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环境分析范文

中国环境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环境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环境分析

第1篇:中国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宝洁公司;中国;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28-02

一、宝洁公司在中国的宏观环境

1.政治法律环境。对宝洁公司而言,国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变成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从营销角度来看,对很多商家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中国有那么多人口,农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政府的导向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提示。且从财政部已经对中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取消了护肤护发用品的消费税。此次调整,同时将护肤护发品征税范围的高档护肤化妆品列入化妆品税目。高档护肤品的消费税率从8%上调至30%。这对于宝洁公司发展来说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2.经济环境。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近几年,中国在经济方面保持高速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对日化市场需求的潜力也很大。另外,中国的信息化还不是十分普遍,在美国,宝洁成功的秘诀在于,信息技术投资强化了企业的核心价值,像获取零售商销售数据,并为其店铺提供实时存货和现金流信息的零售连锁系统,其目标是帮助零售商提高销售额,进行自动补货,同时为他们进一步控制库存,从而达到双赢。

3.社会文化环境。随着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和人们对它的认识日益加深,在中国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经营者越来越注重文化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日化市场将从以城市为主转向城乡并重。且日化产品结构从基本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宝洁公司在这个程度上有更大的空间发展,宝洁公司的产品也随着消费者的需要不断改变创新,力求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另外宝洁公益在中国企业的形象良好,其不仅注重了物质文化还注重了精神文化,从而使宝洁公司成为日化行业的领头羊。

4.技术环境。技术创新的源泉是追求可持续发展,而环保节能也推动了宝洁公司进行技术创新。这些创新不仅为宝洁提高了利润,还增加了其销售收入。而宝洁公司计划未来几年内至少生产累计价值200亿美元的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且宝洁还加入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定了2012年全球减碳足迹的指标,并表示将及时公布阶段性减碳的结果。

二、宝洁公司在中国的产业环境

1.产业的生命周期。在一个产业中,分析产业发展状况的常用方法是认识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我们就拿宝洁公司的海飞丝洗发水来说,新产品导入期:宝洁公司主要以推荐海飞丝是专为中国人的发质设计的去头屑洗发水,有效去除头屑的诉求为主,以去除模型假发上的头屑的演示为潜伏消费者提供直观的功能记忆点。产品成熟期:这时消费者对产品的核心功能已经比较清楚,而且通过购买试用,亲身体会到了海飞丝往屑的功效。一部分消费者已经成为了忠实顾客,这时我们就要提醒购买,通过打折、抽奖等方式鼓励重复购买。产品衰退期:海飞丝创造性的为新海飞丝附加上了“去屑又清凉”的功能性诉求理念,举办了全国性的“海飞丝清凉酷一夏”促销活动,配合促销最近又举办了“新海飞丝超酷FIAF大赛”活动,极大的扩大了新海飞丝“清凉去屑”的影响,重新焕发了海飞丝的生命力,海飞丝进入中国十几年依然活力四射。

2.产业结构分析。根据著名战略管理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一个产业的赢利潜力,由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及其综合强度来决定。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是潜在进入者、产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替代品、供应商和购买者。波特教授据此建立了著名的“五种力量模型”。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在于减少了市场集中,激发了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并且瓜分了原有的市场份额。现在,一些多元化经营企业将目光投向日化行业,如酒业龙头五粮液进军日化,推出“丝姿”品牌;制药企业以其专业背景进入日化行业尤为引人关注。这些潜在进入者对宝洁公司来说都存在着很大的威胁。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是指产业内各个企业间竞争关系和程度。在日化消费品市场上,国内外竞争者有强生、联合利华、隆力奇等与宝洁公司产生竞争,而宝洁公司的原则:如果某一种类的市场还有空间,最好那些“其他品牌”也是宝洁公司的产品。因此宝洁的多品牌策略让它在各个产业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替代品是指那些与本企业产品具有相同功能或类似功能的产品。替代品作为新技术与社会新需求的产物,对现有产业的“替代”威胁的严重性十分明显,但几种替代品的情况也很常见,替代品之间的竞争规律仍然是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如宝洁产品:飘柔、玉兰油、舒肤佳等,其替代品则有:舒蕾、玫琳凯、美宝莲、强生等。宝洁公司在追求环保的同时也节省了原材料与运营成本联发模式让宝洁的供应商参与到公司的研发中受益。另外,宝洁公司本身也就是一个较大的供应商,作为日化领头羊的宝洁,在供应方讨价能力上有着绝对的优势。购买者即顾客或用户,作为买方,它们总希望能买到物美价廉,服务周到的产品。因此它们总压低价格,同产业内的企业讨价还价,使得企业间相互竞争,导致利润下降。

三、宝洁中国公司的内部环境

1.宝洁公司的资源分析。宝洁公司,它的生产能力较好,成本控制得也很好。在营销方面,其消费市场较大,其产品的差异化,满足了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可是在服务上却有待完善,所以不多不少会影响其销售。关于人力资源,宝洁公司只收应届毕业生且只从内部提拔员工。这样为的是保住企业员工的忠诚。宝洁的研发机构庞大,开放式创新,外部联发,技术投入大,拥有自己的技术核心。价值链的分析能有效地帮助宝洁决策者认识竞争优势的形成的基本准则: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资源支持。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化等战略的选择与实施,必须以价值活动为中心,以特有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因此价值链分析对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另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源,在这方面,宝洁公司对新的思想却是非常抵触的,由于宝洁激励员工在宝洁度过他们的职业生涯,所以会从内部提拔人才而不是四处招揽人才,才导致对新的思想抵触。

2.宝洁公司的能力分析。宝洁在生产上实行弹性管理,源于长期以来积累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而它供应链的基本模式是,从零售商和市场上直接获取销售数据,通过这些信息,他们合理预测定制其生产计划和配送安排计划以便补货。这样,零售商保留很少的一部分库存,却可保证较少的缺货,宝洁公司则得益于对需求的可预知性而更经济的进行生产和物流运作。宝洁在市场上的定位很明确,能抓住市场细分,在目标市场中产品涵盖面广,能对市场进行准确性分析,及时发现顾客需求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宝洁公司是一个全球性企业,它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资源。

四、宝洁公司在中国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率先采用的一种经典分析法,即根据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公司的机会和威胁,根据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分析公司内部的优势与劣势,进而选择最佳战略的一种环境分析方法。这里,S是指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威胁(Theats)。在这基础上,我们用SWOT分析方法来分析宝洁公司。

S(优势):宝洁公司创办于1837年,是世界上范畴最大、历史最悠长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其实力雄厚,有独特的品牌和广告创意。在宝洁的广告策划中,每个品牌都赋予一个概念,如海飞丝的去屑,潘婷的健康,飘柔的柔顺,从而给每个品牌赋以个性。宝洁公司打造了很多知名品牌,并占据很高的市场占有量,人们对品牌的信任度也是长久以来积累起来的。现今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大品牌战略――深化品牌延伸,有利于对低端消费者的吸引。W(劣势):这个接近一百六十年历史的老人,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并没有继续他的辉煌,在与欧莱雅品牌的竞争中,又涌入了中国本土大众品牌,价格相对较低,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例如“舒蕾”,业绩一直看好。忽视低端路线,只强调单一品牌的功能,某一功能受到冲击就无法继续,如“润妍”的退出。另外,宝洁的售后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在SK-II事件之后,消费者对宝洁的售后服务速度产生质疑,对此,影响了其产品的销售。O(机会):在中国的无缝隙战略下找到一条品牌延伸的新路,仍可以抓住市场,降低价格,适应市场,在以建立的品牌上下工夫,针对消费者的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产品,向更全面的销售对象发展。随着中国高端化妆品市场急速增长,并且市场阵线转向农村,给宝洁带来了更广大的市场。再加上,宝洁每年在公益方面投资了不少,在社会公众中形成了良好的形象,这也给宝洁公司带来有利机会。T(威胁):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以及加入WTO,中国市场成为群雄角逐的地方。欧莱雅VS宝洁、联合利华VS宝洁等战役一次次在中国打响。对宝洁的老大地位产生动摇。竞争对手主要采用多种策略与宝洁竞争。另外,中国本土的日化产品重新占据市场,价格和市场都比较看好,走无缝隙的战略,人们对品牌的认识更加理性,品牌选择更加自主,也更具个性化。宝洁的品牌也在不断的冲击中开始动摇。

综上所述,宝洁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十几年时间里,通过很好地了解到中国市场的环境情况,通过实施“多品种战略”和“多品牌战略”体现产品差异化战略,占领了中国日用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可谓是采取差异化战略典型的成功例子。

参考文献:

[1] 金晶.宝洁二十年[J].第一财务周刊,2008,(8).

第2篇:中国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国;矿业企业;海外投资;投资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31-03

近年来,中国“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矿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十分迅猛,但面临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多国财政状况恶化,中国企业在参与海外资源类项目时必然会面临更多的政策性风险。另外,中国企业对资源类项目的青睐,令资源类并购价格逐步上涨,再加上中国矿业企业对国际投资环境了解不够及适应不良,多数投资效益并不理想。因此,了解和熟悉国外投资环境,针对自身问题找出原因,有利于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确定合适的投资目的地和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

一、中国矿业企业海外投资现状

世界矿产资源总体来说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区域分布和国家间分布不均衡。近年来,在全球的大型矿产开发项目中,矿业公司跨国开发的项目占2/3左右。中国矿业企业进一步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但由于对国际市场风险认识不足以及自身竞争能力有限,多数矿业企业的投资效益并不理想。

(一)对外投资步伐较快

《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9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为49.9%。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3172.1亿美元,其中,亚洲、拉丁美洲是存量最集中的地区,大洋洲和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2010年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虽然比2009年下降很多,但也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3%,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截至2010年末,中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446.6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4.1%。

据清科集团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能源及矿产行业的并购案例数量为21起,占海外并购案例总数的19.1%,同比增长31.3%;从并购总金额来看,能源及矿产行业达147.2亿 美 元 ,占 海 外 并 购 总 金 额 的52.4%,同比增长63.07%。仅2012年2月,在能源及矿业行业就完成了4起海外并购。

(二)海外投资风险较大,投资效益不够理想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风险不断加大。一方面,由于中国企业对资源类项目的青睐令其并购价格逐步上涨;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未来中国企业在参与海外资源类项目时必然会面临更多的政策性风险。如澳大利亚,为了改善其财政状况不断恶化的状况,财政部长斯旺在2010年5月公布的预算案中,拟通过大力征收资源税弥补财政赤字,从2012年7月1日起对资源行业征收高达40%的资源税,这将会导致资源类企业的税务成本大大增加。

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表明,除了少数企业外,中国矿业企业总体缺乏国际竞争力。具体表现为:磋商中的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2/3以上无疾而终,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执行中的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2/3以上不成功或未达到预期效果。除缺乏政府统一管理和政策扶持、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等影响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资源、法律和政治等风险评估不足,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在矿业企业的对外投资中,由于自然资源的经济问题、自然资源的特性以及对国家的战略意义等因素,导致各国矿业政策不稳定,国别差异较大。另外,东道国语言文化及习惯、政治稳定性、投资环境(包括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雇工和工会问题、社区、环保和安全标准的差异等都会带来巨大风险。

目前,我国矿业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识别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普遍不足,准备不够充分。矿业企业通常没有稳定长远的规划,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

二、中国矿业企业面临的海外投资环境

国际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包括资源开采现状与潜力评价、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评价、国内政策法规评价、人文地理环境评价、运输条件评价和评价等。在评价的基础上,对世界各国及各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优劣排序,指出战略重点投资区,并详细列出各种影响因素的情况,对于矿业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具有决策参考意义。加拿大Fraser 研究所每年年初都会该年度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矿业投资环境评价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了全球主要国家或地区吸引矿业投资的政策潜力和矿产潜力(包括现行法规和土地限制条件下的矿产潜力和纯矿产潜力),成为矿业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 

2011年3月,加拿大Fraser研究所的2010/2011年度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矿业投资环境评价的调查结果表明,全球494家矿业公司在2009年和2010年的矿产勘探支出总额分别为18.6亿美元和24.3亿美元。本年度评估对象覆盖了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以州、省或地区为单位参与评估的,共有34个单位,其中非洲13个、拉美12个、亚太11个、欧洲9个。

(一)排名靠前的国家和地区的矿业投资环境

按综合情况考虑,2010/2011年度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及其一些非洲国家的投资环境评价排名比较靠前。2009/2010年度最具矿产投资潜力的国家或地区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加拿大艾伯塔省、美国内华达州、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加拿大魁北克省、芬兰、美国犹他州、瑞典、智利、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美国怀俄明州。总体来看,加拿大的矿产投资潜力非常大,在其13个省中,除4个省排在前10名,还有4个省排名也非常靠前,分别是纽芬兰岛-拉布拉多地区(第13名)、育空地区(第15名)、安大略省(第18名)和新斯科舍省(第19名)。

澳洲和加拿大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具有行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中国矿业企业对外投资应优先考虑该地区,但前提是企业具有跨国经营的丰富经验,否则,通过参股方式或选择东道国本土化模式应该是目前的较好选择。

(二)东南亚地区的矿业投资环境

从资源方面看,东南亚地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铜、镍、铝、钛,钾盐、石油和天然气,与中国有较强的互补性,受到我国矿业界的较多关注。中国矿业公司具有相对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对一些可能存在排华倾向的国家如蒙古、印尼和菲律宾进行投资时,应在风险因素方面多加考虑。 

在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的矿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大多制定了矿业法,但许多国家的矿业法并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大多东南亚国家都已经建立起关于矿业权的许可证制度,通常是根据各阶段活动的内容授予相应的许可证。东南亚地区大多数国家的矿业权管理主要由中央政府部门负责,如菲律宾、缅甸和老挝;少数国家由地方政府(邦政府或省政府)负责,如马来西亚;有的国家正在由中央政府管理为主向由地方政府转移,如印度尼西亚。

目前东南亚地区矿业投资比较活跃的国家有菲律宾、印尼、越南和老挝,其中菲律宾矿业投资形势较好。中国矿业企业在其中很多国家有投资项目,且近几年投资项目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些大的合作项目,如在印尼的油气项目,菲律宾的镍矿项目,缅甸的镍矿项目、老挝的钾盐项目等,每项投资额高达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

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大多数国家的矿业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亚太地区政策环境总体仍然落后于拉美和非洲地区。亚洲国家矿业投资的政策潜力指数排名一直较为落后,并呈普遍下滑的趋势。

(三)非洲地区的矿业投资环境

非洲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投资开发潜力。但由于历史及其他一些原因,非洲各国的矿业发展并不平衡。总体上说,南部非洲地区和西部非洲地区地质勘查程度与矿产开发程度较高,资源较丰富,而其他地区的地质勘查程度与矿产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南非是非洲地区矿产勘查投资最多的国家,其他矿业开发较活跃的国家有加纳、几内亚、科特迪瓦、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赞比亚、塞内加尔、刚果、毛里塔尼亚和马达加斯加等。非洲的主要矿产品包括金、铜、镍、铁、铅、锌、铂、铀、煤、金刚石和磷矿石,以及铬、锰、铬、钴、石油、天然气等,其中金矿一直是非洲矿业投资的主要对象。

目前,除了矿产资源丰富外,在非洲进行矿业投资还有其他一些有利条件,如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对外资的欢迎态度等。但该地区的政策潜力指数却呈现下滑趋势,主要原因包括基础设施落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差、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等。非洲地区多年来一直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然而可能更倾向于接受援助。在开发资源方面,非洲地区基于殖民史发展起来的文化传统、法律体系和政治环境的相容性则较差,而且相当多的国家属于欠发达地区,政局较为动荡。因此,去非洲地区投资开发必须依靠国家扶持,同时保持商业化运作。

三、对策建议

(一)认清投资环境国别差异,正确处理与东道国的关系

矿业企业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国别差异十分巨大,考虑到中国矿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外投资应首选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其次是澳洲和加拿大,再次是南美洲和非洲。当然,也要视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与东道国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求矿业企业慎重进行国别选择,并派出矿业调查机构对拟投资的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建立东道国人才储备等,以确保决策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二)加强对东道国政策及矿业特点的认识和把握

在矿产业的发展中,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高风险性和复杂性、安全环保相对脆弱性都会引发东道国的特别关注。目前,各国政府矿产政策普遍收紧,国外矿业公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矿产品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争夺加剧。即使有些国家不得已放开政策,也会出台很多限制措施以及调整措施。因此,发达国家矿业政策多考虑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合规性,强调对国内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和开发,对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和资源的循环使用等。不发达国家的矿业开发潜力较大,但也越来越重视国家资源战略,矿业发展趋势则容易采取国有化、提升本国股份比例等手段,开发后容易遭遇政策变化风险。

(三)提升中国能源及矿业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由于矿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流动性,垄断竞争型和寡头垄断型是跨国矿业产业的主要市场结构模式。原料行业中的铝、铜、水泥、钢铁、锡等行业都属于寡头垄断,如美国3家铝制品公司(美国铝业公司、雷诺、凯塞)的产量几乎等于国内的全部产量。

与国外形成垄断格局的市场结构相比,中国矿业行业高度分散,产业市场集中度偏低,国内竞争力不强,小规模矿业企业数目很多,几乎处于完全无序竞争状态,在“走出去”过程中,各行其是,付出的代价相当巨大。在对外投资中,中国企业很少进行联合收购,风险无法得到有效降低。民营企业对外矿业投资的局面更为混乱。这就迫切要求中国矿业行业提高国内能源和矿业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四)提高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与欧美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大部分从业人员对国际会计准则和相关企业法规相当生疏,投资并购时在技术上处于绝对劣势,且对西方文化和商业法规缺乏足够了解,意识不到调查和战略公关等对并购的重要性。 

中国矿业企业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跨国战略和并购整合战略,侧重并购扩张,制定稳定、连续而长远的规划,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以化解各种风险。对于中国矿业企业来说,应该“学懂了再干”,而不是边干边学,遇到问题再补课。

针对海外管理人才缺失的问题,中国矿业企业既可以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海外经营的管理和业务骨干,也可以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土化战略,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斌,程运材,陈建宏.关于中国矿业发展海外投资的研究[J].采矿技术,2007(1).

[2]中国钢铁产业网信息中心.Fraser:全球矿业投资环境调查[EB/OL].,2009-08-26.

[3]胡俊芳,赵举刚.中国矿业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投资研究,2009(10).

[4]陈珊珊.中国企业抄底澳大利亚矿企整合管理风险犹存[N].第一财经日报,2009-02-23.

[5]宋国明.非洲矿产资源开发与投资环境[EB/OL].资源网, xian.cgs.省略/kuangchanziyuan/2008/1119/content_1651.htm,2008-11-25.

[6]宋国明.2010/11年度全球矿业投资环境调查评价[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8).

第3篇:中国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 快递; 环境; 并购; 模式.

1 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及现状.

国际快递业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美国, 联邦快递和美国联合包裹运输公司作为国际快递企业的代表至今活跃在快递舞台上。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多样化, 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求社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 安全的物品传递服务; 同时, 不断改善的交通状况及信息管理技术也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 中国快递业由此应运而生。 1980 年中国邮政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 (EMS), 1993 年顺丰速运和申通快递分别在珠三角、 长三角成立, 1994 年初宅急送成立于北京。 随后国际快递巨头也纷纷通过合资、 委托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2005 年12 月, 按照 WTO 协议内容, 国内物流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 国际快递企业加快了中国市场的布局。

如今国内快递市场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第一类是外资快递企业, 这类企业具有丰富的经验、 雄厚的资金以及发达的全球网络, 占据国际快递业务的 80%。 第二类是国有快递企业, 依靠其背景优势和完善的国内网络在国内快递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类是本土民营快递企业, 目前主要有: 提供高端服务的顺丰速运, 提供中端服务的邮政 E 邮宝、 宅急送、 全一快递, 另外就是提供经济型服务的申通快递、 韵达快运、 圆通速递、 天天快递、 汇通快运等。 其中提供经济型服务的国内快递民企规模较小、 管理比较混乱, 但其经营灵活, 服务性好、 且价格较低, 赢得了大量的国内业务。 国家邮政局 2012 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 民营快递企业业务量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比重达 70.3%①, 在这一领域和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快递巨头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区隔。

2 国内快递行业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

2.1 网购的快速发展带给快递业的机遇和挑战.

2012 年 3 月 1 日知名研究咨询机构 IDC 中国电子商务白皮书, 数据显示: 2011 年中国网民在线购物交易额达到 7 849.3 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 66%, 但仅占社会零售品总额的 3%左右。 IDC 预计到 2015 年, 这一比重将提升至 7%,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突破 13 万亿[1]。 如此大体量的增长, 无疑将带给电子商务相关行业极大的业务发展空间。 网购货物具有多样化、 小包装的特点, 其线下物流主要通过快递服务实现。 数据显示: 全国快递业三分之一业务量由网购带动[2], 网购配送无疑已经成为国内快递业的最大业务来源。 但是国内网购的快速发展在带给快递业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对其形成了挑战。

2.1.1 加盟制的产权结构无法提供令电商满意的快递服务.

据快递咨询网的调查统计, 自 1980 年 7 月 15 日我国第一家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成立至今, 在 30 多年里快递企业已经发展到 15 000 家以上, 从国家邮政局和各省邮政局取得快递经营许可证的也有 8 000 多家②。 其中, 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快递品牌只有 25 家, 他们的自营连锁公司和加盟连锁公司达到 11 000 家, 加盟制企业占到国内快递企业总量的 73%[3]。 加盟制的组织结构具有利益多元化的特点, 这种结构在帮助民营快递企业迅速完成快递网络布局后正在暴露其一系列弊端: 管理效率低下、 以降低成本为导向, 运营不完善导致意外、 服务标准无法统一等, 最终呈现给客户的就是 “低品质的服务” ———快件延误、 破损、 丢失等经常发生。 当网购快件迅速增加, 快递业务量日显饱和后, 这些矛盾愈加突出。 2011 年 6 月 22 日, 国家邮政局公告, 取缔 56 家违规快递企业, 其中涉及中通、 申通、 韵达等多家大型快递企业。

2.1.2 在价格的决定上逐渐丧失话语权.

网购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快递的发展速度, 快递服务供不应求, 按照经济学理论, 此时为卖方市场, 但是从事网购快递服务的企业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价格的决定上丧失了话语权, 几次涨价都流于形式, 快递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国内快递企业基本集中在业务量的近 96.5%, 但收入占比仅为 66.5%国内业务市场③。 国家邮政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 去年快递业务平均单价为 24.6 元, 比上年末降低 1.2 元。 其中异地快递业务平均单价为18.8 元, 比上年末降低 1.4 元④。 这种有悖于经济学常理的现状在当前快递公司与网购的业务合作中频现。 这种悖论出现的根源可能在于国内民营快递企业在网购快递服务供应市场上的过分集中, 服务产品差异化缺乏、 服务市场严重重合, 导致多方只能通过价格战保住市场, 利润空间被挤压就是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 因此通过并购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 规范市场竞争规则对于社会快递总成本的节约和行业利润的增加都是有益的。

2.1.3 电商染指物流, 对快递企业构成威胁.

近两年来, 不断有电子商务企业尝试进入快递行业, 如京东商城 70%以上的业务可以实现自主配送, 当当网也在全国数个地方自建配送中心, 京东商城、 凡客诚品等自建物流的电子商务企业, 也已经向国家邮政管理局递交了 “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申请。 阿里巴巴也提出 “大物流计划” 欲整合网购快递业。 据业内人士分析: 电商自建物流的根本原因则是全国布局的战略选择及对销售渠道的控制意图。 由此可见, 电商自建物流立意深远, 并非权益之计。 这种由电商启动、 为网购量身订做的物流投资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部分替代现有的外包物流。 2010年以来电商大规模自建物流所带来的跨界竞争正给民营快递企业带来威胁。 此外, 联邦快递 (中国) 有限公司和优比速 (UPS) 包裹运送 (广东) 有限公司已经向国家邮政管理局申请经营国内快递 (信件除外) 业务, 即将名正言顺进入中国开展国内快递业务。 由此可见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2.2 加盟制为主的民营快递企业遭遇融资瓶颈.

根据邮政总局统计, 截至 2010 年底, 快递独立分拣中心达到 2 176 个, 营业网点达到 6.4 万处, 比上年末增长 84%, 其中大部分属于非直营的特许加盟网点[3]。 为了满足电商日益提高的服务要求, 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起来的民营快递企业也在寻求提升, 期待资本的进入, 但目前看来这条路并不好走, 无论是上市还是其他途径的融资都不顺畅。 首先分析上市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尚没有一家快递企业上市, 而拥有直营网络的几家快递企业, 天津大田之前被联邦快递收购了, DDS 倒闭了, 顺丰、 宅急送等有实力上市的中国快递企业屈指可数, 特许加盟制的民营快递在当前看不到上市融资的希望。 其次分析其他途径的融资, 随着电子商务在国内大热, 快递行业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申通等知名快递企业也多次传出有财团入股或并购的传闻, 但是民营快递企业家族式的企业基因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部资本的介入。

2.3 快递评级制度的出台使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2011 年 8 月底, 国家邮政局 《快递企业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中国快递协会于 2011 年 11 月 1 日又公布了《快递企业等级评定实施细则》。 中国快递协会将邀请相关专家和消费者代表等组建全国快递企业等级评定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根据各家快递企业的服务水平、 人员素质、 服务时效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定。 评定结果将分为五星、 四星、 三星和二星 4 个等级。 快递企业等级评定的办法和实施细则出台后, 快递企业积极准备以获得一个好的等级评定。 因为等级的评定将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 等级高的企业将会得到更多的订单与品牌认知度,相反, 排名靠后、 等级低的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难度将加大。 该实施细则出台后, 业务规模大、 服务水平高的快递企业将得到高的评级; 而规模较小的企业若想得到较高的星级, 势必要扩展规模并提高服务水平。 这也是激发排名靠后、 规模较小的快递企业积极参与并购的原因之一。

综合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 快递行业正在经历着网购井喷, 快递供求不平衡所带来的消化不良; 电商进军快递行业、 外资快递巨头获准进入国内快递市场又使其腹背受敌; 管理部门的评级制度, 逐步规范的行业规定, 加上融资难使这一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 2011 年 6 月国家邮政局审议 《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 成为网购冲击下快递行业变革的突破口。

3 快递行业并购的有利因素分析.

3.1 行业特征为并购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快递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 快递企业之间的整合可从多方面产生管理协同效应。 首先, 快递企业并购可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延伸快递网络, 由此提高企业业务量并增加业务收入。 其次, 快递企业整合可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特别是知名的大型快递企业整合小型快递企业之后, 可以使大企业的品牌、 声誉等无形资产得到充分利用。 最后, 快递企业整合可优化快递员、 车辆配置, 提高企业揽收、 投递效率, 从而降低经营成本。 快递行业的这种行业特征, 决定该行业应具有适度的集中性, 以美国为例, 其快递市场份额基本被三家民营快递公司所瓜分。 相关数据显示, UPS 占 51%的市场份额、 联邦快递 (FedEx) 占 31%、 美国邮政占 13%。 因此运用并购手段推动民营快递业整合重组将成为国内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行业前景为并购提供动力.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珠三角、 长三角、 京津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商业氛围成为众多民营物流快递企业的发源地。 近年来新起的网络购物市场, 更为快递业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据国家邮政局的 《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分析得知 (见表 1), 2008 年至 2011 年,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均以两位数的比率增长, 2011 年这一比率更是高至 57%; 而快递业务总收入在邮政行业总收入中的比重也随之逐年增长, 几乎占据半壁江山[4]。 未来两年, 中国网上零售交易规模有望突破 10 000 亿元 (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5%以上), 这为快递行业带来广阔的业务空间, 提供了并购的动力。 快递行业在国内正在经历一场由 “暗流涌动” 到 “全速前进” 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行业结构的优化重组将成为必由之路, 而 “并购” 的目的正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3.3 政策调整为并购提供机遇.

1986 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 (下称 《邮政法》) 对 “快递” 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 “否定” 到 “承认”, 再到 “规范和鼓励” 的转变。 1986 年颁布的 《邮政法》 规定: “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 这一规定使快递企业长期背负 “黑快递” 之名。 2007 年 9 月, 新 《邮政法》 出台, 《快递服务》 邮政行业标准为快递业提供了规范服务行业标准。 2008 年 7 月, 《快递市场管理办法》 正式实施。 2009年 10 月 1 日, 《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和新修改的 《邮政法》 同步实施, 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快递企业的地位, 并提出了快递业的准入门槛。 2011 年以来, 国家密集出台了有关快递业的鼓励支持政策。 上半年, 发改委出台了鼓励快递业发展的政策, 把快递业列入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 2011 年 6 月份, 针对提高快递行业集中度、鼓励兼并重组的 《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 (下称 《意见》) 由国家邮政局实施, 称将积极争取支持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 土地等优惠政策, 促使 5 年内, 培育出一批年收入超百亿、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 显示出了国家推进快递业重组的决心。 政策层面的支持无疑为在电子商务冲击下处于上升瓶颈期的民营快递企业提供了参与兼并重组的动力, 可以想见, 通过兼并重组快递产业集中度会明显提高。

4 中国快递行业并购模式思考.

国际邮政局新近 《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 中提出, 国家促进快递业兼并重组的重点有六种,分别是鼓励不同类型快递企业、 特许经营型快递企业、 快递关联产业、 不同所有制快递企业的兼并重组和快递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及鼓励优势快递企业跨国兼并重组。 事实上, 早在 《意见》 出台前, 我国快递业已经先后发生多起并购案例: 2010 年 3 月, 阿里巴巴注资星辰急便快递公司在电子商务配送方面展开合作。 同年 5月, 海航集团旗下的海航北方物流 (控股) 有限公司与天天快递创办者詹氏兄弟签订了合作协议, 双方将以合资的方式重组天天快递。 不过最引人关注的还是马云联合郭台铭投资百世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收购业内排名第六的汇通快递 70%股权[6]。

4.1 基于协同效应理论的横向并购模式.

由 Weston 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大于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 对于并购公司而言, 这种效应主要来源于重组后的经营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 该假说为快递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对应于快递企业而言: 经营同类业务的快递企业并购后业务规模扩张, 实现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节约、 利润增长, 此外可以减少竞争对手, 避免在同一市场上的恶性竞争。

由于国内快递行业中的代表企业 “四通一达” 确实存在主营业务类同、 市场重合的问题, 这种行业内企业的并购重组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而主业不完全类同的物流企业间的并购则能够起到优势互补或增强主营业务竞争力的作用, 获得范围经济带来的产出。 比如荷兰 TNT 对华宇集团的收购, 一方面使得华宇集团能够在更大的平台和业务背景下发展, 二则增强 TNT 在中国的公路配送能力。 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资源的 “溢出效应” 带来的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后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 以加盟制民营为主的国内快递企业管理科学性普遍欠佳,远远达不到国际快递巨头的管理水平, 单从这个角度而言, 国内快递企业若是能够和国际快递巨头并购重组无疑会提升前者的管理水平。 而国内快递市场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也正吸引着国际快递企业采用多种方式进入其中,如敦豪 (DHL) 就曾传出想洽购申通快递。 因此若是条件成熟, 国内快递企业参与行业内的跨国并购也是不错的选择。

4.2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并购理论的纵向并购模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对并购后公司潜在效率的追求, 包括节约交易费用、 效率最优化等。 Coasle(1937 年) 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说明了由于存在市场缺陷, 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易比起企业内部交易风险更大 、 费用更高, 因此, 通过纵向并购将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纳入同一企业组织结构内, 能够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达到最终降低成本的目的。 以前的论述主要着眼于解释有形产品上下游企业间的并购行为, 实际上, 这一论述同样可以扩展到服务产品领域, 作为提供快递服务企业中上下游企业间并购的理论基础。 2010 年 3 月阿里巴巴参股星辰急便快递公司在电子商务配送方面展开合作, 就是这种并购模式的尝试。 快递企业和下游客户企业的并购理论上能够为双方带来潜在效率的提升: 对快递企业而言有了稳定的业务来源, 减少了市场竞争中的不确定因素, 降低了交易成本, 增加了业务收入; 对客户企业而言, 快递服务需求能够优先得到保证, 避免了高峰期 “爆仓” 的麻烦。

此外快递服务要求能够被重视, 快递物品能够 “保质保量” 送到客户手中, 有助于持续的市场增长。 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诸多原因阿里巴巴和星辰急便这次合作已经失败, 尽管如此, 这种上下游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模式并不错。

而且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快递和电子商务企业间的重组还可能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上下游企业间的并购在加固了两者合作的同时也可能削弱快递企业的竞争意识, 因此要想保证这种并购模式的有效性, 下游客户企业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在双方重组后引入竞争机制, 促使上游快递服务商在并购后也能够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总之, 伴随着快递需求在国内的持续增长, 我国快递企业也必将进入行业的优化升级阶段, 根据其他行业发展进化的经验, 快递行业兼并重组将会成为这一阶段的常态。 这一过程将受到政策调整、 行业内在特征和电子商务企业多重因素的影响, 将以行业内横向并购和行业间纵向并购为主。

注: ①数据来源于国家邮政局网站 “统计信息”。

②国家邮政局统计范围是规模以上快递企业; 规模以上 (年业务收入 200 万元以上)。

③根据 2011 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得出。

④数据来源于 2011 年 6 月 24 日中国之声 《央广新闻》 报道。

参考文献:

[1] IDC (国际数据公司). 2011 年中国电子商务白皮书[J]. 中国信息界, 2012(3):79.

[2]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09 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J]. 上海信息化, 2010(1):88.

[3] 徐勇. 关于特许加盟民营快递企业重组的思考[EB/OL]./cea.org.cn/.

[4] 国家邮政局. 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Z]. 2008-2011.

[5] 刘建新. 对我国快递业重组现象的思考[EB/OL]./cea.org.cn/.

第4篇:中国环境分析范文

权威分析认为,未来的几年内,我国各级政府投入电子政务的总金额预计将会达到2000至2500亿元人民币。全国80%的政府部门实现办公信息化,3000多万公务员中60%配制PC/NC,需要1000亿元。按硬件和软件的配比4:1计算,购置软件需要250亿元。全国2500多个县,600多个市,4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以及近90个国务院部门的局域网、传输网建设,需要550亿元,这样大体算来应该在1800亿到2000亿之间。还有一些不可预测的项目,总金额预计将会达到1800至2000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不需要全部由政府投资,中央各部委由财政部拨款,地方的电子政务建设则根据地方财政情况进行支持,其中富裕的省市应该自筹资金,而且大部分资金应该来自社会。之后,在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网络运行和维护更新等方面,加之“十二金工程”的纵向和横向铺设,政府部门也有将近500亿的资金投入。

二、电子政务市场的软件硬件市场空间分析

在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业界专家经过分析论证,认为今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应该在400亿元左右。市场往往引导着厂商的行动。拿电子政务而言,今年政府投资将达到400亿元这一消息吸引着IT企业纷至沓来,群雄争霸——IBM、Oracle、神州数码、长天、浪潮、北大青鸟、书生、美髯公……无论国企还是外企,无论是大厂商还是小厂商,都准备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赢得阵地。

根据均分的理论,我国硬件市场为1000亿元。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一些国家政府行业的软件采购量占到软件总市场的1/3,而目前中国政府软件产品采购量只占软件总体市场的14.1%。拿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来看,他们在搭建基础架构的同时,非常重视应用的开发,软件的投资一般也不低于硬件的投资;可在我国,现在还明显存在着“重硬轻软”的现象,导致购置的IT系统很难发挥作用。要让基础架构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及硬件维护等方面,力度尚需要进一步加大。从这个角度看,电子政务市场的空间还相当巨大。

由于过去信息化建设中“重硬轻软”现象的普遍存在,政府行业在软件应用方面的投资力度不够。因此未来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投入比例将会有所提高,投资重点也将由基础软件而逐步转向电子政务应用软件。另外,政府部门对安全要求的特殊性为中国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目前,联想、北大方正、首信公司等国内主要IT企业都在纷纷推出各自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与各级政府和部门合作,积极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电子政务也为众多中小软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竞争力的中小软件企业像北京美髯公科技发展公司、书生公司等脱颖而出。他们中间,有提供系统方案的,有提供平台软件的,有销售硬件的,还有做信息安全的,电子政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空间会随着建设状态而不断调整,市场也将进一步细分,鉴于目前各个企业的实力分析,未来几年内,很难有企业可以形成这个行业的垄断。

三、市场竞争

自世界范围内的IT产业趋势下滑以来,在我国,电子政务成为国内外IT厂商的必争之地。权威统计结果显示:2003年度,电子政务领域营业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4家,其中3家超过200亿元;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家20,其中5家企业超过50亿元;营业额超过5亿元的企业6家。由此可见,在电子政务领域,没有哪个企业占有绝对优势。而在国家信息化系统建设和金字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的厂商就达37家,其中有18家企业营业额超过10亿元,其余在1000-8000万元不等。而在电子政务领域著名的外资企业,当然也决不愿意其中5家外资企业活跃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领域,并且有部分企业异常活跃,它们是足以给从事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内企业带来严重威胁的对手。

第5篇:中国环境分析范文

17世纪出现了“国民收入”的概念,进入20世纪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没有包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损失,导致人们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各国经济学家对GDP等国民核算账户概念进行了批评,环境问题是这一批判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认为GDP不能全面地覆盖经济福利的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当前和将来的福利变化。具体为:

取向有偏差:GDP只限于对经济中那些货币化了的部门进行评价;

――外部性盲区:它只能较充分反映私人成本,对反映社会成本则远不够,因无市场价格,像环境、生态退化带来的损失往往无法计入;一些决定经济福利变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没有定价的环境资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没有发生交换的资产价值等;

――忽视环境资本的耗损:GDP对人造资本(如机器)的折旧进行了考虑,而没有考虑环境资本的耗损,这是一种明显的“耗损处理不对称”;

――资源的耗竭与环境的退化没有反映在现有国民经济账户中,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不足以真正反映一国国民经济状况(福利)的水平或变化。在讨论对GDP的改进时,必须首先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损失计算在内。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曾建议考虑各种形式的自然资源损耗的GDP调整方案,他们认为在度量自然资源时,目前有一个危险的不对称:人们把人造资产作为生产性资本加以价值化,并把这一损耗从生产价值中扣除,但对于自然资源却没有这样做。这个“不对称”度量对于那些依赖自然资源的生产与出口的发展中国家问题尤其大:由于把资源耗竭排除在国民收入核算之外,官方夸大了净产出和资本形成的总量。

正是本着这样的思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造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学术上对绿色GDP的探索是由环境破坏的损失估算引起的。“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一个“新”概念,或者说是一个人们逐渐越来越想把它明确、定量、货币化的东西。与此同时,人们早已习惯了一些经济核算体系,如财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CBA)、国内生产总值(GDP)。于是问题就是如何使“环境损失”纳入“国民经济”的结算账户,使之在决策者心目中占一席之地。这实际是一个“环境损失”争取“入账”的过程。不难理解这项将“环境损失”按原有核算规则标准加以规范化处理的工作充满争议,它也是理论严格性与实际可行性之间权衡的产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为使环境保护纳入国家计划,我国在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制定部门和地方环保年度计划、中期和长期环保规划的基础上,将环保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其中规定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防止工业污染、保护江河湖泊水源和海洋水质、保护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任务,提出了包括政策、法规、监督管理和资金投入在内的各项措施。执行的结果,初步控制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里所说的“纳入”,还只是表面上的纳入,不是实质上的纳入。就是说,从整体上看,环境保护未参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仍然游离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干道之外,因而环保计划的实施得不到资金和物资的充分保证。

怎样把环保计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溶为一体,克服长期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呢?除了在方针、政策、法规等方面做出努力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资源环境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关于资源核算。有几个重要前提:一是要确认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二是要如实地把自然资源看作一种资产、一种财富;三是要把自然资源的增加量(生长量、新发现量、重估增值量等)当作资本形成,即新增资产来看待;四是要把自然资源的减少量(开采量、损失量、重估减值量等)当作资本和资产损耗来处理;五是要遵循国民经济核算的一条原则,即在进出口平衡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东西恒等于用于消费和投资的东西,对资源核算的基本思路、框架和方法是先进行实物量核算;然后将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资源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国民财富核算、经济产值核算和投入产出核算三条渠道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经济产值核算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引入了自然资源折耗(类似固定资产折旧)的概念。将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明显看出自然资源的丰欠、消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传统的经济和价值概念中,或者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或者认为不能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因此,两者都认为天然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便出现了“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论调,正是这种资源无价的观念及其在理论、政策上的表现,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以至造成资源损毁、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成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992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为焦点,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环境由劣转优的转折点之前),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而当经济发展过了转折点之后,环境质量会得以改善。以人均GDP为横轴,环境污染指标为纵轴,我们能获得一条抛物线,这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形为倒U形。

日本广岛大学松冈教授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对中国SO2的未来排放量进行了预测。数据是以1980年人均GDP的自然对数值为自变量,各环境指标1980~1990年的变化率除以人均GDP所得的弹性值为应变量的一元回归分析。

据回归分析结果,对SO2而言,我们可得到逆U型曲线,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立,亦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质量由劣转优。而对NO2、CO2排放量,安全水供应,城市卫生设施完备率而言,分析结果为1次函数关系,即随着经济增长上述环境指标也相应增加。也就是说明中国仅有SO2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立。松冈教授的研究中还预测了各国90年代后随经济增长,人均GDP和人均SO2排放量。新加坡于90年代初,马来西亚于90年代中叶,泰国于90年代末21世纪初迎来了随着经济增长而环境质量改善的拐点。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中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是与社会环境管理系统非常相关的三位一体关系。

第6篇:中国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油田开采 环境 影响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石油资源对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油田开采过程中,因为可以对自然环境产生很多不利影响,使其存在浪费的现象。为了提高油田的利用率,给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主要对油田开采避免环境影响措施开展合理的探讨。

一、构建时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影响原因

环境在油田构建时期的影响很大,其主要包括(1)污染大气。油田在构建过程中,因为会使用到钻井柴油机此类机器排放非常多的废气,而这些废气能够直接转变为污染物,对大气污染非常严重。(2)构建过程中会造成大量废水,比如说钻井废水以及生活污水,如果处理不恰当会给水源带来巨大的污染。(3)建造油田时,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主要包含没有利用价值的钻井泥浆以及钻井岩屑,大量排放在土壤中,会影响其质量。(4)油田的构建还会对生态以及声音带来污染,构建阶段里,工地会使用到非常多规模较大的机械设备,可以产生很大的噪声,给附近居民带来影响,使其日常生活受到干扰。

2.环境影响预测工作内容

油田在构建时间内之所以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原因在于相关单位在预测以及监察过程中,对空气、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态产生开展的预测工作不到位。由于在构建过程中,钻井产生的废水与泥浆以及落地油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大量污染物,如果工作人员对其缺乏正确的处理,则可以直接对附近的环境造成影响,所以评价工作的重点应该摆放在对污染物进行预测。与此之外,预测人员还需要对油田开采能够对土壤、人类健康以及动植物生活环境等多个方面影响开展客观的评价以及分析,确保能够整个油田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合理的控制。

二、运营时间段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影响原因

此阶段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小,而构建时期遗留下来的废气、废水、工业废物以及噪声污染依旧存在,它们还可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而这个阶段里存在的污染可以分为4个部分:(1)废气。在油田运营的阶段内,因为会使用到炉窖、锅炉以及油气处理等多种,其会排放大量的气体,而气体主要包含、烃类、硫化物以及碳化物等可对大气造成污染的物体。(2)废水。采油、采气以及开展井下作业等过程均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多数处理措施存在漏洞,由此可对环境造成污染。(3)固体废弃物污染。此阶段时因为受到落地油、油泥砂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影响,存在大量的污泥,由此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4)噪声污染。油场使用到的大型设备在运作时会发出很大的声音,给油场邻近居民造成噪声污染。

2.环境影响预测工作重点

在此阶段对环境开展预测工作与油田构建时期是一样的,均为内对空气、地表水、地下水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以及检查。特别对含油污水以及回注水等可对水资源造成重大危险的因素开展调查意义很大。

三、潜在环境风险分析

通常来说,油田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风险是比较大的,这是由于环节不仅多且非常复杂,由此埋下了大量不稳定因素,比如说腐蚀、操作不规范以及机械被破损等现象,均可以给石油开采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影响,进一步迫使附近环境被污染,给人类以及动植物安全造成威胁,由此而产生很多安全事故。

1.石油开采造成的事故

根据报道可以知道,此阶段发生的安全事故比较多,如井喷、泄漏以及管道堵塞等事故大多数在开采阶段出现,而其中井喷事故出现是因为油田构建过程中,工作人员开展钻井工作时,使用的办法存在失误,由此而致使油气流自喷现象的出现,情况过于严重时还会形成火灾,影响很大。所以,钻井在油田开采过程中非常重要,工作人员必须做好一个完整的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把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到最低范围中。另外,泄漏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因为管道设备存在漏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污染程度,给生活用水造成困扰。在密闭集输流程中最容易产生的安全事务为管道堵塞现象,特别在寒冷时节,此现象带来的影响很大,不仅浪费资金,还是制造出很多落地油,水源受到的污染很严重。

2.风险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根据风险事故的类型,可以将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划分为3个部分:(1)原油泄漏给土地带来的影响。油田出现泄漏原油情况,会造成落地油现象的产生,如果该现象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在雨水的冲击下能够渗透到泥土中,由此可对其造成范围较大的污染,尽管土壤中的总碱度、含盐总量以及PH值受其影响不大,可是油分子过多时,地面的土质出现明显的变差现象,破坏植物的生长条件。(2)油田出现泄漏现象可给地表水与地下水带来污染。由于油类处在水体表面状态中时,其扩散速度极其迅速,并且扩散范围一般比较大,因而能够在水表面产生一层厚度极大的油膜,能够直接把水和空气交换道路破坏,破坏水质中容氧量的质量,使其出现降低的趋势,由此可以直接致使水里生物生活环境被破坏,并且地下水被污染后,使附近居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对其身体伤害大。(3)排放气体过多,对空气造成污染。油田每天排放的气体主要由废气、硫碳化合物这些物质部分,甚至不少气体还携带有毒性,虽然其污染面积不是很大,但是也能够对空气造成污染。

3.环境风险评价分析

根据有关的研究可以直说,油田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很大,不仅时间长短,污染现象一直存在。经过科学的讨论能够对石油开采每项工作开展具体的分析,从而对在该阶段里需要承担的原因、结果、风险因素以及处理方法开展客观评价,进一步将油田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危害一一确认。在油田开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当中,原油泄漏导致的污染属于情况非常严重一个污染现象,根据污染途径,能够分为直接污染以及泄漏后燃烧这些部分;而直接污染在范围上可以概括为对土壤、地表以及地下水三个方面的污染,可以直接对环境附近植被以及水生生物的生长情况;如果原油泄漏再遇上火能够发生燃烧的现象,可以直接影响大气质量。同时,工作人员还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规定开展评估,确保可以对火灾以及爆炸性等危险事故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且以此为依据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油田开采已经采用现代化的技术,但是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工作人员在开发时必须尽最大的能力将污染程度控制到最小,降低其对附近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提高原油资源利用率,给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丽妹.谈油田开采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J].科技信息,2011,10(07):125-126.

第7篇:中国环境分析范文

(一)在线音乐范围    

在线音乐主要指用户通过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在线音乐平台,获取包括但不限于收听、下载在内的数字音乐服务。    

在线音乐的产业链由内容提供商、版权服务商、在线音乐平台、终端设备和最终用户组成。内容提供商指依法拥有或被授权使用音乐版权或邻接权的企业或机构,包含环球、华纳、太合麦田等唱片公司、音乐工作室及独立音乐人。版权服务商是负责音乐内容版权管理的服务企业或机构,介于内容提供商与在线音乐平台之间,包含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等各类版权保护协会及版权机构。在线音乐平台指的是具有经营互联网内容服务或电信增值服务资质并在中国境内提供在线音乐服务的企业,包含网易云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等。在线音乐按终端划分,可以分为PC端音乐和移动端音乐。      

(二)在线音乐发展环境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战略咨询顾问用来帮助检阅产业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其中,P(Political Factors)是政策环境,E(Economics Factors)是经济环境,S(Sociocultural Factors)是社会环境,一(Technology Factors)是技术环境。    

1、政策环境    

在政策环境中,国家出台关于打击盗版音乐、保护版权和扶持音乐产业发展等政策。2015年6月,由国家版权局牵头联合四部门开展整治盗版侵权行为的剑网2015”专项治理行动,重点监督整治提供网络音乐、网络云存储空间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并打击用户非法收听、下载、转发盗版音乐行为,关闭网站100余家。在线音乐网站的版权重点监管工作井然有序开展,净化我国在线音乐市场发展空间并促进了版权市场的规范化。同年,《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关于开展网络音乐版权重点监管工作的通知》陆续下发,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列入监管名单的20家网络音乐服务商按要求向国家版权局报送获得授权信息。    

2015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促进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打通音乐创作、录制、出版、复制、发行、进出口、版权交易、演出、教育培训、音乐衍生产品等纵向产业链。同时设法连接音乐与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硬件播放设备、乐器生产等横向产业链,进而形成上下游相互呼应、各环节要素相互支撑的音乐产业综合体系。到了十三五,期末,整个音乐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    

2、经济环境    

从全球的数字音乐行业收入规模和增速情况来看,2015年数字音乐规模首次超过实体唱片,达到67亿美元。全球数字音乐行业收入规模从201。年的43亿美元稳步增长到2016年的72亿美元。年化10%左右的增长主要源自步入消费升级时代后对于高品质音乐订阅等付费模式的青睐。   

3、社会环境    

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增长,为在线音乐发展用户社会基础提供契机。2010年我国整体网民规模为4.6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4.40/,其中手机网民规模3.。亿占66.20/。到201。年,我国整体网民数量达到7.2亿,普及率52.50/,其中手机网民规模6.7亿占92.90/。同时,移动音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场景日趋增多,上班途中、在家体息、运动健身等都是听歌的高频场景。    

4、技术环境    

自中国移动2014年推出4G网络后,网络技术趋于成熟,网络速度得以提升。智能终端逐渐普及,音频传输技术走向成熟。软件与硬件技术同步提升,如酷我推出智能煲机功能,旨在通过简易的操作让耳机或音响设备达到最佳状态,加入超重低音、纯净人声、3。旋转、HiFi现场等不同音效,极大地丰富用户享受高品质的听觉体验。二、在线音乐市场分析      

(一)在线音乐市场规模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在2010年我国在线音乐市场收入规模仅为6.4亿元。在之后的6年内,在线音乐市场收入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在2016年达到61亿元。在音乐市场收入结构中,广告、游戏联运等模式比较成熟,增长稳定;直播、用户付费等增长快速,是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预计未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与此同时,演出活动和衍生商品售卖等虽然目前在市场中占比较小,但未来也有较大成长空间。在市场商业模式多元化的作用下,用户付费、广告、直播、音乐周边产品销售等收入模式将共同促进市场继续平稳快速增长。    易观智库利用15.1亿累计装机覆盖、3.58亿移动端月活跃用户的行为监测,推算出截止2016年末,中国移动音乐在线音乐市场活跃人数达到5.4亿。    

在所有互联网应用中,在线音乐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和网络视频的第五大互联网应用,是网民日常使用的重要应用类型。在线音乐用户在网民中的占比自201。年起已经超过七成。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线音乐PC端的应用相对比较成熟,未来增长空间有限。而在移动端则表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1。年的46.2%增长到2016年的72.00/ o      

(二)在线音乐用户行为习惯    

艾瑞咨询通过获取200。份以上用户资料,发现过半用户每天会多次听音乐,八成以上用户单次听音乐时长超过半小时。音乐APP对于用户而言是高频高粘性应用类型。中国在线音乐用户在音乐类型的偏好上,对海外音乐类型的接受程度较高,喜爱海外音乐的用户在总体占比为48.40/,其中,日韩音乐占比为26.20/,欧美音乐占比22.00/;而在真正的收听行为上,超过六成的用户则选择收听华语音乐,欧美音乐占比19.40/,高于日韩音乐的收听比例。    

在线音乐在用户生活中的应用涉及多个场景,用户对于音乐的需求十分多元。整体来看,67.2%的用户最常使用音乐场景是宅在家体息时;其次为乘坐交通工具或在旅行途中,占比分别为55.9%和54.70/;同时,睡觉前、健身时对于音乐的需求度也较高。在线移动音乐应用可以满足用户随时享受音乐的需求,同时音乐本身具有排解孤单、愉悦身心的功能,因此在用户独处、需要放松、或是需要节奏感时,使用在线音乐便成为其重要选择。    

在线音乐用户在使用移动设备收听音乐时,近80%的用户会使用wifi在线收听,41.20/的用户会使用3G八G流量包,28.5%的用户会使用音乐网站的付费流量包。在线音乐用户最能够接受的月付费价格区间为11-20元,这与当前的音乐网站会员付费标准基本一致。同时,25.2%用户接受每月为音乐付费21-30元,10%用户愿意每月花费30元以上。      

(三)在线音乐客户端偏好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分别以31.30/ ,17.80/ , 15.7%的占比位居累计下载量占比排行榜前三名。酷狗音乐和QQ音乐月度独立设备在3亿台左右,酷狗音乐的月度总有效时长达5.53万小时,远超第二名QQ音乐的2.77万小时与第三名网易云音乐的1.23万小时。    

第8篇:中国环境分析范文

 

一、公众总体的环保意识水平

 

公众对其周围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评价偏低,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公众整体环保意识水平的低下。调查表明,69.6%的人认为其周围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偏低,其中,认为“较弱”的为45.4%、“非常弱”的为17.6%或“几乎没有”的为6.6%。只有29.2%的人认为“较强”,1.1%的人认为“很强”。交叉分析表明,农村居民中,68%的人认为其周围的人环保意识“较弱”、“非常弱”或“几乎没有”;城镇居民中,这一比例达到70.8%。从文化程度的高低看,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的人,对其周围人的环保意识评价最低,77.6%的人认为“较弱”、“非常弱”或“几乎没有只有22.4%的人认为“较强”或“很强”。此外,83.4%的人认为自己的环境保护知识“非常少”(16.5%)或“较少”(66.9%);16.1%的人认为“较多”;只有0.5%的人认为自己有很多的环保知识。

 

为考察公众环保意识的强弱,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没有垃圾箱的公共场所,您认为周围大部分人将如何处理他们的食品袋、果皮等废弃物?”可供选择的做法有四种,“随手扔掉”,“趁人不注意时扔掉”、“扔到街角不显眼的地方”和“其它方式”。从调查结果看,64.7%的人认为其周围大部分人将“随手扔掉”;10.4%的人认为将选择第二种做法;19.3%的人认为将“扔到不显眼的地方”。仅有5.6%的人认为会采取其它方式,如“包装好带走,到有垃圾箱的地方再扔掉”等。当问及被访者本人在同样情形下将如何做时,选择一、二、三、四种做法的比例分别为31.0%.7.3%,36.7%和25.0%。根据个案及典型调查材料,许多被访者认为,人们(自己)之所以选择前三种做法.是出于“随大流”、“满大街都是脏,你一个人保护也没用”、“别人都扔了,你带着垃圾走,有点犯傻”等考虑。实质上,许多人都对他人的环保意识缺乏信心,并且自己也缺乏“正人先正己”的勇气,结果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环境,没有负疚感。终止这种心理上的恶性相互刺激,一方面应充分强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法制,控制、减少日常生活中这类破坏环境的从众行为。

 

二、环境资源观

 

为了考察公众的环境资源观,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三种说法,一是“我国各种资源很丰富,不必担心短缺”,考察公众对我国资源状况的认识;二是“人是最重要的,自然界是为人类服务的”,考察公众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看是否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利用乃至掠夺;三是“下一代人肯定会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所以我们现在不必为环境问题过分操心”,考察公众对代际平等、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是否注意到下一代人与这一代人有平等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

 

从调査结果看,只有14.6%的人对第一种说法表示“同意”或“较同意”;85.4%的人则表示“不太同意”(12.4%)或“不同意”(73%)。对第二种说法,61.7%的人表示“同意”(51.6%)或“较同意”(10.1%);只有38.3%的人表示“不太同意”(14.5%)或“不同意”(23.8%)。对第三种说法,14.3%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85.7%的人表示“不太同意”(9.6%)或“不同意”(76.1%)。可见,大多数公众对我国资源状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不像有些人所说,中国公众都以为中国“地大物博”而随意浪费资源。同时,大多数公众对下一代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反对把环境问题推给下一代,实际上意味着每一代人都应该对环境问题负责,上一代人有责任留给下一代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但是,与此同时,超过六成的人仍有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之征服和利用的倾向,忽视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应当谋求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基本事实,这是环保意识较弱的一种表现,不利于保护环境。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们设计了相关的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问被访者对“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经济发展过快的后果”这一说法是否同意?以考察公众对目前环境问题的原因及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看法。第二列举了两种观点:“(A)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这样生活水平提高快些;(B)保护环境是主要的,宁可让经济发展迟缓些,生活水平提高慢些,也不能破坏环境”,以考察在这种二难抉择下被访者的倾向性。第三则设置了一种情境:“假设在您这个地区,有一个经.济效益很好的造纸厂,地区居民的主要的经济收入也来源于这个造纸厂,但是这个工厂的废水排入了附近的河流中,污染了下游地区的水源,造成下游地区环境质量的下降,现在国家要关闭这家工厂”,问被访者是否赞成?以了解当环境保护确实损及公众经济利益时公众的态度,考察公众是否具有整体环境观(即认为各地域的环境问题是相关联的,保护环境要有全局观念。

 

调査表明,对第一个问题,多数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占60.7%,有39.3%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这表明公众基本上不认为快速发展经济与环境问题加剧之间有必然联系,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第二个问题,多数人赞成“B”观点,占64.1%,只有35.9%的人赞成“A”观点,大致可以认为,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明显矛盾时,多数人还是能够优先考虑保护环境,作出暂时牺牲的。交叉分析表明,农村人中赞成“A”(42.7%)观点的比例高于城市人中的比例(30.9%);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或“很高”的人中,赞成“A”观点的比例(分别为46.2%和47.2%)明显高于认为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只属“较高”、“不高”或“较低”的人中的比例(分别为36.4%,35.3%和34.1%)。这表明,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同时,那些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或很高的地区,也几乎面临着同样的经济发展压力:前者为了摆脱贫困而先发展经济,后者在比较效益的诱导下更加倾向优先发展经济。对第三个问题,多数人是赞成关闭造纸厂的,占58.7%。这再次表明,多数人能够顾全大局,为保护整体环境,作出必要的经济牺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说清楚,群众是可以逐渐理解环保工作的。

 

四、环境保护中个人的作用

 

调査表明,94%的人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这一说法,其中,明确表示“不同意”的人占84.6%。这说明,大多数人能意识到环境保护是大家的事,每个人都有责任。但是,大多数人对个人的努力信心不足。63.3%的人对“单靠个人的努力,无助于解决环境问题”这一说法表示“较同意”或“同意”,其中,表示“同意”的人占51.3%,21.8%的人表示“不同意”。当问及“您认为目前改善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是靠什么”时,只有9.0%的人选择“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努力”;5.8%的人选择“公民自发的保护环境运动”;36%的人则认为靠加强环境法规建设。如果碰到有人(单位)在做破坏环境的事情时,大多数公众认为社会上一般人不会去过问,这一比例占64.9%。只有35.1%的人认为可能会去过问,但也只是过去说说而已,很少有人采取进一步有效的行动。“不会过问”的主要原因是“不关自己的事不必管”(39.7%),“管也没用”(44.3%),“应由有关环保部门去管”(9.8%)。

 

上述数据说明,虽然大多数公众认为环境保护与每个人都有关系,但是,总的看来,公众对其自身努力和民间自下而上的环保运动的成效没有信心。面对破坏环境的各种行为,大多数人不愿过问,主要是因为“管也没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观念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于环境是关系到大家的事,一般人以为终究会有人出面管,自己不必冒冒失失地带头。第二,在政府与公众个人之间缺乏各类民间环保组织这一桥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组织自身的发展仍受到抑制,不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和影响力,因而公众对其缺乏信心。但是,目前破坏环境最为严重的是某些企业、单位和部门,它们都是正式组织。因此必须扶植、引导民间环保组织,并使其正规化、法制化,避免其某些消极后果。第三,在制度上,一方面,公众个人的保护环境行为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没有受到充分的激励,从而抑制了其积极性;另一方面,现有的环保政策法规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导致一些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出现,在公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公众积极自觉地参与环保。

 

五、环境保护费用

 

对于“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交纳一定的费用?”这一问题,被调查者中有74.8%的人表示“愿意”交纳,只有25.2%的人不愿意。交叉分析表明,农村居民中有71.4%的人表示“愿意”交,城镇居民中则有77.3%的人表示“愿意”;在文盲当中,有62.4%的人表示“愿意”,而在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人当中,则有79.9%的人表示“愿意”,相差近18个百分点。

 

但是,在表示“愿意”交纳环保费用的人当中,很多人也表示了许多顾虑。如果将征收“环保费”付诸实际政策,必须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我国普通民众的总体生活水平还不高,既要合理测算征收的数量,还要坚决把征收“环保费”与“乱收费”区分开来;第二,在现阶段,仍应强调“谁破坏环境谁付费”的原则,让那些破坏环境者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应由专门机构征收、管理环保费,并有相应的制度约束;第四,应建立民间环保团体和公众个人参与监督环保费使用情况的正常机制;第五,要切实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公众了解环保费使用在某些环保项目上的意义。征收环保费后,没办成的事必须让公众知道,而且办成的有意义的“实事”更应让广大公众了解。

 

交叉分析还表明,公众期望社会上的高收入层更多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对“社会上的有钱人应该对环境保护负更大责任”这一说法,69%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其中,明确表示“同意”的人占57.5%;只有31%的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对另外一种说法,S卩“买汽车的人应该付空气污染费”,则有90.9%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其中,明确表示“同意”的人占81.7%;只有9.1%的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收入越高的人对“社会上的有钱人应该对环境保护负更大责任”这种说法越倾向于表示不同意。其中,城镇居民中这一情形更明显。在家庭人均月收入150元以下的分组中,对此说法表示“同意”或“较同意”的人占了71.3%;而在家庭人均月收入801元以上的分组中,这一比例只有51.1%。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收入阶层与普通公众在环保付费问题上的态度分歧。

 

六、环境保护与法律

 

当问及“您认为目前改善环境问题主要的是靠什么?”时,前四位的回答分别是:环境法规建设(36.0%);环境保护宣传(21.0%);国家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12.8%);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努力(9.0%)。由此可见,公众非常强调“环境法规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表明公众有一定的依法保护环境的心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公众的法律知识又非常缺乏。大部分公众对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缺乏了解,认为自己“很了解”或“了解一些”的人只占31.8%,其中“很了解”的人仅占0.65%;认为自己“只是听说过”的占42%;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占26.2%。在农村,只有16%的人表示“很了解”或“了解一些”有关环保政策法规;39.1%的人表示“只是听说过”;44.9%的人根本没有听说过。在城市,上述比例分别为43.6%、44.1%和12.3%。从年龄上看,青年组的情况比中年组及老年组的情况要好一些,但同样难以让人满意。

 

在青年组(18〜29岁)中,表示对有关环保政策法规“很了解”和“了解一些”的人占33.3%,“只是听说过”的人占47%,另有19.7%的人根本没有听说过什么环保政策法规。在中年组(30〜49岁)中,上述比例分别为31.4%,40.5%和28.1%,而在老年组(50岁以上)中,上述比例则分别为30.4%、38.1%和315%。随着年龄的增大,对环保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越来越低。从文化程度的高低看,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的人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对有关环保政策法规“很了解”或“了解一些”,在文盲中,73.9%的人没有听说过任何环保政策法规。

第9篇:中国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环境公平;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

“环境公平”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国外学者对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群体间的不公平 。目前我国学者主要集中在环境公平的衡量问题上的研究,王金南等提出了基于GDP的中国环境基尼系数并以绿色贡献系数作为判断不公平因子的依据,钟晓青等从生态容量的角度重新定义环境基尼系数,并以绿色负担系数评价不公平性。然而,他们的分析主要是横剖研究,偏重于静态分析和评价,而没有考虑时间跨度,而且对于地区环境公平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

本文基于GDP、人口和生态容量建立衡量地区环境公平的指标。对影响环境公平的影响因素运用面板数据进行研究。

一、地区环境公平的衡量指标

(一)基于GDP的环境公平衡量指标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反映到总量上就是GDP。假设排放一定量的污染物(或是消耗一定量的能源),需要贡献相同的GDP,则污染排放(或能源消耗)分配是公平,否则环境就不公平。构建基于GDP的环境公平指标―经济贡献系数GCC。设Pi和Gi表示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能源消耗量)和GDP,P和G表示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能源消耗总量)和GDP总量即:

GCC越大表示该地区的经济效益或是能源利用率越低,公平性越差。一般将1作为界点,GCC>1,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比例大于GDP的贡献率,表示该地区高能耗,高污染,为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公平性差;GCC

(二)基于人口的环境基尼系数

环境公平性依赖于人对于他所享受的环境或是受到的环境污染是否公平的感受。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享受的环境不同,就是对于人在环境上的不公平。因此构建了基于人口的环境公平指标――人口承担系数PUC。Pi设Ni和表示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能源消耗量)和人口,P和N表示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能源消耗总量)和人口总量即:

PUC越大表示该地区的人承担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越大,公平性越差。

(三)基于生态容量的环境基尼系数

生态容量体现了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物排放或是能源消耗的生态承载力。一般生态容量与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湿地面积成正比,但考虑到地区数据搜集较难,本文以土地面积代替生态容量。若相同的生态容量承载的污染物(能源消耗)不同,则会引发环境的不公平。因此构建了基于生态容量的环境公平指标――绿色负担系数GBC。设和表示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能源消耗量)和人口,P和S表示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能源消耗总量)和生态容量总量即:

GBC越大表示该地区的生态容量所承载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越大, 在衡量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上,选取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能源消耗总量四个指标,分别计算四个指标的经济贡献系数、人口承担系数和绿色负担系数,然后取平均值分别得出平均经济贡献系数(简称经济贡献系数,用GCC表示)、平均人口承担系数(简称人口承担系数,用PUC表示)和平均绿色负担系数(简称绿色负担系数,用PUC表示),作为后文衡量地区环境公平的指标。GDP选取地区生产总量,人口选取年底总人口,生态容量选取土地面积。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1992~2011年31个省份的数据。

二、影响地区环境公平因素分析

影响环境公平的因素有经济、技术、政策、体制等,其中政策、体制等因素难以量化。为了方便研究,本文从五个角度出发,对影响环境公平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城镇化进程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工业集中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工业布局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分散式工业布局可以有效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分散环境污染,而集中式工业布局单位面积所产生的污染物更多。如果在城镇化建设中,仅仅是工业集中化,而人均GDP、环境承载能力、污染治理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的话,就会造成环境不公平。

(二)产业结构

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同就会引起该地区的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不同。第二产业中对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是最重的,尤其是化工业、矿产开发、重工业、金属冶炼等行业,如果该地区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该地区的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就会越多。

(三)技术进步

生产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生产总量相同的前提下,如果该地区的技术越进步,该地区的污染物的排放、能源的消耗会越少,环境就会越公平。

(四)贸易开放度

“污染天堂假说”主要指如果地区环境规制水平不同,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倾向于建立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就成为污染的天堂。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有些发展中国家或是经济落后地区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就会降低该地区的环境规制标准,这势必会导致一些高污染行业的转移。基于这个假说,如果地区贸易越开放,那么环境污染就会越严重,那么该地区的环境公平越差。

(五)环境保护意识

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使得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极大的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以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一般受教育年限越长,人们的素质水平越高,环保意识越强。

三、环境公平影响因素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通过建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在不考虑动态调整过程的前提下,研究环境公平与其影响因素间变量关系。重点研究不考虑随时间的变化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效应随个体的变化。

(一)基于经济贡献系数的影响因素随机效应模型

经济贡献系数(GCC)是衡量地区环境公平程度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城镇化率(urban)、第二产业贡献率(indus)、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trade)、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techn)和人均受教育年限(envir)作为解释变量。首先将模型设定为混合效应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得出(3)、(4)和(5)。

GCCit=α+β1urbanit+β2indusit+β3tradeit+β4technit+β5envirit+uit,(3)

GCCit=αi+β1urbanit+β2indusit+β3tradeit+β4technit+β5envirit+uit,(4)

GCCit=α+β1iurbanit+β2iindusit+β3itradeit+β4itechnit+β5ienvirit+uit,(5)

t=1,2,…,15;i=1,2,…,31

分别计算三个模型的残差平方和,进行F检验,依据检验结果选择变系数模型,但是通过模型估计发现其参数大多数不能通过t检验,模型没有任何解释意义,所以最后选择变截距模型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P值为0.1633,接受原假设,认为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下,只有indus和trade两个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第二产业贡献率和贸易开放度是影响经济贡献系数的主要因素。从估计系数的符号来看,第二产业贡献率系数为正,即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经济贡献系数越大,环境越不公平;而贸易开放度系数为负,即贸易越开放,经济贡献系数越小,环境越公平,与“污染天堂假说”描述的相反。

(二)基于人口承担系数的影响因素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将人口承担系数(PUC)作为衡量地区环境公平程度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不变。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认为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相关,估计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因素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五个因素都影响了人口承担系数。从估计系数的符号来看,城镇化率、第二产业贡献率的系数为正,即城镇化率越高、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越大,人口承担系数越大,环境越不公平;而贸易开放度、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系数为负,即贸易越开放、科学技术越进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强,人口承担系数越小,环境越公平。

(三)基于绿色负担系数的影响因素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将绿色负担系数(GBC)作为衡量地区环境公平程度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不变。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下,除了城镇化率外,其他四个因素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城镇化率不影响该地区的绿色负担系数。从估计系数的符号来看,第二产业贡献率的系数为正,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越大,该地区绿色负担系数越大,环境越不公平;而贸易开放度、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系数为负,即贸易越开放、科学技术越进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强,绿色负担系数越小,环境越公平。

四、结论

1. “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不成立。贸易开放度是影响环境公平的重要因素,并非“污染天堂假说”所推断的那样,而是贸易越开放,该地区的环境公平越好,尽管贸易开放会使国外一些污染企业转移到该地区,但更多的是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开放地区贸易的同时,应严格企业环境标准。

2. 产业结构是影响环境公平的关键因素。第二产业作为三次产业中的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其贡献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地区的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贡献率越高,地区环境公平越差。所以要提高该地区环境公平性,需要从转变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出发,由传统的“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3. 技术进步和环保意识是影响环境公平的重要因素。在以人口承担系数和绿色负担系数衡量环境公平时,技术越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强,该地区的环境公平性越好。所以要提高地区环境公平性,需要在加快生产技术进步的同时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4. 城镇化率对环境公平的影响较小。城镇化率只有在人口承担系数衡量环境公平的时候是影响因素,而且系数为正,表示城镇化率越高,该地区环境公平性越差。所以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应注意环保和污染治理。

参考文献:

[1]钟茂初.环境公平问题既有研究述评及研究框架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6).

[2]王金南.基于GDP的中国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6(01).

[3]钟晓青.基于生态容量的广东省资源环境基尼系数计算与分析[J].生态学报,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