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寒食寄京师诸弟范文

寒食寄京师诸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寒食寄京师诸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寒食寄京师诸弟范文

以美人、香草作比喻象征,是屈原《离骚》的特色之一,此后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构成了特殊的意象。《离骚》中所说的“美人”,比喻或象征品德、才能美好的人,有时是屈原自喻,有时指作者理想中的贤君或贤臣。《离骚》中写到的许多香花芳草,如兰、蕙、杜衡、芳芷、秋菊、芰荷、芙蓉等等,大多喻指为国家培养的美好人才。

这种比兴寄托的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诗人们也用美人、香草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李商隐有一首《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写一个女孩子,很聪慧,八岁就懂得爱美要好,自己能画好看的长眉;十岁时去踏青春游,穿着绣了荷花的衣裙(大概是自己绣的);十二岁学习弹筝,一弹起来就不肯歇手;到了十四岁,父母就不让她出门随便见人了,因为她到了出嫁的年龄;可是到了十五岁她还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对象,她在春风里秋千架下,背着人偷偷流泪。其实李商隐写的不是一个女子,而是他自己。这个“美人”是个类比意象,作者用她未得其人而嫁的遭遇,来比配自己不得赏识、仕途失意的境况,抒发心中的忧伤和不平。

陈子昂有一首《感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意思是说,兰花、杜若这些香花芳草,春夏时长得很茂盛,绽开了美丽的花朵,发出芬芳的香气;可是生长在空寂的山林中,无人欣赏;时光飞逝,秋风来了,美好的生命就这样很快摇落死亡了。这首诗叫人联想到古今许多才智之士,都有过美好的理想,却得不到实现的机会,有志者事竟不成,白白地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兰若”实际上是智士才人的象征,“芳意”则喻指美好的理想。

诗人的这番心事不便明说,又因为诗贵形象,所以用美人、芳草来寄托。

在古代诗歌中,芳草还有另外一种寓意――怀人盼归。其源出于一个文学典故――《楚辞》所收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这首抒情诗写山中环境险恶,不可久留,盼望隐士(即诗中的“王孙”)早日归来,其中有这么几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大意是:王孙游历山中还没回来,从春草生到秋虫鸣,将近一年了,我们盼得好无聊赖啊。诗的结尾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后来的一些诗歌里,“春草”、“芳草”、“青草”以及“萋萋”就成了怀人盼归的意象。

例如大家读过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根据《招隐士》的典故而写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孙”指朋友,“远芳”、“晴翠”、“萋萋”都是形容青草茂盛,又暗寓作者心中充满怀念的情意。再如杜牧的诗句“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长安送友人游湖南》),是暗中用典,这“芳草远”,是说朋友到远方去了,想得慌。

第2篇:寒食寄京师诸弟范文

认识诗语――从文字入手

鉴赏古诗,不外乎语言、情趣、意象三件事。读者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其次才是意象、情趣。这就要求读者熟悉中国古诗的特点。巧过语言关,需要熟练地掌握文言常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如“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期《杂诗》),“将”,名词动用,“率领”之意;“旗鼓”,军队,借代的手法。惠洪《秋千》诗“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其中“断送”系古今异义词,意即“断然送上”。

仅有这些文字常识还不够,还需了解古诗特有的形式。由于格律化的要求,诗歌语言较之普通语言,更具灵活性、跳跃性。具体表现为词语的省略。如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两句,都没主语,第二句还省略了宾语。李正巳的《五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不但全省了主语,而且前两句根本没有谓语。这种省略只能在诗歌里见到。有时候,由于诗人的情感激荡,语言的高度压缩,使我们很难肯定它省略了什么。如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清平调》),意思是说,人们看到云彩就会联想到她的衣裳,看见花儿盛开就会想到她的容貌。仅仅七个字,却饱含着两个短语,不只省略了主语,而且在“云”“花”前后又省略了什么成分,简直难以说清。可是,诗句又显得非常生动自然。

诗歌语言的灵活性还表现在词序的颠倒和语句的错杂上。由于受格律、平仄、韵脚的制约,诗歌的语句常常产生一些变化。如“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第二句按普通语序,应作“独坐江上听流莺”或“独坐听江上流莺”。“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又呈吴郎》),首句正常应是“任西邻堂前扑枣”。“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光》),正常的语序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还有苏轼的“蔌蔌衣巾落枣花”一句,其正常的语序应是“蔌蔌枣花落衣巾”。诗歌语言不仅表现在诗歌语序的颠倒,在句法上也往往呈现出极端错杂的现象。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由密而疏,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由景而情,通过错落有致,寓散于整的诗句将这夜色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了,显得非常和谐、巧妙。

中国古诗还有谜和隐的特点。《吴越春秋》记述了神农时代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如今还能看到的最古老的一首歌谣。意思是说,不断砍竹,做成弹弓,弹出土块,去打禽兽。这就是影射弹弓的谜面。唐代李峤有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就是一首别致的写风之诗,诗人从四种自然现象中,让读者感受到了风的力量。苏轼《花影》一诗:“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诗的谜底就是“花影”。曹雪芹给王熙凤下的判词是:“一从二令三人木,苦相禁令是更爱。”“人木”即“休”字,这句就道出了王熙凤的结局是被贾琏所休。再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即“情”。“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句中“雪”和“林”分别指薛宝钗和林黛玉,隐语使诗增添了无穷趣味。咏物诗词也大多根据隐语原则,运用“比兴”等手法。如李煜《相见欢》中的“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明显地表现了大自然节气景物对于人心所引发的感召力,这就是“兴”。他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东流不断的江水,来比喻内心不尽的悲愁,这就是“比”。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语言显得格外婀娜多姿。

认识了多姿多彩的诗歌语言,有利于理解其内涵,有利于进行情趣和意象的审美、创造。同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

领悟诗境――从感情入手

叶嘉莹教授在《三种境界》中曾指出:“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辞句能说明的有限意义以外,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误差,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情景相融,生生相息。景是个人性格情趣的体现,情趣不同,则景象不同。王夫之说:“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同是写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杜甫的“造化钟灵秀,阴阳割昏晓”,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姜夔的“数峰清谷,商略黄昏雨”等等,表象都是写山,实际上灌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面对春之美景,有“春色满园关不住”的高歌,也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沉吟;面对秋之美景,有“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的明快,也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凉。同是秋天,杜牧感到的是一种欢悦,“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刘禹锡感到的是一种高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白居易感到的是一种萧条,“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崔莺莺感到的是一种凝重,“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以上描写都着上了作者的主观感彩,从领会感情入手,体悟诗境,更易与诗人沟通而产生共鸣。

中国古典诗歌常常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主观感情形象,即意象。如研读陶渊明的诗,就可以体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从陶渊明的感情出发去欣赏,就可以体会到他如何从种种失意的寂寞中挣扎出来,而做到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这中间必定有仁者的深悲,智者的妙悟。“结庐在人境,而无本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番风雨,几经曲折,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一个寄托心灵的自得的天地。陶渊明的诗完全是一种气韵的流布。元遗山评“陶渊明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中国古诗以抒情为主体,这类写“胸中之妙”的诗歌,若不从感情入手,焉能品味到它们的真谛?

领悟诗境,除善识诗语外,还须多积累,勤诵读。多积累并不是说越多越好,随便累积一些浅薄庸俗的诗篇,一旦这种习惯养成,终身欣赏也只会停留在浅薄的境地之中。《诗经》《楚辞》,汉魏乐府,陶谢李杜等是中国古诗的正统源流,要养成对古诗正确的鉴赏力,必须从正统源流入手积累。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