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

公民道德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民道德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民道德建设

第1篇:公民道德建设范文

道德实践的地位与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道德实践。公民道德建设是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道德实践是一定的社会道德理想、道德准则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的必要途径,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道德实践,道德教育的得失成败也要用道德实践来检验。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离不开道德实践的有力支撑。此外,道德实践还是道德观念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人们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陈腐僵化的道德观念,形成富有时代气息和特征的、先进的道德观念。道德实践既是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目标、任务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载体。在公民道德建设问题上,要转变“重教育、轻实践”的倾向,引导人们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在于道德实践。公民文明素质的养成要靠道德教育,更要靠道德实践。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道德实践中,人们通过理想、信念、正义、良心等道德理念和社会舆论评价的作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只有在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到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伟大力量,才能加深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道德自觉性,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逐步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实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形式在于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提升自己、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是人民群众参与道德建设、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人民群众是道德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对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会的道德实践活动,有着极大的热情,也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的目标、任务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紧密结合,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和广泛参与。通过参与和自身利益紧密相联的道德实践,群众关心道德建设的热情必然高涨,公民道德规范就会在道德实践中逐渐被全社会所认同,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就会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道德实践的做法与效果

大连市在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方面,从“高”处着眼,“实”处着手,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服务群众、服务大局为主题,以各种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载体,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有损城市文明形象的问题为重点,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规律,创新方式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从党员干部抓起。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必须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近年来,大连市在党政机关中开展了“星期六义务奉献日”活动,组织党政机关干部利用双休日,围绕扶贫帮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尊师重教、社区共建等内容,每月一个主题,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党员干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这些活动不断向社会延伸、辐射,一些学校、企业和驻大连部队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奉献。如今的大连,热心公益、关心他人、乐于奉献,蔚然成风。

从具体事情和行为抓起。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具体事情抓起,从市民的一言一行抓起,从基本道德要求和基本道德规范做起,不以小为小,不以细为细,春雨如丝,润物无声,日积月累,呵护养成。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得到持久的道德培养,规范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为了规范市民和外来人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大连市开展了“三管好”道德实践活动,即管好自己的嘴,不说脏话粗话,不随地吐痰;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杂物,不损坏公物;管好自己的腿,不践踏草坪,不斜穿马路。广大市民和外来人员积极参与以“三管好”为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签订道德自律承诺书,自觉承诺、践诺,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全市还开展了“文明行车、文明走路、文明乘车”以及“文明护绿”、“文明用语”等道德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具体,针对性强,使广大市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形成了做文明市民、树文明新风、创文明城市的良好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

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就要着眼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群众的呼声视为第一信号,努力使道德实践活动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这是我们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只有把道德实践活动与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结合起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困,才能凝聚人心,增强广大市民参与道德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连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下岗待业的人员比较多,他们是社会的困难群体,亟须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针对这种情况,全市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积极开展“敬老认亲、扶贫帮困”道德实践活动。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都建立扶贫帮困联系卡,带头与贫困家庭结成对子,定期走访看望他们,经常捐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全市已有25万多名党员干部、社会各界群众同下岗职工、残疾人以及生活困难的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送去关爱和温暖。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大连还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诚信大连”道德实践活动,以引导全市各行业及广大市民树立诚信理念,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环境。如今的大连,不仅是一个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温馨的城市,一个“诚实守信”的城市。

从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抓起。重视运用典型力量,善于发现、培养和树立富有地方特点和鲜明时代精神的道德楷模,宣传推广公民道德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抓好示范引导,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这是搞好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这些年,大连市深入开展“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弘扬先进”活动,及时发现、培养、宣传了谭彦、姜云胜、戚秀玉、韩行通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广大群众从他们的感人事迹和优秀道德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道德情操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成为激励人们提升道德境界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社会“细胞”抓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文明的基础。人们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和邻里关系的和睦,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家庭又是一个人道德教育及道德规范养成的第一课堂。因此,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应该高度重视家庭领域的道德建设。这几年,大连市以提高家庭道德水平和社区道德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以家庭为重点的道德实践活动。比如,针对居民居住条件改善,楼越住越高,而人情却越来越淡的情况,在居民中开展了“五相”道德实践活动,让邻里之间相识、相知、相帮、相学、相容,和谐了邻里关系;开展了楼道文化建设活动,居民自己动手制作文化橱窗,布置自己的摄影、绘画、书法等作品,让道德文明向楼道延伸,在身边展示;组织社区居民,建立居民爱心互助联系卡,开展志愿者奉献在社区活动。全市涌现出学习型、服务型、管理型、文体型、科普型特色示范社区108个,文明家庭的覆盖面占家庭总数的50%以上,有力地夯实了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

几点体会

公民道德实践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道德实践必须体现服务性。服务于城市中心工作和大局,这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道德实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找准公民道德实践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确定道德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和方式,把公民素质的提高与投资环境的改善、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道德实践必须坚持群众性。道德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道德实践活动同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道德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着眼点放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从群众关注的事情入手,从群众身边的事情抓起,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办实事中贯穿道德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群众。要注意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群众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群众在道德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第2篇:公民道德建设范文

[关键词]首都 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5-0143-06

为深入了解首都市民道德状况,切实摸清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增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有关单位,于2012年底至2013年初对3100位市民进行了“首都公民道德形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首都市民道德理想与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爱国爱首都、诚实守信、友善、敬业等成为首都市民的人生价值追求,体现正能量的各类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被首都市民广泛认同。64.9%的受访市民认为北京市社会风气比十年前更好,首都公民道德建设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也有一些市民认为,道德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调查显示,市民最反感的四大不道德现象是违法乱纪、诚信缺失、不尊重别人和奢侈浪费,五大不文明陋习是不文明出行、公共场所争吵喧哗、网络不文明、放任宠物和乱贴乱扔,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首都公民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评价

(一)首都公民的道德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爱国爱首都最受市民认同,且多数市民能以实际行动表达爱国愿望

问及首都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时,75.7%的受访市民选择爱国爱首都,70.3%选择文明有礼,64.0%选择遵纪守法,选择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爱护环境的市民约40%。数据表明,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爱国精神仍最受市民重视,文明有礼、遵纪守法等品质也得到市民的较高认同。

大部分市民能从做好本职工作、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出发,表达爱国愿望。34.8%的受访市民表示干好本职工作是实现爱国愿望的主要方式,23.6%选择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20.7%选择积极参加公益活动,13.9%选择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6.7%选择关爱弱势群体、支持老少边穷地区。

市民对改善民生状况、促进社会公正的措施能够给予理解和支持。67.8%的受访市民支持车辆限行。64.o%的受访市民对支持老少边穷地区表示赞同,43.6%对关爱来京务工人员表示赞同。在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市民中,仍有54.8%支持车辆限行。

做人标准集中体现了市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显示,48.6%的受访市民做人标准立足于多做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45.4%表示安分守己、做好本职工作,5.0%表示利已、但不危害他人和社会,0.6%表示小惜一切代价、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助人、奉献是绝大多数市民帮助他人的初衷而并非只为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好评。46.7%的受访市民表示提升自己、快乐自己是自己做好事的目的,28.9%出于行善积德,23.1%单纯只为了帮助别人,1.1%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好评。

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多数市民表示愿提供帮助;在遇到陌生人对自己不礼貌或冒犯时,七成市民选择“礼让、不计较”。

假如市民看到小偷在公交车上行窃,多数市民愿提供帮助。其中,11.6%的受访市民表示会上前制止,43.4%表示会设法报警,34.7%表示会设法提醒被窃者,这说明市民的帮助以报警或提醒等侧面制止不道德行为为主.而直接上前制止的不占多数。若看到老人跌倒,39.1%的受访市民表示会上前扶起老人,如需治疗会帮助送去医院;27.8%的受访市民表示会保护现场,及时报警;21.7%的受访市民为防止被讹诈,会找周围的人一起帮助;10.5%的受访市民会先看看怎么回事,不轻易行动;仅0.9%的受访市民表示会悄悄走开。这说明多数市民遇到老人跌倒会采取帮助行动,而不是旁观或走开。

当遇到陌生人对自己不礼貌或者冒犯时,69.5%的受访市民选择礼让、不计较,22.2%选择以和蔼的态度进行劝说,8.0%会据理力争、绝不让步,0.3%表示会通过多种方式报复。

看到他人的不文明行为,超过四成市民愿意进行干预或纠正,从自身做起营造文明风尚。当市民看到有人在大街上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时,25.4%的受访市民表示会去提示对方这样做不好;18.9%表示会自己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46.5%表示反感、想阻止,但怕引起麻烦。

(二)老一辈革命家深受市民崇敬,各类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深入人心

问及市民最崇敬的人物时,69.1%的受访市民崇敬、等老一辈革命家,13.0%崇敬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崇敬科学家、学者和企业家的市民分别占7.9%、4.0%和3.3%,1.5%的受访市民崇敬文体明星。当具体问到对某位榜样的知晓度时,93.3%的受访市民听说过焦裕禄,86.5%听说过李素丽,74.2%听说过时传祥,68.3%听说过张秉贵。

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传统媒体是市民了解好人好事的第一途径,网络是第二途径。95.9%的受访市民通过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了解好人好事,58.1%通过网络了解,31.O%通过周围人的传闻了解,12.3%通过会议和报告了解。邻里相传的方式在农村发挥较大的作用,而对年轻人和高学历人群而言,网络的作用与传统媒体势均力敌。45.6%的农村居民通过周围人的传闻了解好人好事,是城镇居民的两倍。在共青团员和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中,近九成通过网络了解好人好事。

(三)社会风尚逐步好转,道德建设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

64.9%的受访市民认为社会风气比十年前好转,且60岁以上的市民更认为社会风气在好转。38.0%的受访市民认为北京目前的社会风尚比十年前明显变好,26.9%认为稍有进步,11.5%认为变化不大,10.4%认为有所退步,3.8%认为明显变差,另有7.4%不了解十年前的情况。在60岁以上的受访市民中,42.1%认为社会风气比十年前明显好转,31.O%认为有所好转,两项比例之和比全市平均高8.2个百分点。

56.1%的受访市民对窗口行业的服务表示肯定。9.8%很满意北京窗口行业的服务水平,46.3%表示比较满意,38.4%表示一般,4.4%表示不太满意,0.9%表示很不满意。

市民对所接触人群在诚实守信、工作态度和孝敬老人方面的评价总体良好。71.3%的受访市民认为周围大部分人诚实守信,72.4%认为所接触人群工作精益求精或尽职尽责完成分内任务,41.7%认为身边的熟人都能孝敬老人。问到身边交往的人在诚实守信做得如何时,19.9%的受访市民认为所交往的人都诚实守信,71.3%认为大部分人诚实守信,7.8%认为少数人诚实守信,O.2%认为所交往的人都不诚实守信。在市民对接触人群的工作态度做出评价时,21.8%的受访市民认为所接触人群爱岗敬业、工作精益求精,50.6%认为他人能做到完成分内任务、尽职尽责,19.7%认为他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5.9%认为他人工作时只做表面文章、作风不扎实,2.0%认为他人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在市民的熟人圈子中,47.1%的受访市民认为熟人中没有不孝敬老人的情况;46.O%认为熟人中有不孝敬老人的情况,但不多;3.2%认为熟人中存在很多不孝敬老人的情况。

市民与邻居的关系基本良好。50.3%的受访市民与邻居“经常交往,互相帮助”,27.6%选择“认识,偶尔来往”,17.3%选择“见面能打招呼,但没什么来往”。可见大部分市民和邻里的关系是比较和睦的,还有一定比例的市民与邻里的关系保留在“没有冲突、但交往不多”的层面。

二、市民最不愿意看到的社会不道德现象和反感的不文明陋习

(一)损人利己、诚信缺失、不尊重别人和奢侈浪费是市民最不愿意看到的四类社会不道德现象

在市民不愿意看到的各类不道德现象中,60.6%的受访市民选择损人利己,43.7%选择诚信缺失,29.1%选择不尊重他人和奢侈浪费。文化程度高和职位高的“双高”人群,最不愿意看到诚信缺失现象。在本科及以上学历、机关及社会团体中高层领导、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及教科文卫人员这四类群体中,选择不愿意看到诚信缺失现象的比例最高。

市民对食品安全、公众人物代言和出租车运营等行业领域表示担心和不信任,不少市民遇到过出租车拒载、担忧食品安全问题,许多市民不信任公众人物广告代言的真实性。在出租车运营方面,13.8%的受访市民经常遇到出租车拒载,40.6%偶尔遇到过,即遇到过拒载的市民超过一半。在食品安全方面,73.2%的受访市民担心地沟油,68.5%担心滥用食品添加剂,半数以上的市民对农药残留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问题表示担忧。在公众人物广告代言上,67.9%的受访市民认为公众人物为了赚钱做虚假广告,影响不好,只有14.8%认为真实可信,17.3%认为不好说。

为了解道德问题发生的原因,调查加入了对社会不道德现象归因的询问。调查显示,市民认为道德风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具体来看,59.4%的受访市民认为是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54.9%认为是道德教育不及时、没有针对性;53.6%认为是领导干部不率先垂范。以上三方面均为外因。另有40.4%的受访市民从内因方面找原因,认为人们普遍不重视个人修养是原因之一。

(二)乱吐乱扔、乱发小广告、不文明出行、宠物随地便溺、公共场所争吵或说脏话是市民最反感的不文明陋习

调查显示,市民最反感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方面的不文明行为。问及市民反感的不文明陋习时,76.5%选择乱吐乱扔,72.2%选择乱发小广告,72.0%选择不文明出行,63.5%选择在公共场所遛狗不牵绳、宠物随地便溺,48.2%选择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由于乱吐乱扔、乱发小广告和宠物随地便溺均涉及公共卫生领域,可以看出市民对公共卫生不文明行为比较反感。

行人和非机动车乱穿乱行、车辆乱停乱放是市民比较反感的不文明出行行为。有41.6%的受访市民反感行人和非机动车乱穿乱行,39.6%反感车辆乱停乱放,另有29.7%反感开车乱并线。值得注意的是,在城乡结合部地区有45.9%的受访居民反感车辆乱停乱放,比例较高,侧面反映出该地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相对比较突出。

非机动车和行人闯红灯现象是一类比较典型的不文明行为,具有发生几率高,安全隐患大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遵纪守法意识不强是市民认为闯红灯现象严重的原因。近九成市民认为主要原因是市民的遵纪守法意识不强,比例最高;选择人车太多、实属无奈的占七成;选择交通道路基础设施不够、路通管理不够等客观原因的占六成以上。这说明市民认为闯红灯主要需从市民的主观意识方面找原因,而客观原因居其次。

传播虚假信息是最突出的网络不文明行为。在不文明陋习中,对网络谣言、谩骂表示反感的市民达到27.7%。在诸多网络不文明行为中,市民认为传播虚假信息问题最突出,55.3%的受访市民选择此项;其次是散布信息、谩骂/侮辱/攻击他人。传播垃圾邮件,约三分之一的市民选择此三项。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

(一)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

提出的“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要通过举办“中国梦”大讲堂、组织“中国梦”巡回报告、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组织“中国梦”网上畅谈等活动,歌颂“中国梦”、描绘“中国梦”、放飞“中国梦”,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坚定理想信念。要把“中国梦”学习教育与弘扬中国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激励广大市民见贤思齐,弘扬中华美德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引导广大市民把坚定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理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统一起来,与建设“美丽首都”、“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统一起来,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做好首都各项工作。要引导广大市民把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落实到从我做起、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与文明素养的实际行动之中,落实到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爱护环境等具体道德行为之中。着力实现以首都意识、首善意识、公德意识、法律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素质的显著提升,着力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服务水平、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市文明程度的显著提升。

(二)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推进公共文明引导工程

公共文明是公共生活领域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是文明风尚、公共秩序、社会服务、环境面貌的综合反映。从近年来市民对城市建设的意见来看,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公共文明日益成为影响首都形象、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为此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环境、秩序、礼仪、观赏、服务、网络等文明引导行动。其中,建设优美环境和优良秩序始终应当作为重点任务来抓。要持续推进环境文明引导行动,继续纠正乱吐乱扔、乱发小广告等传统顽固陋习,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要针对流动人口多、卫生死角多的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综合治理。“宠物随地便溺”是近年来逐渐突出的新问题.要把文明养犬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加强文明养犬教育,发动养犬者共同制定“文明养犬公约”;成立社区文明劝导队,对文明养犬的行为进行具体引导,大力推进社区养犬文明风尚的形成。要持续推进秩序文明引导行动,针对“车辆乱停乱放”和“开车乱并线”等问题,加大对机动车驾驶员的教育和引导。要把“中国式过马路”作为秩序文明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一方面,加强“文明出行”宣传教育,培育市民规则意识,劝导行人遵守交通法规,改善交通秩序;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机制,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对“中国式过马路”给予适当处罚。同时,逐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斑马线、红绿灯、人行天桥等交通安全设施,方便市民出行。保证市民安全、有序地过马路。

(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诚信问题涉及产品质量、产品信誉、服务质量、群众利益和社会安定,必须作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教育和治理。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大力宣传诚信文化,普及诚信知识,提高诚信意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造假欺骗、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引导广大市民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人人做社会诚信的自觉守护者。要重点抓好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党政机关和窗口行业持续开展职业道德全员培训,完善职业行为规范,广泛开展服务承诺活动,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在党政机关开展“创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教育党政机关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争当诚信表率,始终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诚信办事,热情服务。加强商务诚信建设,深入发掘北京特色商业和老字号企业长期形成的诚信文化资源,宣传推广诚信品牌。开展“诚信经营示范街”、“诚信市场”创建活动,继续推进“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努力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引导广大市民在社会做诚信公民、在单位做诚信建设者、在家庭做诚信成员,着力形成讲诚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要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和公布不良信用记录等方式,约束、规范行业和个人行为。针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食品药品制假售假事件等热点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打击力度,搞好专项整治。要把解决诚信领域突出问题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爱首都、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之中,作为评比考核的重要内容,运用评价激励机制推动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发挥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保障支持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依靠思想教育,又要依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奖励与处罚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管理,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有效结合起来,运用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在加强法规建设的同时,要加大文明规范体系建设力度,发动广大市民积极修订《首都市民文明公约》,制定《首都市民公共文明公约》,建立健全市民日常行为规范,修订街道、车站、机场、路口、楼院、影院、赛场、商场、医院、公园等各类公共场合的文明公约,推动文明礼仪教育覆盖社会各类不同群体和城市公共生活领域的每个具体场合。

第3篇:公民道德建设范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市“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广场活动,举办“道德之光”广场文艺演出,全面拉开我市“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的序幕,这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实践的一项具体行动,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的成绩,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社会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市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社会的个别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尚未根除,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仍然存在,不讲信用、瞒骗欺诈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影响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扎实地加以推进。去年3月,市委专门研究制定我市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意见,在对我市公民道德建设作出总体部署的同时,把每年的3月5日至4月5日确定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要求通过开展阶段性、集中性的公民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广造声势,掀起热潮,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按照这一工作部署,把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进一步形成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下面,我代表市文明委就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讲三点意见。

一、广泛发动群众自觉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是道德建设的主体,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因此,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通过组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群众性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健全和落实行业道德规范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从业人员树立职业理想、弘扬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律,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使爱岗敬业成为每一个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三是广泛开展以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核心的道德实践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团结友善、讲文明、讲诚信、讲奉献、遵守公共秩序、履行社会义务等良好风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反对迷信愚昧、抵制歪风邪气的健康氛围,把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原则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四是突出“立现代观念、建现代城市、做现代人”这一主题,围绕培养“现代人”这一核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争做文明市民,提高现代意识、城市意识和文明意识。五是要加大对道德实践活动的引导,从具体事情抓起,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使道德实践活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六是要认真处理好阶段性活动与推动道德实践深入开展的关系,在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把活动引向深入,长期坚持、不断拓展、不断深化。

二、大力营造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要积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各部门、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外来建设者、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大力普及公民道德建设“二十字”基本规范,使之家喻户晓,真正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广泛宣传代表社会进步方向和符合时展要求的道德行为、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配合活动的开展,加强舆论导向,进行有声势、有深度的集中宣传。要注意发现和培植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积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满腔热情地宣传反映新时期道德建设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宣传他们的好做法、新经验,从而发挥先进典型的影响、示范、激励、带动作用,使广大群众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努力形成公民道德建设的整体合力

第4篇:公民道德建设范文

一、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我们已经进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国教育肩负着实现国家21世纪腾飞、民族振兴和培养“四有”人才的历史重任。说过:“没有文化,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大学生有了较高的文化素质,便为自己今后发展构筑了重要的基础和潜力,这些基础通过时代特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将那些内化的涵养、气质精神在特定的环境中外化,就有可能形成我们德育目标所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合格人才,从而形成优秀的、民族的人文素质。改革开放使大学生知道了外面世界很精彩,知道了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同时,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文明建设,人情冷漠,金钱万能,精神无用,急功近利等“精神垃圾”通过各种媒体折射进校园,影响校园人文精神健康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德育教育,使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中国教育大业刻不容缓的一项主题。

(二)高校是进行系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新时期在大学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今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身子女,对生活经验积累,理解和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不够成熟的时期,比较缺乏自理、自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少为别人服务公德意识。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活动是专业知识学习,各种思想问题的产生都与学习有关,通过学习过程反映出来思想问题也有所差异,但其中必然带有共性的思想问题,如学习目的和学风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正在形成的“人生观”道德观都有直接关系。抓好这方面教育,单凭那些行政命令,要求学生遵守某种行为规范,最终是苍白无力的。学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核心,教师能够在本职岗位把为人民服务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溶入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中,便是一本最具有吸引力的人文素质教材,也是一本最易被学生内化的好书,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从而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高校现开设的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课程。“两课”在大学生道德学习和培养中要想取得成效,一是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两课”教学的有效性。“两课”教师应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要丰富和拓展“两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应涵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经济道德、科技道德、生态道德、国际道德等内容,帮助学生既确立弘扬传统美德,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观;二是要重视“两课”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职工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教职工的师德建设。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知识积累与理论学习,建设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素质优秀和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事情做起

大处着眼,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之源,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勤奋学习和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把实现社会理想视作个人理想的灵魂,才能有效地实现个人理想。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要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为社会服务的真本领。这就是“大”。“小”就是小事,从身边的事做起。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把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地转化为个人行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得以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长的环境条件比较优越,但自立能力较弱,吃苦、挫折谈不上,对人生价值认识模糊,学习不刻苦,有的行为不检点。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工作抓得更细致更具体,自觉地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实践自己,辨别是非,以善去恶,在平凡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已得到广泛普及和使用。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因信息传递速度快、传播的信息密度大、覆盖面广、传播的内容量大、庞杂、传输效率高等特点为人们广泛利用。网络好比一柄双刃剑,网络为大学生学习、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如信息资源丰富多彩,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的思想资源。但同时,对大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以及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出现人际关系的疏离、网络攻击行为等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高校管理人员应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工具平台和教育软件,找准高科技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结合点,以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第二,在学生管理数据库基础上建立德育信息数据库,并建立德育软件。利用信息库和德育软件,集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做人的起码道德等基本信息,各种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信息,古今社会成功人士个人信息,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舆论与宣传信息等一体的优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延伸到网络这一新领域。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明校园的标准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优良的教风、优良的学风和优良的校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员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既重视软件建设,也重视硬件建设,既体现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第二,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有助于陶冶师生情操,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第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放手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使活动源于学生的需要,既能使活动适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统筹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随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调整和变化,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多,大学生面临的生活与思想问题也随之增多。此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心理生理压力、思想压力等也加重了思想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尤为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他们解除困惑,提高情商,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有适当、适度的反应。

三、公民道德建设与大学生成才

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和根本。人才是“人”和“才”的统一,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才”。人才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学认为,“人才”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人民性、创造性。前者是人才的社会性和道德的最高表现,后者是其智力和能力的最高表现。德是人才的根本和统帅,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他不仅不会成为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还可能成为一个歪才,即使有本事,可能会因其更高的智力和才力而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古人非常强调德对才的统帅作用。一个道德不高尚的人,即使有才也会行之不远,因为他缺乏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大用的杰出人才的持久动力和价值方向。因此,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和根本。当代大学生在努力成才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智力为目标,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如果说知识是一种力量的话,那么,道德对于我们的人生、成才、事业成功更是一种力量。

四、结语

我国的高校必须树立这样的一种理念: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它的根本任务是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根据兴趣爱好支配下的劳动行为,一种心灵世界的多样化,一种独立精神和健康思想。大学生必须是这样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道德,完整知识体系的群体,而不仅仅是批量生产的盛满知识的容器。“头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康德)大学生就应该像头顶璀璨的星空,指引给社会大众前进的方向,引领民族前进,推动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钱广荣.思想道德修养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军.大学生道德素质与自我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

[3]李红.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

第5篇:公民道德建设范文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为确保“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顺利开展,委局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召开干部职工会议进行了安排,认真传达了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有关要求,使全委干部职工充分认识了进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在组织宣传和学习教育中,委局针对时间紧、工作任务重、工学矛盾相对突出的实际情况,科学处理工作任务与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活动的关系,开展了相关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利用干部职工例会,组织委局干部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点学习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委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二是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在下乡开展工作时认真宣传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及纪律要求,积极营造“有道德、守纪律”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开展活动,成效显著

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期间,委局职工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实践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结合行业特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6篇:公民道德建设范文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在价值观问题上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体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它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延伸和拓展,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的具体化,对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坚定信念,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好局面至关重要。目前公民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反差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宣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以“八荣八耻”荣辱观为内容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学习、宣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按照“八荣八耻”的新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改进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理想、道德意识、道德理念和道德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推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八荣八耻”的提出,为我们推进这一进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我省的公民道德建设。要通过组织学习,在全体公民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尤其要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上下功夫,引导每个公民肩负起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引导单位职工自觉遵守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在单位做一个好员工;引导家庭成员切实遵循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从而打牢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第7篇:公民道德建设范文

关健词: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

Abstract: The core values plays the dominant role in value system, with the dominant and guidance values. For possessing systematicness, governing and relative stability, the core value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itizens moral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re values; citizen; moral;

中图分类号 :B82-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价值观教育涉及到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人们的价值观影响着人生中每一份欢乐和痛苦,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都是在其主导价值观的引领下发展的,每个人的生活也都是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价值观的指导,社会将会停滞不前,个人就会失去生活的意义。因此对公民进行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利用好核心价值观这一科学有效的工具。

一、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是人们以价值关系为反映的对象,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真假恶丑的价值准则。

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利益的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多元价值观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核心价值观,每一个社会制度和统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文化、文明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所在。核心价值观对其它价值观起支配和引导作用,规定和影响其他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其他价值观总是在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特性和内容。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任何一个民族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和稳定社会、抵御干扰、推动发展的力量主要靠社会核心价值观来激发。

二、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

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总结前人经验,为适应我国国情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重要位置的价值观,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基本准则。同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用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它涵盖了社会风尚、人生态度的方方面面,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辩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核心价值观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深入扎实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议,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思想道德力量。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特别是来自群众、来自基层的典型,让全社会成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要继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百成万店无假货、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等活动,进一步掀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热潮。

(三)核心价值观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工作目标

和谐文化作为新形势下我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工作目标。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核心。判断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准应该看它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建设是灵魂性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一目标,坚持以德治国、坚持以人为本,把培育和谐文化作为重要任务,把促进人们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根本目标。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职责和法律义务,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着眼于促进人际和谐,广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人人相敬、相互合作的良好品德,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的人际关系;着眼于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大力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弘扬扶老济贫、见义勇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风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社会氛围;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般价值不具有的特殊性和作用,因此核心价值观就能在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要作用有导向作用、整合作用、稳定秩序作用等。

(一)、导向作用

在价值体系中,各阶值主体都有各自的价值需求和价值追求,从而使各价值观具有各自的特性和内容,但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方向是一致的;这主要是因为核心价值观的支配和引导,从而能把各具特性和差异的具体价值观统一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中,因此核心价值观不仅稳定地引导着道德建设过程中的出现价值观,而且还导向着各具体价值观的发展方向,使道德建设大致朝着核心价值以的方向前进。

(二)、整合作用

在价值观体系中,各具特性和差异性的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和利益是一致的,它们是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和基础而组合于统一价值观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整合各具体价值观的力量和基础。各具体价值观的根本特性和内容是一致的,但它们各自的具体的需求和目标却不尽相同,各有差异。道德建设过程中为了共同的需求和利益,必要是牺牲一些具体价值观的需求和利益,这就需要核心价值观对它进行调节和整合,使公民在道德建设过程上的各种具体需求和利益同根本的需求和利益保持在合理有序的范围内。

(三)、稳定秩序作用

价值观体系是存在于复杂多变的价值态势中,其中有正面价值观,也有负面价值观,并且负面价值观总是会对正面价值观进行渗透和颠覆,从而引起价值观的混乱,威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核心价值观就要预防和抵制负面价值观对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渗透和颠覆,引导和整合各具体价值观,使道德建设工作处于稳定和秩序的状态,防止本价值观体系裂变坍塌。

结束语

在社会发展当中,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和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人们去自我追求,自我实现、信仰危机、心理接受能力、职业选择、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评价等发生了诸多变化,如何利用核心价值观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也成为时代的要求,只有在充分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以及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后才能更好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第8篇:公民道德建设范文

一、确定专人抓好落实。

公司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结合企业实际,在3月6日召开了宣传动员大会,对公司公民道德建设月“宣传教育月”活动进行了深入宣传和详细部署,制定了工作计划,对工作及活动均作了安排。通过宣传动员,全公司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一致认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各部门、项目部工会小组长和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了专门会议,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各项目部由工会小组长负责,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把此活动落到实处。

二、区分层次务求实效。版权所有

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公司分别以部门、项目部为单位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知识有奖问答,公司职工踊跃参加积极竞答,有效扩大了宣传面,强化了宣传效果。同时,公司党委还组织党员干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学习和宣传,大家都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或者晚上下班回家自学,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有关党报、党刊的内容。通过学习,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提高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自觉性。公司宣传科在党委安排部署下,精心制作了“公民道德建设”专题宣传栏、采编内部刊物《成都安装》的“公民道德建设”专题等,加深了职工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认识。

公司各项目部以“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现场诚信宣誓、民工夜校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相关资料的发放等,引导项目部广大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项目部职工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使“诚信”成为项目部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一步树立了公司的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了和谐建筑企业的建立。

第9篇:公民道德建设范文

[关键词]公民 日常生活道德 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5-0079-04

党的十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笔者认为,公民日常生活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实生活呼唤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公民日常生活道德建设。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是从人的活动领域的视角透视社会结构的一对范畴。日常生活指向个人或私人领域,非日常生活指向社会或公共领域。有学者指出,日常活动领域以个体的生存和再生产为宗旨,它主要包括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为目的的生活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动;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个体交往活动;伴随上述日常活动的重复性的日常观念活动。非日常活动领域则以社会总体或类的存在与再生产为宗旨,它主要包括科学、艺术和哲学等自觉的人类精神和人类知识领域,以及政治、经济、技术操作、经营管理、公共事务、社会化大生产等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领域。

有学者指出,日常生活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生活作为对“现实的人的生活”的科学抽象,既包含日常生活也包含非日常生活。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突出地强调日常生活领域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历史领域,深刻地批判了以往历史观把日常生活排除在理论视阈之外,将之“非历史化”的历史唯心主义症候,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因此,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

人在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中都要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为保证生活的有序、稳定与和谐,就需要对各种关系进行规范和调节。道德就是进行这种规范和调节的重要方式。日常生活道德就是指对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进行规范和调节的道德。

人的日常生活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演化的。“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依据人类文明形态的更替把迄今为止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演化史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与原始文明相对应的原始日常生活、与农业文明相对应的传统日常生活、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现代日常生活。”与此相应,人的日常生活道德也是不断演进的。本文所讲的公民日常生活道德,指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日常生活道德。它从传统日常生活道德演化而来,又具有适应现代日常生活的特点。

我国有重视日常生活道德的优良传统。儒家历来强调修身为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这里的修身就包括甚至主要是指以个人为主体的日常生活道德修养,或者说是以主体的H常生活道德修养为其基础性内容。而治国平天下则属于非日常生活的范畴。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关系的论述,表达了其对日常生活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见解。古代学者历来强调:“但日用应接思虑隐微之间,每每加察,其善端之发,慊于吾心而合于圣贤之言,则勉励而力行之;其邪志之萌,愧于吾心而戾于圣贤之训,则果决而速去之。大抵见善必为,闻恶必去,不使有顷刻悠悠意态”(朱熹:《朱子义集火全》卷四十九)。“人生日用之间,起居动息以至设施措置,不能不与物接,故不能无事。然所以为事之理固已具于性分之内也……故必于事物初接本心萌动之际,谨察精辨,孰为天理?孰为人欲?使善恶是非公私义利判然于前,然后从其善而去其恶。如此既久,则义理益精,自无过与不及之筹矣。”(胡居仁:《胡文敬集》卷二)有学者指出,我国从《礼记》、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到后来的《弟子规》、《节韵幼仪》,还有大量的家训、家规、乡规、民约。都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育人的德性Ⅲ。

现代·我国注重日常生活道德的传统成为民间的潜流。在道德建设中存在着更注重非日常生活道德建设甚至以非日常生活道德涵盖、取代日常生活道德的倾向。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非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三座大山的斗争中非日常生活道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二是现代文明的发展使非日常生活领域急剧扩大,而日常生活领域则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切割与重建,被挤到后台,作为私人消费领域而退隐到背景世界中,也容易使人们重非日常生活道德而轻日常生活道德。三是现代以来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对传统日常生活道德否定性的批判多,缺乏辩证的扬弃,而“”的浩劫,更是几乎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断流。各种因素错综交织,造成了当前日常生活道德建设薄弱的状况。

有学者这样形容我国当前日常生活道德建设的状况:“官方以为指导制定的理想道德及伦理停留在文件与官方宣传层面,基本上是政治口号,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没有被‘贯彻’‘执行’……学者研究的各种精神、伦理、文化,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基本上停留在书斋里,只是学者们的独语,与日常生活无涉……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奉行的是‘实用主义’与‘拿来主义’,当下什么有用就用什么,缺少道德规范,没有理想追求,没有心灵敬畏,没有精神寄托。”这种论述虽然不无可以商榷之处,但它至少说明我们对日常生活道德建设有所忽视,甚至是缺失。而日常生活道德建设的忽视乃至缺失,则会对社会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毋庸讳言,当前社会上存在种种不文明现象。

例如,在言谈上,有人讲话不分场合、不问对象,占语粗鲁、大声喧哗,稍不如意即爆粗口,恶语相向;也有人在公众场合拿着移动电话大呼小叫,旁若无人。在举止上,有人在公众场合不讲仪容仪表,做出种种不雅举动;还有人过马路不管红绿灯不走人行横道,造成所谓“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在公交车上,有人争抢座位,甚至不惜为此大打出手,坐到座位上则有人或两臂架开、两腿劈开、尽情舒展,或两腿不时向两边打摆,或两腿不停地上下抖动,全然不顾邻座的感受;驾车出行,有人违章行车,形成种种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事故。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出现不孝不慈不友不恭的现象。有啃老者,有为家庭财产亲人反目者,六十多岁的长者与二十多岁的青年教师可以为争抢座位互殴,大学同窗竟然向自己的室友投毒,更有人打着爱国的旗号用凶器砸向自己同胞的头颅。而消费领域中的种种铺张浪费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乱扔垃圾现象,则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和环境的污染。旅游中的不守秩序、乱刻乱画现象不仅在国内泛滥,还有人将“×××到此一游”刻到了埃及神庙的浮雕上,使国人蒙羞。节假日期间,国人大量出行,各种不文明现象集中暴露,尤其抢眼,常常引起媒体的曝光和批评。

凡此种种,从特定视角看,是人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出了问题,这与日常生活道德建设的忽视乃至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社会公民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应该有其准则和规范,每个公民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这些准则和规范,躬行笃行,慎言慎动,自省自励。

例如,在言谈方面,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应该怎样说话;在公众场合应该怎样打电话;在举止方面,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人应该有怎样的仪容仪表,如何举手投足;在当代条件下,人应该怎样走路、坐车、驾车;在待人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父母、长辈、爱人、孩子、朋友、邻居,如何对待领导、同事,如何对待同胞、外国人;在接物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各种事物,如何买东西、如何用东西、如何扔垃圾、如何对待环境;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准则和规范。总的原则是,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顾及他人,顾及环境,而不能仅以自己痛快、自己方便为准。

这些正属于公民日常生活道德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很容易被一些人视为琐碎的生活小节而忽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往往存在重大节而轻小节的倾向,但实际上,所谓小节与大节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就公民道德而言,日常生活道德处于基础层次,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化。忽视日常生活道德建设,很容易将“五爱”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架空。很难想象,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只顾自己、只图个人痛快、方便的人,能在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等重大问题上表现出高风亮节。讲究小节,能增强大节。不讲小节,则会影响大节。小节不存,大节难保。

公民日常生活道德直接反映着公民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征。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秩序、安定与和谐。现实生活呼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公民日常生活道德建设。

当前社会种种不文明现象的存在,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我们道德教育实效的低下。

应该说,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对公民的道德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幼儿到成人,我们一直运用大量的资源、以各种方式进行着道德教育。但道德教育实效低下也是我们目前无法回避的事实。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过教育实效低下的原因。有学者从剖析德育体系自身人手,指出造成德育实效性不高的内在原因主要在于:对道德教育功能认识片面;道德教育目标过于抽象,脱离生活实际;道德教育内容过于保守,缺乏时代性;道德教育方法过于单向,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评价流于形式,缺少有效性。

从本文的视角,我们要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脱离日常生活,用非日常生活道德涵盖甚至取代日常生活道德,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而重视和加强公民日常生活道德建设,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或可成为有效扭转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一个切入点。

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关切的是受教育个体最基本的需求,尊重与维护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赋予每一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使其掌握自我协调以及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准则,能够对其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唤起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内驱力。这有利于发挥道德教育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个体,也对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包括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健康发展的社会形成有力的支撑。

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内容贴近个体日常生活的实际,贴近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而需要解决的各种具体问题,受教育者个体对教育内容易于理解和把握,也易于将知与行紧密结合,把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中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经过认识与实践的多次反复而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道德习惯。古人讲;“礼原非一端,有心礼:齐明致中;有身礼:非礼勿视听言动;有家礼,朔望、节令、祭期、忌辰。是三者,在躬行,不在考书,即考书亦非秘奥难得者也。”(《恕谷后集》卷十)这可以说是很好地概括了日常生活道德易知并重躬行的特点。儒家在人的德性修养上倡导和实施从洒扫应对言行举止到进德修业的进路也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加强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有利于扭转当前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大而空、道德教育方式上知与行脱节的现象,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地调节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为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们提倡重视和加强日常生活道德建设,主张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绝非贬低非日常生活道德建设,绝非不重视非日常生活道德的教育,而只是在日常生活道德建设有所忽视甚至缺失的情况下,主张给日常生活道德建设以应有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际上,日常生活道德与非日常生活道德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日常生活道德是非日常生活道德的基础,非日常生活道德是日常生活道德的升华。在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中,只有将两方面的内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才能造就完整意义上的有道德的公民。

公民日常生活道德建设需要做多层次多方面的努力,以下几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制定公民日常生活道德规范。这是个大工程。需要以为指导,根据当前中国公民日常生活的实际,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成果,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构建中国公民日常生活道德规范体系。有学者指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礼仪无所不在,无事不在,无时不在,礼仪的形式、节度又因人的身份、地位、处境和与之相关的人、事、物的关系而有不同的规定,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礼节在传统中国社会中都不是虚饰的条文,而是实实在在的规矩、守则,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我们当然没必要照抄这些礼仪,但借鉴其精神,对公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情况予以分析,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规范还是必要的。

公民日常生活道德涉及面广泛,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紧密相关。我们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分,把握其边界,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认真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二是加强公民日常生活道德教育。这种教育由于其广泛性,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心理特征,采取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动员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经常性地向全体公民进行日常生活道德的正面宣传教育,并针对各种不良现象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