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

第1篇: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再回首,走过的路很值得回味和反思,是成是败,我们都必须忘记这段过去开始新的奋斗,因此,我必须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首先,对大学四年中每一年的思想状态,想做的和做过的事情来个快照吧!大一,还没明确大学该怎么学习,需要学些什么,但是时间抓得很紧,努力去做了些事情。最开始我给自己四年定了一个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大一下学期后确定要做一个学习一般般,动手能力强的人。整个大一,一直都热情的奔跑着:确定自己一定要在各项大学活动中保持绝对的活跃,不断认识新的朋友,不断的组织和参加各项班级,系部活动;同时不断的加强和高中同学那里联系,和他们交流能够促进我奋发向上,能够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认识大学生活;拼命的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没钱也玩摄影,没时间也要坚持去鲁巷参加炭画培训班;我对寝室,对我的同学充满了信心,希望能够和他们建立一个很好的团队,大家一起为着不确定的目标不断的拼搏奋斗,不断的鼓励寝室活动。大二,对大学失望的开端,对周围人失望的开端,对个人奋斗+一群忠诚的朋友支持的大学生活的认可,带着很多愤懑,开始了新的奋斗。

这个过程,彻底放弃任何学生工作,一再推辞班委工作,彻底否认完全做学习,只期望学习过得去就行,有些迷失方向感,郁闷。特别的紧迫感使我一次次的在寝室通宵的看书、画画、写信,一次次肆无忌惮的出入工地拍照,将时间投入到摄影中来,大二上和大二下分别同时带着两份和三份家教,在管理学的启发下开始考虑重新构筑自己的大学生活,于是到大三彻底放弃所有家教,暂停摄影,全力去安排自己的学业和大学生活。除此之外,做了一年的社会调查,费了很大的经历但是没有做好。大三,几乎没有去玩的机会,时间安排得太紧张,我只能每天去跑跑步适当的调节一下生活。大三上先后准备数学建模,考程序员,卖照片,尝试技术学习,六级考试,庞大的课程体系要学,科研立项开始运转,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大三下开始全力做科研,写文章,发文章,直到最后做穿了,觉得没意思,很想暂时放弃。

这个学期我的时间精神有些支离破碎,高程没考,技术学习没赶上来,感情上遭受重创。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拿了个程序设计的奖项,科研立项也被评上了校二等奖,第一次完成了大学里最成功的合作:一起成功的编导、拍摄、制作了dv断片《老鼠爱上猫》。大四,在最兵荒马乱的时间里遇到了些挫折,也顽强的接受了挑战。保研的个人努力我比较满意,尤其是能够最终拿到北师大的免推接受函。保研最后的失败,包括奖学金的评选,让我看到了自己很多的缺陷,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心中窃喜,倍感欣慰,决定要背水一战,拼死一搏,出去读研。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年里,感情上也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大四下,遗憾的是没有抓住时间来好好的学习技术,浪费了不少时间。在公司的短暂经历对我的思想上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丰富了我的生活,将会对我个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古谚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不能控制别人,但是我可以把握自己。应该说四年来我很好的把握了自己,没有随风逐流,始终在大多数时间里做着自己想做、要做的事情。尤其是在寝室内,虽然没能够群体奋发,形成很好的团体,但是很好的避免了群体迷失,感谢周围还有一批批清醒的朋友,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能在最垃圾的时间里找到《管理学》,激发了对整个大学生活的重新思考。

其次,总结大学生活,简单的说,应该学会做人。关于大学里做人,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自我尊重

一般说来,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在我们做事的时候往往难以每次都真正上实施。自我尊重,还要自我包装,注意自己的外观形相,让别人尊重自己其实是一种更高的自我尊重。

2、坚持正直

的确,这个社会有很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尤其是当你真正步入社会做点事情的时候。有句话叫做:“你可以不诚实,但是不可以不保持正直”恰到好处的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原则。诚实固然是一种很好的品质,然而在面对一个经常不诚实的对象时就另当别论了,不然就会吃亏。在个人生活当中,诚实自然是莫高于此的。然而,我们处事或生活过程中,正直才是可以永远坚持的。

3、为别人着想

现在的社会需要合作,需要团队,忘记了队友的利益很多时候就等同于忽略了自己的利益。利他在竞争过程中往往转换为了利己,因为对方获利了,他必有成功的道理,这些恰恰给了自己一个弥补缺失的机会,为以后获取更多的收获奠定基础。在学习工作过程中不应忘记了给你的竞争对手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协助对方实现他们的目标。

在生活中,和谐的寝室环境,社交圈环境更多的需要你不断的付出,随时随地的为别人的利益着想,考虑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周围人有没有不好的影响。有句话说:”付出总有回报”,我觉得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没到或者是你更本就没有觉察到。

4、适应环境

这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最需要的基本能力。现在社会,是一个飞速变化的社会,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适者生存在这里无需用语言来解释。让自己适应环境,让环境接纳自己是我们跳进这个社会圈首先必须学会的。然而,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抱怨高考失利,抱怨周围的同学,抱怨周围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整天在那里干些不愿意干的事情,甚至做一些消极的事情,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又一无所获。人活着应该要有一种精神: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改变现实。当我们走上社会,我们和一个初中毕业的打工者一样,都是出卖劳动力,很多方面我们甚至都赶不上他们,这就需要我们阁下自己的“尊贵”地位,从基层干起,从点点滴滴干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受教育的价值!

5、决心、雄心和恒心

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应该保持雄心,罗曼蒂克式的雄心!在现实的前面还要放好雄心的位置,无论现实多么残酷都不应该散尽着罗曼蒂克式的雄心,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努力满意,保持微笑。在雄心规划下的目标,计划可以作为激励的一个来源,引领困境前行!决心没有大小,可以是很小的,坚持每天打开水,每天拖地板,坚持每天都对自己笑笑都是无价的。执着是一个人最难得的品质,扬弃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经久必成!有了雄心,决心,我们所需要的就只是是默默无闻,持之以恒的按计划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了。

第2篇: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CIS;个人形象;大学生;个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94

1引言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全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最早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后来,这一理论的应用开始日益广泛起来,学校、城市品牌塑造、城市旅游、职业形象、政府等主题都积极引入这一理论,对运作流程进行再造,优化了内部要素,改善了主体的整体形象,提高了竞争力。自从中国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急剧攀升,就业压力空前增大,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国家到地方,各部门都在密切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各类高校也使尽浑身解数,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可谓“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邀请更多企业进入校园开展招聘活动,一方面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有的学者主张运用CIS理论重塑大学生个人形象,实现内外兼修,提高职场竞争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个人就业问题。

2塑造大学生个人形象的重要意义

个人形象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无论对个人职场竞争力的提高还是对国家、民族形象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后工业时代的竞争是形象竞争,大学生群体作为国之栋梁,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对商品和个人品牌竞争力将产生重要影响。刘絮(2011)认为对消费者或者用人单位而言,不同的国家形象会产生不同的消费偏好,消费者选择偏好与国家形象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是互动关系,良好的个人形象有助于提升整个国家形象,良好的国家形象会改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态度评价和选择偏好,有助于增强个人软实力,增强职场竞争力。就目前而言,吕子静(2011)认为大学生塑造个人形象系统的最直接动因还是增强个人竞争力的需要,产异化竞争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未来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个人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还需要富有被他人认同、接受的文化软实力。李洋阳(2010)认为个人的文化软实力可以融入到个人形象体系当中,形成体力、智力、形象力三者和谐统一,让大学生个体在信息严重过剩的今天顺利实现“脱颖而出”。当然,影响个人成功的因素是复杂的,个人的工作能力是种子,工作平台是土壤,形象是培育,工作能力决定了个人质量,形象则决定了个人特色。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新商业时代,可谓“赢者通吃”,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意识十分必要,它对大学生群体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内外兼修意义重大。

3基于“CIS”理论的大学生个人形象塑造中导入策略

3.1从理念上树立正确的个人形象意识

自中国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截止到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765万人。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从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过时,再优秀的个体都有可能被淹没在海量人才信息中。可见,个人形象塑造已是大势所趋,大学生需要充分认识个人形象塑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定位,打造个人品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人品牌的信号传递作用机制,传播个人价值,实现人才供需快速对接。这种个人形象意识不是无源之水,作为大学生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职业规划基础上,正确认识所学专业,激发自身潜能,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学习习惯。让个人形象塑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有意注意”转变为“无意注意”。这样大学生才能为以后的职场竞争做好准备,让“首因效应”成为个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促进“自我销售”和个人价值增值的目的。

3.2从行为识别上夯实大学生个人形象基础

如果把大学生“个人形象”比作潜在变量的话,那么个人日常行为就可以称为观测变量。个人形象是无形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有形的个人日常行为做出识别与判断,这些行为竞争力大小主要由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的个人综合素质构成,核心是专业基础知识。内外兼修才是个人形象的本质所在,它由个人外在形象和个人内在修养共同组成。外在形象就如商品包装,起到便于识别、促进价值认知作用;内涵修养就如商品质量,构成了职场竞争力基础,两者不统一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嫌。这种职场竞争力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主要由学习力、行动力、创新力、适应力、表达力、创新力、魅力等因素构成。其中行动力、学习力、创新力、表达力等个人行为能力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魅力、思想力、个人影响力等都无从谈起。大学生应该对专业教育给予充分重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摒弃“读书无用论”。当然,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与专业兴趣度成正比。对高校教育者来说,要引导学生全面、科学认识所学专业,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最好的导师”。各类高校可以考虑建立专业转换制度,经过一段时间专业学习考察后,给予部分对原所学专业确实不感兴趣的学生第二次选择机会,建立人性化、公正化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建立健康、诚信、积极向上的个人形象。

3.3通过视觉识别加速大学生个人形象传播与识别

大学生持续扩招带来职场竞争的白热化,无差异竞争已经成为个人事业发展新障碍,差异化竞争难度加大,同质化模仿速度越来越快,未来对每一个大学生个体来说,聚焦战略将成为个人参与职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自我识别选择只是聚焦战略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面临有效传播问题。个人形象是分散的、凌乱的,需要大学生将个人形象浓缩为个人独特标识物、礼仪形象、气质形态、行为举止等要素,打造个人品牌,按照做事、做市、做势的思路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价值溢价。视觉识别以其独特的视觉传达功能,可以帮助大学生将独特的个人形象有效传播给社会公众。在具体视觉形象设计上,要以“传播力和感染力”为原则,充分表达出个人的基本精神和独特个性。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这是大学生未来走向职场的“物质基础”,健康体魄可以带来活力和旺盛斗志,给人第一印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任何工作任务,拥有无限执行力和创造力。其次,要有得体的仪表服饰。服饰是个人气质、文化和思想的外显物,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质形态,自然流露出个人的能力和力量,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升自身的审美价值,给人以训练有素的感觉,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顺利进行自我营销,实现个人价值。

4结语

个人形象是大学生所有优点的集合,反映了个人综合竞争力,是参与职场竞争的无形名片。如何打造个人形象已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CIS理论在企业的成功实践,为其在其它领域的广泛运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大学生个人形象塑造也可以借鉴CIS相关理论,在构建程序和具体策略上可以为个人形象塑造提供全新思路和研究视角,提高导入效率和正确性。最后,本文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虽然讨论了从理念、行为和视觉三个方面如何构建个人形象策略,但是却没有指出这三个方面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对影响的机理和路径也没有研究透彻,全文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缺乏,这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以改进的。

参考文献

[1]刘絮.国家形象与消费者品牌态度评价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620.

[2]吕子静.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1):6668.

[3]李洋阳.管理类研究生个人竞争力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2535.

[4]杨贤传.“CIS”理论在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中的应用[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5):5659.

第3篇: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41-01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性的热点问题。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有学校培养方式的问题,也有毕业生个人的问题。解决这一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性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更需要各大高校构建起有效、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充分地就业。

一、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预计达680万人,创下新的历史纪录。如此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人才市场,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原本就已十分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形势可谓十分严峻。这种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势凸显了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口碑,影响到这所学校的声誉和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保证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成为高校谋生存、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学生就业的好坏,取决于大学生个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大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在大学受教育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关的证书等,只是就业的基础,只能为用人单位提供大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信息,而不能完整体现出一个大学生求职、获得工作并适应工作的能力。因此,需要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高校大学生包括必要的求职技能、健康的求职心态和职业规划能力等就业能力在内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特点

大学生具有知识化程度高而社会化程度低,情绪波动度高而自抑程度低,自我认知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抵抗力低的心理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服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就业指导服务方法。

除了在具体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有灵活多变、因人而异的方法外,从总体上说,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还有全程化和阶段性的特点。全程化,指的是高校构建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需要全过程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连续性地在整个大学生涯中,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服务。阶段性则指的是就业指导服务应当根据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和个人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拟定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分阶段将入学至毕业的过程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进程和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引导把个人选择与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通过合理的学业规划来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如何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构建合理、高效、得到学生好评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需要在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笔者在此简单地总结几条:

(一)健全良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机制

应当健全由高校领导、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院系负责人、年级或班级辅导员等共同构成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机构。在学校内部可以增设专门统筹全校就业工作的就业办,通过“学校——学院”的垂直管理体系进行两级管理,从而为学生提供各类需要的就业指导服务,统筹规划全体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

(二)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建设

一支专业化、有经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效、高质量运行的有力保证。在高校中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建设具有先天的优势,学校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和智力资源,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报考各类职业技术职称,从而不断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另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也应积极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将就业指导和就业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的研究,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完善就业工作信息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也需要采取信息化的工作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及时的就业信息,通过网络媒介、同学会等各种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地收集有效的招聘信息,及时通过就业信息网、就业一体化系统等方式给毕业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毕业生简历信息库和就业单位简历信息库,方便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双向了解,实现资源共享无障碍,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一、更新观念

(一)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相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任占忠会长指出:“智者规划”,“适者生存”的新的就业指导理念是在总结经验和吸纳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精华基础上,以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四个转变:从重视学习成绩,到知识能力并重;从重视专业教育,到强化职业探索;从重视传授知识,到互动体验培训;从重视职业规划,到强化职业适应。

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教育是以企业为主体,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以职业生涯目标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设计方法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发展定位和激发学业动力具有积极作用,其特点是以个人为主体,失去了职业适应的客体。职业规划侧重于自我设计,但就业环境常常不如意。

(二)形成中国大学生应树立职业适应力的战略思想

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都面临着“自我统合”的困惑。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适应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目标,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做准备。其次,要正确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分析即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适应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比如,一年级为基础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二年级为提高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强化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成熟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作一个总结。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职业兴趣

要将爱好培养成特长,将兴趣转变为职业。在职业兴趣的培养中,要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之后形成稳定的兴趣,从而培养现实的职业兴趣;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根据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培养和发展兴趣,为事业的成功创造条件。

(二)塑造自身的职业性格

在职业教育中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还要尽力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为塑造健康的人格而学习。学校教育如果尽最大的可能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的性格,会使学生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建立相应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教育方法,而且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保证教育的有效性。要强化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自主择业、竞争择业的思想意识。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中去,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如通过专题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优秀校友采访录等形式,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营造一个高尚精神风貌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环境。

(四)培养职业能力

1.调试良好职业适应的心态

(1)谦虚而随和地处理职场关系。在职场中,需要尽快学会与人合作、沟通;不宜太张扬,以免引起大家反感。选择自己的态度:虽然无法选择工作本身,但可以选择采用适当的方式工作,带着阳光、带着幽默、带着愉快的心情对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快乐工作上,就会产生一连串积极的情感交流。

(2)乐观地面对职场困难。大学生应该对自己前途乐观,相信能改变命运,进而改变中国。一个人如果要谋求长久地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自己创新的能力,而从中更应该培养与陶冶自己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观。职场危机感,危机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源自自身,自身内因决定了职场认知,忠于职守,提升自己工作作风。

(3)始终保持对工作中的激情。把工作当事业,就是对工作始终保持热情、充满感情、怀有激情,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工作成为自己割舍不下的一份牵挂,让事业成为人生风景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

(4)平和的面对周而复始日常工作。青年人除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外,还应注重学习他人行之有效的做法,来充实自己欠缺的经验,在未形成自己的习惯作法以前,多用开放的思路对各种问题加以思考和反思,努力克服易偏激,容易自卑、浮躁的不平衡心态。特别是要学会自我调解。

2.构建良好的职业适应氛围

(1)建立长效机制。从新生入学就告知每个人必须适应社会,从大一开始就努力营造一个职业氛围,培养各种职业适应力。将职业适应力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2)就业讲座。为使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掌握就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升就业能力,我们通过各种名人讲座,用他们的成功的经验引导同学们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讲座学习到如何确定就业目标、选择职业的发展路径、在面试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等,这些对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具有实际意义。

(3)模拟招聘。为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通过举办现场模拟招聘会,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学习如何更好地推销自己,增强综合素质。

第5篇: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变革的逐步深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化。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与学生联系密切的辅导员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这是辅导员在工作中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就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阐述,并对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社会上各个岗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同样如此,这也对辅导员所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辅导员作为一支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的管理队伍,在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辅导员自身的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就业观念。所以,辅导员应该在日常的接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们就业观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促进他们与实践接轨,以良好的心态实现就业。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社会原因。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各高校连年扩招,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机关、事业单位的精简分流,致使过去就业主渠道的进人机会大大减少,大学毕业生总量与就业岗位需求总数失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以市场为主导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难以真正到位等等,都是造成就业困难的社会原因。

2.学生个体原因。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很多毕业生希望在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的单位就业,未看清就业形式的严峻性。缺乏符合自身发展的择业观念,导致择业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很多学生偏重专业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综合能力差,独立工作能力及主动性不强。心理素质不佳,遇到挫折,轻者怨天怪地,或一撅不振;重者导致精神异常。信息闭塞,对就业信息了解较少,影响就业。相对而言,学生个体造成的就业困难要大于社会造成的就业困难,但学生个体造成的困难通过工作指导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而这些工作由辅导员来进行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工作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辅导员就业指导

1.培养就业观念。培养就业观念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辅导员最贴近学生,最了解学生,也最受学生信赖,一般从学生进校一直到学生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从低年级起,辅导员就要向学生灌输激烈竞争的择业意识,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及时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性格、特长、气质、兴趣、爱好、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正确认识自己,塑造和完善自己,激发专业兴趣,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在高年级阶段,辅导员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他们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注重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人点,还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强化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养成独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对择业和就业至关重要。因此,辅导员应帮助大学生端正思想心态,使他们准确定位。有信心,但不要自傲。要有勇气,但不要太偏激。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鹜远、自命清高。不要只看薪水的多少,要看未来,要看发展。目光不要太狭窄,视野要宽阔。以积极的态度投人,勤于去找,努力与争取,竞争是残酷的,不要怕失败。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受过高等教育并具备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形势与政策指导。如何让大学生正确掌握当前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在就业问题上,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把实现就业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尤为重要。辅导员可以在平时的接触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鼓励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同时还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形势的指导,让他们了解供需情况和专业发展前景,从而及时调整个人愿望和社会需求的关系。辅导员是国家、社会、学校就业政策、就业需求信息、就业工作程序等信息的宣传者,因此要认真研究就业形势与政策。辅导员要及时准确地传达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招聘信息,根据就业指导中心的部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还要通过平时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就业方面问题及时向就业指导中心反馈,以便尽快解决问题。

4.注重开展个性化辅导。可以通过深人细致的观察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熟悉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通过心理测验技术和心理咨询方法的运用,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培养学生的潜力和创造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增进自我认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自信心,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范围,掌握求职择业技巧,从而顺利就业。

5.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就业知识,全方位收集就业信息,在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心理动态的同时也要积极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有的放矢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期和实习期间去对口单位实践。实践结束后,上交实习报告,并对此进行评比。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定期汇总情况,交流经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使毕业生提早进人社会,提早在企业立足,得到企业的认可,促进就业。

6.大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考察。辅导员走访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服务往往能增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掌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状况,辅导员可以从中获取大量新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辅导后面的学生顺利就业。毕业生工作以后,社会交往比较广泛,他们或者已成为某单位的负责人,直接负责招聘工作,或者知道本单位是否需要人,或者他们知道哪个单位需要招人,要招什么样的人,需要哪个专业、具有什么特长的人等。从他们那儿搜集招聘与就业的信息,再将应届毕业生推荐出,这样有的放矢,一般都可以成功。

7.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到基层去,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需要的总趋势,也为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基层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学校要努力为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就业创造良好氛围。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济济,而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匾乏,急需人才。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既服务了国家建设,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落后地区往往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抓住机遇,努力开拓,同样可以实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学校在抓好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做好组织宣传工作,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去工作。基层是年轻人经受锻炼、接受考验、磨练成才的重要场所。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必须明确自己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定位,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确保绝大部分毕业生充分、顺利、及时就业。

第6篇: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就业能力;个人特质;专业素质;社会适应力;结构方程

项目基金: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共生理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提升对策研究”(HE3043);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HE3044);天津城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与职业能力相对接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JG-1439);天津城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G-YBZ-154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8日

一、概念模型的建立及研究假设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认知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认知。如M・L・戈德斯密(1996)、Pallard(1998)、福古艾特(2004)、奈特和约克(2004)都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在国内,自从学者郑晓明2002年“就业能力论”之后,任江林、谢志远、汪怿、汪怿、闫大伟、郭志文、宋俊虹、宋国学、朱新秤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缺乏定量的实证分析。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揭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因此可以选择结构方程模型作为分析工具来验证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通过考察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并结合李恩平、牛冲槐等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探讨,本研究建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包括基本技能、专业素质、个人特质、社会适应力和就业能力等潜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基本技能是指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所必备的诸如读、写、算、倾听和表达等基础性的一般技能,还包括信息处理与管理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与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专业素质是指通过在大学期间对专业领域理论和知识的系统学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个人特质是指大学毕业生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以及具有发展潜力和差异性特点的个性品质的总和;社会适应力,是指大学生在应对外部因素影响与变化中调整行为策略求得就业成功应具备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具有的获得、维持就业以及再就业的能力。每一个潜变量都有几个可测变量对其进行测量。模型中包含以下6个假设:H1:大学生基本技能正向影响专业素质;H2:大学生基本技能正向影响就业能力;H3:大学生专业素质正向影响就业能力;H4:大学生个人特质正向影响社会适应力;H5:大学生个人特质正向影响就业能力;H6: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正向影响就业能力。

二、量表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量表设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问卷中的问项都是围绕研究假设进行设计的。本研究以大学生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为确保量表的内容效度,本研究在量表的整体开发上采用文献梳理、专家与被调查者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构建方法,广泛借鉴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领域中已有研究成果,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最终形成正式调研所采用的调查问卷。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中各潜变量的测量量表的所有问项都采用LIKERT七级量表,其中:1到7表示同意程度依次增强,其中“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基本技能潜变量包含如下问项:我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我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我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我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我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我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各种信息处理;在遇到问题时,我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专业素质潜变量包含如下问项:我对本专业很感兴趣;我熟练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我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有自己的见解;我能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习中,我能圆满完成专业实习任务。个人特质潜变量包含以下问项:我与同学相处比较融洽;我比较乐于助人;我对自己的认识客观全面;在遇到问题时,我积极与他人沟通;我是一个有计划的人;我能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我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团队协作能力强。社会适应力潜变量包含以下问项:我倾向于先就业后择业;我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经验;我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我能快速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就业能力潜变量包含以下问项:我很容易获取了我的第一份工作;在面试过程中我充分展示了自己;面试官对我的表现很认可;领导对我的专业素质很满意;我的个人特质很适合未来的工作需求;我能应对工作中的变化。

(二)数据来源。本次以天津市6所高校2016届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收回有效问卷316份,回收率为83.16%。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因此样本量应该达到该方法的要求,Rigdon(2005)认为SEM分析中样本数至少应在150以上,邱皓政(2003)认为低于200的样本数是不鼓励的。一般认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需要的样本量至少为200。本研究通过对所获取的调查问卷经处理后,最终得到有效数据298条,符合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量的要求。

(三)信度分析。为确定样本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要进一步运用统计方法进行信度检验。信度是指如果测量被重复进行,一个量表产生一致性结果的可能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事项的程度。最常用的信度评价方法是内部一致性,其中Cronbach α系数用得最多。在理论研究中,信度α系数大于0.7,表明量表的可靠性较高,否则认为量表设计存在问题应考虑重新设计。借助SPSS 20.0对5个潜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基本技能、专业素质、个人特质、社会适应力和就业能力的α信度系数分别为0.722、0.781、0.792、0.833、0.786,均大于0.7的接受标准,说明该测量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可以接受的,因而其所得的调查结果是可信的。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本研究采用AMOS 7.0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关系相关假设进行验证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拟合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拟合结果如下:NC值为1.67,处于1

(二)研究假设的检验。本研究各假设及其路径系数的统计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三)结果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基本技能对就业能力的路径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基本技能不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专业素质、个人特质和社会适应力都对就业能力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基本技能对专业素质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即基本技能通过专业素质间接影响就业能力;个人特质对社会适应力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其中,专业素质对就业能力的路径系数最大,即有较大的直接影响。模型修正后,各潜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图1、图2所示。(图1、图2)

四、结论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建模,并将其应用于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专业素质对就业能力有决定性的影响,说明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人特质在就业能力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社会适应力和就业能力都有重要影响,说明大学生个人特质的形成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适应力对就业能力有一定影响,这与预期有一定的出入,说明在大学生初次就业过程中,社会适应力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用人单位也无法通过短期进行判断;基本技能通过对专业素质的影响进而传导到就业能力的形成。

虽然本研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但本研究只是从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而设定了概念模型,调查的地区和专业单一,高校类型不广泛,因此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还有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例如,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可能设置的不够全面和准确,可能还有更多的因素应考虑在内。而且,由于学校类型、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模型会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也是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Fugate M,Kinicki A J,Ashforth B 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and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

[2]罗峥,方平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析,2010.1.

第7篇: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体制的转轨与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进入21世纪,伴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持续上升,大学生就业率大幅度滑落,目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和形势非常严峻,就业压力突出、就业竞争异常激烈。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时代向“大众教育”时代的转变,大学生人数激增,新的就业形势下,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理所当然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点,对高校而言,建立一整套基于绩效管理理论的、针对各院系就业工作的考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家、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日益重视,为更多的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顺利就业和成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国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3]如:提出加强思想教育、开展全员全程指导、建立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等,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临时性

目前对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高校为数很多,但绝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甚至是“双选会”期间进行,指导内容比较狭隘,功利色彩相对较重,却忽视了思维和理念的养成,就像是“季节性蔬菜”,应季时铺天盖地,反季时却难觅踪迹。在具体做法上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集中灌输”就业指导思想,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二)就业指导观念陈旧

很多学校对于就业的认识仍停留在就业率的层面,并未充分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大多数学校还在认为,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却很少关注。这大大影响了人才的合理使用,造成许多大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长”。[2]帮助学生就业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缺乏职业生涯教育这个前提,没有正确的择业观,容易在就业过程出现种种问题,很难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即使就业,今后仍将面临下岗和再就业的问题。因此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上。

(三)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系统化、经常化,内容上基本是局限于信息、政策宣讲和执行、提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有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还没有多少机构像国外高校那样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因此其指导服务作用尚不十分突出。[4]

我们目前的就业指导只针对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其实,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我国缺乏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尤其是缺乏对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对毕业生的职业去向跟踪,缺乏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过程的研究等。

(四)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不足

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己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了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但因为就业指导人员多半是从“管”就业工作岗位上转来的,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缺乏丰富的就业指导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能力来指导怎么“找”合适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起到了一种教育、管理和中间桥梁的作用。[5]这就使得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欠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仍局限在择业技巧的传授和就业政策的宣讲上,与学生的需求反差明显,因而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投入不足,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少,软硬件建设不完善,很难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这是目前我们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势必会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重点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这一人力资源是否能够合理配置,是否能够实现大学生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各方面事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6]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除了帮助大学生选择一种职业,谋求一份工作,还要以大学生的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以事业为目标,统筹兼顾、协调一致,使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和谐发展,使大学生的个人劳动能力得到最大发挥。

(一)根据学生需要制定完备的就业指导方案

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并把就业指导教育作为大学生培养的要组成部分,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该制定完备的就业指导方案。就业指导方案中应明确学校及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学校对各年级就业指导具体内容、学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具体方式、师资队伍配置以及就业指导课程的具体安排等。高校制定就业指导方案后,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落实,因此,学校应对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和总结。

(二)加强职业素质培训,全面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因此,采取措施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是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件。目前,多数省、市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都通过聘请知名就业指导专家组织培训对本省、市的高校教师进行就业指导培训,[6]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也能增进各校就业工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提供互相学习良好机会。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班活动,根据工作安排,对本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轮训,使他们能熟知就业指导基础理论和知识,包括职业咨询理论与实践、职业咨询的法律法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创业指导等,同时让他们了解就业指导基本技巧和毕业生信息网使用等。[2]培训之后,高校要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综合考核,经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作为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和大学生日常就业指导咨询。

(三)做好就业指导的校内外宣传,使就业指导的观念深入人心

就业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优质的就业指导不仅能引导大学生树立专业理想,搞好专业学习,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就业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他们顺利就业。[7]因此,高校和大学生都要对就业导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艰巨任务,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个人要自觉学习就业知识,配合学校举办的各项就指导活动,从而使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

(四)增强与社会的联系,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就业信息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本身也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8]因此,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经常与用人单位联系与沟通,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高校要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请己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来校与同学们交流与沟通,介绍工作经验和教训,让在校大学生间接了解社会。同时,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向他们介绍创业政策、帮助他们掌握创业技能、做好创业心理指导,同时,成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社团,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实现创业理想、创业成功。

四、总结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后备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无数家庭的幸福和希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和期望,关系到人才资源在社会环境中的发挥和运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函需论证和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8]保稳定,就要保就业。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作为培养大学毕业生的教育机构,各高校也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要继续重视并切实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关乎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高校要上下齐抓共管,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发动多方面的力量,来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永利.构建立体化平台加强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01):

16-17.

[2]傅苑,万清祥.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就业指导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咨询,2007(1):

93-94.

[3]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34-135.

[4]齐再前,郑秀英,白守礼.关于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3):21-22.

[5]刘玲玲,毛素平.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选择考研与就业[J].科技信息,2005,35:

910-911.

[6]吴学兵,吴海云.关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6(3):

76-80.

[7]易玉梅.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研究[J].湖南商院系学报,2006(2):119-122.

第8篇: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学生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就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积极的探索和不断思考全新的就业工作模式。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自1 9 9 9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现今,如何培养大学生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等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事关学校的稳定与发展,与学校的未来息息相关;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也事关着学生个人的前途发展与未来走向,社会关注,家长关注,作为培养学生的高校更加关注。新时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决不可放松,更应积极的探索和不断思考全新的就业工作模式。

1现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

1.1毕业就业人数逐年剧增

据统计,2 0 0 6年广东省参加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近2 1万多人,其中本专科就业人数超过19.7万人。而20 07年广东省参加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更将突破2 7万人,比2 0 0 6年至少增长5万人。今后若干年,毕业生的总量仍将会继续增加。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却跟不上如此的增长速度,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与现有就业岗位的缓慢增加成为了一对突出的矛盾。与此同时,应届未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多,外籍人员、海外归国人员的涌入与回归等,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挤占”的影响,社会产生了就业总量的矛盾。

1.2学历层次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学历层次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就业。由于近年来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学制改为两年,2 0 0 7年将迎来两年制研究生毕业涌向就业市场的第一次高峰。据统计,2 0 0 7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研究生预计达到3万人。高学历层次的学生大量涌入就业市场,势必造成与本科生同争“饭碗”局面的出现。而且,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多数研究生都愿意低就,应聘需求本科生的岗位,同时,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门槛”也有逐步抬高的趋势,因此,本科生就业形势显得异常严峻。

1.3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趋于理性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绝对数量正在逐渐上升,就业市场已堪称为“买方市场”,招聘单位掌握着主动权;而扩招带来的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也促使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是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进一步严格。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中,他们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素质方面,如责任心、团队精神等,除此之外,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上岗或实践能力,而并非只单单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外语成绩,这与学校的评定标准是不一样的。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高校现设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二级学院单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则由党总支办公室兼管,具体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和当年负责毕业班工作的辅导员实施。在此体系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与学生管理工作部门长期合二为一,既进行着服务教育工作,又进行着管理工作其次,由于各学院辅导员的工作变动及更替,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容易出现衔接断层,就业指导课程难以形成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就业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从事就业教育的队伍现状令人堪忧目前,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少数专家及校外企业人员等组成,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虽然学校已开始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但是专职从事就业工作人员的数量仍然很少,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更欠缺,工作条件简陋,使得就业指导机构只能应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无法实现应有的职能。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人员每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根本顾不上进修提高,更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因此无论在信息占有量方面,还是知识储备方面都难以满足就业指导的要求。

2.3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不完善

为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心愿和要求,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及部分二级学院普遍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成才指导》等相关就业指导选修课程,有学院更设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专门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众多,学校开设的课程为公共选修课,课时少,内容信息量覆盖不全面,很难做到全校铺开,让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到职业、就业指导的机会。

更多学院的就业指导课也只是停留在请领导讲讲就业形势,请企业老总,成功校友搞几次讲座,就业指导的内容不丰富,典型案例少,说服力不强,毕业生不能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低年级的就业指导更无从谈起。

现行的就业指导教育主要以课堂系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很少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药厂企业等参观学习,并进行相关的实战演练,所以就业指导教育普遍显得单调,针对性、时效性不高,大多只是“纸上谈兵”。

2.4就业信息网络化程度不够普及

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已比较广泛地使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许多高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主要作为就业招聘信息、就业动态、就业政策等资讯的与收集平台;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留言版”,及时回答毕业生提出的问题。然而目前学校就业网站的功能仍不够完善。例如,网站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网页资讯少,互动平台不够开放,就业指导功能未完全发挥。因此,拓宽就业网的服务功能,丰富毕业生个人、用人单位的网络信息,有效开展相关调查与指导性工作成为未来网络就业工作的发展重点。

2.5毕业生缺乏与用人单位的交流

高校作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往往未发挥好积极的沟通作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单位的用人标准、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毕业生,毕业生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市场导向。除此之外,学校较少征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其聘人之道,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滞后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的优质就业。

3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3.1建立专门就业指导体系,促进就业指导教育的专业化

成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就是要做到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职业化。针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建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二级学院就业领导小组”的就业工作体系,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一支包括专业教师、班主任、就业指导老师在内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咨询与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加强针对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校应对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最大限度发挥服务功能、教育功能。

除了有专门的就业体系外,教师的指导功能显得非常突出。当前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对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由于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辅导员、教师来自不同地方,年纪普遍年轻专业化程度不高,理论研究和教学经验比较欠缺。因此,高校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并对他们开展系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他们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自荐和面试技巧等方面了如指掌,并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此外,聘请具备专业理论及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补充至高校担当职业咨询人员,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

3.2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扩大指导范围,使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我们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增大其深度与广度,扩大普及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模式。就业指导工作应遵循大学生从一年级到毕业各个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全程式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从而达到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外部工作世界、平衡自己与社会的需求,从而做出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职业决策。

同时,在指导内容上,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放的思想意识与务实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们转变择业观念,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去;加强学生就业心理调试,通过各种方式排除学生心理干扰,以良好的状态参加就业;突出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力、习惯、择业方式等,以人为本,做好个体指导;加强对典型案例的收集,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声有色。

第9篇: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微信”;就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01-02

一、引言

根据大公网消息称,截止到2013年7月22日,“微信”用户已突破5亿人,日增用户数160万,另据51调查网的调查数据“微信”使用群体以青年为主,年龄集中在20~29岁,这一用户群体占总用户数的90.67%;另外在用户身份特征调查中显示其中56%的用户是学生,而本科学历的用户占总人数的70.67%。因而“微信”现在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和人际交往平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混合式学习的重要性。所谓的混合式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给予高度的关注,很多教师也已尝试把混合式学习延伸到课程学习中,并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是一门主要以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旨在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课程。同时,“大学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老师基本都要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咨询及就业信息的功能。因而,使用新兴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与学生沟通咨询的时效性,是大学就业工作者提高工作效果的重要载体。

二、“微信”的功能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因为是通过网络传送,因此“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即使是在国外的好友,也可以使用“微信”对讲。“微信”目前支持智能手机中的IOS、Android、Windows phone和塞班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实现面向多人的消息推广和,利于提升平台影响力,进而实现与用户的及时沟通提高运作效率;而微信的个人账户则更多地实现面对有限人群的语音、视频和图文信息,能形成在线讨论圈、固定朋友圈等,方便交流,并且微信支持多收集平台支持,能够关联手机号码,方便建立联系沟通。

三、分析评价传统的提升就业能力的方式

1.文献综述。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在现有研究之中,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课程改革或是课程体系构建,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增强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能力。这通常包括通过加强第一课堂的知识讲授、课后的实践练习以及在扩大第二课堂的活动,提高第二课堂的活动质量,扩张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专业技能。(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学校要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通过职业规划体系的建立,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端正心态,认识自己;或是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在认识自己、了解行业等基础上,加强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包括简历制作培训、面试培训等提升能力。(3)构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最新就业信息,提高学生搜集、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同时建立毕业生信息资源库,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4)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让毕业生和企业面对面接触,针对企业的需要对毕业生进行培训或是对大学生进行培养。

2.分析评价。传统的就业能力提升渠道,汇总看来以上四种最为常见和有效,但是仔细分析后可以得出,传统的就业提升渠道都存在着时效性差、惠及面窄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1)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是提升就业能力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学生的专业技能通常也是学生进入职场大门的钥匙。传统渠道一般都是通过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展开。这样的提升方式都存在着连续上课的学生和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才有可能收获这一教育成果,如果学生在上课时存在间断或是参加活动时不注重总结的话,都会使得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因而,这一提升方式存在着补漏的空间,而“微信”的及时、便携性及提醒分享功能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更是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工作的重中之重,来不得半点马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力市场越来越成熟,个人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必须是“打有准备的仗”。因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是各大学必不可少的工作。原因在于:①通过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们尽早地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的学业规划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解决大学学习动力问题的同时,准备自己未来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通过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同学们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兴趣、职业倾向等;同时还可进行职业探索等其他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内容,为自己的生涯规划做好基础性工作。③通过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可以给学生一些就业技能的培训,如简历制作、面试指导等,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就业能力。但是,目前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通常是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的,又因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方式的要求(学生参与式),因而上课班级一般规模较小,学生受众面小,只有少数同学有选到上课的机会,也存在受众面小的不足。而“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恰好能满足扩大受众面这一不足之处。(3)构建信息交流的平台,现在各高校的就业信息通常都集中在网页信息公告或是就业中心――学院(书院)就业负责人――辅导员――班长――学生这一信息传递链上,通常使用的信息传递方式是QQ群、人人网等模式。QQ群和人人网在信息传递方面都没有“微信”的即时性好,另外,在信息的反馈方面QQ群和人人网的信息反馈也不如“微信”的即时性高。(4)关于校企联合这一方式可能更多的帮助在于让学生能在职业探索方面有些便利的条件,但是,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能实现校企联合这一模式。但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或是公众平台,则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少数的校企联合中,感受企业对职业的要求,更好地探索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

四、“微信”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使用“微信”能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功能,并且具有即时、便携使用的特点,构建使用“微信”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如图1所示。

就业指导教师通过“微信”建立就业工作公众平台(设立一个公众账号),并建立一个个人“微信”号。通过公众“微信”平台可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包括课堂知识的分享以及企业HR或是职业规划专家分享的有关知识及最新动态,将这一教育知识传递给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而学生个体则可以通过回复消息进行个人问题咨询和对所分享知识的反馈;通过个人“微信”账号,可以建立相关的问题讨论群及好友对话,可以实现教师即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个体咨询讨论,同样的学生个人也可以通过交流将信息再次反馈给老师,极大地缩短老师和同学的沟通距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周超.大学生就业能力“亚健康”状况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

[3]罗明忠.基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考――来自广东某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J].高教探索,2007,(6).

[4]王久梅.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