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上帝是公平的,让每个人都能在生命的道路上沸腾,或生的激情,或生的低迷。只是环境的不同让人门走出不同的路向。农村的孩子是痛苦的,我认为,他们没有太多的优越环境,也没有太多的机会和平台。
我知道他们的不易,生活的不易,走出来的不易。这也是促使我走进他们的勇气和动力
在我的家乡我知道这群孩子被叫做留守儿童,他们的爸爸妈妈不能像其他城里的父母一样,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旁呵护着,疼爱着,关心着。他们的身边没有太多的玩具和图书,也没有美丽的衣服,他们没有梦想,没有表现自己的欲望,甚至可以说他们有的只有无知。因为他们的身边只有给他们一日三餐的爷爷奶奶,他们不会给孩子讲美丽的童话故事,也不会启发他们的理想,放飞孩子们的梦想。
概括来讲,他们存在的问题有一下几点:
一是监护不力,义务教育难以保证,在我的实践当中,我了解到这些孩子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老师们不能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有时候可以说是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孩子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在这群孩子当中,他们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孩子们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他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有时候他们甚至觉得自己不如人,觉得自己受歧视,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我发现孩子们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为了帮助孩子们解决出现的问题,无论是心理,学习还是成长。在村委会领导和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我在实践当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先我走访了一些典型的家庭,了解家庭的具体情况,如:父母的工作地,父母的收入,怎么跟父母联系,每个月的生活费,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与此同时我写下了自己的真是感受。接下来我召集这些孩子回到校园里,并以“我的梦想”为主题,让孩子们展开讨论,目的是为了放飞孩子的梦想,让他们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我又教他们唱了一首我最拿手的“真心英雄”让孩子们知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这时我又给他们讲了很多伟人的故事,鼓励他们勇敢面对人生,不怕困难和挫折。因为孩子们没有图书室,所以我就组织了一次图书捐赠活动,构建了一个小小图书馆,丰富孩子们的知识。最后,我组织孩子们做了一场晚会,总结了一周的收获。
关注“留守儿童”工作我才刚刚开始学习,还存在很多不足,很多工作还不够细致和深入,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完善。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先锋作用,加大关注的力度,继续深入实施关护“留守儿童”的行动,力争把这项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好。“留守儿童”关护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门、单位,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我对接的是海伦市联发中学的一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修春欣。其实,我个人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孩子们受教育的条件还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很有信心把这个活动做好。刚开始参与这个活动的时候,真的是不知所措,一点思绪都没有,不知道该如何放手去做,因为我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类孩子,不知道他们具体什么情况,什么心理,不知道自己无心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是否就会伤害到他们敏感又脆弱的心!所以怀着忐忑的心,我试着给春欣写了第一封信。可是,回信到的时候......看着其它做同样工作的同学手中捧着回信阅读时脸上幸福喜悦的表情,我的心痛极了,因为回信没有我的,我对接的那个弟弟没有给我回信......
说实话,那时真的很难过,但是我没有选择放弃,因为这是我付出真心和努力去做的事,我不能那么轻易的就放弃了......所以整理好心情,我去系里查了在那支教的学姐的电话,希望学姐可以帮助我,给我提供有关春欣更多的情况和信息,同时我又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和我们的心理老师交流、请教方法,希望可以从多方面的开导他、帮助他!
终于,从学姐那里得知:春欣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与祖父母存在很深的代沟。正是因为这样,春欣和同龄人的交流产生困难,孤寂一直与他相随,不是他不找小伙伴玩儿,而是伙伴们都不喜欢和他玩儿……就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所以他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有很高的心理防线,而且从不轻易相信别人……所以对接的工作起初都是我单方面坚持在做。我给他写的信,他从不回一封。但是我坚信: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我就一定能走进他的心!毕竟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且这是我付出真心和努力去做的事,我不能那么轻易的就放弃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四封信的时候,春欣给我回了第一封信,一封很长很长的信。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姐,你知道我为什么不给你回信吗?因为我想考验你,看你是不是真心的,我不想和一个只为了形式的人说我的心里话,我怕你们不是真的关心我们,我怕受伤.....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但是,姐,你真的很好,真的可以让我说出憋在我心里的话……”
我没想到他不给我回信竟是这样一种原因,同样的16岁……想想我们16岁时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我读到这时,我被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同时也被这句话惊醒了: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真诚是我们走进他们内心世界唯一的桥梁。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慰藉!这更加坚定了我坚持做下去的决心!
由于父母常年不能陪在他的身边,春欣与祖父母之间又存在代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思想和心理都得不到及时应有的引导和沟通,所以春欣变得沉默寡言,喜欢默默地观望周遭的一切,对什么都用冷眼,没有半点、丝毫的热情,不愿意融入集体中。而且,他恨自己的父母,恨他们不在自己的身边,恨自己从小就被同龄的孩子们歧视,被他们排挤......他不理解父母,他渴望得到他们温暖的爱,哪怕只是得到他们一点点的关心。
有时他也想和爷爷奶奶谈心,可是他们总有那么多怎么做也做不完的农活,每次鼓起勇气想和他们聊聊时,他们都在忙。而每次的理由似乎又都一样:“忙着呢,没时间啊......”而这时,我们的小春欣只好默默的走开,然后,自己悄悄的流伤心的泪水……叹气似乎成了他小小年纪不该有的沉重。想到爸爸妈妈常年不在家,奶奶又有一身的病,什么都要靠爷爷一个人,而自己又什么也帮不了……
现在的春欣也有了自己的朋友,他写信和我说;“姐,我的同学似乎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不愿意接受我,只是那时候是我自己无法敞开心扉去接纳他们,现在我明白了,我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让我有更好的生活,我也明白了父母背井离乡的艰辛,更值得庆幸的是我感受到了世界上还有一个人默默的关心着我,那就是你,姐姐,谢谢你,真的谢谢你!你辛苦了,相信我,春欣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今年的六月份我们这些志愿者终于和对接的弟弟妹妹们见了面,当载着留守儿童们的汽车缓缓驶进学院的校园,当孩子们怯生生然而又喜盈盈的脸庞一个一个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看着眼前的弟弟妹妹们,我们这些志愿者不约而同地心生一股怜爱之情。牵起他们的小手,我们一起参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还一起在大学的食堂里吃了饭。我问小春欣想吃什么,他抿着嘴巴不自在地笑笑,“姐姐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吧。”我思来想去,现在的小孩子应该都喜欢吃麻辣烫吧,可是……“跟姐姐说,你在什么时候最幸福最开心?”小春欣想都没想便回答说:“那当然是春节的时候了!爸爸妈妈都回家了,家里最热闹了!”“那你最幸福最开心的时候最想吃什么呢?”“……春节,吃饺子呗……”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带着很坚定的表情转身离开了。我来到卖饺子的窗口,要了一大盘的肉馅儿饺子。刷卡后,我等在窗口前,心里面像被方才小春欣那伤感的神情点了酸水,眼泪一次一次要溢出我的眼眶……想必那些留守儿童和小春欣一样,都非常渴望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也许在他们看来,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过春节、一起吃饺子,真的是最让他们感到幸福开心的事了吧。一周的牵手活动在转眼间拉上了帷幕,春欣和同来的弟弟妹妹们坐上了回家的汽车。临行前,春欣悄悄对我说,“姐姐,我突然好想和你们一起在这儿上大学,大学的生活真的很好,哥哥和姐姐都那么热情,和你们在一起真的很开心……!”生活是残酷的,现实是无情的,生活的压力不仅压在父母的肩上,同时也压在了孩子们瘦小的肩上,孩子的内心充满着对自由的渴望,对父母关爱的渴望和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原本是不该承受这些的,他们需要一片蓝天可以自由飞翔;需要一个港湾可以自由停靠;他们需要父母在身边,第一时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可是……但是春欣,姐姐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是一名很出色的大学生的!
现在我们不仅会通信交流,而且还时常打电话,发信息聊天。他会把他开心不开心的事都讲给我听,可以让我走进他的世界和他一起分享属于他的喜与乐。小春欣对音乐有特别的爱好,乐感很好,我就鼓励他试着自己填词写歌。前一阵,他的一个同班同学退学了,他很伤感,所以就写了一首离别送歌,表示自己的不舍,更让我开心的是,他写完之后是发信息第一个告诉我的,而且信息长达四、五页,记得那时都已经晚上八点多了,可是他还会记得告诉我,真的很让我感动!这说明在他的心底有了属于我的位置,有什么开心的事他会第一个想到我!而且春欣最不愿意学习的英语,现在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而现在每次考试都能得70多分。可能对于我们来说100分的试卷,这70多分根本算不了什么,似乎也证明不了什么,可是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我想,这70分就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00-02
一、背景
人口流动这一客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快速流动的社会人口,不仅是社会高速发展与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和必要条件,亦是人类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1]。
在我国步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成为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不仅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随着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继续转移,留守儿童还将源源不断地产生,留守儿童问题必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都会存在[2]。
二、留守儿童现状
(一)概念
儿童是指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狭义来说,是指少年期前的阶段[3]。广义的儿童,是自出生到成熟时期以内的所有孩子。农村地区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大多数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抚养、监护或独立生活[4]。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农村留守儿童做出明确的界定。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做了最新、最具权威的界定,即“17周岁及以下的与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人[5]。
(二)产生原因及概况
社会因素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差异性。“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使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而留守儿童一生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与未来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习惯、心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受到很大影响的原因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的缺位导致家庭监护职能的弱化,由于留守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解决对象。目前尤为重要的是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6]。
(三)数量、规模
基于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于2012年10―12月期间在哈尔滨周边农村地区做了大量社会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调查数据,结果如下: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所调查的学校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家庭不完整、家庭缺失严重的幼儿园孩子高达一半以上,留守儿童在校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据估测已达5800万,目前,城市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农村人口还将大规模地流动,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6]。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育学理论指出,影响儿童发展的三大因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相互独立且又互为补充,故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同伴群体环境中的儿童,随着父母或者其中任何一方外出务工以后,家庭职能变得逐渐弱化,留守儿童生活的学校和社区可以弥补这部分弱化的家庭功能。我们对社会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报告,发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和道德问题等。
(一)教育问题
很多学者都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7],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8]。对于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监督方面,各学者观点一致,都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学习辅导者出现较多的空缺,导致学习监督力度不够。还有学者指出,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现象比较严重[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平平,中等偏下、较差的共占70.2%。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都还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再加上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与他们缺乏自觉主动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二)心理问题
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沟通,而造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健康问题突出[8]。由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远高于城市孩子(19.8:8)[10],再加上长期弱化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而长期郁积,使他们成为当今社会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11]。
(三)安全问题
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伤害或非法侵害,另一方面自己容易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之路,使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7]。留守儿童多具有年龄小、判断能力差的特点,言行得不到正确的约束和引导,再加上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也较弱,导致溺水、被火烧、被水烫、交通意外、被拐卖、被殴打等事件时有发生,存在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由于得不到亲情呵护,加上代管不力,农村留守儿童整个群体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这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四)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很容易在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人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失调,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导致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强烈的倾向和严重的过错行为[12]。
四、社会政策及其不足
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儿童保护、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宪法》、《教育法》、《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对象的权益保护,其法律体系仍旧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留守儿童,社会上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教育、关工委、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13]。
五、医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分布广泛,规模很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取得根本性解决,因此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将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结合,加强建设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这不仅是为解决留守儿童提供解决途径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方式,为其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14]。尤其是医学生,开展长期的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对巩固专业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不仅可以辅导留守儿童学习,解决教育问题,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长期开展医疗保健知识以及定期评估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安全等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关爱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王海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陈桂生.教育原理[M].长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
[6]孟茜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
[8]吴霓,丁杰,唐以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9]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5).
[10]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6:49-50.
[11]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2]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状况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选择进城务工,在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2005年后,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更是频繁地出现于各大媒体。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联合国基金会《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估计:中国有农民工子女4300万,2300万留守在农村,2000万儿童是流动的。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
在四川省宜宾县孔滩镇有一个叫王素的留守儿童,早上7:00,11岁的留守女孩王素悄悄起床,梳洗、生火、做早餐,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她牢牢记着爸爸妈妈去山西前的叮嘱:“照顾好弟弟妹妹,不能让他们饿着,冻着,更要管好他们的安全和学习。”作为大姐,王素成了一家之主,做饭、洗衣、检查功课……王素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王素只是四川百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分子。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报告显示,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5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43.64%,四川、河南占比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
由于不能与父母团聚,缺少亲情的慰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从孩子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考虑,国家越来越多地给予农民工子女们更多的关注。许多地方政府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有了改善,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研究多是基于一个趋同的假设,即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会造成家庭教育断裂,情感支持不足,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行为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不利影响。部分研究认为“留守”对儿童造成的影响目前并无定论,但大多数研究认为,“留守”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负面的。
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1.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确,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态度散漫、不端正,迟到、逃课甚至辍学情况严重;留守儿童一般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交往圈子,对非留守儿童或同辈群体存在很强的排他性。2.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心存歉疚,错误地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补偿子女,助长了子女的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拜金主义”等思想。3.研究还发现,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留守儿童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在留守儿童内部又有所分化:父母亲一方在家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同辈看护或没有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4.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应对压力时表现出更多的退避及幻想,做事任性、对人冷漠、性格内向和孤独成为他们的突出特征,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慰藉,他们遇事更加自卑和暴躁,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性格。王玉琼(2005)认为: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一是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重,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二是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憎恨、仇视等畸形心理,出现暴力倾向。
在心理调查方面显示:27.2%的留守儿童存在焦虑,27.6%的留守儿童存在抑郁,24.5%的留守儿童有恐惧感,22.7%的留守儿童易怒;在行为方面:57.6%的留守儿童有过失,35.2%的留守儿童说谎,7.4%的留守儿童偷窃,30.6%的留守儿童有攻击行为,41.3%的留守儿童有过破坏行为。
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客观存在,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存在消极影响。然而事实上,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并非全是消极影响,在留守儿童中,不少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独立性较强,有责任心,懂得感恩,并且由于父母在城市中,懂得的新鲜事物比同龄的农村儿童要多,人生的理想更加丰富,奋斗目标更加明确。研究中过度的负面结论容易忽视健康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和事实,在大众心理上形成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的错误观念。这样的舆论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积极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对留守儿童造成伤害。据调查,由于留守儿童被严重“标签化”,81.7%的孩子不喜欢被称为留守儿童。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分析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的概念,在历史上,国际上都存在。我国早期因走西口、闯关东,商人、文人、囚犯、官员而产生的滞留在家的孩子也是那个时代的标志;现代,因为城乡二元化造成的大批农村留守儿童,成了这个时代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确值得担忧,但是不需要恐惧和过度夸大,我们应客观冷静地对待这一问题,分析诱发这一问题的原因:
首先,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由于许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留在家里,造成了孩子性格内向、孤独、自卑;后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教育的缺失更加加剧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形成:打架斗殴、早恋、赌博、逃学、撒谎、上黑网吧成为孩子发泄和转移孤独感的方式。家长往往以物质满足代替亲情缺失的做法,使得这些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拜金主义的不良态度。
其次,学校方面。留守儿童的主力军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基本上没有开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心理学课程,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各科文化学科的老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家务繁多,没有精力细心地倾听和耐心地指导;最主要的原因是应试教育,它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瓶颈,广大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升学率上,很容易忽视儿童的心理教育。
最后,社会方面。不健康、不适宜的媒体宣传和网络宣传使得没有辨别力的儿童“崇拜性”的模仿,造成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和攻击行为。
(二)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一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和政策体系。首先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批保障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法定监护责任,仿效国外探索有偿监护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监护缺位,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监护制度。其次是对建立在二元结构基础上的以户籍为中心的有关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进行逐步修订,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再次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已有法律法规加大执行力度,保证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的带薪休假等制度,切实保障其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二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作为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理应纳入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实现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并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教育、健康等诸领域的监测评估指标纳入政府部门常规统计之中,建立共享的留守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在农村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探索实践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出台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乡就业。
三是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的关爱网络。首先,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并在学校编制体系内按照适当比例配备生活及心理辅导老师。其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社区等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场所,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家庭指导、生活引导等,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再次,以村民自治、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行为进行监督。最后,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人员就能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
四是关注大龄留守儿童。首先,对于大龄留守儿童,特别是无人监管的大龄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和管护机制,对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教育指导。其次,针对大龄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稳步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中考、高考制度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在父母工作的城市接受高中教育。再次,利用城市的教育资源,建立大龄留守儿童和农民工补习教育制度,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培训融入城市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朴婷姬,刘惠善.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9).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项目名称:关爱留守儿童 助学助成长计划
执行机构:衡阳市南华大学晨光爱心志愿者队
项目背景: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进城打工的父母无法让儿女同行,于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
2.据相关报告显示,衡阳市的留守儿童数量多且呈日益增加的趋势。留守儿童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仅仅由爷爷奶奶等亲戚照看着,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影响学习及健康成长;
3. 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小学教学资源有限,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很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4. 留守儿童思想单纯,可引导行强。
项目实施地:大道村小学
项目服务人群:大道村小学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
项目目标:
1. 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工作,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开阔知识视野 ;
2. 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真善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优秀品质;
3. 帮助学校增加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备;
4. 培养在校志愿者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丰富大学生活。
项目计划解决的问题:
1. 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2. 矫正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看法,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孝顺父母等长辈,学会爱;
3. 与父母沟通,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爱
4. 为学校增加教学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好的学习环境
项目周期: 从 2012.12 到 2013.7月
项目产出:
1. 收集的各类活动资料、照片、宣传PPT、志愿者的下乡感言等;
2. 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扩大留守儿童的知识视野;
3. 举办的活动获得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好评和支持;
4. 衡阳市媒体宣传报道至少1次。
项目进程:
前期调研
2012年12月--2013年2月
① 完成大道村小学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② 写策划书,制定有效有序的帮助计划;
③ 与学校老师,留守儿童家长沟通,得到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并完善策划书和活动计划,保证帮助留守儿童的活动能够正常有效进行。
前期准备
2013年2月--2013年3月
① 用调查所得的资料等制作关爱留守儿童的PPT、展板、海报等,并在校进行摆点宣传,扩大组织的影响力,号召高校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
② 招募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在校志愿者;
③ 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如何帮助留守儿童的培训,树立“服务他人,完善自我”的服务理念;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志愿者对留守儿童的帮助行为;
④ 合理安排,配对活动部的志愿者和留守儿童;
⑤ 跟学校负责人洽谈,商量支教时间及相关事宜,制定下乡支教的详细计划
活动正式开展
2013年3月--2013年6月10号 每周周末定期下乡开展有效有序的“一对一关爱留守儿童”学习指导活动。
2013年3月--2013年6月10号 每周定期(跟学校商谈后确定周一到周五的某个时间段)下乡去大道村小学进行爱心支教
2013年4月--2013年5月
① 策划成立图书馆成立事项,进行宣传,开展爱心募捐活动,号召人们为留守儿童奉献一份爱心;
② 为留守儿童购买适合他们的书籍;
③ 跟学校沟通,用募捐所得有用的书籍以及我们购买的书籍,协助学校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
④ 举办图书馆成立仪式,邀请权威人士出席见证,并联系衡阳媒体进行报道宣传;
2013年5月20号--2013年6月5号
① 策划“陪留守儿童过六一”活动,进行宣传,招募一日志愿者;
② 合理分配一日志愿者的任务,邀请相关权威人士出席参加,购买相关物资;
③ 正式举办“陪留守儿童过六一”活动;“六一”活动内容包括:由一日志愿者和队内志愿者一起陪留守儿童玩;开展“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演讲比赛;借用志愿者的手机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打电话;给留守儿童发棒棒糖之类的小礼物等
后期总结
2013年6月10号—2013年7月
① 针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学校老师分别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访问;
② 分析调查问卷,了解帮助计划实际实行存在的问题,效果,父母和老师的评价等,作出调查总结报告并存档,以供以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进行参考;
③ 队内志愿者写下乡感言、总结报告,整理并保存优秀的下乡感言或总结
本期活动结总
2013年7月初
① 整理保存本期活动资料,负责人总结本期工作情况存档
② 考虑并计划下期活动
财政预算:
前期调研
2012年12月--2013年2月
交通费 20 2元/人 ,10人
用餐费 60 6元/人 ,10人
矿泉水 10 1元/人 ,10人
资料费 50
前期准备
2013年2月--2013年3月
交通费 10 2元/人 ,5人
矿泉水 50 1元/人 ,50人
宣传资料费 80 包括海报、横幅、彩纸彩笔工具等
“一对一”活动
2013年3月--2013年6月10号
交通费 600 2元/人/周/次 ,总计10周,总共30人
矿泉水 300 1元/人/周/次 ,总计10周,总共30人
爱心支教
2013年3月--2013年6月10号
交通费 200 2元/人/周/次 ,总计10周,总共10人
矿泉水 100 1元/人/周/次 ,总计10周,总共10人
建立图书馆活动
2013年4月--2013年5月
交通费 100 2元/人 ,50人
矿泉水 60 1元/人 ,60人
宣传资料费 80 包括海报、横幅、彩纸彩笔工具等
书籍材料费 500
图书馆装饰材料费 100
“六一”活动2013年5月20号--2013年6月5号
交通费 100 2元/人 ,50人
矿泉水 60 1元/人 ,60人
宣传资料费 80 包括海报、横幅、彩纸彩笔工具等
礼物费用 150 包括铅笔,橡皮,作业本等
通话费用 150
后期总计
2013年6月10号—2013年7月
交通费 20 2元/人 ,20人
矿泉水 20 1元/人 ,20人
资料费 50
本期活动结总
2013年7月初 资料费 50
经费合计: 3000
项目成员简介及过往项目经验优势:
1. 晨光爱心志愿者队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办法》,经校党委、校团委批准成立,由校团委直接管理的带慈善性质的非赢利性组织。其原名晨光助学爱心基金会,于2003年成立。2007年项目转型,以衡阳县及郊区地区为据点,开辟了三块关爱留守儿童的根据地。晨光爱心志愿者队自身优势明显,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
2. 晨光爱心志愿者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晨光爱心志愿者队秉承“同在一片蓝天下,共沐一片晨光中,携手同行“的志愿者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关爱及帮助留守儿童的活动,努力地动员更多的南华学子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得到了社会、学校以及孩子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3. 晨光志愿者队队内拥有着一大批有责任心,有爱心,积极向上,不断完善自我的志愿者不断默默的奉献着自己对留守儿童的爱。
留守儿童是转型期由于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而伴生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本文所提供介入服务的东乡族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聚居生活在东乡族地区,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或经商而他们留在家与监护人一起生活的18岁以下儿童。
根据2013年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了6100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1]也就意味着在我国,大约5个儿童中就有1个是留守儿童,而且这些儿童中的许多甚至一年都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我国是一个数量非常庞大的群体,而且他们大多都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的农村地区。同时,在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占到很大的比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儿童群体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
二、东乡族地区留守儿童困境
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理论注重把案主的问题和需要同其所处的成长环境等联系起来。东乡族地区因地理区位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除了具有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的共性之外,也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一是东乡族地区留守儿童不仅比例高,而且流动性很大。在笔者开展介入服务的H村两所学校中,有近一半学生的父母(主要是父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比例与号称打工大省的四川、河南等地的比例相近;二是地处偏远的极端贫困地区,受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和交通状况等负面因素的限制,这里留守儿童的生活基本上局限在自己的家庭和所在的社区里。三是由于处于聚居民族地区,社区环境对东乡族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东乡族地区,母亲外出务工的较少,但是她们大多为文盲或者半文盲,受教育程度很低,而且东乡族地区教育基础落后,老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爱很少,使得东乡族留守儿童能够得到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功能很弱。四是由于东乡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特殊的文化使得东乡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民族归属感也比较强烈。所以在东乡族地区开展留守儿童服务实践时要尊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展开社会工作服务。
三、社会工作介入东乡族留守儿童服务的路径选择
因为东乡族留守儿童的需求差异比较明显,社会工作在这里的介入路径需要集中在留守儿童个人及其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层面,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服务。这种介入路径不仅符合东乡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特点,也与社会工作基本的工作方法相一致。
(一)个人层面的介入
1、借鉴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论,利用留守儿童的特殊个性和经历。东乡族留守儿童由于自身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一些优于普通儿童的个性,如独立、坚强、有责任感等。所以,我们要发掘东乡族留守儿童自身的积极力量,把焦点放在他们的各种能力上,利用东乡族留守儿童本身存在的资源来引导他们改变,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去解决一些问题的。[2]
2、充分利用同伴群体。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东乡族留守儿童在村庄、学校与同伴间的交往在逐渐增加,与同伴的交往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留守儿童之间,由于具有类似的经历和拥有更多共同的话题,他们更愿意获得彼此之间的交往。所以,在开展服务时,社会工作者要把他们的同伴群体资源调动起来,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地与同伴进行交往互动,获得同伴的帮助,以协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二)家庭层面的介入
1、父母在外多辛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所以,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东乡族留守儿童父母加强与留守在家子女的联系,鼓励父母及时掌握和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他们更多的亲情关爱,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指导和教育。在开展具体服务时,可以把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方式、联系的时间间隔等制成表,鼓励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与其父母定期取得联系。
2、动员邻居照顾。生活在东乡族社区里的村民对于村里的留守儿童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他们的孩子也会和村里的留守儿童一起玩耍。利用这一点,可以动员邻居充当留守儿童的家长,让他们在监护人缺位的情况下,可以找邻居帮忙,起到一定的临时监护作用,并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
(三)学校层面的介入
1、对于东乡族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所以要充分发挥东乡族地区学校的各种功能,弥补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弱化。具体来说,学校要适当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和他们的全面成长,要鼓励老师增加对留守儿童的感情投入,开展一些辅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2、在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为留守儿童建立学习、生活帮扶小组,让他们在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满足基本的归属感需求,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通过互动和分享,表达对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学校还应该在对留守儿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密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东乡族地区学校的纽带作用。[3]
(四)社区层面的介入
1、因为东乡族社区是一个围绕清真寺聚居而形成的一个传统社区,村民之间有着经常性的互助行为,这种互助会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生活上的帮助与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挖掘东乡族社区的这些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建立以村委会、残妇联和清真寺为核心的社会支持,与寺坊组织合作展开社会工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与学校的不足。必要时,还可以运用灵性的社会工作理论对东乡族留守儿童的开展服务。
2、在对东乡族地区留守儿童开展服务时,要尊重和运用案主所属的独特文化资源,取得阿訇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支持,让他们在帮助留守儿童时也能起到一些积极地作用。
(五)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1、对东乡族留守儿童而言,尽管存在许多对他们的成长不利的因素,但他们也可以拥有一定的社会支持,如政府、公益组织等。社会工作者可以结合实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利用一些资源为东乡族留守儿童搭建一个支持平台,使服务能更有效和持续的进行。
2、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鼓励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让社会各界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获取资金和物质支持等,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东乡族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
(六)运用社会政策和法规
1、可以借助东乡族地区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政策,按照每个干部帮扶一名留守儿童的模式,对一些需要重点关爱和教育的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从生活、心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
2、健全东乡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和保护机制,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一、采取措施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一)开展调查研究
在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现象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其数量也会逐渐增加。要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和意愿,推进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关政策,积极争取资源,为留守儿童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从实际出发,在已开展的各项工作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注重研究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问题,力争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争取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全国妇联正在开展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将联合有关部委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专项调研,召开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各地也可结合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不断增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纳入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各地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并将其纳入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作为开展农村儿童工作,发展农村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工作开展,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目标、具体落实措施和监测评估办法,使这项工作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措施得力、富有成效。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加大力量,推动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有效实施,推进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发展一批示范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主要渠道。要进一步规范对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组织编写适合农村家长和儿童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要通过家长学校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或第二监护人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能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四)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
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是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协调、维权职能,加强源头参与,推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制环境。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社会协调机构、法制服务机构应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二)加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学校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教育者或监护人的培训,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监护人的水平。要建立齐抓共管、师生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探索实行班主任责任制,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方式等要登记造册,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三)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走向社会前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个人生活理想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学会了解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情况,掌握每一时期孩子不同的心理、智力和情感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以及正确的亲子观和育人观,学习掌握科学的教子理念和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鼓励方式,把精神鼓励和亲情关怀相结合,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父母关爱,体会到更多的浓浓亲情。家长要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健康、快乐地成长和生活。
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义深远,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一)缘起:
1.缺失的教育让人痛惜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疏于父母在行为上的监管和道德成长的正确引导,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为的观念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差,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严重的过错行为和强烈的倾向,06年湖南省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中,“父母在电话中最关心你的哪些方面”一项调查披露,排在末位的是“思想道德”,仅占4.3%,这又给德育教育敲响了警示钟,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迟希新博士指出:当前家庭教育的缺席是导致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亲子关系的失谐、父母榜样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留守孩子大的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
2.阳光行动让人欣喜
区内xx小学从2006年开始就发起“阳光妈妈”行动,专门组织女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和孩子谈心、陪孩子回家、带孩子游玩,关心孩子的生活、辅导孩子学习,他们的阳光行动被区、省多家媒体报道,至今都在持续着。
进入互联网,搜索“关注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多达 6,870,000篇,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 多达2,710,000篇;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专题报道、各类节目也都相继在新闻媒体播出,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成为全社会聚焦的热点。留守儿童被正视,是着实让人欣喜的事。
思考:1:“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必然产物,学校必须积极面对,有责任担负起为家长、为社会分忧的历史重任。2:本校有多少“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怎样?3:学校该为他们缺失的教育和成长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政府、社区、学校联动的代养人家长学校运行模式”的研究,是2010年初由南翔小学发起,由街道妇联、社区共同合作,帮助代养家长提升家教意识,提高家教能力,促进我校学区内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特殊家长学校运行模式的研究项目。
代养人家长学校是通过政府、社区、学校的共同努力,发挥社区教育优势,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多方位教育和监管的新教育模式,为留守孩子的生命成长减少遗憾,增添色彩,让关注留守孩子的生命成长成为社区、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
(二)研究目标
鉴于“以人为本”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宗旨,实验的预期目标确定为:1、形成一个专管机构,为留守孩子补给家庭教育的养分,给留守孩子生命安全加筑一道防线。2、构建一套运行模式,给代养家长和留守孩子一个独特的活动空间,提高留守孩子的生命质量。3、丰富家长学校内涵,为我校和社区教育凸现家长学校个性化办学新模式积淀经验。
(三)研究对象:
本校学区内在校的“留守儿童”。
(四)研究方法:
调查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二、研究实施
(一)第一阶段:留守儿童调查与筹备(2010年5—2010年12月)
1、实施重点:
(1)“留守儿童”情况调查,建档,方案拟定,项目人员、组织落实;设备设施组建、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等。
(2)利用多种途径,通过多方调查,全面了解留守孩子情况;成立领导小组,拟定实验方案,学校、妇联、社区间进行沟通,商定操作步骤与方法。
2、第一阶段小结:
经过初期实施,家长学校的组织建设与管理网络建设按期完成,代养人家长学校平台也初步建立,同时,此项目也引起了相关职能部门、学校、班主任老师的重视。但主要做的是行政层面上的工作,对于代养人和外出务工父母的实质性家教指导数量不多,而且内容上处于学校单向行为,比较单一,没有充分了解不同家长的不同需求;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与指导在方式、途径等方面只出于教师的个人行为;对于如何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方法和策略、有关活动制度建设等有待在第二阶段充实与完善。
(二)第二阶段:研究推进与深入(2011年1月—2011年12月)
1、实施重点:继续开展活动,中期反馈与评估,方案调整与改进,深入实施研究内容。
2、第二阶段小结:
通过多元培训,教师、代养人和留守儿童父母的家教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各项制度的建设与运作,保障了项目实施的顺利有效开展,促进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多项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了社会、学校的关怀,弥补了确实的亲情,促进身心健康的成长。
3、第三阶段:研究总结评估(2012年1月—2012年5月底)
(1)实施重点:
整理研究过程资料,汇编成册;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评估,撰写成果报告。
(2)研究活动内容:
1.12年2月,社区负责人、班主任交流留守学生学习、生活情况;2.12年2月,代养人茶话会,交流感受;3.12年3月,召开留守学生座谈会。4.12年4月,资料整理,自查评估。5.12年5月,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三、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一)齐抓共管,形成监管网络。
由妇联、社区、学校共同联办的代养人家长学校,下设两个组织(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代养人家长学校委员会),一个流动服务窗口(代养人流动家教指导站)。街道妇联、村、社区、派出所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给予学校支持;同时,社区和城管联动搞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避免学生进入网吧等场所,打击教唆儿童违法犯罪的行为,为学校创设一个安定洁净的环境;学校和社区共同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管理工作,摸清去向,掌握联系方式,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教育子女的重大职责。建立“留守孩子、学校、家长、社区、政府、代养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防止留守儿童与突发事件,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并告知监护人和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有关主管部门。
(二)成立流动学校,创新办学模式。
实施中,学校以“指导入情、家教进户”的原则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与品行教育,对代养家长送去家教方法与经验;另外,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校联系卡和电话、网络等形式,帮助留守孩的父母和代管人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变化规律及各阶段的发展要求和教育任务,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增强留守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和生活的情趣。代养人按照“三知、三多、三沟通”的家长职责和“五个一”的具体要求,主动履行家长义务,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多到其家中走访;“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代养人、老师联系沟通;“五个一”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代养人联系一次;每两月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一次。通过实践体验,让留守孩子感激父母,珍爱生命,关心他人,自觉、主动学习。
四、研究成果
代养人家长学校的开办促进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加强了二者的沟通。同时,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由国家重视学校教育,向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社会重视家庭教育多维化发展。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向全面化发展。因此,代养人家长学校的开办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代养家长自身的迫切要求。
第一,转变了家长教育理念,增加了家校教育合力。
第二,提高了家长素质,增长了教育子女的知识,提高家教能力,使家庭教育发挥最大的功效。
第三,促进了留守儿童的良好品行的形成,使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现状 对策
一、调研背景与概述
(一)背景介绍
目前,媒体高度关注“害”事件,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最大的受害群体。由于远离父母、生活无人督促、行为欠规范,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少年这种兽行刺痛了公众的内心,对受害者今后的人生将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
暑假是很多留守儿童的快乐时光,可以与父母团聚。但也有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们留在乡下家中陪爷爷奶奶,但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存在很大隐患。很多留守儿童在缺少监护人的陪同下,独自去河边、池塘游泳,发生危情致多个家庭破碎。
2013年5月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6万人,占儿童总数的比例为21.9%。与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泗洲头镇被蜿蜒的山水围绕,村与村之间相隔近半小时的路程。泗洲头初级中学是泗洲头镇唯一的中学。附近几个村的孩子读完小学后可升入中学就读,但交通颇具不便多需乘公车。该中学共有教学班10班,学生数416人,教职工总数32人,专任教师26人。据统计,该镇留守儿童人数多年来居高不下。
自2009年7月该校与宁波大红学院合作签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并挂牌起,每年暑假都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此进行军事夏令营计划。校方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两项体育技能,一项文艺风采即“2+1”模式。团队将以国防、安全教育、行为规范为主,辅之以文化课程并专门准备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及教案。
(二)调研目的
中国梦是汇聚每位国人梦想的代名词。象山泗州头中学承载了两代人的梦,使少年学会感恩、青年懂得回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时期,一个极其不稳定的成长阶段,初中生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培养道德情操,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也正是青春期叛逆期最为严重的阶段之一。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缺乏学校有效引导,缺少家庭温暖、社会关注及政策支持容易致使其成长受到不良影响,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通过军训夏令营,学员懂得约束、提醒自己改掉陋习,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独立克服生活学习上出现的困难,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会团体协作。本次调研以支教团队开展支教活动所在的学校“泗洲头镇中学”学生作为主要调研对象。根据支教团队的实践总结,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力求明确当前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缺失。并依此有针对性地得出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所存在问题的对策、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并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此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分发到泗洲头镇附近村子及参加军事夏令营活动的学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除了问卷调查之外,我们还通过文献查询对留守儿童现象作更深一步的了解,其次对儿童、村妇女主任进行访谈,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我们了解到监护人知识水平对留守儿童现象的影响占40%(如图1)。父母多为改善生活条件、给孩子一个满意的未来而远走他方谋生计,并多将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隔代教育存在很大隐患。从计划生育开始实施起,老人过于溺爱孩子已是普遍现象,致使很多留守儿童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差。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内心存在缺失、形成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成熟。这些都将危害孩子健康发展,家长应引起警示。但该地政策辅助及经济发展对留守儿童现象形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当家庭收入与支出不对等时,家庭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取舍失衡,造成农村剩余年轻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剩下老幼。
超过一半的有效问卷即72%(如图2)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的习惯极易言传身教给孩子。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交流,教给他们为人生处世的方法。
已有12%(如图3)的留守儿童表示当爸妈不在家时不会想念,48%的孩子表示偶尔会想爸妈。这个现象的出现应引起社会警示,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替代不了亲情的重要性。当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只有28%(如图4)的学生会请教老师,还有12%的学生选择沉默。“师者,传道授惑解惑也”,这让很多教学工作者反思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应多注意他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沟通能力。学校课程设置时应注重素质教育的开展,规避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课程。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三、留守儿童现状及支教效果
(一)留守儿童现状
1.逆反心理严重。
走访村妇女主任朱桂娥同志得知近几年升学率降低后,村里加大了对学生成绩的关注,现在村里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类问题正在逐渐好转。她不赞同隔代教育,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存在代沟且现在独生子女较多,老一辈特别溺爱。村里有实例,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老人带。孩子十多岁时,性格叛逆、接触社会上的人学会抽烟、不听劝,去年上半年该孩子的父母将其带去上海读职高。实例告诫我们,父母不在身边会造成孩子过于早熟,有时他们会因存在自卑心理而羞于言表。且留守儿童在性格发展上会因自控能力、叛逆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及隔代教育的不到位而走上“邪路”,加上心理封闭、渴望亲情,极易走上不归路。
2.父母“只出钱、不出力”的错误观念。
大部分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但其实不然,这是父母因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孩子的愧疚感而衍生出的逃避培育引导孩子职责的体现。“物质皆放养”错误的观念,致使很多孩子成为享乐主义者,存在拜金主义思想,养成好吃懒做的陋习。
3.沟通交际能力差,遇到问题无法寻求解决。
在军训夏令营活动中,出现学员因口角之争而打架事件。在场的人很多都无人劝架,显现了现代人的冷漠。当沟通出现障碍则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支教效果
该社会实践团队为短期支教,由教师带领包括学生党员及军训教导队成员组成的21人支教队伍,分两批开展的多方位教学实践。注重实践教育,侧重于学校相对缺乏的身体素质及德育方面的教育。开展形象生动的演习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但由于其为短期实践,只能起到入门作用,缺乏点对点的互动,对学生的长久关注度不足。
为响应国家关爱未成年人思想素质的“春泥计划”,阳光假日学校是针对留守儿童开设的学校,旨在将留守儿童聚在一起学,避免发生“假日悲剧”。象山镇宣传部陈主任表示,该团队目前的支教形式很符合“春泥计划”,希望能与我校结成帮扶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村里对未成年人进行专题教育。这是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升华,具有很大的价值。
四、对策
(一)社会方面
加大关注留守儿童的力度、整合资源,面向全社会,全面推进“春泥计划”,基本保证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政府方面
发展本土经济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泗洲头农业开发特色明显呈现万亩围塘、万亩杨梅生产基地、万亩滩涂、千亩药材、千亩桑园、千亩苗林、灵岩山脚的百亩桂花林、杨家桥溪旁的十里桃花沟的新格局。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
(三)学校方面
首先健全留守儿童档案与联系卡并根据学生特性两两结对,让他们除学习外都能互相帮忙健全留守儿童结对政策。其次,注重择师标准,对在职教师进行月考核;多开展校园活动,如科学小发明、文化节、手工制作等,增强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制度化家访,根据教学需求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家访。加学生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应配备一两名专业心理老师,每班设一名心理委员定时反映班里学生思想的变化。最后,重视寄宿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学生时间引导他们独立自主生活。
(四)家庭方面
多元沟通,体现在孩子、老师、家长三方的有机结合。老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与联系卡,可将每天的作业短信形式发至家长手机以便家长及时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孩子将家校联系本交给家长签字,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注重对孩子的感恩教育,适当对其进行磨难性教育。
五、结语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理应对其高度关注,但在舆论监督上尤其是新媒体应当适可而止,过多揭发社会阴暗面易引发社会恐慌,同时不利于受害人身心健康的恢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希望通过社会、政府、校方、家庭的有机结合,“多管齐下”地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美好未来。留守儿童应秉承“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信念,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少年。
参考文献:
[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王捍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7(21).
[4]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