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国的这一举动,在全球能源危机的今天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而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能源消耗大国来说,更具有借鉴意义。
今年年初以来,浙江、重庆等地淡季发生“电荒”,对此,主管部门公开表态,加快上马火电项目缓解“电荒”。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在2011年全年电力迎峰度夏电话会议上披露,为了应对今夏用电严峻形势,将集中审批一批火电和电网项目,以迅速缓解浙江、江苏等地的用电紧张形势。
开源是必须的、无可厚非的,但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过度的开发还会造成无法估量的环境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借鉴美国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能竞赛,让能源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中小学课堂,让民众形成自觉的节能意识,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约点滴能源,使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效果应该会更好吧?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大学英语;听力课堂
听力教学的“听”指的是听觉,“力”指的是能力,而听力并不意味着仅是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而是训练学生在听到后将语言加以理解的能力。双方交际时,听与说是必要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听力教学。
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应用的意义
传统“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禁锢,学生汲取知识的过程应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可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均衡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指导或与同学协作的方式,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经过设定、推理及总结等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英语听力课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的应用
2.1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模拟环境,通过创设情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教师创设情景时需注意,创设的情景要真实、直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的内容需有趣、生动,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景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
例如: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课件等创设情景,将听力内容融入到教师模拟的场景中,调动学生参与听力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2.2提出问题
教师在创设情景时提出有意义的、适当的问题,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此外,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诸多事项。
例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一味的强调对与错。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开放性的,不具备统一答案的,使学生能够自由的展开联想,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协作讨论的方式思考多种可能性的答案,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对思考问题充满兴趣,激发学生对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的激情。教师针对创设的情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质量。
2.3支架建构
支架的构建是在新旧知识互相作用时完成的。教师将学生已知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桥梁。在支架教学模式中,教师需通过与学生互动沟通,了解学生的听力水平,把握好支架建构的时机,并且进行有效的支架建构。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随时对支架建构进行调整。
例如:教师如果为学生建构了不合时宜的支架,将起到相反的作用,导致学生听力学习变得盲目。适当的时机为学生建构适当的支架,可使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使学生对大学英语听力学习充满兴趣与探知欲。
2.4合作学习
教师应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彼此之间交流沟通,群策群力,共同提升学习水平。由于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因此,每位学生所思考的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都是不相同的。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可集思广益,进而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需注意一些问题。
例如:听力环境。听力环境决定着学生是否有心情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舒适、自由的听力环境,可使学生解除戒备心理,完全投入到听力学习之中。又如:问题的布置。教师提出的问题需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使学生对所探究得听力问题充满兴趣,以便激发每一位小组成员讨论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3结束语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英语听力水平。而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而言,是非常值得推崇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宇.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儿童;过度焦虑
焦虑是指个体因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产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心理状态。焦虑是人们最常体验到的情绪状态之一,适度的焦虑是行动的催化剂,且一定的紧张度能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然而,在更多的时候,焦虑过度对人是一种危害。会对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威胁人的身心健康。可导致过度焦虑反应,焦虑性神经症等情绪和精神障碍。在现代社会,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人才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帮助学生消除过度焦虑情绪,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及提高儿童对社会的适应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生过度焦虑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过度焦虑的外在表现有三,其一是情绪表现为忧虑,感到挥之不走的恐惧、不安。这时人常常烦乱不安、心事重重,无法放松自己。二是行为表现为紧张。儿童过度焦虑时,肌肉系统处于一种紧张的反应状态,往往表现出坐立不安,举止僵硬,说话变调、发颤,甚至全身发抖等等。三是生理表现为反常。儿童过度焦虑时,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人的肌体会产生一些相应的生理变化,如瞳孔放大、唾液分泌减少、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胃肠蠕动减慢、唇焦口干、吞咽困难等。过度焦虑的心理状态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如注学习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易怒、攻击、失眠、体质下降等等,甚至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与身体健康。由于过度焦虑是一种内向型心理行为问题,具有较高隐蔽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和家长不能发现和重视存在的这些问题,往往误将长期处于过度焦虑心理状态的小学生认为是听话的,有些胆小,乖巧的孩子,因此许多问题儿童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矫治而产生严重后果。
造成小学儿童过度焦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教育行为,学校教育方式和教师教育行为以及儿童对环境的认知等多个方面,其中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与焦虑情绪之间成显著正相关。孙永明等人的研究认为教育中惩罚和严厉行为对小学儿童的焦虑情绪有着显著的增强作用,民主信任的教育行为对小学儿童的焦虑情绪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情感教育是指施教者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为人处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只有把每个小学生看成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人,才能同他们建立起精神上的微妙关系,才能与小学生沟通心灵,了解小学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相处,和谐施教。这种做法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的根本所在。情感教育是促进小学儿童和谐发展,开发儿童潜能的灵验法宝。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教师和父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密切注意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将社会要求和个人需要融为一体,为学习和智力发展提供社会心理条件,造成、确立和保持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这样一种内在心理状态,从而消除小学儿童的过度焦虑情绪,帮助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用情感教育帮助小学儿童消除过度焦虑
(一)开设情感教育课
开展情感教育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学校课程中开设情感教育课。通过开设情感教育课教会小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认知他人的情绪和轻松地处理人际关系。课程内容应该包括情绪、情感的基本知识以及调节情绪的方法。让学生对喜爱、自豪、快乐、痛苦、恐惧、内疚等情绪有基本的认识。让学生观察、寻找自我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这种情绪所产生的后果。一是让学生了解对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能否选择良好的反应,能否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对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情绪控制和调节的方法。二是培养健康的非焦虑心态。要克服焦虑心态,就应该用非焦虑的心态来驱赶。非焦虑的心态指的是勇气、放松、宽容、爱等等。其中利用培养勇气和使用放松技术来克服焦虑非常有效。第一,培养勇气。勇气是一种心态,有勇气的人是知行合一的人,这种人能按自己的理性判断,直接面对害怕而不被害怕所控制。所以拿出勇气面对焦虑才是克服焦虑的最好办法。第二,有意放松。有意放松,也是预防和克服焦虑的一种有效办法。从短期的入静练习到正式系统的自我放松训练,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对内扰心理适时调节。凡是处于焦虑状态的学生,由于个体某一心理因素的超常运动从而造成心理功能的失衡,由此影响甚至阻碍了心理指向的力量。这种由主体内部发出的妨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成才的内在干扰就是内扰心理。因此,控制和调节学生的内扰心理是克服学生焦虑心理的重要方面。内扰心理主要是学生自身的一些不合理想象过分刺激的结果,这是一种无端的悲剧化倾向。但是,内扰的形成也不是无源之本。基础差,学习盲目,孤立无援是这些学生共存的问题,他们总是在放大镜下审视问题的发展趋向。这样势必增添了精神负担。因而必须客观公正地看待内扰因素,缓解过重的内抗压力。课程中教师应及时地突破学生内扰定势,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引导他们进行适度的外宣泄或者内宣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学生都应全身心投入,确实达到转移兴奋点的目的。情感教育课程除了必要的知识讲授外,还要设计和组织多种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交往的活动中感受情绪的调节和它的重要性,尝试着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消除过度焦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隔着讲台,没有情感,那是误人子弟,这是一种精神的摧残。他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成为照亮学生智力生活的一盏明灯。杨心德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中高焦虑者明显多于学习优秀生。除了开设情感教育课,情感教育要渗透到每一门课的教学中,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一是教师要开感的源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研究、探寻,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启动和调节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内在兴趣,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的成长乐园,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绪区”,使学生情感处于适中稳定状态,使学生也要了解自己和教师的情感,并明白情感情绪也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涵之一,是达到“学会学习”的必要条件。引导学生去了解、体会教师的情绪,以良好的积极的情感回应教师,并努力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足够的精力去关心每个儿童,才能成为公正的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交流要发自内心,要捕捉孩子的疑惑、忧虑、痛苦、情讶等细微的情感。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来诱发和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与教师的情感互动。三是教师要进行适度的课堂检测和课堂的评价,有效缓解和消除学生的过度焦虑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设置疑问和设定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获得新知进行创新。教师进行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并体会到学习的艰苦和乐趣,这些良好的感受和心境,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四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积极健康的班风、校风,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做可以排除诱发关系,限止内扰扩展,从而避免内患及焦虑心理产生。
(二)重视家庭的情感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行为是小学儿童产生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外一些学者根据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把家庭教育大致划分为:民主型、放任型、冷漠型、粗暴型和混合型。其中冷漠型和粗暴型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易产生过度焦虑。而在亲子关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教育,使儿童在一个充满爱、温暖、鼓励、相互支持与亲密关系的良好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首先父母要把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治能力。儿童自理、自治能力提高,自信心就会随之增加,过度焦虑也会自然消退。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和奖励、惩罚等要比较恰当。过分保护、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和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会妨碍儿童正常学习、生活、成才的内在动力,导致焦虑情绪升高,反之儿童自尊增强,焦虑情绪降低。最重要的是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并能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使儿童的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避免焦虑情绪的积累。总之,对子女实施情感教育是家长无可推卸的天职。
【参考文献】
[1]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吴江.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2).
[3]孙永明.父母教育行为的结构及其与小学儿童焦虑情绪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
[4]杨心德.中小学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焦虑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
[5]付婵.情绪智力与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3).
大家上午好!
政教处根据学期形象进度,一学期以来。围绕“有效德育”构建,各处室的通力配合下,带领班主任抓好班级常规管理、家庭教育指导、德育课题实施等工作,顺利完成本学期任务,现就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代表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
先后参加了区公务员培训班、市教育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档案整理工作和市新道德教育现场会的学习,本学期受学校安排。前后共计一个月的时间。与此同时,一学期以来,认真阅读了着名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人民教育》112期和《班主任》等教育书籍杂志。多种形式的学习中,拓宽了教育管理的视野,学会了理性的思维,对于本学期的工作开展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设计编印“四学会”教育手册和心理报纸。
为学生设计印发了专门的四学会”教育手册,为落实好“四学会”德育课程。该手册分两学期使用。每个月,各年级分别围绕“四学会”层次目标要求按照教育引导—活动体验—反思自省—总结评价四个步骤进行落实。对于手册的使用,通过检查评价来指导班级的落实。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同时。编印了2期《心晴》心理报纸,供广大学生传阅。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
开学初制定了教子有方”优秀家长评选方案,做好家庭教育的激励引导工作。全体班主任利用家长会进行动员发动。学生、家长及班主任三方评议的基础上,于6月初,召开了学校“优秀家长”表彰会,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积极性。
家长的参与率均在90%以上,做好家长的培训工作。先后组织100名家长参加了泰山区家庭教育专家报告会、组织全校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了赵一博励志演讲会。两项活动。培训效果显着。700多名家长走进课堂,组织家长课堂体验活动。为期一周的家长开放日期间。和孩子一起学习。广大家长不仅观察到孩子的校表现,也对学校教育教学有了更客观真实的评价。还在全校家长中进行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征集活动。做好家庭教育课题的申报工作,此外。迎接了局工会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检查调研。绝大多数班级积极参与,一系列家庭教育活动中。广大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方法得到明显的提高,有效的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认真筹划迎春论坛。
深入实施“师德工程”拟定了学校“弘扬迎春学校精神,为贯彻落实学校关于“作风建设深化年”和“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活动要求。创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师德论坛方案,并分阶段推动实施,于5月份成功举办了第12届迎春主题论坛活动。形成具有迎春特征的价值观念和学校精神,激发了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主动性。
五、其他工作
认真做好上级交给的临时性工作和分管的常规工作。先后组织完成了市区优秀学生申报、区读书征文和演讲活动、小课题现场会筹备工作、区素质教育评估检查等临时性工作。认真抓好了学生常规管理与检查量化、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科技节、学校宣传报道等常规性工作。抓好重点工作的基础上。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人文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而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很多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大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现实社会,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授与灌输,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需求。尤其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不太健全的小学生来讲,课堂教学的先天局限,使小学生很难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得间接经验的讲授完全理解与掌握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因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社会实践,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的家风家规、以及父母亲等长辈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社会都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活动,家庭作为“全民阅读”的最小组织单位,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一方面,能够对小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另一方面,家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身人文素养也得到提升,无论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开外辅导能力,还是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引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家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以及及时的教育引导,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贴近生活的同时更鲜活,让学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养素养在每一位小学生家庭蔚然成风。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科学等相关领域与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单纯的依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是不现实的。小学生作为思想和行为还不太完善的特殊个体,单纯的依靠自身的主动性与兴趣去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可能只适合个别孩子,对大多数的孩子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小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需要在家庭,尤其是父母亲的身边度过。尤其是周六、日,以及寒暑假,小学生可以在这期间在家长的帮助与指导下去发现自身的兴趣,有针对性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在发现与探索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家长通过包括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参加夏令营、旅游,观看电影、戏剧,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等形式,让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学习的新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家庭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让小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关键词】家长学校;文化建设;家庭教育
一、规范家长学校的各种文化
(一)组织文化
为使家长学校更具规范性和生命力,健全组织机构,首先,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由校领导主持家长学校的全面建设,负责家长学校的定向把关,校领导及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组成领导成员,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工作。家长学校校委会定期组织各项政策法规的学习,策划各学年不同阶段家长学校的工作任务,从组织层面较好地保证了家长学校领导有力,各项工作开展有序。
(二)阵地文化
学校育人环境良好,彰显家庭教育现代化氛围。学校有关组织机构、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等悬挂上墙,有固定的家庭教育宣传栏,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固定的授课地点。在家长学校办公室设置了书架,购置与家长学校有关的书籍,主要有两类书:一类是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类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和家长的书籍。设置亲子活动操场、亲子文化廊、亲子环保广场、亲子图书角等。
(三)制度文化
为确保家长学校每项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完善了《家长委员会工作职责》《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家长学员学籍制度》《家长学员考勤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家长委员会参与家长的职责、范围,制定了家长学校章程,逐步实现家长学校制度化、科学化。例如:当学校饭堂引进准入企业后,定期召开家委会,听取家长代表对公司管理、卫生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意见。又如:每次专题讲座要求完成相关作业,班主任责考勤,授课教师负责课后反馈学习情况,反馈形式有书面作业、参与体验等,提高了家长学校办学质量。授课出勤率98%,家长满意度90%。
建立评价机制。激励家长参与和改进家庭教育的热情。家委会成员的产生,采取“个人申报-班主任推荐-学校批准公示”程序。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有关家长学校的各种文件、信件,有关讲话稿、会议记录、讲师的备课材料、各项制度、表格等都严格分类加以整理保管存档,实行规范化档案制度管理。
(四)活动文化
文化需要氛围的营造,也需要时间的沉淀,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培育人。人在建构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在开展家长学校系列活动过程中,我们力求不断为家长学校活动注入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我们携手创建绿色校园(家庭)、书香校园(家庭)、平安和谐校园(家庭),共同营造家校之间文化氛围,使师生、家长共同进步,和谐快乐。
二、建设专业的讲师队伍
家长学校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家长学校讲师队伍由专家讲师团、教师讲师团、家长讲师团和学生讲师团共同组成。通过专家讲师、名家引领开展科学化教学,并对教师、家长和学生讲师团进行相应培训,提高讲师团家庭教育专业水平,形成规范化教学。
(一)专家讲师团,科学引领
通过专家引路的方式,改变家长观念,提升家教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家长的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比如可邀请讲师团作关于《做最好的家长――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让孩子快乐进入小学》《教子成功从培养习惯开始》《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防溺水安全教育讲座》等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家庭教育大课堂。通过专家引领,引起家长的共鸣,唤起家长的责任心和爱心,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
(二)教师讲师团,课程教学
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这所成人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搭建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互动提高的平台,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师资是家庭教育课程开设的关键。学校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组成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比如利用每学期的课余时间开展家长培训业务交流,就如何授课,如何让家长更好地投入到课堂等问题开设沙龙,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年级家长培训主题内容,给家长授课,让家长真正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真正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班主任应就本班情况同家长交流,并结合科任教师介绍本学科情况和学生学习、课堂表现等,要求家长填写反馈表,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家长讲师团,资源互补
家长是孩子的首席教师,但家长没有“上岗证”,常常缺乏家庭教育的专业技能。学校应根据家长不同的职业特点,整合家长资源,成立家长讲师团。家长讲师团可利用家长会、QQ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育儿心得的交流,将自己优秀的育儿案例、心得、经验等编写成教育案例阅读分享,进行实践化的家长自我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咨询室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包括小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客观地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咨询室的设立等都对小学生保持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三亿多青少年中,徘徊、游荡在普通孩子和犯罪少年之间的是难计其数、五花八门的‘问题孩子’,有的已经表现出行为偏差,而更多的需要心理矫正……”。因此,在新时期还是要正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现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承受能力差
近年来,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稍不如意的事情便无法承受,哭闹、逃学、出走,有的甚至服药或割腕自杀。媒体经常报道这样一些事实,小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在家里受到父母的批评,或者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批评,就选择离家出走。还有的小学生因为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选择跳楼自杀等等。这些事情让人扼腕叹息,本来不是什么大事,考试成绩不好、作业完成得不好,这些可能造成一时的情绪低落,但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导致小学生的过激行为。但小学生过激行为的明显增多显示了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隐患。
2.人际交往能力差
部分小学生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际交往能力差的问题。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护着,小学生从小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和心理。但是,到了学校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班里那么多同学,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中宝,这就容易形成谁也不让谁的局面。小学生在家庭中长期形成的长辈都让着自己的情形被打破了,而是要面对一群同龄人,而他们又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与同龄人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差成为困扰着部分小学生的重要问题,如果任由其发展则可能造成小学生的自闭症等严重后果。
3.学习兴趣减退 焦虑情绪严重
一些小学生还存在着学习兴趣减退、课堂上焦虑情绪严重等问题。一些小学生搞不清楚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白学习的方向,他们对学习兴趣不高,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心理,不愿意去上学,上学之前和家长大哭大闹等。到了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听不明白老师讲的内容,导致情绪焦虑,这又助长了厌学情绪。学生到学校来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一旦学生学习兴趣减退,教师和家长都面临着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问题。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部分归因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从当前来看,父母们一般都要外出工作,还有的要参加各种应酬,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就是尽可能地改善孩子的物质条件。但是,父母的时间是有限的,父母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时间就会减少,对孩子关心不够,孩子心理方面的微小变化父母也注意不到,等到发现时已经是很严重的问题了。还有些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盼着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这些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2.学校教育发展缓慢
曾有小学生抱怨,学校里作业太多,回家父母期望提高,自己生活的环境都快让自己喘不过来气了。小小年纪看起来却是心事重重,这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不够是高度相关的。客观地评价,现在学校迫于各种压力,也着手抓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他们一方面又囿于出成绩的冲动,还是希望能够给孩子多布置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回家还有家庭作业。本来应该是天真浪漫的时光,却被埋在高高的作业堆中。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因为方法不当、缺乏针对性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教师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视也使孩子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失去最佳矫正时间,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他们的脑海里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新事物既充满渴望与好奇,又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当前因为网络的普及,一方面小学生有更便捷的途径了解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小学生也更容易接触到充斥着暴力、凶杀等内容的网络游戏,形成一种膜拜心理,扭曲了正常的心理。而且当前城市的钢筋水泥结构、绿地的稀少、邻里关系的淡漠等也都使孩子没有情感释放的空间,也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三、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1.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良性互动
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并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要紧紧盯着孩子的成绩,制造紧张气氛。家长还要多与孩子交流,发现孩子心理方面的变化。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是全面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仅仅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率等,就失去了教育本来的意义。同时,要建立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机制,双方及时交流发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建立并发挥心理健康咨询室作用
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咨询室的作用。桂林市胜利小学在这方面表现优秀,该校因为心理健康咨询课程成效好、心理健康咨询室、心语广播等作用发挥充分而被评为桂林市心理示范校。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小学都开设了,但成效差别很大。这就要求加大对教师的辅导力度,使教师能够针对小学生的情况更好地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室也要运转起来,一些学校的咨询室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此,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高质量的、有亲和力的工作人员,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3.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政府要加大对网络的治理力度,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控制和减少小学生解除暴力、性、凶杀等内容的途径。
小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向其传递书本知识,还要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教会小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如何更好地处理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等。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从保证小学生健康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时刻留意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需要三方的共同配合,特别是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通过常规的沟通机制,来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1):87
学校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祖国人才,而生命教育的开展则可以为学生日后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归根结底,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一切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试想,一批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即使掌握再高深的学问,能支撑起祖国的明天吗?一批心理已经扭曲,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学生,能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吗?一批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遇到危险不能自救的学生,又如何坚强茁壮地长成栋梁之才?因此,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领域,不能缺少生命教育这一重要的一课。
二、初中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
1.教材为主,案例为辅
教师授课,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材为教师授课指引了明确方向。以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珍爱生命》为例。这一单元分为生命宝贵、感受青春、人生多彩三个小节。教师首先要思考为什么分为这三个小节,每个小节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每个小节中要呈献给学生什么知识,等等。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教给学生更清晰、更详尽的知识。教师授课,如果只参考教材,未免有些枯燥,甚至落了照本宣科之下乘。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案例供参考,要善于从中选取素材。新闻报道中的案例,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都能给学生呈现最真实、最新鲜、最震撼内心的场景。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往往会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让知识更快、更容易地走进学生内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命教育听起来是个比较沉重的话题,这更需要教师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身心放松,尽情汲取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通过鲜活的案例,告诉学生生命的意义,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在爱的怀抱中,感受生命,学会珍视生命。
3.家校结合,实现共育
生命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更是家庭、家长的事情。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并且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4.模拟实践,切实感受
一、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从根本上说教师的素养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小学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资源匮乏,并没有专业的教师,大多由其他科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并没经过专门的训练,缺乏专业技能,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甚至将健康课上成游戏课、休闲课。教师本身素质不高、重视不够,这是导致健康教育课程低效的重要原因。当前提高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就是对健康教育课程准确定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师资队伍。首先,重视健康教育课程。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集体讨论,使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开设这门课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与关键。只有形成全校重视的氛围,才能引起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关注,在教与学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其次,建立专业教师队伍。这涉及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的工作。对此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考核,应持有上岗证等等。教师如果不够专业,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相反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招聘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对于在职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教学研修与理论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教师在教学中历练,在教学中提升。同时要创设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在交流中扬长避短,以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基础。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改变照本宣科,机械讲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实用性不强,学生感觉不到与自身关联性,往往会认为学了也没有用,而且还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自然不会成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善于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来入手进行教学,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性与可信度。学生会感受到健康教育课程与生活的关系,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相关内容的学习与探究中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到发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帮助下积极构建。真正践行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贴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来指导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与体魄。
三、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寓言故事
故事通俗易懂,是小学生所喜爱的重要形式。我们可以将健康教育与各种寓言故事结合起来,用故事中积极的正面人物形象来传递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生活、乐观向上、富有同情心、坚忍不拔、诚实守信等心理品质。
(二)观看视频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得学生乐于活动,乐于接受。
(三)角色扮演
小学生活泼好动,让学生来扮演各种角色,让他们动起来比让学生静坐来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角色扮演创造机会,让学生变换角色,处于特定的环境中来模仿,解决现实问题。
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活动中学会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学会正确调节心理与情绪,积极而乐观地学习。
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