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字专题复习;高考真题;选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108
高考专题复习中要用到大量的高考真题,这对考生熟悉高考试题命题特点、掌握有效解题方法、提高专题复习效率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凡事都有度,目前专题复习中高考真题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数量问题:数量多,甚至编成真题集,狂轰滥炸,学生疲于应付,做题兴趣不大。实际还存在着高考知识点连续重复考查可能性小的问题,学生不愿意做。
质量问题:对高考试题拿来就用,认为高考试题质量好,用不着选编。实际高考试题也有好有差,难度高低不一。
难度问题:在某些主干知识点上的高考命题其难度普遍比较大,如一味地加以选用,会导致难点过于集中,做起来耗时很多,讲解后也是似懂非懂,打消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要提高高考真题的应用效率,必须做到科学选用。在选用时要坚持如下原则:
一、适中性
高考真题的编选要贴合自己的校情、教情、学情。要紧扣《考试大纲》,要尽量选择对于自己所教学生而言难度适中的真题,尽量少选高难度真题,不要钻牛角尖,要重在通过真题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领会解题技巧、方法与思想。
例1. (2013・陕西理)21. (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函数f(x)=ex,x∈R.
(Ⅰ)若直线y=kx+1与f(x)的反函数的图像相切, 求实数k的值;
(Ⅱ)设x>0,讨论曲线y=f(x)与曲线y=mx2(m>0)公共点的个数。
(Ⅲ)设a
【分析】本题考查函数、导数、不等式、参数等问题,属于难题。第二问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能够比较清晰的分类,做到不重不漏。最后一问,考查函数的凹凸性,富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为考生探索结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对代数手段的解决起到导航作用。
对难题的选用,要注意因时因人而异。普通中学尽量少用,分散用,选择典型的用。一轮尽量不用或少用,二轮复习时可适量用。重点中学也要注意过度集中使用,导致复习耗时过多,学生压力过大,复习兴趣下降问题。
二、主干性
高考卷依据考试说明,考查的多是主干知识点。主干知识共有七大块:函数与导数(及其应用)、不等式(解法、证明及应用)、数列(及其应用)、三角函数(图像、性质及变换)、直线与平面及简单几何体(空间三种角)、七种距离(点面、异面直线之间距离为常考)、面积与体积的计算、直线与圆锥曲线、概率与统计。浙江2013理科卷考查注重重点和热点主干问题的考查:复数的运算、集合与简易逻辑、线性规划、排列组合、算法、二项式定理、三视图等知识点,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是两小题和两大题,解答题分别考查数列,概率与统计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及期望和方差的计算,解析几何和函数与导数这些重点知识模块。专题复习时要注意选择突出主干知识考查的高考真题。
例2. (2013・天津理)2. 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3x+y-6≥0x-y-2≤0y-3≤0则目标函数z=y-2x的最小值为( )
A. -7 B. -4 C. 1 D. 2
【分析】本小题考查线性规划的基础知识。线性规划知识在高考中一般以小题的形式出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几乎年年必考,为主干知识。抓住主干知识,也就突出了复习的重点。
主干知识解答题中常有一些带有套路性的解题程序出现,要有意识地提炼出来形成模型加以反复练习。如许多压轴题的最后一步往往归结为“二次函数最值或单调性”、“双钩函数与基本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与最值”等模型;立体几何中,线面垂直是联系各种平行垂直关系的枢纽,题目有或者能挖掘出此条件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之后用坐标法还是几何法都很容易。立体几何中的“向量坐标法”、解析几何中的“代入消元――韦达定理――判别式――弦长公式”一条龙,导数大题中“求导――求极值点――解导数不等式――分类讨论研究单调性”一条龙,几乎每套卷子里都会用到,往往成为一些大题的解题步骤。
三、新颖性
新形式新情境能更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提高试题的效度,高考命题注重材料新、视角新、观念新、表述新、形式新,避免重复特别是简单重复,以测评考生的真实水准。专题复习时要选择让学生耳目一新的真题,提升学生的兴趣,激发做题的欲望,培养应变的能力。
例3. (2013・安徽理)(17)(本小题满分12分)
设函数f(x)=ax-(1+a2)x2,其中a>0,区间I={x f(x)>0}
(Ⅰ)求I的长度(注:区间(α,β)的长度定义为β-a);
(Ⅱ)给定常数k∈(0,1),当1-k≤a≤1+k时,求I长度的最小值。
【分析】第(1)题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确定区间的取值范围,根据题意能够求出的长度,简单题;第(2)题要能理解其实就是求关于在给定区间内的最小值,通过求导就能确定最小值是当取何值,但此题易错点在于需要比较a在1-k与1+k处I的大小,利用作差或作商都可以解决,出题思路比较新颖,容易迷惑,但只要能够理解题意,基本能够求解出来。
例4. (2013・山东理)16.定义“正对数”:ln+x=0,0
①若a>0,b>0,则ln+(ab)=bln+a
②若a>0,b>0,则ln+(ab)=ln+a+ln+b;
③若a>0,b>0,则ln+(■)≥ln+a-ln+b
④若a>0,b>0,则ln+(a+b)≤ln+a+ln+b+ln2
其中的真命题有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分析】本题通过新定义考查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推理判断能力与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富有思考性与挑战性,是考查考生潜在数学素养的好素材。
四、生活性
要多选用体现课程时代特征的、体现“生活元素”的高考真题。原则上超过二年,模型化痕迹明显,背景单一的题要弃用。
例5.(2013・山东文)10. 将某选手的个得分去掉个最高分,去掉个最低分,个剩余分数的平均分为,现场做的个分数的茎叶图后来有一个数据模糊,无法辨认,在图中以x表示:
7 74 0 4 0 x 9 1
则7个剩余分数的方差为( )
A. ■ B. ■ C. 36 D. ■
【分析】2013山东卷中出现了一些“生活元素”,文科第10题、第17题、理科第19题等试题贴近考生生活,背景公平,富有时代气息,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是对中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检阅。
五、开放性
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传统的条件完备、答案确定的封闭题而言的。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的条件不完备、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思路、方法不唯一,则这个数学问题称为开放题。平时提倡的“一题多解”则属于解题途径开放。此类开放题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开放性试题倡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多途径、多方法地创造性解决问题,解答过程能充分顾及到学生知识背景及认知水平,考查每个学生的优势领域、潜能和创新思维,平时练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
例6. (2013・山东理)22.(本小题满分13分)
椭圆C:■+■=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1,F2,离心率为■,过F1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被椭圆C截得的线段长为1。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Ⅱ)点P是椭圆C上除长轴端点外的任一点,连接PF1,PF2,设∠F1PF2的角平分线PM交C的长轴于点M(m,0),求m的取值范围;
(Ⅲ)在(Ⅱ)的条件下,过点P作斜率为k的直线l,使l与椭圆C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设直线PF1,PF2的斜率分别为k1,k2。若k≠0,试证明■+■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分析】该题将常考的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相交关系变为相切关系,推理为主,运算为辅,斜率设而不求,设问方式上突破了常规的“存在”模式,把一题多解置于题目解答中,为不同层次的考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展示舞台。
数学开放题的选用,应力求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学生的知识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可接受性为尺度。应体现实用,重视运用,突出灵活,把握梯度。同时,教师应认真进行设计,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开放,才能促使学生学习状态的开放。
六、思想性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数学知识和观念的培养,通过一些数学思想的传授,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头脑”,使他们在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带有鲜明的“数学色彩”,这样的数学一定会有真正的实效和长效,真正提高人的素质。专题复习高考真题的使用尤其要坚持这一原则。
例7.(2013・新课标I)(21)(本小题满分共12分)
已知函数f(x)=x2+ax+b,g(x)=ex(cx+d),若曲线y=f(x)和曲线y=g(x)都过点P(0,2),且在点P处有相同的切线y=4x+2
(Ⅰ)求a,b,c,d的值。
(Ⅱ)若x≥-2时,f(x)≤kg(x),求k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与函数的最值、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考查学生的分类讨论能力以及化归与转化思想。
估分技巧:及早回忆 多渠道验证
从考完初试到复试之前,有几件事情必须做好。第一件就是对答案估分。
估分有两个作用:一是对自己的考场表现做总结,二是为即将到来的复试做好准备。
有些同学考完之后不愿意先对答案,怕成绩不好会影响到自己过年的心情,成绩出来后又不敢查成绩,每天在希冀与忐忑中度过。殊不知这样被动的状态很容易让人错失复习的最佳时机,在复试中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尤其是对考场发挥一般、估分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同学来说,及早估分,及早制定复习计划,对于复试翻盘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估分的途径一般有两个:一是和与你一起考试的同学对答案;二是可以借助强大的网络,现在各大考研网站都会及时推出比较完善的考研真题在线估分系统。第一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大家可以一起回忆考题,弥补记忆空白,同时这也是专业课唯一的估分途径;坏处是答案没有统一的标准,估分值很容易出现偏差。第二种途径的答案相对比较准确,甚至会有比较详尽的专家解析点评,对公共课的估分最为有效;坏处是有些同学容易记错自己的答案,特别是选择题。建议同学们两种做法都采用,可以先和同场竞技的同学们及时交流,回忆考题,梳理答案;再到网站上参照解析点评进行有效估分,尽快做到心里有谱。
有两个估分技巧可以参考。一是尽早估分。考场不允许带出任何纸张笔记,为了避免时间过长忘记考题,影响估分的准确性,建议考生在考后要尽早估分,时间越长,记忆越淡,估分的难度就会越高。二是提高评估的准确性。每一年考试过后总会有一批考生对自己估分过高或过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考生对主观题特别是政治的主观题比较难有效估分。大家在估分的时候,除了要学会对考点和自己答题的关键点进行有效评估、反复评估之外,还需要认识“旱区”和“水区”的概念。所谓“旱区”,就是指报考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A类地区的高校,“水区”就是指山西、云南、贵州等B类地区的高校,前者的评分标准往往要比后者严格很多。同样一套公共课试题和答案,放在“旱区”所得的分数往往要比在“水区”中低5~10分,两门公共课下来,分差可以达到10~15分。所以报考A类院校的同学,在估分时可以稍微“保守”一些。
复习策略:控大局抓重点,把握复习节奏
估分之后,无论成绩是好是坏,都要以平常心积极乐观地面对结果。要时刻提醒自己,未到最后一刻,输赢都未能见分晓。而我们所要做的,还是要尽早投入下一轮紧张的复习当中。
和初试动辄长达半年、一年的复习周期相比,复试的准备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一般只有1~2个月的时间。而且和几年前相比,现在每年考研的复试时间越来越早。2013年初试时间已经提前了20多天,复试也很可能会提前进行,特别是34所自主划线学校的复试时间通常都会比较早,那么留给考生复习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几二十天。许多考生们连庆幸进入复试的时间都没有,就要马上陷入下一轮生死大战。建议考生制定以周为单位的复习计划,只要考完了全部科目,无论估分成绩高低,都要马上着手准备复试,不能等到初试成绩公布、确认过复试线后才开始准备。
复习时间较短,考生们面临的复试考查科目还“多而杂”。以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政治经济学专业复试科目为例,就包括了专业课笔试、专业课口试、综合素质面试、英语笔试、英语口试等多门测试,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之高可见一斑。考生需要结合自己报考专业的考试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学会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和把握复习节奏。建议考生根据以下两个复试板块进行复习。
首先是专业课的复习。与初试不同,一般院校复试的参考书目学校都会对外公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复试的难度,但建议大家还是要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初试专业课侧重知识点的背诵和理解,而复试专业课则侧重各个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的运用,更注重考查考生思考问题的逻辑和推理能力,这些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没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功底,很难在专业课上取得好成绩。尤其是跨专业、跨院校的考生,最容易在专业课上吃亏。建议考生尽量结合自己本科的专业特点,结合报考院校目标导师的研究方向来进行重点复习。考生们在复习复试参考书目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机会向参加过该校复试的师兄师姐们咨询,拿到目标导师上课所用的笔记讲义,并抽出一定的时间研读该专业导师们近年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多看一些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期刊,对所报考导师的学术观点、论文、专著应有较深的了解;并结合自己本科专业的知识点,准备一些跨专业的独特见解,重点展示自己较高的专业素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观点和看法。
其次,英语的复习要坚持。近年来,英语在复试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了,特别是英语口语,虽然难度不大,但如果考生表述不流畅,很容易影响印象分。英语的复习贵在细水长流,一日不可少,一日不可断。建议考生在准备复试时每天花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复习英语即可,可以选取一本比较基础的英语复习书,坚持每天练习。
本科学业:考研、毕业相辅相成 ,以不变应万变
绝大多数考研人都是应届考生,他们在初试结束之后还要应付工作面试、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在考研时也不能丢下的本科任务,所以用于准备复试的有效时间非常有限,但如果能够利用好本科必修的功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准备好复试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
【关键词】二级C语言 纸化 题型分析 应试技巧
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规则的不断更新,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所有的科目全部实行了无纸化。二级C语言也实行了无纸化考试。从卷面来看,无纸化以后的题型虽然大体上继承了以前的考试题型,但作为一个考生,还是要及时了解考试规则的一些变化,了解新规则下试卷的结构、题型及其相应的应试技巧。
一、考试的变化
考试的模式已经转变为无纸化,选择题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抛弃了过去的笔试这一部分,在考核要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也取消了填空题,现在的考试模式规定为一百二十分钟,试题满分为一百分,其中上机操作题为六十分,选择题为四十分。获得合格证书的要求是六十分,不能获得合格证书的考生,在下一次考试中也不会安排补考,只能在一次考试的时候重新按新生的身份来参加。
二、试卷的结构
二级C语言试卷由选择题和上机操作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40道小题,每小题1分,选择题前10道小题是二级公共基础知识。上机操作题基本延用传统考试中上机操作题的题型,分别为填空题18分、找错改错题18分和程序设计题24分。
另外无纸化考试中,每个考生的题目是从考试系统中随机生成的,而每个题的各选项(如选择题的四个选项)的顺序也是随机的,不是固定的。
三、试卷题型分析及应试技巧
(一)选择题分析
基本操作与基本知道的掌握是选择题的考核目的,我们对相关知识掌握是不是够全面、是不是能够理解准确,还有理解的思路是不是够清晰都是考核的内容。选择题的覆盖面较为广泛,一般情况下都是单选的客观题,每题为1分。在新规则下,选择题答完退出后再不能进入选择题做答,因此,答选择题时就应认真、谨慎,一些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选择题,也要认真分析,不能粗心大意,因为一些选择题会设置一些陷阱,一定要明确答案之后再进行选择。每道题都要完成有把握的做正确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在自己不确定或者没有把握的情况的下一定不要浪费太多时间,考试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放弃一些题。
解答选择题时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这样可以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1.顺选法:如果对题中的4个选项,一看就能肯定其中的1个是正确的,就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排除法:对题中的4个选项逐个去掉错误的选项。
3.比较法:也称之为蒙猜法,对于实在没有把握的题,那就只有比较四个选项中那个更接近题目要求了。
(二)上机操作题分析
上机操作题一般都有输出结果,而要产生输出结果,必须要有实际的编程能力编写程序,这就要运用程序调试方法,所以能够熟练的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对于通过二级C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程序编写能力与综合操作能力是上机操作题重点考查部分,主要是通过掌握的知识来实际进行操作。这些操作题的分数是通过机器评定为准,人工复查为辅,所以这一考查部分基本不存在是否公正的情况,但是存在板滞的情况,有些情况可能会因为制定考题时涉及不够周全导致错判。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编写程序的时候一定尽可量的按规定而行,避免因错误评判导致不得分的情况出现。
掌握好上机操作题的考试技巧,可以使我们的实际水平在考试时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供我们在复习和考试时借鉴:
1.上机考试训练时,不要死记硬背。要在熟记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加强上机训练,做到真正理解、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
2.要重视考试模拟软件的使用。使用考试模拟软件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练习,尤其要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上机模拟题,以便熟悉考试题型,体验真实的上机环境,减轻考试时的紧张程度。
3.学会并习惯使用编程软件的帮助系统。C语言编程软件有非常全面的帮助系统,熟练掌握、使用帮助系统,可以使我们减少记忆量,解决解题中的陌生、疑难问题。
4.熟悉考试场地及环境,尤其是要熟悉考场的硬件情况和所使用的相关软件的情况。一般在正式考试前,考点会提供一次模拟上机的机会,应尽可能去参加。模拟考试时,不要把重点放在做题上,而应放在熟悉考试环境,相应软件的使用方法,考试系统的使用等方面。
5.认真审题,先分析,后答题。试题的考核是有针对性的,因此在答题时也要有针对性。解答前,除了要看清问题外,还要弄清楚题目考核的意图。明白了问在那里后,就可以开始考虑好如何答题了,然后依思路从容做答。
6.考试时不要急燥、慌张,要认真、冷静地看清题目要求,在做完题后一定要保存文件,并运行程序检测运行结果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在考完交卷前先关闭掉C语言编程软件和其他打开的文件,再交卷,确保交卷过程中不出错误。
7.熟练的掌握二级C题库中的上机操作题目。
在无纸化环境下,二级C的考试虽减少了笔试环节,但要能够顺利过关获得证书,取决于我们对C语言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技能掌握的扎实程度。否则,即使有再好的技巧也无济于事,只能碰运气。所以,二级C考生应该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熟练掌握编程和调试程序的技能,打好C语言基础,在扎实的基础上运用以上应试技巧,就能使考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大纲(2013年版),2013,6.
[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命题研究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上机考试题库无纸化考试真题《二级C》,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3.
[3] 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2013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一】
一、个性化教学是远程教育的必然要求
所谓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为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包含三个因素,即教育者、教材、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个性化教学的具体体现,个性化教学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受教育者当前掌握的知识和所达到的能力水平等智力因素及其性格特点、学习动机类型、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千差万别。针对不同受教育者,教育者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电大开放教育招生专业不断增多,地方中小学教师学历不断达标,政府公务员学历持续提升,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出现了招生人数递减的情况,很难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规模。学生人数过少的现象,给开放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迫切需要个性化教学以适应目前的现实。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特点
1.网上辅导多于面授辅导课时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教师面授课程已经逐渐为网络教学所替代。传统的教师面授课时正在大幅度地减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电大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和虚拟空间社区的师生交流被提上日程。
2.教师一专多能
在电大远程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要“授之以渔”,而且是知识载体的创建者,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手段完成网上教学资料整理更新以及课程资源建设任务。电大课程责任教师既要熟悉教学理论内容,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其教学工作量不是减轻了,而是比以前更重了。事实上,开放教育教师往往要负责很多门专业基础课程或对多门课程进行教学辅导。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电大远程教学要优于传统教学,各专业教师基本会制作或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
3.个性化教学的核心———创新性
每年专升本的学生中都有在专科阶段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基础知识衔接上比较困难。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要开补修课。教师教的学生人数每届总量并不多,但辅导学生的课程数量却很大。每一个教师精力是有限的,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出现,旧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把工作做好,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创新,挑战自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实践探索
1.灵活的授课机制
电大学生多数是成年在职人员,学生上课出勤率受到一定影响。当某届学员本身人数少而又出现严重缺勤时,大班授课方式就很不合适。经过探索,我们认为出勤率较高时在教室授课较好,因为有多媒体大投影,可以方便学生边听边看课件,可以提问或集体讨论。而出勤率较低时,采取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方式比较好,或与学生一起浏览课程网页,营造出教和学的和谐氛围。
2.根据教材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
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学生兴趣较浓厚,教师以讲课为主,提问和课堂讨论为辅;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课程,比如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和西方文论等学生不太感兴趣的课程,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合作讲课的方式,即教师给学生示范讲解后,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每人讲一个作家或作品,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在讲台下配合解释。学生参与式教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台上学生讲得认真,台下学生听得注意力集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则是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学生,多数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让这些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讨论发言或讲解课程设计方案,非常贴近教学实际,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进行多样化的网上教学辅导
网上教学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在网络远程学习环境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有明确学习目标的课程资源。网上教学辅导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指导、电子教案、课程BBS论坛、期末复习指导、历年考试真题分析及答案、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等。自主学习指导内容包括公布上课的时间和地点、预习上课的主要内容、课程的重难点提示、思考题。电子教案是对全书内容框架的梳理,以及对每个章节重难点的详细分析。课程BBS论坛是网上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点定期专题讨论题和小组讨论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可非实时提问。期末复习指导侧重各章复习重点训练并给出参考答案。历年考试真题分析及答案,是让学生熟悉课程的考试题型及解题思路。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是学期临近结束时网上公布作业参考答案,便于学生反思自己的答题方式是否准确。
4.富有特色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电大学生平时成绩占终结性成绩的一定比例。平时成绩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上课出勤率、书面作业和网上学习。平时成绩的标准,一要突出电大特色,网上学习分值比重加大;二要突出成人在职特点,上课出勤率所占分值相应较小;三是突出自主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网上学习方式可以自己做主;四是学习时限性,应该有一个大致时间范围。对于网考课程,中央电大制定了详细的形成性考核方案,布置了网上作业,并限定具体的答题时间,逾期成绩为零。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方案的优点是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率;不足是尽管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学习时限,但是学生由于工作繁忙,有时还是来不及按时答题,结果失去了考试机会。
总之,“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是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在开放教育中,“材”包含两个含义:其一是指教学的对象———学生,学生不同,教学方法应该不同,对于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应该以网络远程教育为主,面授辅导为辅。其二是指教学的媒介———教材,教材不同,面授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网上教学也应该有所不同。电大开放教育的课程责任教师承担多门课程,课程性质不一样,资源建设应各具特色。无论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媒体,都彰显了电大教育是远程“因材施教”,这也决定了我们对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任重而道远。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二】
一、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构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建构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以笔者所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中文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目标确定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强化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着力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基本指导思想为“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构建具有专业特点、岗位要求和学校层级类型三维关联度的中文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体系。结合其定位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向,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而言,保留中文专业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确保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凝炼核心课程,把握相应的理论精髓;综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形成语言类、文学类、写作类、应用传播类四大课程群,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手段,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这个载体学习、提高。
首先,文学类课程内容注重名著解读的学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的能力。将原来文学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改为块状式讲解的课程,弱化史的完整性,以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发展为线索讲解,以考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为主,并辅以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
其次,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语言类课程教学,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操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以应用语言学内容为主,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
第三,优化写作类课程内容,强化学生文字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日常应用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第四,加强应用传播类内容的实验化,利用传媒技能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二、分立教学层次,改变“教”、“学”态度和方法
调适知识性、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注意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匹配,强化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中文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设计性教学,其核心环节是设计有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课程内非独立实践环节;一是独立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大量包含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的开设,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技术与运用、动态网页制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应用写作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支撑“文化信息传播”的专业方向,并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编写出完整的教学大纲,设计出详细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考查措施。这样就有助于强化学生基本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其专业特质的显示度。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践环节必修课和实践环节选修课程,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作为必修的专业实践课程,新闻采编实践、传播策划实践以及办公文秘实践等作为选修实践课程。每门实践课程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评价和综合考查措施的完整设计、确立实训主体并激发其内在动力从而达到实训目的。如实践必修课程“社会调查”,在学生第二学年结束后,利用两周时间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到社会中去锻炼,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职业技能。
以上是显性计划里能反映出的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课程设计,另外还鼓励所有老师进行课程实践性探索。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的任课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成功:从传统的角度,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写,立足传统打基础的一个方面。从创新的角度,强调师生互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1)除了老师讲授之外,某些次要章节的内容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课堂上主讲,老师补充。有些章节也直接安排学生自学,写出相应的学习提纲;(2)就重要的教学内容,设置论题,布置辩论会,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论辩;(3)布置某一专题的学习时,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独立完成小论文;(4)利用成都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把课堂延伸至名胜古迹,如在讲李白和杜甫时,组织学生到江油太白堂和杜甫草堂,让学生感受传统历史文化。
三、恪守“结合”原则,加强过程评价,形成职业能力。
1.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学生是否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否快速适应岗位需要,是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鼓励学生在完成模块教学后衔接参加社会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社会公认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证书,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如普通话等级证、秘书证、教师资格证、广告从业资格证等。通过这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在毕业后能够达到劳动准入制要求的相关技能等级,为自己顺利就业“添砖加瓦”。在此涉及到师资问题,从中文专业教师基本构成看,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居多,但多数只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由于自身缺乏实践,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或指定单位兼职进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弥补实践性环节的缺失是目前切实可行的做法。
2.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采用“岗位模拟”这一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充分利用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其他资源,如校园电视台、校报编辑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一方面开门办学,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双方互利性的校外实习基地,集中开展实践实训,推动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外学分的设置和管理,把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社会发展人才类型需求相结合,在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构造一定富有弹性的中介。这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20世纪初,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曾经指出:“大学不仅需要与科学进行长期的永久的接触,否则就要萎缩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向其所处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①
3.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课内活动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无法进行充裕的安排,因此与课内作有机联动的活动设计,然后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成为十分重要的实现途径。充分利用中文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作用,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开展读书征文竞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4.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科研意识。学生毕业论文和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选题均可源于专业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通过师生间研讨式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正确进行能力评价,注重过程考核。评价既是一种压力或激励,又是一种反馈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修正信息,自觉提升短缺的能力。能力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不拘一格,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常规与竞赛结合等等,评价的组织也改变单一模式,个体评价(师与生)、小组评价(教师小组、学生小组、师生混合小组)、评委评价(以比赛方式进行评价时)等等结合使用。根据中文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指标,制定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测评方案。如秘书实务课程,任课教师选择几个岗位,描述出岗位要求,组织其他专业教师构成招聘团,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招聘演练,学生感觉如临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