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信息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信息教育论文

第1篇: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1借助计算机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能快捷、方便的接受外界的事、物、人才图片、音像、声音、文字等信息,并且还能很容易的进行编辑、输入、储存、输出。多媒体的技术,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直观形象的体现出来,从而为小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相关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积极的进行观察和思考,不断的发现、认识、探索,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的时候,首先我让学生掌握一天中时间内的时针刚好要走两圈。因此,对学生的一天的作息时间情况进行这样分配:分成午夜休息,早上起床、上学、放学,中午就息,下午上学、放学,晚上是做作业的时间,再午夜休息等几个镜头进行录制,然后再将其输入到计算机中,通过借助计算机的编辑,在每一个镜头的下方写上字幕,再在右上方开一个小窗口配上一个不停走动的钟面,并配加上声音。在课堂上的时候,一边让学生看着屏幕,一边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短短的几十秒钟内,使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时针在一天内的时间刚好走两圈,也就是24h。在多媒体的配合下数学知识在小学生的面前体现得直观、具体,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而且还能让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当的运用促进学生的思考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是处于一种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围绕着教学的重难点,进展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握时机,能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概念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之一就是有关概念定义的教学。小学生对于数学内容中出现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定义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和应用,那么借助多媒体技术就能让学生很快很好的解决这一难点。

例如在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者一定义的时候,如若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只能是自己使用尺子来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如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就能通过“平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完全的重合,然后让同学们观察、思考,从中得出三角形同底等高面积的这样一个定义,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而进行思考,从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的概念和定义。

2.2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小学图形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立体几何图形,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观念。然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必须要借助多媒体的使用。

“圆面积公式的推测”和“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的教学中,教材上虽然是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是具体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导致很多同学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教学,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整16等分的扇形,再将这些扇形拼凑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将其切割成32等分的扇形,并拼凑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分数的增加,将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近似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体现出来,从中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3导入的时机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它能图文并茂,深动形象直观的体现,但是要注意适时的导入,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如若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将长方体表面积展开之后的平面图展现在多媒体屏幕上,这样会使多媒体过早的导入课堂,反而适得其反。在多媒体导入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猜想、触摸、动手拆开长方形之后,再导入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通过实践再结合形象的多媒体,有助于理清学生的思绪。这样适时将多媒体导入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使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借助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性问题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且还服务于生活。如若在教学中我们能够将教学内容充分的进行结合,将计算机媒体技术恰当的运用于数学生活实际中,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数学的有效价值,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章时,当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之后,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该装在什么地方?在学生做了简单的解答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将其画面展示如下:三辆汽车(有装着正方形车轮的汽车,有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和装有圆形车轮的汽车)同时行驶,装有正方形和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行驶的时候出现忽上忽下、不停的颠簸的现象,并且行驶轨迹也不能和地面平行,学生们通过如此形象的画面,在大笑声中明白了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这样既说明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还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篇: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农村;中小学校

一、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硬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器件、软件等综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的环境条件。硬件环境包括各种的教学器材、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材料等设施,如:电脑、投影仪、交互式白板、电子教室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硬件设备,那么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软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小学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软件环境包括各类的可以观察和记录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监测动态的各类设备、设施,能够记录着教学任务的工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人文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为因素,以及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学生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等等。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三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没有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将难以发挥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的“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但是在整个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经费短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每年用于更新信息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更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设备的新旧换代日新月异,一些信息化设备往往经过一两年就会淘汰。2.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滞后。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教师对网络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够、认识的内容不到位,限制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普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上存在几个不足,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较多的误区导致产生的学生生源信息上的制约效应,而且也不重视信息化的使用,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类型的教学观念。因此没有指定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类型的教学,用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来灌输式的教学,而不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开展教学。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几点对策

1.保障并逐步加大中小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的联系,在农村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并确保每年的信息化教育经费逐年的增加,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行之有力的开展,同时学校在使用信息化教育专项经费中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支,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做好经费使用的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采购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些的开展,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使农村信息化教育有效的落实并顺利实施,也保证资金可以划拨到位和使用效益。2.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所更新,素质有所提升。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和转变,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创新、制度上加以改进,同时要进行观念上的有效突破。因此,无论是各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职能部门都要进行教育观念上的一次转变,转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观念要转变。教育的管理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要首先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深入研究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明确发展思路,为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二是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要转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运行、应用需要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是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者、开拓者,因此转变校领导的观念是解决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方向的问题,要唤起校领导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欲望,并要使他们知道如何去发展教育信息化。三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育信息化首先要着力于培养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四是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针对农村年龄结构偏大的教师,探讨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实际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由问题本身所引起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开拓的过程,在不断的更新中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改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可以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其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其自身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总之,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更具深远的意义。

作者:张静 单位:兰州市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李颖冰.小议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

第3篇: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一)需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中庸》中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渗透德育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学生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并能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改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的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树立起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与教学观念进行思考。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数学教学服务,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的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及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不断的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并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带进课堂;(2)积极的学习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并考虑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数学教学服务;(3)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所应该担任的角色,并思考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胜任自身的角色,促进学生发展;(4)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积极的转变师生角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教师从传道、授业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进行转变,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认同教师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教材中有一些内容蕴含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目的,对于这些内容容我们教师必须要仔细的进行挖掘。信息技术拥有的动态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这些内容,将更加有助于达到德育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多的体会。例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这一节内容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申奥投票中,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与多伦多相比北京多出多少票?”这个例题蕴含有较为明显的德育因素。我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这种德育效果。例如可以播放当时申奥成功宣布结果那一瞬间的画面,让孩子们可以从画面中感觉到当时人们的激动心情,进而让他们感觉到祖国的强大,促进他们的爱国情感的发展。又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为学生们介绍了《九章算术》中所记载的计算方法,而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做一个小flash来引出《九章算术》中古人所描述的计算方法,并为孩子们呈现出《九章算术》的一些相关资料,让孩子们能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人们通过生活的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又例如在学习圆周率π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出π值发现的历史过程。在多媒体课件上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示《周髀算经》,介绍《周髀算经》的历史,然后接着引出《周髀算经》中的“周三经一”这对圆周率作出估算的古老记载。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呈现出一位古人在演算圆周率,这位古人就是祖冲之。并告诉学生们祖冲之所计算出的圆周率π值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利用课件上的绚丽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感觉又回到了过去,亲眼见证了古人演算π值的一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出学科学、爱科学的决心,并进一步的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上面所讲的都是一些教材中所明确蕴含有德育因素的素材,在数学教材中还有一些在德育方面是属于隐性的教材。我们必须去仔细的发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们能够从多方面接受德育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常令小学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就是小学生很多都好动,不能够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上,这是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曼思也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听课习惯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他们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他们的听课习惯。但是如何才能够让他们长时间的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上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呈现的方式来激发出小学生们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并逐渐的将好奇心转化为认知兴趣,最后成为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得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能够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能够让学生们自觉的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前面一节课的基础上,笔者准备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新朋友。”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长方体、正方形体、球和圆柱体等,并告诉学生们这些立体图形的名字。接着打出一句话“图形王国里啊,发生了一件抢劫案,警察叔叔马上去寻找线索,结果他们找到了一串脚印,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脚印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帮警察叔叔破案?”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平面图形。如果学生抓到可疑的图形,就全班一起验证,一起破案,教师印上印泥,通过投影来和学生一起辨别凶手。若学生说错,教师也印到纸上,加以验证。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出这样的教学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且还能够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来,让他们能够长期的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长期下去,就会让学生们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都十分的有趣,进而逐渐的养成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数学美,涤荡学生心灵

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数学的美无处不再,如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等等,这些美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获得积极的体验。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展示美的画面,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数学中的各种美。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创设出一个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让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同学们,现在正是春暖花开,外出活动的好时节,让我们一起到轴对称图形王国去走一走吧!”然后利用动画为学生们呈现出各种轴对称图形,例如漂亮的蝴蝶、可爱的小蜜蜂、逗人的青蛙等各种小动物,0、3、8、B、E、D、Y、H、K等数字与字母以及雄伟壮丽的天安门、美丽迷人的艾菲尔铁塔,庄严肃穆的天坛、历史悠久的故宫等中外名胜古迹等等。在这些漂亮的画面中,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蕴含着对称美的事物,进而能够激发出他们去主动认识美、发现美的心态,并在他们的心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又例如在讲圆的时候,笔者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圆,让学生们认识到圆的美丽。然后再打出一个圆,并告诉学生们这个圆就代表我们的班级,然后再依次将学生们的名字标识上去,并告诉他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班级“圆”上的一个点,然后学生们:“如果我们的名字没有在上面,那么我们的这个‘圆’还完整、美丽吗?”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圆是一个集体,断掉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完整,都不能够体现出圆的美丽,进而增强学生们的集体主义感。

第4篇: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学习也需要兴趣,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学习体育的兴趣,在上体育课时经常见习。这对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都很不利。由于学习体育兴趣的缺乏,很多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不能准确到位、刻苦训练,专心致志,致使体育教学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些教学难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那些视频、图片资源,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体育运动中枢的活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之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为打造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保障。比如,在进行“各种方式的跳跃”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并腿跳跃折垫、侧向助跑几步连续跨越折垫、直线助跑几步起跳摸高等多种方式的跳跃。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了这么多的跳跃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想亲自体验这些动作,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法,解决体育课堂教学的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进行成功教育的金钥匙。我们知道,体育教学也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很抽象,很多过程性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体育教师必须紧跟信息时展的步伐,研究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切入点,科学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难题,降低体育教学难度,使学生轻松理解体育运动的本质内涵,从而在训练中能够得心应手,提高体育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助跑跳远”“单手推实心球”的教学时,由于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很强,每个动作之间的时间很短,教师的演示学生很难看清,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遇到连续性强的拍节进行暂停、慢放或回放等设置,给学生感悟、体会、讨论的时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有效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启迪学生思维,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在日常体育活动课的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典型的视频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通过视频启迪学生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实践技能,同时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综合体高体育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跳绳”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让学生交流跳绳方法,很多学生只能说出“臂交叉跳绳———向前摇绳臂交叉跳绳(并脚跳)和向后摇绳臂交叉跳绳(并脚跳)”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也是教材上设计的学习任务。其实跳绳的技巧很多,只是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启迪。教师抓住机会,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课前从网上下载的微课资源,通过学生的自我欣赏,了解了更多的跳法,如:臂交叉单腿跳、侧身位单腿跳、弯腰旋转单腿跳、臂前单手摇绳双腿跳等方式。学生在观看视频片段的过程中,不断发出赞叹之声,很多学生感觉十分惊讶,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视频的启发和感悟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再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让学生进行尝试训练,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学生经过合作探索创新了很多跳法,有效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增加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实现了团队合作学习,综合体高体育教学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全面落实体育学科三维目标,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信息技术能够承载丰富的信息。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一资源优势作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资源中筛选优质体育课程资源。这一举措,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体育知识的博大精深,体会体育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比如,在进行“亚洲运动会”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从网上下载亚洲运动会的开幕仪的视频,下载我国奥运健儿获得金牌时颁奖的视频,当五星红旗在亚运场上冉冉升起的那刻,学生深刻感悟到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尤其是那些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刘翔、李娜、姚明、王浩等人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好体育的士气,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使学生备受鼓舞,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五、结语

第5篇: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还存在着某些滞后的观念,这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日益更新的文化是极不谐调的。这种滞后与不谐调,使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观念之一:重音乐技巧轻文化知识。

这种观念,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这种观念是其录取标准的“派生品”。尽管近些年我们已经意识到降低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的危害性,但由于历史的因素,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高校艺术专业录取的文化分低”。言外之意,考不上普通院校,考艺术院校。报考艺术专业是部分考生开启大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通向大学之门的一条“捷径”。抱有上述观念的学生在每年的师范艺术考生中占60%左右,其中一部分考不上其他专业的考生把眼光转向音乐专业,从而日夜加班突击音乐技巧,以尽快实现大学梦。那么,其他40%的艺术考生呢,对音乐的热爱是真实的,同时文化知识也开始“滑坡”,但是他们并不担心考不上大学,原因不言而喻。不管抱什么心理,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之后重音乐技术,轻综合文化知识,是必然的结果。

上述学生带着业已形成的观念进入高校后,尽管教师每天强调综合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先期形成的观念。从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学生宁愿每天在音乐技巧上花更多的时间,宁愿在音乐技巧上投更大的“资“,宁愿在音乐技巧上吃更大的苦,也不愿在综合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上下功夫。因此,原本进校之前文化知识水平就较低,进校之后,对英语、大学语文、大学心理学、哲学、艺术概论等课程,又如何能学进去、学得好?某高校音乐系在每年文化考试中,尽管考前均采取强硬的杜绝考试作弊的措施,但每年仍然有不少学生抄袭、作弊,领导、教师对此感到非常棘手。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音乐专业的学生,录取时文化课的分数均在不及格甚至更低线上,进校后学校又不单独为这些学生补课,这样的文化基础要想考及格,只有一条路——作弊。

观念之二:重音乐技术轻音乐理论。

学生的具体表现:对音乐技术学习有直接作用的课程感兴趣,对基础理论课,如史论、音乐美学、和声、配器等课程均不感兴趣。有些课程即使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被动学习,也不能真正深入进去。学生们认为,这些课程与所学技巧并无太大的关系,这些课程不能帮他们在毕业后“谋生”。加之教师强调某些专业技巧课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技巧练习方面。

即便是有些学生对某门音乐理论课感兴趣,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仅有纯音乐技术的提高,而没有音乐理论水平的提高,是不能促进音乐全面素质的提高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因此,往往造成音乐技术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失衡。实质上这种失衡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会产生潜在的影响。

观念之三:重视本专业轻视相邻专业。

搞声乐专业的学生买歌曲集,搞钢琴专业的学生买练习曲,搞小提琴专业的买小提琴练习曲。

总之,从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购书、借书、存书这一侧面,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即有多少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的同时又注意学习相邻专业知识?“学好本专业知识,考出一个好成绩,就算是一个好学生。”这是我们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现实标准,这是一个无奈的标准,因为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又学好相邻学科的知识是一个高级的目标,是一个对大多数学生显得过高的目标。学好本专业是一条通向事业成功道路的独木桥,一些学生的思维往往被限制在狭窄而封闭的空间,他们意识不到借鉴并学好相邻学科的知识,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走向更高境界,向更深层次发展、研究、探索的阳光大道。

观念之四:重文本知识,轻实践能力。

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开始由以前的学历型、知识型转变为综合型、能力型。但由于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音乐技术课,音乐理论与文化知识的选修课,几乎占据了90%以上的课时,而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被迫将以前的统一安排、统一指导的集中实习,变为个体自主、宏观指导的分散教育实习,使学生失去了更多的提高能力的机会。其次,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动口能力、教学能力的艺术实践活动,有些院校并没有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四不像”,“高不成,低不就”是可想而知的。根据调查了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后,因综合知识贫乏和艺术修养的肤浅,十分渴望重返校园。

前面所谈的几种观念,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其中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对陈旧教育观念的承袭。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有教育创新。要改变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其一,由单一型、封闭性向开放型、综合型人才观念转变。即由只注重音乐技巧,仅从音乐本学科接受知识,转变为以音乐为主、多学科吸纳营养。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任何艺术,虽然都有技术、技艺的成分,但纯技术永远不可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培养音乐人才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化的人生观,才能真正洞彻艺术的奥秘,只有深入理解人生,深刻体验生命,才能理解和把握艺术。生命、价值和意义是艺术的核心所在,文学、哲学(特别是生命哲学)、历史是熔铸智慧、通向艺术殿堂的秘密所在。

其二,由技能型向思考型、理论型人才观念转变。即摆脱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机械的技能练习,转变为思考式、思辨式、智能式的理论把握和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以传统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其结果造成技巧课机械模仿和理论课被动重复、记忆的局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技巧练习与其说是练习动作,不如说是练脑,即:练习对动作的控制。在练习中产生的表演动作的困难,究其原因还是大脑对动作的调节控制产生的困难,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在进行技能练习时,应展开积极的思维并分析造成演唱、演奏动作困难的原因,以聪明的大脑指挥来排除练习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自动地去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的宝藏。”事实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学习,应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现代学生的心理趋向和个性特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使音乐专业的学生摆正文化知识与音乐知识、音乐技巧、音乐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当今时代,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要想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们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在工作实践中重新学习的,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只是奠定一个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伊曼说:“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十、九十都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学方法、推理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以及分析事实和综合事实的能力上。方法比事实更重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和运用获得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选择、获取、吸收新知识和总结新经验的思想方法,这是高校音乐教育转变传统观念,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最佳途径。

其三,由培养知识型、技巧型向培养能力型人才观念转变。即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把握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艺术实践应规范化、系统化、多样化,新观念、新方法和新兴课程应纳入常规教学,而不应仅是某一学生或教师的个人行为。

第6篇: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部分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甚至出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绝对化问题。大部分的高校教师表明,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体育的欲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体育运动的动机,最终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在进行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应该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并且可以完全改变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从而把目前的体育教学现状发展为理想的教学目标。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体育教学的补充,但是其不能完全取代体育教学,也就是说,教师板书式的教师模式并不能被完全取代。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若完全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片面追求高科技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而严重忽略其他教学模式,这样就容易造成计算机教学的表面化,从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所以,计算机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合理化发展。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应该注意以下的教学对策:现代的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凌驾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该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服务,从而健全和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于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来说,身体实践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的夸大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亲身实践的意义,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教学情况。仅仅是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不能培养学生健康体质的,高校应该正确处理好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关系,并且在进行教学实践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做出及时的完善和改进。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人们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代表着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方面知识和技术的讲解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让教师的教学模式从板书式向电子板书式转变。那么,是否就是说只有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完全结合才是好的教学模式?根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虽然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尽管其存在多么大的教学优势,板书教学形式也是不能被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模式完全取代的,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高校体育部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安排,从而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到体育教学当中,并且应该对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越精美就说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整合就越好的观点是错误的,若是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对于体育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那么就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多样性,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追求体育教学内容的健身性、科学性、娱乐性和文化性,培养学生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

三、结束语

第7篇: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

法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深入,这种信息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以更加多角度、多层面的姿态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在近年来更是产生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卓越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技术扮演了一名“教学助手”的职能:不仅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帮助教师开拓思路与教学视野,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起到既改革了教学方法,同时也积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就像是无缝不入的空气一般存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不仅改变着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信息化思维成为当代最为具有普适性的概念。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改革的作用,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更加呈现出其创新性、灵活性的积极属性,让小学语文教师们越发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之于小学语文课堂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完成所谓的“填鸭式”教育,课堂上的教学氛围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调动,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魅力———肢体动作和幽默语言等,为了能够上好一堂课,优秀的教师在课前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备课,才能够实现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僵局,重新开启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师不仅可以将课堂准备板书的内容事先写入PPT课件之中,更加可以灵活动脑,将这些教学内容以一种更加生动有趣的灵活方式展现出来。这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极大的以多重感官刺激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因此,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产生了既深刻又广泛的积极效果。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尚未完全成熟、完善的理解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巨大门槛,对于很多课文、段落、词句,小学生往往只能依靠教师的积极的语言点拨,而教师的这种点拨正是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的年龄段的理解共性上,这种点拨并不能够以点概面地改善所有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信息技术尤其对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等相关知识内容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节选自郑振铎《海燕》的课文《燕子》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见过燕子,对于课文中描写的春天里的燕子灵活、可爱的姿态,并不能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具体的影像,因此也就对于课文中的内容谈不上任何理解了。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燕子相关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燕子的具体形象和飞行姿态,利用具体、形象的动态图像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完整意义的燕子形象,从而结合课文的语句内容,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意境。类似这种凭借学生的已有经验无法完成形象建构的内容,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显示出无可比拟的教学优势,在动态的图像和声音的展示下,学生由抽象的想象到具体的观察,加快了学生思维方式的成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更多的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相一致的氛围当中,感受作者描写的词句,以及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多媒体设备,一段旋律,一段视频,一组图像,一首歌曲,等等,都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氛围的建构,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因此,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更多的教学辅助功能是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以此为教学核心目标,经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等教学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教学形式,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更好的改革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能够凭借已有经验生成相关的教学框架。但是,在今后的多媒体应用过程中,仍然无法忽视这种工具的两面性,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才能够让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孙晓莉.有效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童话教学[J].求知导刊,2015,(21).

[2]张惠英.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与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1).

第8篇: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字】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能发挥它特有的作用,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阅读内容形象化,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接触课文,理解课文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活化学习信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又提高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二、让信息技术融入我的习作教学中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语文教师习作教学的得力助手。

比如,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个最熟悉的人,如实地描写他(或她)的外貌。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却让我大吃一惊。

学生大多写的是自己的妈妈,可巧的是,有七八个学生写的妈妈的外貌是一样的,于是我打开电脑将这些学生们的外貌描写都投到大屏幕上去,学生们大声读起来,读完之后一个个都笑了,一个学生干脆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你看他们的妈妈是不是长得一个模样啊!这些同学会不会是多胞胎啊?”顿时,教室里沸腾了,笑声在教室里回荡,经久不息。这样一堂习作评改课的确是生动有趣啊!从那以后,班上就再也没有抄袭作文的现象了。到这时,还有谁不承认信息技术的威力大呀!

三、信息技术让学生开阔了语文视野

虽然学生们经过五年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些李白的诗,已经对李白有一个比较粗浅的认识,但是,对于李白的处世态度、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太了解。我先给我的学生们搜集了一些资料,比如,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性格特点,以及有关李白的故事,还有中外人士对李白的评价。将这些打印成册,在学生间传阅,填补了学生的大脑空间,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四、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密不可分

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与古诗教学密不可分。

第9篇:小学信息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朗读教学又是显著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又是语言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因此,为了提升语言教学效率,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朗读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二、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朗读活动能够将语文课文生情并茂地融情于声,从而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语言。因此,朗读是语言的放歌,是千姿百态社会的展现,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交织。同样,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说明了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通过语文朗读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得语文教学能够显著达到教学目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提升语文成绩的有效手段。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小学生的朗读习惯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阶段,而朗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能够将小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他们才能更容易地接受语文朗读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在信息技术下的电教媒体使用,图文声并茂是其突出的特征,能够为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读书氛围,从而为朗读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兴趣,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感情朗读之中。

2.激发小学生的朗读情感

我国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要求,从而对朗读中激发小学生的朗读情感提出了要求。所谓朗读情感,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朗读中,“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要摒弃矫情做作的强调。所谓朗读情感并非是一开始的朗读就能够读出情感,而是需要进行反复诵读的。在诵读中,学生能够领悟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并且逐步和作者的情感搭起交织的桥梁。但是,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有时候会遇到由于生活差距较大,情感体验难以到位的情况。此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相关的视频资料转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催化剂。比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可以将威尼斯的水城相关风景、人文等视频资料向学生播放,可以让学生更好获得与课文相近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3.优化小学生的朗读技巧

如果小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反复朗读,其所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并不明显,因而需要引起对朗读技巧的重视。在小学生的朗读技巧中,通常包括重音、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以及变声等等。而朗读技巧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朗读技巧。因此,在朗读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在制作电教短片的同时,将课文中的重点句、重点段使用形象的符号进行标出,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朗读的技巧,可以标注“”表示停顿较长,“?颉北硎疽话阃6伲?“.”表示重音。比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可以这样标注: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蛭壹乙灿信郎交?,?虼有旱奈髑脚郎饺ィ?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这样在教学时展示给学生们,让他们能形象的看到停顿和重音等,长期坚持既形象又有目的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4.增强小学生的朗读语感

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认为,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朗读是获得语文语感的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便是模仿,如果能将模仿运用在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中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寻找适合学生的课文录音,和学生们一起对课文录音进行模仿。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阅读,之后在听课文朗读,对录音中的语气语速进行揣摩,之后进行跟读,最后达到自己朗读的目的。如在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将课文录音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学生可以感染到那强弱、高低、缓急长短的对话语调,并将其中的神韵理趣表达出来,能够使学生们掀起模仿的浪潮。通过朗读,学生们能够进入到文字的美妙世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预感,提升了表达能力。