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指专门为农产品批发提供交易的场所和条件,并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农产品交易的场所和条件;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是批发商品流通的主体,不从事商品买卖,而是为批发商品流通买卖的双方提供服务;农产品批发市场是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一般以批发交易主体为主,由同业工会出面集资兴办、运营和管理的。
其主要功能有:商品集散功能。批发市场可以吸引和汇集各地的农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其交易过程,然后再把农产品发散到各地。价格形成功能。由于它具有较大范围内聚集农产品的功能,所反映的是大范围内的生产力水平和供求关系,因而形成的价格具有权威性。供求调节功能。较集贸市场而言,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作为供需均衡的纽带和流通的“蓄水池”。信息中心的功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具有公开、完整、真实和及时的特点,可起到信息中心的作用。交易结算功能。交易结算的功能在于保证成交商品的价值最终的实现。而通过银行介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则增加了交易结算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农产品批发市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交易种类划分,农产品批发市场一般可分为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是指进入市场的只是一种或一类商品,如蔬菜批发市场、肉类批发市场、粮食批发市场、皮毛批发市场、中药材批发市场、木材批发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等。综合批发市场是指同一市场交易多种农产品。
按市场所处的位置划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地建立的市场,销地批发市场是在农产品消费量较大的地区建立的市场。
按市场主持者的职能划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可分为服务型市场和经营服务型市场。服务型市场的主持者主要是提供交易场所,进行业务咨询,提供信息,提供生活安排、行政监督的各项服务,不搞自营业务。经营服务型批发市场除了具有上述服务型市场所具有的功能之外,还从事议购、议购代销、代销、代储、代运等业务。
山西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发展现状
山西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营销的主渠道,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原有农贸市场和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兴建和发展起来。截至2004年11月,山西省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184个,年成交量987.9万吨,成交额达106.5亿元。
近两年,山西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以建立部、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残留检测和信息采集制度,实行市场准入,并与全国市场信息联网,为客户和农民提供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行情信息,正确指导农业结构的调整。如新绛县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使全县形成了蔬菜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格局,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5000多亩发展到30万亩,总产量由1500万公斤增加到12亿公斤,同时还带动了本县20万亩苹果、露地油桃、大棚油桃和庭院香菇的发展,全县财政收入三分之一来自蔬菜产业,蔬菜种植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渠道。另外,太原、运城、长治等地还相继开通了本市范围内的“绿色通道”,组织各类农展会,促进了本地农产品的流通,解决了农民活动半径小、信息不灵、决策盲目、运输困难等问题。
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城市供应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型批发市场少,交易规模小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84个,但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2家,年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的也不过9家,大部分年成交额在千万元左右。从全国范围来看,深圳布吉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120亿元,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也高达100多亿元,而山西省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太原市桥西综合批发市场,年成交额仅达到13.6亿元,其次是山西长治紫坊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12亿元)、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格富达农产品批发市场(7亿元左右)、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振华蔬菜批发市场(6亿元左右)。市场交易规模偏小,一方面造成交易成本的总体增加,另一方面也使批发市场的信息导向功能和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
批零兼营普遍,交易手段落后 目前,山西省纯粹意义上的批发市场为数不多,一般是批零兼营。许多批发市场长期停留在出租铺位的简单物业管理层次上,严重缺乏现代批发市场应有的规范与效率。交易手段落后,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全省184个批发市场,95%以上是一对一的对手交易。采用拍卖、网络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的很少,远期合同交易更少。由于批发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因此,其产生出来的价格信号普遍不具备应有的良好导向功能,相反,还经常产生某些消极的作用。根据蛛网理论,农民生产决策依上期价格而定,但交易价格却取决于本期供求状况,生产决策和产品上市间存在一定时差。而这个时差往往会给农业生产经营者造成很大的风险。在缺乏科学分析下,批发市场现货价格甚至还是农产品“买难”和“卖难”周期性循环出现的重要诱因。
服务功能不足,服务意识不强 批发市场作为一种组织形态的市场,市场的提供方应该在组织商品流通方面提供较好的服务,不但要为买卖双方提供好的交易场所,而且还应该为买卖双方提供相关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在发达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通常提供停车、储存、包装加工场地等服务设施和具有商品分级整理、加工包装、质量验证、结算、委托购销、储运、信息提供、代办保险、生活服务等配套功能。而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设施普遍不足,服务功能单一。很多市场只是提供集中交易的场地而已,稍好一点的配有一定仓储设施,供客商存放货物周转之用。调查结果显示,批发市场内经营户在货物运输方面大部分以自运为主,经营户认为运输环节费用高是影响正常经营的主要问题。而从目前批发市场的竞争来看,批发市场能否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已成为影响批发市场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之一。
市场交易者的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低 由于山西省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在原集贸市场基础上形成的,大量的个体农户、中间商及零售商都可自由进入市场,他们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缺乏专门的经营知识,且大都不具备法人资格,在业务经营上存在着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交易主体分散,单位交易费用过高,无法通过交易次数的集约化和商品储存的集中化来实现规模经济和节约交易费用。目前,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缺乏代表农民整体利益的中介组织,入场交易的卖方多为农户自主形成的联合体,这样的联合体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这主要是因为农民分散从事农业生产,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签订购销契约,从而使形成的真正利益共同体少之又少。同时,农民作为交易一方,数量大大超过了中间商业组织,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对当地市场的供求信息了解也是集中在过去和当前,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从而使自身讨价还价的能力削弱,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都转嫁到农民身上。
完善山西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对策建议
完善市场内部秩序
由于大多数批发市场是由集贸市场演变而来的,往往缺乏有效的交易管理机制,因此要加快完善批发市场的相关立法,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交易行为,切实保障市场交易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维护交易双方的利益。目前我省个体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关键在于缺乏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组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者利益的合作组织是批发市场制度完善的可靠保证。日本的农协、美国和欧共体的销售合作社都是在组织农产品集中进入批发市场的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一段时间,培育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大型农民合作组织是农产品市场组织建设的重点。另外,大型承销商的培育也是批发市场发展中健康活力的体现。随着交易主体的培育,要逐渐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准入制度。
逐步引入拍卖交易机制
农产品实行拍卖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交易方式,它具有透明度高、信息集中、价格合理、交易规范、成交迅速等优点,也比较适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因此,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逐步引入拍卖机制。首先要加快拍卖交易的硬件建设。为了保证交易效率,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交易大厅,成熟稳定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以及其他的设备如仓库、冷藏库等。其次要规范拍卖交易程序。完善拍卖交易制度以及其他配套制度,为农产品拍卖交易提供制度基础。最后要完善货款结算和信息机能的强化,实现“四流”顺畅。信息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农产品批发市场上及时、准确而全面的信息,是引导农产品大批量迅速集散的基础,而完备、安全的结帐、转帐等金融服务体系,又有力地保障了物流的顺畅。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为现代批发市场,不仅取决于其组织形式与交易方式创新,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加以支撑。因此,建立起与现代农产品流通方式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显得非常重要,如金融结算体系、商品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加工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目前从整体来看,批发市场信息的数量不足,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得不到信息的指导;信息质量差,信息包含的要素不全、不准确、不及时;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因此,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网络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完善信息服务功能,有效地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导向功能和辐射功能。同时,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耗、不易久存的特点,对运输和储存设施要求很高,需要快速周转,与之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必须超前。
政府应给予大力扶持
农产品批发市场除少数盈利水平较高外,大多数市场盈利能力欠佳,难以支撑市场软硬件等服务设施的更新改造,新建或对现有市场实施改造、扩建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据了解,日本在中央批发市场建设中,政府补贴占总投资的40%左右,其余部分通过发行地方债券、银行贷款解决;而建设地方批发市场,国家补贴1/3,都道府县再补贴1/3。因此,政府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硬件建设、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信息收集传输建设等方面应给予积极扶持。
参考文献:
1.祝合良.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
一、发展过程
(一)启蒙阶段(1986~1991年)
1986年,山东省济阳县在原崔寨乡推广大棚芹菜种植的同时,就开始建立市场,那时的市场信息不是很及时,加上农民种菜的积极性不高,生产数量少,没有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来生产芹菜,关于农产品的标准也很少,加上离济南的七里堡市场较近,批发市场运作时间不长就宣告结束,农民大棚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也随着市场的结束降了下来。当时有一段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是:“要想穷的快,大棚种芹菜”,这严重影响和阻碍了该县的蔬菜生产。孙耿镇西红柿批发市场的发展情况也和崔寨的市场非常类似,属同一时期同样的原因。
(二)坚持发展阶段(1991~1996年)
这个阶段先后出现了稍门大米批发市场、姜集黄瓜批发市场、崔寨香瓜批发市场、太平西瓜批发市场、仁风西瓜批发市场、仁风树苗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此时,该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各类批发市场在政府的引导下,继续发展,政府作为批发市场的决策者来培育市场。然而由于我国的整个市场经济发育不是很成熟,农产品在全国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中,表现出很多不足,集中在农民的种植技术及销售心理,以及农民自身素质方面,一部分农产品市场也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夭折了。
(三)发展壮大阶段(1996~2002年)
在这个时期,信息技术逐步完善,农民种植农产品也在自觉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也随之出台了不少的有农产品标准法律法规。信息及时、迅速、有效地从市场反馈到农民那里。1996年,山东省济阳县各镇开始安装程控电话,第一代模拟手机进入市场,至2002年,发展到价格便宜的数字手机,信息帮助了市场的建设。有关农业标准化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农民种植农产品有了参考,解决了无序的市场恶性竞争,使市场发育逐步趋向合理化。
(四)繁荣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目前,济阳县的专业批发市场主要有太平西瓜批发市场、太平韭菜批发市场、仁风西瓜批发市场、曲堤黄瓜批发市场、索庙西红柿批发市场,这些市场的繁荣主要依赖于:
1、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理念。政府作为一级基层组织,更多的腾出时间和精力,服务市场经济建设,在市场管理、信息、农业技术、生产资料、生产标准等方面及时对农民服务,使得市场有序发展,避免了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所带来的危害。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只会挫伤批发市场客户的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使得批发市场的经营状况举步维艰,最后导致被市场经济所淘汰。上述几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繁荣,无不得益于政府的服务。
2、社会市场经济发育逐步成熟。形成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农业标准化的要求来生产农产品,虽然有的农民还违规使用违规农药、化肥、激素,但是,对农民进行一系列的生产教育之后,这种情况大有改观。
3、信息化的发展。2001年以后,山东省济阳县的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这无疑为培育市场起到了催化作用。有了信息化这条“高速公路”,该县各类市场和客户越来越多,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形成了种、贩、服务等“一条龙”形式的产业化。
二、成功的经验
市场形成了,贩运农产品的客户来了,为他们服务;种植农产品的农民,也在为他们服务。在今后,应该把继续培育市场,实施标准化生产作为主要任务,加大管理、宣传、服务力度,巩固现有成果,济阳县做好了几项工作:
(一)在市场管理的同时,严格管理费的收取和使用
1、坚决杜绝加码收费,并联合工商、物价等部门,共同管理好市场。加强对流动商贩的管理,使他们都到批发市场来批发蔬菜,杜绝小商小贩在田间地头私自进行交易,影响市场发展,加速恶性循环和恶意竞争;使农民认识到,只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才是他们的载体,只有建立繁荣的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才能保证他们生产的农产品运到全国各地,只有依靠市场才有出路。
2、管理费的使用。管理费是取之于买卖双方,也要用之于买卖双方。市场要为客户提供最方便的优惠,要为农民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定期聘请专家来讲课,为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提供最新的信息;为客户提供住宿等方面的方便等。
(二)实行标准化生产
只有遵照标准化生产,生产出的农产品才能合格,客户才能到市场上来购货,才能培育壮大商场。
1、基层政府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在批发市场四周,利用大屏幕及宣传栏等形式和方法,对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教育。批发市场是山东济阳县现阶段农产运销过程中的重要关键或枢纽。健全的批发市场不但有利于农民增收,而且能带动该县农业发展的结构性调整,促进该县农产品流通新模式的建立,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事实证明,市场活,全盘皆活,农民增收。
2、加大对生产资料市场的管理和对农民的施肥、施药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市场内各项服务,市场内银行、通信、医疗、商住楼、超市、饭店、娱乐场所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经营户和客商和经营业务和文化生活。电信、宽带、广播的接入和局域网的建设,推动了市场信息化管理。对农产生产区的各个生资经营户,工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杜绝违禁药、化肥进入市场。
3、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申报、管理等制度。
4、严格商场治安,杜绝欺行霸市和强买强卖。
5、标准化生产区严格并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监测控制。坚决制止污染类企业进入标准化生产区,并使这类污染企业远离标准化生产所规定的区域。
6、取得了应有的社会效应。(1)拉链式效应。客户及农民在市场交易,带动了市场周边快餐店发展;客户的车辆带动了周边汽车类服务行业的发展;农民种植农产品,保护地栽培,活跃了农资市场,也从不同的侧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农民富裕了,也带动了副食业的发展,而这一切的发展增加了税收,增强了经济实力。(2)知名度效应。各个批发市场的建立,提高了该县的知名度,仁风的富硒西瓜进入了上海、北京的超市,打响了品牌。稍门大米远销内蒙、黑龙江等地。(3)社会效应。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成功的批发市场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无法估量的。加快了新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政府在市场形成初期,加大服务和管理力度,适当投入资金运行,由市场管理人员直接服务客户,保证客户的安全,提供一切可行的便利条件。市场发展中期,加大对农民及市场管理人员的教育,加大市场管理力度。最主要的是根据城市中心论理论做好农产品商场的定位原则。
三、存在的不足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较小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我县农产品市场与其它发达地区相比普遍存在整体规模偏小的问题,销售对象单一,无法整合和提速发展。
(二)市场设施配套建设相对落后,档次不高
批发市场在当地确立了流通的主导地位,但设施相对简陋,缺乏净菜加工车间、恒温库等设施,同时市场的包装、加工、配送等各种辅助也很薄弱,对农产品只进行简单的包装,不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包装,市场功能亟待完善。
(三)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还未全面有效展开,农药残留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四、建议
(一)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在质量、规格、包装等多方面实行标准化,实现分级收购、包装、销售,使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应逐步实现质量等级标准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推行农产品检验检疫和市场准入制度,组织开展农药残留和产品质量检测试点工作,防范农药、饲料添加剂超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对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建立市场监管措施,除对其进行农药残留物抽样检测跟踪外,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按照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喷码”管理,喷码上存有该产品的所有信息,使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一样,都拥有自己的身世和身份。这样,如果出现农药残留等问题,这农产品的所有信息可以马上查到。
(二)构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
我县是国家贫困县,长期以来,由于受全县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地域条件的限制,我县农产品市场一直是沿街为市,没有一个象样的专业批发市场,这对于一个传统农业县来讲,无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短缺,无从筹措,这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根本问题。二是地理条件限制,我县县城集中在一个狭小的清水河流域内,发展空间太小、没有足够的土地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全县只有一个农贸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还有一个松散型的果品批发市场,也形不成规模。
二、各级政府对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的扶持政策,扶持项目的实施效果:
几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的政策,但对于我们县来讲,光给政策是不够的,因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资金筹措十分困难,有限的财政资金保吃饭都相当困难,搞建设就无从谈起。**年,通过我们申请省发改委对我县桥南苹果批发市场给予50万元的资助,但杯水车薪,根本不解决问题,所以谈不到实际效果。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
在我国,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经过以下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供应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结合供应链管理。本文针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主体的不同,对其进行供应链上的一体化设计。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前向一体化――主打商贸
前向一体化是企业通过收购或兼并若干商业企业,或者拥有和控制其分销系统,实行产销一体化。采用这种战略,是为获得成品深加工的高附加值。
采用前向一体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设计(图1),主打商贸,通过一体化销地市场的功能,扩宽此类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销售范围,增加其商贸功能,整合销地批发零售商。其在原来农产品批发市场一般功能外,增加了产品的深加工、分包装与混搭、产品的拣选与分拣到配送,另外因其直接与消费者面对面。增加了质量检测功能,让消费者买的放心。通常情况下,可采用以供应商的身份进入超市、建立农产品直销连锁店等方式进行管理。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后向一体化――主打产品特色
后向一体化是企业通过收购或兼并若干原材料供应商,拥有和控制其供应系统,实行一体化。在供货成本太高、供赏方不可靠或不能保证供应时,企业经常采用这种战略。
采用后向一体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设计(图2),主打产品特色,通过控制产品源头的方式,使基地的农产品保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农产品物流园区内的加工企业就有了稳定的货源。同时,农业基地的生产也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实施后向一体化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基地布局、利益调节、组织生产、提升产品、产品集散。
农产品批发市场前后一体化――主打信息平台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食品安全管控中的作用
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的农副产品流通已形成了以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贸市场体系,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该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农副产品现货的集中交易场所,对于大中城市以及周边地区农副产品的供求平衡、物价稳定及食品安全管控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农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小生产、大流通,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发生于生产环节,却爆发在流通环节,农批市场作为主要的流通环节,肩负着重要的食品安全管控责任。虽然农批市场的食品安全管控的范围有限,仅限于在市场内的运营期间,但是市场可以通过对自身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及运用,直接对市场经营户销售的农副产品进行严格管控,并且充分利用市场的信息数据通过对市场经营户的商品质量要求而间接引导产地的农副产品生产要求及质量标准的提升,从而整体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内容
1.准入建设
(1)对入场的经营户和农副产品严格执行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入场经营户需向市场监管部门办理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及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件,在核准范围内经营;市场监督检查经营户严格执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做好食品索证索票、进出货检验及经营台帐等工作,实现入场农产品食品安全可追溯。(2)经营户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市场与经营户签订食品安全协议书,明确食品经营要求及安全责任。(3)市场管理人员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上到市场负责人,下到普通管理员,层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同时市场建立食品安全管控领导小组,在各交易区域设定食品安全专员,有明确分工,把食品监管工作任务细分到每个交易品种、每条交易街、每一户。
2.日常巡查管控建设
(1)日常巡查。巡查内容主要包括证照齐全有效、索证索票、进销台帐、食品包装储存等。巡查模式分为五个层面,一是市场各业务部门自查自纠,一户一档巡查登记,对食品安全各类标准化内容进行检查,实时反馈;二是食品质量管理部门每周日常抽查,根据食品安全问题发生频率高低对各区域、各品种科学排查;三是每周由市场主要负责人带队现场巡查,对发现的问题以工单形式通知各有关责任部门,限期整改;四是联合政府有关质检部门对市场开展专项检查,根据国家最新食品安全指导要求,规范经营;五是向社会公开聘请义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以消费者的角度对市场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抽查,每月将发现的隐患问题与市场沟通整改。(2)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自建农产品质量检测室或引入政府部门、第三方农产品检测机构,24小时不间断对入场蔬菜、水果、肉类、淡水鱼等农产品进行质量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匹配到产品的品种、来源、批发商和进货时间等信息数据,每天通过市场电子滚动屏及时对外公布。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计划及信息数据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以一年为循环周期,12个月划分的各类蔬果上市时间,结合历史检测数据评估出高危产品、季节性高危产品等,对其加强抽样检测,提前防控;二是收集各类食品安全新闻资讯,对某些问题食品进行专项管控,抽样批次及频率对应增加;三是对于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发现的某类食品在一周内频繁超标的,将及时在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平台体现,并及时通知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监控,与政府有关部门共享监控信息,共治共管。(3)舆情管理。市场成立食品安全专项工作小组,每天收集各类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资讯汇总分析,对于敏感信息给予重视,报告市场管理层,并针对其要点提前布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可以主动应对,采取合理解决措施,消除问题隐患,降低风险,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目的。
3.食品安全辅助管控建设
(1)食品安全关系维护。维护的主要对象是政府、新闻媒体、经营户和消费者,方式主要是与政府实行信息共享,及时沟通;与新闻媒体保持良好关系,对反映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回复及解决;对经营户宣贯各类食品安全工作,包括食品风险,违法成本等,告诫经营户切勿以身试法;对消费者开展购物指导和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活动。(2)食品安全培训与宣传。一是对经营户的教育宣传,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二是对市场管理员的培训,主要是日常巡查和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3)食品安全工作应急演练。每年进行一到两次针对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演练,主要是通过舆情管控内容对于高危食品事件进行模拟演习,以掌握处理此类事件的方法。(4)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化工具及方法加强食品安全管控,对于市场检测、生产基地信息综合在市场信息平台上统一运用。
4.食品安全资金筹集建设
(1)市场自筹。建立食品安全专项资金,购置检测仪器及聘请专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工作。(2)政府补贴。食品安全作为社会问题,单靠市场的力量应对远远不够,国家近年来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每年均推出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资金补贴项目,市场可以根据项目有关要求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从而获得政策专项资金扶持。(3)经营户检测需求。经营户在销售产品时需要向采购商和供货商出具有关具备资质的产品批次检测报告,市场可以将经营户的检测需求与市场食品安全检测结合起来,既适当减轻了经营者检测费用,同时也有效节省了市场检测费用,并且能起到引导经营者将产品主动送检的作用,促使农产品流通的食品安全把控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崔海泉.最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管理实用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8.
关键词 农产品批发市场 创新 升级 理论分析
Theoretical Analysison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olesale Market
Han Xi-yan (Weifa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261061)
Abstract Curr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olesale market of China is on the very innovative and Upgrading period. Som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om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marketing theor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olesale market, which is helpful to develope rural economy and promot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olesale Market Innovation Upgrad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一、几种理论综述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概念,最早是科斯在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来的。他把交易费用定义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人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的价格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和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等活动所花费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是:①在静态市场中进行了专用性投资;②契约的不完全性;③由于一方的“败德行为”、价格歧视等造成另一方战略的是失误;④企业在信息处理上具有规模效用;⑤企业在应付产权界定不完全以及其他规避风险问题上能进行制度适应。由这些因素组合而成的交易特性决定了交易的方式和协约关系中应该采取的组织管理结构(或称规制结构)。涉及非通用性资产(具有一定的专用性资产)、但交易频率不高时,往往采取三方规制机构。所谓“三方规制机构”是指协议双方和受邀(非公共)仲裁人一起组成的交易组织管理结构。
交易费用是影响交易效率的关键。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由制度政策、交易技术、城市化等因素决定的交易效率,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降低交易费用。根据威廉姆森的理论,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当事人必须相互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双方必须搜集、传达和交换信息的成本;对交易的商品进行必要描述、检查和度量的成本;合同谈判、起草、签订以及履行的成本。这一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的依据。从微观上看,每个交易主体是否交换,取决于他对交易活动的成本效益分析。交易的收益来自于交换所获得效用的提高。交易费用过高使得交易利益减少,甚至亏损,交易者就没有从事交易的激励。在这个意义上,就其本身而论,交易费用阻止着交易的发生。
(二)马克思的市场与市场交换理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在阐述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时指出:“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交换依据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同时又进一步指出:“既然交换只是生产以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一方之间的媒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当然也就当作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交换是人们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相互提供劳动产品以满足各自需要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分工是交换的前提,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而分工是在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体现并加深。另外,马克思认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等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可见生产既支配着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交换是协调并促进了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交换过程的加速复杂化规律,商品交换就是解决社会化大生产中各生产部门、企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建立三者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载体。
(三)现代市场学的市场进入与退出理论
市场进入在市场学中的定义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市场扩张战略而决定进入到一个企业尚未开发和涉足的新区域或产业领域的行为与过程,市场进入包括产业市场进入和区域市场进入两大类。产业市场的进入制约因素主要来自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所形成的产品差异、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和替代品的压力等;区域市场的进入制约因素主要来自该区域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可流动性以及流动强度决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市场绩效。同时伴随着要素的大量涌入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市场准入问题开始变得非常突出。短缺经济的结束,产生了来自于市场的进入门槛,同时也出现了低效资源的退出问题。当前,要消除大量存在的市场进入壁垒和退出障碍,既涉及进入管制制度的改革、退出援助制度的建立,还涉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反垄断等一系列内容。
二、交易方式创新的理论分析
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构建农产品交易的市场载体,一方面通过价格生成,为农户的生产计划与品种选择提供了信号,从而降低了农户产前信息搜索的交易成本,弱化了农户生产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由于集中了大量的买主与卖主,改变了农民在市场分散条件下面临“小数谈判”所导致的机会损失,竞价机制的形成不仅保证了价格的公平,提高了交易效率,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农民的谈判地位,降低了谈判成本。
市场的交易方式也是影响交易费用高低的关键,作为发达商品经济中较高层次的市场形态和流通组织的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应选择交易费用较低,而交易效率较高的市场交易方式。拍卖交易方式作为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是目前国际上规范批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较为普遍运用的方式。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一种特殊的“三方规制机构”:市场上买卖交易的双方就是协约双方,而农产品批发市场则是这个受邀的仲裁人。这种三方规制机构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特性相适应。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易耗、不易久存的特点,而且不易分类,价格不易确定。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种类等方面分离所造成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更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拍卖交易具有搜索市场信息的作用,为市场价格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途径。拍卖交易为交易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影响提供了一整套规则,使交易主体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更要关注竞争对手和交易对手的行为。采用拍卖交易方式,通过买方对同一批产品实行竞价购买,以竞价形式进行集中交易,把竞争机制引入了买卖活动,竞价的过程十分迅速,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基本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有效价格,最大限度地保证价格产生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交易者不仅可以减少对商品质量、数量等信息的搜寻成本和省去反复谈判、讨价还价的时间,而且可以实现产品的最大价值,因而最终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交易的费用。
三、市场主体培育的理论分析
市场,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在市场上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中,我们看到的是物与物的关系,实际上,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隐藏着参与商品交换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建设不仅仅是市场交换场所等硬件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软件的建设,即培育发达的市场交换关系,包括广泛的市场主体、高效的市场管理、规范的市场规则及有力的市场调控等。在我国市场建设实践中,有的市场硬件很不错,但软件不行,结果耗费巨资建起的市场不能吸引客商而出现有场无市的尴尬后果。可见,发达的市场交换关系是建设批发市场的关键,以批发市场的交易量或成交额、辐射力作为评价和发展市场的标准;坚持“市”在先,“场”在后,无“市”不成“场”的立场;遵循量力而行、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地发展思路。
培育发达的市场交换关系,关键是吸引和培育不同类型、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自然经济时期,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必然与小市场、小流通相联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上由国合商业所垄断。垄断必然导致寻租行为与低效率,它不仅会损害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且会对整个市场发育带来损伤。在买方垄断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往往被压低,从而有损于生产的资源配置效率与生产者的经营利益;在卖方垄断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往往被抬高,从而有损于消费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所以,引进大量的买者与卖者,通过公平的竞争与反复的博弈,才能保证价格的快速而有效生成和活跃的市场主体。
四、市场准入的理论分析
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中的市场进入(退出)可以分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关闭)、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退出)和各类市场主体的进入(退出)三个方面。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主要有来自行政性准入管制、地方保护、部门行政性垄断等的壁垒。在这方面我认为合理的观点是:不要把农产品批发市场看成“小菜场”,不要把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和管理看成企业行为,因为本质上它是个社会资源和利润分配的重要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土地、排污、交通等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或影响,与当地农业生产的规模、市场需求规模和市政发展规划又必须长期相适应,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设立,没有政府的规划和审批是不可想象的,这种进入门槛势必造成“垄断”。但是,不设置这种门槛,让企业或当地政府随意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所带来的恶果,所付出的社会总成本,远远大于这种垄断的社会成本。同时,兴办和培育批发市场,在空间布局上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经济区划来设置,关闭和兼并辐射力不强、规模较小、功能不全的“弱智”市场,培育壮大有一定影响的能代表产区形象的特色市场。保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的合法性和效益,同时也能够使劣势市场及时退出,可以说劣势市场能够顺畅退出是批发市场体系成熟发育的标志之一。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的准入制度包括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和资格交易者制度。前者主要有入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度、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检验制度、等级与包装的标准化分级等;后者主要是对市场主体的资格审查,包括进场交易者和市场服务者。
参考文献
[1]彭星闾等.市场与农业产业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罗必良等.市场化进程中的组织制度创新[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3]赵杰.市场走势在中国[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在这次创新突破的过程中,成功者有之,半途而废或议而不决、畏难而退的市场也不在少数,笔者结合周口黄淮市场推行集中电子结算的过程,归纳总结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对策分析与读者共享,希望对政策的制定及拟推行集中电子结算的同行有所参考。
农产品批发市场集中电子结算推行的政策背景
集中电子结算模式的创新实施,除了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政府政策引导也起到了重要的推手作用。
1.2003年起,国家发改委中央预算内资金预算设立资金专项支持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或改扩建“两大系统”项目,“两大系统”是指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检验系统和集中电子结算系统。
2.2004年起,商务部陆续开展了“双百市场工程”,全国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集中连片推行农产品流通试点,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建设试点等项目,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历年支持政策无一例外均把电子结算系统建设列为支持重点,尤其是全国农产品流通试点及肉菜追溯系统建设试点工作,部分省市把建设推行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结算系统作为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的必要条件。
3.农业部、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相关支持农产品批市场的资金安排中也把电子结算作为支持重点或争取政策支持的主要参考因素之一。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也把推行电子结算的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的重点市场。
集中电子结算推行的市场环境
集中电子结算平台实施的载体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环境是否为集中电子结算平台的实施提供了基本条件,是影响电子结算推行实施成功的重要因素,市场环境不仅仅指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经营的品种,经营的方式,交易的习惯,管理团队的认识等等。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分类主要参考市场区域、功能、经营品种等要素或经营特点进行区分,并非参照学术上严格意义分类,大部分批发市场具有多种特点。
1.依据农产品产销区或功能,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集散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位于农产品的主产区,主要功能是把该区域的农产品通过市场的收集采购走向区域以外或全国,通常专业批发市场居多,例如寿光蔬菜市场、湛江水产市场、洛川苹果市场等;销地批发市场主要位于消费需求旺盛的大中城市或人口密集的城市,主要功能是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产品运达本地,通过市场分拨满足于周边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例如深圳海吉星市场、上海中心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市场等,产地和销地市场也都具有明显的农产品集散的功能。集散地批发市场通常位于全国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除了满足周边消费需求以外,还承载着大宗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转运、物流分拨功能,是商务部全国骨干网市场,例如郑州万邦市场、周口黄淮市场等。目前全国80%以上市场都属销地或者集散地批发市场。
2.依据市场经营农产品品类,可分为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指专门经营某一类或两类相近的品类的市场,在产地型市场和销地型市场中均比较多见。综合批发市场指经营三种以上农产品品类的市场,通常销地型市场和二级批发市场居多。
3.依据按市场辐射范围和农产品市场流向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均相对指销地型市场,一级市场通常位于大中城市和重要物流节点城市,辐射周边二级市场。
电子结算推行的问题分析
(一)总体层面的问题
按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分类,首先要对推行集中电子结算的环境总体诊断,从市场的硬件环境、经营品类、经营方式、商户群体、辐射范围等方面对具备的条件和面临的困难进行系统的分析,逐一罗列问题及解决对策。
笔者通过对各市场的学习调研了解到,集中电子结算服务的模式有多种方式,各批发市场也不尽相同,本文描述方式主要是指以果蔬类为代表,系统自动收录交易双方每笔交易记录的交易方式,由于各推行主体和市场环境差异较大,笔者总结以下看法,并未作具体分析,也并不代表正确观点。
1.要具备基础的硬设条件为提供信息设备安装环境,搭建集中结算服务平台。
2.专业市场和一级市场经营品类较少,单笔交易量大,交易规律性强,参与交易的双方对电子结算的认知度高等特点,相对于综合市场和二级市场推行难度低。
3.不管哪类市场,原有商户的交易方式或习惯也是影响集中电子结算的重要因素。
4.市场在该区域内是否具有相对的唯一性,自我诊断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可以采取适度干预的措施促进推行。
5.新建现代市场在交易设施和流程上能更好地服务于集中结算,为交易双方提供更便利、快捷的服务。
(二)推动主体层面的问题
集中电子结算平台的推动主体是指市场管理者,市场管理层也是影响能否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市场管理者对集中电子结算服务平台没有系统深刻的认识,或者推行的态度不够坚决,遇到困难或有损市场眼前利益的时候,容易半途而废。
(三)交易参与主体层面的问题
交易参与主体指的是在交易过程中的买卖双方,这个层面的问题是核心问题,推动主体是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参与主体是交易规划参与执行者,推动主体的市场管理方与参与主体的被管理方商即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又是利益博弈的对立关系。核心问题就是来自于制定交易规划的管理方总是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思考问题,并修订规则,而商户由于认为或担心利益被损害而总是抵触集中电子结算的推行。
(四)推行实施过程中具体问题分析
在集中电子结算推行中,在以上罗列的问题中,关键问题是交易双方的参与问题,由于交易模式的改变,参与双方有较大的抗性,许多市场推行中被迫卡壳在这个环节上,笔者结合周口黄淮市场推行中的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1.批发市场内部分商户文化层次不高,偏好传统的对手交易和现金结算,对电子结算存在不配合、抵触现象。商户认为服务卡内资金余额没有现金直观清晰,心理上不够踏实。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不能熟练掌握交易一体机的操作以及圈存圈提等资金划转操作。
2.交易双方不想让市场知道他们从哪进货、又卖到哪里,什么价位、赚多少钱等信息,顾虑客户资料泄露,与市场是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不愿参与电子结算。
3.参与交易的买卖双方但心市场管理方通过交易提成等方式收取服务费,提高自己的经营成本。
4.部分商户文化程度不高,对集中电子结算平台的认识和操作不足,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5.每种商品交易的特点不同,系统设计很难面面俱到,所以部分商户认识不够快捷方面,表现为不愿意参加。
电子结算推行的对策建议
1.长期宣传动员,告诉商户电子结算的好处以及参与电子结算可以为商户提供年销售报告,并指导商户来年资金准备、存储备货提供预判断等好处。
2.分期分阶段对商户进行培训,指导商户从开办卡到结算付款等一系列流程培训以及传授商户电子结算的操作和保养方法。
3.在试运行阶段,找出软件与实际操作的矛盾,并完善该系统,使商户操作更加便捷。
4.制定电子结算奖励政策,设立卖方单品奖励、单批奖励、总额奖励,买方开卡奖励、交易奖励以及每月参与奖励等多种奖励。
5.运行一段时间后,设立门岗稽查,有弹性地适度干预,并设立投诉专区、上访专区,及时处理好商户矛盾。
6.电子结算后台处理数据及时反馈给商户,帮助商户查找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商户经营。
电子结算系统相对复杂,市场在推行中也反反复复、摸索前进,以上主要结合黄淮市场集中电子推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归纳总结。
王战胜,河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周口市黄淮物流港农产批发市场总经理。
根据荆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于加强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规范管理和农村地区食品经营许可审核复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所立即开展了专项自查与检查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我辖区农贸市场1个,属零售性质的市场。
2、我辖区内的的农贸市场属荒湖管理区毫口办事处管理,开办者对入场者进行了建档,我所的入场销售者均办理了《营业执照》,监管所有台帐;
3、农批市场开办者皆未与入场销售者签订质量安全协议;
4、农批市场开办者未设置快检设备,未开展快速检测,其快速检测职责由我所开展。
5、检查中未发现违规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塑制包装材料和禁止使用的塑制包装材料。
关键词: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物流;农业产销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wholesale market system of Tianjin, wholesale markets in the producing plac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enhancing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establishing supplying districts of“vegetable baskets”for Beijing and Tianjin, and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logistics cente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t present, concerning wholesale markets in the producing places, there exist such constraints as weak function in guiding producing, lagged management ideas, poor infrastructure, and low informatization. Hence,it is proposed to perfect market system by properly planning layout,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 service by upgrading and changing the current wholesale markets, to set up advantage industry by extending industry chain,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degree by fostering market bodies, and to cultivate talents of market management and circulation.
Key words: wholesale markets in producing places;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ing and selling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产地批发市场是农业产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产品物流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十分突出,发挥着农产品集散、价格形成和信息传输等重要功能,在促进农产品销售、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完善市场功能,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更好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满足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的安全性、高端化、品牌化需求。天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努力建设京津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更为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强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对于促进天津优质、特色地产农产品销售,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对于建设京津“菜篮子”供给区,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建设,更好满足京津两市农产品消费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天津产地批发市场总体情况
天津已建成较为完备的批发市场网络体系,并拥有16个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在促进本地和外埠农产品销售,满足居民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部武清区的环渤海绿色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与南部静海县的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已成为服务京津冀,分销全国的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中心城区周边以及滨海新区以东丽区金钟农产品批发市场、西青区红旗农贸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北辰区韩家墅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北辰区老板娘水产食品物流有限公司、津南区何庄子农产品批发市场、滨海新区天津金元宝滨海农产品交易市场、宁河县贸易开发区综合批发市场等形成以满足中心城区为主的集散中心;西青区碧城农产品批发市场、武清区大沙河蔬菜批发市场、静海县范庄子蔬菜批发中心、蓟县蓟州蔬菜批发市场、宝坻区宝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产地(包括半产半销)批发市场①,以及茶淀葡萄批发市场、七里海水产市场、大港冬枣市场、台头镇民生西瓜批发市场等季节性专业批发市场,直接对接农产品生产基地。
蔬菜市场是产地市场的主要代表。调查显示,产地批发市场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天津地产农产品的生产,促进了本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在拉动周边蔬菜种植,带动种植农户,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作用突出。产地批发市场依托完善的设施,以全方位的服务、规范的管理赢得广大菜农和运销商信赖,为当地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为广大农户搭建交易平台,服务于民,让利于民;以合同、合作的方式,健全完善运行机制,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使更多的农民增收受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的产地批发市场经过改扩建已成为集交易、加工、冷藏、保鲜、配送、检验检测、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标准化市场,社会经济效益明显。而天津市农业部定点的各个产地批发市场从交易量、交易额等方面来看都已颇具规模,成为产地批发市场的主要代表,形成了“产地市场―运销商―销地市场”的大流通模式,是向大中城市和外省市供应蔬菜瓜果的重要源头。
产地批发市场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为农产品市场注入活力,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益,在实现“服务城市、富裕农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产地市场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第一,总体看天津产地市场还相对较少,规模偏小、集聚能力不强,使得农产品销售被动,过多依赖田头市场。有的产地市场的作用还更多地停留在商品集散、产品销售等低层次功能上,市场引导生产、带动农户的功能还相对较弱。同时,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一家一户参与市场流通,造成流通成本高、规模不经济,而自身讨价还价能力弱,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都转嫁到农民身上,不利于产地批发市场的健康运行。第二,当前的产地市场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经营理念滞后,品牌观念缺乏,重收费、轻管理等问题。市场管理也往往简化为物业管理,简化为单纯的市场管理费、摊位费的收取和营业执照的发放,忽视市场中介服务以及储藏加工、物流配送和信息开发利用等功能。第三,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基础设施还较为简陋,多数批发市场面临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很多市场还没有预冷贮藏设施,也没有垃圾分类收集和污水处理设施,制约了市场向安全卫生、统一高效运行的方向发展。第四,交易方式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多数产地批发市场仍沿用对手成交、现金结算的交易方式,现代流通方式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运用与推广程度不高,在农产品供求预测、产销动态分析等信息服务方面滞后,充分发挥引导产销、搞活流通作用方面还显不足。
2 促进产地市场发展,提升农产品物流能力的主要对策
应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理规划布局,升级改造现有市场,围绕产地市场打造优势产业,培育市场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市场管理及农产品流通人才等措施加强产地市场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服务能力,保障农产品“产得好、销得出、运得进”,促进京津“菜篮子”供给区及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建设。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产地市场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形成和信息传播功能,增强农民的定价话语权,有利于从生产和销售的第一衔接点给生产者以信息反馈,切实提高流通效率。产地批发市场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加强对产地批发市场的扶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加大对产地批发市场的政策引导,为产地批发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采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手段支持产地市场的发展。农业部门调整农业资金的投入结构和支持重点,向产地市场建设倾斜,扶持市场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企业、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市场建设与发展。
2.2 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市场体系
一是以主要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园区或合作社为中心(依托),规划建设投资相对较少,能够满足客商收购以及生产者批量出售基本条件的季节性田头市场。二是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产地型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重点支持基于区域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合作社联合、规模化园区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推行“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农贸市场、连锁专卖店(柜)”的流通模式,实行标准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三是引导投资建设冷藏设施、产品整理和初加工、配送运输车辆等,发展基于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和冷链物流体系,实现冷藏、保鲜、加工、配送一体化。四是在每个区县探索建立一个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作为区县对外、对内优势特色农副产品展销、配送的中心和窗口,创建和主打自有特色品牌,并逐步形成全市销售网络或联盟。
2.3 升级改造现有产地市场,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把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真正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扶持产地批发市场在场地硬件、环境绿化卫生、罩棚、冷链设施、电子结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市场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水电、道路、仓储、运输、加工、包装、治安、消防、信息和生活服务等设施,注重市场功能的全面配套和升级,把市场信息服务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纳入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中。二是坚持市场设施建设和市场制度建设一齐抓,在提升市场功能的同时,切实加强市场准入、公平交易、公正执法等方面的工作。三是拓展批发市场的服务范围,不断完善农产品分级整理、加工包装、质量检验、结算服务、委托购销、储运、信息提供、代办保险等配套服务功能,增强批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
2.4 延伸产业链条,依托产地市场打造优势产业
依托产地批发市场打造优势产业,带动产业发展,一是以产地批发市场为中心,向上游生产领域延伸,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优良品种;通过与农民联合兴办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稳定掌握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货源;通过土地流转途径,以租赁方式经营农场或者成片土地发展种植与养殖实业,实现经营的规模化。二是向下游延伸,在开发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与大型连锁超市、商场和便利店等现代商业业态实行联合,为其配送农产品;产地市场自行组织发展连锁超市、社区商店,开展农批市场连锁经营,同时整合与农批市场相关的加工、仓储、配送等配套业务,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链体系[2]。三是积极探索天津销地批发市场与产地批发市场一体化经营(或者协议、协同经营)。发挥消费中心的聚集、引领作用,利用销地批发市场的影响力与本地区县产地批发市场、外地批发市场开展协议、协作、协同经营或者一体化经营,实现地产农产品、外埠进津农产品以及销地与产地等方面的多向合理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2.5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入市的组织化程度
重点发展能真正代表和保护农民利益并为农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流通组织,提高农户入市的组织化程
度[3]。第一,重点支持规范合作社做大做强,扶持农民合作营销组织购置必要的冷藏保鲜和冷冻运输等设备,进行农产品加工、分选包装、储藏和运销,提高农产品物流带动能力;探索合作社服务带动农户以及合作社之间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引导、推进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经营。第二,在政策上扶持、资金上优惠,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大力扶助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形成,吸引、推动农民入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联结农户与批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第三,有计划地引进大生产商、大批发商、大商入场经营,通过这些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带动小规模批发市场组织的重组,使产地批发市场在总体上提高运作能力。
2.6 培育市场管理及农产品流通人才,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一是要重点加大对市场批发商与经销商的培训,从而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批发、经销大户,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能力。同时,要定期对市场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现代农产品物流特点和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产地批发市场的管理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二是重点针对批发市场、农业园区、重点合作社、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等,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聘请专业人员、职业经理或者吸引一批大学毕业生充实到这些单位,培育现代农产品物流及市场经营人才队伍。三是充实拓展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和服务领域,在每个区县重点引进培养和认定5~10名具有高水平市场营销和企业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每个农业重点乡镇引进培养3~5名农业“全科医生”和“管家”,定期开展市场分析、营销、项目运作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满足个性化指导和综合需求不断增长的要求。
注:①资料来源: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网站:http:///snInfo_findSnFWTypes?fwtypeid=6。
参考文献:
[1] 闫华红. 我国产地农产商品批发市场的管理功能创新[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