您的衣服上有5粒纽扣。”

师: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一件衣服有5粒纽扣,如果做7件这样的衣服共需要多少粒纽扣?五七三十五,35粒纽扣。

师:还有与5有关的例子吗?

生:每个花盆里有5朵花,3盆这样的花共有多少朵?35朵。

正当教者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位学生怯生生地举起了小手,教师微笑着示意他可以继续发言:“老师,后面黑板报上艺术老师在展示园里展示的美术字――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句不正好是5个字吗?”

老师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双手竖起了大拇指夸奖他,并让全班同学送去了热烈的掌声。

这个片断告诉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往往并不是缺少课程资源,关键是我们是否具有课程资源意识,是否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潜在的资源。该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些“有意识”的活动,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提高了,能力增强了。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优越性 开发课程资源

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了课堂效益,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杂技表演,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悟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再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节课中,显示屏上先画出一个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

第5篇:益智课堂范文

1.就地取材,改造利用

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分别选用牙签、吸管、石子、树叶、种子、游戏棒、积木、包装盒、饮料罐等材料作为计数、计量和计算的教具。利用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说明数学问题,学生感到亲切,而且看到周围环境中到处是数学问题,很容易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低年级老师制作的加减法计算卡片本,利用废旧的台历,巧妙加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2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兴趣。又如,三年级老师制作的可能性演示钟表仪,利用废旧硬纸板、圆规、直尺、螺丝等材料制成,简单、易操作,形象直观,可以让学生更易理解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对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

2.改进已有教具

以前学校购买的由教学仪器装备公司统一生产的正规教具,在中规中矩的同时少了一些灵气,缺乏“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性,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不易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因此,课题组老师在使用正规教具时都要分析教具的可行性,结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敢于对正规教具进行改进、完善,化腐朽为神奇,让普通平凡的教具达到令人惊艳的效果。

如学习“量角”时,学生在量角的度数时往往会出现把锐角的度数量成了对应的钝角的度数,而把钝角量成了对应的锐角的度数的错误,而且屡教屡错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师在教学中演示的量角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针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容易犯的错误,老师对传统的量角器进行了改造:(1)把左边0刻度线和外圈刻读数分别涂成红颜色;(2)把右边0刻度线和内圈刻读数分别涂成黄颜色。在教学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如何使用量角器:①先把量角器的圆心点对准角的顶点。②把角的一边与零刻度线重合。③如果重合的黄色零刻度线,就看黄线所指的黄色刻度数;如果重合的是红色零刻度线,就看红线所指的红色刻度数。这样,通过量几个角的度数的演示,学生很快领悟了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关键是学生在量角时不会再出现刚好选反零刻度线的问题。这个改造突出、强化了量角的度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并突破了难点。

3.创新制作教具

新课程的实验设计与自制教具的研发,不仅是数学课程资源建设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这是一种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教学做合一”的实际体现,研究、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是教学中的人、物、环境高度统一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自主研发、创制教学装备不仅仅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制作和活动,它已经上升为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

如制作“加减式教具”,在一些已经制作或使用过的教具上加上或减去一些部件,可以使它成为一个新的教具;在做好的四边形中加入一根对角线木条,使之固定,可以方便地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拿去木条很容易理解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它们的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常常要使用圆规、量角器、直尺等教具,但是使用时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比如演示圆规的定点一脚有的是铁钉做的,有的是橡胶做的,在黑板上常滑动,量角器是木板做的,零刻度线常常藏在木板里面,等等。有的老师就查找资料开动脑筋,制作了防滑教学尺规,这种尺规一端是一个吸盘,圆心比较容易固定,在黑板上不跑针、不滑动,在尺上的凹槽中装一个可以滑动的粉笔装置,长度可以调节,画圆时更方便,特别是画同心圆,圆的半径可调整,还可以准确画出任意角度、任意半径的扇形,任意角度的角。

在学习和设计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具制作不实用,为制作而制作,有些教具演示不清晰,等等,经过讨论学习,我们总结了以下原则。

(1)教学性原则:自制教具要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内容,体现启发式教学方法,适合学生探究学习。

(2)直观性原则:教具形体尽可能大一些,重点观察部位要能看得清楚,演示和操作的现象明显,层次分明。

(3)简易性原则:自制教具结构简单,制作方法简单,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操作简单,保管方便。

(4)实用性原则:自制教具要有针对性,“做以致用”,不要追求形式,为自制而自制。

(5)在制作教具时,课题组对老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①明确制作目的和要领。尽可能地具体回答为什么要自制,做什么样子的,达到什么目的。弄清楚必要的结构和工艺方法,了解现有制作条件。

②用简易材料(如纸板、包装材料、乙烯板、玻璃片、三合板、铁板等)做成“毛样”。看一看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如能在实际中试用几次就更好。

③制作成品,做好之后,及时投入使用,根据使用效果不断完善。

第6篇:益智课堂范文

世界上有多少种知识?无数种。记录在典籍中,固化在各种各样的器物中,活跃在民间日常生活里……只不过有隐与显、深与浅、系统与零散的差别而已。在承载知识的各种物件中,书籍是最为显性、最为集中、最为系统的一种。正因为这样,书是人类的知识宝库,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

世界上有多少本书?不计其数。各种书都或多或少记载着知识和信息,只不过分类不同、文字不同、用途不同、材质不同、装帧不同而已。中小学生所用的课本,就是比较经典的一种书。但它承载知识的量却只是相当有限的一部分,完全可以说,是沧海一粟。如果把知识比作是鱼虾,那么,一册课本中所拥有的知识就好像是一个池塘里所生长着的鱼虾。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的读书,基本上就是读课本,而且往往是只读课本。有些教师教的是课本,考的是课本,把课本的角角落落都拉网式地筛上一遍两遍,甚至三遍五遍,希望捕捉到其中的每一条鱼,每一爪虾,哪怕是小鱼,哪怕是如米虾仔,也力求颗粒归篓。渐渐地,这种思想影响到部分家长,“你先把课本读好,考试每次都考不好,还想读什么课外书?你去想想,什么时候你考过100分?”这是经常可以听到的训斥之言。他们把课本当作是唯一的捕捉鱼虾的池塘,把100分当作是成功。

有一点生活经验的人都明白,假如一个池塘里总共有100条鱼,要捕捉六十几条、七十几条是容易的,要捕捉八十几条、九十几条就比较难了,如果已经捕捉到九十多条,还要想捕捉到剩下的最后两三条,那就非常之困难了。有时,非得花十倍二十倍的功夫与精力不可,甚至非竭泽而渔不可。聪明的渔人,一般不会傻乎乎地去筑坝抽水。他们知道,这个池塘里的鱼是鱼,是可以吃的,别的池塘里的鱼也是鱼,同样是可以吃的。既然这剩下来的几条这么难以捕捉,那就索性换一个池塘去捕吧。他们不稀罕剩下的最后几条,他们会自动到邻近的或者偏僻的池塘里捕捉,也不求全部捕获和彻底清塘;当这些池塘捕捉得差不多时,他们会再换一个池塘。想想倒也是,假如每一个池塘都捕了60条,那么,两个池塘就是120条;三个呢,不是更多了。其时间和精力肯定要比在一个池塘捕100条鱼省许多。遗憾的是,如今有不少教师和家长,一点灵活性也没有,总以为只有课本这个池塘里的鱼是鱼,其他池塘里的鱼都不是鱼,或者认为都是些不能吃的鱼。从来没有想到,也从不鼓励孩子们到别的池塘里去试试,他们一根筋地热衷于捕捉最后一两条鱼。在初三和高三的这一年里,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就是想捕捉隐藏在石缝旮旯里的那些小鱼。其时间和精力成本,与捕获量大不成正比。

第7篇:益智课堂范文

一、文本和主体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审美意义的对象为教材文本和学生主体,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以教材文本中的审美内容为其存在对象,而作为教学客体的文本中的审美内容以小学生为其存在对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教材所选用的文本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语言文字的精品,它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表现,它所蕴含的各种内在的美的因素被无声地传递给小学生,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与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进行审美教育。例如:《秋天的雨》的作者以秋雨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喜获丰收、美丽快乐的秋天。文章从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香味、秋天的小动物几个方面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秋天图。文章的语言清新,富有浓郁的儿童气息,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美好。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读中想象,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一幅幅秋天的图画便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这样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也让学生学会了发现生活中的美。

另一方面,在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中,审美主体也不是被动地全面地接受文本的影响,而是有选择地能动地认识、欣赏与评价文本,并且根据自我的情感联系实践和审美经验,产生美感体验。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这位老人在野外真的是为了钓鱼吗?”教师的问题刚一说完,便激起学生的轩然大波,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渔翁此时显得非常孤独寂寞,内心一定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有的说:“老人是在欣赏美丽的雪景,这雪天的山川粉妆玉砌,美不胜收的景色使他忘记了回家。”有的说:“老人是早晨出来锻炼身体,累了坐在岸边休息的。”有的说:“老渔翁坐在江边是在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孩子们发表着各自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联想,精彩至极,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与智慧的闸门,这些回答是孩子们对文体探究的结果,也是主体的真实感受的外显。课堂上充满了活力和魅力,也展现了小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丰富多彩的思想世界。

二、审美和求知的统一

语文美育是以语文教育为目的,以审美教育为媒体和手段有效地完成语文知识教学的任务,它借助语文教育中诸多审美因素实施审美教育,追求的是小学生的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语文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交给学生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严格的语言文字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知识教学,又要重视培养学生欣赏、评判和创造美的能力,健全他们的智力结构,促进其逐步形成高尚的人格。例如《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及民居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外,还让学生欣赏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一些建筑美景,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建筑美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和知识教学是水融的统一。首先,以审美为手段可以促进求知,课堂上教师创设了美的情境,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知识、接受训练。同时又可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其次,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接受审美教育的前提,没有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美育就如同空中楼阁,无所依托;没有一定的语感能力和知识背景,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也无法体会到美感,无法产生情感的愉悦。因此,在语文审美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字、词、句、篇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各种美的因素,让学生在审美中不断求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三、体验与交流的统一

审美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交流为基础的,这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有区别的。美学家王朝闻说:“对审美主体来说,客观存在的客体还不等于被意识到的客体。只有经过主体的体验等审美心态加以感受,自在的客体才能成为‘我’所心领神会的对象。”审美体验是指学生对自身经历的心理活动的评价和把握,是一种自我觉知的状态,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形成审美经验,而教育是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为基础的,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是教学中学生产生审美体验的方式,是激发学生审美活动的基本动力,所以说,审美教育的动力是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它决定了美育是个体审美体验不断完善和升华的过程,是在交流中使自我的情感得到艺术化、审美化的塑造。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在《高山流水》的优美配乐声中范读课文,渲染气氛,创设意境,并且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钟子期,当他听到俞伯牙优美的旋律时,钟子期会情不自禁地怎样赞叹呢?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俞伯牙和钟子期会说些什么?……从这一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独具匠心,学生通过想象、交流、体验,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体验了文本中人物的丰富情感,走进了两位知音的内心世界。

审美体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审美,只能创造条件和审美意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审美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和想象,保持他们的审美欲望,激发他们的审美动机,从而提高他们审美的敏捷性和主动性。阅读主体体验具有个性化、主观化的特点,教师在美育渗透的过程中强调个性化感受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情感体验的交流,从而超越自我认识,促使小学生的感悟体验走向多元和深刻。所以教师要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氛围,为小学生敞开自己的情感大门、达到情感上的和谐提供条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接受美好情感的洗礼,获得崇高的审美体验。

四、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语文课堂审美活动是小学生内部的心理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一定审美标准,并用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来判断,但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审美态度和情趣千差万别,具有个体美感的主观性特征,而审美个性也不能完全脱离生活和教学文本独立存在,它应该是建立在共性审美基础之上的差异。因此说,语文教学中审美的个性与共性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联系的。小学生的审美个性意味着自己对审美对象不同的感受和态度,并从审美活动中体验到美的价值和意义,而这种感受无疑是参考着共同的社会审美标准与审美准则。

第8篇:益智课堂范文

演示玩具感知圆

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现在都有哪些玩具?

生:足球、洋娃娃、电动小汽车、电动飞机……

师:想不想看看老师小时候的玩具?

生:想。

教师出示玩具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玩具的玩法。

师: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生5:它是由一根火柴。

师:还有——

生6:一张圆片组成的。

教师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玩具是学生非常熟悉且颇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在新知学习之前,贲老师先以玩具为教学媒介和新知教学的突破口,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然后借助秒钟玩具的玩法演示,紧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学做玩具理解圆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如何画好一个圆的方法。知道怎样可以画好一个圆,现在如果要画和老师这个玩具一样大的圆,你们能不能画出来?

生:能。

师:你们准备怎么画?说说看。

生:首先要知道圆的半径。

师(板书半径):什么是半径?

生(指示):一半的距离,量这里。

师:他的意思是量这么长的距离。大家估计一下,这个圆的半径有多长?

生:3厘米。

师:厉害!是3厘米。那现在你们能画出来吗?

生:能。

师:先把这个圆画下来,然后再用剪刀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做好的同学思考一下,做这个玩具,火柴棒要从哪儿穿过去?

生:中心。

生:圆心。

师(板书圆心):对!这叫圆心。圆心在哪里?你们能找到吗?

生:能。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找到圆心的?

生:就是圆规针尖经过的那个点。

师(板书O):请同学们找出圆心,用铅笔把圆心点出来,并且标注字母“O”。

(学生标出圆心)

师:谁再来说说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呀?

生:这是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师:你们能不能在圆上画出一条半径?试试看!

(学生画半径)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画的半径?

(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看看,半径是一条……

生:直线。

生:线段。

师:有人说是直线,有人说是线段,到底是什么呢?

生:是线段。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而半径可以测量,是有限的。

师:它的一端在……

生:圆心,还有一端在圆上。

师:他画得对吗?

生:对。

师(板书r):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

师:除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外,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这是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

师:他又说了一个词。

生:直径。

师:请你在圆中画一条直径。

(学生操作后,师生讨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贲老师围绕小小的玩具,引导学生展开探讨玩具的制作过程,并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圆的相关特征。在画圆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明确了半径、直径的意义;在确定火柴棒的位置时引出圆心的概念,赋予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圆心)以直观形象(火柴棒的位置),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而流畅,凸显教师的智慧与匠心。而更重要的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其在实践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培养操作、分析以及估计能力。

组合玩具拓展圆

师:下面,我们把这个玩具组装起来。火柴棒怎么穿过去呢?

生:用圆规戳个洞。

师:可以。做好后,在桌子上转转看!

(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做小玩具)

师:如果要让玩具转得更漂亮的话,可以在上面画上图案。

教师出示5种玩具图案,让学生观察。(图略)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是什么图案?

生:一个大圆里画了两个小圆。

师:如果这个大圆和我们的一样,小圆怎么画?

生:用大圆的半径作直径画的。大圆的半径除以2就是小圆的半径,即3÷2=1.5(厘米)。

师:再看其他几幅图,你觉得哪几幅图的画法和图1差不多?

生:图3的画法和图1差不多。

师:图3的画法和图1相似。那么,这两幅图案,同学们在哪儿看到过?

生:像电视上的大风车。

师:第4幅图呢?

生5:像三片叶子……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第9篇:益智课堂范文

新课程理念虽然已经深入我们每个政治课教学教师的心中,但从面上看,差距大,创新意识不强,平日教学虽然框架改了,但意识观念改革不大,课堂改革质量不高,学生创新思路展不开。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创新成为课堂的灵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已成为今天新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共识。

一、让学生有参与的欲望。趣味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又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保证。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成功与失败、愉快与困惑,与学生距离较近,课堂引进这些问题,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聚焦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二、让学生有参与的权利。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政治课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堂成了“讲堂”,学生则成为看客、听客。这样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剥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因而弱化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如读的权利、问的权利、议的权利、说的权利、练的权利等。

三、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会形成封闭、呆板、单调、没有主动性、没有创造性的氛围。为了使学生在教学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创设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理论联系实际为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并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际活动结合进行作为基本教学方法之一。有一句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快,动手做学得快。”纯理论的东西学生难以理解,必须通过实际接触才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东西。一是通过参观活动,培养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正确认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二是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着眼于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拓宽和增大创造教育的时空。三是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