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61-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有这样的表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这是体现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
本文依据高职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人力资源课程改革,就如何体现高职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特点,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了阐述。
一、课程的性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和员工关系处理的方法和操作规程,明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专业架构和职业方向。它以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的一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并与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政策法规、员工关系管理等课程密切相关。
二、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及培养目标
我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在改革中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即“以知识应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手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培养学生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让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乐学、好学、善学、学出成效。”同时,通过广泛的调研,确定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模块工作,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为人力资源资格考证和各模块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具体能力包括:
1.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职务分析计划的制定、分析职务的选择、职务分析方法的确定、职务分析的步骤和时间的安排、职务分析调查的实施、职务说明书的撰写,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
2.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包括:招聘计划的制定、招聘广告的编写、招聘渠道的选择、招聘流程的制定、面试活动的组织和时间安排、工作申请表的设计和筛选、面试问题的设计、面试过程的实施、面试结果的评估、劳动合同的签订、入职手续的办理。
3.绩效考核,包括:绩效考核内容的确定、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表格的设计、绩效考评制度的制定。
4.培训与开发,包括: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的日常管理、进行培训工作的准备工作、培训预算和核算。
5.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信息的采集、员工工资核算、处理常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
6.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和道德规范。
三、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
为达到培养目标,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打破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按人力资源原理基础知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制定能力训练层层展开。教、学、做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组织实训教学,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进行工学结合、体验式学习。如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模拟招聘、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内容设计、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薪酬管理方案设计和劳动合同管理等理论教学内容在模拟的企业背景下,通过教师边讲、学生边看边学边练边改来完成。课程内容突出对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成给出的工作项目。校内实训结合课堂内容,在掌握模块基础知识后,实训项目任务书,学生课后制定项目工作任务安排计划。一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事先安排好各自分工,按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在这过程中,针对相应的具体任务,指导老师会在课上或课外进行一次专题辅导,并要求学生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在工作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和指导老师随时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找出解决的途径,并把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记录下来,形成大家共同学习知识库。这个问题知识库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形成庞大的问题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然后,小组提交小组作业,交阶段性分析报告,制作PPT在课堂进行汇报分析。
随着课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不仅能循序渐进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方法,而且能动手进行人力资源日常管理,能初步地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不同模块的管理方案和实施措施,并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由于是以项目展开教学,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课程改革中设计了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在实训环节中,学生分组在不同企业现场顶岗实训,其目的是通过对招聘面试、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的实地实习,使学生真正了解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管理原则、操作流程,尤其要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各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把模块的基础要求和实际岗位的职责要求进行结合,把知识转变成技能,把实务提升为实操。
四、教学模式改革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摒弃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的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管理等业务工作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包括现场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体验式教学。
1.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能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工学交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能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入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任务,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互动协助,从学习中完成任务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实习小组进行分工协作,进行方案的设计、过程的组织、资料的查阅,最后共同完成工作报告。使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工作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进一步制定更加可行的方案,找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学生约5人一组分组协作进行。
3.现场教学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提高教学效果。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在一些教学环节采取了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结合。
4.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教学中设置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给出的扩充性学习资料及学院图书馆资源进行资料查阅,使学生通过自己获取信息,在探究性问题的过程实践中,掌握活动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有: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在线测试”系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使用“管理视野”系统提供管理资料,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用“在线答疑”系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疑难问题。
四、考核方案改革设计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考核方式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从考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到考核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不能以考不考来确定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思维来限定学生的思维。“高分低能”现象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传统考试方式所存在的弊端。
笔者对专业课程教学结业考试进行了改革,重视课程过程性考核,重点强化技能,考核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让考试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考核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
1.学习态度考核(15%),包括:上课出勤情况、学习活动参与情况、交作业情况、课堂违纪情况等。
2.学习方式考核(20%),包括:自主性学习和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学习和集体学习意识、网络学习和转移学习能力等。
3.学习效果考核(45%),包括:作业质量情况、任务项目完成质量、实践操作和应用分析的结果正确性情况等。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大,在质量规格上也越来越高。校企合作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
校企合作;酒店管理;专业建设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我国的旅游酒店业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趋势。据《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旅游约36亿人次,增长10%;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3.25万亿元,增长11%……在未来35年,我国将从大到强、从快到好,实现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再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带动酒店业的飞速发展,也必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规格、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高职院校应如何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以培养市场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一、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必须同酒店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了解酒店行业岗位需求,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共同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
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星级酒店有着特殊的氛围和环境,学校很难在校园中进行百分百真实的模拟,而且有很多相应的设施设备也不可能完全达到高星级酒店的标准。因此,最好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将学生投入到酒店真实的环境中,以员工的身份从事相应的工作岗位,担任酒店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同时在酒店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从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达到做学合一,这就是工学交替。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时可以考虑酒店行业季节性的特点,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灵活地实施教学管理,安排各学期的教学时间。如旅游淡季时可安排学生进行短期的酒店参观、技能实训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和体验酒店企业各岗位工作流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素养;旅游旺季时安排顶岗实习,可长达6个月以上,通常可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五学期,使学生作为职业人完全投入到酒店的工作环境中,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专业技能。这样,使实践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融合,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相互衔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人才培养规格最大限度地符合酒店企业的岗位需求。
2.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应仅仅由专业教师进行,而应由专业教师和酒店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组成专业课程开发设计小组,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酒店企业的职业标准,通过详细深入地研讨论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共基础课及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主要有英语、商务办公技术、应用写作、形体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电脑操作等能力,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二是专业必修课程部分,主要有酒店管理概论、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服务心理学、经济法、酒店财务管理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酒店营销能力和管理的实战能力。三是专业拓展课程部分,主要有食品营养与卫生、中外民俗、酒水与调酒、宴会设计与运作、酒店企业文化、茶艺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专业建设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师资团队。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但是,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是走出大学校园后,直接登上高职院校的讲台,并没有从事过酒店的相关工作,不具备酒店管理专业必须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而且由于较重的教学任务、职称评审对科研课题的要求,以及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缺乏激励等原因,大多数教师对到酒店企业第一线进行锻炼和提高缺乏积极性。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的现状。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1.要为专业教师多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高职院校要与酒店企业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多创造到酒店企业第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和专业培训的机会。同时,对双师型教师建立激励机制,把教师工资、奖金、福利等分配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提高教师挂职锻炼的积极性,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投入到酒店企业,了解酒店行业的发展动态和酒店的经营管理运作,获悉酒店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积累教学第一手资料,从而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2.要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聘请酒店专业技术能手与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既熟悉酒店情况和行业状况,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为了保证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和实际教学效果,应该建立兼职教师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待遇。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企业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熟悉酒店行业环境,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酒店管理专业应建设校内拟景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拟景实训室。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单项技能实训(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实训、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形体训练、酒水服务实训和茶艺实训等)、综合技能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等类型。这几种实训类型必须环环相扣、互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校内有必要通过模拟现实情景组建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配套的实训室,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需求。在建设实训室时,最好按照星级酒店标准配备,使实训室既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又能为酒店员工提供培训和职业鉴定。
2.校外实训基地。酒店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在酒店实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酒店的经营理念,直观地了解酒店经营及管理活动,掌握服务和管理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选择一些知名的星级酒店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长期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顶岗实习之前与酒店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教学大纲、顶岗实习的内容和考核标准等;在实习过程中,由校外指导教师按照所制定的方案指导学生在相应的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并要求学生定期向学校反馈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由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评价实习效果。这样,确保学生的在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科学有序的进行。
四、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越来也大,在质量规格上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康,宋建.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关键词:毕业实践;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在校内的最后一次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正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流办学理念,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都在围绕着“能力本位”、“过程导向”等教学要求,最大程度地再现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做中学”的目的。这其中也包括商务英语专业。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大部分还是采用与本科相同的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存在着选题与所学内容和实践相脱节、选题重复现象过多、抄袭现象泛滥、学生教师对此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现状与归因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现状
为了解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和质量状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本专业毕业论文,对其选题、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着重选取了天津职业大学商务英语专业2009届毕业论文文本进行研究,通过对各方面调查结果的分析汇总,发现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偏低,现状不容乐观。
(1)学生对毕业实践不重视,态度不认真。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大部分高职毕业生选择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寻找理想工作上,而这一阶段恰恰又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时期。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直接造成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低下。
(2)学生在毕业论文或工作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拼贴抄袭现象严重。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采取敷衍的态度,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的文献资料,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将别人的文章剪切拼贴或稍加改动,凑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报告的学生也不过是上网查阅企业的文字宣传材料拼贴论文,最后写出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想法。
(3)毕业论文选题不合理。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选题失当,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选题来源盲目。由于学生本专业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对所学专业缺少全方位的认识,所以学生根据手头现有资料确定选题,倾向于那些可参考书目或网上相关资料丰富的选题,对所占有的材料缺乏足够的了解,仅凭占有资料的多少轻易决定选题方向,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资料与选题存在偏差,现有材料无法使用,妨碍了写作的正常进行。二是选题范围过宽或过窄。许多学生并不知道哪些选题与自己现阶段的专业水平相符合,对选题范围没有把握,大多数选题过大,直接导致内容空泛、言之无物;有些选题也会存在过窄的问题,使得研究无法展开。三是选题缺乏新意。学生找不到自己可以研究的题目,只能人云亦云,选择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老题目,如果能深化这些研究固然不错,但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选题仍为老生常谈,并没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或新视角,选题雷同现象严重。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毕业设计不仅是高职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但有的学生对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实践环节在思想上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未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形式,只需走过场就行。
(2)指导教师存在问题。目前高职毕业实践中的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承担着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而毕业设计时间又过于集中,势必会造成有些教师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这也是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指导教师(含部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本身缺乏科研和社会实践背景,缺乏指导毕业设计应有的条件,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致使这部分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3)毕业实践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虽然各高校均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规程,规定了检查和评定标准,但职责不明、执行不严,要求不规范、不具体、不完整。如: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没有提出全面的要求和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对部分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采取宽容迁就态度,能过就过,造成学生本人对毕业设计质量不重视。院系没有制定对毕业设计工作具体的管理措施。即便院系在布置毕业设计工作时要求严格,如果没有认真检查,缺乏督促措施,缺少对教师指导情况、师生交流情况、答辩形式以及资格审查等机制,也会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国家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依据岗位要求,确定相对应的核心课程进行开发建设,取得了诸如任务驱动型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等受到职业教育界认可的成绩。但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的改革却较为少见,导致目前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相协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工学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环境和资源,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将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获取实践经验和职业能力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有着丰富的内涵。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科学性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注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有效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顽疾,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相吻合。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体的多元化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学校、企业、学生及政府。学生是工学结合行为主体,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学校与企业是一种合作关系,学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增强对企业的理解,而企业应自觉担负社会责任,引导学校按照岗位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与学校协调管理。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容的多样化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任务驱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
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战”,并通过阶段性实训、定岗实习及项目化课程改革等载体落实,强调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以及职业情境里的“教、学、做一体化”。
三、“岗学一体、校企联动”毕业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毕业设计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合适的题目使指导教师与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得到收益和提高,同时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际应用开发的可能性。因此,要在毕业设计模式上有所突破,必须首先优化选题设计,讲究科学选题。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如下:(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题真做;(2)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企业的生产科研相结合;(3)毕业设计要体现本专业的专业特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注意与专业知识结构的联系;(4)毕业设计要体现实际意义与经济效益。总之,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校方指导教师和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共同来制定。
2.要提高对毕业设计管理的认识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要把毕业设计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使广大师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学校要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机构,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并将它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监督管理,创新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在“强化管理、规范组织、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下,从规范管理入手,以质量评价为突破口,把过程管理作为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结合毕业设计项目内容,明确阶段与目标,强调学生的能力、综合素质的训练。
(2)建立教学过程管理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题目论证、任务书、进度、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情况,保证教师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最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建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分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第二方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过程的评价。这两项指标能够促使师生互相监督;第三方面是毕业设计阶段完成情况考核(要求指导教师及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填妥每阶段拟进行的内容);第四方面是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评价。
(4)建立健全指导教师管理体系。①确定指导教师的资格,严格执行标准。②明确教师职责,确保教学质量。③加强对参加毕业设计学生的资格认定。
3.改革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课题经协商确定后,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设计进度计划,对设计过程进行监督,并负责对毕业设计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则负责对学生具体内容指导,提供相关资料,以及学生与工作现场、设计单位关系的协调。学生要拿出1/3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查找资料,2/3时间深入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引导学生熟悉问题的求解过程。要从创新教育的观点出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也是指导教师重要任务之一。
4.改革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
要改变毕业设计成绩主要由学生基本能力来衡量的传统评定方法,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要鼓励、强化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人才水平和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 杨建芳.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SWOT分析法;策略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陕西轨道交通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GH090310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出现了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趋势。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以高等职业院校为牵头单位组建的职教集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9年2月,西安市政府组建了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的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由于陕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起步较晚,加之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刚刚成立,进行一定的策略分析,对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SWOT分析法是战略管理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系统内部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以及系统外部环境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威胁,从而将系统发展战略与其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以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把SWOT分析法引入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的发展策略分析中,旨在找出对集团发展有利和值得借鉴的因素,预期存在的矛盾和应该规避的问题,实现全省轨道交通职教资源的融合共享,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之路,不断满足社会对轨道交通类技能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
一、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概况
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是在全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实现第二次飞跃之际,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成员之间的合作结合点是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纽带,包含3所高职院校、13家轨道交通主营企业和4个行业学会。每年向全省、中西部地区的轨道交通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000多人,并向社会(企业)提供技术革新、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
二、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发展内部条件分析
(一)优势
1、以全省轨道交通骨干院校为龙头,以特色专业为纽带。集团包含的高职学院均为陕西省轨道交通行业办学强校。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是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主,轨道交通类教学培训型高等职业学院。具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拥有雄厚、扎实的轨道交通职业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学院隶属西安市政府,长期以来依托行业办学,校企深度合作特点突出,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深厚的行业背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近1万人。近3年全院在轨道交通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占全部毕业生的70%左右。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职教集团的龙头学校之一,创办于1973年,是西北、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铁路工程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大专层次的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融以成人教育、短期培训和技能培训鉴定相结合的办学格局,形成了铁路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为核心的三个轨道交通类“集束”专业群。目前,在校生超过1万人。
集团所包含的13家企业全部是以轨道交通行业为主的大中型企业。西安地下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是市政府直属国有独资公司,负责西安地铁项目的建设、运营和开发。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尚未投入运营,员工只有不足700人,其中运营人员不足400人。据行业人力资源配置分析,到2015年,西安地铁一、二、三号线将陆续投入运营,3条线共有营业里程86.6公里,共需员工6,062人,即每年需增加员工1,010人。从业人员可分为一线生产人员、技术人员、辅助支持人员和职能与管理人员。其中,一线生产和技术人员构成了地铁运营的骨干力量,其来源将主要来自高、中职院校毕业生。
西安铁路局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客货流集散地和转运枢纽之一,在西部乃至全国路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有线路2,811公里。职工总数89,158人,其中在岗职工82,813人,中高级工与中级工占了绝大部分,铁路高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开办轨道交通类专业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神华集团神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7月成立,是神华集团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全资子公司。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铁路运输生产企业。
集团成员间以轨道交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开展联合办学,实现陕西省、全国中西部地区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共同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比较牢固的职教产业实体。
2、行业特色鲜明,教育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强调实践性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特色。由于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实践设备和实作环境一般要求高度的模拟和仿真,学校在校内外实训(习)基地的建设上的投入较大。实行职教集团化后,一方面成员学校和企业的职教部门可以共建、共享实训(习)基地,降低成员单位硬件投入,提高设备利用率;另一方面根据集团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共同制订轨道交通类人才培养方案,轨道交通企业主动提供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场所,加大订单培养力度,使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
(二)劣势
1、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牢固。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结构与国内大多职教集团类似,是区域性与行业性相结合的集团化办学,各成员之间通过契约和章程保持联合办学关系,人、财、物及法人资格保持相对独立。这种“契约型”关系,必将影响集团工作方针的贯彻和任务的实施,不利于形成集团主体学校及成员单位的发展优势。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程度有待提高。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单位是院校,所包含的企业分布在几个不同的省市,隶属各级政府或不同部门,虽然依靠比较牢固的专业人才供需纽带,但如何让企业能深度介入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参与、企业文化的渗透、工学结合等方面的合作,使校企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互为依存,还要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
三、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一)机会
1、教育集团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发挥最大效能,这是集团化办学的使命,唯有这种高度集约化办学方式,才能使职业教育最终实现“第二次”飞跃。陕西是教育大省,也是职业教育强省,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重视。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西安市政府组建的四大职教集团之一,得到了陕西省、西安市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通过政府的引导,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能够得到有效调控。同时,通过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约化体制运行机制,政府必将研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集团和谐发展的相关政策。
2、全国职教集团发展空前,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制造业强省职业教育发展好。目前,全国职教集团已经初步形成“津、豫、苏、鲁”四种典型模式。通过陕西省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集约化的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笔者认为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借鉴山东职教集团模式,采取政府引导、学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模式,尤其强调企业参与,政府要求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求职教集团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和就业链,促进各成员单位共同进步,为区域经济服务。
3、轨道交通类专门人才需求旺盛,迎来发展良机。根据陕西省铁路建设“2851”的规划和西安地铁发展规划,从2009年开始,陕西铁路新的“十大工程”将陆续开工,将建成一个中心,两个客运大通道,西安地铁也在抓紧建设,如此大规模的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每年有近万人的人力资源需求。依照陕西省招生办《2009年度普通高校在陕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汇编》统计数据,2009年度陕西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招生的规模只有2,700余人。由此可知,每年由在陕高职院校提供给陕西轨道交通行业的高技能人才不足3,000人。院校提供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与轨道交通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差甚远,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愿望较为迫切。轨道交通类专门人才旺盛的需求,为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迎来发展良机。
(二)威胁
1、人才市场供需因素的影响。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对本行业人才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有些企业或地区限制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依然存在。
2、地处西部,影响办学的开放程度。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开放性。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地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滞后的西部,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不高,就会抑制办学的开放性办学,将会给职教集团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对策思考
通过上述策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是陕西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具备较大的发展优势,全省轨道交通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手段全面革新。在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即将启动之际,如何发挥优势,规避风险,提出以下对策:
(一)争取政府有效引导,促进校企之间的沟通合作。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要实现稳定、持续、和谐发展,仅靠牵头院校与合作成员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加强调控,建立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协调机制,实现政企互动、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提高办学效益。
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质性地协调各个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政府创设的环境、搭建的平台、制定的政策、提供的信息服务等,规范政府、学校、企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政府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与院校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
为促进集团内校企的沟通与合作,学校的管理应来自企业资深行业专家的直接参与,行业协会应经常进行行业内的企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满意程度的调查,参与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学校的管理与决策必须有用人单位、企业界的参与,加强沟通、重在合作,增强集团化办学的凝聚力。
(二)理顺内部关系,有效发挥牵头学校作用。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内部成员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成员单位与龙头学校关系程度不同,在集团内部的位置和作用也不同。它们主要是以专业作为连接纽带,之间的关系形式多样,有的是合作办学、有的是合作革新技术、有的是提供培训服务、有的是人才交流合作等等,这种关系多是临时性的。因此,建立理事会制是职教集团比较适合的管理体制。理事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责是制定和完善集团章程,制定集团年度工作计划。审议理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审议通过集团理事会或理事提出的议案。秘书处设在牵头学校,负责职教集团的统筹、协调等日常管理工作。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牵头学校,具备“领导班子勇于开拓、专业特色和优势明显、内部设施配套、师资力量较强等条件”(山东省教育厅对本省职教集团龙头学校的要求),对整个职教集团的发展举足轻重。作用是整合和共享教育资源,搭建联合培养轨道交通类技术人才的平台,体现在沟通人才供需信息,促进专业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师资团队建设,协调学生的实训、实习,合作进行技术革新、技术咨询与服务,以及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三)突破运作瓶颈,建立校企合作的新纽带。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校企之间的合作目前是在学生的就业、实训实习,员工培训等合作形式上。从长远来看,企业的发展需要更适合的、更具备发展潜力的人才,而学校则需要摆脱人才培养内容和方法的陈旧和被动,因此学校与企业必须有更深入的合作。
校企的深度合作,就是要力求让企业能深度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参与、企业文化的渗透、工学结合等合作工作,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更为紧密、互为依存。笔者认为,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建立吸引企业深度参与机制,着重建立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工学结合、实习基地共建等有效组织和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的新纽带,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接轨、教学过程与工作任务接轨、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四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此才能实现以企业发展带动专业的发展,专业的发展推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
五、结束语
既有全省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之“天时”,又有地处轨道交通资源丰富省会城市之“地利”,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我们期望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领军的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能够充分发挥带动、典范和辐射作用,推动陕西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俞建伟.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匡瑛.政府如何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持续发展[J].职教通讯,2008.23.11.
[3]涂三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